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脉既明,吉凶当别。经脉之外,又有真脉①。肝绝之脉,循②刀责责③。心绝之脉,转豆④躁疾⑤。
脾则雀啄,如屋之漏。如水之流,如杯之覆。肺绝如毛,无根萧索⑥。麻子动摇,浮波之合⑦。
肾脉将绝,至如省客⑧。来如弹石,去如解索⑨。命脉将绝,虾游⑩鱼翔。至如涌泉,绝在膀胱。
真脉既形,胃已无气。参察色症,断之以臆。
【提要】
此段讲真脏脉的脉象。
【注释】
①真脉:即真脏脉,是五脏功能衰竭,真脏之气外显,失去胃、神、根特点的脉象。由于其主要见于病邪深重、病情危笃的情况下,所以又名“死脉”、“绝脉”、“败脉”、“怪脉”等。
②循:依照、顺着。此处作“按”、“摸”讲。
③责责:锐利可畏的样子。
④转豆:正在转动的豆粒。
⑤躁疾:形容脉来去极快无伦。
⑥萧索:即萧条、冷落。此处指脉沉候无动静。
⑦浮波之合:水面上的微波,前后相互叠和,两波界线不能分清。此处形容脉来应指模糊不清。
⑧省客:指脉闭塞似无,忽而应指而来。张景岳:“如省问之客,或去或来也。”《素问·大奇论》:“脉至如省客,省客者,脉塞而鼓,是肾气水足也。”
⑨解索:形容脉来时慢时快,散乱无序,就像朽坏的绳索,解散而纷乱无序。
⑩虾游:形容脉来时而浮浅在上,或静中一动,如虾游水中一样。
鱼翔:形容脉来频率极快,浮泛无根,似有似无,节律严重不齐,寸口不显,仅见于尺部,如鱼游水中,头定尾摇。
【白话解】
病脉的脉象主病都已明晰,预后吉凶应当可以辨别。而常脉之外,亦有真脏脉断定吉凶。肝的真脏脉,脉来如循刀刃,坚硬而乏柔和;心的真脏脉触之如豆旋转,躁急而少从容;脾的真脏脉如鸟雀啄食,连连数急,又如屋漏残滴,时断时续,又如水流不返,杯覆不收,脉气不继;肺的真脏脉,如触之鸟毛,漂浮无根,缺少生气;肾的真脏脉,如不速之客,来去无常,来如弹石,坚劲而乏柔和,去如解索,散乱而无根基;命门的真脏脉,如虾之游在波,时隐时现,如鱼之翔在水,似有似无;膀胱的真脏脉,如涌出的泉水,有去无来,浮散无根。真脏脉预示患者胃气已无,病情危重,但注意要四诊合参,结合其他见证,综合分析判断,以免误诊。
【解析】
真脏脉一般提示脏腑之气衰竭,胃气败绝的危重证候。有的医家认为真脏脉见,病情危殆,不可救治。但从现代临床实践来看,有少数心脏功能紊乱者 ,也可暂时出现所谓的“真脏脉”,并不预示病情危重。现代医学发现,疾病的危重阶段,可见“真脏脉”。而真脏脉大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导致的心律失常。此外,无器质性病变而心脏功能性失调者,有时亦可出现“真脏脉”,当与胃气衰败,病情危重的“真脏脉”有别。
关于真脏脉,古今脉学研究多以“十怪脉”论述。“十怪脉”的现代研究主要成果如下:
(1)釜沸脉
其特征可归纳为三个方面:①脉浮在皮肤,搏动表浅;②脉来有出无入,脉率极快,息数俱无;③脉律基本规则。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釜沸脉是一种心率 180次/分以上,脉率极快,测数困难,脉搏搏动浅表无力,脉律基本规整的脉象。临床上具有突然发作,突然终止的特点。
其病理机制:釜沸脉由一种快速率的心律失常所致。临床常见于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及器质性心脏病,频发的室性心动过速易转化成室颤和室扑而猝死。实验性釜沸脉出现于注射高浓度的异丙肾上腺素后。常常在心率为 181~ 250次/分之间出现。由于心率骤然增加,心脏舒张期缩短,心室舒张不全,心室充盈减少,使心脏搏出量下降,血液对血管壁侧压作用明显减弱,而出现极端浮而无力的脉象。
釜沸脉出现时的临床表现与心脏有无器质性改变,以及釜沸脉持续时间长短有关。
无器质性心脏病者:①釜沸脉持续时间短者,有心悸、恐惧、头昏、手足麻木感;②持续时间长者,如达数日甚至一周者,可出现心衰、休克甚至造成死亡等。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出现釜沸脉时,可使原症状加重,见呼吸困难、缺氧、端坐呼吸、血压下降等。冠心病者,可诱发心绞痛,甚至晕厥不省人事等。有的病人可于釜沸脉发生后 20~ 30分钟出现多尿现象。
也有些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人是由于情绪激动、劳累过度、饮酒过度或吸烟过多等所引发;电解质紊乱时的低血钾症,洋地黄、锑剂中毒,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过量等也可发生釜沸脉。所以临床一定要把釜沸脉象与临床表现、心电图等检查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判断,以获得早期、及时准确地诊断与治疗。
(2)解索脉
