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越人《難經》治虛損法
吳澄曰:秦越人治虛損之祖也,其發明五臟治法,優入聖域。雖無方可考,而調治之法,已耀然矣。後世諸賢千方百論,有能逃此數語乎?故立為首篇。
損其肺者益其氣
治法,如四君子湯,加黃耆、五味子、麥冬、山藥之類。
肺虛治法
肺虛者,呼吸少氣,鬨然喘乏,咳嗽嗌乾者,宜紫菀散調其氣。若短氣,少氣不足以息者,四君子湯;氣促氣短,上焦虛而熱者,加生脈散;虛而寒者,十全大補湯;表虛不任風寒者,黃耆建中湯;皮膚灼熱,不耐風寒,補中益氣湯;皮膚乾燥,日漸黑瘦,麥門冬飲子,咽喉乾者亦同;津液不到咽者,四君子加五味子、桔梗。
肺經虛分陰陽
肺中先為憂、愁、思、慮所傷,而衛氣不充,腠理不密,時有畏風寒之狀,不咳嗽而咽嗌間頻頻欲咳,面白無神,魄汗不止,體倦懶言,語微自怯,此本經氣虛,謂之陽虛也。六脈微弱,或微細不數,按之無力而空,以參、耆溫補衛氣為主。如至申酉兩顴見紅,唇紅煩咳口乾,不畏風而畏熱,或痰中有紅絲,夢遺精滑,二便燥結,六脈虛數,數而不清,此本經血少,謂之陰虛也。
肺經真火動
肺如華蓋,其位高,其氣清,其體浮,形寒飲冷先傷之。至於邪火剋金,則傷之重也。故醇飲之人,肺先受熱,胃厝火邪,終日熏蒸,咳嗽喘急,或成癰痿,聲啞無音,皮毛乾枯,癯瘦骨立,此真火之動於肺也,不治。
損其心者調其營衛
治法,如八珍湯,加枸杞子、棗仁、石斛、柏子仁之類。
心虛治法
心虛者,恍惚憂煩,少顏色,或驚悸多汗,宜人參養榮湯、歸神丹、養心丸之類。虛而煩熱渴者,十全大補湯。心懸如大飢之狀者,平補鎮心丹主之。
心經虛分陰陽
心經因使心費神,曲運神機,心血必耗,心氣必虧,心包之火逆甚,則心神必不寧而蕩散,心煩壯熱,不寐怔忡,口渴舌乾,盜汗遺精,小便短赤,飲食無味,不食空嘈,神夢飛揚,脈多浮數洪虛,因陰血少而神不安,以滋補之藥調治,此治心經之陰虛也。如脈微弱不數,澀弱少神,因陽氣衰則神自衰,以補益之藥調理,此治心經之陽虛也。
心經真火動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火亢極,形質焦枯,兼相熏蒸,日隆月熾,忽爾大痛,唇青甲黑,朝發夕死,百無救一。此真火之動於心也,不治。
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
治法,如二陳湯,或加白朮、益智、白芍、砂仁、人參之類。
脾虛治法
脾虛者,面黃肌瘦,吐利清冷,腹脹腸鳴,四肢無力,飲食少進,宜益黃散、參苓白朮散,加木香。藿香、香附。食後便臥,精神短少,補中益氣湯,加砂仁。手足痠軟,行步欹側,四君子湯,黃耆湯。手足顫振,筋惕肉瞤似風,十全大補湯。手足痠軟,不耐勞役,一有動作,多汗困熱,十全大補湯。臟腑不調,中氣不運,病久不能食,理中丸,少加附子。
脾經虛分陰陽
脾胃之元氣虛者,多因思慮傷脾,或因勞倦傷脾。脾虛胃弱,中宮營氣不和,肢體困倦,飲食日減,肌肉消瘦而解㑊,中滿噁心,脾泄飧泄,喜熱惡寒,睡臥不安,六脈微弱而緩。此營氣虛消之陽虛也。以溫補為先。如六脈數而不清,滑而無力,大便閉結,嘈雜,中消多食易飢,此脾陰虛,本經血虛胃熱,以清補為主。亦有因別經先病,而傳於脾胃者;有因脾胃先病,而傳於他臟者,當參酌而調補之。
脾經真火動
