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这个少阴病,根据八纲看,就是表阴证,也不是什么特别的病,古人起的个经络名称,所把大家把少阴病给弄糊涂了,古人对这个规律的认识,是通过实践,肯定是没问题的,客观存在的,但对这个认识是有问题,古人那时候是限于科学呀,所以这个说是经络受邪发病,这个与后世的辨证很有影响,我们先根据这本书讲一讲,再来讨论,这个值得讨论的,开首说了一个少阴病的题纲,这个题纲的意思是后世注家的说法。所谓题纲者,就是概括一个病的概括说法,题纲者提其纲领嘛,以下也都包括这个纲领,我向来都认为这是一个特征,那么少阳病的一个特征,太阳的特征,见到这种证侯就是什么病,所以叫特征也可以,那么他这头一节是这么说的。
第281条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也是表证(表阴病),他这没详细谈了,这就冲太阳病来说的,一般的表证也类似太阳病,但是脉虽然浮,但比较微细,这个微细呀,借助于浮,同时由于这个少阴病呀,虚,所以这个人呀,但欲寐,喜欢躺着,喜卧,困倦,就是我们平时遇到感冒这种病,不过少,还是这个太阳病多,那么身体特别虚的人,或者老年人,气血俱衰,得外感,常常发生少阴病这种征象,就是脉不浮,而偏于微细,那么其人呢虽然也有身疼体痛,头痛项强等都有,但是,但欲寐,应该这样理解这一段。
第282条
少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这一段关照很多方面,少阴病里头要停水的话,太阳病也有这种情形,那么他就要吐,而又不得吐出,所以心烦,这个心烦呀,应该有个逗点,它这个欲吐不吐心烦,欲吐而不得吐,它心烦,但欲寐是少阴病的本证,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是它的一个特征,就是说在少阴病存在的时候,已经得少阴病了,有这个但欲寐的证侯的反应,同时欲吐而不吐,而心烦,那么就是外边表现为少阴病,同时里内头有停饮,所以要吐不吐而心烦,应该作这样一种体会,那么这个少阴病本虚,它要传里呀,不等到八九日,咱们讲太阳病,五六天是传少阳病的时候,那么六七日,七八日,一般五六、六七日常传少阳,七八、八九日常传阳明,我用少阳病它是虚,尤其里头再有停饮,有寒饮,那传里非常快,一传里头,这个少阴病传里呀,不象太阳,多传太阴而发生呕吐下利的这些病。
太阳病传里呢常传阳明,发为胃家实这类的病,可是太阳病也有时候传太阴,那么少阴病呢,也有时候传里传阳明,后头也有,但是这个都是比较特殊的,比较少,一般少阴病的这种表证,传里,常传太阴,尤其胃有停水,开始得病就是欲吐不吐而心烦,这个最终是传里发生太阴病了,非到五六天的时候,这个少阴病支持在表的时间最短,二三日以后,四五日就常传里了,到五六天自利而渴者,自下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这个渴呀,这句话是这个意思,上次讲这个太阴病的时候也讲过,所以下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是不是有这么一节呀,这个虚寒在里,它不象热,它不渴,那么渴呢,都是有热,那么这一段,所以说这时它用的这个字呀,让你作个参考呀,那么也有渴属于太阴的,这就是自利,一般病于太阴发生虚寒在里的这种下利,它不应该渴,那么现在这个渴呢,与少阴有关系,因为少阴呀,就是津液虚,就是津虚血少呀,本来就虚,它一下利呀更丧失体液,所以说是渴,这个渴它底下有个注解,虚故引水自救,它说这个渴不是里热这个渴,它就由于宁丁易传里,一下利更使这个津液虚,本来就虚,那么这个虚,它缺水呀,所以它引水自救,这么一种反应的渴,不是象里头有热的渴那么厉害,所以它搁个属少阴也,所以它这个书不好讲就在这个地方,假设你不前后这么看呀,没门,就给弄糊涂了,所以这个阴寒下利应该不渴呀,为什么渴,它还主少阴呢,你要从字面上不能讲,它是要让你对照前面,它说这个渴呀是虚所造成的,所以我们辨证呀,也不能说这个人下利一渴,它就是热呀,你要好好看,那么这个怎么才能证明它呢?它底下就说了,若小便钯白者,这肯定不是热,而是寒,虚寒,这是下焦虚有寒的问题,所以说它是少阴病的渴,它是虚的渴,这个头前也有,看头前,在太阳篇有这么一段大家不知道还记得不记得,伤寒六七日不大便,头痛有热者,那么可以用承气汤,但小便清者,知不在里,而在表也,宜发汗宜桂枝汤,这个跟那个是一样的。真正热,小便必红赤不可,假设小便清多,这个病呀不是里热的问题,所以辨证呀不要片面看问题,就在这。那么这个渴是里热,还是因其虚而渴,因其虚而渴的下利,肯定是阴寒下利,如果因热而渴呢,那另当别论,那么这个拿什么方法来证明它呢?所以这个疑似之间呀,你得取其它的问题了,或者以脉,或者以尿,尿也是验寒热的一个标准呀,因为头有讲过的,所以它在这提一提,那么这时候你看这个尿,如果它红赤,肯定它这个渴与阴证没关系,如果白是下焦虚寒,也就是里,里虚寒,下焦是在下面嘛,属于下焦的问题呀,所以这个下利属于这个虚寒,那是没问题的,正因为小便色白,正因为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就说这个水呀,比正常的这个包含的内容不一致,水的成分呀多少些胆汗呀,国为水代谢呀有些尿素等,所以色它不会白的,如果色白说明这个水的消化没有,这个机能的虚衰没有得到正常的消化,它是这么一个说法,它是古人的一看法,那么总而言之,这一段很重要。
第一个,一般说是阴寒下利不不渴,那么它渴呢,也有阴寒下利,真正虚它也渴,这种渴不甚,那么你要看看它小便是黄赤,还是清白,黄赤肯定是里有热,那个既不是少阴,也不是太阴,不是少阴病转属太阴了,肯定它是,就是以前发生少阴病,也要转属阳明了,那么它要是小便色白呢,肯定上面那个断法是对的,所以这是关于辨的问题,所以这个书必须得整个看,你隔着看呀就什么也不是了,那么由于太阴病他说了,下利要是不渴的话,这都是属于阴寒下利,宜服四逆辈也,那么这里它又提一个不渴,也是病于太阴它怎么就不渴了呢?也有这个情形,那么这个津液特别虚,缺少水分,它是这么一种想水喝,那么这个可能验以小便,这在太阳篇里也讲了,伤寒六七日不大便,这时候头痛有热,那肯定是阳明,它不大便了,但这个了不一定呀,你看看这个小便如何,如果小便赤,肯定用承气汤,那么小便清,就是这里说色白了,那肯定里头没热,那么这脑袋痛呀,还是表证,发热头痛,那还是要解表,所以这个书要整个看,不然的话,你看看这个注家的解释都错了,它这道理在哪呢,他就光守这一段,他就闹不清楚了,这是第二段,这段挺重要,第一段说明这个少阴病,要是内有停饮,是绝对要传里,太阴,发生自利的不可,也往往呢这种下利由于少阴病本虚呀,容易引水自救的这个渴不要错看了,要好好辨证,验小便看怎么样,所以这段呀,很不好讲,看这个本文常常闹错误。
第283条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病人脉阴阳俱紧,这是伤寒的脉,太阳伤寒呢它是无汗,现在呢有汗,所以搁个反汗出者,那么这样一出汗就不是太阳伤寒了,此亡阳也,这是表虚不固,而津液外亡,这个亡阳是指津液说的,那么亡失津液,表虚它属于少阴,所以它说属少阴,这个少阴病呀,一般说脉是比较微细的,脉浮而微细,也有浮紧的,也有,这个是说明这个,这个阴阳俱紧的这个阳是指的寸,阴指的尺,仲景这个脉法呀,阳有的指脉浮,阴有指的沉取的,如头前讲的太阳病阳浮而阴弱,这个阳浮于外,而阴弱于内,这是内外为叫阴阳,那么这个呢不是,这个就指的寸尺之分,那么这个候表里呀,仲景这个脉法有二种,有以浮沉来候的,浮为表,沉为里,也有以寸尺来候的,寸以候表,尺以候里,这个在金匮要略里头,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在前,就是指的关脉,那浮在后呢,病为在里,它以这个尺寸来候表里,所以研究仲景的书,他这个脉法就是这样,它这个就是这样的,寸也紧尺也紧,他说这个紧不是实的问题,因为什么,它汗出,不是太阳伤寒阳气重于表,不是这个样子,这个是亡阳,亡阳者是表虚不固而汗自出,那么由于这个寸脉紧,这个紧就是邪胜,就是外邪……那么这个津液又虚,所以这个法当咽痛,这个组织枯燥再一有热,嗓子要痛的,阴脉紧,他阴脉也紧,这个紧脉也主寒也主水饮,这个阴脉是指里的水饮,有寒饮,那么少阴病这个尺脉紧里有寒饮,法当吐利,所以他这个法当咽痛,而复吐利,冲这个脉阴阳俱紧说的,那么这段也不好讲,这段得分析清楚,所以少阴病呀一个特殊的问题,这是说的特殊的问题,少阴病一般脉偏微细呀,也有紧的,可是紧它与太阴伤寒是二样呀,太阳伤寒脉浮紧它是表实,咱们说麻黄证阳气重故也,他这个阴阳俱紧反汗出,他这是亡阳,那么它这个表气不固,而亡阳汗出,是这么一促情况,所以他说属少阴,那么为什么法当咽痛而复吐利呢?由于这个寸以候表,表的邪热甚,又亡失津液,所以法当咽痛,尺脉也紧,所以里有寒饮,法当吐利,所以既咽痛而复吐利,它是这么一个。它这个文章呀都是非常简练,这是少阴病有一种特殊的脉证。他这个常常有这种情况,那么这个不是说它马上就要,这是说它这个往后呀,开始的这个少阴病要有这个汗出脉紧,它这个虽是紧,还是有余的脉,它邪热甚呀,这个传的以传少阳的时候多,那么这个吐利和咽痛,这个后头有治疗,这个猪肤汤就是,这个不是的,这是不过是虚热这种证候,不是太阴这种证侯,这种下利也不是真正的太阴下利,这个咽痛呢,就是近于这个少阳病呀,这种孔窍的这种发炎,大概都属于少阳病,这里它说明呀,少阴病要有这个脉,要是传里的话,能发生这个情况。
第284条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以火劫发汗,这是迫使发汗,少阴病,本虚,津液虚,这个发汗最伤人的津液,那么病表的这个阶段呀,是要发汗,但是要微发汗,不象太阳病,更不能用火攻,以火迫使大汗,这更错了,如果里头要是有停饮的话,这个火邪激动停饮,逆于上者,所以于肺则必咳,迫于下则必下利,它这个受火气的激动里饮的话,火气入胃呢,那一定要谵语,少阴病津液本来虚,再迫使大汗出,小便必难,它没有水往下行了,那么这就什么道理呢?就是强责少阴,发汗,不应该用火劫发汗,这是强责少阴害的,大出汗是不对的,太阳病也不能用火攻,咱们头前讲了很多了,那么少阴病尤其不能用火攻,要火攻就有这个变化发生,少阴病在表了,也是要用发汗但是发汗更得节制,第一个是火攻不可。
第285条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这个细数之脉呀,是虚而有热呀,就是津虚热甚,脉细数,见之于沉,这是里,津虚热甚的这么一种情况,病为在里,少阴病要是细数见于浮的那么一个问题呀,要就根据少阳病
的那一种发汗法则,它脉沉,沉为在里呀,这是虚热在里,这它不可发汗,所以它少阴病,那么它是个表阴证,我们说他是表证,历来注家都不承认,这是我这么讲,可它不是表证,为什么这也不可发汗,那也不可发汗,这不是费话吗,这很清楚它是个表证,这个表证它不能拿太阳病的发汗法子来发汗,要是微发汗就不对,它后头有呀,用火攻不可,尤其到已经脉沉,它这个病已经入里了,太阳病不能发汗,少阴病也不能发汗。
第286条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这一句也很好,后头也有矛盾的事。这个少阴病,脉微是指脉微欲绝那个微,不是开始说的“少阴病,脉微细”那个微,那个是浮之中偏于微细,这个是但微,脉微欲绝的微,真正微到那个份上,那不可发汗,什么道理呢,没有津液,亡阳故也,这个外面津液没有,不是阳气重而是亡阳,那么外的阳已虚,这是不可发汗,尺脉同时要弱涩者,弱,尺脉迟以候里,前面已讲了,这个尺以候里,可见上面这个脉微是指的阳脉微了,寸脉微,寸以候表嘛,那么尺脉弱,里虚,涩者血不足,里也虚而血不足,更不可下,所以少阴病要是脉微,不是微细那个微,这个微是脉微欲绝那个微,脉时有时无的,这是没有阳,这样的不能发汗的,这与上面的全是少阴病发汗的禁忌证,与太阳篇有发汗禁忌证一样。
第287条: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头前不是讲了。
少阴病不是也有脉紧的情况吗?这是接着那段说的,那么这个到七八天的时候传里了,而自下利,就是传里为太阴病了,原来脉紧,这个骤然间脉微了,脉暴微,可是这个时候有好有坏,如果手足逆冷,那胃气已衰了,是坏象了,这个病了不得了,手足不逆冷,不厥,而反温,这是里气,胃气相当好呀,胃气还强,那么原来脉紧,它没有了,这是欲解之候,虽然烦而下利,这个下利烦燥是一个不好的样子,咱们治下利快了,热天是下利多,要是烦燥这个病都是一个变化莫测的时候,这个病在进展,那么这个烦呢,不是,这个正与邪争者烦哪,虽然它烦燥而下利,不要害怕的,一定好。这段在太阴篇里也有呀,就是“腐秽当去”那条互参就明白了,这个不一定得少阴病,太阳病也是一样的,这个病的邪气非常实,脉紧嘛,那么传里,传里之后了,如果胃气亢盛,这个病邪反而由传里而去,所太阴篇不是有“腐秽当去故也”,这是生机能把这个病自然抗拒了,就是解除了,这很好,所以说这个中医呀,古人这句话是一个自愈名言,所以正邪交争,这个很合乎科学,古人看这个疾病呀,不是疾病自己在那进展的,它人的机能交互起作用,怎么个机能呀,这个生理呀,就是人体的这个,老跟疾病,要想解除它,就是咱们现在话就是斗争呀,它与疾病老斗争,一时也不息,这个很有道理,咱们这个内经之所以形成,与这个都有关系的,这个要跟你们解释一下,这个人要是有了病,这人体这个东西,受了外界势力它就要抵抗,没有这个本能呀,你象咱们在宇宙不能的,这个病菌有的是呀,就象这个急性传染病也是一样的,他不得病,他就得病了,这个不得病的,是他的身体机能非常的亢奋,一遇到病菌就能马上抵御它,那么这个病呢,也是这样的,有了病了,这个生理机能也会想法子抗拒它,要解除它,可是靠这个自然量力,有时候解除不了,解除不了呀,他就反应为病状了,就形成了这个病状,这是咱们中医正邪交争,咱们再想一想,这个人体呀,万人构造都一样的,不是你这样体质,他那样体质,都是一样的,五脏六腑大致都一样,抗御疾病呀限于自然的生理结构,他有一定的方面,你看咱们随便拿脑子想一想,人体想要排除疾病,就这么几个方面,一个从广大体表面,出汗,用发汗的办法来解除疾病,咱们太阳病就是这样,前面已讲过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它就想要从广大的体表面以发汗的机理把病邪解除,它解除不了,所以阳气在表嘛,血管又多,达到一个饱满充血状态,脉紧,脉浮而紧,头项血液凝滞样疼痛,感冒都有这样的感觉,体温高了,与外界的差距加大了,觉着有寒,咱们细想想,这些症状是什么呢?你要看看解剖生理学就好了,这个人要发汗以前呀,第一个血管扩张,就是毛细血管,所以内部体液大量输送到体表,干什么?它想出汗,毛孔一开,它汗就出来了,从汗腺就出来了,那热就解除了,可是在另一般的个感冒呀,形成这种太阳病的阶段呀,
达不到汗出,这种准条件都具备了,所以得这个表证,那么再有一个方面呢,你想一想,人体的构造呀,表不行,他就还想个办法,它就是里,里就是消化道之里呀,上面吐出,下面排泄,他利用这个道理,这也是万人具备的,咱们讲的阳明病、太阴病都是这个东西。它把这个病邪整个驱逐在胃肠之里,就达到这个目的就行,也是限于自然量力达不到,就即便下利了,这个胃肠的功能呀,它反而自己出了毛病了,病邪还没排出去,自己就出了毛病了,就是所谓太阴病的这种情况,那么反到达不到这个泄下的作用,就是阳明病的那种情况,这就是里,去离表,里而外,就是利用半表半里这个方面,这一方面利用一切脏腑的机能,呼吸道呀,泌尿系呀,等等的方面把它排除,这就是咱们说的口苦咽干少阳病那种情况,这个排除疾病在人体上只有这么三个方面,你想一想,可是这个……就规定疾病反应的表、里、半表半里这么三个部位,是不是的,所以咱们这个辨证,它不是表就是里,再不然就是半表半里,这个不是疾病在那搞的,这就是人体共疾病,它老想解除它,这个人体起个主导作用,所以这个病不离开表、里、半表半里,那么这个机制的反应,要是亢奋,就是人体的机能呀,就是阳性征,要是这个机制的反应弱衰,这就是阴性证,那么这个病位就有表、里、半表半里,这个证的性质的反应不外乎两大类,一个阴一个阳,所以有阴阳,里有阴阳,半表半里也有阴阳,就六个型,六个基本类型,我们现在临床上还是这六个类型,它不是这个类型就是那个类型,也有这个类型与那个类型交错互见,这都有的,这就是六经呀,它古人通过临床呀他看到这六个基本类型,这个不容易,他经千难万苦总结出来的,所以咱们六经就是这个,可是古人对它呢没法认识,限于当时的科学嘛,我们现在比古人强的多,是条件强的多,不是脑袋比他们强的多,所以他们就是用上经络了,那么这经络受邪发的病,这就坏了,所以就弄一个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等都拿经络名给起上了,这个他害人不浅,但是古人也是的,原起他未必是这个意思,可是后世注家在这里就作文章罗,这就把辨证的规律给弄不明白了,到现在也没弄清楚,所以现在研究伤寒论,伤寒论怎么个辨证体系呀,说不出来,那么中医辨证施治究竟失治,是疾病自己什么呢,也不知道,我认为这些地方要努力,这个东西就在这个,它是规律性反应,就是我们刚才说的,这外规律性的反应是怎么来的呢,主要来于人体与疾病的斗争,古人这个体会是很好的,不是疾病孤独在那进展的,它是机体与疾病两个方面的作用,所以古人说正邪交争,这是很科学的一名话,可是大家都是做口头痰罗,没有好好分析这个东西,咱们这是讲一个是扯远了,可是我说的这个很重要,这个对理解六经还是很重要的,那古人不对就是不对,现在有一帮人哪,对古人……,我认为是错的,他古人那时没法认识呀,好几千年前,就张仲景也是一千几百年哪,他怎么能认识呢,它限于当时科学水平,那么他不认识不等于中医这个科学东西,他这个自然规律还是好的嘛,那么他错了,我们还是跟着错?我认为不对,应该结束它,我就认为这个六经不是这个,与内经中的六经没有一点相同之处,它这个都讲表里相传,那个讲的六经递传,那它对的,而且那里头说是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那么这三天,可以发汗,阳明也可以发汗,少阳也可以发汗,它这书不是的,少阳、阳明绝对不能发汗,这怎么能共同呢,它不是共同的,所以这个注家呀,咬定这个经络不放,它这是个大问题,那么这一段不可是少阴病,而是我们讲的这个287,凡是表证的时候,如果邪胜,那么它传里,传里这是一个生理机能,把它由里解除呀,那么如果暴烦下利,由脉紧反细,而手足反温,手足反温,这个古人的看法也不对,这个谷气不达四末,就手脚冰凉,……说明胃气比较强,那么这个不是虚脱的那种情况,这是好现象,邪去正虚之象,所以它要自愈,这个跟那个“腐秽当去”太阴病是一致的东西,可以互看,研究这个东西呀,就得想法,怎么想法提高,对中医理论的提高,这个是要紧的。
第288条
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
什么叫恶寒而蜷卧,恶寒就是怕冷,蜷卧是蜷着腿,弓着腰,叫蜷卧,这是恶寒之甚,咱们就这个证侯,古人的看法呀,这是阴寒至极了,就是阴虚而寒,阴寒证,那么这个少阴病,病于里而利,就是病于太阴了,那么这个下利有的时候好,有时候它是坏,后头有,下利止还有死证,它无可下,它那个津液脱尽了,没有可下的,那就是死证,那么这个下利止,虽然恶寒而蜷卧,就象是个虚寒到家了,但是手足不厥而温,跟上面一样的,所以这个卫气呀,人这个卫是生之本呀,卫气存则生,卫气亡则死,有一分卫气,就有一分生命,没有就完了,它这里就是,手足温说明卫气还存在,还可以治,要如果四肢厥冷,卫气已败,必死无疑。
第289条
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这是接着那一节来的,当然也有下利的这种情况,这蜷是说明少阴病转入太阴,少阴病没去,可是太阴病发生了。都在这个阶段了。这个阴病见阳则生,这个时自烦欲去衣被,外边这个情况是虚寒到家了,也是恶寒而蜷,这个烦是个热象,也就是正邪相持而烦,这个燥不是,燥是乱也,正不胜邪,咱们不是说正邪交争,在相持的时候烦,不能相持,邪胜正不能自持了,那就燥,燥者乱也,所以这里只是烦,还能相持,而且欲去衣被,这是热在里边相当盛,……这是个好现象,这是也可治的,这都全从自上头少阴病下利说起的,这个少阴病下利可连贯着看,一方面合病,就是少阴与太阴同时发病,也叫少阴病下利,第二个就是少阴病传里而发生下利,就是少阴太阴的并病,也可以叫少阴病下利,这个书没明指出来呀,再者是二者俱有,我们研究这个书呀,无论它是合病,或者是并病,只要是这种情况,这种情不要紧的,看着挺危笃,但是还能治,主要的是卫气没败。
