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哉乾元
陽稱大,六爻純陽,故曰大。乾者純陽,衆卦所生,天之象也。觀乾之始,以知天德,惟天為大,惟乾則之,故曰大哉。元者,氣之始也,乃統天。
乾之為德,乃統繼天道,與天合化也。亢龍有悔,益不可久也。
陽當居五,今乃居上,故曰盈也。亢極失位,當下之坤三,故曰盈不可久。下之坤三,屈為諸侯,故曰悔者也。元者,善之長也。
乾者,君卦也。六爻皆當為君,始而大通,君德會合,故元為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
通者,謂陽合而為乾,?善相繼,故曰嘉之會也。庸行之謹。
以陽居陰位,故曰謹也。庸,常也。謂言常以信,行常以謹矣。書:世而不伐。
陽升居五,處中居上,始以美德利天下,不言所利,即是不伐。故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此之謂也。時乘六龍。
謂時之元氣,以王而行,履涉?爻,是乘六龍也。彖曰:至哉坤元!
謂乾氣至坤,萬物資受而以生也。坤者純陰,配乾生物,亦善之始,地之象也,故又歎言至美。柔順利貞,君子攸行。
謂坤爻本在柔順,陰位則利正之,乾則陽爻來據之,故曰君子攸行。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
霜者,乾之命也。堅冰者,陰功成也。謂坤初六之乾四,履乾命令而成堅冰也。此卦本乾,陰始消陽,起于此爻,故履霜也。馴,猶順也。言陽順陰之性,成堅冰矣。初六始姤,姤為五月盛夏,而言堅冰。五月陰氣始生地中,言始于微霜,終至堅冰,以明漸順至也。六二之動,直以方也。
謂陽下動,應之則直而行,布陽氣於四方也。其血元黃。
實本坤體,未離其類,故稱血焉。血以喻陰也。元黃天地之難,言乾坤合居也,而動也剛。
坤一變而成震,陰動生陽,故動也剛,發於事業。
天地交而萬物生也,謂陽德潛藏,變則發見,若五動為此,乃事業之盛,為其兼于陽也,故稱龍焉。
陰陽合居,故曰兼陽。諸上六坤行至亥,下有伏乾,陽者變化,以喻龍焉。雲雷屯。
雷雨者,興養萬物。今言屯者,十二月雷伏藏地中,未得動出,雖有雲雨,非時長育,故言屯也。十年乃字,反常也。
陰出於坤,今還為坤,故曰反常也。陰出於坤,謂乾再索而得坎,今變成震,中有坤體,故言陰出於坤。謂二從初即逆,應五順也。去道就順,陰陽道正,乃能長養,故曰十年乃字,泣血漣如。
上六乘陽,故班如也。下二四交,雖亦乘陽,皆更得承五,憂解難除,今上无所復承,憂難不解,故泣血漣如也。體坎為血,伏离為目,互艮為手,掩目為血,泣之象也。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雲從地出,上升于天,自地出者,莫不由穴,故曰需于血,出自穴也,需于血,順以聽也。
雲欲升天,須時當降,順以聽五,五為天也。酒食貞吉,以中正也。
謂乾二當升五正位者也。以訟受服,亦不足敬也。
初、二、三、四皆不正,以不正相訟而得其服,故不足敬也。初六:師出以律,否臧凶。象曰:師出以律,失律凶也。
坎為法律也。九二,在師中,吉,无咎。王三錫命。象曰:在師中,吉,承天寵也。
雖當為王,尚在師中,為天所寵,享克功成,故吉无咎。二非其位,蓋謂武王受命而未即位也。受命為王,定天下以師,故曰在師中吉。風行天下,小畜。
風者,天之命令也。今行天上,則是令未下行,畜而未下,小畜之義也。夫妻反目,不能正室也。
四互體离,离為目也。离既不正,五引而上,三引而下,故反目也。輿以輪成車,夫以妻成室,今以妻乘夫,其道逆,故不能正室。有孚攣如,不獨富也。
有信,下三爻也,體巽,故攣如。如,謂連接其鄰。鄰,謂四也。五以四陰作財,與下三陽共之,故曰不獨富也。說而應乎乾。
動來為兌而應上,故曰說而應乎乾也。以喻一國之君,應天子命以臨下,承上以巽,遽下以說,其正應天,故虎為之不咥人也。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
虎尾,謂三也。三以說道,履五之應,上順於天,故不咥人,亨也。能巽說之道,順應於五,故雖踐虎,不見咥噬也。太平之代,虎不食人,亨,謂於五也。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謂陽息而升,陰消而降也。陽稱息者,長也。起復成巽,萬物盛長也。陰言消者,起姤終乾,萬物成熟。成熟則給用,給用則分散,故陰用特言消也。不戒以孚,中心願也。
