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部
井水
新汲即用,利人療病。平旦第一汲者為井華水,又與諸水不同。凡井水有遠從地脈來者為上,有從近處江河中滲來者欠佳。又城市人家稠密,溝渠汙水雜入井中成鹼,用須煎滾,停頓一時,候鹼下墜,取上面清水用之。否則氣味俱惡,而煎茶、釀酒、作豆腐三事尤不堪也。又雨後其水渾濁,須擂桃杏仁,連汁投入水中攪勻,少時則渾濁墜底矣。
《易》曰:井泥不食。謹之。
千里水
即遠來流水也,從西來者謂之東流水。二水味平無毒,主病後虛弱,及盪滌邪穢。揚乏過萬,名曰甘爛水,以木盆盛水,杓揚之,泡起作珠子數千顆擊,取煮藥治霍亂,及入膀胱奔豚氣,用之殊勝。誠與諸水不同,煉雲母粉用之,即其驗也。
古云流水不腐。但江河水善惡有不可知者,昔年予在潯州,忽一日城中馬死數百,詢之云數日前有雨,洗出山谷中蛇蟲之毒,馬飲其水而致然也,不可不知。
秋露水
味甘,平,無毒。在百草頭上者,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輕不飢,肌肉悅澤。柏葉上者明目,百花上者益顏色。
臘雪水
甘,大寒,解天行時疫及一切毒。淹藏果實良。
春雪水生蟲不用。
乳穴水
乃巖穴中涓涓而出之水,秤之重於它水,煎沸上有鹽花,味溫甘無毒,肥健人,令能食,體潤不老,與乳同功。取以作飯及釀酒,大有益也。穴有小魚補人,見魚部。
寒泉水
味甘,平,無毒,主消渴反胃,去熱淋及暑痢,兼洗漆瘡,射癰腫,令散下熱氣,利小便,並宜飲之。
夏冰
味甘,大寒,無毒。去熱除煩。暑月食之,與氣候相反,入腹冷熱相激,非所宜也。止可隱映飲食,取其氣之冷耳。若敲碎食之,暫時爽快,久當成疾。
溫泉水
性熱,有毒,切不可飲。
一云:下有硫黃,即令水熱。當其熱處,可燖豬羊。主治風頑痹,浴之可除。廬山下有溫泉池,往來方士教令患疥癩及楊梅瘡者,飽食入池久浴,得汗出乃止,旬日諸瘡自愈。然水有硫黃臭氣,故應愈諸風惡疾,體虛者毋得輕入。
漿水
以粟米或倉米飲釀成者。味甘酸,微溫,無毒。調中引氣,宣和強力,通關開胃,止霍亂泄痢,消宿食,解煩,去睡,止嘔,白膚。體似冰者至冷。妊娠忌食。不可同李子食,令吐利。
丹溪云:漿水性冷善走,化滯物,消解煩渴,宜作粥,薄暮食之。去睡,理臟腑。
熱湯
須百沸過,若半沸者食之病脹。患霍亂手足轉筋者,以銅瓦器盛湯熨臍,效。
繁露水
是秋露繁濃時水也。作盤以收之,煎令稠食之,延年不飢。以之造酒,名秋露白,味最香冽。
梅雨水
洗癬疥,滅瘢痕,入醬令易熟,沾衣便腐,浣垢如灰汁,有異它水。
半天河水
即上天雨澤水也。治心病、鬼疰、狂、邪氣、惡毒。
冬霜水
寒,無毒,團食者主解酒熱,傷寒鼻塞,酒後面赤。
雹水
醬味不正,當時取一二升內甕中,即如本味。
方諸水
味甘,寒,無毒,主明目定心,去小兒熱煩,止渴。方諸,大蚌也。
《周禮》:明諸承水於月,謂之方諸。陳饌以為玄酒。
花水
平,無毒。主渴。遠行無水,和苦栝蔞為丸。服之永無渴。
糧罌水
味辛,平,小毒。主鬼氣中惡,疰忤心腹痛,惡夢鬼神,進一合,多飲令人心悶。
又云:洗眼見鬼。出古塚物罌中。
甑氣水
主長毛髮。以物於炊飯時承取沐頭,令髮長密黑潤。不能多得。朝朝梳摩小兒頭,漸覺有益。
生熟湯
味鹹,無毒。熬鹽投中飲之,吐宿食毒惡物,消氣臚脹,亦主痰瘧,調中消食。又人大醉,及食瓜果過度,以生熟湯浸身,湯皆為酒及瓜果氣味。
屋漏水
大有毒,誤食必生惡疾,以洗犬咬瘡可即愈。
豬槽水
無毒,治諸蠱毒蛇咬,可浸瘡。
溺坑水
無毒,主消渴,解河豚魚毒。
鹽膽水
味鹹、苦,有大毒。此水鹽初熟,槽中瀝黑汁也。人與六畜皆不可食。
塚井水
有毒,人中之不活。欲入者,先試以雞毛,如直下者無毒,如迴旋而舞者則有毒,先以熱醋數斗投井,可入。
洗碗水
主惡瘡久不差者,煎沸以鹽投中,洗之立效。
蟹膏水
以膏投漆中化為水,古人用和藥。又蚯蚓去泥,以鹽塗之,或內入蔥中化為水。主天行諸熱病,癲癇等疾。又塗丹毒,並傅漆瘡,效。
陰地流泉水
飲之令人發瘧瘴,又損腳令軟。
又云:飲澤中停水,令人生瘕病。
滷水
味苦、咸,無毒。主大熱消渴,狂煩,除邪,及下蠱毒,柔肌膚去濕熱,消痰磨積塊,洗滌垢膩。勿過服,頓損人。
地漿水
氣寒,無毒。掘地作坎,以水沃其中,攪令濁,俄頃取之。主解中諸毒煩悶,山中菌毒。又楓樹上菌食之,令人笑不止,飲此解之。
清明水
穀雨水
味甘。取長江者為良。以之造酒可儲久,色泔味冽。此水蓋取其時候之氣耳。
炊湯水
經宿,洗面無顏色,洗身成癬。
甘露水
醴泉水
味甘美,無毒。食之潤五臟,長年不飢。主胸膈諸熱,明目止渴。此水不可易得,附錄之以備參考。
上諸水日常所用,人多忽之,殊不知天之生人,水穀以養之,故曰水去則榮散,谷消則衛亡。
仲景曰:水入於經,其血乃成,谷入於衛,脈道乃行。水之於人,不亦重乎。故人之形體有厚薄,年壽有長短,多由於水土稟受滋養之不同,驗之南北水土人物可見矣。
谷部
粳米
味甘、苦,平,無毒。主益氣,止煩,止泄痢,壯筋骨,通血脈,和五臟,補益胃氣,真功莫及。小兒初生,煮粥汁如乳,量與食,開胃助穀神,甚佳。合芡實煮粥食之,益精強志,耳目聰明。新者乍食,亦少動風氣,陳者更下氣,病人尤宜服。蒼耳人食之急心痛。有早中晚三收,以白晚米為第一。各處所產,種數甚多,氣味不能無少異,而亦不大相遠也。天生五穀所以養人,得之則生,不得則死,此其得天地中和之氣,同造化生育之功,故不比他物可名言也。《本草》所主在藥,故略耳。
粟米
味鹹,氣微寒,無毒。主養腎氣,去脾胃熱,益氣。陳者味苦,主胃熱消渴,利小便,止痢,壓丹石毒,解小麥毒。煮粥性暖,初生小兒,研細煮粥如乳,每少與飲之,助穀神,達腸胃,甚佳。不可與杏仁同食,令人吐泄。粟類多種,此則北人所常食者是也。又舂為粉食,主氣弱食不消化,嘔逆,解諸毒。又蒸作糗食,味甘苦寒。
又云:酸寒,主寒中,除熱渴,解積實大腸。一種糯粟即秫也。余見黍米下。
糯米
味苦、甘,溫,無毒。主溫中,令人多熱,大便堅。此《本草》經文也。
諸家有云:性微寒,妊娠與雜肉食不利於。久食身軟,以緩筋也。
又云:寒,使人多睡,發風動氣,壅經絡氣,止霍亂。
又云:涼,補中益氣,行榮衛中積血。所論蓋不同也。夫所謂不利、緩筋、多睡之類,以其性懦所致。若謂因其性寒,糯米造酒最宜,豈寒乎?農家於冬月用作糍喂牛,免凍傷最驗。是則糯米之性,當如經文所言。
黍米
味甘,溫,無毒。主益氣補中,多熱令人煩。
又云:性寒,有小毒,不可久食,昏五臟,令人好睡,小兒食之不能行,緩人筋骨,絕血脈。不可與白酒、葵菜、牛肉同食。有丹黑數種,比粟米略大,今北地所種多是秫(音術黍,)最黏,又名黃糯,只以作酒,謂之黃米酒。此米且動風,人少食。
秫米
味甘,微寒,止寒熱,利大腸,療漆瘡,殺瘡疥毒,熱壅五臟氣,動風。作飯最黏,惟可作酒汁,亦少。
黃粱米
味甘,平,無毒。益氣和中,止泄痢,去風濕痹。其穗大毛長,穀米俱粗於白粱,食之香美,逾於諸粱,號為竹根黃。其青白二色微涼,惟此甘平,豈非得中和之正氣多耶?
