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

夫傷風寒治法。本論已盡矣。傷寒論。則吾門日夜所講習也。今雖似蛇足。為蒙生。記傷寒傷風。治法之梗概。如下。

麻黃湯 大青龍湯 傷寒。頭痛發熱。身疼腰痛。無汗者。用麻黃湯。尚不汗出而煩躁。脈浮緊者。用大青龍湯。又初麻黃湯症。而有渴者。又發熱而渴。不惡寒。脈浮者。皆用大青龍湯而發汗。汗流則以手巾拭之。休息半時許。而復取汗。如此凡三日三夜而止。至四日有頭微痛。微惡寒。微渴。寒熱往來等證。則用小柴胡加桂枝石嘗湯等。

小柴胡湯 大柴胡湯 傷寒五六日。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心下痞鞕而嘔者。用小柴胡湯。若鬱郁微煩。大便鞕者。兼用大柴胡湯。若清便自調。而有渴者。小柴胡加石膏湯。漸加渴者。小柴胡合白虎湯。

小承氣湯 調胃承氣湯 張子和曰。一日一便。乃常度也。按病人亦然。殊傷寒者。以大便快通為佳。故陽明篇曰。大便鞕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更莫復服。又曰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方極以腹滿。與急迫區別此二方。凡用柴胡及白虎等之症。宜腹滿而大便鞕者。兼用小承氣湯。急迫而大便鞕者。兼用調胃承氣湯也。

白虎湯 大承氣湯 傷寒六七日。大渴引飲。舌上乾燥而煩者。用白虎湯。至七八日。舌上黑胎乾燥。潮熱便秘。腹滿譫語者。用大承氣湯。此症而有大渴引飲。則白虎承氣並用。重者白虎五貼。承氣五貼。胃實甚者。用承氣五貼而僅有大便一行。此症強人可治。羸者。危矣。是初用達原飲。及柴胡桂枝湯等。而失取汗。是以十分之邪氣。皆輻湊腹。故見此症。初起用麻黃大青龍。而三日發汗。則邪氣半從汗去。決不至此重症也。余累試累驗。凡傷寒陽症初起。十之八九宜用大青龍。麻黃分量極多。發汗之神方。無長於斯。但大便滑利。一二行者亦有變陰疑。故用麻黃湯為佳。近來信吳又可徒。不知發汗有效於外邪。初與達原輩而誤人性命者多矣。故表而出之。至汗下後變症之治法。則詳於本論。故不贅於此。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附子甘草湯 陰症初發。以此二湯。微汗之。若陰陽疑似之症。則先用麻黃湯。服後不微汗。但惡寒者。宜撰用此二湯。微汗後。變症之治法。詳於本論。

按外臺秘要。療大行病及溫病。一二日者。用麻黃石膏葛根等。厚覆取汗。以當知吳又可之非。

千金方云傷寒雅士之辭云。天行溫疫。是田舍間號耳。 肘後方云。貴勝雅言。總呼傷寒。世俗因號為時行。 外臺許仁則。論天行病云。此病方家。呼為傷寒。 傷寒論集成云。王叔和以冬時者。為傷寒。以他時者。為時行寒疫。大非古義也。蓋疫即傷寒。傷寒即疫。其謂之疫。取諸役役不住。其謂之傷寒。取諸所感之源。(下略) 按溫疫論。邪在膜原之說。如捕風捉影。妄誕附會。迷後人。不可從矣。

傷風

本事方云。今傷風。古謂之中風。(按)後世。又謂之感冒。

桂枝湯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

桂枝加葛根湯 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反汗出惡風者。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 桂枝湯證。而胸滿微喘者。

葛根湯 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無汗惡風者。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湯。 麻黃湯。二方證。相合者。

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湯證多。麻黃湯證少者。

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湯證多。越婢湯證少者。

柴胡桂枝湯 小柴胡湯。與桂枝湯二方證相合者。

小柴胡湯 胸脅苦滿。或寒熱往來。或嘔者。

柴胡薑桂湯 小柴胡湯症。而不嘔不痞。上衝而渴。腹中有動者。

小柴胡加桂枝湯 小柴胡湯證。而上衝者。

小青龍湯 或加石膏 咳喘上衝。頭痛發熱惡風。乾嘔者。

瘟(附班疹)

大青龍湯 葛根湯加石膏或桔梗。 小柴胡加石膏湯。 大柴胡湯。或加芒消石膏。 蜞針 表裡俱解。腫不消者。日以水蛭八九枚。令吮腫上。

白虎湯 治發班口燥。煩躁而渴者。 應鐘散。

按丹溪。耳下頤領腫為蝦蟆瘟。回春。頭頂腫起。曰大頭瘟。正宗合二症。名時毒。曰夫時毒者。天行時氣之病也。初起與風寒相類。惟頭面耳項。發腫為真。(云云)初用大青龍。而發汗。後小柴胡加石膏湯。施蜞針。十二三日而愈。偶有膿潰者。宜從外治之法。發班初發。葛根湯。熱劇者大青龍湯。煩躁而渴者。白虎湯。或兼用犀角。後藤香川二翁。治時毒。初用七味敗毒散。十味敗毒去人參前胡獨活。和田氏療時毒內陷咽喉腫痛者。用桔梗湯或涼膈加石膏湯。 方輿載六物敗毒散。及連翹湯。牛蒡芩連湯。

中寒

附子理中湯 治五藏中寒。口噤四肢強直。失音不語。昔有武士守邊。大雪出帳外。觀膽。忽然暈倒。時林繼作隨行。醫宦灌以此藥兩劑遂醒。

乾薑附子湯 治中寒卒然暈倒。或吐逆涎沫。狀如暗風。手腳攣搐。口噤。四肢厥冷。或復燥熱。(三因方只載此二方。中寒病門。蓋始於此。)

中寒之證。由平素體氣虛弱。冬月出外。一時為嚴寒所中。則口噤失音。遍體拘急。四肢厥冷。畏寒腹痛。脈息沉微。昏沉不知人事者。宜急用熱酒入生薑汁和而灌之。候少甦醒。然用姜酒。脈出者生。不出者死。灸法。神闕、丹田、關元。用艾火。各灸三七壯。手足暖、脈至、知人事、汗出即生。如無汗手足不暖。不省人事者死。(危證簡便。) 謙齋曰。中寒者。後世所謂傷寒直中陰症也。有持亦云。 按病源。千金。及翼。外臺。聖濟。皆無中寒病門。至宋末始立一病門。予意中寒者。凍死之輕者也。艮山翁云。中寒者凍病也。櫟H窓先生。編輯急救選方。閤中寒與凍死為一病門。大得予意。世俗稱中寒者。傷風症。或兼疝者。間亦有焉。宜隨證治之。 方輿載桂枝湯。及桂枝人參湯。當歸四逆。同加吳茱萸生薑湯。四逆湯。

暍(霍亂 宜與傷食門參考)

白虎加人參湯 金匱云。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

按聖濟中暍門。初載白虎湯。其主治云。治中熱暍。頭痛汗出。惡寒發熱而渴。

五苓散 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 治傷暑煩渴。引飲。無度。(三因方)治傷暑身熱。口乾煩渴。心神恍惚。小便赤澀。大便泄瀉者。(回春) 按水瀉加滑石效。 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 按嘔吐。或加半夏生薑。去桂。

理中湯 按千金。霍亂門。治中湯。即此方也。方後文云。若轉筋者加石膏三兩。三因方。亦加石膏。醫通云。脈雖沉細而轉筋。煩躁發熱者。當作熱治。大抵霍亂。一毫口渴轉筋者。即系熱症。謙齋云。轉筋皆熱症。聖濟霍亂轉筋門。無附子劑。外治有淋足附子湯。東郭云。四逆湯證。有轉筋。輕而不甚者也。別錄。及活人書。濟世。本草。轉筋或用附子劑。宜詳察而處方也。

吳茱萸湯 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

按此方。主嘔吐煩躁。四逆湯主下利厥冷。 有持曰。霍亂後。手足厥逆者。四逆湯之所主也。此症而嘔不止。煩躁者。吳茱萸湯症也。此湯。以嘔吐為準。世醫用小半夏等無效。術盡束手時。用此方奏意外之效。然藥苦烈,宜少少頻服之。

桂枝湯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

小半夏湯 或加茯苓 茯苓四逆湯 四逆湯或加參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

雞屎白散 治轉筋入腹者。治霍亂轉筋入腹欲死。(聖濟)

生薑(五兩切) 上一味。用無灰酒一升。煎取八合。頓服。便差。

灸足外踝骨尖。上七壯。治轉筋十指拘攣。不能屈伸。(景岳)

霍亂吐瀉不已。灸天樞、氣海、中脘。四宂立愈。(正傳)

霍亂已死。而胸中尚有暖氣者。灸之立蘇。其法以鹽填滿臍孔灸之。不計壯數(正傳。)

按此灸極妙。吐利厥冷。煩躁。冷汗出者。灸神闕數十壯。屢得效。霍亂治法。無捷於斯。

轉筋不止。起死之方。灸承筋。又不止。則灸湧泉。(外臺)

又轉筋灸承山。(針經指南)

千金方霍亂治四逆吐少嘔多者。用附子粳米湯。心下痞。用甘草瀉心湯。凡此病。定一日不食為佳。

備急丸 大承氣湯 此二方治乾霍亂。

乾霍亂之狀。心腹脹滿。攪刺疼痛。煩悶不可忍。手足逆冷。甚者。流汗如水。大小便不通。求吐不出。求利不下。須臾不救。便有性命之慮。宜急與巴豆等。三味丸服之。服取快利。(外臺許仁則論。三味丸即備急丸世。) 病源云。其腸胃。先挾實。故不吐利。名為乾霍亂也。 案奇效。厚朴湯。療乾霍亂。即大承氣加良薑湯也。千金。治乾霍亂。有鹽吐方。正傳云。乾霍亂。死在須臾。升降不通故也。宜吐以提其氣。最良法。(景岳) 舌卷。囊縮。轉筋入腹者死。(入門) 和田氏轉筋甚者。用良方吳茱萸湯。吳茱萸、木瓜、食鹽。三味。等分。同炒令焦。水煎服。 回春云。夏月有四證傷寒。傷風。中暑。熱病。疑似難明。

按夏月不拘遠行家居。壯熱無汗者。傷風寒之類也。宜用麻黃大青龍等。而發汗也。有汗而渴者。中暍也。宜用白虎五苓等也。 古云。暑傷氣分汗如傾。 方輿載香薷飲及消暑湯生脈散。

中濕

麻黃加朮湯 濕家身煩疼。發其汗為宜。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一身盡痛。發熱日晡所劇者。 濕家始得病時。可與此方。(外臺)

桂枝附子湯 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者。

桂枝附子去桂加朮湯 前方證。而大便堅。小便自利者。

甘草附子湯(主治見痛風) 病因考。及說約。中濕門載五苓散。香川氏云。小便不利。四肢浮腫。而渴者。艮山翁云。濕氣從小便去也。 和田氏。中濕初發。有汗者。用桂枝加朮湯。

按金匱云。中濕之脈。沉而細。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此中濕之一候也。中濕初一身盡痛。不異痛風。然如法施治。則不逾月而瘥。不似痛風荏苒彌歲月。金匱謂中濕死症者。因其誤治也。意中濕者。痛風之輕者也。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二越婢一湯 柴胡桂枝湯 柴胡薑桂湯(陰瘧為陽瘧宜撰用此二方。)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 瘧病發渴者。亦治久瘧。

柴胡加芒消湯 欲成瘧母者。

白虎加桂枝湯 溫瘧者。

牡蠣湯 蜀漆散 夾鍾丸 大柴胡湯 張會卿雲。小柴胡湯。加常山二錢。截瘧如神。

截瘧湯(家方) 常山 草果 知母 貝母(各等分。) 上四味。以酒三勺漬之。夜露一宿。發日早晨。以水二合。煮取一合服。臨發。查再煎服。或草果代檳榔最效。

又截瘧方 發日早晨。用備急丸一分。或用吐劑亦效。

按外臺。有單常山湯。煎法服法如截瘧湯。間日瘧五六發。則宜服截果。每日發者。宜候十四五日後。邪氣漸衰。而截之。截果宜陽瘧。不宜陰瘧。陰瘧者。宜候數發之後。為陽瘧而截之。陰陽謂晝夜也。小兒瘧疾因蟲者。或兼服鷓鴣菜湯。瘧用附子劑者。希有焉。 千金瘧門有附子劑三方。外臺八方。宜隨證治之。凡瘧瘥後。禁飲酒房事遠行。 瘧並瘧母灸法。脊際自七九至十三四椎。 瘧振寒少熱。面青大便溏泄者。用果附湯。(濟生) 和田氏截瘧灸法。灸大椎尖頭七壯。或灸章門。不截則灸承山。尚無效者。灸湧泉。 又云凡瘧者。惡寒始於足指頭。有此症者。瘧症不具。亦為瘧治而可也。 又云。瘧用常山劑。不愈者。化毒丸二分。發日早晨。冷水服。有效者。必下黑便也。若瞑眩則輕者。用冷水。重者。冷水內朱或石膏。攪服。或蘭葉煎服。 又云瘧母。用鱉甲類。難治者。用化毒丸二分效。 按醫方考云。瘧發時。獨寒無熱。脈遲者用七棗湯。即附子大棗生薑也。 又云瘧發時頭疼身熱。脊強脈浮者。大陽症也。麻黃羌活湯主之。麻黃、羌活、防風、甘草、四味也。 瘧疾寒熱轉大者。從卯至午發。宜柴胡湯。從午至酉發者。邪在內。宜大承氣湯。從酉至子或至寅發者。邪在血。宜桃仁承氣湯。下之微利後。更以小柴胡湯撤其邪可也。(眾方規矩)

治瘧病苦渴。(外臺)烏梅(二十枚) 上一味以水三盞。煎取一盞半。去烏梅。和蜜一匙。分二服。 瘧脈弦而緊宜下。浮大者宜吐。弦遲者宜溫。(正傳) 牛山云。凡瘧疾。二三發之中。宜用發散劑。 方輿載柴胡鱉甲湯。及鱉甲一味。酒服散果。

葛根湯 痢有表證者。用此湯。三四日宜發汗。

葛根加半夏湯 前方證而嘔者。

葛根黃連黃芩湯 痢惡寒止。有熱者。 或下利脈促。喘而汗出者。

黃芩湯 痢腹拘急。心下痞者。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前方症而嘔者。

大柴胡湯 心下痛有身熱者。

論曰。發熱。(云云)心下痞鞕。嘔吐而下利者。 按之心下滿痛者。

厚朴七物湯 痢腹滿者。 或中脘否塞者。(紀聞)

