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方

健曰:傷寒論原方,百有十二,已彙集第八卷。此變通方者,乃歷代名醫,闡發仲景奧旨,因時制宜之良法也。蓋傷寒書既不全,證論方劑,類多難用,世殊事異,艱於得手。因設變通之法,期於中病而無偏弊,以濟人耳。藥品雖殊,究不離乎仲景針線。茲從論注及類證中匯錄成卷,以便學者得圓融通變而取法焉。

變通桂枝湯

桂枝湯(《活人》)

桂枝 芍藥(各三錢) 甘草(二錢,炙) 生薑(五片) 棗(二枚)煎。桂枝湯自西北二方人四時行之,江淮間惟冬月春初可行。自春末夏至以前遇桂枝證,可加黃芩(二錢),謂之陽旦湯。夏至後有桂枝證,可加知毋(一錢),石膏(三錢),或加升麻(一錢),若病素虛寒者,正用古方,不在加減也。(岐伯所謂同病異名也。大抵用溫藥宜避春,用熱藥宜避夏,《素問》所謂用溫遠溫,用熱遠熱是也。)雖云宜桂枝,須病人嘗自汗出,小便不數,手足溫,或指稍微冷,身微似煩,而又憎寒,始可行之。若無汗小便數,手足冷,不惡寒,及飲酒人,慎不可行也。服後無桂枝證者,尤不可再與。(雖宜解肌,證輕者只與柴胡桂枝湯及敗毒散選用。安常:江淮間,地偏暖處,春末夏至前,桂枝麻黃皆宜加芩。夏至後,又須隨證增知母、石膏、大青、升麻輩。若時行寒疫及病人虛寒者,正宜古方,不待加減可矣。)

陽旦湯

即上方加減。

黃耆湯(潔古)

黃耆 白朮 防風(等分) 水煎,溫服。汗多惡風甚者,加桂枝。有汗不得服麻黃,無汗不得服桂枝。然春夏汗孔疏,雖有汗,不當服桂枝,宜黃耆和解之。秋冬汗孔閉,雖無汗,不當服麻黃,宜川芎湯和解之。(健曰:秋冬之際,病太陽傷寒,發汗不出,非麻黃何以開腠理?若川芎,乃手足厥陰經血中氣藥,辛溫猛悍,無輕揚表汗之功。不論風寒外感,破血損氣,非麻、桂之儔,殊難信用。)

白朮湯

白朮(三錢) 防風(二錢) 甘草(一錢,炙) 姜(三片) 水煎。

疏邪實表湯(節庵)

桂枝 芍藥 甘草 防風 白朮

羌活 川芎 姜(一片) 棗(三枚) 膠飴(一匙) 汗不止加黃耆,喘加杏仁、柴胡,胸滿悶加枳、桔。

桂枝湯(仲醇)

冬月即病太陽證,自汗畏風,頭痛發熱。桂枝(八分) 白芍(二錢) 甘草(一錢,炙) 生薑(二片) 大棗(二枚) 水煎。春溫夏熱,加防風、白朮,去桂枝。

變通麻黃湯

麻黃湯(《活人》)

麻黃(三錢,去根、節,湯泡,去汁焙用) 桂枝(二錢) 杏仁(八個,去皮、尖,炒) 甘草(一錢,炙) 水煎。夏至後加石膏(三錢)、知母(一錢)、黃芩(一錢)。麻黃性熱,夏月服之,有發黃斑出之失,惟冬與春,及病人素虛寒者,正用古方,不在加減。(證輕者,只宜桂枝麻黃各半湯,或麻黃葛根湯、蔥豉湯選用。)

川芎湯(潔古)

蒼朮 川芎 羌活(等分) 水煎。無汗惡風寒甚者,加麻黃(一二錢)。

升陽發表湯(節庵)

冬月正傷寒,發熱惡寒,體痛脊強,脈浮緊無汗,以頭如斧劈,身如火熾者,宜此。麻黃 桂枝 杏仁 炙甘草 羌活 防風 升麻 川芎 白芷 生薑(三片) 蔥白(二枚) 或加豆豉(一撮) 水煎。服取汗如神。無汗而喘者去升麻加葛根;體痛去杏仁加蒼朮、芍藥;身癢面赤不得小汗,去升麻、杏仁加柴胡、芍藥;胸中飽悶加枳、桔。感邪深重,服之不汗,宜再服。(健曰:方中川芎、白芷,性味辛溫香烈,不必用此為當。)

羌活神術湯(節庵)

傷寒頭痛發熱,無汗,體痛,脈浮緊。羌活 川芎(俱上) 藁本 白芷 蒼朮(俱中) 細辛 炙甘草(俱下) 加生薑、蔥白煎。(健曰:既稱傷寒頭痛,發熱,無汗,是應與麻黃湯,何必以祛風之芎、芷、藁、辛,猛悍燥烈而反張其勢?並開後世冗雜混亂之弊,非傷寒門正法也,此頭風痛方耳。)

變通大青龍方

九味羌活湯(潔古)

羌活 防風 蒼朮(各一錢五分) 川芎 白芷 黃芩 生地 甘草(炙,各一錢) 細辛(五分) 水煎。(健曰:潔古欲以此方變大青龍而治傷寒見風,傷風見寒之證,恐非仲景遺意。既用羌、防之祛風,辛、蒼之散寒,可兩解矣。又何必川芎、白芷之猛烈,地黃、黃芩之沉陰苦寒?於傷寒大法悖矣。夫傷寒法貴清真,最忌混雜,此法一設,無怪後世多紊亂無章,貽誤不淺。此方只治雜病風濕體痛,頭風之劑,豈能及仲景大青龍之玄妙哉。)

神術湯(海藏)

治內傷冷飲,外感寒邪,無汗者。蒼朮 防風(各二錢) 炙甘草(一錢) 蔥白、生薑同煎。如太陽證,發熱惡寒,脈浮緊,加羌活。浮緊中帶弦數,是兼少陽也,加柴胡。浮緊中帶洪,是兼陽明也,加黃芩。婦人加當歸。(健曰:此方表裡兼治,四時通行之妙劑,並能化濕逐飲,為陽明太陽家要法。變化而出入之,無方體也。)

羌活沖和湯(節庵)

治春夏秋非時感冒暴寒,頭疼發熱,惡寒體痛無汗,脈浮緊表證,不與正傷寒同治法。又春可治溫,夏可治熱,秋可治濕,雜病亦效。又以代桂枝麻黃青龍各半等湯,是即潔古之九味羌活湯也。夏月加知母、石膏,為神術湯。有汗去蒼朮加白朮;再不止,去細辛,加黃耆;再不止,以小柴胡加桂枝、芍藥。胸中飽悶,去生地加枳、桔。不作汗,加蘇葉、豆豉。喘而惡寒身熱,去生地加杏仁。汗下兼行,加大黃釜底抽薪。熱盛而煩,手足自溫,脈浮緊,此傷風見寒脈也。不寒而熱,四肢微厥,脈浮緩,此傷寒見風脈也。二者為營衛俱病,宜大青龍湯。然此湯險峻,須風寒俱盛,又煩躁者乃可。不若以此湯加石膏、知母、枳殼為妙也。(健曰:太陽為諸陽之首,陽明為氣血之宗。感冒發熱、體痛、無汗,應與之表,責在太陽;應與之裡,責在陽明。何入以足少陰之細辛,足厥陰之川芎,手太陰陽明之白芷,手少陰之生地等?如此雜亂,只可與俗人言,不堪為知者道也。二公傷寒名家,慮麻黃、桂枝之不便輕用而設,其實非正傷寒法,乃為時行感冒者備耳。若欲以此變通大青龍,則去仲景大法遠矣。況考通部傷寒方劑,未有芎、芷、藁本等件,可想見其非傷寒門藥也。如或用之,必有損無益。)

變通葛根湯

解肌湯(《活人》)

太陽無汗惡風,項背強,及太陽陽明合病自利。葛根(二錢) 黃芩 芍藥(各一錢) 桂枝 甘草(炙,各五分) 麻黃(錢半) 生薑(三片) 大棗(二枚) 水煎。

麻黃葛根湯(《活人》)

傷寒一二日,頭項腰脊拘急疼痛,惡寒煩熱。麻黃 芍藥(各三錢) 葛根(一錢) 蔥白(三個) 豆豉(一撮) 水煎,溫服取汗。(此方去芍藥,即蔥豉湯,治傷寒脈緊無汗。)

葛根蔥白湯(《活人》)

已汗未汗,頭痛不止。葛根 芍藥 川芎 知母(各一錢) 蔥白(五個) 姜(三片)

千金方

傷寒三日與表藥不差,脈仍數者,陽氣猶在經,未入於臟也。桂枝 黃芩 甘草(炙,各二錢) 葛根 升麻 生薑(各三錢) 芍藥(六錢) 石膏(六錢) 梔(二圓) 水煎。

葛根柴胡湯(祗和)

葛根(錢半) 柴胡(一錢) 桔梗 芍藥(各七分半) 厚朴 甘草(各五分) 生薑(二片) 蔥白(二個) 水煎。

柴葛解肌湯(陶氏)

陽明經證,目痛鼻乾不眠,身熱微,惡寒,頭微痛,脈微洪。葛根 柴胡 羌活 黃芩 芍藥(無汗去之,有汗倍用) 桔梗 甘草(炙) 姜(三片) 蔥白(兩個) 冬月無汗,惡寒甚者,去黃芩加麻黃,夏、秋加蘇葉。(健曰:原方有白芷,宜去之。仁齋加減法:)太陽反汗出,惡風,桂枝加葛根湯。一方有汗加防風,無汗惡風,葛根湯。一方無汗加羌活。

羌活湯(仲醇)

羌活(三錢) 葛根 前胡(各二錢) 杏仁(九粒) 甘草(炙,八分) 姜(三片) 棗(二枚) 深秋冬月,加紫蘇、蔥白。冬月即病,服此不汗,加麻黃(一錢),姜(七片),若遍身疼,頭痛不解,兼口渴鼻乾,目疼不臥,即太陽陽明證,加石膏、知母大劑服。

變通白虎湯

白虎湯(《活人》)

石膏(五錢) 知母(三錢) 甘草(一錢) 粳米(一撮) 水煎米熟為度。虛人、老人及春、秋月,宜以竹葉石膏湯代之。白虎湯治中暑與汗後一解肌藥耳。夏月陰氣在內,或患熱病,氣虛者妄投白虎,往往成結胸,以白虎性寒故也。(蘄水)夏至以後,雖宜白虎,自非新中暍與暑變後,汗出不解,或冬春寒甚之時,因汗下後,變狂躁不解,當作內熱,用白虎治之。又不拘於時令也。(觀子:俱屬陽明病,何以有葛根、白虎之殊?蓋葛根治病之在經者,若邪已入胃,作大熱,非白虎不除也。雖入胃,而又非結聚成實之比,石膏滌熱之中,復具解肌之妙,所以合宜。其內本無熱者,必犯如上所云之戒矣。)

竹葉石膏湯(《活人》)

陽明汗多而渴,衄而渴,差後渴,及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石膏(三錢) 麥冬(一錢) 人參 甘草(炙,各五分) 半夏(七分) 竹葉(廿片) 粳米(一撮) 嘔,加生薑汁(二匙)。

白虎加桂枝湯(海藏)

傷寒脈尺寸俱長,自汗大出,身表如冰石,脈傳裡細小,其人動作如故。

白虎加梔子湯

治老幼及虛人,傷寒五六日,昏冒譫妄,小便淋,或澀,起臥無度,或煩不得眠,並加梔子一錢。

白虎加人參蒼朮湯(河間)

傷寒汗下後,自汗虛熱不止,於本湯加二味服之,汗止身涼,至妙至神。一方加半夏、橘皮。一方加半夏、桔梗。一方加苓、術。一方加麻根、浮麥。一方合解毒湯。一方合涼膈散。

如神白虎湯(節庵)

石膏 知母 人參 麥冬 粳米 甘草 山梔 五味子 生薑(一片) 水煎。心煩,加竹葉、竹茹。心煩,背微惡寒,大渴,去山梔加花粉。小便短,加滑石。嘔,加薑汁半夏。頭微痛,眼眶痛,去山梔加乾葛。

三黃石膏湯(陶氏)

治熱邪傳裡極甚,為陽毒發斑發黃,身如塗彩,眼睛如火,狂叫欲走,六脈洪數,煩渴欲死。表裡皆熱,欲發其汗,病熱不退,又復下之,大便遂頻,小便短赤或不利,五心煩熱,鼻乾面赤,齒黃大渴,及過經譫妄,不知人事,已成壞證,亦有錯治溫病而成此者。又八九日已經汗下後,脈洪數,體壯熱,拘急沉重,欲治其內,其表未解;欲發其表,里證已急,趦趄不能措手,待斃而已,殊不知熱在三焦,閉塞經絡,津液枯竭,營衛不通,遂成此證。若或發狂,躁渴斑黃,大便燥實,脈數有力者,則宜三黃巨勝湯。舌卷囊縮者,毒氣深入於臟,難治也,權以此劫之。石膏(五錢) 黃芩 黃連 黃柏(各二錢半) 山梔(七個) 豆豉(一撮) 麻黃(一錢) 生薑(一片) 棗(二枚)

三黃巨勝湯

即上方去麻黃、豆豉,加大黃、芒硝、枳實。(仲醇:)陽明病發狂,登高而歌,棄衣而走,此陽明實也。大承氣亟下之。便不結者,大劑白虎湯灌之。

白虎專解陽明邪熱,若勞役人病此,元氣先虛者,可加人參,名人參白虎湯。

發斑陽毒盛者,白虎湯,加竹葉、麥冬、知母。

若自汗煩躁,遍身疼,頭疼不解。羌活(一錢) 白芍(二錢) 桂枝(七分) 甘草(炙,八分) 知母(三錢) 麥冬(六錢) 石膏(一兩二錢) 竹葉(一百二十片)

陽明病不大便,自汗、潮熱、口渴、鼻乾、咽乾,或乾嘔,目眩不得眠,畏人聲木聲,畏火,不惡寒反惡熱,甚則譫語狂亂,循衣摸床,脈洪長而大,宜急解其表,竹葉石膏湯大劑與之。不嘔無汗葛根湯,表證罷脈緩,小便利愈矣。陽明病,心下硬滿,此邪未入於腹中,慎勿下之。竹葉石膏加栝蔞(一個,碎)、桔梗(二錢)、黃連(一錢)。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譫語遺尿,白虎湯加百合。

三陽合病,脈大上關上,但欲睡,目合則汗。百合(一兩) 麥冬(五錢) 知母 花粉 白芍(各二錢) 鱉甲(三錢) 甘草(一錢) 竹葉(五十片)

變通柴胡湯

小柴胡湯(《千金》)

治瘥後更頭痛,壯熱煩悶,即黃龍湯也。柴胡 半夏(各四錢) 黃芩(錢半) 人參 甘草(各一錢) 姜(三片) 棗(二枚) 不嘔而渴,去半夏,加栝蔞根(二錢)

