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脾胃者,仓廪之官也。胃为水谷之道、海,脾司运化之权。脾胃气健则升降不失其度,脾虚气弱则升降之道废,运化之机而迟滞矣。欲进饮食者,阳气也;欲主血气者,饮食也。所以谷气以养精气也。故人饮食无味,反饱作胀,是脾虚气弱之证,此即阳虚、气虚也。盖脾土无阳,则土不制水,而有水邪之患,岂浅鲜耶。或为失血,或为咳嗽等证,医者见此,总以补肾水、清肺金,用六味地黄汤加黄柏、知母、元参、丹参,见咳嗽即加天冬、麦冬、阿胶、贝母等药,治之不效,皆由认病不清,以阳虚认为阴虚,如何治得痊愈?不但一医如此,举世皆然。若见文人学士之病,即云劳心过度,思虑伤脾,肾家亏损,即中文人之心病。见下力人之病,则言劳力太甚,饥饱不常,又中下力人之心病。尽皆顺水推舟,故使人人悦服,家家喜欢其用方也。读书人则用天王补心汤、归脾汤、六味地黄汤、清离滋坎丸、阳八味、阴八味之类为主。下力人则用强筋壮骨、生血活血,或以打药 泡酒,大补纯肉,无不倾心付托,称为良医。然阳虚而服滋阴之药者,不过暂快一时,无不脚肿腹泄而死,伊谁之咎哉?
按: 此段文字所述之临证流憋,即今日更甚。如假以中西医结合之名,中医内科分科愈来愈细,形成了各科病治方法,并有一病固定数方之趋势,精于辨病,稍兼辨证之法,数方概一病,已失《黄帝内经》“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之旨。学有定方,临证无定法,无有成见,皆据于辨证而论其治,岂能失其宗旨?此一段,廖氏谈脾虚,其治重在温补脾胃。
大抵今人之病,阳虚者多,阴虚者少,以阴虚之方治阳虚之病者,如小人入朝,移人阴祚 而不知也。夫阴虚是血枯,宜用滋阴之剂,阳虚是气弱,宜服回阳之品。医见潮热,即云是火。殊不知此是虚火,如谷未干,久则发烧,用水淋之,其烧即退,久必败坏流汁,纵然晒干,亦是无用。若病者脚肿腹泄而死,即此义也。盖前车者,后车之鉴,前事者,后事之师,不可仍蹈前辙,而用熟附子、炮姜、焦术、炙草、蜜芪。如有虚阳上浮,加肉桂、生地、泽泻、牛膝、前仁,服一二剂,加药不用,仍服前方。如心胸胀胞 ,服药时,先嚼蔻仁一粒,然后服药,余屡试屡验。然此法特为知者道,非为庸愚者言。若不提醒道破,任尔有院翰之才,读尽古今医书,徒遗医杀人之诮,为天下生灵之累,可惜也。世人只知病之有医,而不知医中有道,或阅方书,亦不知古人书中有万殊归于一本之理。及至临症,又不识一本散于万殊之用。故知经而不知权,知常而不知变,何能燮理阴阳,参赞化育也哉!然医道通仙,故不识一字,不可以为医。一字者何?是本散于万殊。故《易》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者,此也。若不得高明指示,则生生不已,何能归根复命。若要返本还源,诚求万殊还归一本之道。古云: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者,此也。夫脾为万物之母,包涵四气,心、肝、肺、肾全赖脾胃以安养。脾胃健则四大安舒,脾胃气弱则四大空虚,百邪乘虚而入,独木难支,则有倾颓之患,医者可不慎欤?
