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形狀一

浮脈舉之有餘,按之不足。一曰浮於手下(六字原作註文,以其出自叔和,改作大字。自序所謂咸悉載錄也。後十七條准此)。

芤脈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一曰手下無,兩傍有。

洪脈極大在指下。一曰浮而大。

滑脈往來前卻流利,展轉替替然,與數相似。一曰浮中如有力。一曰漉漉如欲脫。

數脈去來促急。一曰一息六七至(《千金》作一息五至)。一曰數者,進之名(《千金》進作「盡」)。

促脈來去數時一止復來(《千金》無「復來」二字)。

弦脈舉之無有(《千金》作無力),按之(《千金》有「如張」二字)弓弦狀。一曰如張弓弦,按之不移。又曰浮緊為弦。

緊脈數如切繩狀。一曰如轉索之無常。

沉脈舉之不足,按之有餘。一曰重按之乃得。

伏脈極(極下疑有沉字)重指按之(《千金》無二字)著骨乃得。一曰手下裁動。一曰(《千金》二字作以明)按之不足,舉之無有。一曰關上沉不出,名曰伏(十字《千金》在「一曰手」之上)。

革脈(《翼方》通作牢,下不復出)有似沉伏,實大而長,微弦(按:革、牢二脈即堅脈也。隋臣避諱,故以革、牢二字代之。檢巢源引書可證。後人相仍未改,止得謂為堅脈之別名。若李瀕湖歧革、牢而二之,更誤)。

實脈大而長,微強,按之隱指,愊愊然。一曰沉浮皆得。

微脈極細而軟,或欲絕,若有若無。一曰小也。一曰手下快。一曰浮而薄(《千金》無「浮而」二字)。一曰按之如欲盡(《千金》下有「絕」字)。

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也(《千金》作「或如散」)。

細脈小大於微(「小」一作少),常有,但細耳。

軟脈極軟而浮細。一曰按之無有,舉之有餘。一曰小而軟(《千金》作「細小如軟」)。軟亦作濡。曰濡者如帛衣在水中,輕手相得(按:軟濡二字古通用,音義並同)。

弱脈極軟而沉細,按之欲絕指下。一曰按之乃得,舉之無有(《千金》作「舉之即無」)。

虛脈遲大而軟,按之不足,隱指豁豁然空。

散脈大而散。散者、氣實血虛,有表無里。

緩脈去來亦遲,小快於遲。一曰浮大而軟,陰浮與陽同等(《千金》無第二「浮」字)。

遲脈呼吸三至,去來極遲。一曰舉之不足,按之盡牢。一曰按之盡牢,舉之無有。

結脈往來緩,時一止復來(《千金》下有,「脈結長生」四字。林校云:按之來緩,時一止者名結,陽初來動,止更來,小數不能自還,舉之則動,名結陰)。

代脈來數中止(《千金》作「指」),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脈結者生(《千金》無三字),代者死。

動脈見於關上,無頭尾,大如豆,厥厥然(《千金》無「然」字)動搖(林校云:《傷寒論》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形冷惡寒,數脈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脈經》一)。

上二十四種脈之形狀(《千金》二十七,以浮、沉、澀、滑、洪、細、微、弦、緊、遲、數、緩、弱、動、伏、芤、軟、虛、實、促、結、代、散、革為次)。

浮與芤相類。又曰浮與洪相類。。弦與緊相類。。革與實相類。。滑與數相類。。沉與伏相類。。微與澀相類。。軟與弱相類。。緩與遲相類。又曰軟與遲相類(《脈經》一)。

上十二種脈之相類(《千金》二十七,以弦、軟、浮、微、沉、緩、革、滑為次)。

憑脈知證二

凡診脈當視其人大小長短(《千金》二字乙),及性氣緩急,脈之遲速大小長短皆如其人形。性(疑「性」乃「順」字)者則吉,反之者則為逆也(《千金》二十八作「反之者凶」)。

脈三部(《千金》作「凡三部脈」)大都欲等,只如小人、婦人、細人(《千金》婦人乙細人下)脈小軟。小兒(《千金》作「大兒」)四五歲(《千金》有「者」字),脈呼吸八至,細數者吉(原注:《千金翼》云:大而脈細,人細而脈大,人樂而脈實,人苦而脈虛,性急而脈緩,性緩而脈躁,人壯而脈細,人羸而脈大,此皆為逆,逆則難治。反此為順,順則易治。凡婦人脈常欲濡弱於丈夫。小兒四五歲者,脈自駛疾,呼吸八至也。男左大為順,女右大為順。肥人脈沉,瘦人脈浮。。《脈經》一、《千金》二十八注同,但無注末四句)。

上脈以男女形性及婦孺分順逆。

凡脈大為陽,浮為陽,數為陽,動為陽,長為陽,滑為陽;沉為陰,澀為陰,弱為陰,弦為陰,短為陰,微為陰,是為三陰三陽也。

△陽病見陰脈者反也,主死;陰病見陽脈者順也,主生。△關前為陽,關後為陰。陽數則吐血,陰微則下利。陽弦則頭痛,陰弦則腹痛。陽微則發汗,陰微則自下。陽數口生瘡,陰數加微,必惡寒而煩擾不得眠也。△陰附陽則狂,陽附陰則顛。△得陽屬府,得陰屬藏。△無陽則厥,無陰則嘔。△陽微則不能呼,陰微則不能吸,呼吸不足,胸中短氣。△依此陰陽以察病脈也(此句總言。《脈經》一)。

上辨脈陰陽大法(仍舊)。

脈數則在府。。遲則在藏。。脈長而弦病在肝(原注:扁鵲云「病出於肝」)。。脈小血少,病在心(原注:扁鵲云「脈大而洪,出於心」)。。脈下堅上虛,病在脾胃(原注:扁鵲云「病出於脾胃」)。脈滑而微浮(原注:滑,一作「澀」)病在肺(原注:扁鵲云:「病出於肺」)。。脈大而堅(原注:扁鵲云「小而緊」。案:《千金》「大」作「沉」)病在腎(據上文當有扁鵲云病出於腎)。

上以遲數分藏府,及病在五藏應見之脈。

脈滑者多血少氣。。脈澀者少血多氣。。脈大者血氣俱多。

又云脈來大而堅者,血氣俱實。。脈小者血氣俱少。

又云脈來細而微者,血氣俱虛。。沉細滑疾者熱。。遲緊者寒(《千金》注:《脈經》云「洪數滑疾為熱,澀遲沉細為寒」。與今本不同)。

又云洪數滑疾為熱,澀遲沉細為寒(十四字依泰定本作正文),脈盛滑緊者,病在外熱。。脈小實而緊者,病在內冷(《脈經》一、《千金》二十八)。

上五條憑脈定氣血之差多差少,及病因為寒為熱。

脈小弱而澀(疑有「者」字)謂之久病。。脈滑浮而疾者謂之新病(《脈經》一、《千金》二十八)。

上憑脈定病之新久。

脈浮滑,其人外熱風走刺,有飲,難治(有脫誤)。

脈沉而緊,上焦有熱,下寒得冷,即便下。

脈沉而細,下焦有寒,小便數,時苦絞痛,下利重。

脈浮緊。(《病源》十四同,又一條作「堅」)且滑直者,外熱內冷(《病源》無四字),不得大小便。

脈洪大緊急,病速進在外,苦頭髮熱癰腫。

脈細小緊急,病速進,在中寒,為疝瘕積聚,腹中刺痛。

脈沉重而直,前絕者,病血在腸間。

脈沉重而中散者(「中」字《千金》作「不」),因寒食成瘕(《千金》作成「症」)

