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此篇太素仅存天癸一段)
成而登天以上六句。疑王氏所补。非古经之文。何以言之。此篇全氏训解在第九卷。倘使其本果有此六句。则是帝始未退在末卷。万无此理。盖王氏移天真论置之于八十篇之上。并添改其起语也。其文取之于史记大戴礼及孔子家语。改聪明作登天。冠以昔在二字。盖摹仿尧典序。而承以乃问于天师曰一句。组织之痕。自不可掩矣。顾全氏之旧犹是。不过黄帝问曰四字而已。林亿等专奉王氏如此七句。既信为古经之真。故置而不校也。小岛春沂曰。千金方作黄帝问于岐伯曰七字。遐年要抄引太素经亦同。此足以为确征矣。(太素问字下每有于岐伯三字)
年半百古钞本年下有至字。千金方遐年要抄引太素并同。(古钞本系于四五百年前人所字涩江全善对校)
不妄作劳书盘庚惰农自安。不昏作劳。传不强作劳于田亩。疏不强于作劳。海保元备曰。文选西京赋。何必昏于作劳。薛综注。言何必当勉力作勤劳之事乎。盖先儒古义。皆以作为力作。据此。此作劳亦力作勤劳之义。又韩诗外传论人有六情曰。其身体四肢。欲安而不作。三国志魏武帝纪。君劝分务本穑人昏作。(注引盘庚等)亦是同义。如全本太素。其义自异。
不知持满淮南子泛论训周公可谓能持满矣。高诱注。满。满而不溢也。故曰能持满。
以耗散其真先兄曰。耗敖通。曲礼亦敖欲对言。曰敖不可长。欲不可从。正义云。敖者矜慢在心之名。又云。心所贪欲为欲。则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是也。人皆有欲。不得从之也。
逆于生乐王以养生之乐解之。恐非。吕览知士篇此剂貌辨之所以外生乐趋患难故也。注。外弃其生命之乐。解人之患。往见宣王不辟难之故也。盖此亦谓生命长久之乐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先兄曰。潘之恒黄海云。谓之者。语之也。即下八字是也。按语之者。似指下六句。盖圣人之教下也。语之以避邪风而守精神。则可以不病。故民之顺化者。志闲心安。劳而不倦云云是也。是以以下六句。谓民之所仿行也。故美其食以下六句。谓上古之俗淳朴也。是以嗜欲以下六句。谓不为外物所挠。故和于术数也。所以以下三句。谓非时世之异。人自失之也。是皆承圣人教下六句之意而演也。
虚邪先兄曰。马云(以下马云即元台也)虚邪。俱指风言。王注非。此说为佳。宜参八正神明论及岁露篇九宫八风篇。
不肖礼杂记桀之子不肖。注。肖。似也。不似。言不如人。解精微论王注不肖谓拥造不法。
天数然也先兄曰。吕览仲秋纪凡举事无逆天数。注。天数。天道也。马云天数。凡人所禀于天之数也。
齿更发长先兄曰。六节藏象论云。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五藏生成篇云。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
天癸杨曰。天癸精气也。坚按此说非是。韩诗外传曰。十六精通。而后能施化。阴阳相反。(大戴礼说苑此四字作阳穷反阴阴穷反阳二句此下有故字)阴以阳变。阳以阴变。故男八月生齿。八岁龆齿。十六而精化小通。女七月生齿。七岁龀齿。十四而精化小通。(原识引文有脱仍更揭出)史记正义曰。男八月生齿。八岁毁齿。二八十六阳道通。八八六十四阳道绝。女七月生齿。七岁毁齿。二七十四阴道通。七七四十九阴道绝。(孔子世家注)
太冲脉太素作伏冲脉。坚按此与新校正引合。(以下其相合者不敢具载)
真牙生而长极杨曰。长极。身长也。先兄曰。马云真牙由是而生。且长极矣。汪云。人身之长。至此而具。马说为长。
五七阳明脉衰马曰。女子大体有余于阴。不足于阳。故其衰也。自足阳明始。张同志曰。夫气为阳。血脉为阴。故女子先衰于脉。而男子先衰于气也。坚按下文女子必言脉。男子必言气。志说似优。
面始焦先兄曰。说文醮。面焦枯小也。
丈夫先兄曰。说文。周制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
五八肾气衰马曰。男子大体有余于阳。不足于阴。故其衰也。自足少阴始。张同志曰。肾为生气之原。男子衰于气。故根气先衰。而发堕齿槁也。坚按志说宜从。
七八推上下文天癸竭云云四句。似宜移于八八下。恐是错出。然前注无敢言及者。不能无疑。
不过尽八八唐书李叔明传曰。传云女子十四有为人母之道。四十九绝生育之道。男子十六有为人父之道。六十四绝阳化之理。
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先兄曰。张云能斡旋造化。燮理阴阳。是即提挈把握之谓。
此其道生琦曰。四字衍。
适嗜欲先兄曰。吕览重己篇云。凡生之长也。顺之也。使生不顺者欲也。故圣人必先适欲。注。适。犹节也。
逆从阴阳先兄曰。按逆从是唯从义耳。犹言急剧为缓急。死斯为死生之期。谓顺从于阴阳之理也。见法则象似辨列分别等字。而可观诸注欠妥。且内经中用逆从二字者。或唯称从。或单称逆。不可一例而读之。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此篇太素全存)
发陈尔雅释天。春为发生。夏为长嬴。秋为收成。冬为安宁。注。此亦四时之别号。盖文异而旨近。又荀子天论篇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
早起唐书裴度传曰。夫颐养之道。当顺适时候。则六气平和。万寿可保。道家法春夏蚤起。取鸡鸣时。秋冬晏起。取日出时。盖在阳胜之以阴。在阴胜之以阳。
以使志生志曰。(张志聪)志者。五藏之志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是以四时皆当顺其志焉。
夏三月太平御览举此一段。并有注语。或疑是全氏所解。仍具载于下。曰。夏三月。天地阴阳之气交合。万物华实。故言夏生长于万物成实者也。夜卧早起。是贪于夏气。不厌于日者也。是晚卧早起。明于阳气之盛者也。人志气毋怒。阳气成结。秀实以成。其气得泄阳者也。万物成结。于夏受之。因此夏阳气之所应也。能从其气。则是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损于心。心者夏王也。故言伤心。心伤则秋必病㾬疟。故言夏伤于暑。秋病㾬疟者。不从其气。则大为逆也。是故伤逆深皆损于阳气。故冬至阴盛必重病。
容平杨曰。夏气盛长。至秋也不盛不长以结其实。故曰容平也。坚按此说与王意同。考严杰经义丛钞有金鹗释庸一篇有云。庸又通镛。书益稷笙镛以简。郑氏镛作庸。注云。西方之乐谓之庸。庸功也。西方物孰有成功。庸又通颂。大射义西阶之西。颂磬东面。注云。言成功曰颂。西为阴中万物之所成。是以西方颂磬谓之颂。古文颂为庸。颂古容字。与庸同声。故通用。繇是推之。则容平之容。恐亦与庸相通。而容平即万物成熟平定之谓也。
