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和散 治五藏不調。三焦不和。心腹痞悶。脅肋䐜脹。風氣壅滯。肢節煩疼。頭面虛浮。手足微腫。腸胃燥澀。大便秘難。雖年高氣弱。並可服之。又治脹痛脅痛。有妨飲食。及腳氣上攻。胸腹滿悶。大便不通方。(同上)

檳榔(麩裹煨熟去面) 甘草(炙) 木香 陳皮(去白) 芎藭(一本作三兩) 白朮(各三兩) 大腹皮(炙焦黃) 羌活(去蘆頭) 紫蘇(莖葉並用去粗梗) 宣州木瓜(薄切焙乾) 沉香(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二大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

三生飲 卒中。昏不知人。口眼喎斜。半身不遂。咽喉作聲。痰氣上壅。無問外感風寒。內傷喜怒。或六脈沉伏。或指下浮盛。並宜服之。兼治痰厥。氣厥。及氣虛眩暈。大有神效。(同上)

天南星(生用一兩) 烏頭(生去皮) 附子(生去皮各半兩) 木香(一分)

上㕮咀。每服半兩。水二大盞。姜十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三味飲子 療濕霍亂。吐利無限。宜合高良薑等服之方。(外臺)

高良薑(二兩) 豆蔻子(十二枚) 桂心(二兩)

上藥。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去滓細細啜之。亦有於此方。加乾薑。人參。二物。忌生蔥。

三消飲 溫疫舌上白胎者。邪在膜原也。舌根漸黃至中央。乃邪漸入胃。設有三陽現證。用達原飲。三陽加法。因有里證。復加大黃。名三消飲。三消者。消內。消外。消不內不外也。此治疫之全劑。以毒邪表裡分傳。膜原尚有餘結者宜之。(溫疫)

檳榔 草果 厚朴 白芍 甘草 知母 黃芩 大黃 葛根 羌活 柴胡

薑棗。水煎服。

三物備急丸 主心腹諸卒暴百病。若中惡客忤。心腹脹滿。卒痛如錐刺。氣急口禁。傳屍卒死者。以緩水若酒服大豆許。三四丸。或不下捧頭起灌令下咽。須臾當瘥。如未瘥。更與三丸。當腹中鳴。即吐下便瘥。若口禁。亦須折齒灌之。(金匱)

大黃(一兩) 乾薑(一兩) 巴豆(一兩去心皮熬外研如脂)

上藥各須精新。先搗大黃乾薑為末。研巴豆內中合治一千許。用為散。蜜和丸亦佳。密器中貯之。莫令泄氣。按此方通治乾霍亂。此即醫林所謂絞腸痧也。

三物黃芩湯 婦人在草蓐。自發露得風。四肢苦煩熱。頭痛者。與小柴胡湯。頭不痛。但煩者主之。(同上)

黃芩(一兩) 苦參(二兩) 乾地黃(四兩)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多吐下蟲。

川芎散 治頭風。偏正頭痛。昏眩妙方。(準繩)

川芎 細辛 羌活 槐花 甘草(炙) 石膏 香附子(各半兩) 荊芥 薄荷 菊花 防風 茵陳(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食後茶清調下。日三服。忌動風物。

川芎茶調散 治諸風上攻。頭目昏沉。偏正頭痛。鼻塞聲重。傷風壯熱。肢體痠疼。肌肉蠕動。膈熱痰盛。婦人血風。太陽冗痛。但是外感。風氣並效。(回春)

川芎 荊芥穗(各二兩) 薄荷 香附子(各四兩) 羌活 白芷 甘草(炙各一兩) 防風(七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茶清調下。薑蔥煎服。亦可。一方加菊花一兩。細辛五錢。殭蠶。蟬退各二錢半。名菊花茶調散。

千金內托散 治癰疽。瘡癤未成者速散。已成者速潰。敗膿自出。無用手擠。惡肉自去。不用刀針。服藥後。疼痛頓減。此藥活血。勻氣調胃。補氣。祛風邪。闢穢氣。乃王道之劑。宜多服之大效。(回春)

黃耆(蜜炙) 當歸(酒洗) 人參(各二錢) 川芎 防風 桔梗 白芷(各一錢) 厚朴 肉桂 甘草(各五分)

上水二碗。煎八分。臨服入酒一小杯。食遠服。正宗。無厚朴。有天花粉。白芍。金銀花。乳香。沒藥。

千金風引湯 療兩腳疼痹腫。或不仁。拘急。屈不得行方。(外臺)

麻黃(二兩去節) 吳茱萸(一兩) 獨活(一兩) 石膏(二兩) 杏仁(六十枚) 白朮(三兩) 茯苓(二兩) 桂心(一兩) 人參 細辛 乾薑(碎) 防風 防己 芎藭 甘草(炙) 附子(各一兩炮) 秦艽(一兩)

上十七味。切。以水一斗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佳。忌海藻。菘菜。生蔥。生菜。桃李。雀肉。醋等物。

千金小風引湯 主中風。腰腳疼痛。弱者方。(同上)

獨活 防風 當歸(各二兩) 茯苓(三兩) 大豆(一升) 人參(三兩) 乾薑(三兩胡洽作桂心) 附子(一枚炮) 石斛(二兩胡洽作黃耆) 甘草(二兩炙)