脾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故飲食入胃,賴以運化。脾火暴盛,血液枯絕,胃雖能納,脾失轉運,泄瀉無度。補則愈甚,清則濡弱。脈細而數,肌瘦骨立,此真火之動於脾也,不治。
損其肝者緩其中
治法如四物湯,倍加白芍、甘草、枸杞、山萸肉之類。
肝虛治法
肝虛者,目眩筋攣,面青恐懼,如人將捕之狀,宜六味地黃丸,加牛膝、肉桂、人參、當歸、木瓜主之。眼昏少精神,無比山藥丸。目中溜火,視物昏花,寢汗憎風,行步不正,臥而多驚,補益腎肝丸。視物不明,筋弱陰痿,陰下濕癢,八味地黃丸。
肝經虛分陰陽
肝膽虛者,多因謀慮太過,所願不遂;或鬱怒不發,怏怏失志;或膽虛不決,多怯多疑;或虛寒假熱而似瘧;或淫夢驚惕而不寐;或目赤眩暈而耳鳴,經脈淋漓而妄溢。脈多虛數弦急者為陰虛,微緩滑者為陽虛。
肝經真火動
肝者,將軍之官,其性暴,其動速,無病藏血,有病則逆血。故經云:大怒令人煎厥暴絕,使血菀於上。蓋大怒之人,先動其肝,肝性猛烈,氣即逆上,血隨氣逆,大吐不止。肝室空虛,虛火愈熾,心雖上血,肝不後納,心血雖臨,不移而輒出矣。此真火之動於肝也,不治。
損其腎者益其精
治法如熟地、牛膝、人參、枸杞子、菟絲子、肉蓯蓉之類。
腎虛治法
腎虛者,背脊腰膝厥逆而痛,耳鳴精滑,小便頻數,宜八味丸去附子,加鹿茸、山藥、五味子,以生其精。若腰背肩胛頭痛,不任房事,十全大補湯。腰胯腿膝痠軟,下元虛冷,八味丸。腳弱脛痠,無比山藥丸。腎冷精虛,陽事不舉,還少丹、離珠丹、金鎖正元丹、三才封髓丹。夢遺白濁,巴戟丸。小便如泔,精寒自出,小菟絲子丸。小便頻而遺,十全大補湯,加益智仁。
腎經虛分陰陽
腎與三焦虛者,多因房勞不節,淫欲過度,夢遺滑精,白淫淋帶,衝任閉絕而不調,腰膝軟弱而乏力,陽虛陰痿而不振,此本經氣血虛乏之證,六脈澀弱弦澀少神。如脈細微不數,陽痿,形神不華彩為陽虛。如脈數有力,三焦火盛者為陰虛。
腎經真火動
人之有腎,猶木之有根,水之有源。制陽光,健筋骨,生精神,其所繫亦重矣。昧者不知,而御內大過,腎室空虛,遂生內熱,挾相火而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系舌本,此咳嗽、吐血、潮熱之所由來也。若傷損之輕,知覺之早,調養之專,猶可冀其生也。若傷損之重,失血之頻,邪火日熾,此真火之動於腎也,不治。
增補《難經》方
肺經虛損主方
麥冬(三錢) 人參 棗仁 萎蕤(各一錢五分) 茯神 黃耆(各一錢) 五味子(六分)
如肺金燥而津液不足,為陰虛火盛,加生地三錢,知母一錢,去黃耆,減人參五分。如肺氣虛寒,喜熱惡冷,元氣不足,加人參二錢五分,黃耆、白朮各一錢,炙甘草二分,去麥冬、五味子。畏寒脈微者,加附子五分,去萎蕤,用河車大造丸,皆可兼服。
心經虛損主方
棗仁(三錢) 當歸(一錢五分) 人參(一錢五分) 龍眼肉 丹參 茯神(各一錢) 生甘草(五分)
如陰血虛,心火盛者,加生地二錢,麥冬一錢五分,五味子五分,服安神丸。如心經陽氣虛,而神無主持者,加黃耆二錢,白朮一錢,人參一錢五分,益智五分,去龍眼肉、丹參,服寧志丸。
脾胃虛損主方
白朮(三錢) 人參(二錢) 黃耆(一錢五分) 茯神(一錢) 當歸(一錢) 陳皮(五分) 炙甘草(二分)
如脾胃之元氣虛乏者,謂之陽虛,加遠志、益智各五分。如脾胃之精血不足者,謂之陰虛,加丹參一錢五分,棗仁二錢,芍藥一錢,當歸五分,去黃耆、白朮、陳皮,減人參五分。
肝膽虛損主方