乾升坤降,各得其正,陰得承陽,皆陰心之所願也。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
五者帝位,震象稱乙,是為帝乙。六五以陰處尊位,帝者之姊妹,五在震後,明其為妹也。五應於二,當下嫁二,婦人謂嫁曰歸,故言帝乙歸妹。謂下居二,以中和相承,故元吉也。以祉元吉,中以行願也。
五下於二而得中正,故言中以行願也。城復于隍,其命亂也。
乾當來上,不可用師而拒之也。自邑者,謂從坤性而降也。告命者,謂下為巽,宣布君之命令也。三陰自相告語,俱下服順承乾也。城復于惶,國政崩也。坤為亂,否巽為命,交在泰上,故其命亂也。拔茅貞吉,志在君也。
陰志在下,欲承君也。九四,有命无咎,疇離祉。
巽為命,謂受五之命,以據三陰,故无咎。无命而據,則有咎也。疇者,類也。謂四應初據三,與二同功,故除類皆離祉也。離,附;祉,福也。陰皆附之,故曰有福。謂下三陰,離受五四之福也。九五:休否,大人吉。
否者,消卦。陰欲消陽,故五處和居正,以否絕之。乾坤異體,升降殊隔,卑不犯尊,故大人吉也。彖曰:同人。
謂乾舍於离,同而為日,天日如明,以照于下,君子則之,上下同心,故曰同人。大有上吉,自天右也。
上九說五,以柔處尊,而自謙損,尚賢奉已,上下應之,為乾所右,故吉且和也。彖曰:謙,亨。
艮山坤地,山至高,地至卑,以至高下至卑,故曰謙也。謙者兌世,艮與兌合,故亨。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承陽卑謙,以賜自牧養也。无不利,撝謙不違則。
陰撝上,陽不違法,則鳴謙,志未得也。可用行師,征邑國也。
陰陽相應,故鳴謙也。雖應不承,故志未得。謂下九三可行師來上,坤為邑國也。三應上,上呼三征,來居五位,故曰利用行師,征邑國也。而況建侯行師乎?
震為建侯,坤為行師,建侯所以興利,行師所以除害,利興害除,民所豫樂也。天地有生殺,萬物有始終,王者盛衰亦有迭更,猶武王承亂而應天地,建侯行師,奉亂除害,民得豫說,君得安樂也。澤中有雷,隨。
兌澤震雷,八月之時,雷藏於澤,則天下隨時之象也。初九,官有渝,貞吉,出門交有功。
渝,變也。謂陽來居初,得正為震,震為子,得士之位,故曰官也。陰陽出門,相與交通,陰往之上,亦不失正,故曰貞吉,而交有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
陽往據陰,陰來乘陽,故有事也。此卦泰乾天有河,坤地有水,二爻升降,出入乾坤,利涉大川也。陽往求五,陰來求二,未得正位,戎事不息,故有事。敦臨之吉,志在內也。
志在升,二也。陰以陽為主,故志在內也。風行地上,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
先王,謂五。應天順民,受命之王也。風行地上,草木必偃,枯槁朽腐,獨不從風,謂應外之爻。天地氣絕,陰陽所去,象不化之民,五刑所如,故以省察四方,觀視民俗,而故其教也。言先王德化,光被四表,有不賔之民,不從法令,以五刑加之,以齊德教也。何校滅耳,聰不明也。
當據离坎以為聰明,坎既不正,今欲滅之,故曰聰不明也。天下雷行,物與无妄。
天下雷行,陽氣皆偏,無物不與,故曰物與也。物受之以生?,有災妄,故曰物與?妄也。過涉之凶,不可咎也。
君子以禮義為法,小人以畏慎為宜。至於大過之世,不復遵常,故君子犯義,小人犯刑,而家家有誅絕之罪,不可咎也。大過之世,君子遜遁,不行禮義,謂當不義則爭之,若比干諫而死是也。桀紂之民,可比屋而誅,上化致然,亦不可咎。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是其義也。上六,失道,凶三歲也。
坎為叢棘,又為法律。案周禮:王之外朝,左九棘,右九棘,面三槐。司寇公卿議獄于其下,害人者加明刑,任之以事。上罪三年舍,中罪二年而舍,下罪一年而舍也。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凶。
鼓缶者,以目下視,离為大腹,瓦缶之象,謂不敢二也。歌者,口仰向上,謂兌為口而向上取五也。日昃者,同下也。今不取二而上取五,則上九耋之陽稱大也。嗟者,謂上被三奪,五憂嗟窮凶也。火性炎上,故二欲取五也。日吳之离,何可久也?