按: 此段所述之潮热当为阳虚之潮热,此热多为世医所遗。潮热之辨证,以阴虚、湿温、阳明三种为主,其特点是阵发性发热,如潮汐的特点。阳虚之人,阴阳不平衡,除阳虚生内寒之证外,亦另有阴阳相离之证,阳离阴则上而为潮热,阴离阳而下则为寒为湿之证。此乃医圣定肾气丸之原旨。因此,可以附、桂治之。唯此类潮热,必伴阳虚而寒之证,以为区别。只需勤于四诊,便不遗漏,何来误诊?调阳阴,以脾胃为本,脾胃旺则能转枢,阴阳升降,生机无限。廖氏用药,重调脾胃,每于服药之时,先用老蔻仁、胡椒、红糖嚼服,此其用药之特色之一。
余治一朱姓者,平日劳伤,得脾气弱之证。面无血色,眼膛青黑,反饱作胀,饮食无味,咳嗽呛出眼泪,心跳心累,口臭血腥,或时吐血,遗精盗汗,怕冷怕风。延余医治。自云:我家有种,吾兄弟二人俱死于此证,恐难疗治,莫可奈何。余曰:此症易治,不必过虑,虚弱太甚,大补元气即愈。又曰:前医云劳病难治,先生以为易治,何也?余曰:前医恐尔吝财,不肯用参,故云难治,今用参大补元气,何虑不愈?又见余所用回阳之药,伊又曰:前医如何不用此方?余曰:前医由你有虚火未尽,幸得前医将虚火清去,今以大补元气,自愈。一以宽病者之心,以免前医误投凉药之怨。方用:
黄芪 蜜炙,二两五钱 ,泡参 乚两 ,附片 乚两 ,焦术 乚两 ,炮姜 乚两 ,芡实 乚两 ,枣仁 五钱 ,法夏 四钱 ,炙草 三钱 ,姜枣引。
另用老蔻仁 三钱 ,安桂 三钱 ,胡椒 三钱 ,为末,和糖分作十二次,合水药服。
如染风寒,加麻黄 三钱 ,北辛 六钱 ,服一剂即去。或虚阳上浮,头热目赤,齿痛唇肿,加肉桂 五钱, 甘草 乚两 ,前仁 三钱,微炒捣破 ,泽泻 三钱 ,牛膝 三钱 ,服一二剂,加之药去之不用,仍用前方,久服自愈。
余用此方活人无算,不忍今之医者,见吐血、咳嗽、遗精、盗汗之症,不管是寒是热,总言病者肾水亏败,尽用滋阴润肺之药,服至虚阳上浮,又言火重,更用降火滋阴,反云十虚易补、一火难除,误死者不知几何人也。可胜叹哉。
按: 此案患者当以吐血、咳嗽等主症就医,又见遗精、盗汗,若不细察,可能极易误诊为阴虚火旺,上灼肺胃血络而致出血之症,下扰精室而见遗精,依证处方,当用滋阴降火之剂,降火之剂尚可舒缓一时虚火,而滋阴之药则更阻其阳,岂能痊愈?非不能痊愈,久之则虚火愈炽,病情愈重。因素有中焦不足之症,故先以参、芪、术等建中焦之气,再以附子温其阳,肉桂潜其阳,酌用生地黄以应阴阳互生之道,半夏助阴阳之变,缓缓图之,岂有不愈之理。方后加减之法,更见医者之圆机活法。
此案中,有议医者数语,更令人叹服!医道有深浅,见识有远近,医者岂能无误?然则能赏其正、勘其误,则为医者之良。
无论男女,常患心气疼痛、咽喉痛、齿痛、足痛、足肿,或半身不遂,麻木不仁,腹中起包起块,反饱作胀,饮食无味,心跳心累,饥不欲食,食后又饿,人事困倦,四肢无力,或吐血咳嗽,痔疮痔漏,男子遗精滑精,妇女崩带等证,皆是脾虚气弱,宜服:
蜜芪 二两五钱 ,附片 乚两 ,炮姜 乚两 ,焦术 乚两 ,炙草 三钱 ,姜枣引。
如染寒头痛,加麻黄 三钱 ,北辛 六分 ,服一剂,即去麻、辛。如虚火上浮、喉痛齿痛、目热加肉桂 六钱 ,如心腹气痛,另用胡椒 乚两 ,花椒 乚两,去核 ,为末,黄糖为丸,每服二十九丸,合水药服。如遗精滑精,加芡实 乚两,炒 ,宜接续久服,不可间断。初服此药,如牙痛、唇肿、目赤、目热,不必畏惧,久服自愈。
余用此方,活人多矣,持录是方,以为证验。
按: 此方即附子理中丸之意,主建中焦,活用则似东垣之旨。但是以上诸病症,寒热虚实都可以为之,临证参考,必先全以四诊资料,确定证型,方能据证用药,切不可见症用药,此乃临证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