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部

枸杞子

味苦、甘,氣寒,無毒,陽中之陰,可升可降,入足少陰,厥陰經。明目疾,生目之血。除腎燥,益腎之精。江云:補漏精。入丸最妙。

添精固髓,健骨強筋。滋陰不致陽衰,興陽常使陽舉,更止消渴,尤補勞傷。

甘泉州出者妙。至於土產,止於利大小腸,明目清心,除煩熱而已。根名地骨皮,入手太陰肺、手少陽三焦、足少陰腎。除熱清肺,治咳嗽,涼血涼骨之品。其餘大率與子同功。《發明》云:枸杞子補腎之功大。

山茱萸

味酸、澀,氣平,微溫,無毒,陰中之陽,可升可降,入足厥陰、少陰經。秘精髓,補水臟之損;暖腰膝,壯下身之罷。

《發明》云:味酸入肝,為能益肝以收滑,固精補腎經之本也。八味丸中用之,取其收澀以固精耳。

所用暖腰膝,壯元陽,必投入血分及肝腎二家引經之藥,方盡其長。其核最能滑精,故用之必去。

亦能止小便利,以其味酸也。

杜仲

味辛、甘,氣溫平,無毒,陽也,可升可降,入足少陰腎。止腎虛之腰痛,除下弱之腳疼。

《發明》云:杜仲益腎氣助下焦之要藥也。故《本草》主腰脊痛,補中益氣,堅筋骨強志,皆益腎之功。又除陰下濕癢,小便餘瀝,腳中痠疼,皆助下之力也。薑汁炒去絲用。與牛膝交相為功。

茯神

味甘、淡,氣平,無毒,陽中之陰,可升可降。療眩暈,定上氣之亂;安神志,益心氣之虛。

江云:定心安神。

《賦》云:治風眩心虛,安癇定志,止心下急痛,驚悸虛勞。

酸棗仁

味酸,氣平,無毒,陰也,可升可降,入手少陰心、足少陽膽、厥陰肝。助中正之腑,益君主之官,故療膽志弱怯,而止心氣虛煩。膽熱多睡,生用之效;膽虛不寐,熟用之功。又能收虛汗。

《發明》云:棗仁安和五臟,大補心脾。然補心脾之功居多。蓋心主血,脾裹血,惟大補心脾,則血歸心脾而神志寧,五臟得血而養者,亦安和矣。故《本草》主煩心不得眠者,血少故耳。若心脾血足,而五臟安和,則睡臥自寧矣。

又方書云:膽虛不眠,寒也,炒香為末,竹葉湯調服。云膽虛者,肝與膽相為表裡,血虛則肝亦虛,肝虛則膽安得而獨旺乎?

又云:膽實多睡,熱也,生用為末,茶薑汁調下。夫謂膽熱多睡者,蓋膽熱由於肝氣大旺,肝旺則木邪加克脾土,脾主四肢,又主困倦,所以令人多睡。蓋棗仁秋成者也,生則全得金氣,而能制肝木,肝木有制,則脾不受侮,而運行不睡矣。

柏子仁

味甘、辛,氣平,無毒,陽也,可升可降,入手少陰心、足太陰脾、少陰腎。暖骨髓,潤腎經之燥。安神志,益心氣之虛。

江云:養心脾而有益。

《發明》云:潤腎之藥也。蓋腎苦燥,藉此甘辛潤之,自能生益精血,則五臟安和,而凡虛損等症亦治。目得血而能明,耳得血而能聰。心神足,驚悸恍惚自定矣。

桑白皮

味甘,氣寒,無毒,陽中之陰,降也,入手太陰經。導肺腑之喘渴,泄肺水之虛浮,咳嗽唾血者可用,痰盛氣逆者宜投。

甘則能補虛,寒則能利水,故《珍珠囊》曰:益元氣不足,而補中虛;瀉肺氣有餘,而止咳嗽。其說當矣。

江云:除肺中水。

又云:瀉肺氣之有餘。蓋氣余為火,是辛以瀉肺火也。然肺中有水,則停濕而生痰,痰生熱而傷肺,是以咳嗽唾血、熱渴勞傷之候作矣。今言除水氣,正所以瀉火邪也。濕熱生痰,嗽而傷肺,此為要藥。若勞極之咳,又當用潤肺補肺之劑,如款冬花、紫菀、沙參之類也。

竹瀝

味甘,氣寒,無毒,陽中之陰,可升可降,入手太陰肺、足少陰腎、太陰脾。但潤用頗緩,欲行經絡,須以薑汁傳送。滌臟腑之煩熱,化內外之虛痰,痰在四肢者,非此不去,痰迷心竅者,用之能安。中風失音能治,痰盛氣虛可用。

竹瀝味甘性緩,能除陰虛之有大熱者。

《本草》云:大寒者,言其功也,非以氣言,不然人吃筍自幼至老,可無一人因筍寒而有病,瀝即筍之液,況假火而成,何寒之有?

竹瀝燒取與荊瀝同,橫鋸截尺余,直劈作數塊,兩磚架起,緊火中烘,瀝從兩頭流出,每瀝一杯,加生薑自然汁二匙。卻陰虛發熱,理中風噤牙。小兒天吊驚癇,入口便定。婦人胎產悶暈,下咽即蘇。止驚悸,破痰涎。痰在手足四肢,非此不達;痰在皮裡膜外,有此可驅。但俗反以大寒置疑不用,不知系火煅出,又佐薑汁,有何寒乎?

丹溪云:虛痰用竹瀝,實痰用荊瀝,二味開經絡、行血氣要藥也。俱加薑汁傳送。

荊瀝

味苦,氣寒,無毒,陰也,降也。助以薑汁之辛,又行經絡,滌心胃之煩熱,化經絡之風痰。人虛胃弱者勿用,痰盛氣實者能安。

味甘、辛,氣大熱,有小毒,陽也。可升可降。大抵重厚者易於下行,輕薄者長於上升,此天地親上親下之道也。桂入手少陰,枝入足太陽經。入三焦,散寒邪而利氣,莫如肉桂。達身表,散風邪而解肌,還須桂枝。入血脈有通利之妙,佐百藥有宣導之奇。

欲補腎以下行,須用肉桂。如上升而發表,桂枝可通。

桂有四等,在下最厚者,曰肉桂,氣熱味重,堪療下焦寒冷,並秋冬腹內冷痛。泄奔豚,利水道,溫筋暖臟,破血通經。經云:氣厚則發熱。是也。去其粗皮,而留其近木之味重而最精者,曰桂心,入二三分於補陰藥中,則能行地黃之滯而補腎。由其味辛屬肺,而能生腎水,性溫行血,而能通凝滯也。在中次厚者,曰官桂,由桂多品,而取其品之高也,主中焦有寒。在上薄者,曰薄桂,走肩臂而行肢節之凝滯,肩臂引經多用之。其在嫩枝之最薄者,曰桂枝,傷寒、傷風之有汗者宜用之,以微解表也,非固表也,惟有汗者,表虛而邪微,故用此氣薄辛甘之劑,以輕散之,豈有辛甘之劑能固表哉?

按:《本經》謂桂止煩出汗。仲景言傷寒無汗,不得服桂枝。

江云:汗過多者,桂枝甘草湯,是又用其斂汗,何也?蓋桂善通血脈,《本經》言止煩出汗者,非桂能開腠理而發出汗也,以調其榮血,則衛氣自和,邪無容地,遂自汗出而解矣。

仲景言汗多用桂枝者,亦非枝能閉腠理而止住汗也,蓋衛有風邪,故病自汗,以桂枝調榮衛而發其邪,邪去則表密而汗自斂矣,亦甘辛發散之義也。

桂有小毒,亦從類化,與黃芩、黃連為使,小毒何施?與烏頭、附子為使,全得熟性。與參、冬、甘草同用,能調中益氣,實衛護榮。與柴胡、紫石英、乾地黃同用,卻去吐逆。與巴豆、硇砂、乾漆、穿山甲、水蛭、虻蟲有毒之類同用,則小毒化為大毒矣。春夏禁服,秋冬宜煎。

壯年命門火旺者忌服。惟老弱幼小,命門火衰,不能生土,完穀不化,腎虛,產後下元不足,榮衛衰微者之要藥也。

吳茱萸

味辛、苦,氣熱,有小毒,陽中之陰,可升可降。然下氣最速,亦長於降也。入足太陰、少陰、厥陰經。咽嗌寒氣,噎寒而不通;胸中冷氣,閉塞而不利;脾胃停冷,腹痛而不任;心氣刺痛,成陣而不止;寒中三陰,腳氣乘虛而上衝;冷結下焦,疝氣控睪而內迫。睪,音高,陰丸也。《本草》云:溫中,下氣。惟溫中,故主太陰脾經。能下氣,又兼理肺氣。或云:逐膀胱受濕,陰囊作疝痛。入厥陰、少陰經也,故又能折肝木之性,而治吞吐酸水。厥陰風邪頭痛,用之為引。凡用,先於湯中浸去苦烈,凡亦七過始可用。此物下氣最速,腸虛之人不宜多服,服之鳴腸愈甚。又辛熱,久服恐損元氣。又止赤白痢,香連丸是也。