日吳當降,何可久長?三當據二以為鼓缶,而今與四同取於五,故曰不鼓缶而歌也。�如其來,如无所容也。〈今本�訛突〉。
在五見奪,在四見棄,故无所容也。六五之吉,離王公也。
戚嗟順陽,附麗於五,故曰離王公也。陽當居五,陰退還四,五當為王,三則三公也。四處其中,附上下矣。剛柔皆應,恒。
初、四、二、五雖不正,而剛柔皆應,故通无咎矣。不恒其德,无所容也。
言三取初隔一,應上見乘,是无所容。无居日容,故貞吝。受茲介禍,以中正也。
五動得正中,故二受大福矣。太祖謂馬與蕃庶之物是也。晉如碩鼠,貞厲。
碩鼠喻貪,謂四也。體离欲升,體坎欲降。游不度瀆,不出坎也。飛不上屋,不至上也。緣不極木,不出离也。穴不掩身,五坤薄也。走不先足,外震在下也。五伎皆劣,四爻當之,故曰晉如碩鼠也。有攸往,主人有言。
四者,初應衆陰,在上為主人也。初欲上居五,則衆陰有言。言,謂震也。四五體震,為雷聲,故曰有攸往,主人有言也。六二:明夷于左股,用林馬壯,吉。
左股,謂初為二所夷也。离為飛鳥,葢取小過之義。烏飛舒翼而行。夷者,傷也。今初傷,垂翼在下,故曰明夷于左股矣。九三體坎,坎為馬也。二應與五,三與五同功。二以中和應天,應天合衆,欲升上三以壯於五,故曰用極馬壯,吉。六二之吉,順以則也。
二欲上三居五為天子,坎為法律,君有法則衆陰當順從之矣。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貞。
歲終田獵,各曰狩也。南有九五天陽之位,故稱南也。暗昧道終,三可升上而獵於五,得據大陽首位,故曰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自暗復明,當以漸次,不可卒正,故曰不可疾貞也。人于左腹,獲心意也。
四欲上三居五為坎,坎為心,四以坤交為腹,故曰人子左腹,獲心意也。六二之吉,順以巽也。
謂二居貞順於五,則吉矣。家人嗃嗃,未失也。婦子嘻嘻,失家節也。
別體異家,陰陽相據,喜樂過節也。別體異家,謂三五也。陰陽相據,三五各相據陰,故言歸子也。暌之時用大矣哉!