棗仁(三錢) 生地(二錢) 當歸(一錢五分) 人參(一錢五分) 茯神 枸杞子 丹參(各一錢) 牛膝(五分)
如本經陰虛血少內熱者,加菊花一錢,去人參。如本經陽虛氣弱虛寒者,加人參、黃耆各一錢五分,遠志五分,去生地、丹參、牛膝、枸杞子。虎潛丸、寧志丸可以久服。
腎經虛損主方
熟地(三錢) 人參(一錢五分) 麥冬(一錢五分) 山藥(一錢) 茯神(一錢)山萸肉 丹皮(各五分) 五味子(二分)
如脈細微不數,陽痿形神不華彩,此為陽虛,加人參、黃耆各一錢五分,桂枝、附子各五分,去麥冬、五味子。如脈虛數有力,三焦火盛,加知母一錢五分,黃柏一錢。陽虛服八味丸,陰虛服濟陰丸、天王補心丹、固精丸。
四君子湯 治脾胃虛弱,飲食少思,或大便不實,體瘦面黃,或胸膈虛痞,吞酸痰嗽等症。
人參 白朮 茯苓(各二錢) 甘草(一錢)
加薑、棗水煎服,或加粳米百粒。
張路玉曰:氣虛者補之以甘,參、朮、苓、草,甘溫益胃,有健運之功,沖和之德,故為君子。若合之二陳,則補中微有消導之意。蓋人之一身,以胃氣為本,胃氣旺則五臟受蔭,胃氣傷則百病叢生。故凡病久不愈,諸藥不效者,惟有益胃補腎兩途,隨症加減。無論寒熱補瀉,先培中土,使藥氣四達,則周身機運流通,水穀之精微敷布,何患其藥之不效哉?是知四君、六君為司命之本也。
四物湯 治血虛營弱,一切血病,當以此為主。
熟地黃 當歸(各三錢) 川芎(一錢) 芍藥(三錢)
柯韻伯曰:此方能調有形之血於平時,不能生無形之血於倉促。能補陰中之陽,而不能培真陰之本,為血分立法,不專為女科套劑也。
八珍湯 治氣血兩虛,調和陰陽。
即前四君子、四物湯相合也。
十全大補湯 治氣血俱虛,惡寒發熱,自汗盜汗,肢體困倦,眩暈驚悸,晡熱作渴,遺精白濁,大便見血,小便短少,便泄閉結,喘咳下墜等症。
即前八珍湯加黃耆、肉桂各一錢。
人參養榮湯 治脾肺俱虛,發熱惡寒,肢體瘦倦,食少作瀉等症。若氣血虛而變現諸症,莫能名狀,勿論其病其脈,但用此湯,諸症悉退。
人參 黃耆 白朮 當歸 炙甘草 桂心 陳皮(各一錢) 熟地 五味子 茯苓(各七分) 遠志(五分) 白芍(一錢五分)
加薑、棗,水煎服。
柯韻伯曰:補氣而不用行氣之品,則氣虛之甚者,無氣以受補。補血而仍用行血之味,則血虛之甚者,更無血以流行。故加陳皮以行氣而補氣,悉得其用。去川芎之行血而補血者,因以奏其功。此善治者,只一加一減,便能斡旋造化之機也。
八味地黃丸 治相火不足,虛羸少氣。王冰所謂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也。尺脈弱者宜之。
方見《金匱》治法。
汪訒庵曰:男女媾精,皆稟此命火以結胎。人之窮通壽夭,皆根於此。乃先天無形之火,所以主云為而應萬事,蒸糟粕而化精微者也。無此真陽之火,則神機滅息,生氣消亡矣。惟附子、肉桂能入腎命之間而補之,故加入六味丸中,為補火之劑。
六味地黃丸 治陰真虧損,精血枯竭等證,壯水制火之劑也。
地黃(砂仁酒拌,九蒸九曬,八兩) 山萸肉(酒潤) 山藥(四兩) 茯苓(乳拌) 丹皮 澤瀉(各三兩)
上為極細末,煉蜜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食前,白滾湯或淡鹽湯任下。(方論見薛新甫治法。)
李士材曰:用此方者有四失,地黃非懷慶,則力薄;蒸曬非九次,則不熟;或疑地黃之滯而減之,則君主弱;或惡澤瀉之瀉而減之,則使力微。顧歸咎於藥之無功,毋乃愚乎?
