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術麋銜湯。

(治病酒風,身熱解惰,汗出如浴,惡風少氣。)

澤瀉(十分)。術(十分)。麋銜(五分)

合以三指撮為後飯。

(按王太僕云:)術(味甘溫平。主治大風,止汗。)麋銜(味苦寒平。主治風濕,筋痿。)澤瀉(味甘寒平。主治風濕,益氣。由此功用方,故先之飯後藥,先為之後飯。)

澤瀉湯。

治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

澤瀉(五兩)。白朮(二兩)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豬苓散。

治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解,急與之。思水者,此方主之。

豬苓。茯苓。白朮(各等分)

上三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茯苓戎鹽湯。

即豬苓散去豬苓,加茯苓三倍,戎鹽彈丸大一枚,治小便不利。

五苓散

治傷寒溫熱病,表裡未解,頭痛發熱,口燥咽乾,煩渴飲水,或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及汗出表解,煩渴不止者,宜服之。又治霍亂吐利,躁渴引飲,並治瘦人臍下有動悸,吐涎沫而巔眩,此水也。

茯苓(十八銖,去皮,甘平)。豬苓(十八銖,去皮,甘平)。白朮(十八銖,甘平)。澤瀉(一兩六銖半,酸鹹)。桂(半兩,去皮,辛熱)

上五味,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成無己雲:苓,令也,通行津液,克伐腎邪,專為號令者,苓之功也。又曰:甘字從口從一,淡者一也,甘甚而反淡,甘緩而淡滲。二苓白朮(味俱甘平,潤虛燥而利津液。鹹味下泄為陰,澤瀉之咸以泄伏水;辛甘發散為陽,桂枝之辛甘以和肌表。利大便曰攻下,利小便曰滲泄,此太陽膀胱經下藥也。太陽病,高則汗而發之,下則引而竭之,使邪從膀胱出也。)

四苓散

(即五苓散去肉桂,治濕生於內,水瀉,小便不利。)

茵陳五苓散。

即五苓散加茵陳。一方去肉桂加茵陳,名加減五苓散,治傷寒發黃,小便不利。

豬苓湯。

即四苓散去白朮,加阿膠、滑石。治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

茯苓澤瀉湯。

即五苓散去豬苓,加生薑、甘草,治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

加味五苓散

即五苓散加車前子、生薑、燈心。治伏暑反胃,濕泄注下,或煩或渴,或小便閉澀。

山梔。五苓散。

即本方加山梔子。治小兒臍突,燈心、蜜水調下。

金沙五苓散

即本方加海金沙、芍藥、甘草、滑石、石葦,治五淋。

辰砂五苓散

即本方加辰砂。治中暑煩渴,身熱頭疼,霍亂吐瀉,小便赤少,精神恍惚。

桂苓白朮丸。

即五苓散去豬苓,加生薑、硝、半夏、陳皮,糊丸。又加黃連、黃柏,為堅中丸。治煩渴複方。

胃苓湯。

即五苓散合平胃散。治水瀉及夏月感冒暑氣,或啖飲日中所曬之物,或坐日中熱處而瀉。

春澤湯。

即五苓散合四君子湯。治無病而渴,與病後渴,及汗下,及霍亂吐瀉,津液去多,五內枯燥而煩。

甘露飲。

即五苓散合益元散,去豬苓,加石膏、寒水石,治暑。若甘露飲不去豬苓,不加石膏,名桂苓甘露飲。

治暑熱二氣,濕瀉注下,或煩渴,或小便閉澀。

桂苓白朮散。

即五苓合益元散加寒水石、石膏,治冒暑濕熱,吐瀉轉筋腹痛。靈樞:

半夏湯。

治邪客臟腑。

陽盛陰虛,目不能瞑。

秫米(一升)。半夏(五合)

用千里外來流水八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入二味,炊以葦薪,徐炊令竭為一升半,去其滓,飲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為度。其病新發者,覆杯則取汗出則已矣,久者三飲而已也。愚按:本草半夏味辛平,秫米味甘微寒。內經曰:以辛散之,以甘緩之。難經曰:陽蹺為病,陽緩而陰急。陽盛故以辛散之,陰急故以甘緩之。流水取其動而不居,葦薪取其空而不窒,正經所謂決瀆壅塞,經絡大通,陰陽和得者也。

大半夏湯。

治胃反嘔吐者。

半夏(二升)。人參(三兩)。白蜜(一升)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藥取二升半,溫服一升,余分再服。

小半夏湯。

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此方主之。

半夏(一升)。生薑(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活人名半夏生薑湯,治嘔欲絕。

半夏散及湯方。

半夏、桂枝、甘草各等分,治少陰病咽中痛。

半夏生薑大黃湯。

即生薑半夏湯加大黃,治反胃。

半夏麻黃丸。

即小半夏湯去生薑加麻黃等分,蜜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丸,治心下悸者。

千緡湯。

即小半夏湯加皂角(一寸),治痰涎上湧,喉中有聲。

小陷胸湯。

即小半夏湯去生薑,加黃連(一兩)、栝蔞實(一枚)。治小結胸,病在心下,按之痛者。

生薑半夏湯。

即小半夏湯,半夏止用半升,生薑汁一升,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內生薑汁,煮取一。

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病已止服。治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心中憒憒然無奈者。

元戎方。二味止各三錢,量水煎至七分服,止嘔吐,開胃消食。

半夏乾薑散。

半夏、乾薑各等分,杵為散,取方寸匕,漿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頓服之。治乾嘔吐逆,吐涎沫者。

二味等分為末,生薑和汁為丸,桐子大,名溫中丸。每服二十丸,木瓜湯下。治脾寒嘔吐,咳嗽自利。

小半夏加茯苓湯。

即小半夏湯加茯苓三兩,治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活人名大半夏湯,治痰飲脾胃不和。

消暑丹半夏(一斤)茯苓(半斤)生甘草(半斤)以醋(五升)煮半夏盡醋,曬乾,薑汁作糊,無見生水。每服五十丸,熱水送下。治傷暑諸證,藥下即蘇,且止渴利小便,並治痰飲停積,並生薑湯下。夏月常服,止渴利小便,雖飲水多,亦不為害,應是暑藥,皆不及此。

橘皮湯。

活人名姜橘湯,又名二賢湯,治乾嘔噦,若手足厥者,此方主之。

橘皮(四兩)。生薑(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下咽即愈。

乳和姜皮湯。

即橘皮湯。用牛乳一大盞,和藥煎熱,去滓,入生牛乳一半,頓服,治赤白下痢神驗。

橘皮竹茹湯。

即橘皮湯加竹茹、大棗、人參、甘草,治噦逆。

橘皮茯苓生薑湯。

即橘皮湯加茯苓、炙甘草。一法。加乾葛、神麯、半夏,治咳逆,解酒毒,止嘔吐。一方。

無半夏,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名大橘皮丸。

大橘皮湯。

即橘皮湯加人參、甘草,理氣調中。

橘皮半夏湯。

即橘皮湯加半夏。治積氣痰痞,不下飲食,嘔吐不止。

芩連二陳湯。

即二陳湯加黃芩、黃連,治熱痰。

丁香二陳湯。

即二陳湯加丁香、藿香。

枳縮二涉湯。

即二陳湯去陳皮、甘草,加枳殼、砂仁。

倍術二陳湯。

即本方加白朮,治脾胃中有濕痰,以致泄瀉。

竹茹二陳湯。

即本方加竹茹,治胸中有熱,膈上有痰,嘔吐不已。姜煎。

白朮湯。

即二陳去橘紅,加白朮、檳榔,治胃中虛損及吐痰。

二術二陳湯。

即本方加白朮、蒼朮,治嘔吐清水,如注不已。

潤下丸。

即二陳去半夏、茯苓。治上而痰吐。下而痰瀉。製法以橘紅二斤。鹽水洗。甘草二兩炙。為丸。

加味二陳湯。

即本方加蒼朮、枳殼、薑黃、薑棗煎。治酒面積熱成痰,手臂痛,並痰攻眼腫,及身麻痹。

二陳木通湯。

即本方加木通、滑石、人參蘆。治關格飲食不下,二便不通。

桂附二陳湯。

即本方加官桂、附子、薑、棗煎。治寒瘧,但寒少熱多,腰足冷。

麥冬二陳湯。

即本方加麥冬、白朮、當歸、黃芩,治婦人肺火咳嗽,嘔吐痰飲。

白龍湯。

即二陳去陳皮、甘草,加礬,治酒積有痰。

香橘湯。

即二陳去茯苓,加炒香附,薑棗煎。治七情所傷,中腕不快,痰氣。

導痰湯。

即二陳湯加枳殼、南星、生薑。治風痰飲癖,上攻頭目,發作無時者。

順氣導痰湯。

即導痰湯加烏藥、香附、木香,煎好,入薑汁、沉香服。

芩連導痰湯。

即導痰湯加黃芩、黃連煎服。

祛風導痰湯。

即導痰湯加防風、羌活、白朮,煎好,入竹瀝、薑汁服。

寧神導痰湯。

即本方加芩、連、遠志、石菖蒲,煎好,入砂仁末三分,竹瀝、薑汁服。

溫膽湯。

即二陳湯加枳實竹茹生薑,治病後虛煩不得眠,及膽虛驚悸。

滌痰湯。

即二陳湯加枳殼、桔梗、南星、竹茹、人參、石菖蒲。治中風痰迷心竅,舌強不能言。

香橘飲。

即二陳湯加木香、砂仁、白朮,治氣滯痰眩。

加味茯苓湯。

即二陳湯加人參、益智、香附。治脾不攝涎,痰迷心竅,失事健忘。

茯苓半夏湯。

即二陳湯去甘草,加麥芽、神麯、曰術、天麻、生薑煎。

複方

清氣化痰丸。

即二陳湯合涼膈散,清利頭目。涼膈化痰,清熱利氣。

藿香養胃湯。

即二陳湯合平胃散,去茯苓,加藿香,治嘔吐。

八解散

即二陳湯合平胃散,與四君子湯去蒼朮,加藿香。治四時傷寒,頭痛身熱,惡風多汗,嘔吐噁心,咳嗽痰滿痞悶。

三黃湯。

治心下痞,按之濡,關上脈浮。

大黃(二兩,如丸,春三兩,夏秋二兩,冬五兩)。黃連(一兩,如丸,春四兩,夏五兩,秋三兩,冬二兩)。黃芩(一兩,如丸,春四兩,夏秋六兩)