大承氣湯 身熱腹滿。心下痛甚。口舌乾燥者。 論曰。自利清水。(云云)心下必痛。 口乾燥者。 下利三部。(云云)按之心下堅者。 下利脈遲而滑者。

白頭翁湯 熱利下重者。 下利慾飲水者。以有熱故也。 熱多難用下劑者。(紀聞)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 熱利下重。帶膿血者。產後下利虛極。(金匱) 按產後痢妙。

黃連湯 半夏瀉心湯 熱解痢減。心下痞。或痞鞕。食不進者。宜撰用此二方。

六物黃芩湯 桂枝人參湯 真武湯 痢陰症或遺屎者。

桂枝加芍藥大黃湯 大實痛者。

小建中湯 桃花湯 赤石脂禹餘糧湯 禹餘糧丸(家方) 治久痢久瀉。無熱。無後重、用附子不止。灸腹不愈。飲湯直下。食粥直下。日羸瘦向死者。 禹餘糧 赤石脂(各五分) 阿片(小豆粒許津輕上品)

上三味糊丸。一劑二度白湯下。即愈。起死回生。累用累驗。勿多服。多服則發嘔吐。

黃連阿膠湯 久痢。心下悸而煩。不得眠。便膿血者。

大黃牡丹皮湯 膿血痢。下赤白如魚腦者。

桃核承氣湯 下紫黑色腹痛後重。異常者。瘀血也。(入門)

鯽魚鱠 痢五六日。腹痛不止者。承氣丸。

紫丸 痢腹痛甚者。

奧村翁云。痢疾久不愈者。腸中裡面。外皮爛。而下赤白如魚腦。用大黃牡丹湯。或薏苡附子敗醬散等。則速愈。此效腸癰之治法者也。和田氏贊之曰。卓見也。 按和田氏。實候而下如魚腦者。用牡丹湯。虛候者。用千金駐車湯。其方。黃連六兩。當歸阿膠各三兩。乾薑二兩。上四味煎服。凡此二方。及上之諸方。皆痛在臍以上只桃花湯。及禹餘糧湯。禹餘糧丸者。痛少少在小腹者也。痛在臍以上者。禁用止澀之藥。常識此勿誤。 入門云。凡痢下如竹筒或如屋漏水。塵腐色氣短呃逆者。不治。或純下血。小便不通。唇紅下後身熱。脈弦洪者。俱不治。又云。無積不成痢也。 我邦之先輩說痢病因者。多端。外邪挾宿食為得。 痢脈細數者凶。 痢脈沉實。為吉候。 痢初發。不忌脈浮數。數日後。見浮數者凶。 脈大者。邪氣進也。 脈遲或沉者。不日下利止也。 腹痛始終不止者。惡候。 下重無附子症。 古人赤屬熱。白屬寒之說難信。赤白俱有下重者。皆熱也。 膿血利者。赤痢白痢是也。 痢舌純紅者。惡症也。舌紅如無皮狀。有渴者。惡症也。或真武湯症。亦有此舌候。 痢七八日不問陰陽。灸足三里。則利減者也。 痢冷服萊菔汁妙。(治痢煎湯中加萊菔汁亦佳。) 謙齋云。予有一得。療痢。脈實者。不拘症為實。宜疏滌。脈虛者。不論症。可為虛。 腸澼下膿血。脈沉小細。安靜者生。洪大數。身熱者死。(脈經) 療純下白如鼻涕者方。(肘後)灸臍下一寸。五十壯良。 說約灸法。素有宿症。惡藥氣者。或腰力罷者。宜灸中脘、天樞、腰眼。自十一至十六。兼治疳痢不了了者。 血痢用膠艾四物加厚朴。(眾方規矩) 按和田氏噤口痢。用參連湯。參連各等分也。休息痢用子和無憂散。奧村氏試效也云。蘭醫云赤白痢。不用下劑。白痢最禁之云。牛山云。老人小兒。痢八九十行者。必死也。和田氏云。小兒痢疾。至百行者。宜先與如神丸。不然。暴脫者也。又云。痢數日之後。發熱者。多死也。 按如神阿片丸也。艮山翁亦用。 方輿載桂枝湯。及河間芍藥湯。四逆散。參連湯。蘗皮湯。千金駐車丸。錢氏白朮散。無憂散。當歸湯。

泄瀉

葛根湯 桂枝湯 泄瀉有表症者。宜撰用此二方。或加朮茯苓。

五苓散 治傷暑身熱。口乾煩渴。心神恍惚。小便赤澀。大便泄瀉者。(回春)

按水瀉加滑石效。

豬苓湯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

生薑瀉心湯 心下痞鞕。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

甘草瀉心湯 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和。腹中雷鳴。心下痞鞕而滿。(按此湯症。以雷鳴為準。若無雷鳴谷不和下利者。四逆等之所主也。)

桂枝人參湯 利下心下痞鞕。表裡不解者。

人蓡湯 前方證。而無表症者。

四逆湯 下利清穀者。 真武湯 白通湯 少陰病。下利脈微者。

赤石脂禹餘糧湯 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禹餘糧丸(家方見痢)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泄瀉因疝者。 予屢患疝瀉。輟食。食鯉魚膾二碗。即愈。

沼氏云。五更瀉。八味丸有效。泄瀉。灸十一二三四腰眼。(病因考)

古云泄而腹脹。脈弦者死。 三因方云。古方泄利與滯下共為一門。千金又以宿食不消。在熱痢類。門類混濫。後學難明。不可甄別也。(泄瀉病門始於此) 按泄瀉久不愈者。宜每日餌食雞肉。大效。鯉魚亦效。 謙齋云。泄瀉有用下劑、宜詳腹診。腹底有塊者。可下之。方輿載桂枝加朮湯。四逆散。錢氏白朮散。紫散。高良薑湯。調中湯。

沼田侯留務加川太平妻。患泄瀉半年。其症微熱。微渴。晝夜十一二行。清川氏。療之。三月不治。高井氏。療之。三月不治。請予。予到則妻曰。二醫食禁甚嚴。不肉食半年。食不進。羸瘦如此。予答曰。草根木皮有治病者。則禽獸魚蟲亦豈莫治病者。悉禁之者。不學之甚者耳。魚鳥治泄瀉者雞肉鯉魚鯽魚等也。內人此中何嗜。答曰。雞肉也。即與豬苓湯兼赤石脂禹餘糧湯。三食之間。亦令餌食雞肉與卵。廿日許半愈。一月而全愈。

傷食(宿食)

瓜蒂散 宿食在上脘。當吐之。

大承氣湯 腹滿甚者。 論曰。脈數而滑者。實也。此有宿食。下之愈。 病腹中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

小承氣湯 走馬湯 備急丸 鹽湯(探而吐之張介賓) 桂枝加芍藥湯 桂枝加芍藥大黃湯 橘皮大黃樸消湯 一切魚腥食傷宜此湯。 吳茱萸湯 理中加附子湯 吳崑曰。中焦痛甚。脈沉遲者。

四逆湯 治吐下而汗出。小便複利。或下利清穀。裡寒外熱。脈微欲絕。或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方。(千金霍亂門)

療菌毒方(千金)掘地作坎。以水沃中。攪令濁。名地漿。飲之。

解河豚毒 一時倉卒無藥。急以清麻油。多灌取吐出毒物。即愈。

獨嘯庵云。中河豚魚毒者。少覺懊惱。須直探吐。急服藍汁一盞。若人糞少許。若瓜蒂末一錢。須臾吐盡。則十治八九。

一書雲河豚魚毒。用砂糖有效。

宿食不吐不利。腹痛甚者。多灸上脘、中脘、天樞。吐利為度。若吐瀉後。痛不止者。概屬疝瘕。宜灸天樞及十一至十四。(方輿) 乾霍亂用走馬湯等不吐下者。多死。令多飲酒。至醉有效。(和田) 傷食之症。胸膈痞塞。吐逆咽酸。噫敗卵臭。畏食。頭痛。發熱。惡寒。病似傷寒。但身不痛為異也。(要訣) 菌毒宜先用地漿水。(和田氏) 方輿載桂枝藿香湯。及平胃散。養脾湯。

嘔吐反胃膈噎

小半夏湯 諸嘔吐谷不得下者。 方極云。治吐而不渴者。

小半夏加茯苓湯 大半夏湯 胃反嘔吐者。 外臺云。治嘔心下痞鞕。

半夏瀉心湯 嘔而腸鳴心下痞者。

生薑瀉心湯 心下痞鞕。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

旋覆花代赭石湯 心下痞鞕。噫氣不除者。

吳茱萸湯 食谷欲嘔者。 嘔而胸滿者。 紀聞云。大小半夏者。常嘔也。此湯食則嘔也。又嘔吐有嘈雜者。用此。

甘草乾薑湯 煩躁吐逆者。紀聞云。無煩躁亦可用。嘔吐苦味之藥。不應者。或宜此湯。

大黃甘草湯 食已即吐者。 方極云。治大便秘閉急迫者。

豬苓散 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解。急與之思水者。 惡阻(並)產後嘔逆大效。(和田氏)

五苓散 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

茯苓澤瀉湯 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

附子粳米湯(主治見腹痛。)紀聞云。此湯腹痛為準。

甘遂半夏湯(主治見飲門) 心下堅滿為準。反胃嘔吐俱用。(紀聞)

小柴胡湯 因腹候用之。

真武湯 水氣為準。與甘遂半夏湯。及姑洗丸。相反腹濡弱。脈沉細。又有摶擊見緊狀者。脈與症。不相應者。為虛候也。反胃及澼囊。亦有用之。(紀聞)

橘皮湯 乾嘔噦。若手足厥者。 和田氏云。霍亂嘔吐不止。用四逆輩不治。急用此湯得效。

生薑半夏湯 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 有持云。此湯主治。要之噁心之症耳。素問傷寒金匱無噁心字。蓋仲景後之病名也。(按肘後方有噁心字)

桃核承氣湯 膈噎因瘀血者。 膈噎因瘀血者。十中八九。因飲者。二三也。故有用桃核承氣或乾漆丸等。吐血而治者。(紀聞)

濕漆丸 姑洗丸 夾鍾丸 紫丸 烏梅丸(仲景) 治反胃。(雉間子炳之說)

七寶丸 治反胃。

化毒丸 治反胃。(一貫) 

古云。嘔家聖藥。是生薑。千金之說信矣。然氣逆作嘔。生薑散之。痰與水作嘔。半夏逐之。嘔有熱有寒。生薑於寒症。最佳。若遇熱嘔。不可無烏梅也。

治久患反胃。(聖濟)硫黃細研半兩與水銀一分。再研薑汁糊丸服。

本草反胃門云。靈砂鎮墜。反胃神丹也。 本草反胃門云。砒石、同巴豆、附子、黃蠟、丸服。噎膈門云。雄黃、輕粉、石鹼、蓬砂、砒石。並化積垢。通噎膈。由是觀之。聖濟治嘔吐。軟紅丸。反胃。噎膈。用之定有效。方見附錄。

易簡方。膈噎反胃。用養生丹。要訣。用靈砂丹。皆水銀劑也。 醫通云。瘀血在膈。阻滯氣道而成者。代抵當丸。作芥子大服。二錢。去枕仰臥細細嚥之。但飲熱湯及椒姜。輒呃者。即瘀血也 反胃而胸中嘈雜不寧。或作或止。其人懊憹。面上有白點者。作蟲積治之。 王肯堂云。瘀血則脈澀。桃仁承氣湯下之。 脈浮緩者生。沉澀者死。(正傳) 大便如羊糞者。不治。年過五十者。多不治。口中多出沫者。必死。(濟世) 和田氏云。澼囊。局方安中散。有效。南陽亦云。其方。甘草十兩。宿砂、延胡、良薑、乾薑、茴香、桂枝各五兩。牡蠣四兩。上八味為末。每二錢熱酒調下。南陽去宿砂三倍牡蠣。水煎服。方後云。忌酒肉麵餅一切厚味鹽茶。又小言有治膈噎。河豚魚方。 和田氏云。反胃者。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也。澼囊者。二三日。或四五日。十餘日而吐也。又有三日亦吐不止者。多吐水也。反胃無腹痛。吐時無煩悶。澼囊有腹痛。吐有煩。蓋澼囊亦屬反胃也。今世真反胃者少也。多澼囊之類也。膈噎者。噎食。胃反無噎食。膈噎難治。反胃間有愈者。反胃有腹痛者。膈噎之變症也。 一男子患膈噎。諸藥無效。思食河豚而死。煮食之。不死。翌日復食之。通計食之三日而全愈。 反胃證。不強以食。絕其湯水。飢則以飯炒香乾啖之。一些湯水不可進。兩三日後。竟不復吐。飲食如初。然後用甘蔗湯七舛薑汁一舛和勻服。(經驗秘方) 貓胞衣治反胃。燒灰入硃砂末少許。壓舌下。(一醫用之甚效) 千金云。灸通谷五十壯。治澼囊。 千金治反胃。飲白馬尿即止。 外臺治反胃。服驢小便二合。有效。翌日復服二合而愈。病若深。七日服之良。 按澼囊之名。始於千金。至宋盛稱之。 方輿載千金吳茱萸湯。及安廩湯。安中散。破棺湯。獨參湯。滾痰丸。治反胃大驗方。

橘皮竹茹湯 噦逆者。

生薑半夏湯 予不拘金匱煮法。半夏一兩。生薑二兩。以水一合半。煮取八勺服。屢得效。

橘皮湯 乾嘔噦。若手足厥者。 噦之重者用之。

小承氣湯 治噦便秘。數譫語。 呃逆雖有手足厥逆。大便堅者。定屬火熱。下之則愈。(醫通)

半夏瀉心加吳茱萸湯 心下痞鞕者。

吳茱萸湯 一男子下利。未全已。發噦吐蛔。服此湯得愈。(方輿)

黃連解毒湯 熱毒或瘡腫內攻。發噦者。(紀聞)

四逆湯 真武湯 七寶丸 南呂丸 治噦。 柿蒂 丁香(各二錢) 加生薑五片。水煎服。

又方 刀豆 上一味銼水煎服。

醫林雲。噦以紙燃鼻嚏而止。或云豬膽汁。熊膽治噦。

治噦服藥無效者。(濟世)

硫黃 乳香(各等分) 為末以酒煎。急令患人嗅之。

又方 用雄黃二錢。酒一盞。煎七分嗅之。(濟世)