益智

味辛,氣溫,無毒,陽也。可升可降,入手足太陰、足少陰經。本是脾經藥,攝涎唾,止嘔噦,調諸氣於三焦,固遺精,縮小便,療虛寒於水臟。

《發明》云:益智子氣熱味辛,主君相二火不足,溫脾腎虛寒。又辛入肺而調氣,有母子相關之義。心肺腎脾三焦有寒邪,及虛寒者,用之為當也。故《本草》主遺精虛漏,小便餘瀝,是益腎之虛寒也。若腎經相火動,而致遺瀝等候,禁用之。

液云:益氣安神,補不足,安三焦。是補元氣虛寒,心火相火之不足也。若心經與三焦火動者,用之反耗元氣。治脾胃中寒邪,故能和中益氣。而多唾屬寒者亦治之,是主足太陰經藥也。而脾家有濕熱痰火,又不當用。至若能調諸氣,是辛以散肺經之寒氣,而肺熱者又禁之。要之,君相二火,脾土之母也。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則脾胃之寒邪悉去矣。脾者,肺金之母也。脾胃之寒邪去,而肺氣自調矣。肺氣調,而滋水之化源,腎氣自益矣。此母子相關之義,故云益智。

江云:止嘔吐而清小便之頻數。凡用,去皮,鹽水炒,入藥用。治虛寒之症,當於補藥內兼用之,勿多服。老人小便多者,取二十四枚打碎,入鹽少許,同煎服之,奇效。

丁香

味辛,氣溫,無毒,陽也,可升可降。溫胃寒之嘔逆,散腎氣之奔豚。

入手足太陰、足陽明、少陰經。人知其能快脾止嘔,不知能消冷痰痃癖。人知其能調氣定痛,不知能除冷勞奔豚。若胃中有熱,肺中有火者,勿輕用。

《發明》云:辛以發泄肺氣,溫能補胃暖腎。以生薑汁和,拔去白髮,塗孔中,即異常黑。

藿香

味辛,氣微溫,陽也,可升可降,入手足太陰經。開胃口,能進飲食;止霍亂,仍除嘔逆。去枝莖用葉,以其芳馨之氣,助脾故也。

治吐逆最要之藥也。

《十書》云:溫中快氣。此四字足以該於手足太陰之經矣。故入烏藥順氣則補肺,入黃耆、四君子則補脾,入人參養胃,及正氣散,則開胃也。

《發明》云:藿香甘溫,入脾而助脾,開胃之功居多,兼之辛溫入肺,而補衛快氣。

蔓荊子

味苦、辛,氣溫微寒,無毒,陰中之陽,升也,入足太陽經。風在表而能散,熱在上而能清,止頭痛兼除昏悶,去目赤又治腰痛。揀淨,杵碎用。

《發明》云:蔓荊子辛溫兼苦寒,能涼諸經血而散風邪之藥也。其頭沉昏悶目赤等候,皆諸經血熱而風淫所致也,此能涼之散之,則諸風悉去矣。要之,清頭目風邪為的藥也。胃冷人不可服,恐生痰疾。

五加皮

味辛、苦,氣溫微寒,無毒,陽中之陰,可升可降,入足少陰腎。堅筋骨之緩弱,利周身之血氣,去固結之風濕,療日久之痛痹。釀酒飲治風痹,四肢拘攣。遠志為之使。葉採作蔬食,散風疹於一身。根莖煎酒嘗,治風痹於四末。五加皮辛溫,散風益血之劑,故《本草》治心腹腰膝痛,強筋堅骨,及疽瘡、陰痿、囊濕,小兒腳軟,女人陰癢、陰蝕,且延年益壽。其散風益血,大略見矣。

乳香

味辛、苦,氣溫,無毒,陽中之陰,可升可降。行結腫,消瘡毒之用;利血氣,止諸痛之需。乳香溫經散氣,故能定諸痛,療惡瘡而調血氣也。

定手足十二經之痛,隨上下部引經藥用之,而尤益腎,補精束胎,然多服胎亦有損。

沒藥

味苦、辛,氣平,無毒,陰中之陽,可升可降。內可治於臟腑,外可治於諸經,利諸血之壅滯,治諸血而難禁。

江云:乳香、沒藥而定痛,服多損骨。

《本草》云:亦療婦人產後血氣痛,入足陽明胃,與乳香同為定痛之藥。能通宣氣血,故與乳香同用,能止壅滯之痛。

《發明》云:疏經絡、行氣血之藥。

蘇木

味甘、咸、酸,氣平,無毒,陽中之陰,可升可降。破瘡瘍死血,非此無功。除產後敗血,有此立驗。不但此,及一切跌撲損傷金瘡,用以去瘀血,和新血,皆不可無。又月水不調者用之。入藥惟取中心煎酒,專行積血。同防風,散表裡風氣。調乳香,治口噤風邪。

《發明》云:蘇木行血散滯之用,故主破積血。產後血脹悶欲死者,水煮苦酒五兩,取濃汁服。

琥珀

味甘、辛,氣平,無毒,陽也,降也。破瘀血之癥結,利小便之淋癃,定心志而神驚者可療,燥脾濕而血少者難同。

琥珀治榮,而安神利水,其消瘀血,破癥結。即治榮也。

琥珀屬陽與金,古方用為利小便以燥脾土有功,蓋脾能運化,肺自下降,故小便可通。若因血少不利者,用之反致燥急之苦。

側柏葉

味苦、澀,氣微溫,無毒,陰中之陽,可升可降,味苦而澀,氣溫而快,極有止血之功,而無壅滯之害。

《發明》云:涼血燥濕,補陰之要藥。故主吐血、衄血及痢血,崩中赤白,輕身益氣,令人耐寒暑等證,皆涼血補陰之功也。

柏屬陰與金,性善守,故採其葉,隨月建方,取其多得月令之氣。此補陰之要藥,其性多燥,久服大益脾土以滋其肺,尤能清血分。

枳殼

味苦、酸、辛,氣微寒,無毒,陰中微陽,可升可降。去心下痞塞之痰,泄腹中滯塞之氣,推胸膈久宿之食,削腹中遠年之積,疏風癢瘡疹盈肌,破諸氣走痛如刺。誤犯誅罰無辜之條,必傷胸中至高之氣。瀉痰下氣,破結之藥,故能寬腸利膈,亦去宿糞,又主遍身風癢瘡疹等疾,以其高主皮毛、胸膈之病也。實證宜用,虛證不宜用之,以損氣故也。配桔梗消膈上之痞,佐白朮能安胎,同甘草能瘦胎,和黃連能滅痔。但多用損至高之氣,久瀉不實者亦忌用。陳久者良。參蘇敗毒散,一切用之,亦以其能疏皮毛、胸膈之病也。

厚朴

味苦、辛,氣溫,無毒,陰中之陽,可升可降。散結氣而調中,溫脾胃而燥濕,泄有餘之脹滿,治內傷之吐痢,極有消散之功,誤服奪人元氣。

厚朴屬土而有火,氣藥之溫,而能散胃中之實,故主腹脹也。平胃散用之,以佐蒼朮,正為瀉上焦之濕,平胃土不使太過,以至於和而已。若以為溫補而泛用之,非矣。

氣分中藥,入足陽明、太陰經,能降胸中之氣。止嘔清痰之要藥。大抵專治腹脹結氣,以辛溫能散,苦能泄耳。春夏秋常用,冬間及氣虛人,與胃中無實邪脹氣者不宜服。孕婦忌之。與枳實、大黃同用,則能泄實滿,是消痰下氣也。與陳皮、蒼朮同用則能除濕滿,是溫中益氣也。與解利藥同用,則治傷寒頭痛。與治痢同用,則厚腸胃。蓋用苦則泄,用溫則補也。乾薑為之使,惡澤瀉、寒水石、硝石。薑汁炒用。

烏藥

味辛,氣溫,無毒,陽也,可升可降,入足陽明、少陰經。行中焦滯氣之抑遏,散下焦冷氣之攻衝。

味辛而薄,性輕,熱而散,氣勝於味也。佐香附專治婦人諸般氣證。用於風藥,則能疏風。用於脹滿,則能降氣。用於氣阻,則能發散,且疏風寒,又治腹疼。乃疏風散寒之劑,正以其熱而辛散也。此藥味薄,無滋益人,但取辛散凝滯而已,不可多用。香附治內,內和而外自釋也;烏藥疏散宣通,其尤暢於香附也。又去小兒積聚蛔蟲,亦以疏氣散寒故也。

