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藥入門要訣

夫醫者,意也。醫不執方,合宜而用至哉乎言也。蓋天有五運,地彰六氣,人感風寒暑濕以有疾,豈但紙上之陳言而能治哉。請得而鋼論之。夫肝主春,於時自子至卯,為陰中之陽,風藥應之,如防風、羌活、升麻、葛根之類。自地昇天,味之薄者是也。味辛補酸瀉,氣溫補涼瀉。心主夏,於時自卯至午,為陽中之陽,熱藥應之,如附子、烏頭、薑、桂、紅豆之類。正秉火之正氣,火之厚浮散下,氣之厚者是也。味鹹補甘瀉,氣熱補寒瀉。肺主秋,於時自午至酉,為陽中之陰,燥藥應之,如茯苓、豬苓、澤瀉、木通之類。自天收而降,地氣之薄者是也。味酸補辛瀉,氣涼補溫瀉。腎主冬,於時自酉至子,為陰中之陰,寒藥應之,如大黃、芩、連、黃柏、防己之類。正秉水之氣味,水之厚化浮沉,味之厚者是也。味苦補咸泄,氣寒補熱瀉。脾主長夏濕化,味甘補苦泄,氣寒熱溫涼,各從其宜,詳後分類。注,經曰:補瀉在味隨時換氣,凡言補,補以辛溫甘熱之劑,皆助春夏之升,浮在人身乃肝心也。凡言瀉,以酸苦寒涼及淡滲之劑,皆助秋冬之降,沉在人身乃肺腎也。從時春溫宜涼,夏熱宜寒,秋涼宜溫,冬寒宜熱,晝則從升,夜則從降。晴則從熱,陰則從寒,然病與時逆,夏反用熱,冬反用寒,如發表不遠熱,攻裡不遠寒,以其不住於中也。又如傷冷,雖夏月可用辛熱,傷酒及素有熱,雖寒月可用苦寒,然皆暫用也。以人病言之,病在上則宜升,病在下則宜降,病在外則宜浮,病在內則宜沉,病寒則治以熱,病熱則治以寒,變化至不一也。故升降浮沉則順之,所謂毋傷歲氣,勿伐天和也。寒熱溫涼則逆之,所謂調其氣血,使之融會也。故曰:醫者意也。醫不執方,合宜而用也。豈可執一而論哉。

