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龍湯(二十六)
治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此方主之。
麻黃(二兩,去節) 桂枝(二兩) 甘草(二兩) 杏仁(四十枚) 石膏(雞子大)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再取三升,去渣,溫服。取微汗,如一服汗出,停後服。汗出多者,溫粉撲之。
湯議
議曰:余昔讀大青龍湯方,以證參之,嘗涉疑焉。既是太陽中風,見傷寒脈浮緊是也,又何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若此證參之,皆是傷寒,而加煩躁,又何得有中風之證在焉?故諸家皆無明載,只言傷寒見風脈,傷風見寒脈。以此正經論之,終是涉疑。一日請於先師伯榮黃公曰:乃此一證中,全在不汗出三字上藏機。且此不字,是微有汗而不能得出,因生煩躁也。無汗者,乃全無汗也。以此不字,方是中風。此乃古人智深識妙之處。今此中風證,復見脈浮緊,乃中風證見寒脈也。若與桂枝湯,則能治風,而不能去寒;若與麻黃湯,則能治寒,而不能去風,以此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中加石膏而治煩躁。名之曰大青龍者,以其能發越風寒而散邪氣者也。故用麻黃為君,而散浮緊之脈。桂枝為臣,而治不汗之風。杏仁、甘草、生薑、大棗合而為使,石膏為佐,而解風寒之並於經而加煩躁者也。
大青龍湯戒
經曰: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議湯中有芍藥
議曰:桂枝湯治中風,麻黃湯治傷寒,大青龍湯治中風傷寒二證合病者也。既治二證,湯中當用芍藥,乃即桂枝麻黃各半湯中加石膏而用薑棗為引也。只可治傷寒,又安能治中風證也。且芍藥一味,其體雖小,其用至大。既治中風之證,若無芍藥以和其營,則桂枝、麻黃專治其衛,汗出則成厥逆亡陽,筋惕肉瞤者,可立待也。於乎千載之間,世遠莫辨。自先代宗師如朱奉議、楊仁齋、許叔微之儔,非曰不知,乃知之而不肯明言也。自後世之隔,留此數行,以為心口相傳之秘。由是其書不得大行於世。予早承師訓,書此以為賢達者鑑。
疑問
問曰:何謂中風見寒?
答曰:中風證反見傷寒脈也。如有自汗惡風,乃中風證,脈當浮緩,今反見脈浮緊者,乃傷寒脈也,故曰中風見寒,屬大青龍湯。
問曰:何為傷寒見風?
答曰:傷寒證反見中風脈也。如無汗惡寒,乃傷寒證,脈當浮緊,今反見浮緩者,乃中風脈也,故曰傷寒見風,屬大青龍湯。
問曰:二證皆見,若不煩躁者,此可用乎?
答曰:既無煩躁,可除石膏勿用也。
溫粉者,只用白朮、藁本、川芎、白芷各一兩,米粉三兩,為細末,撲其身則汗止。
小青龍湯(二十七)
治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此方主之。
麻黃 芍藥 乾薑 甘草 桂枝 細辛(各三兩) 五味 半夏(各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再取三升,去渣,溫服。
加減法
若微利者,去麻黃,加蕘花如雞子大,熬令赤色。下利者,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故去麻黃。加蕘花能去十二經水,水去則利自止,故加之。
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以其半夏性燥,故去之;栝蔞根味苦,能生津,故加之。
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必噎,故加炮附子以溫之。
苦小便不利,少腹滿,去麻黃,加茯苓四兩,以其能利水道也。
若喘者,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以其能潤肺而散水氣。其脈浮者不去麻黃,但脈沉者宜去麻黃也。
湯議
議曰:傷寒表不解則發熱,心下有水氣則乾嘔而咳,此乃水氣與寒邪相搏而成此證也。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皆有水氣內攻也,故與此方主之。以麻黃為君,桂枝為臣,芍藥行榮而散表邪,以乾薑、細辛、半夏之辛為使,而行水氣止嘔咳,以五味子之酸,而斂肺之逆氣,以甘草之甘,而和諸藥為佐。經曰,以辛散之,以甘緩之,以酸收之者此也。謂之曰小青龍者,以其能發越風寒,分利水氣,越超乎天地之間也。
葛根湯(二十八)
治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無汗惡風者。
又治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此方主之。
葛根(四兩) 芍藥 甘草(各二兩) 麻黃 生薑(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沫,內諸藥,再煎取三升,溫服,覆取微汗。
湯議
議曰: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無汗惡風者,此中風表實也,屬葛根湯;若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反汗出惡風者,為中風表虛也,屬桂枝加葛根湯主之,已載於前詳矣。又太陽病不解,並於陽明者,必自下利,亦必此方內外均解之。葛根性平,能祛風,行於陽明之經,用之為君。麻黃為臣輔之,發汗解表。桂枝、芍藥為佐,通行於榮衛之間,甘草、大棗之甘,生薑之辛,以通脾胃之津為使。此方乃治其表實,而兼治其合病、並病者也。
疑問
問曰:表實無汗者,麻黃湯均主之矣。今又有此葛根湯發汗何也?
