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诊

脉审阴阳顺逆

《平人气象论》曰: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约注》 云:春夏洪大为顺,沉细为逆。秋冬沉细为顺,洪大为逆。男子左大为顺,女子右大为顺。凡外感证,阳病见阳脉为顺,阳病见阴脉为逆,阴病见阳脉亦为顺。内伤证,阳病见阳脉为顺,阳病见阴脉为逆,阴病见阴脉为顺,阴病见阳脉亦为逆也。

灵枢·动输篇》曰:阳病而阳脉小者为逆。阴病而阴脉大者为逆。《约注》云:阳证脉宜浮大,小为阳证见阴脉。阴证脉宜沉细,大为阴证见阳脉。

张顽石曰:阴阳死生之大端,不出大、浮、数、动、滑为阳,沉、涩、弱、弦、微为阴之总纲。仲景言伤寒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可以推卒病之逆顺,亦可以广诸病之死生。

孙对薇 曰:阴根于阳,阳根于阴。表属阳,以活动为性体,而有静顺之阴在内。里属阴,以静顺为性体,而有活动之阳在中,乃相依倚也。若表脉惟散尖洪大,里脉惟蹇迟细小,乃阴阳不相和,各盛于本位,当收敛表阳,使根于内,温和里阴,使根于外。有表涩下而里冲上者,在外为阳气不升,在内为阴火冲发。有表蹇涩而里洪数者,此阴乘阳,阳乘阴也。又云:尖数在下而不见平关之体,此阳极也,当下之;平关在上而不见尖数之体,此阴胜也,当升之。

脉从病反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脉从而病反者,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诸阴之反,脉至而从,按之鼓甚而盛也。

景岳曰:脉至而从者,如阳证见阳脉,阴证见阴脉,是皆谓之从也。若阳证虽见阳脉,但按之不鼓,而指下无力,则脉虽浮大,便非真阳之候,不可误认为阳证。凡诸脉之似阳非阳者,皆然也。或阴证虽见阴脉,但按之鼓甚而盛者,亦不得认为阴证。

脉有五逆

《灵枢·玉版篇》云:诸病皆有顺逆。腹胀,身热,脉大,是一逆也;腹鸣而满,四肢清,泄,其脉大,是二逆也;衄而不止,脉大,是三逆也;咳且溲血脱形,其脉小劲,是四逆也;咳,脱形,身热,脉小以疾,是谓五逆也。如是者,不过十五日而死矣。其腹大胀,四末清,脱形,泄甚,是一逆也;腹胀,便血,其脉大时绝,是二逆也;咳溲血,形肉脱,脉搏,是三逆也;呕血,胸满引背,脉小而疾,是四逆也;咳呕,腹胀且飧泄,其脉绝,是五逆也。如是者,不过一时而死矣。

《五禁篇》云:何谓五逆?热病脉静,汗已出,脉盛躁,是一逆也;病泄,脉洪大,是二逆也;著痹不移, 肉破,身热,脉偏绝,是三逆也;淫而夺形,身热,色夭然白,及后下血衃 音胚 , 疑血也 ,血衃重笃,是四逆也;寒热夺形,脉坚搏,是谓五逆也。

《十七难》曰:病若闭目不欲见人者,脉当得肝脉,弦急而长,而反得肺脉,浮短而涩者,死也。病若开目而渴,心下牢者,脉当得紧实而数,而反得沉濡而微者,死也。病若吐血,复鼽衄血者,脉当得沉细,而反浮大而牢者,死也。病若谵言妄语,身当有热,脉当洪大,而反手足厥冷,脉沉细而微者,死也。病若大腹而泄者,脉当微细而涩,而反紧大而滑者,死也 此五脏胜克之五逆也 。

脉有四塞

《至真要大论》云: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涩,秋不数,是谓四塞。《吴注》 云:言脉虽待时而至,若春至而全无冬脉,夏至而全无春脉,己虽专王,而早绝其母气,是五脏不相贯通也。

又曰:参见曰病,复见曰病,未去而去曰病,去而不去曰病。《吴注》云:一部而参见诸部,此乘侮交至也。既见于本部,复见于他部,此淫气太过也。未去而去,为本气不足,来气有余。去而不去,为本气有余,来气不足。 王 注 : 复见谓再见 已衰 、 已死之气也 。

脉有五邪

难经》曰:从后来者为虚,邪从前来者为实,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微,邪自病者正邪。

春肝木旺,其脉弦细而长,名曰肝脉也。反得浮涩而短者,是肺之乘肝,金之克木,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洪大而散者,是心之乘肝,子之扶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肝,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肝,土之凌木,为微邪,虽病即瘥。

按:我生是将来,故在前而实。生我是退气,故在后而虚。克我则为贼,我克则为微也。余四脏俱依此而推,不必重录其文。

脉逆四时

《玉机真脏论》曰: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逆四时,为不可治。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四时。未有脏形,于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名曰逆四时也。 王注 : 未有 , 谓未有脏脉之 形状也 。

春脉弦,得洪脉,至夏死;得涩脉,至秋死;得石脉,至冬死。以真脏之气先泄也。

邹丹元曰: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然必悬绝沉涩者,正见此等脉,与常脉迥别。故不悬绝者,不可遽云死也,且其死,亦有期。

按:仲景云:二月得毛脉,至秋当死,是必待所胜者旺而后死也。又按:《平人气象论》云:春胃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等云云,是又以春与秋互对,夏与冬互对,与此稍不同,而皆不曰死,亦谓其不悬绝也。学者再取其病症参之,益了然矣。大扺春夏忌沉涩,秋冬忌浮大,此其要耳。