飧泄太素作飡泄。杨曰飡音孙。谓食不消。下泄如水和饭也。
无扰乎阳先兄曰。按王以为君子周密之义。然照上文高注。(高士栻)所谓地气固藏。不腾于天者是也。
使气亟夺太素亟夺作不极。杨曰閇(古闭字)诸腠理。使气不泄极也。坚按此不必是。
清净太素作清静。
藏德不止太素止作上。坚按此与新校正引别本同。
天明太素作上下。
名木古人谓大为名。(王念孙有说见经义述闻礼记其名者成条)名木盖大水之谓。王注恐谬。
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太素雾作露。白作甘。下白露同。
心气内洞宋本外台与本文同。
肺气焦满太素作燋漏。杨曰。燋热也。漏泄也。坚按此与新校正引不同。
独沉太素作浊沉。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高注本于滑氏。(滑伯仁)
苛疾太素作奇疾。
愚者佩之方氏家藏集要方。保寿天苏陁酒。主治曰。夫养生者。人之急务也。春夏则养阳。秋冬则养阴。圣人行之。愚者背之。坚按此以佩为背。既在古今黈之前。
内格先兄曰。滑云。格者扞格也。谓身内所为。与阴阳相扞格也。高云。阴不交阳。阳不交阴。上下表里不通。是谓内格。
铸兵太素亦作铸兵。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太素全存)
九州九窍先兄曰。孔頴达禹贡正义曰。周公职录云。黄帝命风后受图割地布九州。坚按楚辞九辩叙。故天有九星。以正机衡。地有九州。以成万邦。人有九窍。以通精明。
十二节杨曰。十二节者。谓人四支各有三大节也。
其生五其气三太素五作在。杨曰。谓天地间九州等物。其生皆在阴阳及和三气。坚按作在非是。(三气与弘决外典钞引文异当考)先兄曰。庄公三年谷梁传独阳不生。独阴不生。独天不生。三合然后生。注。徐邈曰。古人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然则传所谓天盖名其冲和之功。而神理所繇也。据此。则三气之说非。诸家所说者。盖可证也。华氏(华佗)中藏经以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为解。殊觉支离。坚按春秋繁露曰。寒暑与和三而成物。日月与星三而成光。天地与人三而成德。由此观之。三而一成。天之大经也。
皆通于天气淮南子天文训。蚑行喙息。莫贵于人。孔窍肢体。皆通于天。
苍天之气清净太素净作静。杨曰。苍天色也。气谓四气和气者也。天之和气。清而不浊。静而不乱。能令人。志意皆清静也。
传精神服天气太素作搏精神或服天气。杨曰。搏附也。或有也。圣人令精神相附。不失有服清静之气。坚按太素经注并难从。又尤怡医学读书记曰。按传当作专。言精神专一。则清净弗扰。犹苍天之气也。老子所谓专气致柔。太史公所谓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班氏所谓专精神以辅天年者是也。若作传。与义难通。王注精神可传。惟圣人得道者乃能尔。予未知精神如何而传也。先兄曰。服。服膺之服。服天气清净之理也。志曰。服。餐服也。非是。
欲如运枢太素运作连。坚按与全元起本合。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朱震亨曰。夫寒邪初客于肌表。邪郁而为热。有似燔炭。得汗则解。此仲景麻黄汤之类是也。
因于湿太素此七句作因于湿。首如裹攘。大筋濡短。小筋弛张。弛张者为拘。二十字。坚按太素盖属讹脱。
緛短为拘集韵。拘俱遇切。拘拿不展(拿牵也)
肿说文曰。肿痈也。周官疡医注曰。肿疡痈而上生创者。先兄曰。古单称肿者。皆谓痈肿也。若谓胕肿水肿浮肿者。水病也。
烦劳则张先兄曰。后汉班超传。遂雄张南道注。雄张犹炽盛也。盖此张字义相近。
煎厥太素作前厥。杨曰。前厥。即前仆也。坚按太素经注并误。楼英曰。煎厥。仲景所云春夏剧秋冬瘥之病。俗人名曰注夏者也。亦非。。宣明论于素问诸证拟有一方。然多难供用。仍不具录。
汩汩手不可止太素作滑滑不止。
薄厥太素作前厥。先兄曰。孙奕示儿编曰。薄者三声。音泊者。厚薄之薄。音朴者。疾驱声。音博者。迫也。但韵书中并不收云云。
汗出偏沮太素作而出汗偏阻。杨曰。阻坏也。慈吕反。坚按太素经注并误。
痤痱太素痱作疽非。杨曰。痤痈之类。然小也。俗谓之疖子。
高粱太素作膏粱。
足生大丁先兄曰。唐椿原病集云。此足字今人常如此用者。如中庸邦有道。其言足以兴。邦无道。其默足以容。足字义一也。
劳汗当风卫生宝鉴八白散。治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及䵟点之类。白丁香白芨白僵蚕白牵牛杜蒺藜新升麻(内白者佳各三两)三奈子白蔹白芷(各二两)白附子白茯苓(各半两)上为末。至夜津唾涂面。明旦以莹肌如玉散洗之。(王注瘛于玄府中先兄曰瘛当与锲通荀子劝学篇锲而不舍锲注刻也又宋本瘛作瘦可疑)
大偻医垒元戎载经文有大偻。方用羌活防风细辛附子当归甘草川芎续断白芍药白术桂麻黄黄耆熟地黄。曰此药当与鲁山骨碎补丸相表里。
瘘杨注骨空论鼠瘘曰。瘘。昔漏也。三因方曰。经云。陷脉为瘘。留连肉腠。脉得寒即下陷。凝滞肌肉。故曰留连肉腠。肉冷亦能为脓血。故为冷漏。须用温药。附有陷脉散桂附丸二方。(按陷脉散即千金瘿瘤门陷肿散桂附丸即养生必用方温经丸见外科精义引)
俞气化薄(至)惊骇太素俞作输。下皆然。及作乃。琦曰。按文义不次。盖他经脱文。
岐伯曰琦曰。衍文。
起亟也太素作极起者也。杨曰。五藏藏精。阴极而阳起也。六府卫外。阳极而阴固也。故阴阳相得。不可偏胜也之。(按之字是语助杨注中多见之)
脉流薄疾先兄曰。马云。薄为依薄。疾为急数。
肠澼杨曰。澼音僻。泄脓血也。坚按集韵。澼匹辟切。脉间水。
凡阴阳之要先兄曰。以下王注释为房中补益之义。恐误。
故阳强先兄曰。张云强亢也。孤阳独用。不能固密。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寒热即虚劳寒热之谓。(说见原识脉要精微论中)裸露冒风。恐不遽为此病。盖露疲惫之义。风犹风乎舞雩之风。言劳役疲惫之人。有喜乘风凉。则邪气侵客。留连不解。遂成风劳也。昭公元年左传。于是乎节宣其气。勿使有壅闭湫底以露其体。杜注曰。湫集也。底滞也。露羸也。壹之则血气壅滞。而体羸露。王念孙谓露为疲惫之义。露羸一声之转。举数征以确之。(见经义述问)皇侃论语疏。风。风凉也。
春必温病太素作春乃病热。
秋伤于湿水热穴论曰。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王注以渐于雨湿雾露。故云湿气及体。管子幼官篇秋下曰。君服白色。味辛味。听商声。治湿气。注。秋多霖雨水。故治湿。(春治燥气夏治阳气冬治阴气)又度地篇曰。当秋三月。山川百泉踊。降雨下。山水出。海路距。雨露属。天地凑汐云云。濡湿日生。土弱难成。