灸 期門 關元 腎俞 痞根

一男子痢重噦起。灸痞根及數處。得愈。(方輿) 產後呃逆。最為惡候。急灸期門。宜服四逆加人參湯。或桂心五錢。薑汁三合。和水煎服。(醫通) 和田氏云。吳茱萸噦之聖藥。 古人云。痢病後。及諸病後。發噦者難治。脈緩者易治。脈代者危。(正傳)

聖濟噦門有水銀丸。麝香丸。主治云。治諸般噦發。 方輿載滾痰丸。

水腫

越婢湯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 腫在上部。發汗可解者。考審其症。而後可與。(說約)

先生曰。咳喘不已。小便漸短少。遂為腫滿者。當與大小青龍。麻杏甘石。厚朴麻黃湯等。或兼施神祐丸滾痰丸之類。(方輿)

越婢加朮湯 皮水。越婢加朮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金匱)

甘草麻黃湯 千金云。有人患氣急。積久不瘥。遂成水腫。如此者眾。諸皮浮水。攻面目身體。從腰以上腫。皆以此湯發汗悉愈。 金匱云。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 按入門古麻甘湯。即此湯方後云。如肢冷。屬少陰。加附子。

麻黃附子湯 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風水。發其汗即已。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浮者宜杏子湯。(金匱小注云。杏子湯未見。恐是麻杏甘石湯。金鑑載杏子湯。麻黃甘草杏仁三味也。蓋依魏注。)

越婢加朮附湯 治水腫惡寒無大熱。骨節微疼。小便清利。大便自調。或滑者。

大陷胸湯 水飲在胸腹。而腫者。兼用之。不拘痛有無也。

桃花湯(丸散方) 水腫兼用下劑。

木防己湯 水病心下痞鞕。煩渴者。

氣急心下痞堅為準。為腳氣衝心狀者。用之。(紀聞)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消湯。木防己湯症。而不煩渴。二便不利者。

防己黃耆湯 治水病身重。汗出惡風。小便不利者。

防己茯苓湯 治四肢聶聶動。水氣在皮膚。而上衝者。

真武湯 按腫上陷而不起。無熱。腹濡弱。大便滑。或溏者。

八味丸 腰以下腫者。 按此丸緩症也。氣急之證。勿用之。

牡蠣澤瀉散 大病後腫者。

五苓散 感濕而腫者。(要訣)

豬苓湯 和田氏用之。

桂枝茯苓丸合五苓散湯 大黃牡丹湯 上二方。主產後腫。

本草云。血腫。紅花二兩杵爛入水半盞。取汁服之。不過三服便痊。

鯉魚湯 鯉魚(長七八寸者一頭去鱗與腸) 昆布(方三寸三片) 山椒(一錢) 上以水一升八合。煮取四合。吞其汁。旦食鯉。每日一劑。

赤小豆藥 赤小豆(一合) 生商陸根(二十錢) 上二味以水四合煮爛。去商陸食小豆。

加減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治瘡疥內攻腫滿者。 依本方去生梓白皮。加商陸。 赤小豆(二錢) 商陸(五分) 大棗(三分) 麻黃連軺杏仁生薑(各二分) 甘草(一分) 上八味以水二合。煮取六勺。或加反鼻。或兼用犀角。

仲呂丸 蕤賓丸 紫丸 元生丸(家方) 七寶丸 犀角一老醫云。水腫心下苦悶者。大檳榔湯四苓散。合方。有效。或兼犀角。 和田氏。遍身流腫。用千金麻子湯。附子劑也。流腫先右手腫。又左足腫之類。不定處。遂及一身。內攻腫用東洋赤小豆湯。及連翹湯。產後腫用琥珀湯。五苓散加琥珀反鼻。以水一合。冬瓜汁一合。煎服。 水不可治者有五。唇黑。缺盆平。臍出。背平。足下平滿。水病忌腹上出水。出水者一月死。(千金) 古云。身有熱者。水氣在表。可汗之。身無熱者。水氣在裡。可下之。患人腹上。用手按之有窩者。可治濕也。 又云。余處有腫。肩項水氣去。瘦削者。死在近。 腹脹如鏡光者惡。 無腫呼吸促迫者惡。 腫卒消者。禍在反掌。 水腫卒發大熱者。後必衝心。 水氣一旦減。再腫滿者惡。 水腫腹見青筋者惡。 小言云。水腫有咳者。動悸劇者。自心下催水氣者。脈數者皆惡。 準繩云。血腫者。皮膚間。有紅縷赤痕。入門云。四肢浮腫。皮肉赤紋。名曰血分。醫林。溫白丸。方後。血腫。其人有赤黑紫文。用桃仁、紅花、赤豆、蘇木、煎湯下。 按水腫秘結者。兼用承氣丸。及仲呂丸。蕤賓丸。瘡疥內攻腫滿者。麻黃連軺赤小豆湯。劇者。兼用紫丸。實腫。兼赤小豆藥。虛腫。兼鯉魚湯。虛腫。右側臥則直右多腫。左側臥則直左多腫者。必死矣。勞病並諸病。後瘦極而後腫者。必不治。 和田氏云。水腫有如拳者在心下。名水結。不治症也。縱一旦得治。亦再發而死。 醫林水腫門。有輕粉丸巴豆丸。 方輿載單香薷湯及郁李仁湯。紫蘇子湯。麻子湯。麻子小豆湯。連翹湯。赤小豆湯。防己散。琥珀湯。瓜子仁湯。實脾飲。

鼓脹(腹滿)

厚朴七物湯 腹滿發熱十日脈浮而數。飲食如故。

主腹滿氣脹方。(千金)

厚朴三物湯 痛而閉者。

梔子厚朴湯 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 廣義云。心煩當做虛煩看。腹滿亦非實滿。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 發汗後腹脹滿者。(此亦虛滿也)

大承氣湯。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

大柴胡湯 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

大黃甘遂湯 婦人少腹滿。如敦狀。小便微難。而不渴。生後者。此為水與血俱結在血室也。

抵當湯(見經閉)

大黃牡丹湯 鼓脹因瘀血者。 按方輿。載瓜子仁湯。牡丹湯去消黃。加薏苡湯也。其主治云。治瘀血致腹滿鼓脹者。又云。腹脹有塊。按之痛不移處。口不惡食。小便自利。大便黑。面黃。手掌赤紋。肌膚甲錯。有此等之候者。決為血症也。宜擇用下瘀血藥。

甘遂半夏湯 (見痰飲) 人參湯加附子 腹平滿大便滑者。

赤小豆藥 仲呂丸 七寶丸 紫丸

鼓脹灸法(慄山孝庵傳)先以味噌。填滿神闕。別取土器。錐鑿小孔於其心。以安臍上。熟艾一錢。分為三炷。灸於孔上。令火氣通臍。味噌甚厚。則火氣不通。甚薄則灸後臍爛。火氣微通為度。徹之。一日三回。盡一錢艾也。灸前須以繩度腹圍。病深者。灸後七日。腹減五分。以為驗焉。至輕者。則得遽減三寸。二便隨多。或下如赤小豆汁者。腹滿漸減。六七十日外全愈。 按此灸法。原出外臺及景岳全書。陰症最有效云。

雞矢醴(醫林) 治鼓脹。 雄雞矢(臘月內收取曬乾) 川芎(各研末各一兩) 上酒煮。麵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溫酒下。

一方(同) 治鼓脹身乾黑瘦。多渴煩悶。 馬鞭草 細銼曝乾。勿令見火。以酒或水煎。至味出去柤溫服。(六月採用)

皂莢主腹脹滿。胸腹脹滿。煨研丸服。取利甚妙。(本草)

金匱曰。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可下之。 畜血成脹。腹上青紫筋見。或手足有紅縷赤痕。小水利。大便黑。金匱下瘀血湯。或抵當丸。(醫通)

古云鼓脹。臂細。臍凸。手足心及背平滿。青筋繞腹。皆不治。 手足羸瘦。腹膨脹者。名蜘蛛蠱。不治。 脈浮大者生。虛小危急。 按本草云。水銀。治積滯鼓脹。宜用七寶丸。大抵脹滿。腹高脹者。宜下劑。腹平滿者。有可附子者。兼灸。或一醫云。脹滿。初發。用大黃甘遂湯。有效。又云初起。用生漆丸。身體生癢。發疹後。可用桃核牡丹湯等。或有愈者。 病因考鼓脹門。治方用熊膽。灸自九至十六。 方輿載瓜子仁湯。及分消湯。壯原湯。

黃疸

茵陳蒿湯 黃疸初起宜用此湯 茵陳五苓散。

梔子蘗皮湯 身黃髮熱者。

梔子大黃湯 酒黃疸心中懊憹。或熱痛。

大黃消石湯 黃疸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為表和裡實。當下之。

小柴胡湯 諸黃。腹痛而嘔者。

大柴胡湯 前方證而劇者。(紀聞)

小建中湯 男子黃。小便自利。 心中悸而煩。或腹痛者主之。(紀聞)

桂枝加黃耆湯 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 黃疸有表症者。用之。(紀聞)

麻黃醇酒湯 按本草綱目。麻黃條載此湯。方後云。頓服取小汗。同書。黃疸門云。麻黃。傷寒發黃表熱。煎酒取汗。由是考之。金匱脫取汗二字。宜補之。 三因此湯主治云。脈浮緊者。以汗解之。

紅礬丸(家方見黃胖紀聞云黃疸心下痞堅者兼用之) 消礬散

療黃疸方(千金) 取生小麥苗。搗絞取汁。飲六七合。晝夜三四飲。三四日便愈。無小麥苗。穬麥苗亦得。(範注云用小麥為勝也)

四逆湯加茵陳 (醫壘名茵陳四逆湯) 一物瓜蒂湯 備急丸 大承氣湯 以上三方。主急黃。

病源急黃候云。卒然發黃。心滿氣喘。命在頃刻。故云急黃也。又云。得病但發熱心戰者。是急黃也。外臺瓜蒂散主治云。急黃心下堅硬。渴欲得水吃。氣息喘粗。眼黃。聖濟瓜蒂散主治云。急黃煩熱口乾。醫林急黃用巴豆丸。聖濟治急黃藥品有瓜蒂、巴豆、消黃、犀角、石膏。 按外臺。許仁則療急黃始得大類天行病者。用麻黃劑取汗。

金匱云。額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熱。薄暮即發。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勞疸。腹如水狀。不治。 疸而渴者。難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 心中懊憹而熱。不能食。時欲吐。名曰酒疸。 酒疸心中熱。欲吐者吐之愈。(按瓜蒂症) 谷之為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黃。(按茵陳湯症) 五疸實熱。脈必洪數。其或微澀。證屬虛弱。 丹溪曰。不必分五等。是溫熱。如盦曲相似。 五疸久久變黑者。皆難治。(醫統) 大便利而渴者死。小便利不渴者生。(醫通) 按黃疸腹中有塊者。年過五十者。多難治。

黃胖

茯苓飲加厚朴湯 四苓散加橘皮湯 梔子厚朴湯 腹滿者。

紅礬丸(家方) 治黃疸黃胖。並嬰孩疳氣。好食生米土炭。及下血家。動悸甚者。 茯苓飲去人參、生薑。加厚朴、黃連、綠礬。 茯苓 術 橘皮 厚朴 黃連(各八錢) 綠礬(燒為紅十錢) 枳實(六錢枳實代甘草益佳) 上七味為末。醋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湯下。

身面黃白。浮腫。手足爪甲枯皺。專為短氣。身體倦怠。目中淡白。此病以首認氣急爪反為第一證決。即是黃胖也。(行余醫言) 此病好食生米茶葉之類。又云腫及四肢者。腫及腹者。飲食減少者。皆難治。又云黃腫。多因蟲積食積之為害也。(玉案) 按黃胖。一名黃腫。久不愈則下血。虛里動悸甚。地黃劑無效。紅礬丸多服。大效。久年不愈而腫。則可從水腫之治法。難治。 方輿載外臺半夏湯。及平胃散。

癥瘕疝

苓桂甘棗湯 臍下悸者。欲作奔豚。(按腹痛沖胸者累用累驗)

桂枝加桂湯 氣從少腹上衝心者。(按世俗所謂。佐志古美者。有效。)

茯苓甘草湯 厥而心下悸者。 心下悸上衝而嘔者。(方極)

苓桂朮甘湯 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

大黃黃連瀉心湯 心煩。心下痞。按之濡者。

半夏瀉心湯 心下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此方主之。

黃連湯(見腹痛) 按心下痞。痛者此湯。心下痞鞕。不痛者。半夏瀉心湯。

小柴胡湯 大柴胡湯 柴胡桂枝湯 治寒疝腹痛。(外臺)

柴胡薑桂湯 桂枝加芍藥湯 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 小建中湯 大建中湯 大烏頭煎 治寒疝繞臍。痛若發則自汗出。手足厥冷。脈沉緊者。

烏頭桂枝湯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諸藥不能治。治寒疝腹中絞痛。拘急不得轉側。發作有時。便人陰縮。手足厥逆。(外臺 按腰腹引陰囊痛脈弦緊者效)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內有久寒者。 治烏頭桂枝湯證而緩者。又治陰㿗。(方輿)

大黃附子湯 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者。

吳茱萸湯 痛從陰囊上衝脅下者。 劇者加烏頭。

苓薑朮甘湯 腰重冷者。

仲呂丸 夾鍾丸 元生膏 蜞針 備急丸 七寶丸 化毒丸

行余醫言云。蓋症即積。積即症。同一而非有異。又謂之癖。瘕即聚。聚即瘕。亦是同一而非有異。又謂之疝。又謂之痃。究竟癥瘕即積聚之異名耳。同書疝門。云疝即聚。又即瘕。又云疝者。鬱氣之凝滯而為痛者也。多在少腹。

