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
大率主血虛有疾或夾火與濕,當以治痰為先,次養血行血。又須分氣虛、血虛,脈浮遲者可治,大數而極者難治。中腑者面顯五色,有表證而脈浮、惡風惡寒、拘急不仁,其病淺,多易治;中臟者唇吻不收,舌不轉而失音,鼻不聞香臭,耳聾而眼瞀,大小便秘結,或眼直視,搖頭口開,手撒遺溺,痰如曳鋸,鼻鼾,其病深,多不治。中腑者易汗,中臟者易下。汗下不宜太過,汗多則亡陽,下多則亡陰。治風之法:初得即當順氣,日久則當活血。此萬古不易之理也。
稀涎散 治卒中風昏昏若醉,形體惛悶,四肢不收或倒不倒,微有涎出,斯頃不治便為大病,故必傷人。若胸膈痞氣不通,此乃風涎湧於上也。
用豬牙皂角肥實不蛀者四梃,削去黑皮,瑩淨明礬一兩,二味同搗為散。如有患者可服半錢,重者三錢,溫水調灌下。不大吐嘔,只是微微稀冷涎出或一升或二升,當時甦醒。緩緩調治,不可大吐,恐傷人命。
搐鼻方 治中風重而口噤者。
用藜蘆少許,加麝灌入鼻內吐之,一吐不已再吐之。亦有不可吐者,虛甚故也。
通關散 治卒中風邪,昏悶不醒,牙關緊急。湯水不下。
細辛(洗去土葉) 豬牙皂角(去核,各一兩)
上為極細末,每用少許搐入鼻內,取嚏就提頭頂發立蘇。候有噴嚏漸可施治,無嚏不治。或急以生半夏末吹入鼻中亦可。
祛涎散 治卒中風不省人事,多因痰壅所致。
白礬二錢(生為末)
上以姜計調,斡開口灌之,其痰涎或吐或化下便蘇。初昏倒急掐人中,至醒方用痰藥。又須分血虛、氣虛而治。
紫金錠 治中風中氣,口眼喎斜,言語蹇澀或口噤,牙關緊急,筋脈攣縮,骨節風腫,手腳疼痛,行步艱辛,應是風氣疼痛,並用酒磨下甚效。(方見痰門)
捉虎丹 治初中風不省人事,牙關不開。研二丸酒調灌下立醒。(方見痛風門)
竹瀝四物湯 治半身不遂在左屬血虛者。
川芎 當歸 芍藥 熟地(俱用薑汁炒)竹瀝
水二鍾,煎八分。通口服。
竹瀝二陳湯 治半身不遂在右屬氣虛夾痰者。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白朮 人參 竹瀝 薑汁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通口服。若氣實能食者用荊瀝。
參耆湯 治氣虛卒然倒僕者,或遺尿者,虛風。
人參 黃耆
濃煎服,夾痰仍加竹瀝、薑汁。若肥白人多濕,可加附子行經。用附必以童便煮過。聲如鼾者亦屬氣虛。
薑製四物湯 治血虛卒中者。
川芎 當歸 芍藥 熟地
俱用薑汁炒,水煎服。有痰加痰藥,仍加竹瀝、薑汁。是無血不能養其□也,亦用之。
有因受氣而中者,身冷無痰是也,用薑湯調蘇合香丸灌之。輕者用烏藥順氣散。有因停食而厥者,必胸中滿悶。有夏月卒倒為暑風,此類中風病見於夏者。有因火者,內火外火合而炎爍,劉守真作將息失宜,一水不勝二火也。有因痰者,暑氣激搏,痰塞礙心竅也。
以上四者,皆用鹽湯吐之。俱候吐醒後用調理藥隨症治之。
婦人產後中風口噤,手足瘛瘲如角弓狀。亦治血暈。
荊芥炒末,每服三錢,豆淋酒下。童便亦可。
如中腑者,當隨症發其表;如兼中臟則大便多秘澀,宜以三化湯通其滯。
小續命湯
麻黃(去節) 人參 黃芩 芍藥 川芎 防己 甘草(炙) 杏仁(泡去皮尖) 桂(各一兩) 防風(一兩五錢) 附子(炮去皮臍,半兩)
每服五錢。水鍾半,姜五片,棗一枚,煎。溫服,取微汗。隨人虛實與所中輕重加減於後:熱者去附子,入白附子或加秦艽半錢。亦可筋急拘攣,語遲脈弦加薏苡仁;筋急加人參,去黃芩、芍藥以避中寒,服後稍輕再加當歸;煩躁不大便去附、桂,倍加芍藥、竹瀝;如大便三五日不去,胸中不快加枳殼、大黃;言語蹇澀,手足顫掉加菖蒲、竹瀝;發渴亦去附子,加麥門冬、葛根、瓜蔞根;身體痛加羌活,搐者亦加之;煩躁多驚加犀角、羚羊角;汗多去麻黃;恍惚語錯加茯神、遠志各半錢;不睡加酸棗仁半錢;人虛無力去麻黃,加人參如其數。
纂要曰:無汗惡寒倍加麻黃、防風、杏仁,名麻黃續命湯。有汗惡風倍加桂枝、芍藥、杏仁,名桂枝續命湯。有汗身熱不惡風倍加桂枝、黃芩,外加葛根二兩,名葛根續命湯。無汗身涼倍加附子,並甘草三兩,外加乾薑二兩,名附子續命湯。有汗無熱倍加桂、附、甘草,亦名桂枝續命湯。
一方 治中風不能言而脈沉,非大補不可,用防風、黃耆煎湯數斤置床下,湯氣薰蒸滿室如霧,使口鼻俱受之便得語。蓋人之口通乎地,鼻通乎天,口以養陰,鼻以養陽。天主清,故鼻不受有形而受無形;地主濁,故口受有形而兼乎無形也。
藿香正氣散 主中氣、中惡,尋常止嘔亦可用。(方見寒門)
三化湯 外有六經形證,先以加減續命湯治之。若內有便溺阻隔以此湯主之。
厚朴 大黃 枳實 羌活(各等分)
每服三兩。水煎服,以利為度。
小省風湯 痰盛者與導痰湯相合煎服。(導痰湯見痰門)
防風 南星(生,各四兩) 半夏(米泔浸) 黃芩 甘草(生,各二兩)
每服四錢,姜十片,水煎服。
八味順氣散 中風後稍醒則服之。
白朮 白茯苓 青皮 白芷 陳皮(去白) 臺烏 人參(各一兩)
每服五錢,水鍾半,煎七分,溫服。仍以酒化蘇合丸間服。
烏藥順氣散
麻黃 陳皮 臺烏(各二兩) 白殭蠶(炒) 川芎 枳殼(炒) 甘草(炙) 白芷 桔梗(各一兩) 乾薑(炮,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服。治風先理氣,氣順則痰消,後理其風庶可收效。理氣者,氣滯、氣鬱、肩膊麻痛之類,此七情也,皆宜服之。
大秦艽湯 治中風外無六經形證,內無便溺阻隔,止因血弱不能養筋,故手足不能動,舌強不能語,宜養血而筋自榮。
秦艽 石膏(各二兩) 甘草 川芎 當歸 羌活 白芍藥 防風 黃芩 白芷 白朮 生地 熟地 茯苓 獨活(各一兩) 細辛(半兩) 春夏加知母(一兩)
每服一兩,水煎服。如遇天陰加生薑七片,心下痞加枳實一錢。理血自無表裡之患,血弱舉發不時者用之。
羌活愈風散 中風證內邪已除,外邪已盡,當服此藥,以行導諸經。久服大風悉去,縱有微邪,只從此藥加減治之。然治病之法,不可失於通塞,或一氣之微汗,或一旬之通利,如此乃常治之法也。久則清濁自分,榮衛自和。如初覺風動,服此不至倒僕。
羌活 甘草(炙) 防風 防己 黃耆 川芎 蔓荊子
獨活 細辛 枳殼 麻黃(去根) 人參 地骨皮 知母 甘菊薄荷(去梗) 白芷 當歸 杜仲(炒) 枸杞子 秦艽 柴胡 半夏 前胡 厚朴(薑製) 熟地(各二兩) 白茯苓 黃芩(各二兩) 生地 蒼朮 石膏 芍藥(各四兩) 桂(一兩)
上銼,每服一兩,水二鍾,姜三片,煎。去滓服。空心一服,吞下二丹丸,為之重劑;臨臥一服,吞下四白丹,為之輕劑。其法是動以安神,靜以清肺。假令一氣之微汗,用愈風湯三兩加麻黃一兩,勻作四服。加生薑五片,空心服,以熱粥投之,得微汗則佳。如一旬之通利,用愈風湯三兩加大黃一兩,亦勻作四服,如前煎,臨臥服,得利為度。此藥常服之,不可失四時之輸。如望春大寒後加半夏、人參、柴胡各二兩,通前四兩,謂迎而奪少陽之氣也;如望夏穀雨後加石膏、黃芩、知母各二兩,謂迎而奪陽明之氣也。季夏之月加防己、白朮、茯苓各二兩,謂勝脾土之濕也;初秋大暑後加厚朴二兩、藿香一兩、桂一兩,謂迎而奪太陰之氣也;望冬霜降後加附子、官桂各一兩,當歸二兩,謂勝少陰之氣也。無使五臟偏勝太過與不及,不動於榮衛。如風秘,服之永不結燥,此藥與天麻丸相表裡,治未病之聖藥也。若已病更宜常服,老幼驚癇搐搦、急慢驚風、四時傷寒等病服之俱效。
四白丹 能清肺氣,養魄。謂中風者多昏冒,氣不清利也。
白朮 砂仁 白茯苓 香附 防風 川芎 甘草 人參(各五錢) 白芷(一兩) 羌活 獨活(各二錢半) 藿香 白檀香(各一錢五分) 知母 細辛(各二錢) 甜竹葉(二兩) 薄荷(二錢半) 麝香(二錢,另研) 龍腦(另研) 牛黃(各半錢)
上為末,煉蜜丸,每兩作十丸。臨臥嚼一丸,分五、七次細嚼之,煎愈風湯嚥下。能上清肺氣,下強骨髓。
二丹丸 治健忘。養神、定志、和血,內以安神,外華腠理。
丹參 天門冬 熟地各一兩半 甘草(炙) 麥門冬 人參 遠志(去心) 菖蒲各五錢 茯神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硃砂五錢為衣。每服五十丸至百丸,空心食前煎愈風湯送下。
天麻丸 治風因熱生,熱勝則動,宜以靜勝其燥,是養血也。
天麻 牛膝 萆薢(另研) 玄參各六兩 生地一斤杜仲(炒去絲)七兩 附子(炮)一兩 羌活十四兩 川歸十兩
一方有獨活,去腎間分風。
上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溫湯,白酒皆可下。
愈風丹 治諸般風證,偏正頭痛。
防風通聖散、四物湯、黃連解毒湯各一料加:
羌活 何首烏 細辛 菊花 天麻 獨活 薄荷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茶清下,不拘時。防風通聖散,方見癍疹門;黃連解毒湯,方見火門。
豨薟丸 治中風口眼喎斜,時吐痰涎,語言蹇澀,四肢緩弱,骨節疼痛,腰膝無力。亦能行大腸風,治三十五般風,常服此丸必效。
豨薟草 此草處處有之,俗呼為火鍁草,其葉對節而生,葉似蒼耳,用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收採,洗去土,摘其葉不拘多少曝乾鋪入甑中,用好酒和蜜,層層勻灑,蒸之復曬。如此九次,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或五十丸,空心無灰酒下。
神效活絡丹 治風濕諸痹,肩臂腰膝筋骨疼痛,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行步艱難,筋脈拘攣。能清心明目,寬膈宣通氣血。年逾四十,預服十數丸,至老不生風疾;年逾六十者不宜服。
白花蛇二兩(酒浸焙乾)烏梢蛇半兩(酒浸焙於)麻黃二兩(去節)細辛一兩(去土)全蠍一兩半(去毒)川芎二兩赤芍藥一兩兩頭尖二兩(酒浸)防風二兩半葛根一兩半血竭七錢五分(另研)沒藥一兩(另研)硃砂一一兩(另研) 犀角(屑)半兩 地龍半兩(去土) 丁香(去枝) 甘草二兩(去皮炙) 乳香一兩(另研) 麝香半兩(另研) 白殭蠶一兩(炒) 草豆蔻二兩 羌活二兩 片腦一錢半(另研) 玄參 牛黃二錢半(另研) 官桂二兩(去粗皮) 天麻二兩 天竺黃一兩 虎脛骨一兩(酥炙) 藿香二兩(去土) 人參一兩 威靈仙一兩半(酒浸) 何首烏二兩 白芷二兩 敗龜板一兩(酥灸) 烏藥一兩 安息香一兩 黑附子一兩(去皮炮) 青皮一兩 香附一兩 白豆蔻一兩 骨碎補一兩 黃連二兩 熟地黃二兩 茯苓一兩 黃芩二兩 松香脂半兩 白朮一兩 大黃二兩 當歸一兩半 木香二兩 沉香一兩 金箔(為衣)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溫酒、茶清潤下,隨證上下,食前後服。以四物湯煎服之尤妙。頭風擂茶下。
史國公萬病無憂藥酒方 專治風疾,半身偏枯,手足拘攣,不堪行步。若飲一升,便手能梳頭;服二升,足能屈伸有力;服三升,言語舒暢,行步如故;服四升,肢體通暖,百節遂和,舉步如飛,其效如神。
防風(去蘆)二兩(治四肢骨節疼痛,渾身拘急) 秦艽(去蘆)二兩(治四肢拘急,言語蹇澀) 當歸三兩(補血生血) 萆薢三兩(酥炙。治骨節疼痛) 羌活三兩(治風濕骨節疼痛) 鱉甲二兩(九筋者佳。治癱瘓) 川牛膝(去蘆)二兩(治手麻痹,腰膝疼痛,補精行血) 虎脛骨二兩(酥炙。退骨節中毒,壯筋骨) 白朮(去蘆)二兩 油松節二兩(捶碎。壯筋節) 杜仲三兩(薑汁拌,炒去絲) 晚蠶沙三兩(炒黃色。治癱瘓,百節不遂,皮肉頑麻) 蒼耳子四兩(捶碎。去風濕骨節頑麻) 枸杞子五兩(炒。治五臟風邪,補肝腎,明目) 干茄根八兩(飯上蒸熟。治諸毒氣,風濕在諸骨節,不能屈伸)
上㕮咀,盛布袋中,入大壇內,下好酒三十五斤,封口。浸十四日滿,將壇入鍋懸煮一時取起,入土內埋三日去火毒。每日清晨午後各服五。七鍾,大有補益。此酒衰年染患者尤宜。
搜風順氣丸 治三十六種風,七十二般氣,上熱下冷,腰腿疼痛,四肢無力,惡瘡下注,風氣腳氣,一應老幼男婦年高氣弱並宜常服。順三焦,和五臟,潤腸胃,除風濕。
