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金匱》治虛損法

吳澄曰:張仲景,醫中之聖也。其治虛損之法,以行陽固陰為主,而補中安腎,分別用之。故特立此二大法,可為萬世之標準。

血痹虛勞病脈症

男子平人,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脈浮者,裡虛也。男子脈虛沉弦,無寒熱,短氣裡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時目瞑,兼衄,少腹滿,此為勞使之然。勞之為病,其脈浮大,手足煩,春夏劇,秋冬瘥,陰寒精自出,痠削不能行。男子脈浮弱而澀為無子,精氣清冷。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穀、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

徐注曰:此概言虛勞中,虛陽盛真陰虛者,故以脈之浮大邊者為主。而間有沉弦微緊者,證仍露陰虛之象也。謂男子平人無病可責,而脈大或極虛,皆是勞證常脈。

若面色薄,是陽精所降也。陽精所降,則虛燥隨之,故渴甚,則陰虛火動而亡血,加以元氣不繼而喘,心氣不足而悸,脈反不沉而浮。《內經》曰:浮者血虛,故曰裡虛也。

若脈虛沉弦,似非浮大邊之陰虛者矣。然使無寒熱,非風寒之驟感矣。短氣裡急,仍是元氣內虛也。小便不利,腎不能主出也。面色白,血不能榮也。時目瞑,陰火不耐動也。兼衄,陰火迫清道之血也。少腹滿,腎不治也。非下元勞極,何以使然?

若脈大既為勞矣,更加浮,其症則手足煩,蓋陰既不足,而虛陽復熾也。於是春夏助其陽則劇,秋冬助其陰則瘥。陰既虛,則陰寒,無元陽以固之,而精自出。腎主下焦,虛久則痠削不能行矣。

若男子脈浮弱而澀,浮弱主虛陽用事,澀則水虧,可必其無子。為精氣清冷,有浮上之陽,無生陰之陽也。

若慣於失精者,則腎虛。少腹為腎之府,虛則亡陰而弦急。陰頭,肝腎之標,虛則無陽而寒。目為肝木,資於腎水,肝腎同源,虛則失養而眩。發為腎之華,虛則榮脫而落。是使脈得極虛芤遲,則挾虛挾寒,不能固氣而清穀,不能固血而血亡,不能固精而精失。然失精之家,脈復不一。苟得諸芤動微緊,是男子以陰虛而挾火則失精,女子以陰虛而挾火則夢交。主以桂枝龍骨牡蠣湯者,蓋陰虛之人,大概當助腎,故以桂枝、芍藥通陽固陰,甘草、薑、棗和中上焦之榮衛,使陽能生陰。而以安腎寧心之龍骨、牡蠣為補陰之主。若天雄散,恐失精家有中焦陽虛,變上方而加天雄、白朮。後世竟失此意,而竟一味滋陰,真仲景罪人乎!

男子平人,脈虛弱細微者,喜盜汗也。人年五六十,其病脈大者,痹挾背行,若腸鳴馬刀挾癭者,皆為勞得之。脈沉小遲,名脫氣,其人疾行則喘喝,手足逆寒,腹滿,甚則溏泄,食不消化也。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徐注曰:此概言虛勞中虛,陰盛真陽衰者,故以脈之沉小弦細者為主,而間有芤大者,證仍現陽虛之象也。謂男子平人無病可責,而脈虛弱微細,此陰分虛熱,元陽弱也。臥則衛氣入陰,而表復虛,故喜盜汗。

若人年五六十,陽氣衰,脈來宜小弱而反大,則似非細小邊之陽虛者矣。然而痹挾背行,挾背是脊之兩旁,痹屬太陽經,陰不能後通。若腸鳴刀癭,是上焦陽虛,而厥陰之榮熱隨經上乘也。則脈之大非陽有餘可知,故曰皆為勞得之。

若脈沉小遲,其為陽衰無疑。沉小遲三脈相併,是陽氣全虧,故名脫氣。氣脫則軀乃空殼,疾行則氣竭而喘喝,四肢無陽而寒,腹中無陽而滿,甚則胃虛極而溏泄,脾虛極而食不化也。

若脈輕按弦,而重按大,弦者減也寒也,大者芤也虛也,總是內虛外寒,陽分氣結,故曰虛寒相搏,此名為革。革者如鼓之革狀。浮外之邪實也,於是內氣虛,女不能安胎調經,而半產漏下;男不能藏精統血,而亡血失精矣。

虛勞裡急驚悸,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痠痛,手足煩熱,咽乾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徐注曰:上章所論證,概屬陽虛。陽虛者,氣虛也。氣虛之人,大概當助脾,故以小建中湯主之。謂虛勞者,元陽之氣不能內統精血,則榮枯而虛,裡氣乃急,為悸為衄,為腹中痛,夢失精。元陽之氣,不能外充四肢口咽,則陽虛而燥,為四肢痠痛,為手足煩,為咽乾口燥。假令胸中之大氣一轉,則燥熱之病氣自行,故以桂、芍、甘、薑、棗大和其榮衛,而加飴糖一味,以建立中氣,此後世補中益氣湯之祖也。雖無升、柴,而升清降濁之理,具於此方矣。

