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疸

虞氏 曰:《內經》云,中央黃色,入通於脾。又云:諸濕腫滿,皆屬脾土。夫黃疸為病,肌肉必虛腫而色黃。蓋濕熱鬱積於脾胃之中,久而不散,故其土色形於面與肌膚也。蓋脾主肌肉,肺主皮毛。母能令子虛,母病子亦病矣。是故有諸中者,必形諸於外耳。其症有五:曰黃汗,曰黃疸,曰酒疸,曰谷疸,曰女勞疸。雖有五者之分,終無寒熱之異。丹溪曰:不必分五,同是濕熱,如𨠭曲相似。正經所謂知其要者,一言而終是也。外有傷寒熱病,陽明內實,當下而不得下,當汗而不得汗,當分利而不得分利,故使濕熱怫鬱內甚,皆能令人發黃病也。先哲制茵陳五苓散、茵陳湯、茯苓滲濕湯之類,無不應手獲效。故曰: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又曰:濕在上宜發汗,濕在下宜利小便,或二法宜並用,使上下分消其濕;則病無有不安者也。

陳無擇 曰:古方敘五疸,其實一病。黃汗者,胃屬陽明,陽明蓄熱喜自汗,汗出因入水中熱必郁,故汗黃也。其候身體腫,發熱不渴,狀如風水,汗出染衣如柏汁。黃疸者,由暴熱用冷水洗浴,熱留胃中所致。其候身面眼悉黃,小便如柏汁。谷疸者,肌黃髮熱,由大食傷胃沖郁所致。其候食則腹滿眩暈,穀食不消。酒疸者,由大醉當風入水所致,變症最多。熱毒流於清氣道中,則眼黃鼻癰。女勞疸者,由大熱交接入水,水濕入脾,因腎氣虛甚,以所勝克入,致腎氣上行,故有額黑身黃之症。其間兼渴與腹滿者,俱難治。

葉氏 曰:無擇論疸形症,雖已詳明,但云入水所致,然今之病疸者,未必盡然。皆由內之濕熱太甚,郁發於外,而為黃耳。故丹溪曰,同是濕熱,不必分五等,但要上下分消,則病無不安者。惟谷疸、女勞為難治。蓋谷疸元氣胃氣殊傷,女勞疸陰陽之氣虛竭,二者果能斷厚味,絕房欲,復得生者亦有之矣。

丹溪 曰,不必分五,同是濕熱,如𨠭曲相似。輕者小溫中丸,重者大溫中丸,熱多加黃連,濕多茵陳五苓散加食積藥。濕熱因倒胃氣,服下藥,大便下利者,參耆加山梔、茵陳、甘草。方書五疸,謂黃疸、黃腫、酒疸、谷疸、女勞疸是也。

戴氏 曰:因食積者,量其虛實下之,其餘但利小便為先。小便清利,則黃自退。或曰黃疸,倦怠,脾胃不和,食少,胃苓湯。小便赤加滑石。又曰,黃疸用芩、連、山梔、茵陳、豬苓、澤瀉、蒼朮、青皮、草龍膽等分,勞食疸加三稜、蓬朮、縮砂、陳皮、神麯治之。女勞疸加當歸、白朮。又曰,氣實人心痛,渾身發黃,用吐藥,撫芎、山梔、桔梗、茶、薑、薤汁探吐之(薤,下戒切,音械,菜也。薤,鴻薈,似韭之菜。禮月令,切蒽若薤)。

或云,諸疸口淡怔忡,耳鳴腳軟,當作虛治,宜養榮湯、四君子湯,切不可過用寒涼,強通小便,恐腎水枯竭而難治。諸失血後多令面黃,蓋血為榮,面色紅潤者,血榮之也。今血去則面黃色,亦宜養榮湯、十全大補湯。瘧後並諸病後面黃者,俱宜健脾之劑,如異功散加黃耆、扁豆或參苓白朮散之類。暑毒傷脾,小便不利,亦能成疸,煎茆(音卯)花湯調五苓散。

葉氏 曰:疸病須分新久而治。新病初起,即當消導攻滲,加茵陳湯、茵陳五苓散、茯苓滲濕湯之類,無不應手獲效。久病又當變法也。夫脾胃受傷日久,則血氣虛弱,必宜補益,如參朮健脾湯、當歸秦艽散,使正氣盛,則邪氣退,庶可收功。又有元氣素弱之人,得此疸者,猶恐滲利以虛其元,反投滋補之劑。殊不知邪未除而先補,則濕愈盛,熱愈增,而漸加眼目遍身皆黃。雖欲退之,必得歲月方愈。其不能善治者,終不免於斃矣。

