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甯(nìng)封子,传说中的古仙人。“甯”为其所葬的甯地,“封”疑指埋葬其的封土,并非真名。《列仙传》本文是有关他最早的记载,据说他是黄帝时掌管制陶的官长,制陶时有异人教他生出神奇的五色烟火。之后他用柴火自焚升天成仙,残骸被当地人葬在甯北山中。这个故事反映的是道教尸解成仙的观念。《抱朴子内篇》引《仙经》提出仙有天仙、地仙、尸解仙三品,其中天仙“举形升虚”,可白日飞升;地仙“游于名山”,可长生不老;而尸解仙“先死后蜕”,为仙之下品,需要遗弃肉体仙去,或者假托一物遗世(如衣、剑、鞋、杖等)。尸解又分兵解、文解、水解、火解等,甯封子成仙是为火解。火解观念一方面可能来自先秦西方部族的火葬习俗,如《墨子·节葬》记载“秦之西有义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而更多则可能与古代的“禋祭”有关,《周礼·大宗伯》称“以禋祀昊天上帝”,据东汉郑玄的注解,“禋”实际上是一种使物燃烧,使烟气上达于天的祭法。火在所有巫术中又都具有神圣性与洁净作用,道教火解的观念由此诞生;甯封子能够随烟气上下,因为烟正是沟通天地人神之间的管道。《神仙传序》称“甯子入火而陵烟”,所言即为此事。后文有《陶安公》篇,亦是因炼陶而被龙接走升仙,是因为炼陶之火也能生烟通天。

在《拾遗记》里,甯封系食用沙海的飞鱼而死,两百年后又转世重生,这也是一种尸解神话。《吴船录》称四川青城山的主峰丈人峰共有五峰,自唐朝以来被号为五岳丈人。《蜀中名胜记》引前蜀杜光庭青城山记》称黄帝封青城山为五岳丈人,乃“岳渎之上司、真仙之崇秩”。五岳丈人亦即甯封,黄帝曾在丈人峰向其咨询龙飞行之术。《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称其把《龙经》授予黄帝。今天青城山还有祭祀甯封真君的丈人观。袁珂《中国神话资料萃编》收集的蜀地民间传说中,却称甯封子是因架火烧陶而不慎葬身火窟,赋予其为制陶牺牲的悲壮色彩。

甯封子者,黄帝时人也[1],世传为黄帝陶正[2]。有人过之[3],为其掌火,能出五色烟,久则以教封子。封子积火自烧,而随烟气上下,视其灰烬,犹有其骨。时人共葬于甯北山中[4]。故谓之甯封子焉。

奇矣封子,妙禀自然。

铄质洪炉[5],畅气五烟。

遗骨灰烬,寄坟甯山。

人睹其迹,恶识其玄[6]。

【注释】

[1]黄帝:传说中的上古时期氏族首领,详见后文《黄帝》篇。

[2]陶正:掌管制陶的主管官员,“正”与“师”都可指官长。本文称甯封为黄帝陶正,当为后起传说,早期史料中的黄帝陶正为昆吾。如据《吕氏春秋》,黄帝有陶正昆吾作陶,为陶器的发明者;而《太平御览》引《逸周书》又说神农耕而作陶。

[3]过:拜访。《搜神记》记此事,“人”作“异人”。

[4]甯:地名,今地不详。春秋晋国有甯邑,《左传杜预注以为在汲郡修武县(今河南修武);《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称甯封子栖息在青城山的北岩,青城山在民间传说中亦有甯山之说。

[5]铄:熔化(金属)。洪炉:大火炉,道教内丹术也将人体喻为火炉,故此有双重含义。

[6]恶(wū):疑问代词,哪里。

【译文】

甯封子,是黄帝时候的人,世代相传他是黄帝掌管制陶的官长。有个神人拜访他,为他表演用火术,能出现青、赤、黄、白、黑五色轻烟,日子一久他就把用火术传授给了甯封子。后来甯封子积柴燃烧自焚,身体随着烟气徐徐升降,人们观察焚烧的灰烬,还能见到他的骸骨。当时人就把遗骨葬在甯地之北的山中。所以他就被叫作甯封子。

神奇非常甯封子,禀性神妙又自然。

熔化仙质洪炉焰,精气畅游五色烟。

遗骨留存余灰烬,坟墓所托在甯山。

人们只见其行迹,怎会洞彻其妙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