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難

提要:提出“獨取寸口”的切脈診斷法。指出寸口動脈爲十二經脈之大要會,故切按寸口脈,可判斷五臟六腑之疾病和死生吉凶。

一難〔1〕曰:十二經〔2〕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决〔3〕五藏六府死生吉凶之法〔4〕,何謂也?

然〔5〕,寸口者,脈之大要會〔6〕,手太隂之動脈〔7〕也。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8〕。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於身〔9〕,漏水下百刻〔10〕,榮衛行陽二十五度,行隂亦二十五度,爲一周也,故五十度復會於手太隂。寸口者〔11〕,五藏六府之所終始,故法取〔12〕於寸口也。

〔1〕 難 義同“問”。廖平曰:“難與問同,故此書初名《八十一問》。”《難經經釋補證·一難》)《太平御覽·疾病部》、《五行大義》卷三、《文選·七發》李善注等引《八十一難》并作《八十一問》。

〔2〕 經 《集覽》本此下有“中”字。

〔3〕 决 《佚存》本作“決”。《玉篇·冫部》“决,俗決字。”《淮南子·時則訓》:“審決獄”高誘注:“決,斷也。”

〔4〕 吉凶之法 《脈經》卷一第四“法”作“候者”。《醫心方》卷三第一眉批無“吉凶”二字。

〔5〕 然 應答之聲。如“是”、“對”、“唉”等。《廣雅·釋詁一》:“然,譍也。”王念孫疏:“應與譍通”。《爾雅·釋言》郝懿行疏:“今顺天人謂然爲唉。”

〔6〕 大要會 “要”字原奪。《句解》“大”下有“要”字。虞庶注:“故經云寸口者,脈之大要會也……夫如是則知人之氣自味而化,上傳手太陰,故寸口爲要會也。”是虞庶所據本亦作“大要會”。又本書二難有“尺寸者,脈之大要會也”。“尺寸”即“寸口”。據此,作“大要會”爲是,據補。

〔7〕 動脈 原作“脈動”。《脈經》卷一第四、《千金》卷二十八第一、《類説》卷三十七引《難經》并作“動脈”。按“脈動”二字倒。今據《脈經》等乙正,與上文“十二經皆有動脈”相合。

〔8〕 脈行六寸 《甲乙》卷一第九“脈”作“氣”。

〔9〕 脈行五十度周於身 《甲乙》作“氣行五十營於身”。《廣雅·釋詁五上》:“周,旋也。”引伸爲循環周流。

〔10〕 漏水下百刻 “漏”是古代一種計時器,亦稱“銅漏”“漏壺”。銅壺中盛水,下有一小孔,漏水滴入内有刻度浮標之受水器中,按水面浮標刻度以計時,漏水一百刻为一晝夜。

〔11〕 寸口者 《脈經》卷一第四、《千金》卷二十八第一并作“太陰者,寸口也。”

〔12〕 法取 《集覽》本、《脈經》并作“取法”。

按語:一、獨取寸口的切脈法導源於《内經》,首創於《難經》。寸口是手太陰經動脈搏動之處。在寸口部位切脈,可以測候全身經脈氣血的基本情況,且診察方便,簡單易行,爲後世脈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這是《難經》在診斷學方面的重大貢獻。正如滑夀所云:“此越人立問之意,所以獨取夫寸口,而後世宗之,爲不易之法。著之篇首,乃開卷第一義也。”

二、“一日一夜一萬三千五百息”之數,亦見於《靈樞·五十營》。此數字乃根據“呼吸定息,脈行六寸”和十二經、兩蹻脈、任脈、督脈的脈度總數合一十六丈二尺,以及一日一夜五十營等推算而得(即162×10×50÷6=13 500)。此數字與正常人生理的息數不相符合。如以正常人一分鐘平均呼吸十六至十八次計算,則一日一夜約當爲二萬三千至二萬六千息之間,與本難所述相差甚大。或謂在古代常以呼吸息數代作計時之用,如診脈一息四至,閏以太息等,此數與生理息數相符。但在針刺計算留針行針的息數時,往往根據深呼吸。而正常人深呼吸平均約每分鐘九至十次。則與晝夜一萬三千五百息之數是近似的。此説可參。