虛勞裡急諸不足,黃耆建中湯主之。

徐注曰:小建中湯,本取化脾中之氣,而肌肉乃脾之所生也。黃耆能走肌肉而實胃氣,故加之以補不足。則桂、芍所以補一身之陰陽,而黃耆、飴糖,又所以補脾中之陰陽也。若氣短胸滿,加生薑。謂飲氣滯陽,故生薑以宣之。腹滿去棗加茯苓,蠲飲而正脾氣也。氣不順加半夏,去逆即所以補正也。

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腎氣丸主之。

徐注曰: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皆腎家的症,然非失精等現症,此乃腎虛而痹。故以六味丸補其陰,仍須以桂、附壯其元陽也。

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薯蕷丸主之。

徐注曰:此不專言裡急,是內外皆見不足症,非獨裡急諸不足也。然較黃耆建中證,前但云裡急,故主建中。而此多風氣百疾,即以薯蕷丸主之。豈非此丸似專為風氣乎?不知虛勞證,多有兼風氣者,正不可著意治風氣。故仲景以四君、四物養其氣血,麥冬、阿膠、乾薑、大棗補其肺胃,而以桔梗、杏仁開提肺氣,桂枝行陽,防風運脾,神麯開鬱,黃卷宣腎,柴胡升少陽之氣,白蘞化入榮之風。雖有風氣,未嘗專治之。謂正氣運,而風氣自去也。然薯蕷最多,且以此為湯名者,取其不寒不熱,不燥不滑,脾腎兼宜,故以為君,則諸藥皆相助為理耳。

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仁湯主之。

徐注曰:虛勞虛矣,兼煩,是挾火;不得眠,是因火而氣亦不順也,其過當責心。然心之火盛,實由肝氣鬱而魂不安,則木能生火。故以酸棗仁之入肝安神,最多為君,川芎以通肝氣之郁為臣,知母涼肺胃之氣,甘草瀉心火之實,茯苓導氣歸下焦為佐。雖治虛煩,實未嘗補心也。

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飢傷、勞傷、經絡榮衛氣傷,內有乾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緩中補虛,大黃䗪蟲丸主之。

徐注曰:五勞者,血、氣、肉、骨、筋,各有虛勞病也。然必主脾胃受傷,而虛乃難復。故虛極則羸瘦,大肉欲脫也;腹滿,脾氣不行也;不能飲食,胃不運化也。其受病之原,則因食、因憂、因飲、因房室、因飢、因勞、因經絡榮衛氣傷不同,皆可以漸而至極。若其人內有血在傷時溢出於回薄之間,干而不去,故使病留連其外,症必肌膚甲錯。甲錯者,如鱗也。肝主血,主目。乾血之氣內乘於肝,則上熏於目而黯黑。是必拔其病根,而外症乃退,故以乾漆、桃仁、四蟲破其血。然瘀久必生熱,氣滯乃不行,故以黃芩清熱,杏仁利氣,大黃以行之,而以甘、芍、地黃救其元陰。則中之因此而裡急者,可以漸緩;虛之因此而勞極者,可以漸補。故曰緩中補虛,大黃䗪蟲丸。

總論

徐忠可曰:人身中不過陰、陽、氣、血四字,氣熱則陽盛,血熱則陰盛,然非真盛也。真盛則為氣血方剛,而壯健無病矣。乃陰不能與陽和,而陽恃其燥,鼓而上乘則亢,為咳,為喘,為煩,為亡血。然而陰實虛寒,故為小便不利,少腹滿急,為陰寒精出,痠削不能行,為精冷無子,為陰頭寒,為目眩發落。陽不能與陰和,而陰挾其火,熱氣內乘則燥,為盜汗,為痹,為刀癭,為喘喝,為亡血失精。然而陽實不足,故為手足寒,為腹滿溏泄,為不能化食,為腹痛,為咽乾口燥。其亡血失精,陰虛陽虛,皆有之者,陰極能生熱也,故見脈在浮大邊,即當知陰不能維陽。腎為陰之主,務交其心腎,而精血自足。見脈在細小邊,即當知陽不能勝陰。脾為陽之主,即補其中氣,而三陽自泰。故仲景特揭此二大扇,以為後人治虛勞之准。至陰熱極而燥,此虛勞之壞症也。故朱奉議以滋陰一法,補前人所不逮,豈治虛勞之正法乎?後人見滋陰亦有愈者,乃用參不用參,聚訟不已。豈知仲景以行陽固陰為主,而補中安腎分別用之,不專恃參,不專滋陰,為恢恢遊刃也哉。