上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海藏云:伊尹三黃湯無黃芩,後人脫落之也。丸服名金花丸,又名三黃丸。治脾熱口疳口氣,黃疸吐血,消渴羸瘦,胃熱消穀易飢,飲食不為肌肉。

三黃湯。

即三黃湯去大黃,加黃柏(三兩)、黃芩(一兩),治久痢。一名三黃瀉心湯,治心膈實熱,狂燥面赤。丸之,名三補丸,治脈痿。

二黃湯。

即古方三黃湯去黃柏,加甘草,治天行大頭疫病。

黃連解毒湯。

即古方三黃湯加梔子等分。

梔子金花丸。

即黃連解毒湯,水泛為丸,每服百丸,茶下。一名大金花丸。

大黃湯。

即解毒湯去黃芩,加大黃等分。療天行五六日不解,頭痛壯熱,四肢煩疼,不欲飲食。

大黃黃連瀉心湯。

即三黃湯無黃芩。

林億云:看詳大黃黃連瀉心湯,諸本皆二味。又後附子瀉心湯,用大黃、黃連、黃芩、附子,恐是前方中亦有黃芩,但加附子也。故後云:附子瀉心湯,本方加附子也。按:成無己云:內經曰:火熱受邪,心病生焉。苦入心,寒除熱。大黃、黃連之苦寒,以導瀉心下之虛熱。但以麻沸湯漬服者,取其氣薄而泄虛熱也。

附子瀉心湯。

即前湯加附子,治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與瀉心湯攻痞,加附子以固陽。

瀉心湯黃連(一兩)。去須,為極細末。每服一字至半錢、一錢。海藏云:易老單方瀉心湯出於此,乃實邪,實則瀉其子也。

地黃丸用黃連(四兩)為末,生地黃(半斤)研取汁,連滓拌黃連末,和勻曬乾,再為細末,蜜丸桐子大。門冬湯下三十丸。治心熱。

安神丸

即地黃丸加當歸、甘草,蒸餅丸如黍米大,硃砂為衣,津液下五十丸。治虛煩不得眠。

既濟解毒湯。

即三黃湯加甘、桔、柴胡、升麻、連翹、當歸,治上熱頭目赤腫而痛,胸膈煩悶,不得安臥,身半以下皆寒,足胻尤甚,大便微秘。

門冬丸。

即瀉心湯加麥門冬(二兩),去心為末,蜜丸,食後熟水下三十丸,治心經有熱。

清心丸

即門冬丸加黃柏(二兩),冰片(一錢),為末,蜜丸,臨臥薄荷湯下,治熱。

黃連清膈丸。

即門冬丸加鼠尾、黃芩(三錢),為末,蜜丸如綠豆大,溫湯下二十丸。治心肺有熱,及經中熱。

硃砂涼膈丸。

即大金花丸去黃芩、黃柏,加參、苓、冰片,蜜丸梧子大,硃砂為衣,食後熟水下五七丸,日三服。治上焦虛熱,肺腕咽膈有氣如煙搶上。

葛根黃芩黃連湯。

即三黃湯去大黃加葛根甘草,治太陽桂枝證,誤下利不止,喘而汗出者。表未解者,散以葛根甘草之甘;弱者,堅以黃芩黃連之苦。

三黃熟艾湯。

即古方三黃湯加熟艾,治傷寒四五日後,大下熱痢,諸藥不效者。

聚金丸

即二黃湯加防風。治小兒大便下血,發熱煩燥,腹中熱痛作渴,脈弦數,或驚熱目赤昏澀,或有酒毒去血。

連柏二物湯。

即古方三黃湯去黃芩,治黃疸。

梔子柏皮湯。

即解毒湯去黃連、黃芩,治燥熱發黃。

複方

三黃石膏湯。

即黃連解毒湯合白虎湯加玄參。一方加石膏、麻黃、豆豉,無知母、玄參。治暑毒深入,熱結在裡,譫語煩渴,不欲近衣,大便秘結,小便赤澀者。

解毒四物湯。

即黃連解毒湯合四物湯,治經水不住。

解毒丸

即解毒湯合神芎導水丸,治中外諸熱毒,癰腫瘡疽,筋脈拘攣,咬牙驚悸,一切熱毒。神芎導水丸,方用大黃、枯芩、牽牛、滑石等分,滴水為丸。

加減瀉黃散。

即黃連解毒湯加茵陳、澤瀉、茯苓,治大人小兒黃疸。此藥退脾土,復腎水,降心火。

生地黃黃連湯。

即黃連解毒湯合四物湯,去黃柏,加防風。治婦人血風證,因大脫血崩漏,或前後失血,因而枯燥,其熱不除,循衣撮空摸床,閉目不醒,揚手擲足,搖動不寧,錯語失神,脈弦浮而虛,內躁熱之極也。氣粗鼻乾而不潤,上下通燥,此為難治,當服此藥。若脈實者,加大黃,鬚審虛實。

甘草瀉心湯。

治狐惑狀如傷寒,蝕於上部則聲喝,此湯主之。

甘草(四兩,甘平)。半夏(半升,辛平)。黃連(一兩,苦寒)。黃芩(三兩,苦寒)。乾薑(三兩,辛熱)。人參(三兩,甘溫)。大棗(十二枚,擘,甘溫)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王海藏云:伊尹湯液,此湯也。七味,今監本無人參,脫落之也。宋林億等云:又按千金、外臺治傷寒䘌食,用此方皆有人參,故知脫落無疑。成無己云:辛人肺而散氣,半夏之辛以散結氣;苦人心而瀉熱,黃連、黃芩之苦以泄痞熱;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人參、甘草、大棗之甘以緩之也。

生薑瀉心湯。

即甘草瀉心湯減甘草(一兩)。乾薑(二兩)。加生薑(四兩)

林億等謹按:上生薑瀉心湯法,本云理中人參黃芩湯。今詳瀉心以療痞,痞氣因發陰而生,是半夏、生薑、甘草三方,皆本於理中也。其方必各有人參,今甘草瀉心湯中無者,脫落之也。治汗解後,心下痞硬,幹噫食臭,脅下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

半夏瀉心湯。

即甘草瀉心湯減甘草一兩。治胸但滿而不痛,此為痞也,痛即為結胸。

黃連湯。

即半夏瀉心湯加黃連(二兩),桂枝(三兩),減人參(一兩),治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林億云:此湯疑非仲景方。

按:成無己云:凡陷胸湯,攻結也;瀉心湯,攻痞也。氣結而不散,壅而不通為結胸,陷胸湯為直達之劑;塞而不通,否而不恭為痞,瀉心湯為分解之劑。所以謂之瀉心者,謂瀉心下之邪也。痞與結胸,有高下焉。結胸者,邪結胸中,故治結胸曰陷胸湯;痞者,邪留心下,故治痞曰瀉心湯。苦先入心,以苦瀉之,故用黃連之苦寒為君,黃芩之苦寒為臣,以降陽而升陰也;辛走氣,辛以散之,故用半夏之辛溫,乾薑之辛熱散痞為佐,以分陰而行陽也。陰陽不交曰痞,上下不通為滿。欲通上下,交陰陽,必和其中,故用甘草之甘平,大棗、人參之甘溫為使,補脾而和中,使痞消而熱已,而大汗解矣。

桂枝湯。

治太陽中風,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鼻鳴乾嘔者。

桂枝(三兩,去皮,辛熱)。芍藥(三兩,酸微)。甘草(二兩,炙,甘平)。生薑(三兩,切,辛溫)。大棗(十二枚,擘,甘溫)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歠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按:成無己云:內經曰:辛甘發散為陽。桂枝湯,辛甘之劑也,所以發散風邪。又曰:風淫所勝,平以辛,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酸收之。是以桂枝為主,芍藥、甘草為佐也。又曰:風淫於內,以甘緩之,以辛散之。是以生薑、大棗為使也。又云: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系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又云:酒客不可與桂枝湯,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外臺云:桂枝下咽,表和則斃;承氣入胃,裡平以亡。此表裡之交錯,其候至微;發汗吐下之相反,其禍至速。仁者鑑此,可不慎歟!

