癇證

樓氏 曰:癲癇,即頭眩也。痰在膈間則眩微不僕,痰溢膈上,則眩甚,仆倒於地而不知人,名之曰癲癇。然與中風、中寒、中暑、屍厥等仆倒不同。凡癲癇僕時,口中作聲,將省時吐涎沫,省後又復發,時作時止而不休息。中風、中寒、中暑、屍厥之類,則僕時無聲,省時無涎沫,省後不復再發,間有發者,亦如癲癇之常法也。又曰:凡癲癇,及中風、中寒、中暑、中濕、氣厥、屍厥而昏眩倒僕,不省人事者,皆由邪氣逆上陽分,而亂於頭中也。癲癇者,痰邪逆上也。中風寒暑濕,及氣厥、屍厥者,亦風寒暑濕等,邪氣逆上也。邪氣逆上,則頭中氣亂,頭中氣亂,則脈道閉塞,孔竅不通,故耳不聞聲,目不識人,而昏眩無知,仆倒於地也。治之者,或吐痰而就高越之;或鎮墜痰而從高抑之;或內消痰邪,使氣不逆,或隨風寒暑濕之法,用輕劑發散上焦;或針灸頭中脈絡而導其氣,皆可使頭巔脈道流通,孔竅開發而不致昏眩也。

吳氏 曰:癇疾之原,得之於驚。或在母腹之時,或在有生之後,必以驚恐而致疾,故曰驚癇。蓋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恐氣歸腎,驚氣歸心,並於心腎,則肝脾獨虛,肝虛則生風,脾虛則生痰,蓄極而通,其發也暴,故令風痰上湧而癇作矣。

虞氏 曰:《內經》謂巨陽之厥,則踵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眴僕。是蓋陽氣逆亂,故令人卒然暴僕而不知人,氣復則蘇,此則癇之類也。病獨主乎痰(眴音縣,目搐也,昏亂之貌)。《原病式》曰:風癇之作者,由熱甚而風燥,為其兼化涎溢胸膈,燥爍而瘛瘲昏冒僵仆也。

孫真人 云:病先身熱掣瘲驚啼,叫喚而後發癇,脈浮者為陽癇,病在六腑,外在肌膚,猶易治也。病先身冷不驚掣,不啼呼,而病發時脈沉者為陰癇,病在五臟,內在骨髓,難治也。

丹溪 曰:癇證,大率屬痰與驚,不必分五等。大法行痰為主,用黃連、南星、瓜蔞、半夏,尋火尋痰,分多少而治,無不愈者。有熱者以涼藥清其心,有痰者必用吐法,吐後用東垣安神丸,及平肝之藥青黛、柴胡、川芎之類。(諸先生講癇,理甚詳明,惟彥修先生之語,真金石也。蔭平昔尊此法,治愈者不少,並未分五癇之說)

戴氏 曰:癇有五,無非痰涎壅塞迷悶孔竅,發則頭旋顛倒,手足搐搦,口眼相引,胸背強直,叫吼吐沫,食頃乃蘇,宜星香散加全蠍。

趙氏 曰:諸書有以病因風驚食為三癇者,有以癇象馬牛羊雞豬為五癇者。夫三癇專主小兒言,故有夫該盡者。五癇雖有分配五臟之說,於經概無所據,而立方施治,又未見有五者之分。此丹溪所以云,不必分五也。

葉氏 曰:或問癇有陰陽,何也?陽癇不因吐下,由其有痰熱客於心胃之間,因聞大驚而作。若熱盛,雖不聞驚,亦自作也。宜用清熱化痰之藥以攻治之。陰癇亦本於痰熱所作,醫以寒涼攻下大過,損傷脾胃,因而成陰,宜用溫平補胃燥痰之藥治之。癇病豈本自有陰寒者哉。