脈直前而中散絕者,病消渴。一云病浸淫瘡。(「瘡」《千金》注作「痛」)。

脈沉重前不至寸口,徘徊絕者,病在肌肉、遁屍。

脈左轉而沉重者,氣症陽(症,陽《千金》作「微傷」)在胸中。

脈右轉出不至寸口者內有肉症。

脈累累如貫珠不前至(《千金》無「至」字),有風寒在大腸伏留不去。

脈累累中止(《千金》作「如止」)不至,寸口軟者,結熱在小腸膜中,伏留不去。

脈直前,左右彈者,病在血脈中,衃血也。

脈後(「後」上疑有「直」字)而左右彈者,病在筋骨中也。

脈前大後小即(《千金》無「即」字)頭痛目眩。

脈前小後大即(《千金》無「即」字。《病源》十三作「則為」二字)胸滿短氣。

上雜舉十七種脈(並《脈經》一、《千金》二十八)定其病證。

短而急者病在上。。長而緩者病在下(《千金》作「病在脾」)。

沉而弦急者病在內。。浮而洪大者病在外。

脈實者病在內。。脈虛者病在外。

在上為表,在下為里。。浮為在表,沉為在裡(並《脈經》一、《千金》二十八)。

上憑脈以定上下表里病之所在。

滑為實為下(「下」字誤。或「為」字是「可」),又為陽氣衰(五字《千金》作註文)。。數為虛為熱。。浮為風為虛。。動為痛為驚。。沉為水為實,又為鬼疰(四字《千金》作註文)。。弱為虛為悸。

遲則為寒。。澀則少血。。緩則為虛。。洪則為氣(原注:「氣」一作「熱」)。

緊則為寒。。弦數為瘧。

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三句本仲景)。。微則為虛。。代散則死。

弦為痛痹(原注:一作「浮為風疰」),偏弦為飲。。雙弦則脅下拘急而痛,其人淅淅惡寒。

脈大寒熱在中。

脈伏者霍亂。

安臥脈盛,謂之脫血。

凡亡汗(一)、肺中寒(二)、飲冷水(三)、咳嗽(四〕、下利(五)、胃中虛冷(六),此等其脈並緊。

浮而大者風,又為《千金》無下句,有此二字)[浮而大者]中風,頭重鼻塞(此二條蓋採集兩書,依《千金》併合為一)。

浮而緩者皮膚不仁,風寒入肌肉。

滑而浮散者攤緩風(《千金》作「癱瘓風」)。

滑者鬼疰。

澀而緊痹病。

浮洪大長者風眩顛疾。

大堅疾者顛病。

弦而鉤,脅下如刀刺狀。如蜚屍至困不死(未詳)。

緊而急者遁屍。

洪大者傷寒熱病。

浮洪大者傷寒。秋吉,春成病。

浮而滑者宿食。

浮滑而疾者食不消,脾不磨。

短疾而滑酒病。

浮而細滑傷飲。

遲而澀,中寒有癥結。

駃而緊,積聚,有擊痛。

弦急疝瘕少腹痛。又為癖病(「癖」一作「脾」,又作「痹」。《千金》注:一作「疳病」)。

遲而滑者張。

盛而緊者張(「緊」《千金》作「急」)。

弦小者寒澼。

沉而弦者懸飲內痛。

弦數有寒飲,冬夏難治。

緊而滑者吐逆。

小弱而澀胃反。

遲而緩者有寒。

微而緊者有寒。

沉而遲者腹藏有冷病。

微弱者有寒,少氣。

實緊胃中有寒,苦不能食,時時利者難治(原注:一作「時時嘔,稽留難治」。《千金》注:一作「時時嘔噦難治」)。

滑數心中結熱盛。

滑疾胃中有熱。

緩而滑曰熱中。

沉而急,病傷寒暴發虛熱(原注:「沉」一作「浮」)。

浮而絕者氣急(《千金》作「氣病」)。

闢大而滑者中有短氣(《千金》無「闢」字、「中有」二字)。

浮短者其人肺傷,諸氣微少,不過一年死。法當咳嗽也。

浮而數(《千金》「浮」作「沉」),中水,冬不治自愈。

短而數,心痛心煩。

弦而緊脅痛,藏傷有瘀血(原注:一作「有寒血」)。

沉而滑為下重。亦為背膂痛(《千金》無「背」字)。

脈來(《千金》無「來」字)細而滑,按之能(《千金》無「能」字)虛,因急持直者,僵仆從高墮下,病在內。

微浮者秋吉冬成病(當合上條)。

微數雖甚不成病,不可勞。

浮滑疾緊者以合百病久,易愈。

陽邪來見浮洪。

陰邪來見沉細。

水穀來見堅實。

脈來乍大乍小,乍長乍短者為祟。

脈來洪大嫋嫋者社祟(「嫋」,《病源》作「弱」,古通。《千金》無「社」字)。

脈來沉沉澤澤(「澤」,《病源》作「澀」),四肢不仁而重土祟(《千金》「土」字作「者」)。

脈與肌肉相得,久持之至者可下之(「持」,泰定本作「待」)。

弦小緊者可下之。

緊而數,寒熱俱發(四字《千金》作「發寒熱」),必下乃愈。

弦遲者宜溫藥。

緊數者可發其汗(並《脈經》四、《千金》二十八)。

上憑脈知證七十四條,雜取古書為之,文不一律。

脈一動一止二日死。一經云一日死(六字原作註文,依《千金》作大字)。。二動一止三日死。。三動一止四日死,或五日死。。四動一止六日死。。五動一止五日死,或七日死(《千金》五、七二字互易)。。六動一止八日死。。七動一止九日死。。八動一止十日死。。九動一止八日死。又云十一日死。一經云十三日死。若立春日死(《千金》「若」字作「或」)。。十動一止立夏死。一經云立春死(《千金》「春夏」二字互易)。。十一動一止夏至死。一經云立夏死。一經云立秋死(《千金》「夏至」、「立夏」四字互易)。。十二、十三動一止立秋死。一經云立冬死。。十四動、十五動一止立冬死。一經云立夏死。。二十動一止一歲死,若立秋死(「若」字《千金》作「或」。下同)。。二十一動一止二歲死。。二十五動一止立冬死。一經云一歲死,或二歲死(《千金》作「三歲死」。又以「立冬、三歲」四字互易)。。三十動一止二歲死(一無「死」字)若三歲死。。三十五動一止三歲死。。四十動一止四歲死。。五十動一止五歲死。不滿五十動一止五歲死。

