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

袖珍論 曰:人之滋養一身,惟氣與血。血為榮,氣為衛,榮行脈中,衛行脈外。故心生血,肝藏之,而脾為之統,貴乎氣順則血調。若內因七情,並酒食所傷,外為風氣相干,則血氣逆亂,榮衛失調,皆能令人下血。風入腸胃者,其脈浮,下血必在糞前,是名近血。停積於大腸者,其脈沉滯,血在糞後,又名遠血。臟寒者,其脈沉微,下血無痛。積熱者,其脈洪數,純下鮮血,甚則急痛。傷濕者,脈沉而遲,下血如豆汁。又有因氣鬱結,酒色過度,並過食炙膾,因毒生蟲,亦能令人下血。又當以五臟所傷,辨其證治,風濕則祛之,寒則溫之,熱則清之,停滯則疏滌之,氣則調之,有毒者解之。下血之證,非止一端,大概得熱而行,得寒而止,用藥當審之。

許 云:如下清血色鮮者,腸風也。血濁而色黯者,臟毒也。肛門射如血線者,蟲痔也。亦有一種下部虛,陽氣不升,血隨氣而降者。

丹溪 云:下血有熱有虛。熱用四物湯加炒梔子、升麻、秦艽、阿膠,虛用四物湯加乾薑、炮升麻溫散之。有風邪下血者,蓋風傷肝,肝主血故也,宜升提之。腸風獨在胃與大腸出,治用黃芩、秦艽、槐角、升麻、青黛。兼風者,蒼朮、秦艽、芍藥、香附。定腸風痛,用蒼朮、滑石、當歸、生地黃、黃芩、甘草。有傷濕下血者,宜行濕清熱。《脈經》謂先下血後見屎是近血,先見屎後見血是遠血。下血不可純用寒涼,藥中加辛味為佐。久不愈者,後用溫劑,必兼升舉,藥中加酒浸炒涼藥,如酒煮黃連丸之類,寒因熱用故也。凡用血藥,不可單行單止。

葉氏 曰:熱則流通,虛則下溜。故便血屬熱屬虛,亦有風傷脾而下陷,及濕勝而傷血者。熱而下血,或鮮或濁,宜四物湯加黃芩、山梔、炒槐花、秦艽、阿膠。虛用四物湯加炒乾薑、升麻,涼藥隨虛實加減。風入腸胃,純下清血者,宜四物加防風、升麻、荊芥、柴胡升提之。濕入腸胃,血下如豆汁色者,宜四物加蒼白朮、黃連、黃柏、地榆、槐花。陰虛下血無熱者,十全大補湯加止血之劑。大抵下血後,必以胃藥收功。胃氣回,血自循於經絡矣。又曰:血鮮而色清者,為腸風邪氣外入,隨感而見者也。濁而色黯者,為臟毒,蘊積毒氣,久而始見者也。二者之證,與五痔,特介乎毫釐之間。腸風臟毒之血,自腸臟而來,五痔之血,自肛門蝕孔處出也。其得病之由,皆因坐臥風濕,醉飽房勞,酒面積熱,以致榮血失道,滲入大腸,聚而不散,此腸風臟毒之所由作也。腸風腹中有痛,下清血,先當解散腸胃風邪,甚者肛門腫疼,敗毒散加槐角、荊芥,或槐花湯、枳殼散。臟毒腹內略痛,濁血,兼花紅膿並下,或肛門脹腫,或大腸頭突出,大便難通,先以拔毒疏利之劑追出惡血膿水,然後以內托,並涼血祛風藥量用。人虛兼以參耆苓朮,助養胃氣。

薛氏 曰:經云:邪在五臟,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陰氣內結,陽絡外傷,滲入腸間,故便血也。《針經》云:陽絡傷則血外溢而吐衄,陰絡傷則血內溢而便血。皆因飲食失節,起居不時,七情六淫失宜,內傷外感所致。若外感則血鮮,名曰腸風。內傷則血濁,名曰臟毒。外感而元氣實者,人參敗毒散加槐花、荊芥,以祛邪氣。內傷而元氣虛者,用六君子湯以補胃氣。元氣下陷者,補中益氣湯以升舉之。憂思傷脾者,濟生歸脾湯以解之。糞前見血者,益氣湯加吳茱萸。糞後見血者,加黃連。陰血不足者,宜用四物湯。病因多端,不能盡述,當臨證制宜,庶無誤矣。丹溪先生云:精氣血氣,出於穀氣。惟大便下血,當以胃氣收功,治者審之。一儒者,素善飲,不時便血,或在糞前,或在糞後,食少體倦,面色痿黃。此脾氣虛而不能統血,以補中益氣湯加吳茱萸、黃連,三十餘劑而再不發。一男子,每怒必便血,或吐血,即服犀角地黃湯之類。余曰:此脾虛不能攝血,恐不宜用此寒涼之藥。彼不信,仍服之,日加倦怠,面色痿黃,更用四物、芩、連、牡丹皮之劑,飲食少思,心煩渴熱,吐血如湧,竟至不起。若用四君子加芎、歸,或補中益氣湯,多有得生者,甚夥。

