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三難

提要:本難討論針刺滎穴以代替井穴的原理。

七十三難曰:諸井者,肌肉淺薄,氣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

然,諸井者,木也;滎者,火也,火者木之子。當刺井者,以滎瀉之。故經言補者不可以爲瀉,瀉者不可以爲補,此之謂也〔1〕。

〔1〕 此之謂也 《句解》無“此之謂”三字。“也”字連上句。

按語:一、原文“故經言”二十一字與上文文意不屬。故徐大椿云:“故字上當有缺文,必有補母之法一段,故以此二句總結之,否則不成文理矣。”此説似亦有理。但如據六十九難“虚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之原則隅反,則木之母爲水,欲補井穴時,應補屬水之合穴。故滑夀云:“若當補井,則必補其合。”以上諸説供參考。

二、本難提出以滎代井,有實則瀉子之意。但《内經》中針刺井穴的瀉法,不乏其例。如《靈樞·熱病》:“氣滿胸中,喘息,取足太隂大指之端,去爪甲如薤葉。”是熱病實喘可瀉足太隂井穴隱白。又云:“喉痹舌卷,口中乾,煩心,心痛,臂内亷痛,不可及頭,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葉。”是熱病入心經可瀉手太陽小腸井穴少澤。後世治賊風喉痹刺少商出血,熱病及中暑急救刺十井穴出血,均爲瀉井穴。故以滎代井之説,不可拘泥。

七十四難

提要:本難討論五臟有病,針刺五俞穴,根據四時不同之取穴方法,並舉肝病爲例,説明詳細診察五臟疾病在色、臭、味、聲、液等方面的不同表現,作出正確的診斷,是針刺治療的首要前提。

七十四難曰:經言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者,何謂也?

然,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滎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經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腎。

其肝、心、肺、腎,而繫於春、夏、秋、冬者,何也?

然,五藏一病輙有五也〔1〕,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2〕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其病衆多,不可盡言也。四時有數,而竝〔3〕繫於春、夏、秋、冬者也。針之要妙,在於秋毫〔4〕者也。

〔1〕 五也 《本義》、《集覽》本“也”并作“色”。《句解》“也”作“者”。

〔2〕 臊臭 《太醫局諸科程文》卷六大義第三道引作“臭臊”。律以上文“色青”,作“臭臊”爲勝。

〔3〕 竝 “並”之本字。

〔4〕 秋毫 秋季鳥獸長出纖細之毛。此處用以形容事物之精微難察。《孟子·梁惠王》:“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孫奭疏:“秋毫之末,鋭而不能見。”

按語:一、關於五臟與色、臭、味、聲、液等的關係,可參閲四難、四十八難文。

二、滑夀云:“詳此篇文義,似有缺。”此説供參考。

七十五難

提要:本難運用五行生克理論,探討五臟虚實的治療規律。并舉木實金虚應用瀉火補水之法爲例,以具體説明之。

七十五難曰:經言東方實,西方虚,瀉南方,補北方,何謂也?

然:金木水火土,當更〔1〕相平。東方木也,西方金也〔2〕。木欲實,金當平之;火欲實,水當平之;土欲實,木當平之;金欲實,火當平之;水欲實,土當平之。東方肝也,則知肝實;西方肺也〔3〕,則知肺虚。瀉南方火,補北方水〔4〕。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勝火。子能令母實〔5〕,母能令子虚〔6〕,故瀉火補水,欲令金不得平木〔7〕也。經曰不能治其虚,何問其餘,此之謂也。

〔1〕 更 《太平聖惠方》卷九十九引作“互”。

〔2〕 西方金也 《太素·經脈之一》楊注引《八十一難》,無。

〔3〕 則知肝實,西方肺也 《太素》楊注引“則知”八字作“肝實”,連下爲句。

〔4〕 瀉南方火,補北方水 《太素》楊注引、《太平聖惠方》卷九十九並無“火”“水”兩字。

〔5〕 子能令母實 原文云“火者木之子也”。火(子)盛,一則不食木(母)之氣而使木亦實,一則火盛克金,使金虚不能克木而木實。是火盛則木實。故曰“子能令母實”。故假令母(東方木)實,欲令其虚,可以瀉其子(南方火)。餘類推。

〔6〕 母能令子虚 原文云:“水者木之母也。水勝火。”水(母)盛則克火而火衰。一則火衰食木之氣而使木虚。一則火衰不能制金,則金盛而制木,亦使木虚。是補水(母)能使木(子)虚。故曰“母能令子虚”。故假令(東方木)實欲令其虚,可補其母(北方水)。餘類推。