脈來五十投而不止者(《千金》此條首有「五行氣畢,陰陽數同,營衛出入經脈流通,晝夜百刻,五德相生」二十四字),五藏皆受氣即無病(《千金》「病」下有「也」字)。。脈來四十投而一止者,一藏無氣,卻後四歲春草生而死。。脈來三十投而一止者,二藏無氣,卻後三歲麥熟(《千金》有「時」字)而死。。脈來二十投而一止者,三藏無氣,卻後二歲桑椹赤而死。。脈來十投而一止者,四藏無氣,歲中死,得節不動,出清明日(《千金》無「日」字)死,遠不出穀雨死矣。脈來五動而一止者,五藏無氣,卻後五日而死(此條見《內經》。但《內經》云:「予之短期,要在終始」。不明指出死之時日,意者此殆終始之遺文,與楊上善《太素》乃本《難經》,推為一腎二肝三脾四心五肺,不以受病之藏為斷,恐其說亦未瑩也。投、猶動也。止、猶代也)。

脈一來而久住者,宿病在心(久住,即代脈動而中止不能自還之謂。《漢書·霍去病傳》集註:宿、舊也),主中治(此類三字疑有脫誤)。。脈二來而久住者病在肝,支中治(《千金》作「枝主中治」)。。脈三來而久住者病在脾,下中治。。脈四來而久住者病在腎,間中治。。脈五來而久住者病在肺,支中治(《千金》「支」作「枝」)。。五脈病虛羸人得此者死。△所以然者,藥不得而冶,針不得而及。盛人可治,氣全故也(《脈經》四、《千金》二十八)。

上代脈死期三章。

脈部位三

從魚際至高骨(原注:其骨自高)卻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從寸口至尺名曰尺澤,故曰尺寸。寸後尺前名曰關,陽出陰入以關為界。陽出三分,陰入三分,故曰三陰三陽。陽生於尺動於寸,陰生於寸動於尺(以上二十八字《千金》作「如天地人為三界」七字)。寸主射上焦出頭(《千金》無「出」字。射者,猶俗云猜某事而先言以取中)及皮毛竟手(《千金》有「上部」二字)。關主射中焦腹及腰(《千金》有「中部」二字)。尺主射下焦少腹至足(《千金》下有「下部,此為三部法象,三才天地人,頭腹足為三元也」二十字。。《脈經》一、《千金》二十八)。

上分別三關境界(仍舊)。

《脈法贊》云(《脈法贊》,未知誰氏之書):肝心出左(《千金》「肝心」二字乙轉),脾肺出右,腎與命門俱出尺部,魂魄穀神皆見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左大順男,右大順女。關前一分,人命之主。左為人迎,右為氣口。神門訣斷,兩在關後。人無二脈(謂左右兩手之脈),病死不愈。諸經損減,各隨其部。察按陰陽,誰與先後(原注:《千金》作三陰三陽誰先誰後),陰病治官,陽病治府(《千金》注云:府,外也)。奇邪所舍,如何捕取,審而知者(《千金》「者」字作「之」),針入病愈(《千金》二十八句空一字,下接「云脈」,有三部陰陽相乘,豈此條出仲景之言邪?抑仲景之言原出《脈法贊》也?或孫真人以其文法相類故合之)。

心部在左手關前寸口(《千金》注:亦名人迎,並下六條割取首句置贊前,無「是也」以下文)是也,即手少陰經也,與手太陽為表裡,以小腸合為府合於上焦,名曰神庭,在龜尾(原注:一作「鳩尾」)下五分。

肝部在左手關上是也,足厥陰經也,與足太陽為表裡,以膽合為府,合於中焦,名曰胞門(原注:一作「少陽」),在太倉左右三寸。

腎部在左手關後尺中是也,足少陰經也,與足太陽為表裡,以膀胱合為府,合於下焦,在關元左。

肺部在右手關前寸口(《千金》注:亦名氣口)是也,手太陰經也,與手陽明為表裡,以大腸合為府,合於上焦,名呼吸之府,在雲門。

脾部在右手關上是也,足太陰經也,與足陽明為表裡,以胃合為府,合於中焦脾胃之間,名曰章門,在季肋前一寸半。

腎部在右手關後尺中是也,足少陰經也,與足太陽為表裡,以膀胱合為府,合於下焦在關元右。。左屬腎,右為子戶,名曰三焦(以上六條疑通出《脈法》。蓋本《難經》而為之詞。又疑《脈法》中之一條也。。《脈經》一)。

上詳舉六部所主藏府經絡。

三部病候四

兩手脈結上部者,濡結中部者,緩結三里者豆起(「豆起」字誤)。

諸浮、諸沉、諸澀、諸弦、諸緊(《千金》二句乙,滑澀二字互易)若在寸口,鬲以上病(《千金》注:頭部)。若在關上,胃以下病(《千金》注:腹部)。右在尺中,腎以下病(《千金》注:腰腳部)。寸口脈滑而遲,不沉不浮,不長不短,為無病,左右同法(並《脈經》四、《千金》二十八)。

上三部統言。

寸口脈沉而弱者,發必墮落(此與《內經》異義。《內經》云:寒熱疝瘕少腹痛)。

寸口脈沉而緊,苦心下有寒,時痛,有積聚(《千金》「時」字疊,「聚」,字作「邪」)。

寸口脈沉而喘者寒熱。

寸口脈但實者(《千金》無「但」字)心勞。

寸口脈緊或浮,鬲上有寒,肺下有水氣。

脈緊而長過寸口者注病。

脈緊上寸口者中風頭痛,亦如之(風下一重衍「風」字。原注:《千金翼》云:亦為傷寒頭痛)。

脈弦上寸口者宿食,降者頭痛(降字《千金》作「浮」)。

脈來過寸入魚際者遺溺。

脈出魚際,逆氣喘息。

寸口脈潎潎如羹上肥,陽氣微,連連如蜘蛛絲,陰氣衰(此條見《平脈》,大同小異)。

寸口脈偏絕(《病源》一有「者」字)則臂偏不舉(《病源》「舉」字作「隨」,《千金》「偏」作「僻」)。其人兩手俱絕者(《千金》無「其人」二字。《病源》作「盡絕」)不可治。

兩手前部陽絕者苦心下寒,毒喙中熱(「毒喙」,《千金》作「腰膝」)。

上寸部。

關上脈浮而大,風在胃中,張口肩息,心下澹澹,食欲嘔。

關上脈微浮,積熱在胃中,嘔吐蛔蟲,心健忘。

關上脈滑而小大不勻(《千金》作「均」,下有「必吐逆」三字)是為病方欲進(《千金》作「來」),不出一二日復欲發動(《千金》作氣動),其人慾多飲,飲即注利(言利下如水注然也),如利止者生,不止者死。

關上脈緊而滑者蛔動。

關上脈澀而堅大而實,按之不減(句),有力為中焦實,有伏結在脾,肺氣塞,實熱在胃中。

關上脈襜襜大(《楚詞》:逢紛裳襜襜而含風兮,注:襜襜,搖貌,釋名釋宮室:襜愉,言其襜襜宏裕也。據此則襜襜乃搖大貌)而尺寸細者,其人必心腹冷積,癥瘕結聚,欲熱飲食。