三、關於十二經皆有動脈,其部位後世各家注釋略有出入,主要有下列幾種,見附表:

二難

提要:本難確定寸口脈中寸、關、尺三部的位置、長度、範圍及其陰陽屬性。

二難曰:脈有尺寸,何謂也?

然,尺寸者,脈之大要會也。從關至尺〔1〕是尺内,隂之所治〔2〕也。從關至魚際〔3〕是寸内〔4〕,陽之所治〔2〕也。故分寸爲尺,分尺爲寸〔5〕。故隂得尺内一寸,陽得寸内九分〔6〕,尺寸終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十二經動脈部位表

〔1〕 從關至尺 “關”、“尺”指診脈部位。關在掌後橈側高骨下方,動脈搏動處。滑夀云:“關者,掌後高骨之分,寸後尺前兩境之間,隂陽之界限也。”“尺”在前臂内側肘部横紋處。

〔2〕 隂之所治,陽之所治 “治”解爲“主”。《素問·太隂陽明論》:“脾者土也,治中央。”王冰注:“治,主也。”本書十八難云:“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頭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齊以下至足之有疾也。”“上部”即關以前之寸部,上爲天,屬陽,故爲陽之所治。“下部”即關以後之尺部,下爲地,屬隂,故爲隂之所治。

〔3〕 魚際 指部位,在手大指本節後掌側肌肉隆起赤白肉連接處。該處有俞穴,亦名魚際。

〔4〕 寸内 《句解》、《本義》、《集覽》本、《脈經》卷一第四,“寸”下并有“口”字。

〔5〕 分寸爲尺,分尺爲寸 前臂屈側面從腕關節横紋至肘關節横紋,以同身寸計算爲一尺一寸。從關以上至腕横紋分去一寸,則餘下的一尺爲尺部,故曰“分寸爲尺”。從關以下分去一尺,則餘下的一寸爲寸部,故曰“分尺爲寸”。

〔6〕 隂得尺内一寸,陽得寸内九分 《集覽》本“尺内”作“尺中”。“隂”指尺部脈,“陽”指寸部脈。兩句之意爲尺部脈只取關以下一尺中之一寸,寸部脈僅取關以上一寸中之九分。兩者相加共一寸九分,是爲寸口脈。

按語:將寸口脈分成寸關尺三部,是《難經》的首創,是對我國脈學發展的傑出貢獻,其影響至爲深遠,歷代醫家無不以此爲凖繩,直至今日仍爲臨床所習用。

三難

提要:本難在寸、關、尺定位的基礎上,分析脈搏跳動的實際長度。凡超過本位者爲太過,反之爲不及。更甚者爲溢脈與覆脈,乃是隂陽相乘内外關格之候,提示預後不良。

三難曰:脈有太過,有不及,有隂陽相乘〔1〕有覆有溢〔2〕,有關有格〔3〕,何謂也?

然,關之前者,陽之動,脈當見〔4〕九分而浮。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上魚〔5〕爲溢,爲外關内格,此隂乘之脈〔6〕也。關以後者,隂之動也,脈當見〔4〕一寸而沉。過者,法曰太遇;減者,法曰不及。遂〔7〕入尺爲覆,爲内關外格,此陽乘之脈〔8〕也。故曰覆溢,是其真藏之脈,人不病而死也。