其表现特征为:脉来快慢不等,乍疏乍密,脉力强弱不等,脉律散乱无序,绝无规律。脉率在 90~ 130次/分之间。其快慢与强弱交替的形象最为明显。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解索脉是一种脉律散乱,脉力大小不等,脉率时快时慢反复出现,且脉率紊乱的脉象。解索脉可区分为阵发性与持久性两型。阵发性解索脉发作时间仅为数秒、数小时或数日;持久性解索脉可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数年以上。反复发作的阵发性解索脉可发展为持久性解索脉。阵发性解索脉脉率常较快,而持续性脉率多在 100次/分以下。
其病理机制:解索脉的形成主要为心房颤动所致。心房颤动时,房性冲动到达房室连接组织,同时遇到房室连接组织的绝对和不同阶段的相对不应期,而发生完全性或不完全性干扰。由于房室律不规则,房室连接组织内的不规则传导,而引起心室律快慢不匀和心室搏动强弱不同,使脉率的快慢和强弱不等。心率 90~ 130次/分时,解索脉的形象最为明显。出现解索脉的患者 90%以上患有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肺心病、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致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的患者常有解索脉。无器质性心脏病因者出现解索脉时,临床多表现为阵发性,发作时间大多短暂,症状轻微,预后较好,故可称“良性”或 “功能性” 解索脉。
(3)雀啄脉
其特征有:连连急数,三、五不调,顿然歇止,良久复来,具有反复发作的特征。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雀啄脉是一种脉搏连续快速搏动三次以上 (或五六次 )后出现一次较长时限的歇止,并有频频发作的短阵性不规则脉象。临床上可突然发作,骤然终止,也可由结脉发展而来。因此,雀啄脉是一种短阵频发性结脉呈三、五不调节律的脉象。
其病理机制:雀啄脉的形成,主要由于短阵性频发性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所引起。数次过快的心室收缩、心室充盈不足,心脏排血量减少,动脉血压降低,发作时其动脉周期< 0.37秒,所以表现有连连急数的有进无退之感。突发骤止,反复发作,发作之后有一段长时限的间歇代偿期,所以脉搏出现三、五不调,时而良久复来的特征。雀啄脉患者可见心悸、头晕或颈部胀感,或有焦虑、恐惧。情志失调、劳伤太过、低血钾、洋地黄中毒等引起的雀啄脉多为短阵房速所致;严重广泛的心肌损害,如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缺氧、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发生的雀啄脉为短阵性室速所致。测得雀啄脉的,应及时结合心电图及全身性症状综合分析判断,及时采取对应的急救措施,因为这种脉象的出现一般预示着病情的进展或危重。
(4)麻促脉
其特征主要有:常居沉位,脉来细弱无力,脉律不齐。脉率多在 150次/分以上,有时测数困难。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麻促脉是一种严重心律紊乱时的脉象,脉率快 (160次/分以上 ),脉律极不规整,心室输出量显著减少,血压较低时脉搏细而微弱。
其病理机制:麻促脉的产生主要为多源性室性心动过速 (紊乱性心室律 )时的脉象。多源性室性心律常由多个节奏点控制,此时心室内可能同时存在几种心律失常,如加短阵性室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多源性室性早搏等。因此,心室律快而又极度紊乱,导致脉律极数,脉律零乱如麻子之纷乱;同时,由于心室律过快,心搏出量低,充盈血管不足,使脉体细弱无力。这种脉象临床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而引起的心室收缩不协调、阵发性心室搏动和室颤。也可见于严重的低血钾症、洋地黄中毒或锑剂中毒,濒危患者若见此脉,预示短时间内发生室颤,是死亡先兆。
(5)虾游脉
其特征主要有:脉位浅在皮肤,如虾游水面之浮;脉来甚急,搏动无力而隐约可见;时而跃然而去,杳然不见。其中后者为主要特征。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虾游脉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脉率 160次/分以上,脉位浅而无力。复发出现隐没现象,隐没时血压为零,临床上此种现象持续时间较短,仅数秒或数分钟,是疾病濒危的一种脉象。
其病理机制:虾游脉是心脏发生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时的脉象,主要见于低血钾症。由于心肌细胞内的钾离子大量丢失,心肌细胞动作电位产生不同程度的延长,使超长期兴奋性提高,心室自律性亦提高而产生异位心律,出现扭转室速,以致心排血量明显减少,血压和脉搏消失,反复出现,致使脉搏时隐时现,隐隐有形、跃然而去,形成虾游之状。所以与雀啄脉相似,也可能是临终前的脉象。
