四診門
望聞問切,古人稱為聖神工巧,蓋醫師之首務也。經云:能合色脈,可以萬全。又云:聞其聲而知其人之疾苦,問其苦欲安煩而知其病之所在。是雖聖人,不能捨此以為法也,而況後學乎?茲繪圖立說,校列於下。
面圖
正面部位
五臟部位
望色
望而知之謂之聖。診小兒之病,先從面部氣色觀之,詳察五部之色,則五藏之病自昭然可見矣。五部者,額屬心,頦屬腎,鼻屬脾,左腮屬肝,右腮屬肺也。五色者,赤為心色,黑為腎色,黃為脾色,青為肝色,白為肺色也。如面白主虛寒,面赤主火熱,面青主驚風,面黃主傷脾傷食,面黑主痛多是惡候。總之,五色明顯為新病,其證輕;濁晦為久病,其證重。又部色相生者為順。如脾病色黃,此為正色。若見紅色,乃火能生土,故為順;若見青色乃木來剋土,則為逆。余藏仿此。凡氣血充實,又遇部色相生,縱有外邪助病,亦易調治。如久病氣血已虛,又遇部色相剋,則正氣不交而難治。分而言之,天庭青暗主患驚風,紅主內熱,黑則不治。太陽青主驚風,青色入耳者死。印堂青主驚瀉,山根青多災疾。風氣二池青,主驚風,紫主吐逆,黃主脾傷。眉青主吉,紅主煩熱,眉心黃主臍風。鼻赤主脾熱,鼻黑者凶,準頭黃主臍風。唇赤主脾熱,白主脾寒,人中、承漿黃主臍風,承漿青主驚,黃主吐,黑主抽搐。左腮發赤,肝經有熱;右腮發赤,肺熱痰盛也,此皆察色之大要,再以聞問切參之,庶得其全矣。
審苗竅法
舌乃心之苗,紅紫,心熱也;腫黑,心火極也;淡白,虛也。舌以正紅滋潤為貴,若內外深紅,則為有熱;外紅內紫,則為熱深。舌苔滑白,則為表寒;白苔漸變黃色,則為去表入里;焦乾黑色芒刺裂紋,則為裡熱極深也。
唇口乃脾胃之竅,唇紫,熱也;淡白,虛也;唇黑如漆,脾胃將絕也;黃主脾濕,欲發疸也;青主驚,燥主火。口右扯屬肝風,左扯屬脾痰。
鼻準與牙床皆脾之竅,鼻準紅燥,脾熱也;慘黃,脾敗也。牙床紅腫,脾熱也;破爛腐臭,胃火盛也。
鼻孔為肺之竅,以滋潤為貴,孔中乾燥,肺鬱熱也;孔流清涕,肺感寒也。
目乃肝之竅,勇視而轉睛者,肝風也;直視而不轉睛者,肝氣將絕也。以目分言之,又屬五藏之竅。黑珠屬肝,純黃放赤,凶症也。白珠屬肺,色青,肝風侮肺也;淡黃,脾有積滯也;老黃色,肺受濕熱將發疸也。瞳仁屬腎,無光采又兼發黃,腎氣虛也。風池屬脾,上眼胞腫,脾傷也;氣池屬胃,下眼胞青,胃有寒也。胞黃主傷濕,睡不合縫,脾胃俱虛也。大角屬大腸,色青破爛,肺有風也;小角屬小腸,色赤破爛,心有熱也。
耳與齒皆腎之竅,耳鳴耳聾,腎氣不和也。齒如黃豆,腎氣敗也。
按:耳為腎竅,舌為心竅,以舌無孔隙,故心亦寄竅於耳。十二經中除足太陽、手厥陰,其餘十經皆入絡於耳中。腎治內之陰,心治外之陽,清淨精明之氣上走空竅而聽斯聰矣。若二經不調,陰陽不和,或衛氣不下循經脈,或煩勞陰虛,或經藏積熱,或氣逆熱聚,或濕飲痞滿,或風熱搏結,致耳流膿血、耳挺、耳痔之類,治詳《彤園醫書(外科)》。
辨臟腑表裡
小腸心之表,小便黃赤澀痛,主心熱也;清長晃白,則主虛寒。
大腸肺之表,大便燥結,肺熱也;無熱便燥,主血枯;冷利脫肛,肺虛寒也。
胃乃脾之表,熱則唇赤,煩渴吐逆,唇白吐利,主虛寒;淡黃吐瀉,脾傷也。
膽乃肝之表,熱則目赤口苦,風則眉目連眨、手足瘛瘲,虛則聞聲驚惕。
膀胱腎之表,居腎下大腸之前,津液藏焉,下陰腫痛,腎水寒氣入膀胱也。
《集成》簡切法
小兒熱症有七,面頰紅赤、大便燥結、小便短赤、煩渴舌乾、眼目紅腫、喘急吐惡、足心滾熱,此皆實症,忌用溫補。
小兒寒症有七,面唇㿠白、眼珠帶青、睡臥露睛、足膝冰冷、糞清尿白、冷吐冷瀉、虛脹虛喘,此皆虛症,忌用寒涼。
聞聲
聞而知之謂之神。診小兒病,既望其色,又當細聽其聲,蓋笑、呼、歌、悲、呻五聲,內應心、肝、脾、肺、腎五藏,五聲不和則知五藏有病之情矣。如心屬火,病則聲急喜笑;肝屬木,病則聲狂叫多呼;脾屬土,病則聲顫輕如歌;肺屬金,病則音濁聲悲;腎屬水,病則聲長細如呻吟。凡有聲有淚,聲長者曰哭;有聲無淚,聲短者曰啼。如啼而不哭,則氣不伸暢,內主腹痛;哭而不啼,則氣急心煩,將成驚也。吱煎不安者,乃心經內熱,故煩躁不寧。嘎聲者音啞也,聲重者音濁也,皆因外感風寒,肺竅不利也。總之,有餘之症其氣實,故聲雄大而壯厲;不足之症其氣虛,故聲怯弱而輕短。凡多言,身常溫熱者,屬六腑陽分熱也;懶語,兼身涼者,屬五藏陰分虛寒也。邪熱盛則狂言焦躁,熱乘心則神昏譫語。至若鴨聲,聲在喉中,啞氣將絕;直聲,聲無迴轉,急氣將散,二症不治。此皆聞聲之大略也。
問病
問而知之謂之工。凡診小兒病,望聞之後,須問起居、安煩、苦欲何如;次問飲食,能食不能食,口渴與不渴;又問二便,或通或秘,而後病源可識矣。如發熱、惡寒、無汗,傷寒表實也;發熱、惡風、有汗,傷風表虛也;自汗、便秘,煩渴飲冷,內熱裡實也;肢冷下利,腹痛吐蛔,中寒裡虛也。安煩者,謂晝煩熱而夜安靜,是陽旺於陽分,其病在陽;若夜煩熱而晝安靜,是陽陷於陰分,其病在陰也。苦欲者,喜冷惡熱,屬陽分熱病;喜熱惡冷,屬陰分寒病也。胃壯者能食,胃弱者不能食;胃乾燥者口渴,胃濕盛者口不渴也。若大便稠黏,穢氣難聞者,內有滯熱,從熱化也;小便㿠白而頻數,為虛寒,從寒化也。凡耳梢冷、尻骨冷、四肢發冷者,痘疹欲發之候;如單指梢發冷者,驚癇將作也。平常患病,手足厥冷者,主中寒;肚腹熱悶者,主內熱;兩耳常發熱者,主外因風熱;無故皺眉,曲腰啼叫者,主內因腹痛。然腹痛又當按其或軟或硬,硬者為實,軟者為虛,且喜按者為虛,不喜按者為實。此皆問病之大要也。
按:乳哺嬰兒,茫然無識,不能自言,其疾苦惟靠乳母預先推求,討得消息。醫者臨症,聞其乳食多少,或過多而吐哯,或停滯而腹痛,含乳之鬆緊,口氣之涼熱,大便之軟硬、形色,小便之赤白長短,眼糞之燥濕,鼻涕之清濁,睡中有無驚惕,腹中有無聲響。兒若惡寒,喜偎母懷:兒若惡熱,喜揭衣被;或縛臍太緊,氣滯腹疼;或誤服寒涼,聲嘶吐逆;或異物驚嚇,神色張皇;或失手閃傷,肢節腫痛;或少避忌惹人,痘疹毒瘡;或失防閒,誤吞諸般硬物;或看修造動土,觸犯太歲;或臨古井廢溝,突中惡毒;凡演戲行儺、迎神設蘸、雷鳴炮響、獸走禽飛、若失迴避,皆令著驚,發為惡候。惟在乳母審得病因,醫師問之,盡言毋隱。
切脈
切而知之謂之巧。小兒已滿周歲,有病又當切脈。但部位甚小,不能以三指診之,須用一指以定三關,三關者寸關尺也。所謂浮脈者,輕取皮膚之上即得,其病在表,外感風寒也;沉脈者,重按筋骨之間則見,其病在裡,內傷飲食也。小兒純陽,以一息六至為和平之脈,則曰無疾。一息者,醫人之一呼一吸也,至者脈之至數也。五至四至謂之遲脈,病在五藏,屬陰寒;一息三至虛寒之極,二至一至皆死脈也。七至八至謂之數脈,病在六腑,屬陽熱;九至十至火熱太盛,十一二至皆死脈也。滑脈者,脈滑如珠,往來流利,主痰飲盛也。澀脈者,脈形滯澀,往來艱難,血滯血少也。虛脈者,浮中沉三部無力也,主諸虛不足之症。實脈者,浮中沉三部有力也,主諸實有餘之症。所謂中者,其脈在浮沉之間,取之肌肉而得也。芤脈者,中取無力如搦蔥管,主大血之病。微脈者,按之微細,若有若無,主怯弱之病。洪脈者,來時雖盛,去時無力,主火熱也。代脈者,止不即還,如相代替,無藏氣也。結脈者,緩而時止,此為陰鬱,主積聚也。促脈者,數而時止,此為陽郁,主驚癇也。弦脈者,端直如張弓弦,按之剛勁,寸弦主頭痛,關弦主停飲,尺弦主腹痛也。緊脈者,左右如轉索之象,按之動彈,浮緊主傷寒,沉緊主腹痛,洪緊主痘疹欲發也。脈來大小不勻,乍有乍無者,中惡崇脈也。浮散無根及浮沉取之不應指者,不治。此皆切脈之大法,臨症時合望聞問三者細為參考可也。
