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承氣湯(四十)
治陽明病,潮熱,大便難,脈沉而滑,及內實腹痛者,此方主之。
大黃(四兩) 枳實(三枚) 厚朴(一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加大黃,又取升半,去渣,分溫服。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苦更衣勿服。
湯議
議曰:陽明者,三陽之盛也。太陽為陽之表,少陽為表裡之中,陽明為陽之裡。是以證屬陽明者,皆為可下也。若大滿、大實者,屬大承氣湯。今此大熱、大便鞕,未至於大實,只屬小承氣湯也。以大黃為君,而蕩除邪熱。以枳實為臣,而破堅實。以厚朴為佐使,而調中除結燥也。
小承氣湯證
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微煩,小便數,大便鞕者,與小承氣湯和之則愈。
厥陰病,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小承氣湯主之。
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主之,腹中轉矢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矢氣者,勿更與之。明日不大便,脈更微澀者,裡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更莫服。
大承氣湯(四十一)
治陽明病,大實,大滿,大便不通,腹痛,大熱,其脈沉實者,此方主之。
大黃(四兩) 枳實(五枚) 厚朴(八兩) 芒硝(三兩)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味,取七升,加大黃,又取五升,去渣,內芒硝,候通口時服,取利為效。
湯議
議曰:中滿者泄之於內,此方乃通泄之劑也。傷寒之邪,自表傳裡,若至陽明,則為內實之盛也。如譫語有燥屎,大熱便閉,腹滿不得通,煩熱,脈沉實。陽明汗多,少陰口燥,厥陰囊縮,非此大下泄之劑不能已也。輕者小承氣湯,重者用大承氣湯也。小承氣湯少厚朴而無芒硝,以芒硝性寒而能潤堅,厚朴能破大實,病未至盛,以此減之。大承氣湯多厚朴而加芒硝,以其病之盛,而大滿、大實,非此不能除也。經曰,熱淫所勝,治以鹹寒,芒硝是也。燥淫所勝,以苦下之,大黃、枳實是也。燥淫於內,治以苦溫,厚朴是也。
大承氣湯證
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陽明少陽合病,必自下利。其脈不負者,為順也。負者,逆也,互相剋賊,名為負也。若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宜下之,當大承氣湯。
少陰病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少陰病六七日,腹脹滿而實,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主之。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鞕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主之。
下利,脈遲而實者,內實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主之。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微而澀,故知有宿會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下利,不欲飲食者,以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下利瘥,其年月日時復發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下利,脈反滑,當有所去,下之乃愈,宜大承氣湯。
下利,脈雙弦而遲者,必心下鞕;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也,可下之,宜大承氣湯。
病人腹中滿痛,按之而實者,為實也,宜大承氣湯。
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者,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鞕,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主之。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潮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汗之。下之,宜大承氣湯。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若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宜大承氣湯主之。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鞕者,可與大承氣湯;不鞕者,不可與之。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矢氣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轉矢氣者,此但初頭鞕,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者,必大便鞕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矢氣者,慎不可攻也。
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脈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止後服。
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爾,宜大承氣湯。
汗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胄中,此為風也,須下之,過經乃可下之。若早,語言必亂。若當下之者,宜大承氣湯。
二陽並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議曰:仲景所用大承氣者,二十五證,雖曰各異,然即下泄之法也。其法雖多,不出大滿、大熱、大實,其脈沉實滑者之所當用也。
調胃承氣湯(四十二)
治汗後惡熱,譫語,心煩中滿,脈沉者主之。
大黃(四兩,酒浸) 甘草(炙,二兩) 芒硝(二兩)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渣,內芒硝,溫服。
湯議
議曰:汗、吐、下後,病不解,心煩譫語及心煩不得寐者,此非大實、大滿之證,乃虛結不散而凝於中,故屬此方也。以大黃為君,而通中結。以芒硝為臣,而潤其燥。以甘草為佐為使,緩調其中而輔二藥。經曰,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是也。
疑問
問曰:諸下泄方中皆不用甘草,獨此方中復用甘草何也?
答曰:諸下泄方,乃下大實、大熱之證,速如星火,甘草能緩諸藥,是以去也。獨此方中,乃調和胃氣,故用甘草以緩其中也。又桃仁承氣湯中用甘草者,乃治小腹急結,以甘草緩之也。
桃仁承氣湯(四十三)
治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外。外解已,但小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此方主之。
桃仁(五十個) 桂枝 芒硝(各一兩) 大黃(四兩) 甘草(二兩,炙)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五升,去渣,內芒硝,取四升,去渣,溫服,日三服,取微下。
湯議
議曰:太陽者,膀胱也。本經邪熱不解,隨經入府,結於膀胱,熱不得散,故作蓄血之證,其人如狂。經曰血在上善忘,血在下如狂是也。若其外證不解,或脈帶浮,或惡寒,或身痛等證,尚未可攻,且與葛根湯以解其外。外已解,但小腹急結者,乃可攻之。以桃仁為君,能破血結,而緩其急。以桂枝為臣,辛熱之氣,而溫散下焦蓄血。以調胃承氣湯中品味為佐馬使,以緩其下者也。此方乃調胃承氣湯中加桃仁、桂枝二味,以散其結血也。
小陷胸湯(四十四)
治小結胸病,證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主之。又治心下結痛,氣喘而悶者。
黃連(一兩) 半夏(二兩) 大栝蔞實(一枚)
上三味,以水九升,先煮栝蔞,取六升,去渣,內二味,又取二升,去滓,分三服。
湯議
議曰:心下鞕,不按而痛,手不可近者,大結胸也。心下滿,按之則痛者,邪熱淺結,為小結胸也。此不可下,只宜散也。故用栝蔞為君,其味苦性寒,能破胸膈結氣。半夏為佐為使,以辛能散氣也。黃連為臣,苦以泄之,以輔君主之藥,而下心下之結也。
大陷胸湯(四十五)
治大結胸證,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鞕者。
大黃(六兩) 芒硝(三兩) 甘遂(一字,為末)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大黃,取三升,內芒硝,候烊盡,去滓,內甘遂末,溫服一升,取下利。
湯議
議曰: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且脈沉者,為病在裡,緊為裡實。心下痛者,邪氣上結也。此為大結胸之證,若非大下泄之,其病不去也。故用大黃為君,而盪滌邪結,苦以散之。芒硝為臣,以軟其鞕,咸以軟之。甘遂為佐為使,以通其水,而下其邪之峻烈者也。
大陷胸湯證
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湯主之。
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但頭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
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時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鞕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煩躁,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鞕,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無汗,齊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也。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苦心下滿而鞕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
大陷胸湯戒
結胸證,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
結胸證具,煩躁者死。
臟結亦如結胸,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脈細沉緊,名曰臟結,舌上胎滑者難治。
臟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疑問
問曰:結胸證有五,曰大、小、寒、熱、水,何以分之?