張介賓曰。能大能小。能左能右。近胸肋而如臂如指。則謂之痃癖。下臍腹而為脹為急。則為之疝瘕。 方輿載小品牡蠣奔豚湯。及千金瀉脾湯。同書云。寒疝附子粳米湯證。而痛在心胸者。用小品蜀椒湯。附子粳米湯加蜀椒乾薑方也。又疝氣用附子劑或當歸四逆等。而無效。腰不伸者。有用五苓散加茴香。而奏效者。又同書疝用禹功散及無憂散。又云疝忌蒟蒻。愈後亦勿食。 按凡治心腹痛及諸痛。諸方中有甘草。則勿減甘草分量。甘草少則無效。 靈樞本藏篇云。腎下則腰尻痛。不可以俯仰。為狐疝。聖濟云疝氣。臍腹疼痛。腰曲不伸。此症食時。及二便轉側之時。假人手甚為清擾之患。予得妙法攤元生膏於綿片。徑四寸許。以貼於腰。日二次。發水泡則針而取水。復貼膏。二三日而能屈伸。坐臥復故。奇奇妙妙。屢試屢效。 久年。積聚疝。有脊骨突出。或背肉隆起者。難治者也。治之法。內與對症方。秘結者。時時用丸散下之。外隆起上。貼元生膏。六七日。糜爛處施蜞針。去惡血。復施元聖蜞針如前。四五度。則無不愈矣。又久年腹痛。有七寶化毒之證。 日本橋第四街。梁州店。老嫗年六十五。患疝。腰不得屈伸。眾治無效。床頭常置溲器。扶於人尿已三年。請予。即與當歸四逆加茱萸生薑湯。兼承氣丸。而腰部貼元生膏。徑四寸。日日取毒。七日而半愈。半月而全治。此症元生之功大。 蘭醫某詰予曰。子能用發泡膏。蘭書有發泡七方。子知其用法乎。答曰。予所用者。漢方而芫苼一味也。非蘭方也。某曰。未聞漢有此方。其出何書乎。答曰千金。外臺。聖濟。皆有此方。子何不學之甚。某閉口去。 方輿載牡蠣奔豚湯。及瀉脾湯。柴胡鱉甲湯。寬中湯當歸大黃湯。千金吳茱萸湯。桂心湯。蜀椒湯。五苓加茴香湯。禹攻散。無憂散。 一婦年四十。自每月經行六七日前。左少腹痛甚。呻吟聲徹四鄰。經行後六七日而痛漸止。每月廿日在病床。眾治無效。已十年。請予。予視其背。左腰肌肉僅隆起。方三寸許。乃與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兼甘遂丸。腰肉隆起處。貼大元生膏。廿日許而愈。後月不再發。此症元生之功大。橫沙侯臣湯河氏妻也。

烏梅丸 治蛔厥。

烏梅丸去附子湯 不可附子者。

鷓鶘菜湯

一方 鷓鶘菜(二錢) 忍冬(一錢) 桂枝(二分) 甘草 丁子(各一分) 上五味。漬水少時。去渣煮一兩沸。頓服。或以水一合。煮取七勺。去渣冷服。

甘草粉蜜湯 蛔蟲之為病。令人吐涎心痛。發作有時。毒藥不止。

大建中湯 或加烏梅。

烏梅丸(家方) 烏梅 蜀椒 乾薑(各等分) 上三味。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白湯送下。

濕漆丸 作癲癇狀者。(紀聞)

紫丸 七寶丸

靈樞云。中熱則胃中消穀。消穀則蟲上下作。 金匱云。腹中痛。其脈當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蛔蟲。 病源云。蛔蟲長一尺。亦有長五六寸。其發動則腹中痛。去來上下。痛有休息。亦攻心痛。口喜吐涎。及吐清水。貫傷心者則死。 入門云。凡蟲症。眼眶耳下青黑。面色痿黃。臉上有幾條血絲。如蟹爪分明。飲食不進。肌肉不生。沉重寒熱。若不早治。相生不已。貫心殺人。 醫通云。諸蟲嗜食米紙茶葉泥炭之類。又云。心腹中痛。上下往來。發作有休時。喜涎出者。蟲也。(按蟲門載金匱九痛丸。) 玄治翁云。小兒夜熱者蟲也。 南陽云。唇色如塗朱。眉目間蒼黃色者。為蟲候。 東郭翁云。小兒頭痛劇者。十中八九蟲也。有時大食。有時不食者。時時卒倒者。手足難屈伸者。多蟲症。皆宜鷓鶘菜湯。此湯症多臍傍有塊。凡用此湯則止。夕飧。晡時。臨床。平旦三服。七日用之而不下蟲者。非此湯症也。 按腹痛。發作有時者。為蟲候。用鷓鶘菜湯。或粉蜜湯。而嘔者。宜大建中加烏梅湯。或烏梅丸去附子湯。或兼家方烏梅丸。凡相殺蟲諸藥。而蟲難下者。兼用紫丸。粉。鉛粉也。藥肆稱唐土者是也。家翁所著粉辨詳論之。 方輿載檳榔鶴蝨散。及奧村氏烏梅丸。

癲癇狂(健忘驚悸不寐)

小柴胡湯 大柴胡湯 柴胡薑桂湯 此三方因腹候用之。健忘或用之。

柴胡龍骨牡蠣湯 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者。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腹中拘急。動悸劇者。

小建中湯 心中悸而煩者。

大黃黃連瀉心湯 心煩心下痞。按之濡者。

瀉心湯 心氣不定。心下痞。按之濡者。 或加硃砂石膏。

黃連解毒湯 喜笑不止者。

白虎湯 狂癇煩渴者。

甘麥大棗湯 婦人藏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

梔子豉湯 虛煩不得眠。

酸棗仁湯 煩躁不得眠者。

鷓鶘菜湯 因蟲者。

桃核承氣湯 抵當湯 上二方。因瘀血者。健忘或用之。

瓜蒂散 狂癇壯實者。

大承氣湯 醫通。發狂去厚朴加鐵落。

石膏黃連甘草加鐵砂湯 主治見急慢驚門。加辰砂益佳。

姑洗丸 南呂丸 七寶丸 紫丸 一老醫云。狂五瀉心皆效。 古云癲脈。大滑者生。沉小緊急者。不治。熱狂脈。實大者生。沉小者死。 子和狂癇用吐劑。 正傳云。癇可吐。狂宜下。又用水銀劑。 要訣入門癲狂。用抱膽丸。即水銀劑也。 全書發狂。用巴豆丸苦參丸。 醫通狂用瓜蒂。癇用靈砂丹。養生丹。皆水銀劑也。 方輿發狂。狂走。用將軍湯。大黃一味也。又用防己地黃湯。癱瘓者。用風引湯。不寐。用千金酸棗湯。流水湯。健忘。用歸脾湯。又發狂。古金五兩。以水五合。煮取一合。入硃砂一匕。服有效。 一貫云。癲癇有蛔蟲之候者。鷓鶘菜湯兼用濕漆丸。穢物下蟲亦下者。愈。不下者。難治也。癲癇卒厥之時。脈平也。健忘多因瘀血者。茯苓杏仁甘草湯有效。 田中氏云。癲癇用三聖散。一吐後。用入鉛方有效。 不寐。龜井氏用甘草瀉心湯。 按行余醫言。癇病門後。載不食之症。云不食之症。(云云)予所見及餘三十人。多是婦女。而男子只有二三。其症他無所苦。不思秔食。或食麥飯。糯米粉。或豆腐屑。(云云)或終日不吃食餌而不飢。而自數日。至數月。以及數年。然形體不瘠。脈多平緩。間或痞。或痛。若強與之食。必吐。(云云)遇此症以措而不治。乃為真治法。(云云)予見此症二人。皆婦女也。一人者。好食糍。食他物則吐。三年而復故。一人者。只飲湯與他食則吐。一年許而復故。皆措而不治。真奇疾也。

勞病(失精盜汗陰痿)

小建中湯 治虛勞裡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痠痛。手足煩熱。咽乾口燥者。 千金云。凡男女因積勞虛損或大病後。不復常。苦四體沉滯。骨肉疼酸吸吸少氣。行動喘惙或少腹拘急。腰背強痛。心中虛悸。咽乾唇燥。面體少色。或飲食無味。陰陽廢弱。悲憂慘慼。多臥少起。久者積年。輕者百日。漸致瘦削。五藏氣竭。則難可復振。治之之方。

黃耆建中湯 虛勞裡急。諸不足。(按大病後。或產後盜汗不止者。加龍骨牡蠣或當歸。)

當歸生薑羊肉湯 治腹中寒疝。虛勞不足。 按我邦無羊。可代用朝鮮產干牛肉。中神氏。以雞肉代羊肉。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按發汗後。盜汗不止。不可附子者。用之屢效。) 

炙甘草湯 治虛勞不足汗出而悶。脈結心悸者。(從千金翼補心字)

八味丸 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 紀聞云此方腰痛為準。今之虛勞此方症少矣。冷勞定有效。

小柴胡湯 柴胡薑桂湯 大柴胡湯 三物黃芩湯 麥門冬湯 大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

酸棗仁湯 虛勞虛煩不得眠。

加減當歸芍藥散料 去澤加地黃五味麥門。或加參耆桂之類。

獺肝散(肘後) 治冷勞。又主鬼疰一門相染。 紀聞云。此方勞瘵初發。冷熱俱用。虛勞不用此方。虛勞者。有裡急腹痛。手掌煩熱等症。瘵者自初無如斯症。有脈細數咳嗽吐沫之症。

濕漆丸 治失精久不愈。(介賓) 牡蠣(炒) 上一味以酢糊為丸。桐子大。每五七十丸。空心溫湯下。

千金云。夢泄精。灸三陰交二七壯。又灸腎俞百壯。

治陰痿 露蜂房。燒研酒服。此方出本草本朝醫考宗嗣經驗。

治自汗盜汗 五倍子(一錢) 枯礬(五分) 上為末。用津唾調。填滿臍中。以絹帛繫縛一宿。即止。又有龍骨五倍子酢調貼臍方。

古云陰虛生內熱。又曰勞傷心腎而得之。心主血。腎主精。精竭血燥。則勞疾生。 明醫雜著云。午後發熱。咳嗽盜汗。飲食少進。甚則痰涎帶血。脈沉數。肌肉消瘦。此名勞瘵。最重雜治。又曰。到脈細數。則難為矣。 回春云。虛勞不受補者。聲啞者生。眠瘡者。發熱不休。形體瘦者。不治。 紀聞云。疝久不愈為虛勞狀者。宜歸姜羊肉湯。然我邦無羊。代牛肉。惡牛肉之臭氣者。當歸建中湯。令餌食牛肉佳。 方輿輗云。女子十七八歲。經閉為勞狀者。金匱大黃蟅蟲丸有效。主治中腹滿二字眼目也。又有如此症。用鱉甲芒消劑而全愈者。 方輿勞病煩熱者。用五蒸湯。乾血勞。苦煩熱者。用三物黃芩湯。又用本事方。鱉甲五味子地骨皮三味丸及朝鮮千牛丸。逍遙散。 按急勞之名。在聖惠及聖濟。或謂之暴急勞疾。又云。與熱勞相似。半月或一月死。人多不知也。予所見者。月餘而死。聖惠蝦蟆丸治急勞煩熱。蝦蟆(一枚炙) 胡黃連(三分) 麝香龍腦(各一錢) 上糊丸。予弱齡治勞病。用輕粉丸日一分。二三日惡症蜂起。不日而死。勞病忌峻藥。慎之慎之。 凡勞病內與對症方。宜餌食鰻鱺魚間有愈者。

肺痿肺癰

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 治肺痿吐涎沫。

炙甘草湯 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溫溫液液者。

生薑甘草湯 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甘草乾薑湯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

金匱云。寸口脈數。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為肺痿。 聖濟肺痿門云。或欲咳不得咳。咳則出干沫。胸中隱隱痛者是也。 回春云。無膿者。肺痿也。 外臺蘇遊。傳屍論云。氣急咳者。名曰肺痿。 良方劫勞散證治云。勞嗽。寒熱。盜汗。唾中有紅線。名曰肺痿。由是觀之。肺痿者。為勞病一症可徵。香川氏丹波氏南陽亦云。(本草云鯽魚肺痿咳血有效。)

桔梗湯 加苡薏尤效。 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乾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桔梗湯主之。千金作桔梗三兩。今從之。子和依此方。加薏苡糯米。正宗依此方。加貝母紫苑杏仁。名四順散。

桔梗白散 主治同桔梗湯葦莖湯 咳有微熱。煩滿胸中甲錯。是為肺癰。

葶藶大棗瀉肺湯 肺癰喘不得臥。

犀角 鯉魚膾 (正宗有犀角劑及金鯉湯) 薏苡仁粥 代飯日食之。 干柹 宜日食之。一男兒六歲。患肺癰。吐膿血。與桔梗湯加薏苡。兼犀角。每日令食薏苡仁粥及鯉魚膾干柹十餘日。膿血日減。月餘而全愈。 慄山先生。患肺癰。服黃昏湯而全愈。黃昏合歡木也。用皮而佳。此方出千金及外臺。黃昏(手掌大一枝) 上一味以水二合。煮取一合服。(方輿輗) 肺癰用薏苡根搗汁。頓熱服之。其效最捷。已潰未潰。皆可挽回。諸方不及也。又云薏苡為肺癰專藥。根汁最效。(明韓𢘅醫通) 一方(華岡)治肺癰。 蘆若芽(大) 甘草(中) 上二味濃煎服。 又方(華岡) 生生乳(三分)糊丸。七日服。金匱云。咳即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此為肺癰。咳唾膿血。 (按桔梗湯主治也) 潘氏續焰。試肺癰法。凡人覺胸中隱隱痛。咳嗽有臭痰。吐在水內。沉者是癰膿。浮者是痰。集義云。今驗果如其言。又以雙箸斷之。其斷為兩段者是膿。其黏著不斷者是痰。亦一試法也。 醫通云。肺癰初起。脈不宜數大。潰後最忌短澀。脈緩滑面白者生。脈弦急面赤者死。若潰後。大熱不止。胸中隱痛。痛在左畔。喘汗面赤。膿痰腥穢不已者。難治。若喘鳴不休。唇反咯吐膿血。色如敗滷滃。臭異常。飲食難進。爪甲紫而帶彎。手掌皮如枯樹。面豔顴紅。聲啞。鼻煽者。不治。 按肺癰。五十以上者。難治。一書云。一老儒患肺癰。用正宗金鯉湯。全愈。 方輿初用四順散。或錄驗桔梗湯。後用葦莖湯。或黃昏湯。

腸癰

大黃牡丹皮湯 腸癰者。小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熱。自汗出復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也。

薏苡附子敗醬散 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為腸內有癰膿。

排膿散 排膿湯

大黃牡丹湯去消黃加薏苡湯 即千金腸癰湯也。

伯州散 按腸癰外潰者。腸癰湯兼伯州。或桂茯丸料。加薏苡黃耆。若盜汗出者。耆歸建中。或附子劑等。餌食、雞卵、鰻鱺、鯽魚。重者。宜托外科。 千金云。腸癰之為病。小腹重而強抑之則痛。小便數似淋。時時汗出。復惡寒。其身皮皆甲錯。腹皮急。如腫狀。其脈數者。少有膿也。其脈遲緊者。未有膿也。甚者腹脹大。轉側聞水聲。或繞臍生瘡。或膿從臍中出。或大便出膿血。 入門云。癰生小腸分尤可。大腸分近肛門者。難治。肛門破者。即死。 正宗云。潰後膿腥臭穢。或流敗水濁瘀。虛熱更增。不食者死。 本草云。薏苡仁、冬瓜仁、甜瓜仁。皆治腸癰。敗醬除癰腫。黃耆除腸胃間惡血。皂角刺治腹內血瘡。

