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編 辨舌各論

第二十二章 白苔類診斷鑑別法

白苔總論一

《舌鑑》:舌乃心苗。心屬火,其色赤。心居肺內,肺屬金,其色白。故當舌地淡紅,舌苔微白,而紅必紅潤內充,白苔微不厚或略厚有花,然皆乾濕得中,不滑不燥,斯為無病之苔。乃火藏金內之象也。一經傷寒,白苔必滑。傷溫傷熱,紅光必外露矣。是以傷寒苟能盡解其所傷之邪,而不脫其苔本來之白,此善能使邪正分局,元津元氣無傷焉。其溫病熱病之舌,亦必使紅色漸斂漸淡,白苔漸有漸生。此邪始得分越,而元陰日漸內充也。當知紅乃臟氣所蘊所發,白為津液所布所結耳。夫傷寒邪犯皮毛,舌上先有白沫,繼則白涎白滑,再後則白屑白砂,甚則白泡白疳,有舌中舌尖舌根之不同。見寒邪入里之淺深微甚,即元氣之厚薄、邪熱之輕重從此可測矣。蓋舌固心之苗,其色本當赤,今反見白苔滑甚者,是火不制金,乃水來剋火之象,故稱大病。其寒鬱毛膚,毛竅不得疏通,陽氣不得外發,故惡寒發熱。在太陽時,頭痛身疼,項背強,腰脊痛。至陽明經,則有白屑滿舌,症雖煩躁,脈如浮緊,猶當汗之。系少陽者,白苔不滑,小柴胡湯和之。胃虛白苔滑甚者,理中湯加桂枝托之。邊白中黃,大柴胡、小承氣,分輕重下之。白苔亦有死症者,即水來剋火之賊邪也。其溫病熱症,實由火爍金傷,元陰告匱,劇症臟氣安危,皆關驗舌。虛實寒熱之機,一一分別,圖論於下:

《辨正》:白色為寒,表證有之,里證有之,而虛者、實者、寒者、熱者皆有之。(故白色舌苔辨病較難。)凡白色亦可以辨傷寒,其類不一。白浮滑薄,其苔刮去即還者,太陽表證,受寒邪也。白浮滑而帶膩帶漲,刮之有淨有不淨者,邪在少陽,證半表半裡也。全舌白苔,浮漲浮膩漸積漸干,微厚而刮不脫者,(謂刮去浮面,而其底仍有,)寒邪欲化火也。辨傷寒舌,大約如此,(傷寒有黃苔、黑苔,分論於後。)若雜病之人,舌白嫩滑,刮之明淨者,裡虛寒也,(無苔有津,濕而光滑,其白色與舌為一,刮之不起垢膩,是虛寒也,口唇必潤澤無縫。)白厚粉濕滑膩苔,刮稍淨,而又積如麵粉發水形者,裡寒濕滯也。舌白粗澀,兼有朱點有罅裂紋之苔,(粗澀則不光澤,朱點則顯其臟腑有熱,裂罅紋多,固誤服濕藥之故。)白乾膠焦燥滿苔,刮不脫,或脫而不淨者,(刮去垢泥後,底子仍留汙質膩澀,不見鮮紅,)皆裡熱結實也。(此舌頻多,其苔在舌,比之面上傅粉,刮之多垢,其白色與舌為二物,是熱證也。又按此與前論之虛寒舌相反。當認明此苔由淺而深,將黃未黃或竟黑變者,不可用溫補之藥也。)若白苔夾變別色,見於某部,即是某經病重,凡表裡、寒熱、虛實證皆同。(嘉約翰云:凡驗病人之舌,而見其色或白或黃或濕或燥,即可知其病之輕重也。如舌苔有白而濕、濕而厚者,此必身發微熱,而非大熱也。至若舌白唇白,則恐流血過多,或因久病,或因肺有壞所致也。其他小兒之病,舌上每有白衣。內傷者,身體弱極,其舌亦有白衣。倘以顯微鏡照之,見其形似生草絲樣者,險症也。白為肺色,胃中陽氣被飲食抑遏,胃中正氣不能直達而上,故有暫白之時。凡病初起體溫不高,津液未消耗,舌必淡白而有涎沫。若固消化器有妨礙,又食物過多,停滯不化,而口腔起酸酵腐敗,發生濃厚濁沫,則舌起黏糊濁苔。若固病有內熱,使口腔津液失殺菌之力,而細菌乘機發育,則舌起白屑如鵝口樣。若因病菌發生毒素,妨礙吸氧放炭之機能,致炭多氧少,而分泌之口涎必腐敗,則舌起白色濁膩苔。若因傳染病之毒素,傳至口白苔如積粉。此參黃國材法也。)(見圖八~十四)

白苔證治圖說

微白薄苔舌(第一)

第一圖

圖說:中根微白,邊尖淡紅,苔光滑有津。

《舌鑑》:此無病之舌,元氣元津不厚,故見此苔。

《辨正》:此脾胃寒而心膽虛也。無病人見此舌可勿藥。裡虛證有此舌,宜投溫補;若初感寒邪在太陽,頭痛身熱,惡寒無汗,脈浮緊,而見此舌,宜溫散表藥。凡感邪尚淺者,多未顯於舌,必執此為傷寒之舌則謬。(凡風寒初入表分,則舌無苔,或生苔亦白潤而薄,雖有發熱惡寒,而口必不渴。此風寒之邪雖重,而津液不虧,宜辛溫汗之可也。)

白苔略厚舌(第二,無圖)

圖說:中根白苔滑厚有花,舌尖紅,舌邊淡紅。

《舌鑑》:此苔不但無病,乃元津元氣充厚,故見此舌。

《辨正》:此脾胃微寒,而心經熱也。無病人有此苔,可勿藥。

薄白滑苔舌(第三,無圖)

圖說:中根苔薄白而滑,尖深紅或淡紅。

《舌鑑》:此太陽里證舌。二三日未得汗,致邪熱深入丹田,急宜汗解。或太陽與少陽合病,宜柴胡桂枝湯汗之。若舌白苔滑有津,尖淡紅,為寒邪初入太陽,頭痛、身熱、惡寒。宜香蘇飲、羌活湯發散之。

《辨正》:此脾胃微寒,而心經熱也。若偏於脾胃寒濕,則舌白滑,濕而多津,宜用辛溫表散之。若偏於心經熱重,則舌深紅少津,宜用清涼藥。若初感熱邪,在太陽則頭痛、身熱、無汗,眩暈,口乾,鼻氣熱者,宜用辛涼散邪,得汗自愈。此係初感邪,未見於舌也。不可拘定白舌為寒,誤用溫散。《舌鑑》泥二三日傷寒未曾汗,太陽與少陽合病方有是舌則謬甚。(凡白舌苔雖薄而燥,或舌邊舌尖帶紅,此風熱之邪,傷於氣分,病在手太陰肺經。只宜輕清涼解氣分,如前胡、蘇子、杏仁、連翹、黃芩、薄荷、竹葉之類。若白苔邊尖深紅少津,是溫邪入肺,灼干肺津。不可辛溫過表,宜清輕涼散為當。)

厚白滑苔舌(第四)

第四圖

圖說:中根白厚滑苔,邊尖淡紅。

《舌鑑》:病三四日,其邪只在太陽,苔純白而厚,卻不幹燥,症發熱頭疼,脈浮緊,不渴。仍須汗解而愈。

《辨正》:此脾胃有寒濕也,表裡證皆有之。傷寒邪在太陽,口不幹,舌不燥,頭痛發熱,無汗惡寒,身痛,脈浮緊者,宜麻黃湯發汗自愈(凡表證,兩臉必熱)。若雜病里證,宜茯苓、白朮、蒼朮、乾薑、附子等味(若舌厚白不滑、無津而燥,是實熱也。斷不可用此溫燥藥)。舌鑑治法亦合,僅言表證,未及里證耳(如舌白苔厚而干,是邪已到氣分,宜解肌清熱,如葛根、荊芥、薄荷、連翹之類,不可用辛溫猛汗也)。

乾厚白苔舌(第五,無圖)

圖說:中根乾白,苔厚無砂,邊不紅。

《舌鑑》:病四五日未汗,熱深微渴,過飲生冷,停積在內,營熱胃冷,故發熱煩躁、厥冷、苔白乾厚、滿口白屑。四逆散加生薑、淡豆豉。

《脈理正義》云:舌見白苔而乾厚者,此太陽熱病。過服寒劑,或誤飲冷水,抑遏其熱而致也。先以薑桂撤其寒,而後以香蘇飲汗之。張石頑云:白厚滑苔,為胃虛寒飲結聚膈上之候,每於十三四日過經改變,不可泛視也。

《辨正》:此脾胃熱滯也。里證宜三仙丹,(黃芩、川樸、枳實)加鮮石解、山楂、麥芽等。若傷寒表證見此舌,是邪熱在少陽,其症多口苦、耳聾、發熱煩躁、四肢逆冷、寒熱往來,宜小柴胡湯。《舌鑑》說營熱胃冷未合。(若舌苔白厚而乾燥者,此胃燥氣傷也。而濁結不能化,當先養津,而後降濁。若苔薄而乾者,肺津傷也,必用輕清之品,方能達肺,如麥冬、蘆根汁之類。若初病舌即干,是津氣素竭也。急當養正,略佐透邪。若初起舌乾,脈滑脘悶,乃痰阻於中,液不上潮,宜宣肺順氣,清熱化痰,未可投補也。)

淡白透明苔舌(第六)

第六圖

圖說:全舌明淨無苔,淡白濕亮,間或稍有白浮胖,似苔且非苔也。

《舌鑑》:年高胃弱,雖有風寒不能變熱,或誤服湯藥,傷其胃氣,故無苔而舌淡白通明也。補中益氣湯加鹽水炒益智、醋炒升柴。

《辨正》:不論老幼見此舌,即是虛寒,宜補中益氣湯加薑桂附。如風寒傷寒證均無此舌,此舌為虛寒之本色。若感寒邪者,必有薄浮滑苔,故云傷寒無此舌。(《正義》云:舌白無苔而明淡,外證熱,胃虛也。凡言苔者,有垢上浮是也。若無苔垢而色變者,則為虛也。林慎庵云:光亮無苔,俗名鏡面舌,多見於老弱久病之人,是津液枯竭之候。余嘗用大劑生脈散合六味地黃湯治之,因而得生者多矣。

左邊白苔舌(第七)

第七圖

圖說:全舌淡紅薄白苔,惟左邊中截至根白苔偏厚。

《舌鑑》:此臟結之證。邪併入臟,最難療治。若屬陽症,口渴腹脹喜冷者,宜承氣湯下之。若陰結口渴,而不喜飲冷,胸中痞滿者,宜濟川煎。(當歸、川芎、蓯蓉、升麻、澤瀉、枳殼。)

《辨正》云:《舌鑑》治法是也。

右邊白苔舌(第八)

第八圖

圖說:全舌淡紅薄白苔,惟右邊中截至根白苔偏厚。

《舌鑑》:此舌病在肌肉,邪在半表半裡,必往來寒熱,宜小柴胡湯和解之。

《辨正》、《舌鑑》之說是也。(或加茯苓。有咳嗽引脅下痛,而見此舌,宜小青龍湯。夏月自利多汗,宜人參白虎湯。)

白苔黃心舌(第九)