蔭按:李氏曰:便血須分內外,自外感得者曰腸風,隨感隨見,所以色鮮,多在糞前,自大腸氣分來也。自內傷得者曰臟毒,積久乃來,所以色黯,多在糞後,自小腸血分來也。又有不拘糞前後來者,氣血俱病也。皆因七情六慾,飲食不節,起居不時,或坐臥濕地,或醉飽行房,或生冷停寒,或酒面積熱,以致榮血失道,滲入大腸。經曰: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陰主血,邪結陰分,則血受病,故當便血。其淺者便血一升,則結邪當解。若不解而再結,以邪盛也,故便血二升。若又不解,邪為尤甚,故曰三結三升也)。 蓋邪犯五臟,則三陰脈絡不和而結聚,血因停留,溢則滲入大腸。陰,非陰寒之謂也,《針經》曰:陽絡傷則血外溢而吐衄,陰絡傷則血內溢而便溺。外感風者,色青或純下清血。實者,人參敗毒散加槐花、荊芥。虛者,不換金正氣散。久虛者,胃風湯、古樗參散、苦參丸、結陰丹。熱者鮮紅,用黃芩、秦艽、槐角、升麻、青黛等分,水煎服,酒蒸黃連丸、香連丸、蒼地丸、龜柏丸。挾風者,藏頭丸。暑月,黃連香薷飲。熱甚則黑者,解毒散合四物湯加大黃。有瘀血者,桃仁承氣湯。寒者色黯,平胃散合理中湯,加葛根、升麻、益智、神麯、當歸、地榆、薑、棗煎服。毒者,病邪蘊久色濁,後重疼墜,四物湯加木香、檳榔,或四味香連丸。濕者,直來不痛,白柏丸。濕兼熱者,古連殼丸。又因傷風犯胃,飧泄久而濕毒成澼,注於大腸,傳於少陰,名曰腸澼,俗呼血箭,因其便血,即出有力,如箭射之遠也。又有如篩,四散漏下者。初起濕熱,或發當長夏者,當歸和血散、涼血地黃湯,加木香、檳榔。久而色紫黑者,濕毒甚也,升陽除濕和血湯、升陽補胃湯,或補中益氣湯去柴、陳,加芥、連、川芎、槐角、枳殼。內傷飲食,腹必脹滿,糟粕與血同來,平胃散加槐角、枳殼、當歸、烏梅、甘草,或通玄二八丹。虛者,六君子湯加芎、歸、神麯或六神丸。內傷勞傷,元氣下陷者,補中益氣湯。脫肛者,榆砂湯。內傷中氣虛弱者,四君湯,或單人參湯加炒乾姜少許,古卷柏散、烏荊丸、剪紅丸。陽虛甚者,礬附丹。內傷陰虛血弱者,四物湯加乾薑、龜柏丸、活龜丸。內傷脈絡下血者,古連殼丸,虛者十全大補湯主之。內傷憂思,怔忡,少寢,有汗者,歸脾湯。或寒熱脅痛,小便悶墜拘急者,逍遙散、六君子湯,俱加柴胡、山梔,或木香少許。以上糞前俱加吳茱萸,糞後俱加黃連,二味須用熱湯同浸拌濕,再頓滾湯半日久,令藥氣相合方妙。各揀出,若生則偏寒偏熱。初起和血,祛風濕,當歸和血散,或涼血地黃湯。實者槐角丸、黃連阿膠丸,虛者加味槐角丸、四物坎離丸。通用四物湯,隨證加余藥。又古芎歸湯,調血上品,加別藥用之。婦人胎前患者,古芩術湯、芎歸湯、六一散三方合服。產後患者,補中益氣湯加吳茱萸、黃連,或八物湯,隨證選用。久用補脾,補中益氣湯、參苓白朮散、厚朴煎。蓋精氣血,皆生於穀氣,胃氣一復,血自循軌。不受補者,宜澀劑,香梅丸,腸風黑散。單方,糞前,酸石榴為末一錢,荔枝煎湯下。糞後,艾葉為末,生薑汁下。或乾柿燒灰為末,米飲下,亦好。抑考腸風臟毒,血自腸臟中來。蟲痔之血,肛門傍生小竅,射如血線來。肛門既脫,腐血侵淫,化為蟲蠹,蝕傷腸口,滴血淋瀝,當以蕪荑、艾葉、苦楝根等化蟲,或燒鰻鱺骨薰之。內服黑玉丹(鰻音瞞,鱺音黎,魚也。鰻鱺似鱔而腹大)。

