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唇舌病

虞氏 曰:《內經》云: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幹脾,故病在舌。夫口之為病,或為重舌木舌,或為糜爛生瘡,或見酸、苦、甘、辛、鹹味,原其所因,未有不由七情煩擾,五味過傷之所致也。經曰:陰之五宮,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也。是以肝熱則口酸,心熱則口苦,脾熱則口甘,肺熱則口辛,腎熱則口咸。有口淡者,知胃熱也。外有謀慮不決,肝移熱於膽而口苦者,亦有脾胃氣弱,木乘土位而口酸者,或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生瘡潰爛,則傷寒狐惑之證。上唇生瘡,蟲食其臟,下唇生瘡,蟲食其肝也。又舌吐不收,名曰陽強,舌縮不能言,名曰陰強,為病種種不同,各宜類推而治之。

選要論 曰:口者脾之竅,舌者心之苗,齒者腎之標,故諸經多有會於口者。蓋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運化津液,以養五氣。五氣者,五臟之氣也。節宣微爽,五臟之氣偏勝,由是諸疾生焉。故口臭者,乃臟腑臊腐之氣,蘊積於胸臆之間而生熱,沖發於口也。口瘡者,脾氣凝滯,加之風熱而然也,治之當清胃瀉火是也。丹溪曰:脾熱口甘,(一云口苦)三黃丸主之。膽熱口苦,謀慮不決所致,小柴胡湯加麥門冬、酸棗仁、地骨皮、遠志。口瘡,以西瓜水徐徐飲之,無瓜時以瓜皮燒灰擦之。實熱生瘡,涼膈散、甘桔湯。口瘡服涼藥不愈者,乃中焦氣不足,虛火泛上無制,用理中湯,甚者加附子,或用官桂噙之。一小兒口瘡,疼不下食,若以傷寒狐惑治之必死,後以白礬湯於腳上浸半日,頓寬,以黃柏、蜜炙殭蠶炒為末敷,立下乳而安。

丹溪活套 云:肝膽有實熱,令人口酸而苦,小柴胡加甘草、龍膽草、青皮之類,甚者當歸龍薈丸。若謀慮不決,肝膽虛而苦者,人參、遠志、茯神、甘草為君,柴胡、龍膽草為佐使,甚者錢氏地黃丸,虛則補其母也。心熱而口苦,或口舌生瘡,黃連瀉心湯、牛黃清心丸、涼膈散之類。脾熱而口甘者,三黃丸、平胃散之類。肺熱而口辛者,甘桔湯、瀉白散、金沸草散之類。腎熱而口咸者,滋腎丸、大補陰丸、滋陰大補丸之類。

戴氏 曰:口舌生瘡,皆上焦熱壅所致,宜甘桔湯加芩、連,外以柳花散撒之。經云: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心胃壅熱,水穀不轉,下傳小腸,以導赤散去小腸熱,五苓散瀉膀胱熱,相合服之,外以胡連散。

東垣 曰:口燥咽乾者,飲食不節,勞倦所傷,以致脾胃虛弱,乃血所生病,主口中津液不行,故口燥咽乾,病人自以為渴,醫以五苓散治之,反加渴燥,乃重竭津液,以致危亡。經云:虛則補其母。當於心與小腸中補之,乃脾胃之根蒂也。以甘溫之藥為之主,以苦寒為之使,以酸為之臣,佐以辛。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火旺,則肺金受邪,金虛則以酸補之,次以甘溫及甘寒之劑,於脾胃中瀉心火之亢盛,是治其本也。

薛氏 曰:繭唇者,經云:脾氣開於口,又云脾之榮在唇,蓋燥則乾熱,則裂,風則瞤,寒則揭若唇腫起,白皮皺裂如蠶繭,名曰繭唇。有唇腫重出如繭者,有本細末大如繭如瘤者。或因七情動火傷血,或因心火傳授脾經,或因厚味積熱傷脾。大要審本證,察兼證,補脾氣,生脾血,則燥自潤,火自除,風自息,腫自消。若患者忽略,治者不察,妄用清熱消毒之藥,或用藥線揭取,反為翻花敗證矣。

折衷方 云:脾臟應唇,通口氣,脾胃為合足陽明胃之經,其脈俠口環唇,故脾胃受邪,則唇為之病。風則動,寒則緊,燥則干,熱則裂,氣鬱則生瘡,血少則澀而無血色。治法內理其脾胃,外敷以藥,無不愈矣。

統旨 云:《內經》曰: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舌。又云:心脈系舌本,脾脈絡系舌旁,肝脈絡舌本。或因風寒所中,則捲縮而不言;七情所郁,則舌腫滿而不消。肝壅則血上湧,心熱則舌裂成瘡,脾熱則舌強滑胎。因於風者散之,寒者溫之,熱者清之,痰者開之,郁者解之。又有舌無故常自痹者,不可作風治,由心血不足,用理中湯合四物湯服之。有痰氣所致者,順氣豁痰湯,有火者加芩、連。舌上瘡久蝕成穴,累服涼藥不效,後用黑錫丹,遂得漸愈,此亦下虛故上盛也。

葉氏 曰:舌者心之苗,又脾之絡,系舌下,故舌有病,皆二經之所為也。舌根脹腫者為重舌,舌腫而不柔和者為木舌,治法皆以瀉心脾二經之火為先,外用針砭刺出其血。其舌上生胎,或白或黃,或黑或如板強,不獨傷寒為然,雖雜病亦有之,由內熱深淺而其色不同耳,治者辨之。