李氏 曰:癇與顛狂相似,但癇病時發時止,邪流五臟;顛狂經久不愈,邪全歸心。癇有陰陽,總只是痰,內傷最多,外感極少。蓋傷飲食,積為痰火,上迷心竅,驚恐憂怒,則火盛神不守舍,舍空痰塞,故發則頭旋卒倒,手足搐搦,口眼相引,胸背強直,叫吼吐涎,食頃乃醒。若神脫目瞪如愚癡者不治。癇久必歸於五臟,肝癇面青頭搖,喜驚作雞鳴狀。心癇面赤口張,搖頭馬嘶。脾癇面黃下利吐舌,羊吼。肺癇面白吐沫,腹脹,牛吼。腎癇面黑直視,如只豬叫。此五癇病狀,偶類之耳。其實痰、火與驚,三者而已。肥人多痰,動則有聲,沫出風痰,星香散加全蠍三枚,姜煎服;或追風祛痰丸、五生丸。驚痰紫石散、驚氣丸、抱龍丸、三癇丸、引神歸舍丹、壽星丸。因怒者順氣導痰湯加葛蒲、辰砂。因憂思者,妙香散。食痰,醒脾散。瘦人火盛面赤者,防風當歸飲,或小調中湯加南星、或滾痰丸、瀉青丸、牛黃清心丸、龍腦安神丸、升金龍膽湯。痰火俱盛者,豬心丸溫酒下,上吐下利,去頑痰老痰為妙,通用斷癇丹、活虎丹、蝙蝠散、控涎丸、紫金錠。癇本痰熱,挾驚,宜寒藥清心降火化痰為主,故古法用二陳湯加瓜蔞、南星、黃連探吐,吐後必服硃砂安神丸以降南方之火,當歸龍薈丸,以平東方之木。但化痰必先順氣,順氣必先調中,頑痰膠固,非辛溫熱藥為佐,何以開導。是以古方治驚癇,皆有溫劑。又如錢仲陽治小兒癇,經吐瀉及服涼藥過多,身冷閉目不食,後用益黃散,補中能食,次服腎氣丸,補北方腎水能語。此雖從權以救癇之壞證,亦可以為成法。

論瘛瘲

河間 曰:諸熱瞀瘛皆屬於火。熱勝風搏,並於經絡,風主動而不安,風火相乘,是以瞀瘛生矣。治法祛風滌熱之劑。折其火熱,瞀瘛可愈。若妄加灼艾,或飲以發表之劑,則死不旋踵矣。學者臨證審焉。

蔭按:《綱目》云,瘛者,筋脈急也;瘲者,筋脈緩也。急則引而縮,緩則縱而伸,或伸動而不止者,名曰瘛瘲,俗謂之發搐是也。癲癇、風痙、破傷風三證,皆能瘛瘲,但癲癇則仆地不省,風痙瘛瘲則角弓反張,破傷風瘛瘲,則有瘡口。竊謂瘛者,屬肝經風熱血燥,或肝火妄動血傷。瘲者,屬肝經血氣不足,或肝火汗多亡血,以致手足伸縮不已,抽搐不利。若因風熱血燥,用羚羊角散加鉤藤鉤、山梔。若肝火妄動,用四物湯加白朮、茯苓、柴胡、牡丹皮、鉤藤鉤、山梔。若肝經血氣不足,用八珍湯加鉤藤鉤、山梔。若肝火亡血,用逍遙散加鉤藤鉤、山梔、牡丹皮。如不應,用六味地黃丸以補腎水,生肝木為主,佐以前劑治之。若其脈長弦者,是肝之本脈也,則易治。其脈短澀者,是肺金克肝木也,則難治。其面色青中見黑者,是水生木也,當自愈。青中見白者,是金剋木也,必難愈。

樓氏 曰:筋脈相引而急,名曰瘛瘲,俗謂之搐是也。《素問》云:心脈急甚者為瘛瘲,此心火虛寒也。治宜補心,牛黃散主之。《靈樞經》云:心脈滿大,癇瘛筋攣,此心火實熱也。治宜瀉心火,涼驚丸主之。若肝脈盛者,先救脾,宜加減建中湯。《素問》云:脾脈急甚者亦為瘛瘲。此脾虛肝乘之而瘛瘲也,故宜實土瀉肝木之劑。

論顫振

黃帝 曰:人之顫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胃氣不實則諸脈虛,諸脈虛則筋脈懈墮,筋脈懈墮則行陰,用力不復,故為顫。因其所在,補分肉間。