第290条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它这个少阴中风它就是跟太阳中风是一样的,它这个没提伤寒,随便说一个,中风如此,伤寒也如此了,就是古人认为是受风邪了,在太阳病里头特别提出二种治法……(32集完)
第291条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第292条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释】:少阴病转属太阴,呕吐、下利、手足不逆冷而反发热者,为胃气不衰,故不死。假设脉不至者,可灸少阴太溪穴七至。
【注】:①吐利,是少阴病并于太阴的重要标志(见太阴病提纲)。病人太阴可关系生死,但不是说必死,其预后还得看邪正交争的结果。太阴在里,是人体御病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治疗中不可不预先考虑,给予足够重视,争取防患于未然也。
②手足不厥冷,即无四肢厥逆。反发热者(参见294条)胃气不衰,当有治愈之机。
③脉不至者,即脉不出。在太溪穴用灸法可亢奋阳气,促其脉至。
【按】在汉代时,针灸比汤液运用普遍而兴盛,一提灸少阴,一般都能知道,故不注明穴位。本注选太溪穴系后人经验,故从之,其后世汤液盛行,针灸反衰也。
第293条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释】少阴病八九日传里而发阳明病,故一身手足热。由于其人便血,知为热入血室,故谓热在膀胱也。
【注】①少阴病,八九日常为表证传里之期,表示病已传里。少阴病,其人必虚,虚寒较重之人病在表的时间甚短,一般用不了这么多天才传里。
②一身手足尽热,知此传阳明也,为热盛于里。少阴病本虚,虚热相搏,扰动下焦的血脉,因而便血。热在膀胱,指在膀胱的部位,不是膀胱之内。
【按】热入血室,有少阳证,有阳明证。109条《金贵妇人产后》的第7条属阳明证,150、151条属少阳证,热入血室还有自愈证,读者可前后互参。
第294条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释】血不充于四末则厥,故少阴病厥者必无汗,谓但厥。若强发其汗,必动其血,致口鼻出血,目出血等,其道不一。肢厥者,血本需,上出血更使之竭,因名之为下厥上竭,为难治。
【注】①厥者,四肢逆冷,是津虚血少,血液阳热不达于四末的缘故。少阴病多虚,若虚的厉害则可致厥,真寒而厥者定无汗。
②因厥而无汗,若强发其汗,或发汗不当而使大汗出,必动血而发血证,夺汗者亡血也。
③血出于口鼻或目,即血竭于上。本厥于下,今又血厥于上,故名曰下厥上竭。此证温之碍于血,凉之碍于厥,故为难治,但不等于不治,当知。
【按】少阴病表证亦可发汗,但四肢厥冷属真寒证者绝不可发汗,切记。本条述少阴病而肢厥者,是少阴不可发汗证之一。
自本条以下论转属太阴的死症。
第295条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释】少阴病,恶寒身蜷,虚寒已甚。若复转属太阴而下利,是为重虚。手足逆冷者,胃气已败,故不治。
【注】①开始为虚寒在表的少阴病,后转属为太阴病。身蜷,即蜷着手足,团身而卧。愿屈不愿伸,是恶寒相当严重的表现。
②下利,又手足逆冷,此少阴转属太阴,一派阴寒之象。胃气已败,故曰不治。
【按】少阴病维持在表的时间甚短,常二三日并于里而发太阴证,若治不及时,就有死亡的可能,这也是在太阴篇不论死证而放在少阴来讲的原因。
第296条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释】少阴病不解,并于太阴则上吐下利。若其人烦躁不宁,四肢逆冷者,为胃气已败,生机欲息之象,故死。
【注】吐利,少阴转属太阴的特征。曰躁烦而不曰烦躁,因躁而烦,躁多烦少,主精气欲尽。四肢厥逆,为中气沉衰,阴寒极盛,残阳欲息之象,故死。
【按】手足逆冷是看胃气有无的关键,若于其他阴寒证病并见,则危矣。另外,手足逆冷还应辨寒热的真假。
第297条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释】少阴病,并于太阴而下利,胃气不复,精气泄尽而利止,头眩时时昏冒者,为血虚上竭之证,必死。
【按】头眩,时时昏冒者,有似于今所谓脑贫血证。本条所述为精气虚竭所致也。
【注】此少阴病并于太阴。下利止,要辨佳恶。胃气复,利止为佳;里虚已极,无利可下而利止为恶。本条属后者。眩为头晕、头眩者,由于吐利而津液丧失太过所致。冒为头发沉,其重者为昏冒,血虚不足以奉上也。以上都是虚脱衰竭的现象,故曰死。
【按】阳气尽者死,阴血竭者亦死,此阴阳互根之理,兹不赘述。少阴病并于太阴当虑此变也。
第298条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释】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者,虚寒至甚也。脉不至者,血不足而气衰也。因无热,故不烦。神欲离,故但躁。病属不治,必死。
【注】①四逆,恶寒而身蜷,阴寒甚,虚已极也。
②脉不至,血不足,且心脏已衰竭。
③烦者,正邪争,热也。因无热,故不烦。躁者,乱也,躁动无暂安时,只躁不烦,有阴无阳,邪盛正衰,神欲离散也。
④死,孤阴无阳也。
【按】无下利,未传太阴。波及心脏,为少阴并于厥阴。四逆,脉细欲绝者,与当归四逆汤尚可治。但若脉不至,不但血不足,心力亦大衰,尤其不烦但躁,死在顷刻也。
第299条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释】少阴病六七日,已传入厥阴,若气促而息高者,为气脱于上。此大凶侯,主死。
【注】①少阴病六七日,传半表半里厥阴之期。
②息高者,呼吸短促而声音很高。气息出入全在胸上位,吸浅呼急,形容呼吸困难,竭尽全力的状态,为气脱于上的凶候,故主死。
【按】此亦为少阴并于厥阴之死状。上条为心衰,本条为气脱。两条均无太阴病特征,故知系少阴厥阴并病也。
第300条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释】脉微细,但欲寐,为少阴病本有的脉和证。始得之病在表,宜服麻黄附子细辛汤。微细之脉见于沉,可知为寒饮在里。汗出不烦者,暗示原来还有发热心烦,因过服麻黄附子细辛汤,汗后表解而烦亦去也。寒饮未除,故自欲吐。太阴病的为证渐显,急与附子汤温中逐饮或可得治。待至五六日,终因胃虚无力收摄而自下利。复烦躁,以至不得寐者,是生机欲息,难得暂安之象,故终不免于死。
【按】少阴病本虚,若里有水饮,势必转属太阴。其过程由渐至著,先有自欲吐,而后自利、烦躁不得卧。通过这条正告医者,要知防微杜渐也。学者宜与后之麻黄附子细辛汤、附子汤、四逆汤条互参而细研之。
【注】①微细,少阴脉。但欲卧,少阴证。脉不浮而见沉者,里有寒饮。此少阴病里有水饮者也。
②此亡阳激动里饮的反映。少阴病始得之,有发热而烦者(参见306、309)。服药后,得微汗而热除烦去,以有里饮,虽热除烦去而病未已,反自欲吐。脉沉为寒饮在里的确证,此少阴并于太阴之始也。从另一个角度看,不烦为无热扰,反映气已不足。汗出促使阳热欲息,不是好现象。
③至五六日,或因误治,或因未治,或因人甚虚,终于并发太阴下利,乃至烦躁,既不得卧又不得寐,此正不胜邪,生机欲息之象,故死。
【按】少阴病传里为里阴证(太阴病)或半表半里的阴证(厥阴病),有可治者,有不可治者。以上六条均为少阴转属太阴或厥阴的死证,确属危险凶殆,学者宜细观熟记。吐利为表证传里的见证,宜把握阴阳属性。又阴性病入里时传变迅速,不可等闲观之。
小结
自开始至此,可作为少阴病篇的总论。少阴病与太阳病同在表位而阴阳两种不同的证,历来注家误于经络名称,不承认少阴病亦属表,但以上有三条论述少阴病不可发汗,如不是病在表,列这些禁汗条岂不是废话。少阴病本虚,维持在表的时间甚短,二三日即常传里或半表半里,传里多属太阴,传半表半里多属厥阴。此与太阳病传里多属阳明,传半表半里多属少阳者正好相反。少阴病在表本无死证,其死证均于太阴或厥阴时见之,最后诸条乃其例也。具体证治论述于后。
第301条
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释】少阴病以不发热为常,始得之病在表,脉亦不当沉。今反发热而脉沉,发热为邪在表,沉为寒饮在里,故以解表而兼温中逐饮的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按】太阳篇谓“发热而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故少阴病以不发热为常。脉沉主里有寒饮,本不宜发汗,今以始得之反发热,则表邪明显,故以两解表里的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金贵》曰:脉得诸沉,当责有水。水在里者,热反外郁,此少阴病始得之所以反发热脉沉也。麻黄附子细辛汤,解表兼逐饮也。
【注】①反发热脉沉中间不当断句。反字贯彻发热脉沉两者。少阴病本虚,以不发热为常。病在表,脉当见浮,发热、脉沉均不寻常,故曰反。脉沉,当责里有水饮。反发热的原因有二:一是邪在表,其人抗病能力较强;二是里有水饮。此亦同表阳证邪在表、里有水饮者,单纯发汗不但表邪不去,且激动里饮而生变证,小青龙汤证即其例也。不管是表阳证,还是表阴证里有水饮者,必须解表逐饮同时实施。若是表阳证,先解表后逐饮,即有变证,尚容时调整方证。若表阴证,解表逐饮分步治之则不可轻视也,
必须同治。盖虚寒之人里有水饮,并于里则转太阴病之下利也。
②得少阴病的人本来就虚(津虚血少),即使用发汗药解表,也得减轻麻黄的用量以小发其汗,且必加亢奋药。若里有水饮,必加逐饮药以两解表里。本方附子细辛正为此而设,故曰“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按】本条为少阴病兼里有水饮者,乃变治方剂,下条才是少阴病的正治方剂。
第302条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发微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释】少阴病得之两三日,以不传里而无里证为常,宜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解表。
【按】二三日无里证,说明少阴证本是表证。以其本虚,维持在表的时间甚短,四五日即常传里,并发呕吐下利的太阴病。若胃气衰败,则死也。外感而现少阴病,宜抓紧时间治疗,稍有疏忽,极易转属太阴或厥阴而致死。
由上条脉沉而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可知,本条脉不沉。本方为少阴病发汗主方,亦即伤寒无汗者的发汗剂。若中风汗自出的少阴病,当于桂枝加附子汤类求之,已详于太阳病篇,故不重出。本条告人少阴病本是表证,以其多虚,传变较速,很快传里或半表半里,因此把少阴病看成里证是不对的。
【注】①少阴病津虚血少,即使发汗亦不可大汗,同时应加亢奋药。麻黄附子甘草汤乃治少阴病的基础方(主方),与太阳病发汗有麻黄甘草汤、桂枝甘草汤一样。太阳篇21条“其人恶风,汗漏不止”,以桂枝加附子汤治之,其实也是少阴病,前后互参自明。
②病仍在表,故可微发汗解之。若病以传里,并发太阴病,则不可再用汗法,急当救里矣。此为定法,需切记。(可与93条注互参)
【按】由此可知,少阴病脉微细当为浮而微细,因浮以应表也。
第303条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啊胶汤主之。
【释】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安卧入睡者,病已传半表半里而为少阴少阳并病,故作虚烦,宜黄连阿胶汤主之。
【按】少阴病传半表半里,以厥阴为常,然亦间有传少阳者,今于二三日以上转属少阳。以其本虚,上焦复有热故使心中烦,不得眠也,黄连阿胶汤主之。
【注】①二三日以上,指四五日或五六日言,为内传之期。
②心中烦,乃上焦胸中有热扰。不得卧,乃血虚烦甚,不得安卧入睡也。栀子豉汤证是下后里已不实,但有热扰心胸,为虚烦不得眠,不是真正的虚烦,而是偏于热也。本方证则是真正的虚证,又有热扰心胸,可见是真虚烦不得眠也。
③病由少阴表证传半表半里,因虚而有热,即使传少阳也不显柴胡证。这与由太阳传少阳常显柴胡证者显然有别,故以黄连阿胶汤主之。
【胡老按】久利或下利腹痛、便脓血、血便、咯血以及吐血等诸失血证,凡心中烦不得眠者,用本方均有验。本方治心中烦不得卧,颇似栀子豉汤证,但本方偏于治虚烦不眠兼有以上诸血证者,栀子豉汤则无此功效。
【按】本方证为少阳方证,而非少阴方证。冠以少阴病,乃始得之的为证。
第304条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释】里有寒则口中和,胃中有饮,则背恶寒。少阴病一二日即见此候,急当温中逐饮,缓则必并于太阴而吐利也,故当灸之,并以附子汤主之。
【按】《金贵》“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少阴病本虚,得之一二日尚未传里,但口中和,背恶寒,里寒有饮,法当温中以救里,止吐利于未萌,此良工治未病手段至于灸何穴,书中没有明文,诸家有谓膈关(第七椎下两旁三寸陷中)及关元穴(腹中线任脉脐下三寸),存以待证。
【注】①得之一二日,且不见吐利之证,此尚未传里也。
②口中和,指口不干,不苦无黄苔等,是虚寒的标志。背恶寒,是胃有停饮,比一般恶寒重。少阴病见此证,若不早治,必传太阴为防传变,温中去饮正当其时,防患于未然也。
③本证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者,以表证不明显,亦不发热之故。白虎汤证亦可有背恶寒,但其证口舌干燥,本证则口中和,这是两者的主要区别点。
【按】本方较真武汤增加了附子的用量,以无吐,去生姜,加人参健胃补虚,防病传里。主证和组方均有别也。
本方术附合用,共走皮中以逐水气,为治湿痹的要药,根据需要可以加茯苓。若去人参,留芍药以缓挛急,可治关节痹痛。
第305条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释】中气内虚则手足寒,有水气则脉沉。身体疼,关节痛,知为湿痹而无关外邪,当属太阴虚寒证,故以附子汤主之。
【注】①身体痛、骨节疼属表证,形似外邪,虽冠以少阴病,但有无少阴病的其他脉证,故实非少阴病也。以身体骨节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属痹症。
②手足寒,是因中气内虚、胃气不振。脉沉,为寒饮在里之应。体痛、骨节痛,为寒湿之痹。
③寒湿在里而有身痛、骨节疼痛,虽无下利、呕吐,亦当属太阴虚寒证。治之之法,不应解外而应温中逐饮,故以附子汤主之。
【按】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亦有脉沉,也是内有水饮,因而(反)发热,说明表邪重,故用小汗法以解表。本方证手足寒,里虚已反映出来,故属太阴,即不得小发其汗,亦不亦四逆辈,用附子汤温中健胃去饮,以除寒湿痹痛也。
另外,风寒湿邪和而为痹,尤以关节痛为常见,并且常以表证的形式表现出来,或太阳或少阴,临证需分阴阳以治之。寒湿痹痛而脉沉者多属本方证,尤以下肢拘急、屈伸不利者更验。
第306条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释】少阴病转属太阴,下利便脓血久不止者,宜温中止利,桃花汤主之。
【按】下利便脓血,即今之痢疾的黏液脓血便。若脉微乳沉细而无里急后重,滑泄不止者,可与本方止之。若脉滑数而里急后重,多属实热,非温涩所宜,不可轻试本方。
【注】①此当有少阴病的脉微细、但欲寐,而又下利、便脓血,是少阴病传里而转属太阴的虚寒下利。便脓血是下利日久,寒湿浸淫大肠,以至滑脱经久不愈,故下利不止。无热象,应不渴而口中和。
②这种下利宜温中固脱,故以本方主之。阳性病之下利,因正气不衰或里实,故一般有里急后重,万不可上来即用止泻药,使毒素潜伏于体内留下后患。
【按】临床用本方的机会很少。本条为证不全,应与下条互参。
第307条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释】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常传里转属太阴,其腹痛、下利不止、小便不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按】此承上条而详申其证也。以上两条均指脉微细、但欲寐的少阴病并于太阴,便脓血下利不止,即所谓阴证下利,故以温中固脱的桃花汤治之。
【注】①少阴转属太阴,里有寒则腹痛。里虚寒,水谷不别,水不走前阴而入肠道,故小便不利而下利不止。若下利不止,津水伤,亦可使小便不利。二者互为因果,均可造成虚脱。
②虚寒阴证的下利急需固脱止利,故仍以桃花汤主之。
第308条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释】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除以温中固脱的桃花汤主之外,亦可用针刺辅助治疗。刺何穴,如何刺,书中无明文。
【按】可刺,乃可用针灸之法作辅助治疗。愚以为用灸法辅助之更妥。不管针灸还是汤药治疗,此等下利万不可用苦寒之法。
第309条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燥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这个吴茱萸汤以吐为主呀,吐的厉害,这个吴茱萸汤证候我遇到多了,真是这个样子,以前我有个邻居呀,一看这个病,一点也起不来,就是吐,同时头晕厉害,就是先前讲的那个水饮上冲的那个晕,头眩晕的厉害,他说不时时自冒,与那个病是一样的,手足逆冷,他一吃药就好了,我就给他吃这个吴茱萸汤,他这一次给记住了,一看病呀就找我说“我还吃那个辣药”,这个方子又苦又辣,辣的很,所以这个虽然说是吐利,利并不厉害,以吐为主的,当然他里头的水多,它既吐,下边也利,不是一点也不利,同时手足厥冷,这个气冲的厉害,手足厥冷不一定是胃气全败了,你得看情形,那么假设胃气败,他手足厥冷,那么头前的就是的,肢燥,燥烦,不得安宁,那个始终是那样的。那么这个手足厥冷,他这个气往上,这个水气冲逆的太厉害了,这个胸中的大气受阻碍,他手足也逆冷,这个用吴茱萸汤,我常用,不但治这种病,而且在临床上西医说的美尼氏综合病的头晕,这个方剂很多呀,他只是晕得厉害又吐,那准是吴茱萸汤证,这个方子非常好使,这个方子他是个温中健胃祛水,这个吴茱萸汤专治水气上冲,可这些药是大温大热,真正有热可不行,你像咱们柴胡剂那个,那个呕,那不行,那吃了就坏了,阳明篇里有嘛,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那就是属上焦也,那就是柴胡证,所以说真正有热的呕,越吃呕越厉害,在这个太阳篇里有,那么这一段呢,它在少阴里也搁了,因为少阴篇经常的有呕吐下利,这是一个危险的证候,这一个并发太阴病,但是也有似是而非的,那么这个就是,这个当然也是中虚有饮,这肯定的,那么这个不是说的这个,是烦燥欲死,象,要死之证,这是冲那节说的,这种病很多,这个病不要紧的,今天就讲到这了。……少阴病,少阴篇你好好看看,这一篇最不好懂,他这个文字也有关系,你看这二段,他一个烦燥与这个燥烦,它都搁在这个地方了,它容易误解的,那么吐逆,手足逆冷,燥烦则死,为什么还要治呢?一般说这个病与那个是绝然不同,这个不是个重病,这个不是说那个烦燥欲死的,……
第310条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