仲景 曰: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黃耆湯。谷疸之為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黃,為谷疸,茵陳蒿湯主之。黃疸病,茵陳五苓散主之。諸疸用豬膏半斤,亂髮如雞子大三枚,以發入膏中煎至發盡,分再服。病自從小便中出。黃疸,脈浮而腹中和者,宜汗之。若腹滿欲嘔吐懊憹而不和者,宜吐之,不宜汗。酒疸或無熱,清言了了,腹滿欲吐,鼻燥,其脈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酒疸心中熱欲吐者,吐之即愈(如陰症欲吐者,韓氏用陳皮湯、理中湯類)。酒疸心中懊憹或熱痛,梔子大黃湯主之。黃疸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為表和裡實,當下之,宜大黃硝仁湯主之。病黃疸,發熱煩喘,胸滿口燥者,以病發時,火劫其汗,兩熱相搏,然黃家所得從濕,故一身盡發熱而黃。如肚熱者,熱在裡也,當下之,用調胃承氣湯。諸黃腹痛而嘔者,宜小柴胡湯。黃疸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不可除熱,熱除必噦,小半夏湯主之。諸疸小便色白,不可除熱者,無熱也。若有虛寒證者,當作虛勞治之。男子黃,大便自利,當與小建中湯。諸疸小便黃赤色者,為濕熱。額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熱,薄暮則發,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勞疸。腹如水狀,不治。黃疸之病,當以十八日為期治之,十日已上,宜瘥反劇,為難治。疸而渴者難治,疸而不渴者可治。發於陰部,其人必嘔。發於陽部,其人振寒而熱。酒疸下之,久久變為黑疸,目黃面黑,心中如啖蒜齏狀,大便正黑,皮膚爪之不仁。其脈微弱,雖黑微黃,故知難治。黃家日晡時發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得之膀胱急,少腹滿,一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疸,其腹脹如水狀。大便黑,或時溏,此女勞之病,非水也。腹滿者難治,硝石散主之。

蔭按:吳氏曰:疸分五症,始於仲景之《金匱要略》,此先聖示人以博也。不必分五,同是濕熱,此後賢示人以略也。雖然丹溪翁之言,不能無弊,使後之學者宗其言,至於舉一而廢百,宜乎視仲景之堂若登天也。故古方治疸,有吐者,有汗者,有下者,有寒者,有溫者,有潤者,有燥者,有軟堅者,有消導者,有逐血者。今曰不必分五,則仲景之門猶不入,奈何而窺百家之奧乎。

李氏 曰:發黃譬如𨠭曲,五疸同歸濕熱。蓋濕熱熏蒸血熱,土色上行,面目延及爪甲身體俱黃,黃即疸也。黃疸須知有乾濕,干黃熱勝,色黃而明,大便燥結。濕黃濕勝,色黃而晦,大便潤利。又濕病與黃病相似,但濕病在表,一身盡痛。黃病在裡,一身不痛。凡疸以十八日為期,十日以外入腹,喘滿渴多而黑者死。要知疸兼雜症最多,脾胃稍實,更斷厚味,可治。酒色傷,恣口腹者難。汗出染衣亦黃,身腫者,曰黃汗。因陽明表熱多汗,帶汗入水。宜桂枝苦酒湯、耆陳湯。

小溺、面目、牙齒、肢體如金,曰黃疸。因暴熱用冷水洗浴,熱留胃中,故食已善飢,安臥懶動,宜茵陳三物湯加木通、瓜蔞仁、石膏,或單桃根煎湯服之。食已頭眩腹脹,曰谷疸。因胃熱大飢過食,停滯胸膈,宜小柴胡湯加穀芽、枳實、山梔或谷疸丸、紅丸子。傷冷食肢厥者,四逆湯加茵陳。心胸懊憹,欲吐不食,腹如水狀,足心熱,脛滿,面發赤斑,眼黃鼻癰,曰酒疸。因大醉當風入水,酒毒留於清道,初起令病人先含水,後以瓜蒂末一字搐鼻,吐出黃水,次服葛術湯探吐亦可。熱者,小柴胡湯加茵陳、白朮、豆豉、乾葛、黃連、澤瀉。便閉者,梔豉枳實湯加大黃,或酒蒸黃連丸。如酒後犯房,瘀熱入心疸者,妙香散。痰火入肺成疸,咳嗽見血喉腥,及婦人血崩,龍腦雞蘇丸。額上黑,微汗,手足心熱,薄暮即發,膀胱小便不利,曰女勞疸。因大熱犯房入水,腎虛從脾土上行,虛者四白湯、秦艽飲子、小菟絲子丸。熱者枯礬硝散、滋腎丸。諸疸發於陰經必嘔,小半夏湯。發於陽經,必有寒熱,小柴胡湯加山梔。內虛發黃,口淡怔忡,耳鳴腳軟微寒,發熱,白濁氣虛,四君子湯。血虛,四物湯合四苓散,加茵陳、麥門冬。氣血俱虛,人參養榮湯、八味丸。如飲食勞役失節,中寒生黃者,黃耆建中湯、理中湯。食積者,二陳湯加砂仁。凡時行感冒,及伏暑解毒未盡,蓄熱在內,及宿食未消,皆能發黃。大要時疫瘧利發黃,瘴疸丸。風證色黃帶青,小柴胡湯加茵陳。寒證色黃帶黯,理中湯加茵陳、青皮、枳實。無汗者,用麻黃三錢,酒煎溫服以汗之,暑熱證色黃帶赤,五苓散加茵陳最妙。瘀血發黃,喜狂喜忘,便黑,詳傷寒。

治疸,表證小柴胡湯微汗之;表少里多者,茵陳五苓散滲之;半表裡者,梔子柏皮湯、茵陳三物湯、一清飲子和之;裡急者,茵陳湯下之,就中尤以滲利為妙。通用五苓散為主,濕多倍茵陳,食積加三稜、蓬朮、砂仁、神麯。熱加芩、連、草龍膽。小便不利加山梔。胃弱,合平胃散,去厚朴加茵陳、山梔、防己、枳實。疸屬脾胃,不可驟用涼藥傷胃,輕則嘔噦,重則喘滿。又酒疸下之則成黑疸。不渴,便利者,俱宜六君子湯加茵陳、蒼朮、山藥以溫中,甚者小溫中丸、大溫中丸、退黃丸。若虛損,猶宜滋補肝腎,真陽之精一升而邪火自斂。若必用茵陳強利小便,枯竭肝津腎水,則疸病幸痊,而雀目腫脹又作,慎之。

