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證
感冒
感冒本與傷寒。治證一同。但有輕重之分耳。故重者為傷。輕者為感。感冒之中。有風有寒。又須詳別。夫感寒則必惡寒。面色黯慘。項背拘急。亦或頭痛發熱。其脈沉遲。當以五積散。藿香正氣散。養胃湯表之。感風則必惡風。面色光浮。身體發熱如瘧。鼻塞聲重。時出清涕。或咳唾稠黏。其脈多浮數。當以十神湯。敗毒散治。或風寒兼之。又當用和解之藥。體虛之人。不可過於發散。恐致他疾。(醫方集成)
感冒為病。亦有風寒二證。即是傷寒外證。初感之輕者。故以感冒名之。若入里而重。則是正傷寒。初感用藥。與太陽證一同。今病人往往惡言傷寒。不知輕則為感。重則為傷。又重則為中。有其病而諱其名。甚為無義。特以俗呼為大病。故諱言之耳。 有微惡風微發熱。起居飲食自如常。但不甚清快。又不可過用表劑。若投以和解養胃對金之頭。不效者。宜神朮散。有虛人感冒發熱。僅得一日。熱不為久。又不為重。便見讝語。此乃虛不禁熱。不可遽用十分冷劑。(要訣)
內經曰。卑下之地。春氣常在。故東南卑濕之區。風氣柔弱。易傷風寒。俗稱感冒。受邪膚淺之名也。由鼻而入。在於上部。客於皮膚。故無六經形症。惟發熱頭痛而已。(醫方集解)
傷寒見證 輕者。咳嗽有痰。咽乾聲重。鼻燥作癢。或流清涕。腹脹額悶。口燥喉痛。重者。頭痛項強。肢節煩疼。憎寒壯熱。頭眩嘔吐。心煩潮熱。自汗惡風。亦有無汗而惡風者。(匯補)
傷寒大汗宜禁 傷風症。腠理疏泄。但宜輕揚之劑。徹越其邪。不可與傷寒家大汗之藥。恐蹈亡陽之弊。(同上)
傷風久虛宜補 如虛人傷風。屢感屢發。形氣病氣俱虛者。又當補中。而佐以和解。倘專泥發散。恐脾氣益虛。腠理益疏。邪乘虛入。病反增劇也。(同上引立齋。案此即陶節菴所謂勞力感寒。主以補中益氣湯者也。)
傷風寒甚者。遍傳經絡。已見傷寒論。此言其輕淺者。邪止犯皮毛。皮毛為肺之合。皮毛開。則肺氣不得外泄。故上壅而嚏。蒸成涕液。壅塞鼻中。故聲出重濁。肺氣鬱而成熱。故肺癢而咳。其人平素體氣。寒者則無汗。熱者則有汗。或發熱。或不發熱。或頭痛。或不頭痛。蓋雖輕證。其中又分輕重也。(醫碥)感冒固輕。惟人以其輕忽之。亦足以傷生。其致不醒之故。亦各有因。我將為子備言之。以告知命者。當防微而杜漸也。今人感冒。每率己見用藥。病未除而元氣先傷。以致困者。一也。有未冒之前。元氣先虛。既冒之後。乘虛陷里。虛邪並病。醫者未及辨明。而誤藥者。二也。有稟性怯弱。情志多郁。素有骨蒸虛熱之恙。重冒風寒。而咳傷肺絡。痰紅癆嗽者。三也。有沉湎酒色。濕熱內傷。當風露臥。復感風邪。而成癆瘵者。四也。有行房不謹。汗出當風。邪入三陰。傳為虛萎。或成癆風者。五也。有童子室女。情性執滯。素多愁郁。天癸不通。形神羸弱。偶冒風寒。內熱並病。而成癆者。六也。有體肥氣盛。情性素暴。不耐病苦。偶冒風寒。而煩躁愈甚。酒色不戒。飲食失調。以致痰嗽咳血。音啞喉痹。朝涼暮熱。大肉脫盡而死者。七也。有勞形役心。負重疾走。因躁熱而浴寒飲冷。當風露坐。以致感冒咳血。而成癆者。八也。有師尼寡婦。嫁娶愆期。憂思積忿。以致心相二火。熾然日甚。偶感風邪。內外鬱蒸。而成癆嗽咳血者。九也。有產後氣血正虛。失於謹慎。為風所襲。邪入至陰。而為煩渴內熱之恙。醫者誤為產虛。不知清散。補斂太早。則虛熱與邪熱同病。而成產癆者。十也。此十種死症。餘三十年來所見。指不勝屈。而觸冒之因。多由感冒。豈感冒遂能殺人。實由根本先敗而然也。(證治百問)
香蘇散。治四時感冒。頭痛發熱。(。原云。治四時瘟疫傷寒。今據醫方集解考。)