虽然也冒一个“少阴病”呀,这里它是少阴病传入半表半里而发为少阳病,心烦、胸满、咽痛这都是热上炎的一个证侯呀,可见下利也是热利,而不是寒利,不是虚寒的下利,它用猪肤汤主之,猪肤这个药就是用猪皮一味,这个药润燥解热,它是去热不是去寒的,它又加白蜜,凡是甜药都能够缓痛,加白密就治嗓子痛,这里加白粉,白粉就是米粉,这是以治胃,养胃的法子,这个病很轻,这个主要的是往下讲咽痛,那么这个病就是这个少阳病呀以传厥阴太阴为常,但是也有兼传阳明,阳明少阳也,这一段呢,它是传少阳,他也是表证,所以表证传里,可以为阳明证,也可以为里阴证,太阳以传阳明、少阳为常,也兼有传太阴和厥阴的,一样,这个阴阳两种病呀,阴病以传阴为常,因为它虚,根本就虚,所以传里以传太阴和厥阴为常,也有传少阳、阳明的。这个书上也是这样的,这就是其间的一个例子了。
第311条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这里也是,少阴病这咽痛呀,大概古人把它搁在少阴篇里他有用意的,临床上扁桃体发炎我们常遇到的,这种病来呀都带着感冒,也是开始发热怕冷,那么咽痛呢,轻的没关系,重的不能发汗,忌发汗,发汗封喉嘛,总之要用清凉解热的法子,所以搁在少阴篇里头有用意的,搁在太阳篇里头,容易当太阳病发汗,少阴病发汗的机会不太多,按理说应搁在少阳篇里头,这个口苦咽干目眩呀,眼晕耳聋,都属于少阳,是孔窍的病都应该属于少阳,那么这个书呢它搁在少阴篇里头,是不是原书就这样子,还是王叔和弄到这里,我们都不知道,但是我们要知道,就是有少阴病的外观,也是少阴病里传少阳而发生咽痛,可以这样理解,那么一般的咽痛呀,都是指的一侧局部痛,后面的“咽中痛”,整个嗓子都痛,那是重的,这个局部咽痛就是咱们平时说的这个一侧红肿呀,就是扁桃体发炎这类的疾病,轻的话,就是甘草汤就行,就是甘草一味,甘草,要是生甘草,它也解热解毒止痛,要是重一点的,要是红肿轻,吃甘草汤是可以好的,那么肿的厉害一点,吃甘草汤不行再加桔梗,桔梗这个药呀,它有利于咽痛,后世说它开脾,就是脾气,不对的,它这个药就是一个排痰排脓,嗓子要是痛又觉得这个地方不利落,可以加桔梗,这是轻症,要是重症呀,只是用桔梗汤也是不行的,桔梗就是甘草加桔梗。
咱们一般在临床临床上治这个扁桃体发炎呀,常用这个,常用小柴胡汤加石膏,加桔梗,小柴胡汤里面就是甘草嘛,很好使,但是特别重的,如果是扁桃体化脓的,那就不行了,就是小柴胡加石膏合用桔梗汤,是不行的,那就得想法子用增液汤这类的,就是白虎增液,或者用玉女煎这类的方子,加上马勃呀,或者其它的祛痰治嗓子痛的药都可以的,这是我们经常见的病,这是都说治这个。
它凡是咽痛呀都是说局部,很轻,所以用甘草汤类的,甘草汤不好用甘草桔梗汤,甘草汤就一味二两,用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就是分二次服,二两就是六钱,分二次,就是一次三钱,平时用量就是三四钱,现在用克计算就是10克12克的样子就行了,桔梗汤呢就是甘草加桔梗,这个量更较轻,甘草还是那么重,桔梗轻,桔梗为甘草的一半,也就是甘草各三钱,桔梗就是一钱半。
第312条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这个就重了,这个咽中,就是整个嗓子,而且生疮,就是有溃破的地方,那么这个就是进一步的化脓之后了,不能语言,这个重的很,他这个不能语言有几种,一种是疼的厉害,一种是粘痰呀胶着嗓子这个地方,吞吐不出,这个嗓子疼得的厉害,所以声不出,苦酒汤主之,这个法子挺妙呀,这个半夏这个药,在古人说是下气治咽痛,它这个以半夏为主的,它搁十四枚,就是重用这个半夏,鸡子,就用鸡子清,把黄去了,它这个煎法也挺别致,黄去了,蛋清仍搁在鸡蛋壳里头,然后它底下有说法,右二味以半夏,着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它是什么意思呢?它就是在鸡蛋壳里头搁上苦酒,即是醋,那里头还有蛋清,连鸡蛋清带苦酒,然后半夏也搁在里头,它那个古人利用这个当时的情景,它也是个秘方,大概古人也有个说法,那个刀后头都有一个环,那时候古人有腰刀,后头有一个把,把上有一个圆的,为绑一个绸子或者布什么的,它那鸡蛋正好搁那里头,掉不下去,它那环也不大,然后再搁在火上,它就是利用这个鸡蛋壳,令三沸,要时间长了,鸡蛋壳就糊了,所以一看开三开就行了,把这个滓子不要了,少少含咽之,它少少含咽也有用意的,让这个药久久的在嗓子处存在,咱们吃六神丸也是一样的,六神丸也不能一下子咽下去,要含着,那么它要你少少含着,在嗓子地方一点一点润,不差,更作三剂,假设吃一次,都是这个做法,不好,可以连续这么作,吃它三剂,大概可以好的,这个鸡子清这个药呀,它是……的,咱们以前唱戏的人都知道,嗓子不好,他在后台喝鸡蛋清,马上嗓子就痛快,所以这个方子很妙,它这个醋是收敛,敛疮疡,这个较比以前的嗓子是重。
第313条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它都大量用半夏,那么这个呢,它是外有风邪,所以它用桂枝甘草汤的基础呀,加半夏,那么这类的嗓子疼呀,这都是特别凶,它也写个咽中痛,它不是用咽痛呀,全嗓子都疼,这个古人把这类的嗓子疼呀叫缠喉风,这在现在不常见,这个说死人就死人的,这个喉肿的厉害,这个相当的凶,所以这个它也有外证,不是没有的,所以它用桂枝甘草汤它也是解外,同时用大量的半夏,来治这个嗓子疼痛,这个半夏治咽痛,是古人说的,这个桂枝也治咽痛呀,桂枝这个药呀,你们看一看神农本草经里有,治喉痹,所以桂枝这个药也止痛,所以身疼痛没有不用桂枝的吗?它也治喉痹这种痛,那么这个药现在很少有人用了,遇到嗓子疼呀,大概都是在解热这方面,滋阴解热这方面下手,但是有这种病我认为还是要用这个方子还是能好的,它说这三味呀,等分,各别捣筛已,就是要捣碎筛细的意思,合治之,然后搁在一起,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服散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也是少少咽服,半夏有毒,不当散服,是指生半夏了,生半夏是有毒的,现在咱们的半夏都是制的,也有拿姜制的,也有矾制的,用姜制是最好了,与生半夏差不多,但是毒性没有了,那么以前呀,咽痛都出这些方子,我们要是治咽痛呢,头前那二个小方子常用的,这个咽痛生疮用这个苦酒汤,这个我试验过,就是这个人嗓子痛,声不出,的确的效,后面这个我没用过,但是嗓子痛以后边二个为最重。
第314条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这个少阴病下利,这就要跟头前讲的太阳阳明合病必下利,葛根汤主之是一个道理,那个必下利不是说太阳阳明合病必定下利,不是这么个解释,这个书内面有很多内容,这种话,例如桂枝汤证,头痛者必衄与这个太阳阳明合病必下利是一样的,它是冲着方剂上说的,说太阳阳明合病,怎么个合病呢,必须有太阴病,同时有下利,必须得这样,没有下利,那太阳、阳明证候多呀,不一定下利,必须有下利才能用葛根汤主之,象我们说头痛,不是说凡头痛就要鼻衄的,如果头痛而鼻衄者仍用桂枝汤,因为桂枝的应用呀,全是在津液丧失之后,如自汗呀,时汗出呀,鼻衄也丧失津液,桂枝汤是甘温养胃益气的作用。那么这里说的,与那个葛根汤是一致的,少阴病同时有下利,少阴病也是表证,这个下利以表证出现,这个病还是要欲表解的一种反应呀,所以用白通汤主之。
那么白通汤是什么药呢,你看这个方剂就知道了,葱白四茎,四根葱白是很大的分量呀,干姜一两,附子一枚,葱白是个发汗药,辛温发汗,那么搁上这个温中,亢奋机能的药呀,干姜附子是大热的药,它是有阴证的,跟我们头前讲的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这个一样,这也是少阴病的发汗的一个方剂,由于干姜附子温中都有治下利的作用,所以它用这个发汗,发少阴的表证之汗,这个利当自止,这跟葛根汤治太阳阳明合病是一个手段,那么我们遇到下利呀,又有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与太阳阳明合病,必下利而用葛根汤,都是一样的。我们在临床上遇到下利,如果有表证,要是现无汗脉浮紧的这种情况,用葛根汤,如果汗出脉弱,那就要用桂枝汤,如果现像阴证的这种情况,脉反而微细,当然也有表证存在呀,就用白通汤,但是下利没有表证,那千万不可用白通汤,所以中医就是讲辨证,不是说发汗能治下利,下利而以表证出现者,那你就要发汗,所以这个方剂呀是个发汗的方子,因为这个豆豉加上葱则发汗,如葱豉汤,一般的解表,这是千金里的方子,我们家乡常这样,就用点葱,用点姜,搁点红糖等,感冒就拿这煎一煎,喝了就好了。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我们为什么讲这么详细呢,就是为了下面这一段,你们好好看看下面这一段。
第315条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汗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那么这段是有问题的,历来注家都这么说的,少阴病下利,脉微者,应该用白通汤,同上面一样呀,那么吃完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这不是药有所误,就因为这个病呀,太寒了,突然一下吃热药,反而拒而不受,所以发生这类的情形,那么怎么办呢,古人就有一个说法,就是热以寒用,说这个药太热了,加点寒药,加点猪胆汁,这样一吃就可以好了,这种说法我以前也不信,我学伤寒的,我也这样,其实这是大错。
怎么错呢,你看看本文,头前说少阴病下利,没说脉微呀,那么这段他说少阴病,下利,脉微者,这个不能与白通汤,与白通汤,不但利不止,还出现底下这个逆治的,坏病的样子,厥逆无脉,干呕而烦,而且这个病,有生死的关系,你看后来,吃了这个药,脉暴微者死,微续者生,多么严重呀,外边没有津液,不能发汗,一发汗,再次亡阳,虚极,一定转入阴寒重证,那就是底下的这种情况。这个历来注家做方才那个解释,他们认为白通汤不是发汗药,他们认为葱白呀,也是辛温嘛,可是他真发汗。如果脉微,如果不发汗,那么即便他有下利,那也只能治里,不能够再攻表,所以与白通汤他是误治呀,不但利不止,而且厥逆无脉,干呕而烦,厥逆无脉是虚脱的样子,以前他并没厥逆无脉,这是吃这个药加重了,哪是个割据不受呀。以后的白通加猪胆汁也有问题呀,那么既然是这样了,还可用白通加猪胆汁汤吗?我认为这也错了,这个应该是通脉四逆加猪胆汁,这后头有,这个厥逆无脉,哪有还用白通汤呀,白通汤还发汗呀,再发汗他非死不可,那么加猪胆汗,也应加在通脉四逆汤里头,不能加在白通汤里头,你们好好研究研究这段,这是我这么讲的,应该是通脉四逆汤,这个白通加猪胆汁汤呀,这是个错误,传抄错误,因为他这个书呀,现在差不多一千七八百年了,开始没有印好的书,都是传抄,把白通汤加猪胆汁与通脉四逆加猪胆汁给搞错了,那你看看后面就知道了,为什么通脉四逆汤可以复脉。可是服完通脉四逆汤而脉暴出,脉暴出者死,这就像这个油灯,油没有了,这个灯就那一亮就灭了,所灯欲灭而焰反彰呀,这是常识,拿到这来做比喻,暴出者就是虚极暴脱的样子,所以脉一出马上就没有了,这非死不可,微续者生,一点一点脉在往回恢复,这是生气欲复之象,这个必活。
所以这个白通加猪胆汁,应该是通脉四逆加猪胆汁,为什么这样讲呢,你看看方剂后面的作用就看出来了,那么如果虚寒到了极点,想要去这种沉寒,扶阳,非用附子干姜,他这个书前后可以看出来,那么这个白通汤你看看这个干姜附子,用量比较轻,比四逆汤还轻,与通脉四逆更比不了,那么已经厥逆无脉而用这个分量就是不行,你再加上发汗那更不行了,所以这个我认为是一个很争论的一段,所以我注解这本书,把有的地方给改了,里面搁了个猪胆汁这个药是什么药呢,这个药是个苦味亢奋药,有亢奋作用,但是不能加到白通汤里头,这个人尿,在通脉四逆汤里头没有人尿呀,这个人尿大概也起亢奋作用吧,即使现在也这么说,是尿中含有“荷尔蒙”,就是“激素”。所以这个还难说,这个科学还没考验,可是人尿的确可治人一时的虚脱。
有时妇人产后昏迷,常用童子尿给她灌,就是解决问题,我也亲眼看到过,那么这个需要研究的,是不是这个药有这个作用,象我说的是不是里头有少量的激素,这也不一定。即使加这些药,加胆汁和人尿,也要加到通脉四逆,也不能加到白通汤里头,这个要确定。因为他不对头,他这里的脉微不是随便搁的,头一个,少阴病,下利,当然脉不是微,这一段特提出个脉微,这不是随便说的,这个注家也把这个脉微给抹了,就认为前后是一个病,不是一个病,所以这一段呀很成问题,你们好好看看各注家,自己再好好考虑,这个值得研究。
第316条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这个或下利不对,因为前面有个“自下利”,还“或下利”,这语意重复,不对头,应该“或不下利”,这样语意者相符,这段就是说内有停水,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在太阳也好,少阴也好,表不解,二三日不已者,那么二三天以前是要麻黄附子甘草汤发汗的,以二三日无里证嘛,故微发汗也,他搁个不已,就是虽然服了麻黄附子甘草汤,而病不已,为什么不已呢,根本是由于小便不利,里有停水,你不先去水呀,则表不解,所以他这个书前后有些病理的关系先后是一致的,没有说这会儿这么讲,那会儿那样讲,咱们讲太阳病里头,与“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头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是一样(41:15),那个就因为小便不利,表不解,就象无汗的表证似的,而心下满微痛呢,是水不往下行,往上撞,就象里有所实似的,所以你发汗、下之,都不能解,你非利小便不可,他用桂枝汤去芍药加茯苓白术就好了,这段也是这样,二三日所以不已,就由于小便不利,里头有水气,这个少阴病要是小便不利,里头有水气呀,一到四五天传里,非下利不可,所以到四五天,传里了,腹痛,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那么由于小便不利,到四五日,你看看,四肢沉重疼痛,他这个表还不解,不过他这个不解,里头有湿呀,四肢沉重,他不光痛,他这个郁于表的这个水分都存在,里头也有水呀,而且不能收摄,他自下利呀,转到太阴病,这就变成少阴太阴的并病,可是主要由于里头停水,那么这就说明了二三日所以不已,四五天所以四肢疼痛、自下利,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小便不利,里头有停水,所以肯定下一个结论,“此为有水气”,都是这一个主要原因,其人或咳,这种水气呀,表也没解,湿邪郁肺,他
也“或咳”,或者也许有小便利,头前不是有小便不利吗?或者也小便利,或者不下利,他小便利就不下利,小便不利则水走肠间呀,这个应该是不下利,不是要或下利,那么或者至里水上犯而呕,无论或然以下的证侯有无,只要有以上“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自下利,”只要有这个,就可以用真武汤,这个书呀,你们从头前看,凡是有或然的都给弄一个加味的方子,这个方子绝不是张仲景的,因为有些很不合理,这是后人所补,他这个说是什么方主之呀,他是冲这个主证说的,这个客证有无,你把水气去了,都能好的,去水气以解表嘛,表也解了,水气也去了,这个真武汤也是个附子剂,用于陷于阴证,这是少阴病呀,太阳病只是用一般的利尿就行了,这个利尿之中加附子的,所以他也用茯苓术,加生姜他是止呕了,加芍药治腹痛,那么这个水气只是在胃,冲逆于上,或者呕,或者下利,腹痛,他都治,但是陷于阴证,不加附子是不行的,这个方子非常有用,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底下这个“若咳者,加五味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这些都要不得呀,他是根据小青龙汤那套,加五味、细辛、干姜,其实这不对,“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也不对,芍药这个药呀,虽然它不是个酸收敛药,但是……,你们看大泻下药,都不用芍药,如承气汤里头没芍药,他起收敛作用,可是下利药里头,他用芍药,他治腹痛,如建中汤里面用芍药。这个阴证哪有去附子的,这都乱说,所以这个去加方法要不得。
第317条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清谷,这就是说这个少阴病传里转属太阴了,里虚寒之极了,食谷不化,下利清谷,他这个里寒外热是指的下面的证侯说的,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这是里寒,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这是外热。那么这个少阴病,里头虚寒之极,所以下利清谷,而手足厥逆,这个病常常有这个情形,真正到这个危重的时候,一点一点的浮阳都现于外了,里面是一片沉寒,这个病最重,那么这个人应该恶寒呀,而反不恶寒,面色也不就赤,而反赤,这个面色赤不是前面的表不解、不得小汗出的那个浮阳在面,这是真正的虚候,里头极寒,把人身上的一点热量都弄到外面去了,有虚脱之象,那么也有些特征出现,下利嘛,或者是寒刺激肠子,肚子也痛,或者里头的水,上逆故干呕,他有时下利伤阴太重,咽干,也可以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这个利止脉不出,就是无可再下了,没有脉,脉不出,这就是一个虚脱之象,只能用通脉四逆汤,所以叫通脉四逆,脉没有了,能使它复通,所以头前那个应该用通脉四逆。我们看看通脉四逆,就是四逆汤,也是甘草附子干姜,但是附子干姜都加大用量了,附子也是用一个“大”,附子有大小之分,那可相差很多很多,我问了他们药房,附子大的有一两的,甚至一两多的,一般的小附子轻得多,干姜搁三两,你们看白通汤,干姜才一两多,差太多了,而且是分温再服,分二剂,那么干姜这个药三两就是9钱,一剂是4.5钱,这很重了,要是强人还要加干姜(底下注了),用四两,一剂药里头就是6钱了,现在就是18克了,所以通脉四逆汤就是在四逆汤的基础上而增量附子干姜,温中祛寒,而且附子这个药呀,附子、干姜都有这个作用,都起这个亢奋作用,这个机能沉衰,就象现在的虚脱,以致于心力衰竭,都能振起这个机能的,你看他这个书它这里面没搁人参,人参这个药也是个亢奋药,也是个补药,可是它不宜寒,真正到这个沉寒痼冷,到了阴虚之候,人参用不得,咱们现在还有个最迷信的独参汤,遇到这个时候这个独参汤就来了,用一个死一个,这我见得多了,只能用通脉四逆这个法子,轻一点的,也得用四逆汤,这个讲义上讲到火论病的时候呀,这个例子多的很。这里也有些或然的证侯,也用一些加减方,这个加减方呀,一点也没道理,这个时候你还加葱9茎,要是脉微欲绝,或者脉不出,你再发汗那还不是速其死吗,所以他这个加减一点也没道理,这个好好看一看就知道了。
第318条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这个不是少阴病,这个根本就是少阳病,由于气的闭塞,而发生四逆,就是心下的部位,这柴胡是祛胸胁苦满的,胸胁苦满再加上心下闭塞,阻碍人的气血,也现四逆,但是很少,那么这个方剂,它祛热,因为它以柴胡为的,治少阳,它不治寒,不应该搁在三阴篇里头,搁在少阴篇里头还是不行,那么这个古人总是就这个外观呀,看到四肢厥逆的这种情形,也有时腹中痛,也有治下利的作用,认为这种腹痛下利的少阴病转属太阴,这种看法,其实不是的,他这个下利是个热利,不是寒利。
这个四逆散我常用,这个方子最常用了,凡是大柴胡汤证,大柴胡汤心下急嘛,郁郁微烦嘛,这个方子也有心下悸、郁郁微烦,但是不呕,故没有半夏、生姜,没有大黄,不可下,你就用它没错的,其它都象大柴胡汤证,而且这个方剂呀很少有四逆,因为有枳实呀,这个气闭寒的厉害,或者有,但是不一定有,所以四逆在临床上很少见,虽然名为四逆散,但四逆很少见,那么由于气不得下行,这个枳实是疏气的药,上逆于肺,也有时候咳,凡是柴胡剂大概都治咳,柴胡剂这个药呀,是疏理胸膈这一带,或者悸,悸是指心下悸,或小便不利,因为枳实这个药,枳实、厚朴,这类药消胀,也有祛水、祛湿,那么小便不利呢,行气也利水,或者腹中痛,这个方中有芍药甘草汤,枳实芍药汤二个合起来,枳实芍药汤是行气缓腹痛的,这个金匮要略里有,腹满腹痛,芍药甘草汤、枳实芍药散全治的,再就是妇女产后腹中痛,一般要是没有瘀血,大概都是用枳实芍药散就好的,行气它也有止痛,所以它这个药也治腹中痛,根本就是治,不用加味,或泄利下重者,有这个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汤就治下利呀,芍药甘草汤这二味药,那么如果再有热,柴胡清热,所以这也是治热利嘛,热利心下闭塞而有下利的,这个方子也治,所以这个方子有治下利的机会。