脉有溢覆关格

《三难》曰:关之前,阳之动也,脉当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关以后,阴之动也,脉当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故曰覆溢,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

庞安常曰:寸倍尺,为溢脉,一名外关,关以上外脉也,阴拒阳而出,名曰内格。自关以上,溢于鱼际,而关以后,脉伏行,阴壮乘阳,而阳竭则死,是寸口四倍于人迎。尺倍寸,为覆脉,一名内关,关以下,内脉也,阳拒阴而入,名曰外格。自关以下,覆入尺泽,而关以前,脉伏行,阳亢乘阴,而阴竭亦死,是人迎四倍于寸口。

《素问·六节脏象论》曰: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阴。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已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脉有伏匿

《二十难》曰:阴阳更相乘,更相伏也。脉居阴部,而反阳脉见者,为阳乘阴也。脉虽时沉涩而短,此谓阳中伏阴也。脉居阳部,而反阴脉见者,此谓阴乘阳也。脉虽时浮滑而长,此谓阴中伏阳也。

张 注:尺部而见阳脉,乃阳乘于阴。阳脉之中,虽时沉涩而短,此阳中伏阴也。寸部而见阴脉,乃阴乘于阳。阴脉之中,虽时浮滑而长,此阴中伏阳也。

脉有禀赋

六阳脉,六部健旺;六阴脉,六部如丝。

杨仁斋 曰:阳脉虽病寒,常浮洪。阴脉虽病热,常微细。

钱君颖 曰:禀阳脏者便燥,能饮冷,恶辛辣,不受补剂,畏热,喜冷。禀阴脏者便溏,喜饮热,饮冷即泻,喜辣,畏凉,而受补剂。

张三锡曰:人肥白,脉多沉弱而濡,或滑,以形盛气虚,多湿痰故耳。人黑痩,脉多数疾,或弦,以阴水不足,火常盛故耳。

伯仁曰:男子尺脉常弱,女子尺脉常盛。

丹溪曰:男子寸盛而尺弱,女子尺盛而寸弱。 参黄子 曰 : 男 子以阳为主 , 女子以阴为主也 。

吴鹤皋曰:神气充实,一手或两手脉上鱼际,必寿。素无此脉,一旦见者,阴乘阳也,为逆气喘息。

脉有方宜

吴鹤皋曰:中原之地,四时异气,居民之脉,亦因时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脉与时违,皆名曰病。东夷之地,四时皆春,其气暄和,民脉多缓。南夷之地,终年皆夏,其气炎蒸,民脉多大。西夷之人,终年皆秋,其气清肃,民脉多劲。北夷之地,终年皆冬,其气凛冽,民脉多石。东南卑湿,其脉软缓。居于高巅,亦西北也,西北高燥,其脉刚劲。居于污泽,亦东南也。南人北脉,所禀必刚。北人南脉,所禀必柔。东西不同,亦可类剖。《内经》曰:至高之地,冬气常在;至下之地,春气常存是也。

脉分男女

《十九难》曰:脉有逆顺,男女有恒而反者,何谓也?然,男子生于寅,寅为木,阳也;女子生于申,申为金,阴也。故男脉在关上,女脉在关下。是以男子尺脉恒弱,女子尺脉恒盛,是其常也。反者,男得女脉,女得男脉也。男得女脉为不足,病在内,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随脉言之也。女得男脉,为太过,病在四肢,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随脉言之,此之谓也。

邹丹源曰:按寅申之说,他书无考,推越人之意,倘亦以男为阳,为火,而火生在寅。女为阴,为水,而水生在申云耳。火炎上,故盛在关上;水流下,故盛在关下也。男得女脉者,谓尺盛而寸弱,此不足之明征,人所知也。女得男脉者,谓寸盛而尺弱,此谓太过,解者纷纷,殊不知病在四肢,非病在外之说也。盖男子血虚则尺盛,女子气郁则寸盛,男子血虚则脏气衰,女子气郁四肢烦热而不举也。其曰在左在右者,左则心肝肾之经,右则肺脾三焦之经也。又云:按诊法,诊男者先左,诊女者先右,非男女经脉有别也,从其阴阳,以察其盛衰也。

脉以左右分阴阳气血说

《千金翼》曰:凡妇人脉,常欲濡弱于丈夫,男左大为顺,女右大为顺。 此以左右分阴阳也 。

朱丹溪曰:肺主气,其脉居右寸,脾、胃、命门、三焦,各以气为变化运用,故皆附焉。心主血,其脉居左寸,肝、胆、肾、膀胱,皆精血之隧道筦 库,故皆附焉。男以气成胎,则气为主;女挟血成胎,则血为主。男子病右脉,充于左者,有胃气也,病虽重可治;女子病左脉,充于右者,有胃气也,病虽重可治。反此者,虚之甚也。

邹丹源曰:《千金》以左右分阴阳,此指男女无病时言也。丹溪以左右分气血,以男女病重后言也。然胃气二字,两手皆宜体察,诊当以《难经》为正耳。

又按:李梴 云:老喜反,脉当细濡涩。注云:男年八八喜尺旺,女年七七喜寸旺。细濡涩多寿,弦洪紧多病。推其意,以为男老气虚,细濡涩宜在寸;女老血虚,细濡涩宜在尺耳。然以为多寿而喜之,恐亦不然。老人之脉,以和长为吉,反之一字,终非正论,聊见于此,不另立条。

损至脉法

《十四难》曰:脉有损至。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何谓损?一呼一至曰离经,二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损之脉也。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也。损脉之为病,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三损损于肌肉,肌肉削痩,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反此者,至脉之病也。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治损之法,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

