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癰疽
仙方活命飲 治癰疽發背,一切無名腫毒。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潰,此止痛消毒之聖藥也。
穿山甲(蛤粉炒黃) 白芷 防風 花粉 赤芍藥 歸尾 乳香 沒藥 貝母 皂刺 甘草(各一錢) 金銀花(三錢) 陳皮(二錢)
水、酒各一碗,煎八分。瘡在上者食後服,瘡在下者食前服。藥渣搗爛,加秋芙蓉葉細末一兩,白蜜五匙,同渣調敷瘡上,一宿自消。若火盛大便閉者,可加大黃二、三錢。
托裡消毒散 治癰疽已成,不得內消者,宜服此藥以托之。則已成者即潰,腐肉易去,新肉易生。此時不可用內消、泄氣、寒涼等藥致傷脾胃為要。
黃耆 當歸 白芍 川芎 白朮 茯苓 甘草 金銀花 角刺(各一錢) 白芷 桔梗(各五分)
水一盅,煎八分。隨病上下,食前、後服之。若瘡已潰流膿,則角刺宜去之。若膿多虛乏者,則宜加人參、熟地、井耆、朮、歸、芍,分量皆宜加重。
神仙隔蒜灸法 凡一切癰疽瘡毒,或大痛,或不痛,或麻木,皆宜隔蒜灸之。用蒜切片約三分厚,安於瘡頭上,用艾壯於蒜上灸之,三壯一換蒜片。或瘡漫腫無頭者,用濕紙貼腫處,必有一點先干處,即是瘡頭,可置蒜其上。若瘡正大,片蒜不足者,可將蒜搗爛,多鋪瘡上,以艾多鋪蒜上,點火灸之,蒜敗再換。凡初灸覺痛,必灸至不痛而止。初灸不痛,必灸至知痛癢而止。蓋用大蒜,取其辛而能散;用艾炷,取其火力能透,拔引郁毒、透通瘡竅,使內毒有路而外發。未成者即消,已成者亦殺其大勢,不能為害,誠為瘡科首節第一法也。但貴早灸為佳,勢重者,宜再服托裡之劑,以盡其毒。又有禁灸數處,不可不知。頭乃諸陽之首,純陽無陰之處,不可再加艾火。面生疔毒亦然。又有腎俞一穴,乃內腎命根所繫之處,亦忌艾火。又有病人元氣虛極,精神憊極者,亦非所宜。除此數種處,則艾火甚為有益。或灸少而不應,有灸至百壯外者。或頑痼之甚,則有竟不用蒜,而直用艾灸者。
愚按:直用艾灸。或須慎重。若隔蒜而灸,則是和平之法。所以薛立齋云:處貧居僻,一時無藥,莫如隔蒜灸法為便。蓋一能使瘡不開大,二能使內肉不壞,三能使瘡口易合,見效甚神。
神效蔥熨法 治流注結核、骨癰鶴膝、肢體腫塊,或痛或不痛。或風寒襲於經絡,流注肢體,筋攣骨痛。或跌撲損傷,止痛散血,消腫之良法。若先用隔蒜灸法,而余腫末消,最宜用蔥熨,以助氣血而行壅滯,其功甚大。
用蔥頭細切杵爛,炒熱敷患處,冷即易之,易至數次,腫痛即止,其效如神。或不炒,而直將生蔥捏為薄餅,置患處用熱物熨之,或鋪艾灸之俱可。但亦以將蔥屢易多熨為妙,或用蔥煎湯,熏洗患處亦妙。
神仙熏照方 雄黃 硃砂 血竭(真者) 沒藥(各二錢) 麝香(四分)
上五味研細末,用綿紙卷為粗捻,約長尺許。每捻中入藥末三分裹定,以正麻油潤透,點灼瘡處。須離瘡半寸許,火頭向上,自紅暈外周圍,徐徐照之,以漸將捻收到瘡口,所謂自外而內也,更須將捻猛向外提,以引毒氣。此藥氣從火頭上出,內透瘡中,則毒氣隨散,自不內侵臟腑,初熏用三條,漸加至五、七條,瘡勢漸消,可漸減之。每次熏罷,隨用後敷藥(敷方載在後)。
廣陵李杜云:背瘡所患,唯內攻與旁潰耳。症屬火毒醞釀所成,不能外散,勢必內攻,不能中出,勢必旁潰。醫者往往以涼藥圍解,多罹此二患。又陰瘡不起發者,止有隔蒜灸一法,然亦未易皆效。此方初用藥捻熏照,以火引火,毒氣外散,可免內攻。後用藥敷圍,追膿止痛,毒從孔竅及瘡頂中出,可免旁潰。陰瘡一照即起紅暈,狀如蒸餅,變為陽證,可保無虞,此其奇中大略也。娟法每日一次,初次用捻三、四根,次日用四、五根,再次漸至六、七根止。大率看瘡輕重,酌捻多寡。重者不過六、七日,腐肉盡化為膿,從瘡口中陸續湧出,新肉如石榴子,累累而生。此時不必再照,圍藥終始如一,隨瘡勢大小,漸漸收入。凡照時須先用豬蹄湯澄清(方載在後),洗去圍藥,如法熏照。待瘡勢大愈,肉生將滿,始可用生肌散,或護以太乙膏。平復後,膏藥猶不可遽離,此其始末細微也。內服者,大要不出護心散、托裡散等方(方載前後),最忌寒涼,恐傷胃氣。熏方初止治背疽,其後一切腫毒無不收功。蓋法無定則,醫貴變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耳。
曲梁聶云翰云:戊戍春暮,余病疽京邸,直據背中,前與心對。初發微若黍粒,搔之痛癢關心,寒熱發作。甫十日,大若升。再十日,大若鬥。食逆便結,匝月不一瞬。醫方所載諸死候,業已十犯八、九,兩絕復甦,自分必死,手條後事。偶從楊楚璞得此仙方,如法熏敷。越二日,毒浙解,乃有起色,不易方而竟就痊,距初發浹廿旬。歸家出以試人,輕僅逾月,重亦不出百日,靡不起者。顧念非此異方,不能起余,必死異證。非余起死回生,不能白此方之神異,余以此方活,安忍天下人以此證危,因贅數語,以為此方之引。
咸林王維英云:丙午端陽日,余左臂患疽,其大如拳。余欲俟破後熏之,不識其初亦可熏也。客有備言可熏者,因即熏十條。瘡頂高收,四圍色白,夜間毒肉從邊化為稠膿,徐徐內潰,黏同膠鰾,每日如法熏照、洗貼。五、六日,中尖毒肉脫落一條,瘡外一指許,旁串三孔,且痛且癢,即極力照之。初出黃水,次出稠膿,後流清漿,遂即收口,並不再串。長安中苦不產豨薟、五龍二草,止用金銀花三色敷之,護以太乙膏,月餘盡痊。當此瘡將愈,左臂又患一疽,正對無二,即依前法照之。三日,頂破膿出,不痛不癢,其毒盡散。同時有患別瘡者,余付此藥熏之,隨熏即散,乃知是方正仙方也。余恐世人但知瘡破後可照,不識照初發者尤易散,又恐敷藥不全,並棄照方,不識但用三色敷亦可也。故備述始終,以神此方之用。
敷藥方 車前草 豨薟草 金銀花 五爪龍草
上四味鮮草共搗爛,加陳米粉(即日常糨衣者,愈陳愈好)。及飛鹽少許,共調為稠糊。敷瘡上,中留一頂,拔膿出。若冬月無鮮草,則用干葉為末,陳醋調敷亦可。
陳實功曰:若冬月,並干葉亦無處覓,則以如意金黃散代敷亦效。
如意金黃散 治癰疽發背,諸般疔腫,跌撲損傷,濕痰流毒,大頭時腫,漆瘡火丹,風熱天泡,肌膚赤腫,乾濕腳氣,婦人乳癰,小兒丹毒。凡一切諸般頑惡腫毒,隨手用之,無不應效,誠為瘡家良便方也。