上十味。切。以水九升。酒三升。煮取三升。去滓分四服。服後如人行十里久。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醋等。(一方無干姜石斛有桂心黃耆)

千金大鱉甲湯 療腳弱風毒。攣痹氣上。及傷寒惡風。溫毒及山水瘴氣。熱毒。四肢痹弱方。(同上)

鱉甲(二兩炙) 防風 麻黃(去節) 白朮(各一兩) 吳茱萸(五合) 知母 升麻(各一兩) 大棗(二十枚擘) 貝齒(七枚燒) 茯苓 橘皮 芎藭 杏仁(各一兩) 犀角(半兩屑) 生薑(三兩) 人參(一兩) 赤小豆(三合) 青木香(半兩) 麝香(三分研) 羚羊角(一分屑) 麥門冬(一兩去心) 大黃(一兩半) 薤白(十四枚) 烏頭(十枚炮) 石膏(一兩碎) 雄黃(二分碎) 半夏(一兩洗) 當歸 萎蕤 芍藥 甘草(各一兩炙)

上三十一味。切。水二斗。煮取四升。去滓分六服。相去十里。久得下止。一方用大黃二分。畏下可用一分也。一方用羚羊角二分。毒盛可用三分也。忌海藻。菘菜。莧菜。桃李。雀肉。酢物。羊肉。餳等。(一方有小茱萸。翼方。無知母。升麻。橘皮。芎藭。當歸。萎蕤。)

千金小鱉甲湯 療身體虛脹。如微腫。胸口痞滿。有氣壯熱。少腹厚重。兩腳弱方。(同上)

鱉甲(炙) 升麻 黃芩 麻黃(去節) 羚羊角(屑各三兩) 前胡(四兩) 桂心(三兩) 烏梅(二七枚擘) 杏仁(三兩) 薤白(二十一莖)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二升七合。去滓分三服。此常用。若體強壯。須利者。加大黃二兩。忌莧菜。生蔥。

千金甘草湯 療腳弱。全身洪腫胃反。食谷吐逆。胸中氣結不安。而寒熱。下利不止。小便難。服此湯即益。亦服女曲散利小便。腫消服大散摩膏有驗。(同上)

甘草(炙) 人參(各一兩) 半夏(一升洗) 桂心(三合) 小麥(八合完用) 大棗(二十枚擘) 生薑(八兩) 吳茱萸(二升) 蜀椒(各三兩出汁)

上九味。切。以水一斗三升。煮麥取一斗。去麥內諸藥。煮取四升。一服六合。作六服。忌海藻。菘菜。羊肉。餳。生蔥。

千金麻黃湯 療惡風毒氣。腳弱無力。頑痹四肢不仁。失音不能言。毒氣衝心。有人病者。但病相當。即服此湯。(同上)

麻黃(一兩去節) 防風 大棗(二十枚擘) 當歸(二兩) 茯苓(三兩) 升麻 芎藭 白朮 芍藥 麥門冬(去心) 黃芩 桂心(各二兩) 杏仁(三十枚去皮心) 甘草(二兩炙)

上十四味。切。以水九升。清酒二升。合煮取二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覆令小汗。粉之莫令見風。忌海藻。菘菜。生蔥。桃李。雀肉。酢物。

千金三黃湯 治中風。手足拘急。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金匱方)

細辛(二分) 麻黃(五分) 獨活(四分) 黃耆(二分) 黃芩(三分)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熱加大黃二分。腹痛加枳實一枚。氣逆加人參三分。悸加牡蠣三分。渴加栝蔞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千金當歸湯 留飲宿食不消。腹中積聚轉下方。(外臺方)

當歸 人參 桂心 甘草(炙) 芒硝 芍藥(各二兩) 大黃(四兩) 生薑 黃芩 澤瀉(各三兩)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空心食後服。忌生蔥。海藻。菘菜。

千金第一竹瀝湯 療兩腳痹弱。或轉筋。皮肉不仁。脹起如腫。按之不陷。心中惡不飲食。或患冷方。(同上)

甘草(三兩炙) 秦艽 葛根(各一兩) 附子(二枚炮) 黃芩(一兩) 麻黃(去節) 防己(各一兩) 杏仁(五十枚) 防風(一兩半) 生麻(一兩) 茯苓(三兩) 細辛(一兩) 竹瀝(五升) 桂心 乾薑(各一兩)

上十五味。切。以水七升。合竹瀝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忌海藻。菘菜。豬肉。醋物。生菜。生蔥。(翼方無茯苓。杏仁。有白朮。)

千金第二大竹瀝湯 療卒中風。口噤不能語言。四肢緩縱。偏痹摩急痛。風經五藏恍惚。恚怒無常。手足不隨方。(同上)

竹瀝(一斗四升) 獨活 芍藥 桂心(各二兩) 麻黃(一兩去節) 防風 白朮 葛根(各二兩) 生薑(三兩) 茵芋 細辛(各二兩) 茯苓(三兩) 防己(一兩) 烏頭(一枚炮) 人參 石膏(各一兩) 黃芩 芎藭 甘草(各二兩炙)

