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汗盜汗

虞氏 曰:《內經》曰:心之液為汗。《原病式》曰:心熱則出汗。東垣曰:西南坤土也,在人則為脾胃。夫人之汗,猶天地之陰雨,滋其濕則為霧露,為雨也。據《內經》獨主於心,而東垣又指脾胃而言,何也?蓋心為君火,主熱。脾胃屬土,主濕。濕熱相搏為汗,明矣。亦如地之濕氣,為雲霧而上升,其天地若不升降,則不能成霖雨也。又如甑中燒酒,若非湯火蒸淘,則不能成汗液也。夫各臟皆能令人出汗,獨心與脾胃主濕熱,乃總司耳。《內經》又云: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飲食飽甚,則胃氣滿而液泄,故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驚則神散,神散則奪其情氣,故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於腎(持重遠行則傷骨,腎主骨,故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肝主筋而藏魂,疾走則傷筋,恐懼則傷魂,故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搖體勞苦則肌肉四肢皆動,脾所主也,故汗出於脾。《本病論》曰:醉飽行房,汗出於脾。此上五條言汗者,汗屬精,病在陰也)。若夫自汗與盜汗者,病似而實不同也。自汗者,無時而濈濈然出,動則為甚,屬陽虛,胃氣之所司也。盜汗者,寐中通身如浴,覺來方知,屬陰虛,榮血之所主也。大抵自汗,宜補陽調衛。盜汗,宜補陰降火。又有心虛而冷汗自出者,理宜補肝,益火之原以消陰翳也。陰虛火炎者,法當補腎,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也。醫者宜詳辨之。《袖珍論》曰,心之所藏,在內者為血,發於外者為汗。蓋汗乃心之液,而自汗之因,未有不由心腎俱虛而得之者。故陰虛陽必湊,發熱而自汗。陽虛陰必乘,發厥而自汗,此固陰陽偏勝所致。又有傷風、中暑、病濕,兼以驚怖、房室、勞極、歷節、腸癰、痰飲、產蓐等疾,亦能令人自汗。如睡中覺汗出者是名盜汗,亦心虛所致。其脈多微而澀,治之宜斂心氣,益腎水,使陰陽調和,水火升降,其汗自止。

丹溪 曰:自汗屬氣虛,屬濕與熱,用人參、黃耆,少佐以桂枝。陽虛甚,附子亦可少用,須用小便煮。盜汗屬血虛,用當歸六黃湯甚效,但藥性寒,人虛者只有黃耆六一湯。盜汗發熱因陰虛,用四物湯加黃柏,兼氣虛加人參、黃耆、白朮。火氣上蒸,胃中之濕亦能作汗,涼膈散主之。痰證亦有汗。自汗大忌生薑,以其開腠理故也。小兒盜汗不須治。

戴氏 曰:別處無汗,獨心孔一片有汗,思慮多則汗亦多,病在心,宜養心血,用豶豬心一個,破開,帶血入人參、當歸二兩,裝在心中,煮熟,去二味藥,只吃豬心,不滿三四日即愈。汗病若服止汗固表之藥無效者,只可理心血。蓋汗乃心之液,心無所養,不能攝血,故溢而為汗,宜大補黃耆湯加酸棗仁。有微熱者,更加石斛。有痰證,冷汗自出者,理氣降痰湯,痰去則汗自止。

李氏 曰:汗者,元氣真液。因飲食、驚恐、房勞、行動出汗者,曰多汗。不問昏醒,朝夕浸浸出汗者,曰自汗,乃陽氣不足榮護。發熱者,補中益氣湯加麻黃根、浮小麥,但升、柴俱宜蜜水炒過,以殺其升發之性,又欲其引參耆至肌表,故不可缺也。發厥者,古耆附湯、順元散。間有氣血俱虛者,黃耆建中湯。痰證自汗,頭眩嘔逆,宜川芎、白朮、陳皮、甘草水煎服。多汗身軟者,濕也。心主熱,脾主濕,濕熱相搏,如地之濕蒸氣為雲霧為雨,各臟皆令有汗,獨心與脾胃,為濕熱主耳,宜調衛湯、玉屏風散。火炎上蒸,胃濕作汗者,涼膈散。胃熱者,二甘湯。是知自汗亦有實者,故外感初證,亦多自汗。風證,桂枝湯加附子。寒證,古桂附子湯。暑證,五苓散。風濕相搏,防己黃耆湯。凡自汗久用參耆附子不效,宜養心血。或汗乾仍熱者,必外感風,宜參蘇飲,病止住服,是反治也。盜汗全是陰虛,兼腎火、脾濕、心勞,睡著汗出,醒則漸收。蓋睡則胃氣行於里而表虛,醒則氣散於表而汗止。心火炎盛,以致肺失衛護者,當歸六黃湯。陰虛火動者,四物湯加知母、黃柏。兼氣虛者,加參、耆、白朮。腎火動甚者,正氣湯。脾濕者,四制白朮散。肝熱者,用防風、龍膽草,等分為末,米飲調服。心虛者,用人參、當歸各二錢半,先用豬心血煮湯澄清,以汁煎藥服。思慮過度,以致心孔獨有汗出者,用艾湯調下茯苓末一錢,或用青桑第二葉,帶露採陰乾,火焙為末,米飲調服。或古芷砂散通用,黃耆六一湯加浮小麥、牡蠣、麻黃根,外用五倍子、白礬為末,津液調封臍中,一宿即止。或用牡蠣、麥麩、麻黃根、藁本、糯米、防風、白芷等分為末,周身撲則更效。