脈法

內經 曰:腸澼下膿血,脈懸絕則死,滑大則生,血溫身熱者死。

脈經 曰:腸澼下膿血,脈沉小留連者生,數疾且大,有熱者死。腸澼脈攣,其脈小細,安靜者生,浮大緊者死。

脈訣舉要 曰:便血則芤,數則赤黃,實脈隆閉,熱在膀胱。

通治下血方

四物湯 總治一切下血,隨證加減。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生地黃(各一錢,酒洗)

上銼,水煎服。祛風加柏葉、防風、荊芥、秦艽、槐花、蝟皮、黃芩、地榆、枳殼、甘草,久者加升麻、柴胡提之;解毒加槐花、柏葉、荊芥、枳殼、黃芩、黃連;糞前近血,檳榔、枳實、槐花、條芩,瀉大腸火;若糞後遠血,加木通、吳茱萸、炒黃連,瀉小腸火;如熱者加山梔子、槐花、黃連;大下不止,加血見愁少許,薑汁和服;虛者加炒乾姜;濕熱加蒼朮、秦艽、黃芩、芍藥;挾氣加香附、枳殼,或單香附丸。

治腸風下血方

加減四物湯 治腸風下血。

側柏葉 生地(酒洗) 當歸(酒洗) 川芎(各一錢) 枳殼(去穰,炒) 荊芥穗 槐花(炒) 甘草(炙,各五分)

上㕮咀,加生薑三片,烏梅一個,水煎,空心溫服。一方有地榆、條芩、防風各五分。

槐角丸 治五種腸風下血,痔瘻脫肛,並宜服之。

槐角(炒,二兩) 地榆 黃芩 當歸(酒浸,焙) 防風 枳殼(去穰,麩炒,各半斤)

上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

槐花湯 治腸風臟毒下血。

槐花(炒) 側柏葉(搗爛,焙) 荊芥穗 枳殼(麩炒,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空心米飲調下。

香附散 治腸風。

香附(炒,一兩) 枳殼(炒,七錢半) 當歸 川芎(各五錢) 槐花(炒) 甘草(炙,各二錢半)

上為末,每服三錢,加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溫服。

丹溪方 治腸風下血。

黃芩 秦艽 槐角 升麻 青黛

上以水煎服。

又方 治腸風下血。

滑石 當歸 生地 黃芩 蒼朮(各等分)

上以水煎服,或以蒼朮、生地,不犯鐵器為末,丸服。

枳殼散 治腸風臟毒下血。

枳殼(去穰,麩炒,十兩) 黃連(四兩,內二兩槐角炒,二兩槐花炒,去角、花) 甘草(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清米湯調下。

胃風湯 治大人小兒風邪入於腸胃,水穀不化,泄下鮮血;或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日夜無度。

人參 白朮(炒) 茯苓 川芎 當歸(酒洗) 白芍藥(炒) 官桂(炒,各等分)

上銼,每服五錢,入粟米百粒,水煎,空心服。小兒量力加減。加黃耆、甘草、熟地黃,名十補湯。

敗毒散 治風熱流入大腸經,下血不止。

羌活(一錢半) 獨活 前胡 柴胡 桔梗 人參 茯苓 枳殼 川芎(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作一服,水煎,食前服。

黃連散 治腸風下血,疼痛不止。

黃連 雞冠花 貫眾 大黃 烏梅(各一兩) 甘草(炙,七錢半)