脾气乃绝太素脾作肺。杨曰。肺气克肝。令肝气津泄。则肺无所克。故肺气无用也。坚按太素经注。俱似未妥。然此段不及肺。姑从之。
短肌先兄曰。盖是阴阳别论所谓索泽。山海经所谓体腊也。
心气抑太素无心字。杨曰。咸以资骨。今咸过伤骨。则脾无所克。故肌肉短小。脾气壅抑也。坚按太素经注并难从。然下有心气喘满。(此心字无者为是)
味过于甘太素甘作苦。衡作卫。杨曰。苦以资心。今苦过伤心。坚按作苦为是。盖言味过于苦。心气过实。以为喘满。火亢血燥。故色黑。水火不济。故肾气不衡也。
味过于苦太素苦作甘。无不字。杨曰。甘以资脾气。今甘过伤脾气濡。令心闷。胃气厚盛也。注曰。厚者敦厚也。壅满也。经云。土太过曰敦阜是也。坚按作甘为是。据过酸例。不字当作以字。亦言味过于甘。则脾气过实。胃气敦阜也。尤怡医学读书记曰。脾气不濡。胃气乃厚者。由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胃亦不能输其精气于脾也。胃不输。脾不行。则津液独滞于胃。而胃乃厚。厚犹滞也。宁强厚之足言哉。此说未必然。
沮弛太素沮作涅。下乃央作乃英。杨曰。心神克肺气涅泄。神气英盛浮散无用也之。坚按太素经注。俱欠晰。医学读书记曰。沮。消沮也。弛。懈弛也。由辛散太过。而血气消沮。筋脉懈弛。精气衰及其半也。岂润泽长久之谓哉。
气骨以精杨曰。调五味各得其所者。则咸能资骨。故骨正也。酸能资筋。故筋柔也。辛能资气。(原脱资字今谊补)故气流也。苦能资血。故血流也。甘能资肉。故腠理密也。坚按吕览简选欲其精也。注。精犹锐利。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此篇太素全存)
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藏太素作八风发邪气。(按太素邪字一用耶字)经风触五藏。杨曰。八风。八正耶气也。正月朔日有此八风。发为耶气。伤人者也。经风。八虚风也。谓五时八风。从虚乡来。触于五藏。舍之为病也。
俞在颈项琦曰。下言春病在头。颈项即头之变文。
病在藏杨曰。藏谓心腹。琦曰。即谓胸胁。对肢节而言。坚按下文南方曰病在五藏。则两说并难从。
病在肩背先兄曰。志云秋气降收。不能主持于皮肤肌腠之间。故邪入俞也。坚按此节脱长夏病所在。
故冬不按蹻太素作按。杨曰。几小反。强勇貌也。坚按杨注可疑。先兄曰。张云。冬元气伏藏在阴。当伏藏之时。而扰动筋骨。则精气泄越。以致春夏秋冬各致其病。⿱⿰矢右冋⿱⿰矢右冋
鼽衄先兄曰。吕览尽数篇。菀处鼻则为鼽为窒。注鼽齆鼻。论衡礼义篇。鼻鼽不通。
故藏于精者此盖言冬月慎房者。似不与按蹻相干。
平旦先兄曰。白虎通云。夏以十三月为正。色尚黑。以平旦为朔。殷以十二月为正。色尚白。以鸡鸣为朔。周以十一月为正。色尚赤。以夜半为朔。
藏府先兄曰。五行大义云。藏者以其藏于形体之故。故称为藏。亦能藏受五气。故名为藏。府者以其传液受纳。故谓之曰府。
三焦巢源举灵营气篇及三十一难文曰。谓此三气。焦干水谷。分别清浊。故名三焦。
阴阳表里内外雌雄太素作阴阳表里。外内左右。雌雄上下。杨曰。五藏六府。即表里阴阳也。皮肤筋骨。即内外阴阳也。肝肺所主。即左右阴阳也。牝藏牡藏。即雌雄阴阳也。腰上腰下。即上下阴阳也。此五阴阳气相输会。故曰合于天也。
其畜鸡先兄曰。周礼兽医疏。在野曰兽。在家曰畜。释文畜。计又切。又淮南子作羊。
其气臊惠士奇礼说庖人下曰。月令五臭无臊。故春臭膻。内经五臭无膻。故春臭臊。则类于膻也。繁露夏祭先享。商祭先臊。则又腥臊同类矣。先兄曰。淮南子作膻。
故病在五藏杨曰。心为五藏主。不得受于外耶。受外耶则五藏皆病也。
其畜羊先兄曰。淮南子作鸡。
其谷黍说文。黍。禾属而黏者也。以大暑而种。故谓之黍。孔子曰。黍可为酒。禾入水也。程瑶田。九谷考就说文有详说曰。黍淡黄色。又有赤黍杂黑黍中者。韩非子吴起欲秦小亭置一石赤黍东门外。又曰赤黍白黍。宋之苏颂以冒虋𦬊 。是不知虋𦬊之为赤白苗也。
其谷稷白虎通。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稷者得阴阳中和之气。而用尤多。故为长也。说文。稷。斋也。五谷之长。风俗通孝经说。稷者五谷之长。程瑶田曰。稷。斋大名也。黏者为秫。北方谓之高粱。通谓之秫。秫又谓之蜀黍。高大似芦。
其数五先兄曰。郑玄云。土生数五。成数十。但言五者。土以生为本。
其畜马先兄曰。淮南子作狗。
其谷稻详见于汤液醪醴论。
开窍于二阴杨曰。二阴谓前后阴也。
其臭腐惠士奇礼说曰。月令冬臭朽。内经冬臭腐。说文朽作㱙。腐也。腐之言无也。气若有若无为㱙。或从木。独秋臭腥。故秋膏腥。月令内经与周官皆合。
藏之心意先兄曰。按意非志意之意。意臆古通。心意犹言胸臆。汉书贾谊鵩鸟赋。请对以意。文选意作臆。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篇首至风胜则动及上古圣人论理人形一节太素并缺)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先兄曰。儒门事亲可汗式中有飧泄不止。用桂枝麻黄汤案当参。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列子天瑞篇。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易纬干凿度同)淮南子天文训。清阳者薄靡而为天。(注薄靡者若尘埃飞扬之类)浊阴者凝滞而为地。
气伤于味国语周语。五味实气。
味厚则泄薄则通先兄曰。泄谓大便。通谓小便。
厚则发热千金方作厚则秘塞。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海保元备曰。之字古有则义。马氏之意或为然。(诗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笺我以黍离离时至稷则尚苗是郑氏释之为则也)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先兄曰。王意盖谓味之辛甘者。其气发散。故为阳。味之酸苦者。其气涌泄。故为阴。诸注亦然。特马氏不同。坚按王注至真要大论曰。涌吐也。泄利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太素无则动热胜四字。杨曰。耶风客于皮肤。则为䐜肿也。耶热燥于皮肤。则皮干无汗。坚按肿言痈肿。杨说误。先兄曰。王注六元正纪大论云。动不宁也。又云热胜气则为丹熛。胜血则为痈肿。胜骨肉则为胕肿。按之不起。又云。干于外则皮肤皴揭。干于内则精血枯涸。干于气及津液。则肉干而更着于骨。