陶節庵曰:診小兒之脈,無論浮沉遲數,但於有力、無力中分之。有力者為陽、為實、為熱,有餘之症也;無力者,為陰、為虛、為寒,不足之症也。診小兒脈,以六至為平和無疾,五至為遲,七至為數者。蓋以小兒純陽之體,不似大人陰陽兩平,以四至為平脈,五至為閏脈,六至為數,三至為遲也。要之診雖不同,而脈理無不同也。
附法門
虎口三關脈紋圖說
凡嬰兒患病,既已望聞問切,須兼看虎口交手處脈紋形色,以決病之生死輕重。男先看左手,女先看右手。三關者,兩手次指內側之三節也。初節曰風關,二節曰氣關,三節曰命關。紋在初節,紅黃相兼,隱隱不顯,則主平安無病。若紋色紅亮,主傷寒;白主疳疾;紫主內熱,亦兼食傷;黃乃傷脾,亦主雷驚;黑主中惡,或患陰癇;青主驚風,及人驚、走獸驚;赤主水火、飛禽等驚。凡脈紋只在風關,主病輕;在氣關者,頗重;若過命關,病危難治。又當視其紋形大小、曲直,以辨諸症,如紋形一點紅色,名曰流珠,主內熱;形圓而長,名曰長珠,主傷飲食;上尖長下微大者,名曰去蛇,主傷食吐瀉;上稍大下尖長者,名曰來蛇,主濕熱成疳;弓反里者,形彎向中指,主感冒寒邪;弓反外者,形彎向大指,主內熱痰盛;紋斜向左者,形歪向中指,主傷風惡寒有汗;紋斜向右者,形歪向大指,主傷寒發熱無汗;針形直若懸針,主痰熱也;槍形直射如槍,痰火盛也;透關射甲者,紋形衝過命關,直射指甲指端,主脾氣大敗,不治之症也;乙字紋形如乙字,主驚風抽搐;二曲如鉤形,主傷生冷;三曲如蟲形,主傷硬物;紋形似水字,主咳嗽;連絡如環形,主疳疾;曲蟲紋,如蟲之彎曲亂動,主積聚;亂蟲紋,如蟲之相聚而行,主蛔蟲內擾腹痛也;魚骨紋,形如魚刺,主驚風痰熱也。凡脈紋粗露,板硬推之不搶指者,皆屬惡疾。此指紋形色之大要也。
脈紋圖考
脈紋圖考圖一
脈紋圖考圖二
脈紋圖考圖三
火功推拿秘訣
嬰兒十指冷如冰,或是驚風或疹生。十指梢頭熱似火,傷寒夾食兩調停。
以吾三指按兒額,感冒風寒三指熱。三指按兮三指冷,內傷飲食兼風結。
若是臍風肝受傷,先從眼鼻變深黃。十三燈火及時治,黃到承漿定主亡。
啼哭聲從肺里來,無聲肺絕實哀哉。若因痰蔽聲難出,艾灸肺俞聲自開。
百會由來在頂心,此中一穴管通身。面青肢冷成陰癇,艾灸回陽以抑陰。
張口搖頭並反折,速將艾灸鬼眼穴。寒深更向臍心灸,提散寒邪風自絕。
一年之氣二十四,推上天門亦此義。自古陰陽數有九,分推兩角理無異。天庭逐掐至承漿,以掐代針行血氣。
圖一
圖二
圖三
此乃開手推法,詳後圖說。
傷寒推法上三關,臟熱專推六腑間。六腑推三關應一,三關推十腑推三。推多應少為調變,血氣之中始不偏(如只推不應,反能動火也)。
足冷好眠食不進,重揉艮位調脾病。再將大指面旋推,脾若初傷推即應。
頭疼肚痛食和風,揉動外勞即見功。疼痛醫人何處識,皺眉踐腳哭聲雄。
心熱昏迷尿閉時,天河引水上洪池。掌中水底撈明月,六腑生涼心熱遺。
嬰兒臟腑有寒風,無汗脈浮表不通。揉動外勞將指屈,表開汗發自然松。
兒因驚嚇乍昏癡,節骨搓揉五指施。若是昏癡仍不醒,精威二穴對拿之。
膽經有熱口作苦,大指下推瀉脾土。口苦醫人何處知,合口頻頻左右扭。
大腸側推到虎口,止瀉止痢斷根源。揉臍兼要揉龜尾,更要推揉到湧泉。
小指腎經與後谿,推上為清下補之。尿短色黃推上妙,虛寒尿白下推宜。
鼻孔乾焦因肺熱,若流清涕風寒客。下推瀉肺上為溫,卻與心脾同一訣。
眼睛翻上掐天心,須向掌心掐即平。若是雙眸低看地,天心上掐對宗筋。
肩井穴是大關津,掐此開通氣血行。各處推完將此掐,不愁氣血不周身。
效見推拿是病輕,沉疴非藥不為靈。療驚雖用元宵火,現症齊兮枉費心。
若用推拿須下午,推拿切莫在清晨。陽濟陰生邪作解,燒熱常多退五更。
《鐵鏡》推拿圖說
正面推拿圖
推法:煎薑蔥汁,浸染醫人大指。先從眉心向額上重推二十四下,次從眉心分推至日、月角各九下,旋以指掐天庭、人中、承漿各一下以代針。男則重揉日角穴發汗,女揉此止汗;女則重揉月角穴發汗,男揉此止汗。兩手抱兒頭搖之以順其氣。再者寒熱,照後圖推三關,退六腑,運八卦,或揉胸腹,然後掐兩肩井穴以完功。
手足推拿圖
左手掌面八卦臟腑圖
凡推三關、退六腑、運八卦及水底撈月,無論男女,俱在左手,詳後圖式。
左手掌面八卦臟腑圖說
左手側面圖
左手背面圖
手足穴道便考
手足穴道便考圖一
手足穴道便考圖二
少澤穴屬小腸,在小指外側,去甲角寬韭葉許。
少衝穴屬心經,在小指內側,去甲角寬韭葉許。
關衝穴屬三焦,在四指外側,去甲角寬韭葉許。
中衝穴屬心包絡,在中指尖正中挨甲處。
商陽穴屬大腸,在食指內側,去甲角寬韭葉許。
少商穴屬肺經,在大指內側,去甲角寬韭葉許。
足大趾前行大敦穴,屬肝經。
大趾內側隱白穴,屬脾經。
二趾無穴,內兼肝,外兼胃。
中趾外側厲兌穴,屬胃經。
四趾外側竅陰穴,屬膽經。
小趾外側至陰穴,屬膀胱。
湧泉穴屬腎經,男左轉揉之止吐,右轉揉之止瀉,女右揉止吐,左揉止瀉。
大敦穴屬肝經,在足大趾甲後聚毛之處。凡患驚癇,先拿此穴,知痛者生。
崑崙穴屬膀胱,在內外踝骨後,僕參穴上,驚風時對拿之,脈若不動者死。
解谿穴屬胃經,在足背彎正中凹內,衝陽穴之上,若按之,其脈不動者死。
鬼眼穴屬胃並三陰經,在膝蓋下之右骨陷中。昏死身仰,對拿四穴即平。
委中穴屬膀胱,在足膝彎內凹中。驚癇身往前僕者,將穴向下掐住即直。
按:推拿揉掐,特幼科之捷徑耳。《金鑑幼科》絕不言此,而專主方藥尚矣,然亦頗便俗用。茲據《靈樞經》、《銅人圖天星奇穴》等書考其分寸,明其行列,繪圖立說於前,聊以便初學云爾。至於燈火、艾火宜忌須分,不得不刪繁就簡,今接經訂正分別於下。
燈火圖說
凡用燈火,要在臍風,急驚初發之時,用之輒效;症若現齊,用亦無益;至若症候並未見出二三宗,無故預用燈火防之,此為誅伐無過,反生雜病。蓋小兒純陽之體,或有胎熱鬱於皮里肌肉之間,將發為丹毒、瘡疹、疫火諸症,卒遇燈火升提毒爾,火威內外交熾,貽害不淺。他如夏秋燥熱,尤宜慎用也。
臍風燈火圖式
臍風燈火圖
先從囟門起,次眉心、人中、承漿及兩手少商穴各一燋,方頂、臍心一燋,又輪臍六燋,共燈火十三燋。
驚風燈火圖式
驚風燈火圖
先從囟門、眉心各一燋,次當臍心一燋,又輪臍六燋,方將兩手合谷穴各一燋,再於兩足內上四崑崙穴各灸一燋,共燈火十五燋,名曰元宵燈火。
會陰穴起,上循胸腹中,行至下唇止,俱屬任脈。
長強穴起,循背脊,過腦頂,至上唇止,俱屬督脈。
《集成》回生艾火
凡用燈火,皆為臍風、驚風、實邪升散之用。若四時感冒及瘧痢、吐瀉、慢驚、慢脾、痘疹、瘡瘍均宜隨症調治,縱有抽搐之症,亦忌用燈火。至於久病體虛氣怯,忽然精神憒亂,不省人事者,則當用艾火挽回之。
灸法
取肥實生薑,切片大如拇指,厚一分許,貼定尾閭穴上(在腰俞下脊骨盡頭,正中動脈之處),又貼定命門穴上(在腰脊正對臍心之處),二穴各用艾茸搓丸如黃豆大,安放薑片上,香火點燃,各灸三壯。又另切薑片貼定關元穴上(在氣海穴下),如前灸法,每灸三壯。
