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脉,去来小快于迟①(《脉经》),一息四至②(戴氏),如丝在经,不卷其轴③,应指和缓,往来甚匀(张太素),如初春杨柳舞风之象(杨玄操),如微风轻飐柳梢④(滑伯仁)。
缓脉在卦为坤,在时为四季,在人为脾。阳寸、阴尺,上下同等,浮大而软,无有偏胜者,平脉也。若非其时,即为有病。缓而和匀,不浮、不沉,不疾、不徐,不微、不弱者,即为胃气。故杜光庭云:欲知死期何以取 ?古贤推定五般土。阳土须知不遇阴,阴土遇阴当细数。详《玉函经》。
【体状诗】
缓脉阿阿四至通⑤,柳梢袅袅飐轻风。
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⑥。
【相类诗】
见迟脉。
【主病诗】
缓脉营衰卫有余⑦,或风或湿或脾虚。
上为项强下痿痹⑧,分别浮沉大小区⑨。
【分部诗】
寸缓风邪项背拘⑩,关为风眩胃家虚。
神门濡泄或风秘,或是蹒跚足力迂。
浮缓为风,沉缓为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脾薄,缓弱气虚。《脉诀》言:缓主脾热口臭、反胃、齿痛、梦鬼诸病。出自杜撰,与缓无关。
【提要】
此段讲缓脉的脉象和主病。
【注释】
①小快于迟:指缓脉比迟脉稍快。
②一息四至:一次呼吸之间脉跳达四次。
③如丝在经,不卷其轴:缓脉的脉象有如触及在织机上没有转紧的经线一样,柔软舒缓,紧张度不高。
④如微风轻飐 (zhǎ n)柳梢:缓脉又如微风吹拂柳梢一样轻柔而和缓。
⑤缓脉阿阿四至通:缓脉一息四至,脉象柔和舒缓。阿阿,这里作舒缓解。
⑥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中医认为,脉贵有神,其脉象应为从容和缓有力,指有神脉虽然触之有力,但应具有内在柔和之象,这是常脉,不作病脉论。
⑦缓脉营衰卫有余:病理性缓脉可主营卫不和。如伤寒中风,风伤于卫,卫强营弱,故可见缓脉。
⑧上为项强下痿痹:项强为颈项强直。如风邪侵及太阳经,太阳经气不利,故可见颈项部拘急不利 (颈项部为太阳经脉分布之处 )。痿痹为肌肉痿软,筋脉弛缓,肢体活动无力,甚或不用。风湿之邪入侵人体,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肺热伤津以及肝肾亏虚等,均可导致痿痹。
⑨分别浮沉大小区:缓脉有生理、病理之分。病理性缓脉主病也有表里虚实不同,故还应结合脉象的浮沉大小加以具体区分。
⑩寸缓风邪项背拘:寸部缓脉可主上焦病变。如风寒之邪入侵,太阳经气不利,则可见项背拘急不利。
关为风眩胃家虚:关部缓脉主中焦疾病。邪犯肝经,可见头目眩晕,也可见于中焦脾胃虚弱。
神门濡泄或风秘:尺部缓脉主下焦疾病。如肾阳不足,导致脾肾阳虚,运化失常,则可见大便泄泻。风秘:病证名。风邪犯肺传及大肠,“风动津泄”,导致大肠津枯便秘。
或是蹒跚足力迂:蹒跚,走路重心不稳,行动艰难。如湿邪阻滞于下焦,导致关节屈伸不利;或肝肾不足,筋脉失养均可导致此证。
【白话解】
缓脉来去稍快于迟脉,一次呼吸之间脉跳四次,有如触及在织布机上没有拉紧的经线一样,应指柔和舒缓,往来节律均匀,又似春风轻柔吹动杨柳,又像微风轻拂柳梢。
脉象:缓脉柔和舒缓,一息四至,有如微风轻拂过柳梢。若想察知脉中是否有神气,就看脉搏是否从容和缓 (从容和缓是有神之脉 )。
相类脉:见迟脉。
主病:缓脉主营卫不和之卫强营弱,有的主伤风,伤湿,有的主脾虚。湿病在上的可见颈项强直,在下的可见肢体痿软,甚或不用。诊察缓脉时还应结合脉象的浮沉大小,以进一步分清病证的表里虚实。
分部主病:寸部缓脉主外感风邪而致的项背拘急不利,关部缓脉主肝经不利的眩晕或脾胃虚弱。尺部缓脉可主脾肾阳虚的泄泻或大肠津枯便秘,也可见于肝肾不足的足膝酸软,行走不利。
【解析】
缓脉多主湿病及脾胃虚弱。脾胃虚弱,脉道气血不充,鼓动无力;湿邪内困,阻滞气机,气血运行滞缓,故见缓脉。缓脉不可尽作病脉论,正常人的脉象也应从容和缓,所以具体临证时应四诊合参,正确辨治。此外,缓脉与迟脉有别,其较之迟脉不唯至数稍快,还指缓脉脉象舒缓柔和。
现代医学认为缓脉可见于正常人,脉搏和缓,一息四至,每分钟脉跳在 60~ 70次之间。而病理性缓脉要结合其他脉象综合分析。如风湿热可见缓滑脉,而病毒性感冒初起可见浮缓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