大腹皮

味辛,氣溫,無毒,陽也,可升可降。疏臟氣之壅滯,消水氣之虛浮。下氣疏脾胃有餘之氣,故腹脹滿及浮腫者用之,氣虛者不可用。入足太陰、陽明經。寬胸理氣之要藥也。子即大腹子,比檳榔大而扁,通大小腸,健脾開胃。俱要酒洗,後又以烏豆汁洗淨方可用。

《發明》:云:乃疏泄氣之藥,虛者禁服。其云健脾開胃調中者,得非邪氣散,壅滯去,則胸中氣調,胃氣開而脾氣亦健歟。要之,非真補劑也。

檳榔

味辛、苦,氣溫,無毒,陽中之陰,降也。入胸腹,破滯氣而不停;入腸胃,逐痰癖而直下。故墜諸藥,性如鐵石,而治後重,驗如馬奔。入手足陽明經。味苦澀而微帶辛,其性沉如鐵石,故能調諸藥下行逐水,攻腳氣治裡急後重如神,取其墜也,非取其破氣也,故兼木香用之,然後可耳。又謂其能破滯氣,泄胸中至高之氣,何也?亦以其性沉重墜,氣下行則鬱滯之氣散,而至高之氣下矣。

一云能殺寸白蟲,非殺蟲也,以其性下墜,能逐蟲下行也。廣閩多服之者,亦以地暖淫蒸,居民氣多上盛,故服此以降之耳。久服損真氣,多服瀉至高之氣,較之青皮、枳實尤甚。

沉香

味辛,氣溫,無毒,陽也,可升可降。上而至天,下而至泉之藥也。行滯氣有細密之功,調諸氣無耗散之失,暖腰膝有壯陽之徵,療風水有消毒之義。入足少陰、手厥陰經。最能降痰。不見火用更妙。

江云:墜氣補腎,有降無升。

枳實

味苦、酸,氣溫,無毒,陰也,降也。消心下之脹滿,泄胸中之痞急,逐內蓄之痰飲,破久停之宿食。入足陽明、太陰、手少陰經。以柴胡、黃芩、竹茹佐之則溫膽,以白朮、二陳佐之則消痰。非白朮不能去濕,非枳實不能消痞。

性酷而速下,能消實痞,去堅結之功多,若云益氣利五臟,必主以參、朮、棗、姜之類,斯能安胃益氣,若佐以厚朴、硝、磺之類,則又破血而散結。要之,結痞散除,則胃氣得養,五臟亦利,而血亦滋生矣。此亦撥亂反正之意也。

江云:枳殼、枳實一物也,殼大、性詳而緩,治高高者主氣,治在胸膈。實小、性酷而速,治下下者主血,治在心腹。殼治胸膈,故胸中痞,肺氣結也,有桔梗枳殼湯。實治心腹,故心下痞,脾氣積也,有白朮枳實湯。蓋白朮補脾,枳實去脾經積血,脾無積血,則不痞也。

黃柏

味苦、微辛,氣寒,無毒,陰也,降也,足少陰、太陽藥也。瀉下焦隱伏之龍火,安上出虛噦之蛔蟲,臍下痛單制而能除,腎不足生用而能補,痿蹷除濕藥不可缺。

味辛性寒,走少陰而瀉火。今人謂其補弱,非也。特以腎家火旺,兩尺脈盛,而為身熱、為眼痛、為喉痹諸疾者,用其瀉火,則腎亦堅固,而無狂蕩之患矣,豈誠有補腎之功哉。故腎家無火,而兩尺脈微弱,或左尺獨旺者,皆不宜用。《內經》所謂強腎之陰,熱之猶可。此又不可不知。

加黃耆湯中,使足膝氣力湧出,痿蹷即差。和蒼朮散內,即二妙散。裨下焦濕熱,散行腫脹易退。佐澤瀉,利小便赤澀。配細辛,擦舌頰紅瘡。解消渴,除骨蒸,腸風連下血者立效,熱痢先見血者殊功。去臍腹內虛疼,逐膀胱中結熱,女子帶漏亦可治之。

蛔得甘則動,得苦則安,又能安蛔者,苦以降之也。治痿蹷者,苦以降濕也。

山梔子

味苦,氣寒,無毒,陰也,降也,入手太陰經。療心中懊憹,顛倒而不得眠;治臍下血滯,小便而不得利。療濕熱內鬱而發黃,治邪氣上衝而目赤。易老云:輕虛而象肺,色赤而象火,又能瀉肺中之火。家園者不入藥,七稜九稜者良。加生薑、橘皮,治嘔噦不已;加厚朴、枳實,除腹滿而煩;加茵陳治濕熱發黃;加甘草治少氣虛滿;加香豉去心內煩燥;加薑汁治心腹久疼。去皮治心胸熱,留皮去肌表熱。止血用炒黑色,去熱用微炒或生。

輕浮而苦寒,專主肺經至高之分而瀉肺中之火。

或云利小便,實非利小便,清肺也。肺氣清而化膀胱之水,小水得此氣化而出也。又能開鬱通淋,治臍下血滯,及治塊中之火,以其屈曲下行,降火甚速耳。大病後若亡血亡津液,胃腑無潤養,內生虛熱煩渴者,非此不能除。胃熱大嘔者,用之以止吐。胃寒多嘔者,用之反致吐。

槐花

味苦,氣平寒,無毒,陰也,降也。濕鬱熱而生蟲,大腸癖而為痔,風內摶而下血,熱內擾而成痢。亦治婦人崩血不止。炒黃用,能涼大腸熱,理腸風瀉血,止痔血,並赤白痢,胃脘痛,亦殺蟲,及皮膚風。初起腫毒,用淨槐花四五兩炒,用頭生酒一二碗煎,熱服,得汗即效。

竹茹

味苦,氣微寒,無毒,陰也,可升可降。除胃熱之嘔噦,止邪熱之血衄。

竹茹即竹皮。皮茹削去青色,惟取向里黃皮。主胃熱飽逆殊功,療噎膈嘔噦神效。

江云:治心煩之嘔噦,卵腫疼而倍加。

䈽竹

味苦、甘,氣平寒,無毒,陰中微陽,可升可降。療心經之煩熱,止氣逆之嘔吐。

《本草》云:䈽竹、淡竹為上,苦竹次之,余不入藥。或云苦竹、紫竹,苦辛而膻,不堪入藥。

東坡云:淡竹者,對苦竹為文,除苦竹之外,皆淡竹也。逐上氣咳逆喘促,退虛熱煩躁不眠。專涼心經,尤卻風痙。

《發明》云:惟䈽竹、水竹,味淡兼甜,治病為最,筀竹、𪖂竹次之,余不堪用。

日華子云:淡竹及根,消痰治熱狂煩悶,中風失音,並孕婦頭旋倒地,小兒驚癇天吊,莖葉同用。根主消渴,散毒補虛,實通神明,輕身益氣。

天竹黃

味甘,寒,無毒。主小兒驚風天吊,療虛人卒暴中風,鎮心明目,解熱驅邪。

竹黃系即內黃粉,旋飛塵沙結成老竹間,或可得形類黃土,一名竹膏,人多燒諸骨及葛粉等雜之。入足少陽、手少陰經。除驚解煩,小兒多方用之。須辨其片片若竹節者為妙。竹筍益氣托痘瘡,止渴利小水。

樗皮

味苦、澀,氣寒,有小毒,味厚,陰也,降也。治虛滑血液皆止,澀兩竅前後同功。

即臭椿根皮,其性涼而能澀血。樗木臭疏而有莢,椿木香實而無莢,以此為辨。

樗白皮亦滋陰臟之用,故專主女人月信過度,帶漏崩中,又主赤白久痢,及腸滑痔疾,瀉血不住。

樗皮澀精而止瀉。

訶黎勒(即訶子)

味苦、酸,氣溫,無毒,味厚,陰也,降也。苦而能降,酸而能澀,故有固滑泄、止久痢、澀腸之功,除腸滿、止咳嗽、泄氣之力。收斂降火,急於下行。元氣怯弱,不可多餌。入足厥陰、陽明、少陰、手太陰、陽明經。六稜黑色肉厚者良。入藥須用濕麵裹煨熟,不爾致脹。去核取皮用。味苦酸澀,有收斂降火之功。性急喜降,氣實者宜之,氣虛者恐反泄,不宜多服。未熟時風飄墜者,謂之隨風子,尤珍貴。