虽然它是一个或者见证,但是这个我们都把它当成主证看是可以的,用这个方子,假设说有柴胡证,那么有这些问题,尤其这个腹中痛,或者有下利的这种情况,这个跟我在一起看病的人都知道,我们治肝病有大便不好的,我常用四逆散,四逆散合用当归四逆散,肝区痛的厉害的,加郁金、香附,我在临床上常这么用,从哪来的呢,就根据这条,就是下利腹痛,所以我们在慢性病里头,就是治肝炎呀,我们不能不用柴胡,因为它疏理肝嘛,但是它要是下利,你用柴胡桂姜汤就不行,柴胡桂姜汤它是治大便干,你用这个倒是很好的,就是这个方子合用当归芍药散加减,肝功能不好的,你可以加丹参、人参,总而言之,你用这个方子,你得熟,你到时候合用或是化裁,心里就明白一些,它不呕嘛,你就不要搁半夏,要呕,就是大柴胡汤把大黄去了就行了,那我也常用过,它底下这些,这些加减更要不得,
第319条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这个更不是少阴病,这个根本是没道理,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这个纯粹是水谷不别,水谷不别的有自下利,起码得有小便不利,……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用猪苓汤是不行的,也不知道怎么搞到少阴病来了,我想这个也许这里头有错误。猪苓汤是最常用的方子,猪苓汤这个药和五苓散是不一样的,五苓散有气上冲,五苓散常是表不解,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这个猪苓汤还有表不解的情况,这个放到少阴篇一点意思都没有。这个猪苓汤它是个利尿消炎,就是利尿去热,所以我们是由于利尿有问题而有炎性症的急转,大家用这个方子都好。你像咱们用这个泌尿系感染这类的病,这方子是常用的,就用这个猪苓汤加生薏仁就行,那么热的的比较厉害,小便特不利,也可以稍加大黄,大黄这味药呀,虽然我们从大小便往下行,他能诱导旁壁的炎症,你像咱们在临床中常见的,像肝炎吧,真正实证也有用大黄的时候,他虽然往下泄,但是诱导其他的炎症,消失,因为大黄这味药是个好药,但我们对泌尿系这方面不要重用,要少用,不能过一钱,那么最常用的呀就是这个猪苓散加生薏仁,这个你在临床上可以试验,对这种泌尿系感染的,我认为比咱们西医要快的很,可以说百发百中。加上大黄呢,对尿结石有很好下的作用,这个生薏仁不要忘了。
第320条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这个少阴病传里的时候一般传里传太阴,但是也有特殊情况,也有传阳明的,少阴病根
本就是津液虚,那么它要传阳明呢他一化热就了不得了,所以津液枯竭和大便燥结特别迅速,所以要有少阴的外观,而发生阳明病,大概都要急下。它这段就是,少阴病只是二三日的时间,开始的时候在表,二三日之后要传里,那么就突然间口燥咽干,咱们讲太阳病是口燥咽干不可发汗,说是热盛津液虚衰的一种反应,所以急下之。那么这个要稍一延误,津液有枯竭的危险。咱们讲阳明病也讲了,阳明病本来没有死证,假设津液虚竭之后,那你就攻补两难了,正虚而邪实。你攻邪吧病人受不了,你扶正吧邪还在里搁着呢,越补越实,所以阳明病这个实呀,全是热实津液虚竭,这个少阴病一来就有这种情况,所以没有其他情况开始就是口燥咽干,这不可轻视,若不急下,转过来就是一个内里头实得厉害,津液再虚竭就不可措手了,所以需要急下,宜大承气汤。这是二个方面看问题,仲景把他搁少阴病,一方面就是我刚才讲的这个,原来是少阴病,那么到二三日了,急剧传里发生阳明病,有这种情况。另一方面,我们在临床上,假设遇上一般的感冒,咱们说是外邪了,在初作很短暂的时间内马上发生一个,他口燥咽干呢,外表上就是脉微细,但欲寐,就是有少阴病的征候出现,与这个是一样的。那么他一出现就发生里热太厉害了,所以他是口燥咽干,津液马上就要虚竭而且人马上就表现出虚衰的外象,以少阴病的形式就发现出来了,所以这条从不同角度说,根据具体事实来研究,那么他并没有开始发生少阴病这种情况,那么突然发生这种情况,也属于少阴病传里为阳明病的,一样治疗,也得用大承气汤,用在这里就是要说明这个,病来的非常猛,津液有立刻枯竭之势,这类的阳明病伴有虚衰征候可了不得,所以要治病当急嘛,这个时候你要迎头急下以存津液,否则转瞬恶证逢起,那就不可救药了,所以有这些问题呀,就得急下,没有其它的什么办法,你象咱们讲阳明病那个三急下,与少阴的三急下都是这个情形。
第321条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不是“可下”,在玉函经里就是“急下”),宜大承气汤。
那么这个论述根本不是少阴病,这个就是所谓瘟疫了,瘟疫论,就是所说热结旁流,自利清水,自下利而清水,这个清字当个动词用,就是大便的意思,就是排便,排出便全是水,这个清古人是当如厕讲,跟下利清谷是一样的。下利同时清谷,便出来的是完谷不是粪,当然也没有味儿了,谷物都没消化,这都是胃虚的一种说法,这个清水不是色纯清,这个色纯清,就是青褐色,我得过这种病,这个清水是色十分浑浊,发清黑色,那么就是污浊之水了,味气难闻的很,心下必痛,所以他这个书呀必字它的用法前头讲了很多了,太阴阳明合并必下利,就是说这一段必须有这个征候,才是这个情形,如果心下不是疼痛,这个不能说他内有结实了,他心下疼痛,他这个病一来呀,开始从胃上解,所以他就热结旁流,一方面结者自结,流者自流,一方面它结,热的很呐,一方面排出水,往下流,结在中,从旁流出,就起个名字热结旁流,挺有意思。就是一方面结一方面流,咱们一般的阳明病不是这样,一般阳明病热都酝酿到一定程度,它是使得水分消失,水火不同炉,火盛了水自然就要消逝,所以阳明病法多汗,小便数,大便硬。它小便数多汗都是消除水分,里头热可以蒸蒸汗出,所以热结旁流来的猛,一方面结,一方面被水毒的排斥不能出汗,不能小便数就统统往下排泄,所以这个伤津液、结都是相当迅速。那么心下结他就疼了,心下就是胃这个地方,口干燥,同时虚燥的津液也反映到了口腔,急下之,这不急下是不行的,急下也的用大承气汤了。我得过这个病,说话就四十年前了,这个病我最有体会了,睡觉中我就感觉整个身体就晕眩起来了,想做梦一样,我寻思做梦呢,可是呢难受的很,醒了肚子疼呀,我就往厕所跑,那厕所都在外头,我跑出去就回不来了,孩子把我弄回来了,所排泄的就是那个自利清水,色纯清,那个气味难闻的很,回来我就人事不知了,这东西凶的很呢。这一宿差点没死了,后来他们找了一个西医,给我急救,打了一针。第二天我轻松了一点,并没感觉多大发烧,就是这个肚子疼,后来我就想就是这个,不是吃大承气汤,吃的调胃承气汤,吃了病就好了。那嗓子干的厉害,所以这种病古人叫瘟疫,他不是从少阴来的,可是情形的反映像少阴病,它也是脉不是那么急噪,而且人呐困倦,按现在说我当时就是休克了。当时什么也不知道,给
我打针我一点都不知道,所以这个与少阴病无关,属于瘟疫,你们看看吴又可的《瘟疫论》,它这个病来了就是从里边发现的。所以这个实证如果现出虚衰的征候是不好的。
第322条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这个是少阴病转属阳明。腹胀,六七日不大便,肯定它是里实了,由于它是少阴病转属也要用大承气汤急下,这个要搁阳明病那不能用大承气汤,只是腹胀、不大便,那么它以少阴病的征候反应,根本上是从少阴病来的,少阴病一般不转属阳明,如果转属阳明了,你就不要轻视了,所以这个应该赶快急下,去里头结热,渴望其速治。所以这几段在少阴病里头也是特殊的情形。
第323条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这个脉沉为在里,我们头前讲了一个,“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所以每一段都要看整个的问题,那么这个脉沉既不是始得之,这是第一,第二也没有表证发热的情形,这个只是脉沉,沉为在里呀,沉也主有水,你们看《金匮要略》水气篇就有了,脉沉者当责有水呀,我们头前那个麻黄附子细辛汤他怎么不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呢?他就是用细辛来逐水,来逐饮,里头有水饮,一方面逐水饮,一方面解表,那个方子是那样的,那么这个时候不行,这个时候它没有表证,所以他没说始得之,那么这个脉沉呀里头有寒水,所以少阴病里头有寒水非要转成太阴病不可,那么转成太阴病就相当危险了,有呕吐,下利,xx,脉微欲决,再有这个情形就有死的可能了,所以稍见其端,脉沉他不浮,我们讲的脉微细,是浮之中的脉微细呀,他是在表啊,这个脉沉不可轻视,这个里头是有寒饮,转过来他就要腹痛下利,阴寒在里太阴病要发生,发生就危险嘛,所以赶紧急温之,宜四逆汤。只是能用四逆汤,温其里呀。三个急下证是特殊情形,所以他这个书呀都是应急治变,不要认为少阴病尽出这个事,不是的,如果有阴寒在里的情形发现,那就根据治太阴的方子,用四逆辈。为什么他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呢?他没有反发热,始得之这种情况。
第324条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
它这个头一段不是少阴病,有少阴病的外观,饮食入口则吐,它由于胃里有停水,水往上逆他要吐了,所以饮食不纳,饮食不受,一吃他就要吐,就由于这个问题心中温温欲吐,这个“温温”是“愠愠”的意思,他们讲《论语》的,“人不知而不愠”,愠就是烦呢,心中温温欲吐就是说不出来的烦恼,老想要吐,但是复不能吐,而不能吐出来,所以在这个情形之下,饮食入口则吐,那没问题的,它不受。始得之,手足寒,这个病一开始手脚就发凉,为什么呢?他有解释:脉弦迟者,弦也主有水饮,迟有寒,就是里头有寒饮,这个寒饮往上冲逆呀所以胸中实。从病机上来看他就要吐,可自己的本能吐不出来,他老想要吐,老想要吐,就想用吐来解除疾病,就是这么一种机制呀。这很清楚。你们看吐逆都是这样的,不是随便拿出一个病就要吐的,我们应该顺其势而导之,应该吐不应该下。那么这一段不是少阴病,可是由于胸中实,阻碍气机,所以脉是弦迟,那么人也是精神不振,他老要吐老要吐,温温欲吐,而且阻碍邪气旁流,所以他手足也厥冷,外观像是少阴病,其实不是少阴病。我们头前讲那个热结旁流也一样,这个实质不是(少阴病)。为什么不是呢?这个瓜蒂散,虚寒用不得的,它是攻实的,咱们汗吐下三种治病方法呀全是攻实,病实需吐之,需汗之,需下之。虚寒没有用吐法的,若膈上有寒饮,就是胃有寒饮,干呕,他不是真要吐,里头没有什么水,只是不象上边那个,水往上逆。只是干呕,并没有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也没有饮食入口则吐,没有这个情形,只是膈上有寒饮,老想冲逆干呕而已,这就和我们头前讲那个“脉沉者,急温之”是一个问题。那么假若胃有停饮而发生干呕,没有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这种病情,你不要认为胸中实给它吐药了,这是真正的里有寒而有水气,既和在少阴病外观,也赶紧急温之。不可吐也,这个你别拿它当胸中实吃吐药那就坏了,他特意出这么一段大有用意的,就让你辨别二种证,有的时候胸中实瓜蒂散证,象阴证差不多,也有四肢厥冷,脉弦迟,那么这个你当虚寒治就坏了,你吃四逆汤都不行了。那么这个四逆汤有类似的,他是干呕,没有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没有这些情况,这是里头真正的在胃里有寒饮,这与那种要吐而不能吐的病是两种,这在临床上很要紧的,这二个你要用错了,生死的关系,宜四逆汤。他这个主要给四逆汤立论,少阴病不少阴病不是重要的,少阴病与瓜蒂散主要的鉴别点在哪呢?真正的病有欲吐之势,你看看头前讲的瓜蒂散,气上冲胸咽而不得吸者,他这个病整个要往上来,是与呼吸有病变,那你赶紧吐,那么这个呢就是要吐吐不上来,一吐的得了,所以治病有一个顺势利导,这个顺势利导就是顺病机之势,咱们头前讲的六经开始也说过,咱们说那个太阳病,病呀他自己要从表解,而不得解,咱们分析那个征候不也分析了,确实是那个样子。
有一个要出汗出不来汗,所以古人通过临床,这个一发汗就好了。古人他掌握了一种规律,方法,那么咱们现在呢根据这个规律方法在往下透视看整个情形,这个里证也如此,人身体呀他有一个愈病的方式,他就把这个病呀,打算从消化道的方面,或者把他吐下去,或者把他泻下去,就这么个情况。人体有一种防御机制,西医书上有这样说。但是这里有一个似是而非的,应该温的不要吐之,这个才叫发生太阴病了,虽然只是干呕,但里头确实有寒饮,这个如果不用四逆汤急温之,马上就发生呕吐、下利这种病。所以治病是个难事呀,……,你看我们讲这几段全是这样,它要一发作起来了,这个病就很费劲救治了,那么还有一个看出他要发作,就抓紧治,所以上工治未病,这就是未病,你看前面讲的急温之,就一个脉沉,这个只是有干呕,但是也有四肢厥逆,是结合上面一段说的。这个也应该用四逆汤来温之了。
第325条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这一段相当的好。这个你们看前头那个“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这一段叫我看就从那儿来的,脉微在仲景的书里提了多少回了,脉微者为亡阳啊,亡阳就是亡津液,没有津液,这一段你不把xx,微者津液虚,血液虚则涩,涩说明津液血液俱不足,那么少阴病下利有这种脉你不能发汗,白通汤你们还记得吧?“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马上就是一个巨变,书上解释的我很不同意,说不是要有所xx,大寒致病,咱们用热药,病反发生格拒了,怎么办呢?得加点凉药,热药凉用他就好了。所以白通汤加猪胆汁,说的是很在行,很像。我开始研究伤寒论我也信,可后来我越看越不对,明明是错的。因为头前“少阴病,脉微者,不可发汗,亡阳故也。”头一段:“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那是非常肯定的,吃白通汤就好了,白通汤是个发汗药,以大葱为君,白通啊,通什么,就是通津液以自汗嘛。第二段他提出来: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干呕,烦躁,等等,脉也没有了,那还是药无所误?那纯粹是误了,脉微者,不可发汗。这一段就是从这上来的。怎么知道呢?他怕你不明白,不但微还搁个涩,说明就是津液血液不足,为什么不足?你看前面就知道了,一方面下利,一方面呕而汗出,津液丧失于上,于下,于外边汗,有虚脱之象,你可知道?所以脉应指既微而又涩,所以这样的情形你放心,他不会泄下无度的。必数更衣,反少者,一会跑厕所,一会跑,xx虚的不得了,可是呢没有多少东西,津液有枯竭之象,脉微涩,津液不足,血液也不足,没有什么可泄的,所以必数更衣,反少者,所下的东西是有限的。当温其上,灸之。当温其上注家闹的可热闹了,他没准确,当温其上注家们说了,最上是哪个穴啊?百会,脑袋顶,应该灸这个地方,瞎说八道,它这个下利呀,我们回头想想头前讲的,有两种,一种应该在中焦,头前不有个利不止,用理中,理中者,理中焦,不行,吃了更剧,所以此利在下焦,那么与禹余粮汤,x可以利小便,所以一利小便或者用收涩固肠的药都是治下焦,他这个告诉你了,应该治上,当温其上,治什么?治胃,它胃虚,这个津液虚衰值得咱们讨论呢,这个津液虚衰也有两个不同的情况,像我们头前讲那个急下之,口燥咽干,那是津液虚,是由于热,那你非得想法子,要如果实就得攻,攻下以存津,如果不实只有热我们用白通汤加人参那个方法,清热,也救津液嘛。那么这个是由于胃太虚衰了,他不能生津化液而且还是一切征候都是虚的象征,上吐下利而汗出,这是虚脱的象征,所以你非治胃不可,胃气存在津液自恢复。所以我们后头讲霍乱的时候你就知道了,有很多它津液虚竭了,他由于胃的衰败,你非的亢进胃气不可,这个时候一点滋阴药也用不得,一用滋阴药坏其胃非糟糕不可,这个咱们容易犯这个病呀,有此脏腑辨证,这个虚,那个虚,说阴虚生内热,那地黄麦冬上来就要命,这个是不行的。这是是当温其上,温胃,应该用四逆汤,后世就认为津液虚呀,这个干姜附子不能用,这是错误的。《医宗金监》那些太医院的老爷们都这么说,这个东西误人不轻呀,这个津液衰就是因为胃,不能消谷,哪来的津液呢?你恢复了一层胃气,就恢复了一层津液,这个地方书里头多的很,就是让你温胃,四逆汤。灸,叫我看也不是灸百会,准是灸三里,温胃嘛,所以仲景的书,我上次提到过一回,凡是穴位都不提,为什么?咱们想张仲景这个当时啊针灸器普遍,一说大家都明白,那是不成问题的事,所以到后世都成问题了。所以中医在晋南北朝时候乱,是有些退步啊。所以大家对这个穴胡揣,这一段很好,同时也说明头前的白通汤,少阴病,下利,如果脉微啊只能温上,你不能在发汗了,所以白通汤是错的。那么后来加猪胆汁一定加通脉四逆汤,也绝不会加到白通汤,所以这个书错误是有的,小二千来年呢,大家传抄,加上后人往里头乱填,所以咱们上次讲的白通汤讲这个问题了,所以这个问题值得讨论。所以咱们读这个书呀不要死看它这一句话就是这个,那么注家还有这个毛病,他就要圆原文之说。
那么今天把少阴病讲完了,那么少阴病这个病历来的说法啊都说少阴病,不敢说它是表证,其实它明明白白是表证,头前讲的很清楚了,“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也,没有里证,就是冲表证说的,为什么以至于那些注家他不怎么说呢?有一个问题,就是咱们把这个六经啊按成经络之经了,少阴病嘛,少阴肾经,怎么跑出表来了呢?就犯这个病了,所以六经这个病存在,我们现在临床上还是有,咱们遇到的感冒不都是太阳病吗?太阴病几天,虽然脉浮,它细了无力了,那不就是少阳病吗?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那么如果在恶心,现柴胡证,你用柴胡汤准好吗?这我们不也在临床上常见吗?这个东西是客观存在的,太阳病是不是太阳经,这成问题的。所以咱研究古人东西啊尤其我们研究伤寒论,必须掌握他辨证的方法和规律,这六个类型这是事实,古人也是经过千难万困才发现的,昨天和一个同志谈中风啊,伤寒啊,都是这个。太阳病有二个类型,一个呢有自汗的,有自汗自然脉就浮缓,那么就叫太阳中风,因为出汗自然就恶风嘛;没汗的脉就要浮紧,这里头血液充实,没有一点汗,那么他必恶寒,或者不恶风,或者少恶风,他不出汗,咱们来这天头,你出一身汗,他就怕冷。尤其在澡堂子里洗完澡,那身上老感觉鸡鸡冷冷的,你非披上点不可,三伏天也那样,可是古人他说什么了,他看到你恶风,这就有风邪,他就起名叫中风,所以这个名字不好起的,与太阳病是一样的,少阴病一样,恶寒,那就叫伤寒,这个错误不是只是这么一点错误,影响整个中医。由于中风,咱们用桂枝汤治中风证,这种事实在临床中治疗汗出这种感冒他好吗?那准好,可是桂枝汤是散风呢,就由于他治中风,桂枝汤也治中风,这就把药物和这个统统就下来了,这都是错的。伤寒就是伤寒邪,那都来了,辨证,以致和他们说病理,就是伤寒呢就是伤寒论的伤寒了,不外乎受风邪受寒邪,于是乎温病了。他温病从里头来的,从里头热,他就是阳明病嘛,没有什么。他不敢说是外受风寒了,这个是由口鼻入的,又跑到里头去了。这都是读伤寒论读错来的,这把中医越弄越支离,于是乎又出来温病这套营卫气血呀,上焦,中焦,下焦的说这个。
他就是太阳病,他就说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温病怎么办?你去阳明病篇去看吧都是,阳明病里头,只是不是胃家实,白虎汤,温病一卷书主要还的是清热,不能够发汗,不能够吐,不能下,更不能用温针,那说的很明白了,谁让你温病当伤寒治了?当伤寒表证治了,没有那么说的。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所以中医根本古人怎么办呢?他没法子,为什么这个病有一个出汗的,有一个不出汗的?有一个恶风的,有一个不很恶风的?他要说明那个道理,但限于科学水平,他没说,他就拿现象当本质,就这么个事。在不然就是拿脑袋臆测,主观,你要说太阳病,他就说太阳经,这个原始是这样的,用那时的经络之说就有了,所以在《汤液》上也是搞这个的,太阳病就是太阳经受邪发病,就有这个意味嘛!