桂枝葛根湯。

即桂枝湯加葛根。治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汗出惡風者。

桂枝加附子湯。

即桂枝湯加附子。治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

桂枝加厚朴杏仁湯。

即桂枝湯加厚朴、杏仁,治傷寒喘而有汗。又治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

桂枝加芍藥湯。

即桂枝湯倍芍藥,治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而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此湯主之。

桂枝加桂湯。

即桂枝湯加桂枝(二兩)。治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未者,必發奔豚,氣從小腹上衝心者,灸其核各一壯,服此湯。

桂枝新加湯。

即桂枝湯加人參,倍芍藥、生薑,治發汗後身體痛,脈沉遲者。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即桂枝湯加龍骨、牡蠣,治男子失精,女子夢交,脈極虛芤者。

桂枝救逆湯。

即桂枝湯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治傷寒脈浮,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起臥不安者。

桂枝加大黃湯。

即桂枝湯加大黃(一兩)。治太陽病,醫反下之,因腹滿大實痛者。

桂枝去芍藥湯。

即桂枝湯去芍藥(二兩),治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即前方加附子(一枚),治同前。但微惡寒者,金匱名桂枝附子湯。治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

黃耆桂枝五物湯。

即桂枝湯去甘草加黃耆,治血痹身體不仁,如風痹狀。

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

即桂枝湯去芍藥,加皂莢(一枚),去皮炙焦,治肺痿吐涎沫。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即桂枝湯去芍藥、生薑,加茯苓(半斤),甘瀾水先煮茯苓,後內諸藥煎服。治發汗後,臍下悸,欲作奔豚者。

桂枝加黃耆湯。

即桂枝湯加黃耆(二兩)。治黃汗,發熱汗出,腰髖弛痛,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燥,小便不利。

烏頭桂枝湯。

用烏頭(一味)以蜜(二斤)煎減半,去滓,以桂枝湯(五合)和之,令得一升,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服五合,知者如醉狀,得吐者為中病。治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諸藥不能治者。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

即桂枝湯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治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者。服藥後,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桂枝去桂加白朮湯。

即桂枝湯去桂,加白朮。治太陽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煩痛,不能轉側,不嘔不渴,大便硬,小便自利者。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即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朮。治汗下後,仍頭痛項強,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心下滿痛,小便利者成結胸,小便不利為停飲,故加茯苓以行之。

桂枝加附子紅花湯。

即桂枝湯去大棗,加附子、紅花。治婦人傷寒表虛,自汗身涼,四肢拘急,脈沉而遲,經水適斷。

桂枝甘草湯。

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成無己云:桂枝之辛熱,走肺而益氣;甘草之甘平,入脾而緩中。治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茯苓甘草湯。

即桂枝甘草湯加茯苓生薑,治傷寒汗出而不渴者。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即桂枝甘草湯加龍骨、牡蠣,治因燒針煩躁者。

桂苓五味甘草湯。

即桂枝甘草湯加茯苓五味子,治氣從小腹上衝胸咽,小便難,時覆冒者。

葛根湯。

即桂枝湯加葛根麻黃(三兩),治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無汗惡風者,又治太陽與陽明合病,自下利者。

葛根加半夏湯。

即葛根湯加半夏(半升),治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

解肌湯。

即葛根湯去生薑加黃芩,治溫病頭疼壯熱者。

陽旦湯。

即桂枝湯加黃芩(二兩)。治中風傷寒,脈浮,發熱往來,汗出惡風,項強鼻鳴,乾嘔。

陰旦湯。

即陽旦湯,以桂心(易)桂枝,以乾薑易生薑,治傷寒股節疼痛,內寒外熱虛煩者。

小建中湯。

即桂枝湯煎好去滓,內膠飴(一斤),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治虛勞裡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煩熱,咽乾口燥者。

黃耆建中湯。

即建中湯加黃耆(一兩)。減薑桂(各二兩)。千金同。肘後有人參(二兩)。治虛勞裡急諸不足。集驗云。嘔者加生薑。腹滿去棗。加茯苓(四兩)。一方。療肺虛不足痞氣。加半夏(五兩)。

當歸建中湯。

即建中湯加當歸,治產後虛羸,半月後每日三服,令人可壯。

大建中湯。

即建中湯加參、耆、當歸、附子、半夏。

建中湯。

即大建中湯去附子,加前胡、細辛、橘皮、麥冬。治血氣勞傷,臟腑虛損,腸鳴神倦等證。

複方

桂枝麻黃各半湯。

即桂枝湯合麻黃湯。治太陽病八九日,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不足,不可更發汗吐下。面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此湯主之。

桂枝二麻黃一湯。

即桂枝湯(二分)。麻黃湯(一分)。治服桂枝湯後,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宜此湯。

桂枝二越婢一湯。

即桂枝湯(二分)。越婢湯(一分)。治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

按林億云:桂枝湯方,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越婢湯方,麻黃二兩,生薑三兩,甘草二兩,石膏半斤,大棗十五枚。今以算法約之,桂枝湯四分之一,即得桂枝、芍藥、生薑各十八銖,甘草十二銖,大棗三枚。越婢湯取八分之一,即得麻黃十八銖,生薑九銖,甘草六銖,石膏二十四銖,大棗一枚。二湯所取相合,共得桂枝、芍藥、甘草、麻黃各十八銖,生薑一兩三銖,石膏二十四銖,大棗四枚。

麻黃湯。

治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

麻黃(三兩,去節,甘溫)。桂枝(二兩,去皮,辛熱)。甘草(一兩,炙,甘平)。杏仁(七十個,去皮尖,辛溫)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元戎云:夏加知母、黃芩、石膏,恐有癍黃之變。惟冬與春,病人素虛寒者,不宜加此。成無己云:本草有曰:輕可去實。即麻黃、葛根之屬也。實為寒邪在表,皮腠堅實,榮衛盛,津液內固之表實,非腹滿便難之內實也。聖濟經曰:汗不出而腠密,邪氣盛而中蘊,輕劑所以揚之。即麻黃、葛根之輕劑耳。又云:內經曰: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麻黃、甘草開肌發汗,桂枝、杏仁散寒下氣。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即麻黃湯去桂枝加石膏,治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內經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風氣通於肝,風邪外甚,故以純甘之劑發之。

甘草麻黃湯。

即麻黃湯去杏仁、桂枝,治風水。

麻黃附子甘草湯。

即甘草麻黃湯加附子(一枚),治少陰病二三日無里症者。用麻黃甘草之甘以散表寒,附子之辛以溫經氣,金匱名麻黃附子湯,治水之為病。

麻黃附子細辛湯。

即前方去甘草加細辛。治少陰病。如得之反發熱脈沉者。內經曰。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辛潤之。麻黃之甘。以解少陰之寒。細辛附子之辛。以溫少陰之經。脈沉小屬少陰者。

麻黃加朮湯。

即麻黃湯加白朮(四兩),治濕家身煩疼者,及風濕相搏,腰以上腫。

麻黃杏仁薏苡仁甘草湯。

即麻黃湯去桂,加薏苡仁。治風濕一身盡疼,日晡發熱,得之汗出當風,及取冷所致者。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即麻黃湯去桂,加連軺(二兩)、赤小豆(一升)、梓白皮(一斤),薑棗煎服。治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此湯主之。

麻黃加生地黃湯。

即麻黃湯加生地。治婦人傷寒,脈浮而緊,頭痛身熱,惡寒無汗,發汗後恐熱入血室者用之。

麻黃黃芩湯。

即麻黃湯加黃芩,治喘渴氣壅。一方去杏仁,加芍藥、黃芩,治小兒傷寒,寒熱無汗,頭痛。

大青龍湯。

即麻黃湯加生薑大棗石膏,治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又治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按:成無己曰:青龍,東方木神也,應春而主肝,專發生之令,為敷榮之主。草木甲柝,則有兩岐,肝有兩葉以應之,故青龍湯主兩傷之邪。如中風見寒脈,傷寒見風脈,則為榮衛兩傷,風兼寒,寒兼風,此湯專主之也。又云:辛甘均為發散,然風宜辛散,寒宜甘發,以辛甘相合,乃能發散榮衛之風寒。麻黃、甘草、石膏、杏仁,以發散榮中之寒;桂枝、薑、棗,以解除衛中之風。詳傷寒明理論。

小青龍湯。

即麻黃湯去杏仁,加芍藥、乾薑、細辛、半夏、五味子。治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又治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成無己曰:傷寒表不解,則麻黃湯可以發;中風表不解,則桂枝湯可以散。惟其表且不解,而又心下有水氣,則非麻黃、桂枝所能發散,必用小青龍湯,始可祛除表裡之邪氣耳。又曰:寒邪在表,非辛甘不能散之。麻黃、甘草之辛甘,以發散表邪。水停心下而不行,則腎氣燥。內經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乾薑、半夏之辛,以行水氣而潤腎。咳逆而喘,則肺氣逆。內經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芍藥、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氣而安肺。加減法:若微利者,去麻黃,加蕘花如雞子,熬令赤色。下利者,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麻黃髮其陽,水漬入胃必作利。蕘花下十二水,水去利則止。

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辛燥而苦潤,半夏辛而燥津液,非渴者所宜,故去之。栝蔞味苦而生津液,故加之。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經曰: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即𩜺。加附子,溫散水寒。病人有寒,復發汗,胃中冷,必吐蛔。去麻黃,惡發汗。若小便不利,少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水畜下焦不行,為小便不利,少腹滿。麻黃髮津液於外,非所宜也。茯苓泄畜水於下,加所當也。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金匱要略曰:其人形腫,故不內麻黃,內杏子,以麻黃髮其陽故也。喘呼形腫,水氣標本之疾。

小青龍加石膏湯。

即小青龍湯加石膏(二兩)。治肺脹咳而上氣,煩燥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

越婢湯。

治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者。

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五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按成無己云:胃為十二經之主,脾治水穀,為卑藏若婢。內經曰:脾主為胃行其津液。是湯所以謂之越婢者,以發越脾氣,通行津液。外臺方一名越脾湯,或云起脾湯,即此義也。