白粱米
味甘,微寒,無毒。主除熱,益氣,移五臟氣,續筋骨,止煩滿。其穗大多毛且長,谷粗扁長,不似粟圓,米亦白而大,食之香美,次於黃粱,亦堪作粉。
青粱米
味甘,微寒,無毒。主胃痹,熱中消渴,止泄痢,利小便。益氣補中,健脾,止泄精,輕身。
一云:此米醋浸三日,百蒸百曝,裹藏遠行,一餐可度數日。其穀穗有毛,微青而細,早熟少收。夏月食之極清涼,但味短而澀,色惡,不如黃白粱,故人少種。
稷米
味甘,無毒。益氣,補不足。
又云:冷,治熱,發冷病氣,解瓠毒。以其早熟,又香可愛,因以供祭。然味淡,諸谷之中,此為下苗種者,惟以防荒年耳。
陳廩米
味鹹、酸,溫,無毒。主下氣除煩渴,調胃止泄瀉。
又云:廩米有粳有粟,諸家並不說何米,然二米陳者性冷,頻食令人自利,此說與上經文稍戾。
秫薥
谷之最長,米粒亦大而多者。北地種之,以備缺糧,否則喂牛馬也,南人呼為穄。主霍亂吐瀉。
香稻米
味甘,軟,其氣甜香可愛,有紅白二種,又有一類紅長者,三粒僅一寸許,比它谷晚收。開胃益中,滑澀補精,但人不常食,亦不多種也。
茭米
生湖泊中,性微寒,無毒,古人以為養饌,作飯亦脆澀。
𦬣米
味甘,寒,無毒。主利腸胃,久食不飢,去熱益人,可為飯。生水田中,苗子似小麥而小,四月熟。𦬣,音罔。
蓬草米
作飯食之,無異粳米。儉年物也。
狼屋子米
作黍食之,令人不飢。生澤地中。
稗子米
味脆氣辛,可以為飯。
秕米
味甘,平,通腸開胃,下氣磨積塊。製作糗食,延年不飢。充滑膚體,可以順養。昔陳平食糠而肥。秕米即精米上細糠也。
小麥
味甘,微寒,無毒。除熱,止燥渴咽乾,利小便,養肝氣,止漏血唾血。秋種冬長,春秀夏實,具四時之氣,為五穀之貴。有地暖春種夏收者,氣不足,有小毒。面味甘,溫,補虛養氣,實膚體,厚五臟腸胃,強氣力。然性壅熱,少動風氣。不可與菜同食,蘿蔔能解面毒,同食最宜。
麵筋
以麩洗去皮為之,性與面仍相類,且難化。
丹溪曰:面熱而麩涼。若用麥以代谷,須曬令燥,以少水潤之,舂去外皮,煮以為飯,食之庶無面熱之患。愚以東南地本卑濕,又雨水頻多,麥已受濕,又不曾出汗,食之故作渴,動風氣,助濕發熱。西北地本高燥,雨水又少,麥不受濕,復入地窖出汗,至八九月食之,又北人稟厚少濕,宜其常食而不病也。
大麥
味鹹、甘,溫,微寒,無毒。主消渴除熱,益氣調中。
又云:令人多熱,為五穀長,平胃消食,療脹。暴食亦似腳軟,以其下氣也。久食甚宜,人頭髮不白,補虛勞,壯血脈,益顏色,實五臟,止泄,令人肥白滑肌。為面勝小麥,無燥病。
丹溪云:初熟時,人因缺谷,多炒而食之,有火能生熱病。
江云:久食多食,能消腎,戒之。
蕎麥
味甘,平、寒,無毒。實腸胃,益氣,久食動風,令人頭眩。和豬肉食,令人患熱風。脫人眉須。雖動諸病,猶銼丹石,煉五臟滓穢。俗謂,一年沉滯,積在腸胃間,食此麥乃消去。
黑大豆
味甘,平,無毒。炒食去水腫,消穀,止膝痛腹脹,除濕痹。乍食體重。忌食豬肉。十歲以下小兒勿食,恐一時食豬肉,壅氣至危。煮食及飲汁涼,下熱氣、酒毒,及烏、附、丹石諸毒,除胸胃中熱,大小便血,散五臟結氣。一種小黑豆最佳。
陶節庵以黑豆入鹽煮,時常食之,謂能補腎。蓋豆味鹹,腎之谷,又形類腎,黑色屬水也,妙哉。
白豆
平,無毒。補五臟益中,助經脈調和,暖腸胃,殺鬼氣。浙東一種,味甚勝,用以作醬作腐極佳,比之水白豆相似而不及也。青黃斑等豆,《本草》不著,大率相類,亦不及也。
赤小豆
味甘、酸,平,無毒。主下水,消熱毒,排膿血,止泄,利小便,去脹滿,除消渴,下乳汁。久食虛人,令枯瘦。解小麥毒。和鯉魚煮食,愈腳氣水腫。痢後氣滿不能食者,宜煮食之。不可同魚鮓食。
綠豆
味甘,寒,無毒。主治消渴,丹毒,煩熱,風疹。補益,和五臟,行經脈,解食物諸藥毒,發動風氣,消腫下氣。若欲去病,須不去皮,蓋皮寒肉平。煮食作餅炙佳。
一云:為粉蕩皮,能解酒毒。以水調服之,亦能解菰砒毒。
豌豆
味甘,平,無毒。調順榮衛,益中平氣。
江云:發氣疾。
扁豆
味甘,氣微溫。主和中下氣,治霍亂吐痢不止,殺一切草木及酒毒。生嚼及煎湯服,亦解河豚毒。葉主霍亂,花主女子赤白下,乾末米飲和服之。有黑白二種,黑者少冷,入藥俱用白者。患寒熱病,及患冷氣人不可食。
蠶豆
味甘,溫,氣微辛。主快胃,利五臟。或點茶,或炒食佳。又有筋豆、蛾眉豆、虎爪豆、羊眼豆、豇豆、勞豆類,只可茶食而已。一種刀豆,長尺許,可入醬用之。
罌粟
味甘,平,無毒。行風氣,逐邪熱,療反胃,胸中痰滯,丹石發動,不下食。和竹瀝煮粥食極佳,然性寒,以有竹瀝利大小腸,不宜多食。又過度,則動膀胱氣。粟殼性澀,止泄痢,澀腸,今人虛勞嗽者,多用止嗽,及濕熱泄痢者,用止痢。劫病之功雖急,殺人如劍,戒之。
芝麻
味甘,氣寒,無毒。治虛勞,滑腸胃,行風氣,通血脈,去頭浮風,潤肌膚。乳母食之,小兒不生熱病。又生嚼,傅小兒頭上諸瘡良。
胡麻
味甘,氣平,無毒。一名巨勝,苗名青蘘。
麻蕡
味辛,氣平,有毒。主勞傷,利臟,下血,寒氣,破積,止痹,散膿。多食令見鬼狂走。久服通神明,輕身。麻子味甘平,無毒,入足太陰經、手陽明經。《詩》所謂丘中有麻是也。
穬麥
味甘,微溫,無毒。主輕身,除熱。久服令人多力健行。作糵溫,消食和中。作餅食不動氣,甚益人。穬,音鞏。
𦯶實
味苦,平,無毒。主赤白冷痢,破癰腫,亦可食。𦯶,音明。
上五穀乃天生養人之物,但人之種藝,一則取其資生之功,二則計其肥家之利,南之粳,北之粟,功利兩全,故多種食之,如黃粱甚美而益人,故有膏粱之稱,人則以其費地薄收而不種,識者凡穀類當不計其利,惟取其能養人者,多種而食之可也。
菜部
蘿蔔
味甘,溫、平,無毒。散氣,及炮煮食,大下氣,消穀,去痰癖,利關節,煉五臟惡氣,治面並豆腐毒,止咳嗽,療肺痿吐血,溫中補不足。肥健人,令膚肌白細。生汁主消渴,噤口痢大驗。同豬羊肉鯽魚煮食更補益。服地黃、何首烏者,食之發白。其莖葉氣性大率相類。
丹溪云:熟者多食,停滯膈間成溢飲,以其甘多辛少也。《本草》謂之萊菔。
《衍義》云:散氣用生薑,下氣用萊菔。子治喘嗽,下氣消食。水研服,吐風痰。醋研塗,消腫毒。一種胡蘿蔔,味甘而用不及。
韭菜
味辛、微酸,溫,無毒,歸心。安和五臟六腑,除胸中熱,下氣,令人能食,利病,人可久食。