〔1〕 隂陽相乘 隂陽指脈的部位。關前爲陽,關後爲隂。《淮南子·汜論訓》“疆弱相乘”高誘注:“乘,加也”。

〔2〕 有覆有溢 覆與溢指脈動超過本位的兩種脈象。覆,覆蓋。《詩·大雅·生民》:“鳥覆翼之。”在此形容尺脈超過一寸覆於尺部。溢,滿溢。《説文·水部》:“溢,器滿也。”在此形容寸脈超過九分,溢於魚際。滑夀云:“覆,如物之覆。由上而傾於下也。溢,如水之溢,由内而出乎外也。”

〔3〕 有關有格 “關”爲關閉。《説文·門部》:“關,以木横持門户也。”引伸爲關閉。“格”爲格拒。《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是謂内格”王冰注:“格,拒也。”關格由於陰陽之氣阻隔不通使然。

〔4〕 見 《句解》無。

〔5〕 遂上魚 《脈訣指掌·手式寸尺内外圖説》引《難經》作“太過不及者病,遂上逆寸”。“遂”有延續之義。《漢書·外戚傳·衛后》:“大命不遂,禍殃乃重。”顔師古注:“遂,猶延也。”

〔6〕 外關内格,此隂乘之脈 吕廣注:“遂上魚者,出一寸至魚際也。一名溢脈,一名外關之脈,一名内格之脈,一名隂乘之脈。”《本義》曰:“外關内格謂陽外閉而不下,隂從内出以格拒之,此隂乘陽位之脈也。”

〔7〕 遂 《脈訣指掌·手式寸尺内外圖説》引作“太過不及者病,遂下”。

〔8〕 内關外格,此陽乘之脈 吕廣注:“一名覆脈,一名内關,一名外格,一名陽乘之脈也。”《本義》:“内關外格謂隂内閉而不上,陽從外入以格拒之,此陽乘隂位之脈也。”

按語:一、本難討論溢脈與覆脈時指出關前陽動太過爲外關内格,關後隂動太過爲内關外格。此處“關格”之含義與第三十七難之“關格”意義不同,參閲該難按語。

二、“真藏之脈,人不病而死也”。真藏脈乃臨床垂危之脈象。《素問·平人氣象論》《素問·玉機真藏論》亦有“見真藏曰死”的論述。但《素問》的“真藏脈”是“不得胃氣也”。乃是由於胃氣不能致於手太隂,於是“真藏之氣獨見”。與本難所述内關外格、外關内格、隂陽相乘之真藏脈,涵義不同。

四難

提要:本難從兩個方面討論脈有隂陽之法。其一是根據切脈時病人的呼吸及醫者指下用力的輕重來分别五臟之正常隂陽脈象。其二是舉出浮、沉、長、短、滑、澀六種脈象,各兩兩相對,以説明脈象的隂陽屬性。同時指出各種脈象常相互兼見,提示在切脈診斷時可能出現的情況。

四難曰:脈有陰陽之法,何謂也?

然,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穀氣也,其脈在中〔1〕。

浮者陽也,沉者陰也,故曰陰陽也。心肺俱浮,何以别之?

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濇者,肺也。

腎肝〔2〕俱沉,何以别之?

然,窂〔3〕而長者,肝也;按之濡〔4〕,舉指來實〔5〕者,腎也。脾者中州,故其脈在中〔6〕。是隂陽之法也。

脈有一隂一陽,一隂二陽,一隂三陽;有一陽一隂,一陽二隂,一陽三隂。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脈俱動耶?

然,此言者,非有六脈俱動也,謂〔7〕浮、沉、長、短、滑、濇也。浮者陽也,滑者陽也,長者陽也;沉者隂也,短者隂也,濇者隂也。所謂一隂一陽者,謂脈來沉而滑也;一隂二陽者,謂脈來沉滑而長也;一隂三陽者,謂脈來浮滑而長,時一沉也。所言一陽一隂者,謂脈來浮而濇也;一陽二隂者,謂脈來長而沉濇也;一陽三隂者,謂脈來沉濇而短,時一浮也。各以其經所在名病逆順也〔8〕。