上十九味。切。以竹瀝。煮取四升。分六服。先未汗者。取汗。一狀相當。即服。忌同。(翼方無白朮。)

千金第三竹瀝湯 療風毒入人五內。短氣。心下煩熱。手足煩疼。四肢不舉。皮肉不仁。口噤不能語方。(同上)

當歸(二兩) 防風(三兩) 生薑(八兩) 白朮(三兩) 人參 黃芩 芎藭 細辛 桂心(各二兩) 茯苓(三兩) 甘草(二兩炙) 附子(二枚炮) 秦艽(三兩) 葛根(五兩) 升麻 麻黃(二兩去節) 蜀椒(一兩汗)

上十七味。切。以甘竹汁一斗九升。煮取四升。分五服。忌同。(翼方。有芍藥。茯神。防己。通草。無茯苓。黃芩。芎藭。升麻。蜀椒。麻黃。生薑。)

千金獨活湯 服千金麻黃湯後服此湯。(同上)

獨活(四兩) 乾地黃(三兩) 芍藥 葛根(各二兩) 桂心 生薑(五兩) 麻黃(二兩去節) 甘草(二兩炙)

上八味。切。以水八升。清酒二升。合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四服。日三夜一。犯之一世不愈。忌同腳弱。特忌食瓠子。蕺菜。

千金獨活湯 治腳痹方。(同上)

獨活(四兩) 當歸 防風 茯苓 芍藥 黃耆 葛根 人參 甘草(各二兩) 大豆(二升) 附子(一枚) 乾薑(二兩)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清酒二升。合煮取三升。分三服。

千金七氣湯 治寒氣。熱氣。憂氣。勞氣。愁氣。或飲食膈氣。或勞氣。內傷五藏不調。氣衰少力方。(同上)

乾薑 黃芩 厚朴(深師作桂心) 半夏 甘草 乾地黃 芍藥 栝蔞根(各二兩深師作橘皮)蜀椒(深師作桔梗) 枳實(五枚) 人參(一兩) 吳茱萸(五合)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千金翼破癖方。(外臺)

白朮(三兩) 枳實(三兩炙) 柴胡(三兩)

上三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服三十劑。永瘥。忌桃李雀肉。

千金人參湯 療毒冷霍亂。吐痢煩嘔。轉筋虛冷。汗出手足指浮腫。氣息垂死絕。語音聲不出。百方皆不效。脈不通者。服此湯取差乃止。隨吐者。續更服。勿住。(同上)

人參 附子(炮) 厚朴(炙) 茯苓 甘草(炙) 橘皮 當歸 葛根(各二兩) 乾薑(炮各三兩)

上十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蔥。大酢。

千金通氣湯 療胸滿短氣。噎塞方。(同上)

半夏(八兩洗) 生薑(六兩) 桂心(二兩) 吳茱萸(四十枚)

上四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忌羊肉。餳。生蔥。(一方無桂心。用橘皮。)

千金調經湯 治婦女經水不調。或曾經小產。或帶下二十六病。腹痛口乾。或發熱。小腹急痛。手足煩熱。大腑不調。時時泄血。經水不調。久不懷孕。(回春)

當歸 川芎 白芍(酒炒各二錢) 人參 阿膠(炒) 牡丹皮 肉桂(各一錢) 吳茱萸(炒一錢) 麥門冬(去心) 半夏(薑製各一錢半) 甘草(五分)

上銼一劑。生薑煎服。

千金療痰飲 飲食不消。乾嘔湯方。(外臺)

杏仁(去皮尖) 枳實(炙) 白朮(各三兩) 茯苓 柴胡 生薑 芍藥(各四兩) 旋覆花 人參 橘皮 細辛(各二兩) 半夏(四兩洗) 澤瀉(三兩)

上十三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為三服。忌桃李。雀肉。大酢。生菜。羊肉。餳等物。

大柴胡湯 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此湯。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傷寒太陽篇下)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者。為未解也。以此湯下之。則愈。(同上中篇)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主之。(同上下篇)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此湯主之。(金匱腹滿)傷寒後脈沉。沉者內實也。下解之。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生薑(五兩切) 枳實(四枚炙)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更一升。日三服。一方用大黃二兩。若不加。恐不名大柴胡湯。

大承氣湯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此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傷寒陽明)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此湯。不硬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失氣者。此但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者。必大便復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也。(同上) 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讝語者。此主之。若一服利止後服。(同上)陽明病。讝語有潮熱。 反不能食者。胸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此湯。(同上)汗出讝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者。過經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里實故也。下之則愈。宜此湯。(同上)二陽並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讝語者。下之。則愈。宜此湯。(同上)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此湯。(同上)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同上)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此湯。發汗宜桂枝湯。(同上)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此湯。(同上)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息不能臥者。燥屎也。宜此湯。(同上)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受食。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不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此湯。(同上)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此湯。(同上)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此湯。(同上)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同上)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宜下之。宜此湯。(同上)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此湯。(同上)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為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剋賊。名為負也。(同上)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可下之。宜此湯。(同上少陰)少陰病。得二三日。口燥咽乾者。可下之。宜此湯。(同上)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宜此湯。(同上)痙為病。胸滿口噤。臥著席。腳攣急。必齘齒。可與此湯。(金匱痙病)問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宿食。此湯主之。(同上腹滿) 脈數而滑者實。此有宿食下之愈。宜此湯。(同上)下痢不欲食者。以宿食也。當下之愈。此湯主之。(同上)脈雙弦而遲者。必心下硬。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也。可下之。宜此湯。(傷寒可下證)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宜此湯。(同上)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者。急下之。(金匱嘔吐)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同上)下利脈反滑者。當有所去。下乃愈。宜此湯。(同上)病解能食。七八日更發熱者。為胃實。宜此湯。(同上產後)產後七八日。無太陽證。少腹堅痛。此惡露不盡。不大便煩躁。發熱。切脈微實。再倍發熱。日晡時煩躁者。不食。食則譫語。至夜即愈。宜此湯。熱在裡。結在膀胱也。(同上)熱邪傳裡。腹中堅結而有燥屎者主之。(溫疫論)