大黃五兩(用酒洗過蒸黑色) 麻仁(微炒,銼去殼取仁)二兩 山藥(淨)二兩 山茱萸(酒蒸浸去核)二兩 郁李仁(湯炮去皮)二兩 獨活二兩 菟絲子(淘淨,酒煮爛為餅,干)二兩 牛膝(酒浸曬乾,淨)二兩 檳榔二兩 枳殼(去穰麩皮,炒)二兩 車前子二兩半(酒浸)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茶、酒任意下,百無所忌,平旦臨臥各一服。服之宿醒盡消,百病不生。久服精神強健,大能補精注顏,疏風順氣。亦治腸風便血,若大便秘實尤宜。
石菖蒲酒
用石菖蒲三斤,薄切,日內曬乾,以絹囊盛之。用好酒一罈懸此菖蒲在內,閉封一百日,取視之如綠菜色,以一斗熟黍米納中,封十四日開出飲酒,則一切三十六種風不能治者悉效。
千金神草方 專治風濕癱瘓,手足不仁,半身不遂,周身麻木或痠疼,口眼歪斜,並皆神效。
用萆麻子草一種,秋夏用葉,春冬用子,俱得一、二十斤,入木甑內置大鍋上蒸半熟取起,先將綿布數尺雙摺,浸入蒸葉子湯內,取出乘熱敷患處,卻將前葉子熱鋪布上一層,候溫再換熱葉子一層。如此蒸換,必以患者汗出為度。重者蒸五次,輕者蒸三次,其病即愈。內以疏風活血之劑服之。
針法
無汗惡寒宜針至陰,足小趾外側爪甲角,針二分,出血,崑崙,足外踝後跟骨舉蹻;有汗惡風宜針風府,項後入髮際一寸,針三分,禁灸。上二證皆太陽經中風也。有汗身熱不惡風宜針陷谷,足大趾次趾去爪甲如韭葉,瀉陽明之實。上二證皆陽明經中風也。無汗身涼宜刺隱白,足大趾內側爪甲角,去太陰之賊。此太陰經中風也。有汗無熱宜針太谿,足內踝後跟骨上陷中動脈應手,針透崑崙,此少陰經中風也。
上之續命混淆無六證之別,今後分經治療,又分針刺法。厥陰之井大敦,足大趾甲後一韭葉聚毛間刺以通其經。少陽之經絕骨,外踝上三寸灸五壯,灸以引其熱。是針灸同象法治之大體。
灸法
灸風池、百會、曲池、合谷、風市、絕骨、環跳、肩髃、三里等穴,皆灸之以鑿竅疏風。一人患帶下,一夕昏僕目上視,溲注汗泄,脈大無倫,此陰虛陽暴絕也。蓋得之病後酒色,急灸氣海穴。在臍下一寸半,漸蘇,服人參膏數斤而愈。
厥(附手足麻木)
厥者,逆也。手足因陰陽不相接逆而冷也。因氣虛、血虛者,多有陽厥,有陰厥。陽衰於下則寒,陰衰於下則熱。用厥者身涼不渴,脈遲細而微;陽厥者煩渴譫妄,身熱而脈數。
瓜蒂散 (吐之。口噤者或先用搐鼻藥)
瓜蒂(炒) 赤小豆各等分
上為末。用香豉一合,水二盞煮作稀粥,去渣,取三分之一和末一錢頓服之。不吐少加之,得快乃止。
氣厥用蘇合香丸,身冷者是。或八味順氣散亦可。(方見中風門)
痰厥脈弦用玉樞丹,或牛黃丸,或用白朮、竹瀝。
又方 用大半夏三十個,巴豆二十個,為末,丸如豆大,硃砂為衣。每服一丸,薑湯下。
寒痰迷悶、四肢厥冷者是,用姜附湯。(方見中寒門)
氣虛厥,脈細者是,用四君子湯。
血虛厥,脈大如蔥管者是,用四物湯。
寒厥,脈沉微者是,用理中湯。(方見中寒門)
熱厥,脈數大者是,用承氣湯。(方見傷寒門)
暑厥,腹滿、身重、自汗、脈沉滑者是,用白虎湯,方俱於後:
石膏 知母 甘草 糯米各等分,水煎服。
蛔厥,胃寒所生,宜理中湯加炒川椒五粒,檳榔半錢,吞烏梅丸。(方見心脾痛門)
屍厥,此中惡之候,因冒犯不正之氣,忽然手足逆冷、頭面青黑、不省人事、妄語口噤,宜蘇合香丸灌之。候稍醒,用調氣平胃散,方俱於後:
白豆蔻 丁香 檀香 木香各二錢 藿香 甘草各八分
砂仁四錢 蒼木八錢 厚朴五錢 陳皮五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薑棗煎湯,入鹽少許,點服。
灸百會穴四十九壯,臍下氣海、丹田三百壯,身溫乃止。
又方 用附子七錢,童便泡熟去皮臍,為末,分作二服,用酒三盞煎一盞服。如無附子,用生薑自然汁半盞,酒一盞,同煎令百沸,並灌。二服仍照前灸。
補氣湯 治皮膚間麻木如蟲行,此肝氣不行也。
黃耆 甘草各一兩 芍藥 橘皮各兩半 澤瀉五錢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二鍾煎一盞,不拘時服。
手足麻者屬氣虛;手足麻木者有濕痰死血;十指麻木是胃中有濕痰死血。
痛風(附濕痹鶴膝風)
四肢百節走痛者是也,他方謂之白虎歷節風。有痰、有風熱,有風濕、有血虛,又有痹病相類。行痹即走注疼痛;痛痹即痛風;著痹即麻木不仁。
治方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黃芩(酒炒) 蒼朮 羌活 白芷 川芎 當歸 香附
水二鍾煎八分,通口服。在臂加薄桂、威靈仙;在腿加牛膝、防己。肥人因痰者加南星;瘦人血虛者加黃柏、生地黃、芍藥。濕者加白朮。肢節腫痛脈澀數者是瘀血,加桃仁、紅花、當歸、川芎及大黃微利之。因於風者小續命湯。
二妙散 治筋骨疼痛因濕熱者。
黃柏(炒) 蒼朮(米泔浸炒)
上為末,沸湯入薑汁調服。二物皆有雄壯之氣,表實氣實者加酒少許。氣虛加補氣藥,血虛加補血藥,痛甚加生薑汁熱服。
捉虎丸 治一切風疾,走注疼痛,手足癱瘓,麻木不仁及白虎歷節等風。
麝香二錢半 好真墨(燒煙盡)一錢半 乳香 當歸(酒洗曬乾) 沒藥各七錢半 白膠香(另研) 草烏(去皮臍)地龍(去土) 木鱉子(去油) 五靈脂各一兩半
上為末和勻,用糯米糊丸,如雞頭實大。每服一丸,溫酒化下。遠年近日,寒濕腳氣,臨發時空心服一丸,腳面黑汗出為效。
神仙外應膏 治筋骨疼痛,手足拘攣。
川烏一斤
為細末,用隔年陳醋入砂鍋內慢火熬如醬色,敷患處。如病有一年者,敷後一日發癢,癢時令人將手拍,以不癢為度。先用升麻、皮硝、生薑煎湯洗患處,然後上藥。不可見風。
當歸拈痛湯 治風濕為病,肢節煩痛,背沉重,胸膈不和及遍身疼痛,流注手足,脛腫痛不可忍。
羌活 甘草(炙) 黃芩(酒炒) 茵陳(酒製) 人參 防風 升麻 苦參 葛根 蒼朮(泔水浸炒) 知母 茯苓 當歸(用身,酒洗) 澤瀉 豬苓 白朮
水二鍾煎一鍾,不拘時溫服。
蒼耳膏 治寒濕風症,舒筋活血。
用蒼朮五斤,米泔浸三日,去外粗皮,鉸片,同蒼耳草搗碎。用水煎取濃汁,去渣熬膏,後入蜜一斤,再滾數沸,收磁器內。
當歸二兩 川芎 芍藥 熟地黃 防風各一兩 白朮一兩 羌活五錢
上為末,用前膏煉成丸,如桐子大,空心溫酒下五十丸。如下部病重加牛膝、木瓜各一兩。
通氣防風散 治肩背痛不可回顧,脊痛項強腰似折,項似拔。此是太陽經氣鬱不通也,以本經藥散之。
羌活 獨活各一錢 藁本 防風 甘草各五分 川芎 蔓荊子各三錢
水二鍾煎八分,通口服。
木瓜丸 治風濕客摶手足,腰膝不能舉動。
木瓜一枚
去穰皮開竅,填吳茱萸一兩,線系定蒸熟研爛,入鹽半兩研勻,糊丸桐子大。每服四十丸,茶酒下。
治走注風腳膝痛
穿山甲(醋炙)五錢 乳香二錢(去油) 沒藥三錢(去油) 威靈仙三錢 防風二錢 獨活三錢 羌活二錢 白芷三錢 牛膝二錢(酒洗) 當歸(酒洗)三錢 川芎二錢 甘松三錢 丹皮二錢 五靈脂(醋炒)二錢 辛夷一錢半 大茴香一錢五分 小茴香三錢 川椒一錢 土茯苓四兩(忌鐵器)
上為末,好酒三盞,燒酒一碗,麻油一兩,入面和勻,入藥末調成膏貼患處。
療風濕氣臂腳痛癢攣痹
水紅花(並枝葉,即水蓼也) 桑葉
不拘多少,隨意煎湯淋洗,不可先濕趾甲,令出氣。
虎骨酒 治諸風緩弱及歷節風,骨節痠疼。
虎脛骨(酒炙黃,捶碎如米)
上每骨一升以酒三升浸五日,空心服一次。
潛行散 治腰半以下濕熱注痛。
黃柏酒浸為末,入湯藥調服。
治筋攣縮,療腳膝筋急痛
煮木瓜爛研,裹痛處,冷即易,一夜四、五度。熱裹即瘥,入酒同煮。
薏苡仁湯 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久風濕痹神效。
薏苡仁一升
搗,以水二升煮二時,末作粥,空腹食之。
養血壯筋湯 治鶴膝風,腿膝不能行動。
當歸 白芍 熟地黃 白朮 木瓜 牛膝 知母 陳皮 白茯苓
水二鍾煎服,吃藥後加好酒一杯立效。
麒麟血竭膏 治濕氣疼痛、損傷,亦治瘡毒。
松香(明淨者)四斤 蔥汁一斤 薑汁一斤 燒酒一斤 米醋一斤
共入松香煮乾,每松香一斤下桐油四兩。若夏天止用三、五錢,攪勻,傾入水內拔千餘下,仍入鍋中化開,每斤下黃佔二兩,礬紅四兩,再煮一茶時,攪勻又傾入水中拔千餘下,收貯。用時加乳香、沒藥。
萬應膏 治一切風氣寒濕,手足拘攣,骨節痠疼,男子痞積,女人血瘕及腰疼脅疼,諸般疼痛,結核轉筋,頑癬頑瘡積年不愈,腫毒初發,楊梅腫塊未破者,俱貼患處。肚腹疼痛,瀉痢瘧疾,俱貼臍上,痢白而寒者尤效。咳嗽哮喘,受寒噁心,胸膈脹悶,婦人、男子面色痿黃,脾胃等症及心疼,俱貼前心,負重傷力,渾身拘痛者貼後心與腰眼。諸疝小腸氣等症貼臍下。治無不效。
木香 川芎 牛膝 生地黃 細辛 白芷 秦艽 歸尾
枳殼 獨活 防風 羌活 大楓子 黃芩 南星 蓖麻子
半夏 蒼朮 貝母 赤芍藥 杏仁 白斂 茅香艾葉 兩頭尖 連翹 川烏 甘草節 肉桂 良薑 續斷 威靈仙 荊芥 藁本 丁香 丁皮 金銀花 藿香 紅花 青風藤 烏藥 蘇木 玄參 白鮮皮 殭蠶 草烏 桃仁 山梔 五加皮 牙皂 苦參 穿山甲 五倍子 蟬蛻 降真節 骨碎補 蒼耳頭 蜂房 鱉甲 全蠍 麻黃 白及各一兩 蛇蛻三條 大黃二兩 蜈蚣二十一條
上為粗片,用真麻油十二斤,桃柳榆槐桑練楮樹枝各三寸,浸藥在內,夏浸三宿、春五宿、秋七宿、冬十宿,方煎,以藥枯油黑為度,用麻布一片濾出渣,貯磁器內。另以老黃色松香不拘多少,先下淨鍋熔化後方加藥油。量香二斤用油四兩,試水軟硬仍濾入水缸中抽扯,色如黃金即成膏矣。若加乳香、沒藥、血竭、麝香、阿魏尤佳。
治風濕作痛不能舉動
薑汁一碗 牛皮膠三兩 官桂三錢 麝香三分
姜二斤可取汁一碗,先煎黑色後加牛皮膠於內熔化盡,次加官桂末,待煎好方下麝香,將草紙作膏藥貼痛處。藥汁上一次貼紙一張,約十數次藥盡力度。至半夜濕水盡出,二、三日後痊愈也。
腳氣(附足跟痛轉筋)
治方
紫蘇 黃柏(炒) 芍藥 木瓜 澤瀉 木通 防己 檳榔 蒼朮 枳殼 甘草 香附 羌活各等分
上水煎服。痛加木香;腫多加大腹皮;發熱加黃連、大黃;血虛加牛膝、龜板。痛除腫退即罷藥。
東垣羌活導滯湯 治腳氣初發,一身盡痛,或肢節腫痛,便溺阻隔。先以此藥導之,後用當歸拈痛湯。
羌活 獨活各一錢 防己一錢二分 當歸一錢 大黃(酒浸)一錢五分 枳殼(炒)□錢
水煎。空心服。
治風濕足膝疼痛不能步履(此方乃定海衛夏揮使服之有驗者)
山藥 蓮肉(去心) 芡實(淨肉) 茯苓(去皮) 苡仁(炒) 糖霜各一斤 粳米二升(炒) 糯米二升(炒)
上為末拌勻,用土茯苓煎湯常調服,不過半月即愈。服此藥忌茶,土茯苓湯當茶。
當歸拈痛湯 治濕熱為病下注於足脛,痛不可忍。(方見痛風門)
炸洗因氣方
威靈仙 防風 荊芥 地骨皮 當歸 升麻
煎湯炸洗。
五積散 治腳氣。(方見中寒門)
降氣湯 治腳氣衝心甚效。(方見氣門)
又方 以四物湯加炒柏服,再於湧泉穴用附子津拌貼,以艾灸之引泄其熱。
健步丸 治足痿腳氣。
生地黃半兩 歸尾(酒浸) 芍藥 陳皮 蒼朮各一兩(米泔水制炒) 吳茱萸(湯泡) 條芩各半兩 牛膝一兩(酒洗) 桂枝二錢 大腹子三個
上為末,蒸餅糊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煎白朮木通湯下。
防已飲
白朮 木通 防己 檳榔 川芎 犀角 甘草梢 蒼朮(鹽炒) 黃柏(酒浸炒) 生地(酒浸)
上水煎服。大便實加桃仁,便澀加杜仲、牛膝;有熱加黃芩、黃連,大熱及時令熱加石膏;有痰加竹瀝、薑汁。如常腫者專主濕熱治。
東垣健步丸 治腳氣神效。
羌活 柴胡 防己 甘草(炙) 滑石(炒) 苦參 瓜蔞根各半兩 防風三錢 川烏一錢 澤瀉三錢 肉桂半錢
上酒糊丸,麻子大。每服百丸,空心荊芥湯下。
治足跟痛 四物湯加黃柏、知母、川牛膝。
轉筋皆屬血熱,四物湯加酒芩、紅花煎服。筋動於足大趾上至大腿近腰結痛,此奉養厚因風寒而作,再加蒼朮、南星。
歷風(附紫雲風、血風瘡)
癩也。蟲食肝眉落;食肺鼻崩;食脾聲啞;食心足底穿、膝虛腫;食腎耳鳴啾,又耳沿生瘡,或痹或痛如針刺;食身則皮癢如蛩行。自頭面來為順風,自足起者為逆風,多因感風邪不正之氣。
換骨丹
麻黃五升,用水桶煮令味出,去渣濾淨,慢火熬成膏。麝香五分(另研) 大黃(酒煮) 槐花(炒) 白芷 川芎各一兩二錢 乳香(另研) 沒藥(另研) 木香 沉香各三錢 蒼朮二兩 紫背浮萍一兩五錢 苦參一兩五錢