江云:益陽,止泄、尿血,暖腰膝,除胸腹冷痛痃癖。春食香,夏食臭,冬食動宿飲,五月食昏人乏力。不可合牛肉食,酒後忌食。
丹溪云:韭汁冷飲,下膈中瘀血甚驗,以其屬金而有水與土。其性急,又能充肝氣。多食則昏神。其子治虛勞損腎夢泄良。又未出土者為韭黃,食之即滯氣,最不宜人。花食之動風,根治諸癬。大抵蔥韭皆常食,但蔥冷而韭溫,於人有益。
薤
味辛、苦,氣溫,入手陽明經,無毒。主金瘡瘡敗,輕身不飢,耐老。宜心歸骨,菜芝也。除寒熱,去水氣,溫中散結,利病人,止久痢冷泄,赤白帶,通神安魂魄,益氣續筋骨,解毒,骨鯁食之即下。有赤白二種,白者補而美,赤者主金瘡風,苦而無味。
江云:白色者最好,雖有辛而不暈五臟。
溪云:凡用蔥、薤,皆去青留白,以白冷而青熱也。故斷赤痢方,取薤白同黃檗煮服之,言性冷而解毒矣。又治霍亂乾嘔不息,煮汁又治疥瘡,搗汁又治犬虎咬,又治產後諸痢,並湯火傷。但發熱病不宜多食,又不可與牛肉同食,令人作癥瘕也。
蔥
葉溫,白與須平,味辛,無毒。主明目,補中不足。其莖白,入手太陰經、足陽明經。可作湯,主傷寒寒熱,中風面目腫,骨肉疼,喉痹不通,安胎,歸目,除肝邪,利五臟,益瞳精,殺百藥毒,通大小腸,療霍亂轉筋,奔豚氣,腳氣,心腹痛,目眩,及心迷悶,止衄,殺一切魚肉毒,又治打撲損,並刀杖瘡。連根用,主傷寒頭痛如破。又莖葉用鹽研,貼蛇蟲傷,水腫痛,治蚯蚓毒。此凍蔥也,經冬不調、不結子,分莖蒔種,莖葉俱軟,氣味香佳,食用最宜。忌與蜜同食。有一種樓蔥,即龍角蔥,亦凍類。又胡蔥、漢蔥、茖蔥,數種不同,大抵以發散為功,多食昏人神,只調和食品可也。
蔓菁
味溫,無毒。利五臟,消食益氣,令人肥健,可常食。北方種之甚多,春食苗,夏食心,秋食莖,冬食根,菜中最有益於用者。南方地不同,所種形類已變矣。
菘菜
味甘,溫,無毒。利腸胃,除煩,解酒渴,去魚腥,消食下氣,治瘴,止熱嗽、胸膈悶。不益人,食之覺冷,姜能制之。
一云:夏至前食,發皮膚風癢,動氣發病。紫花菘行風氣,去邪熱。花糟食甚美。服甘草勿食,令病不愈。北人往南,患足疾者勿食。牛肚菘葉最厚,味甘;紫菘葉薄細,味少苦;白菘似蔓菁,猶一類也。北地無菘,有種者形亦變。
芥菜
味辛,氣溫,無毒。歸鼻,除腎邪,利九竅,明耳目,安中,除邪氣,止咳嗽冷氣,去頭面風。多食動風氣,發丹石。不可同兔肉食,生惡瘡。同鯽魚食,發水腫。子主傅射工,及疰氣、疝氣,發汗,胸膈痰冷,面黃。又和藥為膏治骨節痛。
丹溪云:痰在皮裡膜外,非此不能達。又遊腫諸毒,為末,豬膽和如泥傅之。但其類多,青芥葉粗大,味辣。好紫芥作虀佳,白芥尤辛美,俱入藥。出太原。
莧菜
味甘,寒,無毒。通九竅。
江云:食動風,令人煩悶,冷中損腹。子主青盲白翳,明目除邪,利大小便,去寒熱殺蛔蟲。久服益氣力,不飢輕身。葉忌與鱉同食。
丹溪云:莧有六種,人莧、赤莧、白莧、紫莧、五色莧,其一即馬齒莧也,下血,又入血分,且善走。馬齒莧同食下胎妙,臨產煮食易產。又有野生一種灰條莧,亦可食,亦入藥。
馬齒莧
味酸,氣寒,性滑,無毒。主目盲白翳,利大小便,止赤白下,去寒熱,殺諸蟲,止渴,破癥結癰瘡。服之長年不老。和梳垢,封丁腫。又燒為灰,和陳醋滓,先灸丁腫以封之,根即出。又傅豌豆瘡,良。生搗汁服,當利下惡物,去白蟲,亦治疳痢,又主三十六種風結瘡。以一釜煮,澄清,內蠟三兩重,煎成膏,塗之又塗,白禿濕癬,傅杖瘡,又療多年惡瘡,又治馬咬,馬汗,射工毒。一種葉大者不堪,一種葉小、節間有水銀者可用。去莖用葉。此菜感陰氣之多而生,食之宜和以蒜,余見莧菜下。
胡荽
味辛,氣溫,微毒。主消穀,治五臟,補不足,利大小腸,通小腹氣,通心竅,拔四肢熱,止頭痛。久食損人精神,令人多忘,發腋臭、口臭、腳氣、金瘡。久病人食之腳弱,根發痼疾。子主小兒禿瘡,油煎傅之,亦主蠱五痔,及食肉中毒,吐下血不止,煮冷取汁服。又治小兒痘疹不出,欲令速出,用酒煎沸,勿令泄氣,候冷去滓,微微從項以下噴身令遍,除面不噴,包暖即出。
葵菜
味甘,氣寒,陰中之陽,無毒。為百菜長,滑利不可多食,能宣導積壅,主客熱,利小便,治惡瘡及帶下,散膿血惡汁。煮食主丹石、髮結熱。葉燒為末,傅金瘡。搗碎傅火瘡。炙煮與小兒食,治熱毒。下痢及大小丹痢,搗汁服。孕煮食之易產。其心傷人,勿食。其葉皆黃、莖赤者勿食。不可與鯉魚、黍米同食。天行症後,食之失明。花治淋澀水腫,催生落胎,並一切瘡疥,小兒風疹。子花有五色,赤者治赤帶,白者治白帶,空心酒調末服之。又赤治血燥,白治氣燥並痎瘧。
又冬葵子,秋種經冬至春作子者,主臟腑寒熱,羸瘦,五癃,利小便,療婦入乳難,下乳汁,久服堅骨長肌肉,輕身延年。產難取一二合杵破,水煮服之。癰癤未潰者,水吞三五粒,便作頭膿出。根主惡瘡,療淋,利小便,服丹石人宜之。
小蒜
味辛,溫,有小毒。歸皮腎。主霍亂腹中不安,消穀,理胃溫中,除邪痹毒氣,丁瘡等毒。
華佗用蒜薤吐人惡物,云是此。
又云:大蒜久食損人目,傷肝,不可與魚膾同食。
大蒜
味辛,氣溫,有毒,屬火。主散癰腫䘌瘡,除風邪,殺毒氣,消食下氣,健胃善化肉,行濕破冷氣,爛痃癖,闢溫疫氣、瘴氣,伏邪惡蠱毒、蛇蟲溪毒,治中暑毒、霍亂轉筋腹痛。爛嚼溫水送之。又鼻衄不止,搗碎塗腳心,止即拂去。醋浸經年者良。此物性熱,氣極暈,煮為羹臛極俊美,熏氣亦微下氣,溫中消穀。雖曰人喜食,多於暑月,但生食、久食傷肝氣,損目明,面無顏色,又傷肺傷脾,引痰,宜戒之。葉亦可食,獨子者攻毒。如癰疽發背,惡瘡腫核初發,取紫皮獨頭者,切片貼腫心,炷艾灸其上,覺痛即起,焦者用新者再灸,瘡初痛者灸不痛,不痛者灸痛,癢者亦如之,以多灸為良,無不效者。疣贅之類,亦依此灸之。
茄
味甘,寒。患冷人不可多食,熟者少食無畏,多食損人動氣,發瘡及痼疾,菜中惟此物無益。
丹溪謂:茄屬土,故甘,而喜降火藥中用。根煎湯洗足瘡,蒂燒灰治口瘡,甚效。皆甘以緩火之意。
菠薐菜
冷,微毒。利五臟,通腸胃熱,解酒毒。北人多食肉面,食此則平;南人多食魚鱉水米,食此則冷。不可多食,冷大小腸,發腰痛,令人腳弱不能行。
江云:服丹石人食之佳。
劉禹錫《佳話錄》云:此菜來自西域頗稜國,誤呼菠薐,藝苑雌黃亦云。
苦蕒
冷,無毒。療面目黃,強力止困傅蛇蟲咬良。又汁傅丁腫根即出。壞蠶蛾。