大黃(四兩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實(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大陷胸湯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此湯主之。(傷寒論太陽下)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主之。(向上)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主之。(同上)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主之。(同上)

大黃(六兩去皮) 芒硝(一升) 甘遂(一錢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取大黃二升。去滓。內芒硝煮一兩沸。內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後服。

大陷胸丸 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痓狀。下之則和宜之。(傷寒)

大黃(半斤) 葶藶(半升熬) 芒硝(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

上四味。搗篩二味。內杏仁芒硝。含研如脂。和散取如彈丸一枚。別搗甘遂末一錢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溫頓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為效。禁如藥法。

大青龍湯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出汗。而煩躁者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傷寒論太陽中)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症者發之。(同上)病溢飲者。當發其汗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金匱痰飲)

麻黃(六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杏仁(四十個去皮尖) 生薑(三兩擘) 大棗(十枚擘) 石膏(如雞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煎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後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逆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大建中湯 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衝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者。宜此湯。(金匱寒疝)

蜀椒(二合去汗) 乾薑(四兩) 人參(二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膠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如一炊頃。可飲粥二升。後更服。當一日食糜溫覆之。

大建中湯 治虛勞。寒澼。飲在脅下。泱泱有聲。已如從一邊下。決決然有頭。並沖皮起引兩乳內痛。裡急。善夢。失精。氣短。目䀮䀮惚惚多忘方。(千金方)

蜀椒(二合) 半夏(一升) 甘草 生薑(二兩) 人參(三兩) 飴糖(八兩)

上六味。㕮咀。以水一斗。煮三升。去滓內糖。溫服七合。裡急拘引。加芍藥。桂心。各三兩。手足厥。腰背冷。加附子一枚。勞者加黃耆一兩。

大建中湯 治五勞七傷。小腹急。臍下彭亨。兩脅脹滿。腰脊相引。鼻口乾燥。目暗䀮䀮。憒憒不樂。胸中氣急。逆不下食飲。莖中策策痛。小便黃赤。尿有餘瀝。夢與鬼神交通。失精驚恐虛乏方。

飴糖(半斤) 黃耆 遠志 當歸(千金翼無) 澤瀉(各三兩) 芍藥 人參 龍骨 甘草(各二兩) 生薑(八兩) 大棗(十一枚)

上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湯成內糖。令烊。一服八合。消息。又一服。(深師無飴糖。遠志。澤瀉。龍骨。有桂心六兩。半夏一升。附子一枚。)

大半夏湯 胃反嘔吐者主之(金匱嘔吐)治胃反不受食。食已即嘔吐方。(千金)治嘔心下痞硬者。(外臺)

半夏(二升洗浣用) 人參(三兩) 白蜜(一升)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取二升半。溫服一升。余分再服。(千金有白朮一升生薑三兩)

大半夏湯 肉極。虛寒脾咳。其狀右脅下痛。陰陰引肩背痛。不可以動。動則咳。腹脹滿。留飲痰癖。大小便不利。小腹切痛。膈上寒主之。(外臺)

半夏(一升洗) 白朮 茯苓 人參 甘草(炙) 附子(炮) 橘皮(各二兩) 生薑(八兩) 桂心(三兩)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三升。去滓分為四服。忌羊肉。餳。桃李。雀肉。生蔥。海藻。菘菜。豬肉。冷水。

大半夏湯 胃反不食。食已嘔吐。(同上)

人參(一兩) 茯苓(四兩) 青竹茹(五兩) 大黃(六兩) 橘皮 乾薑(各三兩) 澤瀉 甘草(炙) 桂心(各二兩)

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服七合。日三夜一。已利。去大黃。用泉水。東流水。尤佳。忌海藻。菘菜。生蔥。大酢。(千金。備急。張文仲同。方中無半夏。未詳其名。)

大半夏湯 治胃中虛冷。腹滿塞下氣方。(千金方)

半夏(一升) 大棗(二十枚) 甘草 附子 當歸 人參 厚朴 茯苓 枳實(各二兩) 桂心(五兩) 生薑(八兩) 蜀椒(二百粒)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二服。

大黃湯 療兩眼痛方。(外臺)

大黃(四兩) 芍藥(五兩) 細辛 甘草(炙各四兩) 黃芩(二兩)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溫分為三服甚妙。