上為末,麻黃膏為丸,彈子大。每服一丸,臨臥好酒調服。忌風二、三日。若一切疥癬風疾只一、二服愈。一方無麝香、蒼朮,有槐角、當歸、防風、甘松各一兩五錢,白花蛇四兩尤效。 醉仙散
胡麻仁 牛蒡子 蔓荊子 枸杞子各半兩(炒黑色) 防風 瓜蔞根 白蒺藜 苦參各半兩
上為末,每一兩半入輕粉二錢拌勻。大人用一錢,空心日午、臨臥各服,茶湯調下。服後五日間先於牙縫內出臭涎水,渾身覺疼,昏悶如醉,利下臭屎為度。量大小虛實加減與之,證候重而急者須先以再造散下之,候補養得還復與此藥服。須斷鹽、醬、醋、諸般肉、魚腥、椒料、水果、煨燒炙煿及茄子等物,只宜淡粥、熟煮時菜食之,或烏梢菜花蛇用淡酒煮熟食之,以助力可也。
再造散
錦紋大黃一兩 皂角刺一兩半(獨生經年大黑者) 鬱金半兩 白牽牛(頭大)六錢(半生半炒)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臨臥冷酒調服。一云:日未出面東服、以淨桶伺候泄出蟲,如蟲口黑色乃是多年,赤色是為方近。三、四日又進一服,直候無蟲則絕根矣。後用通聖散調理,可用三稜針刺委中出血。終身不得食牛馬驢騾等肉,大忌房事,犯者必不救。
換肌散 治大風年深不愈,以至眉毛脫落,鼻梁崩損不逾月,取效如神。
黑花蛇 白花蛇(即蘄黃蛇,並酒浸一宿) 地龍(去土)各三兩 細辛 白芷 天麻 蔓荊子 當歸 威靈仙 苦參荊芥穗 甘菊花 不灰木 炙甘草 天門冬 紫蘇 赤芍藥 定風草 何首烏 菖蒲(九節者) 胡麻子 沙參 草烏頭(去皮臍) 蒼朮(泔水浸去皮) 木鱉子 川芎 沙苑蒺藜 木賊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五錢,溫酒調下,酒多為妙,極重者方可服。
一法 用桃、柳、桑、槐、楮五般枝濃煎湯,大缸浸坐沒頭一日,俟湯如油出浴安矣。
《本草》:治惡疾遍身生瘡,濃煎萍湯浴浸半日大效,此神方也。
一方 以荊芥穗、大黃、梔子、鬱金、地黃、杜仲、防風、羌活、獨活、白蒺藜等分為細末,以大風油入熟蜜,丸桐子大,茶清下四、五十丸,一日三次。
一法 用苦參五斤,好酒三斗浸一月,每服一合,三日次,常與不絕,覺痹既安。更為細末服之亦良。尤治癮疹。
敷藥 治瘡大爛,遍身塗之。
黑狗脊二兩(如無以杜仲代之) 蛇床子一兩 寒水石硫黃 白礬(枯)各二兩 朴硝少許
上為末,用蠟、豬油或香油調敷。不爛者不必。
蒼耳丸 治諸風。並諸風瘡、癮疹、白紫癜鳳。
五月五日取蒼耳草葉,洗淨曬乾,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日三服。若身體有風處或如麻豆粒,此為風毒出也。可以針刺,黃汁出盡乃止。
七珍膏 治血風瘡極癢抓見血者,此方極效。
先用香油一斤,槐枝青者截百段,陸續下枝,俟煎枯,再熬至滴水成珠。次下黃蠟一兩五錢,又下澱粉十二兩,提起微溫方下後藥:
乳香 沒藥 輕粉 白花蛇 孩兒茶各三錢 潮腦一兩 麝香七分(俱細末)
即成膏,用水浸一宿去火氣收藏。並治一切惡瘡癰毒。
治大麻風方
苦參三斤 羌活四兩 獨活四兩 當歸半斤 白芷四兩 自斂四兩 白蒺藜四兩 皂角刺(煅灰存性)半斤 天花粉 何首烏各四兩
上為細末,聽用。次後用皂角五斤,切細,溫水浸五日去渣,用砂鍋慢火熬成膏,入前藥在內攪勻,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好酒下。
治紫雲血風
何首烏四兩 五加皮二兩 牛蒡子一兩 全蠍一兩五錢 殭蠶二兩 羌活 獨活 白芷 黃連 川細辛 生地黃 芍藥 蟬蛻 防風 荊芥 蒼朮各一兩 苦參 當歸各二兩
上為末,或煉蜜丸,或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好酒下,或米湯下,日進三服,其病即愈。
東坡四神丹 治大風神效。
羌活 玄參 當歸 熟地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酒下。
丹溪曰:大風病是受得天地間殺物之風。古人謂之厲風者,以其酷烈暴悍可畏也。人得之分在上在下,氣受之則在上,血受之則在下,氣血俱受則在上覆在下,然皆不外陽明一經。陽明胃與大腸也,無物不受,治之者須致意看其疙瘩與瘡。上體先見多者在上也,下體先見多者在下也。在上者以醉仙散取涎血於齒縫中出,在下者以再造散取惡物蟲積於穀道中出。後用通聖散,更用三稜針委中出血。夫上下同得者甚重,自非醫者神手,病者鐵心罕能免此。凡下藥須以稀粥調養半月、一月,勿妄動勞作。
頭痛(附眉稜骨痛)
屬痰者多有熱、有風、有血虛。
治偏正頭風
酒片芩 蒼朮 防風 羌活 細辛 蒼耳
上等分為末,每服三錢,生薑湯調服。在左屬風加薄荷、荊芥。又屬血虛加川芎、當歸。在右屬痰加二陳。又屬熱,瘦人多患之,倍加酒芩。又屬濕,肥人多患之,加川芎、南星,倍蒼朮。痰厥頭疼非半夏不能除。頭旋眼黑、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除。
遠年近日偏正頭風痛,諸藥不效,收功如神
白芷三錢 川芎三錢
上為細末,黃牛腦子一個,擦藥末入磁器內,加酒燉熟,乘熱和酒食之,儘量一醉,睡後酒醒,其疾如失。
一方 用蘄艾不時燒煙薰之甚效。
清空膏 治諸般頭痛。惟血虛頭痛不治。
川芎 柴胡各五錢 黃連(炒) 防風(去蘆) 羌活各一兩 甘草(炙)兩半 細挺子 黃芩三兩(一半酒製一半炒)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熱盞內入茶少許,湯調如膏。臨臥抹口內,少用白滾湯送下。如苦頭痛加細辛二分;如痰厥頭痛去羌活、防風、川芎、甘草,加半夏一兩五錢;如偏正頭痛服之不愈,減羌、防、芎,加柴胡一倍;頂巔痛加藁本,去川芎。
芎歸湯 治血虛頭痛,自魚尾上攻者是。病在左,瘦人多患之。
川芎 當歸 白芍藥各等分
上服五錢,水煎服。一方加黃芩用酒浸透曬乾。
酒黃散
壯實人氣實有痰,或頭重或頭暈,用大黃一兩,酒浸炒為末,茶調三錢服立效。頭癢風屑發黃者亦可服之。
補中益氣湯 多加川芎、當歸。治勞役氣虛之人似傷寒發熱汗出,兩太陽作痛,此相火自下衝上。甚者加知母、蔓荊子。(方見內傷門)
安神湯 治頭痛頭旋眼黑。
甘草四錢(半生半炙) 防風二錢五分 柴胡 升麻 知母 地黃(酒製) 黃柏 羌活各一兩 黃耆二兩
每服五錢,水二大盞煎一盞半,加蔓荊子五分,川芎三分再煎至一盞,去渣,臨臥熱服。
不臥散 治頭痛因痰厥者。
豬牙皂角一錢 玄胡 青黛少許(炒)
上為末,吹鼻中取涎。
點頭散 治偏正頭痛。
川芎(生)二兩 香附子(去毛)四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好茶下。常服除根。
紫金錠 治年深日近頭痛、太陽痛,用酒人薄荷研爛,敷太陽穴上立效。
茶調散 亦治頭疼。
薄荷(去梗不見火)八兩 川芎四兩 羌活 甘草 白芷各二兩 細辛一兩 防風一兩半 荊芥(去梗)四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茶清調下。常服清頭目。
頭上有腫塊痛者名雷頭風。用羯羊糞化灰,酒調服。
歌曰:雷頭風發悶懨懨,羊糞捋來不用錢;搗碎細研篩為末,酒調熱服便安然。
選奇方 治眉骨痛不可忍大有效。
羌活二錢 防風二錢 甘草(夏生冬炙)二錢 酒芩一錢(冬月不用,有熱用之)
每服三錢,水一鍾煎七分,食遠服。
吹鼻散 治偏正頭風,以此藥鼻中吹之。火眼亦可。
火硝四兩 黃丹二兩 石膏二兩 乳香二錢 沒藥二錢 藜蘆三分 細辛三分 天麻二錢 雄黃三分 川芎三錢天門冬 麥門冬 皂角 甘草各六錢
上為末,吹時須令病人含水一口。
一粒金搐鼻方 治偏正頭風。
蓽撥不拘多少(細研,用獖豬膽汁拌勻,再入膽內懸陰乾)藁本 玄胡索 白芷 川芎各等分
上為末,入制蓽撥末,用無根水丸。每用一粒以長流水化開搐鼻,以銅錢二、三文口咬定,出涎為度。
灸法 治頭風經年不愈者。
灸囟會、百會、前頂、上星等穴即瘥。
中寒
主乎溫散。有卒中天地之寒氣者,有口得寒物者。
理中湯 治五臟直中寒邪者口噤失音、四肢僵直、腹冷痛瀉,兼治胃脘寒冷氣刺痛。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湯。(方見傷寒門)
姜附湯 治中寒身體強直、口噤不語、逆冷。
乾薑一兩 附子(生,去皮臍)一個
每服三錢,水煎服。夾氣攻刺,加木香半錢;夾風不仁,加防風一錢;夾濕加白朮;筋脈牽急加木瓜;肢節痛加桂一錢。
大已寒丸
附子(炮去皮臍) 川烏頭(炮去皮臍,銼作豆大,再炒黃色) 乾薑(炮製) 官桂(去粗皮) 吳茱萸(炒)各一兩
上為細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米飲下。
五積散
白芷 陳皮 厚朴 桔梗 枳殼 川芎 甘草 茯苓桂 芍藥 半夏 當歸 麻黃 乾薑 蒼朮
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蔥白三個,煎七分,熱服。胃寒用煨姜;夾氣加茱萸;婦人調經催產入艾、醋。
四逆湯
甘草三兩 乾薑半兩 附子半兩(生用去皮臍,切作片子)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鍾半煎一鍾,去滓溫服。
二薑湯
良薑 乾薑(炮)各三兩
上為細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下。
治冷氣成疾遇寒則發
用大附子一個,薑汁浸七日,用白綿紙浸濕包裹五、七層,慢火煨熟,分作五份,每服空心細嚼滾湯送下。
中寒脈虛而微細,雖躁熱煩渴,可煎理中湯水中浸冷服之。不可熱服。誤用寒涼藥決死。
傷寒(附傷風)
脈陽浮陰弱,謂之傷風;脈浮緊無汗,謂之傷寒。脈浮頭頂痛、腰脊強,病在太陽;脈長身熱、目疼鼻乾,病在陽明,脈弦胸脅痛、目聾,病在少陽;脈俱細、咽乾腹滿,邪在太陰;脈俱沉、口燥舌乾而渴,邪在少陰;脈俱微緩、煩滿囊縮,邪在厥陰。
卻病法(陶節庵)
傷寒發狂,先於病人處生火一盆,用醋一碗傾火上,其氣衝入鼻內即安,方可察其陽狂陰躁用藥。若初起頭痛發熱、惡寒方除,已後登高而歌、棄衣而走、逾垣上屋、罵詈叫喊、大渴欲死、脈來有力,仍因邪熱傳裡,陽盛發狂,當用寒藥下之。舌卷囊縮者不治。若病起無頭疼,身微熱、面赤戴陽、煩躁、脈來沉微無力、欲坐臥於泥水中,仍因寒熱而發躁,即陰證似陽,當用熱藥溫之。厥冷下利、譫語者不治。
傷寒腹中痛甚,將涼水一盞與病人飲之。其痛稍可者屬熱痛,當用涼藥清之。不已而或繞臍硬痛、大便結實、煩渴,屬燥糞痛,急用寒藥下之。食積痛亦宜下。若小腹硬痛、小水自利、大便黑、身目黃者屬蓄血痛,亦用寒劑加行血藥,下盡黑物即愈。此三者皆痛,隨利減之法也。若飲水愈加作痛屬寒,當用溫藥和之。和之不已而或四肢厥冷、腹痛、嘔吐、瀉利,急用熱藥救之。須詳脈來有力無力,此為良法。
傷寒直中陰經,真寒症甚重而無脈,或吐瀉脫元而無脈,將好酒、薑汁各半盞與病人服,其脈來者可治。當察其陰陽用藥,不拘脈浮沉大小,但指下出見者生。如用此法脈不至者必死。又必問病人有何疼痛處,若有痛症,脈必伏。
驗舌法
白苔舌:舌見白苔滑者,邪初入里也。丹田有熱胸中有寒,仍少陽半表半裡之症,宜用小柴胡湯、梔子豆鼓湯治之。
將瘟舌:舌見紅色,熱蓄於內也。不問何經,宜用牙皂、細辛、白芷、當歸等分為末,令病人先噙水一口,以藥少許吹鼻內,吐去水取嚏為度,如不嚏再吹。凡瘟疫之家不拘已未患者皆宜用之。
中焙舌:舌見紅色,內有黑形如小舌者,乃邪熱結於裡,君火熾盛反兼水化,宜涼膈散、大柴胡湯下之。
生斑舌:舌見紅色而有小黑點者,熱毒乘虛入胃蓄熱則發斑矣。宜用玄參升麻葛根湯、化斑湯解之。
里圈舌:舌見淡紅色而中有一紅暈沿皆純黑,乃餘毒遺於心胞絡之間與邪火鬱結,二火亢極故有是症也。以承氣湯下之。
人裂舌:舌見紅色,更有裂紋如人字樣者,乃君火燔灼熱毒炎上故也。宜用涼膈散。
蟲碎舌:舌見紅色,更有紅點如蟲蝕之狀,乃熱毒熾甚,火在上水在下不能相濟故也。宜用小承氣湯下之。
里黑舌:舌見紅色,內有乾硬黑色,形如小長舌有刺者,熱毒熾甚堅結大腸,金受火制不能平木。宜調胃承氣湯下之。
紅星舌:舌見淡紅,中有大紅星者,乃少陰君火熱盛,所不勝者假火勢以侮脾土將欲發黃之候。宜用茵陳五苓散。
