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介子推春秋晋国人,又称介推、介之推。在先秦、秦汉文献中常见其人其事,如《左传》《庄子》《吕氏春秋》《韩非子》《韩诗外传》《史记·晋世家》《说苑》《新序》均有提到。据《左传》,晋献公宠妃骊姬诬陷太子申生想谋害献公,公子重耳、夷吾也知情。前656年,申生自杀,重耳、夷吾出奔,此时介子推已跟随重耳。三年后,献公去世,大夫里克杀骊姬及子奚齐,夷吾在秦穆公支持下回国为晋惠公。但晋惠公随即与秦穆公翻脸,导致穆公对惠公产生怨恨。前637年,晋惠公去世,子圉从秦国逃归,即位为晋怀公。秦穆公大怒,产生以重耳取代怀公的念头。重耳自前655年出奔白狄,后又流亡到卫、齐、曹、宋、郑、楚等国,至前636年终得以入主晋国,即位为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要赏赐跟随自己逃亡的人,介子推没有主动请求,晋文公也没有赏赐。介子推就对母亲说,献公的儿子只有文公一人在世,那么文公一定会是国君,但其他人却贪天之功以为己,文公却还对他们加以赏赐。这样上下互相欺骗,自己不能与他们相处,而且自己口出怨言,也不能再享用文公俸禄。于是介子推与母亲隐居而死。文公派人找他却找不到,就将绵上之田封给他,想以此来记载自己的过失。

《左传》对春秋史事记录当最翔实可靠,而关于介子推的记载,在后世则多有演变。《庄子·盗跖》:“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说介子推对晋文公忠心耿耿,甚至能割大腿肉给晋文公吃,但晋文公却辜负了他。于是他生气出走,抱着树木自焚了。《韩非子》则说:“昔者介子推无爵禄而义随文公,不忍口腹而仁割其肌,故人主结其德,书图著其名。”也提到了割肉事君的典故。而《吕氏春秋》中还增加了介子推的赋诗:“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韩诗外传》也指出正是在晋文公流亡期间,有人偷走了全部食物,此时介子推割股奉君。到《新序》则说:“文公待之,不肯出,求之,不能得,以谓焚其山宜出。及焚其山,遂不出而焚死。”又将介子推自焚改为被文公烧死了。至两汉之交,太原地区就用起源于禁火、改火的上古习俗寒食来纪念介子推,也就产生了一个节日—寒食节。在《左传》中,是没有割股与焚死这两处戏剧化情节的,当为传说之增饰所致。《说苑·尊贤》称“介子推行年十五而相荆,仲尼闻之,使人往视”,则传说介子推年少时还做过楚相;而《孔子家语》称“荆公子行年十五而摄荆相事”,可见《说苑》“介子推”当为“荆公子”之误。

在《列仙传》中,也将介子推改造为仙人。说他姓王名光,晋国人,隐居而无名气,喜欢晋国的赵衰而与他来往交游。其实介子推即是人名,王光一名为后世谬传。之后一天有黄雀到介子推家门上,赵衰所侍奉的公子重耳认为他很神异,于是就招聘他为辅臣。后来重耳出逃国外,介子推也一直跟随重耳流亡十九年,不辞劳苦。等回国后到介山时,伯子常一早过来,叫介子推离去。于是介子推辞别母亲,跟随伯子常游于山中。晋文公派遣数千人用玉帛来礼聘介子推,介子推也不肯出来入仕。三十年后,介子推在东海边出现,为王俗卖扇子。再往后数十年,就没人知道他的所在之处了。

介子推者,姓王名光,晋人也[1]。隐而无名,悦赵成子[2],与游。旦有黄雀在门上,晋公子重耳异之[3]。与出居外十余年,劳苦不辞。及还介山[4],伯子常晨来呼推曰[5]:“可去矣。”推辞母入山中,从伯子常游。后文公遣数千人以玉帛礼之,不出。后三十年,见东海边[6],为王俗卖扇[7]。后数十年,莫知所在。

