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脉,指下极大(《脉经》)。来盛去衰①(《素问》)。来大去长②(《通真子》)。
洪脉在卦为离,在时为夏,在人为心。《素问》谓之大,亦曰钩。滑氏曰:来盛去衰,如钩之曲,上而复下。应血脉来去之象,像万物敷布下垂之状。詹炎举言如环珠者,非。《脉诀》云:季夏宜之,秋季、冬季,发汗通阳,俱非洪脉所宜,盖谬也。
【体状诗】
脉来洪盛去还衰③,满指滔滔应夏时④。
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阳散火莫狐疑⑤。
【相类诗】
洪脉来时拍拍然⑥,去衰来盛似波澜。
欲知实脉参差处⑦,举按弦长愊愊坚⑧。
洪而有力为实,实而无力为洪。
【主病诗】
脉洪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⑨。
胀满胃翻须早治⑩,阴虚泄痢可踌躇。
【分部诗】
寸洪在左主心炎,右寸洪时肺不堪。
肝火胃虚关内察,肾虚阴火尺中看。
洪主阳盛阴虚之病,泄痢、失血、久嗽者忌之。《经》曰:形瘦脉大多气者死。曰:脉大则病进。
【提要】
此段讲洪脉的脉象、主病,以及相似脉、相兼脉的脉象及主病。
【注释】
①来盛去衰:指洪脉虽来势极大,但去势渐衰。
②来大去长:洪脉不但来势极大,而且去势的衰减也是缓缓而逝的。
③脉来洪盛去还衰:洪脉来时如洪水滔滔,来势极盛,去势渐衰。
④满指滔滔应夏时:阳气旺于夏,人亦应之,阳气充盛,血运有力,故可见洪脉。
⑤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阳散火莫狐疑:洪脉应于夏气,若在其他季节触及洪脉,可能是阳气闭郁于内的火热证,故应即刻采用辛凉清解,升阳散火之法。对此句原文,另有一说:升阳散火所治之洪脉,乃饮食劳倦伤脾,脾气下陷,阳气不得升发,阴火内炽而上乘,其脉乃洪。此即东垣所说之“内伤发热”,其脉洪大而头痛。治以辛甘健脾。脾之清阳升发,上乘之贼火才能敛降。若误以为实热,妄施寒凉戕伐脾胃,元气更伤,阴火愈炽。必以甘温除之。录此备参。
⑥洪脉来时拍拍然:形容洪脉来势极盛,有如洪涛拍岸。
⑦欲知实脉参差处:意指洪脉与实脉的不同之处。参差 (cē ncī ):大小长短高低不等。这里指差别。
⑧举按弦长愊愊坚:实脉与洪脉的区别在于,没有明显的来盛去衰之象,而是无论浮取抑或沉取均实大弦长,应指有力。
⑨相火炎炎热病居:相火,主要指肝肾之火。肝肾阴虚,阴不制阳,相火妄动,酿成阴虚火旺之证。阴不敛阳,阳气亢盛于外,故见洪脉。
⑩胀满胃翻须早治:若邪热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见恶心,呕吐者,应及时清泻胃火,以防病久劫夺胃阴,损伤脾胃之气。
阴虚泄痢可踌躇:阴虚泄痢多为虚实夹杂的复杂证候,妄泻可进一步损伤阴液,妄补则又有留邪之虞。临证时应仔细分辨,以防虚虚实实之误。踌躇 (chó u chú ):犹豫不定。这里作“慎重”解。
肝火胃虚关内察:左关部主肝,右关部主胃。肝在五行中属木。关部见洪脉,主肝火亢盛,“木旺乘土”,损伤胃气,故有此语。
肾虚阴火尺中看:尺部主下焦病变。尺部见洪脉,可主肾阴不足,阴不制阳的阴虚火旺之证。
【白话解】
洪脉的形体在指下的感觉是极其粗大的,它的搏动,不仅来的时候显得势极充盛,去的时候也是缓缓减弱,要在较长的时间内才能消逝,这就叫做“去衰”。
脉象:洪脉的搏动,不仅来势极其充盛,去势亦是渐次减弱的。当指下触到的时候,总有一种极其盛大的感觉,这见于夏天是合乎时令的。若在春、秋、冬三个季节出现洪脉,乃是阳热亢盛的病变。如果是因于寒邪遏抑阳气,火热内郁,还当用“升阳散火”的方法进行治疗,这是不用犹豫的。
相类脉:洪脉的搏动,在指下一来一往很有劲,好比壮阔的波澜一样,根脚极其阔大。但它与实脉却有差别,因为实脉没有阔大的根脚,实脉无论轻举或重按都有弦长而坚硬的感觉。
主病:脉来洪大,总属于阳热亢盛、阴血虚少的病变。尤其是在心火上炎的时候,脉多见洪。但也有虚和实的区分。如果胃热郁盛,胀满反胃而见脉洪的,多属实证,当及时清泻胃热。如果泄泻或下痢,反见洪脉的,这是阴津大伤、阳热尤亢的虚证,急宜养阴以清热,不能当作实证治。这虚实之间,最要慎重考虑。
分部主病:当心火上炎的时候,常见咽干喉痛,口疮痈肿,左寸脉多见洪。假使肺中火热炽盛,咳嗽气喘,胸痛咯血,右寸脉多见洪。若是肝阳亢盛,脾胃津伤,两关脉多见洪。肾精亏损,阴火不能潜藏时,两尺脉多见洪。总之,无论上、中、下三部,只要出现洪脉,多半是火热亢盛的病变。
【解析】
洪脉形成的病机是内热炽盛,脉道扩张,气盛血涌而见脉象洪大。若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泻等病证而见洪脉,则多属阴液枯竭,阴不敛阳,阳气欲脱的危重证候。
现代医学认为,洪脉的形成与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扩张,收缩压增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加及血流速度增快等因素有关。
临床上,洪脉可见于感染性疾病引起的持续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脏二尖瓣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疾病。
正常人有时也可见洪脉。如夏季高温、饮酒以及运动员和重体力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