上為末,每服二錢,用溫米飲調下,日三服,不拘時。一方加枳殼、荊芥各一兩。

滋陰涼血四物湯

當歸(一錢半) 川芎 生地(酒洗) 黃耆 條黃芩 槐角子(各一錢) 白芍藥 黃連 秦艽(各八分) 升麻 枳殼(各五分) 甘草(三分)

上銼,水煎,食前服。

苦參丸 治腸風下血及年久痔漏。

苦參(半斤) 槐角(六兩) 女貞實(四兩) 歸尾(二兩)

上為末,用大豬腸三尺,入藥在內,兩頭扎住,煮爛。同枯礬末四兩,搗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忌椒醋。

臟頭丸 治腸風下血,脫肛。

槐子(一兩) 牙皂(七分) 黃連(四兩) 糯米(一升)

上為末,用雄豬大腸一條,去油洗淨,將前藥入內,兩頭扎住,砂鍋內煮爛,搗丸如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米飲下。

腸風黑散 治腸風下血,或在糞前後,並皆治之。

荊芥(二兩) 亂髮 槐花 槐角(各一兩,燒) 蝟皮(炒) 甘草(炙,各一兩半) 枳殼(去白,二兩炒一兩)

上將所燒藥同入瓷瓶內,鹽泥固濟燒存三分性,出火毒,同甘草、枳殼搗羅為末,每服三錢,水一鍾煎七分,空心服。

香梅丸 治腸風臟毒,下血,日久不止。

烏梅(同核燒存性) 香白芷(不見火) 百藥煎(燒存性,各等分)

上為末,米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下。

治臟毒下血方

連蒲散 治飲酒過多及食辛辣炙煿,以致蘊熱入於腸胃,下血色鮮。

黃連 蒲黃(炒,各一錢二分) 黃芩 當歸 生地(酒炒) 枳殼(麩炒) 槐角 芍藥 川芎 甘草(五分)

上銼,水煎,食前服。酒毒加青皮、乾葛,去枳殼;濕毒加蒼白二術。

加味四物湯 治下血有熱。

當歸 川芎 芍藥 生地(酒炒) 山梔(炒) 升麻 秦艽 阿膠珠

上銼,水煎服。過多不止者,加黃連、紅花。

三黃涼血湯 治腸胃積熱下血。

黃連 黃芩 黃柏 枳殼 甘草(各一錢) 生地黃(二錢) 地榆(五分)

上作一服,水煎,空心服。血盛加當歸、防風、槐角子。

蒼地丸 治積熱便血。

蒼朮 陳皮(各一兩半) 黃連 黃柏 條芩(各七錢半) 連翹(半兩) 生地膏(六兩)

上為末,用地黃膏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下。

芍藥黃連湯 治便血腹中痛,謂之熱毒。

芍藥 黃連 當歸(各二錢半) 淡桂 大黃 甘草(炙,各一錢)

上㕮咀,作一服,水煎服。如痛甚,調木香、檳榔末各五分服。

酒煮黃連丸 治濕熱酒毒下血。

黃連(十二兩) 好酒(五斤)

上將黃連細切,以銀石器內酒煮,干焙為末,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

蒜連丸 治臟毒下血。

鷹爪黃連(去須,一兩)

上為末,用獨頭蒜一個,煨香熟,研和,入臼杵極爛,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空心陳米湯下。

黃連丸 治飲酒過多,下血不止。

黃連(二兩) 赤茯苓 阿膠(炒,各一兩)

上為末,用阿膠調,眾手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米飲下。

白柏丸 治濕熱下血。

白朮(五錢) 黃柏 生地(酒炒) 白芍藥 黃芩 地榆 香附(各二錢)

上為末,蒸餅丸服。

卷柏散 治臟毒即效。

卷柏葉(焙乾) 黃耆(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米飲調服。

一方 治腸風臟毒,酒痢下血。

黃連 生薑

上二味,煎湯下二氣丸,次服五槐丸,方見效。

一方

苦楝根(炒黃)

上為末,煉蜜丸,米飲下二十丸。

梅師方 治熱毒下血,或因食熱物發動。

赤小豆

上杵為末,水調服方寸匕。一方治卒暴下血,用赤小豆一升,搗碎,水二升,絞汁飲之。

治腸澼濕毒下血方

當歸和血湯

當歸身 升麻(各二錢) 槐花(炒) 青皮(各六錢) 荊芥穗 熟地(砂仁炒) 白朮(各六分) 川芎(四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米飲調,食前服。