大黃牡丹湯 腸癰者。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熱。自汗出。復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之。(金匱。按謂小便如淋。則當不自調。令見其病。小便澀數。此書小便自調。疑有脫字矣。)腸癰。其病之狀。小腹重而微強。抑之即痛。小便似淋。時時汗出。(病源候論)腸癰之病。少腹痞堅。或偏在膀胱左右。其色或白堅。大如掌熱。小便欲調時。自汗出。其脈遲堅者。未成膿。可下之。當有血。脈數膿成不可下。(千金方)

大黃(四兩) 牡丹(一兩) 桃仁(五十枚) 瓜子(半升) 芒硝(三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再煎沸頓服之。有膿當下。如無膿當下血。(正宗不用瓜子。有白芥二錢。名大黃湯。)

大黃附子湯 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此湯。寒氣厥逆。赤丸主之。(金匱腹滿)

大黃(三兩) 附子(三枚) 細辛(二兩)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若強人。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服如人行四五里。進一服。

大黃黃連瀉心湯 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下之。心下痞。表裡俱虛。陰陽氣並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傷寒論太陽下)傷寒。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主之。(同上)傷寒大下後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此湯。(同上)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上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更絞去滓。分溫再服。(按臣億等。看詳大黃黃連瀉心湯。諸本皆二味。又後附子瀉心湯。用大黃。黃連。黃芩。附子。恐是前方中。亦有黃芩。後但加附子也。故後云附子瀉心湯。本方加附子也。)

大黃甘遂湯 婦人少腹滿。如敦狀。小便微難。而不渴。生後者。此為水與血俱結。在血室也。主之。(金匱婦人)

大黃(四兩) 甘遂(二兩) 阿膠(二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其血當下。

大黃硝石湯 黃疸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為表和裡實。當下之。宜此湯。(同上黃疸)

大黃 黃蘗 硝石(各四兩) 梔子(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內硝石更煮。取一升頓服。

大黃甘草湯 食已即吐者。用此方。(金匱嘔吐)治吐水。(外臺)

大黃(四兩) 甘草(一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大黃䗪蟲丸 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飢傷。勞傷經絡。榮衛氣傷。內有乾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緩中補虛主之。(金匱血痹)

大黃(十分熬) 黃芩(二兩) 甘草(三兩) 桃仁(一升) 芍藥(四兩) 乾漆(一分) 乾地黃(十兩) 虻蟲(一升) 水蛭(百枚) 蠐螬(一升) 䗪蟲(半升) 杏仁(一升)

上十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酒飲服五丸。日三服。

大連翹飲 治小兒傷風感冒。發熱痰塞。風熱丹毒腫痛。頸項有核腮赤。癰癤眼目赤腫。口舌生瘡。咽喉疼痛。小便淋瀝。胎毒痘疹餘毒。一切熱毒。並治之。(萬病回春)

連翹 藋麥 滑石 車前子 牛蒡子 赤芍(各八分) 梔子 木通 當歸 防風(各四分)柴胡 黃芩 荊芥(各一錢二分) 蟬退(五分) 甘草(一錢六分)

上銼。竹葉十個。燈心十莖。水煎。不拘時溫服。

大補中當歸湯 產後虛損不足。腹中拘急。或溺血。少腹苦痛。或從高墮下。犯內及金瘡血多內傷。男子亦宜服之。(千金方)

當歸 續斷 桂枝 川芎(各一兩) 乾薑 麥門冬(各三兩) 芍藥(四兩) 吳茱萸(一升) 乾地黃(六兩) 白芷(各二兩) 大棗(四十枚) 甘草(二兩)

上十二味。㕮咀。以酒一斗。漬藥一宿。明旦以水一斗合煮。取五升去滓。分五服。日三夜二。有入黃耆二兩益佳。

大竹葉湯 療虛勞客熱。百病後。虛勞煩擾。不得眠臥。骨間勞熱。面目青黃。口乾躁煩。不自安。短氣少食。不得味。縱食不生肌膚。胸中痰熱。煩滿潰悶主之。(外臺)

甘草(二兩炙) 小麥(五合完用) 黃耆(二兩) 人參(二兩) 知母(二兩) 大棗(二十枚擘) 半夏(三兩) 栝蔞(一兩) 粳米(一升) 黃芩(一兩) 桂心(二兩) 竹葉(切一兩) 當歸(二兩) 龍骨(三兩) 前胡 芍藥(各二兩) 麥門冬(六合去心) 生薑(四兩)

上十八味。切。用東流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分服一升。日三夜二。不過兩劑。如湯沃雪效。忌海藻。菘菜。羊肉。餳。生蔥。

大定心湯 治心氣虛悸。恍惚多忘。或夢寤驚魘。志少不足。(千金方)

人參 茯苓 茯神 遠志 赤石脂 龍骨 乾薑 當歸 甘草 白朮 芍藥 桂心 紫菀 防風(各二兩) 大棗(三十枚)

上十五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半。分五服。日二夜二。

大防風湯 治三陰之氣不足。風邪乘之。兩膝作痛。久則膝愈大而腿愈細。因名曰鶴膝風。乃敗症也。非此方不能治。又治附骨疽。皮色不變。大腿通腫疼痛。無奈。及痢後腳痛。緩弱不能行。或腿膝腫痛。(外科正宗