第九圖

圖說:全舌白苔,中心黃苔仍潤滑者熱輕,老黃兼黑者熱重。

《舌鑑》:太陽初傳,陽明府病,舌微黃仍潤,再宜汗之。苔燥腹痛,葛根湯加大黃下之;發熱、嘔吐、煩躁,大柴胡湯加減下之;亦有下淡黃水沫,無稀糞者,大承氣湯下之。

《辨正》:此舌傷寒傳至陽明也。若微黃而滑潤,仍當汗解,宜葛根湯;若苔焦口渴煩躁,譫語燒熱,宜白虎、三黃等湯;若苔燥大便閉,宜大柴胡湯。(柴胡、大黃、枳殼、半夏、赤芍、黃芩、生薑、大棗。)若雜病里證見此舌,中黃刮不淨者,脾胃實熱也,宜白虎、三黃,大黃酌用;若中間黃苔,一刮即明淨,余苔俱白色不紅,而多津濕潤者,則為寒證。宜分經辨准,用辛溫藥。《舌鑑》未盡善。(《正義》云:凡舌見白苔中微黃者,此太陽陽明合病也。如太陽未罷,雙解散,太陽已罷,選承氣下之。張石頑云:若舌苔中心黃黑,而邊白滑潤者,表證未盡,風寒尚未化熱也。傷寒,則大柴胡湯解之。溫熱時疫,則涼膈散,或白虎合承氣湯攻下之。)

白苔黃邊舌(第十)

第十圖

圖說:中根白滑,邊黃薄滑苔。

《舌鑑》:舌中白邊黃,此裡寒外熱。兼惡寒者必泄瀉,五苓散加姜豉;惡熱者,敗毒散加葛根、木香。

《辨正》:白苔黃邊舌,如刮之淨者,無病人也。(所謂淨者,必須清潔光明,見淡紅潤澤之底。若底留粗澀垢膩,如腐漿一層者,為不淨,即是內熱。)刮不脫或不淨者,是脾胃真熱假寒(黃色是真熱,白色是假寒。)心、肺、膀胱、肝,為陽火逼迫(邪熱實火,均為陽火)而移熱於大腸也。其為病多咳痛,心胸熱,小便澀,大便或結或泄,或瀉紅白痢(熱極則脾縮不靈,故亦瀉)不等,宜生石膏、知母、三黃、花粉、竹茹等藥。小便澀者,宜木通、車前、三黃等藥。大便結或泄者,宜調胃承氣湯下之。紅白痢者,宜芩連治痢湯。《舌鑑》拘於白為寒誤也。

白苔雙黃舌(第十一)

第十一圖

圖說:白苔中夾兩條黃色苔,然必不如圖之整齊。

《舌鑑》:此陽明裡證夾溫舌也。邪熱上熏,土色上溢,故令雙黃。脈長、煩躁、惡寒轉矢氣者,大柴胡湯下之,或用調胃承氣湯。

《辨正》:治傷寒以前說是也。若別證見此舌,是脾胃熱而諸經無病,宜用生大黃、三黃、枳殼、厚朴等藥治之。

半白滑半黑黃舌(第十二)

第十二圖

圖說:半邊白苔,半邊或黑或老黃苔,不拘或左或右。

《舌鑑》:此舌皆寒邪結熱在臟也,黃連湯加附子、淡豉。結在咽者,不能語言,宜生脈散去五味,加蔥白合四逆湯。十中可救一二。

《辨正》:家訓云,歷見此舌,依此等治法,十無一生。白滑無苔舌,虛寒體也。感寒邪者,色亦如此。若半邊有黃黑苔,則寒邪已傳裡,鬱結在臟,久而化火矣。當舍其白滑,急治其標。看某邊色見老黃或黑者,即從黃黑邊治。左黃黑者,邪火逼肝也,宜用胡黃連、羚羊角、犀角、青蒿、山梔、石膏、知母等藥。右黃黑者,邪火逼膽也,宜龍膽草、青蒿、柴胡、石膏、知母、三黃等品。黃黑苔不論結左右,喉痛不能言語者,宜山豆根、石膏、知母、三黃、大黃、桔梗、甘草等藥,對病施治,瞑眩乃瘳。見此舌能知治法,可保萬全。(《脈理正義》云:舌上白苔,或左或右,而余見黃黑,外證下利,痛引少腹者,熱結也。熱甚者,桂枝大黃湯下之;無熱者,用真武湯。十中可救一二也。)

白舌黑根苔(第十三)

第十三圖

圖說:舌苔白漸黑至根者,非如圖式。中根之黑白如截也。

《舌鑑》:舌黑根中尖苔白者,為火被水克之象,雖下亦難見功。

《辨正》:若黑根無積膩,白苔薄滑,刮之即淨,舌上多津,口不渴,或渴而不消水者,真寒假熱也,宜十全辛溫救補湯加減,不次急投,黑根自退,病即愈。若黑根積膩粗澀,白苔乾厚,刮之不淨,無津燥苔,口渴消水者,真熱假寒也,宜十全苦寒救補湯加減,不次急投,黑根漸退,疾乃廖。《舌鑑》泥於火被水克之象,固甚謬甚。

白苔雙黑舌(第十四)

第十四圖

圖說:黑苔兩輪布於白苔中。

《舌鑑》:乃太陽少陽之邪併入胃府,中氣衰竭,水反上侮,故手足厥冷,胸中結痛,理中湯、瀉心湯合用。如邪結在舌根,不能言者不治。

《辨正》:此舌乃寒邪入里化火、熱逼脾胃也。實熱雜證皆有之,宜白虎湯去粳米、甘草,加大黃治之。《舌鑑》用理中湯,醫家多如此,誤人不少,宜慎之。

白苔黑點舌(第十五)

第十五圖

圖說:全舌白苔,中見黑點是也。

《舌鑑》:此少陽陽明也。有表者涼膈散合小柴胡湯;里證已具,調胃承氣湯;身有斑者,從斑治,用化斑湯。

《辨正》:凡傷寒白苔中黑小點亂生,尚有表證者,其病來之雖惡,宜用涼膈微表之,(連翹,焦梔、桃仁、大黃、甘草、朴硝、條芩、竹葉、薄荷、白蜜。)表退即當下,用調胃承氣湯,《舌鑑》說是也。

白苔黑斑舌(第十六)

第十六圖

圖說:白苔中黑斑滿布。

《舌鑑》:此苔為火伏水乘,即是水來剋火,涼膈散加炮薑、附子炭下之,十中可救一二。

《辨正》:白苔黑斑舌如刮之即淨者,微濕熱也,宜瀉濕清熱。若刮不淨者,(底子膩澀,粗燥乾枯,十二經皆實熱,陽火燒,陰將竭也。皆里證無表證。不論傷寒傳裡及諸病證見此舌者,宜十全苦寒救補湯加減,不次急服。至黑斑退盡方愈。《舌鑑》指白中斑點,謂水剋火,僅能十救一二,謬甚。

白苔黑刺舌(第十七)

第十七圖

圖說:白苔上滿生黑芒刺。

《舌鑑》:白苔中生滿乾黑芒刺。乃少陽不解,熱鬱陽明府也。其症不惡寒反惡熱,脈實者有宿食,大柴胡湯加芒硝急下。然亦多危證也。

《辨正》:白苔滿黑干刺舌,如刮之黑刺即淨,光潤不幹,口渴而消水不多,身灼熱,欲剝衣滾地者,在雜病為真寒假熱之裡證,甘溫除大熱法加減,甘溫救補湯治之愈。若刮之不淨,乾燥粗澀,乃十二經皆熱極,不獨傷寒傳陽明裡證,始有此舌也。《舌鑑》謂其證不惡寒而惡熱者,大柴胡湯加芒硝急下之。遵《傷寒舌鑑》不錯。今人感於時書,偏說謂芒硝等藥不可輕服,見有此舌,不敢急投,或限以一日一劑,誤人多矣。能辨舌利害者,凡各病里證見此舌,即以十全苦寒救補湯,(生石膏、知母、黃芩、黃連、黃柏、大黃、芒硝、川樸、枳實、犀角,)不次急救,服至黑刺退淨為止。履險不必如夷。

白苔尖灰刺舌(第十八)

第十八圖

圖說:白滑苔尖微黃,而有灰刺(圖上白苔下多一黃字)。

《舌鑑》:夾食傷寒,胃冷膈熱。脈長者,小承氣加黃芩、淡豉。脈弦者死。

《辨正》:如濕潤,刮之即淨者,真寒假熱也。表裡證均有,宜辛溫燥濕。若干厚刮不淨者,是脾胃為濕熱所困,心肺熱極,里證也,宜苦寒藥。若傷寒見此舌而乾厚者,亦邪熱入里,熱逼心肺矣。不必論脈之長短,即用大承氣湯,不次即下,以灰刺退淨為止,十不失一。若服藥限於一日一劑,則非救急之法。《舌鑑》指為陽明兼少陽舌,脈弦數者死。拘定舊法,不能急瀉裡熱,宜其死也。(《脈理正義》云:舌見白苔,尖微有刺者,此少陽陽明也。表未罷者,柴葛湯;表已罷者,承氣下之。津潤者生,乾枯者死。)

白苔尖中灰根黃舌(第十九)

第十九圖

圖說:全舌苔白,尖中兼灰,根黃色。

《舌鑑》:此太陽經濕熱並於陽明也。舌根黃潤,面黃、目黃、小便黃,宜茵陳蒿湯加淡豆豉、紫背浮萍。

《辨正》:此舌太陽經濕熱並於陽明也。如根黃色間白,目黃、小便黃者,宜茵陳蒿湯加減。如《舌鑑》之說是也。

白苔雙灰舌(第二十)

第二十圖

圖說:全舌白苔,雙路灰色。

《舌鑑》:此傷寒夾冷食舌,七八日後見此舌,而有津者可治。枳實理中湯,(一本理中、四逆選用,)加淡豉、蔥白。無津者不治。如干厚見里證者下之,得瀉後次日灰色去者生。

《辨正》:白苔雙灰舌,如潤滑一刮即亮淨者,中寒鬱滯也,宜薑、桂、附、厚朴、春砂、香附等藥。如干厚無津、刮不淨者,乃傷寒化火、鬱熱攻裡也,宜大承氣急下,灰色退淨乃愈。《舌鑑》云「無津者不治」,非也。

白苔尖紅舌(第二十一)

第二十一圖

圖說:滿舌白苔,而尖色鮮紅。

《舌鑑》:此乃熱邪內盛而復感客寒入少陽經也。小柴胡湯加淡豆豉。

《辨正》:若舌根白,舌尖紅,濕漸化熱,余濕猶滯,宜辛泄佐清熱,如蔻仁、半夏、豆卷、連翹、菖蒲、焦梔子、綠豆衣、六一散。若舌邊尖紅、中心燥白,乃上焦氣分無形之熱,其邪不在血分。切勿妄投滋膩血分之藥,宜輕清涼解為治。

白苔中紅舌(第二十二)

第二十二圖

圖說:白苔舌中輪紅,尖亦兼白。

《舌鑑》:此太陽經初傷寒邪之舌。乃元津內虧,亦有少陽受寒、經血素虛而鬱熱俱不能解者,均宜小柴胡湯去半夏加淡豆豉。(又云:有汗者解肌,無汗者發汗。)

《辨正》:白苔中紅舌,太陽經初傳也。無汗發汗,有汗解肌。亦有在少陽者,小柴胡湯加減治之。《舌鑑》之說是也。

白苔尖紅根舌(第二十三)