越婢加半夏湯。

即越婢湯加半夏(半升)。治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

越婢加朮湯。

即越婢湯加白朮(四兩)。治肉極熱,則身體津脫,腠理開,汗大泄,厲風氣。下焦腳弱惡風者,加附子(一枚,炮)。

加減麻黃湯。

即麻黃湯加半夏陳皮紫蘇生薑,治肺感寒邪咳嗽。

九寶湯。

即麻黃湯加陳皮、紫蘇、桑皮、薄荷、大腹、生薑、烏梅,煎服。治經年喘嗽通用。

三拗湯。

即麻黃湯去桂枝用。生甘草(三錢)麻黃(不去節,六分)杏仁(不去皮尖,五十粒)治感冒風寒,鼻塞聲重,語音不出,咳嗽喘急。

追魂湯。

即三拗湯。麻黃(去節)杏仁(去皮尖)分二帖。治卒厥暴死,及客忤鬼擊蜚屍,氣絕口噤。

五虎湯。

即三拗湯加石膏、知母,治痰喘。一方去知母,加細茶,名五拗湯。

厚朴麻黃湯。

即三拗加石膏、厚朴、半夏、五味子、乾薑、細辛、小麥,治咳脈浮者。

款冬花散

即三拗湯加款冬花、阿膠、知母、貝母、半夏、桑葉、生薑。

華蓋散

即三拗湯加蘇子、桑皮、赤茯苓、橘紅,薑棗煎服。治肺受風寒,咳嗽聲重,胸膈煩滿,頭昏眩。

麻黃升麻湯。

治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

麻黃(二兩半,去節)。升麻(一兩一分)。當歸(一兩一分)。知母。黃芩。葳蕤(各十一銖)。石膏。白朮。乾薑。芍藥。天門冬。桂枝。茯苓。甘草(各六銖)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相去如煩三斗米頃,令盡,汗出愈。玉函曰:大熱之氣,寒以取之;甚熱之氣,以汗發之。麻黃、升麻之甘,以發浮熱。正氣虛者,以辛潤之,當歸、桂、姜之辛以散寒。上熱者,以苦泄之,知母、黃芩之苦,涼心去熱。津液少者,以甘潤之,茯苓、白朮之甘,緩脾生津。肺燥氣熱,以酸收之,以甘緩之,芍藥之酸,以斂逆氣,葳蕤、天門冬、石膏、甘草之甘,潤肺除熱。

射干麻黃湯。

用射干(十三枚),一法(三兩)麻黃生薑(各四兩)細辛紫菀款冬花(各三兩)五味子半夏(各半升)大棗(七枚)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治咳而上氣,喉中作水雞聲者。

烏頭湯用麻黃芍藥黃耆(各三兩)甘草(炙)川烏(五枚)㕮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烏頭,餘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盡服之。治腳氣疼痛,不可屈伸。

麻黃醇酒湯。

用麻黃(三兩)以美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半,頓服盡。冬月用酒,春月用水煮之。治黃疸。

三黃湯。

用麻黃(五分)獨活(四分)黃芩(三分)黃耆(二分)細辛(二分)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一服小汗,一服大汗。心熱加大黃(二分),腹滿加枳實(一枚),氣逆加人參(三分),悸加牡蠣(三分),渴加栝蔞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治中風手足拘急,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

疏風湯。

即麻黃湯去桂枝,加益智仁、升麻煎服,腳蹬熱水葫蘆,候大汗出去之。治表中風邪,半身不遂,麻木,語言微澀。季春初夏宜服,冬月忌用。

麻黃羌活湯。

用麻黃去節、羌活、防風、甘草(各半兩)。每用五錢,水煎服。治瘧處暑前發,頭項痛,脈浮,惡風無汗等症。

麻黃桂枝湯。

用麻黃(一兩)黃芩(五錢)甘草(二錢)桂枝(二錢)桃仁(三十個)去皮尖,每劑五錢,水煎服。治瘧惡風寒無汗等症。

白虎湯。

治傷寒大汗出後,表證已解,心胸大煩,渴欲飲水,及吐或下後七八日,邪毒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宜服之。又治夏月中暑毒,汗出惡寒,身熱而渴。

知母(六兩,苦寒)。石膏(一斤,碎,甘寒)。甘草(二兩,炙,甘平)。粳米(六合,甘平)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按成無己云:白虎,西方金神也,應秋而歸肺。熱甚於內者,以寒下之;熱甚於外者,以涼解之;其有中外俱熱,內不得泄,外不得發者,非此湯則不能解之也。又云:內經曰:熱淫所勝,佐以苦甘。知母、石膏之苦甘以散熱;熱則傷氣,甘以緩之;甘草、粳米之甘以益氣;

白虎加人參湯。

即白虎湯加人參(三兩),治太陽中暍,汗出惡寒,身熱而渴。此治動而傷暑大渴者,活人名化癍湯。

白虎加蒼朮湯。

即白虎湯加蒼朮(二兩),治靜而傷暑不渴者。

白虎加桂枝湯。

即白虎湯加桂,治中暑自汗,微惡寒者。又治溫瘧,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疼煩,時嘔者。

白虎加梔子湯。

即白虎湯加山梔子,治小便淋而煩渴者。

白虎加五味子湯。

即白虎湯加五味子,治嗽而少津液者。

竹葉石膏湯。

即白虎湯去知母,加竹葉(二把)、半夏(半升)、洗麥門冬(一升)、去心人參(三兩)。治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竹葉、石膏、甘草之甘辛,以發散餘熱;麥門冬、人參、粳米之甘,以補不足;半夏之辛,以散氣逆;

白芷湯。

即白虎湯去甘草、粳米,加白芷(一兩)。治瘧疾熱多寒少,下後微邪未盡者。

桂枝石膏湯。

即白虎湯去甘草、粳米,加桂枝、黃芩。治瘧疾無他證,隔日發,先寒後熱,寒少熱多者。

瀉黃散。

即白虎湯去知母。加山梔、藿香、防風。海藏云。此劑瀉肺熱。

麥門冬湯。

即竹葉石膏湯。去竹葉、石膏。加大棗。治大逆上氣。咽喉不利。濟生麥門冬湯。有遠志、茯神、黃芩、生地、生薑。無半夏、粳米、大棗。治虛勞脈實極。氣血衰等症。

附子粳米湯。

即麥門冬湯去麥冬、人參,加附子(一枚),炮。治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

竹葉黃耆湯。

即竹葉石膏湯。去半夏粳米。加參耆四物黃芩淡竹葉。治發背諸瘡。大渴。血液衰耗。

竹葉湯。

即麥門冬湯無半夏、粳米、人參、大棗。加茯苓、防風、黃芩。治妊婦子煩驚怯。

小柴胡湯。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滿。不欲食。心煩喜嘔者。

柴胡(半斤,苦微寒)。黃芩(三兩,苦寒)。人參(三兩,甘溫)。甘草(三兩,甘平)。半夏(半升,洗,辛溫)。生薑(三兩,切,辛溫)。大棗(十二枚,擘,甘溫)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成無己云:內經曰:熱淫於內,以苦發之,柴胡、黃芩之苦,以發傳邪之熱;里不足者,以甘緩之,人參、甘草之甘,以緩中和之氣;邪半入里,則裡氣逆,辛以散之,半夏以除煩嘔;邪在半表,則營衛爭之,辛甘解之,薑、棗以和營衛。又曰:邪在表者,必漬形以為汗;邪在裡者,必盪滌以為利。其於不外不內,半表半裡,既非發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對,是當和解則可,小柴胡和解表裡之劑也。加減法: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

根(四兩)。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四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若不渴,外有微熱,去人參,加桂(三兩),溫覆取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

即本方去半夏,加栝蔞根(四兩),治瘧病發渴者,亦治勞瘧。

大柴胡湯。

即小柴胡湯去人參、甘草,加芍藥(三兩)、枳實(四兩)、大黃(二兩)、生薑(二兩)。治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及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微煩者。外臺不加大黃。無己云:若不加,恐不為大柴胡湯也。成無己曰:大滿大實,堅有燥屎,非駛劑則不能泄,大小承氣湯是也。如不至大堅滿,邪熱甚而須攻下者,必用輕緩之劑攻之,大柴胡湯是也。

柴胡桂枝湯。

即小柴胡湯加桂枝、芍藥。外臺同。治心腹卒中痛者。

柴胡桂枝幹薑湯。

即小柴胡湯去人參、半夏、薑、棗,加桂枝、幹姜、栝蔞根、牡蠣。所治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腹下之,胸滿,小便不利,渴而不嘔,頭汗,寒熱,心煩者。金匱名柴胡桂薑湯,治瘧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服一劑如神。

柴胡龍骨牡蠣湯。

即小柴胡湯去甘草,加鉛丹、桂枝、龍骨、牡蠣、茯苓、大黃。治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

驚,小便不利,譫語身重者。一方有黃芩。

小柴胡加五味子湯。

即小柴胡湯加五味子。治溫病發熱而渴,不惡寒嗽者。

小柴胡加牡丹皮湯。

即小柴胡湯加牡丹皮。治婦人傷寒,身熱往來,夜躁晝寧,如見鬼狀,經水適來適斷,熱入血室,不滿實者。

小柴胡加地黃湯。

即小柴胡湯加生地黃,治症同前。

小柴胡加茯苓湯。

即小柴胡湯加茯苓,治小便難,潮熱腹滿。

小柴胡加芒硝湯。

即小柴胡湯加芒硝,治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潮熱,已而微利,知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先以小柴胡解外,後以此方治之。