寒胜则浮太素浮作胕。杨曰。检义当腐。寒胜肉热肉当腐。坚按杨说非是。王注六元正纪云。浮言浮起。按之起见也。
湿胜则濡写太素无写字。杨曰。阴湿气盛。则多汗也。坚按太素经注并非。六元正纪写作泄。王云。濡泄。水利也。
五行春秋繁露曰。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谓之五行。(详源识藏气法时论下)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先兄曰。灵行针篇。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淮南子原道训云。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高诱注云。怒者阴气也。阴为坚冰。积阴相薄。故破阴。喜者阳气也。阳气升于上。积阳相薄。故曰坠阳也。
秋必痎疟太素作秋生㾬疟。杨曰。㾬音皆。
在变动为握管子入国篇。偏枯握递。注。递着也。谓两手相拱着而不申者谓之握递。
乐恬憺之能先兄曰。张云能者如关尹子所谓惟有道之士能为之。亦能能之而不为之之义。
故俱感于邪王注至真要大论曰。外有其气。而内恶之。中外不喜。因而遂病。是谓感也。先君子曰。此解能尽感字之义。
地有五里月令。孟春之月曰。毋变天之道。毋绝地之理。毋乱人之纪。
天气通于肺圣济经曰。天气通肺。清者浮也。先兄曰。肺主鼻。是自鼻通于肺者也。
地气通于嗌太素嗌作咽。杨曰。咽中入食。以生五藏六府。故地气通咽也。圣济经曰。地气通嗌。浊者入也。先兄曰。地气指地土之气而言。非饮食之气也。不然。与谷气通于脾相矛盾。
雷气通于心杨曰。心能觉动四支百体。故雷气通心也。圣济经曰。雷气通心神者运也。
谷气通于脾太素谷作谷。杨曰。五谷滋味入脾。故谷气通脾也。坚按此宜与甲乙等互证。
九窍为水注之气太素水注二字复。杨曰。声色芳味。如水从外流于上之七窍。注入经水溲后糟粕之水。从内出下二窍也。有本为外注。理亦相似。
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先兄曰。淮南精神训。耳目者。日月也。血气者。风雨也。琦曰疾字衍。
暴气象雷杨曰。人身中气上下有声。故象雷也。
逆气象阳杨曰。无阴之阳即为灾。故气逆不和者。象于阳也。坚按象字难解。(次注逆气降上降字宋本作陵宜改)
治肌肤先兄曰。说文。肌。肉也。胪。皮也。籀文作肤。释名。肤布也。布在表也。肌。懻也。肤幕坚懻也。(玉篇北方名坚曰懻)礼运。肤革充盈。疏云。肤。革外薄皮。革。肤内厚皮。(说文兽皮治去其毛曰革)要之肌肤多连言。则肌皮中脆肉。肤肌外薄皮明矣。
水谷之寒热太素热作温。
以右治左以左治右杨曰。谓以缪刺刺诸络脉。谓以巨刺刺诸经脉也。
以我知彼杨曰。谓医不病。能知病人。
见微得过过与五藏生成篇过在。及脉要精微论有过之脉同义。仓公传有络脉有过文。王引之经义述闻释易中过字。曰过者差也。两爻相失也。盖此过字。其意相同。
善诊者说文。诊。视也。从言㐱声。段玉裁注曰。仓公传。诊脉。视脉也。从言者。医家先问而后切也。
可刺而已杨曰。以其善诊病之始生。即以小针消息去之。不用毒药者。此则其微易散者也。
其盛可待衰而已杨曰。病盛不可疗者。如堂堂之阵。不可即击。待其衰时。然后疗者。易得去之。如疟病等也。
故因其轻而扬之先兄曰。吕览尽数云。精气之来也。因轻而扬之。
因其衰而彰之此衰字与上衰字义自异。此三句杨氏吴氏马氏高氏则属之针。徐氏张琦则属之药。王氏张氏志聪并不乍言其何。然王张意似言药。志聪则似言针。且马曰本节虽言用针。而用药之理。亦不外是也。今审考之。谓为药治者。庶为得理。
形不足者(至)补之以味杨曰。谓寒瘦少气之徒。补其阳气也之。又曰。五藏精液少者。以药以食五种滋味而补养之。先兄曰。吴云药之为性。气为阳。投之以养阳之品。则形肉温而皮肤充。无不足之形矣。味为阴。投之以益阴之物。则精液足而真元复。无不足之精矣。坚按格致余论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何不言气补。曰味阴也。气阳也。补精以阴。求其本也。故补之以味。若甘草白术地黄泽泻五味子天门冬之类。皆味之厚者也。经曰。虚者补之。正此意也。上文谓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夫为劳倦所伤。气之虚。故。不足。温者养也。温存以养。使气自充。气完则形完矣。故言温不言补。经曰。劳者温之。正此意也。此说欠当。医学入门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温存以养。使气自充。非温药峻补之谓也。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非膏粱之谓也。亦未是。(儒门事亲曰经云劳者温之温谓温存而养之今之医者以温为温之药差之久矣此二书所本)
中满者写之于内兰室秘藏曰。中满者写之于内。谓脾胃有病。当令上下分消其气。下焦如渎。气血自然分化。不待泄滓秽。
定其血气各守其乡吴曰。定安也。诸经皆有血气。宜安定之。使之各守其位。不得出位乘侮也。
气虚宜𤙲引之太素𤙲作掣。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太素全存)吴曰此篇当与皮部论参看
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先兄曰。吴云言天地止是一阴一阳。今人有三阴三阳。何其不相应也。
前曰广明先兄曰。马云心位南方。火位主之。阳气盛明。故曰广明。前者上也。上南方也。人之形体。以心胸为前为南。以肾腰为后为北。吴云。曰广明者。兼额面胸部而言。
结于命门杨曰。结聚也。
根起于厉兑太素此下有结于颡上四字。杨曰。阳明脾府之脉。在太阴表前。从足指厉兑上行。聚于颡上额颅。颡。额也。苏荡反。
根起于窍阴太素此下有结于窗笼句。
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素开作閞。(按即关字)杨曰。三阳离合。为閞阖枢。以营于身也。夫为门者。其有三义。一者门閞。主禁者也。膀胱足太阳脉。主禁津液。及于毛孔。故为閞也。二者门阖。谓是门扉主开闭也。胃足阳明脉令真气止息。复无留滞。故名为阖也。三者门枢。主转动者也。胆足少阳脉主筋。纲维诸骨。令其转动。故为枢也。坚按太素与新校正引九墟相合。如今甲乙犹与根结篇不异。皮部论阳明之阳。名曰害蜚。(即阖扉)少阴之阳。名曰枢持。太阳之阳。名曰关枢。乃与太素同义。(开字阖字义具于皮部论又太素载根结论开字亦并作閞)