傷寒

六經傳變歌

傷寒一日二日間,發熱頭疼及惡寒。

腰痛脈浮真可見,此脈從頭連腰還。

無仟麻黃湯發散,有汗傷風桂枝攢。

大青龍湯表裡實,此屬太陽膀胱間。

傷寒二日三日內,目痛身熱加一倍。

鼻乾不睡脈來長,此脈往來緩者是。

無汗惡寒用葛根,有汗桂枝湯一劑。

便實惡寒大柴胡,此屬陽明胃經內。

三日四日病轉深,耳聾胸脅痛如針。

寒熱嘔逆口乾苦,此脈循脅絡耳真。

強盛之脈真可見,小柴胡湯宜酌斟。

似瘧婦人血結類,此屬少陽膽經尋。

病轉四日及五日,腹痛咽乾自濕的。

自利而渴脈微沉,脈布脾胃絡咽嗌。

四逆理中治臟寒,腹滿脈浮桂枝入。

胸滿痰多瓜吐之,此屬太陽脾經脈。

傷寒五日六日挨,多眠口燥舌乾哉。

此脈絡肺系舌本,指下脈沉貫腎來。

舌乾須用小承氣,不渴不幹四逆差。

汗出傷陽諸膚屬,此屬少陰腎經排。

仿寒六日七日到,囊縮脈微煩滿貌。

筋急唇青四體疼,脈尋陰氣絡肝道。

脈若不浮小建中,浮緩如瘧各半妙。

囊縮汗毒承氣加,此屬厥陰肝經奧。

六經正病歌

太陽頭疼身熱脊強,陽明目痛鼻乾不眠。

少陽耳聾脅痛,寒熱嘔而口為之苦。

大陰腹滿自利,尺寸沉而津不到咽。

少陰則舌乾口燥,厥陰則煩滿囊拳。

一日二日可發表而散,三日四日宜和解而痊。

五六日便實方可議下,七八日不愈又復再傳。

日傳二經名為兩感,經傳六日應無一痊。

太陽無汗麻黃為最,太陽有汗桂枝可先。

小柴胡為少陽之要領,大柴胡行陽明之秘堅。

至三陰則難拘定法,或可溫而或可下。

宜數變以曲全生意,或可方而或可圓。

傷寒表裡二症用藥歌

傷寒表症是如何,無汗惡寒身熱多。

頭項俱疼脈浮取,擇方施劑汗之和。(用十神湯主之)

傷寒里症腹心膨,不惡寒來惡熱蒸。

其脈數沉兼自汗,汗便秘結下之生。(用大柴胡湯主之)

陽症陰症

陽症身熱頭疼痛,體痛咽乾難自動。

或有譫語及循衣,脈息弦洪宜審用。

陰症身涼二便清,病初自汗少頭疼。

也無煩躁也無渴,脈息沉微自可明。

陽症似陰陰症似陽

陽症身涼冷四肢,小便赤少大便稀。

心煩口燥脈沉數,白虎湯兼竹葉奇。

陰症如陽面色紅,小便清滑大便通。

渾身微熱沉遲脈,真武湯兼用理中。

陽厥陰厥

陽厥時時指爪溫,心煩便秘口乾論。

脈來沉細中還疾,承氣柴胡一盞吞。

陰厥身涼熱不回,二便通話不煩時。

脈來沉細知端的,三建湯兼四物宜。

血脈黃歌

面黃恰似煙燻色,小便自利大便黑。

唇焦漱水血家黃,桃仁承氣湯堪擇。

濕症黃歌

發黃渾似橘皮明,小便不利大便行。

濕熱相蒸名曰疸,茵陳湯共五苓平。

柔痓剛痓歌

元來柔痓屬膀胱,口禁如疸身反張。

此是傷風感寒濕,故分兩症有柔剛。

無汗為剛須易識,惟有葛根湯第一。

有汗為柔端的詳,桂枝葛根湯救急。

二痓皆宜續命湯,剛痓去桂用麻黃。

柔痓去麻當用桂,只因此法最為良。

傷寒四症相類歌

食積寒痰並腳氣,更兼亦有患勞煩。

要識四般相類症,不與傷寒一例看。

傷寒至捷法歌(計一十九首)