脈法

脈經 曰:凡黃,候寸口脈,近掌無脈,口鼻黑色並不可治。脈沉,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必發黃也。酒疸者,或無熱,清言了了,腹滿欲吐,鼻燥。其脈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目青面黑,心頭如啖蒜齏之狀,大便正黑,皮膚四肢不仁,其脈浮弱,顏黑微黃,故知難治。谷疸寸口脈微而弱,微則惡寒,弱則發熱,當發不發,骨節疼痛,當煩不煩而極汗出。趺陽脈緩而遲,胃氣反強,飽則煩滿,滿則發熱消穀,食已則飢。谷強肌瘦,名曰谷疸。陽明病脈遲者,食難用飽,飽則發寒熱頭眩者,必小便難。此欲作谷疸,雖下之腹滿如故。趺陽脈緊而數,數則為熱,熱則消穀,緊則為寒,食則滿也。尺脈浮為傷腎,趺陽脈緊為傷脾,風寒相搏,食已則眩,穀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名曰谷疸。

脈訣舉要 曰:五疸實熱,脈必洪數,其或微澀,症屬虛弱。

治黃汗方

桂枝加黃耆湯 治黃汗,身體疼重,發熱兩脛自冷,此方主之。

桂枝(二錢) 芍藥(三錢) 甘草(炙一錢) 黃耆(三錢) 生薑(五片) 大棗(二枚)

上作一服,水煎食遠服,仍飲熱粥,以助藥力。黃汗者,汗出皆黃沾衣有色也。得之汗出時,入水取浴,水從汗孔入,濕鬱於表,故病黃,邪傷其衛故自汗,濕熱相搏,故身體疼重而發熱。病原寒水所傷,寒氣屬陰,水性就下,故兩脛自冷。客者除之,故用桂枝之辛甘,以解肌表之邪;泄者收之,故用芍藥之酸寒,以斂榮中之液。虛以受邪,故用黃耆之甘溫,以實在表之氣;辛甘發散為陽,故生薑、甘草,可以為桂枝之佐。乃大棗者,和脾益胃之物也。

黃耆湯 治黃汗,身體腫,發熱不渴,汗出染衣黃色。

黃耆(去蘆,蜜炙) 赤芍藥 茵陳蒿(各二兩) 石膏(四兩) 麥門冬(去心) 豆豉(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煎七分,溫服不拘時。

桂枝苦酒湯 治黃汗身腫發熱。

黃耆(三錢) 芍藥 桂枝(各八分)

上水煎,入苦酒三匙。初服當心煩,以苦酒阻故也,至六七日稍愈。一方,用好酒代苦酒。如腰以下無汗,強痛不食;煩躁,小便不利,本方用桂枝加甘草四分,姜煎微汗。未汗再服。

治黃疸方

丹溪治黃疸方 疸症不必分五,同是濕熱,此方主之。

黃芩(炒) 黃連(炒) 梔子(炒黑) 茵陳 豬苓 澤瀉 蒼朮(制) 青皮(去穰,炒) 草龍膽(各五分)

谷疸加三稜、蓬朮、縮砂、陳皮、神麯。

上切作一服,水煎服。

蔭按:用芩、連、梔子、龍膽之苦,所以去熱;豬苓、澤瀉之淡,所以去濕;茵陳蒿氣微寒而味苦平,為陰中之陽,則兼濕熱而治者也,故為黃家君主之藥;蒼朮所以燥濕,青皮所以破滯;而谷疸諸品之加,乃推陳致新之意也。

茵陳五苓散 治傷寒或伏暑發黃,小便不利者,此方主之。

茵陳 豬苓 茯苓 澤瀉 白朮(各一錢) 官桂(少許)

一方,去桂,名加減五苓散。

上為細末十分和勻,先食飯後服方寸匕,日三服。一云薑棗煎。

蔭按:熱病小便不利,濕熱內蓄,勢必發黃。茵陳,黃家神良之品也,故諸方多用之。豬苓、澤瀉、茯苓、白朮,味平而淡,故可以導利小水;官桂之加,取其辛熱,能引諸藥直達熱邪蓄結之處。經曰:甚者從治,此之謂也。

茵陳茯苓湯 治發黃小便澀,煩躁而渴者,此方主之。

茵陳(二錢) 茯苓 豬苓 桂枝(各一錢) 滑石(一錢半)

上銼,水煎服。

蔭按:熱在內,其熱不得泄越,故發黃。小便澀者,熱之所注也。煩躁者,熱犯上焦,清陽之分也。渴者,邪熱蒸灼,不能生液潤喉也。是方也,茵陳主治黃疸,佐以茯苓、豬苓則利;佐以滑石則利熱;佐以桂枝,則同氣相求,直達邪熱之巢穴。內熱既去,則津液自生,氣自化,小便自利,煩渴自解,身黃自除矣。

茯苓滲濕湯 治黃疸,氣熱嘔吐而渴欲飲冷,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不得安臥,不思食。