第二十三圖

圖說:舌尖苔白,根里紅潤。

《舌鑑》:此邪居半表半裡。經血內虧,而鬱熱不解,小柴胡湯去半夏加淡豆豉。

《辨正》:白尖紅根舌,邪在半表半裡也。其症寒熱往來,耳聾口苦,腳痛,脈浮弦,小柴胡湯和解之。《舌鑑》之說是也。

根白苔尖紅舌(第二十四)

第二十四圖

圖說:舌尖紅,根苔白厚,與二十一舌不同。

《舌鑑》:此表邪不解而遏熱不化,故惡寒、身熱、頭疼者汗之。不惡寒,身熱煩渴者,此邪在太陽之裡,五苓散主之。

《辨正》:舌紅尖是本色,白苔為表邪(白浮薄滑者)。如惡寒、頭痛、身熱,宜汗之;不惡寒,身熱、頭痛、煩躁者,太陽表證也,宜五苓散兩解之。《舌鑑》尚是。若表證初起,往往不顯於舌;若白苔厚膩,則又為裡熱證也。(薛生白雲:舌根白,舌尖紅,為濕漸化熱之兆。)

白尖中紅根黑舌(第二十五)

第二十五圖

圖說:舌尖中心紅,舌根灰黑。

《舌鑑》:為少陽邪熱傳府,熱極而傷冷飲也。如水停、津液固結而渴者,五苓散;自汗而渴者,白虎湯;下痢而渴者,解毒湯;如黑根多,白尖少、中不,甚紅者難治。

《辨正》:白尖中紅黑根舌,如舌尖白,而根灰黑少者,乃少陽邪熱傳腑,熱極而傷冷飲也。照《舌鑑》治法甚是。若黑根多,白尖少中鮮紅或不甚紅而乾澀者,宜大承氣湯。不次急投,黑根退淨乃愈。

白苔弦淡紅舌(第二十六,無圖)

圖說:全舌白苔,邊沿淡紅。

《舌鑑》:白苔薄白沿紅,在表證為邪初入里,丹田有熱,胸中有寒,乃少陽半表半裡證。宜小柴胡湯、梔子豉湯。

《辨正》:《舌鑑》治法甚善。凡邪在半表半裡者,多宜散表防里。若里證見此舌,(白苔一刮即光淨者,)乃寒結脾胃也,宜理中湯。

白苔紅點舌(第二十七)

第二十七圖

圖說:白苔滿布不滑,中有硃砂紅點。

《舌鑑》:此暑疫失解,抑鬱心陽,故見此舌,宜青蒿石斛飲汗之。痧疫舌亦如之,脈芤澀有別,宜清涼至實飲。

《辨正》:此舌暑熱入營、表邪未解,宜清營熱、泄暑邪。

純熟白苔舌(第二十八,無圖)

圖說:白苔老極,如煮熟相似,到底不變,厚如物裹舌者。

《舌鑑》:此舌多心氣絕,而肺之真臟色見也。因食瓜果冰水冷物,胃氣先傷,陽氣不得發越所致,為必死之候。急用枳實理中,間有生者。

《辨正》:純熟白舌,乃氣血兩虛,臟腑皆寒極也。宜十全甘溫救補湯加薑、附、桂,不次急投,至白色生活(轉為淡紅)乃愈。若用藥遲疑,虛寒過度急難治。傷寒證無此舌。如《舌鑑》謂冷食停滯,用枳實理中湯,必致十無一生,所見多矣。

遍白舌(第二十九,無圖)

圖說:全舌光白無苔。

《舌鑑》:全舌光白為虛寒也,如淡白兼微紅無苔,則無病人也。若瘟疫見此舌,則舌上必有煙霧白色蓋滿,而有惡寒發熱、胸脘不清或嘔吐,頭痛身痛,日晡煩熱,口臭難聞等症。宜以十全苦寒救補湯急救之,非表證也。《舌鑑》云:疫邪在表,用達原飲,(檳榔、川樸、草果仁、知母、白芍、黃芩各一錢,生甘草八分,)二劑安者。或是白滑苔舌則可,否則謬。蓋辨色未明,懵然施治,而偶中者也。

白苔積粉舌(第三十)

第三十圖

圖說:白苔厚膩如積粉,邊沿紅者。

《舌鑑》:此瘟疫初犯膜原舌,宜達原飲。見三陽表證。隨經加柴胡、葛根、羌活,見里證加大黃。

《辨正》:吳坤安云:凡時疫初起,苔形粉白而厚,四邊紅絳者,此疫症初入膜原未歸胃腑,其勢最雄,頃刻傳變。吳又可用達原飲加引經表藥,透之達之。如兼太陽加羌活,陽明加葛根,少陽加柴胡。章虛谷云:瘟疫白苔如積粉之厚,其穢濁重也。若舌本紅絳,則邪熱為濁所閉,故當急急透解。此五疫中之濕疫,又可主以達原飲。梁特岩云:倘舌白如積粉遍布,滑而不黃者,乃寒滯也,宜溫中行滯,表證無此舌。《舌鑑》云:邪在胃家,又三陽表證,用柴葛羌活湯,里證加大黃,俱謬。余師愚云:疫證苔如膩粉,此火極水化,誤認為寒,妄投溫燥,病反增劇,其苔愈厚,津液愈耗,水不上升,二火煎熬,變白為黑,其堅如鐵,其厚如甲,言語不清,非舌短也。宜甘露消毒飲增石膏、元參、犀、連、知、翹,加花粉等味。

白苔燥裂舌(第三十一)

第三十一圖

圖說:舌苔白厚,甚燥而裂。

《舌鑑》:傷寒胸中有寒,丹田有熱,所以心煩。舌白因過汗傷營,血不能上榮於舌,故滿舌無津燥裂。胃無實結上熏,故舌不黃黑也。宜小柴胡湯加芒硝微利之。脈不沉數,急宜清熱養津。

《辨正》:白苔燥裂舌。《舌鑑》用小柴胡加芒硝微利之,此說似是而非,此方罕效。白苔燥裂,多因誤服溫補,灼傷真陰所致,非傷寒過汗所致也。無黃黑色者,真陰將枯竭。舌上無津,苔已乾燥,故不能變顯他色。臟腑有逼壞處,故舌形罅裂也,治宜大承氣湯合增液湯,急下以救其陰,歷試良效。

白苔乾硬舌(第三十二)

第三十二圖

圖說:白苔乾硬舌,有似砂皮,或燥如白砂。

《舌鑑》:白苔乾硬舌,一名水晶苔。凡厚白苔本能變黃色,若此苔當其白時,津液已干,燥邪雖入胃,不能變黃,宜即下之。然白苔潤澤者,邪在膜原也。邪微苔亦微。邪毒既盛,苔如積粉滿布,此時未敢遽下。而苔色不變、口渴喜飲冷者,宜服三消飲,(即達原飲加大黃、羌活、柴、葛、薑、大棗。)次早即顯黃色苔。梁氏《辨正》亦云如是。

《辨正》:石芾南云:其有初起白苔即燥如白砂者,亦名白砂苔。此溫燥之邪過重,宜速下之,佐以甘涼救液。亦有苔至黑而不燥者,或黃黑苔中,有一二條白者。或舌前雖燥,舌根苔白厚者。皆夾濕、夾痰飲之故。亦有苔雖黃色,澆薄無地質者,胃陰虛故也。

珍珠白泡舌(第三十三)

第三十三圖

圖說:舌質紅或紫。起粉白薄苔,間雜白泡如珍珠。

《舌鑑》:舌上白泡如珍珠,乃火極水化之象,較之紫赤黃黑,古人謂之芒刺者更重。宜甘露消毒飲增石膏、犀、連、元參、連翹,加花粉、銀花、金汁水之類。亦有舌見白苔,組成欄圈子者,曾見冬月傷寒嘔惡誤服白虎湯,脈伏、舌苔成圈如白豹紋,用正氣散加肉桂、丁香、炮姜,數服愈。

孕婦白苔舌(第三十四,無圖)

圖說:孕婦白苔,與前各條鑑別無異。然必須兼察面色。

《舌鑑》:孕婦初傷於寒,即見面赤、舌苔白滑、發熱惡寒,當微汗以解其表。如誤與涼劑,則腠理密秘,而邪氣漫無解期,甚則入里,必厥逆吐利而死。

《辨正》:孕婦傷寒白舌。初傷於寒,身熱、頭痛、無汗,兩臉鼻氣俱熱,脈浮,舌上白浮滑者,宜溫散。太陽表藥,得汗則愈。若無表邪,而有白浮滑苔,或白嫩無苔濕潤者,則裡虛寒也,宜溫中之藥。(《舌辨》云:舌白麵赤,言孕婦初傷於寒,微汗之,表解邪退則安,不然恐邪傳經。如八九月胎受邪熱,致令不安,恐有墮墜之驚,湯內可加黃芩、白朮,保固其胎。又云:孕婦面白舌亦白,皆因傷寒四五日發熱,多食冷水瓜果冷物,致令陽極變陰,雖有煩躁,而手足厥逆,當先治厥逆為重,以溫中之藥加減治之則安;若見煩躁,用清涼則危殆矣。又一孕婦傷寒證愈,次病頭面腫大,而癰甚難禁。余用三黃俱酒浸煮,鼠黏子、薄荷、白芷、石膏,四劑全安。)

第二十三章 黃苔類診斷鑑別法

黃苔總論二

《舌鑑》:黃苔者,里證也。傷寒初病無此舌,邪傳少陽亦無此舌。直至陽明腑實,胃中火盛,或邪遏胃虛,土氣洋溢,均能見此。初起微黃不滑,次則深黃苔尚滑,甚則干黃、焦黃也。種種不同,當分輕重治之。夫微黃不滑者,火初入胃,宜清解,梔子豉湯主之。深黃苔尚滑者,乃邪郁胃虛,熱迫於胃而土氣洋溢也,宜汗解,葛根解肌湯。干黃,邪雖外解,火實內熾,宜白虎湯。焦黃,土燥火炎,陰液告竭,宜急下謂胃承氣湯。若濕熱發黃,則目黃如金,身黃如橘,茵陳蒿湯分利之。至蓄血發黃,在上焦,犀角地黃湯;中焦,桃仁承氣湯;下焦,代抵當湯。然必大熱不解、大渴飲水或漱水不欲咽,及便秘譫語,痞結自利或小腹滿硬,小便不利,大便反黑,臍下作痛,此血瘀證也。見血必愈,不可與飲冷水,飲之必死。方可議清議下。若胃虛黃色外溢,又當補中,而佐以和解。大抵舌黃證雖重劇,脈長,是中氣有權,為可治。如黃中見黑,脈急弦細,為水土無氣,必不可治矣。

《辨正》:黃色舌苔,表裡實熱證有之,表裡虛寒證則無。刮之明淨,即為無病,(必須清潔光明,見淡紅潤澤之底。凡言淨者,皆仿此。 刮之不淨,均是熱證刮後仍留粗澀垢膩,如薄漿腐一層者,或競刮不脫者。)淺黃膩薄者,微熱也。乾澀深黃膩厚者,大熱也。芒刺焦裂,老黃或夾灰黑色者,極熱也。黃苔見於全舌,為臟腑俱熱。見於某部,即是某經之熱。表裡證均如此辨,乃不易之理也。表證風火暑燥皆有黃舌。惟傷寒邪在太陽、少陽時,均無黃苔。待邪傳陽明府,其舌必黃,初淺久深,甚則老黃或夾變灰黑,(其症多大熱大渴,或無汗,或自汗,譫語痞結,咽乾目暗,大小便閉,衄血吐血,蓄血如狂,自利清水不等。以舌脈相較,審證無誤。)皆邪火里逼、實熱里結諸危證,其脈往往伏、代、散亂,奇怪難憑,則當舍脈憑舌,專經急治,斯為盡善。若泥於火乘土位,故有黃苔之說,迂執誤人矣。(凡舌苔淡黃為正色,虛病黃苔必嫩而潤,實病黃苔必粗而燥。黃苔有因病熱漸重,而口涎為病毒變壞,酸素減少,炭氣堆積,致滿口穢濁。故苔厚而黃,如化學之輕綠然,活則色黃,亦有因膽汁不能出清,肝液困在血里而舌現黃色也。)