發熱憎寒體痛時,脈浮無汗怎生醫。

十神五積香蘇散,有汗傷風用桂枝。

汗後依前病不除,三朝四日莫躊躇。

或用參蘇或敗毒,加些良劑病當舒。

病傳入里腹脹滿,口乾熱盛小柴管。

病若仍前熱泄多,只用柴苓湯小碗。

六日七日病轉熱,前後不通好飲啜。

或有亂語及循衣,大柴承氣可通別。

下後仍前病不休,黃連解毒免人憂。

病後虛煩熱已靜,白虎竹葉石膏投。

陽厥還須用大柴,不然承氣也通挨。

陰蕨四逆並真武,三建加之自忖裁。

胸膈停痰氣悶時,可將瓜蒂吐之宜。

怔忡水停微有喘,青龍十棗便能醫。

陽毒發班是如何,梔子大黃黑奴科。

咽喉腫痛還曾治,甘枯湯惟而味和。

膈痰冷氣如何治,理中丸子君須記。

去血還須抵當湯,嚏氣不絕旋覆輩。

小便不通五苓宜,豬苓八正皆曰奇。

大便不通蜜導法,硝黃服後熨其臍。

熱吐五苓半夏加,冷吐四逆茱萸佳。

狐惑嘎聲人不曉,大黃牡蠣眾皆誇。

發黃梔子柏皮同,退疸茵陳極有功。

治蜜桃仁犀角類,大黃甘遂解結胸。

昏沉多睡萎蕤湯,煩躁無眠酸棗方。

少陰自利白通美,腳氣續命越脾當。

柔痓桂枝加乾葛,剛痓麻黃葛根活。

陰症似陽四逆宜,陽症如陰白虎奪。

食復勞份卻怎醫,枳實梔子內中追。

陰易陽易如何治,燒裩鼠糞此湯宜。

吐蛔烏梅與理中,用濕黃芩朮附通。

腹中急痛如何治,桂枝加入大黃中。

吐血解毒與三黃,筋惕肉瞤真武湯。

肺實嗽喘青龍美,衄血不止茅花強。

往來寒熱瘟瘧侵,小柴胡湯還可臨。

咳逆皆因胃寒致,乳下艾灸羌附星。

熱深咳逆成陽逆,大小柴胡自去攀。

此是醫家入門訣,更宜明者用心參。

對症諸湯散

小承氣湯 治傷寒潮熱,讝語如有所見,大便六七日不通,是有燥糞結滯。服此。

枳實(一個,炒去穰) 大黃(一兩) 厚朴(去皮,薑製,一兩)

上讝咀,每服五錢,水盞半,煎八分,以利為度。

瓜蒂散 治傷寒四五日,病在胸膈,痰氣緊滿於上,宜此吐之。

瓜蒂(一兩,炒黃) 赤小豆(一兩)

上讝咀,每服三錢,水盞半,入淡豆豉一合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以吐得快為度。亡血體虛者不可服之。

小青龍湯 治傷寒表症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咳嗽微喘。又治肺經受寒咳嗽喘急。

半夏(湯洗,二兩半) 乾薑 細辛 五味子 麻黃 肉桂 芍藥 甘草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盞半,煎至八分,食前溫服。

大青龍湯 治傷寒頭疼,發熱,惡寒,無汗,煩躁,六脈浮緊。

麻黃 桂枝 甘草 杏仁 石膏 大棗(五枚) 生薑(十片)

上用水盞半,煎八分,溫服,取汗為度。若汗多不止,用濕粉撲之。

甘桔湯 治少陰咽痛。

桔梗 甘草各不拘多少

上用水盞半,煎八分,通口服。

酸棗湯 治傷寒吐下後心煩逆氣,晝夜不眠。

酸棗仁 甘草 知母 茯苓 川芎 麥門冬 乾薑

上用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

十神湯 治時令不正,瘟疫妄行,感冒及熱,或欲出疹痘,此藥不問陰陽兩感傷寒並宜服之。

紫蘇 甘草 陳皮 香附 乾葛 升麻 芍藥 川芎 白芷 麻黃

上㕮阻,每服三錢,水盞半,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如發熱頭疼,加蓮鬚、蔥白。中滿氣實,加枳殼,名和解散。

香蘇散 治四時傷寒,頭疼,發熱,惡寒宜服此。

紫蘇 陳皮 香附 甘草

上㕮咀,用水盞半,加生薑三片,蔥白五個,煎至七分,安心熱服。如頭疼加川芎、白芷,名芎芷和解散。

人參敗毒散 治傷寒頭疼壯熱惡寒,及風痰咳嗽,鼻塞聲重,心煩蘊熱。

人參 桔梗 甘草 川芎 茯苓 枳殼 前胡 羌活 獨活 柴胡

上㕮咀,用水盞半,生薑三片,薄荷少許,同煎七分,去滓服,不拘時候。咳嗽加半夏。發熱加黃芩、黃蘖、梔子、黃連。赤利咳血,口舌乾燥加黃芩。風熱加荊芥、防風名荊防敗毒散。又與消風散相合,名消風敗毒散。