答曰:大結胸者,乃汗下後,而重亡津液,邪氣內結,從心下至少腹鞕滿而痛,手不可近者。此不按而痛,乃邪氣內甚也,此屬大陷胸湯,以利邪氣也。
小結胸者,在心下按之則痛是也,屬小陷胸湯。
寒實結胸者,胸中痞結,水漿不下,此寒邪結於胸膈也,屬枳實理中丸與三物白散等。
熱實結胸者,此不因下後而成,乃傷寒六七日,邪氣傳裡之熱實也。脈沉緊,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只屬大陷胸湯,下邪熱也。
水結胸者,結胸無大熱,但頭微汗出,此為水飲也,亦屬大陷胸湯利下也。
抵當湯(四十六)
治太陽病,熱在下焦,小腹鞕滿,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裡故也,此方主之。
水蛭(三十個) 虻蟲(三十個) 桃仁(二十個) 大黃(三兩)
上四味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
湯議
議曰:太陽病者,膀胱之經也。若太陽之病不解,至六七日,熱氣內甚,結於膀胱,必為血證也。若脈微而沉,反不結胸者,其人小便自利,小腹鞕滿者,此為內蓄血證也。更其人發狂,以熱在下焦,必下血乃能愈也。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裡故也。經曰:血在上則忘,血在下則狂。故與水蛭為君,能破結血。虻蟲為臣輔之,此咸能勝血也。以桃仁之甘辛,破血散熱為佐。以大黃之苦為使,而下結熱也。且此四味之劑,乃破血之烈駃者也。
抵當湯證
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小腹當鞕滿,若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裡故也,抵當湯主之。
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小腹鞕,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抵當湯主之。
傷寒有熱,小腹鞕滿,應小便不利,令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余藥,宜抵當湯。
陽明證,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鞕,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當湯下之。
病人無表裡證,發熱六七日,脈雖浮數,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胃熱則消穀易飢,不大便者,有瘀血也,宜抵當湯主之。
十棗湯(四十七)
治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鞕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此方主之。
芫花 大戟 甘遂(等分) 大棗(十枚)
上三味,別為細末,以水二升,先煮棗熟,去滓,內末藥一匕服之,羸人減半,空心服之,當利下水,病不除再服,糜粥自養。
湯議
議曰:下利嘔逆者,里受邪也。若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者,又不惡寒,此表邪已解,但里未和。若心下痞鞕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者,非為結胸,乃伏飲所結於裡也。若無表證,亦必烈駃之劑泄之乃已。故用芫花為君,破飲逐水。甘遂、大戟為臣。佐之以大棗,以益脾而勝水為使。經曰:以辛散之者,芫花之辛,散其伏飲。苦以泄之者,以甘遂、大戟之苦,以泄其水。甘以緩之者,以大棗之甘,益脾而緩其中也。
疑問
問曰:伏飲之證,出於雜病,此傷寒法中亦有此證何也?
答曰:其人本有痰病,因傷寒所發,或飲水湯停結不散,故成伏飲之證也。
議諸下藥
議曰:經云:陰盛陽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陰盛者,惡寒,頭體痛,脈浮,此表證也。陽虛者,無里證也。若此表實,用麻黃汗之則愈,下之即死也。) 陽盛陰虛,下之則愈,汗之則死。(陽盛者,脈沉實,內熱口渴,大滿,大實,此里證也。陰虛者,無表證也。若此用硝、黃下之則愈,汗之則必死也。) 又曰:桂枝下咽,陽盛則斃。(當下誤汗也。) 承氣入胃,陰盛則亡。(當汗誤下也。) 以此推之,是知傷寒之法,至嚴至警,死生吉凶之應者,在乎汗下也。以大黃、芒硝下之者,為大承氣湯、小承氣湯、桃仁承氣、調胃承氣、大柴胡,若此數者,乃下其大滿、大實、大熱者也。至若十棗湯、大陷胸湯二者,乃下其大邪所結水氣伏飲也。於戲!汗下之法,霄壤之分,不可不慎懼焉。若以脈浮在表,外證未解諸條,動氣亡血諸虛,氣腫似水,陰厥似陽,皆不可下也。若欲下之者,又必須脈沉實,其證在裡者,下之無不愈也。若乃當下之證,又不可遲疑無決,直待其變而後下之,緩不及其事也。若失下,則血凝氣滯,如熱厥失汗,則熱閉狂妄而蓄膿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