这其实是错了。所以我们研究古人的东西呀规律一个,怎么样的认识规律又一个,我想提高中医,认识方面就得提高,不提高不行啊,中医治病据我的体会很有疗效,有些西医不能治的病中医就能治嘛,可是世界对中医的看法与我们的实际可差的太远了,世界看咱们是不科学的,不科学是咱们没把整个方法给人家看,给人家看的都是不科学的,你可知道?所以人家瞧不起中医,就在这一点上。你就拿伤寒病说吧,名字伤寒杆菌,人家给你弄的清清楚楚,你还说受了寒邪入里化热了,人家科学证明的东西你就别再与人家瞎辨了,所以中医犯这个病,我是中医,我敢这么说,我是西医,我不敢这么说,这里是成大问题的,真是个问题呀!咱们都是大夫,天天那一个,不是都搞病历吗?你辨完他辨,为什么不一样,真理能不一样吗?不一样能是真理吗?能是个正确的东西吗?一个病你马上四个人分十个步骤,你辨完了让他辨,他总辨不出一个样来,一个人开一种方子,学这个东西就不一样,你不信你就试试,他这非常肯定的。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就是用桂枝汤主之,没有第二个说法,他这个就是个太阳表虚,你只能这么来说,还能说什么呢?所以咱们这个辨证是成问题的,怎么不成问题你说?你们在临床上考虑是不是有这个情况。我们这个少阴病就是这样,本来它是个表证,这个表证为什么这么复杂呀?咱们讲完了,这里头有嗓子疼,又是惊吓,这是表证吗?不是呀,太阳篇也这么讲的,太阳篇调味承气汤,四逆汤啊,讲的很多啊,它这个表证不能老在表,他要传里的,少阴病传里,传半表半里和太阳病传里传半表半里一样,张仲景这个书是表里相传的,表证就要传里传半表半里,不过是少阴病传里,传半表半里和太阳病传里、传半表半里的基础是不一样的,少阴病虚,什么虚呀?就是津液虚,血液虚,它传里已传太阴为常,而且在表的时间最短,只是二三天,所以他说了二三日无里证啊,那么要过二三天呢它就要传里,太阳病不是的,太阳病五六日传少阳,七八天才传阳明,特殊的有时侯不传里,是不是?他在表的时间长,为什么?实,他这个人不虚呀,虚对病的抵抗在表的时间就短,而且传里以传太阴为常,太阳病传里已传阳明病为常,这都是一般的事。而人的生死,胃是根本的。全在与胃,人死多在太阴病这个阶段多,如果胃气败,必死。所以少阴病本来就虚,传到里发生太阴病危险的很,非的把太阴病的死症都搁到少阴病来,这很好。这个书的精神好的很,所以少阴病这几个死症大家好好看一看,全是少阴病传里而并发太阴病,这都有死亡的可能。所以开始有这么几句话:二三日无里证,这是你把握机会,赶紧发汗,可挽救他传里发生太阴病危险征候的出现,所以后头急温之都是从这头来的。要当机自辨,这是它这一章书的主要(内容)。传半表半里也是一样的,传少阳很少,传厥阴的多。厥阴,咱们说气血这套东西都属于厥阴了,传厥阴就虚衰也可以致死,他这里头也有这么二段,所以少阴病它有这些情况。但是有的特殊情形,也可以传里,随着人的身体,一看这个人的津血虚,它胃肠素热,他要传里就发生阳明病,那更了不得了。发生阳明病,津液虚竭,躁结迅速,这都是不能当一般的看。如果少阴病传阳明,见到津液虚衰之端就要急下,见到口干咽燥就要急下,那么传到少阳呢,也有啊。他也举例子了,你向这个咽痛等等的都是。这口苦咽干应该归少阳的,孔窍一类的病。少阴病主要注意的就是这些东西。不过这个名字值得考虑,xx 厥阴病讲完了,再把六经好好给大家说一说,我们六经该怎么样来认识他。不是不好认识,能够认识。那么古人呢,没法子,限于科学水平,我们现在条件比他好的多了,咱不光看伤寒论,还看旁的东西了,我们还有一般的科学赏识了,专门不够了,科学常识都有,所以这些年了,提高中医就是指的这些。是的提高,不然中医呀早晚都不行,他必须科学,非与科学见面不可,那么中医治病的精神究竟在哪呢?我们讲完了好好谈一谈。
是这个阴病还是少见的,你就是太阴病也少见,平时临床,全是这个三阳病多,这个三阴病的确少见。少见确实是有,你要临床多你就遇到了。有这么几种关系,所以谈到三阴病啊,……。因为他也没见着过,他就看看注家这么说的就没法不这么说,这是有这些问题的。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326条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病也像少阴病似的,津液不足,血液也虚,津液虚他就是渴,引水以自救嘛,甚至消渴,消渴咱们都讲过了,他由于上边虚,下边寒乘这上边这个虚呀气往上撞,自己一个感觉证了,气上撞心。人阳气布于胸中,下边这个寒气往上,上边的热不得下布,所以心中既一方面感觉气上冲撞心之疼,也感觉热,这个热不是发热的热,饥而不欲食,厥阴病属于半表半里,不属于胃了,胃没有毛病,但是寒从下往上冲,虽急而不能x,(34集完)……上面有虚热的情况,认为有实热,而误下,使之陷入里,而下利不止,阴虚证不能下。
仲景在每一篇都有提纲,即是概括地说,半表半里证的提纲都不好作,少阳证的提纲只是说口苦,咽干,目眩,那还能够说出来半表半里的局部,热盛在局部,顺着腔间往上攻,所以孔窍之间感觉有热候,还说得过去,但太概括了,有些内热的病,如白虎汤证,也有口苦咽干,此为热结于里,为阳明病的外证,故少阳证的提纲也不够好,所以要研究柴胡证,仅凭这还不行。为什么呢?就因为半表半里的部位,即胸腔腹腔,这个空间相当大,为一切脏腑所在之地,心肺肝脾胃肠肾等,如果病邪在此部位充斥,易引很多脏器出现问题,故此部位的病复杂多变,如小柴胡汤主证,虽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另外底下有这些的或然见证,或者波及到这个脏腑,或者那个,所以没有固定证候,很难概括,如表证、里证单纯。唯独半表半里,无论在阳或在阴,都不好说。这个提纲,厥阴病可能发生这些情况。不是说凡是厥阴病都有这个情形。故六经辨证有六个类型,我们只能掌握四个基本类型,另外少阳与厥阴,不能具体,这个怎么办呢?下面再解释。这个辨证,表里易知,如表证,邪气交争在表,只有阴阳之分(太阳与少阴,前者是发热畏寒,后者是无热畏寒,其它的与太阳病是一样的,脉微细但欲寐,这是虚呀),里证也容易,也分阴阳两类。这个表里知道了,除去表里,全是半表半里,这个人身上的病位的反应,不是反映在表,就是反映在里,或者反映在半表半里,在半表半里属阳性的,或者热,或者实性的,为少阳病,反面,阴性的,虚的,寒的,为厥阴病,这本书呀,六经的顺序,虽然与内经上的顺序是一样的,但这里有辨证的一种意味,先讲太阳,后讲阳明,事实上四五日,五六日,传少阳,六七日,七八日,传阳明,为什么太阳讲完了,不接着讲少阳,再讲阳明呀?这里就是这种表里阴阳辨证的意味,且表里易知,除去表里,皆为少阳。讲阴证,表为阳,里为阴,它先讲里,这是阴证的讲法,先讲太阴,再讲表少阴,除去里和表证的阴证,就是厥阴。所以在辨证上没有多少妨碍。可是研究这个书呢,对少阳病的提纲,厥阴病的提纲要活看,这个不是一定,你看少阳病也是的,凡是有内热,无论在肠道之里,或者在胃肠之外,大概有口苦咽干,那不定是少阳病,但是少阳病可能有口苦咽干,这个比较泛。而此厥阴病的提纲比较窄,这个就是厥阴病有这种情况的,上边虚的厉害,下边寒的厉害,寒乘虚往上来呀,感觉气上冲心,心中疼热,这是自觉证,这个蛔,现在也研究了,大概古人没有蛔虫的很少,过去卫生差。如果寒从下往上冲,蛔要受波及,要吐蛔,如果没有蛔,再怎么冲也不会吐蛔,故有些注家牵强附会。
第327条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这个阴性病一转阳,病就会好,脉微,为亡津液,虽微但浮,就是由阴出阳,这病要好的,反之由阳陷入阴为凶,如阴盛而胃气衰败,人则死。厥阴中风是概言之,伤寒也是如此。
第328条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第329条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15:41)
厥阴病虚,则渴,渴了就稍稍给点水,欲饮水自救,从这一段看,提纲所讲的消渴就成问题了,因为稍稍与饮就能好,可见不是消渴,即便是有消渴,也不是厥阴病普遍都存在的。这个厥阴病非常简略,就这四条,以厥阴病起头的,就这四条,从这以下就没有厥阴病了,从题首就看出来了,前后不是论述一个主题,前面都是论厥阴病,以下呢,在这个玉函,以及成本等宋以后,分为金匮与伤寒,这个玉函的编制与以前差不多,一卷论伤寒,中卷论杂病,最后出的方论。玉函内关于论伤寒这一章,也是有这个,可是到第四条之后,它又立一个题目,这个不是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嘛,这四条,在这四条之后又一个名字,它是辨厥利呕哕病形脉证并治第十,怎么出了个第十呢?它这个书呀,六经,太阳篇就给了三篇,从太阳到厥阴是八篇,但旧编制把痉湿竭三个病变成一篇,放在六经之前了,共计九篇,那么在九篇之后,又立一篇,叫第十篇,即是辨厥利呕哕四病,如果我们好好研究下边呢,的确一点不错,开始论治厥,再论治利,再是呕、哕。可是这四种是杂病,放在后头,为什么放在厥阴病一起呢?这是王叔和搞的,王叔和不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对医学很有修养的人,他收集仲景遗论,它编书的时候一看呀,厥阴病,六经病后头都有证治,但厥阴病没有,他一看后头象似论厥阴的,尤其根据前面的题纲及后头的乌梅丸,很象说的是厥阴病,有的就把它放在厥阴病后头了,因为三阳三阴后头搁个杂病,他又想这又是一个不能不累的,本来三阴三阳篇论的是治疗伤寒嘛,搁个杂病,他认为也不对,所以附在厥阴篇之后,皇甫谧看了,知道是有问题的,你看后头的方剂就知道了,发汗吐下,能有皆有,他看也不对头。所以一种本子就放在里头,另一种就是玉函,仍就隔开,让后人研究。这是王叔和的意思,一方面他以为第十篇是杂病,不应该在六经之后有这个,而且这里头有些似是论厥阴病的,但有些绝不是厥阴病,故同是他编的二本书,却又所不同。玉函此成本及宋本后发现的,故成无已到这个地方就胡说八道了。故只要是把后面的当成厥阴篇就没法讲了。其实根据书的这个提法看,厥阴病只是这四段,底下这个还是玉函那个。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张仲景为什么在此书之末附带一个杂病呢?我们看看杂病说的什么,这个厥利呕哕,全是与胃有关的一种证侯,胃是生之本,头前讲了胃气存而生,胃气绝必死,所以治病必固卫胃气,陈修园认为仲景用药喜用甘药,甘以调之,就重视胃气,六经讲完了,特拿出这一章给六经做总结,不能把胃治坏了,胃是一个主要的关键,那么与胃有关系的厥利呕哕,这些常见病的缓急生死,搁在这个地方让大家看看:另外还有一个用意,这六经不是专给伤寒预备的,这个表里阴阳,概括万病,是病就不会超过这个,病位就是表、里、半表半里,病理反应不是阳就是阴,所以六经就是表里阴阳,概括万病,就用治伤寒的法子,在这里治杂病,你看后面的方子无一不是伤寒论里的方子,……可是张仲景看厥阴病的提纲,他也认为不适合,没法子在这里头述一种方证的治疗,这里头虽是杂病,但有些是论厥阴,也视其方而已,如乌梅丸,当归四厥,这都是厥阴病的治疗,就是补提纲之不足,所他有三种用意,故在主经之后,有这么一个杂病篇,这是我的看法,其它注家都没这么说,……。
第330条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诸四逆者,四肢厥冷呀,凡四肢厥冷,虚多而实少,不可下,就象虚家一样不可下。
第331条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先厥,胃虚则津少,津液不达四末则厥,故厥就有胃虚呀,就要下利,先厥后来胃恢复发热,则利必自止,再见厥,还要利,这里说的是厥利与热往复,前几天厥与下利,后几天又热,而利止,并又往复,颇似半表半里证,颇似厥阴,少阳篇有往来寒热。这里也是邪与正争,胃气一时恢复,胃气强,发生发热,利就好了,邪胜了则胃气衰,又厥而下利。
第332条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伤寒发热六日,厥反而九日,一到厥就下利,是承上条说的,厥时下利,热时下利止,可是厥与热不相应,发热六天而厥反而九天(厥之九天是从发热的第一算起,即开始六天,即有厥又有热,第七八九天只有厥),这个现象不怎么好,就是说阳退而阴进,正不胜邪,“凡厥利者”厥利是一个阴寒虚衰的一种证候,此时胃虚的很,故“当不能食”,厥逆的进退正说明阴阳的胜复之机,最终归终到胃气,故在这里点出了,虚而有寒,当不能吃,如果病人反能吃,很有可能是除中,除中就是没有胃气了,“恐为除中”,中就是指中气的中,就是指胃,胃气没有这个人非死不可,那么他这个要试验一下,“食以索饼”,索饼,有人认为是素饼,即是平常吃的饼,有人认为是没有肉的饼,都行,就是平时吃的饼,如果吃这个饼不发热,就没大问题,胃气还存在,没有除中,胃是好的,胃气恢复了,必愈。这是一个倒插语,他说厥逆与热往复的这种病,在厥逆的期间,不应该吃东西,不想吃东西,如果此人嗜食,这个与病情相反,医生就要注意,这不是好现象,恐怕有除中,故作此试验,食以索饼,如果一下子发高热,那就坏了,暴热去必死,此为除中。“后三日脉之”,它接着厥反九日而利来说的,原起发热六天,以前经过就是,然后厥,厥不是六天而是九天,第十天发热了,发热到第三天的时候,合前面发热六天,一共也有九天的时候,此时切其脉,其热续在者,还发热,就不紧了,这不是阴进阳退的样子,正相当了,虽厥利九天,但厥利九天后,又发三天热,共九天。所以“故期之旦日夜半愈”,旦日就是今日晚上说“明天早晨”,一过半夜就是明天早晨,有这么一种希望,为什么呢?下面解释,“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如果后三日,诊察时,也没厥逆,人也没好,怎么回事?太过了,“而脉数,其热不罢者”,这也为要好的样子,此为热气有余,即过于亢奋,“必发痈脓也。”这个热久不愈了,已经满九天,后头老热起来了,热久不愈,必发恶疮,老在体表发热,在肌肉筋骨之间,营血受伤一定发痈脓的。
这段是这个意思,这个厥与热,是一种正邪交争的一种情况,如果厥几天,热几天,过后了,再不厥不热了,这个病就期望在厥热相应的时间好,如果不好热有余,就会变为其它的病了,但不关乎虚寒之阴证了。在这个厥逆的阶段,人要是能吃也不是个好现象,有除中的可能。除中也不全是病理进展造成的,也有人为的,从下面可以看出来。
第333条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与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47:59)
六七日,是传里的时间,但脉迟,这个传里,里头必寒,迟者为寒,这与前面,没有汗的太阳伤寒,脉浮而迟,表热里寒,四逆汤主之,此句是从前面这条来的。虽然太阳伤寒是表证,但脉浮而迟,里有寒,六七日以要传里的时候,别等他腹痛下利,变成太阴病了,虽有表,但不要管表,要舍表救里,应用四逆汤,而反与黄芩汤。黄芩汤是去热的药,黄芩汤彻其热,则胃中更冷了,应不能吃东西,而反能吃,这为除中,必死。这里说明治病不能把胃气治没有。当救里,即是救其胃。如果胃不好,非得想法调胃气不可。这条是误治而造成的除中。