白茯苓(五分) 茵陳蒿(六分) 澤瀉 豬苓(各三分) 黃芩(生) 黃連 山梔 防己 白朮 蒼朮 陳皮 青皮(各二分)

上㕮咀,水煎,空心服。谷疸去黃芩加枳實。一方無黃芩、青皮,有秦艽、葛根。

必效散 治黃疸通用。

葶藶(隔紙炒) 龍膽草 山梔子 茵陳 黃芩(各等分)

上每服一兩,水煎溫服,不拘時。

麻黃醇酒湯 治黃疸脈浮,宜汗之。

麻黃(三兩)

上用好清酒五升,煮取二升五合,頓服盡。冬月用酒煮,夏月用水煮。

瓜蒂散 諸疸腹滿欲吐,鼻燥脈浮者,宜以此方吐之。

瓜蒂 赤小豆 淡豆豉(各五分)

上為細末,水調服。一方,用瓜蒂二十七枚,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渣頓服。

蔭按:但腹滿欲吐,邪在上也;鼻燥者,邪在氣分也;脈浮者,邪未盡入於裡也。吐中有發散之義,故吐於浮脈正宜。瓜蒂苦而善湧,赤小豆平而解熱,淡豆豉腐而勝燥,此古人之宣劑好。如頭額兩太陽痛者,令病人噙水一口,以瓜蒂散一字,吹入鼻中,泄出黃水而愈。

小柴胡湯 諸黃腹痛而嘔者,宜以此和解之。

柴胡(二錢) 黃芩(一錢半) 半夏(七分) 甘草(五分) 人參(七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茵陳梔子大黃湯 治發黃,小便赤澀,大便秘結者,此方主之。

茵陳(一兩) 梔子(三枚) 大黃(三錢半)

上切作一服,水三盞,煎至盞半,溫服。蓋茵陳苦寒,能利黃疸;梔子瀉火,屈曲而下,能療小便之赤澀;大黃能攻大便之秘結。大小既利,則濕熱兩泄,而黃自除矣。

大黃硝石湯 治黃疸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為表和裡實,當下之。

大黃 黃柏 硝石(各四兩) 梔子(十五枚)

上水煎將熟,納硝石頓服。

黃連散 治黃疸,大小便秘澀壅熱,累效。

大黃(醋拌炒) 黃連(各二兩) 黃芩 甘草(炙,各一兩)

上為極細末,每服二錢,食後溫水調下,日三服。先用瓜蒂散搐鼻,取下黃水,卻服此藥。

搐鼻瓜蒂散 治黃疸,遍身如金色,累效。

瓜蒂(二錢) 母丁香(一錢) 黍米(四十九粒) 赤小豆(半錢)

上先將瓜蒂為末,次入三味再碾。至夜,令病人先含水一口,將藥半字搐入鼻內,待吐下水便睡,至半夜或次日,取下黃水,直候利水止,即服黃連散,或茵陳五苓散。病輕者五日,病重者半月見效。

葶藶苦參散 治濕熱內甚,小便赤澀,大便時秘,飲食少進,諸藥不效,因為久黃。

苦參 黃連 瓜蒂 黃柏 大黃(各一兩) 葶藶(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半,清米飲調下,以吐利為度。隨時看虛實加減。

梔子柏皮湯 治發黃,身熱不止,大小便利者,此方主之。

梔子(十五枚) 黃柏(二兩) 甘草(一兩)

上切作一服,水煎服。

蔭按:發黃身熱不止者,陽邪未去也,大便利,故不用大黃,小便利,故不用五苓,但以梔子、柏皮之苦勝其熱,甘草之甘緩其勢,則治法畢矣。

治谷疸方

茵陳梔子湯 治谷疸。

茵陳(一錢) 茯苓(五分) 山梔仁 蒼朮(炒) 白朮(各三錢) 黃芩(生,六分) 黃連 枳實(炒) 豬苓(去皮) 澤瀉 防己 陳皮(各二分) 青皮(一分)

上㕮咀,作一服,用長流水煎,食前溫服,二服可愈。

梔子大黃湯 發黃,身熱,腹痛,右關脈滑者,名曰谷疸,此方主之。亦治酒疸,心中懊憹或熱痛。

山梔(十四枚) 大黃(二兩) 枳實(五枚) 豆豉(一升)

上以水三升,煎至二升,分三服。

蔭按:夫發黃身熱,少火鬱也。腹痛,右關脈滑,水穀積也。故用枳實、大黃攻其水穀之積,梔子、豆豉解其少火之郁。又曰:梔子、豆豉,仲景嘗用之以吐懊憹。枳實、大黃,仲景嘗用之以吐胃實。故酒疸欲吐,谷疸腹痛,此方皆主之。

茵陳散 治黃疸,食已即飢,身體面目、爪甲、牙齒及小便悉黃,寒熱,或身體多赤多青,皆因酒食過度,為風濕所搏,熱氣鬱蒸而成。

茵陳 木通 大黃(炒) 梔子(各一兩) 石膏(二兩) 瓜蔞(一個) 甘草(炙,半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生薑五片、蔥白一莖水煎,不拘時服。如大小便秘,加枳實、赤茯苓、葶藶。