天花粉(上白,十兩) 黃柏(色重者) 大黃 薑黃 白芷(各五兩) 紫厚朴 陳皮 甘草 蒼朮 天南星(各二兩)
以上共為咀片,曬極乾燥,春為末,要極細,用磁瓶收貯,勿令出氣。凡遇紅赤腫毒,發熱未成膿者,俱用茶湯同蜜調敷。如大瘡已成,欲作膿者,俱用蔥湯同蜜調敷。如漫腫無頭,皮色不變,濕痰流毒,附骨癰疽,鶴膝風症等病,俱用蔥酒煎調。如天泡,火丹,赤遊丹,黃水漆瘡,惡血攻注等症,俱用大藍根葉搗汁調敷,加蜜亦可。湯潑火燒,皮膚破爛,用蜜調敷。
豬蹄湯 治一切癰疽諸毒。已潰流膿時,用此湯洗。消毒氣,去惡肉,潤瘡口,止痛散風,消腫。杖瘡潰爛,亦可用此湯洗之。
白芷 當歸 赤芍藥 獨活 生甘草 露蜂房 白礬(各等分)
上為片,先將雄豬前蹄一隻水煮熟,取汁濾清,吹去汁上油花,用前藥片一兩,煎數十沸去渣。將軟絹蘸湯淋於瘡上,輕手挹去瘀膿腐肉。洗訖以絹挹干,隨用膏藥貼之。洗時切忌風寒為要。
又洗方 當歸 獨活 白芷 甘草(各二錢) 蔥頭(五個)
背瘡輕易者,以此代豬蹄湯亦效。
烏金膏 治發背。中央肉死,塗之即腐;末死,塗之即生。若初起腫痛,用點數處,則解毒頓消。若瘀肉腐黑,塗之即潰。若惡瘡、頑瘡,元氣無虧,久不收斂者,內有毒根,須以紙捻蘸此藥紉其內。有等發背,因元氣虛弱,或因克伐虧損,毒氣散漫,中黯外赤、不腐不潰,須內服大補之劑,又塗此藥三、四寸許。至五、六日間,赤黯之界自有裂紋如刀劃之狀,中央漸潰漸脫,庶能收斂。若妄用刀、針,去肉出血,則元氣愈傷。或塗涼藥,則毒氣不解,非徒無益,適以害之矣。
其方用巴豆去殼炒黑,研為膏。點腫處,或塗瘀肉上,則自消化。或加乳香少許亦可。如塗瘡內,或加麻油少許,調稀可用。
替針丸 治膿成不潰。
白丁香 硇砂(另研) 正乳香 正沒藥(各一錢)
糯米四十粒,先以礦灰拳大一塊置碗內,入井水少許,待熱氣將息,以米排入灰中。良久,候米如水晶狀,取出用之。如米未就,再用灰制。上各為末極細,然後和勻收貯。用時以飯丸如麥粒大,每用一粒。水濕,黏瘡頭上,其膿自出。若附骨疽及緊要之地,當及時針砭出之為善。
蜞針法 凡癰瘍勢焮毒盛,血凝不散者,宜用此法,以殺其勢。癰初起時,以筆管一個,入大螞蝗一條,以管口對瘡頭,使螞蝗吮,惡血得去,其毒即散。如瘡大,須換三、四條。若吮著正穴,螞蝗必死矣,屢試屢效。若出血不止,以藕節上泥塗之即止。若瘡頭未明,以並邊泥塗上,先干處即是頭。
護心散 治瘡毒內攻。口乾煩燥,噁心嘔吐者,宜用此藥。
綠豆(研末,一兩) 乳香(淨末,三錢) 硃砂(一錢) 甘草(一錢)
上共研極細,每服二錢,白滾湯調服,早晚二次。
千金化毒丸 治諸惡毒,尤治疔瘡。凡初起未成膿者,服之神效。
用白礬三錢,研末糊丸,以蔥頭七個煎湯送下,則腫痛俱退。再服神授衛生湯二劑,以去餘毒。一方士治瘡疽不問腫潰,先用此藥二、三服,後用消毒藥,甚效。治芻蕘之人,或用此即退,不用托裡藥亦愈。此藥托裡固內、止瀉,解毒排膿,不動臟腑,不傷氣血,有益無損。其藥易得,其功甚大,偏僻之處,不可不知。
牛膠散 治癰疽。使毒不內攻,不傳惡證,有益無損。
牛皮膠(四兩,廣中明者)
用酒重湯煮化,加酒服至醉。不能飲者,加白滾湯。
降癰散 治癰疽諸毒,消腫止痛,散毒。未成者即消,已成者速潰可愈。若陽毒熾盛,而疼痛勢凶者,宜先用此方。其解毒、散毒之功,神效甚速。若堅頑深固者,宜用後方。
薄荷(用葉,約三、四兩) 野菊花(連根葉,一握) 土貝母(約二兩)
上藥乾者可為末,鮮者可搗爛,同研勻。外用茅根一大握煎濃湯,去渣,調前藥敷患處。仍留所剩湯頓熱,不時潤於藥上,但不可用冷湯,冷則不散不行,反能為害。約半日,即宜換之。張景岳曰:此敷藥中第一方也。
後方 凡疽毒堅頑深固及結核痰滯,宜用此方。
生南星 土貝母 朴硝(各等分) 腦荷(倍用) 石灰(風化者,比腦荷更加倍)
上共為末,用鹽滷調,杵稠黏,敷患處。干即易之,不必留頭。若膿已成者。留頭亦可,或用麻油調,或用熱茅根湯調亦可。若欲止痛速效,加麝香或冰片少許更妙。
百草煎 治百般癰毒,諸瘡損傷疼痛,腐肉腫脹;或風寒濕氣,留聚走注疼痛等症,無不奇效。
百草(凡田野、山間者,無論諸品,皆可取用。然尤以山草為勝,大抵辛香者佳。冬月可用於者,須予為收採之)
上不論品數,取以多,煎濃湯乘熱熏洗患處。仍用布帛,蘸熨良久,務令藥氣蒸透,然後敷貼他藥。每日二、三次不拘,頻數更好。蓋其性之寒者可以除熱,熱者可以散寒,香者可以行氣,毒者可以解毒。無所不用,亦無所不利。湯得藥性,則湯氣無害;藥得湯氣,則藥力愈行。凡用百草以煎膏者,皆此義也,此誠外科中最要、最佳之法,亦傳之方外人者。若洗水臌鼓脹,每次須用草二、三十斤,煎濃湯二、三鍋,用大盆盛貯,以席簞遮風,熏洗良久,每日一次或二次。內服廓清飲、分利等劑,妙甚。凡洗皆以避風為最要。
螵蛸散 治濕熱破爛、毒水淋漓等瘡,或下部腎囊、足股腫痛,下疳諸瘡,無不神效。
海螵蛸(不必浸淡)人中白
上為細末,先以百草多煎濃湯,乘熱熏洗,後以此藥摻之。如瘡乾者,以麻油調敷,或蜜水亦可。若腫而痛甚者,加冰片少許更妙。若濕瘡膿水甚者,加密陀僧等分,或煅制爐甘石更佳。
肥皂方 治一切無名腫毒初起時。
用生肥皂去子及弦與筋,搗爛,好醋和敷即愈。不愈再敷,神驗。貧人僻地,倉卒無藥者,用此最便,不可忽之。
加味太乙膏 一切瘡瘍並宜貼之。光用隔蒜灸,更服活命飲,以收全功。
當歸 生地 赤芍 元參 大黃 白芷 甘草(各二兩)
用麻油二斤,入諸藥煎至黑,去渣,仍將油慢火熬至滴水不散,離火片時,投黃丹八兩。
神異膏 治癰疽、瘡毒及收口,甚效。此瘡瘍中第一方也。
黃耆 杏仁 元參(各一兩) 蛇蛻(五錢) 男發 蜂房(各一兩,子多者佳) 麻油(二斤)
先將黃耆、杏仁、玄參入油煎至將黑,乃入蛇蛻、男發、蜂房同煎至黑,去渣,如前熬法,徐徐投入黃丹十二兩。
神效當歸膏 治一切瘡瘍。湯火疼痛等證,去腐肉,生新肉,其效如神。凡洗拭換膏,須予備即貼,新肉畏風故也。
當歸 生地 黃蠟(各二兩,若用白蠟更好,止須,一兩) 麻油(六兩)
