嘔吐

論嘔吐噦皆屬於胃

東垣 曰:夫嘔吐噦者,俱屬於胃,胃者總司也,以其氣血多少為異耳。且如嘔者,陽明也。陽明多血多氣,故有聲有物,氣血俱病也。仲景云:嘔多雖有陽明證,慎不可下。孫真人云:嘔家多服生薑,乃嘔吐之聖藥也。氣逆者必散之,故以生薑為主。吐者,太陽也,太陽多血少氣,故有物無聲,乃血病也。有食入則吐,有食已則吐,以陳皮去白主之。噦者,少陽也,少陽多氣少血,故有聲無物,乃氣病也,以薑製半夏為主。故朱奉議治嘔吐噦,以生薑、半夏、陳皮之類是也。究其三者之源,皆因脾氣虛弱,或因寒氣客胃,加之飲食所傷而致也。宜以丁香、藿香、半夏、茯苓、陳皮、生薑之類主之。若但有內傷而有此疾,宜察其虛實,使內消之。痰飲者必下之,當分其經,對證用藥,不可亂也。

論胃虛不宜用辛藥發散

準繩 云:《金匱》方,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又云: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用半夏一升,生薑半斤,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又云:卒嘔吐,心下痞,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即前方加茯苓四兩也,然則生薑、半夏,固通治嘔吐之正劑矣,然東垣云:辛藥生薑之類治嘔吐,但治上焦氣壅表實之病,若胃虛穀氣不行,胸中閉塞而嘔者,唯宜益胃,推揚穀氣而已,勿作表實用辛藥瀉之,故服小半夏湯不愈者,服大半夏湯立愈。此仲景心法也。

丹溪 云:胃虛弱嘔者,二陳加砂仁、藿香、白朮。又云:久病嘔者,胃氣虛,不納穀也,生薑、人參,黃耆、白朮、香附治之。嘔吐煎藥,忌瓜蔞、杏仁、蘿蔔子、山梔。皆要作吐,丸藥中帶香藥,行散不妨。

論嘔吐有寒熱痰食血氣不同

直指方 云:嘔吐出於胃氣之不和,人所共知也。然有胃寒,有胃熱,有痰水,有宿食,有膿血,有氣攻,又有風邪入胃。寒而嘔吐,則喜熱惡寒,四肢淒涼,法當以剛壯溫之。熱而嘔吐,則喜冷惡熱,煩躁口乾,法當以清涼解之。痰水證者,涎沫怔忡,先渴後嘔,與之消痰逐水輩。宿食證者,胸腹脹滿,醋悶吞酸,與之消食去積輩。腥氣臊氣,熏炙噁心,此為膿血之聚,經所謂嘔家癰膿,嘔盡膿自愈是也。七情內郁,關格不平,此氣攻之證,經所謂諸鬱於胃則嘔吐是也。若夫風邪入胃,人多不審,率用參、術助之,攔住其邪,尤關利害。其或惡聞食臭,湯水不下,粥藥不納,此則反番之垂絕者也。辨之不早,何以為治乎?雖然足陽明之經,胃之脈絡也,陽明之氣,下行則順,今逆上行,慎不可泄固也。然嘔吐者,每每大便秘結,上下壅遏,氣不流行,盍思所以區畫而利導之。他如汗後水藥不入口者,嘔逆而脈弱,小便複利,身微熱而手足厥者,虛寒之極也,識者憂焉。

丹溪 云:河間謂嘔者為火氣炎上,此特一端耳。有痰隔中焦,食不得下者,有氣逆者,有寒氣鬱於胃口者,有食滯心肺之分,致新食不得下而反出者,但因火與痰者為多。胃中有熱,膈上有痰,二陳湯加炒梔子、黃連、生薑。凡病欲吐者,切不可下,逆之故也。肝火出胃,逆上嘔吐,抑青丸。夏月嘔吐不止,五苓散加生薑汁。

準繩 云:寒而嘔吐,則喜熱惡寒,四肢淒涼,或先覺咽酸,脈弱小而滑。因胃虛傷寒飲食,或傷寒汗下過多,胃中虛冷所致,當以剛壯溫之,宜二陳湯加丁香十粒,或理中湯加枳實半錢,或丁香吳茱萸湯、藿香安胃散、鐵刷湯,不效則溫中湯,甚則附子理中湯,或治中湯加丁香,並須冷服。蓋冷遇冷則相入,庶不吐出(羅謙甫云:諸藥不愈者,紅豆丸神效)。曾有患人用附子理中湯、四逆湯加丁香,到口即吐,後去乾薑,只參、附加丁、木香煎熟,更磨入沉香,立吐定。蓋虛寒痰氣凝結,丁、附既溫,佐以沉木香則通,乾薑、白朮則泥耳。熱嘔,食少則出,喜冷惡熱,煩躁引飲,脈數而洪,宜二陳湯加黃連、炒梔子、枇杷葉、竹茹、乾葛、生薑,入蘆根汁服。《金匱》方: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潔古用小柴胡湯加青黛,以薑汁打糊丸,名清鎮丸,治嘔吐,脈弦頭痛,蓋本諸此。胃熱而吐者,聞穀氣即嘔,藥下亦嘔,或傷寒未解,胸中有熱,關脈洪者是也,並用蘆根汁。《金匱》方: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解,急與之。思水者,豬苓散主之。嘔而胸滿者,吳茱萸湯主之。嘔而渴,煮枇杷葉汁飲之。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氣嘔吐,胸滿膈脹,關格不通,不食常飽,食則常氣逆而吐,此因盛怒中飲食而然,宜二陳湯加枳實、木香各半錢,或吳茱萸湯,不效則丁香透膈湯及五膈寬中湯。食嘔吐,多因七情而得,有外感邪氣並飲食不節而生,大概治以理中為先,二陳湯加枳實一錢,或加南星七分,沉香、木香各四分亦好,或只服枳南湯,或導痰湯。又有中脘伏痰,遇冷即發,俗謂之冷癇,或服新法半夏湯,或撾脾湯(撾,張瓜切,音窩)。有痰飲,粥藥到咽即吐,人皆謂其番胃。非也。此乃痰氣結在咽膈之間,宜先以姜蘇湯下靈砂丹,俟藥可進,則以順氣之藥繼之。外有吐瀉,及痢疾,或腹冷痛,進熱藥太驟,以致嘔逆,宜二陳湯加砂仁,白豆蔻各半錢,沉香少許。嘔吐,諸藥不效,當借鎮重之藥以墜其逆氣,宜姜蘇湯下靈砂丹百粒,俟藥得止,卻以養正丹、半硫丸導之。嘔吐津液既去,其口必渴,不可因渴而遽以為熱。