柴胡半夏湯。

即小柴胡湯加白朮、麥門冬,治痰熱頭疼,手足寒熱。

柴胡雙解散。

即小柴胡湯加陳皮、芍藥,近法加生艾汁三匙。治少陽經受病,耳聾脅痛,寒熱,嘔而口苦,脈弦數,屬半表半裡,宜和解。

小柴胡加枳桔湯。

即小柴胡湯加枳殼、桔梗,治痘疹後咳嗽脅痛。

柴胡枳芎湯。

即小柴胡湯加枳殼、川芎、白芍藥,治傷寒身熱,兩脅疼痛。

小柴胡加乾薑牡蠣湯。

即小柴胡加乾薑、牡蠣,治痞而胸膈滿脹。

柴胡飲。

即小柴胡湯去半夏、大棗,加大黃、當歸、芍藥。治一切積熱骨蒸,往來寒熱,及傷寒發汗不解,肺痿咳嗽,婦人經水不通等症。

青鎮丸。

即小柴胡湯去大棗。加青黛、薑汁。蒸餅為丸。治嘔吐脈弦。頭痛有汗。

小柴胡加芒硝大黃湯。

即小柴胡湯加芒硝、大黃。治婦人傷寒,頭痛脈浮,醫反下之,邪氣乘虛而入經,水閉不行,心下結硬,口燥舌乾,寒熱往來,狂言如見鬼狀,脈浮而數者。

加味小柴胡湯。

即小柴胡湯加黃連、白芍藥、玄參、升麻。治發癍肌熱潮熱,或往來寒熱,口苦咽乾,目眩耳聾,脅痛胸滿心煩,或乾嘔煩渴咳嗽。一方加山梔、牡丹皮。

青脾飲。

即小柴胡湯去人參,加白朮、茯苓、青皮、草果、厚朴。治癉瘧脈來弦數,但熱不寒,或熱多寒少,口苦咽乾,小便赤澀。

柴胡三白湯。

即小柴胡湯去黃芩。加白朮、白芍藥、白茯苓、黃連。治發熱自利。或譫語氣滿。加砂仁。

複方

柴苓湯。

即本方合五苓散,治發熱泄瀉裡虛。

柴平湯。

即本方合平胃散,治瘧疾。

柴樸湯。

即柴平湯去人參,加獨活、前胡、茯苓、藿香,治瘧。氣弱,加人參、白朮。食不化,加神麯、麥芽、山楂。

柴胡四物湯。

一名調經湯。即本方合四物湯,治血虛下午發熱。

柴陳湯。

即小柴胡湯合二陳湯。治瘧退熱,和中理氣。

柴胡六君子湯。

即小柴胡合六君子湯。治虛瘧虛熱,補中退熱。

葛根黃芩黃連湯。

治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不止,喘而汗出者。

葛根(半斤,甘平)。甘草(二兩,炙,甘平)。黃芩(三兩,苦寒)。黃連(三兩,苦寒)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按:成無己云:內經曰:甘發散為陽。表未解者,散以葛根、甘草之甘苦以堅之。裡氣弱者,堅以芩、連之苦。

升麻葛根湯。

用葛根(十五兩)、升麻、白芍藥、甘草(各三兩)為末,每服三錢,水煎去滓,熱服,日三服。治大人小兒傷寒癍疹,時氣溫疫,頭痛發熱,肢體煩疼,及瘡疹發與未發,疑似之際,並宜服之。海藏云:活人言頭痛如破者,連須蔥白湯。次又不已者,葛根升麻湯。恐太陽流入陽明,斷其路,故以此湯主之。不知升麻乃陽明藥,非太陽藥也。人或初病太陽證,便與葛根升麻湯,是遺太陽。不惟遺,反引太陽邪氣入於陽明,不能解也。其變可勝言哉!

升麻荷葉湯。

即升麻葛根湯加蒼朮、荷葉。治雷頭風。如傷寒寒熱。頭面腫痛。

升麻黃連湯。

即升麻葛根湯加芩、連、白芷、犀角,水煎減半,另用水半盞浸。川芎(一錢)荊芥(五分)薄荷(四分)入前藥同煎至一鍾服之。治手陽明氣盛有餘,身已前皆熱,況素有積熱在胃,致風熱上行,故面獨熱。先以調胃承氣加黃連、犀角(各一錢),疏利兩三行,以徹其熱,次服此湯,氣弱人減黃連一半。

升麻附子湯。

即升麻葛根湯去芍藥,加參、耆、附子、白芷、草蔻、益智、連根蔥白。治陽明經氣不足,身以前皆寒,此胃氣虛,經絡之氣亦虛,不能上達頭面,故大惡風寒。先用附子理中丸數服,以溫中氣,次服此湯。

升麻胃風湯。

即升麻葛根湯去芍藥,加蒼朮、麻黃、羌活、蔓荊、柴胡、藁本、乾薑、白芷、當歸、草蔻、黃芩。治虛風面腫,能食麻木,牙關急搐,目內蠕動,胃中有風。

升麻調經湯。

即升麻葛根湯加黃耆、桔梗、歸鬚、三稜、蓬朮、黃連、黃柏、龍膽、連翹、知母,每服五錢,水煎去滓,高枕仰臥,噙一口,作十次咽之,另作半料,蜜丸豆大,每服留煎藥一口,送下百餘丸。治婦人夏月帶下,脫漏不止。

十神湯。

即升麻葛根湯加川芎、紫蘇、麻黃、白芷、陳皮、香附,治發散溫疫,及時感風寒。

秦艽升麻湯。

即升麻葛根湯加人參、秦艽、防風、桂枝、白芷。治中風手足陽明經,口眼喎斜,四肢拘急,惡風寒。

升麻連翹湯。

即升麻葛根湯去葛根、芍藥,加桔梗、連翹、鼠黏子、防風、黃芩,治時疫熱毒喉痹。先用鮮艾研汁灌下,如無,以蛇床子入瓶內燒煙,入口即愈。

黃耆芍藥湯。

即升麻葛根湯加黃耆、羌活。治鼻衄血多,面黃眼澀,多眵,手麻木。

益氣聰明湯。

即升麻葛根湯加參、耆、蔓荊、黃柏。治飲食不節,勞役形體,脾胃不足,內障耳鳴,或多年目昏暗,視物不能。此藥令人目光大,久服無內障耳鳴耳聾之患。又令精神過備,元氣自益,身輕體健,耳目聰明。

百解散用升麻葛根湯,加蒼朮(四兩)、菖蒲(一兩),治太陽陽明合病。

陽毒升麻湯。

用升麻(二分)。甘草。黃芩。犀角。射干。人參(各一兩)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半,去滓,飲一盞,頃刻再服,以衾覆手足,出汗則愈,不愈再服。治傷寒一二日變成陽毒,或服藥吐下之後變成陽毒,腰背痛,煩悶不安,面赤狂言,或見鬼,或下痢,脈浮大數,面赤癍癍如錦文,咽喉痛,下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元戎云:治癍在面。

陽毒。玄參升麻湯。

用玄參、升麻、甘草等分。每服五錢,水煎去滓,溫服。治發汗吐下後毒不散,表虛里實,熱發於外,故身癍癍如錦紋,甚則煩燥譫語,兼治咽閉腫痛。元戎又云:治癍在身。

陽毒梔子仁湯。

用升麻、葛根、甘草、黃芩、石膏、知母、杏仁、柴胡、梔子等分。每服五錢,用水一盞,生薑五片,豉百粒,煎至六分,溫服。治少陽陽明合病,陽毒傷寒壯熱,百節疼痛。

升麻鱉甲湯。

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文,咽喉痛,唾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主之。

升麻(二兩)。當歸(一兩)。蜀椒(炒,去汗,一兩)。甘草(二兩)。雄黃(半兩,研)。鱉甲(手指大一片,炙)

上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頓服之,老小再服取汗。

按金匱要略云:陰毒之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主之。及查時後千金方,陽毒用升麻湯無鱉甲有桂,陰毒用甘草湯無雄黃,並存以俟高明酌用。

鱉甲煎丸。

用鱉甲(十二分)炙。烏扇(三分)燒。黃芩(三分)。柴胡(六分)。鼠婦(三分)熬。乾薑(三分)。大黃(三分)。芍藥(五分)。桂枝(三分)。葶藶(一分熬)。石葦(三分)去皮。厚朴(三分)。牡丹(五分去心)。瞿麥(二分)。紫葳(三分)。半夏(一分)。人參(一分)。䗪蟲(五分熬)。阿膠(三分炙)。蜂窠(四分炙)。赤硝(十二分)。蜣螂(六分熬)。桃仁(二分)上二十三味為末,鍛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盡一半,著鱉甲於中,煮令泛燥如膠漆,絞取汁,內諸藥煎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十丸,日三服。治久瘧結為癥瘕,名曰瘧母。

按金匱要略云:千金方用鱉甲十二片,又有海藻三分,大戟一分,䗪蟲五分,無鼠婦,去硝,二味以鱉甲煎和諸藥為丸。

鱉甲湯。

用鱉甲(二兩,炙)細辛(二兩)桂心(二兩)白朮(二兩)生薑(四兩)吳茱萸(二兩)白蘚皮(二兩)附子(一兩半,炮)枳實(二兩)茵陳(二兩)大黃(三兩)用水八升,煮取二升六合,去滓,分三服,服如人行五里,又進一服。忌生菜、莧菜、豬肉、桃、李、雀肉等。療天行病七日以上,熱勢彌固,大便秘澀,心腹痞滿,食飲不下,精神恍惚,狂言亂語,脈候沉細,眾狀之中,一無可救,宜服此湯。

鱉甲湯。

用鱉甲(三兩,炙)大青(二兩)石膏(八兩,碎)丹皮(一兩)烏梅肉(一兩)常山(三兩)竹葉(一升)牛膝(三兩)甘草(一兩)香豉(一升)熬,帛裹,用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日三。忌生蔥、生菜、鯉裡、海藻、菘菜、莧菜、蕪夷。療天行三七日至四七日,勞㾓殦玄不歇,熱毒不止,乍寒乍熱,乍劇乍瘥,發動如瘧。一方用天門冬、生地黃。㾓,骨節疼也。

鱉甲飲子。

用鱉甲醋炙、白朮、黃耆、草果、檳榔、橘紅、厚朴(制)、甘草(炙)、川芎、芍藥各等分。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七片),棗(一枚),烏梅少許,煎七分,溫服。治瘧疾久不愈,脅下痞滿,腹中結塊,名曰瘧母。

芎歸鱉甲飲。

用川芎、當歸、鱉甲醋炙、茯苓、青皮、陳皮、半夏、芍藥各等分。每貼二兩,用水二鍾,生薑(五片),棗(二枚),烏梅(一枚),煎至一鍾,食遠服。熱多加柴胡,寒多加草果。治勞瘧表裡俱虛,真元未復,疾雖暫止,少勞復來。

甘草湯。

治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瘥者,與桔梗湯。又治傷寒脈代,心悸動危困者。

甘草(二兩,甘平)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湯。

一名甘桔湯。宋仁宗名如聖湯,即甘草湯加桔梗(一兩)。金匱治肺癰,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乾,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服之則吐膿血也。亦治血痹。