關上脈時來時去,乍大乍小,乍疏乍數者,胃中寒熱,羸劣不欲飲食如瘧狀。

上關部。

尺脈浮者客陽在下焦(陽即謂熱)。

尺脈細微,溏泄下冷利(《千金》無「下」字。注:《素問》云:尺寒脈細,謂之後泄)。

尺脈弱,寸強,胃絡脈傷(此兼寸言)。

尺脈虛小者足脛寒,痿痹腳疼。

足脈澀,下血下利,多汗(「下利」,泰定、居敬本同一作「不利」。原注:《素問》又云:尺澀脈滑,謂之多汗。按,《素問》尺澀者,謂尺之皮膚,脈滑乃尺脈也,與此不同)。

尺脈滑而疾,為血虛(《千金》無此條)。

尺脈沉而滑者寸白蟲。

尺脈細而急者筋攣,痹不能行。

尺脈粗常熱者謂之熱中,腰胯疼,小便赤熱(此兼尺之皮膚言。《說文》:胯,股也)。

尺脈偏滑疾,面赤如醉,外熱則病(三部並出《脈經》四、《千金》二十八)。

上尺部。

三部病候治法五

寸口脈浮,中風發熱頭痛,宜服桂枝湯、葛根湯,針風池、風府,向火灸身,摩治風膏,覆令汗出。

寸口脈緊,苦頭痛,骨肉疼(《千金》無三字)是傷寒(「是」,一誤「足」),宜服麻黃湯發汗,針眉沖、顳顬,摩治傷寒膏。

寸口脈微苦寒,為衄,宜服五味子湯,摩茱萸膏(摩下疑脫「治」字,茱萸上《千金》無「摩」字,有「麻黃」二字)令汗出。

寸口脈數即為吐(《千金》無「即」字),以有熱在胃脘熏胸中,宜服藥吐之,及針胃脘,服除熱湯。若是傷寒(《千金》無「是」字)七八日至十日,熱在中(《千金》作「中間」),煩滿(《千金》有「而」字),渴者,宜服知母湯。

寸口脈緩,皮膚不仁(《病源》一同),風寒在肌肉,宜服防風湯,以藥薄熨之(《千金》有「佳」字,無下句四字,藥薄、薄貼也,今人名曰膏藥,《廣雅·釋言》薄、附也),摩以風膏(以,猶治也),灸諸治風穴。

寸口脈滑(《病源》十三有「為」字)陽實,胸中壅滿吐逆(《病源》作「胸中逆滿」),宜服前胡湯,針太陽、巨闕瀉之。

寸口脈弦,心下愊愊,微頭痛,心下有水氣,宜服甘遂丸,針期門瀉之。

寸口脈弱,陽氣虛,自汗出而短氣(六字《千金》作「弱自汗出」),宜服茯苓湯、內補散,適(適上《千金》有「將」字)飲食消息,勿極勞(勿,禁止詞也。一誤忽),針胃脘補之。

寸口脈澀,是胃氣不足,宜服乾地黃湯自養,調和飲食,針三里補之(原注:「三里」,一作「胃管」)。

寸口脈芤,吐血,微芤者衄(句),血空虛,血去(《千金》二字乙轉)故也,宜服竹皮湯、黃耆湯(《千金》作「黃土湯」),灸膻中。

寸口脈伏,胸中逆氣,噎塞不通(《病源》十六無四字,《千金》無「不通」二字),是胃中冷氣(五字《千金》作「是諸氣」)上衝心胸(二字《病源》、《千金》俱作「胸中」),宜服前胡湯、大三建丸,針巨闕(《千金》作寫之,無下文五字)、上脘,灸膻中。

寸口脈沉,胸中引脅痛,胸中有水氣,宜服澤漆湯,針巨闕寫之。

寸口脈濡,陽氣(《千金》無「陽氣」二字)弱,自汗出,是虛損病,宜服乾地黃湯、薯蕷丸、內補散、牡蠣散並粉(《千金》有「身」字),針太衝補之。

寸口脈遲,上焦有寒,心痛,咽酸吐酸水,宜服附子湯、生薑湯、茱萸丸,調和飲食以暖之。

寸口脈實,即生熱在脾肺,嘔逆氣塞。。虛即生寒在脾胃,食不消化。。有熱即宜服竹葉湯、葛根湯。。有寒即宜服茱萸丸、生薑湯(《千金》無「有即」四字)。

寸口脈細,發熱吸吐(「吸」《千金》作「嘔」),宜服黃芩龍膽湯,吐不止宜服橘皮桔梗湯(《千金》有「及」字),灸中府。

寸口脈洪大,胸脅滿,宜服生薑湯、白薇丸,亦可紫菀湯下之,針上脘、期門、章門(並《脈經》二、《千金》二十八,此條置緩脈前)。

上寸部(十七條)。

關(《千金》概作關上)脈浮,腹滿不欲食,浮為虛,滿宜服平胃丸、茯苓湯、生薑(疑脫「湯」字)、前胡湯,針胃脘,先瀉後補之。

關脈緊,心下苦滿急痛(《病源》十六無「滿急」二字,《千金》無「急」字),脈緊者(《千金》無三字)為實,宜服茱萸當歸湯,又大黃湯,兩治之良(八字《千金》作「又加大黃二兩佳」,以正文作注),針巨闕、下脘寫之。

關脈微(《千金》有「為」字),胃中冷,心下拘急,宜服附子湯、生薑湯、附子丸,針巨闕補之。

關脈數,胃中有客熱,宜服知母丸(《千金》作知母湯。注:一云丸)除熱湯,針巨闕、上脘瀉之。

關脈緩,其人不欲食,此胃氣不調,脾氣不足(九字《千金》作「此脾胃不足」),宜服平胃丸、補肺湯(《千金》作補脾湯,疑是。又下有「及」字),針章門補之。

關脈滑,胃中有熱。滑為熱實,以氣滿故,不欲食(十一字《病源》十五作「脈滑為實氣滿不欲」),食即吐逆,宜服紫菀湯下之,大平胃丸(原注:《千金》作宜服樸消麻黃湯、平胃丸。案:今本《千金》注,一作紫菀湯、人參大平胃丸),針胃脘寫之。

關脈弦,胃中有寒,心下厥逆,此以(二字《千金》作「脈弦」)胃氣虛故爾(《千金》無二字),宜服茱萸湯,溫調飲食,針胃脘補之。

關脈弱,胃氣虛,胃中有客熱,脈弱為虛熱作病(句),其說云(《千金》「其」,字作「且」),有熱不可大攻之,熱去則寒起(以虛弱故爾。其說云者,蓋引先正之言也),正宜服竹葉湯(正宜,猶云正當也。《千金》無「正」字,或謂:「正」為「止」字誤。案,《詩·終風》序箋:正,猶止也。不必破字),針胃脘補之(針上《千金》有及字)。