茯苓加減湯 治胃疸積熱,食已輒飢而黃瘦,胸滿脅脹,小便悶赤。

赤茯苓 陳皮(去白) 澤瀉 桑白皮(各三兩) 赤芍藥 白朮(各四兩) 人參 官桂(各二兩) 石膏(八兩) 半夏(六兩,湯洗,生薑制,焙)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十片,同煎至八分,去渣,不拘時服。如病甚者,加大黃、朴硝,各三兩。

谷疸丸 專治谷疸。

苦參(三兩) 龍膽草(一兩) 牛膽(一個)

上為細末,用牛膽汁入少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熟水或生薑煎湯送下。

小溫中丸 治黃疸與食積,又可制肝燥脾,脾虛者以白朮作湯使。

白朮(五兩) 山楂(二兩) 苦參(二兩,夏加冬減) 蒼朮 吳茱萸(一兩,冬加夏去) 川芎(夏減) 神麯(各半斤) 香附(一斤,童便浸) 針砂(十兩,炒紅,醋淬七次再炒,另研)

上為細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前鹽湯下。一方有梔子,無白朮、山楂、苦參、茱萸。

大溫中丸 治食積黃腫。此調理谷疸、酒疸之方也。

蒼朮(米泔浸七日) 厚朴(薑汁炒) 青皮 陳皮(去白) 三稜(醋炒) 蓬朮(醋炒,各五兩) 香附(一斤,醋炒) 甘草(炙,一兩) 針砂(二兩,醋炒紅七次)

一方,有黃連、苦參、白朮各五兩。

上為細末,醋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薑湯下,午後薑湯下,臨睡溫酒下。忌犬肉、果菜。或云:以上二方,用針砂不如以青礬代之為妙。

棗礬丸 谷疸身目俱黃,此方亦良。

綠礬(半斤,火煅通紅) 棗肉(二斤,煮去皮,搗爛) 平胃散(四兩,為衣)

上共和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薑湯下。一方用白礬,不用綠礬。一方無平胃散。

蔭按:夫水穀癖積於中,抑遏肝腎之火,久久鬱熱,故身目俱黃。是方也,綠礬鹹寒,能軟痰癖而勝濕熱;棗肉甘溫,能益脾胃而補中宮;平胃散者,蒼朮、厚朴、陳皮、甘草也。蒼朮、厚朴所以平胃家敦阜之氣而除積飲,陳皮、甘草一以利氣,一以和中,乃調胃之意也。

針砂丸 治谷疸、酒疸、濕熱發黃等症。

針砂(半斤,煅醋淬三次) 蒼朮(四兩,米泔浸一宿) 當歸 芍藥 川芎(各一兩半) 生地黃(二兩,薑汁炒) 香附 厚朴(薑製) 神麯(炒) 麥芽(炒,去面) 茵陳(各一兩) 青皮 陳皮(各一兩半) 三稜 蓬朮(各二兩) 薑黃 山梔(炒) 升麻 乾漆(炒無煙,各五錢)

上為細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薑湯下。

茶黃丸 治黃病,愛吃茶。

白朮 蒼朮(各三兩) 石膏 白芍藥 黃芩 南星 陳皮(各一兩) 薄荷(七分)

上為末,砂糖水煮,神麯為丸,砂糖水下。

一方,石膏、白芍、黃芩三味,水煎服。

米黃散 治黃病,愛吃生米

白朮(一錢半) 蒼朮(一錢三分) 陳皮 白芍藥 神麯 麥芽 山楂 茯苓 石膏(各一錢) 厚朴(七分) 藿香(五分) 甘草(三分)

上水煎,臨服入砂糖一匙調服。

四寶丹 治黃病,吃生米、茶葉、黃泥、黑炭。

使君子肉(二兩) 檳榔 南星(薑汁製,各一兩,以上三味諸證通用) 生米麥芽(一斤,炒) 黃泥(用壁土一斤,炒) 用黑炭(一斤,炒)

上為末,用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清早砂糖水送下,大效。

治酒疸方

葛根湯 治酒疸。

葛根(二錢) 枳實(炒) 山梔 豆豉(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水一鍾,煎七分,溫服不拘時。

加減五苓散 治飲酒伏暑,郁發為疸,煩渴引飲,小便不利。

茵陳 赤茯苓 豬苓 白朮 澤瀉(各二錢)

上作一服,水煎服,不拘時。

酒煮茵陳湯 治酒疸,遍身眼目發黃,如黃金色者。

茵陳(一兩)

上用好酒一鍾半,煎至八分,食遠溫服,不數服而愈。

加味小柴胡湯 治酒疸。

本方加茵陳、豆豉、大黃、黃連、葛根,水煎服。

梔子大黃湯 治酒疸,心中懊憹或熱痛。

方見前谷疸方

半濕半熱湯 治酒疸,身體無熱,靜言了了,腹滿欲嘔,心煩足熱,或有癥瘕,心中懊憹,其脈沉弦緊細。

半夏 茯苓 白朮(各七分) 前胡 枳殼(麩炒黃色) 甘草(炙) 大戟(各五分) 黃芩 茵陳 當歸(各三分)

上細切,作一服,入生薑三片,水煎溫服。

當歸白朮湯 治酒疸發黃,心下有痃癖堅滿,身體沉重,妨害飲食,小便赤黃。此因內虛,飲食生冷,脾胃痰結所致。

白朮 茯苓(各一錢) 當歸 黃芩 茵陳(各二分半) 前胡 枳實 甘草 杏仁(各六分) 半夏(炮,八分)