莙薘
味平,微毒。補中下氣,理脾胃,去頭風,利五臟冷氣。多食則動氣,先患腹冷人食之破腹。莖灰淋汁,洗衣白如玉色。
薺萊
味甘,氣溫,無毒。主利肝氣,和中。其實名菥蓂子,主明目,目暴赤痛,去瘴翳。根汁點目中亦效。燒灰治赤白痢。菥蓂,音錫覓。
紫菀
味苦、辛,溫,無毒。主咳嗽寒熱結氣,去蠱毒痿蹷,安五臟,療咳唾膿血,補虛勞,消痰止渴,潤肌膚,添骨髓。連根葉採之,醋浸,入少鹽,收藏待用。其味辛香甚佳,號名仙菜。性怕鹽,多則腐也。
百合
味甘,平,無毒。主邪氣腹脹浮腫,心痛,乳難喉痹,利大小便,補中益氣,止顛狂涕淚,定心志,殺蠱毒,療癰腫、產後血病。蒸煮食之,和肉更佳。搗粉作麵食,最益於人。
枸杞
味苦,寒,根大寒,子微寒,無毒。無刺者是。其莖葉補氣益精,除風明目,堅筋骨,補勞傷,強陰道,久食令人長壽。根名地骨。
寇宗奭曰:枸杞當用梗皮,地骨當用根皮,枸杞子當用其紅實。
諺云:去家千里,莫食枸杞。言其補益強盛,無所為也。和羊肉作羹食,和粳米煮粥食,入蔥豉五味,補虛勞尤勝。南丘多枸杞。村人多壽,食其水土也。潤州大井有老枸杞樹,井水益人,名著天下。與乳酪忌。
龩菜
味甘,無毒。主女子崩中帶下,止血養精,保血脈益氣,令人肥健嗜食。又止煩熱渴,去伏熱,殺藥毒。置酒醬中香美,和醋食亦滋人。但損齒生黑。作虀葅煮食、生啖並得。一種荻龩用根,一種赤龩用莖葉。水龩水滑地所生者,不及高田者宜人。三月、八月勿食,恐病蛟龍瘕。(龩芹同。)
菾菜(即莙薘)
味甘、苦,大寒。主時行壯熱,解風熱毒,止熱毒痢,開胃通膈,又治小兒熱。其花白,婦人食之宜。(菾,音甜。)
茼蒿
平。主安氣,養脾胃,消水飲。多食動風氣,熏心,令氣滿。
蕨
味甘,寒,滑。去暴熱,利水道,令人睡,弱陽。小兒食之,腳弱不能行。
丹溪云:寒。補五臟不足,氣壅經絡筋骨間,毒氣。令人消陽事,令眼暗,鼻中塞,發落,非良物也。又冷氣人食之,多腹脹。
《搜神記》曰:郗鑑鎮丹徒,二月出獵,有甲士折一枝食之,覺心中淡淡成疾,後吐出一小蛇,懸屋前,漸幹成蕨,遂明此物不可生食也。今人遇荒年,多取其根,搗洗作粉,代糧度活,終羸弱不養人。一種名薇,亦蕨類。
茭白
味甘,冷。去煩熱。
江云:主五臟邪氣,腸胃痼熱,心胸浮熱,消渴利小便。多食令人下焦冷,發冷氣,傷陽道。不可同蜜食。糟食之甚佳。
紫菜
味甘,寒。下熱解煩,療癭瘤結氣。不可多食,令人腹痛發氣,吐白沫,飲少醋即消。其中有小螺獅損人,須擇出,凡海菜皆然。
鹿角菜
大寒,無毒。又云微毒。下熱風氣,療小兒骨蒸,解面熱。不可久食,發痼疾,損經絡血氣,令腳冷痹,損腰腎,少顏色。
白苣
味苦,寒。一云平。補筋骨,利五臟,開胸膈壅氣,通經絡,止脾氣,令人齒白,聰明少睡,可常食。產後不可食,令人寒中,小腸痛。患冷人食即冷腹。葉心抽苔,名萵筍,或醃或糟,曝乾食之甚佳。一種萵苣,一種苦苣,治丁腫、諸痢。
石耳
石崖上所生者,出天台山、廬山等名山。《靈苑方》中,名曰靈芝。
味甘,平,無毒。久食延年,益顏色,至老不改。令人不飢,大小便亦少。
一云性冷。
苦芙
味苦,寒。主面目遍身漆瘡,並丹毒。生山谷下濕處,浙東人清明節爭取嫩者生食,以為一年不生瘡疥。又煎湯洗痔瘡甚驗。芙,襖夭二音。
山藥
味溫,平,無毒。主傷中,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
丹溪云:主頭面遊風,頭風眼眩,下氣,止腰痛,補勞瘦,充五臟,除煩熱,強陰。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飢,延年。生山中者良。
江云:安魂魄,鎮心神。
《本草》謂之薯蕷,江南人呼為藷,南地種之,但性冷於北地者耳。
芋
一名土芝,一名蹲鴟。
味平。水田宜種之,莖可作羹臛及葅。
江云:愈蜂螫。其頭大者為魁,小者為子,荒年可以度飢。小兒食之,滯胃氣。有風疾者忌食之。
雍菜
味甘,平,無毒。蔓生,花白。摘其苗以土壅之即活。與野葛相伏,取汁滴野葛即死。
張司空云:魏武帝啖野葛至尺許。應是先食此菜無害也。
一名甕菜。
決明菜
明目清心,去頭眩風。味甘,溫。苗高三二尺,春取為蔬,花子可點茶,又堪入蜜煎。
芎苗
味辛,溫,無毒。主咳逆,定驚風,辟邪惡,除蠱毒鬼疰,去三蟲。久服通神。川中產者良。本地者點茶,亦清頭目。
蔊菜
味辛。生山谷泉石間,根葉皆可食,根尤佳。(蔊,音空。)
荇菜
生湖陂中,葉紫赤圓,徑寸余,浮水面,莖如釵股,上青下白。
《詩》云:參差荇菜者。是也。可醃為葅。
羊蹄菜
味苦,寒,無毒。根用醋磨塗癬疥速效。治癧瘍風,並大便卒澀結不通,喉痹卒不能語,腸風痔瀉血,產後風。銼根取汁煎服殊驗。
江曰:言採其遂即此。
注云:惡菜也。
蒟蒻
味辛,寒。葉與天南星相似,但莖斑花紫,南星莖無斑,花黃為異耳。性冷。主消渴。採其根搗碎,以灰汁煮之成餅,五味調和為茹食。又蜀人取以作醬,味酢美。
地蠶
生郊野麥園中,葉如薄荷,少狹而尖,亦微皺,欠光澤,根白色,狀如蠶。四月採根,以滾水瀹之,和以鹽為菜茹。
假蘇
味辛,溫,無毒。主除寒熱,鼠瘻瘰癧生瘡,破結聚氣,下瘀血,除濕痹,辟邪氣,通利血脈,傳送五臟,能發汗動渴,消除冷風,治頭風眩暈,婦人血風等為要藥。治產後血暈,併產後中風,身僵直者,搗為末,童便調熱服。口噤者挑齒灌之,或灌鼻中,神效。末和醋傅丁腫風毒即差。初生新嫩,辛香可啖,人取以作生菜。即今之荊芥也。
紫蘇
味辛、甘,氣溫。主下氣,除寒中,解肌發表,通心經,治心腹脹滿,開胃下食,止腳氣,通大小腸。煮汁飲之治蟹毒。子尤良,主肺氣喘急咳逆,潤心肺,消痰氣,腰腳中濕風結氣,調中下氣,止霍亂嘔吐反胃,利大小便,破癥結,消五膈。又杵為末,酒調服,治夢泄。有數種,面背皆紫者佳。一種水蘇,主吐血、衄血、血崩、血痢,產後中風,下氣,闢口臭,去毒惡氣。久服通神明,輕身耐老。
一名雞蘇。
薄荷
味辛、苦,氣涼、溫,無毒,入手太陰經、厥陰經。主賊風傷寒,發汗,通利關節,傷風頭腦痛,及小兒風涎,驚風壯熱。乃上行之藥,能引諸藥入榮衛。又主風氣壅,並下氣,消宿食惡氣,心腹脹滿,霍亂,骨蒸勞熱。用其汁與眾藥熬為膏。亦堪生食。新大病差人勿食,令汗出不止。貓食之即醉。一種名石薄荷,又云龍腦薄荷、南薄荷。