黑尖舌:舌見紅色,頭見黑色者,水虛火實腎熱所致。宜用竹葉石膏湯。
厥陰舌:舌見紅色,內有黑紋者,乃陰毒盛於肝經。肝主筋,故舌見如絲之形也。用理中合四逆湯溫之。
死現舌:舌見黑色,水剋火明矣,患此者百無一治。
黃苔舌:舌尖白根黃,其表證未罷,先宜解表然後方可攻之。如大便秘者,用涼膈散加硝黃泡服;小便澀者,用五苓散,薑汁少許,白湯調服(一加木通、滑石、甘草共為末,每服五錢,入薑汁、蜜,白湯調服)。
黑心舌:舌弦白心黑、脈沉微者難治;脈浮滑者可汗,沉實者可下。始病即發此色,危殆之甚,速以調胃承氣湯下之。
舌尖有白苔二分,根有黑色一分,必主身痛惡寒。如飲水不至甚者五苓散;自汗渴者白虎湯;下利者解毒湯(此亦危證)。
舌見白苔,中有黑小點亂生者尚有表證,宜涼膈散微表之,表退即當用調胃承氣湯下之。
舌見微黃色者,初病即得之發譫語,此由失汗表邪入里也,必用汗、下兼行。宜用雙解散加解毒湯主之。
舌中見白苔,外則微黃者必作泄。宜用解毒湯,惡寒者五苓散。
舌見微黃色者,表證未罷。宜小柴胡湯合六一散主之;可下者大柴胡湯下之,表裡雙除,臨症審用。
舌見黃色者必初白苔而變黃也,皆自表傳裡,熱已人胃,急宜下之。如下遲必變黑色為危症。宜用調胃承氣湯下之。
舌右白苔滑者,病在肌肉為邪半表半裡,往來寒熱。宜小柴胡湯和解之。
舌左白苔而自汗者,不可下。宜用白虎湯加人參三錢。
舌左見白苔滑者,此臟結之症,邪併入臟難治。
舌見四圍白而中黃者必作煩渴、嘔吐之症。兼有表者五苓散、益元散兼服,須待黃盡方可下。
舌黃而尖白者,表少里多,宜六一散、涼膈散合用。脈弦者宜防風通聖散。
舌見黃而澀有隔瓣如☆樣者,熱已入胃,邪毒深矣。心火煩渴,急以大承氣湯下之。若身發黃者。宜茵陳湯;下血用抵當湯;在脅內十棗湯;結胸甚者大陷胸湯;痞用大黃瀉心湯。
舌見四邊微紅中央灰黑色者,此有失下所致,宜大承氣湯下之,熱退可愈,必三、四下方退。如五、六次下而熱不退者不治。
舌見黃而黑點亂生者,其症必渴、譫語。脈滑者生,脈澀者死,循衣摸床者不治。若下之見黑糞者亦不治。下宜大承氣湯。
舌見黃中黑至尖者,熱氣已深,兩感見之十當九死。惡寒甚者亦死;不惡寒而下利者可治,宜用調胃承氣湯。
舌外見淡紅、心淡黑者,加惡風表未罷,用雙解加解毒湯相半微汗之,汗罷急下之。如結胸煩躁、目直視者不治。非結胸者可治。
舌見灰色尖黃,不惡風寒,脈浮者可下之;若惡風惡寒者,用雙解散加解毒湯三、四下之。見黑糞不治。舌見灰黑色而有黑紋者脈實,急用大承氣湯下之;脈浮渴飲水者,用涼膈散解之。十可救其二、三。舌根微黑、尖黃,脈滑者可下;脈浮者當養陰退陽。若惡風寒微汗之,用雙解散。若下利用解毒湯。十生七、八也。
舌根微黑尖黃隱見或有一紋者脈實,急用大承氣湯下之;脈浮渴飲水者,用涼膈散解之。十可救其二、三。
凡傷寒傳經之邪比雜症不同,必辨其脈、症、舌三者。表汗下之庶不有誤,況脈者血之府屬陰,當其得病之初正氣相搏,若真氣未衰,脈必滑數而有力;病久熱甚氣衰脈必微細而無力,方數甚也,但可養陰退陽,此識脈之要也。或初病即惡寒發熱後必有渴水燥熱之症,或逆厥而利,此熱症傳經之邪也。若始終皆熱,症則惟熱而不惡寒。故傷寒為病,初則頭痛必無發熱、惡寒、渴水之症,一病便有逆厥、泄利,或但惡寒不發熱,此寒症也。此識症之要也。如舌本者乃心之竅,心屬火主熱,人得病初在表,則舌自紅而無白苔等色。邪入半表半裡之間,其舌色變為白苔而滑見矣。邪傳於裡未罷,則舌必見黃苔,乃邪已入胃,急宜下之。若醫不以此,誤用湯劑失於下,遲其苔必黑,變症蜂起,此為難治。若見舌苔如漆黑之光者十無一生,此心火自炎,與邪熱二火相乘,熱極則兼化水象,故色從黑而應水化也。明於醫道者其詳察之。
劫病法(陶節庵)
傷寒發狂,先於病人處生火一盆,用醋一碗傾火上,其氣衝入鼻內即安,方可察其陽狂陰躁用藥。若初起頭疼發熱惡寒方除,以後登高而歌、棄衣而走、逾垣上屋、罵詈叫喊、大渴欲死、脈來有力,仍因邪熱傳裡、陽盛發狂。當用寒藥下之。舌卷囊縮者不治;若病起無頭疼,身微熱、面赤,戴陽煩躁,脈來沉數無力、欲坐臥於泥水中,乃因寒熱而發躁,即陰證似陽,當用熱熱溫之。厥冷下利諺語者不治。
傷寒腹中痛甚,將涼水一盞與病人飲之,其痛稍可者屬熱痛,當用涼藥清之。清之不已而或達臍硬痛、大便結實煩渴屬燥糞痛,急用寒藥下之。食積痛亦宜下。若小腹硬痛、小水自利、大便黑、身目黃者,屬蓄血痛,亦用寒劑加行血藥,下盡黑物即愈。此三者皆痛隨利減之法也。若飲水愈加作痛屬寒,當用溫藥和之。和之不已而或四肢厥冷、腹痛、嘔吐、瀉利,急用熱藥救之。須詳脈來有力無力,此為良法。
傷寒直中厥陰經,真寒症。甚重而無脈,或吐瀉脫元而無脈,將好酒、薑汁各半盞與病人服,其脈來者可治。當察其陰陽用藥,不拘脈浮沉大小,但指下出見者生。如用此法,脈不至者必死。又必問病人有何疼痛處。若有痛症,脈必伏。宜隨病制宜,尤當問病人。若平素原無正取脈,須用覆手取之,此為反關脈;若平素正取有脈,後因病無脈者亦當覆手取,取之而脈出者陰陽錯亂也,宜和合陰陽。如覆取、正取俱無脈者必死。
傷寒舌上生苔不拘滑、白、黃、黑,俱用井水浸青布於舌上洗淨,後用生薑片子時時浸水擦之,其苔自退。凡見舌生黑苔芒刺者必死,此熱毒入深,腎水克心火也。若發黃者用生薑時時周身擦之,其毒自退。若心胸脅下有邪氣結實滿悶、硬痛,用生薑一斤搗去汁微炒燥,帶潤以絹包熨患處。稍可又將姜渣和前汁炒乾,再熨許久即寬快。
傷寒鼻衄成流久不止者,將山梔炒黑為末吹鼻內。外用水紙搭鼻沖,其血自止;若點滴不成流者,其邪在經未解,照後秘方用藥。
傷寒熱邪傳裡服轉藥後,用鹽炒麩皮一升,絹包於病人腹上熨之,使藥氣得熱則行,大便易通。
傷寒吐血不止,用韭汁磨京墨呷下,其血見黑必止。如無韭汁,用雞子清亦可。蓋赤屬火、黑屬水也。
傷寒直中陰經,真寒症,或陰毒症身如被杖,腹中絞痛,嘔逆沉重,不知人事,四體堅冷如石,手指甲、唇青,藥不得入口,六脈沉細或無脈欲絕者。將蔥縛一握切去根葉,取白三寸許搗如餅,先用麝香半分填臍中,後加蔥餅臍上以火熨之,連換二、三餅,稍醒灌入生薑汁,煎服回陽救急湯。如再不醒,灸關元、氣海二、三十壯,使熱氣通其內,逼邪出於外以復陽氣。如用此法手足溫和,汗出即醒者為有生也;如手足不溫,汗不出不省人事者必死。
傷寒熱病,熱邪傳裡,亢極無解,用黃連煎水一盞放井中頓冷,浸青布搭胸上徐徐換之,待熱勢稍退即除,不可久漬。夏月用此方,冬月不宜。
傷寒服藥轉吐不納者,用竹管重捺內關後,將生薑汁半盞熱飲,其吐即止。大凡服寒藥熱飲,熱藥寒飲,中和之劑溫和服之。如要取汗,雖辛甘之劑亦宜熱服。如要止汗,雖辛甘之劑亦宜溫服。
中風痰厥、昏迷卒倒、不省人事欲絕者,先用皂莢末捻紙菸衝入鼻中,有嚏可治。隨用吐痰法,將皂莢末五分,半夏、白礬末各三分,薑汁調服,探吐後服導痰湯加減治之。無嚏不可治。
治乾霍亂不得吐者,用滾湯一碗入皂角末三分,鹽一撮調服。探吐莫與米湯,飲之即死,蓋穀氣反助邪氣也。
中寒卒倒,昏迷不省人事者,先用熱酒、薑汁各半盞灌入,稍醒後服加味理中飲。如不飲酒,用薑汁灌之,依法調治。冬月有此症,余月少。
製藥法(陶節庵)
用附子必頂圓臍正一兩一枚者。先將鹽水、薑汁各半盞,用砂罐煮七沸,後入黃連、甘草各半兩,再加童便半盞再煮七沸,住火良久撈起,磁器盛貯伏地一晝夜,取出曬乾,庶無毒害。
用川大黃鬚錦紋者銼碎,酒拌炒乾,不傷陰血。人壯實者生用。
用麻黃去節,先滾醋湯略浸片時撈起備用,庶免大發。如冬月嚴寒、腠理致密生用。
用茱萸將鹽水拌勻炒燥備用,庶無小毒。
解藥法(陶節庵)
用附子後身目紅者,用蘿蔔搗汁二大碗入黃連、甘草各半兩,犀角三錢煎八分服,其紅自除。如解遲,血從耳、目、口、鼻出必死。無蘿蔔用澄清泥漿水亦可。
用大黃後瀉利不止,用烏梅二個,炒粳米一撮,乾薑三錢,人參五錢,白朮炒五錢,生附子皮一錢半,甘草一錢,升麻少許,燈心一握,水二鍾煎八分,去渣,入炒陳壁泥一匙調服即止,取土氣以助胃氣也。
用麻黃後汗出不止,將病人發披水盆中足露出外,用炒粳米半升,龍骨、牡蠣、藁本、防風各一兩,為末,周身撲之,隨後秘方用藥免致亡陽。
麻黃湯 治傷寒太陽脈浮、頭痛發熱、惡寒身痛、無汗而喘。冬時得病宜服,春分後忌之。
麻黃一兩半 桂枝一兩 甘草五錢 杏仁五十個
每服五錢,水煎溫服,取汗為度。
《陶節庵方》名升麻發表湯,多防風,川芎、羌活、升麻、白芷五味,治冬月正傷寒頭痛發熱、惡寒脊強、脈浮緊無汗為表證,此足太陽膀胱經受邪,當發汗。頭如斧劈,身如火熾者宜用此湯。
加減法;本經發熱惡寒、頭痛無汗而喘加乾葛,去升麻;本經發熱惡寒,身體痛加蒼朮、芍藥,去杏仁;本經發熱惡寒、身癢面赤者以其不得小汗故也,去白芷、杏仁,加柴胡、芍藥;本經頭痛發熱、惡寒、胸中飽悶,加枳殼、桔梗;本經感寒深重服湯不作汗者宜再服,至三、二劑汗不出者死;本經汗後不解宜再服,量證輕重用麻黃、升麻分多寡為當。水二鍾,姜三片,蔥白二莖。服法:加江西豆豉一撮煎之,熱服取汗,有汗即止,不得多服。
桂枝湯 治傷寒太陽經受病頭疼身痛,或翁翁發熱,淅淅惡風汗出,鼻鳴乾嘔。冬時得病宜服,春分後忌之。赤芍藥 桂枝各五錢 甘草四錢(炙)
每服五錢,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須臾啜稀粥助藥力以取微汗。無汗者休服。若小便數及飲酒人不宜用。飲酒人不喜甘,恐中滿而嘔。夏至前加黃芩,夏至後加石膏、知母、升麻。病人素虛寒不須加減。
《陶節庵方》名疏邪實表湯,多防風、川芎、羌活、白朮四味、治冬月正傷風頭痛身熱、惡寒脊強、脈浮緩自汗為表證。此足太陽膀胱經受邪,當實表散邪。無汗者不可服。
加減服法:汗不止加黃耆;喘加柴胡、杏仁;胸中飽悶加枳殼、桔梗。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服法:加膠飴二匙,煎之溫服。
九味羌活湯 治春分後傷寒,代桂枝、麻黃湯用。
羌活 防風 蒼朮各一錢二分半 甘草 白芷 川芎 生地 黃芩各一錢 細辛四分
姜三片,棗一枚水煎,熱服取汗。原有汗去蒼朮,加白朮;渴加知母、石膏。
《陶節庵方》云:治春夏秋感冒暴寒、頭痛發熱、惡寒脊強、無汗脈浮緊,此足太陽膀胱經受邪,是表證宜發散,不與冬時正傷寒同治法。此湯非獨三時暴寒,春可治溫,夏可治熱,秋可治濕。治雜症亦有神也。
加減服法:胸中飽悶加枳殼、桔梗,去生地。夏月加石膏、知母,名神術湯。如服此湯後不作汗加蘇葉。喘而惡寒、身熱加杏仁、生地。汗後不解宜再服,汗下兼行加大黃,此釜底抽薪之法。春、夏、秋感冒非時傷風亦有頭痛惡寒、身熱、脈浮緩、自汗,宜實表,去蒼朮加白朮。汗不止加黃耆,即加減沖和湯。再不止,以小柴胡湯加桂枝、芍藥一錢如神。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煎至一鍾。服法:加蔥白搗汁五匙,入藥再煎一、二沸。發汗熱服,止汗溫服。
柴葛解肌湯 (《陶節庵方》即葛根湯)治足陽明胃經受證目疼、鼻乾、不眠、頭疼、眼眶痛、脈來微洪,宜解肌,屬陽明經病。其正陽明腑病別有治法。
柴胡 乾葛 甘草 黃芩 芍藥 羌活 白芷 桔梗
加減服法:本經無汗惡寒甚者去黃芩加麻黃,冬月宜加春宜少,夏秋去之加蘇葉,本經有汗而渴者治法在如神白虎湯下。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服法:加石膏末一錢,煎之熱服。
十神湯 治時氣不正,瘟疫妄行,感冒發熱不問陰陽,兩感風寒,並宜服之。
川芎 甘草 麻黃 紫蘇 升麻 白芷 陳皮 香附子
芍藥各四錢,乾葛每服五錢或一兩,姜三片,水煎熱服。欲汗以被蓋覆,再煎服。
香蘇飲 治四時傷寒、頭痛、發熱、惡寒。
紫蘇葉 香附各二兩 陳皮一兩 甘草一兩半
每服四錢,水一鍾,薑、蔥煎七分,空心熱服。頭疼加川芎、白芷。
參蘇飲 治時氣瘟疫,兩感風寒。
人參 紫蘇 前胡 半夏 葛根 茯苓 桔梗 枳殼 陳皮 甘草
水二鍾,姜三片,蔥頭一枚,煎八分熱服。氣盛去人參。感冒風寒、頭疼鼻塞、憎寒壯熱名重傷風,服之極效。若咳嗽加桑皮、杏仁。頭疼加川芎。
藿香正氣散 治感冒寒邪、頭疼拘急、惡寒作熱,或內夾飲食、胸膈不利。
藿香一錢 厚朴 陳皮 半夏 白芷各八分 茯苓 腹皮 白朮 桔梗各七分 紫蘇一錢 甘草五分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熱服。