蓋此火能收回散失之元陽,歸諸氣海,不特小兒可用,凡男婦大小,一切中風、中痰、厥陰虛寒竭脫之症咸宜用之。
附法
凡小兒中惡客忤,以及痰蔽火伏,風搐氣結,乍然昏死者,即掐人中穴,輕者一掐即啼,倘不即醒,旋拿兩手合谷穴,如又不醒,須重掐中指中衝穴,倘仍不效,則搓艾丸如椒目大,安放中衝穴上,灸之即活。蓋中衝穴乃厥陰心包絡之脈出乎,其經與少陰心藏相通,此穴一灸,艾氣通心,自然醒活,若心氣已絕,灸至三丸,不見效者不治。
按:灸法顧忌繁多,動關終身穴道,分寸稍有不明,不如勿用之,為愈也。
初生門
拭口法
嬰兒初生,須用軟棉裹指,拭淨口中不潔,繼以燕脂蘸茶清擦口舌,永無口病。古云:子未啼時,先取穢血。
按:兒在胞衣之中以臍帶資生,胞中皆是氤氳精氣生長蒸化,並無血脈,兒口之血從何而來?或恐仰面下地,開口啼時,被產母穢血誤浸入口,則拭法亦切要矣。
下胎毒
甘草法 粉草三錢,切片煎汁,布濾去滓,以棉蘸洗兒口,茶匙挑滴,令兒咽之。粉草甘平,和五藏、解百毒,四時可用,虛實皆宜。
黃連法 川連一錢,捶碎煎汁,布濾去滓,茶匙頻頻挑滴兒口,以臍糞下為度。黃連苦寒,清熱解毒,夏秋月有胎熱者宜之,寒月夾冷者忌用。
朱蜜法 硃砂末五分,煉蜜調勻,白湯沖化,頻滴兒口,令兒嚥下。硃砂鎮心定驚祛邪,蜂蜜解毒清熱潤腸,然胎元弱者亦忌用。
豆豉法 豆豉煎濃湯,每用茶匙挑滴,令兒嚥下三五口,能解毒祛風。豆豉輕腐宣發之藥,凡怯弱之兒及春冬月服此最宜。
鹽茶法 陳茶一撮,入鹽少許,煎成湯,以布蘸洗兒口,頻挑滴令嚥下。初生面紅唇赤、口熱便閉,有胎熱者,每日服此最稔,當又效捷。
淡姜法 生薑煎淡湯,軟棉蘸洗兒口,日用數次,以去寒涎,開胃和中。初生面色唇口淡紅㿠白及四時胎寒者,皆可與服。
斷臍
嬰兒初生斷臍,當以五寸余為度,太長則損肌,太短則傷藏,先將剪刀向火中烘熱,剪斷臍帶,次用燒紅烙鐵或紅火炭煤塊及大紙捻蘸桐油點燃,繞臍帶烙焦帶口,旋用烙臍餅子安灸臍上,以防風邪。外又用胡粉散敷臍帶,間將軟絹新棉如法包裹,以避尿濕、風邪,要不鬆不緊。
烙臍餅 研爛豆豉(一錢) 麝香(五釐)
臨時溶化黃蠟一錢,乘熱和勻,前藥量臍大小捻作餅子,放剪口上,炭火灸溶,封住帶口。
胡粉散
木粉 乾薑 白石脂 甑帶灰 棉花灰(各一錢) 麝香(五釐)
共研極細。每用一二錢,敷撒臍上,將帶盤好,新棉蓋定,如法包裹,以避尿濕,三日後開看臍自脫矣。預燒發灰、艾灰或棉花舊氈褐子等灰,研細篩末,壓住臍心,並撒周圍上,蓋熱艾茸一塊,用布包裹。
凡倉猝臨產,藥味備辦不及者,須隨其鄉俗所常用之法用之。大抵斷臍以五寸余為度,先要約定,以苧麻緊緊扎住,烘熱剪刀,一刀剪斷,即取火炭烙焦帶口,若搓大紙捻蘸桐油點火灼焦更妙。預燒發灰、艾灰之類,干撒臍腹之上,以薄棉隔住,盤帶在上。又蓋新棉,方用軟布包裹,要不鬆不緊,如太鬆,恐臍帶動搖,牽扯臍心作痛;太緊,恐兒腹漸長,氣滯不通,腹痛多啼,此項惟在乳母以意消息,向溫暖處,緊則放鬆,鬆則扣緊。三日後臍帶落時,取發灰之類,壓住臍心上,蓋熟艾一塊如法包裹。古法自初生以至半月,臍上用碾細熟艾數塊,輪流隔住,外以軟帛裹定,尿濕則換之,兒生永無災疾。如無艾茸代以棉絮,俗用麻油潤臍最不妙,蓋臍心喜溫惡濕,麻油性冷,多生變症,慎之。
浴兒
古法三朝浴兒,為其革除汙穢也,然寒涼之月亦不必泥定三日,總要擇晴明天氣,向無風密處浴之,適可而止,不可久在水中。春冬恐受寒風,夏秋恐傷暑濕。
浴湯法 桃、槐、桑、柳、梅五枝等分,切碎煎湯,布濾去滓,浴時下豬膽汁一枚以去其汙穢,且能滋潤肌膚,令兒不生胎瘡。俗法春冬用艾湯水、檀香湯,夏秋用茶湯之類,亦各隨其便。
藏衣
凡藏胞衣若不謹慎,於兒不利。須盛在新瓶內,以青布封口,上蓋磚石,擇向陽高燥之地,天德月空處,掘地三尺埋之,兒自長壽無疾。
天德月空
正月在丁二月坤,三月居壬四月辛,五干六甲七月癸,八艮九丙十乙宮。十一巽兮庚十二,此是天德牢記心。月空單月壬和丙,雙月俱在甲與庚。
剃頭
嬰兒滿月方可剃頭,須向密室溫暖處剃之,為其氣血未盈,寒風易人也。預研細去皮杏仁五枚,薄荷五葉,再同研勻,滴麻油三四點,加水粉拌勻,剃完擦兒頭上,能避風邪,免生瘡癤。
不啼
兒生落地,啼聲即發,形生命立矣。有不啼者,俗名草迷,又曰夢生,多因臨產時生育艱難,以致兒生氣閉不通,急用蔥鞭其背,氣通則啼。又有時值嚴寒,兒氣為寒所逼,亦不能啼,宜用熏臍帶法急為挽回之。若兒面青甲黑,氣絕無聲,是形難存而命已不立,安望其生哉?
鞭背法 生蔥一把,火烘微熱,輕輕鞭兒背上。如無蔥,以熱手輕輕擊背,蔥辛通氣擊動醒神,故可回生。
熏帶法 初生若值天寒,氣為寒閉,啼聲不出,須急用棉絮包裹抱在懷中,且勿斷臍,用大紙捻蘸油點火,於臍帶下往來熏之,令火氣由臍入腹,寒得溫散,氣得暖通,啼聲自出。
《集成》:口治夢生,勿斷臍帶,用燃火灸熱胞衣,或用滾湯燙浸。又以布袋裹貓,捉其頭,痛咬貓耳,向兒耳邊大叫即醒。
一治悶臍生,兒糞門有一脂膜,悶住兒氣,故不能啼,手拍之,膜破即啼,或用銀簪腳輕輕刺破,或煮胞衣熱入腹中,其氣內鼓,膜破自啼。
初生不乳
兒出胞胎不吮乳者,其故有二。一因初生腹中臍糞未下,致腹滿氣短,嘔吐不乳,當服一捻金。一因孕母過食寒涼,胎受其氣,兒必腹痛多啼,面青白而不乳者,宜服勻氣散。若四肢厥逆者,當服理中湯。
一捻金
生大黃 白醜 黑醜 檳榔 人參(等分)
研末篩細。每用二三分,白湯沖化,蜜水調服。
勻氣散
陳皮 桔梗(各一錢) 炮姜 砂仁 炙草(各五分) 木香(二分)
研細篩末。每用五分,煎紅棗湯調服。
理中湯
人參 土炒白朮 炙甘草 乾薑(等分)
紅棗引。腹痛,加木香引。
初生眼閉
初生眼不開者,由孕母飲食不節,恣情厚味,熱毒熏蒸,致蘊兒脾,眼胞屬脾,其脈絡束緊,故不能開。內服 生地黃湯 。
生地 赤芍 當歸 川芎 花粉 甘草
等分。煎服。一方,加赤茯苓、豬苓、澤瀉、茵陳、燈心,治同。
外用 熊膽洗法 。
熊膽 黃連(等分)
滾湯淬汁,頻洗兒目,自開。
一有胎未滿月,生育太早,兩目合縫不開,若乳養十日半月,其目自開。
吐不止
有因初生便秘,腹中穢惡不淨,令兒腹滿,作吐不止者,以一捻金下之(見上不乳)。有因胎前受寒,面青白,四肢冷,口吐清稀白沫者,以理中湯溫之(見上)。若生育時觸冒寒邪,入里犯胃,則曲腰而啼,吐沫不止者,宜溫散,用香蘇飲。又有胎前受熱,面黃赤,手足溫,口吐黃澀酸黏者,則用 黃連二陳湯 。
姜炒黃連(五分) 薑製半夏 陳皮 茯苓 甘草(各一錢) 生薑(引)
香蘇飲
霍香 蘇葉 陳皮 茯苓 煨木香 炙甘草 姜炒厚朴 麵炒枳殼 姜(引)
【附】哯乳
哯乳者,已前所服之乳不時吐出,有宿乳、停痰、胃寒、胃熱之分。如面色多赤、二便微秘、手足指熱,此為熱哯,宜服和中清熱飲。如面色青白,糞青多沫,手足指冷,此為寒哯,宜服溫中止吐湯。如口熱唇乾,夜臥不寧,手足心熱,此為傷乳而哯,宜服平胃散。如胸膈膨滿,嘔吐痰涎,此因停痰而作哯也,宜服枳桔二陳湯。若吃乳過多,滿而自溢,不須服藥,惟節其乳,則哯自止矣。余見後吐門。
清熱和中飲
姜炒黃連(五分) 薑製半夏 茯苓 陳皮 藿香(各一錢) 炒研砂仁(三分) 生薑(引)