(南陽方:)柴胡(四錢) 半夏(一錢二分半) 黃芩 人參 甘草(各錢半) 生薑(三片) 大棗(一枚)

(仲醇方:)柴胡(二錢) 黃芩 半夏 人參(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生薑(三片) 大棗(二枚)

(仁齋方:)柴胡(三錢,外熱多者用四錢) 黃芩(二錢,內熱多者加五分) 人參(二錢,脈弱人怯者用三錢) 半夏(錢半,嘔而不渴者用二錢) 甘草(炙,一錢,嘔者用五分) 生薑(三片,嘔者用五片) 大棗(二個,嘔者去之,心下滿,亦去之) 水煎。溫服一鍾,待少時,又服一鍾,以接藥力和之。

近代名醫加減法:若胸膈痞滿不寬,或胸中痛,或脅下痛,去人參加枳、桔(各二錢),名柴胡枳桔湯。若胸中痞滿,按之痛者,去人參加瓜蔞仁(三錢),枳實、桔梗(各錢半),黃連(二錢),名柴胡陷胸湯。若脈弦虛,發熱口渴,不飲水者,倍用人參,加麥冬(錢半),五味子(十五粒),名參胡清熱飲。(又名清熱生脈湯)。若脈弦虛發熱,或兩尺浮且無力,此必先因房事,或曾夢遺失精,或病中不固者,宜知母、黃柏(各二錢),牡蠣粉(一錢),名滋陰清熱飲。若脈弦虛,發熱口乾,或大便不實,胃弱不食者,加白朮、茯苓、白芍(各錢半),名參胡三白湯。若發熱煩渴,脈浮弦而數,小便不利,大便泄利者,合四苓散用之,名柴苓湯。內熱者,此協熱而利也。加炒黃連(錢半),自芍藥(錢半,腹痛倍用)。若腹痛惡寒者,去黃芩,加炒白芍(二錢),桂枝(一錢),名柴胡建中湯。若自汗惡風,腹痛發熱者亦主之。若心下痞滿,發熱者,加枳實(二錢),黃連(錢半)。若血虛發熱,至夜尤甚者,加當歸、川芎、白芍(各錢半),生地(一錢)。若口燥舌乾,津液不足者,去半夏,加瓜蔞根(錢半),麥冬(一錢),名柴胡解毒湯。若脈弦長,少陽與陽明合病而熱者,加葛根(三錢),白芍(二錢),名柴葛解肌湯。若脈洪數,無外證,惡熱內熱甚,煩渴飲水者,合白虎,名參胡石膏湯。

柴胡雙解飲(節庵)

柴胡 黃芩 半夏 人參 甘草 白芍 茯苓 姜(三片) 棗(二枚) 渴去半夏加花粉、知母。嘔加薑汁、竹茹。脅痛加青皮。寒熱似瘧加桂枝,熱多倍柴胡,寒多倍桂枝。小便不利加茯苓。嗽加金沸草,(一云去人參。)痰盛加瓜蔞仁、杏仁、枳殼。胸中滿悶,加枳殼、桔梗、陳皮,未效,去茯苓、甘草,再加黃連,豁然有效。虛煩,加竹葉、炒粳米,(一云加竹茹。)腹痛,倍加芍藥。心中悸,加豬苓。少陽陽明合病,加葛根、芍藥。熱入血室,女加當歸、紅花,男如生地。壞病,加鱉甲。無耳聾脅痛,身熱,大便實,加大黃,甚者加芒硝。瘥後發熱,本方和之,脈浮者,加蒼朮、蘇葉,脈沉者,加大黃、枳實。

大柴胡湯(海藏)

小柴胡全方加枳實大黃。(節庵)病若二十餘日,有下證者,只宜大柴胡,恐承氣太峻,傷寒過經,正氣多虛耳。

變通承氣湯

調胃承氣湯(《活人》)

大黃(二錢,酒浸) 芒硝(一錢七分半) 甘草(一錢) 煎。

(士材方:)大黃 芒硝(各四錢) 甘草(一錢)。

小承氣湯

大黃(四錢) 厚朴(二錢) 枳實(五分) 水煎。

(士材方:)枳實(一錢) 余同。

大承氣湯

大黃(二錢,酒洗) 芒硝(二錢) 厚朴(炙,四錢) 枳實(五分) 水煎,先煮枳、樸至將好,投大黃煎數沸,納硝服。

(士材方:)大黃(五錢) 芒硝 厚朴(炒,各四錢) 枳實(炒,二錢)

丹溪曰:俱看證斟酌多置用之。

三一承氣湯(河間)

大黃 甘草(各二錢) 芒硝 厚朴(各錢半) 枳實(一錢)水煎。本方加當歸、薑、棗,名當歸承氣湯。

六乙順氣湯(節庵)

治邪熱入陽明腑,無頭痛惡寒,反惡熱,揭去衣被,揚手擲足,大渴譫語,狂妄,或發斑黃,或大結胸,潮熱,自汗,喘滿,小水短赤,大便閉結。或邪熱入少陰厥陰二經,里證惡熱,燥渴譫語,心腹堅滿,繞臍硬痛,及厥陰煩渴,四肢乍冷、乍溫,煩滿,舌卷囊縮。用此以代三承氣、大陷胸等湯。大黃 枳實 厚朴 芒硝 柴胡 黃芩 芍藥 甘草 水煎。大結胸手不可近者,去甘草加甘遂、蔞仁。口燥咽乾,大便實,少陰也,急下之。畏熱譫渴,手足乍冷乍溫,大便實,陽厥,厥陰也,急下之。舌卷囊縮,不治。

黃龍湯(節庵)

心下硬痛,下利純清水,譫語發渴身熱,此熱邪傳裡,胃有燥屎,所利乃湯藥水飲,宜急下之。名結熱利證,身有熱者,宜此湯。若無熱者,六乙順氣湯。大黃 芒硝 枳實 厚朴 當歸 人參 甘草 姜 棗 煎。年老氣血虛者,去芒硝。

(仲醇:)表證已罷,邪結於裡,大便閉,小便短赤,宜調胃承氣湯,或小承氣湯。下後按腹不痛而和,病已解矣。如作痛,燥屎未盡也,再下之,以腹中和,二便通利為度。不能食及其人本虛,勿輕議下。陽明邪結於裡,汗出身重,短氣腹滿而喘,潮熱手足濈然汗出,大便已硬也。六七日以來宜下之,用小承氣湯不行,換大承氣,勿大其劑。若大便不硬者,慎勿下。陽明病,發熱不解,腹滿急,急下之。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尚有燥屎,宜承氣湯復下之。(仁齋:病人聞木聲而驚惕者,此陽明土弱畏木也,不可下之。)

變通理中湯

理中湯(《活人》)

人參 白朮 炙甘草 炮姜(各二錢) 水煎。

附子理中湯(《和劑》)

理中加附子。

治中湯(《活人》)

理中加青皮、陳皮。

溫中湯復庵

理中加丁香。

丁附湯

理中加丁香、附子。

四順理中湯

理中倍甘草。

枳桔理中湯

理中加枳殼、桔梗。

(《元戎》加減法:)若寒氣濕氣所中,加附子。若霍亂吐瀉,加青皮、陳皮,中脘痞悶同。若干霍亂,心腹作痛,先以鹽湯服下探吐,後進此藥。若嘔吐不止,治中湯加丁香、半夏、生薑。泄瀉者,加橘紅、茯苓,名補中湯。溏泄不已者,上湯再加附子。不喜飲,水穀不化者,更加砂仁,共成八味。傷寒結胸,以桔梗、枳殼煎服。不效,及諸吐利後,胸膈高,痞欲絕,急痛不可近者,加枳實、茯苓;若渴者,更加栝蔞根。霍亂後轉筋者,加煅石膏。臍上腎氣築動者,去朮加官桂。心悸者,加茯苓。渴欲飲水者,倍白朮。若寒者,添乾薑。腹滿者,去朮,加附子。

(仁齋方:)人參 乾薑(各二錢) 白朮(三錢) 炙甘草(錢半)如作丸,每味(一兩),甘草(五錢),煉蜜丸,自湯化服。大便秘用丸,大便利用湯。寒甚脈微,腹痛,手足冷,加薑汁製附子(一枚)。嘔吐不止,入薑汁(一匙),減甘草(一半)。吐蛔者,去甘草加烏梅二個。呃逆噦逆,加薑汁、木香、丁香(各一錢)。心下悸,或小便少,加茯苓二錢。瀉多,小便不利,倍人參、白朮,合五苓散為理苓湯。內虛腹痛,合小建中為二中湯。心下痞滿,寒實結胸,加枳實二錢。

連理湯《和劑》

理中加黃連、茯苓為末,沸湯點服二錢。

加味理中飲(節庵)

理中加陳皮、茯苓、肉桂,治太陰經脈沉臟寒證。

變通四逆湯

四逆湯《活人》

炙甘草(二兩) 附子(生用,一隻) 乾薑(炮,兩半) 每五錢水煎服。強壯者,加附半個,乾薑半兩。

(仁齋方:)附子(半枚) 乾薑(炮) 炙甘草(各二錢) 作一服水煎。

姜附湯(即乾薑附子湯)

乾薑(三錢) 附子(生用,二錢) 水煎。

參附湯(《得效》)

人參(五錢) 附子(炮,一錢) 生薑(十片) 水煎。

(立齋方:)人參(一兩) 附子(五錢) 水煎。

耆附湯(立齋)

黃耆(一兩) 附子(炮,五錢) 加薑棗煎。(不應,倍用附子。)

四柱湯(《和劑》)

附子 人參 茯苓 木香(各錢半) 生薑(三片) 大棗(一枚) 水煎。

四柱散

陰證內寒,腹痛,利不止。人參 白朮 茯苓(各二錢) 附子(炮,一枚) 生薑(五片) 大棗(二枚。)

附子八物湯(《活人》)

白朮(四錢) 人參 茯苓 白芍 甘草 乾薑 附子 桂心(各三錢) 每五錢,水煎服。

回陽急救湯(節庵)

代四逆湯,治直中陰證。白朮 茯苓 人參 炙甘草 乾薑 熟附子 肉桂 五味子 半夏 陳皮 嘔涎沫,或小腹痛,加吳茱萸;無脈,加豬膽汁;吐瀉不止,加升麻、黃耆;嘔吐加薑汁。

變通白通通脈四逆湯

加味四逆湯(仁齋)

附子(一枚,炮去皮臍) 炮姜(三錢) 人參(二錢) 炙甘草(一錢) 水煎溫服。如煩躁嘔逆,作渴,水浸冰冷與之。面赤者,加蔥(九莖)。

霹靂散(《活人》)

傷寒陰盛隔陽,身熱面赤,煩躁不能飲水,脈沉細,或伏絕。附子(一枚炮) 細茶(三錢) 水煎,入蜜二匙,待冷服之,須臾得睡,汗出立愈。

(孫兆方:)附子(一枚),燒存性,為末,作一服,蜜水調下。此藥能通散寒氣,然後熱氣上行,汗出而愈。又云:陰極發躁,欲坐井中,或欲投水中,脈沉微,足冷,復不能飲水者,孫氏此散救之。再以艾湯下硫黃末二三錢,熏洗,霎時汗出而愈,此方救人最驗。健曰:陽煩陰躁,極難分別,須察脈微足冷,不能飲水,方是陰躁,始可投此。

破陰丹(《本事》)

火焰散(《活人》)

返陰丹(《活人》)

丹砂丸(《活人》)

回陽丹(《活人》)

半硫丸(《活人》)

金液丹(《活人》)

黑錫丹(《活人》)

健按:上方,《活人書》稱能治傷寒直中諸四逆陰證,為神妙之藥。然其中金石猛烈之味居多,非王道之法。雜病尚難用之,何況傷寒危急之候?仲景書所不載。而硫黃、水銀、太陽、太陰、玄精等石,皆燥熱悍劑,考之《本草》,絕與傷寒陰證無涉,投之豈能有效?若制煉不精,必致惹禍匪輕,萬不可著相於此,而率意妄行,功則未必,害即隨之。因前輩既有諸方,但存其名,而不錄其藥者,恐後來之士,好奇弄巧,浪試以誤人耳。慎之!

蔥熨法

治氣虛陽脫,體冷無脈,氣息欲絕,不省人事。及傷寒陰厥,百藥不效者。

用大蔥以線纏如臂大,切去根葉,存白,長二寸許。先以火灼一面,令通熱,乃以熱面,熨病人臍上、臍下。次以熨斗貯火,熨蔥上面,令蔥氣入肌肉中。須作三四餅,壞即易之,良久病人當漸醒,手足溫,有汗即瘥。更服四逆輩以溫其內。(昔有人傷寒,冥不知人,四體堅冷如石,藥不可入,用此而瘥。熨而手足不溫者,不治。)一法,取蔥白搗爛作餅,先以麝香半分,填臍中,放蔥餅熨之,連換四餅,稍蘇,灌以薑汁,服回陽急救湯。如不醒,再灸關元、氣海二三十壯,使熱氣通於內,逼其寒邪外出,以復陽氣。

艾灸法

陰毒沉困之極,六脈附骨,按之方有,舉之即無,一息八至以上,或不可數,至此,則藥亦難效矣。但於臍下灼艾二三百壯;如手足不和緩者,不可治矣。倘得和緩,以還陽散及熱藥助之。若陰氣散,陽氣轉,則漸減熱藥而和之。

又法陰證面如刀刮,四逆,爪甲青,面黑,身體如冰,灸氣海(臍下一寸五分)丹田(臍下二寸)關元(臍下三寸),艾炷各五十壯,甚者至二百壯,以手足漸溫,人事漸省為可治。又曰:積陰盛於下,則微陽消於上,故其候爪甲青面黑,四肢沉重逆冷,腹痛轉甚,或咽喉不利,或心下結硬,脹滿躁渴,虛汗不止,或時狂言,六脈沉細,而一息七至。此證速於氣海、關元二穴,灸二三百壯,以手足溫暖為效。佐服金液丹、來蘇丹、五勝散、還陽散、退陰散類。(健曰:上方與前方相同,不錄藥味,恐生異見耳。)

蒸臍法

陰證吐利厥逆,昏沉,心下脹硬如冰,湯藥不受,唇面指甲皆青黑,脈沉欲絕。麝香 半夏 皂角(等分)為末,填臍中。次以生薑片(二文錢厚)鋪於上,用大艾圓,灸薑片上二七壯,候手足溫暖,然後投薑、附等藥。

茱萸熨法

陰證四肢逆冷,用吳茱萸不拘多少,為末,溫酒和勻,生絹袋盛之。烘熱,熨腳心,令通暢或煎湯洗滌,以接四肢溫暖之氣。

回陽返本湯(節庵)

治陰盛格陽,陰極發躁等證,脈來無力,或欲絕或全無。熟附 乾薑 人參 甘草 五味子 黃連 陳皮(一方不用陳皮,入細茶) 若無黃連細茶,入麥冬、茯苓、肉桂,煎好後,浸冰冷,入蜜水三匙服。戴陽,加蔥白;無脈,入膽汁、人尿;嘔,加薑汁半夏。

