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門

巢氏論中暑證候

傷暑,乃夏至前後各三十日有奇,少陽相火用事之時也。炎熱大行,鑠石流金,草萎河涸,人或傷之,則身熱惡寒,頭痛狀如傷寒;或往來寒熱如瘧,煩躁渴甚,眩暈嘔吐,背寒面垢,泄瀉,昏悶不清,其脈陰陽俱虛,緩而微弱,皆由傷暑之所致也。

冰黃散 治伏熱,煩渴引飲,嘔逆噁心,肢體倦怠。

陳氏云:四明魏丞相家,常施此藥。余每登長途必飲,從者少有中暍,間有悶絕,一服即蘇。

頭面(一斤) 生薑(一十兩,洗淨,和皮切作片子,和麵盫一宿,焙乾) 甘草(四兩四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新汲水調下,勝如大順五苓。

大黃龍圓 治中暑,身熱頭疼,狀如脾寒,或半寒半熱,或寒熱往來,或煩渴嘔瀉,昏悶不省,或不能飲食。此方曾合治暑甚妙。嘗有中暍已昏欲死者,灌之立蘇。李子英傳。

舶上硫黃 硝石(各一兩) 白礬(半兩) 雄黃(半兩) 滑石(半兩) 白麵(四兩,飛羅者)

上五味研為極細末,入面在內,滴水為圓,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至二三十丸,新汲水下。小兒黍米大。如無硝石,以盆消代之。

小瓢圓 治暑毒,解煩渴。中書何舍人希深方。

烏梅肉(四兩) 甘草(二兩) 青鹽(二兩) 乾木瓜(一兩) 檀香(一兩) 白茯苓(一兩) 麝香(二錢半,蜜煉過,隨藥加減使)

上除麝香別研,余併為細末,煉蜜為丸。每兩作三十丸。每服一丸,含化或新汲水溫水嚼下,不計時候。

烏金散 治中暑,不拘老少皆可服。

朱子新傳云:吳內翰《備急方》,用皂角五斤,去皮弦,炙焦黑存性,甘草五兩。

皂角(不蚛者) 甘草

上以皂角,不計多少,刮去黑皮,燒煙欲盡,用盆合於地上,周迴用土遮縫,勿令透煙。每一兩皂角灰,用甘草末六錢。每服一錢,新汲水調下。如氣虛人,用溫漿水調下,昏迷不省者,不過兩服。

加減小柴胡湯 治伏暑煩躁發渴極妙,若躁悶,煎放水沉,冷服。

柴胡(半斤,去蘆)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炒) 半夏(三兩,湯泡)

上㕮咀五錢,水二盞,生薑五大片,棗子一個,加瓜蔞實一個。若渴,去半夏、人參,加瓜蔞、赤茯苓各一兩;腹痛,去黃芩,加赤芍藥三兩;脅下痞鞕,去棗,加牡蠣;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黃芩,加赤茯苓四兩;若不渴,外有微熱,去人參,加桂三兩,取汗愈;若嗽,加五味子三兩,乾薑二兩。

枇杷葉湯 治伏暑暴瀉,兼去暑毒。

趙從簡親服此方立效。

枇杷葉(去毛,三錢) 罌粟殼(去瓤、蒂,三錢) 生薑(三錢,濕秤)

上三味細銼,用水二大盞,蜜一合,酒半合,粟米百餘粒,同煎至一盞以下,溫服。一服即愈。

十味香薷飲 治脾胃不和,乘冒暑氣,心腹膨悶,飲食無味,嘔噦噁心,五心潮熱,力乏體倦,並宜服之。常服消暑健脾,進飲食。

傅公實方。

香薷葉(一兩) 人參(去蘆) 白朮 白茯苓 陳皮(溫湯浸少時,去白) 黃耆(去蘆) 厚朴(去粗皮,銼碎,生薑自然汁拌和,炒至黑色) 乾木瓜 白扁豆(炒,去殼) 甘草(炙,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棗一枚,同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候服。

冷香湯 治夏秋暑濕,恣食生冷,遂成霍亂,陰陽相干,臍腹刺痛,脅肋脹滿,煩躁,引飲無度。

王元禮傳。

附子(二兩,炮裂,去皮、臍) 良薑(二兩) 檀香(二兩) 丁香(二錢) 川薑(三分,炮) 甘草(二兩,炒令赤) 草豆蔻(五個,去皮,麵裹煨)

