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證

葉氏 曰:《內經·厥論》謂陽衰於下而為寒厥,陰衰於下而為熱厥。寒厥則因多欲而奪其精,故致陽衰陰盛。熱厥則因醉飽入房,精虛則熱入,故致陰虛陽盛,或陰盛腹脹,陽盛氣亂,而為卒厥,及五臟六腑皆有厥狀,病能或寒或熱,其論甚詳,學者究心焉。

又 曰:《原病式》謂厥有陰陽之辨,陰厥者,元病脈候皆為陰證,身涼不渴,脈細而微也。陽厥者,元病脈候皆為陽證,煩渴譫妄,身熱而脈數也。若陽厥極深,或失下而至於身冷,反見陰證,脈微欲絕而死者,正謂熱而然也。王安道曰:熱極而成厥逆者,陽極似陰也。寒極而成厥逆者,獨陰無陽也。陽極似陰用寒藥,獨陰無陽用熱藥,不可不辨也。

葉氏 曰:按《內經》所謂寒熱二厥者,乃陰陽之氣逆而為虛損之證也。寒厥補陽,熱厥補陰,正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原以消陰翳。此補其真水火之不足耳。仲景、河間、安道所論厥證,而為傷寒手足之厥冷也。冰炭殊途,治法亦異。

丹溪 曰,厥逆也,手足因氣血逆而冷也。有陽厥,有陰厥,《原病式》詳矣。陽衰於下則寒,陰衰於下則熱。因氣虛血虛者多,氣虛脈細,血虛脈大如蔥管。熱厥脈數,外感脈浮實,痰脈弦。熱用承氣湯,痰用白朮、竹瀝,外感解散藥中加薑汁酒。

丹溪活套 云:熱厥四肢煩熱,蓋濕熱鬱於脾土之中,治用東垣升陽散火湯、火礬湯之類。寒厥手足厥冷者,多是氣血不足,補氣血藥加附子。飲酒人,或體肥盛人手足熱者,濕痰鬱火盛也,二陳加芩連梔子之類。若忽然手足厥冷,卒厥不知人者,多屬痰火,亦有陰虧而陽暴熱者,宜多用參膏,點竹瀝薑汁與之。人瘦弱者,雖無痰而火亦盛也,服竹瀝亦能養血而降火。

王太僕 云:厥者,氣逆上也。世謬傳為腳氣,讀此始知其病,上古之為腳氣也。經曰寒厥者,手足寒也。曰熱厥者,手足熱也。曰痿厥者,痿病與厥雜合,而足弱痠軟無力也。曰痹厥者,痹病與厥病雜合,而腳氣頑麻腫痛也。曰厥逆者,即前寒厥、熱厥、痿厥、痹厥、風厥等。氣逆上而或嘔吐,或迷悶,或脹,或氣急,或小腹不仁,或暴不知人,世所謂腳氣衝心者是也。

葉氏 曰:厥有涎潮,如拽鋸聲在喉中,為痰厥。先用瓜蒂散或人參蘆煎湯探吐,隨用導痰湯加竹瀝薑汁。暴怒氣逆而昏暈者,為氣厥,宜八味順氣散,或調氣散。手足搐為風厥,宜小續命湯。因酒而得,為酒厥,宜二陳,加乾葛、青皮。又有臟氣相形,或與外邪相忤,則氣遏不行,閉於經絡,諸脈伏匿,昏不知人,此為屍厥,惟當隨其臟氣而通之。寒則熱之,熱則寒之,閉則通之。昔扁鵲治虢太子之屍厥,正謂此也。