乘离之卦,於義不大,而天地事同,共生萬物,故曰用大。公用射隼,以解悖也。
隼,驚鳥也。今捕食雀者,其性疾害,喻暴君也。陰盜陽位,萬事悖亂,命射去之,故曰以解悖也。六三,中行,告公用圭。
天子以尺二寸元圭事天,以九寸事地也。上公執桓圭九寸,諸侯執信圭七寸,諸伯執躬圭七寸,諸子執穀璧五寸,諸男執蒲璧五寸,五等諸侯各執之以朝見天子也。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
謂陽起子,運行至四月,六爻成乾,巽位在巳,故言乾成於巽。既成,轉舍於離,萬物皆盛大,坤從離出,與乾相遇,故言天地遇也。有攸往,見凶。
絲繫於柅,猶女繫於男,故以喻初宜繫二也。若能專心順二則吉,故曰貞吉。今既為二所據,不可往應四,往則有凶,故曰有攸往,見凶也。利貞。
五以正聚陽,故曰利貞。允升大吉,上合志也。
謂初失正,乃與二陽允然合志。俱升五位,上合志也。初六,臀困于株木。
臀,謂四。株木,三也。三體為木,澤中无水,兌金傷木,故枯為株也。初者四應,欲進之四,四困於三,故曰臀困于株木。入于幽谷,三歲不覿。
幽谷,二也。此本否卦,謂陽來入坎,與初同體,故曰入幽谷。三者,陽數,謂陽陷險中,為陰所弇,終不得見,故曰三歲不覿也。入于其宮,不見其妻,不詳也。
此本否卦。二四同功為艮,艮為門闕,宮之象也。六三居困而位不正,上困於民,內无仁恩,親戚叛逆,誅將加身,入宮无妻,非常之困,故曰不詳也。彖曰: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飪也。
鼎言象者,卦也。木火互有乾兌,乾金兌澤,澤者水也。燢以木火,是鼎鑊亨飪之象,亦象三公之位,上則調和陰陽,下而撫毓百姓,鼎能熟物養人,故云象也。牛鼎受一斛,天子飾以黃金,諸侯白金,三足以象三台,足上皆作鼻目為飾也。羊鼎五斗,天子飾以黃金,諸侯白金,大夫以銅。豕鼎三斗,天子飾以黃金,諸侯白金,大夫銅,士鐵。三鼎形同,烹飪煮肉,上離陰爻為肉也。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刑渥,凶。〈今本刑作形〉,
鼎者,三足一體,猶三公承天子也。三公,謂調五味。足折餗覆,猶三公不勝其任,傾敗天子之美,故曰覆餗也。覆公餗,信如何也?
渥者,厚大,言辠重也。既覆公餗,信有大辠,刑罰當加,无可如何也。勿憂,宜日中。
震動而上,故勿憂也。日者君,中者五,君宜居五也。謂陰處五日中之位,當傾吳矣。有孚發若,信以發志也。
信書于五,然後乃可發其順志。九三,豐其沛,日中見洙。
大暗謂之沛。沬,斗杓後小星也。六二,旅即次,懷其資,得僮僕,貞。
即,就。次,舍。資,財也。以陰居二,即就其舍,故旅即次。承陽有實,故懷其資。初者卑賤,二得履之,故得僮僕。處和得位,正居是,故曰得僮僕貞矣。上九,巽在床下。
上為宗廟禮,封賞出軍,皆先告廟,然後受行。三軍之命,將之所專,故曰巽在床下也。九五,渙汗其大號。
謂五建二為諸侯,使下君國,故宜布號令,百姓被澤,若汗之出身,不還反也。此本否卦。體乾為首,來下處二,成坎水,汗之象也。陽稱大,故曰渙汗其大號也。安節之亨,承上道也。
言四得正奉五,上通於君,故曰承上道也。五四:无咎,弗遇,遇之。
以陽居陰,行過乎恭,今雖失位,進則遇五,故?咎也。四體震動,位既不正,當動上居五,不復過五,故曰弗過遇之矣。方以類聚。
謂姤卦陽爻聚於午也。方,道也。謂陽道施生,萬物各聚其所也。物以羣分。
謂復卦陰爻羣於子也。陰主成物,故曰物也。至於萬物一成,分散沃下也,以周人用,故曰物以韋分也。乾知大始。
始,謂戟稟元氣,萬物資始也。原始及終,故知死生之說。〈今本及作反〉。
陰陽交合,物之始也。陰陽分觀,物之終也。合則生,離則死,故原始及終,故知死生之說矣。交泰時,春也。分離否時,秋也。而道濟天下,故不過。
言乾坤道濟,成天下而不過也。旁行而不流。
旁行周合六十四卦,月主五卦,爻主一日,歲既周而復始也。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