初瀉痢不宜驟用,恐積未盡去也。《本草》不入嗽藥,以其味不大酸耳,然入之甚驗,無妨。

痰嗽咽喉不利,含二三枚殊勝。

茯苓

味甘、淡,氣平,無毒,陽中之陰,降也。白者入手太陰、足太陽、少陽經,赤者入手少陽、少陰、足太陰經。利小便有除留飲之效,伐腎邪有生新血之功,故除口舌之乾燥,神志之怔忡。赤者破結血而瀉火,白者調脾氣而和中。忌醋及酸物。中有赤筋最損目,用宜去之。淡利竅,甘助陽,乃除濕行水之聖藥也。又赤者能利水,白者能補脾,是知赤瀉小腸之火,固能分利,不知白者潤肺生津,赤能分利也,故此劑以分利為主,莫如用白。或謂陰虛未為相宜,以其滲淡也,不知氣重者主氣,味重者助血,茯苓雖滲淡,而其味尚甘,於陰虛者亦無害也。況佐人參等補劑下行,亦能補虛而固腎矣。特豬苓一劑,誠為滲淡,而陰虛者,為當忌也。

通使不走精氣,功並車前;利血僅在腰臍,效同白朮。暴病有餘相宜,久病不足切禁。如小便利數者服之,大損人目;汗多人服之,則損元氣夭人壽。

東垣云:其用有六:利竅而除濕,益氣而和中,小便多而能止,大便結而能通,心驚悸而能保,津液少而能生。若兼補陰之劑,則小便多而能止,但不宜入燥劑中用耳。

《發明》云:淡而能滲,甘而能補,除濕勝藥也。惟能滲,故能行水利小便;惟能補,故能和中益脾。自其滲中焦之水,則水飲停心者悉除,中氣和,脾臟益而津液亦生矣,又何口焦舌乾煩渴之有?自其滲下焦之水,則邪水悉去,真水得養,腰臍家血亦利,津道自行。所謂長陰益氣力,瀉之即所以安之也。

豬苓

味甘、苦而淡,氣平,無毒,陽中之陰,降也,入足太陽、少陰經。除濕腫,體用兼備;利小便,氣味俱長。一於滲淡,能利而已,下虛者皆不可用,蓋有損而無益也。諸藥性皆曰甘能助陽,豈真味甘而有助哉?或謂其止遺精者,蓋謂脾家有濕,流入腎經,因而滲泄用之,於滲濕藥中,遂能中病,故以為能止遺精耳,非真能補腎也。其曰消渴利水腫是矣,然亦不可主劑,但可佐澤瀉而已。若渴與腫,腎虛所致者用之,恐虛其虛也。大抵行水之功多,久服必損腎氣,昏人目。

今之吐瀉藥,俱用五苓散,皆謂脾胃之濕,賴豬苓、澤瀉以去之,似為脾胃藥也,不知二味消水,固能燥脾,水盡則反損腎昏目。

巴豆

味辛,氣熱,有大毒,陽也,降也。生用之急,熟用之緩。削堅積,蕩臟腑之沉寒;通閉塞,利水穀之道路。斬關奪門之將,不可輕用。凡用,去心、皮。生則溫,熟則寒。味辛性烈,有盪滌攻擊之能。若急攻,為通利水穀之方,則去皮、心、膜、油,生用。若緩治,為消磨堅積之劑,則炒煙出,令紫黑色,研用。可以通腸,可以止瀉。蓋通因通用之意,世所不知也。

江云:健脾開胃,益血脈,非真補也。蓋能蕩穢消積,則推陳致新,而脾胃從此和,血脈亦自此益矣,故云,可以通腸,可以止泄。

丹溪云:去胃中寒積、食積,無寒者勿用。中巴豆毒者,以黃連汁、大豆汁解之。

乾漆

味辛、咸,氣溫,有毒,陽中之陰,降也。削年深堅結之沉積,破日久秘結之瘀血。入手足陽明、手太陽經。去腸胃瘀血癥瘕,功烈於蘇木,特除九種心疼,殺三蟲。炒令煙盡入藥,半夏為之使,畏雞子及蟹,忌油膩。

乾漆雖用為去積滯之藥,然其性急而能飛補。蓋積滯去後,而補性內行,用之當中節耳。故《本經》稱其消痞結癥瘕。云云。而又稱其主絕傷補中,續筋骨,填髓腦,安五臟。意可知矣。要之,消導後即有補意,非真謂之補劑也。

芫花

味辛、苦,氣溫,有毒,陽中之陰,降也。內而三焦,外而身表,泄水氣之橫流,下逆氣之奔擾,瀉濕利水為要。凡用,微熬不可近眼。久服令人虛。

地骨皮

味苦、平,性寒,無毒,升也,陰也。其用有二:療在表無定之風邪,主傳屍有汗之骨蒸。

《發明》云:地骨皮苦寒除熱,滋陰之要藥。

川椒

味辛,大熱,有毒,浮也,陽中之陽也。其用有二:用之於上,退兩目之翳膜;用之於下,除六腑之沉寒。蜀椒辛能潤肺腎而散寒邪,熱以助心陽而溫胃除濕。多食乏氣,十月食之傷心,以其辛散故也。杏仁為之使,畏款冬、雄黃。去殼及目,取紅入藥。

胡椒

味辛,熱。逐寒利氣之用,久服大傷肺及大腸經,必致腸風臟毒。

蓽澄茄辛散快氣,乃胡椒之嫩者。胡椒逐腸胃之寒邪,用多耗血。

金櫻子

味甘、微澀,氣溫平,無毒。澀精滑自流,夢中泄精,止小便數,去睡後尿遺,殺寸白蟲,塞休息痢。搗爛絞汁,用有兩般,熬稠糖入酒鮮黃,調鐵粉染須潤黑。

《發明》云:金櫻子酸澀收斂之劑。花收染皓髮亦驗,根煮殺蛔蟲尤靈,皮治帶下崩中,炒過煎服即止。

茶茗

苦、甘、微寒,專上清頭目。世醫執《本草》以苦泄下行之說,如何頭目得清?不知頭目不清,由熱氣上熏,用苦以泄之,則熱降而上清矣。茶茗體輕而氣浮,芽萌得春生之氣,味雖苦而氣則薄,故湯液以清頭目為主,解煩渴,利小水,逐痰涎熱,令人少睡。飲之宜熱,冷飲則聚痰,多飲則少睡,久服則消脂,苦泄之故也。不宜空腹飲。亦解煎炒毒。

一云:酒後頻飲,大傷脾腎。蓋腎水不足,不能勝酒,復飲茶太過,則大傷脾氣,腎又受濕,遂成脾泄也。胃實者宜用,脾虛者忌之。

桑寄生

除風濕,益血脈之劑。《本草》言其味苦甘平,無毒。故主腰痛,去風痹,健筋骨,充肌膚,女人崩中,內傷不足,產後余疾,下乳汁,小兒背強,癰腫。大略去風濕,以益血脈可見矣。其實明目輕身通神,然卒難得真者,斷其莖而視之,其色深黃者為辨。若真下咽必神驗。忌見火。

棕櫚灰

止帶崩腸風下血。棕櫚子苦澀,能益血,故《本草》主澀腸止瀉痢。腸風崩中帶下,而能養血。

郁李仁

破血潤燥,利水之用,入手陽明大腸。潤腸破血,通五臟膀胱急痛,中風藥中不可缺者。能理胸膈痰氣,潤下。

榧實

屬土與金,有火,不可多啖,多則熱矣。肺家果也,引火入肺,則大腸受傷。治寸白蟲及五痔,食之愈。又過多滑腸。

皂莢

疏氣導痰之要藥,而疏散之力居多,故能開閉結。亦能豁風痰。

蘇合香

甘溫而性走竄,若和藥為丸,能開關通竅,逐寒中冷風,此為專功。然肺胃風熱盛者忌之。

京墨

止吐血,水能制火。

辛夷

辛溫入肺,能散風邪,通鼻塞,治肺氣之不清者。

蕪夷

辛散,治風濕寒之用。

入手足太陰經。消疳殺蟲,瘡癬風熱。

木鱉子

掃疥如神。

果部

大棗

味甘,氣溫平,無毒,陽也,可升可降,入足太陰經。養脾胃而益氣,助十二經脈而生津。

通九竅略亞菖蒲,和百藥不讓甘草。殺烏頭毒。中滿及牙病忌之,亦不宜合生蔥食。入藥擘去核。

杏仁

味甘、苦,氣溫,有小毒,陽中之陰,可升可降,入手太陰經。散肺經之寒邪,下喘嗽之逆氣,消心下之急滿,以能下氣。潤大腸之氣秘。《發明》云:杏仁專入肺經,乃利下之劑。

杏仁下喘,治氣也;桃仁療狂,治血也。俱治大便秘,常以氣血分之。晝便難,陽氣也;夜便難,陰血也。年高便秘不泄者,脈浮在氣,杏仁、陳皮,脈沉在血,桃仁、陳皮。陳皮入肺與大腸,為表裡,故用為使。

