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河間治虛損法

吳澄曰:《河間三書》,多以暑火立論。此治春夏溫熱,補《傷寒》未備之旨也。其治虛損之法,則又不然。深明《難經》之旨,洞悉《金匱》之微,陰陽寒熱,由漸入深,上下傳變,不過脾胃五臟,條分各有主治。世言其偏者,皆非深知河間者也。

《保命集》

河間曰:虛損之人寒熱,因虛而感也。感寒則損陽,陽虛則陰盛,故損自上而下,治之宜以辛甘淡,過於胃則不可治也。感熱則損陰,陰虛則陽盛,故損自下而上,治之宜以甘、苦、酸、咸,過於脾則不可治也。自上而下者,一損損於肺,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心,血脈虛少,不能營於臟腑,婦人月水不通;三損損於胃,飲食不為肌膚。自下而上者,一損損於腎,骨痿不能起於床;二損損於肝,筋緩不能自收持;三損損於脾,飲食不能消克。論曰:心肺損而色敗,肝腎損而形痿,谷不能化而脾損,感此病者,皆損之病也。漸漬之深,皆虛勞之疾也。

脾損

四君子湯 治脾損,而皮聚毛落。益氣可也。

心肺損

八物湯 治心肺虛損,皮聚而毛落;血脈虛損,婦人月水愆期。益氣和血。

心肺胃損

十全大補散 治心肺損及胃,飲食不為肌膚。益氣和血,調飲食。(以上三方,俱見秦越人治法。)

王海藏曰:十全大補散,治男子、婦人諸虛不足,五勞七傷,不進飲食,久病虛損,時發潮熱;氣攻骨脊,拘急疼痛;夜夢遺精,面色痿黃,腳膝無力;喘嗽中滿,脾腎氣弱,五心煩悶。以十全散等份為粗末。每服二三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二枚,煎至七分,不拘時候溫服。

桂、芍藥、甘草,小建中湯也。黃耆與此三物,即黃耆建中湯也。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四君子湯也。川芎、白芍、當歸、地黃,四物湯也。以其氣血俱衰,陰陽並弱,法天地之成數,故名十全散。

腎損

金剛丸 治腎損骨痿,不能起於床。益精補腎。

萆薢 杜仲(鹽水炒) 肉蓯蓉(酒浸) 菟絲子(酒浸,等份)

上為細末,酒煮豬腰子為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酒下。

肝腎損

牛膝丸 治肝腎損,骨痿不能起床,筋緩不收持。宜益精緩中。

牛膝(酒浸) 萆薢 杜仲 肉蓯蓉 防風 菟絲子 白蒺藜(等份) 肉桂(一分)

上為細末,酒煮豬腰子,丸桐子大。空心酒下五七十丸。

肝腎及脾損

煨腎丸 治肝腎損及脾,食穀不化。宜益精緩中消穀。

牛膝 萆薢 杜仲 蓯蓉 菟絲子 胡蘆巴 白蒺藜 破故紙(等份) 桂(一分)

上丸如金剛丸法。治腰痛不起者神效。

澄按:以上治陰陽虛損諸方,蓋謂虛勞而內無熱、外無邪者設也。若虛而有熱,當作虛熱治之。若挾外邪,當於補托、解托二法解之。

脾腎兩傷

黑地黃丸(加五味子為腎氣丸) 治陽盛陰衰,脾胃不足,房室虛損,形瘦無力,面多青黃而無常色。此養血益腎。

蒼朮(一斤,油浸) 熟地(一斤) 五味子(八兩) 乾薑(秋冬一兩,夏五錢,春七錢)

上為細末,棗肉丸梧子大。食前米飲或酒服百丸。

經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此藥開腠理,生津液通氣,又五味子酸以收之。此雖陽盛而不燥熱,乃是五臟虛損於內,故可益血收氣。此藥類象神品方也。

喻嘉言曰:此方以蒼朮為君,地黃為臣,五味為佐,乾薑為使,治脾腎兩臟之虛,而去脾濕除腎燥,兩擅其長,超超玄箸。視後人之脾腎雙補,藥味龐雜者,相去不已遠耶?

治煩熱

防風當歸飲子 治煩熱,皮膚索澤。食後煎服,空心宜以此飲下地黃丸。

柴胡 人參 黃芩 甘草 防風 大黃 當歸 白芍(各五錢) 滑石(二錢)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姜三片,煎七分,溫服。

如痰嗽,加半夏;如大便黃,米穀完出,驚悸,溺血淋閉,咳血衄血,自汗頭痛,積熱肺痿,後服大金花丸。

大金花丸 此藥作散煎服,名解毒湯。

黃柏 黃芩 黃連 山梔(各一兩)

虛損氣逆吐血不止

雞蘇散

雞蘇葉 黃芩 刺薊 生地 黃耆(各一兩) 當歸 赤芍(各五錢) 阿膠 伏龍肝(二兩)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姜三片,竹茹彈子大,水同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