變通建中湯

小建中湯(《活人》)

桂枝(錢半) 白芍(三錢) 炙甘草(一錢) 生薑(三片) 大棗(一枚) 飴糖(三匙) 水煎,溫服。尺脈遲,加黃耆(乙錢);舊有微溏或嘔,去膠飴。

黃耆建中湯(《金匱》)

汗多亡陽,尺脈虛弱,及汗後身痛脈弱。黃耆(錢半) 芍藥(二錢) 肉桂(一錢) 甘草(炙,六分) 姜(三片) 棗(二枚)水煎,入膠飴一大匙服。氣短胸滿,加生薑;腹滿去棗,加茯苓;虛損不足,加半夏。(《千金》:)諸虛不足,加人參。(念莪:)虛甚,加參朮;不眠,加棗仁。

當歸建中湯(《本事》)

發熱頭疼,脈浮數,而尺遲弱,宜先服此補血。次與麻黃、桂枝輩。黃耆 當歸(各二錢) 白芍 桂枝 炙甘草(各錢二分) 姜(三片) 棗(一枚) 日三服,夜二服,如脈尚遲,再進。

大建中湯

黃耆 當歸 芍藥 桂心(各二錢) 半夏 附子(炮,各二錢半) 人參 炙甘草(各一錢) 薑棗煎。(《千金》多幹薑、橘皮。)

變通陷胸湯

大陷胸湯(《活人》)

桂枝 人參(各一錢) 甘遂(五個) 栝蔞實(一枚去皮,用四之一) 棗(一枚) 水煎。胸中無堅物勿用之。

枳實理中丸(《三因》)

枳實(十六片,麩炒) 白朮 茯苓 人參 炙甘草 乾薑(炮,各二兩) 為末,蜜丸如雞黃大,熱湯化下,速進二三服,即胸中豁然。渴加栝蔞根(一兩)。自汗,加牡蠣(二兩,煅)。下利同。

增損理中丸(海藏)

大小陷胸湯丸不效者,宜與此。人參 白朮 炙甘草 栝蔞實 牡蠣(煅,各二兩) 乾薑(炮,五錢) 枳實(炒,甘四枚) 黃芩(去枯,一兩) 煉蜜丸彈子大,湯一盞,煎服一丸。不解再進,不過五六丸,豁然矣。

薑汁熨法

一切停滯,結胸等證,不問寒結、水結、食結、痰結、血結、痞結、支結。用生薑四五斤,搗如泥,略捩去汁,炒熱絹包,揉按心腹處,豁然自愈。如冷,易熱者,以愈為度。惟熱結者,以冷渣揉之,勿炒。(健曰:如食結、血結者,有形拒按,以姜渣同鹽炒熱,揉運,易於消化。)

灸法

黃連(二寸,為末) 巴豆(七粒,去殼) 研和作餅子,安臍中,以艾炷龍眼大者,灸之。輕者一炷,重者不過二三炷,熱氣透入腹中作聲,泄下惡物立愈。

巴豆餅子

陰證寒實結胸,痛不可按,二便閉塞,或累下不通,但出氣少而緩者可用此。巴豆(十粒,去殼,研) 入白麵(一錢) 搗作餅,填病人臍中,用艾炷七壯,覺腹中鳴,大便通利矣。或用蔥白十莖,生薑一塊,搗貼臍中,熨斗火,不時熨之。再以枳實理中湯,加熟附溫之。或五積散,加附子、生薑、大棗、鹽,同煎服,汗出愈。

柴胡桔梗湯

小結胸,脈弦數,心下硬痛,或胸中滿硬,或脅下滿硬,或發熱潮熱,往來寒熱,耳鳴目眩,心煩喜嘔,並治之。柴胡(三錢) 黃芩 蔞仁(各二錢) 半夏 枳殼 桔梗(各一錢半,心上滿,用此二味) 枳實 黃連(各錢半,心下滿,用此二味) 甘草(一錢) 生薑(三片) 煎。

變通抵當方

代抵當丸

大黃(四兩) 桃仁(六十個,炒,研) 芒硝 生地 歸尾 穿山甲(炒,各一兩) 桂(三錢) 為末,煉丸梧子大,畜血在上,丸如芥子大。仰臥去枕以津咽之。中焦食遠,下焦空心,俱煎百勞水下。如血成積,攻之不動,去歸、地,加廣茂一兩、桂七錢。

生地黃湯(韓氏)

病人七八日後,脈沉遲微細,膚冷臍下滿,或喜忘,或狂躁,大便實而色黑,小便自利畜血也。老年及虛弱人,俱宜此。生地黃(自然汁一升,無則用乾者,末,二兩) 生藕(自然汁半升,無則用刺薊汁半升,無則薊末一兩) 藍葉(一握,或乾末一兩,此藍,應是紅藍) 虻蟲(三十個,炒,去翅、足) 水蛭(十個,炙) 大黃(一兩) 乾漆(炒,令煙盡) 桃仁(各五錢,炒,研) 水三升,慢火熬至二升,分三服,冷飲。至半日許,未下,再服。無二汁,增水煎。(宇泰:抵當丸,其中虻蟲、水蛭,性猛厲,不若四物湯,加酒浸大黃各半下之之妙。)

海蛤散(《活人》)

婦人傷寒,血結胸膈,按之痛不可近。海蛤 滑石甘草(炙,各一兩) 芒硝(半兩) 共細末,每二錢,雞子清調下。小腸通利,則胸膈血散;膻中血聚,則小腸壅,故血不流行。服此,小便利而血行矣。然後桂枝紅花湯,發其汗則愈。

婦人血結胸,法當刺期門,仲景治法疑無此方,然其言頗有理,姑存焉。

不得汗

蒸汗

傷寒連服湯劑而汗不出者,如中風法蒸之,使溫熱之氣於外迎之,無不汗出也。其法用薪燒地,良久掃去,以水灑之,將蠶沙、桃葉、柏葉、糠麩皆鋪於上,可側手厚,上鋪席,令病人臥於上,溫覆之。移時汗立至,候周身至腳心漐漐,乃以溫粉撲之,汗止上床。(《千金》:陳凜邱云連發汗而汗不出者死。吾思之,可蒸之,如蒸中風法。後以問張苗,苗云:曾有人作事疲極,臥簞中冷,得病,諸醫與湯、丸、散,四日內凡八過,汗不出。苗令燒地,布桃葉蒸之,即得大汗,傅粉起便愈。後數以此發汗,皆得。但人性自有一種難出汗者,非病使然也。)

再造飲陶氏

傷寒用發汗藥二三劑不得汗者,若不論時令,再以麻黃重藥及火劫取汗,誤人死者,多矣。不知陽虛不能作汗者,無陽也,宜此。黃耆 人參 桂枝 熟附子 細辛 羌活 防風 川芎 炙甘草 生薑 大棗 水煎。(健曰:凡病不得汗者,必熱勢內甚,消爍血陰,津液不行者多。法當益血通津,涼以解之,則汗必至。安可謂為陽虛耶?蓋汗多為亡陽,無汗為陰弱,為血少,為熱結,為表固。豈宜迸此大熱大補,更固其表乎?且黃耆得防風而功愈大,為氣虛固表之劑,今反用於不得汗之證,先犯藥禁,必非陶公明理所作也。此方只可與傷寒無頭疼發熱,而但身冷體痛,脈微無汗者言耳。)

汗過多

溫粉撲法(《活人》)

白朮 白芷 川芎 藁本(等分) 每細末一兩,入米粉(三兩),和勻,周身撲之,汗立止。(無藁本亦可溫粉、熟米粉。)

防風白朮牡蠣散(《活人》)

汗多頭眩,筋惕肉瞤。防風 白朮 牡蠣粉(各等分)

細末,每二錢,酒調下,或米飲下。日二三服,止後,服小建中湯。

玉屏風散

白朮 黃耆 防風 水煎。

黃耆湯(海藏)

傷寒兩感拘急,氣虛自汗,肢體振搖,腰腿沉重,或譫語妄言,或面赤目紅,頭上壯熱,或自利不渴,或口乾咽燥,不欲飲水,或腹中痛,皆陰盛陽虛之候。脈浮沉不一,往來不定,有沉、澀、弱、微、弦形狀,按之全無力,或浮之損小,沉之亦損小,皆陰脈也,宜此。又傷寒或歌或笑,或悲哭狂妄,並治之。人參 白朮 黃耆 茯苓 白芍 生薑(各一兩) 甘草(炙,七錢) 嘔加藿香、陳皮(各五錢),甚者,加炮姜(一錢),為黃耆加乾薑湯。大便閉結者,調中丸,或理中丸。

建中去桂加參耆地黃湯

傷寒自汗,補虛,和陰陽。當歸 白芍(各三錢) 人參 熟地(各五錢) 黃耆 炙甘草(各一錢)。

溫經益元湯陶氏

汗後大虛,眩,振瞤惕,及發汗不止,衛虛亡陽。或下後,利不止,身疼痛。熟附子 人參 白木 黃耆 白芍 當歸 炙甘草 茯苓 陳皮 生地 肉桂 飽悶,去生地加砂仁;瘦人,去白芍;有熱,去桂附;利不止,去地黃當歸加升麻、倍白朮;嘔加薑汁、半夏;渴加花粉;汗後畏風寒,去桂、附、生地,加桂枝、膠飴,入薑棗。(健曰:此方加減精切,傷寒後調理可用。如虛而有內火未清者,膏、連亦可入。)

一法,用麻黃後,汗出不止者,將病人發披水盆中浸之,足露在外。用炒米(一升),龍骨、牡蠣、防風、藁本(各一兩),細末,周身撲之,庶兔亡陽而死。凡用麻黃,去節先煮醋湯略浸片時,庶兔太發,如冬月腠理致密,生用。

嘔吐

大橘皮湯《活人》

橘皮(去白,三錢) 人參(五分) 炙甘草(三分) 竹茹(一握) 生薑(三片) 棗(一枚) 水煎。復庵:加麥冬、赤苓、枇杷葉。

半夏橘皮湯

一切嘔吐不止。人參 白朮 茯苓 半夏 厚朴 藿香 葛根 黃芩 橘皮 甘草(等分) 水煎,入薑汁少許。

竹茹湯(仲醇)

食谷欲嘔,屬陽明,非少陽也。胸中煩熱者。竹茹(三錢,薑汁拌) 麥冬(五錢) 蘆根(三兩) 枇杷葉(三張,蜜水拂炙)

若內無熱證,小便利,口不渴,陽明虛也。吳茱萸湯。

半夏生薑湯(《活人》)

半夏(洗五錢) 生薑(一兩) 水煎。

橘皮乾薑湯

橘皮 通草 炮姜 桂心(各一錢) 人參(五分) 水煎。

生薑橘皮湯

生薑(一兩) 橘皮(五錢) 水煎。

羌活附子散

羌活 附子(炮) 茴香(微炒,各五錢) 木香 乾薑(炮,各如棗大) 每細末二錢,入鹽一捻,同煎。

丁香柿蒂散

胸中虛寒,呃逆不止。丁香 柿蒂(各錢半) 乾薑 良薑 茴香 陳皮(各一錢) 細末。薑湯調服一二錢。

扁鵲丁香散

丁香 柿蒂(各二錢半) 良薑 甘草(各五分) 細末。沸湯點服。

豆蔻湯(《本事》)

陰證呃逆。丁香 茴香 肉豆蔻(等分) 水煎。

(節庵方:)加人參 蓮實 枇杷葉 生薑。

華蓋山備急方(《活人》)

香附 橘核(炒,各五錢) 研細末。每(二錢) 水煎,細細呷之。(或入酒二匙,或將二味酒炒用。)

乳香硫黃散

陰寒呃逆,用此劫之。乳香 硫黃 艾葉(等分) 細末,好酒煎,乘熱嗅之。外搗生薑炒熱,熨胸次,最效。(健曰:上二方藥性,與呃逆無甚中病。況此猛悍,只可嗅而不可服也。)

灸法

陰寒呃逆,服藥不差者,灸期門穴。婦人屈乳頭向下盡處為穴。男子乳小,以手直下一指,骨間動脈是也。男左女右,各三壯。

咳嗽

加減瀉白湯(《寶鑑》)

煩熱,胸膈不利,上氣喘促,口乾或咳。桑白皮(二錢) 知母 橘紅 蔞仁 黃芩 貝母 桔梗 甘草(各錢半) 地骨皮(一錢) 水煎。

人參杏子湯(仁齋)

虛弱人,感冒風寒,咳嗽有痰,或惡風頭痛,乾嘔。人參 半夏 白芍(各錢半) 茯苓(二錢半) 五味子(一錢) 細辛 乾薑 炙甘草 桂(各五分) 杏仁(五粒) 生薑(三片) 水煎。(健曰:此即小青龍加參、杏也。惡風頭痛之咳,豈可用此酸收辛熱之補劑乎?)