範者,法也。圍者,周也。言乾坤消息,周法天地,而不過於十二辰也。辰,明月所會之宿,謂諏訾、降婁、大粱、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左木、右片木、星紀、元枵之屬是也。是故可與酬酢,可與右神矣。
陽往為酬,陰往為酢,陰陽相應,謂之右神也。孔子言:大衍以下,至於能事畢矣。此足以顯明易道,又神易德行,可與經義相斟酌也。故喻以?主酬酢之禮,所以助前聖發見於神秘矣。禮:飲酒,主人酌賓為獻,賓酌主人為酢,主人飲之又酌賓為酬也。先舉為酢,荅報為酬,酬取其報,以象陽唱陰和,變化相配,是助天地明其鬼神者也。是故聖人以通以天下之志。
凡言是故者,承上之辭也。謂以動者尚其變,變而通之,以通天下之志也,以定天下之業。
謂以制器者,尚其象也。凡事業之未立,以易道決之,故言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謂卜筮者,尚其占也。占事知來,故定天下之疑,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謂聖人畫卦為萬民事業之象,故天下之民尊之,得為事業矣。默而成,不言而信,存乎德行,〈今本默而成之,〉。
默而成,謂陰陽相處也。不言而信,謂陰陽相應也。德者有實,行者相應也。俯則觀法於地。
艮兌為山澤也,地有水火五行八卦之形者也,與地之宜。
謂四方四雅,八卦之位;山澤高卑,五土之宜也。以類萬物之情。
六十四卦凡有萬一千五百二十冊,冊類一物,故曰類萬物之情以此。庖犧重為六十四卦明矣。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葢取諸乾坤。
黃帝以上,羽皮革木,以禦寒暑。至乎黃帝,始制衣裳,垂示天下。衣取象乾,居上覆物;裳取象坤,在下含物也。挎木為舟,掞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葢取諸渙。
木在水上,流行若風,舟楫之象也。此本否卦九四之二。挎,除也。巽為長、為木,艮為手,乾為金,艮手持金,故挎木為舟,掞木為楫也。乾為遠天,故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矣。法渙而作舟楫,蓋取斯義也。蓋取諸豫。
下有艮象,從外示之,震復為艮,兩艮對合,重門之象也。左木右橐者,兩木相擊以行夜也。艮為手,為小人,又為上持。震為足,又為木,為行。坤為夜,即手持二木夜行,擊左木右橐之象也。坎為盜水,左武右虎,長无常,故以待左武右虎。客既有不虞之備,故取諸豫矣。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葢取諸夬。
古者无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結之多少,隨物眾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夬本坤世,下有伏坤,書之象也。上又見乾,契之象也。以乾照坤,察之象也。夬者,決也。取百官以書治職,萬民以契明其事。契,刻也。人壯進而成�,金決竹木,為書契象,故法夬而作書契矣。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私用,陰道用也,謂姤時也。陰升上究,則乾伏坤中,詘以求信,陽當復升。安身,嘿處也。時既潛藏,故利用安身,以崇其德。崇德,體卑而德高也。易曰:屨校滅趾,无咎。此之謂也。
噬嗑六五,本先在初,處非其位,小人者也。故歷說小人所以為罪,終以致害,雖欲為惡,能止不行,則无咎。易曰:何校滅耳,凶。
噬嗑上九爻辭也。陰自初升五,所在失正,積惡而罪大,故為上所滅。善不積,斥五陰爻也。聰不明者,聞善不聽,開戒不改,故凶也。以體天地之撰。
撰,數也。萬物形體,皆受天地之數也。謂九,天數;六,地數也。剛柔得以為體矣,以通神明之德。
隱藏謂之神,著見謂之明,陰陽交通乃謂之德。其稱名也,雜而不越。
