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人之脉,以血为本,血旺易胎,气旺难孕。少阴动甚,谓之有子①。尺脉滑利,妊娠可喜。

滑疾不散,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别。左疾为男,右疾为女。女腹如箕,男腹如釜。

欲产之脉,其至离经②。水下乃产,未下勿惊。新产之脉,缓滑③为吉。实大弦牢,有症则逆④。

小儿之脉,七至为平。更察色症,与虎口纹⑤。

【提要】

此段讲妇女孕、产正常与异常之脉以及小儿诊脉特点。

【注释】

①少阴动甚,谓之有子:尺脉流利,妊娠可喜。言妇女手少阴心经之脉,即左手寸部脉呈现往来流利之滑脉象,进而尺关脉出现滑脉,是为妊娠征象。因寸脉属心,尺脉属肾,心主血脉,肾主藏精,精血调和,便能养胎。

②离经:意指与平常脉象差异很大。

③缓滑:产后见缓滑脉,是气血未大伤的表现。

④实大弦牢,有症则逆:若产后脉见实、大、弦、牢,甚或出现风病、痉病时,是正气初虚,又感外邪,是为逆证。

⑤更察色症,与虎口纹:因小儿不能表述,故当面色、症状、虎口纹等合参,方可断证。虎口纹,指小儿食指络脉,看此可察疾病有无。

【白话解】

女性的生理活动以血为本,血气旺盛则容易受胎,阳气过旺却难以受孕。少阴之脉搏动数急,往来流利,为有孕之脉,尺脉滑利,则为妊娠之象。滑数而兼散象,则受孕已达三月。只有疾象而不散,则怀胎已五月有余。左脉疾数者胎儿为男,右脉疾数者胎儿为女。腹部胀大如箕的,预示胎儿可能为女,腹部膨隆如釜底,预示胎儿可能为男。临产之脉,其至数与常人之脉有别,羊水得下即可生产,羊水未下也不必惊慌。生产之后,脉以缓滑为吉。若见实大弦牢,并伴有不适感的,则为逆证。

小儿的脉象,一息七至为正常,非病脉。诊察小儿时,更应观察面色变化和食指络脉形态颜色。

【解析】

此段主要论述了妊娠脉、临产脉、产后脉三部分内容。关于妊娠脉的认识,此段只提出了“少阴脉动甚”的观点。但从《内经》中对妊娠脉象认识的记载来看,这种“少阴脉动甚”只是其中的一种。另外还有“身有病而无邪脉”以其寸口脉出现“阴搏阳别”的变化均是妊娠脉的征象。所谓“身有病而无邪脉”,是指妇女突然停经,并有饮食口味异常,如食欲不振、嗜食酸、恶心、呕吐等类似疾病的一些早孕反应,而脉象却无异常表现,此时应考虑妊娠的可能。这种认识见于《素问·腹中论》篇中。如本篇所载:“何以知怀子且生也 ?岐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这里的“无邪脉”即为脉象正常之意。关于妊娠脉表现为“阴搏阳别”的观点,仍源于《内经》这部书中,如《素问·阴阳别论》中曰:“阴搏阳别,谓之有子。”然而这里所说的“阴搏阳别”究竟是指什么样的脉象呢 ?对其理解唐·王冰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说:“阴,谓尺中也。搏,谓搏触于手也。尺脉搏击,与寸口殊别,阳气挺扬,则为有妊之兆。何者 ?阴中有别阳故。”综上可见“阴搏阳别”实指妇女寸口脉的尺部滑数有力 (阴搏 ),与寸部脉搏动力微而并不搏指明显有别 (阳别 )。妇女在突然停经后而见这种脉象,同样说明已经怀孕。对于“少阴脉动甚”这一妊娠脉的认识,就其“少阴脉”的部位,历代认识颇为不一,可归纳为以下三种:第一种认为,是指寸口脉的左寸脉部。这一观点可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中。如本篇指出:“妇人手少阴脉动者,妊子也。”手少阴脉即指心脉。其道理是,左手寸部脉属心,妊娠后月事停止而聚血以养胎,体内血液相对充盛,心主血,鼓血旺则心脉搏动明显。第二种认为,是指两手尺部。此观点主要来源于《素问·阴阳别论》中“阴搏阳别,谓之有子”一语。因为尺脉为阴,配属于肾,肾藏精气,又主胎妊,所以,怀孕后肾脉当旺,故尺脉明显区别于寸脉。第三种认为,是指神门穴处的动脉。这一观点来源于王冰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书中指出:“手少阴脉,谓掌后陷中者,当小指动而应手也”。显然,王冰也是将少阴理解为了手少阴。这一点则与《内经·平人气象论》解释相同,然而在对“脉动甚”的具体部位的认识上,王冰则认为是手少阴心的经脉上的原穴即神门穴处的动脉。其理由是心主血,妊娠后,血聚于养胎,胎儿鼓动,所以心脉的神门处脉动明显。