五味子湯(《活人》)

傷寒喘促,脈伏而厥。人參 杏仁 麥冬 橘紅(各二錢半) 五味子(五錢) 生薑(十片) 大棗(三枚) 水煎。

蘇沉九寶湯《易簡》

麻黃 薄荷 紫蘇 桑皮 杏仁 橘紅 大腹皮 官桂 甘草(等分) 姜(三片) 烏梅(半個) 水煎。臨臥服。

噫氣

如聖加枳實湯(云岐)

桔梗 甘草(各二錢) 枳實(炒一錢) 五味子(二分) 水煎。

如聖加人參藿香杏仁湯

上方,加三味等分。

短氣

人參益氣湯(東垣)

四肢懶倦,熱傷元氣各證。黃耆(四錢) 人參(二錢半) 升麻(一錢) 白芍(二錢半) 柴胡(一錢二分) 生甘草 炙甘草(各一錢) 五味子(七十粒) 水煎,分服。

氣上衝

李根湯(《活人》)

氣上衝正在心端。當歸身(酒拌) 白芍藥 半夏 茯苓 黃芩 甘草(各二錢半) 桂枝(一兩) 干李根白皮(二合) 每五錢,入生薑(四片) 水煎。

瘛瘲

牛蒡根散(《活人》)

汗後因風攣搐。牛蒡根(十段) 麻黃 牛膝 南星(各六錢。蒡根祛風滌熱,通經絡之熱,優於子,故用之專功) 於石臼內,入好酒(一升),同搗細。以炭火燒一地坑,至赤,去火淨。投藥坑內,再用炭火燒,令黑色,取出研細末。每一錢,好酒熱服,日三服。外以百草霜膏貼之。

肉疴

駱龍吉升麻湯

升麻 秦艽 連翹 白芍 防風 羚羊角 木香 枳殼 米仁(各一錢) 姜(五片) 水煎。

咽痛

蜜附子《三因》

大附子(一枚,去皮、臍,切八片,以蜜塗,炙黃) 含一片於口中,徐徐咽津下。

不得臥

酸棗仁湯

虛煩,奔氣在胸中,不得眠。棗仁 茯神 人參(各錢半) 石膏(二錢半) 知母 甘草(各一錢) 桂心(五分) 生薑(三片) 水煎,臨臥服。(健曰:此應去桂,入五味子,良。)

加味溫膽湯

太陽病後,虛煩不眠,此膽寒也。茯神(二錢) 人參(二錢半) 棗仁 半夏(各錢半) 枳實 陳皮 甘草(各一錢) 竹茹(一團) 生薑(三片) 若內熱心煩,倍黃連、麥冬。口燥舌乾,去半夏加麥冬、花粉、五味子。有表熱未清,加軟柴胡。內虛,大便自利,去枳實加白朮、茯苓。心煩內實,加山梔。一方無茯神、枳實,入茯苓、當歸、黃連、生地、柴胡、白芍,以治內有熱邪。

十味溫膽湯

半夏 枳實 陳皮(各二錢) 茯苓(錢半) 遠志 棗仁 熟地 人參 五味子(各一錢) 甘草(五分) 姜(三片) 棗(一枚)

梔子烏梅湯(《活人》)

梔子 黃芩 人參 麥冬 甘草(各一錢) 柴胡(二錢) 烏梅(二個) 竹葉(十四片) 生薑(三片) 水煎。

硃砂安神丸(東垣)

病後心神不安,夜臥不寧。硃砂(二錢,另研,一半為衣) 黃連(炒) 地黃(酒炒,各錢半) 歸身(一錢) 甘草(五分) 細末,湯浸蒸餅為丸,綠豆大。臨臥納口中,津咽二三十丸。(《內經》:熱淫所勝,治以甘寒,以苦瀉之。以黃連之苦寒,去心煩,除濕熱。以甘草、生地之甘寒,瀉火補氣,滋生陰血為臣。當歸補其血不足,硃砂納浮溜之火,而神安矣。)

千金流水湯

虛煩不眠。麥冬 半夏 黃連 遠志 人參 草薢 甘草(各一錢) 茯神 棗仁(各錢半) 生薑(三片) 桂(五分) 米(一合) 長流水(二鍾) 煮米至蟹眼沸,以杓揚萬遍,取湯,煎一鍾服。

譫語

升陽散火湯(陶氏)

譫語昏沉,不省人事,及循衣摸床,此失汗,熱乘肺金,元氣虛,不能自主持,名撮空。小便利者可治,不利者不治。人參 白朮 當歸 白芍 麥冬 陳皮 茯神 柴胡 黃芩 甘草 姜(三片) 棗(二枚) 有痰,加薑汁製半夏;泄瀉,加升麻;便實發渴,加大黃。(健曰:如上等證,而腹實便秘,舌焦,胎黑,下證居多者,不宜驟用此方。)

竹瀝(仁齋)

傷寒熱甚,心煩有痰,神昏譫語者。竹瀝(一盞) 天花粉汁(一盞) 和服。或加金器同煎。

水結胸

小半夏加茯苓湯(《活人》)

諸嘔噦,心下堅,膈間有痰水。半夏(泡,五錢) 茯苓(三錢) 姜(四錢,取汁) 水煎。次入薑汁數沸服。

赤茯苓湯(《活人》)

傷寒嘔噦,心下滿,胸間有停水,頭眩心悸。赤茯苓人參(各二錢) 半夏(制) 川芎 白朮 橘紅(各一錢) 姜(五片) 水煎。(健曰:此應去川芎之辛溫,入竹茹、枳實各一錢,始佳。)

桔梗枳殼湯(《活人》)

痞氣胸滿欲絕。桔梗 枳殼(炒,各一兩) 水煎。傷寒本無痞,應汗反下遂成痞,枳實理中丸最良。審知是痞,先用枳桔湯尤妙,緣二味行氣下膈,用之蚤無不驗也。

桔梗半夏湯

傷寒冷熱不和,心腹痞滿疼痛,用此順陰陽,消痞結。桔梗 半夏(制) 橘皮(各二錢) 枳實(麩炒,一錢) 水煎。

腹痛

人參養胃湯(《和劑》)

半夏 厚朴 橘紅(各八分) 藿香 白朮 茯苓 人參(各五分) 甘草(三分) 姜(五片) 烏梅(半個)。

下利

薤白湯(《活人》)

傷寒下利如爛肉汁,赤白滯下,伏氣腹痛,結熱毒利。豆豉(半升) 薤白(一把) 梔子(七個) 水煎。

黃連阿膠湯

熱毒入胃,下利膿血。梔子(一錢) 黃柏 阿膠(炒,各二錢) 黃連(四錢) 水煎。

地榆散

傷寒熱毒不解,日晚壯熱,腹痛,便膿血。地榆(炒黑) 犀角 黃連 黃芩 茜根(各錢六分) 梔子(八枚) 薤白(五寸) 水煎。

調中湯

夏月初秋,忽有暴寒折其盛熱之氣,熱結四肢則壯熱頭痛,寒傷於胃則下利或血或水,迷悶脈數。葛根 芍藥 黃芩 藁本 白朮 桔梗 茯苓 炙甘草(各一錢) 大黃(錢半) 水煎。再服,得快利愈。治陽病因下遂協熱利不止,及不因下自利,表不解而脈浮數,及治風溫,皆去大黃服。又云:夏秋旱熱日積,或暴寒折之,熱無可散,多著肌中作壯熱。胃為六腑之表,最易為暴寒所傷,虛冷人不作壯熱,但下利,或霍亂也,便不宜服此。惟壯實人,以此和其胃氣。

防風芍藥湯(仁齋)

瀉利身熱,脈弦頭痛,自汗腹痛。防風 芍藥 黃芩 水煎。

三黃熟艾湯(《活人》)

傷寒四五日,大下熱利,服白通湯諸藥不效者,宜服此除熱止利。黃連 黃芩 黃柏 熟艾 水煎。

仲醇六一散

陽明協熱下利,心下痞者,黃連栝蔞湯調服。太陽陽明合病,協熱下利,黃連湯調服。

七味人參白朮散

脾胃虛弱,協寒下利,或口乾發熱。人參 白朮(上) 茯苓 葛根 藿香(中) 木香 炙甘草(下) 姜(三片) 水煎。

增損(四順湯《活人》)

少陰下利,手足冷,無熱證者。人參 炙草 龍骨(各二錢) 乾薑 黃連(各一錢) 附子(六分) 水煎。腹痛加當歸;嘔加橘皮。

不大便

歸菀湯(五法)

紫菀 當歸 桃仁 蔞仁 牛膝 或入生薑(少許) 傷寒燥屎閉結,大劑紫菀潤之,有用至一二兩者,余藥佐之益佳。若餘熱未清,加柴胡、黃芩;按之中焦硬痛者,加枳實。

更衣丸仲醇

硃砂(五錢) 蘆薈(七錢) 酒為丸。酒服一錢,朝服暮通,暮服朝通。(健曰:此只治老年人血枯腸燥,及虛弱內熱便結,為雜病門方。非傷寒實熱在裡,秘結行便之法。)

衄血

犀角地黃湯(《活人》)

傷寒及溫病,應汗不汗,內有瘀血、衄血、吐血,面黃便黑,此方能消化瘀血。又治瘡疹太盛,以此解之。地黃(三錢) 芍藥 丹皮 犀角(鎊,無則升麻代之,各一錢) 水煎。有熱加黃芩(二錢),脈大而遲,腹不滿自言滿,為無熱,不加。(健曰:此方只治傷寒溫熱,時行疫癘等見諸血證者。然其力微功緩,須加紫草、石膏、蘆根、茅根、童便,方能退熱止血。若但熱甚而無血證者,未可浪施。不謂近習荒唐,一遇神昏譫語,或斑點不化,或舌刺唇焦,大便秘結,竟忘仲景入腑下法,輒以犀角地黃為養陰退熱妙劑。豈知陽邪實熱在裡,服此沉陰之藥,遂致陽陷入陰,往往害事。果遇陰證,又忘仲景溫經散寒之法,亦以地黃為務,恆見下咽口噤,肢冷脈沉,其死甚速。噫!陽證滋陰,既誤矣。陰證滋陰,更誤矣。仲景大法幾廢,草營人命,慘莫甚矣,故不得不明白曉暢以告之。要知傷寒及外感溫疫之可用犀角地黃輩者,惟衄血、吐血、便血、溺血、瘀血、熱入血室,六證而已。非取其養陰以退熱也,特取其涼血化瘀以止之耳。如無血證,而擅用之,則沉陰膩滯,壅遏邪氣,無有不變者也。舉今之世,莫說傷寒,一切外感之死於此弊者,十之六七。夫乃天之劫數使然歟,抑人之猥鄙,而趨附末流之習歟!但聖賢經論,猶未泯滅。豈容妄事非法而為醫劊可乎?有智慧者,亟宜猛醒,尚可立地成佛。)

(海藏)仲景脈浮緊者,麻黃湯;浮緩者,桂枝湯。又言衄家不可發汗,蓋為脈微也。脈已微,既二藥不可用,宜犀角地黃湯主之。(立齋)去瘀之劑,抵當湯最緊,桃仁承氣次之,犀角地黃又次之。緊者主下焦,次者主中焦,緩者主上焦。此方行中有補,血家中和之藥。

(一方《拔萃》)

地黃(二錢) 黃芩 黃連 丹皮(各錢半) 大黃(三錢) 水煎。

加味犀角地黃湯陶氏

首方加桔梗 陳皮 當歸 紅花 甘草

茅花湯《活人》

衄不止。茅花(一把,水三盞,煎服。如無花,以根代。)

生地芩連湯節庵

鼻衄成流不止,或熱毒入深,吐血不止。犀角 地黃 芍藥 黃芩 黃連 山梔 柴胡 桔梗 當歸 甘草 薑棗煎。臨服,入茅根汁,或藕汁,京墨汁均可。吐血者,去桔梗、柴胡,加阿膠。

生地黃連湯節庵

治失血過多,而涸燥,熱氣未除,循衣摸床,撮空不省人事,揚手擲足,錯語失神,脈弦浮而虛,氣粗鼻乾,此為難治,急服此。又婦人血風,因崩漏大脫血而患前證,並宜服之。生地 川芎 當歸(各七錢) 赤芍 桅子 黃芩黃連(各三錢) 防風(一兩) 為末,每(三錢)。水煎。大承氣,氣藥也,自外而之內者,用之。(又曰:自氣而之血,血而復之氣者,大承氣湯下之。)生地黃黃連湯,血藥也,自內而之外者用之。(自血而之氣,氣而復之血者,生地黃黃連湯主之。)氣血合病,循衣撮空者同治之。因俱不大便,乃承氣湯對子,及與三黃石膏湯相表裡,皆三焦包絡,虛火之用也。病既危急,只得以此湯,降血中之火耳。脈實者,加大黃。(健按:此稱去血過多,而致危急,理應補血止血。何尚事川芎、赤芍破血,防風散表耗血耶?又稱與承氣對於,夫乃犯虛虛之戒矣,未為允當。)

(仲醇:)陽明病衄血,此緣失於發汗。荊芥(一錢) 丹皮(錢半) 蒲黃(炒黑) 側柏葉(炒,各二錢) 地黃 葛根(各三錢) 麥冬(五錢) 茅根(二兩) 濃煎,兼飲童便佐之。(健按:此方乃雜病手足陽明齒衄便血之藥。欲用於傷寒陽明病衄之證,不能瀉其經邪之熱,反有膩滯之患。何似葛根、白虎,加紫草、茅根之去邪也。)

吐血

柏皮湯(《活人》)

熱毒入深吐血。柏皮(三錢) 黃芩 黃連(各錢半) 水煎,入阿膠服。

河間地黃散

熱鬱衄血,或吐,或咯。柴胡 黃芩 黃連 天冬 白芍 枸杞子 地骨皮 黃耆 生地 熟地 甘草(等分) 水煎。下血,加地榆。(健按:此方為雜病勞欲陰虛吐血者設,非傷寒邪熱動經吐衄之劑。投之必增其熱,而有迷悶之患。即或去血過多,何如人參白虎加紫草、茜根之妙也。)

四生丸

吐血陽乘於陰,血熱妄行者。生荷葉 生艾葉 生柏葉 生地黃(等分) 水煎。(健曰:此亦雜病之方。)

三黃補血湯(東垣)

白芍(二錢) 地黃(錢二分) 熟地 川芎(各八分) 當歸 柴胡(各六分) 黃耆 丹皮 升麻(各四分) 水煎。(健按:此亦雜病方法。若傷寒吐血,乃邪熱迫之而出,升、柴、川芎,上升之藥,熟地、黃耆,膩補之品,皆當禁也。可擅用乎?夫傷寒吐血,其故有二:一因於表未得汗,邪郁陽明而致吐者,猶如鼻衄之紅汗,吐出反身涼而脈靜無害也。一因陽邪熱傷陰血,動經而致吐者,當審多少輕重,如熱勢熾盛,吐之不止,須三黃、石膏、大青清熱解肌,紫草、茜根、茅根、童便涼血止化,人參、當歸保正除邪,始為切當。若從以二地等滋補為事,予經見頗多,其變甚速。蓋藥性沉滯,無化邪瀉熱之功,反多壅塞之力耳。)

麻黃人參芍藥湯(東垣)

麻黃(去外寒) 白芍 黃耆(實表益衛) 炙甘草(補脾,各一錢) 桂枝(溫經補虛) 當歸(和血養血,各五分) 五味子(安肺氣,五粒) 麥冬(保肺氣) 人參(益三焦元氣不足,而實其表,各三分) 水煎熱服。(健按:此方或因胃氣虛,而惡寒懶倦吐血,非邪熱動經火毒內迫者,庶可用之。)

麥冬飲子

治吐血,久不愈。黃耆(一錢) 麥冬 歸身 生地 人參(各一錢) 五味子(廿粒) 水煎。或兼刺氣街血出,愈。

下血 瘀血

當歸活血湯(節庵)

無頭疼惡寒,止身熱發渴,小便利,大便黑,出語無倫,此內傳心脾二經,使人昏迷沉重,名挾血,如見祟證。當歸 生地 紅花 人參 甘草 赤芍 乾薑 桃仁 桂心 枳殼 柴胡 生薑(一片) 水煎。(健按:此方虛中帶補,實中兼瀉,乃是消瘀之劑,非治下血之藥。)

桃仁承氣對子(節庵)

即桃仁承氣湯加減。桃仁 桂枝 大黃 芒硝 柴胡 芍藥 當歸 青皮 枳實 甘草(炙) 生薑(三片( 水煎。

(仲醇:)陽明病,下血譫語,但頭汗出,熱入血室也。葛根荊芥(各三錢) 黃芩 丹皮(各錢半) 地黃(二錢) 麥冬(五錢) 濃煎,對童便飲。

發黃

商陳茯苓湯(韓氏)

發黃煩躁而渴,小便不利。茵陳蒿湯加豬苓 茯苓 滑石 桂 當歸(健曰:發黃每多熱,桂不可浪用。)

