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酸(吞酸附)

論吐酸屬熱

內經 云:諸嘔吐酸,皆屬於熱。又云:少陽之勝,嘔酸。「原病式」云: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則肝木自甚,故為酸也。如飲食熱,則易於酸矣,是以肝熱則口酸也。或言為寒者,但謂傷生硬冷物,而喜噫醋吞酸。故俗醫主於溫和脾胃,豈知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蓋寒傷於皮毛,則腠理閉密,陽氣怫鬱而為熱,故傷寒。熱在表,以麻黃湯熱藥發散,使腠理開通,汗泄熱退而愈也。凡內傷冷物者,或即陰勝陽而為病寒,或寒熱相搏而致腸胃陽氣怫鬱,而為熱。亦有內傷冷物而反病熱,得汗泄身涼而愈也。或微而止為中酸,俗謂之醋心,法宜溫藥散之,亦猶解表之義。以使腸胃結滯開通,怫熱散而和也。若久喜酸不已,則不宜溫之,宜以寒藥下之,後以涼藥調之,結散熱去則氣和也。所以中酸不宜食黏滑油膩者,謂能令氣不通暢也。宜食糲食蔬菜,能令氣通利也。

戴氏 曰:濕熱在胃口上,飲食入胃,被濕熱鬱遏,其食不得傳化,故作酸也。如穀肉在器,則易酸也。

論雜病吐酸與病機外邪不同

東垣 曰:病機云:諸嘔吐酸,皆屬於熱。此上焦受外來客邪也。胃氣不受外邪,故嘔。《傷寒論》云:嘔家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是未傳入里,三陰不受邪也。亦可見此證在外也。仲景以生薑、半夏治之。孫真人云:嘔家多用生薑,是嘔家聖藥。以雜病論之,嘔吐酸水者,甚則酸水浸其心,不任其苦,其次則吐出酸水,令上下牙酸澀,不能相對,以大辛熱劑療之,必減酸,嘔出酸水也。酸味者收氣也,西方肺金旺也。寒水及金之子,子能令母實,故用大咸熱之劑瀉其子,以辛熱為之佐,而瀉肺之實。以病機之法作熱攻之者,誤矣。蓋雜病醋心,濁氣不降,欲為中滿,寒藥豈能治之乎。

辨《素問》東垣論酸不同

丹溪 曰:或問:吐酸,《素問》以為熱,東垣又言為寒,何也?子曰:吐酸與吞酸不同,吐酸是吐出酸水如醋,平時津液隨上升之氣,鬱積而成。鬱積之久,濕中生熱,故從火化,遂作酸水而吐出,非熱而何?其有積久不能自湧,伏於肺胃之間,吐不得上,咽不得下,肌表得風寒,則內熱愈郁,而酸味刺心。肌表得溫暖,則腠理開發,或得香熱湯丸,則津液得行而暫解,非寒而何?故《素問》言熱,言其本也。東垣言寒,言其末也。但東垣不言外得風寒,而作收氣立說,欲瀉肺金之實,謂寒藥不可治酸,而用安胃湯,加減二陳湯,俱犯丁香無治濕熱鬱積之法,為未合經意。予嘗治吞酸,用黃連、茱萸各炒,隨時令迭為佐使,蒼朮、茯苓為輔,湯浸蒸餅為小丸吞之,仍教以糲食蔬果自養,則病易安。

論吐酸雜治法

劉宗厚 曰:吐酸證,以病機言之則屬於熱,以臟腑論之則脾胃受病,以內邪言之則痰飲宿食之所為。故治法熱者寒之,脾惡濕,以苦燥之,有痰飲者清之散之分利之,有宿食者消之導之驅逐之。《局方》不察斯故,率用辛熱之藥,豈吐酸專主於寒而無他證耶。

統旨 云:噫腐咽酸,或每晨吐酸水數口,或膈間常有酸折,皆飲食傷胃之所為,平胃散加神麯、麥芽、茯苓、半夏。口吐清水,乃胃中濕熱所為,宜平胃散加白朮、茯苓、滑石、半夏,不宜純用涼藥。亦有胃寒而然者,理中湯主之。

