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湯(九十一)

治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此方主之。

又少陰病二三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主之。

赤石脂(一斤,半煎,半末) 乾薑(一兩) 粳米(一斤)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令米熟,去渣,內石脂末,分溫服。

湯議

議曰:陽明病,下利膿血者,為協熱也,屬白頭翁湯。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為下焦不約而裡寒也。故用赤石脂為君,而固腸胃,澀可去脫也。乾姜為臣,散寒溫氣,辛以散之也。粳米為佐使,以補正氣而安其中,甘以緩之也。

豬膚湯(九十二)

治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主之。

豬膚(一斤) 白蜜(一斤) 白粉(五合)

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渣,內蜜、粉,熬香,和得所,分溫服。

湯議

議曰:少陰之脈循咽,若陽經之邪傳於少陰者,則必咽痛。乃陰虛客熱所結也,故胸滿心煩而自下利。故與豬膚為君,入少陰之經而解客熱也。以白粉為佐,白蜜為使,潤燥除煩而止利也。

桔梗湯(九十三)

治少陰病咽痛者,與甘草湯不差者,與桔梗湯。

桔梗(一兩) 甘草(二兩)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服。

湯議

議曰:少陰咽痛者,與甘草湯。若不差者,是邪氣結甚,甘草不能下也。故用枯梗為君,桔梗能浮而治上焦,利肺姜,為眾藥之舟楫也。以甘草為臣佐,合而治之,其氣自下也。

議咽痛可刺

議曰:少陰之脈,與陰蹻合而行之。少陰之氣上結於咽,則陰蹻之脈亦下結於踝也。下結不通,縱服藥而無效,亦必須於陰蹻照海針之則已也。

苦酒湯(九十四)

治少陰咽中傷生瘡,不能言語,聲不出者主之。

苦酒 半夏(十四枚) 雞子白(一枚)

右三味,內雞子殼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渣,少少含咽之。不差者,作三劑。

湯議

議曰:少陰客熱所暴,則傷於經絡乾澀,使咽中生瘡,不能言,聲不出。故用苦酒為君,酸以斂瘡。半夏為臣,辛以散結。雞子為使,以緩咽痛而潤其燥也。

白頭翁湯(九十五)

治熱利下重,及下利慾飲水者主之。

白頭翁(二兩) 黃連(臣) 黃柏(佐) 秦皮(使,各三兩)

右四味,煎服。

湯議

議曰:大利後,津液少,熱氣不散,則廣腸燥澀而下重也。下重者,欲下不出之意。今此厥陰條中所載熱利下重,渴而欲飲水者,乃陰虛生熱之盛也。亦必用苦寒之劑治之方已,非可作陰虛而用溫劑也。故用白頭翁為君,黃連為臣,黃柏為佐,秦皮為使。以此四味寒苦之劑,而治下利之證者,知其熱盛於內,苦以泄之也。

半夏散及湯(九十六)

治少陰咽中痛者主之。

半夏 桂枝 甘草(等分)

右三味,以水三升,先煮半夏,減升半,內二味,煎取一升,小冷,少咽之。

湯議

議曰:甘草湯治少陰客熱也,桔梗湯治少陰寒熱相搏也;半夏散及湯治少陰客寒也。三者皆主咽痛,各分所用也。此以半夏為君,桂枝為臣,辛以散之也。甘草為佐使,甘以緩之也。

枳實梔子湯(九十七)

治大病瘥後,勞復者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黃。

枳實(二枚) 梔子(十四枚) 豉(一升)

右三味,以清漿七升,空煮,取四升,內枳實、梔子,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渣,分溫服。覆取微汗。

湯議

議曰:大病新瘥,未滿百日,氣血未平,若妄勞力而又發熱者,為勞復;食肉太早,過傷穀氣發熱者,為食復。今此方通主之者,以枳實為君而下氣,以梔子為臣而散勞熱,以豉為佐而泄熱。若有宿食者,加大黃以利之也。此本梔子豉湯加枳實,則應吐,今反取汗者,乃熱聚於表,苦以發之也。

竹葉石膏湯(九十八)

治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及虛煩客熱不退者主之。

竹葉(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 人參(三兩) 麥門冬(一升,去心) 甘草(二兩) 粳米(半升)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內米,取米熟,去米,溫服。

湯議

議曰:傷寒解後,虛熱不盡,則少氣,氣逆欲吐也。故用竹葉為君,石膏為臣,以解虛熱內客也。以半夏為佐,以治逆氣欲吐者。以人參、粳米、甘草、門冬四者之甘,以補不足而緩其中也。

茵陳蒿湯(九十九)

治陽明病,發熱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欲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此方主之。

又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此方主之。

茵陳蒿(六兩) 梔子(十四枚) 大黃(二兩)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陳,減二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渣,分溫服。

小便當利,如皂角汁狀,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出也。

湯議

議曰:陽明者,顯胃之土,其色黃。若發熱汗出者,為熱氣得越,不能發黃也。但頭上汗出,劑頭而還者,乃熱氣不得越也。小便不利,渴欲飲水漿者,乃熱甚於胃,津液內竭,瘀結為黃也。故用茵陳為君,能治黃。梔子為臣,梔能治黃,寒以治熱也。以大黃為佐使,以下泄瘀熱而除其黃也。

蜜煎導方(一百)

治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也,大便雖鞕,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與大豬膽汁,皆可為導也。

蜜五合

右將蜜於銅器內,微火煎之,稍凝似飴狀,攪之勿令焦,滴水中堅凝可用,蘸皂角末捻作挺,以豬膽汁或油潤穀道,內之,少頃,欲大便乃去之。又豬膽汁方,以豬膽汁一二枚,以小竹管插入膽口,留一截,用油潤,內入穀道中,以手將膽捻之,其汁自內出,一食頃,當大便下。又用土瓜根削如指狀,蘸豬膽汁,入內穀道中,亦可用。

湯議

議曰:大便不通者,必用下之。有下之而不得通者;有津液內竭,腸胃乾燥,大便因鞕,不可通者,此非結熱也。故立是法而用之。

豬膽汁方(一百一)

見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