李氏 曰:口病有熱,亦有虛,一心主舌,脾主唇口,然心脾之氣,恆相通也。心貴安靜,七情煩擾過度,則心火炎盛,加之飲食厚味,積熱而口生瘡或臭。勞心者,犀角琥珀膏。心勞厚味者,氣出腥臭,唾涕稠黏,口乾舌燥,瀉白散加桔梗、知母、麥門冬、黃芩、五味子。痰熱淺者,薄荷煎。深者,五福化毒丹。熱甚,一臟偏勝,則口味失常,心熱,口苦生瘡,涼膈散,黃連阿膠丸。肝熱口酸而苦,小柴胡湯加龍膽草、青皮、甘草,甚者當歸龍蒼丸。謀慮不決,膽虛口苦,人參、遠志、茯神、甘草為君,柴胡、龍膽草為使,甚者腎氣丸。脾熱,口乾或臭,瀉黃散、四順清涼飲、甘露飲、三黃丸。肺熱口辛,甘桔湯、瀉白散。腎熱口咸,滋腎丸。然肝移於膽,則口亦苦;木乘脾,則口亦酸;胃熱,或淡或甘;腎化火,則苦而甘。要之熱勝則苦,寒勝則咸,宿食則酸,煩躁則澀,虛則淡,脾熱則甘,勞郁傷肺則口臭、口糜。膀胱移熱小腸,溺澀。虛熱口瘡糜爛者,柴胡、地骨皮等分水煎服,甚者加硝、黃。心胃壅熱,水穀不化者,導赤散合四苓散。如熱盛並大便不通,臍痛喘急,口瘡潰爛者,瀉白湯,血熱者,雞蘇丸。口瘡久不愈,服涼藥反甚者,乃虛火上攻,中焦不足,理中湯,甚者加附子。下虛甚者,秘傳降氣湯吞黑錫丹二十丸。陰虛者,四物湯加知柏,或補陰丸,年久不愈者,黑參丸。口中瘡赤者心熱,白者肺熱,赤白者心肺俱熱。虛火鬱熱,蘊於胸中,乃作口臭,因與前同,外用川芎、白芷等分,蜜丸,含化,或香附子亦可。又曰:心之本脈繫於舌根,脾之絡繫於舌兩旁,肝脈循陰氣絡於舌本,腎之津液出於舌端,分布五臟,心實主之。故曰:諸經皆會於口。外感風寒傳經者,則舌胎自白而黃,而黑者死。卒中者,則舌強而短,舌卷不言者死。大概風用小續命湯,寒用理中湯,熱用甘桔湯加防風、枳殼、黃芩。風寒濕,舌強者,用白礬、肉桂末等分,安舌下。內因七情氣鬱,腫滿不得息者,金沸草湯。久不愈者,黑參丸,外用古霜鹽散。因怒,單繡鐵粉塗之。一舌腫滿,口氣不得吐者,名木舌,用陳茶、陳白梅入巴豆七枚,同搗成膏,薄荷水調刷口中,得下咽片時,即下一二行,以粥補住。如生瘡,連腮頰腫者,元參升麻湯。舌腫滿口,不能聲,飲食不通者,名重舌,用蒲黃頻刷舌上自退。如不能咽藥,即以黃連濃煎,時時呷之,以瀉心火。舌腫如豬胞者,以針刺舌下兩旁大脈,出血即消。切勿刺中脈,令血不止。誤刺,以火燒銅著烙之,血再不止者死。或醋調鍋墨,敷舌上下,脫去再敷,須臾自消。不食亦死。舌腫,舌下有蟲,如蛄螻臥蠶,頭小白有尾,可燒鐵烙舌頭上,即消。舌長過寸者,單冰片末敷之。腎虛火,色淡,黑一二點,宜以生薑蜜水洗紅,後用補腎,兼痰火藥。肺有痰熱,舌強壅腫,或短,甘露飲。肝熱舌出血如泉,單槐花末撒之。心熱生瘡破裂,單黃連煎湯服。脾熱舌胎乾澀如雪,薄荷蜜冰柏丸。心脾熱者,升麻葛根湯加薄荷、黃芩、桔梗。又曰:繭唇緊小,不能開合,飲食不得,不急治則死,外用青皮燒灰,豬脂調擦,仍將青皮灰末,每一錢,酒調服之。內治,實者瀉黃散,虛者菊睛丸,腫者薏苡仁湯。

脈法

脈經 曰:左寸洪數,心熱口苦。右寸浮數,肺熱口辛。左關弦數而虛,膽虛口苦甚,洪而實,肝熱口酸。右關沉實,脾胃有實熱,口甘。兼洪數者,口瘡,或為重舌。木舌脈虛者,中氣不足。口瘡若服涼藥不愈,宜理中湯。

或曰:口苦生瘡,脈洪疾速,若見脈虛,中氣不足。

治口見五味方

黃連瀉心湯 治心經蘊熱口苦。

黃連去須,為細末,水調服一二錢。

龍膽瀉肝湯 經曰:有病口苦,名曰膽痹。乃肝主謀慮,膽主決斷,盛汁七合,是清淨之府,取決於膽,膽或不決,為之隱怒,則氣上逆,膽汁上溢,故口苦,或熱甚而使然也,此湯主之。