马氏曰:损脉之病,自肺而之肾。至脉之病,自肾而之肺也。又曰:言治损之法,而治至之法可推。

邹丹源曰:损至之脉,即迟数之甚者也,《难经》此节既详明矣。乃其后又有伤热中雾露之说,而且极之五至、六至,且曰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当困,虽困可治。

滑伯仁释之云:前之损至,以五脏自病,得之于内者言。后之损至,以经络血气为邪所中,自外得之者言。然均一损至也,岂内伤则五至曰死,而外感则五至可治乎?此必后人窜入之言。夫一呼四至,合之一吸,加之太息,且九至矣。外感虽多数,宁有踰 此者?五至曰死,犹宽言之也。考之《内经》曰: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内经》又有大损、中损、下损,盖以人形之长短,合脉之长短言。又言春得脾肺之脉,秋得肝心之脉为损。其言至,有魂至、魄至、神至、志至、意至,又以病形言矣。

按:此等处存之所以备考,学者不可泥观。

六经脉体

《平人气象论》云:太阳脉至,洪大以长。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阳明脉至,浮大而短。

《至真要大论》曰: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涩。太阳之至,大而长。

按:此二条之论,盖前言阴阳之盛衰,后分六气之专主,辞若稍异,义实相符也。

脉无胃气

《玉机真脏论》曰: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又曰:脉实以坚谓之益甚。

《平人气象论》云: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又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景岳曰:凡肝脉但弦,肾脉但石,名为真脏者,以其无胃气也。若肝当弦而不弦,肾当石而不石,总由谷气不至,亦以其无胃气也。此举肝肾而言,则五脏皆然。

无脉

久病无脉,气绝者死。暴病无脉,气郁可治。伤寒痛风,痰积经闭,忧惊折伤,关格吐利,气运不应,斯皆勿虑。

汪子良曰:伤寒头痛发热,一手或两手无脉,此寒邪在表,不得发越之故,必邪郁也,当表之。

丹溪治一妇,病疟食少,经不行已三月,诊之无脉,作虚治。觇 其梳洗言动如常,始悟经不行,非无血,痰所碍也;脉无,非气血衰,乃积痰生热,结伏其脉耳。当作实热治,与三黄丸,旬日食进,脉出,带微弦。谓胃气全,不药疟自愈,而经自行。令淡滋味,果应。

有因经滞者,脉法所谓寸关如故,尺脉绝者,此月不利也。

一人丧妻,右手全无,后忧释脉出。《经》云:忧伤肺也。

一人一手无脉,因询知打伤所致。

古人治一吐逆,二便不利,厥冷无脉,与大承气二剂,大便通,脉出安。

一疫病,面赤,舌白苔,小便数,大便秘,身如芒刺,六脉俱无,此欲作斑之候,投升麻葛根汤合生脉散,一服斑出,六脉见而安。

有内伤,右关弱,甚则隐而不见者;有中寒而脉无者,葱熨,并灸气海。此无脉而皆有可生之机,宜致思焉。

林慎庵曰:凡大吐后,有脉伏二三日不出者;有大痛后,气血凝滞,脉道壅阻而不出者。吐止,痛安,而脉自出,不可因其无脉,而遽断为死证也。

阴阳绝脉

脉经》云: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阴绝而阳微,死不治。若计其余命死生之期,以月节克之 也。

行尸内虚脉

仲景曰: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无王 气,卒眩仆,不识人,则死。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有谷 气,虽困无苦 。

祟脉

杨仁斋曰:祟家面色黯惨,脉乍大乍小,乍有乍无。又曰:祟家或邪视如淫,脉错杂不伦,或刮駃 暴至,或沉,或伏,或双弦,或钩啄,或衮 运,或横格,或促散,或尺部大于寸关,或关部大于寸尺,是皆染祟得之。刮駃钩啄多见于脾,洪运衮衮多见于肝,横格促散多见于心肺。大抵祟家心脉洪散,肝脉洪盛,尤可验焉。盖肝藏魂,心藏神,心虚则惊惕昏迷,神不守舍,而邪气得以入其魂耳。

皇甫氏曰:初病便谵语,六部无脉,然切大指之下,寸口之上,却有动脉,谓之鬼脉。

李氏 曰:脉息迟伏,或为鸟喙,或绵绵不知度数,而颜色不变,皆鬼邪为病也。其状不欲见人,如有对晤时独言笑,或向隅悲泣是也。《图说》 曰:凡鬼祟附着之脉,两手乍长乍短,乍密乍疏,乍沉乍浮。阳邪来见,脉则浮洪;阴邪来见,脉则沉紧;鬼疰客忤,三部皆滑,洪大嫋嫋 音鸟 ,沉沉泽泽,或沉而不至寸,或三部皆紧急,但与病证不相应者,皆五尸、鬼邪、遁尸、尸疰之所为也。

吕沧洲 治一女子不月如娠者,曰:面色乍赤乍白者,愧也;脉来乍大乍小者,祟也。非有异梦,则灵鬼所凭耳,与桃仁煎,下衃血如豚肝状六七枚,俱有窍如鱼而愈。

痰证似祟脉

王隐君 曰:病势消烁殆尽,气不能相续,脉动无常,固名死证。其或痰凝气滞,关格不通,则脉亦有不动者;有二三路乱动,时有时无者;或尺寸一有一无者;或关脉绝不见者;有素禀痰气,不时而然者;有僵仆暴中而然者,皆非死脉也。