將當歸、生地入油內煎至黑,濾去渣,再將油熬至滴水不化,乃入蠟,溶化攪勻即成膏矣。用塗患處,以油紙蓋之。如有死肉,須用利刀剪去,則生肌尤速。
神效桑枝灸:治發背不起,或瘀肉不潰。
用桑枝長七寸,如指大,一頭燃著,向患處灸之,灸盡再換,每次灸五、六條,以助腫潰。若腐肉已去,新肉生遲,宜灸四畔。其陰瘡、瘰癧,流注、臁瘡、惡瘡久不愈者,亦宜灸之。大抵此法,未潰則解毒止痛、消瘀腫;已潰則補陽氣,散餘毒,生肌肉。若陽證腫痛甚,或重如負石,初起用此法,出毒水即內消。其日久者用之,雖潰亦淺,且無苦楚。惜患者不知有此,治者亦不肯用此也。
黑末子 治癤毒。
用羊角燒存性為末,酒調三錢服之,瘡可散。立齋曰:此秘方也,嘗治面上或身卒得赤斑,或癢或瘭毒,此而不治,亦乃殺人。以毅羊角燒存性,研為極細末,以雞子清調塗之,甚效。本草亦云然。
生肌散 治瘡口不合。
木香 輕粉(各二錢) 黃丹 枯礬(各五錢)
上為細末,用豬膽汁拌勻、曬乾,再研細摻患處。立齋曰:此方乃解毒、去腐、搜膿之劑,非競自生肌藥也。蓋毒盡則肉自生。嘗見患者,往往用龍骨、血竭之類,以求生肌。殊不知餘毒未盡,肌肉何以得生?反增腐爛耳。若此方誠有見也。
收口摻藥 李氏云:曾見有患背疽者,大潰,五臟僅隔膜耳,自謂必死。有人教以用鯽魚去腸,實以羯羊糞,烘燥為末,乾摻之,瘡口自收。此出洪氏方,屢用有效,須俟膿少,欲生肌時用之。
治肺癰
大抵咳嗽吐膿,痰中有血,胸膈,兩脅作痛,口燥喉干,煩悶多渴,或吐臭濁,則已成肺癰症。下六方可擇而用之。
寧肺桔梗湯 桔梗 貝母 當歸 瓜蔞仁 枳殼(麩炒) 米仁 甘草節 桑白皮 防己 黃耆 百合(各一錢) 杏仁(去皮尖) 五味子 甜葶藶 知母 地骨皮(各五分)
水二盅,煎八分,不拘時服。一方無五味、葶藶、知母、骨皮。如身熱,加柴胡、黃芩。大便閉,加蜜炙大黃一錢。小便澀滯,加燈心、木通。煩躁兼血。加白茅根。痛甚加人參、白芷。
四順散
貝母(去心) 紫苑(去毛) 桔梗(各一錢五分) 甘草 杏仁(去皮尖,各七分)
水盅半,煎七分,食遠服。或共研為末,白湯調服三錢。
合歡皮散 用合歡皮(即槿樹皮) 白蘞二味等分煎服。
如聖柘黃丸 拓黃(一兩) 百齒霜(即梳垢,二錢)
共為末,用糊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米飲下。肺癰之病雖多方,唯此方功效甚捷,不可忽之。柘黃乃柘樹所生,其色黃,江南最多,北方鮮有。
寧肺丸 烏梅(蜜拌蒸,取肉八錢,搗膏) 罌粟殼(去膜,蜜拌炒,研為末,一兩)
上二味加生蜜少許為丸,每服二錢,烏梅湯下。
金鯉湯 治肺癰。或已成,或未成,胸中隱痛,咯吐膿血者服之。
金色活鯉魚(一尾約四兩重) 貝母(去心,一錢)
先將鯉魚剖去肚腸,勿經水氣,連鱗用。將貝母研細末,摻在魚肚內。用童便大半碗(上白者佳),將魚浸入童便內,重湯頓熟,去鱗、骨。將淨魚肉同童便熱服,一日食盡,功效甚捷。
治瘰癧(共六方)
夏枯草六兩,水三碗,煎七分,食遠服。
此生血、治瘰癧之聖藥,瘰癧未潰,已潰及日久成漏者,俱宜服之。或煎濃膏服,並塗患處,多服益善。虛甚者,兼服十全大補湯,加香附、貝母、遠志尤善。
又方 夏枯草(二兩) 當歸(三錢) 茯苓 桔梗 生地 陳皮 柴胡 白朮(炒) 甘草 貝母(去心) 白芍(炒) 香附(各一錢) 白芷 紅花(各三分)
先將夏枯草、水三碗煎至二碗,去渣,入諸藥煎至八分,食後服。二汁照上煎法,臨睡時,入酒小半盅和服。
香附餅 治瘰癧流注腫塊,並治風寒襲於經絡,結腫成痛。
用香附研末,酒和,量毒大小作餅,覆患處,以熱熨斗熨之。未成者內消,已成者自潰。若風寒濕毒,宜用薑汁作餅。
紫霞膏 治瘰癧初起未成者,貼之自消;已成未潰者,貼之自潰,已潰核存者,貼之自脫。並治諸色頑瘡,臁瘡。濕痰濕氣。新久棒瘡,疼痛不已者並效。
明淨松香(一斤) 銅綠(淨末,二兩)
用麻油四兩,銅鍋內先熬數滾,滴水不散方下松香熬化,次下銅綠,熬至白煙將盡,其膏已成。傾入磁罐,用時湯內頓化,旋攤旋貼。
酒藥方 治年久瘰癧結核,串生滿項。頑硬不穿破者服之效。
鶴蝨草(半斤) 忍冬藤(六兩) 野蓬蒿(四兩) 野菊花(四兩) 五爪龍(二兩) 馬鞭草(一兩五錢)
上藥俱切碎,用老灑十五斤,袋貯藥浸於酒內,封口,煮三枝香取起,水頓,浸一周時。初服盡醉,出汗為效。此後隨便飲之,一料酒完,病愈不發。
如神散 治瘰癧已潰,瘀肉不去,瘡口不合。
松香(一兩) 白礬(三錢)
共為細末,麻油調搽。
治癭瘤
癭瘤乃五臟瘀血、濁氣痰滯而成。癭者陽也,色紅而高突,或蒂小而下垂;瘤者陰也,色白而漫腫,亦無癢痛,人所不覺。瘤有筋瘤、血瘤、肉瘤、氣瘤、骨瘤之分。癭有筋癭、血癭、肉癭、氣癭、石癭之異。《外科正宗》內辨之甚詳,患者宜細考之。通治癭瘤,用海藻玉壺湯,或六軍丸。選而服之,自然縮小消磨。切不可輕用針刀掘破,出血不止,多致傷人。又有粉瘤、黑砂瘤,發瘤等,則宜針刺。
海藻玉壺湯 治癭瘤初起,或腫或硬,或赤或不赤,但未破者,俱宜服之。
海藻 貝母 陳皮 昆布 青皮 當歸 川芎 半夏 連翹 甘草節 獨活(各一錢) 海帶(五分)
水二盅,煎八分。病在上,食後服;在下,食前服。凡服此門藥,必須斷厚味大葷,尤須絕欲清心方妙。
六軍丸 治癭瘤已成未潰者,不論年月新久,皆宜服之。
蜈蚣(去頭足) 蟬蛻 全蠍 殭蠶(炒,去絲) 夜明砂 穿山甲
上等分為細末,神麯糊為丸,粟米大,硃砂為衣。每服三分,食遠酒下。忌大葷、煎炒、房事,日漸可消。
《肘後》治癭方 凡項下卒結囊欲成癭者,用海藻一斤,洗去鹽,浸酒飲之,不可間斷。須時飲二、三杯方妙。
枯瘤方 治瘤初起,成形未破者,及根蒂小而不散者可用之。
白砒 硇砂 黃丹 輕粉 雄黃 乳香 沒藥 硼砂(各一錢) 斑蝥(二十個) 田螺(大者,去殼切片,曬乾,三個)
共研極細,糯米粥調和,捏作棋子樣,曬乾。先灸瘤頂三炷,隨以藥餅貼之。上用黃柏末水調,蓋敷藥餅,候十日外,其瘤自然枯落,次用斂口藥。
秘傳斂瘤膏 治癭瘤。枯藥落後,用此搽貼,自然生肌完口。