茵陳橘皮湯

發黃煩躁,喘嘔不渴。本湯加白朮 陳皮 茯苓 半夏 生薑 水煎。

茵陳附子湯

發黃四肢遍身冷。本湯加附子 炙甘草。

茵陳四逆湯

發黃肢體逆冷,腰以上自汗。本湯加附子 乾薑炙甘草。

商陳姜附湯

發黃冷汗不止。本湯加附子 乾薑 煎。

商陳茱萸湯

發黃,服前姜附藥,未已,脈尚遲。本湯加吳茱萸 附子 乾薑 木通 當歸。(健按:以上各方,皆屬陰黃而設。蓋因脾虛,寒濕之氣為病故也。若陽黃濕熱偏盛者,毫釐不可用。)

五冬加茵陳湯(《活人》)

發黃,渴而小便不利。本湯十分,五苓散五分,每三錢,水調,日三服。一方,以茵陳濃煎湯,調五苓散二錢,服。

理中加茵陳湯

傷冷中寒,脈弱氣虛,變為陰黃。理中湯加茵陳煎服。

茵陳湯

茵陳 山梔 黃柏 黃芩 膽草 柴胡 升麻(各一錢) 大黃(炒,二錢) 水煎。

茅根湯

發黃,遍身如金。茅根 梔子 茵陳蒿 地骨皮 甘草(等分) 生薑(三片) 豆豉(七粒) 水煎。

瓜蒂散

寒濕發黃。瓜蒂(二錢) 丁香(一錢) 赤小豆(五分) 粟米(四十九粒) 細末。每夜搐鼻中,取下黃水。

(仲醇:)用防風 葛根 蒼朮 桔梗 陳皮 甘草 生薑 茵陳 煎服。取微汗。

(《衍義》:)一僧傷寒發汗不澈,有留熱,身面皆黃,期年不效。用茵陳 梔子(各五錢) 秦艽 升麻(各二錢) 每末(三錢),水煎服。

谷疸丸(《濟生》)

苦參(三兩) 膽草(一兩) 牛膽(一個) 細末二味。膽汁入少煉蜜為丸梧子大,生薑、甘草煎湯下五十丸。

(仲醇:)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當發黃。梔子 麥冬 豆豉 大劑濃煎服。如見身黃,急加茵陳為君;痞氣發黃,半夏瀉心湯加茵陳、枳實;小便難者,茵陳五苓散加山梔;結胸發黃,陷胸湯加茵陳;內傷發黃,調中湯加茵陳,逆冷加附子。陰證發黃,脈沉遲,肢冷氣促,或陰極發躁,輕者理中,重者四逆,俱加茵陳。

發狂

大黃散(《活人》)

陽毒傷寒,熱結在內,恍惚如狂者。大黃 木通 大腹皮 炙甘草(各一錢) 芒硝(二錢) 桂心(七分) 桃仁(三粒)水煎。

(寒水石散《本事》) 即鵲石散。

傷寒發狂,棄衣而走,逾垣上屋。寒水石 黃連(等分) 細末,每二錢,濃煎甘草湯調下。

(《斗門方》:)治熱病及時疫,心躁,狂亂奔走,狀如癲癇,言語不定,久不得汗,不知人事者。人中黃不拘多少,入罐內封固。武火煅半日,候冷,取出地上,以盆蓋半日許。細研,新汲水調下三錢。未退,再服。(健按:人中黃乃甘草末填入青竹筒,黏緊,入臘月糞坑底浸四十六日取出,開筒曬乾聽用,並無火煅之法。若煅之,成灰燼而無用矣。此云武火煅半日者,想必是人中白,或俗以坑砂混稱人中黃耳。亦可解毒治熱也。)

發斑

升麻葛根湯(《和劑》,即《活人》之升麻湯也。)

斑欲出未出,以此發之,若已出,忌用。升麻(三錢) 葛根 白芍(各二錢) 甘草(一錢) 熱甚斑不透,加紫草(錢半);脈弱加人參(一錢);胃虛食少,加白朮:腹痛,倍芍藥。(健曰:熱甚血結,肌肉不松,斑難透發,須加石膏涼其經氣以發之。熱甚難化,汗不出,亦應加石膏解其肌而斑始化,汗始泄,身始涼。故《本草》稱石膏,能發汗解肌,為發斑發疹要藥,托化皆賴其力。舍此而他求,未有能勝之者。此予素所經效之良法也。)

元參升麻湯(《活人》)

咽痛發斑。元參 升麻(各錢半) 甘草(八分) 水煎。

化斑湯

白虎湯加人參 萎蕤 水煎,熱服。

又人參白虎湯。

大青四物湯

解毒化斑。大青(二錢,或青黛代) 阿膠 甘草(各一錢) 豆豉(百粒) 水煎。

犀角大青湯

斑出已盛,心煩大熱,錯語呻吟,不眠,或咽痛不利。犀角 大青(上) 元參 升麻 黃連 黃芩 黃柏 山梔(中) 甘草(下) 水煎。(健曰:芩、柏、梔不如石膏一味良。)

一方犀角(二錢半) 大青(五錢) 梔子(一個) 豆豉(一撮)

犀角元參湯

發斑毒盛,心煩狂言,或咽痛。犀角 元參(各二錢) 升麻 射干 黃芩(各一錢) 甘草(六分) 水煎。

加味小柴胡湯(《三因》)

發斑肌熱潮熱,往來寒熱。口苦咽乾,耳聾目眩,胸脅滿痛,或煩、嘔、渴、喘、咳。柴胡(上) 人參 黃芩 半夏 黃連 元參 白芍 升麻(中) 甘草(下) 姜(三片) 煎。口燥渴,去半夏加花粉。咽痛,加桔梗倍甘草。嘔,去花粉加生薑,減甘草;斑毒盛,加犀角、牛蒡子,更加大青;胸中煩悶,加蔞仁;痰火上喘,加桔梗、知母、貝母、蔞仁、桑皮;喘而舌燥,煩渴,脈數大,加石膏;脅痛,胸滿不利,加桔梗、枳殼;心下痞硬,加枳實、黃連。

漏蘆連翹湯

熱毒發斑,無汗,大便實。漏蘆 連翹 麻黃 升麻 黃芩 白斂 甘草(各一錢) 枳實(二錢) 大黃(三錢) 水煎。熱甚,加芒硝不拘。

當歸丸

發斑內實,大便不通。當歸(五兩) 黃連 甘草(各兩半) 水煎當歸成膏,和二味為末丸。白湯下(五十丸) 利為度。

加減三黃石膏湯

發斑紫赤,煩渴,脈洪數。黃連(上) 黃芩 黃柏 山梔 知母 石膏 升麻 赤芍 元參(中) 甘草(下) 粳米(二撮) 水煎,熱服。熱盛,加大青、犀角。

人參三白湯

陰證發斑,出於胸背、手足間,稀而淡紅,或為涼藥太過。人參(上) 白朮 白茯苓 白芍(中) 姜(三片) 棗(二枚) 水煎。足冷脈沉,加乾薑、附子。

黃連橘皮湯(《活人》)

溫毒發斑。黃連(四錢) 橘皮(去白) 麻黃 杏仁 葛根 枳實(各二錢) 厚朴 甘草(各一錢) 每五錢,水煎。

葛根橘皮湯

冬溫至春始病,發斑而咳嗽,心悶,但嘔清水。葛根 知母 麻仁 杏仁 黃芩 橘皮 甘草(等分) 水煎。

黑膏

溫毒發斑。豆豉(一升) 生地(半斤) 豬膏(二斤) 水煎三分減一,去滓,以雄黃麝香(如豆大)。研末,攪入服之。毒從皮中出,愈後,忌蕪夷。

山梔散(孫兆)

熱毒炎盛,遍身發斑,甚者瘡如豌豆。丹皮 山梔 麻黃 黃芩 大黃(各二錢半) 木香(五分) 水煎。(健按:斑毒忌辛溫香燥,方中麻黃、木香非對病之藥,無足取也。即瘡家亦不宜此二味。)

壞病

鱉甲散(《活人》)

八九日不差,諸藥不效,名壞證。鱉甲 升麻 前胡 黃芩 犀角 烏梅 枳實(各七分) 生地(一錢) 甘草(五分) 水煎。

羊肉湯(韓氏)

當歸 白芍 牡蠣(各一兩) 姜(二兩) 桂(七錢) 龍骨(五錢) 附子(四錢) 共搗,每末一兩,精羊肉四兩,蔥白五寸,水煎將半,絞汁服。

吐蛔

理中安蛔飲(節庵)

人參(三錢) 白朮 茯苓 乾薑(各錢半) 川椒(十四粒) 水煎。若末止,再加黃連、黃柏(各五分)、川椒(甘四粒);足冷甚者,加附子(五分),至二三錢,量病酌用。

兩感

大羌活湯(東垣)

兩感元氣實,感之輕者,猶可治之。羌活 獨活 防風 防己 黃芩 黃連 蒼朮 白朮 細辛 炙草(各六分) 川芎 知母 生地(各二錢) 水煎,熱服,連用二三劑。若有他證,遵仲景法。

沖和靈寶飲(節庵)

兩感傷寒,陽先起受病多者,以此探之。上方去獨活、防己、蒼朮、黃連、白朮、知母,增柴胡、乾葛、白芷、石膏。

狐惑百合目赤黑

甘草瀉心湯(《金匱》)

較傷寒論中方,多人參三兩。

雄黃熏法

雄黃為末,二瓦合之燒,向肛熏。

治狐惑湯(《千金》)

黃連 薰草(各四兩) 白酢漿(一斗) 漬一宿,煮二升,分三眼。

百合知母湯(《金匱》)

百合(七枚,擘) 知母(三兩) 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去白沫,更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渣。別以泉水二升,煮知母取一升,去滓。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滑石代赭湯

百合(七枚,擘) 滑石(三兩,碎) 代赭石(如彈子大一塊碎) 先以水如上法漬洗百合,煎取一升,去滓,別以泉水二升煎二石,取一升,濾去屑,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百合雞子湯

百合(七枚,擘) 雞子黃(一枚) 先以水如上法,漬百合,煎取一升,去滓,內雞子黃攪勻,煎五分,溫服。

百合地黃湯

百合(七枚,擘) 生地(一斤,搗汁) 以水如上法,漬百合,煎取一升,去渣。內地黃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當如漆。

百合洗方

百合(一升) 水一斗,漬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餅,勿以鹽豉也。(取汁浸病人身,忌食鹽醬,則可食白粥與白湯也。

栝蔞牡蠣散

栝蔞根 牡蠣(熬,等分) 為細末,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百合滑石散

百合(一兩,炙) 滑石(三兩) 共為細末,飲服方寸匕,日三服。當微利者,止服,熱則除。(大小便已利,則止服,此方本治小便赤澀,臍下堅急。)

赤小豆當歸散

赤小豆(三升,浸出芽曬乾) 當歸(三兩) 共杵為散。漿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雄黃銳散(《活人》)

下部䘌瘡。雄黃 苦參 青葙子 黃連(各兩半) 桃仁(二錢半) 為末,生艾汁丸如棗核。綿裹內下部。

雄黃丸

狐惑上攻下蝕,及便膿血。雄黃 當歸(各七錢半) 蘆薈 麝香(各二錢半) 檳榔(五錢) 共末,麵糊丸梧子大。粥飲下十五丸,日三服。

桃仁湯(《活人》)

治䘌。槐子 艾葉 桃仁(炒,各二錢) 棗(三枚) 煎。

黃連犀角湯

傷寒及諸病後,有瘡出下部。黃連(五錢) 犀角(一兩) 木香(二錢半) 烏梅(七個) 水煎。

百合病腹中滿痛方(仁齋)

百合(二兩) 炒黃為末,白湯下二錢,日三服。

柴胡百合湯(節庵)

百合勞復,食復及瘥後,昏沉發熱,錯語失神。柴胡 黃芩 人參 甘草 知母 生地 陳皮 百合(一方無生地、陳皮,入芍藥、茯苓、鱉甲、薑、棗煎) 渴加花粉;煩躁加山梔;微頭疼加羌活川芎;嘔吐,加薑汁製半夏;滿悶,加枳、桔;水停心下,加豬苓;腹中如雷鳴,加煨姜;有表證,去茯苓,加蒼朮、川芎微汗之,有里證,去茯苓、知母,加大黃。陽毒(即極熱證。作壞病陽毒解者,非。)

黃連解毒湯(《活人》)

黃芩(三錢) 黃連(錢半) 黃柏(一錢) 梔子(三個) 水煎。

梔子仁湯

陽毒壯熱,百節疼痛。梔子 大青 赤芍 知母(各一錢) 升麻 黃芩 石膏 杏仁(炒,各二錢) 柴胡(錢半) 甘草(五分) 豆豉(二十粒) 姜(三片) 水煎。

黑奴丸

時行熱病,六七日未得汗,脈洪大,或數。面赤目瞪,身大熱,煩躁狂言欲走,大渴。又五六日以上不解,熱在胸中,口噤不能言,為壞傷寒,醫所不治。或其人精魄已竭,心下猶緩,急發其口,令藥下咽即活。兼治陽毒及發斑。大黃(一兩) 釜底煤 灶突煤 梁上塵 小麥奴 黃芩 芒硝(各五錢) 麻黃(兩半) 細末,煉蜜丸彈子大,新汲水下。須病人大渴倍常者,乃可與之。又渴者,當與水儘量飲之,須臾當寒,寒後汗出,便差。

水漬法

陽毒脈洪大,內外結熱,舌卷焦黑,鼻中如煙煤者,以布疊數層,新汲水漬,搭胸上,須臾布熱,易之數十遍。甚者,置病人於水中,勢才退,亦良法也。(葛可久治傷寒不得汗發狂者,循河而走,公就之捽置水中,禁不得出,良久出之,得汗而解。

又法 淨朴硝(一斤),新汲水一大桶,和勻。以真青布方尺,三五塊,浸微捩去水,搭胸前及背心,頻易之,得熱汗出愈。

一法 熱甚內結,不能解者,擂地龍調水,去渣,飲之。

地龍水

陽毒傷寒,下之雖通,結胸不軟,依舊結硬,痛楚,喘促,或發狂亂。大白頸蚯蚓(四條) 水洗淨,研如泥。入薑汁一匙,白蜜半匙,生薄荷汁一匙,無則用乾者,煎濃汁亦可。更入片腦半分,和勻,徐徐灌下,令盡。良久漸快,穩睡一時,再與揉心下,片時得睡,當有汗出即愈。不應,再一服必效。

陰毒(即極寒證,作壞病陰毒解,非。)

正陽散(《活人》)

陰毒傷寒,張口出氣,面青舌黑,多睡,四肢冷,心下硬,身不熱,但頭上有汗,煩渴不止。附子(一兩,炮) 乾薑(炮) 甘草(炙,各二錢半) 皂角(一錢,研) 細為末,每二錢,水煎。

正元散

治傷寒如黨風寒吹著四肢,頭目百節疼痛,急服此。如人行五里許,再服,連服三次,汗出立瘥。若治陰毒,入退陰散半錢,同煎服。麻黃 半夏 陳皮 芍藥 肉桂 炮姜 熟附子 吳茱萸(炒) 大黃 炙甘草(等分) 上麻黃加一半,茱萸減一半,俱為末,每錢入生薑(三片)。棗(一枚)。煎,熱服。以衣被蓋覆取汗。若是陰毒,不可用麻黃,致再出汗。