溫中止吐湯
炒研白豆蔻 製半夏 白茯苓 生薑(等分)
煎湯,磨木香五分,取汁,和勻服。
加味平胃散
製蒼朮(一錢) 薑汁炒厚朴 陳皮 炙草 炒研砂仁 炒神麯(各五分) 生薑(引)
枳桔二陳湯
製半夏(一錢) 陳皮 茯苓 麵炒枳殼 桔梗 甘草(各五分) 姜(引)
水煎服。
一方 治傷乳吐哯,擠乳汁入銅杓內炒焦,白湯淬汁,頻與兒服。
不小便
初生不小便者,胎熱流於下也,熱輕者服導赤散,熱盛者服八正散,外用豆豉膏貼臍上,則小便自通矣。
導赤散
生地 木通 甘草梢 淡竹葉(等分) 燈心(引)
加炒黃連、滑石末、赤茯苓,更效。
八正散
木通 大黃 瞿麥 扁蓄 赤茯苓 生梔子 車前子 滑石末(等分) 燈心(引)
豆豉膏
豆豉(一合) 大螺獅取肉(九枚) 切碎生蔥(一把)
共搗極爛,用芭焦汁調成膏。烘熱貼臍,用布包裹。
《集成》曰:初生不尿,須捶碎連須蔥二根,用乳汁半杯拌勻,加水二杯煎汁,頻以茶匙挑滴兒口,氣通尿利。
不大便
初生一二日內即大便者,俗云下臍屎,此腸胃通和,幽門潤澤也。若過二三日不大便者,名曰鎖肚,乃胎中受辛熱之毒,氣滯不通也,其症面赤腹脹,不乳多啼,先用朱蜜法(見前)拭口,設若不應,當量虛實下之,即用一捻金(見前不乳),繼用咂五心法:請精壯婦人以溫水漱口,咂兒前心、背心、兩手心、兩足心並臍心,五心計七處俱咂,令皮見紅赤色為度,須臾大便自通矣。
《集成》曰:鎖肚之症,因胎中熱毒壅結肛門,倘用前方不效,當用劫法,上輕粉五分,研細篩末,蜜水調勻,白湯沖化,頻頻與服。如又不效,取生蔥白肥大者,刮光,長寸許,將麻油潤濕,輕輕套入穀道中以導之。若至七日不通者死。
二便不通
小兒初生大小便不通者,最為急候,乃因胎中熱毒太甚也,急用前口咂五心法,再服木通散行其熱、紫霜丸開其結。若至七日謂之一臘,肚腹脹硬,常作呻吟,則難治矣。
木通散
木通 車子 瞿麥 扁蓄 赤茯 梔子 枯芩 甘草 大黃 薄荷 滑石末 燈心(引)
紫霜丸
代赭石(火煅,醋淬,三五次,研取淨末,一錢) 赤石脂(淨末一錢) 杏仁(七粒,去皮尖,炒黃) 巴豆肉(三粒,捶爛,紙包壓去油)
共研極細,搗飯糊丸如麻子大。白湯每化下三丸。
肛門內合
初生肛門內合,有因熱毒太甚,壅結肛門者,當內服黑白散,外用蘇合香丸導之。有因脂膜遮瞞、無隙可通者,先用金玉簪腳輕輕刺破脂膜,照法導之,庶可挽回於萬一。
黑白散
黑醜 白醜(俱半生半炒) 生大黃 陳皮 檳榔(各五錢) 甘草(三錢) 元明粉(一兩)
共曬研篩末。每服五七分,蜜湯調服。
蘇合香丸
先研安息香末一兩,用酒半斤另熬成膏,後拌蘇合香油五錢,和勻。又丁香、沉香、木香、檀香、蓽茇、香附子、煨訶子肉、鋸犀角末、飛淨硃砂各一兩,薰陸香、冰片、麝香各五錢。各味照法研細篩末,共入安息香膏內,量加煉蜜和勻為丸,芡實大。空心白湯或酒聽服。
香丸導法
每用蘇合香丸數粒,捏作棗核狀,納兒肛門。其中香能開竅,又能潤澤大便,一下庶可望生。
如脂膜遮瞞,無隙可通者,用金玉簪尖當肛門處刺破脂膜,照前法導之。
噤口
此症失治,多至不救,其候舌上生瘡如黍米狀,吮乳不得,啼聲漸小,由胎熱所致,法當清熱疏利,主以龍膽湯。若肚腹脹硬,二便不通者,須服紫霜丸(見前二便不通)。又有一種口吐白沫,牙關緊急者,此胎熱內結復為風邪外襲,當以秘方擦牙散先擦其牙關,次服辰砂全蠍散,中病即止,不可過服。症退當調和脾胃,主以勻氣散(見前不乳)。
龍膽湯
膽草 柴胡 黃芩 甘草 赤芍 赤茯 桔梗 鉤藤鉤 煨大黃 蜣螂(去翅足,等分) 紅棗(引)
煎服。
秘方擦牙散
生南星二錢,去皮研末,兌冰片末五釐,用指蘸,合生薑汁,放大牙根上擦之。如仍不開,將應服之藥調如稀糊,含在大人口內,以筆管插兒鼻孔中,用氣將藥徐徐吹入,其關立開。此法有通仙之妙,不可不知。
辰砂全蠍散
飛淨硃砂(五分) 去毒全蠍(三枚) 硼砂 冰片 麝香(各一分)
共研極細。令乳母唾津調成糊,抹兒口唇里及牙根上。
附法
集成沆瀣丹 治噤口諸症,胎熱甚者服此疏利藏腑。
酒炒大黃 炒黃芩 炒黃柏 川芎(各九錢) 炒黑醜 炒赤芍 炒枳殼 薄荷葉 滑石 連翹 檳榔(各六錢)
切片曬研,篩末,蜜為丸,重五分或一錢。白湯茶酒聽其化服。此《集成》清裡之要方也。
一治口噤不乳、聲小便秘、舌生粟粒,其上齶必有白點子,可用指甲刮破,或用布針縛箸頭上挑破其點,研鍋煙擦之。
一治口噤不乳,蟬蛻十枚去頭足,焙蠍梢七枚,共研極細,再入輕粉二分,同研勻,每用三分,乳汁調糊,搽兒口內牙根。
撮口
其症口撮如囊口,吮乳不得,舌強唇青,面色黃赤,乃心脾之熱受自胎中而然也,急當隨症治之。如氣高痰盛者,服辰砂殭蠶散;二便秘結者,服紫霜丸(見前便閉);身熱多驚者,服龍膽湯(見上噤口);手足抽搐者,服撮風散。若更口吐白沫、四肢厥冷,雖有神丹亦無濟。
辰砂殭蠶散
辰砂(五分) 殭蠶(一錢,炒,去絲) 蛇皮(八分,微炒黃) 麝香(三分)
共研極細。蜜調塗兒唇口牙根。
撮風散
炙焦赤腳蜈蚣(半條,另研) 鉤藤(錢半) 炒殭蠶 焙蠍梢 飛辰砂(各一錢) 麝香(五釐)
共研極細。竹瀝每調三五釐,白湯點服。或用乳調,以茶匙挑滴兒口嚥下。
一方 炙焦山甲(尖甲,五片) 焙蠍尾(七枚)
研末乳調塗乳上,令兒含乳嚥下。
臍風
臍者小兒之根蒂,名曰神關穴,近三陰,喜溫惡涼,喜干惡濕。如斷臍悉遵前法,臍風何自而起?惟不知慎重,以致風冷、水濕之氣入於臍中,兒必腹脹臍腫,日夜啼叫,此臍風之將作也,急用驅風散治之。
驅風散
蘇葉 防風 陳皮 甘草 鉤藤鉤 煨木香 炒殭蠶 姜炒厚朴 麵炒枳殼 生薑(等分)
煎服。
若寒邪深入已成臍風者,又當視其所兼之形症治之。
如肚腹脹硬、大便不通者,臍風兼實也,服黑白散(見前肛合)。如面青肢冷、二便不實者,臍風兼虛也,服理中湯(見前不乳)。如面赤口乾、身體壯熱者,臍風兼熱也,服龍膽湯(見前噤口)。如撮口唇青、抽搐不止者,臍風兼驚也,服撮風散(見前撮口)。如痰涎壅盛、氣高喘急者,臍風兼痰也,服辰砂殭蠶散(見撮口)。
如面青嘔吐、曲腰多啼者,臍風兼寒也,當服 益脾散 。
人參(三分) 煨木香 煨草果 炒蘇子 炒厚朴 炙甘草 茯苓 陳皮(各五分) 生薑(一片) 紅棗(一枚)
煎湯頻與服。
附法
《鐵鏡》曰:風由臍入腹,始附於肝木,風附木而鳴,目為肝竅,故眼角有黃色;由肝而逆犯脾土,鼻為脾屬,故鼻準又起黃色;由脾而逆犯腎水,上下口唇屬腎,故又色黃而口撮;由腎而逆犯心火,舌為心苗,故舌強直而含乳口松,傳變到此,風火歹威,肺金亦隨而絕矣。
治法,臍風初起見二三症時,急用燈火治之(見前附法門燈火圖說)。凡初起吮乳口必稍松、眼角眉心忽起黃色,此時用燈火治之最易,黃色到準頭治之亦易,若到人中、承漿治之卻難,及至唇口收束,舌頭強直,不必治矣。
《集成》曰:臍風初起,速用燈火開提,次照症施藥,可保萬全。方藥詳見上。亦有延至氣息喘急,啼聲不出,或肚上青筋吊疝作痛者,此胎毒夾風邪入藏,外用火功,內服指迷七氣湯。
醋炒青皮 炒研益智仁 酒炒香附子 薑製半夏 煨莪朮 藿香葉 陳皮 桔梗(各一錢) 桂心 甘草 公丁香(各五分) 姜 棗(引)
又方 治撮口臍風。