蔭按:《心法附錄》曰:厥者,甚也。短也,逆也,手足逆冷也。其證不一,散之方書者甚多。今姑撮其大概,且如寒熱厥逆者,則為陰陽二厥也。陽厥者,是熱深則厥,蓋陽極則發厥也,不可作陰證而用熱藥治之,精魄絕而死矣。急宜大小承氣湯,隨其輕重治之。所謂陰厥者,始得之身冷脈沉,四肢逆,足蜷臥,唇口青,或自利不渴,小便赤白,此其候也。治之以四逆、理中之輩,仍速灸關元百壯。屍厥、飛屍、卒厥,此即中惡之候,因冒犯不正之氣,忽然手足逆冷,肌膚粟起,頭面有黑,精神不守,或錯言妄語,牙緊口噤,或昏不知人,頭旋暈倒,此是卒厥。客忤、飛屍、鬼擊,凡吊死問喪,入廟登場,多有此病,以蘇合香丸灌之,候稍蘇,以調氣散和平胃散服,名調氣和胃散。痰厥者,及寒痰迷悶,四肢逆冷,宜姜附湯,以生附代熟附。蛔厥者,乃胃寒所生,經曰:蛔者,長蟲也。胃中冷即吐蛔,宜理中湯加炒川椒五粒、檳榔五分,吞烏梅丸效。蛔見椒則頭伏故也。氣厥者,與中風相似,何以別之,風中身溫,氣中身冷,以八味順氣散或調氣散。如有痰,以四七湯、導痰湯服之。大抵陰陽氣不相接,故生厥也。和云:凡卒中、屍厥、鬱冒、中風、中暑之類,皆當發表也。仲景云:鬱冒欲解,必是大汗出,還魂湯,用麻黃桂枝;清魂湯,用荊芥。及諸卒中,用皂莢半夏搐鼻取嚏,用藜蘆砒霜折齒取痰,皆所以開散三焦,使表邪流通也。中暑忌冷水閉表,亦此意。

本 云:世言氣中者,雖不見於方書,然暴喜傷陽,暴怒傷陰,憂愁拂意,氣多逆厥,往往多得此疾,便覺涎潮昏塞,牙關緊急,若概作中風候,用藥非止不相當,多致殺人。元祐庚午,母氏親遭此禍,至今飲恨。母氏平時食素,氣血羸弱,因先子捐館憂惱,忽一日氣厥,牙禁涎潮,一里醫便作中風,以大通丸三粒下之,大下數下,一夕卒。予嘗痛恨。每見此證,急化蘇合香丸灌之便醒,然後隨其寒熱虛實而調理之,無不愈者。