關脈澀,血氣逆冷(《千金》「氣」字作「發」),脈澀為血虛,以中焦有微熱(六字《千金》無),宜服乾地黃湯、內補散,針足太衝上補之(足、上二字疑衍)。

關脈芤,大便去血數升者,以鬲腧傷故也(九字《千金》無),宜服生地黃,並生竹皮湯,灸鬲腧。若重下去血者(《千金》無「者」字),針關元(《千金》注:關元,一作巨闕),甚者宜服龍骨丸必愈(《千金》無「必愈」二字)。

關脈伏,中焦(《千金》無二字)有水氣,溏泄,宜服水銀丸(《千金》作溫脾丸),針關元,利小便,溏泄(溏泄上《千金》有「止」字)便止。

關脈沉,心下有冷氣,苦滿吞酸,宜服白薇(《千金》下有「丸」字)、茯苓丸、附子湯,針胃脘補之。

關脈濡(《千金》作「軟」,義並同),苦虛冷,脾(《千金》有「虛」字)氣弱,得下病,宜服赤石脂湯、女萎丸,針關元(《千金》作「針胃脘」)補之。

關脈遲,胃中寒,宜服桂枝丸、茱萸丸,針胃脘補之。

關脈實,胃中痛,宜服梔子湯、茱萸烏頭丸,針胃脘補之。

關脈牢,脾胃氣塞盛,熱即腹滿響響(二字《千金》作「向」),宜服紫菀丸、寫脾丸,針灸胃脘寫之。

關脈(《千金》有「虛」字)細,脾胃虛(《千金》無三字),腹滿,宜服生薑(《千金》有「湯」字)、茱萸蜀椒湯、白薇丸,針灸三脘(《千金》置澀脈前)。

關脈洪,胃中熱,必煩滿,宜服平胃丸,針胃脘,先寫後補之(並《脈經》二、《千金》二十八無此條)。

上關部(十八條)。

尺脈浮,下熱風(《病源》十四無三字),小便難,宜服瞿麥湯、滑石散,針橫骨、關元寫之。

尺脈緊,臍下痛,宜服當歸湯,灸天樞,針關元補之。

尺脈微,厥逆,少腹中拘急,有寒氣,宜服小建中湯(原注:一本更有四順湯),針氣海(一本無此三字)。

尺脈數,惡寒,臍下熱痛,小便赤黃,宜服雞子湯、白魚散,針橫骨寫之。

尺脈緩,腳弱下腫(《千金》注:一本無此四字,與《病源》十四同),小便難,有餘瀝,宜服滑石散、瞿麥湯(《千金》「湯」、「散」二字互易),針橫骨寫之。

尺脈滑、血氣實,婦人(《千金》無二字)經脈不利,男子溺血(《千金》無四字),宜服朴硝煎、大黃湯,下去經血(據此知上文當作「經血不利」),針關元寫之。

尺脈弦,少腹疼,少腹及腳中拘急,宜服建中湯、當歸湯,針氣海寫之。

尺脈弱,陽氣少(《千金》無「陽」字),發熱骨煩,宜服前胡湯、乾地黃湯(《千金》無此「湯」字)、茯苓湯,針關元補之。

尺脈澀,足脛逆冷,小便赤,宜服附子(疑有「湯」字)、四逆湯,針足太衝補之(「足」字疑衍)。

尺脈芤,下焦虛,少便去血,宜服竹皮生地黃湯,灸丹田、關元,亦針補之(《千金》無此四字。六字宜當作「針關元補之」)。

尺脈伏,少腹痛,症疝,水穀不化,宜服大平胃丸、桔梗丸(桔梗丸,一作結腸丸),針關元補之。

尺脈沉,腰背痛,宜服腎氣丸,針京門補之。

尺脈濡,苦小便難(《病源》十四無「苦」字,與《千金》同。《千金》句上有「腳不收,風痹」。注:一本無此五字),宜服瞿麥湯、白魚散,針關元寫之。

尺脈遲,下焦有寒,宜服桂枝丸,針氣海、關元補之(《千金》作「寫之」)。

尺脈實,少腹痛(《病源》十四「痛」上有「堅」字),小便不禁,宜服當歸湯加大黃一兩以利(《千金》有「其」字)大便,針關元補之,止小便(《千金》無三字)。

尺脈牢,腹滿,陰中急,宜服葶藶子(《千金》無「子」字)茱萸丸,針丹田、關元、中極(並《脈經》二,此條《千金》二十八置遲脈前)。

上尺部(十六條。。合共五十一條,各以浮、緊、微、數、緩、滑、弦、弱、澀、芤、伏、沉、濡、遲、實、牢、細、洪為次,寸無牢,尺無細洪,故五十一條。然寸脈實條下附見虛脈,關尺均無洪脈。洪、大、實即一也,後人強歧為二)。

三部雜論六

寸口中脈躁,竟關尺中無脈應,陽干陰也。動苦腰背腹痛,陰中若傷,足寒,刺足太陽少陰,直絕骨入九分,灸太陰五壯。

尺中脈堅實,竟關寸口無脈應,陰乾陽也。動苦兩脛,腰重少腹痛,癲疾,刺足太陰踝上三寸,針入五分,又灸太陽、陽蹺,在足外踝上三寸,直絕骨是也。

寸口脈緊,直至魚際下,小按之如持維干狀(一作雞毛之狀),其病腸鳴,足痹痛酸,腹滿不能食,得之寒濕,刺陽維,在外踝上三寸間也,入五分。此脈出魚際。

寸口脈沉著骨,反仰其手乃得之,此腎脈也。動苦少腹痛,腰體酸,癲疾,刺腎輸入七分,又刺陰維入五分。

初持寸口中脈如細堅狀,久按之大而深,動苦心下有寒,胸脅苦痛,陰中痛,不欲近丈夫也,此陰逆,刺期門入六分,又刺腎輸入五分,可灸胃脘七壯(此診婦人)。

初持寸口中脈如躁狀洪大,久按之細而牢堅,動苦腰腹相引痛,以下至足脛重也,不能食,刺腎輸入四分至五分,亦可灸胃脘七壯(《經脈》十)。

上六條憑脈定證及灸刺穴。

寸口脈浮大而疾者,名曰陽中之陽,病苦煩滿,身熱頭痛,腹中熱。

寸口脈沉細者,名曰陽中之陰,病苦悲傷不樂,惡聞人聲,少氣,時汗出,陰氣不通(《千金》注:一作「陰氣病」。《病源》無此四字),臂不能舉(《千金》注:巢源作「臂偏不舉」)。

尺脈沉細者,名曰陰中之陰,病苦兩脛痠疼,不能久立,陰氣衰,小便餘瀝,陰下濕癢。

尺脈滑而浮大者,名曰陰中之陽,病(以上七字《病源》十四作「陰乾於陽,其人」)苦少腹痛滿,不能溺,溺即陰中痛,大便亦然。

尺脈牢而長,關上無有,此為陰乾陽,其人苦兩脛重,少腹引腰痛。

寸口脈壯大,尺中無有,此為陽干陰,其人苦腰背痛,陰中傷,足脛寒。夫風傷陽,寒傷陰,陽病順陰,陰病逆陽;陽病易治,陰病難治。在腸胃之間,以藥和之;若在經脈之間,針灸病已(《千金》二十八無此條。並《脈經》一)。