柴胡(一錢半) 黃芩(一錢) 人參 黃連 山梔 龍膽草 天門冬(去心) 麥門冬(去心) 知母 甘草(各八分) 五味子(二十粒)

上㕮咀,水煎,食遠服,忌辛熱物。大效。

加味小柴胡湯 治膽熱口苦,乃謀慮不決所致。

柴胡 黃芩 人參 半夏 甘草 麥門冬 酸棗仁 遠志 地骨皮

上銼,水煎服。

益膽湯 治謀慮不決,肝膽虛氣,上溢則口苦證。

黃芩 甘草(炙) 人參(各一錢) 遠志(去心,八分) 茯神(去木) 苦參(各五分) 官桂(三分)

上銼,水煎,食遠服。

加味小柴胡湯 治肝膽有實熱,口酸而苦,並怒則口苦或脅脹,或發熱,俱可服。

依本方加龍膽草、青皮、甘草各等分。

上銼,水煎服。(加味小柴胡湯見上)

伐肝補脾湯 治脾胃氣弱,木乘土位而口酸。

黃連 柴胡 芍藥 白茯苓(各一錢) 白朮(一錢半) 人參(八分) 青皮(醋炒,七分) 甘草(炙,五分)

上銼,水煎,食前服。

三黃丸 治三焦實熱,及脾熱口甘。

黃芩(春四兩,夏秋六兩,冬三兩) 黃連(春四兩,夏五兩,秋三兩,冬二兩) 大黃(春三兩,夏一兩,秋二兩,冬五兩)

上為末,煉蜜丸或水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食後茶清白湯下。

三黃湯 治脾熱口甜。

黃連 黃芩 山梔 石膏 芍藥 茯苓 桔梗 陳皮(各一錢) 白朮 甘草(各五分)

上銼一劑,加烏梅一個,水煎,食後服。

瀉白散 治肺熱口辣。

桑白皮 地骨皮(各二錢) 甘草(一錢)

上銼一劑,水煎,食後溫服。

滋腎丸 治腎熱口咸。

黃柏 知母(各二兩,俱用酒拌濕,陰乾) 肉桂(一錢)

上為末,以熟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沸湯下。

治口瘡方

升麻散 治上膈壅毒,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先用此藥升散。

升麻(一錢半) 赤芍藥(煨) 人參 桔梗 乾葛 薄荷 防風(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㕮咀,每服加生薑三片,水煎,食後溫服。

加減涼膈散 治三焦火盛,口舌生瘡。

連翹 黃芩 黃連 山梔子 桔梗 薄荷 當歸 芍藥 生地黃(酒炒) 枳殼 甘草(各等分)

上銼,水煎,食遠服。

增損如聖散 治上焦熱壅,口舌生瘡。

桔梗(二兩) 甘草(炙,一兩半) 黃芩(一兩) 防風(半兩) 枳殼(炙,二錢半)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煎,食後服。

黃連湯 治口舌生瘡,亦治赤眼。

黃連(三錢,為末)

上用好酒,煎一二沸,候冷,噙漱或嚥下,即能赴筵。

黃連升麻湯 治口舌生瘡。

升麻(一錢半) 黃連(三錢)

上為細末,綿裹含津咽。

瀉白湯 治大腸實熱,腹脹不通,俠臍痛,食不化,喘不能久立,口舌生瘡。

橘皮 竹茹 黃芩 山梔 黃柏(各五分) 芒硝 茯苓(各一錢) 生地黃(三錢)

上銼,加薑、棗,煎服。一方有白朮、桂心。

防風通聖散 治風熱熾盛,口舌生瘡,大便秘結,或發熱煩躁,瘡毒作癢等證。

防風 當歸 川芎 芍藥 大黃 芒硝 連翹 薄荷 麻黃 桔梗 石膏 黃芩(各一兩) 白朮 山梔子 荊芥(各二錢半) 甘草(二兩) 滑石(三兩)

上銼,每服五七錢,水煎,或為末,白湯調下。

梔子清肝散 治三焦及足少陽經風熱,口舌生瘡,或耳內作癢,出水,疼痛,或胸間作痛,或寒熱往來。

茯苓 川芎 芍藥 牛蒡子(炒) 當歸(各七分) 柴胡 山梔 牡丹皮(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銼,水煎服。

清心蓮子飲 治口舌生瘡,煩躁作渴,小便赤澀,口乾便濁,夜間安靜,晝則舉發,此熱在氣分。

石蓮子 人參 黃耆(炒) 茯苓 柴胡 黃芩(各一錢) 麥門冬 地骨皮 車前子(炒) 甘草(各一錢半)

上銼,水煎服。

升麻柴胡湯

升麻 柴胡 芍藥 木通 山梔子(各一兩) 黃芩 大青 杏仁(各五錢) 石膏(二錢半)

上銼,每服四五錢,水煎服。

清熱補氣湯 治中氣虛熱,口舌如無皮狀,或發熱作渴。

人參 白朮 茯苓 當歸(酒拌) 芍藥(炒,各一錢半) 升麻 五味子 麥門冬 元參 甘草(炙,各五分)