香薷
味辛,氣微溫,無毒。主霍亂腹痛吐下,下氣除煩熱,調中溫胃,治傷暑,利小便,散水腫。又治口氣。人家暑月多煮以代茶,可無熱病。一種香菜,味甘可食。三月種之。
筍
味甘,微寒,無毒。主消渴,利水道,下氣除煩熱,理風熱腳氣。多食動氣,發冷氣冷癥。蒸煮彌熟彌佳。苦筍味苦寒,治不睡,去面目並舌上黃,利九竅,消渴明目,解酒毒,不發痰,除煩熱出汗,治中風失音。此筍有二種,一出江西、福建,粗大,味苦,不堪食。一出浙江,味微苦,呼為甜苦筍,食品所貴。䈽筍味蘞難食,主消渴,益氣力,補虛下氣。多食發氣脹。淡筍即中母筍,味甘,主消痰,除熱狂壯熱,頭痛頭風,並妊人頭旋倒地,驚悸,溫疫迷悶,小兒驚癇天吊等症。多食發背悶腳氣。箭筍新可食,作筍乾佳,但硬難化,不可與小兒食。青筍味甘,止肺痿唾血,鼻衄,治五痔並妊娠。貓筍味甘,溫。生於冬,不出土者曰冬筍,小兒痘疹不出,煮粥食解毒,有發生之意。䈽筍味亦然。大抵筍類甚多,滋味甚爽,人喜食之,但性冷且難化,不益脾胃,是宜少食也。
又嘗有一醫,說有人素患痰,食筍而愈。
冬瓜
味甘,微寒。主除小腹水脹,利小便,止渴,益氣耐老,除滿,去頭面熱。熱者食之佳,冷者食之瘦。又煉五臟,以其下氣也。欲輕健者食之,欲肥胖者勿食。
丹溪云:冬瓜性走而急,久病及陰虛者忌食之。霜降後方可食,不然令人成反胃病。又差五淋。患背癰,削片置瘡上,分敗熱毒。
稍瓜
味甘,寒。利腸去煩熱,止渴利小便,解酒熱,宣泄熱氣。多食動氣,發瘡,冷中,令臍下癥痛,及虛弱不能行。不益小兒。不可同乳酪鮓食及空心食,令胃脘痛。
江云:和飯並虀作鮓食,亦益脾胃。
甜瓜
寒,無毒。少食止渴,除煩熱,利小便,通三焦壅塞氣,夏月不中暑氣,兼主口鼻瘡。多食令陰下濕癢,生瘡,動宿冷病,並虛熱,手腳無力。破腹落水沉者、雙頂雙蒂者,皆有毒,切不可食。瓜蒂主身面四肢浮腫,下水殺蠱毒,咳逆上氣,風癇喉風,痰涎暴塞,及食諸果病在胸腹中,皆吐下之。去鼻中息肉,療黃疸及暴急黃。花主心痛咳逆。
黃瓜
味甘,寒,有毒。不可多食,動寒熱,多瘧疾,發百病,積瘀熱,發疰氣,令人虛熱上逆,髮腳氣瘡疥,不益人,小兒尤忌。滑中生疳蟲。不可與醋同食。
絲瓜
《本草》諸書無考,惟豆瘡及腳癰方燒灰用之。此其性冷解毒,粥鍋內煮熟,姜醋食,同雞、鴨、豬肉炒食佳。枯者去皮及子,用瓤滌器。
𫈻子
苦者氣寒,有毒。主大水,面目四肢浮腫,下水,令人吐。甜者性冷,無毒。又云微毒。除煩止渴,治心熱,利水道,調心肺,治石淋,吐蛔蟲,壓丹石。若患腳氣、虛脹、冷氣人,食之病增。此物夏熟,形長尺余,兩頭相似者是也。
葫蘆
夏秋間熟,形圓而扁,性味與𫈻子相類。
蓴
味甘,寒,無毒。主消渴,熱痹。同鯽魚作羹食佳。下水利小便,解百藥毒及蠱氣,下氣止嘔。其性滑,不益脾,多食發痔,損胃及齒、發、面色。
金雞瓜
味甘,平,無毒。主五痔,頭風,小腹拘急,和五臟,醒酒。其木造屋,則屋中酒味皆淡。
姜
味辛、甘,微溫。主傷寒頭痛,鼻塞上氣,入肺開胃口,益脾胃,散風寒痰嗽,止嘔吐之聖藥,通神明,去穢惡。子姜性熱,母姜存皮性微溫,去皮性熱。無病之人,夜間勿食。蓋夜氣收斂,姜動氣故也。
豆腐
性冷而動氣。
江云:有毒。發腎氣頭風瘡疥,杏仁可解。又蘿蔔同食,亦解其毒。
咸豆豉
味甘、咸,無毒。主解煩熱,調中發散,通關節。性烈殺腥氣。其法用黑豆,酒醋浸,蒸曝乾,以香油和,再蒸曝,凡三遍,量入鹽並椒末、乾生薑、陳皮屑和藏。食之宜病人。
蕈
地生者為菌,木生者為檽,江南人呼為蕈。
味鹹、甘,平、微溫,小毒。主心痛,溫中,去蛇螫毒、蛔蟲、寸白蟲諸蟲。
一曰菰子,生於深山爛楓木上,小於菌而薄,黃黑色,味甚香美者為香蕈,最為佳品。
有一種曰雞腿蘑菰。其它或在地或在樹,地生者多毒,往往殺人,土人自能識。凡夜有光者,煮不熟者,煮訖其湯照人無影,欲爛無蟲者,俱有毒。夏秋者多毒,以蛇蟲行故也。此物皆濕熱化生之物,煮之宜切以姜及投飯粒試之,如黑則有毒,否則食之無害。
《本草注》謂:九菌皆發五臟,壅經絡,動痔病,昏多睡,背膊四肢無力,又多發冷氣。大抵食之不甚益人也。
木耳
凡木上所生者曰木耳,主益氣輕身強志。
江云:平利五臟,宣腸胃氣,排毒氣,壓丹石熱,又主血衄。不可多食。桑槐上者佳,余動風氣,發痼疾,令肋下急,損經絡,令背膊悶。楓木上者食之,令人笑不止,地漿解之。一人患痔,諸藥不效,用木耳同它物煮羹食而愈。極驗。但它物今失記矣。桑木味甘有毒。黑者主女子赤白帶下,癥瘕陰痛,陰陽寒熱,無子,月水不調。其黃熟白者,止泄益氣。金色者,治癖飲積聚。
《賦》云:寒,無毒,主消渴。
經云:甘、辛,無毒,主益志輕身。
溪云:溫,微毒。止腸風瀉血,婦人心腹痛,治五痔。柘木上者,次於桑槐耳。主五痔心痛,女子陰中瘡痛,又治風,破血益力。楮耳,人常食之,並榆柳耳,名具五耳,而功用無所另著。余不俱有耳,若木之氣性本良者,亦可食。
蔞蒿
味甘、辛。生水澤中,葉似艾,青白色,長數寸,食之香脆而美,葉可為茹。
一種莪蒿,亦美菜。
一種邪蒿,作羹臛佳。
苦菜
味苦,寒,無毒。主五臟邪氣,厭谷胃痹,腸癖渴熱,中疾,惡瘡。久服安心益氣,聰察少臥,輕身耐老,耐飢寒。此菜生北地方,冬即凋;生南地,則冬夏常青。《月令》所謂:苦菜秀者。是也。即今之荼也。出山田及澤中,得霜甜脆而美。
馬蘭
味辛,溫。生水澤,採為菜茹。根治嘔血,擂汁飲之立止。
蘩蔞
味酸,氣平,無毒。主積年惡瘡不愈,有神效。又主破血,宜產婦。口齒方,燒灰或作末,揩齒宣露。治淋,取滿兩手,以水煮服。此菜生田野中,人取以作羹,或生食之,或煮食,益人。即雞腸草也。
蕺菜
味辛,微溫。主蠼螋溺瘡,多食令人氣喘。
東風菜
味甘,寒,無毒。主風毒壅熱,頭痛目眩,肝熱眼赤。入羹臛煮食甚美。此菜生平澤,莖高二三尺,葉似杏葉,而長極厚軟,上有細毛,先春而生,故有東風之號。
油菜
味甘。主滑胃,通結氣,利大小便。冬種春長,形色俱似白菜,根微紫,抽嫩心,開黃花,取其苔為菜茹,甚佳。子枯,取以榨油,味如麻油,但略黃耳。
一種黃瓜菜,形似油菜,但味少苦,野生平澤中,取為羹茹,亦甚香美。
藕絲菜
味甘,寒。解熱渴煩毒,下瘀血。即雞頭子管也。