上七條言陰陽相干,末條言治法。

三部同等病候七

尺寸俱沉,但有關上脈,苦寒,心下痛。

尺寸俱沉,關上無有者,苦心下喘。

尺寸俱數有熱,俱遲有寒。

尺寸俱微,血氣不足,其人少氣(《病源》十三作「短氣」)。

尺寸俱濡弱,發熱惡寒,出汗(原注:一云「內蘊熱,手足逆冷汗出」。。並《脈經》十)。

上以沉、數、微、軟四種脈三部並見者,各言其主病。

寸口沉,胸中痛引背(原注:一云「短氣」)。。關上沉,心痛上吞酸。。尺中沉,引背痛。

寸口伏,胸中有逆氣。。關上伏,有水氣泄溏。。尺中伏,水穀不消。

寸口弦,胃中拘急(原注:一云心下愊愊)。。關上弦,胃中有寒,心下拘急。△尺中弦,少腹臍下拘急。

寸口緊,頭痛逆氣。。關上緊,心下痛。。尺中緊,臍下少腹痛。

寸口澀,無陽少氣。。關上澀,無血厥冷。。尺中澀,無陰厥冷。

寸口微,無陽外寒。。關上微,中實(原注:一云胃虛)能食,故里急(原注:一云無胃氣)。。尺中微,無陰厥冷,腹中拘急。

寸口滑,胸滿逆。。關上滑,中實逆。。尺中滑,下利少氣。

寸口數即吐。。關上數,胃中有熱。。尺中數,惡寒,小便赤黃。

寸口實即生熱。。關上實即痛。。尺中實即小便難,少腹牢痛。

寸口虛即生寒。。關上虛即脹滿。。尺中虛即小便閉。

寸口芤吐血,微芤衄血。。關上芤胃中虛。。尺中芤下血,微芤小便血。

寸口浮,其人中風,發熱頭痛。。關上浮,腹痛心下滿。。尺中浮小便難。

寸口遲,上焦有寒。。關上遲,胃有寒。。尺中遲,下焦有寒,背痛。

寸口濡,陽弱自汗出。。關上濡,下重。。尺中濡,少血,發熱惡寒。

寸口弱,陽氣少。。關上弱,無胃氣。。尺中弱,少血(並《脈經》十)。

上以沉、伏、弦、緊、澀、微、滑、數、實、虛、芤、浮、遲、濡、弱十五種脈,各以寸關尺三部之所獨見者言其主病。

三部虛實八

左手關前寸口陽絕者,無小腸脈也,苦齊痹(齊,古通臍),少腹中有癥瘕(症,《千金》作「疝」),王月即冷上搶心(「王」,《千金》作:「主」),刺手心主經(《千金》十四無「經」字。余條分載,並同)。治陰心主,在掌後橫理中(原注:即大陵穴。《千金》下有「入一分」三字)。

左手關前寸口陽實者,小腸實也,苦心下急痹(原注:「痹」一作「痛」。按:《千金》痹上有「熱」字),小腸有熱(《千金》作「內熱」),小便赤黃,刺手太陽經,治陽(原注:一作手少陽,誤)、太陽(《千金》作手太陽),在手小指外側本節陷中(原注:即後谿穴)。

左手關前寸口(六字《病源》十六作「左手寸口脈沉則為陰」九字)陰絕者,無心脈也,苦心下毒痛(毒,《千金》十三作「熱」),掌中熱,時時善嘔,口中傷爛(《說文》:創也),刺手太陽經(《千金》作手少陽),治陽(不知穴,當即謂後谿也。下仿此)。

左手關前寸口陰實者,心實也,苦心下有水氣,憂恚發之(「之」字誤),刺手心主經,治陰。

左手關上陽絕者,無膽脈也,苦膝疼,口中苦,眯目(眯,讀曰寐,聲誤。《說文》寐,寐而厭也。《淮南·精神》:楚人謂厭為眯,目,疑為且字,形誤)善畏,如見鬼狀,多驚,少力,刺足厥陰經,治陰,在足大指間(原注:即行間穴)。或刺三毛中。

左手關上陽實者,膽實也,苦腹中實(二字《病源》十五作「內冒冒」。《千金》無「實」字),不安,身軀習習也(習,讀曰翕,仲景曰翕翕發熱),刺足少陽經,治陽,在足上第一指(三字原注:當云小指次指。案、居敬本與此同,泰定本、袁校本、及《千金》十二均作第二指,並誤)本節後一寸(原注:即臨泣穴。《千金》寸下有「是」字〕。

左手關上(《病源》十四有「脈沉為陰」四字)陰絕者,無肝脈也,苦癃,遺溺,難言,脅下有邪氣,善吐,刺足少陽經,治陽。

左手關上(《病源》二十二有「脈沉為陰」四字)陰實者,肝實也,苦肉中痛,動善轉筋(八字《病源》作「苦肉痛轉筋」。《千金》十一轉筋下有「吐」字),刺足厥陰經,治陰。

左手關後尺中(「尺中」二字,《病源》三十七作「尺內浮為陽」)陽絕者,無膀胱脈也,苦逆冷,婦人月水不調,三月則閉(八字《病源》作「月事則閉」。《千金》水字作「便」。一本誤「月使」,「三」誤「王」), 男子失精,鑱(病源作溺)有餘瀝,刺足少陰經,治陰,在足內踝下動脈(原注:即太谿穴。《千金》二十有「是也」二字〕。

左手關後尺中陽實者,膀胱實也,苦逆冷,脅下有邪氣相引痛,刺足太陽經,治陽,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原注:即束骨穴)。

左手關後尺中陰絕者,無腎脈也,苦足下熱,兩髀裡急,精氣竭少,勞倦所致,刺足太陽經,治陽。

左手關後尺中陰實者,腎實也,苦恍惚健忘,目視䀮䀮(䀮,俗誤𥆨),耳聾悵悵(《病源》十六作「腹脹」,疑是)善鳴,刺足少陰經,治陰(《脈經》二)。

上以左手三部脈所主,一浮一沉,別其虛實,以明藏府病證(浮為陽以候府,沉為陰以候藏。幸《病源》間有此數字,不然幾令人無著手處)。

右手關前寸口陽絕者,無大腸脈也,苦少氣,心下有水氣,立秋節即咳,刺手太陰經(《千金》十八作「手太陽」),治陰,在魚際間(原注,即太淵穴)。

右手關前寸口(《病源》十五作「寸口脈,手陽明經也,脈浮則為陽」,多十一字)陽實者,大腸實也,苦腸中切痛,如錐刀所刺(《千金》十八作「如針刀刺」。《病源》無「所」字)無休息時,刺手陽明經,治陽,在手腕中(原注:即陽谿穴。《千金》有「寫之」二字)。