血衄 輕粉 龍骨 海螵蛸 象皮 乳香(各一錢) 雞蛋(十五個,煮熟用黃,熬油一小盅)
上藥各研末極細,共和勻,入雞蛋油內。每日早、晚先將甘草湯洗淨患處,次將雞毛蘸塗膏藥蓋貼。
去瘤藥線,兼去鼠奶及痔;用芫花根淨洗,不得犯鐵器,於木石臼杵搗汁,用以浸線一宿,將線系瘤即落。如未落再換線一、二條系之,自落。落後以龍骨、訶子共為末,效瘡口即合。如芫花根無處覓,即用芫花五錢、水一碗,同線慢火煮至於為度。凡癭瘤及痔瘡蒂小而頭面大者,俱宜用此線,系其患根自效。張景岳曰:患大者可用線二根,雙扣繫於根蒂,兩頭留線,以便日漸緊之。又有蛛絲纏法更妙。予嘗見一人,腹上生一瘤,其大如胡桃,取蛛絲捻成粗線,纏扎其根;數日,其絲漸緊,其根漸細,屢易屢細,不十日竟爾脫落,誠奇法也。可見諸線日松,惟蛛絲日緊,物理之妙,有當格者如此。然亦纏治宜早,若形勢既大,恐不宜也。又有灸法,亦可酌用。一人於手臂生一瘤,漸大如圓眼,其人用小艾於瘤上灸七壯,竟爾漸消,亦善法也。或用隔蒜灸之亦可。或有以蘿蔔子、南星、朴硝之類,敷而治者,亦可暫消,然欲拔根不如前法。大抵癭瘤,定是夙業所致,唯有修善,可以消業。業消,則醫治自然見效,而癭瘤必消。否則雖有良方,未易見效。故修善為治病第一要務,而腰瘤尤其顯然者也。
治痔瘡
凡人患痔,須及早服藥內消,兼用藥湯熏洗,更用敷藥,自然消去。此最省力,若不及早醫治,至於不能內消,則須用枯痔之方,則費力矣。又甚而至於日久成漏,須用針刀、掛線,則更為費力,且易損人,故斷以及早使消為上策。
大概藥方用槐角、地榆以涼血,用芩、連、枳、柏以清熱,用秦艽、防風以祛風濕,用芎、歸、生地以和血、生血,用枳殼以寬腸,用升麻以升提,皆痔瘡對症妙藥,及早擇而用之,自可內消。若大便結者,可加大黃三錢。若膿血出多而虛弱者,可加參、耆等補藥。
熏洗方 地骨皮(八兩,尋得鮮者更佳) 槐角(八兩)
共煎湯,乘滾熱置小浴盆中,坐盆上熏片時,即以湯淋洗痔瘡。其湯可三次熱之,一日熏洗三次,然後另換地骨皮、槐角煎用。
又方 魚腥草 苦楝根 朴硝 馬齒莧 瓦楞花(各一兩)
共煎湯,同上法熏洗(魚腥草形三角一邊,其葉若荇菜,多生佛殿陰處,臭與魚腥相近者是)
又方 枳殼(三兩) 癲蝦蟆草(一名荔枝草,四季常有,面青背白、麻紋累累者是,三兩)
共煎湯,同上法熏洗。洗後即搽後藥,自然消去。
田螺水 大田螺一個,用冰片五釐,以尖刀挑起螺蓋,將冰片入內。平放片時,待螺滲出漿水,用雞毛蘸塗患上,勤勤掃之,其腫痛自然消散。
羊膽膏 臘月,取羊膽一個,入冰片一分,置風處掛干。用時以涼水化開,頻敷患處,甚效。若得熊膽,同冰片入羊膽內更佳。此方兼治下疳瘡。患眼痛者,點之尤效(田螺水同)。
水銀棗子膏 治蟲痔癢不止。
水銀(一兩) 棗肉(二兩)
共研至水銀不見星為度,捻如棗核狀,薄綿裹,納肛門牛,明日蟲出。若痛,加韶粉三分,凡納之。
蝸牛膏 蝸牛(一個,負負殼有角者)
研爛,入冰片、麝香各少許,用磁器盛,次早取汁,敷痔上極效。
豬臟丸 治大便痔漏下血。
用雄豬大臟一條,以槐花炒為末,填入臟內,兩頭扎定,瓦器內米醋煮爛,搗和,再加糕糊為丸,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食前當歸酒下或米飲下。
胡連追毒丸 治痔漏穿腸,糞從孔出者。先用此丸追盡膿毒,再服後黃連閉管丸最穩。
胡黃連(一兩,切片,薑汁拌炒) 刺蝟皮(一兩,炙,切片,再炒黃為末) 麝香(二分)
軟飯為丸,麻子大。每服一錢,食前酒下。服藥後膿水反多,是藥力到也,勿懼之。
黃連閉管丸 胡黃連(淨末,一兩) 川山甲(麻油內煮黃色) 石決明(煅) 槐花(微炒,各末五錢)
煉蜜丸如麻子大。每服一錢,空心,清米湯送下,早、晚日進二服。至重者,四十日而愈。此方不用針刀、掛線,不受苦楚,誠起瘤疾之良方也。如漏之四旁有硬肉突起者,加蠶繭二十個,炒末和入藥中。此及遍身諸漏皆效。
以上二方,皆《外科正宗》內專為治穿腸久漏而設。
痔漏神驗方 木饅頭(即做木連豆腐之物,用皮不用子。有一種名石連,無子者更妙。曬乾,四兩) 乾薑(二兩) 百草霜(即鍋煤,須出自燒柴草之家者方好,一兩) 血餘(即女人發,一兩) 扁柏葉(曬乾,一兩) 烏梅(一兩) 陳年棕(一兩)
以上除百草霜不用煅,余俱貯瓦罐內煅存性,即研為末,再加桂心四踐、白花一兩,亦研為末,同前藥末和勻,用炒糯米粉,以醋調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三錢,空心時米湯下,神效。如患至重者,服至兩料,無有不愈。大抵愈後須忌房事一百日方好。極輕者,亦須忌一、二月,否則易於復發。生薑最能發痔,有痔病者,易戒之。槐米最能涼血,有痔病及腸風病者,可以當茶多服。
治下疳
清肝導滯湯 治肝經濕熱,玉莖腫痛。小水澀滯、作痛者服之。
萹蓄(四錢) 瞿麥(三錢) 滑石(一錢) 甘草(一錢)
如大便閉,加大黃二錢。水二盅,燈心二十根,煎八分,空心服。
清肝滲濕湯 治陰囊、玉莖濕腫如獵肚,小水不利、墜重作痛。
蒼朮 白朮 茯苓 山梔 厚朴 澤瀉 陳皮 木通 花粉 昆布(各一錢) 甘草(五分) 木香(三分) 川芎 當歸(各六分)
水二盅,煎八分,空心服。
珍珠散 治下疳皮損腐爛,痛極難忍;及諸瘡新肉已滿,不能生皮。又湯潑、火燒,皮損肉爛、疼痛不止者,俱可用之。
青缸花(五分,如無,用頭刀靛花,輕虛色翠者代之,終不及缸花為妙) 珍珠(一錢,不論大小,以新白為上,入豆腐內煮數滾,研為極細無聲,方用) 正輕粉(一兩)
上三味共研千轉,細如飛面,方入罐收。凡下疳初起,皮損搽之即愈。腐爛疼痛者,甘草湯洗淨,用豬脊髓調搽。如諸瘡不生皮者,用此乾摻,即可生皮。又婦人陰蝕瘡亦用此搽,極效。
疳瘡簡便方 用油羅緞舊帽沿燒灰,杭粉瓦上煅黃色,各等分,共研極細。先用紅棗十五個、甘草三錢,煎湯濕洗患上,挹干搽藥即效。
又治下疳久不愈方 橡斗子二個,合盛黃丹令滿,以亂髮厚纏定,燒至煙盡為度,研為細末。先以蔥白熱漿水洗瘡膿盡,次上藥,甚者不過三次,如神。