諸失血

瀉心湯 心氣不定。吐血衄血。 心下痞為準。九竅出血皆用。輕者加地黃。重者加生地黃汁。

黃連解毒湯 瀉心湯症而重者。尿血重者亦用。

小柴胡湯 或加連。諸失血。胸脅苦滿者。

麥門冬湯 或加地黃或石膏。治咳血並血症後上逆。

柏葉湯 吐血不止者。 吐血用諸方不止者。下血不止者亦效。馬通汁代童便佳。

黃土湯 下血先便後血。此遠血也。亦主吐血衄血。 不拘先便後血。而可也。吐衄血共脈緊者。有此湯之症。又崩漏脈緊者。用之有效。

豬苓湯 治尿血重者。兼用黃連解毒湯。尿血無痛。血淋有痛。治方一也。

芎歸膠艾湯 香川氏吐血。咳血。尿血。用之。

桃核承氣湯 治吐血覺胸中氣塞。上吐紫血。(壽世)

童便 褚氏遺書云。咳血飲溲溺。則百不一死。又集解云。治咳血。吐血及產後血運。陰虛久嗽。火蒸如燎。 昔者一醫患吐血。百治無效。日服童便五合。月餘而全愈。

犀角 治吐血。衄血。下血。(時珍)

紅礬丸(家方) 治久下血。面色青黃。動悸劇者。

荊芥湯(千金) 治九孔出血。荊芥一味煎服。 鼻衄不止用之。(方輿)

治下血奇方 乳髮霜 每服五分。白湯下。日三。

聖濟唾血不止。蒲黃一味研細。每服三錢匕。冷水調下。 吐血門。有單人參散。 治衄血。龍骨末。五倍子末。枯礬少許。各一味吹鼻中。 食治門。治吐血用大豆濃煎汁。治下血。又食野豬肉。 舌上出血。黃柏一味為散。每服二錢匕。 正傳舌上出血如線。槐花炒末摻之。又蒲黃炒焦傅之。 諸失血皆是陽盛陰虛。悉宜四物湯加知柏為主治。 治衄血。灸大椎啞門二三壯。 方輿灸法。治下血無度。脊中對臍一穴。五壯或十壯。衄血亦可。又灸足三里二穴。 古云失血。大概俱是熱症。脈宜沉細。設見洪大。後必難治。 要訣吐血。嗽血。用養正丹。靈砂丹。皆水銀劑也。 山脅氏。和田氏。吐衄咳血。用參連湯。 謙齋曰。專音聲人。吐血者多有焉。 和田氏云。大吐血。其血不止者。或昏暈者。俱灸鳩尾穴。其艾大如中指頭。數百壯開其閉塞。血能止。數得效。又云失血瀉心湯加荊芥一二錢。大效。又云大吐血症。用麥門冬湯。加連石膏屢得效。 五竅出血。以井花水。當面連噴幾口。急分開頭髮。用粗紙數層。蘸醋令透搭在囟門。其血即止。 一書云。明礬治諸失血。每服半錢。大麥煎湯送下。多用則嘔。少許度度可用。又蘭書有明礬血竭二味方。 蘭書云。吐血出於肺者。胸中微痛而熱。口中甘。咽喉中癢。咳血。其血必為泡沫。甚則立死。血線亦出於肺。惡候也。吐血出於胃者。噁心而吐血。血反多。其色黯赤。凝結。與食物交出。其血不為泡沫。此症無不愈矣。 醫言云。吐血從胃脘逆升。上出於口也。衄從頭中滲漉。下洟道出於鼻也。吐血逆上。故多死。衄順下。故死者至希。古人並稱吐衄俱為劇症者非矣。 方輿輗云。吐血後。噁心嘔吐者。瘀血在內未盡也。又瀉心湯。治九竅出血。拔萃加生地黃犀角。名犀角地黃湯。 按吐血後。不寐。黃連阿膠湯有效。又吐衄血不止。茅花加甘草少許。煎服有效。此方在外臺。又蒿雀霜亦有效。要訣衄血。用單茅花湯。山脅氏二白湯。治吐血。唐白及、白茅根二味。水煎服。 方輿載獨參湯。及參連湯。犀角地黃湯。

痰飲咳嗽

大青龍湯 小青龍湯 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小青龍加石膏湯 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 咳嗽吐白沫。殆欲成勞者。又喘哮多用之。

越婢加半夏湯 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 乾咳者。又哮喘多用之。

射干麻黃湯 咳而上氣。喉中如水雞聲。(外臺水上有如字)

皂莢丸 咳逆上氣。時時唾濁。但坐不得臥。 痰黏著胸中難出者。

麥門冬湯 大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 聲啞者效。

麻黃甘草加杏仁生薑湯 治風寒咳嗽多痰。語音不出者。(麻甘杏三味等分生薑減半)傷風咳嗽。語音不出者。先服此湯取微汗。熱解後。語音不出者。服麥門冬湯。

甘遂半夏湯 病者脈伏。其人慾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 利反快與心下堅滿為準。

十棗湯 脈沉而弦者。懸飲內痛。 病懸飲者。 咳家其脈弦為有水。夫有支飲家咳煩胸中痛者。 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手大。此諸證之中。有一症則宜用此湯。

姑洗丸 十棗湯證輕者。

木防己湯 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消湯主之。

苓桂朮甘湯 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

茯苓飲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後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 吐宿水為準。

枳朮湯 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 此湯症。按腹則轆轆有聲。此湯效遲。或兼用甘遂半夏湯。(紀聞)

小柴胡湯 柴胡薑桂湯 四逆散 此三方。久咳或因腹候用之。

苓桂五味甘草湯 苓甘五味姜辛湯 苓甘姜味辛夏湯 苓甘姜味辛夏仁湯 苓甘姜味辛夏仁黃湯

以上五方。咳嗽無表症者。可用之。金匱證治。有可疑者。宜從方極主治。

真武湯加乾薑細辛五味子 水飲與裡寒合而作嗽。腹痛下利。(直指)

瓜蒂散 子和痰飲咳嗽用之。

南呂丸 秘結者兼用之。

七寶丸 紫丸

金匱云。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淡飲。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 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痛。 膈上之病。滿涎咳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劇。必有伏飲。 按後世以痰、懸、溢、支、留、伏、為六飲。 方輿載厚朴麻黃湯。澤漆湯。清肺湯。百合知母湯。三拗湯。紀聞曰。將成勞咳者。用小青龍加石膏湯有效。疫邪解後。或瘧後。咳嗽不已。巨里動悸劇。將成勞狀者。百合知母湯有效。世稱痰瘤者似瘰癧。內用滾痰散。外用傅藥。其方大黃、芒消、五倍子、天南星各等分。南星生則大效。 要訣咳用犀角、鹿茸、胡桃。諸嗽加喘。氣急者。用水銀劑。 治三十年嗽。(千金)百部根二十斤搗取汁。煎如飴。服方寸匕。日三服。深師加蜜二斤。外臺加飴一斤。 治咳嗽不止。(必效方) 生薑五兩。餳半升。火煎熟。食盡愈。段侍御用之有效。 又千金有薑汁砂糖方。 治失音不語。(普濟)萊菔汁入薑汁服。

喘哮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

小青龍加石膏湯 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

大青龍湯 喘有表症者。

麻杏甘石湯 喘惡寒止者。

越婢加半夏湯 咳而上氣。 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 醫宗必讀云。一令愛。久嗽而喘。百治無效。一日喘甚。煩躁。余視其目則脹出。鼻則鼓扇。脈則浮而大。肺脹無疑。以此投之。一劑而減。再劑而愈。

射干麻黃湯 喘已。作咳者。

木防己湯 心下痞堅。氣急者。

皂莢丸 哮喘不得臥者。

南呂丸 姑洗丸 七寶丸 紫丸 化毒丸 救喘丸(家方) 治哮喘。用苧麻根。和砂糖。爛煮時時嚼嚥下。永絕病根。又用貓兒頭骨。燒灰酒調。二三錢。一服便止。(正傳)

上氣喘嗽。沙糖薑汁煎咽。

又喘息欲絕。飲韭汁一升。(草本)

哮喘輕粉丸有效。(小言)

喘脈宜浮遲。不宜急疾數。直視。譫語。喘滿者。不治。(正傳) 凡喘作於大病之後者。上喘咳而下泄瀉者。婦人產後因亡血過多者。多危殆。(醫統) 方輿載千緡湯。及參連湯。喘。四君子湯。

眩暈

苓桂朮甘湯 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者。(頭眩發作有時為準)

澤瀉湯 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者。 頭眩不止為準。

五苓散 臍下有悸。吐涎沫而顛眩。此水也。 夏日眩有效。

小半夏加茯苓湯 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嘔吐而眩者效)

應鐘散 秘結者兼用之。

眩暈不可當者。以大黃酒炒為末。茶清調下。(正傳)

苓桂朮甘湯合瀉心湯 治失血後併產後眩暈。

當歸芍藥散料中。三倍芎歸煎服。兼用回生散。

真武湯 此湯症希有焉。

南陽云眩暈。白虎湯有效。

元生膏(家方) 貼百會。

聖濟有灸百會塗蓖麻子取膿血之法。此元生為勝。 要訣用靈砂丹。

大便閉

三承氣湯 隨證用之。

麻仁丸 或為湯加桃仁。

蜜煎導 承氣丸 三黃湯 或加甘草煎服。

按平生秘結之人。大黃甘草湯。加芍藥為散服。或煉蜜服。芎黃散。煉蜜服亦佳。

甘遂丸 輕粉丸 巴豆丸 聖惠治大小便閉。脹悶欲死。

輕粉(一錢) 生麻油(一合) 相和服。

本草燥結門。治冷閉。附子為末。蜜水服。 按是希有之證。若有此症。則宜與對證附子劑。聖濟謂之冷秘。即用附子劑。

方輿載宣明論倒換散。大黃荊芥二味也。

小便閉

豬苓湯 加車前子或消石桃核承氣湯。

八味丸 產前後小便閉用之。

施整胎術。泄閉術。男子脈緊者。或用之。

大黃甘遂湯 治小便閉。劇證。

黃丹膏 黃丹(十錢) 巴豆(五個) 上二味先研巴豆。內黃丹加蜜少許。相和塗紙。貼臍下一寸五分。

六物解毒加反鼻湯 治黴毒家小便閉。 方中十倍土茯苓。三倍大黃。加反鼻二錢。以水二合五勺。煮取五勺。頓服。累用累驗。土茯苓上品細銼用。

治小便不通方 樸消一味。細研為散。每服二錢匕。酒調下。(聖濟)

治小便不通。臍下急痛。脹悶欲絕。 鹽(二升) 上一味鐺中炒。令極熱。布帛裹。熨臍下以小便通快。為度。(聖濟)

古云小便閉。皆宜吐之。以提其氣。氣升則水自降。 丹溪云。吾以吐通小便。用瓜蒂之類。

聖惠。轉胞條。八味丸。治小腹急痛不得小便。(按急痛為準)

又云以蒲黃。裹患人腎。令頭至地。二度即通。

小便閉。八正散有奇效。倒換散亦有效。梅毒家小便閉。亦八正散有效。(紀聞)

豬苓湯加消石湯 治諸淋並膿淋。血淋加車前子。或浮石。

大黃牡丹湯加反鼻。

六物解毒加阿膠滑石湯 治膿淋小便赤澀。莖中痛者。

土茯苓(上品細銼二錢) 通草 忍冬 川芎 滑石 阿膠(各七分半) 大黃 甘草(各三分) 上八味。以水三合。煮取一合半。內膠烊盡。分溫服。忌海腥煎炒滷鹽房事等件。一日服三劑盡。不愈者。加至四五劑至重者。七倍土茯苓。三倍大黃。倍余藥。加反鼻二錢。以水四合。煮取二合五勺。再以水三合半煮取二合。俱合和。空心一日一夜服盡。雖膿淋至重者用此湯。七日而無不奏效矣。若或大勢已解。莖中有痛者。日用七寶丸一分許。七八日而無不愈者矣。屢用屢驗。 服藥中。宜日食雞卵三四枚。雞肉愈佳。此先輩之試驗也。

黃連解毒湯 治血淋。

桃核承氣湯 大黃甘遂湯 諸淋秘結。少腹滿者。兼用之。

承氣丸 七寶丸

崔氏療尿血方 大黃(末) 芒消(末各半匕) 上二味。冷水和。頓服之。立止。

治熱淋(聖濟) 消石一味。研細蜜水服。

惠美氏方書。淋門有豬苓湯加附子。此方冷淋。定有效。按淋疾。小便赤澀。莖中痛者。用豬苓湯。或加車前子大黃。出膿者。豬苓加消石湯。血淋豬苓湯加浮石。或兼用承氣丸。不愈者。用黃連解毒湯。或因腹候。兼用桃核承氣湯。世所謂自黴毒來。膿淋者。用加味六物解毒湯。或大黃牡丹湯。兼用輕粉丸。 古云淋疾。脈盛大而實者生。虛細而澀者死。 方輿載八正散。通天再造散。 一貫云。遺尿者。臍上一二寸上之方。有凝結者。用縮泉散則自消。消則遺尿亦愈。縮泉散方。雞屎二錢。桂枝五分。上二味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灸十六俞。章門。凡腰部佳八髎尤良。灸七日而大抵愈。本草雞屎燒灰一味酒服。又淋疾膿出者。海浮石燒為末。溫酒服一錢。日二有效。 一婦人年三十患膿淋小便。晝夜四百餘行。尿道痛甚。號泣聲徹四鄰。且經閉二年。常坐臥草蓐之中。易醫廿二人。而不治三年。請余。余即與加味六物解毒湯。七倍上品土茯苓。三倍余藥。加反鼻二錢。濃煎一日服盡。七日而經水下。四五日痛漸緩。尚用前方。通計二十八日而瘥。去草蓐。坐臥如常。而尿道痛不全治。又日與七寶丸一分。十日許而全愈。