第334条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这条是从厥热往复那条说的,伤寒,先四肢厥冷,后来发热,就是阴退阳进了,下利必自止,与前面一样,先厥时下利,后发热了下利必止,如果没有其它情况病就好了,可是阳进的太多了,阳有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亢于上,而反汗出,嗓子疼,热往上亢,其喉
为痹,第二种,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也是接着前面,伤寒先厥后发热,不是反汗出,而发热无汗,但以前的下利也一定止,假设不止,就热有余了,必便脓血,这个是往下排的,便脓血,是热往下,热下排而不上腾,所以咽不痛,这是就病的现状而预后。
第335条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这里的厥不是指厥阴的厥,有没有一种厥是属于热的?伤寒一二日,是指太阳伤寒的这种情况,到四五天的时候,而四肢厥冷,必发热,就是指一二日时就发热,而且因为前面的发热后面才有厥逆,这都说明这种厥是热厥。这种厥前面必定有发热。如果现在厥逆很厉害,那么以前发热也必定很厉害,否则厥微者,以前的热亦微。如白虎证有四肢厥冷。热重一方面伤津不能达四肢而厥,另外当热壅满在里,也能阻碍气血的通畅。在这里讲的是实热证,故用下法。如前面的瓜蒂散,邪实于胸中,则四肢厥冷,应该吐之。此条,如果发汗则口伤烂赤,发汗进一步丧失津液,伤寒是病在表,开始是热的凶,后来只是四肢冷,这个纯粹是实热的关系,这个发汗不行。故此条是讲热厥。此种解当用辛凉解表,不可用辛温。(35集完)
第336条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厥终不过五日,六日他不厥了,所以知道他必愈。若热有余,当另当别论。但是这个寒厥,虚寒之厥肯定都是要好的了。
第337条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这条是专解释“厥”,就是阴阳气不相顺接,这个阴阳气指的什么?据我们现在的观察是指的静脉、动脉的血,古人也是这个看法。古人说这个,这个血管啊,这个六经啊,古人不叫血管了,叫经络,他都记录手足,所以手六经、足六经啊有阴有阳,咱们说的那个阳啊经脉啊大概就是指的动脉,阴(经)就指的静脉,这个阴阳气不相顺接就是指的这两个东西。这个动脉的末梢,哎,他就要,这个静脉的末梢他就要吸收,他这个尖端上啊都在四肢,这是合乎现在的解剖生理的一个东西。如果他们出(现)的血液供足不到了,他这两个衔接也就断了,所以他叫厥,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那么厥是什么样呢?就是手足逆冷。逆冷得由外往里,先由手指头往这里,可以到过腕到肘嘛。逆冷从外面往里头冷,越缺厉害越往上。这个到这个地方啊,他的这个厥,他全是反复的说有一种,厥、利和热往复;有一种,也有有热厥;有一种是只是厥热往复没有下利,他也讲了。然后这个厥利往复,要如果阳进阴退,那么就是厥越来越甚,热越来越少,这是不怎么好,否则,这是好现象。这是关于人的生死的。
那么也有些时候热太过,也不行,那就变到其他的病了。不是虚寒了。所以我们认为这个厥利往复啊是属于厥阴病。
再讲一段吧,把底下这一大段讲完了咱们休息。
第一他讲证治。他说厥,对厥这一大段论得比较细腻,最多可见他也注重这个厥,在这个虽然是种病,因为这个厥呢与厥阴病是有关系的。我看也是这个样子。
第338条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方。
那么头一句话,脉微而厥,脉微就是虚啊,再一厥那就虚到家了。他说的这个脏就是指
胃,那就,古人就是指的脾胃。至七八日肤冷,不但四肢厥,而营卫也不行了,所以这个全身的皮肤都冷了。其人躁无暂安时,这个躁最坏!咱的头前也讲了,这个凡是热,这个躁是乱啊,这个人这个属于邪盛正已经虚,不能胜邪了,这个人的这个只躁而不烦了,这最坏。而且无暂安时,此为脏厥,这脏气虚败的这么一种厥了。他言外这是死症。就是咱们先前讲的那个胃气已败,这个不能是说是是蛔厥了。可见这个蛔厥是厥阴病,真正那个胃气腐败的,不行了。
我们现在讲的是蛔厥,这个蛔厥者,其人当(自)吐蛔。那么这个蛔厥不但他吐蛔,这个其人呢,令病者静,这个病他这个脏气也没有虚衰那么样(严重),这个病人那非常安静,没有躁无暂安时那种情况,那么为什么他有时也烦呢?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那,这就是胃有寒而已,这个寒往上攻么,就头前讲那个,那个厥阴病的提纲啊与这个有些相似。此为脏寒,这下面寒往上攻呢,蛔上入其膈,迫这个蛔啊在胃里呆不了了,它往上跑到膈这块儿了,所以他这么一闹腾,人就烦,是这么个烦,故烦。虽然是烦,但是很短时间,须臾复止。哎,他到上面不那么凉了也不闹腾了,不闹腾了这个也就不烦了。不象讲的那个脏厥,真正胃气已败了,那就是老那么闹腾,那也不是烦而是躁的。为什么要吐呢?得食而呕,那么这时候他又烦了一阵,这证明这个蛔厥的这个情况啊,他就认为蛔它跑到膈上来了,(蛔)闻食臭出,你一吃东西,它先得到这个滋味了,它就往上跑,一上跑,你还不恶心呕吐吗?其人常自吐蛔,这时候你翻译就翻译吐出来也就拉倒了,所以蛔厥啊的确与着脏厥差之千里呢,那确不一样啊。蛔厥者,那是能治的,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那这个乌梅丸啊不止治蛔厥,久利,有虚寒的情况也可以用。
这段讲的很好,我们看看这个,我是讲的厥阴病,可是呢这个厥阴病这个消渴什么都没有了,他与那个提纲合不上,所以张仲景在这个地方啊,哎,他在厥这一个阶段,与这个厥阴病很有必要把它提出来的,而且他还列这么个具体证治,专治蛔厥的这个方子,这个你要搁在头前呢,我们看看搁在厥阴病这个四个头前,他与这个提纲搞不到一起,所以他没办法,可见这个提纲与这一段它不是属于,它不是一个人搞的。那么这个方子啊很好,这个方子的确是真正的虚寒久利不已可以治,而且驱蛔也是有一定的作用的,他是既要用这个附子、蜀椒、干姜、细辛这个诸大温大热之药,以温中祛寒呢,胃阳它不是说了吗;另外他说了呢黄连、黄柏解烦治逆。这个黄连黄柏的苦寒药啊,虽然苦寒,它燥,他能治啊这个下利,下利这个不用芩连的很少,同时烦,这个,这个蛔厥他也有烦呢,虽然是燥,它也解烦,那么最,他说这个主要的它是胃不好啊,胃虚啊,血也虚,我们讲的厥阴病津液虚、血虚,这个津液虚、血虚不健胃不行的,它借用这些组温性药,他又加人参,那么,对于血液呢,他也用当归,这就是补益其气血的嘛,这不是还是围绕着健胃吗?最妙的——乌梅,以它为主,这个乌梅这个药啊,是酸药都收敛,他这个酸药是大量地用啊,酸能解渴,而且乌梅这个它是一个酸敛止渴的这个药,所以这个厥阴病啊,虚他要渴,所以他这个有止渴的作用,但是不是治消渴。同时他这个酸敛既能够制这个诸温,你像这个细辛、干姜、附子、蜀椒,这个大的温性啊,不让它太散了。这个治阴虚证啊,太散了不行,出大汗哪(行),这个乌梅呢收敛,它也能够敛着它辛散太过,同时呢它与这个芩连搁在一起更能治下利。这个乌梅啊,治下利很好的一个东西。所以他用它为君,有几方面的作用,另外它又以蜜而为丸,这也是安中补虚嘛。所以这个方子虽然寒热并用,但是是互不相干的,所以是古人的方子,有的是的,不像现在,一遇到热病啊,马上都是寒药,有一点的热药,一这么搁这个热药,那不是每个方子必有的这个方子一配伍它有,古人他是根据多实践的。这个方子要是这个久下利,你们可以试验,用它是挺好的,但是呢,不要用汤药,还是要用丸药,这个还是挺好使的。当然这个四肢厥冷吐蛔也用这个方也可以用。
今天讲到这,这个很有意思,这个后头越讲越清楚了,准知道它这个与厥阴病无关。但是头前这个呢还是和它有关系的。有关系的我们讲这个厥,也不净是厥阴病,你像这个热厥,阴证无热证,是阴病没有热证。热证不会有阴的,这个是他的书讲了。那这个热厥它决不是
讲的厥阴那。那么这个围着这个证治,这个大概他是,虽然他是说得是治厥,有这么种厥,需要用这个他是,但是这个证治啊是合乎厥阴的。所以他这个用意啊很深远。这个大家看一看。下课。
关于这个厥证的这个说法这个段落很多,528?页,今天得把厥讲完它。六月份呢整个讲完。(在七月份就热了,你就没法讲了,你的身体受不了了。对)
第339条
伤寒热少微厥,指头寒,默默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这一条他就说的这个热厥,所以这个热甚者厥亦甚,热微呢厥也微,所以这个厥呀,不是咱们遇到的手足厥冷就是属热,也有属寒的,也有属热的。那么这一段呢他就说热少微厥,热甚者厥亦甚,热少者厥亦微呀,它是对于那个而说的。他这个厥微啊,所以啊他仅仅是指头寒。咱们头前讲那个阳微结,那段不也讲了吗,手足冷,那也就是微厥,那个那是柴胡证,里头有热,热往上亢,常常有厥逆发生。嘿嘿不欲食,这证明,正说明这个少阳病柴胡证,嘿嘿不欲食嘛,烦躁,心烦喜呕,这不正是柴胡证嘛,那么这个微厥只是手指头寒,那么发现呢他是少阳柴胡证,那么经过数日,如果小便自利,而色白,那么这说明这个热没有了。热没有了,厥也就要没有了。那么这个时候如果欲得食,其病为愈,那就没问题了。原起它热,咱么讲过柴胡证,讲过了,讲过邪高痛下,故使呕也,也就是热郁于半表半里的时候啊他不能吃东西,如果热除,而能吃东西了,那么这个微厥是一定能好的。这都是论厥啊,他就这个厥的寒热虚实啊,他反复的深论,假设要是厥而呕,开始是指头寒那,这又进展了,真正变四肢厥冷了,而且以前只是嘿嘿不欲饮食而已,现在反倒呕了,胸胁也烦满,这就说明病进了,这就使变成整个小柴胡汤证,开始的柴胡汤证并不明显,到这就极明显了。如果要是不治,使这个热往前加深,这个厥加重,那么久后,一定要陷入胃肠而便脓血的,而便血,这个热伤阴的时候他就要,他说未来的时候可以有这些症状发生,这也是热有余嘛,那么我们在临床上也常见到,这个柴胡证常常手足冷呀,不要认为那是寒,那正是一个热微厥微之象。这个常在临床就能看见这么个情况。
第340条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所以这个厥证,是各式各样的。他上边说的是这个热厥,不过热轻而厥亦微,那么这一段呢说的是沉寒客冷积于下焦,那么也可以致厥的。他开始就说了手足厥冷,这个是寒厥了,虚寒之厥了,言我不结胸者,上面没有结,没有病,没有结胸,或者是胸满胸闷啊这种情况。那么小腹呢,满,上面没有病,病全在下焦,那么小腹满,可见在脐以上,上腹也不满,不光不结胸了。那么这个小腹满,按就痛,肯定里头有结,有所结,那么这是冷结在膀胱关元,积冷结在膀胱关元这个部位,不是结于膀胱里头,这个寒呢它就下,这个热它就要上炎,这是个物理属性啊,在人身上也如此。你看这个热,你看咱们说的那个结胸证,它是结于心下,热结于心下啊,那么由热和这个水呢结于胸胁,他有一个主要是热的关系,那么这个寒呢它都是在下焦,沉寒积冷结于膀胱关元这个部位,所以小腹,小腹满,按着它也就疼,那么这个他就没说治法,那么治法也在其中了,这就所谓“寒疝”之类的,你将来研究这个《金匮要略》就有咯,所以这个大乌头煎都是治这个病的,咱们后头这个大建中了,或者是这个附子粳米汤,都是治下面这个沉寒客冷,这个治法是在旁的节里有说的,在这里是概言之,说是这个厥呀有热,有热甚厥甚的,有热微厥微的,厥也有下焦有寒的、积冷的。(23:31)341: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其后必便脓血。
这个头前咱们有一个厥利和热交替往复,那么这个呢只是厥热有往复,意思差不多。那么可见厥也有这种的。这个由这个厥热往复可以能够看出这个病的进退之机。这俩节都是这个。他说那种,伤寒得有这类的病,开始发热四日,厥反三日,他又不厥了,到第四日复又
热了,他热呢连续有四天,那么发热的日子多,而见厥的日子少,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这就是阳进阴退,这个他说的是真正的虚寒之厥。那么他要是热太过呢,也不咋好,所以由这个四日到七日,他这个热始终不断下去了,而热不除,那这个热就是伤阴的,就是伤营血的,那你后来是要便血的,便脓血的。
底下那条呢也这个是相反的。
第342条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这与上面正相反,这个就是阳退阴进,这个要是在虚寒里头就是个坏现象。这由于寒逐渐其多,热逐渐其少,这是阳气在退,那么病在进了,所以在病上说是往前、深入。这个不是我们方才讲的那个热厥与这个不一样了,热厥热退病好了,这回说的这个寒厥,虚寒之类的。在临床上就得细心观察了,发现了一个厥,你随便就处理就,那都是不行的。
第343条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这是说的厥有生死之机。这一段你们回头看一下,头前这个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他为什么论蛔厥脏厥,他没说治疗,也没说呢这个病怎么地,我们当时讲,说这个病是个死症。那么所谓脏厥者,就是脏气衰败而发生的厥冷,那么这一段呢就是说的脏厥。可是这个脏厥啊,它只是,你看他的日子啊,所以这个数你要注意看,他六七日的时候,那个是七八日肤冷。他这个六七天的时候只是脉微,手足厥冷,他没再进了;到那个七八日的时候,他开始肤冷了,这营卫已经厥于外了,没到那个时候,这就说那个脏厥意义啊,一发作的时候有可治的机会,那么如果在六七天以前,只是脉微,手足厥冷,也没到那个,虽然烦躁,没到躁无暂安时,躁无暂安时就正不胜邪了,那正气衰败到,已经衰败了那非死不可了。这个还烦,所以说烦躁,在这个阶段呢,他赶紧抓紧治,可以灸厥阴。可见这一段那,脏厥说明的是厥阴病,对厥阴病这个脏厥是不是指肝脏呢,这不一定。咱们讲这个半表半里呀,这个部位它是诸脏腑所在之地,你象半表半里是胸腹前间这一大块儿地方,所以上边有心肺,在这个胁下两侧有肝脾,心口以下有胃肠,再往下,膀胱、肾,在妇人子宫。就是人这个脏器大概都在这个胸腹前间。凡是这个胸腹前间这个地方要是脏器有病了,大概都反映出来,不是少阳病就是厥阴病。他这个本脏有病,我们说的这个里啊,是胃肠的里面有一种这个病邪的反映,是一种里证。那么假如说这个胃有病呢,胃里边本身有病所反映出来的这个,未必是里面的病,它本身要是机能方面有问题,也有时候为少阳病的,也有时候为厥阴病的。所以这个大家要注意啊。那么这个他说这个脏厥不一定指的是肝脏,但是这个他说是半表半里的证候,而陷入于阴证这种厥冷,那肯定就是厥阴病,所以他灸厥阴。这个厥阴那么他没说那个穴,那么各家的注这一段呢全是说的这个太冲穴。这个太冲这两个穴啊在足大趾下边后二寸(空白!)