〔7〕 欲令金不得平木 《太素·經脈之一》楊注引“金”下有“去”字。“平”作“干”。《本義》滑注云:“不字疑衍。”此説可參。又《集解》引孫一奎曰:“不字非衍,不徑以金平木,故有瀉火補水之治。”《針灸大成》卷四難經補瀉,楊繼洲亦云:“瀉火補水而旁治之,不得徑以金平木。”孫、楊兩氏所云“不徑以金平木”與原文“欲令金不得平木”之意,不相矛盾。原文“得”作“能”字解。《助字辨略》卷五:“得,能也。”又云“不得,猶云不可。”據此,“不”字不作衍文亦通。

按語:一、原文云:“金木水火土當更相平。”説明五行之間能相互制約,以保持其相對的平衡關係。因此,當某一方面太過或不足時,可以使整體的相對平衡關係遭到破壞。其糾正之法,根據具體情況,既可對太過或不足之某一經或某一臟,進行補虚或瀉實,亦即“虚則補之,實則瀉之”之法。亦可利用五行生克關係,間接通過對其他經或臟的補瀉,以進行調整。如六十九難“虚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即是利用五行相生關係以調整之法。本難則主要是運用五行相克關係以調整之法。原文舉肝實肺虚爲例,採用瀉心火補腎水的糾治方法。正如滑夀所云:“此越人之妙,一舉而兩得之者也。且瀉火,一則奪木之氣,一則去金之克。補水,一則以益金之氣,一則以制火之光。”本難所述,體現了整體觀點,對臨床有重要啟發和指導意義。

二、原文引“經曰不能治其虚,何問其餘”一句,突出在瀉火補水之中,尤其着重在補水。强調治虚的重要性。這一觀點值得重視。臨床上肝實肺虚,木火刑金之病證,不爲少見,治法多用補腎水爲主,兼清心肝之火的治則,有一定療效。可見這一理論是有實踐基礎的。

七十六難

提要:本難討論“從衛取氣,從榮置氣”的補瀉針法。提出了在調治隂陽之氣有餘不足之時,應先補後瀉的針刺原則。

七十六難曰:何謂補瀉?當補之時,何所取氣?當瀉之時,何所置氣?

然,當補之時,從衛取氣〔1〕;當瀉之時,從榮置氣〔1〕。其陽氣不足,隂氣有餘,當先補其陽,而後瀉其隂。隂氣不足,陽氣有餘,當先補其隂,而後瀉其陽。榮衛通行,此其要也。

〔1〕 從衛取氣 從榮置氣 言補瀉針法。“榮”“衛”指針刺深度。衛陽,榮隂。衛淺,榮深(參閲七十一難)。“取”猶受也。《禮記·喪大記》“取衣者,亦以箧。”注:“取,猶受也。”“從衛取氣”言取衛分之氣以補經氣之虚。“置,放散、捨棄之意。《廣雅·釋詁四上》:“捨、放,置也。”“從榮置氣”言榮分引出邪氣以放散而捨棄之,以瀉其實。

按語:本難對補瀉問題,只提“從衛取氣,從榮置氣”,没有説明具體針法。對此,《醫學入門》作了説明:“補則從衛取氣,宜輕淺而針,從其衛氣隨之於後,而濟益其虚也。瀉則從榮,棄置其氣,宜重深而刺之,取其榮氣而迎之於前,而瀉奪其實也。”《難經古義》滕萬卿云:“所謂從衛取氣者,淺留其鍼,得氣因推下之,使其浮散之氣收入脈中,是補之也。從榮置氣者,深而留之,得氣因引持之,使脈中之氣散置衛外,是瀉之也。即與前篇所言春夏致一隂,秋冬致一陽,其事似同,然彼以四時隂陽升降之道言之,此乃以一經增減之法言之。”録以上兩説供參考。

關於先補後瀉的問題。《靈樞·終始》云:“隂盛而陽虚,先補其陽,後瀉其隂而和之。隂虚而陽盛,先補其隂,後瀉其陽而和之。”與本難所述内容一致。其所以先補後瀉者,如滕萬卿云:“是鍼家予奪之道。若先實後虚,則恐暗脱漏正氣,故戒其先後如此。”按本難所述先補後瀉原則,乃專對針刺治療而言。但臨床所見,病情繁複多樣,應根據具體情況,分别邪正主次,標本先後,或先補後瀉,或先瀉後補,尤其在應用藥物治療時更應靈活掌握,不能執一而論。

七十七難

提要:本難提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突出預防的重要性。同時以見肝之病,先實脾氣爲例,説明在治病過程中,必須重視和掌握防止疾病傳變的規律。

七十七難曰:經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謂也?

