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少陽病脈證並治第五
(少陽也者。斥邪氣位於心胸。及表裡間而言之也。蓋邪氣之在是位也。有正變之分而存焉。是故。邪氣主心胸。而亙表裡間者。為之正證也。邪氣主表裡間。而亙心胸者。為之變證也。夫既主心胸者。其勢必衝於表裡。故備熱位也。所謂發往來寒熱者是也。主表裡間者。其勢必潛於心胸。故下備熱位也。所謂無大熱者是也。以是乎。少陽之於證方也。殊固不少矣。而今本篇僅止三四條者。大似有脫簡而特不然矣。是乃示機活之妙處也。宜精尋焉。夫少陽之以心胸表裡間為之位也。或不接頭項太表。則必接分肉胃腹。是故。太陽表證之深者。與陽明裡證之淺者。必為易混淆於是位也。故既以少陽之證方。配序之太陽篇與陽明篇。而以質其易混淆者也。夫既少陽之於證方。錯綜之表裡各位。而以訖轉遷令屬之變。則縱令本篇不為標題於此。而於其證其方。既已無有所殘矣。雖然。不張之本篇。則必嫌使少陽畢屬於表裡各位之變也。故今標本篇於此。以欲使人知少陽元是供於一部位也。是乃所以不厭其短篇。而但止三四條也。且也。少陽之於證也。出於太陽。而入於陽明。則其位地亦當篇之陽明之上。而次太陽。而今序之此者。不可無辨也。蓋少陽之於位也。以在心胸表裡間乎。至論其轉機。則自有順逆之別矣。將轉裡實者。順也。將轉裡虛者。逆也。是於其裡實與裡虛也。皆是均里而但有虛實之分耳。是故。二里虛實之變。一系於轉機順逆之差也可知矣。於是乎。篇少陽於逆於此。而以使知有直轉三陰之裡虛者也。而如其轉於陽之裡實者。則固不俟論焉。當就篇題之順列。而推鑑其義爾矣。)
少陽之病。口苦咽乾。目眩也。
(夫少陽之於脈證也。既已論究之於太陽三篇。及陽明篇。似無所殘矣。雖然。少陽之位於心脅及表裡間也。有象於表證者。又有象於裡證者。於是乎。今標此條於茲。以欲使少陽泛然於表與里之微意也。何謂泛然於裡乎。曰。熱勢之達於口中也。動則易認以歸之陽明之口舌乾燥之域。雖然。其尚在於茲也。取之於口苦咽乾之域。而歸之於少陽者。亦不可無之矣。是豈非使少陽泛然。於裡之意耶。何謂泛然於表乎。曰。熱之達於頭上也。動則易認以歸之太陽之頭痛上氣之域。雖然其尚在於茲也。取之於頭目眩暈之域。而歸之於少陽者。亦不可無之矣。是豈非使少陽泛然於表耶。以是乎。今措少陽數多之定證。而僅舉口苦咽乾目眩。以示其義者也。學士其察知焉。條辨。病上有為字。可從矣。也字。有法矣。)
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此條。意義錯雜。恐非本論之辭氣。豈足論乎。)
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讝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則煩悸。
(按此對上條舉目眩之意。以論有認少陽如於表證尚不解之域者也。傷寒。亙太陽少陽言之。脈弦細。對前位太陽之浮大言之也。頭痛發熱。是即太陽之餘響也。今也。雖尚頭痛發熱。而脈已弦細。而不惡寒。則不得不為少陽。故曰屬少陽也。既已屬少陽。則雖如頭痛發熱之在於太陽。而不可發汗也固矣。故亦曰少陽不可發汗也。發汗則以下四句。後人之補添耳。)
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
(此條。雖辭氣像正論。而推之意趣。則不得無所背馳矣。乾嘔之不於不欲食。而於不能食。往來寒熱之不於脈若浮緊。而於沉緊。序次不倫。此豈本論之旨哉。知是出於後人之手段矣。)
已吐下。發汗。溫針讝語。柴胡湯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此以少陽柴胡證之不常態。而象可吐下發汗之狀言之也。夫既吐下發汗溫針之不得其宜也。邪氣不唯不解而已。遂出一個之讝語者也。此於是讝語也。非固少陽之所與。不亦必轉陽明之所為者而已。或有本於鄭聲者。或有因於瘀血者。或有出於心精劫動者。是故如柴胡證亦自罷。而其病道如破壞然矣。故曰。柴胡湯證罷。此為壞病也。乃今治之也。當察之犯證逆治。而以主客用舍之法。治之者也。太陽上篇。所謂與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正同其意也。)
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
(冒首與脈證不相愜。恐有脫簡耳。豈可據以論之乎哉。)
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躁煩者。此為陽去人陰故也。
(傷寒。以少陽之重者言之。旁包太陽陽明也。六七日。承小柴胡湯之五六日發之。旁承太陽陽明之轉機也。無大熱。主無往來寒熱。而通亙無發熱惡寒及身熱潮熱也。夫蓋少陽之於六七日也。既無有往來寒熱者。發若躁煩者。或有之矣。此於是躁煩也。陰位已受邪之所令也。與茯苓四逆湯。所謂病仍不解。煩躁者。正同其意矣。故曰此為陽去入陰故也。陽。主少陽。而包二陽也。陰。通亙三陰言之也。以是此條。不唯論少陽之奔於陰者而已亦欲示擎太陽陽明。以均入陰之機也。是即所以標此條於陽篇之終。以接於陰篇也。此為之醫聖之微意矣。讀者須留意焉。)
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為三陰不受邪也。
(後人據上條。謾論意見者也。豈愜本論之旨哉。)
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已也。
(此所謂少陽膽經之口氣。豈其可從乎。)
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
(經絡配當之言耳。亦何足徵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