林慎庵曰:先哲云怪症之为痰,从“怪”字而推,则痰证之类祟明矣。况痰脉无常,亦类祟脉,因脉症之形似,人多误治而不觉。丹溪云:血气者,身之神也,神既衰乏,邪因而入,理或有之。若夫气血既亏,痰客中焦,妨碍升降,不得运用,以致十二官俱失其职,视听言动,皆有虚妄,以邪治之,焉能愈病。以愚视之,不但不能愈,因而误治致毙,亦复不少,就丹溪治金氏妇一案可知矣。脉症既已雷同,下手从何辨识,此等关头,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正难以语言道也。

怪脉

弹石脉,按举劈劈然,如指弹石。雀啄脉,如雀啄食,连三五至忽止,良久复来。屋漏脉,如残漏,良久一滴。虾游脉,始则冉冉不动,沉时忽一浮。解索脉,指下散乱无次第。鱼翔脉,其脉本不动而末强摇。釜沸脉,如釜中水,火燃而沸,有出无入。

薛氏 曰:雀啄诸脉,若因药克伐所致,急投大补,多有获生者。

仲景辨脉体状

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 大而厌厌聂聂 , 为阳气郁结于外 , 不与阴气和杂也 。 脉纍纍 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连连强直 , 为阴气郁结于内 , 不与阳气和杂者也 。 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脉萦萦 如蜘蛛丝者,阳气衰也。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 泻漆之绝 , 前大后小也 。 脉阳气前至 , 阴气后至 , 前大后细 , 则阳气有余 , 阴气不足 , 故知亡血也 。

高章纲 卑损脉

仲景曰:寸口卫气盛,名曰高。荣气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纲。卫气弱,名曰惵。荣气弱,名曰卑。惵卑相搏,名曰损。

张石顽曰:高者,自尺内上溢于寸,指下涌涌,既浮且大,而按之不衰。以卫出下焦,行胃上口,至手太阴,故寸口盛满,因名曰高。章者,自筋骨外显于关,应指逼逼,既动且滑,而按之益坚。以营出中焦,亦并胃口而出上焦,故寸关实满,因名曰章。纲者,高章兼该 之象,故为相搏,搏则邪正交攻,脉来数盛,直以纲字揭之。惵者,寸口微滑,而按之软弱,举指瞥瞥,似数而仍力微。以卫气主表,表虚不能胜邪,故有似乎心中怵惕之状,因以惵字喻之。卑者,诸脉皆不应指,常兼沉涩之形,而按之隐隐,似伏而且涩艰。以营气主里,里虚则阳气不振,故脉不显,有似妾妇之卑屑,不能自主,故以卑字譬之。损者,惵卑交参之谓,故为相搏,搏则邪正俱殆,脉转衰微,直以损字呼之。纲者,诸邪有余之纲领。损者,诸虚渐积之损伤。高、章、惵、卑四字,体贴营卫之盛衰,虽六者并举,而其所主实在纲损二脉也。

残贼脉

仲景《辨脉法》曰:脉有残贼脉,何谓也?曰: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者,名为残贼,能为诸脉作病也。

程郊倩 曰:残贼,乃暴虐之名,脉中有此,当属实邪,然亦有辨。残则明伤,作病于暴,属实者多。贼则暗袭,作病于渐,属虚者半。弦、紧、浮、滑、涩、沉六者,不论何部,脉中兼见此脉,辄防邪至。凡伤寒、疟痢之类,种种皆是,在虚人尤为可虑。

厥脉

仲景曰:伤寒,脉阴阳俱紧,恶寒发热,则脉欲厥。厥者,脉初大渐渐小,更来渐渐大,是其候也。如此脉,恶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热多者,目赤脉多,睛不慧,医复发之,咽中则伤,若复下之,则两目闭。寒多者便清谷,热者便脓血,若熏之则身发黄,若熨之则咽燥,若小便利者可救之,小便难者为危殆。