樓氏 曰:顫,搖也。振,動也。風火相乘,動搖之象,比之瘛瘲,其勢力緩。《內經》云: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掉即顫振之謂也。又曰: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熱。鼓慄亦動搖之意也。此證多因風熱相合,亦有風寒所中者,亦有風挾濕痰者,治各不同也。

綱目 云:顫振與瘛瘲相類,但瘛瘲則手足牽引,而或伸或屈,顫振則但顫動,而不伸屈也。胃虛有痰,用參朮以補氣,茯苓、半夏以行痰。如實熱積滯,用張子和三法。

薛氏 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治法若肝木實熱,用瀉青丸。肝木虛熱,用六味丸。肺金克肝木,用瀉白散。肝木虛弱,用逍遙散加參、朮、鉤藤鉤。脾血虛弱,用六君子湯加芎、歸、鉤藤鉤。胃氣虛弱用補中益氣湯加鉤藤鉤。若婦人產後顫振,乃氣血虧損,虛火益盛而生風也,切不可以風論,必當大補,斯無誤矣。

脈法

脈經 曰:脈虛弦為驚,為風癇。

治風癇方

加味續命湯 治風癇發則仆地,悶動無知,嚼舌吐沫,背反張,目上視,手足搐搦,或作六畜聲者,此方主之。

麻黃 防風 龍齒(各一錢) 防己 附子(炮) 石膏 桂枝(各一錢) 陳皮(去白) 紫蘇(各五分) 竹瀝(合一) 生薑汁(十匙) 生苄汁(半合。苄音戶,地黃也)

上水煎服。

防風通聖散 治風熱作癇。

防風 川芎 當歸 芍藥 大黃 芒硝 連翹 薄荷 麻黃(不去節,各五錢) 桔梗 黃芩 石膏(各一兩) 白朮 山梔子 荊芥穗(各二錢半) 滑石(三兩) 甘草(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一兩,加生薑煎服,日再服。

追風丹 治風癇及破傷風,暗風。

川芎 半夏(湯泡七次) 桔梗 附子(炮去皮臍) 薄荷葉 川烏 白附子(各二兩) 細辛 魚鰾 人參 硃砂(另研,各六錢) 麝香(另研,四錢) 南星(一錢) 白花蛇(酒浸去皮骨,一兩) 蜈蚣(金頭赤足,四條,炙黃) 大蠍尾(去鉤,二錢,生用)

上為末,生薑汁和劑為錠,每服一錠,溫酒化下,以汗出為度。

追風祛痰丸 治諸風癇,喑風。

防風 天麻 殭蠶 白附子 牙皂(各一兩) 全蠍 木香 白礬(各五錢) 半夏曲(六兩) 南星(三兩,用白礬皂角水各浸一半,過宿)

加虎睛一對,微炒尤妙。

上為末,薑汁糊丸,如桐子大,硃砂七錢半為衣,每服七八十丸,食遠臨臥,薄荷湯下,或薑湯下。

鬱金丹 治癇疾。

川芎(二兩) 防風 鬱金 豬牙皂角 明礬(各一兩) 蜈蚣(黃腳赤腳,各一條)

上為細末,蒸餅為丸,如桐子大,空心茶清下十五丸。

烏頭丸 治五風癇病。

川烏 草烏 天仙子 五靈脂(各二兩) 黑豆(一升)

中風加附子半兩。

上為細末,滴水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丸,溫水下。

珠子辰砂丹 治風癇久不愈者。

薯蕷 人參 遠志 防風 紫石英 茯神 虎骨 虎睛 龍腦 五味子 石菖蒲 丹參 細辛(各二錢半) 珠子末(四錢)

上為細末,麵糊丸如桐子大,用硃砂二錢,研細為衣,每服三十五丸,煎金銀花湯下,日進三服。忌魚肉濕面動風之物。

五癇丸 治癲癇發作,不問新久,並宜服之。

全蠍(去毒炒,二錢) 皂角(四兩,槌碎,水半升,將汁與白礬一同熬干) 半夏(湯泡七次,二兩) 南星(炮) 白礬 烏蛇(酒浸去骨焙乾) 白殭蠶(炒去絲,各一兩) 白附子(炮,半兩) 蜈蚣(半條,去頭足) 雄黃(一錢半,另研) 硃砂(二錢半,另研) 麝香(三錢,另研)