蔭按:夫自汗盜汗之證,為病雖一,其源不同。自汗者,乃陽虛氣虛有濕也。陽氣虛則不能衛護肌表,故醒時津津然而汗出矣。盜汗者,乃陰虛血虛有火也。陰血虛則不能榮養於中,故睡時湊湊然而汗出矣。何以知之?如古方用玉屏風散治自汗效者,其間防風、黃耆所以實表氣,白朮所以燥內濕也。用當歸六黃湯治盜汗效者,當歸、黃耆、生熟地黃所以補陰血,黃芩、黃連、黃柏所以去內火也。藥性與病情相對,豈有不愈者乎。

葉氏 曰:人之一身,負陰抱陽,平則安,偏則病。陰虛陽必湊,故發熱汗出,如水瀉而湧。陽虛陰必乘,故發厥汗出,如水溢而流。要之,汗者血之異名,陽主氣為衛,陰主血為榮,氣血二者,俱不可一日餒也。若汗出發潤,一不治也;汗出如油,二不治也;汗凝如珠,三不治也。是故君子宜辨之於早。

吳氏 曰:有因而自汗,非病也。所謂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乃陰陽和而雨澤降也。惟無因而自汗,則為病矣。汗孔謂之鬼門,故盜汗不止,久久令人喪魄。《素問》有病身熱懈惰,汗出如浴,惡風少氣,名曰酒風。酒風,一名漏風。蓋飲酒入風,則為漏風。漏風之狀,或多汗,常不可單衣,食則汗出,甚則身惰,喘息,惡風衣濡,口乾,善渴不能勞事。

海藏 云:頭汗出,齊頸而還,血證也。額上偏多,何也?曰:首者,六陽之會也。故熱熏蒸而汗出也。額上偏多,以部分,左頰屬肝,右頰屬肺,鼻屬中州(頤屬腎,額屬心),三焦之火,涸其腎水,溝瀆之餘,迫而上入於心之分,故發為頭汗。而額上偏多者,屬心之部而為血證也。飲酒飲食,頭汗出者,亦血證也。至於雜證,相火迫腎水上行,入於心為盜汗,或自汗傳而為頭汗出者,或心下痞者,俱同血證例治之,無問傷寒、雜病、酒積。下之而心下痞者,血證也。何以然?曰:下之亡陰,亡陰者則損脾胃而亡血,氣在胸中,以亡其血,陷之於心之分也,故心下痞。世人以血病用氣藥導之,則痞病愈甚,而又下之,故變而為中滿膨脹,非其治也。如此然當作何治,獨益中州脾土,以血藥治之,其法無以加矣。

又 云:一男子手足汗,醫用芩、連、柏並補劑皆不效,又足汗常多,後以八物、半、苓為君,白附、川烏佐使,其汗自無。

經 云: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血與汗非兩種,但血主營,為陰為里;汗屬衛,為陽為表。一表一里,無可並攻,故奪血者無取其汗,奪汗者無取其血。若表裡俱奪,則不脫於陰,必脫於陽)

東垣 曰:真氣已虧,胃中火盛,汗出不休,胃中真氣已竭。若陰火已衰,無汗反燥,乃陰中之陽、陽中之陽俱衰。四時無汗,其形不久,濕衰燥旺,理之常也。其形不久者,秋氣主殺,生氣乃絕。生氣者,胃之穀氣也,乃春少陽生化之氣也。

脈法

脈大而虛,浮而濡者,汗。在寸為自汗,在尺為盜汗。傷寒脈陰陽俱緊當汗。若自汗者,亡陽不治。

脈訣舉要 曰:汗脈浮虛,或澀或濡,軟散洪大,竭盡無餘。

治自汗方

玉屏風散 治氣虛自汗。

防風(去蘆) 黃耆(蜜炙,各一兩) 白朮(二兩)

