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 诊
中医的诊断方法分为望、闻、问、切,称做四诊。
望诊是凭医生的视觉,观察病人的精神、气色、舌苔,及形态和全身各部分情况。
1﹒精神
精神的强弱,基于正气的盛衰,正气充实则精神不疲,目光精彩,言语明朗,神思不乱,呼吸平静,虽有临时急症,预后多良。反之,正气衰弱则精神萎靡,目光黯淡,言语低怯,神思不定,呼吸气促,虽然临时病势不重,但须防生变端。
精神充实的病人,信心高,自主力强,少忧虑,耐痛苦,对疾病能作坚强的斗争,这对治疗是一个有利的条件。
2﹒气色
察色包括面部和全身皮肤,分为青、赤、黄、白、黑五种,依据五行学说分属五脏,并将内脏分配在面部各部。比如赤为火之色,主热,就认为肝热病者左颊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肾热病者颧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这些有其准确的一面,但不能执此一端论定。
临症上常见的:面部色青,为小儿急惊,为痰喘重症;青黑为寒痛;色白为气虚,为亡血;色黄为湿气,兼目黄为黄疸;色赤为肝火上逆,为阳明实热,色赤独见两颧者为阴虚火亢;色黑为水气,为女劳疸,妇女眼眶四周色黑者为带下病。
在察色的同时必须察气,气分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五类。其色现于皮肤间的为浮,主病在表;隐于皮肤内的为沉,主病在里;明朗的为清,主病在阳,重滞的为浊,主病在阴;浅淡的为微,主病轻,深浓的为甚,主病重;疏散的为散,主病将愈,凝聚的为抟,主病未已;鲜明的为泽,主病吉,枯槁的为夭,主病凶。通过气的观察,对于色的诊断将会有更深入地认识,例如风温病的面色多清朗,出现红色亦浮泛在表;湿温病则面色晦浊,黄而带黑。又如黄疸病,黄而鲜明如橘子色的为阳黄,黄而象烟熏的为阴黄。
察色不仅于诊断病邪有用,与正气亦极有关系。凡是营养缺乏的病人面上不会有华色,疲劳过度的、久病体弱的也不会容光焕发。所以气色相合,可以鉴别疾病,也可测知病人体力的强弱。
除了气色相合以鉴别疾病外,还可以与症候结合起来以验气色的顺逆,例如胁肋胀痛,或小儿惊痫抽搦,均为肝病,色以青黄而泽为顺,纯白为逆;咳嗽气喘,或盗汗遗精,或骨蒸痨热,均为肺肾虚症,色以黄白为顺,纯赤为逆。
3﹒舌苔
察舌是望诊中重要的一环。舌和苔的定义:舌是舌质,苔是舌质上的一层薄垢,有如地上所长的莓苔,故称舌苔。看舌质是辨别脏气的虚实,看舌苔可以辨别胃气的清浊和外感时邪的性质。总的说来,观察舌质和舌苔的变化,能知疾病的性质及正气和邪气的消长情况。
其次,当知舌苔的分部。以五脏来分,舌尖属心,舌根属肾,中心属肺胃,两旁属肝胆。以三焦来分,舌尖属上焦,舌中属中焦,舌根属下焦。
在谈病理的舌苔之前,应首先谈一下正常的舌苔。正常人的舌苔,除了个别人的舌苔因体质及嗜好等不同不尽一致外,一般以舌地红润,上罩薄白苔,不干不湿为标准,但多痰多湿的人,舌苔往往较厚;阴虚内热体质的人,舌苔多带微黄;嗜酒吸纸烟的人,舌苔比较黄腻,或带灰黑;吃奶的婴儿又多白腻带滑。还有属于先天性的舌光无苔,或舌苔花剥,或舌多裂纹,必须一一问明,只要平常如此,也无病征,都属正常范围。
察舌是相当细致的,舌与苔须分看,又须合看。兹为便于说明,分述如下。