人參敗毒散 治傷寒頭疼、壯熱,或感冒非時暴寒,頭痛、肢節骨痛拘急、惡寒漸作外熱之症。
人參 桔梗 枳殼 茯苓 川芎各八分 獨活 前胡 柴胡各一錢 羌活一錢二分 甘草五分
水煎服。夾勞役者倍用人參,加當歸、芍藥。
小柴胡湯 治少陽症脈來弦數、發熱耳聾、脅痛口苦、微嘔,或往來寒熱、胸膈滿痛、小便不利、大便秘澀。但見一症便是,不必悉俱。
柴胡三錢 黃芩二錢 半夏一錢 甘草八分 人參一錢
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一鍾,通口服。胸滿及咽痛加枳殼、桔梗,名柴胡枳殼湯;脅痛加芍藥、石菖蒲,名柴胡芍藥湯;肚腹痛加枳實、大黃,名柴胡飲子;無汗加升麻、葛根,名柴胡葛根湯;咳嗽加杏仁、五味子,名柴胡五味湯;汗下後病不解加黃連、黃柏、黃芩、梔子,名黃連解毒湯;結胸加瓜蔞子;發黃加茵陳、黃柏;發黃有血症加桃仁、當歸;狂亂加大黃、朴硝;衄血下血加黃連。
《陶節庵方》名柴胡雙解飲,多陳皮、芍藥二味。治足少陽膽經受證,耳聾脅痛、寒熱、嘔而口苦、脈來弦數屬半表半裡,宜和解。膽無出入,有三禁:不可汗、下、吐也。止有小柴胡一湯隨病加減,再無別湯。
加減服法:本經證小便不利加茯苓。本經嘔者入薑汁、竹茹。脅痛加青皮。痰多加瓜蔞仁、貝母。寒熱似瘧加桂枝。渴加天花粉、知母。齒燥無津液加石膏。嗽加五味子、金沸草。壞證加鱉甲。本經證心下飽悶未經下者非結胸,乃表邪傳至胸中未入乎腑證,雖滿悶尚為在表,只用小柴胡湯加枳殼。未效就以本方對小陷胸湯加枳、桔,一服豁然。虛煩類傷寒,本方加竹葉、炒粳米。本經與陽明合病,本方加葛根、芍藥。婦人熱入血室加當歸、紅花。男子熱入血室加生地。老婦人傷寒無表證其熱勝者,本方加大黃,甚者加芒硝。水二鍾、姜一片、棗二枚。服法:入生艾汁三匙;煎之溫服。
大柴胡湯 治傷寒七、八日後不解,邪氣結在內,身熱煩躁、語言譫妄、心下痞、大便不通、繞臍刺痛。若身體疼痛表證不解者不可服。
柴胡三錢 半夏一錢 黃芩二錢 芍藥一錢 枳實一錢半 大黃三錢
水二鍾煎至鍾半,入大黃煎八分溫服。熱極腹脹及結胸加朴硝;發黃、小便自利、大便黑加桃仁、當歸、桂枝;發黃小便不利加茵陳、梔子、黃柏。
桂枝大黃湯 (陶節庵方) 治足太陰脾經受證,腹滿而痛。咽乾而渴、手足溫、脈來沉而有力,此因邪熱從陽經傳入陰經也。
桂枝 芍藥 甘草 大黃 枳實 柴胡
加減服法:本經腹滿不惡寒而喘者加大腹皮,去甘草。水二鍾、姜一片、棗二枚煎之。臨服服法:入檳榔磨水三匙,熱服。
小青龍湯 治傷寒表證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滿或喘者。
乾薑(炮) 細辛 麻黃(去節) 肉桂 芍藥 甘草(炙)各三兩 五味子二兩 半夏二兩五錢(湯泡)
每服四錢,水煎溫服。
大青龍湯 治傷寒六脈浮緊、頭疼發熱、惡寒無汗、煩躁。若脈弱、惡風、汗出,不可服。
麻黃三兩 桂枝一兩 杏仁二十枚 甘草一兩 石膏半個雞子大(煅)
每服五錢,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溫服,取汗即止。不可過汗,過則亡陽。
白虎湯 治陽明經病,發熱目痛。鼻乾頰赤,或大汗後表證已解,或吐下後邪氣未除,餘熱在裡,心胸煩渴甚欲飲水。
石膏四錢 知母一錢 甘草五分
水一鍾半加粳米三十餘粒,煎七分,通口服,如煩渴不已加人參。
《陶節庵方》名如神白虎湯,多人參、山梔、麥門冬、五味子四味。
加減服法:心煩加竹茹一團;如大渴心煩背惡寒者,依本方去山梔,加天花粉。無汗不可服此藥。水二鍾,棗一枚,姜一片。服法:加淡竹葉十片,煎八分熱服。
三黃石膏湯 (陶節庵方)治陽毒發斑,身黃如塗朱,眼珠如火,狂叫欲走,六脈洪大,燥渴欲死,鼻乾面赤,齒黃。過經不解已成壞症,表裡皆熱欲發其汗,病熱不退又復下之。大便遂頻,小便不利。亦有錯治溫症而成此症者,又八、九日已經汗下後,脈洪數、身壯熱拘急沉重。欲治其內由表未解,欲發其表則里症又急,趑趄不能措手,待斃而已。殊不知熱在三焦,閉塞經絡,津液榮衛不通遂成此症。又治汗下後三焦生熱,脈洪、譫語不休、晝夜喘息、鼻時加衄、身目俱黃、狂叫欲走者,通用此湯治之。
石膏一兩半 黃芩 黃連 黃柏各七錢 山梔三十枚 麻黃 香豉二合
水一鍾,姜三片、棗一枚。服法:取細茶一撮,煎之熱服。
小承氣湯 治陽明證潮熱、胸腹滿、按之則痛、大便實。
大黃三錢 厚朴 枳實各二錢
水二鍾,先將樸、實煎至一鍾半,入大黃煎八分溫服。
大承氣湯 治胃實譫語,五、六日不大便,及少陰症口燥咽乾,舌苔黃黑及生芒刺,急宜下之。
大黃五錢 厚朴一錢 枳實二錢 芒硝三錢
水二鍾,先煎樸、實至鍾半,入大黃又煎至一鍾,方入芒硝溫服。
調胃承氣湯 治太陽陽明不惡寒反惡熱、大便秘、譫語。嘔噦。
甘草五錢 芒硝七分 大黃一兩(酒浸)
水二鍾,先煎甘草至七分,去渣入芒硝煎一沸,溫服取利。另用五錢作一服。
小陷胸湯 治小結胸。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是。
半夏六錢 黃連三錢 瓜蔞一個(連皮肉取四分之一)生薑一錢
水二鍾,先煮瓜萎至鍾半,下余藥煎至一鍾溫服。如未效再進微解,得口出黃涎即愈。
大陷胸湯 治大結胸。脈沉緊,心下痛按之實硬者是。
大黃一兩五錢 芒硝一兩八錢五分 甘遂二分半(為末)
作二服。每服水二鍾煎大黃至一鍾,去渣入芒硝煎一沸,次入甘遂末溫服,得快利即止不服。
一方 治傷寒結胸,用初出黃毛小雞一隻,同橘葉、生薑、蔥白搗爛,絹帕包患處即通利。
六一承氣湯 《陶節庵方》云:此代大承氣、小承氣、調胃承氣、大柴胡、三乙承氣、大陷胸等湯之聖藥也。治傷寒熱邪傳裡大便結實、口燥咽乾、怕熱譫語、揭衣狂妄、揚手擲足、斑黃陽厥、潮熱自汗、胸腹滿硬、遠臍疼痛等症。
大黃 枳實 黃芩 厚朴 甘草 柴胡 芒硝 芍藥
潮熱自汗、譫語發渴、揚手擲足、揭去衣被、狂妄斑黃、大便實者俱屬正陽明胃腑病依本方;口燥咽乾、大便熱屬少陰依本方;怕熱發渴、譫妄、手足乍冷乍溫、大便實者陽厥症屬厥陰依本方。舌卷囊縮者難治,急下之。譫語發渴、大便實、遠臍硬痛者有燥熱依本方;熱病,目不明謂腎水已竭不能照物,病已篤矣,惟宜急下依本方;轉屎氣者謂下泄也,有燥屎當下之依本方。如更衣者止後服,不必盡劑;不更衣者宜再少與,大便通者愈。結胸症心下硬痛、手不可近、躁渴譫語、大便實者依本方去甘遂、桔梗。凡傷寒過經及老弱並血氣兩虛之人,或婦人產後有下症,或有下後不解,或有表證尚未除而里證又急不得不下者,用此湯去芒硝下之。蓋恐轉藥,硝性燥急故有此戒。
大凡傷寒邪熱傳表結實,須看熱氣淺深用藥。今之庸醫一概用大黃、芒硝亂下之,枉死者多矣。予謂傷寒之邪傳來非一治之則。殊病有三焦俱傷者,則痞滿、燥、實、堅全俱宜大承氣湯。厚朴苦溫以去痞積實,苦寒以泄滿;芒硝鹹寒以潤燥軟堅;大黃苦寒以泄實,去熱病斯愈矣。實在中焦則有燥、實、堅三症,故用調胃承氣湯。以甘草和中,芒硝潤燥,大黃泄實,不用枳、樸,恐傷上焦虛無氤氳之元氣,調胃之名自此亡矣。上焦受傷則痞而實,用小承氣湯。枳實、厚朴之能除痞,大黃之泄實,去芒硝不傷下焦血分之真陰,謂不伐其根本也。若夫大柴胡湯則有表證尚未除而里證又急不得下者,只得以此湯通表裡而緩治之,猶有老弱及血氣兩虛之人亦宜用此。故經云:轉藥孰緊有芒硝者緊也。大承氣最緊,小承氣次之,調胃承氣又次之,大柴胡又次之。其大柴胡加大黃,小柴胡加芒硝方為轉藥,蓋為病輕者設也。仲景又云:盪滌傷寒熱積皆用湯液,切禁丸藥,不可不知。
上先將水二鍾滾三沸,後入藥煎至八分。服法:臨服入鐵鏽水三匙調服。取鐵鏽沉重最能墜熱開結也。
真武湯 治傷寒數日已後,發熱腹疼、頭目昏沉、大便自利、小便或利或澀、或嘔或咳、或已經汗不經汗不解仍復發熱。心下松悸,皆由渴後飲水停留中脘所致,此藥並皆治之。
芍藥 茯苓 白朮 甘草 附子(炮)
水鍾半煎八分,服不拘時。咳嗽加五味子、細辛、乾薑;下利去芍藥加乾薑;小便利去茯苓;嘔去附子加生薑。
理中湯 治冬時中寒不作鬱熱,四肢厥冷,身體、骨節盡痛,踡臥,唇面青色或作嘔吐,脈來沉遲或伏欲絕,直中陰經,真陰症傷寒。
乾薑 人參 甘草 白朮各七錢五分
每服五、六錢,水煎服。加附子一枚,名附子理中湯。
《陶節庵方》多肉桂、陳皮、茯苓三味。
加減服法:厥陰消渴,氣上衝心不欲食,食即吐蛔,腹痛,大便實者,本方加大黃、蜜少許利之;本經腹濡滿時減者依本方去甘草;本經嘔吐者入半夏、薑汁;本經踡臥沉重,利不止少加附子;利後身體痛者急溫之,加附子;自利腹痛者入木香磨薑汁調和服。
水二鍾,姜一片,棗二枚。服法:臨服入炒陳壁泥一匙調服,取土氣以助胃氣。
四逆湯 治太陰症傷寒自利不渴、脈微或沉欲絕、手足厥冷。(方見中寒門)
上作一服,水煎溫服。強人用大附子加乾薑二錢。本方乾薑加至一兩,名通脈四逆湯,治厥逆下利,脈不至者。每服五錢。面赤加蔥白九莖,嘔加生薑,咽痛加桔梗,利止脈不出加人參。
陶節庵四逆湯 (又名回陽救急湯)治寒邪直中陰經真寒症,初病起無身熱無頭疼,止惡寒、四肢厥冷、戰慄腹痛、吐瀉不渴、引衣自蓋、踡臥沉重,或手指甲、唇青,或口吐涎沫,或至無汗,或脈來沉遲而無力者。
熟附子 乾薑 人參 甘草 白朮 肉桂 陳皮 五味子 茯苓 半夏
加減服法:嘔吐涎沫或有小腹痛,加鹽炒茱萸;無脈者加豬膽汁一匙;泄瀉不止加升麻、黃耆;吐嘔不止加薑汁。
水二鍾,姜三片。臨服服法:入麝香三釐,調服,手足溫和即止。此後只可用前理中飲加減治之。
五苓散 治傷寒後發熱作渴,小便不利。(方見濕門)
陶節庵五苓散(又名導赤散)治小水不利、小腹滿,或下焦蓄熱,或引飲過多,或小水短赤而渴,脈沉數者。以利小便為先。惟汗後無津液與陽明汗多者,則以利小便為戒。
茯苓 豬苓 澤瀉 桂枝 白朮 甘草 滑石 山梔
加減服法:中濕身目黃者加茵陳;水結胸症加木通、燈心。如小便不利而見頭汗出者乃陽脫也。得病起無熱,但譫語、煩躁不安、精采不與人相當,此湯治之。
水二鍾,姜一片,燈心二十莖。服法:用鹽二字調服。
黃連解毒湯 治傷寒雜病、熱毒煩悶、乾嘔口燥、呻吟喘滿,或下後發熱煩渴飲水不解,以此治之。(方見火門)
腹滿嘔吐或欲作痢者,每服加生半夏三枚,厚朴二錢,茯苓二錢,生薑三片,煎,熱服。名半夏黃連解毒湯。
竹葉石膏湯 治傷寒汗下後表裡俱虛、津液枯竭、餘熱不解、心煩不眠,或氣逆飲吐及諸虛煩熱,並宜服之。
石膏 淡竹葉 麥門冬 粳米(百餘粒) 人參 甘草
水煎服。陰虛甚者加知母、黃柏、川歸、地黃;驚悸不寧、盜汗加酸棗仁、茯神;小便不利加山梔;氣短無力加人參、黃耆。
大羌活湯 解利兩感傷寒。經云:兩感不治,然所稟有虛實、所感有淺深。若稟實而感淺者間亦可生,治之而不救者有矣,未有不治而生者。用此十中或活一、二。
羌活一錢半 獨活 防風 黃芩 黃連 白朮 川芎各一錢 細辛五分 生地 知母各二錢
水煎,熱服。
茵陳蒿湯 治陽明裡熱極甚、煩渴熱鬱,留飲不散以致濕熱相搏,身發黃疸,但頭出汗身無汗至頸而遠,小便不利,渴欲飲水漿者服之。
茵陳 大黃 大梔子
水二鍾半煎至一鍾,絞汁溫服,以利為度,甚者再服。當下如爛魚腸、膿血、膠鰾等物。小便黃用五苓散調和服,名茵陳五苓散,能利大小便。
《陶節庵方》名茵陳將軍湯,多甘草、厚朴、黃芩、枳實四味。治足太陰脾經腹滿、身目發黃、小水不利、大便實、發渴或頭汗至頸而遠,脈來沉重者。
加減服法:大便自調者去大黃、厚朴,加大腹皮,利小便清為效。
水二鍾,姜一片。服法:加燈心一握,煎之熱服。
三黃巨勝湯(陶節庵方)
治陽毒發斑、狂亂妄言、大渴叫喊、目赤脈數、大便燥實不通、上氣喘急、舌卷囊縮者,治以此方劫之,即三黃石膏湯內去麻黃、香豉,加大黃、芒硝是也。
水二鍾,姜一片,棗二枚。服法:臨服入泥漿清水二匙,服即安。
沖和靈寶湯(陶節庵方)治兩感傷寒起於頭痛、惡寒發熱、口燥舌乾,以陽先受病多者,以此湯探之,中病即愈。
羌活 防風 川芎 生地 細辛 黃芩 柴胡 甘草 乾薑 白芷 石膏
水二鍾,煨姜三片,棗二枚。服法:入黑豆一撮煎之。溫服,取微汗為愈。如不愈,表症多而甚急者方可用麻黃、葛根為解表。假如里症多而甚者,先以調胃承氣為攻裡是也。如以陰經直中病發熱下利、身疼、脈沉細無力、不渴、倦臥昏重者又當先救里溫之,以回陽救急湯是分表裡寒熱而治,此其權變大法也。古云:兩感雖為死症,猶有可救之裡,若發表攻裡一誤,則枉死者多矣,可不慎哉!