上銼,水煎服。如不應加炮姜,更不應加附子。

清熱補血湯 治口舌生瘡,體倦少食,日晡益甚,或目澀熱痛,此熱在血分也。

熟地黃(酒拌) 當歸(酒拌) 川芎 芍藥(各一錢) 元參(七分) 柴胡 牡丹皮 黃柏 知母 五味子 麥門冬(去心,各五分)

上銼,水煎服。如不應,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治之。

四物二連湯 治血虛發熱,口舌生瘡,或晝寒夜熱。

當歸 生地黃 白芍藥 川芎 黃連 胡黃連(各一錢)

上銼,水煎服。

人參理中湯 治口舌生瘡,飲食少思,大便不實,或畏寒惡熱,作嘔腹痞,此中氣不足,虛火炎上。

人參 白朮 乾薑(煨) 甘草(炙,各等分)

上銼,每服五七錢或一兩,水煎服。若四肢逆冷,或嘔吐泄瀉,加附子。

香砂六君子湯 治口舌生瘡,服涼藥過多,以致食少作嘔,或中氣虛熱所致。

人參 白朮 茯苓 半夏 陳皮(各一錢) 藿香 砂仁(各八分) 甘草(炙,六分)

上銼,加生薑,煎服。

人參安胃散 治胃經虛熱,口舌生瘡,喜熱飲食。

人參 白茯苓(各一錢) 黃芩(二錢) 芍藥(七分) 陳皮 甘草(炙,各五分) 黃連(三分)

上銼,水煎服。

七味白朮散 治虛熱口舌生瘡,不喜飲冷,吐瀉口乾。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甘草(炙) 木香 藿香(各五分) 乾葛(一錢)

上銼,水煎服。

當歸補血湯 治口舌生瘡,血氣俱虛,熱渴引飲,目赤面紅,其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

黃耆(炙,一兩) 當歸(酒洗,二錢)

上銼,水煎服。

清熱化痰湯 治上焦有熱,痰盛作渴,口舌腫痛。

貝母 天花粉 枳實(炒) 桔梗(各一錢) 黃連(各一錢二分) 元參 升麻(各七分) 甘草(五分) 黃芩(一錢二分)

上銼,水煎服。

丹溪方 治口瘡,舌強多痰。

白朮 甘草梢(各一錢) 人參 赤芍藥 木通 生地黃(各五分) 黃連(炒,二錢) 瓜蔞子(十二枚)

上銼一帖,煎服。

赴宴散 治三焦實熱,口舌生瘡糜爛,痛不可忍者。

黃連 黃柏 黃芩 梔子 細辛 乾薑(各等分)

上為細末,先用米泔漱口,後擦藥於患處,或吐或咽不拘。

冰柏丸 治口舌生瘡。

黃柏 薄荷 硼砂(各等分) 冰片(減半)

上為末,蜜丸彈子大,每噙化一丸。

五福化毒丹 治積熱驚惕,狂譫煩渴,頰赤咽乾,唇口腫破生瘡,夜臥不安,頭面遍體多生瘡癤,及小兒驚風,痰熱潮搐等證。

元參 桔梗(各二兩) 茯苓(二兩半) 人參 牙硝 青黛(各一兩) 甘草(七錢半) 麝香(一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芡實大,金銀箔各四十片為衣,每一丸或半丸,小兒一丸分作四服,俱薄荷煎湯化下,食後臨臥服。如大人口臭,及小兒痘疹上攻,口齒涎血臭氣,用生地黃自然汁化一丸,以雞翎刷口內。熱疳黃瘦,雀目者,陳粟米泔水下。

琥珀犀角膏 治咽喉口舌生瘡茵,其效如神。

琥珀 犀角 辰砂(各一錢) 茯神 人參 酸棗仁(各二錢) 片腦(一字)

上各另為極細末,用煉蜜搜成膏子,以瓦罐收貯密封,俟其疾作,每服一彈子大,以麥門冬濃煎湯化下,一日五服。

黑參丸 治口舌生瘡,經久不愈。

元參 天門冬 麥門冬(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一丸綿裹噙化,津液下。

硼砂散 治口舌生瘡及咽喉腫痛,皆效。

硼砂 馬牙硝 石膏 寒水石 枯白礬(各二錢) 片腦(二分)

上為細末,每用半錢,撒入患處,及新汲水調下。

薄荷煎 治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痰涎壅塞。

薄荷(二兩半) 川芎(二錢) 砂仁 甘草(各三錢) 片腦(五分)

上另為末,和勻,蜜調成膏,任意嚼咽。一方去片腦,加桔梗。

薄荷蜜 治舌上生瘡,或胎乾澀,語言不真。

白蜜 薄荷自然汁(等分)

上先以生薑蘸水揩,然後敷之。

碧雲膏 治一切積熱,口舌生瘡,心煩喉閉,燥渴腫痛。

碧雪 芒硝 馬牙硝 朴硝(各一斤) 石膏 寒水石 滑石(水飛,各六兩) 青黛(一兩)

上為細末,以甘草一斤煎水,和諸藥勻,再入火煎,用柳木攪勻,入青黛又攪勻,傾出盆內,候冷成塊,研為細末,每用少許,噙化。如喉閉,每用少許,吹入喉中。

碧雪 治口瘡及咽腫痛,神效。

蒲黃 青黛 硼砂 焰硝 生甘草(各等分)

上為細末,敷之。咽喉腫痛,鵝管吹入。

一方 治口瘡。

細辛 黃柏(炙,等分,一云黃連)