李氏 曰:《內經·氣厥篇》:厥者,氣逆也。凡移寒移熱,或伏熱深而振慄,或虛寒甚而發燥,皆謂之厥,不但手足厥冷,而宗筋脾胃合而為孽。宗筋,陰器也,厥陰所主。脾胃脈皆附近宗筋,寒厥則陰縮而四肢冷,熱厥則津幹不榮四肢,溺赤而手足熱。是六經之厥,皆統於肝與脾胃也。經曰:巨陽之厥(巨陽者,太陽也),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眴僕(眴音眩,目眩亂也,僕,猝倒也)。陽明之厥,則顛疾欲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面熱,妄見而妄言。少陽之厥,則暴聾頰腫而熱,脅痛胻(胻音杭,腳脛也)不可以運。太陰之厥,則腹滿䐜脹,便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少陰之厥,則口乾溺赤,腹滿心痛。厥陰之厥,則少腹腫痛,腹脹溺溲不利,好臥屈膝,陰縮腫,胻內熱。又太陽厥逆,僵仆嘔血,善衄。少陽厥逆,機關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項不可以顧,發腸癰不可治,驚者死。陽明厥逆,喘咳身熱,善驚衄嘔血。手太陰厥逆,虛滿而咳,善嘔沫。手心主少陰厥逆,心痛引喉身熱,死,不可治。手太陽厥逆,耳聾,泣出,項不可以顧,腰不可以俯仰。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痹嗌腫,痙,若三陰俱逆,不得前後,使人手足寒,三日死。外感寒,泣血發厥,脈沉微者,理中湯、四逆湯。暑耗氣,發厥脈虛者,白虎湯,或香薷散加羌活。夏月勞役犯房,以致陽氣煩,目盲耳閉。《內經》謂之煎厥。言熱氣煎逼,損腎與膀胱而成也,宜四君子湯加遠志、防風、赤芍、麥門冬、陳皮。凡外感發熱者,宜解散藥中加薑汁。內因喜怒,傷風傷志,氣逆而不下行,則血積於心胸,《內經》謂之薄厥。言陰陽相薄,氣血奔並而成。古法暴厥氣逆身冷者,蘇合香丸、八味順氣散。怒氣逆甚,嘔血鼽衄發厥者,四物湯去地黃加赤茯苓、人參、桔梗、陳皮、麥門冬、檳榔,姜煎服,或六郁湯。氣實多怒,忽大叫發厥者,乃痰閉於上,火起於下而上衝,概用香附五錢,川芎七錢,生甘草三錢,童便薑汁煎服。又青黛、人中白、香附為丸服。稍愈用導痰湯加黃連、香附煎,吞當歸龍薈丸。因勞役飲水,被驚發厥者,六君子湯加芩、連、竹瀝、薑汁。內傷痰火發厥,脈弦滑者,二陳湯加竹瀝,挾寒加生附子,挾火加芩、連、山梔、竹瀝,肥人加人參、薑汁。凡厥證為顛,為眴僕,為妄見,或腹脹,二便不利,或嘔或心痛,皆痰火鬱氣病也。熱厥,因醉飽入房,濕熱鬱於脾土,不能滲榮四肢,陽氣獨盛,故手足心熱,宜補中益氣湯、升陽散火湯、火鬱湯。寒厥,因多欲奪精,元陽大有所損,不能滲榮經絡,陰氣獨在,故手足皆寒,宜十全大補湯加附子,或當歸四逆湯。尋常氣虛發厥者,四君子湯。血虛發厥者,四物湯。有火加知母黃柏,虛寒加附子。但厥冷多,以不勝乘其所勝,如腎移寒於脾,則為寒厥。心移熱於腎,則為熱厥,六經皆然。抑論陽證煩渴譫語、身熱,陰證不渴、靜倦身涼,與傷寒陽厥、陰厥大同。但雜病多因酒色七情痰火所致,外感者少。故經曰:陽衰於上,則為寒厥,陰衰於下,則為熱厥。陽極似陰,陰極似陽。與傷寒固雖不同,而病狀變化亦相似也。凡有弔死問疾,或入廟登場,卒中外邪,與臟氣相忤,氣遏不行經絡,脈伏,昏不知人,忽手足逆冷,頭面青黑,牙關緊急,昏暈卒倒,或錯言妄語,謂之屍厥,決不可作風治。先宜蘇合香丸灌之,候醒,以木香勻氣散合平胃散調之。素虛者,以焰硝五錢,硫黃二錢,為末,作三服用,陳酒一盞煎,攪焰硝起,傾於盞內,蓋著溫服,如人行五里,又進一服。如無前藥,用古參附湯入薑汁酒煎服,外灸百會穴,如綠豆大艾九壯,氣海百壯。身溫者生,暴者死,追魂湯灌之。蛔厥見傷寒,血厥見產後。大抵陰陽氣不相接則厥,熱厥補陰,寒厥補陽,正經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也。凡卒厥未辨,先以蘇合香丸灌醒。痰壅口噤者,瓜蒂散吐之,或搐鼻亦可。熱甚者,大承氣湯、雙解散下之。

脈法

卒中者,卒然不省人事,全如死屍,但氣不絕,脈動如故。或脈無倫序,或乍大乍小,或微細不絕,而心胸暖者是也。

經 云:無故而喑,脈來乍大乍小、乍短乍長者為祟,滑者鬼疰,緊而急者遁屍。

仲景 云:屍厥脈動而無氣,氣閉不通,故靜而死也。《活人書》云:陽厥脈滑而沉實,陰厥脈細而沉伏。

脈經 云:寸口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血氣入於臟則死,入於腑則愈,此為卒厥。不知人,唇青身冷,為入臟,即死。如身溫和,汗自出,為入腑,即愈。

又 曰:人病屍厥,呼之不應,脈浮者死,脈大反小者死。卒中惡,腹大四肢滿,脈大而緩者生,緊大而浮者死,緊細而微者亦生。

又問 曰:婦人病經水適下而發其汗,則鬱冒不知人,何也?師曰:經水下,故為里,虛而發其汗,則表亦虛,此為表裡俱虛,故令鬱冒也。

治初厥方

蘇合香丸 治卒厥不知人,未詳風痰氣厥,不可妄投湯劑,且先以此藥灌下,待醒後察脈,然後隨證用他藥。

白朮 青木香 硃砂 犀角 沉香 麝香 訶子皮 丁香 安息香 蓽撥 白檀香 香附(各二兩) 龍腦 熏陸香 蘇合香油(各一兩)