上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煎溫服。

牛黃散子 治酒疸食黃及水氣蠱證,面目甚黃,遍身浮腫,肚大如盆。

黑牽牛(春八分,夏九分,秋七分,冬四分) 大黃(春八分,夏九分,秋七分,冬一錢) 檳榔(春八分,夏九分,秋七分,冬四分) 甘草(春八分,夏九分,秋七分,冬四分)

上為細末,每服五錢,五更時面東南,用井花水調服。疾隨下而不動,面朝太陽,吸氣三口,疾速下,蠱證全消,酒疸宿食俱愈。忌生冷發物。後服烏藥順氣散一二帖,再服十全大補湯數帖。

治黑疸方

礬硝散 治女勞疸。仲景《金匱要略》云:黃家日晡發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疸。得之膀胱急,小腹滿,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疸,其腹脹如水狀,大便必黑,時溏。此女勞之病,非水也。腹滿者難治,此方主之。

礬石 硝石(各等分,火煅為末)

上每服二錢,以大麥粥湯和服,日三服,取汗愈。若小腸滿急,小便不利,用滑石、石膏各二錢,入粳米一撮,同煎服之。

一方 治女勞疸。

茵陳 白朮 茯苓 豬苓 澤瀉 當歸 芍藥 甘草 滑石 麥門冬 生地黃(姜酒炒)

上銼,水煎服。

四白湯 治色疸。

白朮 白芍藥 白茯苓 白扁豆 人參 黃耆(炙,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作一服,薑棗煎服。

白朮湯 治酒疸因下後變為黑疸,目青面黑,心下如啖蒜齏狀,大便黑,皮膚不仁,其脈微而細。一云:治酒疸及脾經肉疸、癖疸、勞役疸、腎經黑疸。

白朮 桂心 葛根(各一錢) 豆豉 杏仁(炒,去皮尖) 甘草(炙,各五分) 枳實(三分)

上作一服,水煎食前服。熱者,去桂、術,加山梔一錢。

一方 黑疸多死,宜急治。

用土瓜根一斤,搗碎絞汁六合,頓服。當有黃水隨小便出,更服之。

腎疸湯 治腎疸,目黃渾身金色,小便赤澀。

升麻(五分) 羌活(一錢) 防風(五分) 獨活(五分) 白朮 柴胡 蒼朮(各一錢) 豬苓(一分) 澤瀉(三分) 白茯苓 葛根(各五分) 甘草(三分) 黃柏(二分) 人參 神麯(各六分)

上分作二帖,水煎,食前稍熱服。

治虛疸方

丹溪方 治疸,脈虛,便赤。

白朮(一兩) 人參 豬苓 茵陳(各半兩) 澤瀉(七錢) 山梔(炒) 木通(各三錢) 桂枝(一錢)

上銼,每服五錢,水煎服。

胃苓湯 治黃疸,怠倦,脾胃不和,食少。

蒼朮 厚朴 陳皮 甘草(炙) 茯苓 豬苓 白朮 澤瀉 桂

小便赤,加滑石。

上銼,水煎服。

參朮健脾湯 治發黃日久,脾胃虛弱,飲食少思。

人參 白朮(各一錢半) 白茯苓 陳皮 白芍藥(煨) 當歸(酒洗,各一錢) 甘草(炙,七分)

上入棗二枚,水煎,食前服。色疸,加黃耆、白扁豆,炒,各一錢。

秦艽飲子 治五疸涉虛,口淡咽乾,發熱微寒。

秦艽 當歸(酒浸) 白芍藥 白朮 官桂 茯苓 熟地黃(酒蒸) 陳皮 小草 川芎 半夏(湯泡) 甘草(炙,各一錢)

上作一服,加生薑五片,水煎,不拘時服。

人參養榮湯 治五疸,腳弱心忪,口淡耳響,微寒發熱氣急,小便白濁,當作虛勞治之。

人參 黃耆 白朮 當歸 桂心 甘草 陳皮(各一兩) 白芍藥(三兩) 熟地黃 五味子 茯苓(各三錢) 遠志(去心,五錢)

上銼,每服四錢,薑棗煎,空心服。

丹溪方 治婦人久勞苦,得面黃心悸,口苦,小便不黃,自利食少,右脈大於左,此虛中為濕也。

白朮 芍藥 當歸(各五錢) 黃耆 黃芩 茯苓 人參(各三錢) 陳皮(一錢半) 黃連(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銼,分六帖,下保和、溫中,各二十丸。

補中湯 治面黃多汗,目眥赤,四肢沉重,減食,腹中時痛,咳嗽,兩手左脈短,右脈弦兼澀,右手關脈虛。

升麻 柴胡(各二錢) 歸身(二分) 蒼朮(五分) 澤瀉(四分) 甘草(炙,八分) 五味子(二十一粒) 黃耆(二錢半) 神麯(三錢) 紅花(少許) 大麥曲(五分)

上銼,作二服,水煎,食前服。

治陰黃方

茵陳四逆湯 治發黃,脈沉細而遲,肢體逆冷,腰以上自汗者,此方冷服。

茵陳(二兩) 附子(一枚,作八片,炮) 乾薑(炮,一兩半) 甘草(炙,一兩)