右手關前寸口陰絕者,無肺脈也,苦短氣,咳逆,喉中塞,噫逆,刺手陽明經,治陽。

右手關前寸口陰實者,肺實也,苦少氣,胸中滿,彭彭與肩相引(「彭」,《千金》十七作「膨」,古通用。《病源》十三「肩」字作「髀」),刺手太陰經,治陰。

右手關上陽絕者,無胃脈也,苦吞酸頭痛,胃中有冷,刺足太陰經,治陰。在足大指本節後一寸(原注:即公孫穴)。

右手關上陽實者,胃實也,苦腸中伏伏(一作愊愊),不思食物,得食不能消,刺足陽明經,治陽。在足上動脈(原注:即衝陽穴)。

右手關上陰絕者,無脾脈也,苦少氣,下利腹滿,身重,四肢不欲動,善嘔,刺足陽明經,治陽。

右手關上陰實者,脾實也,苦腸中伏伏(《病源》十四注:一作怵怵)如堅狀,大便難,刺足太陰經,治陰。

右手關後尺中(二字,《病源》三十八作「尺脈浮則為陽」)陽絕者,無子戶脈也,苦足逆寒,絕產,帶下,無子,陰中寒,刺足少陰經,治陰。

右手關後尺中陽實者,膀胱實也,苦少腹滿,引腰痛,刺足太陽經,治陽(不云在某處者,與左尺同。畢校云:疑脫)。

右手關後尺中陰絕者,無腎脈也,苦足逆冷,上搶胸痛,夢入水見鬼,善厭寐黑色物來掩人上(厭,古通魘),刺足大陽經,治陽。

右手關後尺中陰實者,腎實也,苦骨疼腰脊痛,內寒熱,刺足少陰經,治陰(《脈經》二)。

上以右手三部脈所主一浮一沉,以別虛實,以明藏府病證。

三部虛實(下)九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實者,手少陰經也(八字《病源》十四作「手少陰經也脈沉為陰」。陰實者,舊本作手厥陰,據《千金》十三正。觀心、小腸俱虛實二條,知不以包絡代心經也。下條同),病苦閉,大便不利,腹滿,四肢重,身熱,苦胃張,刺三里(張,古通脹。三里,謂手陽明後三里也。余條不言,疑脫。《病源》十四無「刺三里」三字)。

上心實熱(《千金》逐條末有名曰:某實熱也,某虛寒也,某某俱虛,某某俱實也。無此等目,《脈經》原本止標某實、某虛,今寒熱等字,據《千金》添)。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虛者,手少陰經也(「也」下《病源》作脈沉為陰,陰虛者三字乙轉),病苦悸,恐不樂,心腹痛,難以言,心如寒狀恍惚《千金》十三無「狀」字。《病源》十六無「恍惚」二字)。

上心虛寒。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陽實者,手太陽經也,病苦身熱,熱來去(《千金》止一「熱」字),汗出(原注:一作汗不出。按、與《千金》同)而煩,心中滿(五字《千金》十四作「心中煩滿」),身重,口中生瘡。

上小腸虛寒。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陽虛者,手太陽經也,病苦顱際偏頭痛,身熱,大便難,心腹煩滿,不得臥,心胃氣不轉,水穀實也。

上心小腸俱實。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陰陽俱虛者,手少陰與太陽經俱虛也。病(《千金》十三以下文「洞泄」二字移「病」字下)苦寒,少氣,四肢寒(《千金》作厥),腸澼洞泄。

上心小腸俱虛。

左手關上脈陰實者,足厥陰經也,病苦心下堅滿,常兩脅痛,自(《千金》十一「自」字作「息」,疑是)忿忿如怒狀。

上肝實熱。

左手關上脈(《病源》三十七脈下有「沉為陰」三字)陰虛者,足厥陰經也,病苦脅下堅,寒熱腹滿,不欲飲,腹張,悒悒不樂,婦人月經不利,腰腹痛。

上肝虛寒。

左手關上脈陽實者,足少陽經也(《病源》三十作「左手關上脈浮為陽,足少陽膽之經也,其脈實者」),病苦腹中氣滿(《病源》無「氣」字),飲食(《病源》無「食」字)不下,咽乾頭重痛(《千金》十二無「重」字),洒洒惡寒,脅痛。

上膽實熱。

左手關上脈陽虛者,足少陽經也,病苦眩,厥痿,足指不能搖,坐不能起,僵仆日黃,失精䀮䀮(精,五藏六府之精上注於目者也,失精故䀮䀮)。

上膽虛寒。

左手關上脈陰陽俱實者,足厥陰與少陽經俱實也,病苦胃張,嘔逆,食不消。

上肝膽俱實。

左手關上脈陰陽俱虛者,足厥陰與少陽經俱虛也,病苦恍惚,屍厥,不知人,妄見(《病源》二十三作「妄有所見」),少氣不能言,時自驚。

上肝膽俱虛。

左手尺中神門以後脈(《病源》十六有「沉者為陰」四字)陰實者,足少陰經也,病(十八字泰定、居敬本於下文舌燥上重出,歧為二條,誤也)苦膀胱張閉,少腹與腰脊相引痛(《病源》十六作「病苦少腹滿」五字。《千金》十九作病苦舌燥云云至耳聾注云:腎實熱者,病苦膀胱張閉,少腹與腰脊相引痛。疑此為後人併合,並存之)舌燥咽腫,心煩嗌乾,胸脅時痛,喘咳汗出,少腹張滿,腰背強急,體重骨熱,小便赤黃,好怒好忘,足下熱疼,四肢黑,耳聾。

上腎實熱。

左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陰虛者,足少陰經也,病苦心中悶,下重足腫,不可以按地。

上腎虛寒。

左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陽實者,足太陽經也,病苦逆滿,腰中痛不可俯仰,勞也。

上膀胱實熱。

左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陽虛者,足太陽經也,病苦腳中筋急,腹中痛引腰背,不可屈伸,轉筋,惡風,偏枯腰痛,外踝後痛。

上膀胱虛寒。

左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陰陽俱實者,足少陰與太陽經俱實也,病苦脊強反折,戴眼,氣上搶心,脊痛不能自反側。

上腎、膀胱俱實。

左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陰陽俱虛者,足少陰與太陽經俱虛也,病苦小便利,心痛背寒,時時少腹滿。

上腎、膀胱俱虛。

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陰實者,手太陰經也,病苦肺脹,汗出若露,上氣喘逆,咽中塞,如欲嘔狀。

上肺實熱。

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病源》三十有「沉為陰」三字)陰虛者(《病源》無三字),手太陰經也(《病源》有「其脈虛者」四字),病苦少氣不足以息,嗌乾不朝津液(朝,讀曰潮,猶潮汐之潮也。四字《病源》作「無津液故也」)。

上肺虛寒。

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陽實者(《病源》十四云,其脈浮則為陽實。十六卷又無「實」字,接云:按之堅強謂之為實),手陽明經也,病苦腹滿,善喘咳(《病源》十四引止此,無「咳」字。十六卷此三字又作「氣喘嗽」),面赤身熱,咽喉中如核狀。

上大腸實熱。

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陽虛者,手陽明經也,病苦胸中喘,腸鳴,虛渴,唇口乾(《千金》八無「口」字),目急善驚,泄白(目急,謂目系急也)。