芥穗 防風 枳殼 桔梗 天麻 殭蠶 膽星 陳皮 茯神 甘草 薄荷 姜(引)
凡撮口臍風,視其牙根上齶必有白點,俗名馬牙,老則脹硬,妨礙乳食,當先挑破出血,旋以棉蘸薄荷汁揩去涎血,用鍋煙或京墨塗之。
一內因臍風,原受胎時,其父之命門真陽不足,右尺脈細澀無神,致兒稟賦虛弱,生下五六日發為臍風,面色慘淡,不時搐搦。此病生於五臟,故有連產數胎無一存者,此類是也。
一外因臍風,由斷臍浴兒不知謹慎,水濕風冷由臍入腹,漸次傳變,發為臍風,多在二三四日之內或兼以上形症。此病生於六腑,初起按法調治,無不治也。
臍濕臍瘡
臍帶脫時,須照前法包裹,至於浴兒,不可任意洗濯,既包裹畢,宜常留意,勿令尿濕浸臍。如不知慎,遂致肚臍浸漬不幹,名曰臍濕,當用 滲臍散 。
煅龍骨 枯礬(各一錢) 麝香(五釐)
研極細末。干撒臍中。
臍濕失治,久則焮赤成瘡,名曰臍瘡。當用 金黃散 。
黃連(一錢) 煅龍骨 水粉(各一錢)
研極細末。敷撒臍中。
臍瘡出血者,研海螵蛸、水粉,頻頻塗敷。草紙燒灰敷臍,亦效。
臍突
嬰兒初生,臍帶突出,赤腫虛大者,由兒在胞胎,受母積熱,故初生即突也,宜照前法斷臍,忌敷寒涼,恐伏毒內攻,但令母子俱服清熱之劑自愈。
如十日一月內,兒臍忽腫如吹,色不紅赤,捻動微響,驚悸作啼者,內服 芍藥湯 。
炒白芍 炒苡仁 鉤藤鉤 澤泄 甘草 茯苓 桂心 生薑(引)
外敷 朴硝散 。
朴硝(二錢) 大黃 煅牡蠣(各五錢)
共研極細。取活田螺數十洗淨,用清水養一宿,放去田螺,將水調藥,烘熱敷之。
又有小兒熱在腹中,無所發泄,頻頻伸引,睡臥不寧,努脹其氣衝入臍心,致臍腫突,虛大光浮,此胎熱內發,非斷臍之過,內服 犀角消毒飲 。
犀角(鋸末) 炒研牛蒡子 金銀花 芥穗 防風 甘草(等分)
煎服。
外敷 二豆散 。
赤小豆 豆豉 南星 白蘞(等分)
研極細。每用五分,搗芭蕉汁,調敷臍之周圍,日換二次。余法詳《彤園醫書(外科)》。
天釣
小兒天釣症,由邪熱痰涎壅塞胸間,不得宣通,發時驚悸壯熱,眼目上翻,手足瘛瘲,爪甲青色,症似驚風,但目多仰視,較驚風稍異。如痰盛兼搐者,服九龍控涎散;驚盛兼風者,服牛黃散;搐盛多熱者,服鉤藤飲;爪甲若青者,主以蘇合香丸(見前肛門內合)。
九龍控涎散
赤腳蜈蚣(一條) 酒塗炙焦去油乳香 煅枯明礬 真天竺黃 炒荊芥穗(各一錢) 雄黃 臘茶 炙草(各二錢) 綠豆(一百粒,半生半炒)
共研末篩勻。每服五分,薄荷湯調下。
牛黃散
另研牛黃 硃砂 蠍梢(各一錢) 天竺黃 鉤藤鉤(各二錢) 麝香(五分)
共研細末。每服二三分,白湯調下。
鉤藤飲
人參 炙草 焙全蠍 煨天麻 鉤藤鉤 羚羊角屑(等分)
煎服。
按:天釣乃內熱痰盛,應減去人參。
內釣
內釣者,多因肝藏素病,外受寒冷。其候糞青潮,搐作止有時,傴僂腹痛,曲腰而啼,口吐涎沫,症似驚癇,但目有紅絲血點為異。如瘛瘲甚者,服前鉤藤飲(見天釣),腹痛急啼者,服木香丸。若肢冷甲青,唇口黑者,當服養藏散。然內釣至此,乃中寒陰盛,不治之症。
木青丸
煨木香 炒茴香 焙全蠍 鉤藤鉤 乳香 沒藥(等分)
研細篩末,搗大蒜少許取汁,和丸如梧子大,曬乾。每用二丸,煎鉤藤湯化服。
養藏散
煨木香 沉香 肉桂 當歸 川芎(各二錢) 丁香(一錢)
共研極細。每用一錢,淡薑湯調服。
盤腸氣痛
此症俗稱內吊,皆由寒邪所摶,肝腎居下,故痛則曲腰,宜服白豆蔻散,外用熨臍法,其效甚速。
白豆蔻散
白蔻 砂仁 陳皮 炙草 煨莪朮 醋炒青皮 酒煮香附(等分)
研為細末。每服一錢,紫蘇湯調下。
熨臍法
切碎生薑 淡豆豉(各二錢) 生蔥白(五莖) 食鹽(一兩)
共搗如泥,入鍋炒熱,用絹包裹,頻頻熨臍腹。
附法
集成調中湯 通治盤腸氣。
煨木香 川楝肉 炒青皮 炒枳殼 炒萊菔子 去油沒藥 茯苓 炙草 桂心(等分) 蔥白(引)
《鐵鏡》曰:盤腸氣、小腸氣、膀胱氣,俱痛在臍下氣海穴兩旁,亦有筋腫到腎囊邊,痛不可忍。均用川楝肉、荔枝核、橘核、小茴等分,焙䘌,研極細末。每用一錢,酒水調下,多服自愈。
胎黃
遍體面目皆黃,其色如金,由孕母濕熱太盛,兒在胎時受母熱毒,故生下有是症也。法當滲濕清熱。如色微黃者,只服加味生地黃湯(見前眼開不開),若色深黃者服後 犀角散 。
鋸犀角屑 茵陳蒿 天花粉 龍膽草 煅寒水石 生地 升麻 甘草(等分)
水煎,不拘時服。
《集成》曰:胎黃症有兼眼閉不開,身體壯熱,或大便秘,尿赤如梔子汁,或生小瘡不思乳食者,令母子同服生地黃湯。
胎赤
因孕母過食辛熱之物,致毒熱凝結,蘊於胞中,小兒生下,頭面肢體黃若丹塗,故名胎赤。熱盛便利者,當服清熱解毒湯;熱盛便秘者,服蔣氏化毒丹。
按:胎赤有似胎風(見嬰兒外科)。
清熱解毒湯
黃連 生地 赤芍 木通 連翹 甘草 金銀花 薄荷葉 燈心(引)
蔣氏化毒丹
犀角鋸末 黃連 元參 桔梗 甘草 薄荷葉 生大黃(各一錢) 青黛(一錢)
共研極細,煉蜜為丸,重六分。燈心湯化服。
胎熱
此症通面紅焰異常,口氣莽莽蒸手,大便秘結,小水短赤,舌或□腫,眼閉胞浮,或身發熱,啼叫驚煩,治遲恐發丹毒,主以沆瀣丹(見前噤口)。
《鐵鏡》曰:此症有兼牙根腫硬不能食者,用銀針於牙關上下合骨處,刺破出血,自能吃乳,隨用灶心土、車前草、連翹、甘草煎服。熱甚,服 大連翹飲 。
連翹 赤芍 歸尾 木通 芥穗 防風 甘草
赤遊風
此症多由胎中毒熱而成,或生後過於溫暖,毒熱蒸發於外,以致皮膚赤熱而腫,色若丹塗,遊走不定,行於遍身,故名赤遊風,雖與外科赤遊丹相似,但多發於頭面四肢之間,若內歸心腹則危矣。初服 犀角解毒飲 。
鋸犀角末 炒研牛蒡 川連 生地 赤芍 甘草 芥穗 防風 連翹 銀花
燈心引,煎服數劑。
若不見效,次服 藍葉散 。
曬䘌藍葉 微炒大黃 犀角末 生梔子 柴胡 黃芩(各二錢) 升麻 石膏 甘草(各一錢)
共研極細。每用八分,竹瀝調糊滾湯沖服,煎服亦可。兒氣怯弱者,可去大黃。
砭血法
口吮毒血各聚一處,打碎細料磁器取有鋒芒者,劈開竹箸,夾住以線縛定,兩指輕捉箸梢,令磁鋒對聚血處,再用箸一根頻頻擊刺,砭出毒血。如患在頭者,不用砭法,只用臥針倒挑患處,令出毒血。
凡小兒未滿百日,忌用砭法,以其肌肉難任也,可用豬肉貼法,用生豬肉切片,攤貼赤腫處,須頻頻更換。
附法
塗法
生赤小豆研細篩末,用雞子清調塗,干則再塗。
天保采薇湯 治赤遊風初起,先服此以解表。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升麻 葛根 枳殼 桔梗 川芎 甘草 赤芍 茯苓 陳皮 藿香 薑製半夏 姜炒厚朴 法制蒼朮
煎湯溫服,表甚用薑、蔥引。此方製為丸,能調小兒諸病。
四順清涼飲 治赤遊風服前表藥後,次服此湯以清裡。
當歸 生地 白芍 柴胡 甘草
便秘,加大黃。
加味連翹飲 此表裡兼治之劑。
連翹 歸尾 赤芍 木通 芥穗 防風 甘草 柴胡 黃芩 梔子 瞿麥 蟬蛻 炒牛蒡 滑石 石膏末 車前子 燈心(引)
胎肥
胎肥者,初生肌膚虛厚,肉色通紅,面赤而黑睛多;滿月以後漸次肌瘦,五心熱而大便秘,白睛忽變粉紅色,此因孕母過食肥甘,濕熱流入胞中,致初生形質虛肥,血分壅熱,急服加味連翹飲(見上赤遊風),外用 浴體法 。