天王補心丹 治思慮過度,心血不足,怔忡健忘,心口多汗,大便或秘或溏,口舌生瘡等症。
生地(四兩,酒浸洗) 人參 玄參 茯苓(一用茯神) 桔梗 遠志(五錢,炒) 酸棗仁 柏子仁(沙炒,去油) 當歸(酒洗) 天冬 麥冬 五味子(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彈子大,硃砂為衣。臨臥燈心湯下一丸,或噙含化。一方有石菖蒲四錢,無五味子。一方有甘草。
無比山藥丸 治諸虛損傷,肌肉消瘦,耳聾目暗。常服壯筋骨,益腎水,令人不老。
山藥(二兩) 菟絲子(三兩,酒浸煮) 五味子(六兩,揀淨) 杜仲(三兩,酒炒) 肉蓯蓉(四兩,切片,酒浸,焙) 牛膝(一兩,酒浸,蒸) 熟地 山茱萸 巴戟肉 澤瀉 茯苓 赤石脂(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前溫酒或米飲下。
河車大造丸 治虛損勞傷,咳嗽潮熱。
紫河車(一具) 龜板(二兩,童便浸三日,酥炙黃) 黃柏(鹽酒炒) 杜仲(酥炙,一兩五錢) 牛膝(酒浸) 天冬(去心) 麥冬(去心) 人參(各一兩) 地黃(二兩) 茯苓 砂仁(六錢,同煮去之) 夏加五味子。
上為細末,酒米糊丸。鹽湯下,冬酒下。女人去龜板,加當歸,乳煮糊丸。
汪訒庵曰:河車本血氣所生,大補氣血為君。敗龜得陰氣最全,黃柏稟陰氣最厚,滋陰補水為臣。杜仲潤腎補腰,牛膝強筋壯骨,地黃養陰退熱,制以茯苓、砂仁,入少陰而益腎精。二冬降火清金,合之人參、五味,能生脈而補肺氣。大要以金水為生化之源,合補之以成大造之功也。
柏子養心丸 治心勞太過,神不守舍,閤眼則夢遺泄不常。
柏子仁(鮮白不油者,以紙包槌去油) 白茯神 酸棗仁 生地黃 當歸(各二兩) 五味子 辰砂(細研) 犀角(鎊) 甘草(各五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芡實大,金箔為衣。午後、臨臥含嚼一丸。
虎潛丸 治精血不足,筋骨痿弱,足不任地,乃骨蒸勞熱。
黃柏(鹽酒炒) 知母(鹽酒炒) 熟地黃(三兩) 虎脛骨(酥炙,一兩) 龜板(酥炙,四兩) 鎖陽(酒潤,一兩五錢) 牛膝(酒潤,二兩) 當歸(酒洗,一兩五錢) 白芍(酒炒) 陳皮(鹽水潤,二兩)
上為末,以羯羊肉煮爛搗丸,鹽湯下。
還少丹 治脾胃虛寒,血氣羸乏,不思飲食,發熱盜汗,遺精白濁,肌體瘦弱,牙齒浮痛等症。
熟地黃(二兩) 山藥 牛膝(酒浸) 枸杞子(酒浸,一兩五錢) 山茱萸 茯苓(乳拌) 杜仲(薑汁炒斷絲) 楮實(酒蒸) 五味子(炒) 小茴香(炒) 巴戟天(酒浸) 肉蓯蓉(酒浸,各一兩) 石菖蒲(五錢)
上為末,加棗肉蜜丸。鹽湯或酒下。
汪訒庵曰:腎為先天之根本,脾為後天之根本,二本有傷,則見諸症,故未老而先衰。二本既固,則老可還少矣。
離珠丹(又名神珠丹) 治下焦元氣虛弱,小腹疼痛,皮膚燥澀,小便不利。
炒杜仲、萆薢、巴戟天(各二兩) 訶子(五個) 龍骨 硃砂(各一兩) 炒補骨脂(三兩) 胡桃肉(一百二十個) 砂仁(半兩)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梧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三十丸,空腹溫酒或鹽湯送下。