莫菜
味酢而滑,生水浸濕地。去皮膚風熱。莖大如箸,赤節,節一葉,似柳葉,厚而長有毛刺,可為羹,始生又可生食。
白花菜
味甘,氣臭,性寒。生食苦,醃以為葅。動風氣,下氣滯臟腑。多食令人胃悶滿,傷脾。
一種黃花菜,同此類。
蘋
味辛、酸,寒,無毒。主暴熱身癢,下水氣,勝酒,長鬚發,止消渴,下氣。久服輕身。季春始生,可糝蒸為茹。
《詩》所謂:採蘋採藻,以供祭者。是也。
昔楚昭王渡江,獲蘋實如斗,剖而食之,甜如蜜。即此。但不可多得也。
蘋有三種。
藻
有二種,皆可食。熟挼去腥氣,米麵糝蒸為茹,甚佳美,饑年以充食。
一種海藻,味苦、咸,寒,無毒。主癭瘤氣,頸下核,破散結氣癰腫,癥瘕堅氣,腹中上下鳴,下十二水腫,療皮間積聚暴潰,留氣熱結,利小便。
一名海帶。
蒲蒻
味甘,微寒。主消渴。生啖之脆美。
《詩》云:維筍及蒲。是也。
蓼
味辛,氣溫,無毒。主明目溫中,耐風寒,下水氣,面目浮腫,癰瘍瘰癧,歸鼻除腎氣。葉歸舌,除大小腸氣,利中,霍亂轉筋。多取煮湯,及熱捋腳。又搗傅小兒頭瘡。馬蓼,去腸中蛭蟲。水蓼,搗傅蛇咬。又煮漬腳捋之,消腳氣腫。腳痛成瘡,頻淋洗之。此菜人所多食,或暴乾亦佳。
葛根
味甘,寒,無毒。主癰腫惡瘡。冬月取生者,以水中揉出粉成垛,煎沸湯擘塊,下湯中良久,色如膠,其體甚韌,以蜜湯中拌食之,用姜屑尤佳。治中熱酒渴病,多食利小便,亦能使人利切。以茶食亦甘美。又生者煨熟極補人。
白蘘荷
微溫。主中蠱及瘧。有赤白二種,根莖葉可為葅。
胡蔥
味辛,溫、平。消穀下氣,殺蟲。久食傷神損性,令人多忘,損目明,尤發痼疾。患胡臭人不可食,令轉甚。
鹿蔥
味甘,涼,無毒。根治沙淋,下水氣,主酒疸。黃色通身者,取根搗汁服。嫩苗煮食,又主小便澀,身體煩熱。[花]名宜男,炒以點茶,又安五臟,利心志,令人好歡樂忘憂,輕身明目,利胸膈,甚佳。
《詩》曰:焉得諼草。即此也。俗呼為萱花菜。
蕓薹
味辛,溫,無毒。主風遊丹腫乳癰。煮食主腰腳痹,破癥瘕結血。多食損陽氣,發瘡,口齒痛,又生腹中諸蟲。
堇萊
味甘,寒,無毒。主蛇蠍毒及癰腫。此菜野生,久食除心煩熱,令人身體懈惰,多睡。
江云:苦。主寒熱,功同香茂。
苜蓿
味甘、淡。嫩採食之,利大小腸。煮羹甚香美。干食益人。
落葵
味酸,寒,無毒。主滑中散熱。子主悅澤人面。人被犬咬,食此菜終身不差。
秦荻藜
味辛,溫,無毒。主心腹冷脹,下氣消食。於生菜中最香美,甚破氣。又名五辛菜。
甘藍
平。補骨髓,利臟腑並關節,通經絡中結氣,明耳目,健人少睡,益心力,壯筋骨,治黃毒,煮作葅食,去心結伏氣。
翹搖菜
味辛,平,無毒。主破血止血,生肌肉。生菜食之,又主五種黃病。煮熟甚益人,和五臟,明耳目,去熱風,令人輕健。長食不厭。此菜生平澤,紫花蔓生,如勞豆是也。
荏菜
味辛,溫,無毒。主調中,去臭氣。子主咳逆下氣,溫中補體。可以榨油。生食止渴潤肺,亦可休糧。
羅勒菜
味辛,溫,微毒。調中消食,去惡氣,消水氣。宜生食。多食壅關節,澀榮衛,令血脈不行,動風發腳氣。療齒根爛瘡,為灰用甚良。子主目翳,風赤眵淚。根主小兒黃爛瘡,燒灰傅之。北人呼為蘭香是也。
上諸菜皆地產陰物,所以養陰,固宜食之。
丹溪云:司疏泄者,菜也。謂之蔬,有疏通之義焉。食之則腸胃宣暢,而無壅滯之患。先儒曰:人若咬得菜根斷,則百事可做。故食菜既足以養身,又可以養德也。
果部
藕
味甘,平、寒,無毒。主熱渴煩悶,產後血悶,散血生肌,止泄,解酒毒,開胃,止怒,久食心歡。產後忌生冷,惟藕不忌,以其破血也。蒸煮熟則開胃,甚補五臟,實下焦。與蜜同食,令腹臟肥,不生蟲。白蓮者尤佳。
蓮子
味甘,平、寒,無毒。補中,安心神,養氣力,益經脈,除百病,止渴止痢,治腰痛泄精。久服輕身耐老,延年不飢。多食令人喜。生者動氣脹人,熟者良,並宜去心。葉及房皆破血,胎衣不下,酒煮服之。葉蒂味苦,主安胎,去惡血,留好血,血痢煮服之。花忌地黃、蒜,鎮心輕身,益色駐顏。
棗
生者味甘、平,無毒。多食令人寒熱腹脹,滑腸難化,羸瘦人尤不可食。熟者味甘,溫,無毒。主心腹邪氣,安中補虛,益氣養脾,助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潤心肺,止嗽,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久服,輕身延年。
江云:多食動風、動嗽。三年陳者核中仁,主腹痛惡氣。棗類甚多,大抵以青州所出者,肉厚為最。不可同生蔥食。中滿者與牙痛者,俱不可食。小兒多食,生疳損齒。
丹溪云:棗屬土而有火,味甘性緩。
經云:甘先入脾。又謂:補脾未嘗用甘。今人食甘多者,惟脾受病。小兒苦患秋痢與蟲,食之良。
慄
味鹹,氣溫,無毒。主益氣,厚腸胃,補腎氣腰腳無力,破痃癖,治血大效。生則發氣,熟則滯氣。或日暴乾,或灰火中煨,令汗出,或以潤砂藏之,或袋盛當風懸之,並令去其水氣。食之良,此乃果中最有益者。當中一子,名慄楔,尤好,治血更效。宣州及北地所產小者為勝,余雖有數種,實一類也。小兒不宜多食,難化。患風水病者不宜食,以其味鹹也。戒之!殼煮汁飲之,止反胃消渴。
葡萄
味甘,平,無毒。主筋骨濕痹,益氣力,令人肥健耐寒,利小便,瘡疹不發。取其子汁釀酒甚美。不可多食。其形色非一類,大抵功用有優劣也。
丹溪云:葡萄能下走滲道,西北人稟厚食之無恙,東南人食多則病熱矣。
柿
味甘,氣寒,無毒,屬陰。主通耳鼻氣,補勞潤心肺,止渴澀腸,療肺痿、心熱嗽,消痰開胃,治吐血。烏柿,火熏捻作餅者。溫,止痢,及潤聲喉,殺蟲。於柿,日暴乾者。微冷,厚腸胃,澀中健脾,潤聲喉,殺蟲。多食去面皯及腹中宿血。酥蜜煎食益脾。若風中自乾者亦動風。黃柿,將熟未熟者為黃柿,和米粉蒸作糕,小兒食之止痢。紅柿,樹上紅熟者。冷,解酒毒。
江云:非也。止口渴,厭胃熱。飲酒食之,心痛直至死,且易醉。[醂柿]水養者。入鹽有毒,澀下焦,健脾胃,消宿血。[朱柿],小而紅圓可愛者,甚甘美。[牛奶柿]小而似牛奶者。至冷,不可多食。今人火乾者名柿花,貨之四方,多用以喂小兒,止瀉痢,益脾肺。蓋亦經火焙,性不冷矣。[椑柿]即綠柿,惟堪生啖,性冷更甚,去胃熱,壓丹石藥,利水,解酒毒,久食令人寒中。