天麻 檀香 威靈仙(各五錢) 硃砂 青黛 枯礬(各二錢) 桃枝(一尺)
共切片,煎湯,蕩溫,浴兒數次。
胎怯
胎怯者,初生面無精光,肌肉澆薄,大便白色,目無神采,時作哽噎,此非育於父母之暮年,即生於產多之孕婦,但當調理後天。常服 調元散 。
人參 炙草 茯苓 陳皮 土炒白朮 焙䘌枸杞 當歸(各三錢) 炒黃陳米(三合)
共研極細。每用龍眼湯調一二錢,日二服。
胎癇
胎癇者,內因兒在胞時孕母曾受驚嚇,氣傳於子。兒初生頻作抽搐,身熱面青,牙關緊急,腰直身強,目睛斜視,不乳多啼。當按二卷癇症門治之。
胎搐
胎搐者外因風邪襲入經絡,身先發熱,面青多啼,然後發搐,手足抽掣,較癇稍輕,而無牙噤強直等症。主以 天麻丸 。
煨天麻 焙全蠍 炒殭蠶 法半夏 膽星 羌活 防風(各二錢) 鉤藤鉤(五錢)
共研極細,蜜為丸,重五分。日服三丸,薑湯化下。
胎驚
驚與風名異而症同,如面青搐搦、身熱背強、口噤昏迷是也,若目直竄視最為難治,宜按前圖拿精威、崑崙諸穴,又曲兒小指,重揉外勞宮,隨用元宵燈火定之,內服天保采薇湯(見前赤遊風)。
胎寒
《集成》曰:有內因孕母時患熱病多服寒涼藥,或過食生冷,致寒氣結於胞胎,嬰兒生下昏沉多睡,面白唇淡,或瀉白吐乳,此得自胎中內因病也。有外因寒冷侵襲,百日之內忽患戰慄,面青口冷,手足捲曲,腹痛多啼,此生後受寒外因病也。初起俱服指迷七氣湯(見前臍風),若日久不愈,虛寒兼吐者當服 助胃膏 。
人參 肉桂 木香 丁香 炒白蔻 煨肉蔻 炒益智仁(各一錢) 土炒白朮 炒砂仁 炒淮藥 藿香葉 茯苓 陳皮 炙草(各三錢)
共研極細,蜜為丸,重八分。白湯化服。
《鐵鏡》曰:兒初下地或一日半日內,面青如靛,口不吮乳,先有啼聲,後漸不啼而昏憒者,視其眼角與鼻準俱無黃色,口又不吹噓,此定是胎寒,按前《圖式》先拿精威、崑崙諸穴,其聲必出;即不出,俱用元宵燈火開提之,青色漸退為吉。須防作吐,蓋藏腑皆寒,胃虛寒而吐逆,急用人參一分,土炒白朮、桔梗、藿香各一錢,生薑引,煎湯頻頻與服。
大抵胎有寒而外無感冒,則遲發於數日之間;胎有寒而復感風寒,則速發於一日之內。其症面青唇白,或瀉白吐哯,腹痛多啼,口不吮乳,肢冷捲曲,勿誤作臍風治,當以辨臍風之法辨之。
附法
附子理中湯 治胎寒,寒盛腹痛吐瀉。
人參 炮附子(各五分) 土炒白朮 炙草 炮姜(各一錢)
煎湯,乘熱挑滴兒口,頻頻嚥下。
香砂六君湯 治胎寒兼有痰涎壅出。
人參 炙白朮 茯苓 炙草 陳皮 法半夏 藿香葉 炒研砂仁 生薑(引)
鉤藤膏 治胎寒日久恐成內釣等症。
去油乳香 沒藥 煨木香 炒殭蠶(等分)
研末。煎鉤藤湯,調膏服。
夜啼
初生夜啼其因有二:一曰脾寒,面色青白,手腹俱冷,不欲吮乳,曲腰而啼也,主以鉤藤飲。一曰心熱,面赤唇紅,身腹俱熱,小水不利,煩叫多啼也,主以導赤散。若無諸症,但多啼者,只用蟬花散。
鉤藤飲
當歸 川芎 茯苓 茯神 炒芍 炙草 煨木香 鉤藤鉤 紅棗(引)
蟬花散
蟬蛻一兩,去頭足,研細篩末。每用五分,煎薄荷湯調服。
導赤散(見前不小便)
附法
一治心熱夜啼,面紅多淚,見燈啼甚,無燈稍住,手腹皆熱,小便亦澀,法宜按前圖式,用水底撈月、引水上天河、退下六腑及運八卦推坎入艮諸法,旋服導赤散,加天麻、梔子、薄荷、車子。
一治心血不足而啼,其候睡熟驚悸忽啼,神色慘淡,舌淡紅而尿利,宜服 安神湯 。
人參 炙術 當歸 茯神 陳皮 法半夏 炒芍 棗仁 五味子 姜 棗(引)
一治藏寒腸痛而夜啼者,手按臍腹其啼必減,外症肢冷麵青不乳,宜服人參、乾薑、炙草、藿香、當歸、炒芍、桔梗、陳皮。
一治下焦虛寒夜深多啼,少睡,天明則已,面淡白,尿清長,宜溫下焦,用陳荷葉蒂三個,艾葉七皮,蒸湯頻服,醋炒艾茸乘熱用絹包,頻熨臍腹。
一治脾胃兩虛或吐或瀉、食少而夜啼者,用 加味六君子湯 。
人參 土炒白朮 茯苓 炙草 陳皮 法半夏 木香 炮姜(引)
一治異物所侵,目有所視,口不能言,睡中驚惕,抱母大哭,面色紫黑者,用遠志肉,炒棗仁、茯神、炙草、陳皮、竹茹、薑棗。倘仍夜啼,審其並無以上形症,可將雜色紙張作一異物令兒視之,隨對兒焚化,疑釋自止。
按:有因夜醒抱兒坐慣,或遊走拍慣,或執燈亮戲慣,或乳母乳少兒不得飽,皆能致夜啼,不可不辨。
不寐
嬰兒不寐有因心血不足,睡中雖不聞響動而無故驚醒,不得安眠,宜服 人參安神湯 。
人參 當歸 生地 茯神 土炒白朮 炒研棗仁 炒遠志肉 炒白芍 龍眼肉 生薑(引)
有因膽經虛怯,睡中稍聞人聲響動,兒即驚醒再不熟睡而多啼,治用 參竹湯 。
人參 竹茹 陳皮 甘草 去心麥冬 淡竹葉 製半夏 小麥 粳米
多睡
嬰兒多睡乃因膽氣虛,健運之令不行,故肢體倦怠,貪眠嗜臥,宜服 加減六君子湯 。
人參 炙術 茯苓 炙草 製半夏 炒研益智仁 煨木香 姜 棗(引)
另有風溫症,身重喜睡,但鼻息鼾鳴,身熱自汗為異,治詳三卷瘟疫門。
變蒸
天地生化萬物,必以春溫夏熱,兒之初生,變生形神,亦同此理。自生之日至三十二日曰一變,至六十四日曰一蒸,變則長其百骸,生其藏府;蒸則增其智慧,發其聰明也。十變五蒸之外又有三大蒸,合計五百七十六日,變蒸既畢,形神具足,此後則不復變蒸矣。然每變蒸之時,其狀惟身微熱、耳冷、尻骨冷,而無他病情狀。蓋以陰陽和變,生化形神,故無他病身微熱者,以陰陽氤氳變蒸之氣外發也;耳尻冷者,耳尻俱屬陰,以陽不傷陰而與陰和之象,故不熱也。
張景岳曰:變蒸之說,古所無也,西晉王叔和始言之,自隋唐巢氏以來則口相傳演,其說益繁,以予觀之,似有未必然者。蓋兒胎月足離懷,氣質雖未成實而藏府已皆完備,及既生後凡長養之機則如月如苗,二息不容有間,百骸齊到,自當時異日新,豈復有此先彼後,如一變腎,二變膀胱,及每變必三十二日之理乎?又小兒之病與不病,余所見所治者蓋亦不少,凡屬違邪,非因外感,即系內傷,未聞有無因而病者,豈真變蒸之謂耶。又見保護得宜,自初生至長,了無疾苦,抑又何也。大抵變蒸之說,未可全信,余恐後人執泥,故就其說指陳之。
夏禹鑄曰:變蒸之候,口唇舌色俱照尋常燒熱,或有重輕,精神卻不喪失,口氣必不暴戾。輕則三日即解,重則五六日即平,不可妄投方藥。亦有熱盛發搐者,但耳尻俱冷,口上齶有白泡如魚目、粟米為異耳。
初生無皮
有因月分未足,生育太早,體未完實,通身浸漬紅嫩而光,此係胎元未足,內服當歸飲,外用稻米粉撲法,數日內皮漸生成,完而堅實矣。
有因父母素患楊梅結毒,傳染胞胎,故生下或上半身赤爛或下半身赤爛,甚則色滯紫黑,肉潰無皮,此為遺毒惡候,內服換肌消毒飲,外搽清涼膏,敷撒鵝黃散,解去毒氣,皮可復生。
當歸飲
人參 黃耆 當歸 生地 白芍 川芎 甘草 蒺藜 白鮮皮 制何首烏
煎汁去渣,頻頻挑滴嚥下。
撲粉法
早稻白米磨粉篩細,時時撲之,戒勿揩動,皮自漸生。
治遺毒方
換肌消毒飲
當歸 生地 赤芍 川芎 甘草 白芷 苦參 防風 連翹 銀花 皂角刺 白蘚皮 土茯苓 燈心(引)
清涼膏
角子石灰一斤,用水泡化,沒指半許,露一宿,面上有浮起如雲片者,輕輕帶水掠取,隨其多少對麻油一半,以順箸攪成膏,雞翎蘸搽。
鵝黃散
川黃柏 煅石膏 上輕粉