濟陰丸
黃柏(酒炒,二兩七錢) 龜板(炙,一兩三錢五) 虎骨(酥炙) 陳皮(各七錢) 當歸 知母 鎖陽(各一兩) 牛膝 菟絲子(酒浸,各一兩二錢五分) 山藥 砂仁 杜仲(炒) 黃耆(鹽水炒,各七錢) 破故紙(炒,三錢五分) 枸杞(五錢) 熟地(七錢)
上為末,以地黃膏為丸。每服七十丸。
巴戟丸 治肝腎俱虛,收斂精氣,補戢真陽,充肌膚,進飲食,止汗。
五味子 巴戟天 蓯蓉 人參 菟絲子 熟地 白朮 益智 覆盆子 骨碎補(去毛) 茴香(各一兩) 白龍骨(二錢五分) 牡蠣(煅,二錢)
上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下。
補益腎肝丸 治目中流火,視物昏花,耳聾耳鳴,困倦乏力,寢汗惡風,行步不正,兩足欹側,臥而多驚,腳膝無力,腰以下消瘦。
柴胡 羌活 生地黃 苦參 防己(各五錢) 肉桂(一錢) 大附子(一錢) 當歸(三錢)
上為細末,熱水為丸,如雞頭仁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溫水下。
方見各門
補中益氣湯 見東垣治法。
黃耆建中湯 見《金匱》治法。
黃耆湯 見汗門。
益黃散 見嘔吐。
參苓白朮散 見飲食不甘。
生脈散 見下集暑門。
麥門冬飲子 見渴門。
紫菀散 見咳嗽門。
二陳湯 見痰門。
歸神丹
平補鎮心丹 見怔忡門。
寧志丸 見怔忡門。
三才封髓丹 見遺精門。
固精丸 見遺精門。
金鎖正元丹 見遺精門。
小菟絲子丸 見遺精門。
附吳師朗增方
參乳丸 大補氣血。
人參末 人乳粉
等份蜜丸。燉乳取粉法:取無病少婦人乳,用銀瓢傾乳少許,浮滾水上燉,再浮冷水上立干,刮取乳粉用,如攤粉皮法。
按:人乳乃陰血所化,服之潤燥降火,益血補陰,所謂以人補人也。然濕脾滑腸膩膈,久服亦有不相宜者,惟製為粉,則有益無損。須用一婦人之乳為佳,乳雜則氣雜。又須旋用,經久則油膻。
補天大造丸 補諸虛百損,五勞七傷,陰精幹涸,陽事痿弱。能生精養血,益氣安神,烏須黑髮,固齒牢牙,潤肌膚,壯筋骨,除腰痛,健步履,卻諸疾,不寒不燥,誠補養之聖藥也。
紫河車(一具,長流水洗淨,用烏鉛匣拌蜂蜜八兩,藏入匣中,仍將匣口烙沒,隔水煮一炷香,候冷開出,石臼中搗爛,拌入諸藥末中,捶千下,烘脆重磨)虎骨脛(酥炙,二兩) 嫩鹿茸(酥炙,二兩) 大龜板(酥炙,二兩) 澤瀉(去毛,三兩) 白茯苓(乳制,三兩) 懷生地(九蒸九曬,八兩) 牡丹皮(酒洗) 山茱萸(酒洗,去核) 天冬(去心) 麥冬(去心) 五味子(各三兩) 枸杞子(四兩) 補骨脂(二兩) 歸身(四兩) 菟絲子(三兩) 懷牛膝(三兩) 川杜仲(三兩) 肉蓯蓉(三兩)
上磨細末,入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溫酒下。加人參尤捷。
斑龍丸 治虛損,理百病,駐顏益壽。
鹿角膠 鹿角霜 菟絲子 柏子仁 熟地 一方加補骨脂。
等份為末,酒化膠為丸。