白朮散

陰毒心胸煩躁,四肢逆冷。白朮 細辛 附子(炮) 桔梗 川烏(炮,各一兩) 炮姜(五錢) 細末,每二錢。水煎。

天雄散

天雄(炮) 肉桂 厚朴(炒,各一兩) 當歸 麻黃 白朮 半夏(炮,各五錢) 橘皮 炮姜(各七錢半) 川椒(二錢半,焙去汗) 每五錢加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溫服。未汗,再進。

附子散

熟附子(三分) 半夏(洗) 炮姜(各一錢) 桂心 當歸 白朮(各五錢) 每三錢加姜(二片),煎。

肉桂散

肉桂 良薑 白朮 厚朴 木香(各三錢) 赤芍 陳皮 前胡 熟附子 當歸 人參(各一兩) 吳茱萸(五錢) 每四錢,生薑(三片),棗(三枚),水煎。

退陰散

兼治傷寒呃逆,服之便止。川烏 乾薑(等分) 為粗末,炒令轉色,搗細末。每一錢入鹽少許,水煎溫服。

附子回陽散(良方)

陰毒傷寒,面青肢冷,臍腹㽲痛。附子(一枚,炮,搗末) 每三錢,生薑汁、冷酒各半盞調服。再飲冷酒一盞,相次再進一服。良久,臍下如火,遍身和暖為度。

一方 川烏(水浸七日,切,曬乾用) 遇患者,取研末(一錢),入鹽一匙,水煎服。能壓下陰毒,所注如豬血相似,未效,再進。

獨參湯

陰陽二毒不明,下藥錯誤欲死者。人參(一兩) 水煎,冷頓服。名奪命散,傷寒昏沉,脈不出者最宜之。(健曰:病既陰陽二毒不明,藥誤欲死。當審其藥之故,與病之勢,以決寒熱、表裡、虛實,庶可投劑。非貿貿然即以獨參,為必能活人也。智者察之。

代灸塗臍膏

附子 蛇床子 馬藺子 吳茱萸 肉桂(等分) 細末,以白麵(一匙),藥末(一匙),入生薑汁,煨成膏。攤貼臍下、關元、氣海處,自晚至曉。其力可代灸百壯,腹痛亦可用。又法用丁香 蓽菝 乾薑 牡蠣 燒灰放手心中,以津唾調如泥,掩其陰,至暖汗出愈。(健曰:此二法甚佳。)

瘥後復病

參胡三白湯

過經不解,人弱脈虛。人參(二錢) 柴胡(一錢) 白茯苓 白朮 白芍(各錢半) 薑棗 煎。脈微弱,口乾心煩,加麥冬、五味子。陰虛火動遺精,加黃柏、知母、牡蠣;不得眠,加竹茹、棗仁。(健曰:此瘥後調理妙方,加減亦精。)

人參三白湯(仁齋)

發汗後,有表證不解,惡寒脈浮,桂枝湯和之。若人弱脈虛,以此湯加桂枝一錢。方見前發斑證內。汗再多者,黃耆建中湯。

竹葉湯(《千金》)

汗後表裡虛煩,不可攻,但當與此。竹葉(二把) 半夏(半升) 石膏 麥冬(各一升) 人參 甘草(各二兩) 生薑(四兩) 粳米(半升) 水煮米熟,頻飲之。

麥門冬湯(海藏)

勞復氣欲絕者用之,有起死回生之功。麥冬(一兩) 甘草(一兩) 粳米(半合) 竹葉(五十片) 水煎。不用石膏,以三焦無火熱也,加人參尤妙。(不能入口者,綿引滴口中。)

七味蔥白散(許仁則)

勞復食復甚者,一如傷寒初有此證,宜服。葛根(三合) 新豉(半合) 蔥白(半升) 生薑(一合) 乾地黃 麥冬(各三兩) 勞水(以杓揚千遍者,四升) 煎服,取汗。(健曰:按勞復,非外邪所感,豈宜大劑蔥豉發汗?食復必因停滯在中,何可地黃、麥冬膩膈?意見皆非,此方無足用也。)

補中益氣湯(東垣)

勞復發熱,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四肢怠惰。人參(一錢) 黃耆(二錢) 白朮 陳皮 當歸 白芍 柴胡(各一錢) 升麻 炙甘草(各五分) 水煎。下元陰虛火動,或夢中失精,自汗煩熱,陰虛不足,必加黃柏、知母,以救腎水,再入麥冬、五味子;若宿食不消,心下痞,去人參、升麻,加黃連、枳實;不眠加棗仁、茯神、遠志;脈弱人虛倍人參;自汗盜汗倍黃耆;食少胃弱倍白朮;外感多倍柴胡。內外有熱佐黃芩;有痰加橘皮、半夏,嘔吐並加竹茹;米食不化入麥芽、神麯;肉食不消,入生山楂、炒青皮;無熱下虛有寒,黃耆建中湯;虛甚,大建中湯、人參養榮湯。(健曰:此方加減得法。)

大病後補虛法《外臺》

取七歲以下五歲以上黃牛乳(一升),水(四升),煎至(一升),稍稍飲之。服十日佳。

易病

赤衣散(《千金》)

女勞復,及陰陽易。 室女月經布近陰處者(名赤衣)燒灰,白湯下,日三服。

付皮湯(《活人》)

治女勞復。青竹皮(刮取半升) 水煎,溫服。(宜淡薑汁拌用。)

豭鼠糞湯

陰陽易,及女勞復。韭白根(一大把) 豭鼠糞(十四粒) 水煎,溫服之。必有黏汗出為效,未汗再服調燒褌散,尤妙。(健按:豭鼠糞,即雄鼠屎也。)

栝蔞竹皮湯

陰陽易,熱氣上衝,胸中煩悶,手足蜷攣,或搐搦。栝蔞根(五錢) 青竹皮(一兩) 水煎,調燒褌散服。

當歸白朮湯

婦人未平復,因有所動,小腹結痛,腰胯四肢無力,發熱。當歸 白朮 黃耆 人參 芍藥 炙甘草 桂枝 附子(各錢半) 姜(三片) 煎服,得微汗瘥。

逍遙湯(節庵)

陰陽易,女勞復,難治者。人參 知母 竹青 黃連 生地 柴胡 犀角 滑石 韭根 炙甘草 薑棗煎,入燒褌末(一錢)服。卵縮腹痛,倍地黃,得汗為效,無再服。小水利,陰頭痛愈矣。

妙香散《和劑》

陰陽易不差,大便不通,心神昏亂,驚惕不安。辰砂(三錢) 冰片 膩粉 牛黃(各七錢半) 巴霜(二錢半) 金箔(五片) 黃占(三錢) 蜜(一小匙) 煉勻,和丸,每一兩,作三十丸。米飲下五丸,壯者七丸,弱者三丸。取大便通,即止。(健按:此乃劫劑,其分兩不均,藥性猛利,與易病無甚貼切,難用也。)

發頤

連翹敗毒散

發頤初腫。連翹(上) 羌活 獨活 荊芥 防風 柴胡 桔梗 牛蒡子 歸尾 花粉(中) 升麻 紅花 炙甘草(下) 水酒各一鍾,煎服。面腫,加薄荷、殭蠶;便硬,加酒浸大黃;內有熱,及寒熱交作,倍柴胡,加酒芩、石膏;未消,加穿山甲、白附子。(健按:發頤乃陽明風熱為病,宜辛涼以汗之。若耳後發,則兼少陽風毒之甚。此方太陽經風居多,恐風勝而火更熾。且原方內尚有川芎、白芷、蘇木、漏蘆,似屬外科家藥,因其辛溫香烈,故去此四味,而增入薄荷、殭蠶、石膏、白附,以佐涼散,庶幾近之。然二活,亦非對證,並可去之。)

內托消毒散

發頤有膿不消,已破未破,俱可服。黃耆(上) 人參 防風 白芷 當歸 桔梗 川芎 連翹 柴胡 升麻 銀花 甘草節(俱中) 水酒各半煎,徐服。兼服蠟礬丸尤妙。(健按:發頤,本屬陽明少陽風熱,理宜辛涼以散,不應辛溫助火發風。既有膿血,為熱所迫,明矣。並宜涼血解毒,何必仍用芎、芷?況發頤多兼發疹之證,惟升麻葛根湯為主,入牛蒡、蟬退、殭蠶、木通、柴胡、橘紅、杏仁、桔梗、薄荷、石膏、檉柳、蔥白,並煎湯洗之。或用山梔末,飛面蔥汁調敷之。疹透汗泄遂愈。何至成膿而作此治乎?此非偶感時之發頤,乃是傷寒溫疫,病後餘毒耳,均不利於參耆補托。嗟乎!用藥之難,不但不易與俗人言,亦難為前輩較也。能得對經對證之道,庶幾左右逢原,而有出人之作。)

消毒圍藥

黃連 黃芩 黃柏 梔子 大黃 雄黃 白芨 白蘞 芙蓉葉 大薊根 天南星 赤小豆 歸尾 朴硝 五倍子 半夏 細為末。以五葉藤腦、腫見消、野苧根,三種搗汁,入苦酒少許,調敷,留頭出毒。(健曰:觀此圍藥,原以風熱壅腫為治,而方多寒瀉,更兼涼血,則知所應服者,不得用辛溫之劑矣。)

雜解表方

宇泰:大抵證兼表裡,邪由錯雜,似傷寒而非正傷寒者,宜於後方斟酌選用。若脈證與麻黃桂枝吻合者,自當遵仲景法治之。

六神通解散(河間)

解利兩感,及非時暴寒,感冒頭痛,發熱燥渴。麻黃(上) 蒼朮(中) 石膏 滑石 黃芩 甘草(下) 蔥 姜(各五) 豆豉(一撮) 水煎。

人參敗毒散(《和劑》)

傷寒頭痛,壯熱,惡風寒,痰嗽,鼻塞,身重,風濕身腫,體痛惡風,四時疫癘通用。夏至後傷風有汗,亦用。(此方,即《蘊要》之人參羌活散。)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桔梗 川芎 枳殼 人參 茯苓(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薄荷(少許) 生薑(三片) 一方去人參,加黃芩、乾葛。

十二味敗毒散

邱文莊用此治人最效,凡諸時行疫證,但內渴,即宜服之。上方去人參,加乾葛、黃芩、花粉。

十神湯(《和劑》)

時令不正,疫癘妄行,感冒發熱,不問陰陽兩感,或疹子欲出。麻黃 乾葛 紫蘇 白芷 升麻 川芎 赤芍 香附 陳皮 甘草(等分) 蔥 姜煎。如頭痛甚,更加蔥白二莖。胸滿悶,加枳殼。(仁齋:此湯用升麻乾葛,能解利陽明經疫癘時氣,發散之藥,非正傷寒藥。若太陽傷寒用之,能引邪入陽明,傳變發斑矣。慎之。健曰:疫癘發熱,必挾溫濕之氣,辛溫者烈如芎、芷、香附,皆能助燥生熱,鼓動斑黃,害人不淺。凡治疫,必從清解為主,非所論於發散也。

藿香正氣散(《和劑》)

四時不正之氣,傷寒頭痛,憎寒壯熱,霍亂吐瀉,山嵐瘴氣,伏暑吐利轉筋。藿香 蘇葉 白芷 大腹皮 茯苓(各錢半) 厚朴 白朮 陳皮 半夏(各一錢) 姜(三片) 棗(一枚) 水煎。(仁齋:此方宋人所制,治內傷飲食,外感寒邪,拘急嘔逆,胸膈滿悶,與傷濕、傷冷、中暑、霍亂、山嵐瘴氣、水土不服、寒熱作瘧,增損用之,其效如神。然非正傷寒藥,若太陽病妄用之,先虛正氣,逆其經絡,往往變成壞證,不可救藥。健觀仁齋二論,則知傷寒是另一法門,未許雜方混治,雜藥妄投也。前賢不忍後世顛倒,故叮嚀諄切,而欲人誕登彼岸。如此其至也,宜相勉諸。)

參蘇飲(《元戎》)

內外感一切發熱之藥。又云:前、葛自能解肌,陳、枳自能寬膈,大治中焦痞滿。凡小兒室女,有熱尤宜。蘇葉 乾葛 半夏 前胡 人參 茯苓(各七分半) 枳殼 桔梗 陳皮 木香 甘草(各五分) 姜(五片) 棗(二枚) 煎,溫服。有痰者,熱退後,二陳六君相間服。

十味芎蘇飲(《澹寮》)

四時傷寒,發熱頭痛。(即芎芷香蘇飲。川芎七分) 半夏(六分) 蘇葉 乾葛 柴胡 茯苓(各五分) 陳皮(三分半) 枳殼(三分) 桔梗(五分) 甘草(二分) 姜(三片) 棗(一枚) 水煎。(仁齋:天道和暖,邪輕者,用此代麻黃湯。健曰:處方之難,如名人撰古作,要通篇鍛鍊,無一閒字,始稱高手。若此方,通體屬三陽疏散之劑,而茯苓一味,乃是余文。欲其滲泄乎?則犯發汗不得利小便之戒。欲其健脾乎?又疏散中所不必。前輩未能刮垢磨光,無怪後之冗雜紊亂。欲其專功去病,難矣。故處方之要,貴乎清真,能如作古文之法,斯可謂得之矣。)

和解散(《和劑》)

四時傷寒,頭痛煩躁,自汗,吐利,咳嗽。蒼朮(一兩) 桔梗 藁本 甘草(各五錢) 厚朴 陳皮(各二錢半) 每五錢,加姜(三片)。棗(三枚)。水煎。即平胃散,加藁、桔也。

雙解散河間

傷寒傷風,表證悉具,內熱口乾者。通聖散天水散(即六一散各半) 每(二兩) 加薑蔥(各三片) 煎服,取汗。

養胃湯(《三因》)

外感風寒,內傷生冷,憎寒壯熱,頭目昏疼,夾食停痰,並治。半夏(制) 厚朴(炒) 蒼朮(炒,各一錢) 橘紅(七分半) 藿香 草果 茯苓 人參(各五分) 甘草(三分) 生薑(二片) 烏梅(一個) 水煎。

五積散(海藏)

陰經傷寒,脾胃不和,及感寒腹痛。白芷 川芎 當歸 茯苓 半夏 芍藥 肉桂 炙甘草(各三錢) 麻黃 枳殼 陳皮(各六錢) 乾薑 厚朴(各四錢) 蒼朮(二兩四錢) 桔梗(一兩二錢) 每粗末(三錢) 姜(三片) 蔥白(三個) 水煎。(一方,有人參三錢,無枳殼。)麻、桂、芍、甘,即麻黃桂枝各半湯也。蒼、樸、皮、草,即平胃散也。枳、桔、二陳,即枳桔半夏湯也。加芎、歸理血,又加乾薑為厚朴散,此數藥相合,解表溫中,消痞調經。此為內傷外感,表裡之分所制,雖非仲景桂枝、麻黃、薑、附之的方,能變通用之,治效多矣。

陰經傷寒,手足逆冷,及虛汗不止,脈細面青而嘔,更加附子。(健按:此方藥品據有所自,惟白芷獨無專屬,非傷寒家藥明矣。此惟癰瘍食物香料可用,非大方王道所宜也。欲其開發脾胃,不如丁香、豆蔻、木香、砂仁之為妙。何前人不察,往往用之?後學得以藉口,貽誤故不少矣。況此劑,乃雜病因寒停食之方,非治陰證傷寒之法。雖欲變通其治,恐難應手副心。觀子按:感冒輕證,雖病似傷寒,有必不可以正傷寒藥治之者,以上各方權用可已。至正傷寒,自當遵仲景諸法。或因難用,遂欲以此等代之,其貽禍亦不淺也。蓋邪有重輕,病有大小,邪輕藥重,正氣因傷,病大藥小,邪亦不除。不然,今之敗毒芎蘇,豈勝於古之麻黃、桂枝哉?)

