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为心肺,沉为肾肝。脾胃中州,浮沉之间。心脉之浮,浮大而散。肺脉之浮,浮涩而短。

肝脉之沉,沉而弦长。肾脉之沉,沉实而濡。脾胃属土,脉宜和缓。命门相火,左寸同断。

春弦夏洪,秋毛①冬石②,四季和缓,是谓平脉,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春得秋脉,死在金日。五脏准此,推之不失。

四时百病,胃气为本。脉贵有神,不可不审。

【提要】

本节阐述了四时、五脏正常脉象特点。

【注释】

①毛:言浮而轻虚。

②石:沉而有力。

【白话解】

浮取为心肺之象,沉取为肝肾之候。脾胃居于中焦,位于浮沉之间。心脉的脉象,浮中兼见大而散。肺脉之浮象,浮中又兼短而涩。

肝脉的浮象,沉中兼见弦而长。肾脉之沉脉,沉象中兼有实和软。脾胃在五行中属土,脉象以和缓为宜。命门相火,可从左右两尺部脉来推断。

春季之脉应见弦象,夏季之脉出现洪象,秋季之脉应见轻虚浮软之象,冬季之脉应见沉而有力之象。四季之中,脉应呈现和缓之象,这就说明是身体健康,正常脉象的反应。若在应弦、应洪、应毛、应石之时出现太过而强的变化,则是邪气由外侵犯所致之象。若出现不及或虚微之象,则是邪由内生侵犯内脏所成之病。春季出现了秋季之毛脉,为金来乘木,以五行生克预测,其死应在金日。

诊察四时之脉,测知百病之变化预后,总以脉有“胃气”为本。脉贵在有“神”,脉象冲和,不可不详加审察。

【解析】

此段主要论述了人体正常脉象。

五脏平脉。其一,五脏中分阴阳。具有上以应上,中以候中,下以候下,左以候左,右以候右的特点。如心肺位于上焦属阳,两手寸口属阳,故“浮为心肺”;肝肾同居下焦属阴,两尺脉为阴,故“沉为肝肾”;脾胃并居中焦,故处于“浮沉之间”的中位。左手脉候身体左侧的病变,右手脉候身体右侧的病变。其二,阴脏、阳脏再分别分阴阳。浮脉同为心肺之脉,但由于心为阳中之阳脏,应夏属火,故其脉浮大而散 (洪脉 )。肺为阳中之阴,应秋属金,故肺脏浮而涩短。虽然肝肾俱沉,但因肝为阴中之阳脏,应春属木、性主升发,故其脉沉而弦长。肾为阳中之阴脏,应冬属水,故其脉沉实而柔软等。

四季平脉。四时阴阳变化对人体必然产生影响,故脉象会随四时阴阳之气消长而变化。非但四时,天之风、雨、晦、明等引起脉象正常的变化均应为平脉范畴,这是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这早在《内经》中就有明确论述。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春应中规 (圆滑 ),夏应中短 (宽大 ),秋应中伤 (平衡 ),冬应中权 (下沉 )。”《素问·玉机真脏论》中也指出:“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故其气盛去衰,故曰钩 (洪 )……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 (沉石之意 )……脾者,上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善者不可得见……”《四言举要》中指出:“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以上对于四时平脉,虽然在描述上不完全统一,但其基本精神却是一致的,即人的脉象也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而有相应的变化,这也是人体自身调节功能正常的一种反应。但需要说明的是,脉象虽有四季的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不同,但其共同特点是必须具有从容和缓之象才是平脉,若失去从容和缓之象,即使是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也不一定是平脉。现代医学与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四时阴阳消长,寒暑往来,正常人的确存在着与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规律相适应的季节性变化,脉象及脉图变化特点。所以掌握四季脉象变化规律,对于临床观察和诊断疾病均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四时脉象的形成机制:四季气候有春温、夏炎、秋凉、冬寒的不同,必然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表现在脉象上则有“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四时脉象。这主要是由于春天虽然阳气初少,气温由寒转温,但阴寒之气未尽去。这个季节万物开始生长,树木正待抽条向外伸展,因此,春气对脉象的影响,就表现为柔软而直长,状若琴弦的弦脉。夏季,阳气从春季的初生发展为盛隆至极,气候炎热,万物生长茂盛,树木呈现垂枝布叶,所以夏气对脉象的影响则出现脉体浮大宽阔,来盛去衰,状如波涛汹涌的洪脉。秋季阳气渐衰,气温渐凉,草木枯黄,虫类开始蛰藏,人应收敛秋季之气,脉象则呈现轻虚以浮,《内经》称此为毛脉。冬季气候严寒,地冻冰封,万物潜藏,阳气内潜,人应冬气,脉象则如石沉水底,深沉内潜,呈现沉脉。关于四季脉象形成机制,现在医学研究结果证明,其形成可能与心血管功能及下丘脑—交感—肾上腺髓质功能活动的适应性调节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