上研極細末,敷之,噙少時當滿口有涎,吐之,少傾又敷又噙,如是五七次即愈。一方有黃連。又一方單用黃柏蜜炙為末,撒瘡上。

綠袍散 治口瘡。

黃柏(四錢) 甘草(炙,二錢) 青黛(一錢)

上為末,擦患處,噙之,吐出涎立愈。一方有密陀僧,無甘草。

赴筵散 治赤白口瘡。

黃柏 青黛 密陀僧

上為末,干貼瘡上。

一方 治赤口瘡。

白礬(枯) 沒藥 乳香 銅綠(各等分)

上為細末,撒之。一方單用枯礬末,撒之,或噙良久,水漱又噙。

一方 治白口瘡。

雄黃 沒藥 乳香(各一錢) 輕粉 巴豆霜(各少許)

上為細末,撒之。

又方 治白口瘡。

黃柏 蓽撥(各等分)

上為末,醋調擦,水漱。

柳花散 治口瘡赤白。

元胡索(一錢) 黃柏 黃連(各五分) 青黛 密陀僧

上為末,頻撒之。

檳榔散 治口瘡疼痛,大有神效。

五倍子(三錢) 寒水石(半兩煅) 蒲黃 黃丹(各二錢半)

上為末,每服少許,干貼瘡上。

龍石散 治大人小兒上膈壅毒,口舌生瘡,咽嗌腫塞,疼痛妨悶。

硃砂(一錢半) 寒水石(煅通赤,三錢二分半) 生腦子(二錢半)

上為末,每用少許,撒貼患處,咽津每日三五次。又小兒瘡疹毒氣攻口齒,先用五福化毒丹掃後,仍用此藥撒貼,立效。

清金散 治大人小兒白口瘡,急惡狀似木耳。

五倍子(去土,四錢) 青黛(四錢)

上為末,好油調貼瘡上,咽喉中瘡爛用竹管吹入喉中,有津吐出。一方單用五倍子為末,擦之,便可飲食。

赴筵散 治口瘡疼痛。

五倍子(嫩者,一兩) 黃柏(蜜炒) 滑石(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半錢,干撒瘡上,良久便可飲食。一方有銅綠半兩、麝香一字。

一方 治口瘡。

白礬(一兩,枯至半兩) 黃丹(一兩,火煅紅放下,再炒紫色為度)

一方 治口內生瘡。

明礬(枯) 黃丹(炒) 鹽白梅(燒存性,各一錢) 人中白(一錢半) 麝香(少許)

上為細末,干撒口內。甚者加硼砂半兩、片腦一分。

一方 治膈上熱極,口舌生瘡。

膩粉(一匕) 杏仁(七枚,不去皮尖)

上二味臨臥時細嚼,令涎出則吐之,用溫湯漱口,未痊再用。

一方 治滿口生瘡,此因虛壅上攻。

草烏(一個) 南星(一個) 生薑(一塊)

上焙乾為末,每服二錢,臨臥時用醋調作掩子,貼手足心,來日便愈。

一方 治虛火口瘡。

甘草 乾薑(各等分)

上銼,和勻,細嚼噙之。

既濟丹 治口瘡上熱下寒者。

黃連 乾薑(各等分)

上為末,噙且服之。

二皂散 治口舌生瘡,牙宣出血。

大皂角(燒存性) 牙皂(燒存性) 銅綠 膽礬 雄黃 孩兒茶 百草霜 枯礬(各等分)

上為細末,先將米泔水漱口,洗口瘡,然後擦藥。

黃白散 治口瘡如神,並口生疳瘡。

黃柏 孩兒茶 枯白礬(各等分)

上為末,先用陳倉小米熬湯,晾冷,漱口淨,將藥末撒患處。不拘三五年,諸治不愈者,敷三五次即愈。

一方 治口內生瘡。

朴硝(一錢) 寒水石(火煅,一兩)

上同研,入硃砂如桃紅色,敷患處,嚥下不妨,味苦加甘草。

一方 用焰硝、硼砂含口勿開,外以南星為末,醋調貼足心湧泉穴上,神效。

一方 孩兒茶、硼砂各等分,為末,敷口內瘡。

一方 以薔薇根,避風處打去土,煮濃汁,溫含,冷易之。

一方 以膽礬一塊,用百沸湯泡開,含漱一宿可瘥八分。

又一方 用白礬湯含漱亦好。

一方 單文蛤末,敷之。

一方 夏月用西瓜水,徐徐咽之,冬月無水,以皮燒灰噙之。

一方 以好墨研螻蛄極細,敷之立效。

一方 用生薑一塊,臨臥時細嚼,含。睡不得開口出氣,眠著不妨,睡覺嚥下。

一方 香附葉煮汁漱口,神效。

一方 以遠志醋研,鵝毛掃患處出涎。

半夏散 治少陰口瘡,聲絕不出者,是寒遏絕陽氣不伸也。

半夏(一兩) 肉桂 烏頭(各一字)

上水煎一盞,分作二服。

甘礬散 治太陰口瘡。

甘草(二寸) 白礬(栗子大,一塊)

上含化咽津。

化毒法

凡口瘡無問新舊,遇夜臥,將自己兩丸以手擽緊,左右交手揉三五十遍,但遇夜睡著行之,如此三五度。因酒而生者,一夜愈。久病諸口瘡,三二夜愈。如鼻流清涕,惡寒者,擽二丸,向上揉之,數夜可愈。