附論

喻嘉言曰:細會其大意,謂精生於穀,谷入少而不生其血,血自不能化精。《內經》於精不足者,必補之以味。味者,五穀之味也。補以味而節其勞,則積貯漸富,大命不傾。設以雞口之人,為牛後之出,欲其不成虛勞,寧可得乎,所以垂訓十則,皆以無病男子,精血兩虛而言,而虛勞之候,煥若指掌矣。夫男子平人,但知縱欲勞精,抑孰知陰精日損,飲食無味,轉勞轉虛,轉虛轉勞。所以諄諄致戒,無非謂榮衛之道,納穀為寶。居常調榮衛以安其谷,壽命之本。積精自剛,居常節嗜欲以生其精。至病之甫成,脈才見端,惟恃建中、復脈為主治。夫建中、復脈,皆稼穡作甘之善藥。一遵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之旨也,豈有泉之竭矣,不云自中之理哉?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治男子失精,女子夢交。

桂枝 芍藥 生薑(三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 龍骨 牡蠣(三兩)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小品》云:虛弱浮熱汗出者,除桂枝,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故曰二加龍骨湯。

天雄散

天雄 白朮 桂枝 龍骨

上四味,杵為末。酒服五分,七日三服。不知,稍增之。

小建中湯 治虛勞悸衄,裡急腹痛,夢遺失精。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三兩,炙) 大棗(十二枚) 芍藥(六兩) 生薑(三兩) 膠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

黃耆建中湯

於小建中湯內加黃耆一兩五錢。氣短胸滯者,加生薑;腹滿者,去棗,加茯苓一兩五錢;及療肺虛不足,補(恐是順字)氣,加半夏三兩。

喻嘉言曰:虛勞而至於亡血失精,津液枯槁,難為力矣。《內經》於針、藥所莫制者,調以甘藥。《金匱》遵之而用黃耆建中湯,急建其中氣,俾飲食增而津液旺,以至充血生精,而復其真陰之不足。但用稼穡作甘之本味,而酸、辛、咸、苦在所不用,蓋舍此別無良法也。然用法貴立於無過之地,寧但嘔家不可用建中之甘。即服甘藥,微覺氣阻氣滯,便當慮甘藥太過,令人中滿,早用陳皮、砂仁以行之可也。不然甘藥又不可恃,更將何所恃哉?後人多用樂令建中湯、十四味建中湯。雖無過甘之弊,然樂令方中,前胡、細辛為君,意在退熱,而陰虛之熱則不可退。十四味方中用附、桂、蓯蓉,意在復陽,而陰虛之陽,未必可復,又在用方之善為裁酌矣。

薯蕷丸

薯蕷(三錢) 人參(七分) 白朮(六分) 茯苓(五分) 甘草(二錢八分) 當歸(一錢) 地黃(一錢) 芍藥(六分) 川芎(六分) 麥冬(六分) 阿膠(七分) 乾薑(三分) 大棗(一百枚,為膏) 桔梗(五分) 杏仁(六分) 桂枝(一錢) 防風(六分) 神麯(一錢) 柴胡(五分) 白蘞(二分) 豆黃卷(一錢)

上二十一味末之,蜜丸如彈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為劑。

酸棗仁湯

棗仁(二升) 甘草(一兩) 知母(二兩) 茯苓(二兩) 川芎(一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棗仁得六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八味腎氣丸 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虛寒,飲食少思,大便不實,下元衰憊,臍腹疼痛,夜多漩溺等症。

熟地黃(八兩,真生懷慶,洗浸一宿,柳條甑砂鍋上蒸半日,曬乾。如式九次為度。臨用搗膏) 乾山藥(四兩) 山茱萸(四兩) 牡丹(三兩) 白茯苓(三兩) 澤瀉(三兩) 肉桂(一兩) 附子(一兩)

上八味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趙養葵曰:君子觀象於坎,而知腎中具水火之用。今人入房而陽氣易舉,陰虛火動也。陽事先痿,命門火衰也。真水竭則隆冬不寒,真火熄則盛夏不熱。是方也,熟地、山藥、澤瀉、丹皮、茯苓、山萸皆濡腎之品,所以能壯水之主;肉桂、附子辛潤之物,能於水中補火,所以能益水之源。水火得其養,則腎氣復矣。

柯韻伯曰:命門之火,乃水中之陽。夫水體本靜,而川流不息者,氣之動火之用也,非指有形者言也。然火少則生氣,火壯則食氣,故火不可亢,亦不可衰。所云火生土者,即腎家之少火,遊行其間,以息相吹耳。若命門火衰,少火幾於熄矣。欲暖脾胃之陽,必先溫命門之火。此腎氣丸納桂、附於滋陰劑中,是藏心於淵,美厥靈根也。命門有火,則腎有生氣矣。故不曰溫腎,而名腎氣。斯知腎以氣為主,腎得氣而土自生矣。且形不足者,溫之以氣,則脾胃因虛寒而致病者固痊。即虛火不歸其部,而失血亡陽者,亦納氣而歸封蟄之本矣。

方見各門

大黃䗪蟲丸(見下集積瘀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