上銼,每服三錢,水煎服,不拘時。一方加生薑三片。一方加麻黃根、牡蠣等分,入小麥一撮,水煎服。(丹溪云:自汗忌生薑,用者慎之)

黃耆建中湯 治陽虛自汗。

黃耆(蜜炙,二錢) 白芍藥(煨,三錢) 肉桂(去皮) 甘草(炙,各一錢)

上銼,加棗一枚,水煎去渣,入飴糖少許,空心服。

耆附湯 治氣虛陽弱,虛汗不止,肢體倦怠。

黃耆(去蘆,蜜炙) 附子(炮去皮臍,各二錢)

上銼,水煎服。

牡蠣散 治諸虛不足,及大病後體虛,津液不固,體常自汗。許學士方亦治盜汗不止。

黃耆 麻黃根(洗淨) 牡蠣(火煅,研,各一錢)

上銼,入小麥一百粒,水煎服。

一方 治諸虛不足,津液枯竭,體常自汗,晝夜不止,日漸羸瘦。

防風 黃耆 白朮 麻黃根 牡蠣(洗淨,煅過,各一錢)

上入小麥一撮,水煎服。

補中益氣湯 治內傷氣虛自汗。

黃耆(一錢半) 人參 甘草(炙) 白朮(各一錢) 陳皮 當歸(各五分) 升麻(蜜水炒) 柴胡(蜜水炒,各三分)

上銼一服,水煎服。

蔭按:《活套》云:如左寸脈浮洪而自汗者,心火炎也,本方倍參耆加麥門冬、黃連、五味子各五分;如左關脈浮弦而自汗者,挾風邪也,本方加桂枝、芍藥各五分。若不陰虛,只用桂枝湯。如右關脈浮洪無力而自汗者,只本方倍參耆;右尺脈洪數無力而自汗者,或盜汗,相火挾君火之勢而克伐肺金也,本方加黃連、黃芩、黃柏各五分,或只用當歸六黃湯;左尺脈浮洪無力而自汗者,水虧火旺也,本方加知母、黃柏各五分,熟地黃一錢,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也。凡內傷及一切虛損之證,自汗不休者,本方加麻黃根、浮小麥,甚者少加附子,其效如影響。但升麻、柴胡俱用蜜水制炒,以殺其升發勇悍之性,又欲其引參耆等藥至肌表,故不可缺也。

大補黃耆湯 治氣血俱虛自汗者。

黃耆(蜜炙) 人參 肉蓯蓉 白朮(炒) 當歸 山茱萸(去核) 肉桂(略炒) 五味子(炒) 甘草(炙) 川芎 防風(各一錢) 茯苓(一錢半) 熟地黃(砂仁炒,二錢)

上銼,加棗二枚,水煎服。

調衛湯 治濕勝自汗,補衛氣虛弱,表虛不任風寒。

黃耆 麻黃根(各一錢) 麥門冬 生地黃(姜酒炒,各三分) 生甘草 當歸梢 生黃芩 半夏(各五分) 羌活(七分) 豬苓 蘇木 紅花(各二分) 五味子(七粒)

上銼作一服,水煎,稍熱服。中風證必自汗,汗多不得重發汗,故禁麻黃而用根節也。

防己黃耆湯 治風濕相搏,時自汗出。

防己(二錢) 黃耆(二錢半) 甘草(炙,一錢) 白朮(五分)

上銼一服,加棗一枚,水煎服。

涼膈散 治火氣上升,蒸胃中之濕,亦能作汗。

連翹(二錢) 山梔仁 大黃 薄荷 茯苓(各一錢) 甘草(一錢半) 朴硝(五分)

上銼,水煎,入蜜少許服。如大便秘者,硝黃臨服入。

二甘湯 治胃熱食後復助其火,汗出如雨。

生甘草 炙甘草 五味子 烏梅(各等分)

上銼,水煎服。

安胃湯 治因飲食汗出日久,心中虛風虛邪,令人半身不遂,見偏風痿痹之病,先除其汗,慓悍之氣,按而收之。

黃連 五味子 烏梅(去核) 生甘草(各五分) 熟甘草(三分) 升麻梢(二分)

上㕮咀,合作一服,水煎,食遠服。忌濕面、酒、五辛、大料物之類。

白朮散 治飲酒中風汗多,不可單衣,食則汗出如洗,久不治,必為消渴等證。

牡蠣(煅,三錢) 白朮(一兩二錢) 防風(二兩半)

上為末,每服一錢,溫水調服,不計時。如惡風,倍防風、白朮。如汗多面腫,倍牡蠣。

撫芎湯 治汗多頭眩,痰逆噁心。

撫芎 白朮(略炒去油) 橘紅(各一兩) 甘草(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加生薑二片,水煎,溫服。