〔1〕 脾受穀氣也,其脈在中 “氣”原作“味”。吕廣注云:“脾者中州,主養四藏,故曰呼吸以受穀氣。”是吕氏所據本“味”作“氣”。按,作“氣”爲是,今從改。

〔2〕 腎肝 《句解》、《集覽》本并作“肝腎”。

〔3〕 窂 《句解》、《本義》、《集覽》本并作“牢”。《廣韻·豪韻》:“窂,同牢”、“堅也,固也。”

〔4〕 按之濡 《脈經》卷一第九、《千金》卷二十八第二“濡”并作“耎”,《太平聖惠方》卷一辨隂陽脈法“濡”作“沉軟”。《集注·音釋》:“濡,乳切。”《集韻·韻》:“報、輭、軟、需、濡,柔也。或從耎,或從欠,亦作需、濡,通作耎。”是“濡”“耎”“軟”音義并同。軟爲輭之俗字。“按”當爲重按至骨之意。五難云:“按之至骨,舉指來實者,腎部也。”與本難義同。

〔5〕 實 《太平聖惠方》作“疾”。

〔6〕 脾者中州,故其脈在中 《千金翼》卷二十五第二“脾者”九字作“遲緩而長者脾也”。按,文中心肺肝腎四臟均言具體脈象,獨脾脈未詳。《千金翼》文可參考。

〔7〕 謂 《句解》此下有“脈來”二字。

〔8〕 各以其經所在名病逆順也 《千金》卷二十八第八、《太平聖惠方》卷一辨隂陽脈法“名病”并作“言病之”。“其經所在”指各經脈在寸口脈的相應部位。參閲本書十八難。

按語:關於脈的隂陽屬性問題。有以部位分,有以脈象分。以部位言,本難的“浮者爲陽,沉者爲隂,是深淺劃分。三難的關前爲陽,關後爲隂是前後劃分。以脈象言,本難舉出浮沉、長短、滑澀六種脈象,浮、長、滑爲陽,沉、短、澀爲隂,啟示讀者以此爲例,推而至於大小、遲數、虚實……等隂陽脈象。最後指出脈象的出現,經常幾種參合互見,提示臨診時必須善於分析,細心體味,方能辨别疾病之逆順。

五難

提要:本難論述切按寸口脈的輕重指法,用菽之數量作爲指力的計量單位,以確定五臟脈位的深淺層次。

五難曰:脈有輕重〔1〕,何謂也?

然,初持脈〔2〕如三菽〔3〕之重,與皮毛相得者,肺部〔4〕也。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部〔4〕也。如九菽之重,與肌肉相得者,脾部〔4〕也。如十二菽之重,與筋平者,肝部〔4〕也。按之至骨,舉指來實者〔5〕,腎部〔6〕也。故曰輕重也〔7〕。

〔1〕 脈有輕重 言切脈時指下用力的輕重。

〔2〕 持脈 《説文·手部》:“持,握也。”“握脈”引伸爲“按脈”“把脈”“切脈”。

〔3〕 菽 原作“叔”。《濯纓》、《句解》、《本義》、《集覽》本均作“菽”,本難下文亦作“菽”。據改。按“叔”通“菽”。《字彙補·又部》:“叔,豆也,與菽同。”“豆”爲古代計量重量單位。《説苑·辨物》:“十六黍爲一豆,六豆爲一銖。”

〔4〕 部 《注解傷寒論·平脈法》引《難經》作“氣”。《千金翼》卷二十五第二引扁鵲曰作“脈”。

〔5〕 按之至骨,舉指來實者 “實”原作“疾”。四難云:“按之濡,舉指來實者,腎也。”亦作“實”。且“實”與“濡”相對,故作“實”爲是。據改。“指”《脈經》卷一第六、《千金》卷二十八第二并作“之”。

〔6〕 部 原缺。律以上下文例,並據《句解》《本義》《集覽》本補。

〔7〕 故曰輕重也 《傷寒論》平脈法成無己注引此句上有“各隨所主之方,以候臟氣”十字,此文疑闕。檢虞庶注:“夫如是乃知五藏之氣,更相溉灌,六脈因兹亦有凖繩,可以定吉凶,可以言疾病。”是虞注所據本,似亦有此十字。

六難

提要:本難以浮取、沉取所得脈象之小大,以區别隂陽虚實。

六難曰:脈有隂盛陽虚,陽盛隂虚〔1〕,何謂也?