杏仁、栝蔞仁,均能治痰者也。杏仁主散痰,從腠理中發散而去,表虛者忌服;蔞仁斂痰,從腸胃中滑潤而流,裡虛者忌服。若痰盛,表裡俱實者,二味並用。湯浸去皮尖用,兩仁者殺人。可毒狗。

木瓜

味酸,氣溫,無毒,陰中之陽,可升可降,入足太陰、厥陰經。養肝氣而益筋,和脾胃而去濕,腳氣濕腫得此能安,筋病轉急非此莫治,濕之為病。腰腎腳膝無力,不可缺也。凡用,勿犯鐵器,用石搗。香薷飲用之,專和脾胃,培植肺氣,除夏間之濕,生至微之金,脾胃和而肺金亦益。木瓜味得木之正,故行肝,益筋與血,又風木能勝濕。

桃仁

味苦、甘,氣平,無毒,陰中之陽,可升可降,入手足厥陰經。苦以破滯血,療諸經久畜之血結;甘以生新血,潤大腸血秘之便難。以湯退去尖皮,研如泥用。

桃仁苦重於甘,用破血為專也。然治血閉血結,須分虛實,實者宜,虛者亦不可也,但用滋血補血之劑,則自濡潤而無閉結之患矣。

《衍義》云:老人虛秘,與柏子仁、火麻仁、松子仁等分同研,熔白蠟和丸如桐子大,以少黃丹湯下。

陳皮

味辛、苦,氣溫,無毒,陽中之陰,可升可降。留白者補胃和中,去白者消痰泄氣。

辛散苦泄,而氣溫兼補,顧兼用之藥何如,與白朮、半夏同用,則滲濕而健脾胃;與甘草、白朮同用,則補脾胃;無甘草、白朮而多用獨用,則泄肺損脾;與蒼朮、厚朴同用,能去中脘以上至胸膈之邪,而平胃氣;再加蔥白、麻黃之類,則能散肉分至皮表有餘之邪。

又云:君白朮則益脾,單則損脾,佐甘草則補肺,否則瀉肺,同竹茹治飽逆因熱,同乾薑治飽逆因寒,加青皮減半去滯氣,推陳致新,大抵能散能泄之用居多。入足陽明、太陰經,去白入手太陰經。鹽炒者最能降氣。如藥中多用人參,以此同入,定不飽脹。中燥之人少服。隔年者方可用。去白者曰橘紅,性熱,能除寒發表;帶白者性溫,能理脾胃而和中。

青皮

味苦、辛,氣寒,無毒,陰中之陽,入足厥陰經、手少陽經。破滯氣愈低而愈效,削堅積愈下而愈良,引諸藥至厥陰之分,下飲食入太陰之倉。與橘皮同種。

青皮疏利肝邪,故能削堅積而破滯氣也。堅積,即小腹中溫瘧熱盛,纏久不愈,必結癖塊者是也。滯氣即左肋下鬱怒痛甚者。

陳皮治高氣,青皮治低氣,虛弱者少用,治脅痛醋炒為佳。又伏膽家動火驚證藥,用二三分可也。

有滯氣則破滯氣,無滯氣則損真氣。肝經引經藥也,破肝氣使之下行,故柴胡疏上焦之肝氣,青皮理下焦之肝氣,下引飲食入脾,故清脾飲多用之,然久服則大損脾氣,老年之人忌之。

枇杷葉

味苦、甘,氣平涼,無毒,陰中之陽,降也。下胃熱之氣逆,為嘔吐之奇方。入手太陰肺。

枇杷葉偏理肺臟,故主下氣噦嘔不止,主和胃止瀉,又主肺風熱嗽有功。用須刷去背毛,蜜炙入藥,不然反惹嗽也。肉味酸甘,滋潤五臟,少食止吐血止渴,多食發熱發痰。

烏梅

味酸,氣平,無毒,陰也,降也。收上奔之肺氣,澀不禁之下痢,除邪氣之煩熱,療津虛之渴疾。入手太陰肺、足少陰腎。熏干為烏梅,以鹽為白梅,亦入除痰藥,去枝用。

烏梅酸能斂肺氣,主安蛔止便血。瘧痢未久者,又未可以此收斂也。白梅亦除痰藥,擦中風牙關緊急。

又方 治一切惡瘡肉出,以烏梅燒為灰末傅上,惡肉立盡。

藕實(即蓮子也)

味甘、澀,氣平寒,無毒。生食微動氣,蒸食能養神。食不去心,恐成卒暴霍亂。取心生研,亦止產後渴消。產後瘀血去多而渴,研汁服效。利益十二經脈血氣,安靜上下君相火邪,禁精泄,清心,去腰痛,止痢。攙煮粥,攙粳米煮。漸開耳目聰明;磨作飯,頓令肢體強健;蠟蜜丸服,耐老不飢;日服如常,退怒生喜。

江云:蓮肉開胃進食,湯泡去皮。

蓮子入手少陰、足厥陰、陽明、太陰經。清心醒脾,補中養神,進飲食,止瀉痢、腰痛、泄精。

新出水卷荷,丹溪專取治產暈,以其清通之氣,能升發也。大葉,東垣取包飯作丸,能引陰濁中清氣上升。[房]洗痔漏。[藕]解酒毒,消瘀血,止痛生肌,產後血悶,久食令人喜。並生用。熟專開胃補五臟。其節汁治上部所見諸血,收澀之味也。藕能解酒云云瘀血者,以其寒故也。產中忌食諸生冷,惟藕不忌,亦以甘寒能療血悶故耳。

《集註》云:荷葉及房皆破血,胎衣不下,酒煮服之。

石蓮子

蓬中黑干沉水,置鹽滷中能浮者。入手少陰、足陽明、太陽經,開胃進食,清心解煩,專治噤口痢,及濕熱滲入膀胱,白濁淋瀝等疾。其味苦無毒,去殼用。

覆盆子

味甘,氣平微熱,無毒,入足少陰腎。治腎虛精竭陰痿,男婦食之有子。

《發明》云:甘平能補,佐巴戟能補腎。

梨者,利也。性冷利,流利下行也。所賴以滋益者,味甘寒能潤心肺耳。故除渴消痰止嗽,多啖令人寒中。產後與金瘡並屬血虛,與脾虛者忌之。

芡實

脾肺二經藥,故主濕痹腰膝疼,益精氣,補中強志,老人食之延壽。

荔枝核

煅存性,酒調,治卒心痛、疝痛。

殼燒,痘疹解穢氣。

龍眼肉

補益心脾,故歸脾湯、補心丹多用之,功與人參並。若膈食、膈氣之症,與大棗同用,則䐜脹反增,蓋甘溫能作脹也。

屬金而有土,有收之義。止血治嗽,亦可為助,又能除腹中宿血。干餅治小兒痢尤佳。

櫻桃

屬火而有土,性大熱而發濕,有熱病與嗽喘者,得之立死,又能致小兒之病。予友因血虛內熱,多食此物,先發渴,後發腫,遂致不救。

山楂

味甘,氣平溫,無毒,陽也,可升可降。消食積,有開胃之功;化滯血,無推蕩之害。入足陽明、太陰經。泄利用之則止,已成之積、產科用之,則除未去之疼,在小兒尤為要藥。青者尤為有力。

江云:山楂消食,小兒多食無妨。

《發明》云:山楂雖云疏胃健脾,然從木性味酸,亦疏肝氣,故主消食行結氣,去食積痰,小兒宿食積,主脾胃也。消滯血,療㿗疝,及產婦兒枕痛,疏理肝氣也。

菜部

蔥白

味辛,氣溫,無毒,陽也,升也,入手太陰、足陽明經。散陽明面風若腫,療傷寒首痛如破。腳氣奔豚氣,連須煎可除;蛇傷蚯蚓傷,和鹽醬即解。大抵功專發散,食多昏神。病人氣虛,尤勿沾口。同密松菜食,致殺人。

薄荷

味辛、苦,氣涼,無毒,陽中之陰,入手太陰、厥陰經。清利六陽之會首,祛除諸熱之風邪。出姑蘇黌地者,真龍腦薄荷,以其辛涼,透頂鼻間也。

薄荷惟辛涼而輕浮,乃上行之藥,故能清利六陽,而驅上部諸熱也。其清風消腫,引諸藥入榮衛,能發毒汗,通利關節,中風失音,及小兒風涎,驚風壯熱,云云。皆其辛涼輕散之功也。夫病人新瘥勿多食,令虛汗出不止。貓食之即醉。

荊芥

味辛、苦,氣溫,無毒,陽中之陰,升也。發玄府,療邪風之首痛;通血脈,治血風之眩暈。性涼而輕,能涼血疏風,諸瘡瘍風熱,皆當用之。一名假蘇。取花實成穗者暴乾用。《本草》主頭風眩暈,婦人血風,產後血暈,云云。皆其涼血疏風之功也。