上為末,薑汁煮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薑湯下。

驚氣丸 治心受風邪,涎潮昏塞,牙關緊閉,醒則精神若癡,及驚憂積氣並治。

紫蘇 橘紅(各二兩) 附子(去皮臍) 天麻 白殭蠶(炒) 麻黃(去根節) 南星(薑汁浸宿) 白花蛇(酒浸炙熱去皮骨,各半兩) 南木香(一兩) 硃砂(研,一錢半) 乾蠍(去針微炒,一錢)

上為末,入腦麝各少許,研極勻,煉蜜杵丸,如龍眼大,每服一丸,用金錢薄荷湯化下,或溫酒下。

蔭按:此劫劑也,不得已而用之。猶中風證,風火陽邪而用烏附。肥白多痰人猶可,黑瘦多火人斷不可用。

犀角丸 治風癲癇發作,有時揚手擲足,口吐痰涎,不省人事,暗倒屈伸。

犀角末(半兩) 赤石脂(三兩) 朴硝(二兩) 白殭蠶 薄荷葉(各一兩)

上為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溫水下,日三服,不拘時。如覺痰多,即減數,忌油膩炙煿。

斷癇丹 治癇既愈,而後復作。

黃耆 鉤藤 細辛 甘草(各五錢) 蛇退(三寸) 蟬退(四枚) 牛黃(一字)

上為末,棗肉丸,如桐子大,小兒麻子大,每二十丸,人參煎湯下,隨人大小加減。

三癇丸 治小兒一百二十種驚癇。

荊芥穗(二兩) 白礬(一兩,半生半枯)

上為末,麵糊丸,如黍米大,硃砂為衣,每二十丸,薑湯下。

豬心丸 治風疾癲癇,及婦人心風血迷,神效。

甘遂(堅實不蛀者,一錢)

上為末,用雄豬心一個,取管頭血三條,和甘遂末,將心劈作兩瓣,入前甘遂在內,用線縛定,外以濕紙荷葉包裹,慢火煨熟,不可過度。取出甘遂,入硃砂五分同研,分作四丸,每服一丸,用煨豬心煎湯化下,後三丸,別用豬心煎湯下。重者只依本方,輕者加蘇合香丸一粒,過半日不動,又進一服,如大便已下惡物即止。後劑急與補脾助胃,如換硃砂一錢,甘遂五分,酒下可以吐利痰涎。

加味導痰湯 治痰迷心竅,驚癇。

南星(薑湯泡) 半夏(薑湯泡,各二錢) 枳實(麩炒) 黃芩 橘紅 茯苓(各一錢) 天麻 全蠍 黃連(各七分) 甘草(四分)

上銼,水煎,加竹瀝二匙,薑汁半酒盞,食遠服。

星香散 治痰癇。

南星(薑湯泡,八錢) 木香(一錢) 全蠍(去頭腳,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四錢,用薑湯調服。

壽星丸 治心膽被驚,神不守舍,痰迷心竅,健忘妄見。

南星(一斤,先焙地坑通紅赤火,以酒五碗傾入候滲盡,入南星於內,以盆蓋之,勿令泄氣,次日取出為末) 琥珀(另研) 硃砂(另研,各一兩)

上和勻,以豬心血和薑汁,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人參,菖蒲煎湯下。

五生丸 治癇有痰,及陰脈弦細而緩。

南星 半夏 川烏 白附子 大豆(生用,各一兩)

上為末,薑汁打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丸至五丸,淡薑湯下。

清心滾痰丸 治癲癇驚狂、一切怪證,神效。

大黃(酒蒸) 黃芩(各四兩) 青礞石 硝石 犀角 皂角 硃砂(各五錢) 沉香(二錢半) 麝香(五分)

上為細末,水丸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七十丸,溫水下。

硃砂滾痰丸 治五癇等證。

硃砂 白礬(生用) 赤石脂 硝石

上為細末,研蒜膏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後荊芥湯下。

元戎二白丸 治痰涎為患,以致癲癇,狂妄驚悸等證。

白礬(一兩) 輕粉(一字或半錢,量虛實加減)