只躁而不烦是这个,在相当的这个虚寒的证候和对列的。
第344条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伤寒发热说明这个,邪盛,外邪盛;下利厥逆呢,这是正虚。下利就是胃虚了,这个胃虚,这个咱们说的这个,谷气不达于四肢末,这个厥,而且这个胃虚,它就失去收摄他下利,致下利。那如果躁不得卧胃气已败了,那非死。那么这个证候我们要是看一看在我们头前讲过的,外有热,就是伤寒恶寒发热,同时又下利厥逆,在这个期间急当救里嘛,那就用四逆汤,如果要等到躁不得卧,他非死不可。不到这个时候呢,还可以救治呀,这我们已经讲很多了,在太阳病时就讲了。那么要到躁不得卧,他非死不可。
下边这段也是。
第345条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下利至甚,也当急当救里了,不管它热不热,,那么厥不止,而且又是四肢厥冷不止,这个下利至甚,这个下脱之象,那非死不可。那么在那个,也就是开端,所以当大夫,必须知道这个病,不但知道这现实,而且要知其预后。那么这个上边这两段全是这样,全是有表又有里。但是我们在临床上有个定法,里边真虚寒,非舍表救里不可!那么在下利的时候就得救里,不(能)等到这个厥逆无脉,那非死不可了,都和上文一样的,都是一个邪盛正虚。主要都是应该在这个胃,都是关于胃的问题。胃气是人身之本,胃气败了人必死!这个地方都很好,别看段落小
第346条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换这个太阳,伤寒,六七日以前本应该不利,那么到六七天的时候呢,便发热而利,这很不是好现象,这说明这个六七天不利的时候,这正是正邪交争的时候。那么到六七天的时候,正败了,邪胜了,所以发热它是邪,而利呢是这个正不守了。这也说明是胃了,所以这个中医最好的,最精彩的一句话就是正邪交争!所以我们在这个临床上也要注意这个。以前他本来不发热,现在发热,他邪胜了,那么而利呢是正败了。如果其人再汗出不止,这个下利伤人津液,这个汗出更伤人津了。既下利又汗出这是一个虚脱的现象,什么虚脱,津气!就是津液!那非死不可。这个《内经》上讲的很好了,这个我给说过多少回了,在《内经》啊,《素问•\u35780X热病论》说的: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这个伤寒是太阳之伤寒,这个头前都是啊,这个伤寒这个阶段,就是太阳伤寒这个阶段,这是邪在表,这个时候啊就是人的这个精气和这个邪气拼斗,那个《内经》这段说的很好啊,叫做阴阳交那段你们好好看一看,这与我们研究的这个书啊,很起作用的。所以六七日不利者,正是这个正邪交争这个阶段,就是人那打算由表,机体打算由表啊,以发汗的作用把邪给解除。这个《内经》里这么讲的,如果汗出呢,邪退了,他不发热,那就是正胜而邪退了,他那个书上所说的这是精气胜的。那么反之,自汗出而反发热,这就是邪胜了,这个出这个汗精气往外流了,所以叫阴阳交嘛,开始这个阳,这个正在里头,这个邪气在外头,他阴阳交,他这阴呢就指着这邪气说的,这一段也是,虽然汗出,这个汗出不止啊,是精气、津液往外泄了,这个邪留到里头了,发挥作用了,发热。怎么叫有阴无阳呢?是光有邪气了,这个正气他指着阳,就是津液,你看看这个书啊,所以这个注家都搞错了,都搞错了这一点,这个历来的注家认为这个阳都是热。它这个《内经》上啊,这个阳指的是津液、指的是精气,他这个张仲景的书也是,他说此无阳也,你看这麻黄汤证,阳气重也,阳气重不是热重于表,他由于老不发汗,这个津液冲斥于外,所以津液少呢,此无阳也,可发汗,都不是指的热。这一段更明白,他由于大汗出不止,人发的这么高烧的,哪来的没有热呀?此无阳也,所以这个注家啊,他就是不是全面看问题,他也不看旁的书,所以有阴无阳啊,是只有邪而无有正啊,这正都跑哪去了,汗出不止与这个下利。丧失津液,津液亡失殆尽了,人就完了。津液怎么亡失?胃败了!所以这个地方都挺好,不但我们要懂得这个书,同时我们看旁的书也容易理解,你们再好好看看各家著的这个书,有些地方啊简直说的是瞎胡扯。医书啊这个东西不要随便说,误人。这个《伤寒论》呢,我怕写这个,不论多少次,我教这个差不多有三四十年了,我就没敢写,没往外拿东西出来,始终是怕这东西误人。
第347条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死。
这个“亡血”当“无”字讲,这也是太阳伤寒。那么到五六天呢,就是病要是去表传半表半里,和里的时间啊,尤其是五六日,大概都传半表半里。不结胸,肚子也软,脉也虚,一点实象没有,而复厥者,那么这个厥肯定是虚来的了,什么虚呢?津液虚、血液虚。所以他搁个此亡血,没有血。那么这个没有血怎么厥呢?这个我们常说的,就是胃虚谷气不布,所以这个血液不达于四末,他厥。那么这种厥是虚寒之厥了,这万不可下啊,下就那就利不止,非死不可了。这就是我们遇到四肢厥冷的病,要摸摸人么,不管是摸脉也好,摸摸他胸满不满啊,心下部分疼不疼啊,摁摁肚子,然后再好好切脉。独虚无实,那么这个厥肯定是
血少,血达不了四末,他厥。所以他说此无血啊,这个不能攻,不但不能泻下也不能发汗呢。尤其下,他非死不可。他胃虚嘛,他胃不好。所以他厥利呕哕这四种病是处处着眼在胃,所以他我们开始讲的时候,它是为总结这三阳三阴,他拿出与胃有关系的这么四种病来反复讨论,这地方都特别精彩。
第348条
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七日下利者,说明五六天以前他不下利,这个病呀都是由轻往重上走,这病都不好治。他本来只是发热而厥而已,那么到七日呢,反倒下利了,这说明有这个正气虚脱之象,但是这个病,他不说就死,但是就这个病的进展上来看,这是一个要注意,这是一个凶险的情形,为难治。这个发热而厥当然也应该有伤寒两个字,这个玉函有伤寒,这个书上给伤寒给落下了,应该添上,伤寒发热而厥,所以他这底下有括弧17页,你们看看后面的注文上就有,应该有伤寒,那么发热而厥,厥的就是,这也说明这个胃虚嘛。胃虚,津液不达于四末,他厥。那么这个时候不要紧,那么到七日他下利了,七日这个天啊,这与上面的六七日、五六日你们好好看一看,到七天,这又要传入阳明的时候,那么这个里太虚了所以到这一天他要下利,里虚是哪虚啊,胃虚,所以这个胃啊越来越不行,这个伤寒发热始终不去,这也说是正败而邪独留。所以这个病啊是不好治,看看这人还能吃不,能吃还能治,要如果再不能吃了,那就是胃气已绝了。这个地方只是他说这个难治,让你考虑。
第349条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这个促脉这个地方啊,我们更清楚一些,这个就是寸脉浮,关位下沉的脉谓之促,这个仲景这个脉法啊,有以浮沉候表里的,也有以这个寸尺候表里的。这个脉浮见于寸,这说明表未解,这个促者是里虚,浮为什么底下没有,里虚,所以这个结胸症,寸脉浮,关里下沉,他这个热在上头,那关里下沉,他这个因为中间有所隔嘛,所以促脉也是一种这个结胸证的一种情况。在这里头他说在表,在表他里虚,所以关里下沉,那么这种手足要是厥逆,可见这个里,胃虚相当重了,这要舍表救里,所以他要灸之,专就这个胃说的,那么这个呢我们叫他吃药呢,吃药呢当然也是用四逆汤的。这个四逆汤啊,就是手足厥冷这个这个主要症状。这个不象后世这个说法,王叔和说这个促脉啊,数中一止这是错,数中一止那是热极之象啊,那他这个手足厥是热厥了,那你怎么还用灸法呢?所以这个促脉,各家的解释也错的。不是数中一止。促者短也,促者迫也,急迫谓之促,这个脉呀迫于上,就是迫于寸,迫于外就是浮,又浮又是促的寸口,所以它叫个促,这个王叔和怎么搞一个快中一止,一止就叫做结,不论你快不论你慢,这个脉跳跳止,这就是结,那不能叫做促。所以后世注家就根据王叔和他作的《脉经》嘛,就是一系列错下来的。其实这个促不是,在这个书头前有了,那个葛根黄芩黄连汤,脉促者,表未解也,(第34条)他说的很好。这个也是,虽然脉促而表未解,但是手足厥逆,是里有虚寒应该舍表救里,这个灸不是来治表的,咱们讲的头前那些火攻的那些段看一下就知道了,凡是表热里证候,没有用灸的。这个灸什么穴位呢,那么根据头前说,也可以灸厥阴的。
第350条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这个和我们讲的那个厥微可由于热微,这白虎汤是热厉害了,所以脉滑而厥,脉滑为里热,里热盛则脉滑又大,那么如果太阳伤寒脉滑而厥,他肯定是里有热,这个是厥深热深啊,这个热厉害,厥也厉害,这干脆用白虎汤。白虎汤谁都知道这是一个比较寒的药,而治阳明热结于里嘛,但是没到??的这个时候可以用白虎汤,热去了厥也就没有了。
第351条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这一段肯定说的是厥阴病,脉细欲绝呀,这是血少啊。血少而手足厥寒,所以它用当归四逆(汤),他说这一段啊,也有让人考虑的地方,全书都是厥冷,非得治利厥,他这个厥
寒,那么这个方剂里头呢,他有个桂枝汤为基础的,你看这个桂枝、芍药、甘草、大枣,他以细辛换了生姜,另外加个当归、通草。那么这个桂枝汤是治外寒的,那么也有说这一段呢,是由于这个血虚血少,而寒客于内,这个寒呢,寒邪啊,由外往里来,有这么解释的,虽然这个解释,很象离奇的,但是这个方剂啊确实是这个冻疮应用非常好使的。这个地方可以试验,要有冻疮不愈啊,这个方子挺好使的,它治寒。可是血虚,脉细欲绝了,就是脉细的似有似无的那个样子,脉细不是血少吗?他搁个厥寒,在这有意思的,那么这个四肢厥呀,他由于这个血少的关系,所以这个药,主要的还是补血液、调营卫的法子。当归补血这都知道,这个通草啊你们现在用的药量很少啊,古时候的通草就是现在的木通,这个通草啊一点用的都没有啊,这个木通这个药啊它是通血脉的。它是有当归滋补,又有通草通利血脉,所以对这个,脉细欲绝的这个厥寒起作用。那这个细辛这个药啊,这是个用处一样大的,通利关节的,同时也祛寒的。这个血虚到脉细欲绝,所以它生姜没有它(细辛)好。那么这个方子主要的是,内补血气,外和营卫。这么一个方子。那么后世用这个方子套出了很多的治疗寒疝的方子。根据下边,不是这一段。这一段肯定指的是厥阴病。因为是这个阴病的没有不虚的,虚主要在哪,主要是血虚,少阴病就是一个,由血虚而致厥寒,那么我们用补血调营卫,这是个证治,这肯定就是个厥阴病。可这个厥阴病也只能搁到那个治厥里头。你要搁在头前里,搁头前那个是提纲。所以在论厥这章里有很多与厥阴,有厥阴病,但是呢根据提纲上说呢都不对头,所以它就没法呢把这几个搁到这个厥阴病头前。可见这个提纲是有问题的。上次咱们也讲了。
第352条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这个是接着上边这段说的了。那么如果有上边这个情形,由于血液虚而手足厥寒,用当归四逆汤;如果当归四逆汤证,那里头更有久寒,这个久寒是指的什么说的,那么从所加的这个药啊,他加的吴茱萸生姜,这个吴萸生姜都是利于胃的,当然这个,里头的寒它还是在胃,而胃寒有呕吐,或者有腹痛的情形,可以加吴萸生姜。这个久寒不是当时有病,一时的寒,他平时就有这个证侯,有久寒,那么同时呢有当归四逆证,可以,所以他给加了吴萸生姜。那么这个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他也治寒疝呢,有可用的机会,后世就是用这个加点儿旁的这个祛寒的药,加点茴香啊,这个小茴香啊,加点这个温性药。但是要不是血虚为前提呀,这是不能乱用这个寒疝,寒疝它主要是肚子疼,那个离不开附子和乌头的,当然细辛也有可用的机会嘛。
第353条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这个大汗出,主要是由于发汗大汗出,不是汗出不止,要是汗出不止这个,这一段啊就是个死症。你们看看头前就知道了,伤寒六七日不利,再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还没有底下这些证侯,那么这个就是说是这个发汗,大汗出,虽然大汗出而热不去,这就是精怯邪胜了,这个,这个热指的邪说的,由于这个大汗出,伤津液了,所以内拘急,这个四肢疼啊就是阴寒的四肢疼,不是个表邪了,又下利厥逆而恶寒,同时又有下利,厥逆而恶寒,既汗出又下利,津液亡失更厉害,所以津液亡失啊,他这个内拘急,那得赶紧,这个内指的腹内,腹内啊组织枯燥,有这个抽的现象,拘急,这个四肢疼呀就是血瘀滞,所不通则痛嘛,他由于这个虚寒太厉害了,血气瘀滞,那就疼痛,不是表证。又下利厥逆,而一味恶寒,这个纯粹是阴虚证候,所以只是用四逆汤救治。那么也,你看看这个地方啊,这个你们看看各家注解都错了,这个津液这么样子虚竭,而用大温大热的药,那么这个它就是救胃,恢复一分胃气,就能够维持一分生机啊,这个津液哪来的?由胃来的,胃气不复,这个津液不会恢复的,所以这个时候啊,稍用这种……。(36 集完)……急以求胃,用一点寒药都不行,腹内拘急而四肢厥,那么这个津液是虚竭到家了,就是因为发汗,又是下利,不能因为津液虚竭而来滋阴补液,如果人的机能衰竭的阴津虚,那你滋阴就死。人到最后虚竭到家了,用独参汤不行,非得用附子干姜,如通脉四逆汤,把附子干姜增量了,不给人参,人参微寒嘛。
如果津液虚而有热,阴虚有热,用六味地黄汤就对了,没有热一片虚寒,这种津液虚绝不能滋阴。
第354条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大汗,大下利,就是津液虚脱,则一定要厥冷,此时只有四逆汤这一法,只有津液虚而有热时才可用生地、麦冬等滋阴,
第355条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手足厥冷,有实有虚,有寒有热,这里指胸中实也能使手足厥冷,脉乍紧者,紧脉是实脉,如太阳伤寒脉紧,有宿食脉沉紧。手足厥冷而脉紧,说明里头有实,实中哪呢,邪结在胸,所以心下部位满而烦,往上冲,如瓜蒂散证,头前也讲过了,说气上冲胸阳,心中愠愠欲吐,这里的心下满而烦,就说明这些问题,烦是烦逆,饥不能食者,这个不是虚寒,想吃,但吃不了,一吃就要吐,往上来,所以中医治病是顺应机体的机制了,这个里证,就是通过消化道或者吐出,或者泻下,这个就是欲吐不能吐,邪气满胸脉紧,顺其势吐之就好了,所以当须吐之,用瓜蒂散。如果病欲呕者,不可下,下者死,这与大柴胡汤之呕不止相区别,此呕是病的反应。而瓜蒂散是愠愠欲吐,这个病是往上逆的很,而复不能吐,吐不出来,故辨证非细不可,不然的话就弄错了。这段没前面说的详细,就说心下满而烦,心下满指气上冲,腹是不满的,气往上来,邪气贯于胸中,病在胸中,胸里头烦满,不是烦热的烦,是烦逆之烦,要吐而能吐。所以瓜蒂散证也可以治四肢厥冷,所以四肢厥冷各种各样。可见此章是泛论厥,不只是论厥阴病之厥。把瓜蒂散放在厥阴病是错的。还有一种厥就是下一条。
第356条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伤寒也指太阳伤寒,厥是四肢厥冷,心下悸是有水的证候,金匮上有,人饮水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胃要停饮呀,水在这个地方多,水在这个心下跳,水少呢,则短气,所以遇上短气,不一定就得补。这里厥而心下悸,肯定里有水,即胃里有水,所先先治水,用什么药呢?用治心下悸的药,用茯苓甘草汤,以桂枝甘草为基础,桂枝甘草汤,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桂枝治气上冲,又有水,所以加茯苓,这个水在胃,它搁生姜,生姜是健胃的药,这里当然也有呕逆的现象,他没说,只说主要症状心下悸。
故遇到伤寒四肢厥,要有心下悸的话,这不是热厥,也不是寒厥,就是有水,当先治水,用此方。去治其厥,然后再治厥,也就是治水,就所以治厥,不是然后再治厥。否则,水渍入胃,水老在胃里头,则必作利也,即是不但厥,而且既厥又利。故治水即是治厥。如果胃有停水,停水就得去水,当然就得用祛水利尿的药,这个配伍呀,这个胃有水,配伍什么呢?如果冲逆的厉害,心下悸,配桂枝甘草汤。
还有一段,这段成问题的。
第357条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六七日,是传里的时间,大下后,后面是大泻下之后发生的问题,寸脉沉而迟,沉为在里,迟为有寒,六足厥逆,即是虚其胃,大下嘛,津液也虚,所以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就是尺没有脉了,即下虚的更厉害了,咽喉不利是呃逆上气的情形,唾脓血,在金匮要略,说无论发汗或者利小便,或者以快药下之,亡津液,如果热光在里头而不亡津液也不至于吐脓血,如果丧失津液,热再陷于肺,那非伤津液而吐脓血不可。这里说大下之后,就脉象上看,他是津液虚的不得了,甚至于下部脉不至,下又虚,可是热陷于肺了,而为吐脓血之肺
痈之病,同时又治泻利不止,下部脉不至就是应泻利不止,肠胃也虚的不得了,又大下之,为难治。
这个寒热虚实错杂,又有热,又有虚,这个病很不好治,但底下说用麻黄升麻汤主之,这不象仲景的话,既是难治,可以“予”还说得过去,要是“主之”是很成问题的,要是主之,就不能说是难治,另外以药来观察,此方以麻黄为主,发汗,我们看看这个病可不可以发汗,绝不可发汗,无论是就肺痈,肺中有热,或者就这个下利不止,这个在这个书上,尤其在金匮上有明文,渴而下利都不可发汗,下利要有表证可以发汗,用葛根汤,此段没有表证,脉沉而迟以至寸口,同时手足又厥冷,虚的够可以了,尤其泻利不止怎么吃麻黄,麻黄重而石膏轻,配伍也成问题,这么一种厥阴病,即便有阴阳错杂,寒热并见,也没有再发汗之理,我认为这个是错误的,各家都这么随便的说。我认为到为难治就完,不应该有麻黄升麻汤主之。(24:41)
第358条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里有寒则腹中痛,尤其有寒,再有水,刺激肠粘膜则痛,若转气下趋少腹,不但痛,感觉转气向下,是下利的征兆,所以说,此欲自利,为什么搁个伤寒四五日,这是少阴伤寒,二三日无里证,得发汗,到四五天传里并发太阴。这里说的是虚寒下利,所以腹中痛是有寒,少阴病与太阳病是一样的,有时候先传半表半里,再传里,也有的越过半表半里,直接传里,太阳病传里,传阳明的多,或传半表半里的少阳,这里的日子不是随便搁的,伤寒中风四五日的时候,五六日的时候,传少阳,过了这个期间就传里,即阳明。这是太阳病。少阴病就不一样了,二三的时候纯粹在表,所以少阴病二三日可发汗,用麻黄附子甘草汤,什么道理呢?二三日无里证,故可发汗也,到四五日就要传里了,所以这本书整个看就明白了,少阴不是象我们说的在里,根本在表,传里嘛,就有里证,不传里就没有里证。只是维持在表的时间比较短暂,二三天,一到四五天就传里了。这段是根据这个来的。
第359条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
这一段注家都说是有错的,的确头一句话不好解释,伤寒本自寒下,由这句话就可以解释,医复吐下之,以后他有个寒格,更逆吐下,可见他以前就有寒格、呕吐,什么叫寒格呢?就是寒格于心下,就是胃,胃虚有寒,上边是热,看后边的方剂就知道了,就是胸中烦热,吐,为什么吐呢?是因胃虚有水、寒,就是这么一个病。如果就只有伤寒本自寒下,不好讲,你要看到后边这个寒格,这个寒下就是指寒格说的,寒格,就是寒格于中,热在上,所以他要吐,这时候你再吐,一吐这个内烦就要发生,内烦就是胃不和,本来就要吐,有寒格,你吃吐药,更要吐,所以吃了吐药之后老是要愠愠欲吐,要是下就更不行了,下使胃虚,寒更往上,邪之所奏,其气必虚嘛,故二个方面造成食入口即吐,比开始的寒格还凶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这节他都论下利呀,但他这条未必下利,但从方剂上看呢肯定有下利,方中干姜人参是补益中气的,(31:18)(37集完)……。
第360条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第361条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
第362条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第363条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第364条
下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第365条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第366条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第367条
下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由于乱吃乱喝,肠胃中有热,到时候就泻利,所以泻利有时是好的一面,腐秽不去嘛,在阳明篇及少阴篇里都讲了,由于热太厉害了,拉了几天没好,就变成痢疾了,今天象这样的病很多。象这段没通过临床不好讲,只有通过临床认识,这句话很奥妙。所以有些注家瞎想,所以陈永兰说过,说仲景这本书呀,越读越有味,方剂越用越有验,真是这样,我的确有体会,此书细腻的很,但有也错,象伤寒本自寒下,恐怕有错。
第368条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卒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这个也是虚寒下利的死证,下利后,指下利已止之后,此时胃陈衰而津液枯竭了,不但手中厥冷,说明胃气已衰,而且脉绝,表明心脏也衰了,卒时就是12个时辰即24小时,要如果在周时,脉逐渐缓,手足温,就是胃气恢复,津液自生,血液也自生,心也不衰竭了,这是准好的,所以下利止,有二种问题,一种是好现象,当时的止是下亡失津液太甚了,胃也太虚了,所以他有脉绝,手足厥冷,这种情况发生,如果胃气逐渐恢复,血液也逐渐恢复,心脏衰竭也逐渐恢复,这是好现象,这个病就要自愈,也有下利止了,无可下之下,是精气怠尽,所以下利止有二种情形。
第369条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这个是热利,伤寒发热,下利发热,而下利次数频繁,一天十几次,脉应该虚,脉不虚反实,这个实是指病实,邪气实,这个非死不可,这个指痢疾的利,不是指水泄,这个不要轻视。