桃仁承氣湯(陶節庵方)治熱邪傳裡、熱蓄膀胱,其人如狂、小水自利、大便黑、小腹滿痛、身目黃、譫語躁渴為蓄血症,脈沉有力,宜此湯下盡黑物則愈。未服前而血自下者不宜服。
桃仁 桂枝 芒硝 大黃 芍藥 柴胡 青皮 當歸 甘草 枳實
水二鍾,姜三片,煎之。臨服服法:入蘇木煎汁三匙調服。
消斑青黛飲(陽節庵方)治熱邪傳裡、裡實表虛、血熱不散、熱氣乘於皮膚而為斑也。或本屬陽誤投熱藥,或當下不下,或下後未解皆能致此。不可發汗重,令開泄更加斑爛,然班與蚊跡相類。發斑多見於胸腹;蚊跡只在於手足。陽脈洪大,病人昏憒,先紅後赤者班也;脈不洪大,病人自靜,先紅後黃者蚊跡也。其或大使自利、拂鬱氣短、燥屎不通,又如果實靨者不治。凡汗下不解、耳聾煩悶、咳嘔便是發斑之候。
黃連 甘草 石膏 知母 柴胡 人參 犀角 青黛 玄參 山梔 生地
大便實者去人參,加大黃。水二鍾,姜一片,棗二枚煎之。服法:臨服入苦酒一匙服。
生地芩連湯(陶節庵方)治鼻衄成流久不止,或熱毒入深,吐血不止。
黃芩 山梔 桔梗 甘草 生地 黃連 柴胡 川芎 芍藥 犀角(如無,用升麻)
外用劫法:水紙紮於鼻沖。如去血過多,錯語失神,撮空閉目,不知人事者同法治之。
水二鍾,棗一枚煎至八分。服法:臨服入茅根搗汁,磨京墨調服。如無茅根,藕汁亦可。
加味犀角地黃湯(陶節庵方)治煩躁,漱水不下咽者,屬上焦有瘀血。
犀角 芍藥 甘草 桔梗 陳皮 紅花 當歸 生地 丹皮
水二鍾,姜三片煎之。臨服服法:入藕節汁三匙溫服。
回陽反本湯(陶節庵方)治陰極發躁,微渴面赤,欲坐臥於泥水井中,脈來無力或脈全無欲絕者。
熟附子 乾薑 甘草 人參 麥門冬 臘茶 陳皮 五味子
面戴陽者下虛也。加蔥七莖,黃連少許,用澄清泥漿水一鍾煎之,臨服入蜜五匙,冷服取汗。
升麻湯 治大人、小兒時氣瘟疫,頭疼發熱,及瘡疹已發未發疑似之間。
升麻 葛根 芍藥 甘草
水一鍾煎七分,熱服。
溫膽湯 治傷寒氣脈不和,食復、勞復病症如初。
半夏 枳實 橘紅 茯苓 甘草
每服四錢,水鍾半、姜七片、棗二枚、竹茹一團,煎七分,食前熱服。
柴胡百合湯 (陶節庵方)治瘥後昏沉發熱,渴而錯語失神,及百合勞復症。
柴胡 人參 黃芩 甘草 知母 百合 陳皮 生地
加減服法:渴加天花粉;胸中煩躁加山梔;有微頭疼加羌活、川芎;嘔吐人薑汁炒半夏;胸中飽悶加枳殼、桔梗;食復者加枳實、黃連,甚重大便實者加大黃;胸中虛煩加竹茹、竹葉;產後乾嘔、錯語失神、呻吟睡不安者加黃連、犀角;咳喘加杏仁、百合,再加麻黃。心中驚悸為血少,加當歸、茯神、遠志;虛汗加黃耆;脾倦加白朮;腹如雷鳴加煨姜;勞復時熱不除加葶藶、烏梅、薑汁。
水二鍾,棗一枚,姜三片。服法:醋煮鱉甲,煎之溫
逍遙湯(陶節庵方)治瘥後血氣未平,勞動助熱復還於經絡。因與婦人交接復發謂之勞復;因交接淫欲,無病人反得病者謂之陰陽易。予曾見青出數寸而死者,此症最難治。
人參 知母 竹青 甘草 滑石 生地 韭根 柴胡 犀角
如卵縮腹痛,倍加黃連。水二鍾、棗二枚、姜三片煎之。服法:臨服入燒□襠末一錢半調服。有黏汗出為效,無黏汗出再服。以小水利,陰頭痛即愈。
燒□散 治傷寒病新瘥,因交接成陰陽易,身重少氣,小腸裡急引陰中拘攣,熱上衝胸,頭重不能舉,眼中生花,婦人則裡急連胯內痛。
□襠燒灰(男用女□,女用男□,近陰處者)
水和服方寸匕。小便利,陰頭腫即愈。
救苦散 治傷寒、傷風頭目不清等症。
川芎 藿香 玄胡索 丹皮 硃砂各一錢 雄黃 白芷 皂角各四錢
上為細末,每用少許,以竹管吹入兩鼻孔,即飲生蔥熱茶取汗。
雙解散
防風通聖散合益元散是也。大黃、芒硝、麻黃三味對症旋入。自利去大黃、芒硝;自汗去麻黃。有因自汗利小便發汗後不通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用蜜導及豬膽以通之。
蜜導方
用蜜微火煎之,稍凝似飴狀,勿令焦,可捻作挺,令頭銳大如指,長二寸許,納穀道中良久則通。
豬膽方
用大豬膽一枚取汁,和醋少許灌穀道中,一食頃即大利。
如聖飲(陶節庵方)治剛柔二痙,頭搖口噤身反張,手足攣搐,頭面赤項強,急與瘛瘲同治法。
羌活 防風 川芎 白芷 柴胡 芍藥 甘草 當歸 烏藥 半夏 黃芩
有汗是柔痙,加白朮、桂枝。無汗是剛痙,加麻黃、蒼朮。口噤咬牙者如大便實用大黃利之。水二鍾,姜三片煎之。服法:臨服入薑汁、竹瀝,溫服。
溫經益元湯(陶節庵方)治因汗後大虛,頭眩振振欲擗地,並肉瞤筋惕,及因發汗太多衛虛亡陽汗不止,或下後利不止身疼痛者並皆治之。
熟地 人參 白朮 黃耆 甘草 陳皮 肉桂 白芍藥
飽悶加枳殼,去地黃;瘦人去芍藥;有熱去肉桂;利不止加炒白朮、升麻、陳壁泥,去地黃;嘔加薑汁、製半夏;渴加天花粉;汗後惡風寒屬表虛去肉桂、地黃,加桂枝、膠飴。
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服法:加糯米一撮煎之,溫服。
升陽散火湯(陶節庵方)治病人叉手冒胸,尋衣摸床,譫語昏沉,不醒人事。俗醫誤認為風症,殊不知汗熱乘於肺金,元氣虛不能自持,名曰撮空證。小便利者可治,小便不利者不可治。
人參 當歸 柴胡 芍藥 黃芩 甘草 白朮 麥門冬 陳皮 茯神
有痰加薑汁、炒半夏;大便燥、譫語發渴加大黃;泄瀉加升麻、炒白朮。
水二鍾,姜二片,棗二枚。服法:入金同煎,熱服。
再造散(陶節庵方)治頭疼發熱、項脊強、惡寒無汗,用發汗藥二、三劑汗不出,俗醫不識,不論時令遂以麻黃重藥及大劫取汗,不知陽虛不能作汗,故有此症,名曰無陽症。
黃耆 人參 桂枝 甘草 熟附子 細辛 羌活 防風 川芎 煨生薑 夏月加黃芩 石膏
水二鍾,棗二枚,煎至一鍾。服法:加炒芍藥一撮煎三沸,溫服。
黃龍湯(陶節庵方)治患心下硬痛、下痢純清、譫語、發渴、身熱。俗醫但見下利,便呼漏底傷寒,便用熱藥止之,誤人多矣。不知此因熱邪傳裡,胃中燥糞結實,此利非內寒而利,及日逐自飲湯藥而利也。宜急下之,名結熱利症。身有熱者宜用此湯,身無熱者用六一順氣湯。
大黃 芒硝 枳實 厚朴 甘草 人參 當歸 年老氣虛者去芒硝。
水二鍾,姜二片,棗二枚煎之。服法:加桔梗一撮煎一沸,熱服。
調榮養衛湯(陶節庵方)治頭疼身熱、惡寒微渴、汗出身痛、腳腿痠疼無力沉倦、脈空浮而無力,庸醫誤認為正傷寒而大發其汗,輕反變重,害人多矣。不知勞力內傷氣血,外感寒邪,名曰勞力感寒症。故經曰:勞者溫之,損者溫之,溫能除大熱,正此謂也。有下症者大柴胡下之。
人參 黃耆 當歸 生地 川芎 柴胡 陳皮 甘草 細辛 羌活 防風 白朮
元氣不足者加升麻少許,至陰之下求其升提;口渴加天花粉、知母;喘嗽加杏仁,去升麻;汗不止加芍藥,去升麻、細辛;胸中煩熱加山梔、竹茹;乾嘔加薑汁、炒半夏;胸中飽悶加枳殼、桔梗,去生地、甘草、黃耆、白朮少許;痰盛加瓜蔞仁、貝母,去防風、細辛;腹痛去耆、術,加芍藥、乾薑;因血鬱內傷有痛處或大便黑加桃仁、紅花,去芍、辛、羌、防、耆、術,太甚者加大黃,下盡瘀血即愈。
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服法:入蔥自一莖煎之,溫服。
導赤各半湯(陶節庵方)治患傷寒後心下不硬,腹中不滿,大小便如常,身無寒熱,漸變神昏不語或睡中獨語一、二句,目赤唇焦,舌乾不飲水,稀粥與之則咽,不與則不思,形如醉人,此熱傳手少陰心也,心火上而逼肺。所以神昏,名越經症。
黃連 黃芩 甘草 犀角 麥門冬 滑石 山梔 茯神 知母 人參
水二鍾。薑、棗煎。服法:加燈心一握,煎數沸,熱服。
益元湯(陶節庵方)治身熱頭痛全無、不煩便作躁悶、面赤、飲水不得入口,俗醫認為熱症,而用涼藥。不知元氣虛弱是無根虛火泛上,名曰戴陽症。
熟附子 甘草 乾薑 人參 五味子 黃連 知母 麥門冬 蔥 艾
水二鍾,薑、棗煎。臨服服法:入童便三匙,頓冷服。
桂苓散(陶節庵方)治初得病無熱、譫語、煩躁不安、精采不與人相當,俗醫認為狂發,誤用下藥,死者多矣。不知此因熱結膀胱,名曰如狂症。
豬苓 澤瀉 桂枝 甘草 白朮 知母 黃柏 山梔 蘇葉
水二鍾,姜三片,煎至一鍾。服法;加滑石末一錢煎三沸,溫服取微汗。
當歸活血湯(陶節庵方)治無頭疼,無惡寒,止身熱發渴,小水利大便黑,口出無倫語。庸醫認為熱症,而用涼劑。不知內傳心脾二經,使人昏迷沉重,故名挾血如見崇症。
當歸 赤芍藥 甘草 紅花 桂心 乾薑 枳殼 生地
人參 柴胡 桃仁泥
服三帖後去桃仁、紅花、乾薑、桂心,加白朮、茯苓。
水二鍾,姜一片煎之。服法:入酒三匙調服。
加味導痰湯 (陶節庵方)治患憎寒壯熱,頭痛昏沉迷悶,上氣喘急,口出涎沫。庸醫誤為傷寒,不知此因內傷七情,以致痰迷心竅,神不守舍,舍空則生痰也,名曰挾痰如鬼症。
茯苓 半夏 南星 枳實 黃芩 白朮 陳皮 甘草 桔梗 黃連 瓜蔞仁 人參
年力壯盛者先用吐痰,次服此方。
水二鍾,姜三片,棗二枚煎之。臨服服法:入竹瀝、薑汁溫服。
加減調中飲(陶節庵方)治食積類傷寒頭疼、發熱惡寒、口氣緊盛、但身不痛,此為異耳。經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輕則消化,重則吐下。
蒼朮 厚朴 陳皮 甘草 白朮 山楂 神麯 枳實 草果 黃連 乾薑
腹痛加桃仁,痛甚大便實熱加大黃,下之去山楂、草果、神麯、乾薑;心中兀兀欲吐者與乾霍亂同吐法,用滾水一碗,入鹽一撮,皂莢末五分探吐。
水二鍾,姜一片,煎之。服法:臨服入木香磨取計,調飲。
加減續命湯(陶節庵方)治腳氣類傷寒頭疼、身熱惡寒、肢節痛、便秘嘔逆,腳軟弱不能轉動但起於腳膝耳,禁用補劑及淋洗。
防風 芍藥 白朮 川芎 防己 桂枝 甘草 麻黃 蒼朮 羌活
暑中三陽所患必熱,脈來數去桂枝、麻黃,加黃芩、黃柏、柴胡;寒中三陰所患必冷,脈來遲加附子;起於溫者脈來弱,加牛膝、木瓜;起於風者脈來浮,加獨活;元氣虛加人參少許;大便實加大黃。
水二鍾,棗二枚,姜一片,燈心二十莖煎之。服法:入薑汁調,溫服。
苓連消毒湯(陶節庵方)治天行大頭病發熱惡寒、頭項腫痛、脈洪,作痰火治。喉痹亦用此方。
柴胡 甘草 桔梗 川芎 黃芩 荊芥 黃連 防風 羌活 枳殼 連翹 射干 白芷
先加大黃利去一、二次後,依本方去大黃加人參、當歸調理。
水二鍾,姜三片,煎一鍾,入鼠黏子一撮再煎一沸。服法:入竹瀝、薑汁調服。
六神通解散(陶節庵方)治時行三月後謂之晚發,頭疼身熱、惡寒脈洪數,先用沖和湯。不愈,後服此湯。
麻黃 甘草 黃芩 石膏 滑石 蒼朮 川芎 羌活 細辛
水二鍾,姜三片。服法:入豆豉一撮,蔥白二莖煎之,熱服取汗。
通真子救苦丹 治大人、小兒感冒傷寒。