王光沉默,享年遐久[8]。

出翼霸君[9],处契玄友[10]。

推禄让勤[11],何求何取。

遁影介山[12],浪迹海右[13]。

【注释】

[1]晋:即周代晋国,核心区域在今山西南部,都绛,在今山西侯马。西周初年,周成王将弟唐叔虞封于祁姓唐国故地,建立姬姓唐国;唐叔虞子燮父迁于晋,自此唐国改称晋国;晋静公二年(前376),韩、赵、魏三国瓜分晋国仅有土地,并废晋静公为庶人,晋国灭亡。后也泛指今山西地区。

[2]悦:喜悦,仰慕。赵成子:即赵衰(?—前622),嬴姓,谥成,字季,又字子余,子为卿大夫通称,也称成季、原季。系春秋晋国赵氏宗主,晋文公称霸的重要辅佐。晋文公还是公子重耳时,赵衰就已经追随文公。之后文公流亡异国,赵衰亦跟随文公。文公回国即位后,赵衰被任命为原(今河南济源北)大夫。之后多次让贤,最后在中军佐的职位上去世。时人狐射姑评价其为“冬日之日”,其子赵盾为“夏日之日”。

[3]公子重耳:即晋文公(前697或前671—前628),姬姓,谥文,名重耳,公为周代诸侯国君通称,公子为诸侯国君子女通称。晋文公系春秋中期晋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父为晋献公,母为大戎狐姬。晋献公为骊姬与骊姬子奚齐,逼太子申生自杀,并派人杀公子重耳、夷吾,重耳、夷吾逃至封邑蒲、屈。前655年,重耳逃至白狄;次年,夷吾逃至梁国。后晋献公去世,大夫里克发动政变,杀骊姬与奚齐,立夷吾为君,是为晋惠公。惠公即位后继续派人杀重耳,重耳从而离开白狄继续流亡,到达卫、齐、曹、宋、郑、楚等国。前636年,流亡十九年的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国杀死惠公之子怀公,即位为晋文公。前635年,文公勤王,平定周襄王弟甘昭公之乱;前632年,文公联合诸侯在城濮之战击败楚国令尹成得臣,战后在践土会盟诸侯,襄王册封晋文公为诸侯伯主。

[4]介山:山名,《水经注》对介子推隐居之介山有二说,一说在晋中之介休绵山,一说在晋南之万荣孤山。其实在西周及春秋前、中期,晋国的疆域主要仍在今天山西南部一带,后期晋国赵氏向北扩张后,不少晋国的传说才被移花接木至晋中。如晋国初封本在今山西临汾境内,但自今太原地区始称晋阳后,后世则有晋国初封在太原之说。故当为万荣孤山。

[5]伯子常:人名,其事不详。《太平御览》引作“伯阳”,伯阳即老子

[6]东海:先秦之东海,大约当今天之黄海;秦汉时领土扩大至东南沿海地区,东海则大约当今天之黄海与东海。

[7]王俗:人名,其事不详。《太平御览》引作“王治”。

[8]享年:享有年岁,敬称,多指死者活的岁数,此处指生者。

[9]翼:辅佐。霸:称霸。

[10]玄友:道友。

[11]勤:劳绩。

[12]遁影:隐藏形影。

[13]海右:大海之西的地区,古人从北看南,以西为右。

【译文】

介子推,姓王名光,周代晋国人。隐居而无名气,喜欢赵成子,和他来往交游。一天有黄雀到他家门上,晋公子重耳认为他很神异。后来介子推随重耳流亡外国十多年,不辞劳苦。等回国到介山时,伯子常一早过来叫介子推说:“可以离去了。”介子推辞别母亲进入山中,随伯子常一起交游。后来晋文公派遣数千人用玉帛礼聘介子推,介子推也不肯出来。三十年后,在东海边出现,为王俗卖扇子。再往后数十年,就没人知道他的所在之处了。

王光沉默而寡言,享有年岁却长久。

出山辅佐霸晋君,归隐交游合道友。

推辞俸禄让劳绩,何所需求何所取。

隐藏形影于介山,浪迹天涯至海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