黃苔證治圖說

初病微黃舌(第三十五)

第三十五圖

圖說:舌邊淡紅,中根淡黃而潤滑。

《舌鑑》:初病舌微黃者,此表邪將罷而入里也,雙解散主之。表未罷者,小柴胡湯合天水散;表已罷者,大柴胡湯下之。

《辨正》:傷寒初病,大汗,(謂當用表散之時,失誤未表也,表邪入里。見此舌者,每發譫語,宜並用雙解散,防風、荊芥、連翹、麻黃、薄荷、川芎、當歸、白芍、白朮、山梔、黃芩、石膏、枯梗、甘草、滑石。解表兼解里,調氣復和血,故曰雙解,)解毒湯,汗下兼行。《舌鑑》之說亦是。若熱邪內傳入深,及雜病里證見此舌,均為實熱,宜白虎、三黃等湯治之。

久病微黃舌(第三十六,無圖)

圖說:舌微黃而不甚燥。

《舌鑑》:表邪失汗而初傳於裡也,用大柴胡湯;身目俱黃者,茵陳蒿湯。

《辨正》:日久微黃舌。如傷寒表病未罷者,宜小柴胡湯合益元散;若微黃而兼膩者,宜大柴胡湯下之。若身目俱黃者,熱濕也,宜茵陳蒿湯。表裡併除,《舌鑑》是也。如雜病里證見此舌者,均為實熱。如黃色一刮即淨者,為無病,可以勿藥。(張石頑云:黃濕而滑者,為熱未盛,結當未定,不可即攻,攻之初硬後溏也。冬時宜守此例,俟結定乃攻。不得已,大柴胡湯微利之。若在夏日,一見黃苔,便宜潤下,以夏月伏陰在內多有下證最急。而苔不燥者,不可泥也。若苔黃薄而滑者,是熱邪尚在氣分,津液未亡,宜用柴、葛、芩、翹、梔、豉、薄荷之類,輕清泄熱,以透表邪,從肌分而解。)

微黃不滑舌(第三十七,無圖)

圖說:白中帶黃或微黃而薄,苔不滑,邊尖仍淡紅。

《舌鑑》:少陽證罷,初見陽明裡證,故苔變黃色不燥,兼矢氣者,大柴胡湯倍半夏以下之。若舌見黃苔而澀者,此必初白苔而變黃,正陽陽明也,大承氣湯下之,下後黃不退者死。身有黃者,茵陳大黃湯。

《辨正》:白苔變微黃舌,傷寒表邪,失於汗解,初傳陽明。寒邪已化火,其證多大熱大渴,宜竹葉白虎湯,從陽明經發汗清解之自愈。此邪在半表半裡,不可驟下,如《舌鑑》急下之,必致陷胸矣。如全舌皆變黃而苔澀,則宜大承氣湯下之。(吳坤安云:如見舌苔白中帶黃,或微黃而薄,是邪初傳陽明,猶帶表證,微兼惡寒,宜涼散之。若微黃黏膩,口不渴飲,而胸中滿悶者,此濕邪結於氣分,宜白蔻、橘紅、杏仁、鬱金、枳殼、桔梗之屬,開泄氣分,使邪仍從肺衛而出則解矣。不可用瀉心苦泄之法,逼邪入里。凡舌苔黏膩,口不渴,為濕邪之證據。白而黏膩者,寒濕。黃而黏膩者,濕熱。更驗其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為濕邪。痞滿結於中焦,宜蒼、樸、二苓、二陳之類,苦溫以開泄之;若舌黃黏膩、痞悶嘔惡、大小便俱不利,此濕熱結於中焦,宜瀉心湯之類,苦辛寒以開泄之可也。)

深黃尚滑舌(第三十八)

第三十八圖

圖說:苔色深黃而滑,邊尖淡白微紅。

《舌鑑》:邪熱失汗,迫於中宮,故見此舌。急宜涼解以發泄之,不致斑黃狂亂耳。

《辨正》:凡舌見黃滑苔,外證身目俱黃,小便亦黃,宜用茵陳梔子湯,如便閉,加大黃下之。(《舌辨》。)舌見黃苔而滑者,此身已發黃,茵陳梔子湯、茵陳五苓散。(《正義》。)黃滑而濕者,為熱未盛,結當未定,不可便攻。(石頑。)黃苔不甚厚而滑者,熱未傷津,猶可清熱透表。苔雖薄而乾者,邪雖去而津受傷也,苦重之藥當禁,宜甘寒輕劑可也。(葉天士。)

純黃微干舌(第三十九,無圖)

圖說:全舌純黃,微干少津。

《舌鑑》:舌見黃苔,胃熱迫於內,黃色見於舌,火灼津干,急宜調胃承氣湯下之。勿令變黑致危耳。(《舌辨》)云:舌見純黃苔,胃熱已板,宜急下之,遲恐由黃老變黑色,為惡證,調胃承氣湯下之。張石頑云:苔黃厚而燥者,為熱已盛,下之無疑。厚苔漸退,而底見紅舌如豬肝者,火灼水虧,津液枯竭也。)

《辨正》:純黃微干舌。傷寒傳經至陽明府,寒邪已化火,故舌中猶黃。其症多大熱、大渴、譫語不等,宜白虎湯,不次急投,至黃苔漸退乃愈。如雜病里證見此舌者,是臟腑皆熱極,宜三黃、承氣酌用。(吳坤安曰:舌苔黃而兼燥,外證不惡寒反惡熱,是傷寒外邪初入陽明之裡,或濕熱內邪欲出陽明之表。斯時胃家熱而來實,宜梔豉白虎湯清之可也。又云:苔雖黃,而未至焦老裂紋起刺,大便雖秘而未至痞滿鞕痛,尚屬胃家熱而來實,宜清不宜攻。必再驗其舌形黃厚焦老、中心裂紋,或起刺,腹中鞕滿脹癰,方用承氣下之則安。)

黃干舌(第四十)

第四十圖

圖說:全舌乾黃。

《舌鑑》:舌見干黃,裡熱已極,急下勿緩。下後脈靜身涼者生,反大熱而喘、脈躁者死。(《正義》云:舌中心黃苔者,此太陽陽明也,必作煩渴嘔吐之症。兼有表者,五苓散合益元散。表證已罷,調胃承氣湯下之。)

《辨正》:黃干舌,全舌乾黃,臟腑均大熱,有病皆屬裡證。不論傷寒、雜證見此舌,即為實熱,宜十全苦寒救補湯,不次急投。雖大熱、喘煩、頻瀉亦不慮。以服至黃退色潤為愈,十無一失。(《舌鑑》云:下後脈靜者生,大熱喘煩者死,是未知舍脈憑舌之法,又不敢連用苦寒,何以望生。)

黃尖舌(第四十一)

第四十一圖

圖說:中根淡紅,舌尖苔黃。

《舌鑑》:舌尖苔黃,此熱邪傳入胃腑而元陰素虧也。謂胃承氣湯加入參、生地。脈浮、惡寒,表未盡解,大柴胡加生地、人參。(《正義》云:黃苔在尖者,此太陽合陽明也。表未罷者,雙解散;表證已罷者,調胃承氣湯。其根紅者為太陽;其根白者為少陽;其根黑者,死候也。)

《辨正》:黃尖舌,邪熱初傳胃腑也,宜調胃承氣湯,(大黃、芒硝、甘草。)如脈浮、惡寒,表證未盡,則宜大柴胡湯兩解之,《舌鑑》是。

根中漸黃舌(第四十二)

第四十二圖

圖說:根中漸黃,邊尖白滑厚苔。

《舌鑑》:根中漸黃舌,外有白厚苔,熱邪傳膜原也。舌根漸黃至中央,邪初入胃也。如有疫證已傳三陽,宜達原飲。如胸膈滿痛、大渴煩躁者,伏邪內攻也,宜急用三消飲下之。如既下後,大便燥結,又難再攻者,宜清燥養榮湯,(知母、花粉、當歸、白芍、陳皮、地黃汁、甘草、燈心。疫為熱病,暴攻之後,餘邪未盡,陰血未復,不可遮補,致生異證。凡陰桔血澀者,宜用此湯。)或承氣養榮湯,(即小承氣加知母、當歸、白芍、生地。治伏邪未盡,攻補兩難者。)如痰壅不清,胸悶脅脹者,宜蔞貝養榮湯(知母、花粉、貝母、瓜蔞霜、橘紅、白芍、當歸、蘇子、生薑,如疚中帶血,加藕節、鮮茅根。)

《辨正》:《舌鑑》治法甚是。

黃尖白根舌(第四十三)

第四十三圖

圖說:黃尖中根白厚。

《舌鑑》:舌根白、尖黃者,其色倒見,反乎尋常,必少陽邪熱傳入陽明府也。陽明證多者,大柴胡湯;少陽證多者,小柴胡湯。若譫語、煩躁,調胃承氣湯少和之。

《辨正》:黃尖白根舌,傷寒少陽膽經傳陽明府病也。若陽明證多者,宜大柴胡湯;少陽證多者,宜小柴胡湯;如譫語煩躁內熱者,宜調胃承氣湯。前說是也。

白尖黃根舌(第四十四)

第四十四圖

圖說:舌尖白,舌根黃苔。

《舌鑑》:凡尖白根黃,乃表邪將解而裡熱盛也,天水散、涼膈散合用。如陽明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必發黃,茵陳蒿湯。

《辨正》:《舌鑑》治法亦是。如大便難、胸中悶、睡時多夢者,里證實熱也,宜調胃承氣湯。又云:如傷寒見尖白根黃,為表證未罷,宜先解表熱,然後攻裡。如大便塞者,宜涼膈散;小便澀者,宜四苓散合益元散加木通是也。若雜病見此舌,屬實熱里證,宜分經審病,用苦寒藥。(《舌辨》云:黃根白尖,乃合病有之,是太陽表證傳入陽明裡證,循經而傳也。如有表邪一分,必須解表。必待表邪盡,方可攻裡也。《正義》云:根黃尖白,表少里多,宜天水一、涼膈二合服之。脈弦者,防風通聖散。又云:舌上黃苔在根者,此邪傳太陽也。身有黃者,茵陳大黃湯;身無黃者,涼膈散加硝黃。其尖白者,桂枝大黃湯。小便澀者,五苓散合六一散。加木通、生薑汁,其說亦是。)

黃根白尖短縮舌(第四十五)

第四十五圖

圖說:舌根黃,中心紅,尖色白,短縮不能伸出口外。

《舌鑑》:根黃尖白,短縮不能伸出,但多譫妄煩亂。此痰挾宿食佔據中宮,大承氣湯加生薑、半夏治之。

《辨正》:若黃根白尖短縮而硬,不燥不滑,但不能伸出,口不渴,其症多譫語煩亂,乃痰挾宿食,佔據中宮,大承氣湯加薑汁、半夏,前法是也。若黃根白尖中紅赤者,表少里多也,宜涼膈散。

黃大脹滿舌(第四十六)