論陰虛邪逆嘔噦

東垣 曰:若陰虛,邪氣逆上,窒塞嘔噦,不足之病,此地道不通也,正當用生地黃、當歸、桃仁、紅花之類和血涼血潤血,兼用甘草以補其氣,微加大黃、芒硝以通其閉。大便利,邪氣去,則氣逆嘔噦自不見矣。復有胸中虛熱,穀氣久虛,發而為嘔噦者,但得五穀之陰以和之,則嘔噦自止。

論嘔吐可下不可下

準繩 曰:仲景云:病人慾吐者,不可下之。又用大黃、甘草治食已即吐,何也?曰:欲吐者,其病在上,因而越之可也。而逆之使下,則必抑塞憒亂而益以甚,故禁之。若既已吐矣,吐而不已,有升無降,則當逆而折之,引令下行,無速於大黃者,故不禁也。兵法曰:避其銳,擊其惰。此之謂也。丹溪泥之,而曰:凡病嘔吐,切不可下,固矣夫。

葉氏 曰:丹溪云:凡病嘔吐,切不可下,以其逆之故也。東垣云:吐而大便不通,則利大便,上藥則所當禁也。二說相反,要當審其大便通與不通耳。丹溪執泥此證切不可下,其言未盡善也。

論漏氣

準繩 云:身背皆熱,肘臂牽痛,其氣不續,膈間厭悶,食入即先嘔而後下,名曰漏氣。此因上焦傷風,閉其腠理,經氣失道,邪氣內著,麥門冬湯主之。

論走哺

準繩 云:下焦實熱,大小便不通,氣逆不續,嘔逆不禁,名曰走哺,人參湯主之。

論吐食

準繩 云:上焦氣熱上衝,食已暴吐,脈浮而洪,宜先降氣和中,以桔梗湯調木香散二錢,隔夜空腹服之。三服後,氣漸下,吐漸去,然後去木香散,加芍藥二兩、黃耆一兩半,同煎服之,病愈則止。如大便燥結,食不盡下,以大承氣湯去芒硝,微下之,少利為度,再服前藥補之。如大便復結,又依前微下之,《保命集》用荊黃湯調檳榔散。中焦吐食,由食積與寒氣相格,故吐而疼,宜服紫沉丸。《金匱》大黃甘草湯治食已即吐,又治吐水。吐食而脈弦者,由肝勝於脾而吐,乃由脾胃之虛,宜治風安胃,金花丸、青鎮丸主之。《金匱》茯苓澤瀉湯,治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

論嘔苦

經 云:善嘔,嘔有苦,常太息,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取膽三里以下。胃氣逆,則刺少陽血絡,以開膽逆,卻調虛實以去其邪。又云:口苦,嘔宿汁,取陽陵泉。為胃主嘔,而膽汁苦,故獨取膽與胃也。陽明在泉,燥淫所勝,病喜嘔,嘔有苦。又云:陽明之勝,嘔苦,治以苦溫辛溫。是運氣嘔苦皆屬燥也。

論嘔清水

經 云:太陰之復,嘔而密默,唾吐清液,治以甘熱。是嘔水屬濕,一味蒼朮丸主之。《金匱》方: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後,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茯苓飲主之,能消痰氣,令能食。又云: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論吐涎沫

金匱 方:乾嘔,吐逆,吐涎沫,半夏乾薑散主之。半夏、乾薑各等分,杵為散,取方寸匕,漿水一升半煎至七合,頓服之。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萸湯主之。婦人吐涎沫,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龍湯主之。涎沫止,乃治痞,瀉心湯主之。

論嘔膿

仲景 云:嘔家雖有癰膿,不可治,嘔膿儘自愈。《仁齋直指》以地黃丸湯主之。

論嘔吐蟲

準繩 云:仲景以吐蛔為胃中冷之故,則成蛔厥。宜理中湯加炒川椒五粒、檳榔半錢,吞烏梅丸。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亦用烏梅丸,取胃三里。有嘔吐,諸藥不止,別無他證,乃蛔在胸膈作嘔,見藥則動,動則不納藥,藥出而蛔不出。雖非吐蛔之比,亦宜用吐蛔藥。或於治嘔藥中,入炒川椒十粒,蛔見椒則頭伏故也。

李氏 曰:蟲吐時,常噁心,胃口作痛,口吐清水,得食暫止,飢則甚者,胃中有蛔也。二陳湯加苦楝根、使君子、白朮、烏梅,或用錫灰檳榔等分,米飲調服亦可。凡吐如清菜汁者死。