上為細末,每用藥末五錢,水二升,煎十數沸。貯瓶內,沉井底作熟水服,大能消暑止渴,服之永無霍亂。

大蒜水 治暑暍逡巡,悶絕不救者。

《石林避暑錄》云:親治一御馬之僕,立蘇。且云沈存中嘗著其說。

道上熱土 大蒜

上略等多少,爛研,冷水和,去滓腳,飲之即瘥。此方在徐州沛縣城門上板書揭之,不知何人所施之。

地榆散 治中暑昏迷,不省人事欲死者。並治血痢。

華宮使傳此方,妙不可言。

地榆 赤芍藥 黃連(去須) 青皮(去白)

上等分,為細末,每服三錢,漿水調下。如無,只以新汲水調亦得。血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

五苓散 治傷暑煩躁,引飲發黃,渴欲飲水,水入口即吐,名曰水逆。若吐出涎沫,頭痛煩躁,五苓散內增吳茱萸、人參。

木豬苓(去黑皮) 澤瀉(銼成塊,再蒸) 赤茯苓(去黑皮、筋膜) 白朮(用有蘆者。各一兩半) 肉桂(去皮,半兩)

上為㕮咀三錢,水一大盞半,燈心五莖,同煎八分,去滓,熱服。發黃,加茵陳同煎;小便不利,加去心麥門冬;煩躁,睡臥不安,加硃砂;躁渴,熱極如狂,加大黃。

橘皮湯 治中暑痰逆惡寒。

陳皮(去白,二兩) 甘草(炙,半兩) 人參(半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刮竹茹一塊,如彈子大,生薑五片,棗子一個,同煎八分,去滓,熱服。如不惡寒,只服竹葉湯。

香薷圓 治大人、小兒傷暑伏熱,躁渴瞀悶,頭目昏眩,胸膈煩滿,嘔噦噁心,口苦舌乾,肢體困倦,不思飲食。或發霍亂,吐利轉筋,並宜服之。

廬州知錄周汝功中暑,暈悶煩渴,服此方立效。

乾木瓜 紫蘇(去粗梗,莖、葉並用) 香薷(去土。已上各一兩) 藿香葉(去土) 甘草(炙,銼) 檀香(銼) 白茯神(去木) 丁香(已上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圓,每一兩作三十圓,每服一圓至二圓,細嚼,溫湯下,或新汲水化下亦得。小兒服半圓,不計時候。

枇杷葉散 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傷冷,飲食不化,胸膈痞悶,嘔噦噁心,頭目昏眩,口乾煩渴,肢體困倦,全不思食。或陰陽不和,致成霍亂,吐利轉筋,煩躁引飲。

劉駐泊汝翼親用此方,無不效驗。

香薷(三分) 厚朴(去粗皮,薑汁炙,四兩) 甘草(炙,一兩) 麥門冬(湯浸,去心,焙乾) 乾木瓜 白茅根(已上各一兩) 枇杷葉(去毛,令盡淨,炙) 陳橘皮(湯浸,去瓤) 丁香(已上各半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薑二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溫水調下亦得。如煩躁,用新汲水調下,不計時候。小兒三歲以下,可服半錢,更量大小加減。

穀神散 治夏月暴瀉。趙從簡方。

楮實(青者蒸,一次曬乾,用一斤) 陳倉米(一升) 乾薑 甘草(一兩,炙)

上為末,飯飲調下。

大順散 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受濕,水穀不分,清濁相干,陰陽氣逆,霍亂嘔吐,臟腑不調。

劉子壽上舍伏暑泄瀉,水穀不分,服此甚驗。

甘草(銼,長一寸許,三十斤) 乾薑 杏仁(去皮、尖) 肉桂(去粗皮。已上各四斤)

上先將草用白砂炒,及八分黃熟。次入乾薑同炒,令姜裂。次入杏仁又同炒,候杏仁不作聲為度。用篩隔淨後,入桂一處搗,羅為散。每服二錢,水一中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如煩躁,新汲水調,不計時候。以沸湯點服亦得。

異功敵暑圓 專治暑毒如水瀉,米飲下即愈。

趙教授得之泉州沈醫方,用之甚效。

黃連(一斤,去須,洗淨) 倉陳米(二升,淘去糠秕)

上拌勻用,鍋內如罨飯相似,飯熟水乾為度。曬乾,碾為細末,以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冷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