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介绍了两部分内容:一是伤寒病人,在病未愈或初愈时,因不慎房事所引起的阴阳易病的辨证与治疗;另一是伤寒病初愈,正气未复,阴阳未平,由于饮食起居失调等原因所引起的诸多病证的辨证与治疗。说得具体一点,差后诸证包括因余邪未尽而病者;正气虚弱而病者;也有因调护失当引起的病证,如食复、劳复等。上述诸病证,证情各有不同,故当随其证而施治。

(一)阴阳易证治

阴阳易病是指男女在伤寒病将愈未愈之时,由于犯房事而引起的一种疾病。伤寒病后,正气本已亏虚,若不节制房事,不仅使精气更伤,而且会引发邪热直伤阴分,从而发生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目眩生花、膝胫拘急等证候。论中提出用烧裈散治疗。

(二)差后劳复证治

伤寒是属大病。大病新差,由于真元大伤,在气血未复,余热未尽之时,只宜静心休养,不可妄动作劳。如不很好静养,或多言多虑劳其神,或早作早行劳其力,皆可导致疾病复发。《素问·生气通天论》谓:“阳气者,烦劳则张。”劳神或劳力使阳气浮动,则生烦热,是谓劳复。劳复发热,乃阳热从内向外发作,故治宜宣泄,用枳实栀子豉汤宽中行气,清宣膈热。

枳实栀子豉汤由枳实、栀子、香豉组成。方中用枳实宽中行气,栀子清热除烦,香豉透邪散热。以清浆水煮药,取其性凉善走,调中健胃。

伤寒病变过程中,多累及脾胃,故病后劳复证常伴有消化功能障碍,而表现有食滞纳呆,脘腹胀满,舌苔厚腻等症。若更兼宿食不化,或差后因饮食不节而致复发热者,即所谓食复证,则可用枳实栀子豉汤加大黄荡涤肠胃,推陈致新。

(三)差后复发热证治

伤寒差已,或因劳复,或因食复,或因重感外邪,而又致发热者,当随证施治。若脉浮,表明邪在表,可用汗法治疗;若脉沉实,为邪结在里,可用下法治疗;若在半表半里,属少阳枢机不利者,可用小柴胡汤和解。鉴于小柴胡汤具有和表里、利枢机、扶正去邪的治疗作用,故对伤寒病愈后所出现的一般发热证,均可用此方治疗。

(四)差后腰以下有水气证治

伤寒大病差后,腰以下仍有水气,可见于两种情况:一是伤寒表邪已解,但里之水邪凝聚不除;另一是伤寒病虽愈,但宿疾顽症水气病仍在。不论属哪种情况,只要是腰以下有水气,必见小便不利、脉沉,或可见下肢肿、腹水等症,其治可用牡蛎泽泻散软坚散结,利尿逐水。

牡蛎泽泻散由牡蛎、泽泻、瓜蒌根、蜀漆、葶苈、商陆根、海藻组成。方用牡蛎、泽泻、海藻软坚利水,葶苈宣肺泄水,商陆逐水之结,蜀漆祛痰逐水,瓜蒌根生津散结,使水去而津液不伤。本方既可用散剂,亦可用汤剂。用散剂者,需以米汤调服,其意在于保胃气。服药后见小便利,为水邪去除之象,即可停药。《金匮要略》曾对水气病提出治法,即“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本方用于治疗腰以下有水气,正是上述法则的具体运用。

(五)差后喜唾证治

伤寒大病之后,肺脾阳气受伤,不能温化输布津液,凝聚成饮而上泛,从而形成其人喜唾、久不了了的病证。因证属虚寒,故多唾清水,并伴有口不渴,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弱无力等症,治用理中丸温中散寒。因病久不愈,故用丸剂缓缓图之。

(六)差后虚羸少气欲吐证治

伤寒病解之后,虽大邪已去,但正气亦伤,津气亏虚,余热不尽,胃失和降,则其人见形体虚弱消瘦,少气不足以息,食少纳呆而欲吐,以及发热,心烦,舌红苔少,脉细数等症,治用竹叶石膏汤清热、养阴、益气、和胃。

竹叶石膏汤由竹叶、石膏、半夏、人参、甘草、粳米、麦门冬组成。方用竹叶清热除烦、降逆止呕,石膏清肺胃气分之热,麦冬滋阴生津,人参、甘草、粳米益气生津,半夏和胃降逆。本方从药味组成看,可以说是由白虎加人参汤加减化裁而来。竹叶石膏汤证与白虎加人参汤证作比较,二者虽都有气阴两伤,但由于白虎加人参汤证仍以热盛邪实为主,故用知母重在清热驱邪;而竹叶石膏汤证则以虚羸少气为主,故用麦冬重在益阴补虚。

(七)差后日暮微烦证治

病人脉已解,说明大病已去。此时见日暮微烦,多是因病后正气未复,脾胃气弱,消化功能低下,以致食滞难消所引起。此证无需治疗,只要节制饮食即可,论中所说:“损谷则愈”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