上細切,分作四服,水煎服。

蔭按:吳氏曰,此陰症發黃也。陰寒盛於下,則戴陽於上,故上體見陽症,下體見陰症。陰盛於下,故見陰脈之沉遲,兼陰症之四逆;陽戴於上,故見陽症之發黃,上體之自汗也。茵陳治黃之要藥,故無分於寒熱而用之。附子、乾薑、炙甘草,回陽之要品也,故有陰寒即用之。然必冷服者,恐薑、附發於上焦,陽盛之區而下部陰寒之分,反不及也。是方也,韓祗和、李思訓、朱奉議、咸用之矣。使據丹溪翁不必分五,同是濕熱之言,而執其方以療之,則藥與證不相反耶。

理中加茯苓湯 仲景云:一婦人,年六十歲,病振寒轉慄,足太陽寒水也。呵欠噴嚏,足少陽膽也。口中津液,足陽明不足也。心下急痛而疸,手少陰受寒,足少陰血滯也。身熱,又欲近火,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臍下惡寒,丹田有寒,渾身黃,及睛黃,皆寒濕也。餘證驗之,知其為寒;溺黃赤而黑,又頻數者,寒濕勝也。病來身重如山,便著床枕者,陰濕勝也。其脈右手關、尺、命門弦細,按之洪而弦,弦急為寒,加之細者,北方寒水,雜以緩甚者,濕盛出黃色。脈洪大者,心火受制也。左手右按之至骨,舉手來實者,壬癸腎旺也。六脈按之俱空虛者,下焦無陽也。用藥法,先宜以輕劑去其寒濕,兼退其洪大之脈以理中,加茯苓湯投之。(按此證,雖小便黃赤,亦作寒治者,蓋以餘證及脈別之也)

人參 白朮 甘草 乾薑 茯苓

上水煎熟,以冰冷與之。此熱因寒用,以假寒對足太陽之假熱,以乾薑辛熱瀉膀胱之真寒。故曰真對真,假對假。若不愈,當朮附湯與之。

茵陳附子乾薑湯 治因天令暑熱,冷物傷脾,過服寒涼,陰氣太勝,陽氣欲絕,加以陰雨寒濕相合,發而為黃,其脈緊細,按之空虛,兩寸脈短,不及本位,此謂陰症發黃也。仲景所謂當於寒濕中求之。李氏順云:解之而寒涼過劑,瀉之而逐寇傷君,正此謂也。

附子(三錢,炮去皮) 乾薑(炮,二錢) 茵陳(一錢二分) 白朮(四分) 草豆蔻(煨,一錢) 白茯苓(三錢) 枳實(麩炒) 半夏(制) 澤瀉(各五分) 橘紅(三分)

上加生薑五片,水煎去渣,涼服。

蔭按: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濕淫所勝,平以苦熱,以淡滲之,以苦燥之。附子、乾薑辛甘大熱,散其中寒,故以為君;半夏、草蔻辛熱,白朮、陳皮苦甘溫,健脾燥濕,故以為臣;生薑辛溫以散之,澤瀉甘平以滲之。枳實苦微寒,瀉其痞滿;茵陳微苦寒,其氣輕浮,佐以姜附,能去膚腠間寒濕,而退其黃,故為佐使也。服此一二服,病去,再服理中湯數服,氣得平復。

治時氣發黃方

茵陳湯 治時行瘀熱在裡,鬱蒸不散,通身發黃。

茵陳(一兩) 梔仁(一錢半) 大黃(三錢)

上作一服,水煎,不拘時服。

茵陳大黃湯 治傷寒大熱,發黃,面目俱黃,小便赤澀。

茵陳蒿 梔子 柴胡 黃柏 黃芩 升麻 大黃(各七分) 草龍膽(三分半)

上切作一服,水煎溫服。

抵當湯 治傷寒熱鬱,瘀血內結,身黃,脈沉細,狂言譫語,小腹滿,小便自利,大便黑。

水蛭(三十枚,炒褐色) 虻蟲(三十枚,去翅足炒) 桃仁(二十枚,去皮尖) 大黃(一兩)(水蛭生池澤,兩頭尖小者良,腰粗,色微赤,難死)

上分作二服,水煎服。

蔭按,夫陽邪瘀熱在裡,小腹硬滿,小便自利而發黃者,為蓄血發黃。苦走血,咸軟堅,故用水蛭、虻蟲,以逐敗血,滑利腸寒下熱,故用桃仁、大黃,以下血熱。他如桃仁承氣湯,亦可酌用。

瘴疸丸 治時行及瘴瘧、疫癘,忽發黃,殺人最急。如覺體氣有異者,急制服之。

茵陳 山梔 大黃 芒硝(各一兩) 杏仁(六錢) 常山 鱉甲 巴豆(各四錢) 豆豉(二錢)

上為末,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丸,米飲下,以吐利為效,未效加一丸。

治黃胖(即食勞疳黃)

褪金丸 治黃腫絕妙。

蒼朮(米泔浸) 白朮(各二兩半) 甘草(炙,半兩) 厚朴(薑汁拌,炒,一兩) 陳皮(去白,一兩半) 針砂(醋炒紅色) 香附(童便浸,各六兩) 神麯(炒黃色) 麥芽(炒微黃,各一兩半)

有塊加三稜、蓬朮俱醋煮各一兩半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每服七八十丸,食前用白湯送下。忌魚腥、酒面、生冷之物。

綠礬丸 治黃胖最捷。

針砂(二兩,炒紅醋淬) 綠礬(四兩,薑汁炒白) 五倍子(半斤) 神麯(半斤,炒微黃色)