陰陽雜也。名,謂卦名。陰陽雖錯,而卦象各有次序,不相踰越。巽以行權。
巽象號令,又為近利。人君政教進退,釋利而為權也。春秋傳曰:權者,反於經,然後有善者也。此所以說九卦者,聖人履憂濟民之所急行也。故先陳其德,中言其性,後叙其用,以詳之也。西伯勞謙,殷紂驕暴,臣子之禮有常,故創易道以輔濟君父者也。然其意義廣遠幽微,孔子指撮解此九卦之德,合三復之道,明西伯之於紂,不失上下坤以藏之。
謂建申之月,坤在乾下,包藏萬物也。乾坤交索,既生六子,各任其才,往生物也。又雷與風雨,變化不常,而日月相推,迭右來往,是以四卦以義言之,天地山澤恒在者也,故直說名矣。巽為雞。
應八風也。風應節而變,變不失時,雞時至而鳴,與風相應也。二九十八,主風精為難,故雞十八日剖而成雛。二九順陽歷,故雞知時而鳴也。坎為豕。
汚辱,卑下也。六九五十四,主時精,為豕。坎豕懷胎,四月而生,宣時理節,是其義也。艮為狗。
艮止,主守禦也。艮數三,七九六十三。三主斗,斗為犬,故犬懷胎三月而生。斗運行十三時日出,故犬十三日而開目。斗屈,故犬卧屈也。斗運行四帀,犬亦夜繞室也。火之精畏水不敢飲,但舌舐水耳。犬鬬,以水灌之則解也。犬近奎星,故大淫當路,不避人者也。乾為老馬。
言氣衰也。息至巳必當復消,故為者馬也。坤為子母牛。
土能生育,牛亦含義,故為子母牛也為文。
萬物相雜,故為文也。震為蒼筤竹,為萑葦。
蒼筤,青也。震陽在下,根長堅剛,陰爻在中,使外蒼筤也。萑葦,蒹葭也。根莖叢生,蔓衍相連,有似雷行也。坎為薄蹄。
薄蹄者在下,水又趨下,趨下則流散,流散則薄,故為薄蹄也。訟必有衆起,故受之以師。師者,眾也。
坤為衆物,坎為衆水,上下皆然,故曰師也。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天子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軍有將,皆命卿也。二千五百人為師,師帥皆中大夫。五百人為旅,旅帥皆下大夫也。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蠱者,事也。
子行父事,備物致用,而天下治也。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於聖人。子脩聖道,行父之事,以臨天下,無為而治。進必有所傷,故受之以明夷。夷者,傷也。
日在坤下,其明傷也。言晉極當降,復入于地,故曰明夷也。无�悔〈下並釋文引九家易〉。
意耳之告。
險且玷。
乘口說也。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冊。
言天下之至冊而不可亂也。
探冊索隱
乾為龍、為直、為衣、為言。
�為牝,為迷,為方,為囊,為裳。時黃為帛,為漿。
震為玉、為鵠、為鼓。
巽為楊、為鸛。
坎為宮、為律、為可、為棟、為叢棘、為狐、為蒺藜、為桎梏。
離為牝牛。
艮為鼻、為虎、為狐。
兌為常,為輔頰。〈注云:常,西方神也。〉:
附錄。淮南九師道訓。
遁而能飛,吉孰大焉。〈案:後漢書張衡傳思玄賦:利飛遁,呂保名。章懷大子注引周易遁卦上九曰:肥遁無不利。淮南九師道訓曰:遁而能飛,吉孰甚焉。似周易本作肥遁,衡從九師道訓改作飛遁。而文選載思玄賦云:利肥遯以保名。李喜注引九師道訓:遯而能肥,吉孰大焉。比筮得遯之成,其遯卦艮下乾上上九爻辭云:肥遯最在卦上,居無位之地,不為物所累,矰繳所不及,遯之最美,故名肥遯。處陰長之時而獨如此,故曰利肥遯而保名。則本賦及注引道自又俱從周易作肥遯,與後漢書注異而加詳。?道訓篇文秪二句,此筮以下則又李善訓釋文辭也,今故不錄。〉
剝之不可遂盡也,故受之以復。〈鴻烈解〉。
案經義攷言:陸氏釋文於需、蠱、遯、損諸卦,其所引稱師者,當即九師本。而鴻烈解引易曰:剝之不可遂盡也,故受之以復。此則道訓之序卦傳文矣,而於後漢書注、文選注所引九師道訓釋文,俱闕不載,似屬遺漏,今特采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