上用生蒸餅劑裹,蒸熟去皮,可丸,入輕粉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生薑湯下。小兒黍米大。

碧霞丹 治痰涎壅塞,牙關緊急,目睛上視,癲癇狂妄等證。

石綠(半兩,研九度飛) 附子尖 烏頭尖 蠍梢(各二十個)

上為末,麵糊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薄荷湯下,更以溫水半合飲之,須臾吐出痰涎,後隨證以他藥治之。口噤者擀開灌之。

控涎丸 治諸癇久不愈者。頑涎結聚,變生諸證,並皆治之。

全蠍(去毒,七枚) 鐵粉(三錢,另研) 半夏 殭蠶(生薑汁浸) 川烏(生用,各五錢) 甘遂(二錢半,麵裹煨)

上為細末,薑汁打糊丸,如綠豆大,硃砂為衣,每服十五丸,食後生薑湯下,忌甘草。

引神歸舍丹 治心氣不足,並治心風。

南星(三兩,生用) 附子(七錢,炮去皮臍) 硃砂(一兩)

上為末,用豬心血並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萱草根煎湯下,子午時各一服。

治驚癇方

歸神丹 治癲癇諸疾,驚悸,神不守舍。

硃砂(顆塊二兩,豬心內酒蒸) 羅參 當歸 白茯苓 酸棗仁(各二兩) 遠志(薑製) 琥珀 龍齒(各一兩) 金箔 銀箔(各二十片)

上為細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麥門冬湯下,炒酸棗仁亦可。

安神丹 清熱,養氣血,不時潮作者可服。

天麻 人參 陳皮 白朮 歸身 茯神 荊芥 殭蠶(炒) 獨活 遠志(去心) 麥門冬(去心) 犀角 酸棗仁(炒) 辰砂(另研) 生地(酒炒) 黃連(各五錢) 半夏 南星 石膏(各一兩) 甘草(炙) 川芎 白附子 鬱金 牛黃 珍珠(各三錢) 金箔(三十片)

上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龍腦安神丸 治男女五般癲癇,無問遠近,發作無時。

茯神(去木三兩) 人參 地骨皮 甘草 麥門冬(去心) 桑白皮(各二兩) 烏犀角(一兩) 硃砂(二兩) 龍腦 麝香 牛黃(各三錢) 馬牙硝(二錢) 金箔(三十五片)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金箔為衣,每服一丸,不拘時,用溫水化下。小兒半丸,夏日涼水化服。

參朱丸 治風癇,大有神效。

人參 蛤粉 硃砂(各等分)

上為細末 豬心血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金銀煎湯下,食遠服。一云金銀薄荷湯下。

鎮心丹 一名神應丹 治諸癇。

辰砂(好者不拘多少)

上研細,以豬心血和勻,以蒸餅裹劑,蒸熟取出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食後臨臥,煎人參湯下。

活虎丹 治年久驚癇顛狂。此藥能補心神氣血不足。心安則病自瘥矣。

硃砂 片腦 麝香(各少許)

上三味研勻,取蠍虎一個剪去四足爪,連血搗爛和藥,先用古礞石散控下痰涎,次用薄荷煎湯,調前藥作一丸化下。一方用硃砂末入瓶內,捉蠍虎於內養月餘,其身赤色,取出陰乾為末,每一二分,酒調服。兼治小兒撮口。

蝙蝠散 治癇。

用大蝙蝠一個,以硃砂三錢填入腹內,以新瓦盛火炙令酥為度,候冷為細末,每一個分作四服,空心白湯下。氣弱及年幼者,分作五服。

錢氏五色丸 治諸癇。

硃砂(半兩) 雄黃(熬) 珍珠(另研,各一兩) 水銀(二錢) 鉛(三兩,同水銀熬)

上和勻,研極細,麵糊丸,如麻子大,每服三四丸前,金銀薄荷湯下。

虎睛丸 治癇疾發作,涎潮搐搦,精神恍惚,時作譫語。

犀角(鎊屑) 大黃 遠志(去心,各一兩) 梔子仁(半兩) 虎睛(一對,微炒)