古法治三時傷寒方

生薑 蔥白 紫蘇 作湯汗之。

連須蔥白湯(《活人》)

生薑 連須蔥白 水煎服。

一法,凡感冒,用帶根蔥白煎湯,嚼生薑飲下,得汗愈。

傷寒易簡方仁齋

凡感冒風寒。連須蔥白(一握) 生薑(五片) 陳皮(一塊) 細茶(一撮) 白梅(一個) 水煎熏頭目飲,蓋覆取汗。一方蔥白(一握),豆豉(半合),泡湯服之。一方紫蘇煎湯飲之。一方,卒無醫藥處,覺傷寒者,百沸湯飲之。少頃再飲,得微汗愈。

風溫

萎蕤湯(《活人》)

治風溫,或冬溫,或春月中風傷寒,發熱頭眩,咽乾舌強,胸內痞疼,腰背強。萎蕤(二錢半) 石膏(三錢) 羌活 麻黃 白薇 杏仁 川芎(各一錢) 葛根(二錢) 木香 甘草(各五分,炙) 水煎。

又方(《蘊要》) 石膏(三兩) 萎蕤 麻黃 杏仁 川芎 白薇 獨活 木香 甘草(各一兩) 水煎,三服取汗。(健曰:凡兼溫者,必以涼解為主,故用石膏為君,發汗解肌,而涼瀉溫熱之毒也。今人不辨藥性,視其有白虎之名,畏不敢用。此等之證,墮誤莫挽,寧死而醫家病家,均不醒悟。眼見時行溫疫,用膏者多活,不用者則死,察此則知宜用而不宜畏矣。要在施之及其時耳,遲早輕重,尤當酌量。如不應用而用之,亦能害事也。)

知母葛根湯(《活人》)

風溫,身體灼熱甚。石膏(三錢) 葛根(二錢) 萎蕤 知母(各錢半) 麻黃(有汗去之) 羌活 防風 南星(生用) 黃芩 升麻 人參(各一錢) 杏仁 甘草(各七分) 川芎 木香(各五分) 煎。(健曰:此方藥味混雜,不合風溫灼熱之證,川芎、木香,均屬辛溫有礙。)

防己湯

風溫脈浮身重,汗出惡風。防己 白朮(各二錢) 黃耆(二錢半) 人參 甘草(炙,各一錢) 姜(三片) 棗(二枚) 每五錢,水煎服。被覆取汗。(《蘊要》有防風錢半。)

防己黃耆湯

風溫身重。防己(一兩) 黃耆(兩二錢) 白朮(七錢半) 甘草(五錢) 每五錢,加姜(四片),棗(一枚),煎服。後當如蟲行皮膚中,腰以下如冰,坐被上,再以被圍之,得微汗出,瘥。喘加麻黃。胃中不和加芍藥。氣上衝加桂。下有陳寒加細辛。

栝蔞根湯

風溫灼熱大渴。栝蔞根(三錢) 石膏 乾葛 人參(各二錢) 防風 知母(各錢半) 甘草(一錢) 水煎。

葛根龍膽湯(仁齋)

風溫脈弱,身重汗出。萎蕤(三錢) 葛根 升麻(各二錢) 大青 白芍(各一錢) 膽草 桂枝(各一錢) 甘草(炙,七分) 石膏(三錢) 生薑(三片) 煎。(健曰:此方寒熱並用,最難師法,非有得於中者,不能如此。見淺者,易於引誤。)

濕溫

茯苓白朮湯(《活人》)

茯苓 乾薑(各一錢) 白朮(錢半) 桂枝(七分) 甘草(五分,炙) 水煎。

麻黃杏子薏苡甘草湯

一身盡痛,發熱晡劇,風濕。麻黃 薏苡(各兩半) 甘草(一錢) 杏仁(炒,十粒) 每(四錢) 水煎。

栝蔞桂枝湯(《金匱》)

濕家汗之,成痙。栝蔞根(二錢) 桂枝 芍藥(各二錢半) 羌活 獨活 甘草(各一錢) 姜(三片) 棗(二枚) 水煎。

防風當歸散(《難知》)

汗多亡血,成痙。防風 人參 當歸 川芎(各二錢) 生地 白芍 羌活(各錢半) 甘草(炙,一錢) 水煎。惡風自汗,加桂枝(一錢),白朮(二錢)。

時行疫癘

清熱解肌湯(丹溪)

溫暑之月,病天行瘟疫,熱病兼治。羌活(三錢) 石膏(錢半) 黃芩 知母 白芍(三味酒炒) 升麻 乾葛 人參(各一錢) 甘草(七分) 黃連(酒炒) 生地(酒洗,各五分) 姜(三片) 水煎。胸膈滿悶,痰涎壅塞,加枳實、半夏(各一錢) 薑汁(四五匙) 脾胃不實,加朮(炒,錢半)。

人中黃丸

大黃 黃芩 黃連 人參 桔梗 防風 蒼朮 廣皮 滑石 人中黃 取末,曲糊為丸。分氣血與痰作湯水。氣虛,四君子湯下。血虛,四物湯下。痰多,二陳湯下。熱甚,童便下。

神效沃雪湯

傷寒陰陽二證未辨,及時行疫癘,惡氣相感,服之效如沃雪。蒼朮(炒) 乾薑(炮) 甘草(炙,各三兩) 厚朴(炒) 防風 白芍 乾葛(各二兩) 每四錢水煎,熱服。身體微潤,即愈。如患疫氣正盛,或相傳染,每用二錢,清晨服。

普濟消毒飲(東垣)

時行大頭瘟疫。黃芩 黃連(各五錢) 人參(三錢) 元參 橘紅 柴胡 桔梗 甘草(各二錢) 連翹 白芷 鼠黏子 板藍根(或藍葉,或青黛五分代之) 馬勃(各一錢) 殭蠶(炒) 升麻(各七分) 細末,或加當歸、薄荷、防風,每五錢,水煎服。大便硬,加酒煨大黃(一二錢) 微利之。腫勢盛者,兼砭刺之。

漏蘆湯(丹溪)

臟腑積熱,發為腫毒,時疫疙瘩,頭面浮腫,咽喉填塞,水藥不下,及一切危惡疫癘。升麻(錢半) 漏蘆(二錢) 黃芩 藍葉(各錢半) 元參 牛蒡子 連翹 桔梗 甘草(各一錢) 大黃(酒浸,酌用) 水煎。

清涼救苦散(《蘊要》)

治證同上。芙蓉葉 桑葉 白蘞 白芨 紫河車(草藥) 大黃 黃芩 黃連 黃柏 白芷 雄黃 赤小豆 芒硝(等分) 為末,蜜水調塗。或萬病解毒丹,人生薄荷汁磨服。並塗腫處,咽喉腫痛,磨濃,點入喉中,亦良。

消毒丸(即救苦消毒飲)

時毒疙瘩惡疫。大黃 殭蠶 牡蠣(等分) 煉蜜丸,如彈子大。新汲水化下,內加桔梗、甘草、牛蒡子,更妙。

救苦丹

治時疫。皂角 元參 乾葛(各一兩) 大黃(九制,二兩) 水泛丸,湯下。

雞子湯

時氣熱盛,狂妄欲走。雞子(七枚) 芒硝(一兩) 入井花水(一升) 攪千遍服。取微利。

解一切疫 甘草(五兩) 細切,微炒,量人能飲若干,取無灰酒,研,去渣服。當大瀉,毒隨出。雖大渴,勿飲水,飲即難救。治天行時疫熱毒。臘雪磁器收盛服之,最良。

又方,半天河服之,亦佳。(《本草衍義》謂:即爛樹頭中水也。)

人中黃 飯杵和丸,如綠豆大,水下十五丸,最解瘟疫。

聖散子

時毒流行,不問陰陽之感,一切可治。草豆蔻十個,(煨) 石菖蒲 獨活 麻黃 藁本 柴胡 防風 細辛 良薑 蒼朮 藿香 厚朴 茯苓 豬苓 枳殼 白朮 芍藥 半夏 澤瀉 甘草 吳茱萸(洗) 熟附子(等分) 每五錢,水煎。(宇泰:此治時行疫氣,必與傷寒證同者,始可用熱藥。至謂不問陰陽,無不取效,決無是理。後世以過信蘇長公,故施聖散子,殺人者屢矣。嗟乎!可不慎哉。健曰:凡時疫流行,必兼溫暑,法當清涼解毒,豈宜辛熱助勢?此或為寒疫而設,偶爾得中,留為成方。若輕用之,必禍不旋踵。)

老君神明散(《活人》)

闢疫法。烏頭(四兩,炮) 桔梗(二錢半) 白朮(一錢) 為末,絳囊盛佩之,同居閭里,皆不染疫。或酒服方寸匕,取汗,即瘥。

藜蘆散(即《千金》之赤散)

硃砂(另研) 桂枝 附子(各六兩) 丹皮 皂角(各兩六銖) 乾薑 羊躑躅 藜蘆(各一兩) 細辛(十八銖) 為末,絳囊佩方寸匕於臂,男左女右。已病者,納米大(一粒),於鼻中,酒服一錢,取汗。

務成子螢火丸(一名武威丸)

闢疫癘惡氣,百鬼狼虎,蛇虺蜂蠆諸毒,及五兵盜賊凶害。雄黃 雌黃(各二兩) 羚羊角 鍛灶灰 鐵捶柄(入鐵處燒焦者各兩半) 螢火蟲 鬼箭羽 刺蒺藜 礬石(各一兩) 為末。以雞子黃,並雄雞冠一具,搗和丸,如杏仁大。作三角絳囊,盛五丸,係臂上,並掛門戶上。

屠蘇酒(《千金》)

大黃 川椒 桔梗 桂心 防風(各五錢) 川烏 白朮 菝葜(各一錢) 銼碎,絳囊盛之。除夕懸井中,令沉至泥,元旦出之,將囊浸酒中,略煎,向東方飲之,從小者先飲而上,仍棄囊於井中。(菝葜,即澤蘭,詩謂:採蘭水上,以拔除不祥。)

孔聖闢疫丹(彭氏)

臘月念四夜五更,取井水,盛淨器,量人口數,取乳香塊,如數浸水中,至歲朝五更燉溫。從幼至長,每人以乳香一小塊,飲水三呷嚥下,則一年不患時疫。(此方孔氏用之,至今不轍。)

闢瘟丹

蒼朮 絳香 青木香 安息香 桃木香 柏葉 白芷 皂角 虎頭骨(等分) 棗肉搗和丸,如彈子大,硃砂為衣。除夕及元旦,慢火焚之。

外臺闢疫方 硃砂(一兩) 研細,白蜜和丸,麻子大。元旦平明,向東,一家大小,各吞三七丸。忌食諸肉,並勿近齒。

(肘後方) 正月上寅日,取女青末(三兩),紅絹縫三角囊,盛系帳前,即闢疫。(一方)東行桃枝,細銼,煮湯,閤家澡浴佳。(一方)水磨雄黃,塗鼻上,或水飛雄黃末,吹鼻孔中。(一方)光明雄黃,研細,以筆蘸點鼻內兩旁陷中,則疫不能入。雖與病者同床,亦不相染。(一方)明雄黃(一塊),絳囊盛,系頂心。(重五錢可用。)一方赤小豆同黏米,浸入水缸中,每日取飲。(一方)貫仲浸水,日汲飲。(一方)上好香油,塗鼻中。

五症丹(《醫統》)

治疫如神。黃芩(乙庚年為君) 黃柏(丙辛年為君) 黃連(戊癸年為君) 山梔(丁壬年為君) 甘草梢(甲已年為君) 香附 紫蘇(俱為臣) 上七味,生研末,(除當年為君者,倍用,余各減半。)再以大黃(三倍)濃煎,去渣,熬膏,和藥搗丸如雞子大。加硃砂雄黃(等分)為末,為衣,再裹金箔於外。每用(一丸)泉水(七碗)浸化,可服七人。(病者愈,不病者不染。)

雄黃丸(潔古)

雄黃(一兩) 丹參 赤小豆(炒) 鬼箭羽(各二兩) 為末,蜜丸桐子大,溫水下(五丸)。雖與病人同寢,亦不染。

又方,紅棗(全用) 蒼朮(等分) 共搗為丸,彈子大。置爐中燃之,亦闢瘟氣。

又方,疫氣行時,每日五更,投黑豆一大握,於井中,勿使人見。凡飲此水之家,俱不染疫,功德無量。或投自己缸內飲之,保全一家。

婦人

桂枝紅花湯(《活人》)

婦人傷寒,發熱惡寒,拘急,口燥舌乾。桂枝 芍藥 甘草(炙,各三兩) 紅花(一兩) 每五錢,加姜煎。

阿膠散(《活人》)

妊孕傷寒,安胎。阿膠(炒) 桑寄生 白朮 茯苓 人參(等分) 細末。每二錢,黏米飲調服,日再。

(白朮散) 治證同上。白朮 黃芩(等分) 為末。每三錢,入姜三片,棗一枚,煎服。惟四肢厥冷,陰證忌服。

蘇木湯

妊娠傷寒,或中時氣,灑浙寒慄,悸噦。蘇木 赤芍 橘皮 黃芩 黃連 炙甘草(各一兩) 每五錢,水煎。(健曰:妊娠傷寒時氣,不論寒熱,必以保胎,為無傷動其氣血。此蘇木、赤芍,專工破血,豈可用乎?成方中,常有混雜之弊,而《活人書》方法更多謬誤,此斷不可用也。

黃龍湯(《活人》)

妊娠傷寒,寒熱脅痛,嘔逆痰氣,及經水適來適斷,產後風入胞宮,寒熱如瘧。即小柴胡去半夏薑棗。(一方)柴胡(五錢) 黃芩 甘草(各二錢) 赤芍(三錢) 水煎。(健曰:柴胡少則升,中則和,多則降,妊娠豈可重用乎?赤芍破血狠味,更不宜用。於此見朱奉議之所學,往往多謬,無足取。

旋覆花湯

妊娠傷寒,頭目旋疼,壯熱,心躁。旋覆花 赤芍 甘草(炙,各五錢) 白朮 黃芩 人參 麻黃(各七錢半) 前胡 石膏(各一兩) 每(四錢),姜(三片),煎。(健曰:此方去赤芍用。)