舌质:分淡、红、绛、紫、蓝五色。质地淡白为虚寒症,或为大失血后极度贫血的现象。鲜红为温热症,或为阴虚火旺,舌尖红为上焦热盛,或心火上炎;舌边红为肝热。红甚为绛,即深红色,多为邪热入营。紫红为三焦俱热极,紫而晦暗为瘀血蓄积,淡紫而青,并较湿润者为寒邪直中肝肾的阴症。蓝舌亦称青舌,蓝而滑者为阴寒症,干燥者为瘀热症,均为凶险之候。
舌苔:分白、黄、灰黑色。①白苔:薄白而滑,为感冒初起;白滑黏腻,为内有痰湿;白而厚腻,为湿浊极重;白如积粉,为温疫秽浊重;白腻如碱,为食滞夹湿浊郁伏。白苔在外感上多为表症。②黄苔:淡黄而不干者,为邪初传里,黄腻为湿热;黄而垢腻,为湿盛于热;老黄焦裂,为热盛于湿。③灰黑苔:但灰而薄腻滑润,为停饮或直中阴寒;灰之甚为黑,黑苔干燥,为热炽伤津,火极似水;滑润者则为阳虚寒盛,水来克火。
饮食能使舌苔变色,如初进豆浆、牛奶多见白腻;饮橘子汁多变淡黄;食青果、酱菜等多变灰黑。这种变色,大多浮在舌苔之上,不关舌质,称为“染舌”,于诊断上不足为据。
除了观察舌质和舌苔的颜色外,还要辨别老嫩、干润、软硬、战痿、厚薄、松腻、荣枯、胀瘪。舌坚敛苍老属实,浮胖娇嫩属虚;干为津枯,润为津液未伤;软属气液自滋,硬属脉络失养;战为颤动,属虚属风,痿为软不能动,属正气虚弱;苔薄属表邪初感,厚属里邪已深;松者无质,属正足化邪,腻为有地,属秽浊盘踞;荣为有光彩,病见皆吉,枯为无神,病见多凶;胀为胖肿,属水湿,瘪为瘦缩,属心虚或内热消烁。
舌上全部无苔,称做光舌,多为阴虚,光如去膜猪腰,为肝肾阴分极伤。舌苔中间缺少一块,称做剥苔,赤为阴虚有热;剥蚀斑剥的,称做花剥,多为温疫湿热伤阴。舌光有裂纹,或舌苔燥裂,均为津液损伤,舌生红刺或红点,均为内热极重。舌起白点如泡,饮食刺痛,称做疳,为胃热;生白衣如霉腐,逐渐蔓延,称做糜,多见于热恋阴伤之症。
当分别观察舌质和舌苔变化以后,两者必须结合考虑,才能全面。例如舌绛是邪热入营,倘兼黄白苔者,为气分之邪未尽;白苔红底,为湿遏热伏,不可一味清营。又如舌腻是湿,黄是入胃化热,倘然厚腻而黄,舌质不红,仍以化湿为要;相反地,舌腻不润,舌质已露娇红,便须防止化热伤津,虽厚不可用辛燥化湿。诸如此类,变化极多,不能专顾一面。
4﹒形态
观察病人的形体姿态动作,对于诊断上也有很大的帮助。如肥人多痰湿,瘦人多内热;一臂不举为痹,半身不遂为中风;膝部屈伸不便,行时偻俯,为筋病;不能久立,行时振掉为骨病;卧时身轻能转侧的为阳病,身重不能转侧的为阴病;常屈一足或蜷曲而卧的多为腹痛症;循衣摸床,撮空理线,为神气散乱;四肢拘急,角弓反张,为痉病及小儿惊风等。
5﹒其他部分
目赤为热,目黄为黄疸,目斜视者多为肝风。鼻塞流涕为感冒,鼻孔干燥,黑如煤熏为阳毒热深,鼻孔煽张为肺风或肺绝。口噤不语为痉,口角㖞斜为中风。
凡是目力所能观察到的地方,都属望诊范围,望法是诊断的第一步。
二、闻 诊
闻诊分两方面,一方面用听觉来听取病人的语言、呼吸、咳嗽和其它声音的高低、清浊等;另一方面用嗅觉来辨别口气、病气和二便等气味。
1﹒声音
语气低微为内伤虚症;细语反复为神思不足;妄言谵语为热盛神昏;高声骂詈,不避亲疏,为癫狂症。
呼吸微弱为正虚;气粗为肺胃有热;呼多吸少为痰阻;喉间如拉锯声为痰喘症;吸气困难,似欲断绝,但得引长一息为快者,为肾虚不能纳气;时作叹息,多为情怀不畅;胸膈痞闷,常见于因悲郁忧思引起的气郁症。
咳嗽病中暴咳声嗄的为肺实;久咳声 的为肺虚;咳时费力无痰的为肺热;一咳有痰,气息短促的为痰饮;咳嗽顿作,连声不绝,面红呕恶,为顿嗽。
呃逆连声为胃中受凉;声响亮而有力为实热;低微而不能上达于咽喉为虚寒;断续不继、半晌方呃一声,多为久病或时病后期胃气将败。
病人有一种特殊声音,常从鼻内发出,嗯嗯不绝,称做呻吟,多为疼痛的表现;兼见攒眉的为头痛;以手按心的为胸脘痛;两手叉腰而转侧不便的为腰痛。