準繩 云:中脘有飲則嘈,有宿食則酸,故常噯宿腐氣,逆咽酸水,亦有每晨吐清酸水數口,日間無事者,亦有膈間常如酸折,皆飲食傷於中脘所致,生料平胃散加神麯、麥芽各一錢,或八味平胃散,有熱則咽醋丸。膈間停飲,積久必吐酸水,神術丸。酒癖停飲,吐酸水,乾薑丸。風痰眩冒頭痛,噁心,吐酸水,半夏、南星、白附生為末,滴水丸桐子大,以生面為衣,陰乾,每服十丸至二十丸,薑湯送下。參萸丸可以治吞酸,亦可治自利。酸心,用檳榔四兩、陳皮二兩,末之,空心,生蜜湯下方寸匕。

李氏 曰:朝食甘美,至晡心腹刺酸吐出,此血虛火盛,宜四物湯加陳皮、黃連、黃芩、桃仁、紅花、麻仁、甘草。便閉結者,更加大黃;氣虛者,更合四君子湯。

許學士 云:余平生有二疾,一則下血,二則膈中停飲。下血有時而止,停飲則無時。始因年少時夜坐為文,左向伏几案,是以飲食多墜向左邊。中夜以後,稍困乏,必飲酒二三盞,既臥就枕,又向左邊側睡,氣壯盛時殊不覺,三五年後,覺酒止從左邊下,漉漉有聲,脅痛,飲食漸減,十數日必嘔數升酸水,暑月,止是右邊身有汗,漐漐常潤,左邊病處絕燥。遍訪名醫,及《海上方》服之,少有驗者,間或中病,止得月餘復作。其補如天雄、附子,礬石,其利如牽牛,甘遂,大戟,備嘗之矣。予後揣度之,已成癖囊,如潦水之有科臼,不盈科不行,水必盈科而行也。清者可行,濁者依前停蓄,蓋下無路以出之也。是以積之五七日,必嘔而去,稍寬數日復作。脾土惡濕,而水則流濕,莫若燥脾以勝濕,崇土以堆科臼,則疾當去矣。於是悉屏諸藥,一味服蒼朮,三月而除。自此後一向數年,不嘔不吐,胸膈寬,飲啖如故。暑月汗周體而身涼,飲亦從中下。前此飲漬其肝,目亦多昏眩,其後燈下能書細字,皆蒼朮之力也。其法:蒼朮一斤去皮,切末之,用白芝麻半兩,水二盞研濾取汁,大棗十五枚爛煮,去皮核,研,以麻汁勻研成稀膏,搜和,入臼熟搗如桐子大,曬乾,每日空腹溫湯吞下五十丸,加至二百丸。忌桃、李、雀、鴿。初服時,必膈微燥,且以茅朮制之。覺燥甚,再進山梔子散一服,久之不燥也。予服半年以後,止用燥裂味極辛者,削去皮,不浸,極有力,亦自然不燥。山梔散用山梔一味,干之為末,沸湯點服。故知久坐不可伏向一邊,或運動,亦調息之法。

子和 云:棠溪張鳳村一田叟,病嘔酸水十餘年。本留飲,諸醫皆以燥劑治之,中脘臍胻,以火艾燔針刺之,瘡未嘗合。戴人以苦劑越之,其涎如膠,及出二三升,談笑而愈。

吳氏 曰:吞酸,小疾也,可暫而不可久。或以疾小而忽之,此不知其為翻胃之漸也。語曰:毫末不折,將尋斧柯。是故慎之。

脈法

脈弦而滑,兩手或浮而弦,或浮而滑,或沉而遲,或緊而洪,或洪而數,或沉而遲,胸中有寒飲。洪數者,痰熱在膈間,時吐酸水,欲成胃反也。

治濕熱作酸方

清郁二陳湯 治酸水刺心,及吞酸嘈雜。

陳皮 半夏(薑汁炒) 茯苓 香附 黃連(炒) 梔子(炒,各一錢) 蒼朮(制) 川芎 枳實(炒,各八分) 白芍藥(炒,七分) 神麯(炒,五分)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加生薑三片,水煎服。或為丸服,尤效。