丹溪云:柿屬金而有土,為陰,而有收之意,止血治嗽,亦可為助。同蟹食,即腹痛大瀉。
桃
味甘、酸,熱,微毒。益色辟邪,發丹石毒。多食令人有熱。服術人忌食。又不可與鱉同食,食之浴水成淋病。其類甚多。
[仁]味苦、甘,氣平,苦重於甘,陰中陽也,無毒,入手足厥陰經。主瘀血血閉,血結血燥,癥瘕邪氣,殺小蟲,通潤大便,除卒暴擊血,通月水,止痛。苦以破滯血,甘以生新血。[花]味苦。殺疰惡鬼,令人好顏色,除水腫石淋,利大小便,殺三蟲。酒浸服之除百病。[桃梟]即桃實,著樹不落實中者,正月採之。主殺百鬼精物,五毒不祥,療中惡腹痛,破血。有人吐血,諸藥不效,取此燒灰存性,米湯調服,立愈。[桃蟲]殺鬼邪惡不祥。[葉]味苦,主除屍蟲,出瘡中蟲。[桃膠]下石淋破血,煉之保中不飢,輕身忍風寒。[莖與皮]味苦、辛,除邪鬼中惡腹痛,去胃中熱。蓋桃乃五木之精,仙木也,少則華盛,實甘且大,蟠桃之說有自來矣。
杏
味甘、酸,熱,有毒。多食傷筋骨,傷神,盲目,小兒尤不可食,致瘍癰及上膈熱。
[仁]味甘、苦,氣溫,有小毒,入手太陰經。主咳逆上氣,雷鳴喉痹,下氣定喘,潤心肺,散肺經風寒咳嗽,消心下急滿痛,散結潤燥,產乳金瘡,寒心奔豚等疾。
丹溪云:性熱,因寒者可用。
東垣云:杏仁下喘治氣也,桃仁療狂治血也,俱治大便燥,但有血氣之分耳。花,味苦,主補不足,女子傷中,寒熱痹,厥逆。
石榴
味甘、酸,無毒。主療咽燥渴。多食損入肺,齒令黑。酸者止痢澀腸,漏精;甜者理乳,壓丹石毒。有子白而大者,名水晶榴,味甘美。
丹溪曰:榴者,留也。味酸性滯,戀膈成痰。東行根,療蛔蟲寸白。花百葉者,主心熱吐血及衄血,干之作末,吹鼻中立差。金瘡刀斧傷破流血,和石灰搗末,傅上即愈。
梨
味甘、微酸,氣寒。主熱嗽,止渴,利大小便,除客熱,止心煩,通胃中痞塞熱結。多食令人寒中,金瘡乳婦尤不可食,以血虛也。久食則動脾,惟病酒煩渴,食之甚佳,亦不能卻疾。種類甚多,此則乳梨、鵝梨、消梨近是矣。乳梨出宣城,皮厚肉實,味長;鵝梨出西北州郡,皮薄漿多,味差,而香則過之;消梨甘,南北各處所出,有味甚美,而大至一二斤者。余如水梨、紫糜梨、赤梨、青梨、棠梨、御兒梨、花梨、茅梨之類,未聞入藥。
丹溪云:梨者,利也。流利下行之謂也。
李
味苦、酸,平、溫,無毒。除痼熱,調中益氣。不可多食,令人虛熱。不可與蜜及雀肉食,損五臟。種類甚多,有綠李、黃李、紫李、生李、水李、麥李、赤李、剝李、房陵李、朱仲李、馬肝李、牛心李、朝天李、胭脂李、蜜李、鼠李、青蔥李、炭李、道州李、翠李、十月李,俱可食,而不可多也。
[仁]苦,平,無毒。主僵仆躋瘀血骨痛。根皮大寒,主消渴,止心煩逆,奔豚氣。
奈子
味苦、澀,寒。多食令人脹。
江云:治飽食後肺壅氣脹。
胡桃
味甘,平,氣溫,無毒。食之令人肥健,潤肌黑髮。補下元亦用之。多食利小便,動風生痰,助腎火。
江云:去五痔,通血脈。食酸齒齼者,細嚼解之。
丹溪云:屬土而有火,性熱。
《本草》言甘平,是無熱也。
液云:脫眉動風。非熱何以傷肺?
楊梅
味酸,溫,無毒。去痰去嘔,消食下酒,和五臟,除煩憤惡氣,甚能止痢。多食令人傷熱,亦能損齒及筋骨也。
林檎
味酸、甘,溫。發熱澀氣,止泄痢遺精,霍亂肚痛,消食止渴。多食令人睡,發冷痰,生癰癤,脈閉不行。
橄欖
味酸、澀、甘,溫,無毒。主消酒開胃,下氣止泄,解魚毒。尤解鯸鮐魚毒。[核中仁]去唇吻燥痛。
丹溪云:味澀而生甘,醉飽宜之,然性熱,多食能致上壅。核分二瓣,蜜漬食佳。
西瓜
味淡、甘,寒。壓煩熱,消暑毒,療喉痹,有天生白虎湯之號。多食作泄痢。與油餅之類同食,損胃。
一種名楊溪瓜,秋生冬熟,形略長扁而大,瓤色胭紅,味勝西瓜,可留至次年夏間。
或曰:是異人所遺之種也。
枇杷
味甘、酸,寒,無毒。利五臟,潤肺下氣,止嘔止渴。多食發痰熱。不可與炙肉、面同食,令人發黃病。[葉]味苦,氣平,無毒。拂去毛用。主卒嘔啘不止,不下食,治肺熱久嗽,並渴疾。又療婦人產後口於。其木白皮,亦主吐逆,不下食。
榧子
味甘,無毒。主五痔,去三蟲,蠱毒鬼疰,令人能食,消穀助筋骨,行榮衛,明目輕身。有患寸白蟲者,化蟲為水。多食不發病。
江云:五痔人常食之則愈,過多則滑腸。粗榧其木相似,但理粗、色赤,其子稍肥大,僅圓不尖。《本草》有彼子,味溫有毒,主腹中邪氣,去三蟲,蛇螫蠱毒,鬼疰伏屍。
又《爾雅》云:彼當作柀,木似柏,子名榧。蓋柀子即粗榧也。
丹溪云:榧,肺家果也。火炒食之,香酥甘美,但引火入肺,大腸受傷。
梅
味酸,平,無毒。生食之止渴,損齒傷骨。
一云:利筋骨,蝕肺胃,令人膈發虛熱,服黃精人尤不可食。[烏梅]暖,無毒。主下氣,除煩熱,收肺氣,安心,止痢澀腸,消酒毒,去痰,治瘧瘴麻痹霍亂,虛勞骨蒸。多食不宜。[白梅]鹽醃暴乾者。《本草》只用烏梅。白梅研,傅刀箭傷,止血。刺在肉中,嚼封之即出。乳癰腫毒,杵爛貼,佳。又和藥點痣。
書云:若作和羹爾,惟鹽梅者。是也。
芡
味甘,氣平,無毒。主濕痹腰脊腳痛,補中益精,開胃助氣。小兒食之不長。蒸曝作粉食良。生食動風氣,多食不益,膈胃且難化。
一云:令膈上熱。
櫻桃
味甘,溫。主調中益脾,令人好顏色,止痢並泄精。多食發虛熱。
丹溪言:大熱而發濕。
日華子言:微毒。食多令人吐。
《衍義》言:小兒食之過多,無不作熱。舊有熱病與嗽喘者,食之立病。
菱角
味甘,平,無毒,主安中,補五臟,不飢輕身。四角、三角曰芰,兩角曰菱。
又云:芰實作粉,蜜和食之,可休糧。此物最不宜人,多食令臟腑冷,損陽氣,陰不強,不益脾,且難化,惟解丹石毒。生者、熟者食致脹滿,用姜酒一二杯解之。不可合白蜜食,令生蟲。
荔枝
味甘、微酸,溫,無毒。止煩渴,美顏色,通神健氣。極甘美,益人,食之不厭,然太多亦發虛熱,飲蜜漿一杯即解。
丹溪言:此果肉屬陽,主散無形質之滯氣,故能消瘤贅赤腫。以核慢火中燒存性為末,酒調服,治心痛及小腸氣。
圓眼
味甘,平,無毒。主五臟邪氣,安志壓食,故醫方歸脾湯用之。除蠱毒,久服輕身不老,通神明。
一名益智,閩中出者味勝,生食不及荔枝,故曰荔奴。
松子
味甘,溫,無毒。主風寒氣,虛羸少氣,補不足。服食有法。
《列仙傳》言:偓佺好食松子,能飛走及奔馬。一種海松子,主骨節風,頭眩,去死肌白髮,散水氣,潤五臟,不飢。
