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陷胸湯方(第五十二)

栝樓實(一枚) 黃連(二兩) 半夏(半升)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樓,取三升,去渣,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大陷胸湯方(第五十三)

大黃(六兩,去皮) 芒硝(一升) 甘遂(一錢)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內芒硝煮一二沸,內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後服。

大陷胸丸方(第五十四)

大黃(半斤) 葶藶 芒硝 杏仁(各半升)

上四味,搗和取如彈丸一枚,甘遂末一錢匕,白蜜一兩,水二升煮,取一升,頓服,一宿乃下。

又大陷胸湯方(第五十五)

桂枝(四兩) 甘遂(四兩) 大棗(十二枚) 栝樓實(一枚,去皮) 人參(四兩)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胸中無堅,勿服之。

文蛤散方(第五十六)

文蛤(五兩)

上一味為散,沸湯和服,一方寸匕。

白散方(第五十七)

桔梗 貝母(各十八銖) 芭豆(六銖,去皮心,熬黑)

上三味為散,白飲和服,強人半錢,羸人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

大黃瀉心湯方(第五十八)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上二味㕮咀,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附子瀉心湯方(第五十九)

大黃(二兩) 黃連 黃芩(各一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別煮,取汁)

上四味,㕮咀,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內附子汁,分溫再服。

半夏瀉心湯方(第六十)

半夏(半升) 黃芩 乾薑 甘草(炙) 人參(各三兩) 黃連(一兩) 大棗(十六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甘草瀉心湯方(第六十一)

甘草(四兩) 黃芩(三兩) 乾薑(三兩) 半夏(半升)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生薑瀉心湯方(第六十二)

生薑(四兩) 人參 甘草 黃芩(各三兩) 半夏(半升) 乾薑 黃連(各一兩) 大棗(十二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禹餘糧丸方

赤石脂禹餘糧湯方(第六十三)

赤石脂(一斤,碎) 禹餘糧(一斤,碎)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旋覆代赭石湯方(第六十四)

旋覆花(三兩) 代赭石(一兩) 人參(二兩) 大棗(十二枚) 生薑(五兩) 半夏(半升) 甘草(二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瓜蒂散方(第六十五)

瓜蒂(熬黃) 赤小豆(各六銖)

上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合治之,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散。

白虎湯方(第六十六)

石膏(一斤,碎) 知母(六兩) 甘草(二兩)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虎加人參湯方(第六十七

人參(三兩) 石膏(一斤) 知母(六兩) 甘草(二兩) 粳米(六合)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桂枝附子湯方(第六十八)

桂枝(四兩) 附子(三枚,炮)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五枚) 生薑(三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朮附湯方(第六十九)

白朮(四兩) 附子(三枚,炮) 甘草(三兩,炙) 生薑(二兩) 大棗(十五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一服覺身痹半日許,再服如冒狀,勿怪也,即是附子與術,並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使之耳,法當加桂四兩,其人大便堅,小便自利,故不加桂也。

甘草附子湯方(第七十)

甘草(三兩,炙) 附子(二枚,炮) 白朮(三兩) 桂枝(四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汗出即解,能食,汗止復煩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為始。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第七十一)

芍藥 甘草(各一兩) 附子(一枚,炮)

上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三合,去滓,分溫三服。

乾薑附子湯方(第七十二)

乾薑(一兩) 附子(一枚)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一升,頓服之。

十棗湯方(第七十三)

芫花(熬) 甘遂 大戟

上三味,等分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棗十枚,取八合,去滓,內藥末,強人一錢,羸人半錢。若下少病不除,明日加半錢。

附子湯方(第七十四)

附子(二枚,炮) 茯苓(三兩) 人參(二兩) 白朮(四兩) 芍藥(三兩)

上五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大承氣湯方(第七十五)

大黃(四兩,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實(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味,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氣湯方(第七十六)

大黃(四兩) 厚朴(二兩,炙,去皮) 枳實(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三服,初服當更衣,不爾盡飲之,若更衣,勿復服。

調胃承氣湯方(第七十七)

大黃(四兩、清酒浸) 甘草(二兩,炙) 芒硝(半升)

上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

桃仁承氣湯方(第七十八)

桃仁(五十枚,去皮尖) 大黃(四兩) 桂枝(二兩) 甘草(二兩,炙) 芒硝(二兩)

上五味,以水七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半,去滓,內硝更煮微沸,溫服五合,日三服,微利。

豬苓湯方(第七十九)

豬苓 茯苓 阿膠 澤瀉 滑石(碎,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膠消盡,溫服七合,日三服。

蜜煎(導方第八十)

蜜(七合)

上一味內銅器中,微火煎如飴,勿令焦,俟可丸,捻作挺如指許長二寸,當熱作,令頭銳,內穀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時,乃去之。

又大豬膽一枚,瀉汁,和醋少許,以灌穀道中,如一食頃,當大便出,宿食惡物。

麻子仁丸方(第八十一)

麻子仁(二升) 芍藥(半斤) 大黃(一斤) 厚朴(一斤,炙) 枳實(半斤,炙) 杏仁(一斤)

上六味為末,煉蜜為丸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和為度。

抵當丸方(第八十二)

水蛭(二十個,熬) 虻蟲(二十五個) 桃仁(三十個,去皮尖) 大黃(三兩)

上四味,杵分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時當下血,若不下,更服。

抵當湯方(第八十三)

水蛭(三十個,熬) 虻蟲(三十個,熬,去翅足) 桃仁(二十個,去皮尖) 大黃(三兩,酒浸)

上四味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下再服。

茵陳蒿湯方(第八十四)