成无己 曰:此少阴太阳俱感邪也。

林慎庵曰:此节脉书多不见收,岂其不常有耶,附此以俟讲究。

异脉

张石顽曰:异脉者,乖戾不和,索然无气,不与寻常诸脉相类。《内经·大奇论》贯列诸条,摹 写最微,苟非逐一稽研,乌能心领神会。如心脉满大,痫瘈筋挛;肝脉小急,痫瘈筋挛。二条见症皆同,而脉象迥异,受病各别,其同病异治等法,良有见乎此也。若肝脉骛暴,有所惊骇,脉不至,若瘖,皆惊气失常,所以肝脉驰骤,气平自已,毋治也。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言诸经之脉,皆有小急,但以按之不鼓者为瘕。若纵之鼓指,又为火伏之象,非瘕也。肾肝并沉为石水,并浮为风水,并虚为死,并小弦欲惊。并者,六位皆然,非见一二部也。水脉当沉,以风势鼓激则浮,浮则重按不乏,虚则按之即空。以水气内蓄,不当并见虚脉,故死。并小弦欲惊者,以少阳生气,为阴邪所埋,故惕惕如惊,而实非惊也。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心脉搏滑急为心疝,肺脉沉搏为肺疝,疝脉无不弦急者。观下文三阳急为瘕,三阴急为疝,则疝瘕之阴阳辨治,可了然矣。二阴急为痫厥,厥属肾,而痫属心包也。二阳急为惊,闻木音则惕然而惊也。脾脉外鼓沉为肠澼,久自已;肝脉小缓为肠澼,易治;肾脉小搏沉,为肠澼下血,血温身热者死;心肝澼亦下血,二脏同病者可治。其脉小沉涩为肠澼,其身热者死,热见七日死。肠澼之脉,总以缓小为易治,坚搏为难治。外鼓沉者,言虽浮大而根气不乏也。小搏沉者,阴邪内注而脉显阴象,不当复见虚阳外扰也。心肝二脏,木火同气,故同病者易治。脾肾同病,为土崩水竭,故死不治。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 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瘖,舌转可治,三十日起。其从者瘖,三岁起。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言胃脉重按则涩,浮取则大,阴血受伤而阳气失守也。心脉小坚急,阴邪胜而上侮君主也。胃气既伤,血脉又病,故心下痞鬲,而半体偏枯也。偏枯以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为逆。然虽逆,而非不治也。如不瘖舌转,非脏受病,见证虽逆,治亦易起。若瘖不能言,肾气内亏,证虽不逆,治亦难痊。若年不满二十,气血方盛之时,而见偏废之疾,此根气之夭,不出三年必死也。脉至而搏,血衄身热者死。脉来悬钩浮,为常脉。血衄身热,而脉来搏指,虚阳外脱,阴血内亡,安得不死?脉来悬钩浮,言浮而中空之状,隐然言外。脉至如喘,名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言暴逆气浮,故脉喘喘乏力,肾气不能下守可知。脉至如数,使人暴惊,三四日自已。言暴惊气乱,故脉至如数,而实未常数,故不须治。脉至浮合,浮合如数,言一息十至以上,如浮波之合,后至凌前,虚疾而动无常候,是经气予不足也。脉至如火薪然,言浮数而散,瞥瞥如羹上肥,是心精之予夺也。脉至如散叶,言飘忽无根,是肝气予虚也。脉至如省客,省客者,言如省问之客,乍见欲言,而迟疑不吐,故以“脉塞而鼓”四字体贴之,是肾气予不足也。脉至如丸泥,言指下动滑,如循薏苡子,是胃精予不足也。脉至如横格,言坚强如横木之拒于指下,是胆气予不足也。脉至如弦缕,言弦急而强,如转索之状,是胞精予不足也。脉至如交漆,交漆者,左右傍至也,言指下艰涩不前,重按则不由正道而出,或前大后细,与绵绵如泻漆之绝互发。脉至如涌泉,言寸口洪盛,如泉出穴之涌,而按之散漫,浮鼓肌中,太阳气予不足也。脉至如颓土之状,言涩大模糊,如雨中颓土,按之不得,是肌气予不足也。脉至如悬雍,悬雍者,浮揣切之益大,重按即无,故以腭间下垂之肉喻之,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脉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坚大急,五脏菀热,寒热独并于肾也。脉至如丸,滑不直手,按之不可得,是大肠气予不足也。脉至如华者,言如花之虚浮,令人善恐,不欲坐卧,行立常听,是小肠气予不足也。如上诸脉,古圣目之大奇,洵非寻常可拟。余尝反覆互参,始得其旨。前九条咸以脉证异同,究其病之所属。如脾脉外鼓沉,及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之脉,皆仿佛而为病迥殊。后十四条又以指下乖异,辨诸经之气予不足,而悉予之短期。近世但知弹石、解索、雀啄、屋漏、鱼翔、虾游,谓之六绝。若浮合等脉,真脏七诊,茫然不知何义,而漫治取谤者有之。多有病本濒危,药之不应,而显绝脉绝证。如病人身热脉大,服药后忽然微细欲绝,厥冷下利,呃逆不止 者死,脉转躁疾亦死。病人厥逆下利,脉微欲绝,服药后脉暴出者死。与厥逆下利,本不能食,今骤能食,为除中者死同义。又脉来忽沉忽浮,乍疏 乍数,来去无次,皆不可治。《经》谓不大不小,病犹可治,其有大小者,为难治也。真脏者,独弦、独钩、独毛、独石、独代,而指下坚强,绝无和缓之象,脏气病气,打成一片,故曰真脏,见之必死。七诊者,独大、独小、独迟、独疾,诸部皆然,非一部两部见病脉也。独热者,尺炬然热;独寒者,尺肤寒是也;独陷下者,诸部皆陷伏不应也。真脏悉为死候,七诊犹为病脉,其所重全在胃气。胃主肌肉,故言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胃为五脏之本也,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并辑于此,欲人贯彻其旨,庶无轻诺许治之失。

冲阳太溪太冲脉

医宗必读》曰:冲阳者,胃脉也,在足跗 即脚面也 上五寸骨间动脉上,去陷谷三寸。盖土者,万物之母,冲阳脉不衰,胃气犹在,病虽危,尚可生也。然于旺中又忌弦急,弦急者,肝脉也。若见此脉,为木来克土,谓之贼邪,不治。太溪者,肾脉也,在足内踝后跟骨 即足跗后两傍圆骨 , 俗名孤拐骨 上动脉陷中。盖水者,天一之元,太溪不衰,肾犹未绝,病虽危,尚可生也。太冲者,肝脉也,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陷中。盖肝者,东方木也,生物之始,此脉不衰,则生生之机尚可望也,女人专以此为主。

张石顽曰:冲阳、太溪,皆足之动脉,是即仲景趺阳、少阴也。仲景以此本属胃与肾脉,虽变其名,仍当气口尺中诊之。脉法以寸口、趺阳、少阴三者并列而论,是即寸关尺三部之别号,但未明言其故耳。喻嘉言释仲景《平脉》首条云:条中明说三部,即后面趺阳、少阴,俱指关尺而言。然何以止言趺阳、少阴?盖两寸主乎上焦,营卫之所司,不能偏于轻重,故言寸口。两关主乎中焦,脾胃之所司,宜重在右,故言趺阳。两尺主乎下焦,宜重在左,故言少阴。此先得我心之所同然。况二处动脉,仅可求其绝于不绝,断不能推原某脉主某病也。设闺中处子,而欲按其足上之脉,殊为未便。