產後血暈,搗末,童便調,熱服二錢,如神。口噤者,挑齒灌之。

產後中風,口噤強直,荊芥、當歸等,名荊歸湯,又名愈風湯,治產後驚風反張,神效。

經絡不見於傳,大抵入手太陰肺、陽明大腸。其穗治產暈如神。今人但遇風症,即用荊、防,不知風在皮裡膜外者,非荊芥不能發泄,非若防風之入肉骨也。有汗者不宜多服。無畏忌。陳久者良。

紫蘇

味辛、甘,氣溫,無毒,陽也,可升可降,入手太陽、少陰、太陰經。散寒氣於肌表,利結氣於胸腹。氣味輕清,亞於麻黃,不敢用麻黃者,以此代之。雙面紫者為妙。蘇子散氣尤捷,或參補劑中用之則可。性熱能散上膈及在表寒邪,以其性輕浮也。東垣言其下氣者,由其性熱而散,為能散氣故耳。氣虛者不可用,以散氣故。蘇子尤其。俗醫不分虛實,但見胸滿者,多用此劑,慎之。

香薷

味辛,氣微溫,無毒,陽也,可升可降,入手太陰、足陽明經。調中氣而止霍亂,除煩熱而清暑氣,利小便之不行,治水飲之四溢。

香薷屬金與水,而有徹上徹下之功,治水腫、利小便甚捷,助肺家清化之氣,故能治暑,使火不得爍金也。又治口氣甚捷,蓋口臭是脾有鬱火溢入肺中,失其和美清甘之意,而濁氣上干故也。消暑毒,與白扁豆同功。熱服瀉之。

按:時方多治暑邪,而《本經》不言。要之,霍亂吐下,必是因暑濕邪而作者耳。

出自江右,硬梗石生者良。若土香薷軟苗者,不過解暑,其他無效,最能損真氣。

蘿蔔子

味辛、甘,氣平,無毒,陽也,降也。下肺氣之喘嗽,消腸胃之食滯。入手足太陰經。治喘消食,除脹下氣。水研服,吐風痰;醋研塗,消腫毒。

萊菔辛溫,大略耗血消導,故主大下氣,消穀食,去痰癖,止咳嗽,解面毒,生搗汁服主消渴。

又云:散氣用生薑,下氣用萊菔。但煮多食,停膈間成溢飲病,以熟則味甘多而辛少故也。

東垣云:亦去膨脹。

白芥子

味辛,氣溫,無毒。去疰氣,闢鬼邪,除久瘧蒸成癖塊,去皮裡膜外痰涎。故三子養親方中用蘿蔔子消食,蘇子定喘,此能消痰,皆切中老人病也。菜卻冷氣,安五臟。

冬葵子

味甘,氣寒,無毒。治五癃而利小便,下乳汁而療產難。

葵子性滑利,能宣導積壅,不益人。婦人難產,取一二合打碎,水煮服之效。又凡婦人倒生,手足冷,口噤,以葵炒令黃,搗末二錢,酒調服,則順。又小兒死腹中,葵子末酒調服。若口噤不開,撬口灌之,藥下即活。

大蒜

性熱喜散,善化肉,故人喜食,然傷脾耗氣,傷肝損目,令人面無顏色,積久自見。

屬金而有水與土,性急,取汁細呷之,可下膈中瘀血,甚效。多食則昏神,其子止精滑甚良。

冬瓜

性走而急,久病與陰虛者忌之。《衍義》謂其分散熱毒氣者,取其走而性急也。未被霜而食之,令人成反胃病,惟差五淋。

甜瓜蒂

極苦性急,堪為膈間湧吐之劑,凡胸中寒邪,膈間痰塞,與夫食物病在胸膈中者,皆吐越之。胃弱者勿用,設有當吐者,以他藥代之。又名苦丁香。入足陽明、手太陰經。

米穀部

飴糖

味甘,氣微溫,無毒,陽中之陰,可升可降。除煩止渴,益氣和中。足太陰經藥,糯與粟米作者佳,余不堪用。

《內經》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飴糖、大棗之甘,以緩中也,亦能消痰潤肺,但中滿嘔家切忌之。仲景謂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甘故也。

丹溪云:大發濕中之熱。

糖多食能生胃中之火,此損齒之因,非土製水,乃濕土生火也。食棗多者齒病齲,亦此意焉。

白扁豆

味甘,氣微溫,無毒,陽也,可升可降。消暑氣,有解毒之能;和中氣,有厚腸之益。霍亂吐瀉能除,河豚酒毒並解。加十味香薷飲內,治暑殊功;佐參苓白朮散中,止瀉立效。痢疾不止者,服之可愈;病久脾虛者,倍用甚宜。能健脾養胃而愈百病。去殼薑汁炒用。氣味甘溫,能和中下氣,故主霍亂吐逆不止。云云。

米醋

味酸,氣溫,無毒,陰中之陽,可升可降。消癰腫,斂咽喉之瘡;破積血,治血逆之暈。入藥惟米造者良,年久者更佳。忌食蛤肉。多食損齒、損筋骨。

漬黃柏皮含之,愈口瘡。煮香附子丸服,除郁痛。煎大黃劫痃癖如神,磨南星敷瘤腫立效。驅胃脘氣痛,並堅積癥塊氣疼,攙劑吞服。治產後血暈,及損傷金瘡血暈,淬氣熏蒸。

《發明》云:醋味酸而收澀,故能散水氣,消癰腫,殺邪毒,斂咽瘡等證。用石煅紅,燒醋淬之。

神麯

味甘,氣溫,無毒,陽也,可升可降。消食化滯,與麥糵同;益胃調中,優於麥糵。入足太陰、陽明經。止瀉化水穀,破癥逐積痰,療婦人胎動不安,治小兒腹大胸滿。入藥須炒黃色。少助天五真氣。酒麴味辛,性大溫,能驅冷氣,尤消宿食,健脾之藥也。陳久者良,炒令香用。酒麴,指麩曲也。

麥糵面

味鹹、甘,氣溫,無毒,陰中之陽,可升可降。有健脾開胃之能,兼消食化滯之妙。

初熟人多炒而食之有火,能生熱病。水浸之生芽為糵,化宿食,寬脹滿,行上焦之滯血,除腹中之寒鳴,然多用久服消腎。炒黃色,搗細,取面用之。

浮小麥

止汗養心,須加酸棗。

茅草根止吐衄血,取汁煎嘗。茅草根系草部。

味苦、甘、辛,氣大熱,有毒。主殺百邪惡毒氣,能行藥勢,走諸經。辛者能散,可以通行一身之表,至極高之分;苦者能下;甘者能緩而居中;淡則利小便而速下也。少飲則養脾扶肝,厚腸胃,御風寒霧氣,恣飲則大傷肺氣,助火生痰,變為諸病。

蜜糖

味辛,氣平微溫,無毒。益氣補中,潤燥解毒,養脾胃而卻癇痓,止腸癖而除口瘡,心腹卒痛即驅,五臟不足俱補。補陰丸用,取甘緩能化,可達下焦。點眼膏攙,因百花釀成,能生神氣。蜜導通大便久閉,蜜漿解虛熱驟生。食多亦生諸風,七月忌食生蜜。

金石部

硃砂

味甘,微寒,無毒,陽中之陰,降也。心經驚熱,非此不除;神志昏亂,有此立效。

江云:辰砂大鎮驚痰,末入湯調。

《發明》云:丹砂色赤,象火主心,故專能鎮養心神,而除心熱。能除心熱,以甘寒故也。惟辰州者最勝,故謂之辰砂。

石膏

味甘、辛,氣大寒,無毒,陽中之陰,可升可降,入手太陰、少陽、足陽明經。瀉陽明熱蒸而汗出,藥名白虎;發傷寒鬱而無汗,方用青龍。發陽郁,除煩躁於肌表;瀉胃熱,止消渴於胸中;奪甘食,應如桴鼓;清肺熱,捷若飈風。畏鐵。

風,陽邪也。寒,陰邪也。風則傷寒,寒則傷陰,陰陽兩傷,則非輕劑所能獨散也,必須輕重之劑,以同散之,乃得陰陽邪散,而榮衛俱和。是以大青龍湯,以石膏為使,石膏乃重劑,而又專達肌表者也。

若傷寒熱病,大汗後脈洪大,口舌燥,頭痛,大渴不已,白虎湯服之無不效。石膏為白虎湯之君主也。如有脾胃虛勞,形體病症,初得之時,與此有餘之症同者,誤服之則不可勝救矣。甘能緩脾益氣,止渴生津;辛能解肌出汗,上行至頭。又辛寒入手太陰,辛甘除三焦大熱。然乃陽明大寒之藥,能傷胃氣,令人不食,非腹有極熱者,不可輕用。此物太陰之精,配竹葉則入於心,配知母則通於胃,配黃連則入於三焦,配黃芩、知母則入於肺。