又槐米治下疳 張景岳曰:下疳一證,本肝腎濕熱證也。若無外因而病者,不過去其濕熱,或滋真陰,其瘡自愈,無足慮也。惟感觸淫毒而患者,每不易愈。如毒甚者,或至便毒廣瘡發出而下疳始愈。余嘗治一少年,因偶觸穢毒,遂患下疳。始潰龜頸,隨從馬口延入尿管,以漸而深,直至肛門,逐節腫痛,形如魚骨。每過夜則膿結馬口,脹不得出。潤而通之,則先膿後尿,敷洗皆不能及,甚為危懼。遇一山叟,傳得槐米方。槐米三錢,清酒吞下,每日服三次,因以治之。不十日而莖根漸愈,半月後即自內達外,退至馬口而全愈。疳愈後即見些微廣瘡,復與五加皮飲十餘劑而全愈。
治魚口便毒方 左為魚口,右為便毒,總皆精血交錯,生於兩胯合縫之間結腫是也。近之生於小腹之下,陰毛之旁結腫,名曰橫痃,又名外疝是也。大抵由人房忍精不泄,或欲念已萌,停而不遂,以致精血走動凝滯,結而為腫。治當散滯行瘀、通利大小便,山甲內消散是也。若已出膿者,十全大補湯服之,庶易收斂,遲則恐生別症難愈。
山甲內消散 治魚口、便毒、橫痃、騎馬癰等症,初起未成膿者。
當歸稍 甘草節(各二錢) 穿山甲(炒,三大片) 大黃(二錢) 殭蠶(一錢) 黑牽牛(一錢) 土木鱉(五個)
水、酒各一碗,煎八分,空心服。渣再煎服。大便行三、四次,方吃稀粥,飲食俱宜淡味。若勞倦虛弱之人,不甚焮痛,大小便不閉者,則牽牛、木鱉宜去之。
百五散 治魚口初發三、五日。
五倍子(炒黃為末,入百草霜,以醋調敷患處,一日一夜即消)
又方 治便毒初起。
何首烏半斤(米泔浸一夜,竹刀切片,用酒半斤煮熟)
將酒不拘時服,略睡片時,有微汗即消。
黃耆內托散 治魚口、便毒、橫痃等證,已成不得內消者服之。
黃耆 當歸 川芎(各二錢) 白朮 金銀花 天花粉 皂角針(各一錢) 甘草 澤瀉(各五分)
水二盅,煎八分,食前服。
治懸癰方
懸癰乃三陰虧損,濕熱結聚而成。此穴在於穀道之前,陰器之後,又謂海底穴也。初生狀如蓮子,少癢多痛,日久漸如桃李,赤腫焮痛,欲潰為膿。破後調理不慎,輕則成漏,重則瀝盡氣血,變為癆瘵不起者多矣。利去濕熱,亦有可消者,十中三、四。如十餘日後,腫勢已成,不得內消,宜托裡消毒散(方見前加山甲,皂角刺,服之自破)。如腫高光亮,膿熟不破者,用針急破之,穢膿一出,其患易安。膿出之後,朝服六味地黃丸,午服十全大補湯加丹皮、澤瀉,溫補滋陰。脾弱者,補中益氣湯,以滋化源。日久成漏者,炙甘草膏化湯,吞服蠟礬丸。若誤服寒涼藥,損胃傷脾,以致患口漸開,穢膿不止,定成虛癆難愈。
滋陰八物湯 治懸癰初起,狀如蓮子,紅赤漸腫,悠悠作痛者。
川芎 當歸 赤芍 生地 丹皮 花粉 甘草節(各一錢) 澤瀉(五分) 如便閉,加大黃(二錢,蜜炒)
水二盅,燈心二十根,煎八分,空腹服。
炙粉草膏 治懸癰。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潰,既潰者即斂,誠良方也。
大粉草用長流水浸透,炭火上炙乾。再浸再炙,如此三度,切片。三兩加當歸身三兩,水三碗,慢火煎至一碗,去渣,再熬至稠厚為度。每服三錢,無灰好酒化膏,空心服之最妙。
治臀癰方
臀癰生於小腹之後,位遠僻奧,氣亦罕到、血亦少來。凡生此者,濕熱凝滯,結聚乃成。治之須使其毒外發,庶不內攻。宜仙方活命飲(方見前)通利積熱,外以膏貼瘡頂,四邊以如意金黃散(方見前)敷之。拔出瘀膿紫血,內兼托藥,自愈。若專外敷涼藥,氣血冰凝,毒氣不得外發,反致內攻。其瘡頭軟陷無膿,根腳平散不痛,內熱口乾煩躁,譫語痰喘,恍惚不寧者,俱為不治。薛立齋曰:凡治此者,毋傷脾胃,毋損脾氣,當以固根本為主。腫硬痛甚者,隔蒜灸之,更服仙方活命飲。不作膿者,托裡為主。不潰或潰而不斂者,俱托裡為主,或「六君子」加芎、歸、黃耆,或六味丸加五味子,或補中益氣湯,或十全大補湯,可隨症擇而用之。若灸後大勢已退,餘毒未消,頻用蔥熨,以補其氣,以消餘毒為善。
治楊梅瘡方
張景岳曰:楊梅瘡一症,以其腫突紅爛,狀如楊梅,故爾名之。其在西北人則名為天泡瘡,東南人又謂之廣瘡。凡毒輕而小者,狀類茱萸,故名茱萸瘡。毒甚而大者,泛爛可畏,形如棉花,故名棉花瘡。大抵此證必由淫毒傳染而生。蓋此淫穢之毒,由精泄之後,氣從精道乘虛直透命門,以灌衝脈。所以外而皮毛,內而骨髓,凡衝脈所到之處,無所不到。此其為害,最深最惡。設或治失其宜,隨至敗爛殞命者,蓋不少矣。或至二、三十年之後猶然發為瘋毒,或至爛頭,或至爛鼻,或四肢幽隱之處臭爛不可收拾,或遺毒兒女。其惡如此,嗟乎!片時快意,為樂幾何?而受害無窮,悔之奚及。苟非至愚之人,亦當早知畏避矣。亦有不因淫毒傳染,偶中濕熱而患者,此不過在皮毛、肌肉之間,清去濕熱,自當全愈,無足慮也。
治此瘡法:凡其初起而元陽未傷,宜速用清利,使從小便利去其毒。或久而不愈,或元氣素弱,或因克伐致虛,但見有正不勝邪之勢,則當酌其輕重,或以純補元氣為主,務使元氣無損,則正能勝邪,雖毒無害。嘗見有大用攻擊、峻利等藥,多致邪毒未除,而元氣先敗。或成癆瘵,或即殞命,或愈久愈甚,不能收斂,不可不慎。凡生此瘡者,宜服槐花蕊至二、三升,則毒從小便泄去,可免終身之患,正神方也,已於下疳中詳言之。此瘡有謂宜忌口者,有謂不宜忌口而任其發透者,二說不同,余嘗論之。此瘡初染時,只宜清利,使毒漸消。若食發物則愈發愈鄉,而毒愈盛矣!此則宜忌之時也。若瘡毒己久,元氣已弱,膿汁既多,血氣既耗,斯時非藥食滋補則日見消敗,何以收效?此則不宜忌之時也。宜忌不宜忌,亦猶藥之宜補不宜補一般,當因時因證而辨之。此瘡欲其速愈,但用點藥,則二、三日可以脫落,亦神妙者也。但此推治標之法耳,欲其永斷,則服藥自不可少。
秘方仙遺糧湯 治一切楊梅瘡,不拘始終、虛實,皆可取效。
土茯苓(即仙遺糧,又名土萆薢,忌鐵)
用鮮者二兩洗淨,於木石臼內槌碎,水三碗,煎二碗,去渣入後藥煎服。
當歸 生地 防風 木通 米仁 金銀花 黃連 連翹(各一錢) 白蘚皮 白朮(各七分) 皂刺(六分) 甘草(四分)
加燈心二十根,用遺糧湯二碗,煎一碗,食遠服。
五加皮飲 治楊梅棉花瘡,百發百中。亦可煮酒,以治結毒。