小柴胡湯 治傷寒如瘧,胸膈滿痛,小便不利,大便秘澀。

柴胡 半夏 人參 黃芩 甘草

上㕮咀,用水盞半,生薑五片,棗子一枚,煎至七分,熱服。胸滿及咽痛加枳實、桔梗即名柴胡枳桔湯。脅痛加芍藥、石菖蒲名柴胡芍藥湯。脅腹臍痛加枳殼、大黃名柴胡飲子。無汗加升麻、葛根名柴胡葛根湯,又名柴胡升麻湯。咳嗽加杏仁、五味子名參胡五味湯。汗下之後,病尚不解加黃連、黃柏、黃芩、梔子名黃胡解毒湯。結胸加瓜蔞子。發黃加茵陳、黃柏。發黃有血症加桃仁、當歸。狂亂加大黃、朴硝。衄血下血加黃連、犀角。

大柴胡湯 治傷寒十餘日不解,邪氣結在裡,身熱煩躁,語言譫妄,大便不通繞臍刺痛。

柴胡 大黃 枳殼 半夏 赤芍藥 黃芩

上㕮咀,用水盞半,生薑五片,棗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此藥治傷寒內熱裡實,若身體疼痛是表症未解,不可服之。熱極腹脹及結胸加朴硝。發黃,小便自利,大便黑加桃仁、當歸、桂枝。發黃,小便不利加茵陳、梔子、黃柏。

五苓散 治傷寒後發渴,小便不利。

豬苓 澤瀉 茯苓 肉桂 白朮

上㕮咀,白水煎服。

黃連解毒湯 治傷寒染病燥熱毒,煩悶乾嘔,口燥呻吟,喘滿陽厥及深蓄熱內甚,俗多妄為陰毒者,及汗下吐後,寒涼諸藥不能退熱勢,而感症同法。

黃連 黃柏 黃芩 梔子

上㕮咀,水二盞,煎至一盞,熱服。如腹滿嘔吐,或欲作痢者,每服加生半夏二枚,厚朴二錢,生薑三片,名半夏黃連解毒湯。又名黃連清心湯。

麻黃湯 治傷寒頭痛,發熱惡寒,骨節疼痛,喘滿無汗。

麻黃 杏仁 桂枝 甘草

上用水一盞,煎至八分,溫服。

桂枝湯 治傷寒太陰經受病,頭疼身痛,或翕翕發熱,或洒洒惡風。

桂枝 芍藥 甘草

上用水一盞,姜三片,棗二枚,煎至七分,溫服。不拘時候,惟春初可依此方,春分以後夏至以前加黃芩五兩,夏至後加石膏二兩,知母五錢,升麻五錢。若病人素虛寒者,不用加減,無汗休服。

白虎湯 治傷寒大汗後表症已解,或吐下後,邪氣未除,熱結在裡,心胸煩渴,甚欲飲水。

石膏 甘草 知母

上用水盞半,入粳米三十餘粒,煎至七分,去滓,溫服。煩渴不已者,加人參。發斑加梔子、大黃名化斑湯。

竹葉石膏湯 治傷寒已經汗下,表裡俱虛,津液枯竭,心煩發熱,氣逆欲吐,及諸虛煩熱並宜服之。

人參 半夏 甘草 石膏 麥門冬

上入青竹葉、生薑各五六片,水二盞,煎一盞,去滓,入粳米百餘粒,再煎至米熟,去米,溫服。不拘時候。

真武湯 治傷寒數日已後發熱腹痛,頭目昏沉,大便自利,小便或利或澀,或嘔或咳,或已經汗不解,仍復發熱,心下動悸,頭目眩暈,皆由渴後飲水,停留中脘所致,此湯並能治之。

芍藥 茯苓 白朮 甘草 附子(炮)

上用水盞半,煎至八分,溫服。不拘時候,咳嗽加五味子七錢五分,細辛、乾薑各二錢五分,下利去芍藥,加乾薑五錢,小便利去茯苓;嘔者去附子,加生薑。

調中湯 治秋夏之間暴寒折於盛熱,熱結於四肢,則壯熱頭疼,寒傷於胃,則下痢或血,或水,如脈數者,宜此下之。

大黃 葛根 藁本 黃芩 白朮 芍藥 桔梗 茯苓 甘草

上用水盞半,煎至八分,溫服。不拘時候。

三建湯 治厥陰。

天雄 川烏 附子

上用水盞半,生薑十大片,煎服。

四逆湯 治傷寒自利,脈微欲絕,手足厥冷。

乾薑 甘草 附子(去皮尖)