上為細末,生薑汁煮紅棗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溫酒下,或米湯亦可。

蔭按:此方神效,但愈後宜終身忌蕎麵、母豬肉、毒物,若犯之即死。余又嘗見一婦人服此藥後三年,不因食物所犯,忽無故而死。

大溫中湯(朱先生晚年定者) 治黃胖。

香附(一斤,童便浸,春夏一宿秋冬三) 針砂(炒紅,醋淬三次,一斤) 苦參(春夏二兩,秋冬一兩) 甘草(二兩) 厚朴(薑汁炒黑,五兩) 芍藥(五兩) 陳皮(三兩) 山楂(五兩) 蒼朮(泔浸,五兩) 白朮 茯苓(各三兩) 青皮(六兩)

上俱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桐子大。面黑,筋骨露,氣實者,米飲下五六十丸。麵肥白,與氣虛羸弱者,白朮湯下三四十丸。忌一切生冷,油膩、雞鵝、羊鴨、生硬並糍粽難化之物。服過七日後,便覺手掌心涼,口唇內有紅暈起,調理半月愈。

暖中丸 治黃胖,殺肝邪,舒脾氣,虛者不宜用。

陳皮 蒼朮 厚朴(制) 三稜 白朮 香附(各一斤) 青皮(五錢) 甘草(二兩) 針砂(十兩,醋炒紅)

上為末,醋糊丸,空心鹽薑湯下五十丸,晚食前,酒下亦可,忌狗肉。

棗礬丸 治食勞,身目俱黃。

綠礬(不拘多少,置砂鍋內炒通赤,用米醋點之,燒用木炭)

上研細,紅棗肉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薑湯下。

又小溫中丸 治黃胖,宜草野貧賤人服。蓋其飲食無積,但補陰燥濕而已。

針砂(一斤,以醋炒為末) 糯米(炒極黃為末,一斤)

上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米飲下,忌口同前。輕者服五兩,重者不過七兩愈。

皂礬丸 治黃胖。

綠礬(六兩,用米醋於鐵鍋內煮七次,以干為度,置地上出火氣,為末) 南星(一兩,為末) 炒麵(一兩) 大皂角(二斤,水煮熟,揉出膿膠,去皮渣,濾過再熬,入棗子六兩,蒸熟去皮核,煎成濃膏)

上共搗和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丸。早晚用薑湯各一服,忌油膩煎煿。如身上發紅斑時,急煎棗湯服之,斑自愈。

紫金丹 治男婦患食勞,氣勞,遍身黃腫,欲變成水及久患痃癖,小腸膀胱面目忽黃。

膽礬(三錢) 黃蠟(二兩) 大棗(五十枚)

上以砂鍋或銀石器內,用好醋三升,先下礬棗,慢火熬半日,取出棗,去皮核,次下蠟,再慢火熬一二時,如膏好,入蠟茶二兩,同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茶酒任下。如久患腸風痔漏,陳米飲下,日三服,一日見效。宗室趙彥材,下血面如蠟,不進食,蓋病酒也。授此方服之,終劑血止,面鮮潤,食亦倍常。新安一士人亦如是,與三百粒作一服,立愈。

一方 治食氣遍身黃胖,氣喘,食不進,心胸渴悶。

皂角(不蛀者,去皮及子,好醋塗炙,令焦為末,一錢) 巴豆(七粒,去油膜)

上二味,以淡醋研好墨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丸,食後陳皮湯下,日三服,隔一日,增一丸,以利為度,常服消酒食。

丹溪方 一婦年三十,面黃,腳痠弱,口苦喜茶,月經不勻,且多倦怠。

黃耆(三分) 白朮(一分) 黃柏(炒) 秦艽(各二分) 甘草(三分) 木通 陳皮(各五分) 芍藥 人參 當歸(各一錢)

上作一服,水煎服。

又方 一婦,年六十,面黃倦甚,足酸口苦,脈散而大,此濕傷氣也。

白朮(五錢) 陳皮(四錢) 蒼朮 木通 黃芩(各一錢) 砂仁 人參 川芎(各二錢) 黃柏(炒一錢) 甘草(炙,五分)

上分六帖,水煎,食前服。

又方 一人痞後面黃,腳痠弱,倦怠,食飽氣急,頭旋。

黃耆(二分) 蒼朮(一錢) 白朮(一錢半) 木通(二錢) 甘草(炙,二分) 黃柏(炒三分) 厚朴(制,一分) 陳皮(一錢)

上作一服,水煎服。

又方 一人面黃,腳痠無力,食不化,脈虛而少弦,口苦肚脹,宜補之。

蒼朮(五分) 木通(三分) 白朮(一錢半) 當歸 芍藥 陳皮 川芎(各五分) 甘草(炙,二分) 人參(三分)

上作一服,水煎,下保和丸四十丸。

以上諸方,俱系除濕補氣之劑,虛人疳黃,宜選用之。

治目黃方(目黃而身不黃)

青龍散 治風氣傳化,腹內疼結而目黃,風氣不得泄,為熱中煩渴引飲。

地黃(姜,酒炒) 威靈仙 防風 荊芥穗 何首烏(去黑皮米泔浸一宿,竹刀切,各二兩)

上為末,每日三服,食後沸湯調下一錢。

一方 治黃疸,目黃不除。

用瓜丁為細末,如豆大,納鼻中,令病人深吸,取鼻中黃水出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