上為末,用安息香以酒熬成膏,同蘇合香油和蜜調劑,每服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丸,取井水溫冷任下,老人小兒酒化下一丸。凡痰氣及中風,痰涎壅上,喉中有聲,不能下者,合青州白丸子同丸,薑汁化下,立效。中風如見鬼神者,白湯下。腳氣衝心,用萆麻和丸,搗爛貼腳心,疼痛立止。心腹絞痛,卒痛中滿、嘔吐,薑湯下。傷風咳嗽,薑蔥汁、白湯下。兼治傳屍,骨蒸肺痿、疰忤、鬼氣、狐貍妖魅、霍亂吐瀉、時氣瘴痞、赤白暴痢、瘀血月閉、痃癖疔腫等疾,產婦中風,小兒驚風,牙關緊硬不省者,擦牙即開,然後用風藥治之。小兒吐瀉驚疳,先用火焙此藥,然後用薑蔥汁化開,白湯下。小兒用緋袋盛,當心帶之,一切鬼邪不敢近。

治熱厥方

升陽散火湯 治熱厥。因醉飽入房,濕熱鬱於脾土,不能滲榮四肢,陽氣獨盛,故手足心熱。

升麻 葛根 獨活 羌活 白芍 人參(各三錢) 炙甘草 柴胡(各二錢) 防風(一錢半) 生甘草(一錢)

上銼,每服五錢,水煎服。本方去獨活、生甘草,加蔥白,名火鬱湯,治證同。

大承氣湯 治厥,熱盛脈數者。

大黃 芒硝(各半兩) 厚朴(一兩) 枳實(五個)

上銼,用水二鍾半,先煎厚朴,枳實至一鍾,入大黃煎七分,去渣,入硝煎一二沸,溫服以利為度。本方去芒硝,名小承氣湯。

白虎湯 治熱厥及暑厥,脈虛或沉滑。

石膏(五錢) 知母(二錢) 甘草(一錢)

上銼,作一服,入粳米一撮,水煎服。加人參一錢半,名人參白虎湯。

治寒厥方

理中湯 治寒厥,脈沉微者。

人參 白朮 乾薑(炮) 甘草(炙,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煎服。寒甚者加附子。

四逆湯 治手足厥冷,下利清穀,脈微欲絕。

甘草(二兩) 乾薑(一兩) 附子(去皮臍,半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姜附湯 治寒厥昏不知人,身體強直,口噤不語,逆冷;及腹臍冷痛,霍亂轉筋,一切虛寒,並皆治之。

乾薑(一兩) 附子(生,去皮臍,一枚)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煎,食前溫服。

六物附子湯 治陽氣衰於下,令人寒厥,從五指至膝上寒者,此方主之。

附子 肉桂 防己(各四錢) 炙甘草(二錢) 白朮 茯苓(各三錢)

上銼,每服七錢,水煎服。

加減白通湯 治形寒飲水,大便自利,完穀不化,臍腹冷痛,足寒而逆。

附子(炮去皮) 乾薑(炮,各一兩) 官桂(去皮) 甘草(炙) 草豆蔻(麵裹煨) 半夏(湯泡七次) 人參 白朮(各半兩)

上銼,每服五錢,加生薑五片,蔥白五莖,水煎空心服。

當歸四逆加茱萸生薑湯 治無熱證而厥。

當歸 芍藥 桂枝 細辛(各二兩) 甘草 通草(各六錢半) 吳茱萸(三錢) 生薑(六錢)

上銼,用水三升,煮至一升半,分三服。

吳茱萸湯 治陰厥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

吳茱萸 生薑(各半兩) 人參(二錢半)

上銼作一服,加大棗一枚,水煎服。

治痰厥方

導痰湯 治痰厥。

半夏(湯泡七次) 南星(薑湯泡,各二錢) 橘紅 枳實(麩炒) 茯苓(各一錢半) 甘草(八分)

上銼,加生薑五片,水煎服。痰盛加竹瀝、薑汁。

一方

半夏(大者,三十個) 巴豆(二十個)

上為末,丸如綠豆大,硃砂為衣,每服一丸,薑湯送下。

治氣厥方

八味順氣散 治七氣拂鬱,令人手足厥冷。

白朮 人參 白芷 白茯苓 臺烏藥 青皮 陳皮(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水煎,不拘時服。

木香調氣散 治氣滯,胸膈虛痞,噁心宿冷不消,心腹刺痛。

白豆蔻 丁香 檀香 木香(各二兩) 藿香葉 甘草(炙,各八錢) 砂仁(四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入鹽少許,沸湯調服,不拘時。