上用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不拘時候。

桃仁承氣湯 治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如狂如顛,血自下,但小腹結者。

大黃(去皮) 厚朴(去皮薑製) 桃仁 芒硝

上用水二盞,煎至一盛,去滓,入芒硝,再煎一二沸,通口服。

茵陳蒿湯 治陽明裡熱極甚,煩渴熱鬱留飲。不散,以致濕熱相搏,身黃髮疸,但頭出汗,身無汗,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身心發黃,宜本方合五苓散,利大小便。

茵陳 大黃 山梔子

上用水二盞半,漫火煎至一盞,絞汁,溫服。以利為度,甚者再服。當下膿血如腐爛魚腸膠鰾等物,及小便焦黃,此一劑分作四服,調五苓散三錢,名茵陳五苓散。

升麻湯 治大人小兒時氣瘟疫,頭疼發熱,及瘡疹已發未發疑似之間,並宜服之。

升麻 葛根 芍藥 甘草

上用水一盞,煎至七分,熱服。

小續命湯 治語言蹇澀,及一切風痓。

麻黃 人參 黃芩 芍藥 防己 甘草 川芎 肉桂(各一兩) 防風(去蘆,五兩) 附子(炮去皮尖,五錢) 杏仁(去皮夾灰炒,一兩)

上用水一盞,生薑三片,煎至七分,通口服。

溫膽湯 治傷寒瘥後氣脈不和,食復勞復,病症如初。

半夏 枳實 橘紅 茯苓 甘草

上㕮咀,每用四錢,水一盞半,姜七片,棗一枚,竹茹一團,煎至七分,去滓,食前熱服。

防風通聖散 治男婦傷寒外症,惟有孕三四月,或七八月不用硝,余月分用之無妨。小兒減劑服之,此中有古人治傷寒不傳之妙,後學宜慎寶之。

防風 川芎 當歸 芍藥 薄荷 連翹 黃芩 桔梗 石膏 山梔 白木 滑石 荊芥 甘草 大黃 芒硝 麻黃

上大黃、芒硝、麻黃三味,對症施入,自利去大黃、朴硝,自汗去麻黃。

益元散 即天水散又名六一散。治中暑消渴瀉痢等症。

滑石(六錢) 甘草(一錢)

上共為末,每服二錢,水調服。不拘時。(甚能救急)

傷寒外症加減方次第

第一雙解散,防風通聖散合益元散,一名通解散。

第二大柴胡涼膈,天水合服。

第三涼膈小柴胡臺服。

第四大柴胡合黃連解毒湯。

第五大柴胡合三一承氣湯。

第六承氣合解毒湯。

第七瓜蒂散。

第八涼膈散。

第九益元散。

第十雙解散。

第十一白虎散。

第十二承氣解毒湯。

第十三白虎湯。

第十四五苓合天水散。

第十五承氣合散毒湯。

第十六白虎湯加蒼朮。

第十七涼膈散合解毒湯。

第十八解毒合承氣湯。

第十九解毒涼膈天水散合服。

結胸

第二十大小陷胸湯。

第二十一小柴胡合小陷胸湯。

第二十二大承氣湯。

第二十三解毒湯。

發斑

第二十四涼膈散加當歸。

發黃

第二十五茵陳湯調五苓散。

第二十六茵陳合承氣湯。

煩心不眠

第二十七梔子豆豉湯。

第二十八五苓散空服煎涼膈,加枳殼、桔梗。

剛柔二痓

第二十九承氣合解毒湯。

汗後煩渴

第三十涼膈減桂五苓甘露益元湯,甘露飲,亦桂苓白朮散。

上共二十八方,如無大承氣,第五三一承氣代之亦妙。通三十九件藥味,調理傷寒,曲盡其妙,百發百中,後之學者,詳辨脈症,審而用之,起沉疴於反掌,回造化以活人,方知其妙也。