罗东逸曰:趺阳者,穴之动脉,在足趺三寸之间,是胃脉之下行,复上与太冲之脉合,故得先后天并符之气会合于此,为人之根柢,死生之诊,于是最切。故仲景法跌阳与少阴同诊并取,以决百病。今人废之,此仲景所斥为“按手不及足”之庸工也。

命门三焦脉

诊宗三昧》曰:所谓命门者,即三焦真火之别名,以其职司腐熟之令,故谓三焦。岐伯曰:寸以射上焦,关以射中焦,尺以射下焦者,自下而射于上,其脉即分属寸关尺。凡鼓动之机,靡不本诸三焦,则知六部之中,部部不离三焦之气也。三焦为真火之源,故有命门之号。《难经》独以右尺当之,而《脉诀》复有男女左右之分。男以精气为主,故左尺为命门;女以精血为主,故右尺为命门。是命门之诊,尤重在乎尺内也。

神门脉

《诊宗三昧》曰:神门之脉有二。王氏云:神门决断,两在关后者,是指尺中肾脉而言也,是即命门,故于尺中求之。越人云:人之有尺,犹树之有根,若肾脉独败,是无根矣。此与诸脉之重按有力为有根脉象迥异,而为肾气之所司则一也。《内经·气交变论》中“岁水太过”一节,内有“神门绝者死不治”,是指心经动脉而言,水胜而火绝也。其穴在掌后兑骨之端,不可附会牵合而致疑殆。

反关脉

《素问·大奇论》曰:脾脉外鼓沉,为肠澼,久自已。胃脉外鼓大,鬲偏枯 。王启元 注云:外鼓,谓不当尺寸而鼓击于臂外。

邹丹源曰:此即反关脉,谓其不行于关上,而见于关外,故曰反关也。其部位取法亦与正同,然有两手俱反者,有只一手反者。《内经》此节特脾胃一部之主法,若心肺肝肾,亦可以三隅反矣。然溯其所自,亦不外乎肺朝百脉之义,但其所致,必有所由。或赋形之初偶有感变,而致脉道易位者,此先天之变也;或形生之后,因惊扑、因病药,而脉道外走者,此后天之失也。

《诊宗三昧》曰:凡脉之反关者,皆由脉道阻碍,故易位而见,自不能条畅如平常之脉。其反关之因,各有不同,而反关之状,亦自不一。有胎息中惊恐颠仆而反关者;有襁褓束缚致损而反关者;有幼时跌扑动经而反关者;有龆 音迢 龀 音衬 疳积,伐肝太过,目连劄 ,而左手偏小,有似反关者;有大惊丧志,死绝复苏而反关者;有一手反关者;有两手反关者;有从关斜走至寸而反关者;有反于内侧近大陵而上者;有六部原有如丝,而阳溪列缺别有一脉,大于正位者;有平时正取侧取俱无,覆手取之而得者;有因病而正取无脉,覆手诊之乃得者,总皆阴阳伏匿之象。有伤寒欲作战汗,脉伏而误认反关者。大抵反关之脉,沉细不及,十常八九,坚强太过者,十无二三。欲求适中之道,卒不易得也。亦有诸部细小不振,中有一粒如珠者,此经脉阻结于其处之状。故其脉较平人细小者为反关之常,较平人反大者绝少,不可以为指下变异,谓之怪脉也。凡遇反关殊异平常之脉,须细询。其较之平时稍大,即为邪盛,比之平时愈小,即为气衰,更以所见诸症参之。

附记:孙兆诊开宝寺僧,左手无脉,乃转左臂上得之,而息至如常。孙曰:意是少年时,曾有惊扑,震动心神,故脉道外移,则不能复。今气血已定,自不复归,非有病也。僧曰:然,某襁褓时,两受扑,皆几绝,今宜脉之失道,非有疾也。闻公神于医,聊试耳。

反诊脉

《脉经》曰:寸口脉沉着骨,反仰其手乃得之,此肾脉也。动若少腹痛,腰体酸,癫疾,刺肾俞,入七分,又刺阴维,入五分。

林慎庵曰:按:此乃反诊之脉,非反关也。反仰其手,谓仰医者之手,非仰病人之手也。古人诊病,必仰病人之手而诊,医者覆其手以候,惟反诊异是,覆其病人之手,医者乃仰手而取,则得其脉矣。此外,惟南北二政之岁,三阴司天在泉,尺寸有不应者,反其诊则见矣。不应者,脉极沉,不应胗 也。覆病人手诊之则脉见,非无脉也。舍此外,无覆手之诊。

南北政司天在泉不应之诊

《汇辨》云:南北二政,其面不同,司天在泉,移位相从。甲己之岁,是为南政。三阴司天,则寸不应;三阴在泉,则尺不应。乙庚丙辛,丁壬戊癸,斯八岁者,皆曰北政。三阴司天,则尺不应;三阴在泉,则寸不应。南政之岁,厥阴司天,则右不应;太阴司天,则左不应。北政之岁,厥阴在泉,则右不应;太阴在泉,则左不应;不应之位,皆少阴也。诸部不应,反诊较之。

不应之脉,皆在两寸两尺,一为手少阴心经,一为足少阴肾经也。凡南政之应在寸者,则北政应在尺;北政之应在寸者,则南政应在尺。值此不应之脉,乃岁运合宜,命曰天和之脉,不必求治。若误治之,反伐天和矣。

不应有尺寸反左右交

尺当不应而反浮大,寸当浮大而反沉细,寸当不应而反浮大,尺当浮大而反沉细,是为尺寸反者,死。右当不应而反浮大,左当浮大而反沉细,左当不应而反浮大,右当浮大而反沉细,是谓左右交者,死。