理氣降痰湯 治痰證,冷汗自出。

桔梗 枳殼(麩炒) 橘紅 半夏曲(炒) 茯苓 貝母 香附(童便浸,各一錢二分) 桂枝 甘草(各五分)

銼,水煎,食遠服。

芷砂散 治驚恐自汗,倦怠困弱,服黃耆牡蠣不止,甚效。

白芷(一兩) 硃砂(五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茯神、麥門冬煎湯下。

艾煎茯苓散 治別處無汗,獨心孔一片有汗者。

茯苓(一味不拘多少)

上為細末,以艾煎湯,調服一錢。

吳氏曰:心火自旺,膈有停飲,火熱蒸其濕飲,故令此處有汗。茯苓甘而淡,甘能養心,淡能滲濕;艾葉香而澀,香能利氣,澀能固津。

撲汗方 牡蠣 麩皮 麻黃根 藁本 糯米 防風 白芷(各等分)

上為細末,周身撲之。

獨勝散

五倍子為末,臨臥時以唾津調二錢,填臍中,以絹帛帕子縛定,一宿即止。一方用何首烏為末,津調封臍。一方用川鬱金研細,臨臥以唾津調敷乳上。

一方 治腳汗。

白礬 乾葛(各等分)

上二味為末,每半兩,水三碗煎十數沸,洗,逐日一次,過三五日自然無汗。

治盜汗方

當歸六黃湯 治盜汗之聖藥也。

當歸(一錢半) 生地(酒炒) 熟地(酒蒸) 黃芩 黃連 黃柏(各七分) 黃耆(蜜炙,一錢半)

上銼,作一服,水煎服。

正氣湯 治陰虛有火,令人盜汗。

黃柏(炒,一錢) 知母(炒,一錢半) 甘草(炙,五分)

上銼,作一服,水煎,臥時服。

黃耆六一湯 治虛人盜汗。

黃耆(炙,六兩) 甘草(炙,一兩)

上銼,每服一兩,水煎服。

麥煎散 治榮衛不調,濕熱內淫,夜多盜汗,四肢煩熱,肌肉消瘦。

知母 石膏 人參 白茯苓 赤芍藥 滑石 葶藶 地骨皮 甘草 麻黃根 杏仁(去皮尖,麩炒,各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浮小麥煎湯調服。

四制白朮散 治盜汗。

白朮(四兩,用黃耆、石斛、牡蠣、麥麩各炒一兩,四件各去不用。)

上取白朮為末,每服三錢,粟米湯調下。

團參散 心液為汗,此藥收斂心經。

人參 當歸(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五錢,先用豬心一枚,破作數片,並心內血煎湯,澄清汁,煎藥服。

參耆湯 治虛人盜汗。

人參 甘草(炙) 白扁豆(炒) 乾葛 茯苓 陳皮 白朮 黃耆 山藥 半夏曲(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煎服,不拘時。

石斛散 治虛人盜汗。

柴胡 防風 黃耆 遠志 官桂 石斛 白朮(炒) 茯苓 北五味 甘草(炙,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一兩,加生薑三片,水煎,食前溫服。

術苓湯 治虛汗盜汗。

黃耆(炙,一兩) 防風 白茯苓 白朮 麻黃根(各五錢) 甘草(炙,一錢) 加牡蠣亦可

上㕮咀,每服一兩,入小麥一百粒,水煎,臨臥溫服。

嚴氏黃耆湯 治喜怒驚恐、房室虛勞,致陰陽偏虛,發厥自汗,或盜汗不止,並宜服之。

黃耆(蜜炙) 白茯苓 熟地黃(酒蒸) 桂枝(不見火) 天冬(去心) 麻黃根 龍骨(各一兩) 五味子 小麥(炒) 防風 當歸(酒浸) 甘草(炙,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加生薑五片,水煎服,不拘時。發厥自汗,加熟附子。發熱自汗,加石斛。

柏子仁丸 戢陽氣,止盜汗,進飲食,退經絡熱。

柏子仁 半夏曲(各二兩) 牡蠣(甘鍋子內火煅醋淬七次,焙乾) 人參 麻黃根(慢火炙,拭去汗) 白朮 五味子(各一兩) 淨麩(炒,半兩)

上為末,棗肉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米飲下,日二服,得效減一服,將愈即住。作散調服亦可。

黃耆散 治盜汗。

黃耆 木通 葛根

上為粗末。水煎服。

一方 治盜汗,外腎濕。

人參 苦參 龍膽草 麻黃根(各三錢)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炒麩湯下。

一方 治盜汗。

取青桑第二葉,焙乾為末,米飲調服。此物能去五臟之風熱,止盜汗,人所罕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