赤石脂

味甘、辛、酸,氣溫,無毒,陽中之陰,降也。固腸胃,有收斂之能;下胎衣,無推蕩之峻。

足少陰腎經之君藥也。

澀可去脫,石脂為收斂之劑,胞衣不出,澀劑何以下之?赤者入丙,白者入庚。

石脂雖有五色,各補五臟不同,總系收斂之劑,惟赤白二脂入藥居多。

珍云:赤白石脂俱甘酸,陽中之陰能固脫。

赤能療腹痛泄瀉,下痢赤白,女子崩中帶下,男子漏濁遺精。

赤白石脂以舌試之,黏著者佳。凡使,研如粉,新汲水飛三度,澄者去之,取飛過者任用。忌食卵味。

經云:篩末用。畏黃芩、芫花,惡大黃。

滑石

味甘,氣寒,無毒,陽中之陰,降也,入足太陽、陰明經。利水道,除濕而定六腑;泄逆氣,降火而解煩渴。小便多而渴者,尤宜忌之。

滑石屬金,而有土與水,惟資其利竅去濕熱而已。細膩潔白者為佳,粗頑青黑者勿用。研細水飛淨服。滑能利竅,以通水道,為至燥之劑。又性沉重,能泄上氣,而令下行。

丹溪云:無甘草以和之勿用,能燥濕,分水道,實大腸,化食毒,行積滯,逐凝血,解煩渴,補脾胃,降妄火之聖藥也。因其滑利,故加滑名,主產難滑胎。妊婦忌服。

按:滑石治渴,非實能止渴也,資其利竅,滲去濕熱,則脾氣衝和,而渴自止耳。假如天令濕淫大過,人患小便不利而渴,正宜用以滲泄之,渴自不生。若或無濕,小便不利而渴者,則知內有燥熱,燥宜滋潤,苟誤服之,亡其津液,而渴友盛矣。寧不犯禁乎。

性既滑利,不可與淡滲同用,氣虛者兼人參、甘草用之。逐凝血,消食毒,亦取其利下耳。實大腸者,以其去濕也。

芒硝

味苦、辛、咸,氣寒,有毒,陰也,降也。除積熱,有峻泄之勇;破宿血,有洗滌之功。水煎朴硝傾水盆中,結芒者是。朴硝開積聚而停痰可化,硝石止煩渴而熱毒皆通。熱淫於內,治以鹹寒,芒硝之咸,以攻蘊熱。

丹溪云:治胞衣不下,以童便調芒硝一二錢,熱服之立下。

玄明粉

味辛、甘,氣寒,無毒,陽中之陰,降也。去胃中之實熱,蕩腸中之宿垢,其妙不可盡述。大抵用此而代盆硝也。盆硝即芒硝。玄明粉乃朴硝煉成者。

玄明粉治實熱實火則宜,然性大寒,若治陰毒及陰症,殺人甚速。此非伏陽不可也。

白礬

酸、咸、寒,收澀,能清熱。或生或煅,隨輕重應用。並研細末,任作湯丸散。

《藥性》云:除風消痰止渴。

稀涎散同皂莢研服,吐風痰,通竅神方。蠟礬丸和蜜蠟丸吞,平癰腫,護膜要劑。久服損心肺、傷骨。惡牡蠣,畏麻黃。甘草為之使,蛇咬蠍螫,燒刀頭令赤,置礬其上,看成汁,熱滴咬處立差。螫音食,蟲行毒。

枯礬

吐痰濕而殺蟲。

青礞石

走下之性,墜痰為最,亦消積滯,故滾痰丸必用。火鍊金色為妙。若病久氣虛者,雖有積滯,亦宜慎用。入手足陽明及手太陰經。最能盪滌宿垢之痰。金石之藥,固不宜多服。近世不論虛實,但見痰火,則以滾痰治之,元氣日削,害人不淺也。慎之。但用,貴煅極精,研極細。

陽起石

性溫而味鹹,助陽氣暖水臟之用也。

硇砂

能爛肉,為外科要藥。

雄黃

只是辟邪解毒之物。

江云:解毒消痰。

硫黃

殺蟲掃疥暖中。

東壁土

取扶益脾胃,以類相屬也。取多年壁土研細,和白朮炒,專止注瀉。炒壁土止瀉,取土氣以助胃氣。

鐵鏽水

開結,取性重以墜堅。

石鐘乳

補陽衰而治虛。石鐘乳為剽悍之劑。凡藥氣之偏者,可暫而不可久,石藥又偏之甚者也。自唐以來,感於方士服食致長生之說,以石藥體厚氣厚,於以成俗,斯民何辜,受此氣悍之禍也。

伏龍肝

療產難和吐血。伏龍肝,灶中土也。味辛微溫,微毒,消癰腫,催生下胞,止血崩。

代赭石

怯則氣浮,重劑以鎮之。代赭之重,以鎮虛逆。出代州,甚色赤,故名代赭石。能墮胎而崩漏可攻。須用火煅,醋淬七遍,研,水飛。味甘寒,無毒。

硼砂

攻喉痹而止嗽消痰。硼砂出南蠻者,色重黑,其味和,其效速。出西戎者,其色白,其味雜,其功緩,不堪入藥。

膽礬

主痰氣諸癇,更除熱毒。膽礬,《圖經》作「石膽」。生於銅坑中,採得煎煉而成。消熱毒,療諸風癱瘓,可吐風痰。

水銀

殺蟲而下死胎。必須唾制。除疥蟲與瘡瘍。水銀即硃砂液,能化金銀成泥,名「汞」,畏磁石。難產可用催生。味辛寒,有毒。

輕粉

療肌瘡而長肉。輕粉,水銀飛煉成者。能殺諸疥癬。善治兒疳。

鐵漿

味甘,無毒。取鐵浸之經久,色青沫出可染皂者為鐵漿。治癲狂。拍作片段,置醋糟中積久,衣刮取者為胤鐵粉。安心志。

金箔

亦鎮心府之神志。熱病而陽病發狂,人糞汁安免;產後和打撲傷損,童男溺可容。人溺降火滋陰甚速,童便為佳。童溺氣涼無毒,剪除首尾,或攙藥同服,或單味竟吞。勞熱咳嗽能驅,鼻紅吐衄堪止。治撲損瘀血作痛,和酒立可消除。療產後敗血攻心,溫飲能壓下。難產胎衣不下,煎同薑、蔥。毒蛇狂犬咬傷,熱淋患處。童便產後下盞,壓下敗血惡物,不致他病。熱中,多方用之。

食鹽

味鹹,氣寒,無毒。可洗下部䘌瘡,能吐中焦痰癖,蘇心腹卒痛,止齒縫來血,驅蚯蚓毒傷。用化湯中洗沃,殺鬼蟲邪疰。病嗽水腫禁嘗,少用接藥入腎,過多喜咳傷金,又令失色黑膚,更致損筋走血。

人部

乳汁

乃血液化生,用補血生津為良。

人發

乃血之餘,而補陰之功最捷。

亂髮燒灰研末,調方寸匕,治鼻衄欲死者立效,更以末吹鼻中。又小兒胎髮丸,與童男女剃下者,尤堪治失血。又亂髮和諸藥熬膏,長肉消瘀血。又多產婦人發作灰,和龜甲灰,和劑酒服三四錢,善治難產。

輪迴酒

乃自己尿。盪滌腸胃。暴發赤眼,亦可洗明。

秋石

滋陽固腎之妙藥。古方以棗肉搗丸,溫酒送下,滋腎水,返本還元,養丹田,歸根覆命,安和五臟,潤澤三焦,消咳逆稠痰,退骨蒸邪熱,積塊軟堅堪用,鼓脹代鹽可嘗,明目清心,延年益壽。秋石屬金與水,故能益肺補腎,還人真元。須用陰陽煉者,兼而服之,得坎離既濟之義。蘇東坡有煉法、服法,可用。

紫河車

人身精血之所成,故其入劑,自能補氣血,達於臟腑經絡,而其益無方。

禽獸部

屬土有金與木火,惟毛色之烏者,其象屬水,是五行全具,治療惟此為優。蓋雞屬巽,位乎東方,五更陽升從此位,雞感其氣而鳴,故主陽,主動,又屬木主風,故其性動風患,若患筋攣者忌之。味屬火,病骨熱者宜戒。雄雞皆然,惟丹色者為甚。