清胃湯 治胃熱吐酸。

黃連(用吳茱萸同炒,去吳茱萸不用) 陳皮(各三錢) 茯苓 蒼朮 黃芩(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銼水煎,食前服。

蒼連湯 治吐酸。

蒼朮(米泔制) 黃連(薑汁炒) 陳皮 半夏(薑汁炒) 茯苓 神麯(炒,各一錢) 吳茱萸(炒) 砂仁(各五分)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加生薑三片,水煎,溫服。

加減平胃散 治吞酸,吐酸。

蒼朮 陳皮 香附 砂仁 黃連(炒) 梔子(炒) 吳茱萸(各一錢) 甘草(三分)

上銼,加生薑,煎服。

茱連丸(一名咽醋丸) 治胃中濕熱抑遏肝火,令人吞酸。

吳茱萸(湯泡) 陳皮(去白) 黃芩(炒,各五錢) 黃連(陳壁土炒,一兩) 蒼朮(米泔浸,七錢半)

一方加茯苓、半夏、桔梗,名九味茱連丸。

上為細末,神麯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三十丸,津液嚥下。

回令丸(一名佐金丸) 瀉肝火,行濕,為之反佐;開痞結,治肝邪,可助補脾藥。

黃連(六兩) 吳茱萸(一兩)

上為末,粥丸服。一方茱、連二味,隨時令寒熱,迭為佐使。寒月倍茱萸,熱月依本方。

參萸丸 上可治吞酸,下可治自利。又云:治濕熱滯氣者,濕熱甚者,用之為嚮導。

吳茱萸(水浸一宿,焙) 黃連(薑汁炒) 甘草(各一兩) 滑石(六兩)

上為末,飯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遠白湯下。一方無黃連。

治食積作酸方

加味平胃散 治吞酸,或宿食不化。

蒼朮(生用) 陳皮 厚朴(生用) 甘草(炙) 神麯(炒) 麥芽(炒,各一錢)

上㕮咀,每服五錢,生薑三片,水煎服。

八味平胃散 治飲食傷於胃脘,每晨吐清酸水數口,或膈間常如酸折。

厚朴(去皮,薑汁炒) 升麻 射干(米泔浸) 茯苓(各一兩半) 大黃(蒸) 枳殼(去穰,麩炒) 甘草(炙,各一兩) 芍藥(半兩)

上銼,每服四錢,水一盞煎七分,空心熱服。

曲術丸 治中脘宿食留飲,酸蜇心痛,或口吐清水。

神麯(炒,三兩) 蒼朮(米泔浸炒,一兩半) 陳皮(去白,一兩)

上為細末,生薑汁另煮,神麯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薑湯下。《三因方》有砂仁一兩。

丹溪方 治因外感涼氣與宿食相搏,心下酸戚,吐清水。

青皮(三錢) 人參 紫蘇 枳殼 木通 甘草(各二錢) 黃芩 桔梗(各一錢半) 麻黃(五分)

上銼,水煎服。

治痰火作酸方

加味二陳湯 治痰火停食,腐化酸水,吐出黃臭,或醋心不安。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山楂 神麯 桔梗 南星 枇杷葉 黃連 竹茹

上銼,加生薑煎,臨熟入薑汁一匙,調服。

清痰丸 治吞酸嘈雜。

蒼朮(三兩) 香附子(一兩半) 半夏 瓜蔞仁(各一兩) 黃連 黃芩(各五錢)

上為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遠茶清下。

黃連清化丸 治吞酸挾瘀血者。

黃連(一兩) 吳茱萸(洗,炒,一錢) 半夏(一兩半) 陳皮(半兩) 桃仁(二十四個,研)