論暈船吐

李氏 曰:暈船大吐,渴飲水者多死,惟童便飲之最妙。

診脈法

準繩 云:形狀如新臥起,陽緊陰數,其人食已即吐。陽浮而數,亦為吐(或浮大,皆陽偏勝,陰不能配之也,為格,主吐逆,無陰,和之)。寸緊尺澀,其人胸滿不能食而吐。寸口脈數,其人則吐。寸口脈細而數,數則為熱,細則為寒,數為嘔吐。《金匱》問: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何也?曰:以發其汗,令陽微,膈氣虛,脈乃數。數為客熱,不能消穀,胃中虛冷,故吐也。趺陽脈微而澀(微則不利,澀則吐逆,谷不得入),或浮而澀(浮則虛,虛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名反胃),寸口脈微而數(微則血虛,血虛則胃中寒),脈緊而澀者難治。關上脈浮大,風在胃中,心下澹澹,食欲嘔。關上脈微浮,積熱在胃中,嘔吐蛔蟲。關上脈緊而滑者,蛔動。脈緊而滑者,吐逆。脈小弱而澀,胃反。浮而洪為氣,浮而匿為積,沉而遲為寒。趺陽脈浮,胃虛。嘔而不食,恐怖者難治,寬緩生(寒氣在上,陰氣在下,二氣並爭,但出不入)。先嘔卻渴,此為欲解。先渴卻嘔,為水停心下,屬飲。脈弱而嘔,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死。嘔吐大痛,色如青菜葉者死。

脈訣舉要 曰:滑數為嘔,代者霍亂。微滑者生,澀數凶。

治胃熱嘔吐方

黃連二陳湯 治胃中有熱,膈上有痰,時作嘔噦。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山梔子(炒) 黃連(薑汁炒,各等分)

上銼,每服八錢,生薑五片,水煎服。一方二陳湯加竹茹。

丹溪加味二陳湯 治胃中有火,膈上有痰,令人時常噁心,嘔吐清水,作噯氣吞酸等證。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黃連(薑汁炒) 梔子(炒) 蒼朮 川芎 香附 砂仁 神麯(炒) 山楂 木香(少許) 

上銼,加生薑,水煎服。一方有白朮、乾薑、牡荊子三味,無砂仁、神麯、山楂、木香。久病虛者,加人參、白朮。胃寒者,加益智、草豆蔻、乾薑、桂心之類,去黃連、梔子,又甚者加丁香、附子。如脅痛,或脾痛,右關脈弦,嘔吐不已,此木來侮土,本方加人參、白朮、升麻、柴胡、青皮、芍藥、川芎、砂仁、神麯之類。如時常吐清水,或口乾不喜食冷,涎自下而湧上者,此脾熱所致也,本方加白朮、芍藥、升麻、土炒苓、連、梔子、神麯、麥芽、乾生薑,或丸或煎皆可。如時常噁心,吐清水,心胃作痛,得食則暫止,飢則甚者,此胃中有蛔也,本方加苦楝根、使君子,煎服即愈。或用黑錫灰、檳榔等分,米飲調下。

保中湯 治嘔吐不止,飲食不下。

陳皮 半夏(薑汁炒) 茯苓(各八分) 白朮(土炒) 藿香梗 黃芩(土炒,各一錢) 黃連(土炒) 山梔子(薑汁炒,各二錢) 砂仁(三分) 甘草(二分)

上銼一劑,加生薑三片,長流水和嬌泥,澄清二鍾,煎至一鍾,稍冷頻服。吐逆甚,加伏龍肝一塊同煎;因氣,加香附童便炒一錢、枳實麩炒八分,去白朮;心煩不寐,加竹茹八分。

橘梔竹茹湯 治胃中素熱,噁心,嘔噦不止。

陳皮(二錢) 梔子(炒三錢) 竹茹(一錢半)

上銼,水煎,入薑汁服。

葛根竹茹湯 治胃熱心煩,嘔吐不止,或因飲酒過度而嘔者,尤妙。

葛根(三錢) 半夏(二錢) 甘草(三分) 竹茹(一團)

上銼一劑,加生薑五片,水煎,取冷汁服。

加味橘皮竹茹湯 治胃熱多渴,嘔噦不止。

橘皮 赤茯苓 半夏 麥門冬(去心) 枇杷葉 竹茹(各一錢) 人參 甘草(各五分)

上銼,加生薑,水煎服。

小柴胡加竹茹湯 治發熱而嘔。

柴胡(二錢) 半夏 橘皮(各一錢) 黃芩 人參 甘草(炙,各七分半) 竹茹(一團)

上銼,加生薑七片,水煎,溫服。

麥門冬湯 治煩熱嘔逆。

麥門冬(去心) 黃連(薑汁炒) 茅根 青竹茹(各二錢) 人參(一錢) 甘草(五分)

上銼,水煎,入生薑自然汁二三匙,食前服。

枇杷葉散 定嘔吐,和中利膈。

枇杷葉(去毛,二錢) 人參 半夏(各一錢) 茯苓(五分) 茅根(二兩)

上細銼,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七片慢火煎至七分,去渣,入檳榔末五分,和勻服之。

槐花散 大凡吐多是膈熱,熱且生痰,此藥能化胃膈熱涎,有殊效。

皂角(去皮,燒煙絕) 白礬(熬沸定) 槐花(炒黃黑色) 甘草(炙,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

半夏瀉心湯 嘔而腸鳴,心下痞者,此湯主之。

半夏(三升,湯泡) 黃芩 人參 炙甘草 乾薑(各三兩)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六升,去渣,再服一升,日三服。

豬苓湯 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急與解之,此湯主之。

豬苓(去皮) 茯苓 白朮(各等分)

上㕮咀,水煎服。

茱萸陳皮丸

蒼朮(炒,七錢半) 吳茱萸(煮少時,曬) 陳皮黃連 黃芩(二味俱用陳壁土炒)