陳皮(二兩不去白) 香附子(炒香去毛) 紫蘇葉(各四兩) 甘草(炙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日三服。若作細末。只服二錢。入鹽點服。(和劑) 衛生家寶。加減香蘇散。於本方。加麻黃。蒼朮。桔梗。 管見良方。芎芷香蘇散。於本方。加川芎。白芷。 得效。加蒼朮。云。一方。加沉香。名沉香飲子。
十神湯。治時令不正。瘟疫妄行。人多疾病。或風寒濕痹。可服之。
陳橘皮(去白) 麻黃(去根節) 川芎 甘草(炙) 香附子(杵去毛) 紫蘇(去粗梗) 白芷 升麻 赤芍藥(各四兩) 乾葛(十四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大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煎至七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和劑) 是齋。神授太乙散。於本方。去麻黃。加青皮。 得效香葛湯。於本方。去麻黃。加蒼朮。
參蘇飲。治一切發熱。頭疼體痛。
前胡 人參 紫蘇葉 乾葛 半夏 茯苓(各三分) 枳殼 陳皮 甘草 桔梗(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七片。棗子一個。煎至六分。去滓。不以時候服。尋常感冒風寒。頭目昏重。鼻流清涕。宜用此藥。加川芎半兩。煎服。(易簡。案此方。本出三因痰飲門。無干葛。有木香。云。嘔者。加乾葛。腹痛加芍藥。) 和劑。加木香。 澹寮。十味芎蘇散。於本方。去前胡。人參。加川芎。柴胡。
敗毒散。治傷風溫疫風濕。頭日昏眩。四肢痛。憎寒壯熱。項強目睛疼。尋常風眩。拘倦風痰。皆服神效。
羌活(洗去土) 獨活(去蘆) 前胡(去蘆) 柴胡(去苗) 芎藭 枳殼(麩炒去穰) 白茯苓(去皮) 桔梗(去蘆頭) 人參(已上各一兩) 甘草(半兩炙)
上件。搗羅為末。每服三錢。入生薑二片。水一盞煎七分。或沸湯點亦可。老人小兒亦宜。日三二服。以知為度。瘴煙之地。或溫疫時行。或人多風痰。或處卑濕腳弱。此藥不可闕也。(活人) 和劑。名人參敗毒散。入生薑薄荷煎。(方訣。聖濟。並同。名羌活散。方訣云。此古方也。簡易云。初虞世究其方。知出道藏。) 聖濟。前胡湯。於本方。去獨活。茯苓。桔梗。加芍藥。麻黃。入蔥白煎。如要發汗。更入薄荷。真武湯。專一發散四時不正之氣。及傷寒未分證候。瘡疹欲出未出。並宜服之。
苦桔梗 荊芥穗 薄荷葉 紫蘇葉 乾葛 甘草節 瓜蔞根 牛蒡子(各等分)上八味。並無制度。同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候。溫溫服。日進三五服。(葉氏)
神朮散。治傷風鼻塞聲重。咳嗽頭昏。
蒼朮(五兩米泔水浸一宿) 藁本(去土) 香白芷 羌活(去蘆頭) 細辛(去葉土) 甘草(炙) 川芎(已上六味各一兩)
上件。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蔥白三寸。同煎至七分。溫服。不拘時候。如微覺傷風鼻塞。只用蔥茶調下。(楊氏。案潔古九味羌活湯。蓋一類方也。)
神白散。治四時傷寒在表。渾身壯熱。口苦舌乾。惡風無汗。
蒼朮(米泔浸一宿去皮焙乾秤一兩半) 麻黃(一兩去根節) 甘草(一兩炙) 防風(一兩去蘆) 石膏(一兩研) 乾葛(一兩) 川芎(一兩) 香白芷(半兩) 瓜蔞根(半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薑三片。蔥白三寸。煎至七分。熱服。如傷風身熱。面赤脈大。以衣覆出汗。即愈。(家寶) 袖珍。引秘方。喝起散。於本方。去白芷。瓜萎根。加羌活。