(6)鱼翔脉
其特征主要有:脉率极快,浮泛无根,似有似无。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鱼翔脉也是一种严重心律失常的脉象,脉率 160~ 200次/分之间,发作初期脉体尚清楚,持续时间不长则脉突然减弱,脉弱无力呈似有似无现象,可转化为麻促脉或虾游脉。
其病理机制:鱼翔脉也是一种严重心律失常而出现的脉象,临床常见于室性心动过速而导致严重的血循环异常。由于心动过速,心室的充盈不足,从而使心排血量减少,动脉压降低,冠状动脉对心肌的供血不足,加上时间短,不利于消除心肌疲劳,而致心肌收缩力降低,脉搏突然潜伏,似有似无。可见于各种心脏实质严重损害的疾病,如风心病、冠心病、重症心肌炎、梅毒性心脏病等。
(7)屋漏脉
其特征主要有:脉来良久一至,如残屋之漏水,脉位于筋肉间,脉律或整或不整。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该脉的脉律极慢,一息二至,脉率在 21~ 40次/分之间,多数为 35次/分左右,脉律基本规整的脉象。
其病理机制:由于心室率缓慢,心脏舒张时间延长,心室充盈血量大,每搏输出量增加,以致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每因心室舒张期延长而降低,造成脉压差大,所以脉来如潮水之大,去时则缓而无力,三部脉充盈,有如水冲脉,并伴手指甲床见毛细血管搏动和颈动脉搏动增强。屋漏脉多由缓慢型的心律失常所致。可见于风湿性心瓣膜病、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等。若长期屋漏脉者,表示心肌病变弥漫,症状严重,预后较差。因精神过度疲劳,迷走神经张力增强而出现短暂的屋漏脉,预后良好。
(8)弹石脉
其特征主要有:急促、辟辟凑指,脉体硬而坚。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弹石脉是一种脉率快速,脉管发生高度硬化,弹性极差的脉象。触摸血管时毫无柔和及软缓感,同时外周阻力明显增加。
其病理机制:由于各种原因产生的动脉粥样硬化,受累动脉表现为内膜有类脂质的沉着,引起血管内膜增生,其后膜的中层逐渐退化或钙化,使动脉失去弹性而变硬,因此触诊感沉,脉管坚硬如石。动脉硬化的病变分布,在体内多为散在的,如肾动脉粥样硬化,可使肾实质缺血、缺氧而分泌大量肾素,使全身细小动脉痉挛及钠、水潴留,形成顽固性高血压,累及心脏致左心室扩大,心率加快,或心肌损害,心动过速等,而致脉象辟辟急数,状如弹石。弹石脉是一种无胃气的真脏脉,预示病至晚期,预后较差。
(9)转豆脉
转豆脉的特征有:脉率快速,难于计数,脉形如豆,辗转如循薏仁,极滑。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转豆脉是一种心脏节律过速,血液黏滞度降低,血流加快而出现的一种滑数脉象。
其病理机制:该脉象出现在严重贫血时,由于血液携氧量明显减少,从而引起全身组织与器官缺氧而产生相应的变化。血液循环产生明显代偿变化,心搏及动脉与毛细血管搏动加强,脉压增大,循环时间缩短,心输出量增加,红细胞因贫血而压积减小,血沉加快,血液黏度降低,血流加快。所以脉出现滑数无力。若恶性疾病进展末期或病毒感染,病理产物所致红细胞表面负荷减少,聚集加大,血沉加快,或因发热,心肌受损,使心动过速,而出现转豆脉。因此转豆脉主要见于重度贫血、病毒性心肌炎,恶性疾病如白血病、红斑狼疮性心肌病等,预示疾病的恶化,心肌受累。
(10)偃刀脉
其特点可归纳为:脉体坚硬,细而无柔,脉动应指如循刀刃,至数无准。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该脉是一种动脉硬化并伴有中小动脉血管紧张度显著增强时出现的血管极细而弦坚的脉搏形象,是一种细弦紧的复合脉。临床上可见于肾性高血压及高肾素性高血压病合并动脉硬化的重型病例。
其病理机制:偃刀脉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肾血管病变及肾素分泌过多等引起的严重顽固性高血压。血压水平一般持续较高状态,多在 200/ 100mmHg,甚至可高达 260mmHg以上。动物实验也表明:该脉产生是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并伴有中小动脉的紧张性高度增强,小动脉过强的收缩,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管紧张度大,而致脉象呈现极细而弦坚。
十怪脉被古人认为是少神、无根、缺乏胃气的脉象,但从现代医学研究看,其中有功能性的“真脏脉”,并不预示病情危重。以古代的医疗条件、诊断技术,治疗起来,确实有很大困难。现代的医疗水平已非古代所能比,很多出现真脏脉的患者,有的可以治愈,有的可以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