消渴

白虎加人參湯 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

麥門冬加石膏湯

謂胃承氣湯 中消消穀。善飢不甚渴。小便赤數。大便硬者。(入門) 消穀為準。

腎氣丸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 紀聞云。此症小便生泡如膏。 入門云。小便混濁。如膏淋然。

栝蔞瞿麥丸 小便不利者。有水氣。其人若渴。 一老醫曰。入夜舌乾。不得眠者。經久必為消渴。宜用此煉蜜緩緩服。

文蛤散 非文蛤亦可用。常之海蛤。煎用大效。

炙甘草湯 加黃連知母。或黃耆鹿角。

繅絲湯 治三焦渴如神。如無繅絲湯。卻以原蠶繭殼絲煎湯代之。大效。

治消中。日夜尿七八升者。(千金)鹿角炙令焦。末以酒服五分匕。日三。漸加至方寸匕。

蝸牛散 蝸牛(燒存性) 上為細末。每日一錢。至一錢五分。白湯送下。妙(惠美三伯試效)

治渴利。小豆汁方(聖濟) 小豆(不限多少) 上一味。水煮熟。搗爛。細布絞取汁。不拘時頻服。

消渴有蟲者。苦楝根皮。焙乾。入麝香少許。水煎空心服。(本草)

本草云。 小麥作粥飯食。 薏苡仁煮汁飲。 田螺煮汁飲。 蜆並田螺浸水飲。 冬瓜汁。 梨汁。 藕汁。皆治消渴。

天花粉者。治消渴之聖藥。(正傳)

天花粉餅。代飯日可食。

消渴三禁。飲酒。房室。鹹食。(千金)

岐伯曰。脈實。病久。可治。脈弦小。病久。不可治。(正傳)

方輿載生津湯。其方自外臺來。麥門、黃耆、栝樓、甘草、人參、黃連、牡蠣、地黃、知母。上九味。或加石膏。 紀聞云。或用千金鉛丹散。其方鉛丹、胡粉、甘草、澤瀉、石膏、栝蔞根、白石脂、赤石脂。八味等分為散。每服二錢。水調下。日三。夜一。鉛丹久服。腸痛則宜減之。

中風

瓜蒂散 五十以下偏枯。痰涎滿胸者可吐之。腹氣不堅實者決不可與。(吐方考)

按正傳獨聖散。則一物瓜蒂散也。其主治云。治諸風痰盛。及諸癇。痰飲。壅溢等症。

藜蘆湯 治證同前。

吐方考云。藜蘆。華產為可。尤多毒用之若二分。若三分。田中氏云。中風用此湯。功勝於瓜蒂。

備急丸 卒中風口噤者。

按全書。解毒雄黃丸。主治云。治中風牙關緊急。及痰涎咽喉腫閉。牙關緊閉。開口灌下。予用備急丸。其功同於雄黃丸。

瀉心湯 附子瀉心湯 大柴胡湯 小建中湯

四逆散加乙切草 家翁用之。

大青龍湯 古今錄驗續命湯 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側。 不遂痰喘有熱為準。

烏頭湯 半身不遂。及左右手足。蜷攣者。烏頭湯。微汗之。(入門) 中風自疝來者。脈多緊也。用之。

葛根加朮附湯 桂枝加朮苓附湯 真武湯 振振搖者。

八味丸 南呂丸 十棗湯 姑洗丸

控涎丹主治云。治痰涎留在胸膈上下。變為諸病。或頸項胸背。腰脅手足。胯髀隱痛不可忍。筋骨牽引釣痛走易。及皮膚麻痹。似乎癱瘓。不可誤作風氣風毒及瘡疽施治。又治頭痛不可舉。或睡中流涎。或咳唾喘息。或痰迷心胸。並宜此藥。數服痰涎自失。諸疾尋愈。 按控涎丹。原出聖濟。名趁痛丸。治風毒走注疼痛方也。三因名之控涎丹。控涎十棗二方所主治略同。只有輕重之分耳。十棗之輕者。用控涎。控涎之重者。用十棗而可也。

大承氣湯 食厥者

重者兼備急丸 腹滿為準。

桃核承氣湯 因瘀血者。

濕漆丸 同前

黃耆桂枝五物湯 身體不仁。如風痹狀者。 按此湯勿減生薑。減則無效。

七寶丸 按要訣。中風昏沉。不省人事。痰涎壅盛者。用養生丹。予用此丸。

元生膏 蜞針

中人半身不遂。而精神如故。不如癡者。內用對症方。外貼此膏於不遂之手足六七日。糜爛處。施蜞針。去惡血。復貼膏施蜞針。如斯二三月施治。則病十治八九。病人倚杖緩步。而行三四里。大效。

治三年中風。(千金) 松葉一斤。細切以酒一斗。煮取三升。頓服。汗出立瘥。

治中風不語。 大豆煮汁。煎調如飴含之並飲汁。 又殭蠶七枚。為末酒服。(本草)

炒豆紫湯(本草) 治中風口噤。 用烏豆五升。清酒一斗。炒令煙絕投酒中。待酒紫赤色。去豆量性服之。 按千金大豆紫湯。豆淋酒。聖濟大豆酒。皆同方也。千金云。中風口喎。日服一升。破傷風。產後痙病。並諸病。服之大效。

白礬散(聖濟) 治中風舌強不得語。 白礬(生用) 桂枝(各二兩) 上二味。搗羅為散。每服一錢匕。安舌下。有涎吐出。即語。

韭汁 治中風失音。(日華)

竹瀝湯(千金) 治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

竹瀝(二升) 生葛汁(一升) 生薑汁(三合) 上三味。相和溫暖。分三服。平旦。日晡。夜。各一服。 又有荊瀝。竹瀝。薑汁。三味等分方。 又治中風口噤不知人者方。服荊瀝一升。 又方服淡竹瀝一升。

卒中風口噤不得開。灸機關(千金翼名頰車)二穴。穴在耳下八分少近前。灸五壯。即得語。

回生散(家方) 治中風口噤。

每服二錢。酒送下。 又荊芥薄荷等分煎服。有奇效。

一醫雲中風。風引湯有效。 凡初中時。昏沉口噤。不能進藥。急以生半夏末。吹入鼻中。或用通關散搐鼻內。提起頭髮。立蘇。有嚏可治。無嚏不可治。或急以手指。掐刻人中即醒。其或不醒者。急以三稜針。刺手十指甲角十井穴。捋去黑血。就以氣針。刺合谷二穴。人中一穴。覺稍醒。即多灌香油。或加麝香一二分。或薑汁亦可。(濟世)

初病暴僕昏悶。不省人事。或痰涎壅盛。舌強不語。兩寸脈浮大而實。急用吐法。人迎脈緊盛。或六脈浮盛者。急續命湯表之。 大法中風脈浮遲者吉。急疾者凶。(正傳) 若中人髮直。吐清沫。搖頭上攛。面赤如妝。汗綴如珠。或頭面赤黑。眼閉口開。手撒。遺尿。聲如鼾睡。俱不可治。(要訣) 山東洋云。中風者。心胸間蓄熱也。宜石膏劑。 按中風有鼾者。脈浮大痰涎壅盛者。遺尿者凶兆。 後藤氏用反鼻酒。載附錄。 方輿載通關散。參連湯。滌痰湯。無憂散。反鼻酒。

腳氣(痿躄)

越婢加朮湯 治下焦腳弱。 脈浮惡風。無大熱為準。

越婢加朮附湯 按千金。越婢湯即此方。主治曰。治風痹腳弱方。方後云。覆取汗。

烏頭湯 治腳氣疼痛。不可屈伸。 煎法可從大烏頭煎。(方輿)

八味丸 治腳氣上入小腹不仁。

桂枝加朮苓附湯 以上之五方。無衝心狀者用之。

木防己湯 同去石膏加茯苓芒消湯 此二方中加吳茱萸。氣急。心下痞堅。有衝心狀者。用之。兼用仲呂、蕤賓、紫丸等。

吳茱萸湯加橘皮紫蘇湯 半夏厚朴加吳茱萸橘皮湯 乾濕腳氣。氣急而胸動劇者。將衝心之兆也。撰用上二方。腳脛施蜞針。時時用紫丸一二分或三四分。下之則無不愈矣。若小水短少。胸膈滿悶。短氣喘息。嘔吐者。是衝心也。宜決意用紫丸一錢。

蜞針 足上廉。下廉。絕骨。承山。之近所。不拘經穴。除動脈並禁刺穴。麻痹處。悉施蜞針。出血。出紫黑血者尤有效。血止即診巨里動。則安定也。此為驗。大抵一日兩腳水蛭十五枚許為限。日日施之。四五日或六七日而止。妙不可言。

元生膏 冬春此膏代蜞針。

犀角 毒氣攻心煩悶者。

每服五分。日二或三。

仲呂丸 蕤賓丸 紫丸 七寶丸 赤小豆藥 灸八所。(千金)

生薑湯(聖濟) 治腳氣胸滿。吐逆不下食。或吐清水涎沫。 生薑(五兩) 上一味絞取汁。煎令熟。每服半合。以熟湯半盞調勻服之。

治腳氣衝心。悶亂不知人。(醫林)大豆一升。水三升。濃煎取汁。頓服半升。如未定。可更服半升。

松葉酒(方見中風) 治腳氣骨節疼痛。

虎骨酒 治腳氣差後。腰腳不遂者。 生地黃(十六錢) 牛膝(七錢) 桂枝木瓜 虎脛骨(各五錢) 蝮蛇(二錢) 上六味。漬醇酒八合。三日去渣。每飲一杯。日二夜一。

或曰腳氣衝心。金匱風引湯有效。

要訣云。腳氣喘急者。此係入腹。仍佐以養生丹。(水銀劑也)

楊大受云。腳氣是為壅。治當以宣通之劑。使氣不長成壅也。壅既成而盛者。砭惡血而去其重勢。 外臺云。腳氣脈三種。以緩脈為輕。沉緊為次。洪數者。為下。 方輿載大小檳榔湯。木茱湯。檳蘇湯。外臺犀角湯。大檳榔湯方。檳榔(六分半) 生薑(一錢) 橘皮紫蘇木瓜吳茱萸(各五分) 上六味。以水二合。煮取一合。 或曰檳榔末用則大效。 按聖惠方。此方加木香少許。主治云。治腳氣衝心。煩悶喘促。凡乾濕腳氣。巨里動甚者。將衝心之兆也。禁附子劑。犯之必殺人。宜用吳茱萸、消、黃、甘遂、巴豆等下之。腳氣嘔吐。有半夏無效者。或用犀角無效者。將衝心。用紫丸一錢大效。腳氣氣急之症。初腳脛數所。施蜞針。出血。則衝心氣急之候。脫然去。此予所經驗也。 又痿躄者。腳脛有毒也。三陰交。絕骨邊。貼元生膏有效。輕者。灸亦效。內用對症方。不可附子者。用黃耆桂枝五物湯。方中勿減生薑。南茅街。米商伊勢屋喜兵衛主管、某年二十三。腳氣一身洪腫。巨里如奔馬。滿悶短氣。嘔吐不下食。大小便不通。眾醫辭去。予與水銀三錢。小便通一合許。前證如故。復與元生丸。小便利亦一合許。而無驗。決意。與紫丸一錢。吐瀉二十餘行。下蛔蟲五條。前證頓退。調理二十日而全愈。 京橋五郎兵衛街紙戶伊勢屋作兵衛。主管嘉兵衛年二十一。患腳氣腫滿。始無衝心之狀。予與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消湯。六七日。一朝衝心氣急嘔吐甚。與紫丸一錢。暫時而吐。復與紫丸一錢。吐瀉十七八行。下蛔蟲六條。前證頓退。復與木防己湯。二十日而全愈。

痛風(鶴膝風)

桂枝附子湯 甘草附子湯 風濕相搏。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痛風大抵此湯症多有焉。

烏頭湯 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 脈緊者用之。

桂枝芍藥知母湯 諸肢節疼痛。身體尩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 肢節疼痛為準。 鶴膝風或加當歸川芎。

葛根加朮附湯 越婢加朮附湯 麻黃加朮湯 不可附子者。

越婢加朮湯 同前

古今錄驗續命湯 姑洗丸 治風毒走注疼痛。(濟聖)

七寶丸 痛風有不宜附子劑者。初用麻黃加朮等。六七日熱解後。後藤氏解毒劑兼用七寶丸。

蒸劑(家方) 蓮葉 苦薏忍冬(各等分) 上三味盛袋。以水一升許。煮令熱。狹於板絞。以熨痛處。加烏頭益效。 按痛風劇症。遍身走痛。如刺日夜不眠。叫號聲徹四鄰者。雖內用烏附劑。非外用蒸劑。則不能就眠。晝夜熨之六七日。則大勢已解。而病人能睡。至此休蒸劑。又服前方數日。痛不全去者。兼服七寶丸一分或二分。七八日而無不愈者矣。

反鼻酒 松葉酒 蜞針 元生膏 治歷節風痛。 獨活 羌活 松節(各等分)用酒煮過服。(外臺)

又方川木通(二兩)水煎頻服。服後一時許。遍身發癢。或發紅丹。勿懼遍身上下。出汗即瘥。(集要)

威靈仙為痛風要藥。為末酒下。或丸服。以微利為效。(本草)

沒藥同虎脛骨末酒服。治歷節風痛不止。(本草) 入門痛風門。下體痛條。痛甚。加乳香沒藥。熱者合大承氣湯下之。 按以上奇方。不可附子者。宜用。 一貫云。痛風痛夜甚者。用桂枝茯苓丸料。兼紅藍花酒。又金鈴散。痛風痔疾用之。牽牛子一味為散。每服五分。或七分。酒服日三。 方輿載千金犀角湯。大防風湯。金鈴散。赤龍皮湯。

療鶴膝風方 烏頭 桑寄生 雲母 丁香 防己 天麻(各等分)

上六味為粗末。分取一錢五分。漬醋一合。製造方五寸許箱。石菖根鋪其底。厚五分所。燒石(大如雞子)置石菖上。灌所漬之醋於石。藥氣發揚。急蓋之。令不漏氣為要。即移箱於患所之下。以衣覆之。乃去蓋。藥氣徹肉中。而汗出於患所。如此者日數次。腫日減而復故。 安政乙卯冬。關東大地江震。戶士民被壓傷者夥矣。時患卒鶴膝風者數人。皆惡寒發熱。身體痛。或右膝。或左。腫大而痛。不能起居。初與越婢朮附湯而發汗。三四日而身痛去。但膝頭腫大而痛不去。與桂枝芍藥知母湯。膝頭施蜞針數枚。每日取血。月餘而全愈。 按痛風。雖舌有胎。身有熱。口中和者。宜用烏頭附子也。口中和者。一切鹹味菸草類。不變味是也。大便難者。可日兼用黃鐘姑洗丸等也。

