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汤类,包括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三方。白虎汤治热在阳明气分,气分有热,则必伤津,故证见口渴引饮,大热汗出,脉洪大等证。因其人大便不秘,故不叫腑实证,又不见头痛恶寒,所以也不称经表证,而叫阳明病热证为宜。
白虎汤若加人参,则叫白虎加人参汤,是治疗阳明热盛而气阴两伤之证。例如:大烦渴而欲饮水数升,口燥渴而背微恶寒,或大汗烦渴而时时恶风等证。至于竹叶石膏汤,乃是白虎汤的变方,治疗热病后期,形体羸瘦,虚烦少气,气逆欲吐,而不能饮食等证。
一、白 虎 汤
【药物组成】
知母六两 石膏(碎)一升 甘草(炙)二两 粳米六合
【煎服法】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适应证】
此方治疗热邪充斥表里,一身大热,汗出而口渴欲饮,心烦,甚或谵语,神昏遗尿,或腹满身重,或身发热而四肢厥冷,舌质红绛,舌燥苔黄,脉洪大充盈,或滑数任按。
【原文】
第176、219、170、350条。
【方义】
石膏辛甘大寒,能清阳明气分之热,量大力专,故为主药;知母苦寒而润,滋肺肾之阴而生津液,又能助石膏而清火热之邪;炙甘草补中益气;粳米养胃以滋化源,且制知母、石膏之悍而保胃气于中。
【选注】
柯韵伯:“白虎汤乃土中泻火而生津液之上剂也。石膏大寒,寒能胜热,味甘归脾,性沉而主降,已备秋金之体;色白通肺,质重而含津,已具生水之用。知母气寒主降,味辛能润,泄肺火而润肾燥,滋肺金生水之源。甘草土中泻火,缓寒药之寒,用为舟楫,沉降之性,始得留连于胃。粳米稼穑作甘,培形气而生津血,用以奠安中宫,阴寒之品,无伤脾损胃之虑矣。饮入于胃,输脾归肺,水津四布,烦渴可除也。”
【按语】
白虎汤善清气分之热而效如桴鼓,无论伤寒还是温病,凡邪热不解,而大烦渴、脉洪大者,皆可任用。
石膏为白虎汤的主药,其量应因证因时而增损。余师愚在《疫疹一得》中,用石膏达二斤之多。清代的江笔花、近代的张锡纯都以重用石膏而著称。但石膏如果用之不当,也会带来不良的后果。如“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就不可以用白虎汤治疗。由此来看,用白虎汤用于烦渴一证,应予注意。
【方歌】
白虎烦渴用石膏,大热汗出脉滔滔;
知粳甘草四药足,清气生津润枯焦。
【医案选录】
江阴缪姓女,予族侄子良妇也。自江阴来上海,居小西门寓所。偶受风寒,恶风自汗,脉浮,两太阳穴痛,投以轻剂桂枝汤:计桂枝二钱、芍药三钱、甘草一钱、生姜二片、大枣三枚。汗出,头痛差,寒热亦止。不料一日后,忽又发热,脉转大,身烦乱,因与白虎汤:生石膏八钱、知母五钱、生草三钱、粳米一撮。服后,病如故。次日,又服白虎汤。孰知身热更高,烦躁更甚,大渴引饮,汗出如浆。又增重药量为:石膏二两、知母一两、生草五钱、粳米二杯,并加鲜生地二两、天花粉一两、大小蓟各五钱,丹皮五钱。令以大锅煎汁,口渴即饮。共饮三大碗,神志略清,头不痛,壮热退,并能自起大小便。尽剂后,烦躁亦安,口渴大减。翌日停服,至第三日,热又发,且加剧,周身骨节疼痛,思饮冰凉之品,夜中令其子取自来水饮之,尽一桶。因思此证乍发乍止,发则加剧,热又不退,证大可疑。适余子湘人在,曰:论证情,确系白虎,其势盛,则用药亦宜加重,第就白虎汤原方,加石膏至八两,余仍其旧,仍以大锅煎汁冷饮。服后,大汗如注,湿透衣襟,诸恙悉除,不复发。
(摘《经方实验录》)
二、白虎加人参汤
【药物组成】
知母六两 石膏(碎、绵裹)一斤 甘草(炙)二两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煎服法】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适应证】
凡白虎汤证而又有大渴,饮水不解,或时时恶风,或舌燥而背微恶寒,脉大而按之中空无力。
【原文】
第26、168、169、170、222条。
【方义】
白虎汤清阳明气分之热,加人参益气生津。此方为阳明气阴两伤而热盛不解者设。
【选注】
曹颖甫:“方用石膏、知母以除烦,生甘草、粳米加人参以止渴,此白虎汤加人参之旨也。”
【按语】