上為末,神麯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一百丸,生薑湯下。

火鬱越鞠丸 治七情怫鬱,吞酸,小便赤,脈來沉數。

蒼朮(米泔浸) 山梔子(黑炒) 香附(童便浸) 撫芎 神麯(炒) 青黛(飛)

上為末,水丸服。

一方 治中風,痰涎眩瞑,嘔吐酸水,頭痛惡心。

半夏(二兩) 南星 白附子(各一兩,俱生用)

上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以生曲裹衣,陰乾,服十丸至二十丸,生薑湯下。

治停飲作酸方

神術丸 治停飲脅下,漉漉有聲,飲食減少,時嘔酸水,用此燥脾以勝濕。

蒼朮(一斤,去皮,為末)

上用白芝麻半兩,水二盞研濾取汁,大棗十五枚煮爛,去皮核,同芝麻汁研勻,成稀膏,搜和入臼熟搗,為丸如桐子大,曬乾,每日空心吞下五十丸,加至二百丸。忌桃、李、雀、鴿。初服覺燥,用山梔一味為末,沸湯點服。

乾薑丸 治酒癖停飲,吐酸水。

白朮 半夏曲(各一兩) 乾薑 葛根 枳殼 橘紅 前胡(各五錢) 吳茱萸 甘草(各二錢半)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

治寒鬱作酸方

加減安胃湯 治脾胃虛寒,飲食入胃,吐嘔作酸,不待腐熟。

蒼朮 人參(各二錢) 陳皮(二錢) 吳茱萸 霍香(各一錢半)

上銼,水煎服。

加味二陳湯 治痰飲為患,嘔吐頭眩,心悸,或因食生冷硬物,脾胃不和,時吐酸水。

陳皮 半夏(各二錢半) 茯苓(一錢半) 甘草(七分半) 丁香(五分)

上銼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煎服。一方二陳湯加丁香、木香、肉桂、乾薑、砂仁。

治氣鬱作酸方

透膈湯 治脾胃不和,中脘氣滯,胸膈滿悶,噎塞不通,噫氣吞酸,脅肋刺脹,嘔逆痰涎,飲食不下,及大便閉者。

木香 白豆蔻 縮砂仁 檳榔 枳殼 厚朴 半夏 青皮 陳皮 甘草 大黃 朴硝(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一兩,加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食後服。

橘皮一物湯 治吞酸諸藥不效者,服之立愈。

陳皮(一兩)

上銼,水煎,食後服。餘里一婦人,患吞酸,療之經年不愈,一日酸不能忍,其夫漫取橘皮一掬,煎湯與之,立止。余官金陵時,一同僚婦患此,余令服此湯,其酸亦愈。真妙方也。

一方 治酸心。

檳榔(四兩) 陳皮(二兩)

上搗為細末,每服方寸匕,空心生蜜湯調下。

平肝順氣保中丸 治鬱火傷脾,中氣不運,胃中伏火鬱積生痰,致令嘔吐吞酸嘈雜,心腹脹悶。常服順氣和中,健脾開胃,美進飲食,化痰消滯,清火抑肝。

白朮(土炒,四兩) 香附米(童便浸,炒) 陳皮(去白,各三兩) 小川芎 枳實(炒) 黃連(薑汁炒) 神麯(炒) 山楂肉(各二兩) 半夏(薑汁炒,一兩半) 白茯苓 梔子(薑汁炒) 萊菔子(炒) 乾生薑(各一兩) 青皮(香油炒,六錢) 麥芽(炒,七錢) 砂仁(炒) 甘草(炙,各四錢) 木香(三錢)

上為末,竹瀝打神麯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百丸,食後白湯下,日二服。

治虛火作酸方

加味四物湯 治朝食甘美,至晡心腹刺酸吐出,此血虛火盛也。

當歸 川芎 芍藥 地黃 陳皮 黃芩 黃連 桃仁 紅花 麻仁 甘草

上銼,水煎服。大便閉結,加大黃;氣虛,合四君子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