上為末,神麯煮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五丸,生薑湯下。

椒茶餅 止嘔吐,治翻胃,當時即效。

川椒(去目,隔紙焙,三兩) 茶牙 桑白皮 飛羅面(炒,各一兩半)

上為末,煉蜜作餅,每重一錢,細嚼,米湯下。

三一承氣湯 治嘔吐,水漿不入,食即吐,大便秘或利而不鬆快,時覺腹痛滿者,或下利赤白,而嘔吐食不下者,或大小腸、膀胱結而不通,上為嘔吐隔食。

大黃(三錢)(量人虛實加減) 芒硝 厚朴(薑汁炒) 枳實(麩炒,各三錢) 甘草(一錢)

上銼,水煎服。

蔭按:方氏曰:《三因方》嘔吐證忌用利藥,此言其常。然大小腸、膀胱熱結而不通,上作嘔吐隔食,若不用利藥開通發泄,則嘔吐何由而止。或只嘔吐,而大小便不秘澀者,此藥又所當忌也。

治胃寒嘔吐方

理中湯 海藏加減例。

人參 白朮 乾薑(炮) 甘草(炙,各等分)

上銼,加生薑十片,水煎服。若為寒氣、濕氣所中者,加附子一兩,名附子理中湯;若霍亂吐瀉者,加橘紅、青皮各一兩,名治中湯;若干霍亂,心腹作痛,先吃鹽湯少許,頓服,嘔吐出,令透,即進此藥;若嘔吐者,於治中湯內加丁香、半夏各一兩,生薑十片;若泄瀉者,加橘紅、茯苓各一兩,名補中湯;若泄瀉不已者,於補中湯中加附子一兩,不喜飲食,水穀不化者,再加炒砂仁一兩,共成八味;若霍亂吐下,心腹作痛,手足逆冷,本方去白朮,加熟附子,名四順湯;若霍亂後轉筋者,加煅石膏一兩;若臍下築者,腎氣動也,去朮,加官桂一兩,腎惡燥,故去朮,恐作奔豚,故加桂;若悸多者,加茯苓一兩;渴欲飲水者,加朮半兩;若寒者,加乾薑半兩;腹滿者,去白朮,加附子一兩;若吐利後,胸痞欲絕,心膈高起急痛,手不可近者,加枳實、茯苓各一兩,名枳實理中湯;若渴者,但於枳實湯中加瓜蔞根一兩;若飲酒過多,及啖炙煿熱物,發為鼻衄者,加川芎一兩;若傷胃吐血,以此藥能理中脘,利陰陽,安定血脈,只用本方。中附子毒者,亦用此方。

《綱目》載杜醫治驗安業方:有閻氏家老婦人患嘔吐,請石秀才醫。曰:胃冷而嘔。下理中丸至百餘丸,其病不愈。石疑此患,召杜至,曰:藥病正相投,何必多疑。石曰:何故藥相投而病不愈。杜曰:寒氣甚,藥力未及,更進五十丸必愈。如其言,果愈。石於是師法於杜。

加味理中湯 治胃感寒嘔吐不止。即本方加陳皮、丁香各等分。

治中湯 即理中湯加陳皮、青皮各等分。

溫中湯 即理中湯加丁香。

加味二陳湯 治痰飲為患,或嘔噦噁心,或頭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發為寒熱,或飲食生冷,脾胃不和,並宜服之。

陳皮 半夏(各五兩) 茯苓(二兩) 甘草(炙,一兩半) 丁香(一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烏梅一個同煎至七分,去渣,熱服。或治痰痞,加草豆蔻麵裹煨熟一兩半。

藿香安胃散 治脾胃虛寒,不能飲食,嘔吐不待腐熟。

藿香(一錢半) 丁香 人參(各二錢) 橘紅(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生薑三片同煎,食前服。

藿香平胃散 治嘔吐不止。

蒼朮(泔浸,三兩) 半夏 陳皮(去白,各二兩) 厚朴(制) 藿香(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生薑三片、棗三枚水煎,溫服。

四味藿香湯 治胃寒嘔吐,粥藥不停。

藿香 人參 橘皮 半夏(各等分)

上銼,加生薑,煎服。

藿香半夏湯 治胃虛中寒,停痰留飲,噦逆嘔吐。

藿香葉 半夏(湯泡七次,炒黃色,各二兩) 丁香皮(五錢)

上㕮咀,每服三錢,姜七片,水煎,食前溫服。

丁夏湯 治脾中虛寒,停痰留飲,噦逆嘔吐。

丁香 半夏(各三錢)

上銼,加生薑,煎服。

香砂養胃湯 治脾胃虛寒嘔逆,及飲食所傷,胸痞,腸鳴泄瀉。

蒼朮(一錢半) 厚朴 陳皮(各一錢二分) 半夏 茯苓 藿香 砂仁(各一錢) 草果(七分) 人參(六分) 甘草(四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服。瀉甚者,加白朮、澤瀉各一錢。一方無草果。

養胃湯 治脾胃虛冷,不思飲食,嘔吐翻胃。

人參 橘紅 白豆蔻仁 丁香 砂仁 肉豆蔻 附子(炮) 沉香 麥芽(炒) 神麯(炒) 甘草(炙,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姜鹽湯調下。

益黃散 治脾胃虛寒,水來侮土,而嘔吐不食,或肚腹作痛,或大便不實,手足逆冷等證。

陳皮(一兩) 青皮 訶子肉 丁香 甘草(炙,各二錢)

上銼,每服四錢,水煎服。

丁香散 治脾胃氣弱嘔吐,水穀不消。

丁香 白朮 砂仁 草果(各三錢) 人參(一兩) 當歸 白豆蔻 藿香 甘草 神麯(炒) 訶子(各半兩) 橘皮(七錢半)