治風厥方

小續命湯

麻黃(去節) 人參 黃芩(酒炒) 芍藥(酒炒) 川芎(酒洗) 防己 杏仁(去皮尖炒) 桂枝(淨洗) 甘草(各一錢) 防風 附子(炮去皮臍,各五分)

上銼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煎服。

雙解散 治一切風寒暑濕所傷,以致氣血拂鬱,變成積熱發厥。(即防風通聖散與益元散相合)

防風 川芎 當歸 赤芍藥 大黃 麻黃 薄荷 連翹 芒硝(各二分半) 石膏 黃芩 桔梗(各五分) 滑石(一錢半) 甘草(一錢) 荊芥 白朮 梔子(各一分二釐半)

以上共六錢六分二釐半,系防風通聖散。

滑石(三錢) 甘草(五分)

以上三錢五分,系益元散。

上㕮咀,每一服,加生薑三片,蔥白一莖,豆豉三十粒,同用水煎,熱服。

治虛厥方

參耆益氣湯 治氣虛陽厥脈伏,手足厥冷。

人參 黃耆 白朮(各一錢半) 五味子(二十粒) 麥門冬(去心) 陳皮 甘草(炙,各一錢) 陽虛加附子(童便煮,一錢)

上銼,加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芎歸養榮丸 治血虛陰厥,脈虛細,四肢冷者。

當歸(酒洗) 川芎 白芍(煨,各一錢半) 熟地(砂仁炒) 黃柏(酒炒) 知母(酒炒,各一錢) 枸杞子 麥門冬(去心,各八分) 甘草(五分)

上銼,水煎,入竹瀝半盞,薑汁二三匙,食前服。

治煎厥方

人參固本丸 《內經》曰: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闢積於夏,使人煎厥,宜此方主之。

人參(二兩) 天門冬 麥門冬 生地(酒炒) 熟地黃(砂仁炒,各四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白湯送下。

蔭按:諸動屬陽,故煩勞則擾乎陽,而陽氣張大,陽氣張大則勞火亢矣。火炎則水乾,故令精絕。是以遷延闢積至於夏月,內外皆熱,水益虧而火益亢,孤陽厥逆,如煎如熬,故曰煎厥。是方也,生熟地黃能救腎水而益陰精,天麥門冬能扶肺金而清夏氣,人參能固真元而療煩勞,以之治煎厥,誠為曲當。

治薄厥方

蒲黃湯 《內經》曰: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宜此方主之。

蒲黃(一兩,炒褐色)

上用清酒十爵,沃之溫服,愈。

蔭按:肝藏血而主怒,怒則火起於肝,載血上行,故令血菀於上。菀,亂也。薄,雷風相薄之薄。血氣亂於胸中,相薄而厥逆也。蒲黃能消瘀安血,清酒能暢氣和榮,故用之以主是證。

治屍厥方

調氣平胃散 屍厥乃中惡之候,因犯不正之氣,忽然手足厥冷,頭面青黑,不省人事,妄語口噤,宜蘇合香丸灌之,候稍醒,用此藥。

蒼朮(一錢半) 藿香(一錢二分) 厚朴 陳皮 烏藥 白豆蔻仁 木香 檀香 砂仁(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一方有丁香,無烏藥。

上銼,水二鍾,生薑三片,煎八分,入鹽少許,食後服。

二十四味流氣飲和蘇合香丸 屍厥者,破陰絕陽,形靜如死,醫者不知針石,宜此二方主之。

流氣飲見諸氣門。蘇合香丸見前。

蔭按:夫屍厥者,五屍之氣,暴疰於人,亂人陰陽血氣,上有絕陽之絡,下有絕陰之紐,形氣相離,不相順接,所謂一息不運,則機緘窮,一毫不續,則霄壤判也。昔虢太子病此,扁鵲以針石熨烙,治之而愈。今之醫者,多不知針石,苟臨是證,將視其死而不救歟。故用二十四味流氣飲和蘇合香丸主之,使其氣血流動,陽無絕絡,陰無破紐,則亦五會之針,五分之熨,八減之劑爾。

灸法

灸百會穴四十九壯,臍下、氣海、丹田三百壯,身溫乃止。

一方

用附子七錢,童便炮熟去皮臍為末,分作二服,用酒三盞煎一盞服。如無附子,用生薑自然汁半盞、酒一盞,同煎令百沸,並灌一服。仍照前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