小青龍湯。若其狀灑淅惡寒。但欲厚衣近火。陰陽(。二字疑)頭重時痛。鼻窒塞。濁涕如膿痰。動輒汗出。亦或無汗。甚則戰慄。此由寒邪之氣。從外入中。或因飲冷客於肺經。內外合邪。留於經絡。謂之感寒。寒從外至。則兩手寸口脈俱緊。或寒從內起。其脈帶遲。惡寒無汗者。(十便。引指迷方。。即仲景原方。)
三拗湯。治感冒風邪。鼻塞聲重。語音不出。或傷風傷冷。頭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多痰。胸滿氣短。
麻黃(不去根節) 杏仁(不去皮尖) 甘草(生用各等分)
上㕮咀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姜錢五片。同煎至一盞。去滓。通口服。以衣被蓋覆。睡取微汗為度。(和劑) 澹寮。五拗湯。治感寒而語聲不出。或至咽喉腫痛。於本方。加桔梗。京芥穗。五味。各等分。生薑三片同煎。溫溫咽服。咽痛痛甚□□熟後加樸消少許。
清肺湯。 深都正方。
陳紫蘇(六兩) 陳皮(六兩) 甘草(三兩) 香附子(六兩) 桑白皮(三兩) 杏仁(三兩) 桔梗(三兩) 半夏(四兩)
上件。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姜五片。棗子一個。煎七分。去滓。通口服。(方氏家藏方)
三奇湯。治感寒語聲不出。
桔梗(一兩銼蜜拌甑上蒸) 甘草(半兩半生半炒) 訶子(大者四個)
上為細末。每服十錢匕。入沙糖一小塊。水五盞。煎至三盞。細細呷。一日服盡。效甚速。聲未出再服。(十便引家藏方)
治傷風后耳聾。 仲淳定。
甘菊花(二錢) 石菖蒲(忌鐵一錢) 柴胡(六分) 栝蔞根(二錢) 貝母(去心二錢) 前胡(一錢) 甘草(六分) 北細辛(四分) 蘇梗(一錢) 桑白皮(忌鐵二錢)
加竹瀝一杯。不拘時服。(廣筆記)
時毒大頭病
夫時毒者。為四時邪毒之氣。而感之於人也。其候。發於鼻面耳項咽喉。赤腫無頭。或結核有根。令人增寒發熱。頭痛肢體痛。甚者。恍惚不寧。咽喉閉塞。人不識者。將為傷寒。便服解藥一二日。腫氣增益。方悟始召瘡醫。原夫此疾。古無方論。世俗通為丹瘤。病家惡言時毒。切恐傳染。考之於經曰。人身忽經變赤。狀如塗丹。謂之丹毒。此風熱惡毒所為。謂之丹瘤。與夫時毒。特不同耳。蓋時毒者。感四時不正之氣。初發如傷寒。五七日之間。乃能殺人。治之宜精辨之。先診其脈。滑數浮洪。沉緊弦澀。皆其候也。蓋浮數者。邪在表也。沉澀者。邪氣深也。認是時毒。氣實之人。急服化毒丹以攻之。熱實以五利大黃湯下之。其有表證者。解毒升麻湯以發之。或年高氣軟者。五香連翹湯主之。又於鼻內㗜通氣散。取十餘嚏作效。若㗜藥不嚏者。不可治之。如嚏出一血者。治之必愈。如左右看病之人。日日用㗜藥嚏之。必不傳染。切須忌之。其病人。每日用嚏藥三五次。以泄熱毒。此治時毒之良法也。經三四日不解者。不可大下。猶宜和解之。服犀角散。連翹散之類。至七八日。大小便通利。頭面腫起高赤者。可服托裡散。黃耆散。宜針鎌砭割出血。泄其毒氣。十日外不治自愈也。此病若五七日已前。精神昏亂。咽喉閉塞。語聲不出。頭面不腫。食不知味者。必死之候。治之無功矣。然而此疾。有陰有陽。有可汗。有可下。嘗見一工。但云熱毒。只有寒藥。殊不知病有微甚。治有逆從。不可不審者矣。(外科精義)