上為末,每服二錢,薑棗湯調服。

丁香煮散 治脾胃虛冷,嘔吐不食。

丁香(不見火) 乾薑(炮) 川烏(炮,去皮臍) 甘草(炙,各五分) 紅豆(去皮) 良薑 青皮 胡椒(各一錢) 陳皮(二錢) 益智仁(去皮,三錢)

上銼一服,加生薑三片、炒鹽二分,水煎,食遠服。

丁香吳茱萸湯 治嘔吐噦,胃寒所致。

吳茱萸 草豆蔻 人參 蒼朮 黃芩(各一錢) 當歸(一錢半) 升麻(七分) 柴胡 半夏 茯苓 乾薑 丁香 甘草(各五分)

上作一服,水煎,食前熱服。忌冷物。

丁附治中湯 治胃傷寒冷之物,以致心腹絞痛,而嘔噦不止。

附子(二錢) 丁香 白朮 乾薑(炮) 陳皮 青皮(各一錢) 人參(五分) 甘草(炙三分)

上銼作一服,加生薑五片、大棗二枚,水煎,溫服。

木香白朮散(一名丁香半夏湯) 治嘔而吐食,謂持實擊強,是無積也。胃強而乾嘔,有聲無物,脾強而吐食,持實擊強,是以腹中痛,當以和之。

甘草(炙,四錢) 檳榔(二錢) 丁香 木香(俱不見火,各一錢)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二鍾、生薑三片煎八分,食遠服。或為細末,每服二錢,生薑芍藥湯調下。

四逆湯 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此湯主之。

炙甘草(二兩) 乾薑(一兩半) 附子(一個,去皮)

上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三合,去渣,分溫再服。強人用大附一枚、乾薑三兩。

煨姜散 治嘔吐不已,兼噁心。

生薑(一大塊,直切薄片,勿令拆斷,層層摻鹽於內,以水濕苧麻密縛,外又用紙包水濕,火煨令熟,取去麻紙,用姜搗爛,和稀米飲服之。)

白豆蔻散 治胃冷有積,吃食欲吐者。

白豆蔻(五錢,為末,好酒調服。)

鐵刷湯 治寒積痰飲,嘔吐不止,胸膈不快,不下飲食。

半夏(四錢,湯泡) 草豆蔻 丁香 乾薑(炮) 訶子皮(各三錢) 生薑(一兩)

上六味㕮咀,水五盞煎至二盞半,去渣,分三服,無時。大吐不止,加附子三錢、生薑半兩。

吳茱萸湯 嘔而胸滿者,此湯主之。

吳茱萸(一升) 人參(二兩) 生薑(六兩) 大棗(二十枚,擘)

上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丁香茯苓湯 治久積陳寒,流滯腸胃,嘔吐痰沫,或有酸水,全不思食。

木香 丁香 乾薑 附子 半夏 橘皮肉桂 砂仁(各等分)

上銼,加生薑,煎服。

紅豆丸 治諸嘔逆膈氣,反胃吐食。

丁香 胡椒 砂仁 紅豆(各二十一粒)

上為細末,薑汁糊丸如皂角子大,每服一丸,以大棗一枚去核填藥,麵裹煨熟,去面細嚼,白湯下,空心,日三服。羅謙甫云:諸藥不效者,紅豆丸神效。

溫中湯 治脾寒嘔吐,咳嗽自利。

半夏(湯泡,焙) 乾薑(各等分)

上為細末,生薑和汁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木瓜湯下,薑湯亦可。

許仁則半夏丸 治胃冷嘔逆不食。

半夏(洗去滑,一斤) 小麥面(一斤)

上水和丸如彈子大,水煮熟,初服三五丸,二服加至十四五丸,旋煮間服。

七味人參丸 服前丸不應,可服此藥。

人參 白朮(各五兩) 厚朴(薑製) 細辛(各四兩) 橘皮 生薑(各三兩) 桂心(二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米飲下十丸,漸加至二十丸。

丁香半夏丸 治胃寒嘔吐,吞嚥酸水。

橘皮(二兩) 白朮(一兩半) 半夏(湯洗七次) 乾薑(炮) 丁香(不見火,各一兩)

上為末,生薑自然汁打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薑湯下。

丁香丸 治因冷物凝滯,胃寒不消,嘔吐不止。

丁香(不見火,半兩) 木香(不見火) 胡椒 藿香 甘草(炙,各三錢) 乾薑(炮) 肉桂(各二錢)

上為細末,蒸餅打糊為丸如綠豆大,焙乾,時時干嚼,不必飲湯水,水入即愈吐。如覺痿弱,更加附子。

助胃膏 治嘔吐不食。

人參 白朮 茯苓 橘皮 砂仁(各二錢半) 丁香 木香 肉豆蔻(麵煨) 草果(去皮,各一錢半) 白豆蔻(一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生薑煎湯化下。

青金丸 治嘔吐不已。

硫黃(二錢) 水銀(一錢)

上入銚內,慢火化,以木片撥炒成砂,研至黑不見白星,薑汁糊丸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飲下。

杜醫治驗

王普侍郎病嘔,飲食皆不得進,召孫,數日亦不愈,後復召杜。杜曰:治嘔愈嘔,此胃風也。遂用川烏一兩淨洗,去皮臍,不去尖,以漿水一碗煮乾,每個做兩片,復用漿水一碗煮盡,更做四片,每細嚼一片,以少溫水下。少頃嘔遂止,痛既少息。杜遂問曰:尋常好吃何物?曰:好吃甘甜之物。杜曰:是甘甜乃膏粱之物,積久成熱,因而生風,非一朝一夕之故也。王服其說。

治胃虛嘔吐方

大橘皮湯 理氣和中,止嘔逆。

橘皮 甘草 生薑(各三錢) 人參(五錢)