2﹒气味
口内出气秽臭的为胃有湿热;嗳气带酸腐气的为胃有宿食;痰有腥秽气的为肺热;臭甚而咯出脓样者为肺痈。
大便酸臭溏薄为肠有积热食滞;小便腥臭浑浊为膀胱湿热;矢气奇臭,多为消化不良。
病气,就是病人所特有的一种酸臭的秽气,常见于时病热症及瘟疫病。体弱者闻之极易感染。如温病得汗,身热不解,先有汗酸臭;当发疹发斑时期,其气更重。瘟疫病则一开始即有病气触鼻。
三、问 诊
诊病必须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惯、精神状态以及发病、转变的情况,必要时还得了解其家族史及个人的已往病史。一般在临症上都以发病过程和自觉症状为主要的问诊内容,问诊时有一定的程序,张景岳曾作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十问里包括了外感和内伤的辨别,简释如下。
1﹒寒热
有寒热的多为表症、外感症,无寒热的多为里症,内伤杂症;发热恶寒的为病在阳,无热恶寒的为病在阴。进一步还可结合其他症状加以分析,如发热恶寒兼头身疼痛的为太阳病;发热不恶寒兼口渴的为阳明病;寒热往来兼口苦、咽干、目眩的为少阳病。亦有不发热而但恶寒、手足常冷的为虚寒症;潮热或一阵烘热、手足心灼热的为虚热症。此外,对发热的时间也应加分辨,早减暮盛为时邪;早退暮起或早起暮退为虚劳;起伏定时,一日一发、二日一发、三日一发的为疟疾。
2﹒汗
汗与寒热有密切关系,如外感发热无汗是伤寒,有汗是伤风,汗出热减是病渐衰,汗后热反增高是邪渐入里。虚症中的阴虚盗汗,汗后感觉疲乏;阳虚自汗,汗后感觉身冷。更有表症发汗、汗出不止,热骤降而恶寒转甚,称为亡阳,有虚脱危险;也有发汗战栗,汗出类似虚脱而安卧脉静,称为战汗,是疾病转机之征,不必惊惶。若汗出如珠如油,四肢厥冷,脉伏,为垂亡之象,称做绝汗。
3﹒头
头痛无休止、有寒热的多为外感,头项痛属太阳,前额痛属阳明,两侧痛属少阳,巅顶痛属厥阴。痛有间歇,兼有眩晕重胀的多为内伤杂症,痛胀觉热的属肝火;眩晕畏光的属肝阳;痛剧面青的属肝寒;头重昏沉响鸣的属脑虚。痰湿内阻,清阳不升,亦能使人晕眩,但多兼舌腻恶心。
4﹒身
一身酸痛,有表症的多为外感,汗出即减;不兼寒热,痛在关节,或游走四肢,为风寒湿痹,常与气候有关;手足麻木,或身体一处麻木的为气虚;仅有手大指或食指觉麻木,延及肘臂的为中风先兆。多卧身痛不舒,活动后轻减的为气血不和;身痛而重,举动不便的为湿阻经络。
5﹒大便
便闭能食者为阳结,不能食者为阴结;腹满胀痛的为实症,不满不胀的为虚症;久病或老人、产妇经常大便困难,为血枯津燥;先干后溏为中气不足;大便常稀为脾虚;每逢五更天明泄泻的为肾虚;泄泻腹痛,泻下臭秽的为伤食;痛一阵泻一阵,泻下黏秽赤白,里急后重的为痢疾;骤然呕吐,水泻不止,肢麻头汗的为霍乱。
6﹒小便
小便清白为寒,黄赤为热,浑浊而不爽利为湿热。频数不禁为虚症;溲频而口渴多饮为消渴;溲时淋沥,茎中刺痛为淋症;小便不通,腹内胀急为癃闭。凡泄泻病人小便必少,小便渐长则泄泻将愈。
7﹒饮食
胃主受纳,脾主消化。能食易饥为胃强,食入难消为脾弱;饮食喜冷为胃热,喜温为胃寒;食入即吐为热症,朝食暮吐为寒症。小儿恣食,腹痛,形瘦,多为虫积;孕妇见食恶心,为恶阻,此乃生理现象。口苦为肝胆有火,口甘为脾有湿热,口酸为肝胃不和,口咸为肾虚水泛,口淡多清水为胃寒。
8﹒胸
胸膈满闷多为气滞;懊 嘈杂多为热郁;胸满痛为结胸;不痛而胀连心下为痞气;胸痛彻背,背痛彻心,为胸痹症。询问胸部症状必须联系脘腹两胁,如脘痛属胃,得食胀痛为实,食后痛缓为虚。腹痛属肠,痛而拒按为实,痛时喜按属虚。胁痛属肝,暴痛在气,久痛入络。