上為末,煉蜜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食後溫酒下。

礬丹丸 治五癲百癇,無問陰陽冷熱。

虢丹 晉礬(各一兩)

上用磚鑿一窠,可容二兩許,先安丹在下,次安礬在上,以炭五斤,熾令炭盡取出細研,以不經水豬心血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橘皮湯下。

利驚丸 治驚癇氣實者。

青黛 輕粉(各一錢) 牽牛末(五錢) 天竺黃(二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黍米大,每服一錢,得利止後服。

補胃燥痰湯 治陰癇服涼藥太過,損傷脾胃。

白朮(二錢) 蒼朮(米泔浸炒) 陳皮 半夏(薑湯泡) 南星(薑湯泡) 茯苓(各一錢半) 木香(一錢) 藿香(七分) 甘草(四分) 甚者加附子(五分,童便制)

上加生薑五片,水煎食前服。

治瘛瘲方

人參益氣湯 治熱傷元氣,四肢困倦,手指麻木,時時瘛瘲。

黃耆(二錢) 人參(一錢二分) 白芍(七分) 五味子(三十粒) 柴胡(六分) 升麻 生甘草 炙甘草(各五分)

上㕮咀,作一服,水煎熱服。

獨活湯 治風虛昏憒不自覺知,手足瘛瘲,或為寒熱。血虛不能服發汗藥,及中風自汗,尤宜服之。

獨活 羌活 人參 防風 當歸 細辛 茯神 遠志 半夏 桂心 白薇 菖蒲 川芎(各半兩) 甘草(二錢半)

上銼,每服一兩,加生薑五片,水煎食後溫服。

續命煮散 治風氣留滯,心中昏憒,四肢無力,口眼瞤動,或時搐搦,或渴或自汗。

防風 獨活 當歸 人參 細辛 葛根 芍藥 川芎 熟地(砂仁炒) 遠志 荊芥 半夏 甘草(各半兩) 官桂(七錢半)

上銼,每服一兩,加生薑三片,水煎,通口服。汗多者,加牡蠣粉一錢半。

獨活散 消風化痰,治瘛瘲顫振。

獨活 防風 川芎 旋覆花 藁本 蔓荊子(各一兩) 細辛 石膏(研) 甘草(炙,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加生薑三片,水煎食後服。

胃風湯 治虛風證,能食麻手,牙關緊急,手足瘛瘲,目肉蠕瞤,胃中有風,面腫。

升麻(二錢) 白芷(一錢二分) 葛根 蒼朮 當歸身 蔓荊子(各一錢) 麻黃(不去節) 羌活 藁本 柴胡 草豆蔻 黃柏 甘草(炙,各五分)

上㕮咀,加生薑棗二枚,水煎溫服。

牛黃散 治心虛風,筋脈攣搐,神昏語澀。

牛黃 龍腦 硃砂 麝香(各一錢) 蟬脫 烏蛇肉(酒浸,各一兩) 全蠍(炒) 殭蠶(炒) 桑螵蛸 羚羊角 阿膠(炒) 天麻 細辛 側子(炮去皮) 獨活(去蘆) 防風 甘菊花 蔓荊子 桂心 犀角(各半兩) 麻黃(七錢半)

上為細末,和勻,再研,每服一錢,豆淋酒下。

薯蕷丸 治虛勞不足,風氣百疾,頭目眩冒,驚悸狂癲。

薯蕷(二十八分) 當歸 熟地(砂仁炒) 神麯(炒) 人參(各十分) 甘草(二十分) 白芍 白朮 麥冬 杏仁 防風 黃芩(各六分) 川芎 柴胡 桔梗 茯苓(各五分) 鹿角膠 大豆黃卷 桂心(各七分) 乾薑 白蘞(各三分) 大棗(一百枚為膏)

上為末,棗膏和,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空腹酒下,日三服。

續斷丸 治肝勞虛寒,脅痛脹滿,眼昏不食,攣縮瘛瘲。

續斷(酒浸) 川芎 當歸(酒浸) 半夏(薑湯泡) 橘紅 乾薑(炮,各一兩) 桂心 甘草(各半兩)