命曰一阳先兄曰。张云虽三阳各有其体。然阳脉多浮。若纯于浮。则为病矣。故但欲搏手有力。得其阳和之象。而勿至过浮。是为三阳合一之道。故命曰一阳。
根起于隐白太素此下有结于太仓句。
根起于涌泉太素此下有结于廉泉句。
根起于大敦太素此下有结于玉英句。
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太素开作閞。杨曰。三阳为外门。三阴为内门。内门亦有三义。一者门閞主禁者也。脾藏足太阴脉。主禁水谷之气。输纳于中不失。故为閞也。二者门阖主开闭者也。肝藏足厥阴脉主守神气出入。通塞悲乐。故为阖也。三者门枢主动转也。肾藏足少阴脉主行津液。通诸经脉。故为枢者也。坚按太素与九墟合。皮部论少阴之阴。名曰枢儒。心主之阴。名曰害肩。(即阖扉)太阴之阴。名曰关蛰。亦是同义。又先兄曰。吴云三阴行前行后之不同。谓之离。太少厥同出于阴。谓之合。此三阴自为离合也。太阴居中。敷布阴气。谓之开。厥阴谓之尽阴。受纳绝阴之气。谓之阖。少阴为肾。精气充满。则脾职其开。肝职其阖。肾气不充。则开阖失常。是三阴为枢轴也。
名曰一阴先兄曰。张云三经皆阴。不得相失也。若过于沉。则为病矣。故但宜沉搏有神。各得其阴脉中和之体。是为三阴合一之道。故名曰一阴。
𩅞𩅞太素作钟钟。杨曰。钟钟行不止住貌。坚按钟通作钟。白虎通。钟之为言动也。又广雅。憧憧往来也。王念孙疏证曰。冲或作冲。说文。憧。意不定也。咸九四。憧憧往来。朋从尔思。释文云。憧憧。马云行貌。王肃云。往来不绝貌。易林咸之坤云。心恶来怪。冲冲何惧。并字异而义同。据念孙此说。冲冲钟钟𩅞𩅞 。亦皆音通。杨以为行不止住。王以为气之往来。其义一也。
阴阳别论篇第七(太素全存)
四经十二从太素从作顺。(太素中从字皆用顺字岂有所避乎)杨曰。四经。谓四时经脉也。十二顺。谓六阴爻六阳爻相顺者也。又曰。肝心肺肾四脉。应四时之气。十二爻。应十二月。坚按十二爻亦至人有二字而穷矣。
别于阳者知病处太素作知病之处。杨曰。阳胃气也。足阳明脉通于胃。是以妙别阳明胃气。则诸脉受病所在并知之。
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杨曰。妙别五藏之脉。即知死生有期。
凡持真脉之藏脉者太素作凡持真脏之脉者。
悬绝急太素无急字。杨曰。脉至即绝。久而不来。故曰悬绝。。琦以篇首至悬绝。四日死。为他经脱文。
发心脾太素脾作痹。
有不得隐曲杨曰。隐曲大小便。先兄曰。外台引删繁骨蒸方云。肾实热则色炲隐曲。膀胱不通。大便壅塞。
风消杨曰。风消谓风热病消骨肉也。先兄曰。儒门事亲云。风消者。为风所鼓。消渴肠胃。其状口干。虽饮水而不咽。此风热拒于贲门也。
息贲杨曰。息贲。贲膈也。为膈息也。先兄曰。邪气藏府病形篇。肺脉滑甚为息贲上气。徐灵胎难经经释云。息贲。气息贲迫也。此说为得。坚按五十六难杨玄操注曰。息长也。贲鬲也。渐长而逼于鬲。上善说与玄操相似。而更觉含混。
腨㾓太素作喘悁。杨曰。悁季绵反。忧患也。
背痛先兄曰。经筋篇。手阳明之筋绕肩胛。挟脊直者。从肩髃上颈。足阳明之筋。上循胁属脊。据此。张说为是。
善噫先兄曰。宣明五气篇心为噫。
阴阳相过曰溜太素溜作弹。杨曰。阴阳之脉。至寸口相击曰弹也。
起则熏肺使人喘鸣太素熏作动。鸣作喝。
淖则刚柔不和杨曰。淖乱也。音浊。言阳散阴消。故刚柔不和。则十二经气绝也。坚按淖训乱。未知所出。当考。(宜考八正神明论)
辟阴杨曰。辟重叠至。阴太阴重也。坚按此解似是。
阴阳结斜太素作阴阳结者针。琦曰。斜义不详。或衍字也。涩江善曰。斜恐纠字之讹。宋本作斜。又后世俗讹斜作纠。说文纠绳三合也。从系丩。后汉书注。纠。缠结也。结纠即结聚缠合之谓。文义始妥。说文又曰。丩相纠缭也。一曰瓜瓠结丩起。结纠与结丩同。
二阳结太素作三阳结。
三阳结谓之隔太素三作二。杨曰。便溲不通也。
阴搏阳别先兄曰。以下至篇末。高注并不以脉候而解。坚按脉经曰。脉平而虚者。乳子法也。经云。阴搏阳别。谓之有子。此是血气和调。阳绝阴化也。
阳加于阴许叔微伤寒百证歌曰。素问云。阳加于阴。谓之有汗。俗谓过关之脉也。
三阴俱搏(至)十日死琦曰。阴搏则阴盛。阳搏则邪实。故皆主死。阴阳离合论。搏而勿浮。名曰一阳。搏而勿沉。名曰一阴。是阴阳和平。此言搏为死候。则阳搏而浮。阴搏而沉。可知。发尽句疑有误。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太素所缺)
先兄曰。篇中言灵兰之室。则明非灵台兰室二处。
心者君主之官也管子心术曰。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荀子天论篇曰。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注。心居于中空虚之地。以制耳目鼻口形之五官。是天使为形体之君也。
肺者相傅之官先兄曰。吴云。相去声。位高非君。犹之宰保相傅也。主行营卫。犹之燮阴阳而赞化育。故曰治节出焉。
至道在微海保元备曰。此句与上文其宗大危不相承接。高援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为解。非是。
闵闵之当海保元备曰。闵闵通老子二十章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五十八章。其政闷闷。闷闷古本皆作闵闵。闵闵闷闷。皆以谓道之玄妙。王以为深远。义或本此。
其形乃制先兄曰。按万理本只在自家心上。故一念之萌。推之大之。其形之为殃为寿者。为彼所制而已。犹度量之数。本萌于恍惚中也。
六节脏象论篇第九(太素缺)
三百六十五节先兄曰。春秋繁露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淮南子天有十二月。以制三百六十日。人有十二肢。以使三百六十节。坚按九针十二原曰。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又曰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盖十二原所言。即系穴俞气穴。论文足以互证。本篇所言。亦此义也。
草生五色张曰。此以草言者。木亦在其中矣。青黄赤白黑。五色之正也。然色有浅深间杂之异。故五色之变。不可胜视。酸辛苦甘咸。五味之正也。然味有厚薄优劣之殊。故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先兄曰。孙子兵势篇。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又见女子及淮南子厚道训。