麻黃(去根節,洗淨曬乾)四兩(研極細末,溫水浸,用細布取汁,余渣再搗再浸再取汁,必要潔淨細膩為上) 甘草(炙去皮,淨,研極細末)四兩(涼水浸,照前取汁) 赤芍一兩(研極細末,溫水浸,照前取汁) 升麻(微炒)一兩(研極細末,涼水浸取計) 硃砂一兩五錢(研極細,水飛) 雄黃一兩五錢(研極細,水飛) 當歸身二兩(研極細,溫酒浸取汁) 人參(去蘆,淨,研極細末)一兩(溫酒浸取汁) 柴胡(去蘆,研極細末)一兩(溫水浸取汁) 細辛五錢(研極細末,溫水浸取計) 枳實(去心,研極細末)五錢(溫水浸取汁)春夏加石膏五錢(水飛) 秋冬加桂皮五錢(研極細末,溫水浸取汁)此藥體有厚薄,味有清濁,故用水溫涼而多寡不同。各味浸汁濃釅精細共合一處,細羅再濾三、五遍,陰乾再研,醋糊丸,黍米大。每服一丸。雄黃五分研極細,新汲水半盞調雄黃連藥送下,用厚被蓋暖處,香燒三寸,汗出即愈。重者二丸即效。製藥用庚申甲子日,淨室中莫令婦人、雞犬見之。
導引法: 先教病人盤腳而坐,次用兩手交十指攀腦後風池、風府二穴,乃是風門也。向前叩首幾至於地,如此連點一百二十數,急以蔥醋粥、辛辣湯投之,汗出立解。
萬邦孚曰:傷寒一症,治之最難,蓋傳經絡不易識也。予母在廣州南海署中感此症,無良醫徑致,不救及卒。後而遇一醫官高鳳山攜陶節庵傷寒殺車服法來講究甚精,時予妹及家人患此症者依方施治,悉應手而愈。予不敢秘,謹增入家抄方中,以普惠於四方云。
瘟疫
眾人病一般者是此乃天行時疾也。冬溫為病,非其時而有其氣也,當閉藏而反發泄於外,宜補藥。帶表左手脈大於右手,浮緩而盛,按之無力。
人中黃 大治疫毒,亦治食積、痰熱,降陰火。
冬月以竹筒兩頭留一節作一竅,納甘草於其中,仍以木屑塞閉其竅,置糞缸中浸一月,取出曬乾為末,飯丸綠豆大。服十五丸。
又方
大黃(酒蒸) 黃芩 黃連 人參 桔梗 蒼朮 防風 滑石 香附 人中黃
上為細末,神麯糊丸。每服五、七十丸。氣虛四君子湯,血虛四物湯,痰多二陳湯送下。熱甚加童便;大頭瘟加羌活,去滑石。
九味羌活湯 (方見傷寒門)
藿香正氣散 (方見傷寒門)
治時病方
半夏 川芎 茯苓 陳皮 山楂 白朮 蒼朮 甘草
姜水煎服。頭痛加酒芩;口渴加乾薑;身痛加羌活、薄荷、防風、芍藥。
蝦蟆瘟 (又名大小腮傷寒,又名大頭病)
用側柏葉自然汁調蚯蚓糞燒敷。或丁香尖、附子尖、南星、醋磨敷。或五葉藤汁敷。或車前草汁服。
紫金錠 治四時瘟疫並陰陽二毒,傷寒心悶、狂言亂語、胸膈壅滯、邪毒未發。
薄荷一小葉研下甚效。
人參敗毒散 (方見傷寒門)
《活人書》中雲:治四時疫癘。余平生以濟人常無虛日。蓋四時不正之氣,冬常寒而反熱,夏常熱而反寒,春宜溫而反涼,秋宜涼而反溫。故病者大小無異,或一郡一邑然惟丘陵澤國高下有差,大抵使人痰涎風壅、煩熱頭疼、身疼等症,或飲食如常、起居作舊、甚至聲啞,市井號為浪子。以其咳聲不響,續續相連,儼如蛙鳴,故又號蝦蟆瘟。或至赤眼、口瘡、大小腮、喉閉風壅,噴嚏涕唾稠黏,里域皆同者並治之。去赤茯苓、桔梗,加青皮、白朮者名清氣散。治法並同,但以荊芥穗為引子,不用生薑、薄荷。敗毒散中須加乾葛為妙。多服未效而有寒熱往來不常者必用小柴胡湯,不拘服數,並無過失。大便秘並口鼻出血、痰涕者加黃芩、大黃,同法煎服。
治大頭病熱喉痹歌
人間治疫有仙方,一兩殭蠶二大黃。薑汁為丸如彈子,井花調服便清涼。
普濟消毒飲子 天行大頭病面暴腫,害人甚速,互相傳染,不救。
黃芩 黃連各半兩 人參三錢 橘皮二錢 生甘草二錢五分 白殭蠶七錢(炒) 連翹 黍黏子 板藍根 馬勃各一錢 升麻七分 柴胡五分 桔梗三分
水煎服。或加防風、薄荷、芎、歸。
瘟疫不相傳染方
赤小豆,以新布盛,入井中浸二日,舉家各服二十一粒。
凡人疫癘之家,以麻油塗鼻孔中,然後入病家,則不相傳染。既出,或以紙捻探鼻,深入令嚏之為佳。
山嵐瘴氣
神朮散
陳皮八兩 蒼朮 厚朴各四兩 甘草 石菖蒲各二兩 藿香
每服四錢,加薑棗煎服。一方用香附三兩炒,代菖蒲,名神朮散氣散。
紫金錠 治山嵐瘴氣,並嶺南兩廣毒蠱,若從宦於此才覺意思不快,即服一錠,或吐或痢,隨手便瘥。
暑(附註夏)
暑脈虛而微弱。按之無力,又脈來隱伏弦細芤遲,皆為暑脈也。脈虛身熱得之傷暑;中暍,脈虛而微者是也。
黃連香薷飲 治傷暑。或作腹痛、或噁心、或吐瀉等症。
香薷四錢 厚朴(薑汁炒) 白扁豆各二錢 甘草一錢 黃連二錢
水四鍾,煎二鍾,去渣浸冷,徐徐服之。夾痰加半夏、南星;虛加參、耆。
十味香薷飲 治人平素元氣虛弱,更臨夏月暑氣侵胃所致肢體倦軟,精神疲睏,脾胃不和,飲食不甘。
香薷 人參 陳皮 白朮 黃耆 白扁豆 甘草(炙) 厚朴(薑製,炒) 乾木瓜 白茯苓
水二鍾,煎八分,通口服。
清暑益氣湯 治長夏濕熱蒸人、四肢困倦、精神減少、懶於動作、胸滿氣促、肢節疼痛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膨悶、小便黃而數、大便溏而頻、或痢或渴、不思飲食、自汗體虛。
黃耆 蒼朮(泔水制炒) 升麻各一錢 人參 白朮 神麯 陳皮 澤瀉各五分 五味子九粒 青皮二分半
水二鍾,煎一鍾,食遠溫服。
益元散 治中暑身熱,小便不利。此藥性涼,除胃脘積熱,又淡能滲濕,故利小便而散濕熱也。
滑石六兩(水飛) 甘草一兩(另研)
上和勻,每服三、五錢,新汲水調服。
生脈散 止渴生津。
人參 麥門冬 五味子各等分
水煎服。
六和湯 治心脾不調、氣不升降、霍亂轉筋、嘔吐泄瀉、寒熱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滿、頭目昏痛、肢體浮腫、嗜臥倦怠、小便赤澀,並傷寒陰陽不分、冒暑伏熱、煩悶或成痢疾、中酒煩渴畏食,婦人胎產中亦可服。
縮砂仁 半夏 杏仁 人參 甘草 木瓜 白朮 赤茯苓 藿香葉 白扁豆 厚朴
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一鍾,溫服。
代茶湯 夏月服之以代茶,健脾止渴。
白朮錢半 麥門冬(去心)一錢
煎作湯,代茶服。
又方 治中暑迷悶。
取蒜研爛,熱湯灌之立愈。或用連皮生薑一大塊研爛,熱湯灌下亦蘇。卒急不得熱湯,以冷水研搗亦可。
治注夏屬陰虛元氣不足,夏初春末頭疼腳軟,食少體熱者是
黃耆 人參 白朮 甘草 陳皮 當歸 芍藥 黃柏(炒)
水二鍾煎八分,空心溫服。夾痰加半夏、薑汁,或加麥門冬、五味子。
夏月汗出,惡寒身熱而渴者,中暍也。白虎加人參湯。(方見傷寒門)
發熱惡寒、身重疼痛、小便澀淋,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脈弦細虛遲,表裡中暍也。用補中益氣湯加香薷、扁豆,有熱加黃芩。(方見內傷門)
濕
有自外人者,有自內得者。陰雨濕地皆從外人,治宜汗散,久則疏通滲泄之。食生冷濕面、潼酪或飲酒,其症腫滿,皆自內出,宜實中淡味滲泄、利小便。其脈沉而細,其自下起以重腿腳氣者亦當汗散。
加味二陳湯 治諸濕。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酒芩 羌活 蒼朮
姜水煎服。濕在上倍加蒼朮,濕在下加升麻。內濕加豬苓、澤瀉,中焦濕與痛熱加黃連,有實熱者亦用之。肥白人因濕沉困怠惰是氣虛,加二朮、人參,黑瘦人沉困怠惰是濕熱,加白朮、黃芩、炒芍藥。
除濕湯 治寒濕所傷、身體重著、腰腳痠疼、大便溏泄、小便或澀或利。
半夏曲 厚朴 蒼朮 藿香葉 陳皮 甘草 白朮 白茯苓
水二鍾,姜七片,棗一枚煎八分,通口食前服。
五苓散 治脾胃有濕,小便赤,大便溏瀉。
澤瀉 豬苓 白朮 茯苓 肉桂
水煎服。
羌活勝濕湯 即痛風門通氣防風湯,治風濕甚效。
薏苡仁粥
以薏苡仁和米煮粥常食之,去濕極效,功勝諸藥。
四制柏術丸 滋陰降火,開胃進食,盡除周身之濕。
黃柏(去皮淨)四斤(一斤酥炙十三次,一斤乳汁浸十三次,一斤童便浸十三次,一斤米泔浸十三次) 無油蒼朮(去皮淨)一斤(川椒炒四兩,破故紙炒四兩,五味子炒四兩,川芎炒四兩)
上去四味同炒之藥,止用蒼朮、黃柏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早酒下,午茶下,晚白湯下。
山精丸 健脾去濕,息火消痰。
蒼朮三斤(先用米泔浸三日,竹刀刮去粗皮,陰乾用)桑椹子鬥許(取汁去渣,將蒼朮浸入汁內令透,取出曬乾,如是者九次,用木杵搗為細末聽用) 枸杞子一斤 地骨皮一斤
上俱研為細末,與蒼朮末一併和勻,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或二丸,白湯下。
黃耆防己湯 治風濕相搏,一身盡痛,或汗出惡風。
防己一兩 甘草(炙)半兩 白朮七錢半 黃耆一兩一錢
每服一兩,入薑、棗煎。
霍亂
內有所積,外有所感,陽不升陰不降乖隔而成,皆因飲食。脈來伏或絕,切勿與穀食、米湯飲之,必待吐瀉過一、二時飢甚方可與之食。
理中湯 加生薑治霍亂不渴。(方見傷寒門)
五苓散 治霍亂作渴。(方見濕門)
六和湯 治霍亂。(方見暑門)
藿苓散 治霍亂吐瀉齊作。
藿香 厚朴 陳皮 甘草 半夏 白朮 茯苓 澤瀉 豬苓
姜五片,水一鍾煎八分,通口服。
回生散 治霍亂吐瀉,但一點胃氣存者服之回生。
陳皮(去白) 藿香(去土)
每服一兩,水二鍾煎一鍾,溫服,不拘時。
治乾霍亂
急將病人腿腕橫紋上蘸溫水拍打,見有紫血脈以針或磁鋒刺出紫血即愈。
華陀危病方 治霍亂吐瀉。其證始因飲冷或冒寒,或矢飢、或大怒、或乘舟車傷動胃氣令人上吐,吐不止,令人下瀉,吐瀉並作,遂成霍亂。頭旋眼暈,手腳轉筋、四肢逆冷,用藥遲緩須臾不救。
吳茱萸 木瓜 食鹽各五錢
上三味同炒焦,用磁罐盛水三升,煮令百沸,卻入前藥同煎至一、二升以下,傾一盞隨病人意冷熱服之,藥入即醒。如倉卒無藥,用枯白礬末,每服一錢,用百沸湯調服。如無白礬,只用鹽一撮、醋一盞同煎八分,溫服。或鹽梅鹹酸,皆可煮服。
陰陽湯 治霍亂腹痛之甚。
用水一碗,將一半煎滾,一半冷水相合,吃之甚效。
紫金錠
以薄荷湯磨服,一、二錠亦效。
鹽熨法 治霍亂吐瀉,心腹作痛。
用炒鹽二碗,布包頓其胸前並腹肚上,用熨斗火熨氣透,又以炒鹽熨其背,則十分無事。
治轉筋法 男子以手挽其陰,女子以手牽其乳近兩邊,此妙法也。
一方 四物湯加酒芩、紅花、蒼朮、南星,煎服。
乾霍亂 忽然心腹脹悶刺痛,欲吐不吐,欲利不利者是也。以二陳湯探吐之。
灸法 治霍亂已死,腹中有噯氣者,鹽納臍,灸七壯。
洗法 治霍亂轉筋。蓼一把去兩頭,水煮薰洗。如一時無蓼,以鹽代之。
瀉
泄瀉有濕、有火、有氣虛、有痰積。
胃苓湯 治感暑夾食,泄瀉煩渴。
蒼朮(泔浸炒) 陳皮 厚朴(薑製炒) 甘草(炙) 白朮(炒) 茯苓 豬苓 澤瀉各一錢 肉桂
水煎,入鹽少許溫服。
四神丸 治脾胃虛弱,大便不實,飲食不思或瀉痢腹痛等症。兼治腎泄,清晨溏泄一、二次,經年不止者。
破故紙四兩(酒浸炒) 吳茱萸一兩(炒) 肉豆蔻二兩(麵包煨) 五味子二兩