當歸 木瓜 生地 熟地 羌活 米仁(各一錢) 防風 荊芥 赤芍 苦參 大楓藤(各七分) 甘草 殭蠶(各五分) 五加皮(二錢)
上每服入土茯苓四兩、豬肉四兩,用水二大碗,煎一大碗,空腹服。渣再煎,連肉食之。忌生冷、魚腥、沙氣、牛肉、茶、醋。若治瘋毒,口服此外,以此藥煎膏,用丹收,貼患處甚妙。
結毒紫金丹 治楊梅結毒,筋骨疼癰,日久腐爛,臭敗不堪聞者;或咽喉、唇鼻破壞,諸藥不效者,俱宜服此。
龜板(放炭火上炙焦,用酒漿蘸塗,反復塗炙至三次,以焦黃為度,研末,二兩) 石決明(用九孔大者,煅紅,童便內浸一次。再煅,研末,六錢) 硃砂(撿明亮者,六錢)
共研極細,爛米飯為丸,麻子大。每服一錢,量病上下,食前後服。治筋骨疼痛則酒下,治腐爛則土茯苓湯下。至重者,四十日而愈。此方功力勝於五寶散。
點藥方 杏仁(四十九粒,去皮尖) 雄黃(一錢) 輕粉(一錢)
先將杏仁研極細,加雄黃、輕粉細末,再研勻。雄豬膽汁調敷,二、三日即愈。百發百中,天下第一方。
解毒膏 治楊梅結毒,腐爛作臭,諸藥不效者。
用細塊礬紅、明淨松香各一斤,共碾極細末,麻油調稠。先將瘡用蔥、艾、甘草等湯洗淨,搽上此藥,以軟布條扎之至緊,毋令血行。三日一換,至效。又治諸毒、頑臁等瘡俱神效。
鵝黃散 治楊梅瘡潰爛成片,膿穢多而痛甚者,宜用之。
石膏(煅) 輕粉 黃柏(炒)
三味等分,為極細末,乾摻爛處,即可生疤。再爛再摻,毒盡乃愈。此解毒止痛、收於之良藥也。
治腸癰方
凡腸癰生於小肚角,微腫而小腹隱痛不止者是。若毒氣不散,漸大,內攻而潰則成大患,宜急以此藥治之。先用紅藤一兩,以好酒二碗,煮一碗,午前一服,醉臥。午後用紫花地丁一兩,亦如前煎服,服後痛必漸止為效。然後服下末藥方除根,神妙。
當歸(五錢) 蟬蛻 殭蠶(炒,各二錢) 天龍 大黃(各一錢) 石螬蚆(五錢,此草藥也) 老蜘蛛(二個,捉來放新瓦上,以酒盅蓋定,外用火煅干存性)
上共為末,每空心用酒調一錢送下,日逐漸服,自消。
又方 薏苡仁湯 治腸癰腹中疼痛,或脹滿不食,小便澀滯。婦人產後多有此病,縱非癰,服此方尤效。
薏苡仁 瓜萎仁(各三錢) 丹皮 桃仁(去皮尖,各二錢) 白芍(一錢)
水二盅,煎八分,空心服。
治臟毒方
黃連除濕湯 治臟毒初起,濕熱流注,肛門結腫疼痛,小水不利,大便閉結,身熱口乾,脈數有力,或裡急後重。
黃連 黃芩 川芎 當歸 防風 蒼朮 厚朴 枳殼 連翹(各一錢) 甘草(五分) 大黃 芒硝(各二錢)
水二盅,煎八分,空心服。
內托黃耆散 治臟毒已成,紅色光亮。已欲作膿,不必內消,宜服後藥以潰膿。
川芎 當歸 陳皮 白朮 黃耆 白芍 穿山甲(炒黃) 角刺(各一錢) 檳榔(三分)
水二盅,煎八分,食前服。
珍珠散(方在下疳門) 治肛門腫泛如箍,紅紫急脹,堅硬痛極。
本方加冰片,研極細。豬脊髓調塗患處,早晚二次。
應用方 神燈照法、仙方活命飲、補中益氣湯(方俱見前,可隨宜擇用)。
治疔瘡
《外科正宗》曰:毒氣發於心經者,生為火炳疔。其患多生唇口、手掌指節間。其發初生一點紅黃小泡,抓動癢痛非常,左右肢體麻木;重則寒熱交作、頭暈眼花、心煩發躁、言語昏憒,此等出於心經之病也。毒氣發於肝經者,生為紫燕疔。其患多生手足、腰脅筋骨之間。初生便作紫泡,次日破流血水,三日後串筋爛骨,疼痛苦楚;重則眼紅目味、指甲純青、舌強神昏、睡語驚惕,此出於肝經之病也。毒氣發於脾經者,生為黃鼓疔。其發初生黃泡,光亮明潤,四邊紅色纏繞;其患初生口角、腮顴、眼胞上下,及太陽正面之處,發之便作麻癢,繃急強硬,重則噁心嘔吐、肢體木痛、寒熱交作、煩渴乾噦,此出於脾經之病也。毒氣發於肺經者,生為白刃疔。其發初生白泡,頂硬根突,破流脂水,癢癰驟然、易腐易陷;重則腮損咽焦、毛聳肌熱、咳吐濃痰、鼻掀氣急,此出於肺經之病也。毒氣發於腎經者,生為黑靨疔。其患多生耳竅、胸腹、腰腎偏僻軟肉之間。其發初生黑斑紫泡,頑硬如疔,痛徹骨髓;重則手足青紫、驚悸沉困、軟陷孔深,目精透露,此出於腎經之病也。又有紅絲疔,起於手掌節間。初起形似小瘡,漸發紅絲,上攻手膊,令人多作寒熱,甚則噁心嘔吐。紅絲自手長至胸前即能壞人。若起於足者,長至小腹即能壞人。急須於紅絲初起時,兩頭俱將紅線縛住,兩頭俱用針挑出毒血後,嚼浮萍草敷之自愈。此外又有疔名數種,形狀紛紛,不能盡錄。大抵疔症治之宜早,初起即治者,十人十全;稍遲者,十全五、六;失治者,十全一、二。初生在項上者,必先用針刺入瘡心四、五分,挑斷惡血,庶毒不攻內。至於艾灸,則無益有害。初生在項下者,必先艾灸,以殺其勢,庶不侵良肉。若灸之不痛,亦須針刺,以去惡血。
消疔簡便方(即千金化毒丸,初起未成膿者,服之神效)
白礬末(三錢) 蔥白(七莖)
二味同搗極爛,分作七塊,每塊用熱酒一杯送下。服畢用厚被蓋臥,再吃蔥白湯一盅,少頃汗出如淋,其病若脫。
又方 用蒼耳子連根、乾燒灰,加醋煅如泥,塗患處。干則更換,不過十次即拔出根。
又方 用白梅肉、荔枝肉同搗成膏,捻作餅子,依瘡大小安上,其根即出。
又方 用甘菊蓮葉一把,搗汁一盞,服之甚效,無菊花時。用根亦可。
化疔內消散 治療瘡初起,或已針、已灸之後服之,能令內消。
角刺 金銀花 知母 貝母 花粉 穿山甲(炒) 白芨 乳香 赤芍 半夏 甘草 紫河車(各一錢)
水,酒各一盅,煎八分,量病上下,食前、後服。
疔毒回生湯 治疔瘡走黃,頭面發腫,毒氣內攻,煩悶欲死者。
牡蠣(煅) 梔子 金銀花 木通 連翹 牛蒡子 乳香 沒藥 角刺 花粉 大黃 地骨皮(各八分)
水,酒各一盅,煎八分服。脈實,便閉者,加朴硝。
鉛粉散 治冷療生於腳上,初起紫白泡,疼痛徹骨,漸至腐爛深孔,紫黑血水,氣穢,經久不瘥,用此方神效。
黑鉛(四兩,鐵杓煎化,傾入水中,取起再化,如此百遍,以鉛盡為度,去水,用澄下者。三錢) 松脂(一錢) 黃丹(飛炒,五分) 輕粉(五分) 麝香(一分)
共研極細,先用蔥湯洗淨瘡口,隨用麻油調塗,油紙蓋之。
又方 治對口療瘡。
鯽魚一尾去鱗,連腸搗爛,入頭垢三錢,再加白蜜,伺搗極勻。從外圍入裡面,留一孔以出毒,如干再換。若瘡已成,有頭,將出毒,他藥不治者,此方可治,外圍此藥,內服定痛飲立效。