一方 治口瘡。

用縮砂不拘多少,燒為末,撒即愈。

一方 檳榔燒灰存性為末,入輕粉敷之。

一方 豬蹄殼燒為末,敷之立止。

一方 以古文錢二十文燒赤,投酒中服之,立瘥。

一方 治小兒口瘡通白者,及風疳瘡蝕透者。

白殭蠶炒黃色,拭去蠶上黃肉毛,為末,蜜和敷之,立效。

一方 治口牙疳瘡。

用山梔去仁,填白礬,入柳葉火中煅為末,吹入口中。

一方 治口瘡疼痛。

用巴豆半枚,生研,和米飯一豆大,杵和,貼印堂對眉間,約半刻許,覺紅就去,不可跑走,小兒減半用之。

治口糜方

柴胡地骨皮散 治膀胱移熱於小腸而口糜生瘡潰爛者。

柴胡 地骨皮(各五錢)

上銼,水煎,食後服。實者,加大黃、朴硝以利之。

導赤五苓散 治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

茯苓 豬苓 澤瀉 白朮 肉桂 生地黃 木通 甘草(各等分)

上銼,水煎服。一方去桂。

口糜散 治口瘡糜爛。

黃柏 黃連(各一兩) 雄黃 沒藥(各二錢) 片腦(五分)

上共為細末,每用分許,著於瘡上,良。

胡黃連散 治口糜。

胡黃連(五分) 藿香(一錢) 細辛 黃連(各三錢)

上為末,每用半錢,干撒口內,漱吐之。

蓽撥散 治滿口白爛。

蓽撥(一兩) 厚黃柏(一兩六錢)

上為末,用米醋煎數沸後,調上藥,涎出吐之,再用白湯漱口,即愈,重者二次。

必效散 治口糜。

白礬 大黃(各等分)

上為細末,臨臥干貼,瀝涎盡,溫水漱之。

綠雲膏 治瘡臭爛,久而不瘥。

黃藥(五分) 螺青(二錢)

上研細,臨臥置一字在舌上,不妨咽津。一方銅易螺青。

一方 治爛疳瘡。

用橄欖燒灰存性為末,先用米泔水洗淨,後撒上藥。

治口臭方

加減甘露飲 治男婦小兒.胃中客熱,口臭牙宣,赤眼口瘡,一切瘡疼,已散未散,皆可服之。(丹溪云:甘露飲,心、肺、胃藥也)

熟地黃 生地黃 天門冬(去心) 黃芩 枇杷葉(去毛) 山茵陳 枳殼 金釵石斛 甘草(各一兩) 犀角(三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煎,食後臨臥服。小兒一服分作二服,更斟酌與之。樓氏曰:此方得之一品之家,其間用犀角一味,甚有道理,百發百中。予族有一僕,牙宣口臭,牙齒漸漸頹落,予與二服,頓愈。服之無有不愈,極有奇效。

加減瀉白湯 梁濟民膏粱而飲,因勞心過度,肺氣有傷,以致氣出腥臭而唾稠黏,咽嗌不利,口苦幹燥,此為肺熱喉腥。

桑白皮(三錢) 地骨皮 甘草(炙,各一錢半) 桔梗(二錢) 知母(七分) 黃芩 麥門冬(各五分) 五味子(二十粒)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煎,食後溫服,一日二服。忌酒濕面及辛熱之物。

丁香丸 治口臭氣。

丁香(三錢) 川芎(二錢) 白芷(五分) 甘草(炙,一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綿裹一包,噙化。

含香丸 治口氣臭穢,宜常服之。

芎藭(一兩) 細辛 桂心(各一兩半) 甘草(三兩) 丁香(半兩)

上為末,蜜和丸如彈子大,臨臥服二丸。或如小豆大,睡時噙一丸。

含香丸

桂心 甘松 木蘭花 陳皮(各等分)

上為末,蜜丸,噙化。

一方 芎藭 白芷 橘皮 桂心(各一兩)

上為末,用棗肉二兩,干則加蜜和,丸如小豆大,日服十丸,食前食後常含之,或吞之,七日大香。

香茶餅 清膈,化痰,香口。

孩兒茶(四兩) 桂花心(一兩) 南薄荷葉(一兩) 硼砂(五錢)

上為末,用甘草煮汁熬膏作餅,噙化嚥下。

硼砂丸 治口氣口乾,口舌生瘡。

硼砂(二錢) 馬牙硝(風化,四錢) 寒水石(煅,一兩) 片腦 麝香(各一分)

上為末,用甘草膏為丸,如麻子大,每含一丸,咽津。

一方 治口臭。

香薷一把,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稍稍含之。丹溪云:香薷飲能治口臭。

一方 治口臭,仍治齒腫痛。

細辛煮取濃汁,熱飲令吐,瘥。

戴人法

尚家一男子,年二十餘歲,病口中氣出臭如登厠,雖親戚莫肯與對語。戴人曰:肺金本主腥,金為火所乘,火出臭應,便如是也。久則成腐,腐者腎也,此亢極則兼水化也,病在上,宜湧。以茶調散湧而去其七分,夜以舟車丸、浚川散下五七行,比旦而臭斷。