9﹒耳聋
暴聋多实,为肝胆之火上逆;久聋属虚,为肝肾阴分内亏。耳聋初起往往先有耳鸣,如潮声风声的为风热;如蝉声联唱的为阴虚;也有流脓作胀,似鸣似聋的为肝经湿热。
10﹒口渴
口干能饮为真渴,胃中有火;不能饮,饮亦不多,为假渴,胃中有湿。渴喜凉饮者为胃热,反喜热饮者为内寒。
在问诊中,睡眠好坏,也应注意。如失眠多为虚弱症;眠短易醒为神不安;睡中多梦为相火旺;梦中惊呼为胆气虚;胸膈气闷,寐不得安为湿痰内阻。
此外,记忆力是否衰退、性欲是否正常、有无遗精等,只要与病症有牵涉,都应问及,不厌求详。
对于女病人,在问诊时,当问其月经调与不调,如经期超前,色鲜红者多属热;经期落后,色瘀紫者多属寒;经行量少色淡者多属虚;经前腹痛,涩少挟瘀者多属气滞。倘经行感冒发热,或发热中经水来潮,神识不清,为热入血室。在一般情况下月经停止,已婚者须考虑是否受孕。
小儿科古称哑科,这是因为一般不能直接听到病孩主诉的缘故。但也不能放松问诊,必须详询病孩的家长。除了询问发病时间、病情经过等外,对于曾否种过牛痘、患过麻疹,也应注意。
四、切 诊
切诊以按脉为主,并包括其他触诊在内。
1﹒切脉
切脉采取两手寸口即掌后桡骨动脉的部位,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轻按、重按、或单按、总按,以寻求脉象。每手分三部,以掌后高骨作标志,定名为“关”,关之前名“寸”,关之后名“尺”,两手寸关尺共六部,称为左寸、左关、左尺,右寸、右关、右尺。这六部分都是候测内脏之气的。左寸候心和心包络,左关候肝和胆,左尺候肾和膀胱、小肠;右寸候肺,右关候脾和胃,右尺候肾和命门、大肠。
一般的说,脉象分二十八种,它的名称是: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细、散、伏、动、促、结、代、疾。这些脉象,大多是相对的,如以浮和沉分表里,迟和数分寒热,涩和滑分虚实,其它均从这六脉化出。例如:浮而极有力,如按鼓皮为革;浮而极无力,如绵在水为濡。沉而按之着骨始得为伏;沉而坚实为牢;沉而无力,细按乃得为弱。浮中沉均有力,应指愊愊然为实;浮中沉均无力,应指豁豁然为虚;浮取大、按之中空,如慈葱为芤。迟而细短,往来涩滞为涩;一息四至,往来和匀为缓;缓而时止为结;数而在关、无头无尾为动;数而时一止为促;每一息七至八至为疾;迟数不定、止有常数为代;至数不齐、按之浮乱为散。滑而如按琴弦为弦;来往有力如转索为紧;不小不大,如循长竿为长;来盛去衰、来大去长为洪;涩而极细软、按之欲绝为微;如微而细为细;如豆形应指即回为短。因此,浮沉、迟数、涩滑是二十八脉的纲领,学习切脉应当先从这六个纲领入手,比较容易体会和理解。兹列表如下:
二十八脉极少单独出现,常见的兼脉有如下几种:浮紧、浮缓、浮滑、浮数、浮迟、浮大。沉紧、沉滑、沉弦、沉细、沉数、沉迟、沉微。迟缓、迟涩。滑数、弦数、洪数、细数。濡数、濡细、濡滑、濡涩、濡缓。虚细、虚数、虚弦。微细、微弱。弦紧、弦细。细紧、细迟。以及三种脉同时出现的如浮紧数、浮滑数、沉细而微,等等。
根据脉象来诊断病症,主要如下:
浮脉主表症,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
沉脉主里症,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迟脉主寒症,有力为积寒,无力为虚寒。