天食人以五气胡渭洪范正论曰。素问六节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夫气云入鼻。则五气当即是五臭。故王冰注素问曰。五气者云云。以气为臭。仅见于此。此说为是。阴阳应象大论。气味辛甘。发散为阳。本草经药有寒热温凉四气。所谓气者。俱是性。亦非气臭之气也。圣济经药理篇。审剂篇。并论气臭。文繁不录。
五色修明太素修字皆作循。与修相似。又庄子大宗师以德为循。释文循本作修。
神之变也先兄云。吴云。变谓宰其变也。
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先兄曰。汪云。华英华也。充溢也。
肝者罢极之本或曰罢极当作四极。四极见汤液醪醴论。即言四支。肝其充在筋。故云四极之本也。
魂之居也先兄曰。左传昭二十五年。乐祁曰。心之精爽。是谓魂魄。礼郊特牲。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又祭义。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注。气谓嘘吸出入者也。耳目之聪明为魄。
脾胃(至)通于土气先兄曰。滑云。此处疑有错误。当云脾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此至阴之类。通乎土气。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高本据以僭改。又潘揖医灯续焰。亦有三焦膀胱。名虽二而实一之说。宜参。坚按琦所改订亦与滑同。曰对五神藏言。故曰器。若脾藏不得名为器也。此说不必。
故人迎一盛张曰。一盛二盛。犹言一倍二倍。谓以人迎寸口相较。或此大于彼。或彼大于此。而有三倍四倍之殊也。
关格之脉羸宋本羸作赢。然新校正既云赢当作盈。则古本作赢明矣。但其于经义作羸似是。(辨校正文宋本有讹读者当自知)。琦曰。盖关格虽有内外之不同。而总为阴盛而病阳。外格则阳浮。内关则阳陷。非阳盛而关阴于外之说也。绎越人仲景甲乙经之义。则得之矣。
五藏生成篇第十(太素缺篇首一段)
其主肾也先兄曰。高云。外合外荣者藏之成。主者藏之生。五行之理。制而后生。主者生之谓也。火受水制。则水有余而木气旺。木旺则生火。制之乃所以生之。
翠羽先兄曰。说文。翠青羽雀也。出郁林。从羽卒声。
缟杨曰。缟工道反。白练。坚按任氏大椿释缯曰孰帛曰练。生帛曰缟。(段氏说文注引缯说文帛也)
裹朱先兄曰。说文。絑。纯赤也。坚按段氏曰。凡经传言朱皆当作絑。朱其段借字也。朱者赤心木也。
色味当五藏先兄曰。张云。当。合也。志云。当。承也。值也。
诸脉者皆属于目先兄曰。吴云。以经脉考之。膀胱之脉。起于目内眦。胃之脉交頞中。胆脉起于目锐眦。大肠之脉贯颊。小肠之脉上颊。至目锐眦。其支者至目内眦。三焦之脉。至目锐眦。又心脉系目系。是诸脉皆属于目也。
诸血者皆属于心先兄曰。阴阳应象大论。心主血。痿论。心主身之血脉。
诸气者皆属于肺先兄曰。灵五味篇。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肺循喉咽。
此四支八溪之朝夕也杨曰。诸脉髓筋血气等五属血气。皆于四支八溪。朝夕往来。先兄曰。子华子云。一人之身为骨。凡三百有六十。精液之所朝夕也
足受血而能步先兄曰。吴云人之所以能步能握能摄者。虽系于筋。若无血以养筋。则痿弱无力。
故为痹厥吴曰。言痹厥而不言泣。痹可以兼泣也。
人有大谷十二分(至)少十二俞太素俞作关。杨曰。小曰溪。大曰谷。溪谷。皆流水处也。故十二经脉。名为大谷。三百六十五胳。名曰小溪。据前后体例无五十四。手足十二大节名十二关。坚按杨溪谷解非是。春秋繁露曰。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盖小节大节。即小溪大谷也。
针石缘而去之先兄曰。张注本于吴氏。
诊病之始五决为纪始纪押韵。管子等古书多见之。如老子十四章能知古始。是谓道纪。亦是。
下虚上实本事方曰。下虚者肾虚也。故肾厥则头痛。又曰治肾气不足。气逆上行。头痛不可忍。谓之肾厥。其脉举之则弦。按之石坚。宜玉真圆。(硫黄二两石膏半夏各一两硝石一分上细末姜汁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或米饮下)更灸关元穴百壮。良方中硫黄丸亦佳。(用硫黄硝石二味)
狥蒙招尤太素狥作侚。杨曰。侚蒙。谓眩冒也。招尤。谓目招摇。头动战尤也。尤音宥。先兄曰。本事方云。狥蒙者。如以物蒙其首。招摇不定。目眩耳聋。皆晕之状也。故肝厥头晕。肾厥巅痛。不同如此。(沉承之据于此)庄子怵然有恂目之志。释文李颐又作眴眩也。盖狥蒙即眩冒。又檀弓咏斯犹注吐。犹。当作摇。声之误也。摇。谓身摇动也。秦人犹摇声相近。坚按杨说为是。而先兄意相符。但杨以招尤属之头目。似谬。考说文。柖。树摇貌(段曰榣各本作摇今正)摇树动也。段氏注曰。柖之为言招也。树高大则如能招风者然。汉志郊祀歌。体招摇若永望。注。招摇申动之貌。按此招摇与柖榣同。又页部曰。𩑣颤也。段注曰。按玄应书两引说文皆作𩑌云。谓掉动不定也。盖演说文语通俗文云。四支寒动。谓之颤𩑌 。(今按玄应书又曰载𩑌字体作颤又作𢥇同之见反)盖上虚下实。故眩晕昏冒。身体振掉。不能自持。此恒见之证也。(说文颤头不定也又有版字曰颤也玉篇𤴨尤咒切头摇也与𩑣同据此杨注似宜从然尤既与摇同且招尤连言不必系头目头动故从页实非招尤本义也如颤字则本是头动假以为身摇)本事方曰。上虚者。肝虚也。故肝虚则头晕。又曰头晕清头目。治肝厥。钩藤散。(钩藤陈皮半夏麦门冬茯苓茯神人参甘菊花防风各半两甘草一分石膏一两上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七片煎服)
甚则入肝先兄曰。张云此下三节。不言甚则入藏。盖文之缺而义则同也。
䐜胀先兄曰。说文。䐜。起也。
支鬲胠胁先兄曰。按鬲与膈同。支拄隔塞也。
下厥上冒先兄曰。冒又作瞀。庄子予适有瞀病。李颐曰。瞀风眩貌。司马彪云。瞀读为𥈆)
五色微诊先兄曰。张云微诊。沴有精微也。
外疾先兄曰。吴云。外疾。用心于外而致疾也。张云。外疾。外邪也。坚按琦曰二字疑衍。
上坚而大琦曰。上字疑衍。王氏以寸口释之。非也。坚而大。沉实之诊。阴凝之象也。故积气在小腹与阴。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太素全存)
或以脑髓为藏太素此下有或以为府一句。先兄曰。海论脑为髓之海。
六府者(至)满而不实也杨曰。肠胃更满。故为实也。更虚。故不满也。饱食未消。肠中未有糟粕。即胃实肠虚也。食消以下。于肠胃中未有食。入即肠实胃虚也。以其胃虚。故气得上也。以其肠虚。故气得下也。气得上下。神气宣通。长生久视。