上㕮咀,分作二服,水煎服之。一方加竹茹。

橘皮青竹茹湯 治嘔逆。

陳皮 甘草(各二錢) 人參(二錢半) 竹茹(三錢)

上作三服,姜煎。《活人方》四味各等分,薑、棗煎服。

海藏橘皮茯苓生薑湯 治咳逆,解酒毒,止嘔吐。

陳皮(一兩) 茯苓(五錢) 炙甘草 生薑(各三錢)

上銼,生薑煎服。一法加葛根、神麯、半夏。

大半夏湯 反胃嘔吐,服小半夏湯諸藥不愈者,服此立愈。

半夏(二升,洗,完用) 人參(三兩) 白蜜(一升)

上以水一斗三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藥取三升,溫服一升,余分再服。

六君子湯 治久病胃虛,聞穀氣而嘔,不納飲食。

人參 白朮 茯苓 陳皮(各一錢) 半夏(二錢) 甘草(炙,五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水煎,熱服。或加香附一錢。

丹溪方 治久病嘔者,胃虛不納穀也。

人參 黃耆 白朮 香附 生薑

上銼,水煎服。

人參安胃散 治脾胃虛熱嘔吐,或腸鳴泄瀉不食。

人參(一錢) 黃耆(炒,二錢) 白芍藥(炒,七分) 生甘草 炙甘草(各五分) 白茯苓(四分) 陳皮(三分) 黃連(二分)

上銼,水煎服。

比和散 治嘔吐月餘,不納水穀,聞食即嘔者。

人參 白朮 茯苓 神麯(炒,各一錢) 陳皮 藿香 砂仁 甘草(炙,各五分)

上銼作一服,用十年以上陳倉米一合、順流水二鍾煎沸,泡伏龍肝研細,攪混澄清,取一鍾,加生薑三片、棗二枚,同煎七分,稍熱服。別以陳倉米飲時啜之,日進三服,即止。

枇杷散 治胃虛多渴,嘔噦不止。

枇杷葉(去毛) 人參 陳皮(去白) 半夏(泡) 赤茯苓 甘草(炙,各五錢) 麥門冬(去心) 青竹茹(各一兩)

上銼,生薑五片,水煎服。

單人參湯 治氣虛嘔吐。

人參二兩,水三盞煎至八分,熱服。兼以參汁煮粥食。若卒吐嘔逆,粥飲入口即吐,困弱者,為丸服之,翻胃亦宜。

白朮湯 治胃中虛損,及有痰而吐者。

半夏曲(五錢) 白朮 茯苓 檳榔(各二錢) 木香 甘草(各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生薑湯調下,食前服。

參香枳朮丸 開胃進食,止嘔吐。

人參 木香(不見火,各三錢) 枳實(麩炒,一兩) 白朮(一兩半) 陳皮(四錢) 乾生薑(二錢半)

上為末,荷葉包米煨飯,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米飲下。

治食積嘔吐方

藿香平胃散 治內傷飲食,填塞太陰,嘔吐不已。

蒼朮(一錢半) 厚朴(薑製) 陳皮 藿香(各一錢) 砂仁 神麯(炒,各五分) 甘草(炙,三分)

上作一服,加生薑五片、大棗一枚,水煎,溫服。

一方有半夏,無砂仁、神麯。

黃連六一湯 治因多食煎煿燒餅熱面之類,以至胃脘當心而痛,或嘔吐不已,漸成反胃。

黃連(六錢) 甘草(炙,一錢)

上銼作一服,水煎,溫服。

思食丸 助脾胃,消導飲食,止吐逆。

神麯(炒) 麥芽(炒,各六錢) 烏梅肉(五錢) 人參 乾薑(炮) 甘草(炙,各二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前米飲下。

紫沉丸 治中焦吐食,由食積與寒氣相格,故吐而疼,宜服此藥。治小兒食積吐食,亦大妙。

陳皮(五錢) 半夏(炒) 烏梅肉 檳榔 丁香(各二錢) 代赭石 砂仁(各三錢) 白朮 木香 沉香 杏仁(去皮尖,各一錢) 白豆蔻 巴豆霜(另研,各五分)

上為細末,醋糊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五十丸,食後生薑湯下,吐愈則止。小兒丸如芝麻大。

治痰飲嘔吐方

加味二陳湯 治停痰結氣而嘔。

陳皮 半夏(各五兩) 茯苓(三兩) 甘草(一兩半) 砂仁(一兩) 丁香(五錢) 生薑(二兩)

水煎服。

生薑半夏湯(元戎) 止嘔吐,開胃消食。

半夏(湯洗) 生薑(切片,各三錢)

上量水多少,煎至七分服。

姜橘湯(活人) 治嘔噦,手足逆,亦治乾嘔。

橘皮(去白) 生薑(切片,各三錢)

上用水一鍾煎七分服。加半夏,名橘皮半夏湯。

小半夏湯 嘔家本渴,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此湯主之。(即前生薑半夏湯,分兩不同)

半夏(一升,洗) 生薑(半斤,各切薄片)

上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渣,分溫再服。

小半夏加茯苓湯 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此湯主之。

半夏(一升,洗) 生薑(半斤) 茯苓(三兩。一方四兩)

上銼,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又云:先渴卻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活人大半夏湯 治痰飲脾胃不和。

半夏 生薑 茯苓

上為粗末,水煎。如熱痰,加炙甘草;脾胃不和,加陳皮。

桔梗半夏湯 治冷熱不合,令胸中痞痛,痰涎嘔噦。

桔梗 半夏 陳皮(各等分)

上為粗末,水煎服。細末,姜糊丸亦可。

橘皮半夏湯 治積氣痰痞,不下飲食,嘔吐不止。

陳皮 半夏(各二兩) 生薑(一兩半)