升陽除濕和血湯 治腸澼下血作派,其血𣹜出有力,而遠射四散如篩。春二月中旬日下二行,腹中大作痛。乃陽明氣衝,熱毒所作也,當升陽去濕熱和血而愈。

生地(酒炒) 牡丹皮 生甘草(各五錢) 炙甘草 黃耆(各一錢) 當歸 熟地(砂仁炒) 蒼朮 秦艽 肉桂(各三分) 陳皮 升麻(各七分) 白芍藥(一錢半)

上㕮咀,作一服,水四大盞煎一盞,稍熱空心服,立效。

涼血地黃湯 夫腸澼者,為水穀與血另作一派如𣹜桶湧出也。夏月濕熱太甚,正當客氣盛而主氣弱,故腸澼之病甚也,此湯主之。

黃柏(去皮,炒) 知母(炒,各一錢) 青皮 槐花(炒) 當歸 熟地黃(各五分,砂仁炒)

上㕮咀,作一服,水煎,溫服。如小便澀,臍下悶,或大便時後重,調木香、檳榔細末各半錢,稍熱,每食前空心服。如裡急後重又不去者,當下之。

黃連湯 治便血腹中不痛者,謂之濕毒。

黃連 當歸(各五錢) 炙甘草(一錢半)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煎,食前空心服。

槐角散 治腸胃有濕,脹滿下血。

蒼朮 厚朴 陳皮 當歸 枳殼(各一兩) 槐角(二兩) 甘草 烏梅(各半兩)

上銼,每服七八錢,水煎,空心服。

治結陰下血方

榆砂湯 治結陰,便血不止,漸而極多。

地榆(四錢) 砂仁(七枚,另研) 生甘草(一錢半) 炙甘草(一錢)

上銼,作一服,水煎,溫服。

結陰丹 治腸風臟毒下血。

枳殼(炒) 威靈仙 黃耆 陳皮 樗根皮 何首烏 芥穗(各等分)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陳米飲,入醋少許,煎過放溫送下。

大豆酒 治便血赤楞。

黑豆一升(炒焦)

上為末,入好酒一鏇,去豆末飲酒,神效。

連殼丸 治內傷經絡下血,用此以解之,一料愈。

黃連 枳殼(各二兩,同用槐花炒過,槐花不用。)

上為末,蒸餅為丸服。

椿皮丸

臭椿皮(刮去粗皮,焙,十四兩) 蒼朮 枳殼(各一兩)

上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米飲下。

玉屑丸 治腸風,寒濕結陰,瀉血久不止。

槐根白皮(去粗皮) 苦楝根(去皮,各三兩) 椿根白皮(四兩,於九月後二月前取,曬乾) 天南星 半夏(各半兩,並生用) 威靈仙(一兩) 寒食麵(三兩)

上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以水一盞煎沸,下丸子煮令浮,以匙抄起,溫水送下,不嚼,空心食前服。

婁氏曰:頃年一婦人,下血盈盆,頓爾疲痿,諸藥不效。予曰:此正腸風。服玉屑丸三服而愈。

平胃地榆湯 治一人因勉強飲酸酒得腹痛,次轉泄瀉十餘日,便後見血,治以瀉熱藥不效,此結陰也。《內經》曰:邪至五臟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陰氣內結,不得外行,血無所稟,滲入腸間,故便血也。以此湯主之。

蒼朮(一錢) 白朮 陳皮 茯苓 厚朴(各五分) 甘草(炙) 乾薑 當歸 炒曲 白芍藥 益智仁 人參(各三分) 地榆(七錢) 升麻 黑附子(炮,各一錢) 葛根(五分)

上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食前溫服。此藥溫中散寒,除濕和胃,數服病減,次服芳香之劑而愈。

治內虛下血方

厚朴煎 治氣虛腸薄,榮血滲下,亦治五痔。

厚朴 生薑(各一兩,同搗爛炒黃) 白朮 神麯 麥芽 五味子(各一兩,同炒黃)

上為末,水糊丸如桐子大,疾作時空心米飲下百丸,平時只服五十丸。

蔭按:蓋脾胃本無血,緣氣虛腸薄,自榮衛滲入而下,故用厚朴厚腸胃,麥芽消酒食,白朮導水,血自不作,是亦以脾胃為主也,故服之多取奇效。

龜柏丸 治便血久而致虛,腰腳軟痛,及麻風瘡癢見於面者。

龜板(二兩,酥炙) 側柏葉 芍藥(各一兩半) 椿根皮(七錢半) 升麻 香附(各五分)