气口先兄曰。经脉别论四时气篇作气口。五色篇终始篇作脉口。六节藏象论禁服篇作寸口。
六府之大源也先兄曰。海论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
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杨曰。胃为水谷之海。六府之长。出五味以养藏府血气。卫气行手太阴。脉至于气口。五藏六府善恶。皆是胃气所将。而来会手太阴。见于气口。故曰变见也。
故五气入鼻(至)不利也琦曰。此与上文义不属。有遗脱也。
凡治病(至)与其病也杨曰。疗病之要。必须上察人迎。下诊寸口。适于脉候。又观志意有无。有志意者。不可为巫及说疗疾。复观其人病态能可疗以不。坚按适。犹调也。(宜参离合真邪论)即平人气象论平息以调之为法之义。杨志意注非是。盖不过言病者之苦喜厌欲耳。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太素全存)
盐胜血先兄曰。五藏生成篇。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宣明五气篇。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
砭石太素作𥐦石。杨曰。疡养良反。疮也。𥐦针破痈已成。冷石熨其初起。此言东方疾异疗。坚按𥐦是砭讹。玉篇。𥐦 。甫廉切。刺也。以石刺病也。砭同上。可以证焉。(已乏同用犹祀之与⿰礻乏犯之与𤝑)杨分砭石为二误。且冷石未审其解。
陵居先兄曰。后汉西羌传注。引作山居。
褐荐太素作叠篇。杨曰。不衣者。不以绵为衣。而以叠篇其身。坚按叠篇俟考。
华食太素作䇥食。杨曰。䇥。诈白反。食物皆压䇥磨碎。不以完粒食之。
毒药鹖冠子环流篇曰。味之害人者谓之毒。又曰。积毒为药。工以为医。月令孟夏之月曰。是月也。聚百药。注。蕃庑之时。毒气盛。
灸焫先兄曰。志云。北方阴寒独盛。阳气闭藏。用艾焫灸之。能通。按元阳于至阴之下。
南方者柅原性合万安方曰。岐伯曰。南方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故瘴气独盛于广南。
食胕杨曰。胕。扶付反。义当腐。(扶原作快今改)
痿厥寒热杨曰。人之食杂。则寒温非理。故多得寒热之病。不劳则血气不通。故多得痿瘚之病。故导引按挢。则寒热咸和。血气流通。
导引按蹻太素作按挢。杨曰。挢。巨绍反。又曰。挢又九绍反。举平也。先兄曰。志云。宜导引其四支。以引气血之流通也。坚按杨注平字当作手。说文。挢寒手也。又文选长杨赋注。引服䖍云。蹻举足也。据此。王注举手足亦有所本。然其云蹻捷者。义遂不通。
得病之情王以性怀释之。恐非。志曰。得病之情者。知病之司于天时。或因于地气。或因于人之嗜欲。得病之因情也。此解亦未允。盖病之寒热虚实。皆得谓之情。乃是言得所以为痈疡。为病生于内。为满病为挛痹为痿厥寒热之情也。如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玉机真藏论)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经脉别论)形之疾病。莫知其情。(宝命全形论)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八正神明论)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同上)良工所失。不知其情。(疏五过论)愚医治之。不知补泻。不知病情。(同上)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邪气藏府病形篇)可以互证焉。千金方曰。风者善行而数变。在人肌肤中。内不得泄。外不得散。因人动静。乃变其性。所谓性者。文异而意同。但次篇系之病者数问其情者。即性怀已。方盛衰论追阴阳之变章。五中之情。其义又异。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太素全存)
祝由杨曰。上古之时有疾。但以祝为去病所由。其病即已。又注次节曰。是以有病以祝为由。移精变气去之。无假于针药也。坚按上说即王所据。方以智通雅曰。由内经有祝由说。又𥛅祝榴也。即祝。段玉裁说文法曰。惠氏士奇曰。素问黄帝曰。古之治病。可祝由而已。祝由即祝𥛅也。已止也。玉裁按玉篇曰。古文作袖。(按惠言出礼说又古钞真本玉篇言部曰䛆大又反说文䛆祝也或为𥛅字在尔部今本说文与此不同而真本玉篇示部系于缺佚)此说似是。然据贼风篇。则旧注为当。又格致余论。虚病痰病。有似邪祟。论曰。或曰外台秘要有禁咒一科。庸可废乎。予曰。移精变气。乃小术耳。可治小病。若内有虚邪。外有实邪。当用正大之法。自有成式。昭然可考。(按外台秘要无禁咒科千金翼方圣济总录等有之)盖古祝由之法不传。故朱氏有斯言。
僦贷季太素无僦字。杨曰。贷季。上古真者也。
草苏草荄之枝本末为助太素苏作荄。助作眇。坚按太素非是。庄子天运篇。苏者取而爨之。释文李云。苏草也。方言。江淮南楚之间。谓之苏。(方言苏芥草也原识⿱艹⿰夕又草字错)草荄之枝。犹言草荄与枝之字。古有与义。详见王引之经传释词。
一者因得之宋陈言以三因极一命其书。实本于此段。而且以此因字为病因之义。盖张注之谬所自来也。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太素全存)
五谷五音五味篇。麦大豆稷黍麻。与月令同。程瑶田九谷考曰。素问金匮真言论五方之谷曰。麦黍稷稻豆。郑氏注职方氏之五种曰。黍稷菽麦稻。汉书地理志引职方氏师古注之全同。后郑管子书多周秦间人所傅益。其地员篇载五土所宜之种曰。黍秫菽麦稻。淮南子正谷注。菽麦黍稷稻。汉书音义韦昭曰。五谷黍稷菽麦稻也。自金匮真言以下。说并不异。而五常政大论。则又进麻为木谷。至火谷则麦黍互用。(程氏更举数说兹不繁引)
汤液及醪醴杨曰。醪汁泽酒。(按泽当滓)醴宿酒也。坚按扁鹊传曰。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考周礼酒正辨五齐之名。一曰泛齐。二曰醴齐。注。泛者成而滓浮泛泛然。如今宜成醪矣。醴犹体也。成而汁滓相将。如今恬酒矣。(醴有清有糟宜考周礼及内则注疏)惠士奇礼说曰。酒正四饮。浆人六饮。皆有医。医者古之汤液。今之酒浆也。故浆人掌之。酒正辨焉。说文。医治病上殹者恶姿也。得酒而使。一曰殹病声酒所以治病。周礼有医酒。效祀志顺风作液汤。如淳曰。艺文志有液汤经。其义未详。愚按内经黄帝问曰。上古圣人作为汤液醪醴。然则古之治病。未有毒药针石。先有汤液酒醪。故谓之医。此说稍精。然熟考注疏。所谓医者。与醴无大异。而经文下一及字。则汤液与醪醴。其品盖殊。窃以为称云汤液。则恐是煮米取汁者。而醪醴者是酝酿所成也。要之邈古之物。无由确知耳。元人施圆端效方制有汤液方。姑存于下。(汤液方治诸虚百损气血劳伤因病久深变生膈气腹胁刺痛噎痞心胸食结不消哕逆呕水翻胃吐食大便硬秘形瘦体枯以致难救者(越信之)黄米糯米(各三升同醋煮粥)曲细末(三斤)量寒温和器内停发过沉澄之时又入糖稀六斤等候再糟粕讫日自然上清下澄以成汤液昼夜十二时辰停分三度度一服气药膈气丁沉药后停待一时温服汤液一盏液后又候一时更吃白糖数块日夜长短品二服饮液食糖均九度饮食汤液造作煎烹食药相应颐生养气而以乐天知命实腹虚心百日获安知故者众)