然,浮之〔2〕損小〔3〕,沉之〔2〕實大,故曰隂盛陽虚。沉之損小,浮之實大,故曰陽盛隂虚。是隂陽虚實之意也。

〔1〕 隂盛陽虚,陽盛隂虚 隂陽指脈動的部位深淺,即四難“浮者陽也,沉者隂也”。“盛”“虚”指脈動的力量大小,實大爲盛,損小爲虚。

〔2〕 浮之、沉之 指切脈方法,浮之即輕按,沉之即重按。

〔3〕 損小 《説文·手部》:“損,減也。”損小,較小於正常脈,即細弱脈,與實大之脈相對。

七難

提要:在一年中可分爲六個時節,分屬三隂三陽,各有其旺盛之時。人體之脈象變化,與三隂三陽旺盛之時相應,而有三隂三陽之王脈。

七難曰:經言少陽之至〔1〕,乍小乍大〔2〕,乍短乍長;陽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陽之至,洪大而長;太隂之至,緊大而長〔3〕;少隂之至,緊細而微〔4〕;厥隂之至,沉短而敦〔5〕。此六者,是平脈邪〔6〕?將病脈邪?

然,皆王脈〔7〕也。

其氣以何月各王幾日?

然,冬至之後,得甲子〔8〕少陽王,復得甲子陽明王,復得甲子太陽王,復得甲子太隂〔9〕王,復得甲子少隂〔9〕王,復得甲子厥隂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歲。此三陽三隂之王時日大要也。

〔1〕 至 《脈經》卷五第二扁鵲隂陽脈法、《素問·平人氣象論》新校正引《扁鵲隂陽脈法》并作“脈”。脈來曰“至”。《禮記·樂記》:“物至知知。”鄭玄注:“至,來也。”

〔2〕 乍小乍大 《句解》、《本義》、《集覽》本“小”“大”兩字并互乙。《素問》作“乍數乍踈”。

〔3〕 緊大而長 《脈經》卷五第二作“緊細以長”。

〔4〕 而微 《脈經》無。

〔5〕 敦 《脈經》作“緊”。《方言》卷一:“敦,大也。”錢繹《箋疏》:“敦者,下文云:敦,大也。陳、鄭之間曰敦。”

〔6〕 邪 《句解》、《集覽》本并作“耶”。按“邪”同“耶”,疑問詞。《廣韻·麻韻》:“邪,俗作耶。”《顔氏家訓·音辭篇》:“邪者,未定之辭。”

〔7〕 王脈 王通旺,旺盛之意。《廣韻·漾韻》:“王,盛也。”一年分爲六個時段,分别爲三隂三陽之氣旺盛之時,稱爲 “王時”。王時所顯現之六種脈象,各爲三隂三陽之王脈。

〔8〕 得甲子 《集覽》本“得”上有“初”字。“甲子”是古人、紀年、月、日的符號,在此處用於紀日。甲爲十天干之首,子爲十二地支之首,以天干配地支,從甲子日起,順次相配,到癸亥止,共六十日,復起甲子。一年中有六個甲子周,共三百六十日。

〔9〕 太隂、少隂 《脈經》卷五引扁鵲隂陽脈法第二:“少隂之脈……七月八月甲子王。太隂之脈……九月十月甲子王。”是“太隂”在後,“少隂”在前。《新校正》引扁鵲隂陽脈法與《脈經》同。吕廣注云:“太隂王七月八月……少隂王九月十月。”是吕注所據本亦太隂在前,少隂在後。與本難上文亦同。