上為末,粥丸,以四物湯加白朮、黃連、甘草、陳皮煎湯下。

人參樗皮散 治大腸風虛,飲酒過度,挾熱下利膿血,大腸連肛門痛不可忍,多日不瘥。

人參 樗白皮(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空心溫酒或米飲調下。忌一切油膩濕面等毒物。

一婦人飲啖過常,蓄毒在臟,大便與膿血雜下,日夜二三十度,大痛連肛門,痛不堪任。醫者用止血痢藥不效,又用腸風藥則益甚。如此半年,氣血漸弱,肌肉消瘦。服稍熱藥,則腹愈痛,血愈下。服稍涼藥則泄注,氣羸,食愈減。服溫平藥則病不知減,醫術告窮,垂命待盡。或教以服此藥三服,膿血皆定,不十服,其疾遂愈。

伏龍肝散 一名黃土湯 治先糞後血,謂之遠血,兼止吐衄。

伏龍肝(半斤) 甘草(炙) 白朮 阿膠 黃芩 乾地黃(各三兩,千金方作乾薑)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煎,空心服。虛者加附子。

赤小豆當歸散 治先血後糞,謂之近血。

赤小豆(五兩,浸令芽出,曝乾) 當歸(一兩)

上杵為末,漿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竹茹湯 治婦人汗血,吐血,尿血,下血。

竹茹 熟地黃(各二兩,砂仁炒) 人參 白芍藥 桔梗 川芎 當歸 甘草(炙) 桂心(各一兩)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煎,食後服。

剪紅丸 治臟腑虛寒,下血不止,面色痿黃,日久羸瘦。東垣謂勞損宜溫,此方之義,非溫寒之說也。

當歸(酒浸,一兩) 側柏葉(炒黃) 鹿茸(火去毛,醋煮) 附子(炮去皮臍) 川續斷(酒浸) 黃耆 阿膠(蛤粉炒) 白礬(枯,各五錢)

上為末,醋煮米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下。

礬附丸 治陽虛,腸風下血,當日立止,一月除根。久服助下元,除風氣,益臟腑。

青礬(四兩,用瓦罐盛,火煅食頃,候冷入鹽一合,硫黃一兩,再煅食頃,候冷取出) 附子(一兩,為末)

上粟米粥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生地黃汁下。

芎歸湯 調血上品。

川芎 當歸(各三錢)

上銼,水煎服。熱加茯苓、槐花,冷加茯苓、木香。

補中益氣湯 治內傷勞傷,元氣下陷,便血日久不愈。

人參 黃耆 甘草(炙) 白朮 當歸(各一錢) 升麻 柴胡(各五分) 陳皮(七分)

上銼一服,水煎服。

一人年六十餘,便血三年,諸藥不效。余令服補中益氣湯,倍當歸,加桃仁,二十服而愈。

十全大補湯 治內傷脈絡,下血不止,屬虛者。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甘草(炙) 當歸 川芎 芍藥 生地(酒炒) 黃耆 肉桂(各一錢)

上銼一服,水煎服。

歸脾湯 治內傷思慮,怔忡少寢,有汗下血。

白朮 茯神 黃耆 圓眼肉 酸棗仁(炒,各一兩) 人參 木香(各五錢) 甘草(炙,二錢半)

上銼,每服四錢,加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服。

收澀止血方

固榮散 治吐血便血。

真蒲黃 地榆(各一兩) 白芷(五錢) 甘草(一錢半)

上㕮咀,每服二錢,溫酒調服。如氣實人,加石膏一兩。

一方

槐花 荊芥(各等分)

上為末,酒調下一錢,仍空心食豬血,妙。

烏梅丸 治腸風下血,服之立愈。

真殭蠶 烏梅(焙乾,各一兩)

上為末,薄糊丸如雞頭實大,每服百丸,食前白湯送下。

五槐丸 治臟毒。

五倍子 槐花 百藥煎(好者,各等分。)

上焙乾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米湯下,日三服。

丹溪方 治下血。

白芷 五味子

上為末,粥丸,米湯下。

一方 治腸風。

五倍子 白礬(各五錢)