综上所见,虽然对妊娠脉的认识不同,但从理论上来看都有一定的道理。然而,这三种认识到底哪一种更切合临床实际,对于妊娠诊断更有参考价值,只有通过临床进一步地观察、统计、研究,在此基础上才能作出科学的判断。

此段中还提出孕妇临产时可表现出“离经”之脉。正由于“离经”之脉是临产前的一种脉象表现,所以古代医家将观察孕妇脉象是否出现“离经”而作为判断是否临产的一种依据。那么,究竟何谓“离经”之脉?目前有人单以中指顶节两旁动脉的异常搏动称为离经脉。 “离经”脉形成的原因,可能因临盆时产妇高度精神紧张,努挣忍痛等,导致气血发生相应改变,而使原来的脉象变异所形成。

现代医学影像学超声波诊断、实验室检查技术已相当成熟,无论是妊娠脉、临产脉只供参考。当然,在几千年以前,中医以脉象作为诊断手段亦是很先进了。

此段还阐述了小儿脉法。其中明确提出小儿脉率明显不同于成人脉率。小儿脉率的特点是:新生儿 120~ 140次/分; 1~ 5岁 90~ 120次/分; 6~ 9岁 80~ 100次/分; 10~ 12岁 70~ 90/分。由于小儿的脏腑娇嫩,神气怯弱,且脉部短小、加之诊病时常不易与医生合作,常有哭闹或躁动不宁,所以其脉息难平。因此,诊小儿脉不能够像诊成人脉那样,仔细体查二十八脉变化,只须辨别六纲,即浮、沉、迟、数、虚、实六个方面的变化。同时必须注意与其他诊法相参,结合全身症状综合分析判断。诊察小儿,最主要的手段就是诊察“虎口纹”,即小儿食指络脉,又称“小儿指纹”。这种方法之所以能辅助切脉,作为 3岁以下小儿的诊病方法之一,其理论根据是:寸口脉属于大阴肺经,为脉之大会,能反映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而食指内侧的络脉是手太阴肺经的分支,所以诊小儿食指络脉,与诊成人寸口脉原理相同。加之 3岁以下小儿皮肤薄嫩 ,络脉显而易见,同时络脉的形状、色泽变化一般不受小儿哭闹、躁动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把它作为观察判断小儿疾病的一个窗口是有科学道理的。正常小儿的食指络脉,隐隐显露于食指掌侧前缘,掌指横纹附近,色淡红略紫。病理情况下,主要是通过观察其此部位的色泽、长短、形状等方面的异常变化,以诊察病邪的性质和深浅,判断气血阴阳的盛衰,推测疾病的轻重凶吉等。这种诊病方法,至今仍被儿科临床诊病所运用。

现代医学的解释是,正常小儿的指纹一般是淡色,以红及淡紫色为多见。贫血和营养不良时血红蛋白含量下降,红细胞减少,血色变浅,则指纹颜色亦淡。寒证时,机体代谢率降低,耗氧少,血红蛋白及还原血红蛋白均少,故指纹多呈淡红。高热时,机体耗氧量增加,红细胞增加,静脉中,二氧化碳含量亦增,指纹色深。缺氧时,还原血红蛋白量升高,指纹颜色多呈暗红、青紫,甚则为黑。某些中毒能使血色发生改变,如一氧化碳中毒时指纹现红色,亚硝酸盐、苯胺、磺胺类中毒,可使指纹呈紫青色。此外,指纹的颜色也往往受皮肤色素的影响。指纹的形状,在健康小儿多为短小且呈单支、隐显于风关之内。患病后多有改变。指纹的改变往往与循环、呼吸、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及营养不良等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此外,食指络脉解剖异位也是指纹变形变异的重要原因。指纹的浮沉与体态的肥瘦、机体之反应性及固有静脉的深浅等有关。指纹的淡滞与血液的通畅与否有关。淡指纹色淡,血液通畅;滞,指纹不畅,按之不退。滞淡定虚实是有一定意义的。一般认为指纹的充盈变化,可能与静脉压的变化有关,所以在心力衰竭、重症肺炎以及体克微循环障碍时,血流动力学改变,组织缺氧、静脉压升高,都可以造成指纹向命关伸展。指纹的色泽,当缺氧严重,血中还原血红蛋白增高,指纹的青紫也就越明显;而贫血小儿由于血红蛋白减少,其指纹颜色就淡了。绝大多数小儿指纹左右对称,男女没有差别。营养发育较差和病情严重的小儿,达命关的比例较高。在指纹颜色方面,营养不良小儿,皮下脂肪少者,纹多浮露,纤细者,多属“虚寒”之象。不论病儿或健康小儿,其纹色多以紫色为多,其次为青。浮沉方面,浮者多见,而纹形与疾病关系不明显。

对于诊察指纹的适用年龄,以小儿弥月至 3岁为宜。一般来说, 3岁以下的小儿指纹较为清楚,尤其 1岁以下婴儿更为明显。但也有人认为诊小儿指纹的方法,应推广至学龄前期,乃至 5~ 10岁。

“左疾为男,右疾为女。女腹如箕,男腹如釜”,前人虽有此说,有待论证,只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