上為細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白滾湯下。

羚羊角散 治風濕血燥,手足瘛瘲。

羚羊角(鎊) 獨活 酸棗仁(炒) 五加皮 防風 薏苡仁(炒) 當歸(酒浸) 川芎 茯神(去木) 杏仁(去皮尖,各五分) 木香 甘草(各二分) 鉤藤鉤 山梔(各五分)

上銼,加生薑水煎服。

加味逍遙散 治肝火亡血,手足瘛瘲,及血虛有熱,遍身瘙癢。

當歸 芍藥(酒炒) 白朮 茯苓 甘草(炙) 柴胡(各一錢) 牡丹皮 山梔子(炒) 鉤藤鉤(各五分)

上㕮咀,作一服,加生薑三片,薄荷少許,水煎食遠,或臨臥服。

治顫振方

三因獨活散 治氣虛感風,或驚恐相乘,肝膽受邪,使上氣不守正位,致頭招搖,手足顫掉,漸成目昏。

獨活 地骨皮 細辛 川芎 甘菊花 防風 甘草(炙,等分)

上銼,每服三錢,水煎去渣,入竹瀝少許,再煎一二沸,食後溫服,日二服。

本事星附散 治中風無言而手足軃曳(軃音妥,垂下也),脈虛浮而數。

天南星(薑汁浸透) 半夏(薑汁浸透) 黑附子 白附子(炮) 川烏(炮) 白殭蠶(炒) 沒藥 人參 白茯苓(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酒水各一盞,同煎至八分,熱進三二服,汗出即瘥。

茯苓丸 治手臂抽牽,或戰掉不能舉物,服此藥立愈。又治臂痛如神。

茯苓 半夏(薑製,二兩) 枳殼(麩炒,半兩) 風化硝(一兩)

上為末,薑汁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後薑湯下。

加味補中益氣湯 治胃氣虛弱顫振。

黃耆 人參 白朮 甘草(炙) 當歸 陳皮 柴胡 升麻 鉤藤鉤

上銼,水煎服。

參朮湯 治氣虛顫掉。

人參 白朮 黃耆(各二錢) 白茯苓 炙甘草 陳皮(各一錢) 甚者加附子(一錢,童便制)

上水煎,食遠服。

補心丸 治心虛手振。

當歸(酒洗) 生地黃(各一兩半) 川芎 粉甘草 人參(各一兩) 遠志(去心,二兩半) 酸棗仁(炒) 柏子仁(炒去油,各三兩) 茯神(去木,七錢) 石菖蒲(六錢) 硃砂(另研) 牛膽南星(各五錢) 麝香(一錢) 金箔(二十片) 琥珀(三錢)

上為細末,蒸餅糊為丸,如綠豆大,硃砂為衣,每服七八十丸,津唾嚥下,或薑湯送下。

定振丸 治老人戰動,皆因風氣所致,及血虛而振。

天麻(蒸熟) 秦艽(去蘆) 全蠍(去頭尾) 細辛 熟地黃 生地(酒炒) 當歸 川芎 芍藥(煨各二兩) 防風(去蘆) 荊芥(各七錢) 白朮 黃耆(各一兩半) 威靈仙(酒洗,五錢)

上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遠,白湯或溫酒下。

本事青鹽丸 治肝腎虛損,腰膝無力,顫振軃曳。

茴香(三兩) 菟絲子(四兩,酒浸煮) 乾山藥(二兩) 青鹽(一兩)

上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溫酒或鹽湯下。常服壯筋力,進飲食。一婦人素患足軃曳,久服此藥,履地如故。

金牙酒 療積年八風五疰,舉身軃曳,行步跛躄,不能收持。(跛,音播,行不正也。躄,音闢,兩足不能行也)

金牙(碎如米粒,用小絹袋盛) 地膚子(無子用莖葉亦可。一方用蛇床子) 熟地黃 蒴藋根 附子 防風 細辛 莽草(各四兩) 川椒(四合) 羌活(一斤。一方用獨活)

上十味,㕮咀,盛以絹袋,用酒四斗,於磁器中泥封固,勿令泄氣,春夏三四宿,秋冬六七宿,酒成去滓,日服一合,常令酒氣相接不盡,一劑病無不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