上為末,順流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七丸,米飲下,忌酒。

一方 治糞前有血,面色黃。

石榴皮

上為末,煎茄子湯,調服二錢匕。

一方 治糞後下血不止。

艾葉(不拘多少)

上為末,以生薑自然汁和服。

一方 治丈夫傷血,婦人血漏,漬入大腸出血。

草豆蔻 檳榔(各炒紫色) 罌粟殼(燒灰,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米飲調下。

以上諸方,用烏梅、五倍、白礬等,俱收澀之劑,蓋酸以收脫之義也。

黑玉丹 治腸風積熱,下血不止,及蟲蝕腸口,滴血淋瀝。

刺蝟皮(制,一斤) 豬懸蹄(一百個) 敗棕(八兩,銼) 苦楝根(五兩) 雷丸(四兩) 牛角䚡(十一兩,銼) 槐角(六兩) 芝麻(四兩) 亂髮(皂角水洗淨,焙,八兩)

上銼碎,用磁罐內燒存性,研為末,入乳香二兩、麝香八錢,研和令勻,用酒打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先細嚼胡桃一枚,空心以溫酒吞下,多進得效。

一方 治臟毒。

當歸 枳殼 側柏葉 陳槐花子 百草霜 芍藥(各一兩)

上銼碎一處炒,令煙微起,為末。每服二錢,空心溫酒調下,日午米湯下。

一方 治腸風下血。

核桃殼 繭退 皮鞋底 赤雞冠花(各等分)

上燒灰為末,每服一錢,空心溫酒下。

一方 血餘灰 鞋底灰 豬牙皂角灰(各等分)

上為末,酒調三錢匕。

柏灰散 治臟毒,下血不止。

側柏葉(一味,春東夏南秋西冬北,隨方面取之。)

上燒灰,調下二錢。

烏梅丸 治便血下血。

烏梅(三兩,燒灰存性)

上為末,醋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湯下。

冬榮散 治腸風下血。

夏枯草(燒灰存性)

上為末,米飲下,或涼水下。

一方 治下血劫劑。

百藥煎(一兩,取一半燒為灰)

上為末,糊丸如櫚子大,每服六十丸,空心米湯下。

一方 治下鮮血。

山梔子仁(燒灰)

上為末,水和一錢匕服。

一方 百草霜

上研細,酒調下。

一方 治遠年日久,腸風下血不止。

枳殼(燒灰存性) 羊脛(燒灰)

上為末,和勻,用濃米飲一中盞調下,更初,一服如人行五里,再服立效。

一方 治腸風下血久不止。

茄蒂(燒存性)

上為末,每服三錢匕,食前米飲調下。

一方 治腸風。

絲瓜(燒灰存性)

上為末,空心,水和一錢匕,量大小多少服之。

一方 治瀉血不止。

桑耳(一兩,炒令黑)

上用水一升三合煎取六合,去柤,空心分作三服。

一方 治腸澼。

陳年棕桐(燒灰)

上為末,百藥煎為丸服。

一方 瓜蔞(三個,燒灰存性)

上為末,每服三錢,空心米飲調下。

一方 治臟毒下血。

乾柿(燒灰)

上為末,米飲調下二錢。本草云:柿治腸澼,解熱毒,消宿血。

一方 槐花 枳殼(各燒灰存性,等分)

上為末,新井水為丸,米飲下。

以上諸方俱用燒灰,蓋血見黑則止。

治中蠱下血方

唾中見沉者,心腹絞痛,下血如爛肉者,俱為蠱。

千金方 治中蠱下血如雞肝,其餘四臟俱壞,惟心未毀,或鼻破待死。

取馬蘭根為末,每服方寸匕,隨吐則出,極神。此苗似葛,蔓綠紫,生子似橘子。

梅氏方 治卒中蠱毒,下血如雞肝,晝夜不絕,臟腑敗壞待死。

用白蘘荷葉,密安病人床下,勿令病人知覺,自呼蠱主姓名。

百一方 治中毒蠱,或吐下血者,若爛肝。

取蚯蚓十四枚,以苦酒三升漬之,蚓死,但服其汁,已死者皆可治。

千金翼方 治蠱毒下血。

取蝟毛,燒灰為末,水服方寸匕,當吐蠱毒。

肘後方 療中蠱毒,吐血下血,皆如爛肝者。

用苦瓠一枚,水二升,煮取一升,服之吐,即愈。一方用醋煮消服之,神效。(苦瓠有毒,當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