頭痛

大承氣湯 入門頭風門云。有偏痛年久。便燥目赤眩暈者。氣鬱血壅而然。宜大承氣湯下之。 一男子卒偏頭痛甚。叫號驚四鄰。諸治無效。經三日予與大承氣湯三貼。下利數行。而全愈。

白虎湯 舌上黃黑者。(方輿) 舌上乾燥。頭盡痛。無渴亦可用。

小柴胡湯 大柴胡湯 因腹候用之。或加石膏。

吳茱萸湯 乾嘔吐涎沫。頭痛者。

桂薑棗草黃辛附湯 頭痛。無熱。唯惡寒。大便自可。脈沉細。全陰狀者。

六物解毒湯 主黴毒頭痛。 方中十倍土茯苓。三倍大黃。倍余藥。煎法。服法。禁忌如淋疾門加味六物解毒湯。用之不差者。或兼施七寶丸或貼元生膏於百會。六七日。蜞針去惡血。如此四五次。則無不瘥矣。

元生膏 蜞針 世稱宿疾頭痛。藏無他病者。必頭有惡血也。施元生蜞針即效。

應鐘散 茶清送下。姑洗丸 南呂丸 瓜蒂散 鹽湯

李東垣曰。頭痛久不已。則令人喪目。胸膈有宿痰之致然也。先以茶調散吐之。 按外臺。葛氏。卒頭痛如破。用鹽湯吐之。方輿載常山甘草湯。張子和亦用瓜蒂散。

本草云。頭痛欲死。消石末吹鼻內。又一物瓜蒂。吹鼻中。

按小兒卒頭痛甚。反覆顛倒。發作有時者。蛔蟲也。宜用鷓鶘菜湯。婦人月事之時。及產前後。頭痛。輕者。當歸芍藥散料。兼用單香附子散。宿疾頭痛輕者。以三稜針。刺懸顱懸釐。絲竹空。朣子髎等。 一書云。真頭痛者。手足厥冷。爪甲青。引腦巔泥丸盡痛。若其厥冷上肘膝者死速。灸百會數十壯。作大劑參附湯頻服免死者。間有焉。 頭痛脈浮滑易治。短澀難治。(脈訣)

肩背痛

葛根湯 項背強𠘧𠘧。

桂枝加葛根湯 葛根朮附湯 大陷胸湯 因留飲而肩背強者。又龜背者。兼之。

姑洗丸 大陷胸之輕者。 有持云。治項背強痛。或臂不能舉者。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大黃湯 疝氣從肋骨邊。至脊及肩。強痛者。

南呂丸 應鐘散 元生膏 蜞針 元生膏貼患部。後施蜞針。夏秋直施蜞針即效。

紫丸 醫通云。當肩背一片冷痛。背膂疼痛。古法用神保丸。(神保巴豆丸也)

一貫云。龜胸龜背一也。龜胸。後必成龜背也。對症方多加山慈姑。令長服。兼用紫丸。間日夜服。自二三分加至四五分。小兒者用一分許。十五歲以下可治。十五以上不治。 方輿載六物敗毒湯。提肩散。本事方椒附散。

心痛(胸痹結胸)

枳實薤白桂枝湯 胸痹。心中痞。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

栝蔞薤白白酒湯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

栝蔞薤白半夏湯 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

按心痛徹背。疑似真心痛者。先與此湯。兼用大陷胸湯。九痛丸。備急丸亦用。

大陷胸湯 心痛及結胸。將成龜胸者。皆用之。

九痛丸 治九種心痛。

備急丸 心痛用此丸。(聖濟)

小陷胸湯 梔子豉湯 心中結痛者。 心痛。有一種為懊惱狀者。用之。茯苓杏仁甘草湯 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薑湯亦主之。 胸痹輕症。氣塞短氣。為準。

橘皮枳實生薑湯 此方主治與前方異。宜從方極。

桂枝生薑枳實湯 心中痞。諸逆心懸痛。

薏苡附子散 胸痹緩急者。 急症用之。(緩急二字解見本書)一貫云。白酒湯之劇症。痛甚手足厥冷者。此散有效。

大建中加烏梅湯 因蟲者。

人參湯 甘草乾薑湯

姑洗丸 失笑散

桃仁承氣湯 心痛脈澀有死血。(丹溪)

必效療蜎心痛方(外臺) 熊膽如大豆。和水服大效。

心胸痛奇方。嚴酢半合。雞卵一個。相擾頓服。神驗。(武田氏)

胸痹痛如錐刺。服韭汁。吐去惡血。(本草 生韭及根五升洗搗汁)

靈樞云。真心痛。手足清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古人云。非藥所能治也。 和田氏云。真心痛。痛在膻中。頰躁。反覆顛倒。脈結代。用大陷胸。九痛丸。而難治 真心痛自古為必死。然宜用此方救之。芭蕉搗取汁。生酒調和服。(養生記引濟急方云) 入門云。瘀血痛。飲湯水嚥下作呃。乃素食熱物血死胃脘。桃仁承氣湯。輕者四物湯加桃仁紅花。 醫通云。蟲痛。面如白班。唇紅能食。或口中沫出。痛有必休止。 又云。心膈大痛。發厥嘔逆。諸藥不納者。趁勢以鵝羽翎。採吐。痰盡而痛愈。 按先是張介賓有此說。聖濟並諸書。心痛不用吐劑。 古云。脈沉細而遲者。易治。浮大弦長。皆難治。 方輿載千金陷胸湯。烏頭赤石脂丸。檳榔鶴蝨散。枳縮二陳湯。高良薑湯。

治卒暴心痛。(事林廣記) 五靈脂(炒一錢半) 乾薑(泡三分) 為末。熱酒服。立愈(一書雲水煎內童便三勺服) 按白酒宜用醇酒也。家君有白酒辨。北洲吉益氏云。禮記曰。其酒清白。皆謂美酒也。此蓋東洞先生之遺言也。詳見本書。

腹痛

大承氣湯 卒腹滿而痛。煩悶口噤。欲死者。

備急丸 心腹脹滿。卒痛如錐刺。氣急口噤。

桂枝加芍藥大黃湯 桂枝加芍藥湯 小建中湯

小柴胡湯 胸脅苦滿。腹痛者。

大建中湯 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衝。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

附子粳米湯 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

黃連湯 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

靈黃散 治血氣刺痛。兼治疝痛。從少腹上衝心者。

灸 內關 中脘 氣海 神闕(填鹽灸之) 水分 膈俞 脾俞 胃俞 上八處灸。治疝並陰症腹痛。

桃核承氣湯 腹痛因瘀血者。

桂枝茯苓丸料加大黃紅花湯 治瘀血作腹痛者。兼治痘後腹痛。結毒並瘡疥內攻腹痛。 丹溪因跌撲損傷瘀血作腹痛者。用桃核承氣湯。加當歸、紅花、蘇木。入酒童便煎服下之。

七寶丸 化毒丸 此二方治久腹痛。

一書云。久腹痛。生漆丸有效。

蒸劑(家方) 腹痛甚者。熨之。

一老醫曰。產後少腹痛。用下劑而不愈者。桂枝茯苓丸料。加當歸、紅花、延胡索。大效。延胡索少腹痛專藥也云。

荻野氏云。少腹痛。無食積蟲積。皆蓄血與疝也。 河間心腹痛。不可忍者。乳香、沒藥、酒煎服。 綿綿痛無增減。沉遲者寒痛也。乍痛乍止。脈數者熱痛也。痛不移處者。是死血也。肚腹作痛。或大便不通。按之痛甚。瘀血在內也。時痛時止。面白唇紅者。蟲痛也。(回春) 蟲痛。肚大青筋。往來絞痛。痛定能食。發作有時。不比諸痛。停聚不散。又云瘀血痛。必著一方。(入門) 和田氏云。久腹痛。不減食。則不治。宜以米一合五勺。作一日食也。作粥最佳。禁一切青菜、油膩、黏滑、水飲、乾硬物。而施治則無不愈矣。 方輿載安中散。高良薑湯。手捻散。

腰痛

苓薑朮甘湯 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帶五千錢者。 千金此方加桂枝澤瀉杜仲牛膝名腎著散。粗散酒煮。去滓服。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治疝氣腰痛。打撲腰痛輕者。

桃核承氣湯 治打撲腰痛。經閉腰痛。日輕夜重者。

桂枝茯苓丸料加當歸大黃 治前症輕者。

當歸四逆湯 或加附子。

八味丸 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

大黃附子湯 腰痛。脅肋痛。不大便。脈緊。因疝者。

仲呂丸 元生膏

本草腰痛門。外治條云。痰注及撲損痛。芥子同酒塗。

治腰痛(正傳) 大黃生薑煎服。

醫通云。腰痛。大便閉者。用大柴胡湯。微利之。 按平生秘結四五日。而腰痛者。下之愈。

灸腰眼八窌。(千金) 章門。(病因考)

保命歌括腰痛門云。委中二穴。主瘀血痛。宜用三稜針刺出血。大效 回春云。日輕夜重者。瘀血也。 按要訣云。腰痛。有寒。有濕。有風。有虛。有閃挫。方輿輗云。腰痛病因。寒疝。打撲。帶下。瘀血也。愚按大凡寒疝。瘀血與濕也。寒疝輕者。當歸四逆輩。重者。附子劑。兼下劑。瘀血重者。桃核承氣湯。輕者。加味桂枝茯苓丸料。又有苓薑朮甘湯症。屬濕。後世名腎著。腎著者。腎受冷濕。著而不去之義也。傷寒。中濕。痘疹等之腰痛者。客證也。寒疝並瘀血腰痛甚。不得屈伸者。以元生膏。貼於腰。拔出一毒。則二三日而腰痛如忘。能屈伸。其法詳於疝及打撲門。 方輿載附子劑。酒服。散藥。乾漆劑。酒服。散藥。子和無憂散。禹攻散。當歸浴湯。

大青龍湯 葛根湯 黃連解毒加車前子湯 苓桂術甘加車前子湯 大柴胡湯 大承氣湯 桂枝茯苓丸 桃核承氣湯 上桂桃二方治婦人屬血證眼疾。

應鐘散 黃鐘丸 四苓散加唐蒼朮 治雀目。

七寶丸 赤眼。赤色已去。無痛生瞖者。每日服一分許。

洗眼方 黃連解毒湯。加菊花紅花甘草。且加白礬少許。

治誤傷目方 生通草葉。搗絞汁。滴入眼中。若無生者。以乾者細銼。水煎。頻頻洗之。

又生水仙根。搗絞汁。滴入眼中。

針灸法 晴明。風池。太陽。神庭。上星。囟會。前頂。攢竹。絲竹空。承位。目窗。客主人。承光諸穴。皆可用針。或以三稜針出血。八關亦可刺。凡近目之穴。皆禁灸。 大骨空。小骨空。合谷。翳風。肝俞。足三里。二間。命門。水溝。手三里諸穴。宜灸。(方輿)

眼科錦囊云。風眼之名。本邦之俗稱。而非漢名也。然書中間有風眼之名目。實是同名異證。如所謂風眼爛弦。頭風風眼甚多矣。不可混同矣。(言本邦之風眼者劇症漢上之風眼者輕症也) 又曰。風眼治法。用吐劑或烏頭附子之類有奇效。不兼用攻下。則至使眼珠破裂。更在太陽尺澤委中。刺絡放血。又於百會顳顬。貼用發泡膏。或以糊劑塗著足蹗。屢用塗藥㗜鼻之劑。至於眼痛劇者。灸少陵。小炷三壯。及三里。三陰交女室。(一曰女膝在踵之部赤白肉之分際蓋奇穴也)各二十壯。 和田氏云。風眼。宜急用備急紫丸類。若遲疑。則眼球破裂。而至於失明。 按風眼證。滿目丹黃。劇痛。兩瞼浮腫。寒熱頭痛如割。狀殆似陽證傷寒。至其劇甚。則譫言妄語。瞳孔破綻。竟致盲瞶。急用紫丸一錢。大下之。大勢已解。而後用大青龍湯。隨其腹證。兼用瀉心大承氣桃核承氣等。 蜞針 以水蛭數枚令咂眼之內眥。及外眥。瞼內赤肉之處。血滿自脫。則以濕紙拭血。數十度而血自止。日一次施之。四五日而大勢已解。則隔日施之。六七度。病減十之八九。赤眼治法。無捷於斯。 元生膏 小兒眼疾。以此膏。貼百會。四五日而有奇效。大人蜞針。元生。兼施則效速。且項背強者。貼此膏於風門肺俞邊。即效。 艮山翁。目赤腫痛。用七味敗毒散。 和田氏。瘡疥愈後。作眼病者。用敗毒加石膏湯 家翁用涼膈加石膏湯。

治爛弦風方 膽礬(或用土呂志寸) 枯礬 上二味水解。洗患所極效。

治眼目暴翳或疼痛 一切瓜蒂吹鼻中。令嚏。此一小吐方也。

治稻麥芒入目中 蘘荷汁注目。即出。並眼目澀痛。點之。(蘇恭)

治麥芒入目 大麥煮汁洗之。(孫真人)

治飛絲入眼 蕪菁根或葉揉爛。帕包滴汁。三兩點。即出。(普濟方)

治飛絲入目 芥菜汁點之如神。(摘玄方)

治塵芒入目 蓮藕汁入目中。(普濟)

治赤眼腫痛 梨實絞汁點之。(聖惠)

按眼疾者。宜托專門。然僻邑無專門。則如風眼急證。至失明。故記風眼赤眼治法之大略爾。

方輿載六物敗毒湯。連翹湯。夏枯草湯。芣苡散。謝道人大黃湯。通聖散。通聖散方後云。生翳膜者。加芣苡二錢。因結毒者。加土茯苓四錢。

小柴胡湯 大柴胡湯 葛根加大黃湯 應鐘散 柴胡加石膏湯

耳前後腫者。又治咳嗽後。耳聾者。(妙)