上為末,用生薑八兩切片,同棗一百枚煮爛,去姜取棗肉為丸,桐子大。每服一錢五分,淡鹽湯下。
治男婦年老氣虛脾弱頻瀉不止
人參 白芍(酒炒) 白朮(炒) 茯苓 甘草(炙) 陳皮
肉豆蔻(麵包煨) 乾薑(濕紙包煨)
上等分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米湯下。或作煎藥服亦可。
治濕泄瀉 凡水瀉腹不痛者是也。
豬苓 澤瀉 白朮 蒼朮 赤茯苓
上各等分,水煎服。
治火泄瀉 腹痛瀉水,腸鳴,痛一陣瀉一陣者是也。
豬苓 澤瀉 白朮 蒼朮 赤茯苓 黃芩
上水煎服。
治食積泄瀉 痛甚而瀉,瀉後痛減者是也。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炙) 澤瀉 山楂 厚朴(薑製,炒) 蒼朮(泔浸炒) 白朮(炒) 神麯(炒)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通口服。一方神麯、大黃作丸下之。
治虛瀉 飲食入胃不佳,完穀不化者是也。
人參 白朮 芍藥(炒) 升麻 甘草 白茯苓
水煎服。
治痰積泄瀉 或瀉或不瀉,或多或少者是也。
海粉 青黛 黃芩
上為細末,神麯糊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淡薑湯下。
治脾泄瀉 五更時候瀉者是也(即啟脾丸,小兒常服最妙)。
人參 白朮 茯苓 山藥 蓮肉各一兩 山楂 甘草 陳皮 澤瀉各五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空心米湯下。
一方 用炒白朮四兩,炒神麯三兩,炒芍藥三兩半,寒月加肉豆蔻,用粥丸服。
治冷瀉 腹痛而瀉,以熱手按之覺緩止者是也。
白朮 豬苓 茯苓各半兩 肉桂一兩 澤瀉二兩半 木香 芍藥(炒) 陳皮 甘草(炙) 乾薑(炮)
上為細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空心米湯下。或作劑服亦可。
治感寒停食,腹脹腹痛,泄瀉嘔吐等症
蒼朮(米泔炒) 厚朴(薑汁炒) 陳皮各三兩 甘草(炙)五錢 砂仁一兩五錢 香附(炒)兩半 藿香(去土)一兩 茯苓(去皮) 山楂(淨肉)二兩 枳實(炒)一兩五錢
上為細末,薑湯調,空心服。
益元散 治暑瀉。(方見暑門)
劉草窗 治痛瀉要方
白朮三兩(炒) 白芍藥二兩(炒) 陳皮一兩 防風一兩
上銼入服。水前或丸服。久瀉加升麻六錢。
治暴瀉不止小便不通
用車前子炒為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其根葉亦可搗汁。服此藥利水道而不動元氣。
五味子散 治人到五更初,臍下絞痛溏瀉一次,乃名腎泄,感陰氣而然也。
五味子二兩 吳茱萸半兩
上二味,炒香熟為細末。每服二錢,陳米飲下。
治水瀉
老薑三兩搗碎,水三鍾煎一鍾半,加沙糖二兩,以滾湯衝入,濾去渣,通口服。
清六丸 治瀉兼血痢。
六一散一兩 紅曲五錢
上蒸餅為丸。去紅曲加乾薑或生薑汁,名溫六丸,治瀉兼嘔吐。
藿香正氣散 治感濕泄瀉。(方見寒門)
升陽除濕湯 治脾胃虛弱,不思飲食,腸鳴腹痛,泄瀉無度,小便黃色,四肢困弱。
升麻 柴胡 防風 神麯 澤瀉 豬苓各五錢 蒼朮一兩 陳皮 甘草(炙) 麥芽面各三錢
上作十服,水煎,飯後熱服。胃寒腸鳴加益智仁、半夏各半兩,薑棗煎服。非腸鳴不用。
四制香附丸 治婦人久瀉,諸病通治。
用香附一斤,分作四分,一分酒浸,一分醋浸,一分童便浸,一分鹽湯浸,皆浸七日取出,曬乾為末。每服三錢,空心好酒送下。
大已寒丸 治寒瀉甚者。(方見中寒門)
理中湯加乾葛 治積傷於酒,每晨起必瀉。(方見傷寒門)
白朮理中湯 治臟中積冷,立夏後泄瀉時作,或小腹疼痛。
茯苓 白朮 甘草(炙) 乾薑
上等分。每服三、四錢,水煎服。寒甚加附子;腹痛加芍藥;腎氣動去朮加桂。
椒肉九 治脾泄水瀉,使紅下血等疾。久痢先行,後依此藥補之神效。
用健豬肚一個,去油淨,入大蒜盛滿,線縫住。仍用陰水七碗,陽水七碗,先將水燒滾,下肚煮得水乾為度,杵爛聽用,後加藥四味:
蒼朮(淨末) 厚朴(淨末) 陳皮(淨末)各五兩 川椒(淨末)二兩
俱入前肚內,又杵三、二百下,肚若無絲方可用丸,桐子大。每服二錢,空心白湯下。
治脾泄方
白朮一兩 白茯苓八錢 人參 甘草各一錢 砂仁二錢
蓮肉四兩(泡去皮心,微炒) 廣木香二錢
上為末,以陳糯米一升,炒熟為末,拌勻。空心或蜜或沙糖湯調服。雖經年久者,半料即愈。
灸法 治老人、虛人及久泄不止。
灸臍中五、七壯,又灸臍下三寸關元穴三十壯。
痢
初得一、二日元氣未虛必推蕩之,此通用之法。脈沉小者易治,洪大數者難治。
小承氣湯 治痢初發,積氣甚盛,腹痛難忍或作脹悶,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通,窘迫之甚。
大黃三錢 厚朴二錢 枳實一錢半
水煎溫服,以利為度,未利再服,鬱積通徹之後,隨症調治。凡痢五日後,不宜下,恐胃氣虛也。
小柴胡湯去參 治身熱夾外感下痢,不惡寒。
胃苓湯 治暴痢,赤白相雜,腹痛,裡急後重。
厚朴(薑製炒) 蒼朮(泔浸炒) 澤瀉 茯苓 豬苓各八分 陳皮 甘草(炙) 白朮 黃連各一錢 木香三分 檳榔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通口服。
治痢初發
用生薑、細茶煎汁服,立愈。
痢疾膏藥
大附子 硫黃各四兩 乳香 沒藥各六錢 麝香六分
俱為細末。松香四斤熬清傾地上一日取起,每麻油一斤煎,用槐枝攪滴水成珠,入松香四斤化開,稍冷入前藥末和勻貼臍上。水瀉亦治。
治赤痢
生地黃 黃柏 芍藥 地榆 白朮各等分
水煎服。如腹痛加枳殼、厚朴;後重加滑石、木香、檳榔;有熱加黃芩、山梔;腹痛甚加沒藥。
黃芩芍藥湯 亦治赤痢。
黃芩 芍藥各一兩 甘草五錢
水煎服。
治白痢
蒼朮(泔浸炒) 白朮 神麯 茯苓 甘草(炙) 樗皮
水煎服。如腹痛加枳殼、厚朴;後重加木香、檳榔。
治初覺肚腹積滯似痢之狀及飲食傷脾,悶郁脹滿不快者
檳榔一兩 白芍藥五錢
水二鍾煎八分,空心服。渣再煎,候行一、二次即愈。
保和丸 治食積痢。(方見積食門)
當歸導氣湯 治膿血痢無度,腹中痛。
當歸 芍藥各一錢 甘草一錢半 青皮七錢 槐花七分
生地黃(酒洗陰乾)二錢
水二鍾煎八分,去渣溫服。後重加木香、檳榔末各三分,澤瀉五分。如小便利去澤瀉。
升陽除濕湯加木香 治痢如魚凍者最妙。(方見瀉門)
胃風湯 治風入腸胃作痢,或白或赤,或如豆汁,或痢久人弱,脈虛,色如塵腐將危者亦能救治。
人參 白朮 茯苓 川芎 芍藥 當歸 羌活 防風 黍米
水二鍾煎八分,通口服。一方有桂無羌活、防風。腹痛甚加木香。
加味四物湯 治下痢純血,久不愈屬陰虛。
川芎 當歸 芍藥 生地黃 槐花 黃連 桃仁
水煎服。
治久痢
石蓮肉 白朮 陳米(鍋內炒焦)
為末,白湯調服。
治氣血虛而痢者
用四物湯加人參、白朮、陳皮、黃連、黃芩、阿膠以補之,痢自止。
治噤口痢
用人參二分,黃連一分,姜炒濃煎,細細呷之,但呷一呷下咽即開。
又方 引熱下行。
用田螺肉搗碎,入麝香少許,合臍內。
又方 用敗毒散加陳倉米一撮,石蓮肉七枚,煎服。
加味香連丸
黃連二兩(一半薑汁炒,一半芒硝水炒) 木香 大黃(酒蒸九次) 青皮(炒) 枳殼(炒) 黃芩(炒)各一兩 白芍二兩(酒炒) 甘草五錢
薑汁、神麯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服。赤痢用苦茶,白痢用薑湯下。
又方 黃連(酒炒) 厚朴(薑汁炒)各一兩 木香五錢
為極細末,白湯調服。
香連丸 治冷熱不調,下痢赤白,膿血相雜,裡急後重。
黃連二十兩(用吳茱萸十兩同炒,令赤色,去茱萸) 木香四兩八錢
為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下。
四味香連丸 治痢疾初發三、五日,不問赤白,每日二服。有積自行,無積自止。
黃連十兩(炒) 木香二兩 大黃四兩(酒煨) 檳榔一兩
為細末,陳麵糊丸,綠豆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飲下。
紫金錠 赤痢涼水磨下,白痢薑湯磨下。痢純血垂死者以水磨服即愈。
茱連丸 赤白痢分治。
吳茱萸(揀淨) 黃連(去須)各等分
上為一處,以好酒浸透取出,各自揀焙或曬乾,為未糊丸,桐子大。赤痢用黃連丸三十粒,甘草湯下;白痢用茱萸丸三十粒,乾薑湯下;赤白痢各用三十粒,合併甘草、乾薑湯下。
劉草窗 治虛弱痢方。
人參二錢 白朮二錢半 白茯苓二錢 芍藥(炒)錢半 神麯(炒)七分 升麻五分 蒼朮一錢
上作一服,水煎。後重加木香三分、檳榔七分、黃連(炒)七分、澤瀉六分、甘草五分(炙)、防風一錢、酒當歸一錢、滑石(炒)五分。
治痢十法
惡寒發熱,身首俱痛,此為表症,宜微汗和解,用蒼朮、川芎、陳皮、芍藥、甘草、生薑三片煎。腹痛後重、小便短、下積,此為里症,宜和中疏風,用炒枳殼、製厚朴、芍藥、陳皮、滑石、甘草煎。下墜異常、積中有紫黑血而又痛甚,此為死血症,用擂細桃仁、滑石行之;或渴及大便口燥辣是名夾熱,加黃芩;或口不渴身不熱,喜熱手熨是名夾寒,加薑、桂;或下墜在血泄之後,此氣滯,宜於前藥加檳榔一枚;或在下則纏住,在上則嘔食,此為毒積未化,胃氣未平,當認其寒則溫之,熱則清之,虛則用參、術補之,毒解積下食自進;或力倦自覺氣少,懶食,此為夾虛,宜加白朮、當歸身尾,甚者加人參。又十分重者止用此一條加陳皮補之,虛回而痢自止;或氣行血和積少,但虛坐努積,此為無血,倍用當歸身尾,卻以生芍藥、生地黃而以桃仁佐之,復以陳皮和之,血生自安;或纏墜退減十之七、八,穢積已盡,糟粕未實,當用炒芍藥、炒白朮、炙甘草、陳皮、茯苓煎湯下固腸丸三十粒,然固腸丸性燥,恐尚有滯氣未盡行者,但當單飲此湯,固腸丸未宜遽用;或痢後糟粕未實或食粥稍多,或飢甚方食,腹中作痛,以白朮、陳皮各半,煎湯和之自安;或久痢後體虛氣弱、滑下不止,又當以藥澀之,用訶子、肉豆蔻、白礬、半夏,甚者添牡蠣,然須以陳皮為佐,恐大澀亦能作痛,又甚者,灸天樞、氣海。上前方用厚朴瀉滯凝之氣。然厚朴性大溫而散,久服大能虛人,滯氣稍行即去之。余滯未盡則用炒枳殼、陳皮。然枳殼亦能耗氣,比之厚朴稍緩,比陳皮稍重。滯氣稍退亦當去之,只用陳皮以和眾藥。然陳皮去白有補瀉之兼。若為參、術之佐,亦純作補藥用。凡痢疾腹痛必以白芍藥、甘草為君,當歸、白朮為佐;惡寒痛者加桂;惡熱痛者加黃芩。達者更能參以歲氣時令,用藥萬舉萬全,豈在執方而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