芍藥湯

妊娠傷寒,自利腹痛,脈沉,太陰病。芍藥(酒炒) 白朮(土炒) 茯苓 炙甘草(各二錢半) 水煎。

桂心牡蠣湯

產後頭痛發熱,及腹內拘急,疼痛。桂心(六錢) 牡蠣(煅) 白芍 地黃(各一兩) 黃芩(四錢) 每五錢,水煎服。

竹葉防風湯

產後傷風,發熱面赤,喘,頭疼。竹葉(半把) 葛根(兩半) 防風 桔梗 桂枝 人參 炙甘草(各五錢) 每四錢,姜(三片),棗(二枚),煎。

神功丸

三焦氣壅,六腑風熱,大便不通。大黃(三兩) 河子皮(二兩) 麻仁(五兩) 人參(五錢) 蜜丸梧子大。溫水下二十丸,日三服。產後大便秘者,米飲下十丸。

黑神丸

溫疫時氣,有積食者。巴豆(一兩,急流水二碗,浸一宿,煮三五十沸,冷取,去心膜,拭乾,研如膏。厚紙包,重物壓去油,取淨粉。)五靈脂(研細末) 杏仁(炒) 大戟(去皮,生用) 三稜(各五錢) 豆豉(二兩,研) 共為極細末,入巴豆、杏仁同研勻,入飛面(半匙),井花水調如糊,杵二三千下,丸綠豆大,曬乾收藏。傷寒有積食,脈沉結,身體不熱者,即下之,薑棗湯吞數丸。若身熱,服此即為結胸痞氣。(健曰:此猛利之藥,不宜浪用。)

小兒

惺惺散(云岐)

小兒寒邪,及時氣瘟疫,頭痛體疼,壯熱多眠,潮熱煩渴,痰實咳嗽,瘡疹等證。羌活 獨活 柴胡 川芎 枳殼 茯苓 人參(各一錢) 前胡 桔梗 天麻 地骨皮 甘草(各五分) 生薑(一片) 棗(半個) 薄荷(少許) 煎。(健曰:此方夾雜,雖無大犯,而未為穩當。)

薄荷散

夾驚傷寒,熱極生風。薄荷葉(五分) 羌活 麻黃(各一分半) 全蠍(去尾鉤,酒洗瓦上炙,二個) 天竺黃 殭蠶 白附子(各二分半) 每末(一分),水煎服。或加竹瀝少許,鉤藤湯調服亦可。

紅綿散

小兒四時感冒發熱,諸驚丹毒,變蒸等熱。人參(二錢半) 天麻 殭蠶 麻黃 全蠍(各二錢) 甘草 辰砂(各一錢) 每(一錢),入綿胭脂少許煎服。(健曰:此方治小兒本虛邪盛頗精。)

連翹飲《撮要》

三焦積熱,大小便不利,瘡瘍蘊毒各證。連翹 瞿麥 滑石 牛蒡子 車前子 木通 山梔 當歸 黃芩 荊芥 柴胡 赤芍 蟬退 甘草(等分) 每二錢,水煎。補遺(健增)

防風通聖散(河間)

風寒暑濕諸邪,表裡三焦壅熱,癰瘍腫瘡,面赤耳疼,頭痛昏暈,二便秘澀皆治。大黃 芒硝 防風 荊芥 麻黃 梔子 芍藥 連翹 甘草 桔梗 川芎 當歸 石膏 滑石 薄荷 黃芩 白朮 分兩隨證酌量,水煎。

羌活勝濕湯(《局方》)

濕氣在表,腰脊重痛,一身盡痛,微熱昏倦,傷風頭痛,通用之方。羌活 川芎 獨活 炙甘草 蔓荊子 藁本 防風 防己 附子 水煎。(濕重者,可加蒼朮、木通。)

獨活湯(丹溪)

風虛瘛瘲,昏憤寒熱,兼治風溫。獨活 羌活 防風 川芎 當歸 細辛 桂心 半夏 人參 石菖蒲 白薇 茯神 遠志 炙甘草 姜 棗 水煎。

小續命湯(《千金》)

剛柔二痙。(健曰:兼治痙證,然亦不見效驗。) 桂枝 川芎 人參 附子 麻黃 杏仁 芍藥 防風 防己 黃芩 炙甘草 水煎。

清暑益氣湯(東垣)

太陽中暍,發熱惡寒,身重疼痛,脈弦細芤遲。人參 黃耆 麥冬 五味子 當歸 神麯 黃柏 橘皮 炙甘草 葛根 蒼朮 白朮 青皮 升麻 澤瀉 姜 棗煎。(健曰:方中去神麯、青皮、白朮,加鮮藿香、黃連、滑石為妙。)

八正散(《局方》)

濕熱下注,咽乾口燥,飲水多而小便不利。車前子(炒,研) 木通 大黃 萹蓄 甘草梢 山梔 滑石 瞿麥 燈心 水煎。(一方加木香。)

涼膈散(《局方》)

中焦燥實,煩熱斑黃,口渴吐衄,大小便秘。芒硝 大黃 梔子 連翹 黃芩 薄荷 甘草 竹葉 水煎,加蜜服。

清心蓮子飲

士材治腎虛有熱,小便不利,口苦咽乾。石蓮 人參 地骨皮 黃耆 柴胡 赤茯苓 炙甘草 麥冬 車前子 水煎。

胃苓湯

宇泰治熏黃。蒼朮 厚朴 炙甘草 陳皮 豬苓 澤瀉 茯苓 肉桂 薑棗煎。(即平胃合五苓,故名。)

歸脾湯(《濟生》)

補益心脾,為傷寒汗下後,心神恍惚,飲食少思,瘥後調理妙劑。時氣外感,百病後皆宜。人參 黃耆 白朮 當歸 棗仁 茯神 遠志 炙甘草 木香 龍眼肉 薑棗同煎。並治勞復,勞神。

三拗湯

治表寒喘嗽。麻黃 杏仁 炙甘草 煎。

八珍湯

氣血兼補。即四君四物二方全用。

附易窗歷效方

救急解毒湯(《易窗》)

傷寒時氣,感冒風邪疫毒,陡發喉風及咽痛臚脹,惡寒發熱,咳嗽嘔惡,兼發斑疹,緊急危證。牛蒡子(炒,研,三錢) 薄荷葉(一錢) 桔梗(錢半) 生甘草 橘紅 木通 射干(各一錢) 殭蠶(洗,炒,研,二三錢) 石膏(生搗,六、七錢) 河水輕煎,熱服,二三劑即愈。如咳者,加杏仁(去皮、尖,研,二錢);壯熱頭痛鼻塞,傷風聲重者,加荊芥、防風(各一錢);寒熱欲嘔者,加柴胡一錢;咳而嘔惡,疹現未透者,加前胡、蟬蛻(各一錢),杏仁(二錢),檉柳(三錢);熱甚嘔吐,現斑者,加豆豉、蟬退、升麻(各一錢),乾葛(錢半),解托之;斑疼現而難發,或發而熱甚難化,或咽喉腐爛,臭穢痛甚,俱加重石膏(至二三兩),併入連翹(錢半),花粉元參(各二三錢),知母(酒炒,錢半);若斑色紫赤,並加紫草(酒拌,三錢),青黛(一錢),以化之,兼保咽喉;風涎壅盛,腫甚欲閉者,必加全蠍(去尾勾,酒洗,炙脆,研,五七枚);痛甚湯水難嚥者,加山豆根(一錢);痰鳴氣喘,加葶藶(隔紙焙研,一錢),並前胡、杏仁;腐爛不能收口,加川貝母,(去心研末,調下二錢);如兼口疳齒腐,加青黛,倍石膏;外邪輕,而本原陰虛火炎咽痛者,去□□殭蠶,重用元參(三四錢),黃柏(鹽水炒一錢),知母(鹽水炒錢半);咽喉腐爛,外無寒熱,但內火上熏,本原虛,而清之不退,飲食不進,倦怠脈虛,可加人參(三、五分);若喉證舌強,或口噤不語,昏憒躁擾,循衣撮空,妄見鬼神,二便自遺,不知人事者死。如咽喉腫閉,口緊,藥飲難入者,取雞翎抄後方奪命散,探入喉中,攪去涎痰。外用紫蘇、長蔥、檉柳煎湯,大手中蘸濕,乘熱揉其兩腮,圍其頸項,使藥氣侵入,亦可寬鬆。然後可進湯藥。健曰:咽喉要害之地,為病最危,雖輕亦當慎重。若誤投藥石,妄施刀針,不禁葷酒,鮮不害命。方書論證不一,須辨內傷外感。咽痛喉證各別,皆因五志之火內郁,六淫之邪外觸。從內傷者勢緩,從外感者勢急。發於喉,則痰壅氣閉而悶絕。發於咽,則腐痛不食而暴亡。若猝然陡發,頃刻畢命者,別感惡厲之氣,雖有神丹,亦難救也。其四時不正,流行傳染,及傷寒伏熱上僭,致患斯證。寒熱交作,或斑疹並現,總以半表半裡論治。究足少陽陽明,手太陰三經為主。不可相循俗習,擅用荊、防、麻、桂,足太陽辛溫之表劑。又不可妄投芎、歸、芍、地,足厥陰酸溫之斂劑。更不可浪進芩、連、梔、柏,手足三陰苦寒之瀉劑。並不可憑仗刀、針,驟開瘡口,使先引爛,難以收拾。法惟辛涼以散邪,解肌以化毒,大忌辛溫香燥,貽人夭殃。茲參前賢精要,酌設是方,經效良多,公諸於世。俾患家知此病情,而留心味道者,亦可小補焉。凡施送方中,近有用芎、歸、香附者,非對病,而辛溫有礙,不可服。用土牛膝根汁灌者,太寒有誤。用生蘆蔔汁飲者,太克,非咽喉家藥。古法用巴豆油紙,燃燈刺腫處者,太險,難用。若腫勢凶猛,痰涎壅塞,惟桐油探吐,瓜蒂□□矣,藜蘆湯吐之,為妙。若閉塞至極,水漿不入,命□□吸者,不刺,則死,刺之出其膿痰,反可幸生。並刺少商、合谷二穴。凡吹藥中,切不可□□□,其味酸澀,反致喉緊之禍。)

奪命散

一切咽喉腫痛,喉風痰壅,喉痹腐爛,雙單乳蛾,會靨腫硬,臚脹舌強,痰涎湧吐。(此藥吹三次,即解,輕者立愈,重者漸退,其效有斬關奪命之能,因以名方。)白殭蠶(水洗,炒香,研,三錢) 全蠍(去尾勾,酒洗,炙脆,研細末,十個) 辣薄荷葉(曬,研,一錢) 山豆根(切薄,曬,研,一錢) 硼砂(研,錢半) 冰片(研,五分) 牙硝(研,一錢) 雄黃(研,五分) 大黃(曬,研,五分) 黃柏(酒炒,研,五分) 生甘草(切,曬,研,三分) 共為極細末,合和瓶盛,勿泄氣,臨用以管筒抄藥吹之。(如本原陰虛火炎喉痛,不用此藥,而用後方。)

碧玉散

一切咽喉腐爛,牙疳喉癬,咽痛痰塞。(吹之,即能生皮收口,消痰清火,解毒止痛。兼治陰虛咽痛,咳嗽,小兒口疳齒䘌,神效。人中白(精製潔白者,煅研,三錢) 燈草灰(存性) 橄欖灰(存性) 綿灰(存性) 冰片 珍珠 西黃(各三分,研) 花青(篩去腳) 川連(生研) 黃柏(酒炒,研) 牙硝(研,各五分) 硼砂(一錢,研) 共研極細末,和勻瓶盛,勿泄氣,臨用吹之。

正氣丹

治瘟疫流行,時氣傳染,寒熱交作,頭疼肢重,咽喉腫痛,嘔吐胸滿,狂譫煩渴,斑疹欲發,及已發不化,二便不通,無汗脈數,均可救療。兼治大頭天行,疙瘩疫毒,□□浸淫,瘡瘍瘧痢,腹脹發黃。無論初久,表裡雙解,其效甚捷。升麻 柴胡 前胡 蘇葉 薄荷葉 防風 荊芥 橘紅 豆豉 蟬退 射干 小木通 澤瀉 青黛 山豆根 土藿香葉 茅山蒼朮(炒) 檳榔(各一兩) 陳神麯(炒焦) 半夏(薑汁製) 乾葛 桔梗 枳實(麩炒) 厚朴(薑汁炒) 連翹 黃芩(酒炒) 大黃(酒浸) 芒硝(另研入,各兩半) 殭蠶(炒香) 杏仁(去皮、尖,去油研) 桃仁(去皮、尖,去油研) 鬼箭羽(取嫩枝切,各二兩) 牛蒡子(去殼,炒去油,研) 紫草尖(酒洗,各三兩) 元參 花粉 滑石(水飛) 楂肉(炒焦,各二兩四) 雌黃(水飛) 青木香 炙甘草(各五錢) 共磨細末,用藍根、馬勃、檉柳、澤蘭、大腹皮,(各三兩,洗淨,)石膏(半斤,搗,)浮萍(二大把),煎湯,去渣,取煮陳大麥粉為稀糊,拌藥,搗潤為丸,如雞子黃大。外以水飛雄黃末為衣,曬乾,錫瓶盛,勿使發黴泄氣。遇瘟疫時疫,每一丸,開水化下,小兒半丸,孕婦不忌。服後表熱重者,得汗而解,裡熱實者,得便而解。斑疹隱現者可透,不化者可化。如人壯實,不能即解,連服三四丸,無不痊愈。歷經效驗,普施徹□□邪退瘥後虛熱者,不宜服。(健按:疫癘,屬陽明、少陽為病居多。故兩三日即□□狂譫,嘔吐發斑,最忌辛溫香燥,以張其勢。如麻黃、桂枝乃傷寒家藥,細辛、白芷、川芎、香附、乾薑、草蔻、川附、烏頭、丁香、木香、麝香、五倍、五味、赤白芍、生熟地、黃耆、萎蕤、石斛、枸杞、天冬、麥冬、山萸、吳萸輩,皆雜病家藥,均非時證疫毒所宜。凡人好善施藥,不諳就里,每以太乙、寸金等丹,為救疫妙劑。殊不知其中如上項辛熱悍味,大半在內,干犯病經,而致猝變者,目擊不少。要知此種丹藥,前人制為佩帶闢疫,並非教人磨服以治疫也。其可服者,惟停食感寒,胃寒氣痛而已,余則無可治之證。世咸謬為仙授,隨處施送,陰受其害,而與者受者,誰能醒此?蓋未究其藥性故也。試遇疫作之際,醫家臨證立方,寫出丹中諸藥,則是人必駭,而不肯服也。因其施送之便爭取浪服,豈知下咽蒙害,誤盡蒼生,而無一指迷喝破之者,實堪憫嘆!乃闡前賢治疫良法,酌設是方,以挽救之,歷經捷效,無有偏失。所謂正氣勝則邪氣退也,因以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