按成無己雲:陽邪傳於少陰,邪熱為咽痛,服甘草湯則瘥。若寒熱相搏為咽痛者,服甘草湯,若不瘥,與桔梗湯以和少陰之氣。蓋桔梗辛溫以散寒,甘草甘平以除熱,甘桔相合,以調寒熱。海藏加減法:加訶子皮(二錢)煎,去滓飲清,名訶子散,治失音無聲。如咳逆上氣者,加陳皮。如涎嗽者,加知母、貝母。如酒毒者,加葛根。如少氣者,加人參、麥門冬。如唾膿血者,加紫菀。如疫毒腫者,加鼠黏子、大黃。如咳渴者,加五味子。如嘔者,加生薑、半夏。如目赤者,加梔子、大黃。如胸滿膈不利者,加枳殼。如不得眠者,加梔子。如心胸痞者,加枳實。如膚痛者,加黃耆。如面目腫者,加茯苓。如咽痛者,加鼠黏子、竹茹。如肺痿者,加阿膠,能續氣。如發癍者,加防風、荊芥。如聲不出者,加半夏。

荊芥湯。

即甘桔湯加荊芥、生薑,治咽喉腫痛,語音不出,咽之痛甚。

桔梗甘草梔子湯。

用桔梗、甘草、梔子等分。治豆瘡煩燥。

大黃甘草湯。

用大黃(四兩)甘草(一兩)水三升,煮取一升,溫服。治內熱熾盛,幽門不通,上衝吸門,食入反出。

枳殼湯。

枳殼(五兩)甘草(二兩)末之,蔥白湯調下。治腰背氣動發痛。

枳桔湯。

用枳殼、桔梗等分,水煎溫服。治胸中痞滿不痛。

清神湯。

即枳桔湯內加甘草、防風,水煎服。治口舌生瘡,及咽中瘡。

桔梗湯。

即甘桔湯加連翹、薄荷、山梔、黃芩,入竹葉煎服,治熱腫喉痹。春倍加防風,夏倍加黃芩、知母,季夏淫雨倍加羌活,秋加桂(五錢),冬加桂(一兩),以意消息,隨證加減用之。治熱在上焦,身熱脈洪,無汗多渴者。

上清丸

即甘桔湯加薄荷、防風、川芎、砂仁,為細末,蜜丸如龍眼大,噙化。治咽喉腫痛,痰涎壅盛。

瀉白散。

即清神湯去枳殼,加地骨皮作散,白湯調,或煎服,治肺火。

如聖湯。

即甘桔湯加麥門冬、牛蒡子。一方加荊芥、防風、連翹,治痰清熱,利咽喉諸症。

涼膈散。

即海藏桔梗湯去桔梗,加大黃、朴硝。治大人小兒積熱煩躁,多渴面熱,唇焦咽燥,舌腫喉閉,目赤鼻衄,頷頰結硬,口舌生瘡,譫語狂妄,腸胃燥澀,便溺閉結,睡臥不安。本事方無黃芩,有赤芍藥、乾葛。

加味轉舌膏

即桔梗湯加遠志、石菖蒲、防風、川芎、柿霜、犀角、玄明粉、酒大黃,為末,蜜丸如彈子大,硃砂為衣,臨臥薄荷湯下。治中風失音不語之症。

雙和散。

即涼膈散合四物湯,能益血泄熱。

瀉黃散。

即涼膈散去連翹,加藿香、石膏,治脾熱。一方並去大黃、芒硝,名瀉脾散。

防風通聖散。

即雙和散去地黃,加麻黃、桔梗、石膏、滑石、防風、荊芥、白朮。治一切風熱,大便秘結,小便赤澀,頭面生瘡,咽喉腫痛,眼目赤疼。

清咽利膈湯。

即涼膈散加防風荊芥玄參桔梗黃連牛蒡子。治咽喉腫痛,痰涎壅盛。

芍藥清肝散。

即涼膈散去連翹,加防風、荊芥、羌活、桔梗。柴胡前胡川芎芍藥白朮知母滑石石膏治眵多眊燥,緊澀羞明,赤脈貫睛,臟腑秘結者。

犀角防風湯。

即涼膈散去大黃、芒硝,加犀角、桔梗、石膏、滑石。羌活。獨活。天麻。麻黃。防風。荊芥。全蠍。細辛。

當歸。白朮。治一切諸風,口眼喎邪,手足嚲拽,言語謇澀,四肢麻木。若大便秘結,加大黃(一錢)。

大續命湯。

外臺名續命湯,範汪同,云是仲景方。治肝厲風,卒然喑啞,依古法用大小續命二湯,通治五臟偏枯賊風,及產婦老小等方。

麻黃。芎藭(各三兩)。乾薑。石膏。人參。當歸。桂心。甘草(各二兩)。杏仁(四十枚)

上九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兩沸,掠去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

大續命湯。

即前方去甘草,加黃芩,煎好去滓,入荊瀝煮數沸,分四服。能言未瘥,後服小續命湯。舊無荊瀝,千金增之,其效如神。千金翼有甘草。

西州續命湯。

即大續命湯去人參,倍麻黃、石膏,加黃芩(一兩,減)、甘草、當歸、乾薑(各一兩)。治中風入臟,身體不自收,口不能語,冒昧不識人,拘急肩痛,不得轉側,稍能自覺,勿熟眠臥,可厚覆,小汗出已,漸漸減衣,勿復大覆,可熟眠矣。前服不汗者,更服一升,汗後稍減五合,一服安穩乃服,勿頓服也。汗出勿復服,先患冷汗者不可服,羸人但當稍與五合為佳。胡洽、文仲、肘後、肘後、千金同。

小續命湯。

即大續命湯去乾薑、石膏、當歸,加芍藥、黃芩(八味各一兩)、防風(一兩半)、附子(一枚)、生薑(五兩)。外臺同。小品、千金翼有防己(一兩)。深師、古今錄驗有白朮(一兩),無杏仁。錄驗一方有當歸、石膏。一方無桂心,名續命湯。救急無芎藭、杏仁。延年無防風。梁卿得效方有茯神、細辛、白蘚皮、羌活,無芍藥、黃芩。千金一方無人參、芍藥、杏仁,有獨活、當歸、葛根、細辛、茯苓。治卒中風欲死,身體緩急,口目不正,舌強不能語,奄奄忽忽,神情悶亂,諸風服之皆驗,不令人虛。

按外臺秘要云:余昔任戶部員外,忽嬰風疹,便服此湯,三年之中,凡得四十六劑,風疾迄今不發。余曾任殿中少監,以此狀說向名醫,咸云:此方為諸陽之要藥。又云:此方甚良,不瘥,合三四劑必佳,取汗隨人風輕重虛實也。有人腳弱,服此方至六七劑得瘥。有風疹家,天陰節變輒合之,可以防喑也。忌豬肉、冷水、海藻、菘菜、生蔥。梁卿雲:每一服相去七八里許,覆取汗,可服三劑,間五日一進。若老弱虛羸,須間十日以上,不可頻服。加減法:

精神恍惚,加茯神、遠志。

骨節煩疼有熱者,去附子,倍芍藥。心煩多驚,加犀角。骨節疼痛,此有寒濕,倍加官桂、附子。

嘔逆腹脹,加半夏,倍人參。燥悶大便澀,去附子,倍芍藥,入竹瀝。臟寒下痢,去防己、黃芩,倍附子,加白朮。

自汗,去麻黃、杏仁,加白朮。腳膝弱,加牛膝、石斛。身疼,加秦艽。腰痛,加桃仁去皮尖炒、杜仲薑汁炒。

易老加減法

凡治中風,不審六經之形證加減,雖治與不治無異也。

麻黃續命湯。

治中風無汗惡寒,本方中麻黃、防風、杏仁各加一倍。

桂枝續命湯。

治中風有汗惡風,本方中桂枝、芍藥、杏仁各加一倍。

白虎續命湯。

治中風身熱無汗,不惡寒而渴。本方中加知母、石膏各一錢四分,去附子。

葛根續命湯。

治中風身熱,有汗惡風。本方中加葛根、官桂、茯苓各一錢半。

附子續命湯。

治中風無汗身涼,本方中加附子一倍,乾薑一錢。

桂附續命湯。

治中風有汗無熱。本方中加桂、附、甘草各一倍。

羌活連翹續命湯。

治中風肢節攣痛不仁。本方中加羌活、連翹各一錢五分。

八風續命湯。

即小續命湯去芍藥、川芎、防風、附子,加當歸、獨活、幹姜(各一兩)、石膏五錢。治半身不遂,手腳拘急,體強身冷,角弓反張,不語狂言等證。

獨活續命湯。

即小續命湯有防己,加白花蛇、獨活、幹蠍(各三錢)。治卒暴中風,不省人事,漸覺半身不遂。

白華續命湯。

即獨活續命湯去黃芩、芍藥、杏仁、防己,加天麻、殭蠶、白朮、藁本、赤箭、細辛、白附子、半夏、白茯苓。治卒中急風,牙關緊急,精神昏憒。

續命煮散。

即小續命湯去芍藥、黃芩。加獨活、防己、茯苓、升麻、細辛、石膏、白朮。為粗末。內小絹袋。以水和生薑煮服。日日服之。慎風冷。大良。治諸風無問輕重。

栝蔞薤白白酒湯。

治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

栝蔞實(一枚搗)。薤(半斤)。白酒(十升)

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栝蔞薤白半夏湯。

即前方加半夏(半升),減薤白(五兩),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服。治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

枳實薤白桂枝湯。

即前方加枳實(四枚)厚朴(四兩)桂枝(一兩)不用白酒,以水五升,先煮枳實、厚朴,取二升,去滓,內諸藥,煮數沸,分溫三服。治胸痹,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

栝蔞瞿麥丸。

用栝蔞根(二兩)茯苓薯蕷(各三兩)附子(一枚)瞿麥(一兩)末之,煉蜜丸如梧子大。飲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治淋而小便不利者,有水氣,其人苦渴,以小便利,腹中溫為知。