定痛飲 木香 黃耆 人參 紫蘇 厚朴 甘草 桔梗 官桂 烏藥 當歸 白芍(炒) 川芎 白芷 防風 乳香 沒藥
加姜三片、棗二枚,水二盅,煎八分服。
治臁瘡
《外科正宗》曰:外臁宜多服四生散,內臁宜多服六味地黃丸。
三香膏 治臁瘡初起,多疼少癢者。
乳香 松香 輕粉
等分共為細末,以麻油調稠。用油紙以針密刺細孔,將藥勻搽紙內,又以油紙一張蓋之。將瘡先用蔥湯洗淨,遂以油紙有孔一面對瘡貼之,一日一換,自效。忌房事,煎炒等件。
隔紙膏 治臁瘡神效。
黃耆(五錢) 輕粉 乳香 沒藥(各一錢) 銀碟(一錢) 血竭(五分) 銅綠(一分)
共為細末,用麻油調成膏。攤油紙上,將針密刺細細孔,如前三香膏法貼之,一日一易,神效。貼在瘡上,或恐燥而脫落,則用綢條縛之。若不脫落,則不必縛也。
又方 用石膏(煅)、枯礬等分研細末,用桐油調成膏,如前隔紙膏法貼之,亦效。
又方 用石灰、蜜陀僧、百草霜等分為末,桐油調塗瘡上,亦效。
四生丸 治外臁及血風頑瘡骨節疼痛,不能舉動,或行步不前,或渾身搔癢,或麻痹不仁,並效。
地龍(去土) 殭蠶(炒,去絲) 白附子 五靈指 草烏(去皮尖泡)
上各等分,共為細末,米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食前酒下。
蜈蚣賤 治臁瘡多年,黑腐臭爛作痛,諸藥不效者。
獨活 白芷 甘草 蜈蚣(去頭尾,各一錢)
入桐油二兩內煎滾,先將瘡上洗淨,用白麵水調作圈,圍在瘡之四邊,毋令泄氣走油。將腳放平,以茶匙挑油,漸漸乘熱加滿,良久取去。其瘡腐肉風毒,自必脫下,再用解毒膏(方見楊梅結毒門)搽上,紙蓋絹扎,二日一換,自愈。愈後忌發物、煎炒一年。
治大麻風
行藥方 大黃 白牽牛 檳榔(各一兩) 甘草(三兩) 輕粉(五錢)
上共為末,每服二錢。用白蜜三匙、薑汁二匙,五更時調服。服後或遍身麻木如針刺,頭目、齒縫俱痛,此藥尋病之功已達。行出大小便,或青、白、黑、黃,又或紅蟲之類,此乃病根也。病勢重者,七日行一次;稍輕者,半月一次;輕者,一月一次,或二十日一次。以三、五遍為度。若齒縫出血,則宜用貫眾、黃連二味煎湯漱之,其血自止。忌動風、油膩等物。
白花蛇丸 丹陽金上舍得大麻風疾,一僧治而愈,以數百金求其方,秘不肯傳。館客袁生窺知藏袖衣領中,因醉之而竊錄焉,用者神效。
白花蛇(一條,去頭尾,連骨生用) 烏梢蛇(一條,去頭尾,生用) 蟬蛻(去土) 防風(去苗) 枸杞子 金銀花(去葉) 槐花 苦參 生地(各二兩) 全蠍(醋浸一日,去鹽味) 黃芩 黃連 梔子 黃柏 烏藥 牛膝 川芎 牛蒡子 何首烏(不犯鐵) 連翹 花粉 白蒺藜 威靈仙 荊芥穗 細辛 蔓荊子 金毛狗脊 胡麻子(炒,各一兩) 漏蘆(半斤,洗淨去苗,取四兩)
上為末,米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茶清送下。空心,午前、臨臥各一服。
防風天麻丸 此方亦是仙傳,初服偶有嘔吐,切不可疑,服而得愈,其效如神。
防風 天麻 升麻 白附子(炮) 定風草 細辛 川芎 人參(去蘆) 元參(去蘆) 丹參(去蘆) 紫參(去蘆) 苦參 蔓荊子 威靈仙 穿山甲(炒) 何首烏(各一兩) 蜈蚣(一條)
共為細末。外用胡麻五斤,淘淨曬乾,炒熟,另為細末。同前藥拌勻,煉蜜為丸,每丸四錢。每服一丸,細嚼,無灰酒送下,不拘時候,每日三服。宜食淡白粥一百二十月,略佐以菜,切忌房事及諸發物、油膩。
七珍湯 浴洗大麻風。
青蒿 艾葉 忍冬藤 蒼耳子 桑條(槌碎用,槐、柳洞) 槐條 柳條(約各一斤)
共煎水一桶、入炒鹽半斤。間日一洗浴,洗出汗為妙。最要避風,須密室,周圍簟遮,不過十次可愈。
敷大麻風方 雄黃 硫黃 白礬 草烏 蛇床子(炒黑存性)
上等分為細末,用麻油調敷患處。
治破傷風
破傷風者,因皮肉損破,被外風襲入經絡,漸傳入里,其患寒熱交作、口禁咬牙、角弓反張、口吐涎沫,甚則頃刻發脹,乃至危之症。所謂皮肉損破者,或癰疽出毒,或跌打,或金刃,或蛇、犬所咬。皆須加意避風,否則易成破傷風,不可不慎。
玉正散 治破傷風,牙關緊急、角弓反張,甚則咬牙縮舌。
南星(湯泡七次,如急不及待,則以濕紙裹煨) 防風 白芷 天麻 白附子 羌活
上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熱酒調服,更敷傷處。若勢重者,每服三錢,用童便調服,雖內有瘀血亦愈。至於昏死,心腹尚溫者,連進二服,亦可保全。若瘡口破傷,及瘋犬咬傷,須用熱童便洗淨,隨以生南星為末滲之。南星末或用水調。
鎮風散 治破傷風,諸藥不效,事在危急者,用之必應。
鰾膠(切段炒) 杭粉(炒黃) 皂礬(炒至紅色,各一兩) 硃砂(三錢,另研)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熱酒調服。如豬、羊等瘋,發來昏倒,不省人事者,每服三錢。二服即愈,不發。
豨薟酒 凡因破損傷風者,或頃刻發脹,遲則不救。速用豨薟草二兩,酒煮服。被蓋暖臥,少頃即可消散。
養血湯 治破傷風,氣血俱虛、發熱頭痛。服此以養氣血,驅風邪。不拘新舊,並可治之。
當歸(酒拌) 熟地(各二錢) 白芍 川芎 防風 藁本 白芷 北細辛(各一錢)
水二盅,煎一盅,食遠服。
治白虎丹
發則頭面、四肢、眼目俱腫,惟額上、兩耳、指尖不腫,及不見赤色者,方是其症。先將馬桶洗淨,川沸湯傾入,蓋少頃,傾出盆內浴之,如此數次即退。再用車前草、九里香、馬蹄香、枸杞苗即雁稜菜同搗爛,和麻油,自上而下擦之(不可倒)。大忌雞魚、生冷、炙煿、日色、火光、燈煙、湯氣,極須謹慎。洗時擦時,尤須避風。
又方 生香附為末,冷茶調服一、二錢即愈。
又方 擩綠豆水去渣,飲一、二碗,甚妙。
治天泡瘡
石珍散 治天泡紅腫發熱,急脹膝痛,用針挑破,摻此藥;或日久□爛,疼痛不已,膿水淋漓者,先用甘草湯洗淨,以此藥摻之,自愈。
石膏(煅) 輕粉(各一兩) 青黛 黃柏(各三錢)
共研細末摻之。
治漆瘡
杭粉(一兩) 石膏(二錢) 輕粉(五錢)