苓桂術甘合瀉心湯 耳鳴者。

柴胡薑桂加鐵砂湯 耳鳴有動悸者。

鷓鶘菜湯 小兒耳聾。因蟲者。

七寶丸 治梅毒將耳聾者。

聤耳流膿方 菖蒲根(水洗取汁) 先以綿杖子。橪出膿令淨。次將菖蒲汁灌入。蕩洗數次全愈。最妙。

又以水銃洗耳中。入椰子油。

又韭汁入耳中。亦效。

治耳聾方(千金) 菖蒲 附子(各等分) 上為末以麻油和。以綿裹內耳中。

治耳卒聾閉(外臺) 芥子末人乳汁和。以綿裹塞之。

又方巴豆(十粒) 松脂(半兩) 上二味搗爛。捻如棗核。塞耳中。

又方附子一味。以醇醋微火煮。一宿。削如棗核。以綿裹塞耳中。

又方釅醋二合。溫灌耳中。以綿塞定半日許。必有物出。即差。

又本草有貓尿、及龜尿、人尿各一味。滴入耳中方。皆治耳聾云。

入門云耳鳴。乃是聾之漸。

按耳聾者難治。唯因聤聹而聾者。可治也。治法以椰子油。內耳中。數日後以水銃洗耳中。則如脂物出。而全愈。

元生膏 貼耳下或百會風門邊。 蜞針。

灸 肩井三里 肺俞膏肓

針 刺尺中取血。

一處女麻疹後。兩耳聾閉。一醫將精香油。滴入於右耳中。至次日。將剜耳匙子徐徐探耳內。挑出凝垢一個。大如芽兒小指。右耳忽覺清聰。左耳亦用此法。而俱清聰。久患頓除。(方輿輗) 醫通耳病。用涼膈散。家翁亦用之。

葛根加石膏湯 鼻鼽者。發汗之。又治腦漏頭痛者。

小柴胡加石膏湯 治齆鼻有息肉不聞香臭方。(千金)瓜蒂、絲辛。上二味。各等分。為末。以綿裹如豆大。塞鼻中。

治鼻窒塞。氣息不通。(聖濟)瓜蒂一味為散。少許吹鼻中。

竹葉石膏湯 治鼻塞或兼頭痛者。(方輿) 鼻塞不聞香臭者。或用此湯。子和用白虎湯。此症多有大逆上氣。故用之。(紀聞)

黃連解毒湯 有酒客鼻紫赤。而非真酒查鼻者。用此湯。而不用傅藥。又真酒查鼻輕者。用此湯可也。

三黃梔子湯(華岡) 治酒皶鼻劇者。 大黃 黃連 地黃 葛根 紅花 芍藥 梔子(各一錢) 甘草(三分) 上八味。以水四合。煮取二合。渣再以水四合。煮取一合半。日二劑。若病輕者。小劑減水可也。服湯數日。覺患處痛癢。乃將查鼻膏搽之。搽後大發熱者。是毒欲盡也。熱既發之後。外傅則須止。內服則不須止也。(此方輿之文也敘事精詳故取之)

皶鼻膏(同) 乳香 硫黃 巴豆 輕粉(各等分或粉減半) 上四味為末。蜜煉傅患處 按酒皶鼻。重者。鼻頭紫赤而腫。生小疹。有癢無痛。用三黃梔子湯。塗皶鼻膏。塗藥則大抵發痛。宜日日亂刺或施蜞針。輕者硫黃杏仁二味。等分為末。以滾湯煉之。每夜擦之。時時亂刺。不服藥而愈。禁酒番椒油膩魚肉等。

一貫云。鼻痔瓜礬散(入門)有效。 按鼻痔不剪去根蒂。則不治。宜托於專門。

一書云。鼻淵自梅毒來者。六物解毒加桔梗湯。十倍土茯苓。腦漏用薰藥。

元生膏 鼻病。大抵此膏貼百會效。 蜞針。

方輿載通聖散云。鼻痔。鼻淵。酒皶鼻。此方有效。又載桔梗解毒湯。竹葉石膏湯。辛荑湯。辛荑湯方。辛荑、防風、細辛、川芎、白芷五味也。擇加大黃石膏類。 鼻不聞香臭者。皂莢勝於瓜蒂。吹鼻中佳。有息肉不聞香臭者。用瓜蒂辛荑湯。鼻病一切用之。桔梗解毒。因毒鼻梁將破壞者。用之。(紀聞) 醫通鼻病用涼膈散。家君亦用。本事方。用犀角劑。

牙齒

葛根加石膏湯 牙疳並牙齒痛有表證者。或項背強者。

瀉心加石膏湯 牙疳並齲齒者。或牙疳出血者。

桂枝桔梗湯(或加黃連) 齒痛者。

調胃承氣湯 歷年齒痛。黑爛脫落。口吸涼稍止者。(入門)

小柴胡湯 大柴胡湯 小建中湯 上三方因腹候用之。

加減烏梅丸料 治蟲牙痛甚。

依本方。去桂附加桔梗苦參地黃。 烏梅 細辛 乾薑 黃連 當歸 蜀椒 人參 黃柏 桔梗 苦參 地黃 上十一味水煎先噙漱。後嚥下。加連翹益佳。

黃連解毒湯。加石膏犀角。

備急丸 七寶丸 元生膏 蜞針

按牙疳。俗稱波久佐。初寒熱頭痛。牙齦腫痛。變紫色。試以指按牙齦。膿血微出。氣息甚臭。腮頰下邊。累累結核。此症似瞑眩於輕粉。口中糜爛之狀。漸久則齦縫肉脫。齒牙動搖。或脫落。雖小患難治也。日久齒牙盡脫落。則膿自止。 治法針齦縫出血。塗朱硼加人中白散。與瀉心加石膏湯。或日用七寶丸一分許。 走馬下疳者。牙疳之急證也。初寒熱如疫。牙齦腫痛。變紫暗色。乍潰爛出膿血。或唯紫血大迸。齒牙動搖。多脫落。其毒浸淫於唇舌及腮頰。幾處亦穿孔。流臭水。或兩頰俱脫落。或唇鼻共缺盡。而臭氣滿一室。六七日。或十餘日。而死。 治法急與備急丸。五六分或一錢。取下。針牙齦出血。石榴皮煎汁加枯礬少許。屢漱口。人中白加朱硼散十分一。傅之。與黃連解毒湯。加石膏犀角。 一女子二歲。患走馬下疳。忽人中生黑點。暫時如蠶豆大。其毒及唇並牙齦兩頰脫落。急用備急丸。下利四五行。用涼膈散。隨愈。漸漸生肉。(和田氏醫談) 按蟲牙痛不止者。貼元生膏於耳下。半日許。發水泡。無不愈者。然齲齒不拔去病牙。則不全治也。又有牙齦腫痛之人。頰之裡面亦腫痛者。試以指按頰則徹內而痛。其痛處。從外施蜞針出血則即效。耳輪及鼻端。唇腫痛者。皆施蜞針為妙。家翁牙齒病。用涼膈散。 方輿載甘露飲。涼膈散。六味丸。 有持云。余嘗患牙疳。服瀉心。涼膈。其他種種方劑無效。服六味丸全愈。

口舌

瀉心加石膏湯 黃連解毒湯 小柴胡加石膏湯 麥門冬加地黃湯 口舌乾燥者。或乾燥而糜爛者。

當歸芍藥散加麥門五味子湯 口舌如無皮狀者。如不應。如附子。

理中湯 口舌生瘡。大便不實者。 若手足逆冷。腹痛者加附子。

朱硼散(家方) 治鵝口瘡並口舌生瘡糜爛。 硼砂(二錢) 辰砂(五分) 上二味。相和摻舌上。煉蜜塗亦佳。 按此散口瘡者。傅之。咽喉腫痛者。吹之。若不愈者。人中白五錢。加此散一錢用之。奇效。口瘡糜爛日久。延及胸中者。綿裹如無患子大。含之咽津。凡口舌病陽症。用傅藥。用附子劑者。不用傅藥也。

硼甘散(同) 治口中糜爛者。 硼砂 黃柏 甘草(各等分) 上三味。為末。貼患處。少時含之。而後吐之佳。

元生膏 蜞針 口瘡久不愈者。肩背頸項百會。耳下。頷下。貼此膏。六七日。施蜞針去惡血。如法四五回。則無不愈。或含漱劑。用黃連解毒湯。又青黛黃柏等分絹裹含之。咽津。

城南散 治口瘡。 昆布(燒存性) 梅肉(連核燒存性各二錢) 巴豆(去柤一錢) 枯礬 上四味研末。傅瘡處。 此方城州鳥羽嫗藥。舌疽之秘方也。山脅氏傳之云。

金粉散(華岡) 治舌疽神方。 硼砂(七分) 鬱金(七分) 辰砂(一錢) 白檀 烏梅(各五分) 金屑(三分) 上為細末。七分艾葉和紙裹。為二十一條。一日嗅一條。

要訣云。曾有舌上病瘡。久蝕成穴。累服涼劑不效。後有教服黑錫丹遂漸愈。

痰泡者。舌下如小豆粒者出。為水泡。大者如梅。色赤透徹有痛。舌本強不能言語。以指按之。軟而有水。針之則黃液或如白脂者出。吹金鎖匙。用黃連解毒。或柴胡加石輩。 重舌者。舌下生息肉。尖起如舌端。長者五六分。七八分。又有左右生者。腫痛舌強不能語言。流涎頷下結核。大人少。小兒多。 治法針患處。吹金鎖冰硼之類。與瀉心加石。柴胡加石。頷下結核。上貼發泡尚不治者。剪斷息肉。用前法。 木舌。木者不柔軟之意。舌腫短縮。不出齒牙之外。木強而不能卷舒。發熱惡寒。舌胎黃黑。牙關緊急。不能開口。痰涎多出。妨飲食。至重者死。 治法服藥。吹藥。與重舌同。頷下及耳下。貼發泡待舌下之絡脈怒脹。變紫色。而用針瀉血。 先輩云。漢土無舌疽之名。和名也。要訣云。曾有舌上病瘡。久蝕成穴。金鑑云。舌疳者。百無一生。此定舌疽矣。初舌尖。或舌下。或舌心。或左或右。固結如豆。或如栗子。經久。瘡頭腐蝕。而為凹。食鹽醋辛辣熱物而不痛。毒至深故也。腐蝕日深。固結月蔓。舌難轉動。語言蹇澀。至一年或二年。舌缺盡而死。初無痛。亦從腐蝕生痛。或發寒熱。 治法。有痛者。瀉心湯加石膏。涼膈散加石膏。無痛者。附子劑。外用五寶散。冰硼散。城南散。華岡氏金粉散。最有效。 上秘錄之略文也。全文見本書。金鎖匙。冰硼散。見正宗。

龔氏云。凡舌腫脹甚。宜先刺舌尖。或舌上。或邊傍。出血。泄毒。以救其急。惟舌下濂泉穴。此屬腎經。雖宜出血。亦當禁針。慎之。 張子和曰。余治一婦人木舌脹。其舌滿口。諸藥不愈。余以䤵針小而銳者。砭之五七度。腫減三日方平。計所出血。幾至盈斗。 方輿載涼膈散清熱補氣湯。附子湯。八味丸。 說約。口舌病。用白虎湯。

咽喉

甘草湯 桔梗湯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者。與桔梗湯。 甘草湯。痛甚者有效。桔梗湯。吐黏痰者。用之。

半夏散及湯 少陰病。咽中痛者。 咽痛兼痰咳者效。

半夏苦酒湯 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 家傳煎法。將磁器。盛苦酒五勺。以半夏極細末五分。雞子白一枚。調勻。攪令相得。安火上。令八九沸。下火。少少含咽之。咽時捫鼻。不令氣入可。

大青龍湯 葛根加石膏湯 大柴胡加石膏湯 備急丸 元生膏

蜞針針

按喉痹。喉癰。纏喉風。乳鵝。西洋總謂之咽喉焮腫。秘錄云。喉痹者。咽喉之癰。而又曰喉癰。又焦氏筆乘。曰喉閉。痹非麻痹之義。中藏經曰。痹閉也。咽喉閉塞之謂也。為刺縫。臨摹剞劂等。日勞肩腕者。多有此患。初起項背強痛。頭痛。發熱惡寒。而咽喉腫痛。醫視咽之法。以杉箸二枝。紙裹。壓病人之舌。令自引氣息於內則能視也。大抵從咽之左右腫而及齒牙之盡處。及舌本。為濃紫色。飲津唾亦痛甚。牙關緊急。不能隨意開口。語言蹇澀。頤之下邊。累累結核。幾廢飲食。是尋常之喉痹。而易治。決無死矣。經六七日。則自潰膿血出。速愈也。 急喉痹。謂之走馬喉痹。古云。暴發暴死。迅速之病也。急喉痹。腫之及外者。謂之纏喉風。即急喉痹之一證也。急喉痹之候。咽喉。暴腫痛閉塞。痰涎壅盛。聲啞。呼吸不利。咽喉之外。亦微腫變色。舌上黃胎。或黑胎。惡寒發熱。頭痛劇。其狀如疫。藥餌一滴亦不下。二三日而死。凡喉痹之死症。其腫處。深於常之喉痹。食道氣管。共閉塞。幸自潰者。亦膿血入氣管。絕呼吸而死也。 治法初發項背強者。與葛根加石膏湯。金鎖匙吹喉中。輕者或消散。腫痛益甚。欲成膿者。與大柴胡加石膏湯。用備急丸下之。膿已成。則宜針。若用針早則增痛。宜候赤腫上生白點針之。色變紫暗者。亦瘀血凝滯之候。宜針而去膿血。膿血多出。則痛如失。飲食亦從進不日而愈。纏喉風者。驅風解毒湯。多加石膏。石膏咽喉病有效。若咽喉壅閉。藥餌一滴亦不下者。咽喉左右貼大發泡。針尺澤足少商瀉血。 一貫云。喉痹纏喉風。名異而其因一也。施其治亦同。成膿者。緩症也。初甘草。桔梗。苦酒湯等所主也。急喉痹。纏喉風者。急症也。用雄黃解毒丸。若無。則用白散。或用礬巴散。即枯礬巴豆二味也。又云驅風解毒湯。多加石膏令冷服。 中神氏云。纏喉風。瓜蒂末吹咽中。吐黏痰一升余。即愈。 方輿輗云。急喉痹。巴豆末吹咽中。速效。 華岡氏云。纏喉風針咽中。吹金鎖匙。用驅風解毒加石膏湯。劇者刺肩井少商。大出血。 方輿載六物敗毒湯。涼膈散。升麻湯。加味四物湯。雄黃解毒丸。馬牙消一味含藥。 子和曰。大抵治喉痹用針出血。最為上策。但人畏針。委曲傍求。瞬息喪命。凡用針而有針創者。宜搗生薑一塊。調以熱白湯。時時呷之。則創口易合。 喉痹用針。而創口痛者。傅生薑有效。余處針創痛者。亦效。(紀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