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黄帝,传说中的上古时期氏族首领,《大戴礼记·五帝德》《帝系》与《史记·五帝本纪》将其列为五帝之首,为华夏民族的始祖。其得名当系五行中的中央天帝,以中央在五行五色中属黄所致。传说黄帝有四张脸,作为中央天帝的黄帝通过四张脸来管理四方。黄帝最有名的事迹,是讨伐蚩尤的故事。根据《山海经》,蚩尤发明兵器来攻打黄帝,黄帝命应龙在冀州之野抵御蚩尤。应龙蓄积大水,而蚩尤请风伯雨师放大风雨,黄帝又派旱魃发动干旱,于是风雨停止,黄帝也就诛杀了蚩尤。
春秋战国时期,黄帝被改造成了人王。战国初年齐威王所铸青铜器“陈侯因齐敦”铭文,最早以黄帝为始祖。随着春秋战国时大国兼并小国,各族不同的祖先神被编排入一个世系,黄帝也就成了各族的共同始祖。《史记·五帝本纪》最早为黄帝立传,说黄帝是少典氏之子,天生神异,当时神农氏衰微,诸侯们互相征伐侵略,于是黄帝训练士兵,讨伐诸侯使其归顺;之后在阪泉击败炎帝,又在涿鹿击杀蚩尤,最终取代神农成为天子。但相对《山海经》的记载,《史记·五帝本纪》中黄帝杀蚩尤的记载要雅驯得多,完成了神话历史化的转化。
后世又把黄帝与轩辕氏、有熊氏、缙云氏、帝鸿氏、帝轩氏等同,其实从名称来看,“轩辕”得名反映的应该是贵族车马和服饰的发明,东汉《越绝书》仍把轩辕与黄帝列为二人;“有熊”一地被认为在河南新郑,大概与楚人为熊氏,始祖祝融之墟在新郑有关;至于“缙云”“帝鸿”,亦是氏族族称,尧舜时期名列“四凶”的浑沌、饕餮,就分别是缙云氏、帝鸿氏的不肖子孙,这些氏族(首领)后来都与黄帝(氏族)融合。<
战国时期,随着仙话的流行,黄帝又具备了仙人的属性。《庄子·大宗师》已有“黄帝得之,以登云天”之说,《楚辞·远游》说“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屈原认为自己追不上黄帝升天,而能够与王子乔同游就满足了。黄帝与王子乔、赤松子一类仙家并列,足见其在传说中已经成仙。尽管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去世葬于桥山,但太史公在《史记·封禅书》中又给出另一种说法。
汉武帝迷信神仙学说,宠幸方士李少君、少翁、上郡巫、栾大、公孙卿等人,当时汾阳地区名锦的巫师发现了一个特大号鼎,公孙卿就趁机对武帝进言:“当年黄帝在首山采铜,在荆山下铸鼎。鼎铸成后,有龙垂着胡须下凡迎接黄帝。黄帝骑上龙,群臣后宫跟随的也有七十多人,于是龙就往天上飞走。其他小臣上不去,于是就抓住龙的胡须,龙的胡须都断了,和黄帝的弓一起落在地上。百姓仰望黄帝上天,于是抱着帝弓和龙须哀号。后世就把这里叫鼎湖,弓叫乌号。”公孙卿的意思是,黄帝曾经铸鼎升天,而现在黄帝的鼎自动见于天日,陛下只要用此鼎封禅,不也就可以升天了吗?武帝大为高兴,说:“朕要是能像黄帝一样,会把离开妻儿也当作脱鞋一样轻易啊!”今天河南灵宝有黄帝铸鼎塬景区。
《列仙传》说黄帝号轩辕,负责审理评判各路神仙,能够召见并驱使他们。黄帝幼弱时就能言善辩,无所不通,预知未来。他还精通万物的规律,自封为云师一职。他外形长得像龙,选择自己死亡的日期,与群臣相别,去世后葬在桥山。桥山崩裂后,大家发现棺材里空荡荡的没有尸体,只余下随葬的宝剑和鞋子。《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葬于桥山,而《列仙传》用尸解神话之“文解”对其进行了改造。之后引用《仙书》的内容与《史记·封禅书》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在《封禅书》中,群臣后宫有七十多人跟随黄帝上天,后来的小臣和百姓没能上去;而在《列仙传》中,群臣都未能升天。《神仙传序》称“轩辕控飞龙于鼎湖”,所言亦为此事。
早期道家即以黄帝、老子为尊,后人亦将自己的思想假托于黄帝、老子,产生了《黄帝内经》《黄帝四经》等著作,西汉初期也推崇“黄老无为”的统治思想。道教形成后,教徒更明确以“黄帝为宗,老子为教”,东晋葛洪是炼丹派人物,其将以往的黄帝仙话进一步改造,一方面批判了黄帝以采阴补阳御女术升天的说法,另一方面又编造出《黄帝九鼎丹经》记载黄帝服用草木之药才升仙的说法。南朝梁陶弘景作《真灵位业图》,初步构建道教统一的神仙谱系,黄帝正式成为了道教主仙,位于七个阶层神仙中的第三层次。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则以黄帝为神仙第一人,他在天下大治后问道求仙于四方,希望能够获得长生不老之术,拜访对象就包括《列仙传》中的甯封子、务光子、甯先生(或即甯封子)、广成子(或即容成子)、马师皇等七十二人,并在王屋山得到《九鼎神丹注诀》,在天台山得到金液神丹,在云台山被授予《龙经》,缙云山藏兵法,釜山合符瑞,终于得道成仙,成为太一君神,并居轩辕之宿。