上㕮咀,水五盞煎至二大盞,去渣,分三服,食後臨臥服。

半夏茯苓陳皮湯 消飲止嘔,和中順氣。

半夏(泡) 茯苓 陳皮(去白) 生薑(各一錢半)

上㕮咀,水二盞半煎一盞,去渣,臨臥服。

枳實半夏湯 治痰飲停留,胸膈痞悶,或咳嗽氣塞,頭目昏重,喘嘔噁心,項背拘急。

半夏 陳皮(各一兩) 枳實(半兩)

上銼,加生薑,煎服。

新法半夏湯 治脾胃氣弱,痰飲不散,嘔逆酸水,腹肋脹痞,頭旋噁心,不思飲食。

大半夏(四兩,湯洗七次,切作兩片,白礬末一兩沸湯浸一晝夜,洗去礬,俟干,一片切作兩片,薑汁浸一晝夜,隔湯燉,焙乾為末,薑汁拌成餅,炙黃用) 縮砂仁 神麯(炒) 陳皮(去白) 草果仁(各一兩) 白豆蔻仁 丁香(各半兩) 甘草(二兩,半生半炙)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先用生薑自然汁調成膏,入炒鹽湯,不拘時,點服。

撾脾湯

麻油(四兩) 良薑(十五兩) 茴香(炒,七兩半) 甘草(十一兩七錢)

上用炒鹽一斤同藥炒,為細末,每服一錢,不拘時,白湯點服。

旋覆花湯 治中脘伏痰,吐逆眩暈,心下痞悶。

旋覆花 半夏(湯泡七次) 橘紅 乾薑(炮,各一兩) 檳榔 人參(去蘆) 甘草(炙) 白朮(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姜七片水煎,服不拘時。

半附湯 治胃冷生痰嘔吐奇方。

半夏 生附子(各二錢半)

上銼,加生薑十片,水煎,空心服。或加木香少許,尤妙。

半夏丁香丸

半夏(一兩) 丁香(一錢)

上為末,以生薑自然汁丸如桐子大,先以湯二盞煎沸,次下丸子藥煮令極熱,以匙調服,用藥汁嚥下,更服養正丹,或來復丹、黑錫丹之類,俟大便利即愈。如妊娠惡阻,古方用茯苓半夏湯,服者病反增劇,不若用此藥,極有神驗。

治氣鬱嘔吐方

加味七氣湯 治氣鬱嘔吐。

半夏(湯泡) 厚朴(薑汁炒) 香附 枳殼(各一錢二分) 陳皮 茯苓 蒼朮(各一錢) 官桂(五分) 甘草(四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水煎,食前服。

大藿香散 治七情傷感,氣鬱於中,變成嘔吐,或作寒熱,眩暈痞滿,不進飲食

藿香葉 半夏 白朮 人參 木香(不見火,各一兩) 茯苓 桔梗 橘皮 枇杷 葉甘草(炙,各半兩)

上銼,每服五錢,姜五片、棗一枚水煎,食遠服。

治肝邪嘔吐方

加味二陳湯 治脅痛或脾痛,右關脈弦,嘔吐不已,此木來乘土之分也。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人參 白朮 升麻 柴胡 青皮 芍藥 川芎 砂仁 神麯

上銼,加生薑五片,煎服。

治漏氣方

麥門冬湯(三因) 治漏氣。因上焦傷風,開其腠理,上焦之氣,慓悍滑疾,遇開即出,經氣失道,邪氣內著,故有是證。

麥門冬(去心) 生蘆根 竹茹 白朮(各五兩) 人參 陳皮 萎蕤(各三兩) 茯苓 甘草(炙,各二兩)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五片、陳米一撮煎七分,去渣,熱服。

治走哺方

人參湯(三因) 治走哺。蓋下焦氣起於胃下口,別入迴腸,注於膀胱,並與胃,傳糟粕而下大腸,今大小便不通,故知下焦實熱之所為也。

人參 黃芩 知母 萎蕤 茯苓(各三錢) 蘆根 竹茹 白朮 梔子仁(各半兩) 石膏(煅,一兩)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七分,溫服。

治吐食方

桔梗湯 治上焦氣熱上衝,食已暴吐,脈浮而洪,宜先降氣和中。

桔梗 白朮(各一錢半) 神麯(炒,二錢) 陳皮(去白) 枳實(炒) 茯苓 厚朴(薑汁炒,各一錢)

上銼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取清汁調木香散二錢,隔夜空腹服之,三服後氣漸下,吐漸去,然後去木香散,加芍藥二錢、黃耆一錢半同煎,服之,病愈則止。如大便燥結,食不盡下,以大承氣湯去硝微下之,少利為度,再服前藥補之。如大便復結,又依前微下之。

木香散

木香 檳榔(各等分)

上為細末,同前藥調下。

荊黃湯 治暴吐,上焦氣熱所沖也。經曰: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火。脈洪而浮者,此湯主之。

荊芥(五錢) 人參(二錢半) 大黃(一錢半) 甘草(一錢)

上銼作一服,用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調檳榔散二錢,空心服之。

檳榔散

檳榔(三錢) 木香(一錢半) 輕粉(少許)

上為細末,用前藥調服,為丸亦可,用水浸蒸餅,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食後服。

大黃甘草湯 治食已即吐,又治吐水。

大黃(四兩) 甘草(一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金花丸 治吐食而脈弦者,由肝乘於脾而吐,乃由脾胃之虛,宜治風安胃。蓋風痰羈絆於脾,故飲食不下。

半夏(湯洗,一兩) 檳榔(二錢) 雄黃(一錢半)

上為細末,薑汁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小兒另丸,薑湯下,從少至多,漸次服之,以吐止為度。