人參(二錢) 防風 白朮 附子 當歸 白芍 川芎 杜仲 黃耆 羌活 牛膝 甘草 熟地黃(各一錢)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大犀角湯 療腳氣。毒衝心。變成水。身體遍腫。悶絕死者。(外臺)

犀角(二兩) 旋覆花(二兩崔氏無) 白朮(二兩) 桂枝(二兩) 防己(二兩) 黃芩(三兩) 生薑(一兩) 香豉(一升) 橘皮(三兩) 茯苓(三兩) 前胡(四兩) 桑根白皮(四兩) 紫蘇莖(一握) 大棗(十枚擘)

上十四味。切。以水九升。浸一宿。煮取二升七合。或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以下氣。利小便為度。若得氣下小便利。腳腫即消。能食。若服湯訖。不下氣急不定。仍服後湯。忌桃李。雀肉。生蔥。醋物。

大溫脾湯 療脾胃中冷。不得食。又谷不消。向向脹滿。時若下痢方。(外臺)

黃芩 人參 芍藥 附子(炮各一兩) 甘草(炙) 乾薑 大黃 厚朴(炙各二兩)

上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八合。分為二服。亦可四服。得下佳。不下須更復服。甚良。忌豬肉。海藻。菘菜。

大青湯 治傷寒熱病不解。下利因篤。(聖劑)

大青 阿膠(銼炒燥各一兩) 山梔子 赤石脂 甘草(炙銼各半兩)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錢半。豉一百粒。薤白五寸。切。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大七氣湯 治積聚癥瘕。隨氣上下。心腹㽲痛。上氣窒塞。小腹脹滿。大小便不利。(準繩)治六聚狀。如癥瘕。隨氣上下。發作有時。心腹㽲痛。攻刺腰脅上氣。窒塞喘咳滿悶。小腹䐜脹。大小便不通。或復泄瀉。淋瀝無度。(濟生方)

京三稜 蓬莪朮 青皮 陳皮(各去白) 桔梗 藿香葉 肉桂(不見火) 益知仁(各一兩半) 甘草(炙七錢半) 香附(炒去毛一兩半)

上㕮咀。為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前溫服。

大保元湯 治項陷。根窠雖紅而皮軟。且薄。血有餘而氣不足也。(保赤全書)

黃耆(三錢) 人參(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 川芎(一錢) 官桂(一分) 白朮(炒一錢)

上加薑棗。水煎服。如氣不行。去桂加木香。若不食。加人乳半鍾。又方加白何首烏。黑豆水煮。

大三五七湯 治頭風。口喎目斜。耳聾方。(千金方)

天雄 細辛(各三兩) 山茱萸 乾薑(各五兩) 薯蕷 防風(各七兩)

上六味。治下篩。清酒服五分匕。日再。不知稍加。千金翼云。又治面骨痛疼。

大豬膽汁方 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此方皆可導。(傷寒)

大豬膽(一枚)

瀉汁和少許。法醋以灌穀道內。如一食頃。當大便出宿食惡物。甚效。

大便出血。及口鼻皆血出。血上心胸氣急。此勞熱所致之方。(千金方)

生地(八兩) 蒲黃(一升) 地骨(五兩) 黃芩 芍藥 生竹茹(各三兩)

上六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分溫三服。

大烏頭煎 腹痛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飲食。邪正相搏。即為寒疝。繞臍痛。若發則自汗出。手足厥冷。其脈沉弦者主之。(金匱寒疝)

烏頭(大者五枚熬去皮不㕮咀)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二升煎。令水氣盡。取二升。強人服七合。弱人五合。不瘥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小柴胡湯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主之。(傷寒論太陽中)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之。與正氣相搏。結於胸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飲食。臟腑相連。其痛心下。邪高痛下。故便嘔也。此湯主之。服此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同上)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此湯。(同上)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黃者。與此湯。後必下重。本渴飲水而嘔。此湯不中與也。食谷者噦。(同上)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主之。(同上)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此湯主之。(同上)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凡服此湯病證而下之。若此湯證不罷者。復與此湯。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同上)太陽病。過經必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此湯證仍在者。先與此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同上)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此湯證。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服此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同上)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此湯主之。(同太陽下)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裡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裡。此為半在裡。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此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同上)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讝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同上)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此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此湯證仍在者。復與此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此湯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同上)陽明病。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與此湯。(同上陽明)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此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同上)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部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此湯。脈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屎。腹滿加噦者。不治。(同上)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此湯。(同上)嘔而發熱者主之。(同上厥陰)傷寒瘥以後。更發熱者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之。(同陰陽易)諸黃。腹痛而嘔者。宜此湯。(金匱)問曰。新產婦人。有三病。一者病痓。二者鬱冒。三者大便難。何謂也。師曰。新產血虛多汗出。喜中風。故令病痓。亡血復汗。寒多。故令鬱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難。產婦鬱冒。其脈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而必冒。冒處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虛下厥。孤陽上出。故頭汗出。所以產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故當汗出。陰陽乃復。大便堅。嘔不能食者主之。(同上)治婦人。在草蓐。自發露。得風。四肢苦煩熱。頭痛者。與此湯。頭不痛。但煩者。三物黃芩湯主之。(同上)