稻米程瑶田九谷考曰。说文。稻。稌也。稌。稻也。周礼曰。牛宜稌稬。沛国谓稻曰稬。案稻稌大名也。稬糯也。其黏者也。(字林糯黏稻也)粳之为言硬也。不黏者也。(字林粳稻不黏者)南方谓之籼。(广雅籼粳也玉篇籼粳稻也)七月之时。十月获稻。(月令季秋尝稻注云稻始熟也)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月令仲冬乃命大酋。秫稻必齐。内则杂记。并有稻醴。左传进稻醴粱糗。内经黄帝问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皆言酿稻为酒醴。是以稻为黏者之名。黏者以酿也。𪎭黏(句)黍稷黏(句)秫皆可以酿者也。内则糁配(餰同)用稻米。笾人职之饵糍。注。亦以为用稻米。皆取其黏耳。先兄曰。高云汤液醪醴。五谷皆可为之。而秋成之。稻谷尤佳。志云。稻得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气。具天地阴阳之和者也。
稻薪谓禾稗也。以供炊爨甚佳。
神不使也张曰。凡治病之道。攻邪在乎针药。行药在乎神气。故治施于外。则神应于中。使之升则升。使之降则降。是其神之可使也。若以药剂治其内。而藏气不应。针艾治其外。而经气不应。此其神气已去。而无可使矣。虽竭力治之。终成虚废已尔。是即所谓不使也。
荣泣太素泣作涩。
其有不从毫毛生而宋本生而易位。
津液充郭太素充作虚。郭作廓。杨曰。肾伤竭也。廓。空也。坚按根结篇满而补之。则阴阳四溢。肠胃充廓。五癃津液。别论消谷。则虫上下作。肠胃充廓。上膈篇。虫寒则精聚守于下管。则肠胃充郭。(原识引文有讹)尔雅。廓。大也。方言。张小使大谓之廓。盖灵枢充廓似张大之谓。如本篇未必是。存考。又胀论。夫胀者。皆在于藏府之外。排藏府而郭胸胁。胀皮肤。杨曰。气在其中。郭而排之。亦张大之谓。(下文曰胸腹藏府之廓也其义盖殊)
平治于权衡先兄曰。吴云平治之法。当如权衡。阴阳各得其平。勿令有轻重低昂也。坚按鸡峰普济方引初和甫曰。去远陈莝。谓涤肠胃中腐败也。脉浮如秤。衡之在上。即发汗。鬼门汗空也。脉沉如秤。槌之在下。即利小便。净府小肠也。此净府解谬。
开鬼门洁净府先兄曰。玉机征义云。鬼门者。犹幽玄之谓。有毛窍而不见其开阖。净府者。谓膀胱。内无入孔。而外有出窍。为清净津液之府。按此鬼门解误。净府解乃张注所本。
精以时服琦曰。当作复。坚按张介宾注有所本。不须改。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太素全存)
奇恒者言奇病也太素言奇病也。作言奇恒病。坚按五藏别论。奇恒之府。亦奇于恒常之谓。
道之至数杨曰。数理也。坚按管子注。数。理也。老子注。数。谓理数也。(更宜考经籍纂诂)
神转不回沉作诘寓简曰。卦终于未济何也。天下之事。无终穷也。而道亦无尽也。若以既济而终。则万法断灭。天人之道泯矣。黄帝书所谓神转不回。回则不转。浮屠所谓不住无为。不断有为者是也。
容色太素作客色。坚按此与全元起合。王以他气注之。恐原本亦作客色也。又论衡曰。妖气见于天。容色见于面。面有容色。虽善操行。不能减。死征已见也。据此。古或有容色语。当考。
色夭面脱不治太素作其色赤面兑不为治。杨曰。宛(按当兑字)尖小谓面瘦无肉也。坚按太素经注并难从。
病温虚甚死张曰。病温邪有余。虚甚正不足。正不胜邪。故死志曰。正气虚甚。邪惟内侵。邪盛正虚。必死之候也。坚按据王注伤寒真死下虚人者即是。
搏脉痹躄先兄曰。张云。上文言奇恒之色。此下言奇恒之脉。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太素佚)
人气在心先兄曰。吴云。地气始闭。阳气在中。人以心为中。故人气在心也。
人气在肾琦曰。按本文言人气所在。与金匮真言四时刺逆从诸义不同。三月四月之在痹。九月十月之在心。尤难曲解。始依王义说之。以俟知者。又曰。此下与四时刺逆从论语相出入。然彼文为得。盖所传异辞。不无错入也。
散俞先兄曰。按散俞对本输而言。譬若太阴肺经。除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之外。共为间散之穴。谓之散俞。寒热病篇。春取络脉。夏取分腠。秋取气口。冬取经输。四时气篇。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俞。邪在府取之合。冬取井荥。必深取之。水热穴论。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故取络脉分肉间。终始篇。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云云。盖春气始生之际。邪气入浅。故其刺亦不欲深。故刺间散之穴也。
直下先兄曰。吴云。直下言直刺而下。不必按而散其卫气也。
解堕吕览季秋纪曰。行春令则暖风来至。民气解堕。月令作解惰。释文。解古买反。惰徒卧反。释名曰。懈。解也。骨节解缓也。
益嗜卧又且善梦先兄曰。吴云。刺夏分而伤心。则神疲而嗜卧。心虚神不安。故又善梦。
布憿先兄曰。吴云。以布憿着之者。以胸腹近于五藏。遮风寒也。马云。从布上刺者。不欲深入也。(志定着之解系于误读王注形定)
目睘韩非子外储说。肦然环其眼。注。环转其眼以作怒也。吴盖本于此。张子和十形三疗曰。清州王之一子。年十余岁。目赤多泪。众工无效。戴人见之曰。此儿病目睘。当得之母腹中被惊云云。此与少阳经终其证自殊。
善惊妄言琦曰。阳明病闻木音则惕然惊。骂詈不避亲疏。一由土虚畏木。一则热盛铄心。非阳明之绝症。王氏据以说此。误也。坚按此说不必。
不仁杨注痹论曰。仁者。亲也。觉也。营卫及经络之气。疏涩不营皮肤□中。故皮肤不觉痛痒。名曰不仁。坚按成无己注平脉法曰。仁者柔也。不仁者。言不柔和也。为寒热痛痒俱不觉知者也。又曰。不仁为强直而无觉也。赵大中风科集验名方曰。中风不仁者。盖仁为众善之长。主温和慈顺。今则四肢强直。不能舒卷。筋挛紧急。是由荣卫不通。故为不仁也。二氏以强直为解。欠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