经产脉

张石顽曰:妇人之脉,惟经候胎产异于男子,他无所殊也。若肾脉微涩,或左手关后尺内脉浮,或肝脉沉而急,或尺脉滑而断绝不匀,皆经闭不调之候。如体弱之妇,脉常微弱,但尺内按之不绝,便是有子。月断呕逆不食,六脉不病,亦为有子。所以然者,体弱而脉难显也。《脉经》曰:妇人脉,三部浮沉正等,按之不绝,无他病而不月者,妊子也。尺数而旺者亦然。《内经》曰:何以知怀子之且生?身有病而无邪脉也。又云:阴搏阳别,谓之有子。言尺内阴脉搏指,与寸口阳脉迥别,其中有阳象也。阴阳相鷇鹁 ,故能有子。阴虚阳搏谓之崩,言尺内虚大弦数,当内崩而血下。若消瘦喘息,月事不来者,二阳之病发心脾也。妇人不月,脉来滑疾,重手按之散者,胎已三月也。和滑而代者,此二 月余之胎息也。重手按之,滑疾而不散者,五月也。妊娠四月,欲知男女法,古人悉以左手滑大为男,右手滑大为女,两尺俱滑大为双胎。然往往有左寸动滑为男者,以经行血泻,阴常不足,不可执于尺内滑大方为胎脉之例。《经》云: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寸为阳位,故见动滑则为血充而显阳象。左叶熊罴 ,右应鸾凰 之兆,可预卜而无疑也。凡妇人经水三月不来,诊其脉,两手浮大,两关滑利,两尺滑实而带数,此胎脉也。若有形而不动,或当脐下翕翕微动,如抱瓮之状,按之冰冷,又两尺乍大乍小,乍有乍无,或浮或沉,或动或止,早暮不同者,乃鬼胎也。须连视二三日乃见,宜补气活血,温养脾胃,则气行经自通矣。若脉来疾如风雨乱点,忽然而止,久之复来如初者,是夜叉胎也。亦有左关之脉,指下见两歧而产夜叉者,总与平常之脉不类也。妊娠脉弱,防其胎堕,以气血无养也,急宜补养。若弦急亦堕,是火盛也。孕妇脉沉细弦急,憎寒壮热,唇口俱青黑,是胎气损也。当问胎动否,若不动,反觉上抢心,闷绝,按之冰冷者,当作死胎治之。妇人经断有躯,其脉弦者,后必大下,不成胎也。然因病脉弦,又当保胎为务,气旺则弦自退矣。妇人尺脉微迟为居经,月事三月一下,血气不足故也。妇人尺脉微弱而涩,少腹恶寒,年少得之为无子,年大得之为绝孕。若因病而脉涩者,胎多难保。凡妊娠外感风邪,脉宜缓滑流利,最忌虚涩躁急。虚涩则不固,躁急则热盛伤胎,多难治也。胎前下利,脉宜滑小,不宜洪数,洪数则防其胎堕,堕后七日多凶。治疗之法,攻积必死,兜涩亦死,急宜伏龙肝汤煎温养脾胃药,多有得生者。凡妊娠之脉,宜实大有力,忌沉细、弦急、虚涩。半产漏下宜细小流连,忌急实断绝不匀。临产宜滑数离经,忌虚迟、弦细、短涩。产后宜沉小微弱,忌急实洪数不调。新产伤阴出血不止,尺脉不能上关者死。新产中风热病,脉宜浮弱和缓,忌小急悬绝。崩漏不止,脉宜细小芤迟,忌虚涩数实。凡诊妇人室女伤寒热病,须问经事若何,产后须问恶露多少,及少腹中有无结块。此大法也。

《脉经》云:妇人妊娠,其左乳房有核是男,右乳房有核是女。又曰:妊妇前行或上圊 时,夫从后急呼之,左回首是男,右回首是女。又曰:妇人怀妊离经,其脉浮,设腹痛引腰脊,为今欲生也。妇人欲生,其脉离经,夜半觉,日中则生也。 离经 者 , 离乎经常之脉也 。《 诊宗三昧 》 曰 : 临产 , 脉滑疾者 , 曰离经 。

太素

李士材曰:脉法倡自岐黄,不过测病情,决生死而已,安得有所谓《太素》哉。自杨上善主《太素脉法》,征休征咎 ,比于神灵,而有验有不验者,何也?皆风鉴 者流,托名《太素》,以神其说耳,学者勿为邪说所惑也。然亦有可采之句,如曰:脉形圆净,至数分明,谓之清;脉形散涩,至数模糊,谓之浊。质清脉清,富贵而多喜;质浊脉浊,贫贱而多忧;质清脉浊,外富贵而内贫贱,失意处多,得意处少也。质浊脉清,外贫贱而内富贵,得意处多,失意处少也。富贵而寿,脉清而长;贫贱而夭,脉浊而促。清而促者,富贵而夭;浊而长者,贫贱而寿。此皆可采之句,然亦不能外乎风鉴也。 与吴鹤皋之 说同 。

彭用光 曰:论贵贱切脉之清浊,论穷通切脉之滑涩,论寿夭以浮沉,论时运以衰旺,论吉凶以缓急,亦皆仿佛《灵枢》虚实攻补,法天、法地、法人之奥旨。凡人两手清微如无脉者,此纯阴脉。有两手俱洪大者,此纯阳脉,均主贵。