柴胡(半斤) 黃芩 人參(各三兩) 甘草(炙) 生薑(各二兩切) 半夏(半斤洗)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四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三兩。溫覆取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傷寒六書。加陳皮。芍藥。柴胡雙解散。又全生集方。加枳實。桔梗二味。)

小承氣湯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此湯。微和胃氣。勿令之大泄下。(傷寒陽明)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此湯。湯入腹中轉矢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矢氣者。此但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者。必大便復硬。而少也。以此湯和之。不轉矢氣者。慎不可攻也。(同上)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讝語。此湯主之。若一服。讝語止者。更莫復服。(同上)陽明病。讝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此湯主之。因與此湯一升。腹中轉矢氣者。更服一升。不轉氣者。勿更與之。明日又不便脈反微澀者。裡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此湯也。(同上)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後。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此湯。和之愈。(同上太陽)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此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此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少者。雖不受食。(一云不大便)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同上)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此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鬚髮汗也。(同太陽)下利讝語者。有燥屎也。宜此湯。(同上厥陰)治大便不通噦數讝語。(金匱)熱邪傳裡。但上焦痞滿者。宜此湯。(溫疫)

大黃(四兩酒洗) 厚朴(二兩炙去皮) 枳實(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初服湯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不更衣者。勿服之。

小青龍湯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主之。(傷寒太陽)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主之。(同上)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此湯亦主之。(金匱)肺癰。胸滿脹。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酸辛咳逆。上氣喘鳴。迫塞。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三日一劑。可至三四劑。此先服此湯一劑乃進。(同上)咳逆倚息。不得臥。此湯主之。此湯下已。多唾口燥。乍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少腹。上衝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翕發熱。如醉狀。因腹下流陰股。小便難。時覆冒者。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衝。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枝茯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乾薑。細辛。以治其咳滿。咳滿即止。而復渴。沖氣復發者。以細辛。乾薑。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為攴飲也。攴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半夏以去其水。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內麻黃。以其人遂痹。故不內之。若逆而內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髮其陽故也。若面熱如醉。此為胃上衝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金匱痰飲)婦人吐涎沫。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涎沫。此湯主之。(同上婦人)

麻黃(去節) 芍藥(三兩) 乾薑(三兩) 五味子(半升) 甘草(三兩去皮) 半夏(半升洗) 細辛(三兩) 桂枝(三兩去皮)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若微利。去麻黃。加芫花如一雞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小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去麻黃。加杏仁半斤。去皮尖。

小青龍加石膏湯 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此湯主之。(千金證治同外臺如脅下痛引缺盆肺痿篇)

麻黃 芍藥 桂枝 細辛 甘草 乾薑(各三兩) 五味子 半夏(各半兩) 石膏(二兩)

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強人服一升。羸者減之。日三服。小兒服四合。

小建中湯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先與此湯。不瘥者。與小柴胡湯主之。(傷寒太陽)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主之。(同上)虛勞裡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煩熱。咽乾口燥者主之。(金匱)男子黃。小便自利。當與此湯。(同上)婦人腹中痛主之。(同上)凡男子因積勞虛損。或大病後不復。常苦四體沉滯。骨肉疼酸。吸吸少氣。行動喘息。或小腹拘急。腰背強痛。心中虛悸。咽乾唇燥。面體少色。或飲食無味。陰陽虛弱。悲憂慘慼。多臥少起。久者積年。輕者百日。漸致瘦削。王臟氣竭。則難可復振治之。(外臺)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芍藥(六兩) 生薑(三兩切) 膠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小陷胸湯 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主之。(傷寒太陽)太陽病。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心下必結。脈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結胸。未止者。四日復下之。此作協熱利也。(同上)

黃連(一兩) 半夏(半升洗) 栝蔞實(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蔞。取三升。去滓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小半夏湯 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攴飲故也。此湯主之。(千金)黃疸病。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不可除熱。熱除必噦。噦者主之。(金匱)諸嘔吐谷不得下者主之。(同上)有人常積氣。結而死。其心上暖。以此湯少許。汁入口遂活。(千金)

半夏(一升) 生薑(半升)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小半夏加茯苓湯 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主之。(金匱)先渴後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此湯主之。(同上)

半夏(一升) 生薑(半斤) 茯苓(三兩一法曰四兩)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小品射干湯 主春冬傷寒。秋夏中冷。咳嗽曲拗不後。氣息喉鳴。音啞失聲。干嗽無唾。喉中如硬者方。(外臺)

半夏 麻黃 射干 杏仁 乾薑 甘草 紫菀 桂枝 吳萸 當歸 橘皮 獨活

若病久者。初服可大黃二兩。秋夏日暴冷。及天行暴寒。熱伏於內。宜生薑四兩。代乾薑除吳茱萸。用枳殼三兩。

小品葛根湯 療妊娠臨月。因發風痙。忽悶憒不識人。吐逆眩倒。小醒復發。名為子癇。主痓冒方。(外臺)

