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胃汤法原出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经吴鞠通归纳总结后,提出“益胃汤”这一方名,他认为:“盖十二经皆禀气于胃,胃阴复而气降得食,则十二经之阴皆可复矣。欲复其阴,非甘凉不可。汤名益胃者,胃体阳而用阴,取益胃之用义也。”

本方由沙参、麦冬、生地、玉竹、冰糖组成,以甘凉柔润之法滋养胃阴,是益胃滋液的代表方。临床上用来治疗胃阴不足所致的多种病证,疗效卓著。外感温热病过程中,热邪最易耗伤胃阴,胃阴一伤,则上不能滋肺,中不能柔肝,下不能滋肾,由此可发生各种病症。其他如温病误用汗下,或素嗜辛辣,也容易使胃阴受损。所以,益胃汤治疗胃阴虚就极有临床意义。

病案一:

叶某,男,40岁。身高体魁,但食量甚少,每日只进食250克(四五两),且不喜肥甘之味。胃中隐痛时作,大便干燥,夜寐欠佳,晨起口咽干燥。舌红绛少苔,脉弦细而数。此胃阴虚而津液不足使胃气不得下降,所以谷物不得纳入。

麦冬18克 玉竹15克 沙参15克 生地10克石斛30克 白芍10克 牡蛎12克 甘草6克

按语:不欲食一症,临床多从胃气虚弱入手,但也有不少是属于胃阴虚的不欲食,须以甘凉滋液为法,吴鞠通说:“胃阴复而气降得食。”胃津不能上润则口咽干燥,或喜饮;阴不足不能和阳,阳不得入于阴则夜不安寐;胃中津液不能下濡肠间,故大便干燥。有形之阴不能速生,治疗时应谨守其法,须缓缓图治。

病案二:

孟某,女,2岁。症见咳嗽,低热,盗汗,不欲食而反喜饮水,舌红苔薄,脉数。此胃阴虚而肺系失润,主以益胃之法。

沙参6克 麦冬6克 玉竹6克 生地6克 冰糖一块 牡蛎10克 糯稻根15克

上方共服二十余剂而愈。

病案三:

陈某,男,52岁。素有胃疾,近日大便潜血,胃脘疼痛,不欲饮食,食后则胃疼更甚,口干,舌红少苔,脉滑数。证属胃阴不足,不能制阳而生内热,热又伤及阴络而动血。

沙参15克 麦冬15克 玉竹15克 鲜生地30克石斛 15克 扁豆10克 苡米10克 藕节15克 桑叶10克 竹叶10克

服六剂,血止而痛去。减去藕节、桑叶,又服十余剂而饮食渐增。

病案四:

庞某,男,28岁。大便不调,每日三四行,甚或十多次。所奇者,大便后又泻出棕褐色油脂,时多时少,偶或矢气,往往同油脂迸出。肛门灼热,有下坠感。舌红苔黄,脉弦大。此乃胃肠阴虚,又被肝胆之火劫逼肠脂下注。

麦冬18克 沙参10克 玉竹10克 生山药24克生石膏12克 白芍18克 乌梅3克 黄连3克

服五剂而病证减半,大便调而油脂减少,续上方进退十余剂而安。

按语:胃阴不足,大肠失于濡润,大便多以干燥难下为主。如果在一派胃阴虚见证基础上,而见大便反泻,则应考虑肝胆之火逼迫阴液所致,常常有里急或下重感,稍不及时则粪污衣裤。在这种情况下,治疗往往是去生地之滋腻,而加乌梅、白芍等酸收之品,一方面预防津液下脱,另一方面又有敛阴柔肝之用。

病案五:

唐某,男,38岁,患脱肛已有二年多,大便干燥。伴腹满,嗳气,食少,口干,寐差等症。舌红少苔,脉弦细。此肺胃阴虚,津液不能下达;复加肝郁而疏泄不利,横伤脾气则下陷而脱肛。

沙参12克 麦冬18克 玉竹12克 生地12克 百合10克 白芍18克 木瓜6克 甘草6克

服三剂,脱肛症明显减轻。又加乌梅、诃子、黄连,服十余剂而愈。

按语:此证大便干燥,腹满,不食,似乎属于阳明腑实,但舌红少苔,脉弦细,所以知胃阴虚而肝气逆。阴虚不润则大便干燥,肝气横逆故腹满而嗳气。如是阳明腑实,必有燥屎内结等大实证,舌苔当黄而干,甚或焦黄。其证虽有相似之处,但虚实之间,不可不辨。

总之,临床运用益胃汤,一定要紧扣胃阴不足这一病理特点,辨证以口咽干燥,不欲饮食或不喜肥甘,大便干燥而胃疼,舌红绛少苔或苔薄,脉细数或弦细等为主。大便出血者加藕节、桑叶;大便泄泻而里急者加白芍、乌梅、黄连;脱肛加诃子、木瓜;胁痛加牡蛎、片姜黄;咽痛加玄参、青果、桔梗等,俱有效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