等分,研末,篩極細。濕則干撒,干則用豬膽汁調搽。腐臭津水,加冰片末少許;毒盛,加雄黃或加銀珠。
目爛赤熱
目爛者,胞邊赤爛痛癢難睜,因胎中蘊熱,生後熱毒上攻於目,故有是症,內服生地黃湯(見前眼閉不開),外用 真金散 。
黃連 黃柏 赤芍 當歸(各一錢) 杏仁(五分,去皮尖,炒黃)
切碎研末,用乳汁浸一宿,日中曬䘌,再研至無聲,細絹篩過。每用一字,搗生地汁調成糊,乳調亦可,頻頻搽點患處。
附法
經曰:諸脈皆屬於目。又曰:東方青氣入通於肝,開竅於目。夫目雖為肝竅而五藏俱備焉。瞳仁屬腎,主骨;黑睛屬肝,主筋;白珠屬肺,主氣;兩角屬心,主血;上下眼胞屬脾,主肉。心色赤,赤盛為實熱,淡赤為虛熱;肝色青,青盛為風熱,淡青為肝虛;脾色黃,黃盛為濕熱,淡黃為脾虛。凡目無精采及白睛多、黑睛少者,肺腎俱不足也。
《集成》曰:目內赤色,心經積熱上攻也,必舌赤尿短,宜瀉心火從小便中出,服黃連、防風、赤芍、木通、甘草梢、淡竹葉,燈心引,外蒸膽草水洗其目。目內黃色,脾熱也,上下眼胞黃腫,脾熱兼風濕也,宜瀉脾火、散風濕,服 古瀉黃散 。
防風(二錢) 黑梔仁(五分) 甘草 藿香 石膏末(各一錢)
目之上下左右如被風吹,連剳不住,此肝風入目也。若初生目直視者肝熱也,熱氣入目,障其筋脈,兩角束緊不能轉運,及目赤腫痛者,均服 瀉青湯 。
羌活 防風 當歸 川芎 膽草 梔仁 酒炒大黃 淡竹葉(引)
小兒久嗽致目眶腫黑如被撞磕,目珠紅赤如血者,謂之血眼,當內服 瀉白散 。
桑白皮 地骨皮(各二錢) 甘草(一錢) 粳米(引)
加桔梗錢半,炒芩、炒連各五分。外用水浸透生地、黑豆,搗如泥作餅。敷貼熏,黑自消。
清陽散火湯 治兒目羞明喜暗,風熱盛者。
酒炒條芩 芥穗 歸尾 川芎 連翹 梔仁 羌活 防風 甘草 石膏 薄荷 燈心
懸癰
凡喉里上齶腫起如蘆筍盛水狀者,名曰懸癰,胎毒上攻也,須以箸頭扎針,留鋒刺之,瀉去青黃赤汁,未消,來日再刺,刺後以綿蘸鹽湯拭口,搽 一字散 。
硃砂 硼砂(各五分) 朴硝(一分) 冰片(五釐)
共研極細。蜜調少許,鵝翎蘸搽口內。余法詳見《彤園醫書(外科)》二卷。
垂癰
生喉前上齶下垂如珠,紅腫脹痛不能吮乳,三四日後宜用針挑破,放出膿血,腫痛必減,此係積熱凝結,宜內外交治,內服 五福化毒丹 。
元參 桔梗 赤茯苓(各三錢) 膽草 牙硝 青黛 川連 甘草(各一錢) 人參 硃砂(各三分)冰片(五釐)
共研極細,蜜丸重五分。薄荷湯化服。
冰硼散
硼砂 元明粉(各一錢) 硃砂 冰片(各一分)
共研極細,磁瓶收貯。或竹管吹入,或雞翎蘸掃。
重齦
小兒在胎有熱蓄於胃中,故牙根腫如水泡,名曰重齦。先用銀針刺破,鹽湯拭淨,外敷一字散(見上懸癰),內服 清胃散 。
當歸 生地 丹皮(各一錢) 熟石膏(錢半) 升麻 川連(各五分) 或加黃芩(一錢) 燈心(引)
鑽牙疳
由脾胃積熱,牙根肉內鑽出骨尖如刺,疼痛異常。先用鈹針刺開好肉,取出骨尖,血若不止,頻以濕紙換貼即止,敷以冰硼散(見上垂癰),內服 蘆薈消疳飲 。
蘆苔 胡連 玄參 桔梗 羚羊角(末) 炒研牛蒡 炒梔仁 石膏(末) 銀柴胡 淡竹葉 薄荷葉 甘草梢 酒炒大黃(等分)
煎服。
走馬牙疳
由積熱毒火上攻,牙根腫爛,隨變腐黑,臭穢難聞,有因癖疾火毒攻牙者,服前蘆薈消疳飲。又有因麻痘後餘毒攻衝者,當服 清肝解毒湯 。
川連 柴胡 人中黃(各五分) 防風 芥尾 知母 連翹 元參 淡竹葉 熟石膏 羚羊角(末) 炒研牛蒡(各一錢) 燈心(引)
外蘸陳茶洗淨,常搽 溺白散 。
人中白(五錢) 煅枯鹽梅肉(二錢) 枯礬(一錢)
共研極細。頻搽腫爛處。
余按《彤園醫書(外科)》二卷。
又有牙齦腐爛時津白膿者,此係胃中濕熱為病,外用鹽湯蘸洗,常搽 胡桐淚散 。
胡桐淚 北細辛 白芷 川芎 製蒼朮(各一錢) 青鹽(二分) 煅寒水石(二錢)
共研極細,頻頻吹搽。
內服 犀角升麻湯
犀角(如無,以川連代) 升麻 黃芩 川芎 白芷 羌活 防風 甘草 元參 生地(等分)
煎服。
牙癰
癰初起,牙床焮腫疼痛,發熱惡寒,必待腫處宣軟,方可刺破,茶湯拭淨,隨塗搽冰硼散(見前懸癰),初起服 荊防敗毒散 。
荊芥 防風 羌活 獨活 柴胡 全胡 枳殼 桔梗 川芎 茯苓 薄荷 甘草 生薑 蔥白
去荊、防,加人參,名人參敗毒散。
牙疔
疔因胃火與大腸濕熱上攻,牙根腫起一粒,形如粟米,疼脹麻悶,宜針破出血拭淨,隨塗拔疔散,內服解毒湯。
拔疔散
另研硇砂 硃砂(各一錢)
又白礬、食鹽各錢半,拌勻,燒紅鐵鏽刀,將鹽礬煅枯,擇丁日午時合前二味研勻篩細,每用少許,頻塗疔上。
黃連解毒湯
黃連 黃芩 黃柏 梔子(等分)
煎服。
【附】咬牙寒戰
小兒夢中咬牙,乃因胃與大腸積熱生風,故相擊有聲必在夢中者風屬陽,動則風行於外,靜則風行於里也。當服 宣風散 。
去白陳皮 炒香黑醜(各一兩) 檳榔 炙草 薄荷葉(各五錢)
共研極細。臨臥白湯化下一錢。
按:病中咬牙寒戰有寒、熱二症,如身體壯熱、煩躁口渴、大便秘結,小水赤澀、脈洪數者,熱也,蓋胃熱則咬牙,肺熱轉發戰,治當清內熱;如身涼惡寒、二便清利、脈沉遲者,寒也,蓋胃寒則咬牙,肺寒則寒戰,治宜解表。《集成》曰:小兒懸癰、牙疳、牙疔皆因脾胃夾熱而成,內服沆瀣丹(見前噤口)。
外以針挑破,茶湯蘸洗,頻搽 碧雪散 。
青黛 硼砂 蒲黃 甘草 元明粉(等分)
研極細。常用,神效。
鵝口
因白屑生滿口,舌如鵝之口也。由在胎中受母飲食熱毒之氣,蘊於心脾二經,故生下發於口舌,內服清熱瀉脾散,外用發蘸井水拭,日頻搽保命散,日敷二三次自愈。倘治遲必口舌糜爛,吮乳不得,則難痊矣。
清熱瀉脾散
姜炒黃連 炒梔子 煅石膏 赤茯芩 生地 黃芩 燈心(引)
保命散
煅枯 白礬 水飛硃砂(各三錢) 馬牙硝(五錢)
共研極細。取白鵝糞,水攪取汁糊藥,頻塗舌與口角上,或搽碧雪散(見上)。
外治法
頭髮蘸井水揩拭口舌,帶出白屑後,方搽藥。
又法 煎毛李球汁濾去渣,粗布扎箸頭,蘸洗數次。
又法 粗青紗蘸薄荷湯,重刮口舌,雖刮出血無妨。
【附法】口糜口瘡
《集成》曰:鵝口屬心脾積熱,內服沆瀣丹(見前噤口),外用前方固為得法。
至若口糜,乃口內生瘡,糜爛成片,是膀胱移熱小腸,膈腸不便,故上為口糜,宜服木通、生地、赤茯、豬苓、赤芍、澤瀉、甘草梢、淡竹葉,燈心引。外搽碧雪散(見前牙疔)。余見後泄瀉門。
凡小兒口瘡喉瘡,均用鳳凰衣微火焙䘌、生橄欖燒灰存性、孩兒茶等分,研細,兌片末少許,或搽或吹。
凡患口瘡服涼藥不效者,視其瘡色必淡而放光,乃肝脾之氣不足,虛火炎上也,法宜散之劑。外研吳萸末一兩,拌灰面三錢,醋糊作二餅,貼兒兩足心,以布包裹,過二夜,即引熱下行。吐瀉後生口瘡俱用此。
溫胃湯 治脾胃虛寒,口流冷涎,浸漬兩頤者。
薑製半夏 醋炒青皮 土炒白朮 炮姜 陳皮 炙草 木香
異功散
治無故頻頻撮口,脾氣不和者。
人參 炙術 茯苓 炙草 陳皮 姜 棗(引)
經曰: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又曰:脾氣通於口,脾和,口能知五味。又曰: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心,心竅在舌,心氣通於舌,心和,舌能知五味。