茵陳蒿(六兩) 梔子(十四枚,擘) 大黃(二兩,去皮)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黃連阿膠湯方(第八十五)

黃連(四兩) 黃芩(一兩) 芍藥(二兩) 雞子黃(二枚) 阿膠(三兩)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內膠烊盡,小冷,內雞子黃,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黃連湯方(第八十六)

黃連(二兩) 甘草(炙,一兩) 乾薑(一兩) 桂枝(二兩) 人參(二兩) 半夏(五合)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分五服,日三服,夜二服。

桃花湯方(第八十七)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 乾薑(一兩)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七合,內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吳茱萸湯方(第八十八)

吳茱萸(一升,洗) 人參(三兩) 生薑(六兩) 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豬膚湯方(第八十九)

豬膚(一斤)

上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相得,溫分六服。

桔梗湯方(第九十)

桔梗(一兩) 甘草(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苦酒湯方(第九十一)

雞子(一枚,去黃,內苦酒於殼中) 半夏(洗,破如棗核大,十四枚,內苦酒中)

上以雞子殼,置刀環中,安火上,三沸,去滓,細含咽之,不差更作。

半夏散方(第九十二)

半夏 桂枝 甘草(炙,各等分)

上三味,各別搗,篩合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以水一升,煎七沸,內散一二方寸匕,更煎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白通湯方(第九十三)

蔥白(四莖) 乾薑(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白通加豬膽汁湯方(第九十四)

蔥白(四莖) 乾薑(一兩) 附子(一枚,生) 人尿(五合) 豬膽汁(一合)

上以水三升,煮一升,去滓,內入尿膽汁,和相得,分溫再服,無膽亦可。

真武湯方(第九十五)

茯苓 芍藥 生薑(各三兩) 白朮(二兩) 附子(一枚,炮)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細辛、乾薑各一兩。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藥加乾薑二兩。若嘔者,去附子加生薑,足前成半斤。

烏梅丸方(第九十六)

烏梅(三百個) 細辛(六兩) 乾薑(十兩) 黃連(一斤) 當歸(四兩) 附子(六兩,炮) 蜀椒(四兩,去子) 桂枝(六兩) 人參(六兩) 黃檗(六兩)

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飯熟取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食臭等。

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方(第九十七)

乾薑 黃芩 黃連 人參(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白頭翁湯方(第九十八)

白頭翁 黃連 黃檗 秦皮(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黃芩人參湯方(第九十九)

黃芩 人參 桂枝 乾薑(各二兩) 半夏(半升)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黃芩湯方(第一百)

芍藥(二兩) 黃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夜—服。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第一百一)

黃芩(三兩) 芍藥 甘草(炙,各二兩) 大棗(十二枚) 半夏(半升) 生薑(一兩半)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

理中丸及湯方(第一百二)

人參 甘草(炙) 白朮 乾薑(各三兩)

上四味,搗篩為末,蜜和丸,如雞黃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依兩數切,用水八升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加減法

若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朮加桂四兩。吐多者,去朮加生薑三兩。下多者,還用術。悸者,加茯苓二兩。渴欲得水者加朮,足前成四兩半。腹中痛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寒者加乾薑,足前成四兩半。腹滿者去朮加附子一枚。

服湯後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揭衣被。

四逆散方(第一百三)

甘草(炙) 柴胡 芍藥 枳實(炙,各十分)

上四味為散,白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乾薑各五分,並主久痢。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痛者加附子一枚炮。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內湯中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四逆湯方(第一百四)

甘草(二兩,炙) 乾薑(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通脈四逆湯方(第一百五)

乾薑(三兩,強人四兩) 甘草(二兩,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破)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

面色赤者加蔥九莖。腹中痛者加芍藥二兩。嘔者加生薑二兩。咽痛者加桔梗二兩。利止脈不出者加人參二兩。

人參四逆湯方(第一百六)

人參(一兩) 甘草(二兩,炙) 乾薑(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茯苓四逆湯方(第一百七)

茯苓(四兩) 甘草(二兩,炙) 乾薑(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 人參(一兩)

上五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方(第一百八)

乾薑(三兩) 甘草(二兩,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 豬膽汁(四合)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內豬膽汁,分溫再服。

當歸四逆湯方(第一百九)

當歸 桂枝 芍藥(各二兩) 細辛(一兩) 大棗(二十五枚) 甘草(炙) 通草(各二兩)

上七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方(第一百十)

當歸 桂枝 芍藥 細辛 甘草(炙) 通草(各三兩) 大棗(二十五枚) 吳茱萸(二兩) 生薑(半斤)

上九味,㕮咀,以水四升,清酒四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

燒裩散方(第一百十一)

上取婦人中裩近隱處,剪燒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陰頭微腫則愈。婦人病,取男子裩當燒灰。

枳實梔子豉湯方(第一百十二)

枳實(三枚,炙) 梔子(十四枚,擘) 豉(一升,綿裹)

上以清漿水七升,空煎,減三升,內枳實梔子煮,取二升,內豉更煮五六沸,去滓,分溫再服,取汗出,若有宿食,加大黃,如博棋子大五六枚。

牡蠣澤瀉散方(第一百十三)

牡蠣(熬) 澤瀉 栝萎根 蜀漆(洗,去腥) 葶藶(熬) 商陸根(熬) 海藻(洗去咸,各等分)

上七味為散,白飲和服方寸匕,小便利即止。

竹葉石膏湯方(第一百十四)

竹葉(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 人參(三兩) 甘草(二兩,炙) 粳米(半升) 麥門冬(一升,去心)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內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麥門冬湯方(第一百十五)

麥門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參(二兩) 甘草(二兩,炙) 粳米(三合)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六升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