貝母(去心) 葛根 丹皮(去心) 木防己 防風 當歸 芎藭 肉桂 茯苓 澤瀉 甘草(炙各二兩) 獨活 石膏(碎) 人參(各三兩)

上十四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二服。貝母令人易產。若未臨月者。升麻代之。忌海藻。菘菜。酢。

小品當歸湯 療心腹絞痛。諸虛冷氣滿方。(同上)

當歸(三兩) 乾薑(四兩) 甘草(三兩炙) 芍藥(二兩) 厚朴(三兩炙) 黃耆(二兩) 蜀椒(一兩) 半夏(二兩洗) 肉桂(二兩) 人參(三兩)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二合。強人可一升。羸人服八合。大冷者。加附子一枚。炮。忌海藻。菘菜。羊肉。餳。生蔥。

小品地膚湯 療下焦諸結熱。小便赤黃。數起出少大痛。或便血。溫病後餘熱。及霍亂後當風取熱過度。飲酒房勞。及步行冒熱。冷飲逐熱。熱結下焦。及乳石熱動。關格。少腹堅。胞脹如斗大。諸淋服之。即通方。(同上)

地膚草(二兩) 知母 豬苓(去皮) 瞿麥 黃芩 升麻 通草(各二兩) 海藻( 一兩) 葵子(一升) 枳實(二兩炙)

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大小便皆閉者。加大黃三兩。婦人房勞。腎中有熱。小便難不利。腹滿痛。脈沉細者。加豬腎一具。

小品黃耆湯 療虛勞少氣。小便過多者。(同上)

黃耆(二兩) 麥門冬(二兩去心) 大棗(三十枚擘) 芍藥(二兩) 乾地黃(二兩) 黃芩(一兩) 桂心(二兩) 生薑(二兩) 當歸(二兩) 甘草(一兩炙)

上十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蔥。蕪荑。豬肉。冷水。(一方黃連有一兩)

小品黃耆湯 療虛勞。胸中客熱。冷癖痞滿。宿食不消。吐噫。脅間水氣。或流飲腸鳴。不生肌肉。頭痛上重下輕。目視䀮䀮惚惚。志損常躁熱。臥不得安。少腹急。小便赤。餘瀝。臨事不起。陰下濕。或小便白濁多方。(同上)

黃耆(三兩) 人參(一兩) 芍藥(二兩) 生薑(半斤) 桂肉(三兩) 大棗(十四枚) 當歸(一兩) 甘草(一兩炙)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四服。有寒加厚朴二兩。忌生蔥。海藻。菘菜。

小續命湯 治卒中風欲死。身體緩急。口目不正。舌強不能語。奄奄忽忽。神情悶亂。諸風服之皆驗。不令人虛方。(千金)

麻黃 防己(崔氏外臺不用) 人參 黃芩 桂心 芍藥 甘草 芎藭 杏仁(各一兩) 防風(一兩半) 附子(一枚) 生薑(五兩)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黃三沸。去滓內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甚良。不瘥更合三四劑必隹。取汗。隨人風輕重虛實也。有人腳弱。服此方。至六七劑得差。有風疹家。天陰節變。輒合服之。可以防瘖。一本云。恍惚者。加茯神。遠志。如骨節煩疼。本有熱者。去附子。倍芍藥。(小品千金翼同。古今錄驗有白朮。不用杏仁。救急無芎藭杏仁。止十味。延年無防風。)

小烏沉湯 調中快氣。治心腹刺痛。(局方)

烏藥(一兩去心) 香附子(炒盆內淅去皮毛焙乾二兩) 甘草(一分一本烏藥十兩香附子二十兩甘草炒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入鹽少許。或不著鹽。沸湯點服。不拘時。

小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 治瘧病發渴者。(金匱)

柴胡(八兩) 黃芩(二兩) 人參(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甘草(三兩炙) 生薑(三兩) 栝蔞根(四兩)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忌海藻。菘菜。(經心錄療勞瘧)

小兒疳蟲蝕齒方。(金匱)

雄黃 葶藶

上二味。末之。取臘日豬脂。熔。以槐枝綿裹。頭四五枚。點藥烙之。

土瓜根散 帶下經水不利。少腹滿痛。經一月再見者主之。陰㿗腫亦主之。(金匱婦人)

土瓜根 芍藥 桂枝 䗪蟲(各三分)

上四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己椒藶黃丸 腹滿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主之。(金匱痰飲)

防己 椒目 葶藶(熬) 大黃(各一兩)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兩。

下瘀血湯 師曰。產婦腹痛。法當以枳實芍藥散。假令不愈者。此為腹中有乾血著臍。此湯主之。亦主經水不利。(金匱婦人)

大黃(二兩) 桃仁(六枚) 䗪蟲(二十枚熬去皮)

上三味。末之。煉蜜和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預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女曲散 痢後虛腫。水腫者。服此藥。小便利得止。腫亦消。(千金方)

女曲(一升) 乾薑 細辛 椒目 附子 桂心(各半兩)

上六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不知加二三匕。日三。產虛滿大良。

上焦熱膈傷。吐血。衄血。或下血。連日不止。欲絕並主之。(外臺)

艾葉 竹茹(各一升) 阿膠(如手掌大) 乾薑(二兩)

上四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馬通汁半升。煮取一升頓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