答曰:麻黃湯治寒邪表實,惡寒無汗者。今此項背強𠘧𠘧,然惡風者,乃有風在表而不得散,只因無汗,為兼有寒邪,故與桂枝湯中加葛根、麻黃主之。
問曰:經云,下利不可發汗,發汗則脹滿。今此下利又發汗者何也?
答曰:少陰病,下利清穀者,為裡虛,若更發汗,則脾虛而脹。今此太陽證未罷,或有頭痛惡風寒等證,尚在表,其脈尚帶浮。便傳入陽明,有口渴身熱等證者,必自下利也。必須此方,微發汗而散表邪。中有葛根,以除陽明之邪也。若是諸證發熱,兼有里而脈浮者,此方用之最善。
葛根加半夏湯(二十九)
治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此方主之。
本方中加半夏半升。
上如法。
湯議
議曰:邪氣外盛,裡氣不和,氣下而不上者,即為下利而不嘔;裡氣上逆而不下者,但嘔而不下利。故與葛根湯以散其邪,加半夏以下逆氣也。半夏味豐,能逐水飲止逆氣,故用之也。
葛根黃連黃芩湯(三十)
治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此方主之。
葛根(四兩) 黃連(二兩) 黃芩(二兩) 甘草(一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服。
湯議
議曰:太陽病,桂枝證,宜發肌表之汗,醫反下之,內虛協熱,遂利不止。脈促者,為表邪未解,不當下而下之所致也;喘而汗出者,即裡熱氣逆所致。故用葛根為君,以通陽明之津而散表邪。以黃連為臣,黃芩為佐,以通里氣之熱,降火清金而下逆氣。甘草為使,以緩其中而調諸藥者也。且此方亦能治陽明大熱下利者,又能治嗜酒之人熱喘者,取用不窮也。
白虎湯(三十一)
治發汗後,大熱不解,多汗出,不惡寒,大渴能飲水者,此方主之。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 甘草(二兩) 梗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米,再加余藥,取五升,溫服。
湯議
議曰: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若脈沉實,大便秘者,為陽明熱甚,屬大承氣湯下之。令此脈洪大,煩渴能飲水者,為肺熱甚也,屬白虎湯涼之。經曰:熱淫所勝,治以甘苦。以知母之苦為君,大治肺熱。以石膏之寒,佐之為臣。甘能散熱,甘草、粳米之甘為佐為使,以救其熱之氣,而緩其中者也。且此四味之劑,論之為白虎者,以其為金神秋令肅殺之意,大治傷寒大熱汗出,煩渴飲水者,為神禁之方也。
白虎湯戒
戒曰:白虎湯乃大寒之劑,若非大熱多汗,渴飲水者,不可服也。若表證不解,無汗而渴者,又不可服也,只屬豬苓湯。經曰: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又古賦曰;無汗喜渴,而脈單浮者,勿投白虎。
疑問
問曰:《活人書》云,白虎湯惟夏至後可用,何也?
答曰:非也。古人一方對一證,若嚴冬之時,果有白虎湯證,安得不用石膏?盛夏之時,果有真武湯證,安得不用附子?若老人可下,豈得不用硝、黃?壯人可溫,豈得不用薑、附?此乃合用者必需之。若是不合用者,強而用之,不問四時皆能為害也。
白虎湯證
傷寒,脈浮滑者,必表有熱,里有寒,白虎湯主之。
傷寒,脈浮而厥者,里有熱也,白虎湯主之。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遺尿譫語。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議曰:仲景所謂白虎湯三證,然有大小不同處,亦皆古人載之經典,復書於此。詳味之,若果用白虎湯無差誤,必須多汗飲水也。
白虎加人參湯(三十二)
治發汗後,熱不退,大煩渴飲水者,此方主之。
本方內加人參三兩。
上如法。
湯議
議曰:白虎湯證前亦議之,加人參者,取其生津止渴之義也。
白虎加人參湯證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未解,不可與白虎湯;若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寒,舌上乾燥,而渴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疑問
問曰:《活人書》云白虎湯乃汗後一解表藥,何也?
答曰:發汗後,熱當已,若不已者,為實也。更加有汗熱不滅,為表熱;口燥煩渴飲水,為裡熱。若表裡皆熱者,必用此方主之。其五苓散亦汗後一解表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