上大腸虛寒。

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陰陽俱實者,手太陰與陽明經俱實也,病苦頭痛目眩,驚狂喉痹痛,手臂卷(卷、倦、蜷、腃,各本通用。後四時經肺脈條注:卷者,其人拘卷也,則卷字是,《千金》十七亦作「棬」字),唇吻不收。

上肺、大腸俱實。

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陰陽俱虛者(《病源》二十九下有「此為血氣虛損」六字),手太陰與陽明經俱虛也,病苦耳鳴嘈嘈,時妄見光明(《病源》「時」上有「眼」字。《外臺》一「光」字作「花」)情中為樂,或如恐怖。

上肺、大腸俱虛。

右手關上脈陰實者,足太陰經也,病苦足寒脛熱,腹脹滿,煩擾不得臥。

上脾實熱。

右手關上脈陰虛者,足太陰經也,病苦泄注腹滿,氣逆霍亂,嘔吐黃疸(《千金》作「黃癉」,通用字),心煩不得臥,腸鳴。

上脾虛寒。

右手關上脈陽實者,足陽明經也,病苦腹中堅痛(原注:《千金》作「病苦頭痛」)而熱(《千金》十六作「面赤」,疑是),汗不出,如溫瘧(六字居敬本旁註),唇口乾,善噦,乳癰,缺盆腋下腫痛。

上胃實熱。

右手關上脈陽虛者(三字《病源》三十作「浮為陽」),足陽明經也(《病源》作「其脈虛者,病苦唇口乾」,無餘文)病苦脛寒不得臥,惡(《千金》十六有「風」字)寒,洒洒目急(目系急也),腹中痛(《千金》無「中」字)虛鳴(原注:外臺作「耳虛鳴」),時寒時熱,唇口乾,面目浮腫。

上胃虛寒。

右手關上脈陰陽俱實者,足太陰與陽明經俱實也,病苦脾張腹堅痛(《千金》十五上「痛」字作「搶」),脅下痛,胃氣不轉,大便難,時反泄利,腹中痛,上衝肺肝,五藏並喘鳴(並,一作「立」。《千金》作「主」),多驚,身熱汗不出,喉痹,精少。

上脾、胃俱實。

右手關上脈陰陽俱虛者,足太陰與陽明經俱虛也,病苦胃中如空狀,少氣不足以息,四逆寒,泄注不已。

上脾、胃俱虛。

右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陰實者,足少陰經也,病苦痹,身熱心痛,脊脅相引痛,足逆熱煩。

上腎實熱。

右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陰虛者,足少陰經也,病苦足脛小弱,惡風寒(《千金》無「風」字),脈代絕,時不至,足寒,上重下輕,行不可以(《千金》無「可以」二字)按地,少腹張滿,上搶胸脅,痛引肋下(《千金》十九作「上搶胸痛,引脅下」)。

上腎虛寒。

右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陽實者,足太陽經也,病苦轉胞(二字《千金》乙轉。胞,古通脬)不得小便,頭眩痛,煩滿,脊背強。

上膀胱實熱。

右手尺中神門以後脈(《病源》二十九有「浮為陽」三字)陽虛者,足太陽經也,病苦肌肉振動,腳中筋急,耳聾,忽忽不聞,惡風,颼颼作聲(《病源》作「耳鳴忽然不聞,惡風」,無末四字)。

上膀胱虛寒。

右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陰陽俱實者,足少陰與太陽經俱實也,病苦顛疾,頭重與目相引痛,厥欲起走(《千金》十九無「起」字),反眼,大風多汗。

上腎、膀胱俱實。

右手尺中神門以後,脈陰陽俱虛者,足少陰與太陽經俱虛也,病苦心痛。若下重,不自收篡反出,時時苦洞泄、寒中泄(「泄」字,據《千金》疑衍),腎與心俱痛(原注:一說云腎有左右,膀胱無二,今用當以左腎合膀胱,右腎合三焦。並《脈經》二)。

上腎、膀胱俱虛(此篇以浮為陽,候府,沉為陰,候藏。藏府各有虛實,與上篇同又增出俱虛俱實十二條,合前共三十六條)。

三部決死生法十

三部脈調而和者生。

三部脈廢者死(廢者,如春得夏脈之類,見五藏脈篇)。

三部脈或至或不至,冷氣在胃,故令脈不通(《千金》有此條,無上二條)。

三部脈虛,其人長病得之死(長病,即《內經》之久病)。虛而澀,長病亦死。虛而滑亦死。虛而緩亦死。虛而弦急,癲病亦死。

三部脈實而大(《千金》作「長」),長病得之死。實而滑,長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卒,古通作猝。猝病,即《內經》之新病)。實而緩亦生,實而緊亦生(皆謂久病者),實而緊急,癲癇(《千金》作「癲病」)可治。

三部脈強,非稱其人,病便死。

三部脈羸,非稱其人,病得之死(稱字、病字,據《千金》及上條補。原注:人,一作「脈」。。二條即統括《內經》形氣與脈不相應者而為之詞)。

三部脈粗,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脈細而軟,長病得之生,細而數亦生,微而緊亦生(柏校云:「生」,《千金》作「死」。案,與今本不同,今惟袁表校本作死字耳)。

三部脈大而數,長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千金》無此條)。

三部脈微而伏,長病得之死(不言卒病,疑脫)。

三部脈軟(輭,一作「濡」,古通用字),長病得之不治自愈,治之死(《千金》「死」上有「反」字),卒病得之生。

三部脈浮而結,長病得之死(《千金》無下文)。浮而滑,長病亦死(「長病」二字依上文,疑衍。或為「卒病」字誤)。浮而數,長病風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三部脈芤,長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千金》無下句)。

三部脈弦而數,長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三部脈革,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死生」二字,《千金》互易)。

三部脈堅而數,如銀釵股(謂其脈極堅,如銀釵股形),蟲毒病(《千金》無「病」字)必死。數而軟,蟲毒病得之生。

三部脈潎潎如羹上肥,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脈連連如蜘蛛絲,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脈如霹靂,長病得之死,三十日死(上「死」字疑衍。《千金》無末四字)。

三部脈如弓弦(《千金》作「如角弓」),長病得之死。

三部脈累累如貫珠,長病得之死(累,古通纍。二脈不言卒病,疑脫)。

三部脈如水淹然流,長病不治自愈,治之反死。一云如水流者,長病三十日死(居敬本作七十日)。如水不流,長病不治自愈(二十二字舊作註文。不言卒病,疑脫)。

三部脈如屋漏,長病十日死(《千金》云「十四日死」。引《脈經》作註文)。

三部脈如雀啄,長病七日死(二條卒病得之,當亦同歸於盡。但不知短期是否同也)。

三部脈如釜中湯沸,朝得暮死,夜半得日中死,日中得夜半死(死脈惟此最劇)。

三部脈急切,腹間病;及婉轉,腹痛,針上下差(「及」,居敬本作「又」。按「婉」,當作「腕上下」,謂腹與腕患處之上下也。並《脈經》四、《千金》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