第四十六圖

圖說:舌黃,脹大滿口。

《舌鑑》:舌黃脹大,乃陽明胃經濕熱蘊結不消也。身黃便閉,口渴煩躁,茵陳蒿湯;小便不利,無熱者,四苓散加茵陳、梔子、黃連治之。

《辨正》:黃大脹滿舌,乃陽明胃經濕熱上乘心位也。致令人眼黃身黃,身熱便閉,口渴煩躁,茵陳蒿湯(茵陳先煎,梔子、大黃後入。)若小便不利而發黃者,宜四苓散(白朮、茯苓、豬苓、澤瀉)加茵陳、梔子、黃連、木通,如《舌鑑》是也。如大便自利而發黃者,宜茵陳梔連湯治之。如無上各症,而發熱煩躁、胸中滿悶、困倦不安者,宜大承氣湯。葉天士云:若神情清爽,舌脹大不能出口者,此脾濕胃熱,鬱極化風釀痰,而毒延口也,用大黃磨入,當用劑內,則舌脹自消矣。)

黃苔黑心舌(第四十七)

第四十七圖

圖說:全舌黃苔,中心黑滑或通尖。

《舌鑑》:舌黃而有黑滑心者,陽明裡熱甚也。雖不幹燥,亦當下之。下後身涼脈靜者生,大熱不止,脈躁者死。(若黃苔中心黑膩,是胃熱蒸動脾濕,蘊結中宮,以致痞悶、嘔吐、便閉,用瀉心湯開泄中焦。嗜酒人多此症,此亦《舌鑑》說也。)

《辨正》:黃苔黑滑舌,其黑滑在中者,均陽明胃裡證,宜白虎湯加三黃,不次急投,至舌淨而止。如大便閉,則加大黃。《舌鑑》謂下後身涼脈靜者生,大熱脈躁者死。若舍舌執脈,以判生死,實因閱歷未深,欺己欺人耳(下同)。(《正義》云:舌中心起黑苔者,此陽明病也,以大承氣湯下之。津滑者生,乾澀者死。未傷飲食可治,脈沉微者難治。若黑色淺淡而有表證,雙解散加解毒湯。吳坤安曰:舌中心屬胃,凡腸中有燥屎,舌心必有黃燥、黑燥等苔。若腹無鞕滿耕痛之狀,亦須養陰潤燥,不可妄用承氣攻之。)

黃苔中黑通尖舌(第四十八)

第四十八圖

圖說:全舌黃苔,從中至尖皆黑色。

《舌鑑》:黃苔從中至尖通黑者,乃火土燥而熱毒最深也,兩感傷寒必死,惡寒甚者亦死。如不惡寒、口燥咽乾而下利臭水者,可用調胃承氣湯下之,十中可救四五;口乾、齒燥、形脫者不治。

《辨正》:黃苔中黑通尖舌,乃心、肺、脾、胃、腎、大腸、小腸均熱極也,皆里證,無表證。若兩感傷寒見此舌,則邪已入陰矣。治法與實熱證同。若昏懵,或惡寒,或不惡寒,口乾苦,齒燥咽乾,頭面自汗如珠,出至頸而止,大小便秘,下利臭水,六脈怪奇伏代。各證若見此舌,醫書俱云不治。然用十全苦寒救補湯,分為三黃白虎湯、大承氣湯、白虎湯,三劑(分三則服,力足)循環連服,不次急投,(約兩點鐘內,三劑各飲一服。如舌中黑漸退,則可略疏,)至黑苔退淨乃愈(此舌多為危病,能對症用藥,十可救七。)《舌鑑》用調胃承氣湯,又不急投,十中恐難救一。

黃尖黑根舌(第四十九)

第四十九圖

圖說:舌尖黃,中根皆黑,黃少黑多。

《舌鑑》:尖黃少,根黑多,雖無惡證惡脈,誠恐暴變一時,以胃氣竭絕故耳。(《舌辨》云:根黑多而尖黃少,為心胃無氣。雖無熱候,脈雖有力,恐暴變一時耳。)

《辨正》:黃尖黑根舌,黑處多而尖尚黃,是各經皆極熱而心經尚未甚極也。不論何病,皆屬裡證,即用苦寒救補湯,分單間服,(以大承氣另為一單,)不次急投,以服至黑根退淨為準,病即愈。若畏用苦寒,雖胃氣未竭,亦必轉瞬而絕也。如《舌鑑》之迂,甘心坐視,見死不救矣。

根淡紅尖黃舌(第五十)

第五十圖

圖說:舌根淡紅,中灰黃,尖嫩黃,苔滑膩。

《舌鑑》:舌根紅、尖黃者,乃濕熱乘於心位也。傷寒里證初受,其症身熱燥渴、便秘,大柴胡湯主之。溫熱初病亦有此舌,涼膈散、解毒湯酌治之。

《辨正》:黃尖紅根舌。溫熱初病,多有此舌。宜涼膈散,(連翹、大黃、芒硝、甘草、梔子、黃芩、薄荷、竹葉,)解毒湯,(黃連,黃芩、黃柏、黃梔,)等消息之。《舌鑑》之說是也。

紅心黃滑舌(第五十一)

第五十一圖

圖說:舌根黃滑,中淡紅,尖紅赤。

《舌鑑》:濕熱內盛,陽明胃腑受病,故舌根微黃。頭汗小便難者,茵陳蒿湯加桅子、香豉。

《辨正》:中紅、根微黃滑苔,傷寒邪傳陽明胃腑,宜白虎湯;若頭汗、身涼、小便難者,宜茵陳蒿湯加梔、豉,《舌鑑》之說是也。若無病人見此舌,為臟腑微熱,可以勿藥。倘有病發,勿投溫補。

黃變沉香色舌(第五十二)

第五十二圖

圖說:舌苔老黃,而兼灰焦燥之狀,似沉香之色。

《舌鑑》:黃變沉香色,老黃焦燥之狀也。若胸滿熱甚,則全舌將變黑生芒刺,邪毒最深,宜三消飲加重大黃,或以大承氣下之,後酌用養榮諸湯。

《辨正》:吳坤安云:舌苔老黃燥裂,(即沉香色,)為陽明實滿,滿及臍下少腹。若舌苔白而黏膩,為太陰濕滿,滿在心下胃口。大陰濕滿,宜苦溫開之,蒼樸二陳二苓之類;陽明實滿,按之痛者,熱痰固結也,小陷胸湯主之。嘔惡溺澀者,濕熱內積也。宜瀉心法。石芾南云:若舌如沉香色,或黃黑而燥,脈沉實而小甚者,沉微似伏,四肢發厥,或渴喜熱飲,此皆裡氣不通,酌用三承氣湯下之。陰傷者加鮮生地、元參、鮮蘆根之類,速下其邪,即所以存津液也。必得苔退脈靜身涼,舌之兩旁生白薄新苔,方為邪盡。

黃苔灰尖舌(第五十三)

第五十三圖

圖說:舌根黃,中淡紅,尖灰色。

《舌鑑》:舌乃心位,今見根黃尖灰,是胃土來侮心火。不吐不利、心煩而渴者,乃胃中有鬱熱邪火,甚則上乘客位,或渴甚有轉矢氣者,調胃承氣湯加黃連下之乃安。

《辨正》:《舌鑑》治法亦是。因舌尖屬心,灰色在尖,故兼清心。(吳坤安云:黃苔中心絳者,心受胃火蒸灼也,於清胃藥中加清心之品,其勢必孤矣。)

黃苔灰根舌(第五十四)

第五十四圖

圖說:舌根灰色,而中尖黃滑。

《舌鑑》:舌根灰色而尖黃,雖比黑根稍輕,再過二三日亦黑根,也難治。無煩躁直視,脈沉有力者,宜大柴胡加減治之。如煩躁直視,宜大承氣湯下之。

《辨正》:《舌鑑》治法甚是,惟只舉一端耳。

黃苔黑點舌(第五十五)

第五十五圖

圖說:全舌黃苔,上間生黑點。

《舌鑑》:黃苔黑點舌,乃臟腑俱熱也。宜先投調胃承氣湯,後進雙解散。

《辨正》:黃苔黑點,為臟腑實熱也。如傷寒傳裡化火,或感暑熱邪逼里,及雜病實熱里證,皆有此舌。均宜白虎湯與大承氣湯間服,不次即投。候黑點退淨方愈。《舌鑑》治法,尚非妥當。

黃苔黑斑舌(第五十六)

第五十六圖

圖說:全舌黃燥,間生黑斑無津。

《舌鑑》:黃苔中亂生黑斑者,必大渴譫語,身不發斑,大承氣湯下之。如脈澀譫語,循衣摸床,身黃斑黑者,俱不治。下出稀黑糞者死,見黃糞者生。(《正義)云:舌見黃苔而中有斑者,此身有斑也,化斑湯合解毒湯治之。無斑者,大承氣湯下之,次進和解散,十中可救四五)。

《辨正》:黃苔黑斑舌,在雜病為臟腑實熱。在傷寒為邪傳陽明,轉入三陰,其症或大熱大渴,譫語狂亂,口燥咽乾,循衣摸床,身熱黃黑斑不等,醫書多雲不治。如見此舌,即用十全苦寒救補湯倍加生石膏,限定時刻,不次急投。服至黃黑苔漸退,則病立愈。《舌鑑》治法未周到。

黃苔膈瓣舌(第五十七)

第五十七圖

圖說:舌黃乾澀,中隔有花瓣形。

《舌鑑》:舌黃乾澀而有隔瓣者,乃邪熱入胃。毒結已深,煩躁而渴者,大承氣湯。發黃者,茵陳蒿湯。(《舌辨》加大黃下之。)少腹痛、小便利者,有瘀血也,抵當湯;結胸頭汗,大陷胸湯;水在兩脅作痛,十棗湯。

《辨正》:黃苔生瓣舌,苔黃而澀,中有花瓣形者,熱入胃府,邪毒深矣。心火煩渴,宜大承氣湯急下之。身黃如橘,目黃如金者,宜茵陳蒿湯。如下焦蓄血者,宜桃仁抵當湯;熱在下焦,少腹鞕,瘀血在裡,小便自利,屎硬,如狂善忘諸症,宜通瘀湯。(大黃、生地、歸尾、桃仁、穿山甲、元明粉、猺桂心。)蓄血在脅內腫脹者,宜十棗湯,(莞花醋炒,甘遂麵煨,大戟蒸曬,大棗先煮。)結胸甚者,宜大陷胸湯。(傷寒當表,而誤下之,脅痛煩躁,心下鞕癰者,為結胸。方用大黃、芒硝、甘遂、先煮大黃。有瘀血者,宜大黃瀉心湯。《舌鑑》盡善。凡用諸方,皆須重劑,勿妄用。須熟於傷寒,隨症詳審。)

黃苔黑刺舌(第五十八)

第五十八圖

圖說:全舌老黃苔,中有黑刺。

《舌鑑》:舌苔老黃極,中有黑刺者,由失汗邪陷,毒結已深,急用調胃承氣下之,十中可保一二。

《辨正》:黃苔黑刺舌,乃臟腑熱極也。在雜病為實熱里結,在傷寒為邪己傳裡。不論何病,均宜白虎湯及大承氣湯,循環間服,至苔刺退淨乃愈。《舌鑑》用調胃承氣僅微下之,不敢連投苦寒,臟腑必壞。逡巡亦是誤人。(吳坤安曰:如厚黃燥刺,或邊黃中心焦黑起刺,臍腹脹滿硬痛,乃陽明裡證也,承氣湯下之。葉天士曰:舌上生芒刺者,皆上焦熱極也。章虛谷云:凡舌生芒刺者,苔必焦黃。或黑無苔者,舌必深絳。其苔白或淡黃者,胃無大熱,必無芒刺。或舌尖或兩邊有赤小瘰,是營熱鬱結,當開泄氣分,以通營清熱也。上焦熱極者,宜涼膈散主之。秦皇士云:凡渴不消水,脈滑不數,亦有舌苔生刺者,多是表邪夾食,用保和湯加竹瀝、萊菔汁,或梔豉湯加枳實並效。若以寒涼抑鬱,則譫語、發狂愈甚,甚則口噤不語矣,亦不可不知也。

