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醫方得人乃傳,非人勿言,故自漢以前皆稱禁方。至後漢張仲景,具濟世之才,憫死亡之苦,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特著《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條分縷析,審證處方,俾業醫者潛心考究,可以見病知源,宛如指南有針,皆可執此以治病,庶不致茫無頭緒也。良醫與良相同功,信非虛語。自後名醫輩出,一人必有一證之專門,亦必有良方之傳述。先兄勤民秉性聰穎,細承庭訓,不僅醫道,即天文、地理、奇遁等書,無不洞悉原由。與儒人談古論今,互相辯論,均皆折服。此書乃君採擇後賢方義,匯成一書,名曰:《醫方絜度》,卷分三帙,方共二百六十有餘首。逐方註釋,間附以親手試驗之作,惟仲景經方概不採入。雖非仲景之翼方,隱然有繼述聖賢之意,抑其一片濟世之慈心,亦可以同垂不朽,洵醫家之寶筏也。

上敘一首,原以另紙草稿夾於冊內,茲移錄卷首。一二筆誤之字,亦已改正。作此序者乃著者之弟錢緩之也。

煎藥用水歌

急流迅速堪通便,宣吐回瀾齏水宜。百沸氣騰能取汗,甘瀾雨水意同之。陰陽霍亂與瘧用,經絡痹阻酒可醫。新汲無根皆取井,除煩去熱補陰施。地漿解毒露清暑,臘雪寒冰療疫奇。更有輕靈氣化水,奇功千古少人知。善調升降充津液,滋水清金更益脾。

服藥法則

急服:有通口直飲,重劑治下部宜之。有趨熱連飲,輕劑發汗宜之。

緩服:有趨熱徐徐小飲,治肺病宜之。有大劑頻頻連飲,虛證、熱證、消證宜之。有含在口,隨津自下,治咽喉病宜之。

冷服:有寒劑冷服,治大熱證宜之。有熱劑冷服,治假熱病宜之。

熱服:有熱劑熱服,治大寒病宜之。有寒劑熱服,治假寒病宜之。

溫服:有補劑溫服,氣血虛者宜之。有平藥溫服,病不犯大寒熱者宜之。

空心服:病在肝腎者宜。

食後服:病在上部者宜之。

有食遠方服:病在中部者宜之。

臨臥服:病在上部素有積者宜之。

一二滾服:發散治上部者宜之。

數十滾服:溫補治中下部者宜之。

丸藥法則

丸大而堅或蠟糊,治下焦病宜之。

丸小而鬆用水法或酒糊,治上焦病宜之。

丸如綠豆用蜜糊或曲糊,治中焦病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