本方为白虎汤加人参。《本经》云:人参“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而五脏则属阴,反映了人参有补脏阴的作用。人参又能益脾肺之气,气足则津生,故加人参止渴生津,又能益气保元。
本方有“背微恶寒”一证,应与少阴病的“背恶寒”加以鉴别。一是“口中燥”,一是“口中和”。口中燥者,属白虎加人参汤证。
【方歌】
白虎加参气阴伤,烦渴脉大饮水浆;
汗出过多脉成芤,背微恶寒舌焦黄。
【医案选录】
从军王武经病,始呕吐,俄为医者下之,已八九日,而内外发热。予诊之曰:当行白虎加人参汤。或云既吐复下,是里虚矣,白虎可行乎?予曰:仲景云见太阳篇二十八证,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者,白虎加人参汤,证相当也。盖吐者,为其热在胃脘,而脉致令虚大,三投而愈。
(摘《伤寒九十论》)
三、竹叶石膏汤
【药物组成】
竹叶两把 石膏一斤 半夏(洗)半升 麦门冬(去心)一升 人参二两 甘草(炙)二两 粳米半升
【煎服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适应证】
热病后期,往往出现气阴两伤,形体消瘦,身热多汗,口渴喜饮,虚烦少气,不思饮食,气逆欲吐等证。其人舌红,或干瘦少苔,脉则虚数无力。
【原文】
第397条。
【方义】
竹叶甘淡而寒,凌冬不凋,秉阴气而生,能使水津上奉,导虚热以下行;石膏辛寒,清热生津。二药配伍,则清热除烦而又生津。人参益气以生津,炙草补中而扶虚,两药配伍,则补中益气,以扶正虚。麦冬甘寒,而能大滋胃液,半夏辛润能降逆止呕,二药相反相成,既能行麦冬之滞,又能治胃逆之吐。粳米平补而滋胃气,使其清热而不伤胃,补虚而不留邪。
【选注】
《医宗金鉴》:“是方也,即白虎汤去知母加人参、麦冬、半夏、竹叶也。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此仲景白虎变方也。经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故用人参、粳米补形气也;佐竹叶、石膏清胃热也;加麦冬生津,半夏降逆,更逐痰饮。甘草补中,且以调和诸药也。
钱潢:“竹叶性寒而止烦热,石膏入阳明而清胃热,半夏蠲饮而止呕吐,人参补病后之虚,同麦冬而大添胃中之津液。又恐寒凉损胃,故用甘草和之,而又以粳米助其胃气也。”
【按语】
本方系白虎汤加减而成。古人用方贵在化裁,以曲应病情之变。考白虎汤以清热为主,生津为辅。而此方则以补益气阴为主,清热为辅。何以见之?两方用石膏则一,唯此方用麦冬而不用知母,彼则用知母而不用麦冬。麦冬功专补液,而知母则以清热为长。况麦冬又配半夏,降逆以止呕,竹叶配石膏,清热以除烦,故又不同于白虎汤之剂。此外,竹叶应以鲜者为佳。
根据临证观察,有多数妇女患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或自行破溃,或手术排脓后,而发热持续不退,神倦心烦,不思饮食,恶心欲吐,舌红无苔,脉数无力等,虽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反使病情加重。此时,若投以竹叶石膏汤则往往有效。因为足阳明之脉,“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故乳腺炎破溃,累及阳明气阴两伤而使用本方实为理想。本方擅清余热,更益气津,是值得推荐的一张方子。
【方歌】
竹叶石膏气阴伤,病后虚羸呕逆方;
不欲饮食参草麦,粳叶石膏半夏匡。
【医案选录】
张某,女,25岁,昌黎县人。患乳腺炎已做手术,而发热至38.5℃,高则39.5℃。西医认为炎症所发,乃用各种抗菌药,皆无效可言。又用“安乃近”注射液,汗出甚多,而发热暂退,旋又上升。因几经发汗,而身体虚羸不堪,且呕吐不欲饮食,心烦,头晕,肢体震颤,口中干涸。余诊其脉,数软无力,舌质红而苔白黄。余问主治医李君:此何病耶?答曰:恐为败血病。然余则认为气阴两伤,胃中津液竭乏,故尔发生虚烦呕逆。
方用:生石膏30克,麦冬25克,炙甘草10克,半夏10克,粳米15克,竹叶10克,党参10克。
此方共服四剂,则热退呕止,而能饮食,其病因之而愈。
(刘渡舟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