孕婦黃苔舌(第五十九,無圖)

圖說:孕婦黃苔,燥潤老嫩,同前看法,然必須參合面色。

《舌鑑》:孕婦傷寒,發熱,不惡寒,舌苔黃,此邪入陽明,表裡俱熱。當清解以泄其熱,熱解而胎自安矣。孕婦面赤舌黃,一二月是表證,當汗之,芎蘇等藥,輕表出汗則安。如五六月見里證時,無凶證,當微利之,庶免熱邪傷胎之患。若面色俱黃,此失於發汗,濕熱入里所致,當用清熱利水藥。

《辨正》:孕婦傷寒黃苔舌,邪已化火,宜白虎湯,急服則愈,若稍遲疑,恐即傳三陰。傷寒治法,男女無殊。若非傷寒,即為裡熱,宜白虎三黃,審證酌用。

第二十四章 黑苔類診斷鑑別法

黑苔總論三

《舌鑑》:傷寒五七日,舌見黑苔者,最為危候。熱在表無此舌。如兩感一二日間,偶見黑舌,此心腎之氣敗絕於內,臟色外見於舌,黑獨見而赤不見者,水能滅火,為必死也。若白苔上漸漸中心黑者,是傷寒邪熱傳裡之候。紅舌上漸漸有黑心者,乃濕熱疫癘傳變,壞證將至也。蓋舌色本赤,今反見黑者,是水來剋火,水極似火,火過炭黑之理。然有純黑,有黑暈,有芒刺不隔瓣,更有瓣底紅、瓣底黑之不同。(舌苔雖黑,苔底色紅,外證雖危,尚可救治。)大抵尖黑猶輕,根黑最重,如全黑而舌底亦黑者,雖有神丹,亦難救治也。

《辨正》:凡舌苔見黑色,病必不輕,寒熱虛實各證皆有之,均屬裡證,無表證也。在傷寒病,寒邪傳裡化火,則舌苔變黑。自舌中黑起延及根尖者多,自根尖黑起者少。熱甚則芒刺干焦罐裂,其初必由白苔變黃,由黃變黑,甚至刮之不脫、濕之不潤者,熱極傷陰也。病重脈亂,舍脈憑舌,宜用苦寒以瀉陽,急下以救真陰。在雜病見黑苔,皆因實熱傳裡也,亦惟連瀉熾火,毋使枯竭。若虛寒而舌黑者,則必濕滑無苔,多津口不苦,唇不燥,無朱點,無芒刺,無罅裂,刮之明淨如水浸豬腰,有淡淡融融之形,是臟腑極寒之舌也,宜用十全辛溫救補湯。亦有真寒假熱證而見黑舌者,其舌必全黑而不分經,且必由淡白之時忽然轉黑,其初無變黃之一境,約略望之,似有焦黑芒刺干裂之狀,然刮之必淨,濕之必潤。環唇皆白而不紅焦,寒結在臟也,其症亦周身大熱,煩躁,惡衣被,與實熱邪火證相似,實則中宮寒極,陽氣盡發於外也。口大渴,喜飲冷水,且不多,與實熱諸證略異,外假熱內極寒也。患此假證之人,必煩亂昏沉,六脈必遲弱無力,大便結,常欲下而不下,宜甘溫救補湯。更有腎陰水虧而舌黑者,頗似寒舌之光亮無苔,又似熱舌之焦乾無津,宜六味地黃湯加減即投。(然陰虛內陽之舌,大都絳色無苔。)若腎虛絕,則舌黑過尖,言歸於命,別無治法。(舌色全黑,當即死。而有遲延未死者,非臟腑熱極,即為極寒,尚留一線生機,苟能辨准,且可不死。亦有煙癮舌黑,與誤食物而染黑,看法當比平常病人之黑舌減二等推算。按舌現黑色者,因肺不能改換炭氣,漸侵營分而入血分。黑色者,血分火爍,瘀濁之極也。若燥硬而隱隱見紫者,是因血分受熱蒸灼,以致血絡中被酸素燃燒,放出發酸二空質於舌上,故舌呈黑色之苔。熏蒸日久,則血敗壞,故舌質亦黑,為不治證也。若舌柔潤,隱隱淡黑者,水飲結而氣不流行,以致血瘀也。若苔燥黑,為熱邪深入少陰,陰液全乾,血瘀氣濁,發見枯滯之死色也。)

黑苔證治圖說

純黑苔舌(第六十)

第六十圖

圖說:全舌純黑,有潤有燥。

《舌鑑》:全舌黑苔,火極似水也,臟氣已絕也,脈必代結,一二日必死。

《辨正》:滿黑舌。凡舌色純黑本為陰絕,當即死,而有遲延未死者,非臟腑極熱,即為極寒,尚留一線生機。苟能辨准寒熱,卻可不死。如全黑無苔,而底紋粗澀乾焦,刮之不淨者,極熱也,不論何證何脈,皆宜十全苦寒救補湯,數倍生石膏,急投必愈。如全黑無苔,而底紋嫩滑濕潤,如浸水腰子,淡淡融融,洗之不改色者,極寒也,不論何證何脈,宜十全辛溫救補湯,重加薑桂,急投可愈。《舌鑑》有謂水來剋火,百無一生,則迂甚矣。

純黑無苔舌(第六十一)

第六十一圖

圖說:全黑無苔無點刺。

《舌鑑》:全舌無苔,而中心淡黑冷而滑者,少陰寒證也。四逆湯主之。

《辨正》:全黑無苔舌,如無點、無罅、濕滑多,如水浸腰子淡淡融融者,極虛寒也。宜十全辛溫救補湯。如無點無罅、乾燥少津、光亮似錢者,即絳舌之變,陰虛腎水涸也。妊娠者亦有之,宜十全甘寒救補湯,(生地、麥冬、天冬、生玉竹、元參、北沙參、山藥、丹皮、地骨皮、澤瀉)加減酌用。如有點有罅、乾燥無津、澀指如銼者,極實熱也,宜十全苦寒救補湯,數倍生石膏,不次急投,服至黑色轉紅則痊。如黑色暗淡,無苔無點無罅、非濕非干、似亮不亮者,陽虛氣血虧也,久病見之不吉,宜十全甘溫救補湯。凡見此舌,皆危證也,寒熱虛實,務當詳辨,稍有不明,便易取禍。

純黃黑苔舌(第六十二,無圖)

圖說:純黃舌質,滿黑苔垢滑潤者。

《舌鑑》:舌黃而苔黑滑者,陽明裡證全也,宜下之。下後身涼脈靜者生,仍大熱煩躁者死也。

《辨正》:純黃黑苔舌,乃實熱已極,逼傷真陰也。不論何病何脈,(均里證,無表證。病人氣血不舒,脈多伏亂難憑,)確見其舌純黃兼黑苔厚乾澀,刮不淨,(謂底子不)清潔光明,(不顯淡紅潤澤之色也,)或刮不脫者,即用破格三黃白虎湯,(黃芩、黃連、黃柏、生石膏、知母,破格重用也,與承氣湯,大黃、芒硝、川樸、枳實,)循環間服。不次即投,服至黑苔退淨則愈。

中心黑苔舌(第六十三)

第六十三圖

圖說:邊黃白色,中心黑苔。

《舌鑑》:中心黑苔舌,若身熱、溲短、便閉者,宜承氣湯酌下之。

《辨正》:中心黑苔舌,若刮之即淨,濕潤多津者,真寒假熱也,治宜十全辛溫救補湯,不次急投,至舌色不黑則病愈。若刮之不淨、乾焦膩厚者,脾胃熱極也,不論何症何脈,宜破格苦寒救補湯加石膏,不次急投,服至黑淨則愈。《舌鑑》但知用承氣下之,而不兼涼脾胃,勢難全愈也。

黑燥厚心苔舌(第六十四,無圖)

圖說:舌中心黑厚,苔乾燥,而邊尖紅色。

《舌鑑》:中心黑厚乾燥邊紅者,此邪熱灼爍津液枯槁之候,宜生脈散合黃連解毒湯、黃龍湯以下之。

《辨正》:中心黑厚苔,舌苔燥厚,脾胃熱極也,宜破格三黃白虎、大承氣湯相間連服,至黑淨乃愈。《舌鑑》用生脈散合黃連解毒湯,雖無大誤,然病難愈。(吳坤安曰:舌苔黑燥,為陽明之熱,腹無痞滿硬痛,非承氣證,只宜清解。若清之不應,是腸中有燥矢與熱固結。胃土過燥,腎水不支,胃中陰液已干,宜大小甘露飲以救胃汁,陰液充溢,陽邪自解,二便自通也。)

中黑無苔乾燥舌(第六十五,無圖)

圖說:舌黑無苔,邊紅乾燥。

《舌鑑》:此津液受傷而虛火用事也。脈必細數,證必昏沉。急宜生脈散合附子理中湯主之。

《辨正》:中黑無苔乾燥舌,此舌宜詳辨。如中黑無苔,而舌底乾燥有小點紋可見者,乃胃經實熱,並無六氣侵擾也。宜破格白虎三黃湯治之;如中黑無苔,而舌底濕嫩光滑,無苔無點紋者,乃胃經虛寒,亦非六氣所擾也,宜附子理中湯加肉桂、黃耆治之。《舌鑑》不辨寒熱,專用生脈散合附子理中湯,誤人不少。

中黑無苔枯瘦舌(第六十六)

第六十六圖

圖說:舌形枯瘦,質不甚赤,色黑無苔。

《舌鑑》:傷寒八九日,過汗津枯血燥,舌黑無苔而枯瘦。大便五六日不行,腹中不硬滿,神昏不得臥,或時呢喃嘆息者,炙甘草湯減桂,加當歸、知母主之。

《辨正》:《舌鑑》治法是也。若雜病里證見此舌者,乃脾胃素熱而又誤服溫補,辛燥藥傷其真陰也,宜大承氣湯下之。(張石頑曰:中黑而枯,或略有微刺,色雖黑而中無積苔,舌形枯瘦,舌質而不甚赤,其證煩渴、耳聾、身熱不止,大便五六日或十餘日不行,腹不硬滿,按之不病,神識不昏,晝夜不得睡,稍睡或呢喃一二句,或常笑或嘆息,此為津枯血燥之候,急宜炙甘草湯或生料六味地黃丸,換生地,合生脈散,加桂滋其化源,庶可獲生。誤與承氣必死;誤與四逆亦死。亦有直中少陰真寒,始病不發熱,舌心便黑色,非由黃白而變黑,其苔雖黑而滑,舌亦瘦小,此真臟寒,外證必厥冷昏沉,自利嘔吐,脈沉遲,四逆附子輩急溫之,稍緩則不救。吳坤安云:若苔黑而堅斂焦刺,如荔子形者,乃陽亢陰竭,胃汁、腎液俱竭也,不治。