木舌
此因心脾積熱而成,蓋脾之脈絡在舌下,又舌為心苗,遇火上衝,令舌腫滿木硬不能轉動,故名木舌。外敷川消散,內服瀉心導赤湯。
川消散
朴硝(五分) 真紫雪(二分) 炒鹽(一分)
其研極細。竹瀝調敷舌上。或敷碧雪散(見前牙疔),或搽冰硼散(見前懸癰)。
瀉心導赤湯
黃連 生地 木通 甘草 淡竹葉 燈心(引)
重舌
因舌下近舌根處,其腫形似舌,故名重舌,此心脾蘊熱,外吹涼心散,內服 清熱飲 。
黃連 生地 木通 甘草 連翹 白蔻肉 淡竹葉
煎湯,時時灌之。
涼心散
乳汁浸黃連 曬䘌煅 幹人中白 黃柏 硼砂 青黛(各二錢) 朴硝(一錢) 冰片(二分)
共研極細。頻吹搽之。
《鐵鏡》曰:木舌、重舌,皆先用銀針從旁刺,令血出,蘸鹽湯拭淨,外搽碧雪散(見前牙疔),內服川連、連翹、木通、甘草梢、淡竹葉、灶心土、羚羊角末,煎湯多服。
吐舌
兒因心經熱極面紅,煩躁口渴,尿赤,其舌伸長而收緩,宜多服瀉心導赤湯(見上木舌)。亦有大病後脾藏虛熱,吐舌動搖不即收縮者,俗名蛇絲驚。審其無躁渴、便秘、面唇舌色淡者,此脾胃津液不足,勿作熱治,只服 七味白朮散 。
人參 炙術 茯苓 炙草 乾葛 藿香 木香 姜 棗
弄舌
舌在口中時時搖動者,因心脾有熱,以致唇焦舌乾,煩熱便穢,宜先服古瀉黃散(見前目爛附法),後服瀉心導赤湯(見上木舌)。
附法
凡刺木舌、重舌,用布針縛箸頭上,留鋒少許,向舌尖、舌面、舌旁刺破出血,蘸茶洗淨,隨搽冰硼散(見前懸癰)。若誤刺舌心、舌筋、舌根,多令出血不止,頻以鍋煙塗之。倘割斷舌根,必無生理。
凡嬰兒急欲吮乳而口不能吮,煩叫尿赤,此心脾有熱,舌強不能轉送也,服炒連、炒芩、炒柏、炒梔子、赤茯苓、澤瀉、茵陳,燈心引。
凡舌忽然脹大腫硬,氣絕不通,名曰纓舌。用皂礬一兩,瓦上煅紅,刮取研末塗舌,數次自消。若中毒舌脹,治詳四卷。
凡舌根下忽有筋一條,上絆舌尖,或粗如線梗起牽扯,致舌縮不能吮乳,各曰絆舌症。當用扁針從中挑斷其筋,隨塗蒲黃末止其血。
凡舌尖咬斷亦可復生,取活螃蟹放炭火上炙焦,研極細末,頻頻塗斷處,漸次生矣。
喉風蛾痹
經曰:咽喉者,水穀之道。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蓋咽為胃管,主納水穀而居後,喉為肺管,主呼吸而居前。又曰左為食喉,右為氣喉。乳蛾疳癬,統載《彤園醫書(外科)》二卷,茲附數方以備緩急。
清咽利膈湯 治喉風總方。
炒研牛蒡 芥穗 防風 連翹 梔子 玄參 桔梗 炒連 條芩 銀花 甘草 薄荷 大黃 芒硝 淡竹葉
便利,去硝、黃。
牛蒡解毒湯 治蛾風喉痹。
炒研牛子 炒青皮 升麻 桔梗 條芩 花粉 甘草 玄參 梔子 川連 連翹 生地 防風 葛根 白芷 赤芍
外吹川消散(見前)。
廣筆鼠黏湯 治喉癬喉閉。
生地 貝母(各錢半) 炒牛子 玄參 花粉 甘草 射干 連翹(各一錢) 炒殭蠶 苦竹葉(各五分)
外吹保命散(見前鵝口)。
少陰甘桔湯 治漫喉風,午後作痛,身熱足冷,脈微者。
桔梗(三錢) 甘草 元參 柴胡 川芎 陳皮 條芩(各一錢) 酒炒升麻 羌活(各六分) 蔥白(引)
甘露飲 治漫喉風,色淡微腫,面赤咽乾,不渴而脈虛大者。
天冬 麥冬 生地 熟地 石斛 茵陳 甘草 條芩 炒枳殼 蜜炙枇杷葉
煎服。吹冰硼散。
小兒咽喉生瘡,牽連鼻孔內赤爛者。
煅枯鹽梅肉(二錢) 炙焦穿山甲(一錢) 枯礬(五分)
共研末,篩細。頻吹搽。或用冰硼散、碧雪散(見懸癰、牙疔)。
小兒喉瘡破爛,難進乳食者,蒸熟豬腦髓,入鹽少許,乘熱與兒嚥下。若喉中結核,不通乳食者,蜜調鍋煙,每三分,白湯沖服,數次自消。小舌吊下,色赤腫大,心脾熱也,鹽醋調吊揚塵,箸頭蘸點,數次愈。若色淡紅,吊下尖長,乃屬虛熱,研硃砂末,頻頻吹點。余法見外科。
鼻病摘要
經曰:西方白氣入通於肺,開竅於鼻。又曰: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外徵於鼻。小兒鼻塞肺氣不通也,肺主皮毛,外為風寒壅遏,故不宣通,內服 川芎散 。
川芎 白芷(各二錢) 甘草 藁本(各一錢) 北細辛 去皮尖杏仁(各五分) 生薑(引)
外研細辛末,吹鼻取嚏。鼻瘡諸症,詳見《彤園醫書(外科)》。
通氣散 治風寒侵肺,鼻塞流清涕者。
羌活 防風 白芷 川芎 獨活 芥穗 葛根 木通 甘草 細辛 炒升麻 製厚朴 姜 蔥(引)
萬金膏 治流涕日久成齆,不聞香臭。
羌活 細辛 白芷 川芎 桔梗 甘草 石菖蒲 薄荷葉
共研極細。薑汁調膏,白湯沖服。
辛荑散 治鼻流濁涕,稠黃腥臭,膽熱移腦,名曰鼻淵。
辛荑(淨仁) 炒蒼耳子 薄荷葉 白芷梢(各五錢) 炒連(一錢)
共研極細。每用一錢,茶調服。
小兒鼻流臭黃水,日久不愈,此濕鬱生熱,有蟲蝕腦也,名控腦砂。常服 天羅散 。
經霜絲瓜藤燒灰存性,研細篩末,米湯每調一錢,日三服。
小兒鼻常乾燥乃因心脾兩熱上蒸於肺,津液枯竭,不潤於竅,當清熱潤燥,用生地、麥冬、木通、甘草、花粉、桔梗、赤芍、知母、淡竹葉。
小兒鼻竅生粟瘡,乾燥痛癢,久則鼻外牽,腫紅熱焮痛,內服 黃芩湯 。
酒炒黃芩 桑皮 赤芍 連翹 桔梗 芥穗 薄荷 麥冬 甘草 梔仁
外搽 定痛散 。
胡連 熟石膏(各二錢) 硃砂(三分) 冰片(五釐)
研細末。頻頻吹搽。
【附】唇風
生唇之上下,初起發癢,色赤腫硬,久則破裂流水,痛如火燎,又似無皮,或唇瞤動,歪口吸氣,初起服荊防敗毒散(見前牙癰),次服清咽利膈湯(見前喉風),外搽真金散(見前目爛)。余詳《彤園醫書(外科)》。
凡唇燥裂,接飯甑上氣水頻搽。唇破流血,頻搽冰硼散(見前懸癰)。
耳病摘要
經曰:北方生寒,在藏為腎,在竅為耳。又曰:腎氣通於耳,腎和耳能聞五音。小兒腎氣實,其熱上衝於耳,致精液瘀壅,為膿或為清汁,亦有生水入耳,停作膿灌,均搓綿紙捻,入耳展去膿水,吹後藥末,俱服 蔓荊子散 。
去殼荊子 蜜炙桑皮 酒炒升麻 去心麥冬 前胡 葛根 赤芍 甘草 木通 赤苓 生地 烏藥 蔥白(引)
頻頻熱服。
吹撒 龍骨散 。
煅龍骨 枯礬 炒黃丹(各二錢) 水粉(一錢) 麝(五釐)
研細篩末。先用綿捻展淨膿汁,將竹筒吹入少許。
二味拔毒散 治熱毒攻耳,耳外赤腫焮痛。
明雄黃(五錢) 白礬(四錢)
共研極細。蜜水調搽,豬油調更妙。
小兒耳後生細瘡,日久延開摺紋,上下狀如刀裂,甚者浸淫頭項,破爛不堪,名為月蝕瘡,內服前蔓荊子散去升麻、桑皮,重加柴胡。外搽 黃柏散 。
川柏 枯礬 滑石 煅龍骨 炒黃丹 海螵蛸(等分)
研極細。濕則撒之,干則用豬油蜜水調搽。余法另詳《彤園醫書(外科)》。
凡無故耳聾腫痛,流膿腥臭者,用紙捻展淨,搗虎耳草汁,頻滴自愈,或滴童便花酒。蟲入耳者,頻滴麻油。膿不幹者,研石榴花末,吹撒。氣閉耳聾,削石菖蒲作挺,紙包煨熱去紙,插耳,數日取出,其耳自通,耳忽內痛,如蟲攻衝,或干痛兼癢,或突出血水,取蛇蛻燒存性,篩末,每吹少許自定。以上五官,其餘症治詳見《彤園醫書(外科)》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