奇经络脉

张石顽曰:十二经者,经脉之常度也。其源各从脏腑而发,虽有枝别,其实一气贯通,曾无间断。其经皆直行上下,故谓之经。十五络者,经脉之联属也,其端各从经脉而发,头绪散浸不一,非若经脉之如环无端也。以其斜行左右,遂名曰络。奇经为诸经之别贯,经经自为起止,各司前后上下之阴阳血气,不主一脏一腑,随邪气之满溢而为病。故脉之发现诸部,皆乖戾不和。是以古圣以奇字称之,非若经气之常升,络气之常降也。所以者何?盖缘经起中焦,恒随营气下行极而上,故随其诊在寸。络起下焦,恒附营气上行极而下,故其诊在尺。虽《经》有明论,而世罕究其旨者。《通评虚实论》云:经络皆实,寸脉急而尺缓。言经中所受之邪,既随经而盛于上,络气虽实,当无下陷之邪,则尺脉不为之实满矣。次云: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脉口热满,尺部寒涩,有余则热满。是指邪气而言,非经气之充实也。不足则寒涩,络气本虚之验也。又云:经虚络满者,尺部热满,脉口寒涩。络满亦指邪气,以经中之邪陷于络,故尺部为之热满也。按《金匮》云:极寒伤经,极热伤络。盖经 受寒邪而发热,络受热邪而传次,溢入于奇经矣。然经络之脉,虽各有疆界,各有司属,各有交会,而实混然一区。全在大气鼓运,营血灌注,方无偏胜竭绝之虞。《经》云:气主煦之,血主濡之。又言: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是以十二经脉,各以分隶气血之所属也。其经络二字,方书中靡不并举,曷知络脉皆不离本经之部分。虽十二经外别有阴络、阳络、脾之大络等种,而为病亦不殊本经之血气也。盖络脉之病,虽略亚于本经,然邪伏幽隐,气难升散,不似经脉之循经上下,易于开发。而奇经又为十二经之约束,若脏气安和,经脉调畅,八脉之形无从而见也。即经络受邪,不至满溢,与奇经亦无预也。惟是经络之邪热满,势必溢入于奇经,所以越人有“沟渠满溢,诸经不能复拘” 之喻。吾尝考诸《内经》,言冲脉直上直下而中央牢,病苦逆气里急;督脉直上直下而中央浮,病苦脊强不得俯仰;任脉横 寸口边,丸丸紧细而长,病苦少腹切痛,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阳维尺外斜上至寸而浮,病苦寒热,溶溶不能自收持;阴维尺内斜上至寸而沉,病苦心痛,怅然失志;阳 寸口左右弹,浮而细绵绵,病苦阴缓而阳急;阴 尺内左右弹,沉而细绵绵,病苦阳缓而阴急;带脉中部左右弹而横滑,病苦腹痛,腰溶溶若坐水中。《内经》所言奇经之脉象如是。凡遇五痫七疝,项背痉强,发歇不时,外内无定之症,刚劲不伦,殊异寻常之脉,便于奇经中求之。

王叔和曰:冲脉用事,则十二经不复朝于寸口,其人若恍惚狂痴。任脉主病,为少腹绕脐下引阴中痛,苦腹中有气如指,上抢心,不得俛 仰拘急。督脉主病,为腰脊强痛,不得俯仰,大人癫病,小儿风痫。阳维主病,动苦肌肉痹痒,皮肤痛,下部不仁,汗出而寒,又苦癫仆羊鸣,手足相引,甚者失音不能言,宜取客主人。阴维主病,动苦癫痫僵仆羊鸣,又苦僵仆失音,肌肉痹痒,应时自发,汗出恶风,身洗洗然也,取阳白、金门、仆参。又曰:阴维脉沉大而实者,主胸中痛,胁下支满,心痛。脉如贯珠者,男子两胁下实,腰中痛,女子阴中痛,如有疮状。阳 主病,苦腰背痛,癫痫僵仆,恶风偏枯, [1] 痹体强。阴 主病,苦癫痫寒热,皮肤淫痹,少腹痛,里急,腰及髋窌 下连阴痛,男子阴疝,女子漏下。

东垣曰:凡逆气上冲,或兼里急,或作躁热,皆冲脉逆也,宜补中益气加知柏。

《明堂针灸经》曰:带脉主病,女人少腹痛,里急瘈疭,月事不调,赤白带下。

杨氏 曰:带脉总束诸脉,使不妄行,如人束带而前垂。此脉若固,即无带下漏经之症矣。

李东璧 曰: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阳 主一身左右之阳,阴 主一身左右之阴,督主身后之阳,任冲主身前之阴,带脉横束诸脉也。

洁古 云:卫为阳,主表,阳维受邪,为病在表,故苦寒热。营为阴,主里,阴维受邪,为病在里,故苦心痛。阴阳相维,则营卫和谐,营卫不谐,则怅然失志,不能自收持矣。

脉神章

景岳曰:脉者,血气之神,邪正之鉴也。有诸中必形诸外,故血气盛者脉必盛,血气衰者脉必衰。无病脉正,有病脉乖。人之疾病,无过表、里、虚、实、寒、热六字,其中只虚实两字,足以尽之。盖表证、里证、寒证、热证,无不皆有虚实。既知表里寒热,而能以虚实二字决之,则千万病情,皆可一贯矣。治病之法无踰攻补,用攻用补无踰虚实,欲察虚实无踰脉息。虽脉之浮沉、主病各异,然一脉能兼诸病,一证能兼诸脉,且以诸脉中皆有虚实之变。病值危疑,在乎能辨虚实,使虚实得真,则标本阴阳,万无一失。或脉有疑似,必兼证以察,其孰主孰客,孰缓孰急,能知本末先后,是即神之至矣。

* * *

[1] (qún):病名,手足麻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