又云:諸雞肉補虛羸最要,故食治方中多用之。

阿膠

味甘、辛,氣微溫,無毒,陽也,可升可降,入手太陰、足少陰、厥陰經。和血脈,益肝之損;定喘促,補肺之虛。止胎漏,安胎最妙;除腹痛,治痢尤宜。

阿膠能補肺氣,養肝血補虛,故止血安胎,止嗽止痢,治痿等劑皆用之。其嗽、痢、血證,惟久而虛者宜之。若邪盛而初發者,皆不可用,恐強閉其邪,致生他證也。《發明》云:阿膠養肝益肺,兼滋腎水,故水弱火盛,金虛之候,用之為當。

犀角

味苦、酸、咸,氣寒,無毒,陽中之陰,可升可降。殺諸物之苛毒,解傷寒溫疫之熱毒,散血溢之奇毒,消瘡瘍之腫毒。殺諸物,謂殺鉤吻、鴆羽、蛇毒。鉤吻,葉似黃精,有大毒,食之入口即死。治畜血分三部:上焦畜血,用犀角地黃湯;中焦畜血,用桃仁承氣湯;下焦用抵當丸。其地黃湯中用犀角者,以其涼而能散瘀血。若肺火燥熱發者,用之反害。

丹溪云:屬陽,性走散,痘瘡後用此散餘毒。著無餘毒,而血虛或燥熱者不宜用。

按:犀角性能走散,兼以寒能清熱,故其治若此。入藥用牯者,須用生角,烏色,未經湯水浸煮。若磨服,取角尖為佳。蓋鹿取茸,犀取尖,精銳之力盡在是。

牛黃

惟入肝經,專主除風驚病。

大小人狂熱驚癇強痓,卒中不語,非此不效。其品有三四,惟神牛吐出取者,名子黃,為上。其外有膜包如蒜頭,中如雞子黃,薄疊體輕,聞有香氣,揩指甲上其色通透,置舌上先苦後甘,清涼透心,方為真也。與人參、牡丹皮、石菖蒲同用則利人,若與牛膝同用則無益,蓋以其所畏也。又龍骨、地黃遇之,則二物皆不能成功,蓋以其所惡也。牛膝指草木而言。

龍骨

收斂神氣之物,故能固大腸活脫,止夢寐泄精,女子赤白帶下。

《本經》云:澀可以去脫而固氣。盡其用矣。

虎骨

辛以散風邪。治療有二義:蓋風從虎,故治風痹,凡上部風氣惡瘡等疾,用虎頭骨,以風行於頭也;虎力健,故主壯筋骨,亦以力行於足也。

鹿茸

氣溫而味鹹,為助陽扶陰之劑。

鹿角膠

益氣大補虛羸,主傷中勞絕,腰痛等疾。

麋茸鹿茸

固二種,而其功用亦別,麋補陽,鹿補陰,蓋麋冬至解角則屬陽矣,鹿夏至解角則屬陰矣。其性熱,故其功甚捷。大凡含血之物,肉差易長,其次角難長,最後骨難長,如人自胚胎至成人,二十年骨髓方堅,惟二茸自生則堅,不兩月長大,至一二十斤,其堅如石,凡骨角之生長神奇,莫甚於此,且諸獸之角,終其身不一易,惟此物一年一易者。蓋其性熱,生生不已,氣化濃密,所以能補骨血,堅陽道,強精髓也。乘其未老時,茸端如瑪瑙紅玉,長可數寸,破中如朽木者佳。

驢肉

解心煩,安心氣,防發痼疾。動風淫,宜少食。

羊肉

味甘熱,補中益氣,開胃肥健。其脛骨,牙齒疏豁者,炙為末擦之。其羊頭涼,治骨蒸腦熱。其肝膽明目。

豬膚

豬,水畜也。其氣先腎,故豬膚能解少陰客熱,治少陰病下痢咽痛,胸滿心煩。仲景制豬膚湯,義本諸此。

蟲魚部

白殭蠶

味鹹、辛,氣平微溫,無毒,陰中之陽,升也。去皮膚風動若蟲行,散痰氣結滯如果檳。

《發明》云:僵而不化,逐風濕之要藥。

五靈脂

味甘,氣溫,無毒,陽也,可升可降。調結血,治產婦之暈;活積血,通女子之經;治諸血,別有調氣之妙;主療心腹泠氣。止諸痛,更有速愈之徵。婦人心痛、血氣剌痛甚效。

《發明》云:行經血有功,不能生血,治女科為專。行血生用,止血須炒用。通女人經閉,亦能止血,又定產婦血暈昏悶,及血氣剌痛,以其甘溫。

靈脂出北地,乃號寒蟲糞也。先以酒研飛煉,令去沙石佳。

牡蠣粉

味鹹,氣平微寒,無毒,陰也,可升可降,入足少陰經。固女子赤白帶下,澀男子夢寐遺精,實玄府不實汗泄,軟積血不軟堅癥。燒白搗細用。能軟積血,是咸能軟堅也。軟堅收斂之劑,以柴胡引之,能去脅下硬;以茶引之,能消結核;以大黃引之,能消股間腫;以貝母為使,能消積癖痰結;以地黃為使,能益精、收澀、止便多。本腎經之藥也。

東垣云:牡蠣澀精而收虛汗,搗粉粉身治大人小兒盜汗。

水蛭

味鹹、苦,氣平微寒,有毒,陰也,降也。入堅結,利若鋒針;破瘀血,快如砭石。

苦走血,咸勝血,虻蟲、水蛭之苦鹹以除蓄血,加麝香酒調下,蓄血立行,故抵當湯中用水蛭、虻蟲,以鹹苦泄蓄血也。

經云:有故無殞。雖可用之,亦不甚安,莫若四物湯,加酒浸大黃,各半下之尤妙。

凡用,烈日曝乾,腹中有子者去之,銼細,炒黃色令熟,不爾,入腹生子為害。

龜甲

味鹹、甘,氣平,無毒,陰中之陽也。專補陰衰,借性氣引達諸藥;善滋腎損,仗功力復足真元。漏下崩帶並驅,癥瘕痎瘧咸卻。傷寒勞復,或肌體寒熱欲死者殊功;腰背痠痛,及手足重弱難舉者立效。治小兒囟門不合,理女人濕癢陰瘡。逐瘀血積凝,續筋骨斷絕。因其性靈於物,方家多用補心。補陰力猛,而兼去瘀血。

夫龜稟北方陰氣而生。為陰中至陰之物,故能大補陰,而治陰血不足,是以下焦滋補丸藥多用為君。惟自敗者血肉滲盡,性氣全具,非特補足真元,抑且引達諸藥,若鑽灼過者,不足取也。凡用,酥炙或豬脂醇酒皆可。惡沙參,畏狗膽。十二月忌食,犯則傷人。

鱉甲

療虛勞而去骨中之熱,理溫瘧而消腹內之癥。

江云:截瘧消癰。必須醋炙。

《發明》云:亦滋陰除熱解毒之用。其肉益肺補金。其甲九肋者,治勞嗽,除骨熱。醋炙黃用。亦不宜與雞子同食。

鯽魚

諸魚皆屬火,惟鯽魚屬土,故能入陽明,而有調胃實腸之功。若多之,未嘗不助火也。

鯉魚

生深澤,系至陰之物,治療多除濕下氣。

蚯蚓

鹹寒,屬土與水。大解諸熱毒,時行溫病。去泥擂碎,水沃飲之。白頸者良。又治腎臟風下疰病。凡使,須用鹽以制之。又其糞出韭地上者,取煅乾研末,每兩入輕粉二錢,生桐油調,凡人下體生成片濕毒瘡,流水不止,痛癢不禁,塗之立愈。

《發明》云:蚯蚓鹹寒,能清熱毒,行濕之用。

蝦蟆

屬土與水,味甘性寒,南人多食之。《本草》言可食,解勞熱者,蓋是或炙、或干、或燒灰,和藥用之,非若世人煮之為美,以助濕火。此物久則濕以化熱,土氣自然有火也。人患齒縫中出血,以紙紝子蘸於酥少許,按之立止。

丹溪亦云:煮食發濕,不宜食之。

蛤蚌螄蜆

大同小異,屬金而有水木土。《衍義》言冷而不言濕,多食發疾,以其濕中有火,久則氣上升而不降。因濕生痰,痰生熱,熱生風矣。何冷之有?

桑螵蛸

(即螳螂子。惟生桑樹上者入藥。)

益陰臟之劑,故主女人血閉腰痛,男子虛損失精遺溺。通五淋利小水,久服益氣養神。

全蠍

治風要藥。小兒驚搐,方多用之。

蜜蠟

味甘,氣微溫,無毒。益氣止瀉痢,補中續絕傷。熔裹牛黃丸,隔寒涼脾胃無損;嚼為斷谷藥,度荒歉腸胃不飢。

煎蜜,得之陳則色黃,新則色白,《本經》條中只言白,不言黃者,蓋用蜜宜陳,用蠟宜新也。一說蠟熔納水中十數遍即白,乃蠟之精英,故入藥勝,《本經》所取亦或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