傷寒五臟受病歌

心病舌強笑面赤,躁煩掌熱口乾讝。

臍上動氣洪緊數,反得沉微命不全。

肝家面青目痛閉,筋急怒容臍左氣。

脈當弦急又兼長,浮稜短兮名不治。

脾家不食麵皮黃,體重肢疼喜臥床。

動氣當臍脈緩大,弦長而緊是凶殃。

肺家面白帶憂愁,吐衄寒溫喘嗽求。

臍右氣兮沉細稜,大而牢者死根由。

腎家面黑爪甲青,耳閉足寒泄腹疼。

臍下氣兮脈沉滑,緩而大者死之形。

諸中風對症用藥歐

中風之症多般類,偏枯風痱並風懿。

風痹四者本同宗,中人心肝脾腎肺。

半身不遂肉頑麻,不知人事昏沉睡。

手足抽制痰涎壅,榮衛因虛所由致。

治發順氣與疏風,烏藥順氣當先試。

小續命兼排風湯,甚者三生飲為最。

烏藥順氣散 疏風順氣。治一切風氣,四肢頑麻,骨節疼痛。

烏藥 陳皮 乾薑 枳殼 姜蠶 川芎 白芷 甘草 麻黃 桔梗

上用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煎至七分,憎寒壯熱,頭疼,肢休倦怠,加蔥白三寸同煎並服,出汗或閃挫身體不能屈伸,溫酒調服,遍身搔癢,抓之成瘡,用荷葉煎服。常服疏風順氣。

小續命湯 治中風半身不遂,口眼喎斜,手足顫掉,語言蹇澀及一切風痓之症。

麻黃 人參 黃芩 芍藥 防己 甘草 川芎 肉桂(各兩) 防風(去蘆,五兩) 附子(炮去皮尖,五錢) 杏仁(去皮尖灰炒,一兩)

上用水一盞,生薑三片,煎至七分,通口服。

排風湯 治中風五臟,諸風狂言,亦治風毒腳氣腫痛。

白朮 當歸 辣桂 川芎 杏仁 防風 獨活 麻黃 甘草 白芍 白鮮皮 白茯苓

上用水一盞半,姜五片,溫服。不拘時候。

三生飲 治卒中風昏迷,痰涎壅並口眼歪斜,脈沉無熱者,可服之。

南星(生,一兩) 川烏(生去皮) 附子(半兩,生去皮) 南木香(錢半)

上用水一盞,生薑七片,煎服。不拘時候。

人參順氣散 治感風頭痛,鼻塞,聲重,一切中風宜服此,能疏風順氣。

人參 乾薑(各一兩) 川芎 甘草(炙,四兩) 桔梗 厚朴(制) 白朮 陳皮 白芷 麻黃(各四兩) 乾葛(三錢半)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薄荷五七葉,煎熱服,不拘時候。或加姜蠶一兩、乾薑五錢,去白木、人參,又簡易加烏藥、枳殼,去厚朴、乾薑,用之專遍滯氣。如感風頭痛,咳嗽鼻塞,加蔥白煎。

順風勻氣散 治氣寬中,中風頭疼,止瀉去濕。

人參 天麻 木瓜 白朮 白芷 烏藥 沉香 紫蘇 甘草 青皮

上㕮咀,薑、棗煎服。

洗藥

荊芥散 煎湯洗諸風癬。

荊芥 苦參 白芷 獨活 羌活 黃柏 防風

外應散 去風治五痹濕痛發熱散風。

羌活 獨活 藁本 荊芥 苦參 防風 白芷 紫蘇 藿香 大蓼 杉木 川椒 荊村皮 石楠皮 樟葉各不拘多少,加薑、蔥煎

八仙散 白水煎洗諸風。

白芷 防風 荊芥 羌活 川芎 苦參 威靈仙 何首烏

御藥院方 煎湯洗諸風症。

椿 槐 榆 柳 桑條

諸中寒對症用藥歌

中寒之病腎為根,腎氣空虛寒易侵。

氣弱體虛調護失,乘涼臥地也傷人。

四肢厥冷俱僵直,腹痛昏迷口失音。

治法只宜溫散藥,無過五積理中尋。

理中湯 治五臟中寒,口噤失音,四肢僵直腹冷疼瀉,兼治胃脘寒冷,氣刺作痛。

人參 白朮 乾薑

上用水盞半,煎七分,熱服。加附子即名附子理中湯。

生料五積散 治中寒及感冒寒邪,頭疼身痛腹背拘急,惡寒嘔吐,腹痛,不問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寒濕,客於經絡,腰腳痠疼,及通婦人經水。