然,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與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1〕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治已病〔2〕者,見肝之病,不曉相傳,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1〕 得 《類説》卷三十七引《難經》作“脾”。

〔2〕 治已病 《句解》、《本義》本并無。

按語:我國古代醫籍中具有豐富的預防醫學思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未病時預防疾病的發生。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二、疾病已經發生後,防止疾病的發展。如《靈樞·逆順》:“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素問·隂陽應象大論》有“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指出外感疾病初起時即應防止其深入發展。本難是根據五行相克的理論,對五臟疾病的可能傳變進行預測,並設法制止其發展。這一思想和肝病治脾的例子,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就加以引用。目前臨床治療時,仍有重要的意義。

七十八難

提要:本難敍述針刺補瀉的一些具體方法,包括左右手的配合操作,及得氣後的提插手法等。强調針刺得氣的重要性。

七十八難曰:針有補瀉,何謂也?

然,補瀉之法,非必呼吸出内針〔1〕也。知〔2〕爲針者,信其左〔3〕;不知爲針者,信其右〔3〕。當刺之時,必〔4〕先以左手厭按〔5〕所針滎俞之處,彈而努之〔6〕,爪而下之〔7〕,其氣之來,如動脈之狀,順針而刺之,得氣,因〔8〕推而内之,是謂補;動而伸之〔9〕,是謂瀉。不得氣,乃與男外女内〔10〕。不得氣,是爲十死不治也。

〔1〕 呼吸出内針 爲針刺補瀉法之一種,俗稱“呼吸補瀉”。呼氣時進針,吸氣時出針爲補法。吸氣時進針,呼氣時出針爲瀉法。《素問·離合真邪論》:“吸則内針……候呼引針……故命曰瀉。”“呼盡内針……候吸引針……故命曰補。”

〔2〕 知 “知”上原有“然”字。爲衍文。據《本義》本及文義體例删。

〔3〕 信其左 信其右 “信”任用也。《廣韻·震韻》:“信,用也。”《荀子·哀公》“明主任計不信怒,闇主信怒不任計。”楊倞注:“信,亦任也。”“左”、“右”即左、右手。

〔4〕 必 《本義》本無。

〔5〕 厭按 《句解》“按”下有“其”字。“厭”音義通“壓”。《荀子·疆國》:“如牆厭之。”楊注:“厭,讀如壓。”

〔6〕 彈而努之 “努”通“怒”。《素問·離合真邪論》王冰注曰:“彈而怒之,使脈氣滿也。”言進針前用手指彈擊所針穴位之皮膚,使局部氣血充盈,則易於得氣。《醫學入門》:“彈者補也。以大指與次指爪相交而疊,病在上,大指爪輕彈向上;病在下,次指爪輕彈向下,可使氣速行,則氣易至也。”

〔7〕 爪而下之 用指甲向下掐住進針穴位,使部位準確而固定。《素問·離合真邪論》王冰注:“抓而下之,置鍼準也。”

〔8〕 因 《集覽》本無。

〔9〕 動而伸之 “動”,摇動針杆。“伸”,引伸,即將針體引出淺處,使邪氣外泄。《素問·調經論》:外門不閉,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謂大瀉。”

〔10〕 男外女内 “内”“外”指針刺的深淺部位。即男子刺淺,女子刺深。滑夀云:“若停針候氣,久而不止,乃與男子則淺其針,而候之衛氣之分。女子則深其針,而候之榮氣之分。”

按語:針刺時得氣與否是有效與無效的關鍵。故進行針治,務求得氣。而本難提出在局部使用厭按、彈努、爪切、動伸等輔助手法,使能得氣,這在針刺臨床治療時也是值得注意的。

七十九難

提要:本難討論瀉補的意義,乃根據五行關係對五俞穴進行虚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迎隨補瀉針法。同時説明補瀉手法中不同的針感。

七十九難曰:經言迎而奪之〔1〕,安得無虚?隨而濟之〔2〕,安得無實?虚之與實,若得若失〔3〕;實之與虚,若有若無〔4〕,何謂也?

然,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隨而濟之者,補其母也。假令心病,瀉手心主俞,是謂迎而奪之者也;補手心主井,是謂隨而濟之者也。所謂實之與虚者,牢濡〔5〕之意也。氣來實牢者爲得,濡虚者爲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1〕 奪之 “奪”使失去也。《孟子·梁惠王》:“勿奪其時”。《素問·離合真邪論》:“奪人正氣”。

〔2〕 濟之 “濟”使增益也。《左傳·桓公十一年》:“盍請濟師於王。”杜預注:“濟,益也。”

〔3〕 虚之與實,若得若失 虚證用補,補其不足,故曰“若得”。實證用瀉,瀉其有餘,故曰“若失”。《靈樞·小針解》:“爲虚與實,若得若失者,言補者佖然若有得也。瀉則怳然若有失也。”按“佖”,滿也。“怳”,失意貌。