栝蔞牡蠣散。

用栝蔞根、牡蠣熬等分,為細末。飲服方寸匕,日三服。治百合病渴不瘥者。

栝蔞桂枝湯。

用桂枝湯加栝蔞(二兩)。治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𠘧𠘧然,脈反沉遲,此為痓,此湯主之。

百合知母湯。

治百合病發汗後者。

百合(七枚擘)。知母(三兩切)

上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別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後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百合雞子湯。

即百合知母湯去知母加雞子黃(一枚)以泉水煎百合如前法,取湯一升,去滓,內雞子黃攪勻,煎五分,溫服。治百合病吐之後者。

滑石代赭湯。

即百合知母湯去知母,加滑石(三兩),碎,綿裹,代赭石(如彈丸大一枚),碎,綿裹,以泉水煎百合如前法,取湯一升,去滓,另以泉水二升,煎二石,取一升,去滓,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溫服。治百合病下之後者。

百合地黃湯。

即百合知母湯去知母,加生地黃汁(一升),以泉水煎百合如前法,取一升,去滓,內地黃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常如漆。治百合病不經吐下發汗,病形如初者。

百合洗方

以百合(一升),水一斗,漬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餅,勿以鹽豉也。治百合病一月不解,變成渴者,渴不瘥者。用栝蔞根、牡蠣煅等分,為細末。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百合滑石散

百合(一兩,炙)滑石(三兩)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當微利者止服,熱則除。治百合病變發熱者,或云寒熱者。

百合栝蔞牡蠣湯。

百合、栝蔞根、牡蠣各等分,為散,湯服方寸匕,日三服。治百合病不瘥。

百合四君子湯。

即百合合四君子湯,治老弱虛人不得眠。又治解㑊,尺脈緩澀。尺主腹背,緩為熱中,澀為無血,故解㑊而不可名之。然熱不熱,寒不寒,弱不弱,壯不壯,寧不可名為之解㑊也。惟百合一證,與此比比相若。

百花膏

百合、款冬花等分,為細末,蜜丸如龍眼大。每服一丸,細嚼或噙化。治喘嗽不已,痰中有血。

百合散

百合隨多少,熬令黃色,末之,每飲服方寸匕,日三服。治百合病,服中滿痛者。千金用干百合為末,溫水服二錢,一日二服。治耳聾耳痛。

百合膏

用新百合(四兩),蜜和蒸軟,時時含一片,吞津。治肺臟壅熱咳嗽者。衛生易簡方。用新百合搗汁,和水飲之,治肺病吐血,亦可煮食。

百合湯。

用百合煮濃汁,服一升,治陰毒傷寒良。此孫真人方也。

骨哽方

用百合(五兩)研末,蜜水調,圍頸項包住,不過三五次即下。

香薷飲。

治伏暑引飲,口噪咽乾,或吐或瀉,並皆治之。

香薷(去土,八兩)。白扁豆(微炒,去殼,四兩)。厚朴(去皮,薑汁炒,四兩)

上三味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入酒少許,煎七分,沉冷服之。一方加黃連(二兩),薑汁炒令黃色,名黃連香薷散。如有搐溺,加羌活煎服。

香薷湯。

即香薷飲加茯神(四兩),甘草(二兩),為末,沸湯點服,加鹽少許亦可。

十味香薷飲。

即香薷飲加異功散。黃耆木瓜為末,每服二錢,熱湯或冷水調服。消暑氣,和脾胃。

六和湯。

即十味香薷飲去黃耆、白朮、陳皮,加砂仁、杏仁、半夏、藿香,薑棗煎服。治心脾不調,氣不升降,霍亂吐瀉,寒熱交作,傷寒陰陽不分,冒暑伏熱煩悶,或成痢疾,中酒煩渴畏食。

香薷丸

即香薷湯去厚朴、扁豆,加紫蘇、木瓜、藿香、檀香、丁香,為細末,蜜丸。治大人小兒傷暑伏熱,瞀悶昏眩,一切暑病。每服一二丸,細嚼,溫湯下。

枇杷葉散。

即香薷飲去扁豆,加枇杷葉、陳皮、丁香、木瓜、茅根、麥冬、甘草,為細末,每服二錢,生薑三片煎服,或用井花水調下。治中暑伏熱,煩渴引飲,嘔噦噁心,頭目眩暈。

消暑十全散

即香薷湯加紫蘇、藿香、檀香、白朮、木瓜、生薑。治伏暑胃氣不和,心腹滿痛。

加味香薷飲。

即香薷湯合四苓散,加芍藥、陳皮、黃連、黃芩、木瓜,治暑瘧。

香薷煎

用干香薷(五十斤)銼入釜中,以水淹過三寸,煮使氣力都盡,去滓澄之,微火煎至可丸桐子大。一服五丸,日三服,漸增至小便利則愈。治水病洪腫。

薷術丸。

用香薷葉(一斤),水一斗,熬膏,煩去滓,再熬成膏,加白朮末(七兩)和丸,桐子大。每服十丸,米飲下,治通身水腫。李時珍曰:世醫治暑,概以香薷飲。然暑有乘涼飲冷,致陽氣為陰邪所遏,遂病頭痛,發熱惡寒,煩燥口渴,或吐或瀉,或霍亂者,宜用以發越陽氣,散水和脾。若飲食不節,勞役作喪之人,傷暑大熱大渴,汗泄如雨,煩燥喘促,或瀉或吐,乃勞倦內傷之症,必用東垣清暑益氣湯、人參白虎湯之類,以瀉火益元可也。若用香薷,是重虛其表,而又濟之以熱矣。蓋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藥,如冬月用麻黃,氣虛者勿多服。今人不知暑傷元氣,概用代茶,謂能闢暑,真癡前說夢。且性溫不可熱飲,反致吐逆,冷服則無拒格之患。

扁豆湯。

用香薷葉、扁豆葉各一升,木瓜(一枚切),乾薑(一兩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六七里。治霍亂吐利。

芎辛湯。

治頭風鼻塞聲重,肩背拘急。

川芎(半兩)。細辛(二錢)。甘草(一錢半)

上為粗末,水煎去滓,臨臥分二服。一法,加白芷、辛夷、甘菊,治鼻出黃水,濁涕不絕,腦痛目昏。一法,以細辛(二錢)、川芎、白芷減半,為細末,搐入鼻中,治頭痛。

芎辛湯。

即芎辛湯加附子、川烏、南星、乾薑等分,每服四錢,姜五片,芽茶少許,水煎服,治一切偏正頭痛不可忍者。除發熱者不當服,其餘痰厥、飲厥、腎厥等症,只以此藥調鍾乳粉間服,治頭痛緊捷之法,無以逾此。頭痛多用石膏,取其能墜痰飲,恐其性寒,故以鍾乳代之。

白龍丸。

即芎辛湯加藁本、白芷各等分,為細末,每藥四兩,入煅過石膏半斤,水丸,每兩分作八丸,薄荷清茶食後嚼下一丸。治男婦一切風症,遍身瘡癬,手足頑麻,偏正頭疼,鼻塞腦悶,大解傷寒頭風。又治霧露之氣或發熱,療風蛀牙疼。用一丸分作三次乾擦,後用鹽湯漱之,更用蔥茶嚼下。

通關散。

即芎辛湯加撫芎、川烏、白芷,為細末,每服一錢,蔥白茶清或薄荷湯調下。治中風傷寒,發熱惡風,頭痛目眩,鼻塞聲重,肩背拘急,身體痠疼,肌肉瞤動,牙關緊急,久新頭風眼暗。

川芎丸

即芎辛湯加防風、薄荷、桔梗,為末,煉蜜丸,如芡實大。食後臨臥,茶清細嚼一丸。消風壅,化痰涎,利咽膈,清頭目。治頭痛旋眩,心忪煩熱,頸項緊急,肩背拘倦,肢體煩疼,皮膚瘙癢,腦昏目疼,鼻塞聲重,面上遊風,狀如蟲行。

五積散。

調中順氣,除風冷,化痰飲。治脾胃宿冷,腹肋脹痛,胸膈停痰,嘔逆噁心,或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心腹痞悶,頭目昏痛,肩背拘急,肢體怠惰,寒熱往來,飲食不進,及婦人血氣不調,心腹撮痛,經候不調,或閉不通。

麻黃(去根節,六兩)。肉桂(去粗皮)。芍藥(各三兩)。甘草(炙,三兩)。蒼朮(米泔浸,廿四兩)。厚朴(去粗皮,四兩)。陳皮(去白,六兩)。半夏(湯洗七次)。茯苓(各三兩)。枳殼(去穰,炒,六兩)。桔梗(去蘆頭,十二兩)。川芎。當歸(去蘆。各三兩)。乾薑(炮,四兩)。白芷(三兩)

上除肉桂、枳殼二味別為粗末外,十三味同為粗末,慢火炒令色轉,攤冷,次入桂、枳殼末令勻。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入生薑三片,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按海藏五積論云:麻黃、桂、芍藥、甘草,即麻黃桂枝各半湯也;蒼朮、甘草、陳皮、厚朴,即平胃散;枳殼、桔梗、陳皮、茯苓、半夏,即枳桔二陳湯兼川芎當歸湯治血,又加乾薑為厚朴散。此數藥相合,為解表溫中泄熱之劑,去痰消痞調經之方。雖為內寒外感表裡之分所制,實非仲景表裡麻黃、桂枝、姜、附之的方也。至於冷積嘔吐,泄痢癥瘕,時疾疫氣,項背拘急,加蔥自豆豉;厥逆加吳茱萸;寒熱咳逆加棗;婦人難產加醋。始知用之非一途也,惟知活法者擇之。