白芷 陳皮 厚朴 甘草 枯梗 枳殼 川芎 芍藥 茯苓 蒼朮 當歸 半夏 肉桂 乾薑 麻黃

上用水盞半,姜三片,蔥白三根,煎至七分,熱服。胃寒用煨姜,挾氣加茱萸,調經催產入艾醋。寒濕腳氣加木瓜、檳榔、青藤、穿山甲。

治中暑對症用藥歌

傷暑做出百般病,入心胞絡與胃應。

胃氣稍虛胃暑行,暑入口牙心則病。

口渴心煩背悶沉,或為吐瀉熱不定。

四肢厥冷脈微虛,身體但無疼痛並。

驅暑和中二事先,香茹五苓堪立應。

常服六和湯最宜,外熱內寒理中正。

香薷飲 治伏天中暑,病熱飲水,口燥咽乾。

香薷(一兩) 厚朴 白扁豆(各三錢)

上用水一盞,入酒少許,煎候冷服。加黃連名黃達香薷散。

五苓散 治中暑煩渴,身熱頭疼,霍亂吐瀉,小便赤少。

豬苓 澤瀉 茯苓 肉桂 白朮

上㕮咀,白水煎服,合香薷飲名薷苓湯。心神恍惚加神砂,名神砂五苓散。發熱加竹葉、麥門冬。

理中湯 治夏月伏陰暑家病者,氣脈俱虛,飲水過度,或服涼劑,傷動其中,嘔吐不食,自利不渴,此則外熱內寒,感乎傷暑,伏熱之熱,當用此藥。

人參 白朮 乾薑

上用水盞半,煎七分,溫服。

六和湯 治傷暑霍亂吐瀉,兩腳轉筋,四肢厥冷。

半夏 砂仁 杏仁 人參 甘草 扁豆 木瓜 藿香 香薷 厚朴 赤茯苓

上用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溫服。不拘時候,若熱渴瀉,加黃連。

治中濕對症用藥歌

問君何以知中濕,染於杳冥不自識。

非專雨水是濕根,天氣地氣汗氣窒。

中人身體覺沉重,骨肉痠麻行不疾。

漸加浮腫及身黃,治法利便除身濕。

五苓除濕滲濕先,加減消詳用五積。

又有風濕腰腿疼,獨活寄生湯可食。

五苓散 利水除濕,止嘔逆,治浮腫加平胃散,治濕之常藥也。

豬苓 澤瀉 茯苓 肉桂 白朮

上㕮咀,白水煎服。

乎胃散 治濕常用。

蒼朮 陳皮 厚朴 甘草

上用水一盞半,姜三片,棗二枚,煎至七分,食前服。

除濕湯 治濕通用。

蒼朮 白朮 甘草 茯苓 乾薑 橘紅 丁香

上用水一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煎至八分,不拘時服。

五積散 治寒濕客於經絡,腰腳痠疼,渾身麻木,兼治損痛。

白芷 陳皮 厚朴 甘草 桔梗 枳殼 川芎 芍藥 茯苓 蒼朮 當歸 半夏 肉桂 乾薑 麻黃

上水盞半,姜三片,蔥白三個,煎七分,熱服。

獨活寄生湯 治風濕腰腿痠疼,退寒熱虛弱。

獨活 當歸 芍藥 防風 牛膝 細辛 茯苓 秦艽 人參 桂心 川芎 杜仲 甘草 桑寄生 熟地黃(各等分)

上用白水二盞,煎八分,熱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