数脉主热症,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滑脉主痰症、热症。
涩脉主血少、血寒。
虚脉主虚症、伤暑。
实脉主实症、火邪。
短脉主元气虚少。
洪脉主热症、阳盛阴衰。
微脉主亡阳、气血两虚。
紧脉主寒症、痛症。
缓脉主无病、湿气。
芤脉主大失血。
弦脉主肝气、痰饮。
革脉主表寒、中虚。
牢脉主坚积。
濡脉主阳虚、湿病。
弱脉主阴虚。
细脉主血少、气衰。
散脉主肾气衰败。
伏脉主病邪深伏。
动脉主惊症、痛症。
促脉生火亢。
结脉主寒积。
代脉主脏气衰败。
疾脉主阳邪亢盛、真阴欲竭。
诸脉各有形象,各有主症,因多错综出现,必须进一步探求,才能应用于临症。如:浮紧为伤寒,浮缓为中风,浮虚为伤暑,浮芤为失血,浮数为风热。沉细为虚寒,沉数为内热,沉紧为冷痛,沉弦为伏饮,沉迟为痼冷。浮迟为表寒,沉迟为里寒,迟涩为血少,迟缓为寒湿。滑数为实热,弦滑为肝火,细滑为阴虚内热,浮滑为风痰,沉滑为宿食,滑大为胃热。细缓为湿痹,缓弱为气虚。这都是显示邪正的盛衰、病邪的性质和发病的部位,故必须与症候密切结合,观察其是否脉症符合为要。
辨别二十八脉不是简单的事,必须通过临症慢慢体会。兹录前人二十八脉总括以便记诵:“浮行皮肤,沉行肉骨。浮沉既谙,迟数当觉,三至为迟,六至为数。浮沉迟数,各有虚实,无力为虚,有力为实。迟数既明,部位须识,濡浮无力,弱沉无力(即浮而无力为濡,沉而无力为弱),沉极为牢,浮极为革,三部皆小,微脉可考,三部皆大,散脉可会,其名曰伏,不见于浮,惟中无力,其名曰芤。部位既明,至数宜晰,四至为缓,七至为疾,数止曰促,缓止曰结。至数既识,形状当别,紧粗而弹,弦细而直,长则迢迢,短则缩缩,谓之洪者,来盛去衰,谓之动者,动摇不移,谓之滑者,流利往来,谓之涩者,进退艰哉,谓之细者,状如丝然,谓之代者,如数止焉,代非细类,至数无时,大附于洪,小与细同。
二十八脉之外,尚有七怪脉:一曰雀啄,连连凑指,顿有顿无,如雀啄食之状;二曰屋漏,如残溜之下,良久一滴,溅起无力;三曰弹石,来坚而促,来迟去速,如指弹石;四曰解索,脉来动数,随即散乱无序;五曰鱼翔,脉来头定而尾摇,浮浮泛泛;六曰虾游,脉在皮肤,如虾游水面,杳然不见,须臾复来;七曰釜沸,有出无入,如汤涌沸,息数俱无。这些脉象均为心脏极度衰竭,表示生机已绝,多属死候,在《内经》称做“真脏脉”,言其毫无冲和之象,表示胃气已绝。
2﹒触诊
一般是触按胸腹和手足,如心下满症,按之坚实疼痛的为结胸,按之濡软不痛的为痞气。又如腹满拒按,按之作痛的为实为热;喜按,按之不痛的为虚为寒;腹胀叩之如鼓者为气胀,皮肤薄,按之如糟囊者为水胀。
手背热为外感,手心热为阴虚;手足温者病轻,手足冷者病重;足肿按之 然不起者为水;趺阳脉按之微细者为后天生气衰弱。
切脉之道,比较精微,非深入体会,不易辨别。开始临症切脉,有两点应当注意。首先,心神安定,切忌浮躁,先举、后按、再寻,举是轻手取脉,按是重手取脉,决定其浮沉,然后不轻不重寻求其形象。其次,从症候来结合脉象,是否相符,比如阳症应见阳脉,阴症应见阴脉,是为脉症符合;如果外感症而脉见细弱,或虚弱症而脉见滑大,脉症不符,预后一般不良,临症时切宜注意。
四诊必须联系,四诊与症候也须密切结合,前人有舍脉从症,也有舍症从脉,作为治疗的紧急措施。实际上这种措施,是根据四诊的结果,通盘考虑后所作出的决定。四诊中又以切脉和望舌最重要,如欲进一步学习,一般可阅《四诊抉微》、《濒湖脉诀》和《伤寒舌鉴》诸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