時疫胳𦞂腫毒病者。古方書論。所不見其說。古人無此病。故方無此說。唯正隆楊公集拯濟方內言。自天眷皇統間。生於嶺北。次於太原。後於燕薊。山野村坊。頗罹此患。至今不絕。互相傳染。多致死亡。至有不保其家者。狀似雷頭。腫弘咽頸。攻內則喉嚨堵塞。水藥難通。攻外則頭面如牛。眼耳穴盈。視聽俱非。杜絕聞見。病惡命危。雖布避。汗之益深。疏利頗差。初見憎寒。稍厥飲水。脈沉。不可溫辛發汗。急以大黃芒消之類。苦泄寒涼之劑。加倍並服。得快利方可為救。毒氣稍退。漸減涼藥理之。咽堵食藥不下。先灌生油半盞。自然能通。後於本方。選而用之。道衰德廢。仁殞義湮。瘴厲戈烽。兆彰惡貫。(端效方)
大頭者。一曰時毒。二曰疫毒也。蓋天行疫毒之氣。人感之而為大頭也。或壯熱氣喘。口乾舌燥。或咽喉瘇痛不利。其脈數大者。普濟消毒飲主之。若內實熱甚者。以防風通聖散。增損主之。大抵治法。不宜大速攻。則邪氣不伏。而反攻內。必傷人也。且頭面空虛之分。邪既著空處。則無所不至也。所以治法。必當先緩而後急。則邪伏也。凡先緩者。且宜清熱消毒。如虛人兼益元氣。胃虛食少者。兼助胃為主。待其內實。熱盛大便結。以酒浸大黃下之。則宣熱而拔其毒也。此為先緩後急之法也。蓋此毒先從鼻腫者。次腫於目。又次腫於耳。從耳至頭上。絡後腦。結塊則止不散。必出膿則愈也。(蘊要)
發毒看法 初起。寒熱交作。頭面一處作腫。紅赤發熱疼痛者。易。已成。高腫。發熱疼痛。有時語聲清朗。湯藥易入者。輕。已潰。膿稠。堅腫稍消。疼痛稍減。飲食漸進。身溫者。吉。潰後。膿水漸止。腫退肌寬。神彩精寧。睡臥安穩者。順。初起。多寒少熱。頭面耳項俱腫。光如水晶。不熱者。險。已成。漫腫無頭。牙關緊閉。湯水不入。聲音不出者。逆。已潰。膿水清稀。氣味敗臭。腫痛不除。如屍發胖者。死。潰後。臭水淋漓。腫不知痛。手足多冷。常出譫言者。死。(正宗)
時毒治法 寒熱交作。頭痃體痛。六脈浮緊。邪在表也。宜汗散之。頭面赤腫作痛。口燥咽乾。大便秘實。邪在裡也。下之。外有寒熱。內亦口乾。脈弦有力。表裡俱實。發表攻裡。表裡俱解。腫痛仍不消者。乃瘀血凝滯。宜砭去惡血。砭血之後。腫痛仍作不消者。已欲作膿。宜托膿健脾。腫痛日多。而脹痛者。已有膿。急針之。更兼補托脾胃。潰後腫痛不減。膿清腥穢。脾胃弱也。更宜溫中健脾。饑年時毒流行。傳染者。忌用攻發。當和解。宜養正氣。(同上)
一男子先發寒熱。次日頭面俱腫。又二日口禁。湯水不入。診之脈洪數而有力。此表裡俱實也。又咽喉妨礙。湯藥難下。先用針刺咽間。去惡血鍾許。牙關稍開。以防風通聖散一劑。徐徐服之。便去三四次。腫上砭去惡血。以金黃散敷之。次日腫勢稍退。又以普濟消毒飲二劑。面腫漸消。惟兩耳下堅腫不退。此必作膿。又以托裡散數服。候膿熟而針之。次以十全大補湯。去肉桂。加陳皮。十餘劑而斂。(同上)
泰和二年。先師以進納監濟源稅。時四月。時多疫癘。初覺憎寒體重。次傳頭面腫盛。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舌乾口燥。俗云大頭天行。親戚不相訪問。如染之多不救。張縣丞侄。亦得此病。至五六日。醫以承氣加藍根下之。稍緩。翌日其病如故。下之又緩。終莫能愈。漸至危篤。或曰。李明之存心於醫。可請治之。遂命診視。具說其由。先師曰。夫身半以上。天之氣也。身半已下。地之氣也。此邪熱客於心肺之間。上攻頭目。而為腫盛。以承氣下之。瀉胃中之實熱。是誅罰無過。殊不知適其所至為故。遂處方。(云云)為細末。半用湯調。時時服之。半蜜為丸。噙化之。服盡良愈。因嘆曰。往者不可追。來者猶可及。凡他所有病者。皆書方以貽之。全活甚眾。時人皆曰。此方天人所制。遂刊於石。以傳永久。普濟消毒飲子。
黃芩 黃連(各半兩) 人參(三錢) 橘紅(去白) 玄參 生甘草(各二錢) 連翹 黍黏子 板藍根 馬勃(各一錢) 白殭蠶(炒七分) 升麻(七分) 柴胡(二錢) 桔梗(二錢)