黑干短舌(第六十七

第六十七圖

圖說:舌乾、焦黑、短縮。

《舌鑑》:黑干短舌,乃手厥陰三焦、足厥陰肝經二經熱勢已深至危症也。或食鬱熱極舌腫所致。宜急大承氣湯(《舌辨》加芒硝)下之。服後糞黃,熱退則生,糞黑熱不止者,雖下亦死。

《辨正》:黑干短舌,《舌鑑》謂厥陰熱極,或食填中脘,腫脹所致,急用大承氣下之,所論甚是。又云十中可救一二,服後糞黃熱退則生,否則死者,此識見未透。僅知試用承氣,而不敢多投,若能連服,十中必能救八九也。

白滑黑心舌(第六十八)

第六十八圖

圖說:邊白苔,中心黑苔。

《舌鑑》:白苔中黑,為表邪入里之候。若太陽不解,大熱譫語,承氣等加淡豉、鮮生地下之。倘食復發熱不止、下利者死。

《辨正》:白滑苔黑心舌,若刮之即淨而濕潤者,真寒假熱舌也,宜十全辛溫救補湯。(附子、乾薑、肉桂、半夏、豆蔻、川椒、丁香、藿香。)若刮不淨,而膩澀粗燥者,實熱里證也,宜平陽清裡湯。(生石膏、知母、黃芩、黃連、黃柏、犀角、羚羊(角)、生甘草。)表邪入里者亦有之,大熱譫語或食復發熱不止者,皆宜十全苦寒救補湯加減,不次急投。(凡言不次急投者,皆當循環連進,此余歷代家傳經驗者也。)服至黑苔退淨為準,遲疑難治。

乾白黑心舌(第六十九)

第六十九圖

圖說:舌心燥黑,邊乾白無神。

《舌鑑》:舌苔邊白,中心乾黑,太陽汗出不徹,熱已入府也。頭汗者可下之,調胃承氣湯少加淡豉,多加鮮生地,二三日未汗者死。

《辨正》:乾白苔黑心舌,其黑苔濕潤,一刮即淨者,里證真寒假熱舌也,當以十全甘溫救補湯,(人參、黃耆、白朮、大熟地、川芎、歸身、鹿茸、白芍、茯神、甘草。)若干黑刮不淨,是傷寒邪已化火,傳陽明胃腑證。常發熱譫語,口乾渴,不惡寒或自汗,從頭面出至頸而止者不等,宜白虎湯。不次急服,至黑苔漸退,周身出汗透徹,燒退即愈矣。倘服白虎數劑,而中苔仍乾黑,燒熱未退,大便閉結,繼以大承氣湯,間用破格白虎三黃湯,不次急投,必俟乾者濕,黑者退,則病愈。若不明利害,偏執臆斷之書,忌用苦寒,自誤其生,別無補救之法。如《舌鑑》云二三日未汗,有此舌必死。皆因臨證少,未能憑舌求治耳。辨傷寒舌,必拘幾日見某色,是食古不化,以耳為目,誤已誤人矣。

白苔尖根黑舌(第七十)

第七十圖

圖說:中邊白苔,尖根黑苔。

《舌鑑》:根尖俱黑而舌中尚白者,金水交衰,火土氣絕於內也。傷寒得之,雖無凶證,終不可治。

《辨正》:白苔尖根俱黑舌,乾厚刮不淨者,乃心腎熱極,脾胃真熱假寒也。其症多發熱譫語,呃逆乾嘔,食物即吐,昏迷似睡,而卻非睡,惟十全苦寒救補湯,不次急投,勿稍遲緩,黑色退淨方愈。《舌鑑》謂金水太過、火土氣絕,乃臨證少、治法窮之論也。

邊白中黑滑苔舌(第七十一)

第七十一圖

圖說:中黑滑,邊尖白滑。

《舌鑑》:舌中心黑滑舌,邊尖白滑,此表裡虛寒,夾濕相搏之候,脈必微弱,症必畏冷,附子理中湯溫之。夏月過食生冷,而見此舌,則宜大順、冷香二方選用。(張石頑云:黑而滑潤或邊白者,必夾寒食,古法用大順散,然不若理中合小陷胸湯最當。若挾痰者,多見灰色之苔,多由邪熱關及血分致此。余如蓄血一證,亦有寒有熱,亦辨於苔之燥潤也。)

《辨正》:中黑邊白滑舌,《舌鑑》謂表裡俱虛寒,脈必遲弱,外證畏寒,附子理中湯,(人參、白朮、附子、乾薑、甘草。)夏月過食生冷而見此舌者,則酌用大順散(肉桂、杏仁、乾薑、甘草。治虛寒人,夏月停冷食呃嘔者。)冷香散(生附片、草果仁、橘紅、甘草、生薑。治同上。)然此舌必當慎辨。若黑色潤澤光滑無苔,刮之平靜者,是寒也。可遵《舌鑑》治之。若黑苔微厚粗膩,雖滑而刮之不淨,(口苦唇燥,)外無寒證,脈非遲弱者,則是實熱,宜用清涼脾胃藥。寒熱之判,勢如冰炭。(吳坤安云:如白苔而兼灰黑色,更有黏膩浮滑者,此太陰在經之濕邪,是從雨霧中得之,宜解肌滲濕,五苓散加羌、防之類。如雜病而現黑滑苔者,必是濕飲傷脾,宜溫中和脾逐飲治之。)

沿白黑心舌(第七十二)

第七十二圖

圖說:弦邊白燥,中根黑苔。

《舌鑑》、《辨正》:弦白黑心舌,在傷寒為邪入陽明,化火已久,熱逼太陰少陰也。宜破格白虎湯及大承氣湯輪服,不次急投,黑心退淨則愈。在雜病為實熱證,如吐血者,宜三黃白虎湯加犀角;大便閉者,宜大承氣湯;大熱大渴者,宜白虎湯。若據於弦白為寒,而不用苦寒藥,則無救法。《舌鑑》用五苓散,大謬。凡寒證,舌底光滑濕潤,刮之明淨,無點罅絲紋者是也。

通尖乾黑邊白舌(第七十三)

第七十三圖

圖說:兩邊白燥厚苔,中心黑干通尖。

《舌鑑》:兩感是少陰先傷,一二日間便見中黑邊白厚苔者,雖用黑膏湯合調胃承氣湯,恐終無濟於病矣。(《正義》云:此少陰瘟也。五六日見之,大柴胡湯、涼膈散下之。無下證者,付葉石膏湯。又云:舌尖白二分,根黑一分,外證身熱惡寒,曾飲水者,五苓散。自汗渴者,白虎湯。下利者,解毒湯。)

《辨正》:通尖黑干邊白舌,是臟腑實熱獨盛,火燥煩躁熏蒸濕氣,故邊白也。其症多大熱大渴、譫語煩躁、便閉、咽乾不等,宜白虎湯、大承氣湯合用連服,以黑退為度。如《舌鑑》指為陰陽兩感傷寒,用大羌活湯,(羌活、獨活、防風、細辛、知母、生地、防已、黃芩、黃連、蒼朮、白朮、川芎,)及沖和靈寶飲,(即大羌活湯去獨活、防已、黃連、蒼朮、白朮、加柴、葛、白芷、石膏,)誤人多矣。蓋拘定白黑判陰陽,而不知黑舌均里證無表證。況既干而通尖,裡急已極,尚可雜投驅風燥藥乎。

第七十四圖

黑苔灰紋舌(第七十四)

《圖說》:中心黑,兩畔起灰紋重暈者。

《舌鑑》:中黑灰紋舌,若脈實者,急用大承氣湯下之;若脈浮,渴飲水者,涼膈散。十人可救一二。

《辨正》:前人治法,不過如斯而已。實則見此舌,不論何症何脈。用十全苦寒救補湯,不次急投,服至黑灰退淨則立愈。非臨證多者,不知其妙也。(亦有淡灰色中起深黑重暈者,為瘟疫熱毒攻裡,急用涼膈散、雙解散等清中逐邪。《舌辨》云:灰黑重暈舌,乃邪毒傳於手足少陰經也,宜即下之。解毒湯用大黃(酒浸),攛芒硝,量輕重大小治之。)

黑苔瓣底黑舌(第七十五)

第七十五圖

圖說:全舌黑苔,撥開瓣,底黑色。

《舌鑑》:凡黑苔瓣底黑者,不可用藥,雖無惡候,脈必暴絕,死不可救。

《辨正》:黑苔瓣底黑舌,此乃臟腑實熱已極,或因六氣之燥火侵淫,或因百藥之燥火逼迫,燥火與陽火(病人素有,實火曰陽火,虛火曰陰火是也)交戰於中,熏蒸於上,而成此舌。猶之當暑炎熱,土木生菌,惟大雨時行,即自消滅。可知舌有黑瓣,非大寒涼藥,斷難起死回生。此證多熱、大渴,口開吹氣或絞腸痛絕;或頭眼脹痛求死;或口噤不言;或渾身發臭難聞;或卒然仆地,不省人事,雙目直視不等。不論見何怪脈,舍脈憑舌,看黑瓣尚未敷滿,仍可救治。急用十全苦寒救補湯,(生石膏八兩、知母六錢、川柏四錢、黃芩錢半、犀角四錢,)四倍石膏,(或分為三黃白虎湯及大承氣湯,分二罐主之。)不拘時刻,不次急投(凡言不次急投,皆不限定劑數,須輪流急灌。)服至黑瓣退淨,舌底漸紅則病愈。知此法者,雖危不死。倘不明利害,忌服苦寒或不敢多服,必死無疑,別無救法也。如《舌鑑》云,見此舌「不可用藥,雖無惡候,脈必暴絕不治」。此拘於切脈,無知妄斷,醫家卸肩之積習耳。

第七十六圖

黑苔瓣底紅舌(第七十六)

圖說:舌根淡紅,全舌黑苔夾瓣,瓣底舌紅。

《舌鑑》:黃苔失治,久而變黑,乃實熱亢極之候,而又未經服藥,肆意飲食,而脈亦伏,目閉口開,譫語或自語。如伏脈男見左,女見右主脈者,宜大承氣湯下之。燥糞必黑,蛔蟲必死。醫見此舌,必撅而視之,瓣底紅者生,瓣底黑者死。

《辨正》:黑苔瓣底紅舌,臟腑熱甚,灼血爍津也。多因實熱,人誤服溫藥燥藥,逼傷陰血,故瓣底見淡紅。其症口開目閉,煩躁譫語,狂妄便閉不等。勿論脈之伏、代、怪、奇,即用破格三黃白虎湯加犀角,與大承氣湯循環間服,不次急投,黑瓣脫淨方愈。若《舌鑑》僅以承氣下之,而不敢重用苦寒急涼血分,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安能救人乎。

第七十七圖

滿黑刺底黑舌(第七十七)

圖說:滿舌黑苔黑刺,芒刺底肉色亦黑。

《舌鑑》:滿黑舌起刺,芒刺底亦黑。凡見此舌,不必辨其何脈何經。雖無惡候,必死不治。

《辨正》:刺底黑舌,刮開芒刺底下,舌色俱黑也。用(第七十五舌)黑苔瓣底黑舌苦寒急救之法,尚有可醫。《舌鑑》謂不必辨其何經何脈,雖無惡候,必死勿治。此固醫家搪飾之常法。然病家往往見重證,安於必死,執定勿用苦寒,亦足以釀成時醫之惡習也。

滿黑刺底紅舌(第七十八)