歌曰:尾閭不禁滄海竭,九轉靈丹都漫說,惟有斑龍頂上珠,能補玉堂關下穴。
按:鹿角膠、霜,菟絲,熟地,皆腎經血分藥也,大補精髓;柏子仁入心而養心氣,又能入腎而潤腎燥,使心腎相交,志旺而神魂安,髓充而筋骨壯,真陰虧者宜之。若陽虛者,當峻補氣血,加鹿茸、肉蓯蓉、陽起石、附子、黃耆、當歸、棗仁、辰砂。
龜鹿二仙膏 治瘦弱少氣,夢遺泄精,目視不明,精極之症。
鹿角(十斤) 龜板(五斤) 人參(一斤) 枸杞(二斤)
先將鹿角、龜板鋸截,刮淨,水浸,桑火熬煉成膠,再將人參、枸杞、熱膠和入。每晨酒服三錢。
李士材曰:人有三奇,精、氣、神,生生之本也。精傷無以生氣,氣傷無以生神。神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鹿得天地之陽氣最全,善通督脈,足於精者,故能多淫而壽。龜得天地之陰氣最厚,善通任脈,足於氣者,故能伏息而壽。二物氣血之屬,又得造化之玄微,異類有情,竹破竹補之法也。人參為陽,補中氣之怯。枸杞為陰,清神中之火。是方也,一陰一陽,無偏勝之憂,入氣入血,有和平之美。由是精生而氣旺,氣旺而神昌,庶幾龜鹿之年矣,故曰二仙。
四精膏 治虛損羸瘦不足等症。
童便 白蜜 人乳 酒釀
上四味熬膏。不拘時挑服。
天真丸 治一切亡血過多,形槁肢羸,飲食不進,腸胃滑泄,津液枯竭。久服生血益氣,暖胃駐顏。
精羊肉(去筋膜脂皮,劈開入末藥) 肉蓯蓉(濕者,十兩) 當歸(十二兩,酒洗) 山藥(濕者,十兩) 天冬(一斤)
上四味為末,用無灰酒四瓶,煮令酒干,入水二斗煮爛,再入後藥末。
黃耆五兩,人參三兩,白朮二兩,為末。
糯米飯作餅,焙乾和丸。溫酒下。用蒸餅杵丸亦可。
喻嘉言曰:此方可謂長於用補矣。人參、羊肉同功,而蓯蓉、山藥為男子之佳珍,合之當歸養榮,黃耆益衛,天冬保肺,白朮健脾,而其製法尤精,允當補方之首。
七寶美髯丹 治氣血不足,羸弱周痹,腎虛無子,消渴淋瀝,遺精崩帶,癰瘡痔腫等症。
何首烏(大者,赤白各一斤,去皮切片,黑豆拌,九蒸九曬) 白茯苓(乳拌)牛膝(酒浸,同首烏蒸三次) 當歸(酒洗) 枸杞(酒浸) 菟絲子(各八兩,酒浸蒸) 破故紙(黑芝麻拌炒,四兩,淨)
蜜丸。鹽湯或酒下。並忌鐵器。
(金液五精丸) 能補虛助陽,壯神氣,暖丹田,增顏色,和五臟,潤六腑,除煩熱,治淋濁,消積塊,暖子宮。
秋石(十兩,金精) 白茯苓(二兩,木精) 蓮肉(八兩,水精) 川椒(二兩,火精) 小茴香(五兩,土精)
上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酒下,或椒鹽湯下,乾物壓之。
鳳髓膏
人參(四兩) 山藥(四兩) 白茯苓(四兩) 胡桃肉(四兩) 杏仁(四兩) 酥油(四兩) 白沙蜜(一斤)
上將人參三味為細末,次將桃、杏仁搗一處,再將油、蜜化開,磁器內攪勻,竹葉封固,大鍋內五七分水煮沸成膏。每服三錢,好酒下。
接命膏
人乳(二盞) 甜梨汁(一盞)
上二味,頃入錫銀鏇中,入湯鍋內燉滾,有黃沫起開青路為度。每日五更後服,能消痰補虛,其功不能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