榛子
味甘,平,無毒。益氣力,實腸胃,調中不飢,健行,甚驗。
檳榔
味辛,溫,無毒。消穀逐水,除痰癖,泄滿破氣,宣臟腑壅滯,墜諸藥下行,殺三蟲及寸白。多食傷真氣。閩廣人取蒟醬葉裹檳榔,食之辛香,膈間爽快,加蜆灰更佳,但吐紅不雅。一名扶留,所謂「檳榔為命雜扶留。」是也。
黃精
味甘,平,無毒。補中益氣,除風濕,益脾潤肺。九蒸九曝食之。又言:餌之可以長生。
木瓜
味酸,溫,無毒。主濕痹腳氣,霍亂吐下,轉筋不止。稟得木之正,故入肝,利筋骨,及血病腰腿無力,調榮衛,助穀氣,驅濕,滋脾益肺。辛香,去噁心嘔逆,膈痰,心中酸水。多食酸,能損齒。以蜜作煎、作糕,供湯食佳。凡用,勿犯刀鐵。
橙皮
味苦、辛,溫。散腸胃惡氣,消食,去噁心,及胃中浮風氣,醒宿酒。或單食,或和鹽及蜜食,或作醬醋及和五味,入魚肉菜中食甚香美,且殺蟲魚毒。其瓤挼去酸水,細切,鹽蜜煎食,去胃中惡氣浮風。有大小二種,皮厚皺者佳。
橘
味辛、苦,溫,無毒。主胸中瘕熱逆氣,利水穀,除膈間痰,導滯氣,止嘔咳吐逆,霍亂泄瀉。久服去臭,下氣通神,去寸白,理肺氣脾胃,降痰消食。[青橘葉]導胸脅逆氣,行肝氣。乳腫痛及脅癰藥中,用之以行經。[核]治腰痛,膀胱氣痛。腎冷,炒,去殼,研,酒調服。[青皮]味苦、辛,氣寒,足厥陰經引經藥,入手少陽經。主氣滯,消食,破積結隔氣。治小腹痛須用之。瀉肝氣。治脅痛須醋炒用。勿多服,損人真氣。陳皮治高,青皮治低。
柑
味甘,大寒。主利腸胃中毒熱,解丹石,止暴渴,利小便。多食令入脾冷,發痼癖,大腸泄。山柑皮,療喉痛。余不堪。
土瓜
味苦、甘,寒,無毒。主消渴內痹,月閉帶下,益氣行乳,止小便,療口瘡。久食髮腳氣不能行。
山楂
味酸,無毒。健脾消食,去積行結氣,催瘡痛。治兒枕痛,濃煎汁,入蔗糖調服,立效。小兒食之更宜。
甘蔗
味甘,平,無毒。主下氣和中,助脾氣,利大腸病。反胃取搗汁,和薑汁服之愈。
江云:療發熱口乾,小便澀。
藤蔓莖葉似扁豆,開花落地,一花就地結一果,大如桃,深秋取食之,味甘美異常,人所珍重。
椰子肉
益氣治風。漿似酒,飲之不醉。主消渴,吐血,水腫,去風熱。塗頭益發令黑。
丹溪云:椰子生海外極熱之地,土人賴此解夏月毒渴。天之生物,各因其材。多食動氣。殼為酒器,酒有毒則沸起。今人或漆或鑲,殊失其義。
櫧子
味苦、澀。止泄痢,破除惡血,止渴。食之不飢,健行。有甜苦二種。製作粉食、糕食,甚佳。櫧,音珠。俗呼苦櫧、甜櫧,木作屋柱。
覆盆子
味甘、酸,氣平、微熱,無毒。主輕身益氣,令發不白,顏色好。又主男子腎虛精竭陰痿,女子食之有子。熟時軟紅可愛,五月採之,失採則枝就生蟲。製為蜜煎食更佳。
鳧茨
味苦、甘,微寒,無毒。主消渴痹熱,溫中益氣。作粉食之,厚人腸胃不飢,服丹石人尤宜。
江云:不可多食。相傳謂鳧茨性善毀銅,著之皆碎,未嘗試。即今荸臍也。
茨菰
味甘。主百毒。產後血悶攻心欲死,產難胎衣不出,搗汁服之愈。多食令人患腳,又髮腳氣癱緩風,損齒,令人失顏色,皮肉乾燥。卒食之令人嘔水。
豆蔻
味辛,溫,無毒。主溫中,心腹痛,嘔吐,去口臭氣。鮮食佳。
庵羅果
味甘,溫。食之止渴,動風氣時症,及飽食後不可食。又不可與大蒜辛物同食,令人患黃病。樹生,狀似林檎。
梧桐子
四月開淡黃小花,如棗花,枝頭出絲墮地,或油沾衣履,五六月結子,人收炒作果。多食亦動風氣。《月令》所謂:清明之日,桐始華者。即此。
茱萸
味辛、苦,大熱,無毒。
江云:吳生者,味辛,溫,大熱,有小毒。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濕痹,逐風邪開腠理,去痰癖,腹內絞痛,諸冷食不消,中惡心腹痛,逆氣,利小便。
又云:此物最下氣速腸,虛人服之愈甚。[根]殺三蟲,治喉痹,止泄瀉,食不消,療經產余血,並白癬。
鄉人一時倉卒無藥,用此多愈,山間之至寶也。
皂莢子
炒,舂去赤皮,仁將水浸軟,煮熟,以糖蜜漬之,甚疏導五臟風熱壅氣,辟邪氣瘴氣,有驗。
榲桲
味酸、甘,微溫,無毒。主溫中下氣,消食,除心間醋水。食之須去淨浮毛,否則損入肺,令嗽。榲桲,音溫孛,似山楂而小,樹如林檎。
金櫻子
味酸、澀,平,無毒。療脾泄下痢,止小便,利澀精。久服令人耐寒輕身,殺寸白蟲。和鐵粉可以染髮。去子留皮,熬成稀膏,用暖酒服,其功不可盡載。
楮實
味甘,寒,無毒。主陰痿,水腫,益氣,充肌膚,明目。久服不飢不老,輕身。其實初夏生,如彈丸,至六七月漸深紅色,成熟可制食之。[葉]主小兒身熱,食不生肌。可作浴湯,又主惡瘡,生肉。[皮]主逐水,利小便。[莖]主癮疹癢,單用煮湯浴之。[汁]主塗癬。
一云:投數枚煮肉易爛。與柏實皆可食。
獼猴桃
味酸、甘,寒,無毒。止暴渴,解煩熱,冷脾胃,動溲僻,壓丹石,下石淋熱壅。不可多食,令人臟寒泄。此桃考之《本草》,言藤生附樹,葉圓有毛,其形似雞卵大,其皮褐色,經霜始甘美,可食。
《衍義》言:生則極酸,十月爛熟始食。
羊桃
味甘、寒,主熛熱風水積聚。
《詩》名萇楚。疑與獼猴桃類。
羊棗
實小黑而圓,又謂之羊矢棗。
桑椹
味甘、寒。主消渴。或暴乾和蜜食之。令人聰明,安魂鎮神。不可與小兒食,令心寒。《詩》注言:鳩食堪多則致醉。物類之相制也,有如此夫。
銀杏
味甘、苦,平,無毒。生痰動風氣。與鰻魚同食,令人軟風。小兒食之發驚。銀杏又名鴨腳,因其葉形名之。
無花果
味甘。開胃,止泄痢。色如青李而稍長。
柚(橘類)
《本草》謂橘柚一物,考之郭璞曰:柚似橙而大於橘。《呂氏春秋》曰:果之美者,有江浦之橘,雲夢之柚。《楚辭》亦然。
日華子云:柚子無毒,治妊孕人吃食少,並口淡。去胃中惡氣,消食,去腸胃氣,解酒毒,治飲酒人口氣。柚橘二物分矣,附之以俟知者擇焉。
上諸果皆地產陰物,雖各有陰陽寒熱之分,大率言之陰物,所以養陰人病,多屬陰虛宜食之。然果食則生冷,或成濕熱,干則硬燥難化,而成積聚,小兒尤忌。故「火熟先君子,果熟後君子」之說,古人致謹,良有以也。但四方果類甚多,土產各有所宜,名色各有所異,氣味各有所投,不復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