按語:本難以冬至後甲子日起將一歲三百六十日分爲六,各六十日,分主三隂三陽旺時,各呈現不同的脈象。提示了一年中脈象隨季節更遞而具有規律性的變化。這是中醫學中人與自然相應的基本觀點在脈診方面的具體體現。它與十五難春脈弦、夏脈鈎、秋脈毛、冬脈石的精神是一致的。中醫學認爲人體的生理變化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在不同的季節裏,由於各種自然因素條件不同,人的脈象也有差異。這種脈象的變化,雖然極爲微細,但時至今日已完全可以通過脈象儀等科學儀器顯示出來。由此可見古人觀察之精細。

八難

提要:本難討論寸口脈平而死的原理,認爲主要由於生氣獨絶於内。指出了生氣之原的部位及其重要性。

八難曰:寸口脈平〔1〕而死者,何謂也?

然,諸十二經脈者,皆係〔2〕於生氣之原〔3〕。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之根本也〔4〕,謂腎間動氣〔5〕也。此五藏六府之本,十二經脈〔6〕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7〕。故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絶則莖葉枯〔8〕矣。寸口脈平而死者,生氣獨絶於内也。

〔1〕 平 正常無病曰平。《素問·平人氣象論》:“平人者,不病也。”此處“平”爲脈無病象。

〔2〕 係 繫屬之意。《廣韻·霽韻》:“係,連係。”《莊子·太宗師》:“又沉萬物之所係,而一化之所待乎!”成玄英疏:“係,属也。”

〔3〕 生氣之原 生氣,即“原氣”、“元氣”。參閲十四難“元氣”注。“原”即根本之義。《廣雅·釋詁三下》:“原,本也。”

〔4〕 謂十二經之根本也 《脈經》卷四第一“謂”上有“非”字。孫鼎宜曰:“謂十八字疑衍文。《脈經》卷四第一謂上有非字,亦不可通。”

〔5〕 腎間動氣 何謂“腎間動氣”,概有兩説。其一指爲衝脈所主之氣。如吕廣注:“夫氣衝之脈者,起於兩腎之間,主氣,故言腎間動氣。”丹波元胤云:“可見動氣者,衝脈所主之氣,真元之陽,三焦氣化之原,而生命係焉。”其二,指腎與命門之氣。如丁德用曰:“腎間動氣者,謂左爲腎,右爲命門。”考《素問·隂陽離合論》王冰注:“太衝者,腎與衝脈合而盛大,故曰太衝。”可見衝脈之氣與腎氣不能截然分割。故以上兩説可以互相補充。

〔6〕 脈 《集覽》本無。

〔7〕 守邪之神 “守”,防守,防衛。《周易·坎卦》:“王公設險以守其國。”“神”,《説文·示部》:“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莊子·在宥》:“神動而天隨。”可引伸爲能量動力的主宰。蓋原氣盛則抗邪之力强,邪勿能犯,故名守邪之神。

〔8〕 根絶則莖葉枯 《脈經》卷四第一“莖”下無“葉”字。《聖濟總録》卷十三勞風引“絶”作“弱”。

按語:諸家注釋對於爲什麽寸口脈平而死,以及如何測知生氣獨絶於内的問題,理解不一,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指寸口脈爲寸部脈,並認爲測候生氣之根本,主要根據尺部的脈象。如吕廣曰:“人以尺脈爲根本,寸脈爲莖葉,寸脈雖平,尺脈絶,上部有脈,下部無脈者死也。”楊玄操注:“寸口脈平者,應四時也。所云死者,尺中無脈也。”此説與十四難“譬如人之有尺,樹之有根,枝葉雖枯槁,根本將自生。脈有根本,人有元氣,故知不死。”正相符合。