共為末,用韭菜汁調敷,紙蓋,數次即愈。
又方 用麻油調鐵鏽塗之。
又方 用杉木煎汁洗之。
又方 或成紅斑爛瘡,用生蟹黃塗之,數次即愈。昔有一州牧,以生漆塗囚眼,使盲或教囚覓生蟹搗碎,取汁滴眼內,漆當隨汁流散,瘡即愈矣。如其言用之,目睛果愈,略元所損。
治坐板瘡
用紫蘇、艾葉煎湯洗之,即愈。
又方 用青布一塊,裹松香在內,放菜油中一周時,燈上燒,滴油在磁器內,搽瘡即愈。
又方 用磁瓦鋒戳出瘡血即愈。
又方 治腫痛多膿者,用蜜陀僧,生礬,大黃等分,為極細末,敷之甚效。
又方 用川蜈蚣一條,雄黃塗身,紙裹,麻油浸透,燒滴,冷敷。任甚自落,永不再生。
治紫癜、白癜風
歌曰:紫癜白癜兩般風,水銀輕粉最成功。搗取生薑自然汁,只須一擦永無蹤。
又歌曰:紫癜白癜一般風,附子硫黃最有功。薑汁調勻茄蒂擦,若經三度久無蹤。
治諸疥頑瘡
油核桃 大楓子 樟腦 水銀
共研勻擦之,治有蟲者大效。
又方 松香、水銀、硫黃、枯礬、 樟腦、麻油,先將松香、水銀加麻油少許研如糊,後入三味研如膏,擦之神效。
治膿窠瘡
先從水泡作癢,後變膿泡作疼。
蛇床子 大楓肉 松香 枯礬(各一兩) 黃丹 大黃(務五錢) 輕粉(三錢)
共為細末,麻油調搽。如瘡濕爛者,乾摻之。
治鵝掌風
豬胰一具去油,勿經水,花椒三錢,用好酒溫熱,將二味同浸二、三日。取胰不時擦手,微火烘之,自愈。
治汗斑方
大黃(二錢) 枯礬 椒紅(各五分)
共為末,以豬油、沙糖同搗爛。俟浴起,以細麻布包,擦至痛而止,數次即愈。
又方 用硫黃三錢,入麻油研如糊,浴時用麻布蘸擦,數次即愈。
治雀斑
玉肌散 一切風濕雀斑、酒刺、白屑風,皮膚作癢者並效。
綠豆(半升) 滑石 白附子 白芷(各三錢)
共為細末,每用三匙。早晚洗面時,湯調洗患上。
治酒渣鼻
大黃、朴硝等分為末,用津塗鼻上。
又方 硫黃、輕粉各一錢,杏仁五分,共為末,用蜜酒調。臥時塗上,早洗去,效,兼治粉痣。
又方 白礬、硫黃、乳香等分為末,綿裹擦之。或用茄汁調敷更妙。
治面瘡
面上暴生瘡:用生杏仁搗爛,以雞子清調如餅,夜洗面敷之,旦洗去,數十次愈。
凡指甲抓破面,用生薑自然汁調輕粉敷破處,無痕。
治人面卒得赤黑丹:不急治,延至遍身即死。用鹿角燒灰,豬脂調和塗上。附:瘡如人面者,貝母可治。
治牛皮癬,極癢抓爛:用牛腳爪燒灰存性為末,麻油調塗,立效。
又方 用五倍子一兩、醋一斤,慢火煮乾為末。臨用,醋調上。
治桃花癬;用綠礬火上煉至紅紫色為末,鏽鐵釘研,醋調搽。
又方 煙膠一兩、硫黃五錢,研末,燭油調搽。
治梅花癬:用谷樹葉置癬上,將手搭至葉出水方止,數次即愈。
治癩頭瘡:用杏仁百枚炒為炭,存性,入蔥白、蜂蜜共搗爛。先用花椒煎湯,將頭洗淨,然後用此藥搽之。新舊癩瘡皆可用,但勿見風方好。
又方 大楓子仁 木鱉仁 蛇床子(各五錢,研為末) 水銀(三錢,研散藥末內)
先以刀刮去瘡痂,花椒湯洗淨,用麻油熬成朱,調藥敷之,八日即愈。
又方 用豬骨髓和輕粉搗爛罨之,過夜即愈。
又方 慈孝竹箬煅灰存性,萊油調敷即愈。
治狐腋氣
蜜陀僧(四兩) 枯白礬(二兩) 輕粉(三錢)
共為細末,頻擦兩腋,擦至半月見效,半年全愈。
又方 治陰開鴉臭,兩腋下臭,不可與人行。
枯白礬 蜜陀僧 黃丹(各二錢半) 麝香(五分)
共於乳缽內研細,以醋於手心內調藥搽腋下,經兩時許,即以香白芷煎湯洗之,一日一次。
又方 用熱蒸餅一個劈作兩片,各摻蜜陀僧細末一錢,急挾在兩腋下,睡片時,候冷棄之。張景岳云:曾親見有人用此方,其患如失。
又方 單用枯礬研極細末,以絹袋盛之,常以撲於腋下即愈。
治休子方 天南星研末,醋調,搽數次自落。
冶腳氣第一方 不問男女皆可服。如感風濕流注,腳痛不可忍,筋脈浮腫者,並宜服之,其效如神。
檳榔(七錢) 橘紅 木瓜(各一兩) 吳茱萸 蘇葉(各三錢) 桔梗 生薑(各五錢)
用水三大碗煎至碗半,取渣,再用水碗半煎至七分,二汁和勻,五更時分作三、四次服之。如服不盡,留次日五更服完亦可。服藥後,至天明當下黑糞水,即是腎家所感寒濕之毒氣也。至早飯時必痛住腫消。但宜遲吃飯,使藥力作效。
敷腳氣方 芥菜子、白芷等分為末,薑汁和敷腫處。
椒艾囊 治腳氣極效,及避一切風氣、毒氣。
艾葉(揉碎,半斤) 川椒(一斤,揀淨) 川烏(二兩,為粗末)
上三味和勻。甩布袱鋪如綿褥,裹足底及足脛,用微火烘之。使藥氣得行,自然寒濕、風毒諸氣皆得消散,立能止痛。痛止後,仍夜臥包之,達旦去之,使久而斷根。
治腳上瘡,並裙腰瘡、臁瘡俱甚效。
黃蠟(一兩) 麻油(一兩) 豬膽汁(三錢) 頭髮(三錢) 蔥白(一兩)
上五味同熬,以蔥頭黃色為度,濾去渣滓,離火,徐下藥末和勻。
龍骨(煅) 血竭 阿魏 沒藥 乳香(箬焙化,以上,各一錢) 赤石脂(五分) 白芷(三分) 黃柏(二分) 輕粉(二分)
俱為細末,同上和勻,盛磁器內。用時攤油紙上貼之,每日換一個。須先以蔥、花椒煎湯,入鹽少許,將瘡洗淨,然後貼之。
治腳瘡:或因修甲傷肉,或因損足成瘡潰爛。
用綠礬置鐵板上煅沸,色赤如溶金色者為正。沸定,取出研末。以鹽湯洗而搽之,甚效。
治腳脛骨上生瘡,久爛黑臭,穢不可近:用蜒蚰十條,竹籤穿定,瓦上焙乾為末,正清油調敷即效。
又方 松香、豬脂油、蔥白連根,共搗勻成膏貼之,日換一次。皆須先將瘡洗淨,數次即效。
治腳趾縫爛瘡:鵝掌黃皮焙乾,燒存性為末,摻之甚效。
治爛腿瘡久不愈方 用飴糖以碗盛之,於飯鍋內蒸化。先用花椒、荊芥、防風等藥煎湯,洗瘡淨,乃以飴糖攤瘡上。外以軟竹箬蓋定,用絹縛之。數日即愈,神效。
治天蛇纏:紅蛇纏,用柿漆搽之,或黃鱔血亦可。白蛇纏,用酒腳搽之,或用鳳尾草搗爛,取自然汁敷之,立效。
治一切惡瘡不收口:用瓦松陰乾為末,先用槐枝、蔥白煎湯洗過,摻之立效。灸瘡久不收口,亦可用此方。
治陰囊濕癢;搔之則汁水流珠,用此方極驗。
牡蠣(醋煅,一兩) 雄黃(一錢) 枯礬 硫黃 苦參 蛇床子(名二錢)
上共為細末,先用蒼朮、椒、鹽煎湯洗過,後用此藥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