大羌活湯。

一名九味羌活湯,一名沖和湯。治傷寒脈浮緊,傷風脈浮緩,並解兩感惡候。

羌活。防風。蒼朮(各一錢五分)。細辛(五分)。川芎。白芷。生地黃。黃芩。甘草(各一錢)

上水二鍾,煎八分。陶節庵捶法,用生薑(三片)、棗(二枚)煎一鍾,加蔥白(搗汁五匙)入藥,再煎一、二沸,食後溫服,被覆取微汁為度。如無汗,啖熱稀粥助之,煉蜜作丸服尤妙。

按潔古云:有汗不得服麻黃,無汗不得服桂枝,若未瘥,其變不可勝言。故立此法,不犯三陽禁忌,解表神方。海藏云:傷寒得傷風脈,傷風得傷寒脈,故仲景有大青龍之劑,及汗出過多,戒不可服,有筋惕肉瞤之證。許學士諄諄以此,則知麻黃、桂枝不可輕用。及韓氏又有桂枝之戒。至楊氏明理,特有五見脈體,非精於持診者,未易能也。先師潔古老人,博採眾方,別立此法,無問有汗無汗,中風中寒悉治,使喜溫者去五積之變熱,好涼者除雙解之變寒,雖市夫農子,用而無失。

羌活散

即本方去蒼朮、白芷、生地,加前胡、麻黃、白茯苓、蔓荊子、枳殼、石膏、菊花。治風氣不調,頭目昏眩,痰涎壅滯,遍身拘急,風邪寒壅,頭痛項強,鼻塞聲重,肢節煩疼,天陰風雨,預覺不安。

羌活地黃各半湯。

即大羌活湯同生地黃等分,解利兩感傷寒有神,詳說見難知。

加減沖和湯。

即大羌活湯去蒼朮細辛,加白朮黃耆,治頭痛發熱,惡風自汗,脈浮緩者。

神術湯。

即大羌活湯加石膏、知母,治夏月感冒風邪。

羌活愈風湯。

即大羌活湯合羌活散,及十全大補湯去白朮,加地骨皮、防己、柴胡、獨活、薄荷、知母、秦艽、枸杞、杜仲、半夏、厚朴,共三十三味,內芩、苓各三錢,生、蒼、石、芍(各四錢),桂(一錢),余各二錢,和均。每服一兩,水二鍾,煎一鍾,溫服。天陰加生薑三片。療肝腎虛,筋骨弱,語言難,精神憒,是中風濕熱內弱者,是以風熱體重也。或瘦或肥,偏枯不遂,或恐而健忘,或喜而多思,皆精不足也。此藥能安心養神,調和陰陽。

香蘇散。

治四時感冒風邪,頭痛發熱者,及瘟疫傷寒。

紫蘇。香附(醋製,去毛。各二兩)。陳皮(去白,一兩)。甘草(半兩)

上四味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日三服。若作細末,只服二錢,入鹽點服。如頭痛,加川芎、白芷(各一兩)。

愚按:太平惠民局方云:昔有白髮老人,授此方與一富人家,其家合施,當大疫,城中病者皆愈。其後疫鬼問富人,富人以實告。鬼曰:此老教三人矣。稽顙而退。內經曰:辛甘發散為陽。又曰:風淫所勝,平以辛,佐以苦甘。香附味辛苦甘,辛能散,苦能降,甘能和,且香而能竄,能輔正除邪,故以為君。紫蘇辛溫,能散風寒而發表。陳皮辛溫,能下氣燥濕。甘草甘平,能和中輔正,所以治瘟疫四時不正之氣也。

芎蘇散。

用枳殼二陳湯加川芎、紫蘇、柴胡、乾葛,治頭痛發熱,惡寒咳嗽,吐痰氣洶。

參蘇飲。

用芎蘇飲去川芎、柴胡,加人參、前胡、木香,治感冒風邪,發熱頭痛,咳嗽聲重,涕唾稠黏。此藥大解肌熱,快膈。

十味和解散

用:白朮(一錢半)桔梗(去蘆)人參(去蘆)甘草(炙)陳皮(去白)枳殼(去穰,麩炒)赤芍藥厚朴(薑製)當歸(各一錢)防風(去蘆,七分)上㕮咀,作一服,用水一鍾,生薑(三片),蔥白(三根),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治感冒風寒,頭疼發熱,發散風邪。

蔥豉湯。

療傷寒有數種,庸人不能分別,今取一藥兼療者,若初覺頭痛身熱脈洪,起一二日者服之蔥白(一虎口一用十四莖)。豉(一升綿裹)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取汗。若汗不出,加葛根(三兩)。一方更加升麻(三兩),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徐徐服亦得,必得汗即瘥。若不得汗,更作,加麻黃(三兩),去節服,取汗出為效。一方用蔥白(二兩半),豉(半斤)。一方用蔥白(一握),米(三合),豉(一升),先以水一斗,煮米少時,下豉後,內蔥白,令大熟,取三升,分溫三服,則出汗。

葛根豆豉湯。

用葛根(四兩),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內豉(一升),更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取汗為瘥。一方搗生葛根汁(一二升)服,亦佳。

鹽豉湯。

用豉(三升),綿裹鹽(一兩),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蜜(一升),大煮三沸,頓服一升,安臥當吐,如不吐,更服一升,取吐為效。療傷寒汗出不歇,已三四日,胸中惡,欲令吐者。

葛根蔥豉湯。

用葛根(半斤)烏梅(十四枚)蔥白(一握)豉(一分)綿裹上四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初一服便厚覆取汗,汗出粉之。療傷寒一日至三日應汗者。

梔子湯。

用梔子黃芩(各三兩)豉(一升)熬,綿裹蔥白(切,一升)石膏(四兩)碎,綿裹乾薑(四兩,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六合,去滓,分溫三服,如人行八九里再服。忌酒、面、生冷等物。主天行一二日,頭痛壯熱,心中熱者。

豉尿湯。

用豉(一升)蔥白(切一升)童便(三升)先熬豉及蔥白令相得,則投童便,煮取一升,澄清,及熱頓服,或汗或利,但瘥則止,如未,更進一劑,頻用有效。療天行熱氣,頭痛,骨肉痠疼,壯熱,若初病一日在毛髮,二日在皮膚,三日在肌肉,未得取利,宜服此。

柴胡湯。

用麻黃(二兩)去節,柴胡(三兩),黃芩(三兩),甘草(二兩炙),石膏(五兩碎),綿裹乾葛(三兩),蔥白根(切一升),勿留青處,青即熱,白即冷,一作桑根皮,豉(七合),綿裹三沸去之,以水九升宿漬藥,明旦先煮麻黃令沸,掠去沫,後並諸藥煮取一升七合,分三服,服相別去三食頃,良久覆取汗出,以粉拭之,惡寒者加桂心,忌莧菜生蔥生菜野豬肉蘆筍。

解肌。葛根五物飲。

葛根(切五合)蔥白(切一升)生薑(切一合)豉(一升)帛裹粳米(二合)研碎,以水五升,煮取豉以上四味,取三升半汁,去滓,內粳米屑,煮令米爛,帶熱頓服,候盡,微覆取汗,無所忌。

柴胡湯。

用升麻(六分)柴胡(八分)芍藥(六分)甘草(五分)石膏(十二分,碎)麥門冬(去心)蔥白(半分)香豉(六分)帛裹生薑(六分)竹葉(洗,切,八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絞去滓,分溫三服,服別如人行六七里頃進一服,不吐不利瘥。忌海藻、菘菜、熱面、油膩。

鼠屎湯。

用雄鼠屎(三七枚)熬未,湯成下乾葛(二兩)梔子(十四枚擘)蔥白(切一升)豉(八合)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七合,去滓,內鼠屎末,分溫二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六七里,微汗內消,不利療患天行熱氣瘥後,勞發頭痛如初病者。

七味蔥白湯。

用蔥白、生薑、鹽、豉、葛根、麥門冬、乾地黃等分,用水一杓,揚之無數,名曰澇水,以煎前藥,三分去二,去滓,分作二服,覆首出汗。許仁則云:傷寒或因氣勞,或因力勞,或因食勞,此方主之。其病如強力持重,行步而發者,力勞也。

蔥白。姜蕤五味飲。

用葳蕤(五兩)蔥白(一升)豉(一升)帛裹粳米(三合研碎)雄鼠屎(七枚)末之,以水七升,先煮三味,取汁四升,去滓內粳米屑,煮米熟訖,內鼠屎末,攪調頓服,覆被安臥取汗瘥。療天行瘥後勞發,服蔥白(七味)飲未愈者。

連須蔥白湯。

用蔥白連須(半斤)生薑(二兩)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二三服。治傷寒發汗未已,頭疼如破者,如不瘥,用後葛根蔥白湯。

蔥薑湯。

用蔥白(十莖)生薑(三片)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分三服,取汗為度。治妊娠傷寒。

葛根蔥白湯。

即蔥薑湯加葛根、芍藥、川芎、知母,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二服。治詳連須蔥白湯下。

麻黃葛根蔥豉湯。

即蔥豉湯加麻黃葛根,水煮麻黃去沫,次下葛根,煎二十沸,次下豉,次下蔥白,煎成去滓溫服,少時以蔥醋粥投之,覆衣取汗。治傷寒二三日,頭項腰脊痛,惡寒,脈浮而緊者,分兩隨症定奪。

枳實湯。

用枳實(三枚炙)梔子(十四枚擘)蔥白(切一升)香豉(半升)鼠屎(二七枚)以水一升,煎取二升五合,分溫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六七里,又服內消不利。療患數日復勞發者。

蔥白一物湯。

用蔥白二把,煎湯服,取汗。

愚按:傷寒法仲景,此萬古不易之論也,但其言簡奧淺識,不能探賾後世。潔古乃立九味羌活湯,自謂不犯三陽禁忌,解表神方,然投之徒使汗出淋漓,其病不解,不若蔥豉、蔥姜等湯最為穩當,且便於窮鄉僻壤,不可以其易而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