上件。為細末。服餌如前法。或加防風。薄荷。川芎。當歸身。㕮咀如麻豆大。每服秤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時時服之。食後。如大便硬。加酒煨大黃一錢。或二錢。以利之。腫勢甚者。宜砭刺之。(東垣試效方)
曾見患大頭瘟者。頭面腫甚。目不能開。憎寒壯熱。頭痛煩躁。渴欲飲冷。依法用普濟消毒飲。解其表而清其里。外用瓜蒂散㗜鼻。取出黃水。以瀉髓臟熱毒。則頭痛自止。再服前藥數劑而安。(舒氏)
漏盧湯。治臟腑積熱。發為腫毒。時疫肐𦞂。頭面洪腫。咽嗌堵塞。水藥不下。一切危惡疫癘。若腫熱甚。加芒消。快利為度。利已去硝。
漏盧 升麻 大黃 黃芩(各一兩) 藍葉 玄參(各二兩)
上六味。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六分。去渣溫服。腫熱甚。加芒消二錢半。(端效方。寶鑑同。案此本聖惠治熱病毒氣。攻皮膚生瘡。漏盧散。今去木通。犀角。梔子。甘草。加大黃。黃芩。)
消毒散。消肐𦞂腫毒。會 洛州張孔目方。
大黃 牙硝 青黛(等分)
上為細末。水調。鵝翎掃。立消。(端效)
四神散。 大名王國祥方。
川大黃 寒水石(各一兩) 牛蒡子 芒硝(各半兩)
上為細末。新水調。塗腫上。咽喉腫塞。生蜜調。時時含化咽津。妙。(端效)
通氣散。治時氣頭面赤腫。或咽喉閉塞不通。用之取嚏噴。七八遍。泄出其毒則差。
玄胡(一兩五錢) 豬牙皂角 川芎(各一兩) 藜蘆(五錢) 躑躅花(二錢五分。正宗作羊躑躅花)
上為細末。每用紙捻子。蘸一米許。紝於鼻中。取嚏取效。(精義)
荊防敗毒散。治時毒初起。頭痃惡寒。腮項腫痛。脈浮者。服之。
即敗毒散。加荊芥。防風。(正宗) 蘊要。更加牛蒡子。若內熱。加酒炒黃芩一錢。熱盛。更加酒炒黃連。
五利大黃湯。治時毒焮腫赤痛。煩渴便秘。脈實有力者。服之。
大黃(煨) 黃芩 升麻(各二錢) 芒硝 梔子(各一錢二分)
水二鍾。煎八分。空心服。未利者。渣再煎(正宗。案此即千金五利湯。)
連翹消毒飲。治時毒。表裡二證俱罷。余腫不消。疼痛不退者。
連翹 川芎 當歸 赤芍藥 牛蒡子 薄荷 黃芩 天花粉 甘草 枳殼 桔梗(各一錢) 升麻(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後服。便燥者。加灑炒大黃。(正宗。案蘊要發頤門方。與此稍異。云。未消。加穿山甲。)
防風通聖散。治時毒。惡寒發熱。煩躁口乾。表裡脈症俱實者。
防風 白芍 薄荷 川芎 桔梗 山梔 黃芩 白朮 當歸 連翹 荊芥 麻黃 滑石 石膏(各一錢) 甘草(五分) 芒硝(一錢五分) 大黃(酒炒二錢)
水二鍾。煎八分。空心溫服。(正宗。此本河間方。)
牛蒡芩連湯。治積熱在上。頭項腫起。或面腫。多從耳根上起。俗曰大頭瘟。
黃芩(酒炒二錢) 黃連(酒炒一錢半) 桔梗(一錢半) 連翹 牛蒡子(微炒) 玄參(各一錢) 大黃 荊芥 防風 羌活 石膏(各一錢半) 甘草(一錢)
上銼一劑。生薑一片。水煎。食後細細呷溫服。每一盞。做二十次服。常令藥在上。勿令飲食在後也。(回春。案此本六書芩連消毒湯。今去柴胡。枳殼。射干。白芷。加玄參。石膏。)
托裡消毒散。治時毒。表裡俱解。腫尚不退。欲其作膿者。服之。(正宗)
十全大補湯。治時毒潰後。膿水清稀。形容消瘦。脾胃虛弱。飲食減少。虛熱不睡。自汗盜汗。及不收斂者。服之。(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