黄帝者,号曰轩辕,能劾百神[1],朝而使之[2]。弱而能言[3],圣而预知,知物之纪[4]。自以为云师[5],有龙形[6]。自择亡日,与群臣辞。至于卒,还葬桥山[7],山崩,柩空无尸[8],唯剑舄在焉[9]。《仙书》云[10]:黄帝采首山之铜[11],铸鼎于荆山之下[12],鼎成,有龙垂胡髯下迎帝[13],乃升天。群臣百僚悉持龙髯,从帝而升,攀帝弓及龙髯,拔而弓坠,群臣不得从,望帝而悲号[14]。故后世以其处为鼎湖,名其弓为乌号焉。
神圣渊玄[15],邈哉帝皇[16]。
暂莅万物[17],冠名百王。
化周六合[18],数通无方[19]。
假葬桥山,超升昊苍[20]。
【注释】
[1]劾(hé):审理,判决。
[2]朝(cháo):朝见。
[3]弱而能言:此句出自《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弱,幼弱。
[4]纪:纲领,纲纪。
[5]自以为云师:此句说黄帝自封为云师一职。但据《左传》《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即位时出现了祥云,所以用云来命名所属的官职与军队。东汉应劭进一步指出,其中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
[6]有龙形:战国秦汉时以龙来称帝王,故此处也说黄帝有龙形。《墨子》说天帝杀北方黑龙、东方青龙、南方赤龙、西方白龙,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又有黄帝胜四帝之说,故帝与龙能对应。
[7]桥山:山名,《汉书·地理志》以为在上郡阳周县(今陕西子长西),而《魏书·地形志》却误以为桥山与黄帝陵在赵兴郡阳周县(今甘肃正宁),唐代宗时遂在正宁子午岭东麓的陕西坊州(今陕西黄陵)为黄帝修陵祭祀,今黄陵县有桥山黄帝陵景区。《抱朴子·极言》引《列仙传》:“黄帝自择亡,七十日去,七十日还,葬于乔山。”较今本为详。
[8]柩(jiù):棺材。
[9]舄(xì):古代一种复底鞋。西晋崔豹《古今注》:“舄,以木置履下,干腊不畏泥湿也。”
[10]《仙书》:不明何书,此处内容与《史记·封禅书》记载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在《封禅书》中,群臣后宫有七十多人跟随黄帝上天,后来的小臣和百姓才没能上去;而在《列仙传》中,群臣都未能升天。
[11]首山:山名,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认为在今河南襄城南。也有说就是首阳山,在山西永济南或河南偃师西北。据《史记·封禅书》,公孙卿称天下名山有八,其五在中国,三在蛮夷。在中国的五座山为华山、首山、太室、泰山和东莱,是黄帝经常游览并与神相会的地方。
[12]荆山:《读史方舆纪要》认为在今河南灵宝南。
[13]胡髯:胡须。
[14]号(háo):拖长声音呼叫。
[15]渊:深远。
[16]邈:远。帝皇:清胡珽《列仙传校讹》作“帝黄”。
[17]暂:去,到。莅(lì):到。
[18]化:改变。周:遍及。六合:天、地、东、南、西、北,代指世界。
[19]数(shù):规律,命运。无方:无定式,变化无穷。
[20]昊苍:广阔的苍天。
【译文】
黄帝,号为轩辕氏,能够审理评判各路神仙,召见并驱使他们。幼弱时就能言善辩,聪明而能预知未来,了解世界万物的准则。他自封为云师一职,有龙的外貌。自己选择去世日期,与大臣们道别。黄帝去世后,葬在桥山,后来山崩,棺木空荡荡的没有尸体,只有他的宝剑和鞋子在。《仙书》说:黄帝开采首山铜矿,在荆山之下铸鼎,宝鼎铸成后,有一条龙垂着胡须从天而降迎接黄帝,于是黄帝就乘龙升天。群臣百官们都手握龙须,跟随黄帝一起飞升,他们抓住黄帝的弓和龙须,结果龙须被拔断而弓也跟着掉落,群臣不能跟随黄帝升天,只好看着黄帝而悲号。所以后世把这里称为鼎湖,把这把弓叫作乌号。
神圣高深又玄妙,遥远缥缈的帝皇。
君临天下治万物,冠名号百王之王。
变化遍及六合中,命运通达无定方。
假意葬于桥山里,超然升天入昊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