第370条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这个汗出而厥,用四逆汤就可以了,这里用通脉四逆汤恐怕有脉微欲绝四个字,下利清谷,里寒外热,里面是真寒,外面是无名之火,与366比较,那是下利脉沉而迟,它不是厥,四肢厥冷说明胃气虚,谷气不达于四末,这个是下利清谷,那个也是下利清谷呀,那个身有微热,不也是有外热吗,但是里寒没有这个凶,这个有胃的虚竭的这种反应,所以这个外热不是好现象,是要出汗的,这个汗是脱汗,这里没说脉微欲绝,肯定是有的,要不然不会用通脉四逆汤,
这里呢,寒是真寒,热是寒之极,剩下的残阳跑到外面去了,这是最坏的现象,脉微欲绝,赶紧用通脉四逆汤通脉,此时人参也用不得,人参有微寒。
第371条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通脉四逆是阴寒下利最重的,热利下重,下重是指里急后重了,这几个药相当的好,这个白头翁这个药呀,这几个药都是苦寒,都起都起收敛作用,所以用白头翁,本草上就有,既治痛又治血,所以脓血便用白头翁是相当好的,这个收敛作用,有苦寒消炎,止利止血的作用。我遇到过热利下重,只是用这四个药,白头翁汤可用,要加大黄,这个你们在临床上加没有错的,不用加太多,就搁6克(二两)就行,这里白头翁应该三两,这几个药是等分,全是三两,热利,有脉数下利,有热,或者渴而下利,脉数,都是热利,热重而且下重,这正说的是痢疾,如果有血便呢,下血,这个赤痢呀,这我遇到过,解的就是血汤子,没有粪便,这病厉害,说死就死,这个你要用白头翁加啊胶,妇人在妊娠的时候,下利凶急,白头翁加甘草啊胶汤主之。这个啊胶对这个赤痢非常好,同时加甘草,只要有里急后重加大黄没问题的,没有里急后得就加甘草啊胶,这个方子最常用了,一般的痢疾也有里急后重,我们用白头翁汤就行,有里急后重可以加大黄,如果现柴胡证,就用大柴胡加石膏。
所张仲景的这部书呀,最后是方证,就是方剂的适应症,你非到这个地方不可,所以一般研究仲景的书的人,认为经方不好使,不知道哪个方子治什么病,仲景是让你辨证,他这个方子都有一定的适应证候,如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桂枝汤主之,你用别的方子不行,他非常严谨,他辨到最后,最尖端。咱们现在辨证,这个虚的,那个实的,到这个顶点,他不辨,他不会辨,顶点就是方证,太阳病发汗的方子有二十多个,你随便拿个方子发汗行吗?绝对不行。太阳法当发汗,怎么发,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
第372条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四逆汤,攻表桂枝汤。
下利腹胀满,是虚胀虚满,这是阴寒下利,身体疼痛,它是表证,这个痢疾,常常外边在表证,一般表证不明显,如太阳阳明合病必下利,葛根汤主之,所限的是葛根汤证,那恶寒的很呀,脉紧无汗,头痛。这个它没有,只是身上疼的厉害,这个是阴寒下利,这个虽没说下利清谷,准是下利清谷,这时要舍表救里,先温其里,乃攻其表。
第373条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饮水呀,就是指下利而渴,这个饮水不象白虎汤那个渴,那个饮水数升,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这里没那么渴,是口干口渴,里有热,热上炎,口干,阴病都口不渴,如果下利渴欲饮,这是热的关系,用白头翁没错的,白头翁的痢疾呀,不光口渴,还有下利烧灼感,都是他的证候,用苦寒药,四味全是。如果热到里实的证候,白头汤就不行了,底下说了
第374条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是谵语,胃不但有热,而且实了,大便硬了,里头有宿屎,这个用小承气汤,如果热的明显用调胃承气汤,如身上有潮热,身上蒸蒸发热,也谵语,可用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用的机会很少,小承气汤呢,虽然下利,但里仍然有燥屎,你按他肚子,他拒按。有个老太太,拉痢疾,舌苔黄而干,我准备按按她肚子,从心口往下按,将按下去,老太太拿手直推,我说没关系,直接开了一付承气汤,一付就好了,虽然痢疾,但里头有燥屎下不来。所以说古人说有燥屎,一点不错的。痢疾哪来燥屎呀,它里面就是有,它上面结实,你要拿手按,拒按。所以虚实,你非要诊察清楚。这个谵语是燥屎的一很要肾的征候。谵语就是说胡话。
第375条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这个下利后与上面那个下利后是一样的,下利止后,不应该烦,如果还烦,这个烦不是热,看看它虚实吧,按这个心下当胃的部位,濡软无力,那里头是无实,里头没有燥屎呀,没到胃家实的程度,所以他说是虚寒也,就可以吃栀子豉汤就行了。
到这里下利讲完了,下一次把厥阴篇讲完,再给六经作个总结。
第376条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第377条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其实这是古人的一个看法,它是个规律,胃虚,小便……,所以胃虚的厉害时,一定要用甘草干姜汤,治遗尿,是从这里来的,苓桂术甘汤也是的,从干姜甘草变化来的,即是干姜甘草加茯苓白术,甘草干姜是理中汤的底子嘛,理中利尿,治小便不利,这里说呕而脉弱,小便不利,这节是说,呕而脉弱,都是胃虚,胃虚到了极点,不能自下,也使小便频数,先有微热见厥者难治,由于里虚寒,开始就是说太阴病的表现了,那么阴寒之极,这个
虚热反倒现于外,是最坏的现象,这个后面讲到火论的时候,就是所谓无根之火。而见厥,厥就是胃气沉衰,谷气不能到四末,这个呕而脉弱,小便自利,身有微热见厥,就象不怎么的,其实这个病主要的是身上微热,这是阴寒之极的表现,余阳尽现于外,因为这个而见厥,所以这个病不好治,只有四逆汤这个法子。
第378条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这个病很多了,干呕就是不吐食,但是只吐涎沫,涎沫就是胃有停水,头痛,这个水气往上来,冲逆,口吐涎沫,是水的上冲都影响大脑,头痛头晕,这里没有头晕,我就根据这条,我常用吴茱萸汤,不一定吐涎沫,我们问病人,口水多,这也是寒饮往上的表现,或者是胃痛,胃虚停饮,这个水究竟是在胃呀,用吴茱萸汤好使,如临床上美尼尔氏综合征,只要是晕的动也不敢动,一动就要吐,那肯定是吴茱萸汤,这个方子是最常用的方子,这个吴茱萸这个药呀,它去这个水往上冲逆,是最有效不过的,这个药不管它热了些,由于祛水的药都是热药,如干姜生姜,这里有水逆,都因为胃虚,另外搁人参、大枣、生姜,吴茱萸配合生姜,生姜的量挺大,用于制呕去水,人参、大枣呢,是健胃补虚,胃要是不虚,不停水,前面甘草泻心也讲过了,心下痞硬,那个这个方子也有心下痞硬,因为他有人参嘛,人参三两,这里没写出来,因为它不是一个主要证侯,甘草泻心汤有,是因为汗下太厉害了,客气动膈,胃虚了,客气所指的多了,一方邪热的客气,一方面水往上来,这时胃的部位按着心下痞硬,痞硬不是真正胃里头有实,是指水气、热邪的心下痞硬,正是用人参的主要证候,胃虚才有的形景,阳明篇不是有这么一段,心下痞硬者不可下之,下之利不止者死,其实就是指的人参证,也是理中汤证,理中汤证就有心下痞硬,需要健胃补虚,要下,下利遂不止,人就不可救了,如果利止还可以救。所以在临床上遇到心下痞硬,心下痞硬也有实有虚,真正的用大承气汤证,他这个硬呀,拒按,注家都没这么讲,阳明篇里也是的,说承气汤证泻腑,不泻心下,是错的。
这段呢因为胃虚,他停水,去水用吴茱萸、生姜,止呕,一方面也固其根本,胃要不恢复,去水也没用。由于胃虚,水还来,必须标本兼治,一方面下去痰水,同时用人参大枣补益胃气,这个方子的意思是这个,这个病很常见。
第379条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这在太阳篇已讲过了,所以发热呀,小柴胡汤解热相当的好,咱们讲柴胡剂时说过,说柴胡证,但见一证必是,不必悉具,心烦喜呕,这个呕是柴胡剂的一个主要证侯,这四个证侯里头,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四个主要证侯,要是发热又是呕,肯定是少阳病,少阳病,是三阳病都有发热了,所以用小柴胡汤。也就是呕是一个证侯,根据各种不同的其它的脉证,治疗是不要样的,所以辨证也是这样的,它这里就是是,通六经辨八纲,就是分虚实寒热,最后呢还得到方症上。这四段都是论呕,前面八节论厥,以下论下利,在这是论呕,很清楚,绝不是厥阴病。
第380条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出者,以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太阳伤寒应该发汗,大吐大下是误治,里面又没病,故极虚,是指胃说的,复极汗出者,这个虚人,尤其三阴病,这个是指的太阴了,它不会出汗,所以复极汗出者,它都往下去了,这是因为其人外气怫郁,外气怫郁就是身有微热、颜面潮红等,这个外气怫郁不可发汗,却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为这个,其人复极汗出,汗出是因以水发汗,以水怎么发汗?如茶叶水就可以发汗,可能是喝热水温覆取汗。极虚不能发汗,可是这个是一个虚脱现象,大吐大泻之后,大吐使内烦,那么外气怫郁,即使有表证,真正到里极虚的时候,也要舍表救里。前面麻黄桂枝各半汤等表郁轻症也有怫郁情况,但那不是极虚,并且只能解之,绝不可发汗。这个复极汗出是个脱汗,而且水停于胃,从下面的寒冷就知道,极虚就是指太阴的极虚,胃
极虚,水又在里,水性寒,胃中虚冷一定要呕哕不止的,这在阳明病也讲了。
第381条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哕就是我们说的呃逆,也就是说干呕这类的,不吐东西,光出声,这都是胃虚寒的时候多,但也有实证,最后一节就说明这个,气不得下行,往上来,所以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所以我们遇到哕逆之病呀,虚的占多,也有实证,如果大便不通而哕逆,通大便哕逆就好了,这是气不得下行,小便不利也可以致哕逆,利小便就可以好,所以任何一个证侯片面看问题是不行的。比如前面外气怫郁在表,是在表,没有极虚的证候,用小发汗法,是行的,或渴水发汗也行的,但是极虚之候,非舍表救里不可。所以在临床上片面定治疗方法,那十九是错的。得全面看,它这个书呀,无论是太阳病阳明病,都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处处得看脉证。到这里我们把三阳三阴篇讲完了。
六经解—中医奥妙
1、伤寒论的成书背景
这本书前后都是讲表里阴阳,寒热虚实,既有六经又有八纲,中医为什么要辨证,而不象西病辨病呢?是因为那时时代太古了,当时没有科学,更没有更好的器械,没法认识病,只能从疾病的反应看问题,即是从症状着问题,是经过长久的观察,而发现一种规律,这是很了不起的,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时代的事,是点点积累的,辨证非常细,这种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包括治疗的方法用药。这种规律是永远的客观存在的,是经过长期的观察实践证明了的,是绝对正确的。
但对此种规律是怎样认识呢?古人无法认识,故用诸多设想,或者把现象当本质,如中风,伤寒,中风证,汗出,恶风,就认为是中风邪,把现象当本质,这是错的。但是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现在还研究的中医,其现实意义就在这,这种规律永远都不会变。故我们一定要把这个规律,与古人对规律的认识区别开来。这一套的结论就在《神农本草经》和《伊尹汤液经》上,当然不是伊尹发明的,无数人在长期的试验中得出来的。从《针灸甲乙经》的序言中可以看出,《伤寒论》的序言是假的。王叔和是末晋的人,皇普谧是晋初的人,他们二个人极相近,仲景这个书,皇普谧是看到了,如果有这个序的话,序言上有撰用素问九卷,那么皇普谧不会说仲景论广汤液,可见,在皇普谧的时代还没有这个序言。据我推测估计在南北朝或五代的时候,后人加的。
到后代为伤寒论注解,从成无已开始,根据《内经》给《伤寒论》作注,就因为这个序言,害人不浅。这本书决不是张仲景独出心裁的著作。特别是厥阴病四条,为什么不出治法呢?可见这四条正出自于《汤液经》,仲景对厥阴病的提纲也不满意,要满意的话,后面方剂里头乌梅丸、当归四逆,都应该是厥阴病,虽治疗的是厥,但这条是厥阴,仲景为什么不搁在头前呢,就是因为与提纲不一致,所以单独写后面的一章,就是辨厥利呕哕病脉证并治,王叔和却搞到一块了。
2、六经的本质
六经是这个规律的六个病型,就是表,里,半表半里,是疾病反应的病位,这六个病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是与经络有关系,这是古人的看法。如果搞到经络上,那么就自然而然的对疾病的认识就出了问题了,《内经》上的六经与这书上不一致了,这个书上表里相传,由表传半表半里,再传里,也有由表直接传里,所以有太阳阳明病并,有太阳少阳并病,有少阳阳明并病,没有阳明太阳并病的,都是表里相传,内经不是呀,内经是外经络,内脏腑,都有经络,经络就是表,你看看这就没法说了。所以这个注家也是的,阳明也有表证,太阴也有表证,没有无表证的,这个错误从哪来的呢?就从古人的认识,六个病型,与六个经络,伤寒的恶风,一般的中医的认识,有风邪,有寒邪,在表。这对中医的发展有问题,所以有风邪在这,是治中风的药,都是驱风的药,是有寒邪在这里,是治太阳伤寒的药都是散寒的药,不但把病的认识搞错了,而且把药也搞错了。所以现在人认为,桂枝是驱风邪的,咱们心脏病也用它嘛,它不是驱风邪呀。可是这个风邪寒邪之说,说邪是从表来的,就是风到这来了,寒跑这来了,……怎么能主观的设想呀。至于这个温病呀,也是吴鞠通搞的,又有暑温,又有秋温、春温,这东西中医这么搞下来了,整个理论都歪曲了,越搞越离开事实了。这温病张仲景讲,发热而渴,不恶寒为温病,与太阳病比较。这个渴在这个书上全是里热,又如太阴病,下利不渴者属太阴,渴而下利,热利,用白头翁汤。发热而渴,不恶寒,说明是里热嘛,是什么呢?阳明篇就提了,阳明外证云何,身热汗自出,不恶寒,但恶热。温病就是阳明病的外证。不就是白虎汤证嘛,太阳说了,发汗不行,否则转成风温,下之不行,只有清热一个办法,虽没明说,但书里头全包含了,又如栀子豉汤,三黄泻心汤,大黄泻心汤,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都是去热的,真要是掌握好了,一样治温病。这个看法是错误的,所以我说伤寒中风是要不得,但作为太阳病的二种证型是可以的,没有风湿寒邪之说。此书有些是很对的,在规律方面必须要掌握。
3、八纲解
我们认识一下八纲,首先要认识这个位,这个病位,表,就是体表的表,就是人的躯壳,就是人的皮肤,再里头是肌肉,再里头是筋骨,皮与肌肉筋组成的就是体表,在人的最外头,如果疾病反应在这个病位上叫表证,里就指人的肌里头,肌里头就是消化管道,由大小肠胃所组成的消化管道,疾病集中反应在这里头就是里证,那么半表半里,里之外,表之内,就是胸腹腔间,就是一切脏腑,除了脑髓外,都在这里头,这就是半表半里。我们说的八纲,其实是九纲,它有半表半里呀,古人把它包含在表里里头了。
另外呢就是阴阳,咱们说阴证阳证,不是现在辨证说的阴虚阳虚,注家都搞到那里去了,它这个阴阳是指的性,阴性,阳性,就是一个太过,与不及二个方面。人有了病了,生理机能要改变,尤其代谢机能首先改变,一方比健康人太过,另一方面是比健康人不及,现在连证候和脉全是这样,就是太过与不及,太过是发了的兴奋的,亢奋等证状,此为阳性证,反之沉衰的,抑制的,这类的证候叫阴性证,故有了疾病,就会发生这样两类的变化,所以病千变万化不外乎阴阳二大类,但阴阳中还要辨寒热虚实,寒和虚都是不及,都属于阴证之类,热与实都为太过,也都属于阳证之类,阳证中有些特殊的阳性,在辨证上与治疗是有关系的,也要辨。一种是热性的,一种是实性的,虚寒与热实是相对的,这四种都是统属阴阳。所以阳证里头有阳热,阳实,阳实又热叫阳实热,也有阳虚热,阳证中的虚证,但他有热,即虚热证,阴证也是一样的。在病情上说只有阴阳二大类,我们的六经呀,就是反应到表里、半表半里,或阴或阳的六类,在此基础上还要分析虚实。此书里面仲景即辨六经,又辨八纲,表里阴阳有了,再辨寒热虚实,八纲不就都具备了?
这个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这就构成了治疗的法则了,如太阳病,当发汗,是太阳病治疗的法则了,也可叫治则,热就得用寒药,都是治则,它这个六经以至于寒热虚实,这个治则就出来了,但只有治则不能治病,如太阳病,治则是发汗,用什么发汗呢,还得到方证。所这个书是这样的,先辨六经,六经是六个固定的类型了,然后再分寒热虚实,到这个时候,心里就有数了,知道用哪一类的法则来治疗这一类的病,至于用什么方药还要进一步追,就得辨方证,这个书就是这一套东西。
4、中医辨证及治病的本质
那么我们现在要问这么一名话了,究竟是中医这套辨证的方法,是一个什么样的方法呢?治的什么病?这个值得研究,这个中医搞了这些年,还没有人在这里作解释清楚,这是很重要,第一个就根据八纲,比如拿六经说,这六个类型,就是说凡有其病,病位不出表里、半表半里,这是古人的结论,病情不出于阴阳二大类,病形不出于三阴三阳。
这个八纲六经就是万有疾病一般的规律,一般的,不是什么特殊的,如太阳病,太阳病究竟是什么病呀,什么病也不是,但是什么病都可以用它,就是一般的证,凡是一个病要有这个证,中医就用这个方法来治疗,没有错的,这是很说明问题了,所以中医的治疗方法呀,就是咱们说的辨证论治了,就根据张仲景这个书,就是在疾病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中医是这么个精神,这个疾病呀,他有一般的规律,在这个基础上而找出疾病的一个通治的方法,这个方法挺妙的,什么叫通治呀,你看咱们拿一个方子,治很多的病,一个病不能固定一个方子,你就拿太阳病说,无论温病也好,伤寒也好,以及其它的各种疾病,只要发生太阳病,如果是桂枝证用桂枝方,什么病都治,不但症状消失,这个基本疾病也好了,所以中医治病的精神就是在疾病一般的规律的基础上而治一般的疾病,通治的方法,就是这个治病的方法最好,西医现在是非常进步了,但是在疾病一般的规律他知道了,病理生理就是疾病的一般的规律,他解释一般的规律解释得挺好,这是西医对它的认识,可是在这个上面治疗一般的病呀,他还没有。
所以中医古人通过这个临床,通过实践搞出这套东西,非常成功,所以,中医,这个很重要。所以中医要是搞科研,拿一个病固定用一个方子,根本就不成立。中医是在一般的规律上治一般的病,比如用柴胡汤,你只是现柴胡汤证,我就用小柴胡汤,没问题的。可是话又说回来了,在这个一般的规律上怎能能治一般的疾病呢?中医有一句话比较好,就是“正邪交争”,这个书上是的,《内经》上也是的,中医认为人体对这个疾病呀,老是与之抗争,事实上也是这样,如果你要是没有这样一套良能呀,那非死不可,人体对外界的刺激有一种非常的抗病的方法,比如说传染病,不是从传染的,没感染的人不是没接触过,就是因为有抗抵力,就是正邪交争。即使有了病了,它还要与它交争,比如表证,就是正与邪交争在体表,怎么个交争法呢,就打算出汗,就想在体表以发汗的方法,把疾病从体表排除,那么这个里证,就打算从里把它排除,或者吐或者下,那么半表半里呢,就想借半表半里各种脏器的功能,而把它排出,如呼吸系、泌尿系等。限于人的自然结构,就与疾病斗争的方式呀,只有这么几种,限于自然力,人体万人相通,所以正与邪斗争离不开这几个方位,所以就固定在一定的病位,病位哪来的呢,还是咱们这个正邪交争,机体的本身还是主导地位,打算这个方面,或者从那个方面解除疾病,除此之外没有了,限于生理自然的结构,这就把这个病位固定了,病位固定了,如果机能亢奋,就是阳性证,机能沉衰就出现阴性证,这六经,六个类型,只要是疾病存在,机体就要斗争,要斗争就不出这个范围。所以我们在疾病的全过程内头,这个六经八纲的反应,始终不会变,而且始终也不会超出这个范围。
我们再拿这个治则,根据这个六经八纲生成的来历,还可以理解一个问题,就是中医这套辨证施治呀,正是适应人体的机制,抗病的机制,而使得达到目的。如表证,要发汗而发不出汗,所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表面充斥,一发汗就好了,发汗正达到机体的机理要求。如果出汗了,病还不好怎治呢?中风证就是这样,本来自汗出,达到汗出病还不好,《内经》上也有呀,说这是汗出而邪留,这就是我们这个机能呀,力量达不到,不是他不得汗出,象太阳伤寒,虽机能达到了,可就是出不了汗,你一开其腠理认它出点汗,邪出去就好了,这个中风证虽然出汗,但是它是津气虚嘛,拿《内经》的话是津气虚,什么叫津气呀?人体要想出汗就是谷气,谷气就是津气,就是精微养人之气,虽然出汗,但是津气的质和量,不足以驱邪,反倒出毛病了,汗虽然跑了,邪还乘虚往里头来了,我们在后世方里,就形成二大系别的不同方子,一种是桂枝汤为主的加减,一种是以麻黄汤为主的加减,其它的方子不是治太阳病的,而放在太阳篇里作什么呢?是为了应急之别,所以太阳篇说的最多,病不是固定的,不是太阳病,老是太阳病,随时由于治疗的关系,或者误治,或者传变,研究太阳变病。而且为了发汗,有些可发汗,有些不可发汗,阳明病篇也是,每篇都是这样,反复的说。
再有是辨六经,这个半表半里病,不象表里单纯,表证,无论是太阳病少阴病,都好辨,里证也是一样的,最主要的就是半表半里,如口苦咽干目眩,白虎汤也口苦咽干,也有目眩,他里头有热,顺着孔窍往上来,就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这个提纲不够,厥阴篇更成问题了,是不是古人对此一点也不认识,没法认识,半表半里的部位呀,牵连到一切脏腑,你看小柴胡汤就看出来了,或这或那,不好简单的概括,所以少阳篇与厥阴病的提纲都不够全面,只能作个参考,怎么辨呢?这成问题了,有办法,它这个书上呀,除去表里就是半表半里,所以在临床上就采取这个法子,就是说不是用发汗的方法治疗的病,也不是用吐下这类的病,剩下的都是半表半里,反应为阳性的为少阳病,阴性为厥阴病,所以这里头有病最容易涉及到其它脏腑,所以不好作提纲。所半表半里的方剂特别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