〔4〕 實之與虚,若有若無 此言針感。進針後,針下有緊牢充實的感覺者爲有氣,爲實。針下有疏軟空虚的感覺者爲無氣,爲虚。《靈樞·小針解》:“言實與虚,若有若無者,言實者有氣,虚者無氣也。”

〔5〕 牢濡 指針下的感覺。牢爲緊實,濡爲虚軟。

按語:一、孫鼎宜謂實之與虚“八字疑衍,下文答詞未及可證。否則章句末當有脱也。”考“虚之與實”四句是韻文。“實”與“失”同在古韻質部。“虚”與“無”都在古韻魚部。答語以“實之與虚”與“若得若失”相連,可見上下兩句意義,本自相同。從針下牢濡之意言之,牢實爲有氣,有即爲得。濡是無氣,無即爲失。是若得若失與若有若無意義一致。據此則孫氏衍文之説,並無意義。

二、關於“迎隨”的多種涵義,參閲七十二難按語。

八十難

提要:本難討論進針出針必須掌握時機,即候經氣之來至與已盡。進一步强調得氣的重要性。

八十難曰:經言有見如入,有見如出〔1〕者,何謂也?

然,所謂有見如入〔2〕者,謂左手見氣來至乃内針,針入,見氣盡乃出針,是謂有見如入,有見如出也。

〔1〕 有見如入,有見如出 “見”感動、感受。《淮南子·覽冥》:“昔雍門子以哭見於孟嘗君。”注:“見,猶感也。”在此引伸爲指下的感覺。“如”通“而”,見十六難注〔十九〕。“入”“出”指進針與出針。

〔2〕 有見如入 《本義》滑夀云:“所謂有見如入下當欠有見如出四字。”

按語:一、本難所云“左手見氣來至”,當指第七十八難“其氣之來如動脈之狀”。通過左手的壓按、彈努而得之,即所謂“知爲針者,信其左”。

二、本難云:“氣來至乃内針,針入見氣盡乃出針”,而七十一難則云“刺隂者,先以左手攝按所針滎俞之處,氣散乃内針”。似乎相反。實際並不矛盾。七十一難之“氣散”指淺表之衛氣散開。與本難所云經氣之來至,概念不同。

八十一難

提要:本難舉肺實肝虚,不補肝,反實肺爲例,重申實證、虚證用補瀉之戒。

八十一難曰:經言無實實虚虚〔1〕,損不足而益有餘,是寸口脈耶?將病自有虚實耶?其損益奈何?

然,是病〔2〕,非謂寸口脈也,謂病自有虚實也。假令肝實而肺虚,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當更相平,當知金平木。假令肺實而〔3〕肝虚微少氣〔4〕,用針不補其肝,而反重實其肺,故曰實實虚虚,損不足而益有餘。此者,中工之所害也。

〔1〕 無實實虚虚 本難下文、本書十二難同類文,以及《句解》、《金匱要略·藏府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并無“無”字。按“無”爲告誡、勸阻之辭。“實實虚虚”言其,“無實實虚虚”言其戒,其精神是一致的。

〔2〕 是病 滑夀云:“是病兩字,非即衍。”《盧經裒腋》引生生子曰:“是病兩字,非非衍。蓋答辭也。”按,“是病”當爲答辭。“病”即指下文肺實、肝虚等而言。故下文“謂病是有虚實也”,乃重申是指疾病而非寸口脈之意,以明確此與第十二難“實實虚虚”之言五臟脈絶者,概念不同。

〔3〕 而 《句解》、《集覽》本并作“故知”二字。

〔4〕 肝虚微少氣 諸本并於“虚”字下斷句,“微少氣”三字爲句。文句不倫。今改爲連讀,文義通曉。

按語: 一、本難與十二難均討論實實虚虚的問題,但角度不同。十二難是討論寸口脈所反映五臟之虚實與用針刺補瀉的問題。本難是直接從疾病的五臟虚實,討論用針刺補瀉的問題。兩者在毋損不足,毋益有餘的原則方面是一致的。

二、本難與七十五難均舉肺肝兩臟金木當更相平的關係,作爲例證。七十五難談肺虚肝實當補水瀉火。本難談肺實肝虚,當補肝瀉肺。兩者互相參閲,説明五臟之間如果有虚有實,用針時,既可對有病之臟直接補虚瀉實,亦可利用五臟間的相互關係,通過對其他有關臟的補瀉,從旁進行調治,使之相生相制,重新恢復相對的平衡關係,而達到治療的目的。這些理論,不僅適用於針刺治療,對藥物治療同樣有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