青鎮丸 治上焦吐,頭痛發熱,有汗,脈弦。

柴胡(一兩) 黃芩(七錢半) 人參(五錢) 半夏 甘草(各三錢) 青黛(二錢半)

上為細末,薑汁浸蒸餅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薑湯下。

茯苓澤瀉湯 治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

茯苓(半斤) 澤瀉(四兩) 白朮(三兩) 甘草 桂枝(各二兩) 生薑(四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納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一日三服。

白朮散 治食即吐,欲作反胃。

白朮 茯苓 澤瀉(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湯調溫服。

治乾嘔方

生薑橘皮湯(金匱) 治乾嘔噦,或致手足厥冷。

陳皮(四兩) 生薑(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下咽即愈。

開胃丸 治乾嘔,氣逆不止。

半夏曲(微炒,三兩) 人參(一兩半) 白豆蔻(去皮) 陳皮(去白) 白朮(各二兩)

上為末,生薑汁同棗肉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飲下。

一方 治卒乾嘔不息,屬熱者。

取甘蔗汁溫服半斤,日三次。又,以生薑自然汁服一升。或搗葛根,絞取汁,服一升,並瘥。

治嘔苦水方

丹溪方 治婦人清早嘔苦水,脈澀而微,起轉如常,此胃弱而上脘有濕也。

蒼朮 滑石(各一兩半) 陳皮 半夏 山楂(各一兩) 飛礬(二兩) 黃芩(七錢) 桔梗 神麯(炒,各五錢)

上銼,姜水煎服。

治嘔清水方

茯苓飲(金匱)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後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

茯苓 人參 白朮(各三兩) 枳實(二兩) 陳皮(五錢) 生薑(四兩)

上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溫三服,如人行八九里進之。

丹溪方 治兩手麻弦,飲後嘔清水。

神麯 蒼朮 香附(各五錢) 半夏(七錢半) 益元散(一兩)

上為末,薑汁浸蒸餅為丸服。

丹溪方 治吐清水。

蒼朮(壁土炒) 白朮(炒) 陳皮 白茯苓 滑石(炒)

上銼,水煎服。

五苓散 治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

茯苓 豬苓 澤瀉 白朮 官桂(各一錢)

上為末,生薑汁調服。

豬苓散 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急與解之,此藥主之。

豬苓 茯苓 白朮(各等分)

上為末,飲服方寸匕,日三服。仲景云:嘔吐思水解者,急與之。一人每嘔水三二碗,諸藥不效,但吃井花水一口即住,用白朮茯苓湯愈,信知先賢不誣也。

一味蒼朮丸 治嘔吐清水,如神。

蒼朮(一斤,分作四份,一份酒浸,一份醋浸,一份糯米泔浸,一份童便浸,一日一換,備浸三日,取出焙乾)

上切片,以黑芝麻同炒香,共為末,酒糊為丸如桐子大,每空心白湯下五十丸。

丹溪方 一人年四十,因灸艾火太多,病腸內下血糞,肚痛,今痛自止,善嘔清水,食不下,宜清胃口之熱。

白朮 連翹(各一錢半) 陳皮 地黃(各一錢) 黃芩 茯苓 甘草(各五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煎服。

赤石脂散 治痰飲水吐無時節者,其源因冷飲過度,遂令脾胃氣羸,不能消於飲食,飲食入胃,則皆變成冷水,反胃不停,皆赤石脂散主之。

赤石脂一斤搗篩,服方寸匕,酒飲時稍加至三匕,服盡一斤,終身不吐痰水,又不下痢,補五臟,令人肥健。有人痰飲,服藥不愈,用此方愈。

治吐涎沫方

半夏乾薑散 治乾嘔吐逆,吐涎沫。

半夏 乾薑(各等分)

上二味杵為散,取方寸匕,漿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頓服之。

吳茱萸湯 治氣虛胃寒,嘔吐冷涎,陰證乾嘔頭痛通用。

吳茱萸 生薑(各半兩) 人參(二錢半)

上銼,水二盞、棗一枚、煎至八分,去渣服。

小青龍湯 治吐涎沫。

麻黃 芍藥 細辛 乾薑 甘草 桂枝(各一兩) 五味子 半夏(各八錢一字)

上用水三升三合半先煮麻黃,減七合,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一升,去渣,溫服。

治嘔膿方

地黃湯(直指) 治嘔吐膿血。

生地黃(洗,焙) 川芎(各一兩) 半夏(制) 甘草(炙,各七錢半) 南星(湯洗七次) 芍藥 白芷茯苓 北梗 前胡 知母 人參(各半兩)

上銼,每服三錢半,姜五片、烏梅一個、水煎服。

治嘔吐蟲方

加味二陳湯 治吐蟲,時常噁心,胃口作痛,口吐清水,得食暫止,飢則甚者,胃中有蛔也。

本方加苦楝根、使君子。一方再加白朮、烏梅。

一方 治吐蟲而嘔。

黑錫(炒成灰) 檳榔(為末,各等分)

上二味和勻,用米飲調下。

烏梅丸 蛔厥者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臟寒,蛔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

烏梅(七十五個) 細辛 附子 人參 黃柏 桂枝(各一兩半) 乾薑(二兩半) 黃連(四兩) 蜀椒 當歸(各一兩)

上為末,以苦酒漬烏梅,去核蒸熟,杵成泥,和藥令相得,納臼中,與煉蜜杵三千下,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食前服,日三,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

錢氏白朮散 冬月吐蛔,多是胃虛寒而蟲作,用此方治之。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藿香 乾葛 木香 加丁香(三粒)

上作一服,水煎服。

雄礬瓜蒂散 治嘔而流涎,脈平者,蟲家證也,此方吐之。

雄黃 明礬 苦瓜蒂(炒,各五分)

上共為末,酒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