第七十八圖

圖說:滿舌黑苔乾燥而生大刺,揉之鯊魚皮,觸手而響,撥開黑刺瓣底紅者。

《舌鑑》:滿黑燥苔起刺,撥開刺底紅者,心神尚在,下之可生。凡肥盛多濕熱人,感冒發熱,痞脹悶亂,一見此舌,急用大陷胸丸攻下之,後與小陷胸湯調理。《舌辨》云:下之熱退、脈靜者生。

《辨正》:滿黑刺底紅舌,全舌黑苔乾燥而生大刺,手揉之有聲,掘開刺底尚見紅色,不論何病,皆里證臟腑熱極。宜合用破格三黃白虎湯、大承氣湯,不次急投,以黑刺退淨為止,病必愈。《舌鑑》但知以大陷胸湯下之,而不知寒涼急投,其黑刺必不退。倘能十救一二,亦幸事也。

弦紅中微黑舌(第七十九)

第七十九圖

圖說:舌心淡黑,邊沿淡紅多津。

《舌鑑》:弦紅中微黑舌,外淡紅淡黑者,惡風則表證未罷,用解毒湯、雙解散各半,以微汗之,汗罷即下之。下後熱不退者,不治。

《辨正》:《舌鑑》治法甚是。如結胸煩躁,目直視者,宜大陷胸湯及大承氣間服。《舌鑑》云不治者,非也。

紅邊黑心滑苔舌(第八十)

第八十圖

圖說:舌心黑滑有津,邊紅潤不燥。

《舌鑑》:紅邊中黑滑舌,必表熱裡寒。證見譫語者,因邪在表時,未曾服藥,不戒飲食,冷物結滯於胃而相搏也。虛人黃龍湯去朴硝,加乾薑或枳實理中湯合小陷胸湯。壯實者,備急丸熱下之。夏月中暍,亦多此舌,以人參白虎湯主之。林慎庵云:此等舌屬大虛之候,宜合脈證,審慎而施也。

《辨正》:紅邊中黑滑舌,是脾胃肝膽俱熱而夾有濕邪也。若傷寒證見譫語者,為初傳陽明,宜白虎湯發汗自愈,大渴大熱則倍用之。《舌鑑》謂冷食結滯,虛人用黃龍湯,(即大承氣加黨參、甘草、當歸、桔梗、薑棗。邪熱傳裡,譫語發渴,身熱,心下硬痛,下利皆清水,此名結熱利證,非內寒而利也,宜此湯。若年已表老者,去芒硝,)壯實人用備急丸(巴豆霜一錢、乾薑三錢、大黃三錢,共研細末,米糊為丸,如豆大。治熱邪暴死。)夏月中暍者,用人參白虎湯。三法雖不甚謬,然難見效。(吳坤安云:若全舌黑滑,為太陰之寒,理中證也。若兼黏膩浮胖,是濕痰寒飲伏於太陰,當用溫藥和脾,如二陳、厚朴、薑汁合五苓之類,開之逐之,痰飲自去。《舌辨》云:若邊紅中黑而津滑者,必譫語。因寒傷於營,營傷則惡寒而汗,頭疼表證時,未曾服藥,只以飲食為主,因而食勝,內外俱傷,輕而變重,重而致此。急下之,再不可食,如犯之,不可救也。)

邊紅通尖黑干舌(第八十一)

第八十一圖

圖說:舌邊紅,中心黑干通尖。

《舌鑑》:瘟疫內熾,宿食不消,故乾黑通尖而邊紅也。急下一二次,稍解再下之,以平為期。

《辨正》:邊紅通尖黑干舌,臟腑實熱,而心肺脾胃尤亟也。傷寒傳少陰證,燥暑中少陰證,瘟疫症、雜病實熱皆有之。不論何病何脈,宜十全苦寒救補湯,不次連服,則必愈。《舌鑑》急下再下,以平為期是也。

里黑舌(第八十二)

第八十二圖

圖說:外見純紅色,內有乾硬黑色如小長舌形,甚則其上有刺。

《舌鑑》:里黑舌,外見紅色,內有乾硬黑苔,似小長舌,其上有刺者,熱毒盛熾,為實熱堅結大腸。急用調胃承氣湯下之。

《辨正》:《舌鑑》治法雖是,然不如用白虎湯、大承氣湯,相間連服必愈。(張石頑云:亦有因中暑誤認外感而加溫覆,多致中黑邊極紅而潤,脈必虛大,急用白虎湯清之,虛者加人參、竹葉。如更誤認陰寒而與熱藥,必致煩躁不救也。夏月中暑多有黑舌,黑而中乾者,白虎無疑。

中焙舌(第八十三)

第八十三圖

圖說:舌色純紅,中心黑厚而干,形似小舌。

《舌鑑》:舌苔中心黑厚而干,形如小舌,邊畔純紅,名中焙舌。乃邪熱結里,心火熾甚。宜涼膈散、大柴胡湯。又云:此舌為熱盛津枯之候,急用生脈散合黃連解毒湯以解之。林慎庵以甘露飲加人參、黃連,或生料人參固本丸加牛膝、元參、知母、地骨皮。

《辨正》:張三錫云:余常見外感挾內傷,宿食重而結於心下者,五六日舌漸黃,或中乾厚而邊潤,名中焙舌。此則裡熱尚淺。若全舌乾,無論黃黑,皆屬裡證,分輕重下之。若曾經下或屢下不減,乃宿滯結於中宮也。診其脈之虛實及中氣如何。實者,潤而下之。虛者,神氣不足,當生津固中氣,有用生脈對解毒湯而愈者;有用附子理中湯冷服而愈者。一則陰極似陽,一則陽極似陰,不可不辨而正之。

里圈舌(第八十四)

第八十四圖

圖說:舌根至中淡紅,中夾紅暈,而尖沿皆純黑。

《舌鑑》:里圈舌,淡紅中有紅暈,而弦又純黑,乃心包絡蘊熱,復受邪火侵入,二火相逼,故顯此舌,宜大承氣湯下之。

《辨正》:《舌鑑》治法甚是。炳章按:此包絡熱甚,宜清包絡之熱,如犀角、連翹、鮮生地、黑元參,合承氣下之,則更妥當。

黑尖紅舌(第八十五)

第八十五圖

圖說:中根紅,舌尖黑,而有紫黑刺。

《舌鑑》:瘟疫汗後食復,而見紅尖紫黑刺,證甚危殆。急宜梔子枳實豉湯加大黃下之。刮去芒刺,不復生者安,再生則更危。

《辨正》:紅尖紫黑刺舌,乃心經極熱而又受邪熏蒸也。宜大承氣湯加黃連(五錢)、連翹(三錢),急服則愈。《舌鑑》用枳實、梔子豉湯加大黃,雖下而不甚涼。芒刺再生,又不敢連投,安得不危。

紅根黑尖舌(第八十六)

第八十六圖

圖說:舌中根紅,而尖黑燥。

《舌鑑》:舌本紅而尖黑者,足少陰溫熱乘於手太陰也,竹葉石膏湯。

《辨正》:紅內黑尖舌,為臟腑皆熱而心經尤熱也。傷寒邪火逼手少陰,溫熱直中手少陰,誤服補心藥,心血熱者有之。宜大承氣湯加川連(三錢)、連翹、黃芩、黃柏(各二錢),服至黑尖退淨則愈。《舌鑑》謂足少陰溫熱乘手太陰,用竹葉石膏湯,未妥。

紅尖黑根舌(第八十七)

第八十七圖

圖說:中尖純紅,舌根黑色或灰黑。

《舌鑑》:瘟疫二三日,舌根黑色,熱邪熾甚而宿食不消也。涼膈、雙解微下之。至四五日火極似水,漸變深黑,少陰腎氣己絕,下亦無濟矣。若邪結咽嗌、目瞑脈絕、油汗者,一日夜必死。

《辨正》:紅尖黑根舌,心腎火熾,脾胃受困也。傷寒邪入陰分,瘟疫毒中陰經,實熱鬱傷陰分皆有之。不論何證何脈,用大承氣湯急下以去其毒,用三黃白虎急涼以救其陰,二方連環服至黑退則愈。《舌鑑》治法未善。彼謂瘟疫二三日可微下之,四五日後舌變深黑,下無濟矣。若邪結於咽,目瞑脈絕油汗者,一二日死。蓋微下則不能去毒,僅一下之而不間大涼藥,則不能挽回已傷之陰,又偶爾嘗試。無膽無識,安得不死耶。

第八十八圖

紅中淡黑舌(第八十八)

圖說:紅舌中見淡黑心,苔滑潤者。

《舌鑑》:乃溫熱發於太陽也。如有表證惡寒,雙解散合解毒湯微微汗之,汗罷急下。若結胸、煩躁、直視者,不治。(章虛谷云:紅中有黑苔者,熱毒入少陰也。大承氣合白虎湯治之。)

《辨正》:紅中淡黑舌,臟腑實熱也。不論何病何脈,皆里證。傷寒傳裡,大發燒熱,結胸煩躁二便閉,雙目直視,或疫毒中三陰,均有此舌,宜十全苦寒救補湯,不次急投,舌淨必愈。《舌鑑》說先汗後下,又以結胸為不治,殊未當也。

紅中焦黑心舌(第八十九,無圖)

圖說:舌紅色,中有焦黑厚苔,形如小舌。

《舌鑑》:乃瘟疫之毒內結於胃,火極反兼水化也,宜涼膈散。若黑而乾硬,指甲剔之有聲,急用調胃承氣湯下之,遲則不救。

《辨正》:紅中焦黑舌,臟腑俱熱而脾胃尤熱也,誤服補劑及中時疫者有之。不論何脈,皆屬裡證,宜十全苦寒救補湯倍加生石膏,不次急投,勿稍遲疑,以服至焦黑退淨為準,則必愈。《舌鑑》近是,尚嫌姑息。

黑爛自齧舌(第九十)

第八十九圖

圖說:舌苔黑爛,頻欲自齧。

《舌鑑》:乃心腎火灼,無以自安也,必爛至舌根而死。切勿用藥。(《正義》云:舌黑而中爛者,死候也,不治。《舌辨》云:白爛瘡堪治。黑舌齧爛根,言黑爛無治法也。)

《辨正》:黑爛自齧舌,臟腑極熱,兼受穢毒也,患楊梅瘡者多有之,他症罕見,宜三黃銀花承氣湯等劑,土茯苓作茶飲。治如不效,則將如《舌鑑》所云:黑爛而頻欲自齧,必爛至舌根而死也。

孕婦黑苔(第九十一,無圖)

圖說:孕婦舌黑,有微黑、深黑,大不同。

《舌鑑》:孕婦傷寒發熱,舌苔黑,此邪入少陰,熱傷胎元也。其子必死,當下死胎,以救其母。凡孕婦面舌俱黑,不必問其月數,子母俱死。面赤、舌微黑者,還當保胎。如見灰黑,乃邪熱入子宮,其胎必不能固。若面赤者,為根本未傷,當急下以救其母。

《辨正》:孕婦傷寒灰黑舌,乃熱逼三陰之候,不論傷寒傳陰、實火傷陰,必須苦寒急涼,宜三黃白虎湯,生大黃、元明粉、川樸、生枳殼等酌用。熱清則胎安,慎勿妄用安胎補藥,致益熱而胎上衝。《舌鑑》謂面舌俱黑,水火相刑,子母俱死(下略)云云,此皆醫家相傳粉飾之談耳。(《舌辨》云:面赤舌黑,如舌微黑,還可保胎。如黑甚必墜。用井底泥固臍內,服清熱安胎藥,如黃芩、知母、竹茹、柴胡、梔子等藥治之。若胎安則穩,不然必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