治口乾方

黃耆湯 治心中煩躁,不生津液,口燥咽乾,不思飲食。

黃耆 熟地黃 白芍藥 五味子 麥門冬(去心,各三兩) 白茯苓(一兩) 人參 天門冬(去心) 甘草(各五錢)

上㕮咀,每服三錢,加薑、棗、烏梅同煎,去渣,食後服。

五味子湯 治口燥舌乾,此是腎水竭也。

五味子 黃耆(去蘆,生用) 人參(去蘆) 麥門冬(去心) 粉草(炙,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半兩,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溫服無時候,一日二夜五七服,妙。

桑枝湯 治口乾。

取桑枝一小升細切炒香,以水三大升煎取二升,一日服盡。燥熱咽乾,忌用南星、半夏。

治唇病方

瀉黃飲子 治風熱蘊於脾經,唇燥折裂,口舌生瘡。

升麻 白芷 枳殼(去穰炒) 黃芩 防風(各一錢半) 半夏(湯泡,一錢) 石斛(一錢二分) 甘草(七分)

上㕮咀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煎,食後服。

清胃散 治胃火,血燥唇裂,或為繭唇,或牙齦潰爛作痛。

黃連(炒) 生地黃 升麻(各一錢) 當歸(一錢二分) 牡丹皮(八分)

上銼,水煎服。如兼肝膽經熱,加芍藥、川芎、柴胡。

瀉胃湯 治胃氣實熱,唇口乾裂,便秘煩渴,睡流口涎。

大黃(二錢半) 葛根(一錢) 枳殼 桔梗 前胡 杏仁(各五分)

上銼,加生薑,煎服。

升麻飲 治脾胃有熱,風冷相乘,唇腫生核,疼痛。

升麻 前胡 犀角 薏苡仁 甘草(各一錢) 葛根 龍膽草 竹茹(各一錢半)

上作一服,水一鍾煎至八分,去渣,食後服。

薏苡湯 治風熱在脾,唇口瞤動,或為結核,或為浮腫。

薏苡仁 防己 赤小豆 甘草(各等分)

上銼,加生薑,煎服。

羌活散 治風熱傳脾,唇口瞤皺,或頭痛目眩,或四肢浮腫,如風狀。

羌活 茯苓 薏苡仁(各等分)

上銼,每服三五錢,水煎,入竹瀝一匙服。

柴胡清肝散 治肝經怒火,風熱傳脾,唇腫裂或繭唇。

柴胡 黃芩(炒) 當歸 生地黃 牡丹皮(各一錢) 升麻(八分) 黃連 山梔子(炒,各七分) 川芎(六分) 甘草(三分)

上銼,水煎服。若脾胃弱去芩、連,加白朮、茯苓。

歸脾湯 治思慮傷脾,血耗唇皺。

人參 黃耆 白朮 茯苓 當歸 龍眼肉 遠志(去心) 酸棗仁(炒,各一錢) 木香 甘草(各三分)

上銼,水煎服。若思慮動脾火,體倦發熱,加柴胡、牡丹皮、山梔子。

濟陽地黃丸 治陰虛火燥,唇裂如繭。

當歸 熟地黃 山藥 枸杞子 山茱萸(去核) 肉蓯蓉 甘菊花 巴戟肉 麥門冬(去心) 五味子(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食前白湯送下。

菊睛丸 治脾肺氣虛,上盛痰壅,唇折裂,舌上生瘡。

甘菊花 枸杞子 巴戟(去心) 肉蓯蓉(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

胡粉散 治唇生腫核。

松脂 大黃 白蘞 赤小豆 胡粉(各等分)

上為末,以雞清子調敷。

黃柏散 治繭唇。

黃柏(一兩) 五倍子(二錢) 密陀僧 甘草(各一錢)

上除黃柏外,余藥為末,用水調敷干柏上,火炙三五次,將柏切成片,臨睡貼之,天明即愈。

一方 治口唇乾裂破成瘡。

爐甘石(火煅,三錢) 文蛤(一兩) 黃柏(一兩) 蒼朮(五錢)

上除甘石外,三味同炒赤色,共研極細末,入片腦三分再研,用蠟油調敷唇上。

立效散 治唇緊瘡疼痛。

訶子肉 五倍子(各等分)

上為細末,干貼上,效。

一方 治繭唇緊小,不能開合,飲食不得,不急治則死。

用青皮燒灰,豬油調擦,仍將青皮灰末每一錢,酒調敷之。

一方 用亂髮、蜂房、六畜毛燒灰,豬脂調擦。

一方 用橄欖燒灰,或黃柏散。

一方 用白布作燈,炷如指大,安刀斧上燃燒,令刀上汗出,拭取敷唇上,日二三度。

一方 用舊青布燒灰,調清服,或和豬脂塗敷。或以蛇退燒灰,先拭淨,敷之。

一方 治唇黃泡腫。

烏頭炒灰,研,香油調敷之。

一方 治唇上生瘡,連年不瘥。

以八月藍葉一斤搗取汁,洗之,不過三日瘥。

一方 用白荷葉瓣貼之,神效。如開裂出血者即止。

補唇舌方

鮮蟹(燒灰,二錢) 乳香 沒藥(各二分半)

上為細末,塗之即生肉。如多去唇舌,用川烏、草烏為末,攤紙一條,以涼水調合,貼之即不覺疼,可用刀取。如流血,以陳石灰塗之即止。愈後舌硬,用白雞冠血點之即軟。

消毒散 治口舌生瘡,兩唇腫痛。

晚蠶娥 五倍子 密陀僧(各一錢)