二、以“腎氣”、“腎間動氣”爲根本。如丁德用曰:“此腎氣先絶於内,其人不病,病即死矣。”虞庶曰:“奈人之生氣之原已絶於兩腎之間,則十二經無所相依據。雖寸脈平和,人當死矣。”丁虞兩氏從原文立説,但没有説明如何測知生氣獨絶於内的問題。徐大椿對此提出異義,云:“脈之流動,氣實主之。未有生氣已絶而寸口脈尚平者。況生氣之絶不絶,亦必診脈而後見,若生氣絶而脈猶平,則生氣自生氣,脈自脈,不相連屬,有是理乎?”徐氏的評論有一定道理。虞天明則明確在臍下氣海、丹田的部位,以測候生氣。他提出:“更候臍下腎間之動氣,其或動氣未絶,猶有可生之理,動氣如絶,雖三部平和,其死無疑矣……腎間動氣者,臍下氣海、丹田之地也。”(《醫學正傳》)按本書十六難有切按臍周圍動氣之診法。《素問·舉痛論》曰:“衝脈起於關元,隨腹直上,寒氣客則脈不通,脈不通則氣因之,故喘動應手矣。”《靈樞·百病始生》曰:“虚邪之中人也,其著於伏衝之脈者,揣之應手而動。”可見古代有切按臍下腹部動脈之診法。腎間動氣被稱爲“五藏六府之本,十二經脈之根,生氣之原”。在臍下腎間動氣處測候生氣,似也有可能。此説可供參考。

三、測足少隂之太谿脈。如熊宗立云:“凡病必診太谿脈之有無,以决其生死也。”考之六十六難:“腎間動氣名曰原……五臟六腑之有病,皆取其原。”所謂“取其原”乃泛指十二經之原穴而言,並没有突出足少隂腎經之原穴太谿。本難原文中亦没有提到太谿穴。故熊氏以太谿穴測候生氣,恐不符合本難原意。

四、有從病情進行分析。如周澄之曰:“此章蓋有二義:一爲猝病,臟氣暴絶於内,未及變見於寸口也。一爲久病臟氣隱已向絶,而寸口未敗,診者未能處言何時當死,而竟不免於死也。”周氏並引《素問·三部九候論》文:“中部之候雖調,與衆藏相失者死也。中部者,寸口也。”(《難經彙注箋正》引)張山雷對此進行駁斥:“所説二義,俱是遁辭,未必遂能爲本章解嘲。蓋猝病之臟氣暴絶而未及變見於氣口者,是爲猝然之閉證,譬猶堕溺,不可爲期,豈得謂之根絶而莖枯?若果臟氣隱隱欲絶,則寸口安有不敗之理?乃曰臟氣隱已向絶。故曲其辭,而囁嚅出之,陋矣。”故周氏之説,亦不可從。

關於三焦問題,參閲本書六十六難按語。

九難

提要:本難以遲脈數脈區分脈象的隂陽屬性,並以此辨别臟腑寒熱之病。

九難曰:何以别知〔1〕藏府之病耶?

然,數者府也,遲者藏也。數則爲熱,遲則爲寒〔2〕。諸陽爲熱,諸隂爲寒,故以别知藏府之病也。

〔1〕 何以别知 《脈經》卷一第八作“脈何以知”。《類説》卷三十七引《難經》“别”下無“知”字。

〔2〕 數則爲熱,遲則爲寒 《脈經》作“數即有熱,遲即生寒”。

按語:本難所述乃臟病腑病寒熱之大概情況。如《傷寒論》中所述凡三陽受病,大多在腑,一般以表證、熱證、實證、陽證爲多。三隂受病,大多在臟,一般以裏證、寒證、虚證、隂證爲多。這是言其常,未言其變。臨床所見臟病亦有陽、熱之證,腑病亦有隂、寒之疾,不能截然以臟腑分寒熱。臨診當詳察病情,知當達變,不可執滯。