上同為末,每用少許,干敷瘡上,有津吐出。

治舌病方

元參升麻湯 治心脾壅熱,舌上生瘡,木舌舌腫,或連頰項兩邊腫痛。

元參 升麻 生犀角(鎊末,另入) 赤芍藥 桔梗 貫眾 黃芩(各一錢) 甘草(七分)

上銼,水煎服。大便秘結,加大黃二錢。

元參散 治心脾壅熱,木舌腫脹。

元參 升麻 大黃 犀角(各七錢半) 甘草(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煎,溫服。

清熱如聖散 治舌下腫如核大,取破出黃痰,已痊又復發。

連翹(一錢) 牛蒡子 黃連(各八分) 山梔子 天花粉(各六分) 枳殼 荊芥 薄荷(各五分) 柴胡(四分)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加燈心草十根,水煎,食後稍冷服。

金沸草散 治風寒傷於心脾,令人增寒熱,齒浮,舌腫疼。

荊芥穗(四兩) 旋覆花 前胡 麻黃(去節,各三兩) 赤芍藥 半夏(各一兩)

上銼散,每服五錢,加生薑七片,棗二枚,水煎,去渣嗽口,吐一半,吃一半。世醫用此發散傷寒傷風,及加杏仁、五味子治咳嗽,皆效,獨未知用之舌腫牙疼。辛未年,有人患舌腫滿塞,粥藥不入,其勢危甚,煎此一劑,乘熱以紙籠氣熏之,遂愈。

加味二陳湯 治舌下腫結如核,或重舌木舌,及滿口生瘡,以清火化痰為主。

半夏(薑製,一錢三分) 茯苓 黃連 青竹茹(各一錢) 生地黃(酒洗,一錢半) 當歸(酒洗) 陳皮(去白,各八分) 桔梗(五分) 甘草梢(二分)

上銼一劑,加生薑三片,水煎,食後服。

順氣豁痰湯 治舌痹或麻,此因痰氣滯於心包絡也。

半夏(用姜皂角煮,一錢半) 茯苓 橘紅 貝母 瓜蔞仁(去油) 黃連 桔梗 枳殼(麩炒,各一錢) 香附(童便浸) 甘草(各四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水煎,食遠服。血虛舌麻者,四物湯加黃連。

牛黃散 治舌腫強。

牛黃(二分) 桂心(五分) 犀角 羚羊角 漢防己 人參 牛蒡子 生地黃 甘草(各一錢)

上為末,每用五錢,水煎,連渣服。

馬牙硝丸 治木舌,漸大滿口。

牙硝(研,七分半) 鉛白霜 寒水石 太陰玄精石 大黃 麝香(研,各半兩) 白礬(枯,一錢二分) 甘草(炙,二錢半)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含一丸,津液嚥下。

上清噙化丸 治口舌痛。

薄荷葉(三兩) 硼砂 天竺黃(各五錢) 桔梗(七錢) 天花粉 風化硝 防風 百藥煎 孩兒茶 甘草(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用噙化一丸。

一方 治舌上黑有數孔,大如箸頭,出血如湧泉,此心臟病也。

戎鹽(即青鹽) 黃芩(一作葵子) 黃柏 大黃(各五兩) 人參 桂心 甘草(各二兩)

上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十丸,米飲下,日三,燒鐵篦烙之。

一方 治一舌上腫硬。

百草霜 海鹽(各等分)

上為末,井花水調敷。

一方 用亂髮燒灰,水調下。

赴筵散 治舌上瘡。

銅綠(研,半兩) 香白芷(為末,一兩)

上拌和勻,撒舌上,溫醋漱,立愈。

礬石散 治舌強不能語。

礬石 桂心(各等分)

上為末,安舌下,立瘥。

黑散子 治舌忽然腫破。

用釜底墨細研,以醋調敷舌上,不脫去更敷,能先決出血竟敷之,尤佳。一方用鹽等分調敷。

蒲黃一物散 治舌腫大塞口,不通飲食者。

真蒲黃末一味頻撒舌上,自退。若能咽藥,即以黃連一味煎濃汁,細細呷之,以瀉心火。

《本事方》云:一士人夜歸,其妻熟寢,士人撼之。妻問何事,不答。又撼之,其妻驚視之,舌腫已滿口,不能出聲。急訪醫,得一叟負囊而至,用藥撒之,比曉復舊。問之,乃蒲黃一物也。《內經》曰:熱勝則腫。此必心脾之火併於舌,故令腫而滿口。蒲黃性寒,能清氣涼血則愈。

槐花一物散 治舌無故出血如泉。

用槐花為末,撒之即止。

一方 燒鐵篦熱烙孔中。

一方 治舌長過寸,不能入。

以冰片分許,研末敷之即收。

一方 治舌脹出口。

硼砂為細末,切生薑蘸藥,揩舌腫處即退。 一方 用蓖麻取油,蘸紙捻燒煙燻之愈。又治牛舌出亦好。

一方 治重舌。

用好膽礬,研細敷之。

一方 治飛絲入口,喉舌間生泡。

紫蘇嚼白湯下,立效。

一方 治舌上忽脹出口外,俗云是蜈蚣毒。

用雄雞血一小盞浸之,即縮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